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债期货交易策略范文

国债期货交易策略精选(九篇)

国债期货交易策略

第1篇:国债期货交易策略范文

国债期货自9月初上市以来,收盘价跌跌不休,成交量持续下降。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中金所”)和相关会员期货公司不断召开各种研讨会,探讨国债期货如何走出困境,央行也在给力支持,用逆回购来缓解资金面紧张带来的影响,但难见效果。业内人士认为,银行、保险、基金等机构不进场难解国债期货低迷之困。

交易持续低迷

11月份,国债主力合约持续低迷,成交量、持仓量都在下降。

中金所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22日国债期货主力合约TF1312,最终收盘于91.604,成交量2804,持仓量2378.0,成交额 256743.622 元;而一周前11月15日的数据则是收盘价是91.318,成交量3633,持仓量2721.0,成交金额 331939.520元。除了收盘价略有小幅提高,持仓量、成交量、成交金额都在显著下降。

又调出TF1312、TF1403、 TF1406合约11月22和11月15日的周数据,持仓量、成交量、成交金额均明显下降。

有业内人士认为,收盘价小幅上扬,是央行逆回购的结果,但持仓量、成交量、成交金额的下降显然说明央行逆回购独木难支,国债期货走出困境还需另谋他策。

“我炒期货多年了,国债期货刚推出时,我也进去做了,但价格波动太小,缺少流动性,获利太小,在里面耗着资金也不赚钱,后来就退出了,还是股指期货好点。”首创期货的“老客户”张新认为。显然张新期望进去投机,但国债期货的制度设置却不利于散户进去投机,营业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不少散户对国债期货的看法。”

期货公司的客户应该散户据多,在散户不感兴趣的情况下,期货公司的成交量颇为尴尬。打开中金所网站上的国债期货成交持仓量排名,上面清一色的期货公司,每周成交几百手的期货公司排在了前几位,不少都在几十手,据了解一周成交0手的期货公司也有,一周没做一个单并不稀奇。

“中金所推出的国债期货,以及股指期货,主要就是针对机构客户,不建议散户进入投机。”中金所的某位领导在参加首创期货举办的金融期货及衍生品高端研讨会上并不讳言。在中金所的国债期货成交持仓量排名表上,没有见到银行、保险公司、基金等机构。

记者走访了京城的几家期货公司营业部,国债期货交易冷清,人气不佳。“刚推出的时候,人气还行,散户、机构都有,后来没有赢利的散户逐渐退出,机构也离开了。”京城某期货营业部的管理人员说,“现在的情况交易量很低,有时一周都没有人交易一笔。”

为何不受待见

国债期货上市以来成交清淡这一现象,原因颇多。

“主要是机构没有参与。”在10月30日首创期货举办的金融期货及衍生品高端研讨会上,某基金公司经理直言,目前资金量大的机构还是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机构,这些大客户没有参与是主要原因。而另一个参会嘉宾则表示,目前政策上还没有给大型机构进入的时间表,期待政策面有所松动。

在英大期货举办的国债期货交易策略研讨会上,该公司投资咨询总监蓝天祥也认为,银行、信托和保险(放心保)等机构参与国债期货的相关办法不明确,从而将国债期货的主力挡在门外是主要因素。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当初领导层推出国债期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推动国内的债券市场,但现在的情况是,自6月钱荒以来,市场上资金面一直都在紧张,尤其是余额宝的推出,吸引了大量资金过去,银行更感到资金面紧张,这直接影响到债券市场,在银行卖掉债券的内因驱动下,债券持续走低,给本已缺少流动性的国债期货雪上加霜。

能够得到佐证的是相关数据。信托及理财有些保本产品收益率高达8%-9%;近来,银行同业的拆借收益率在6%以上,在比债券收益高的情况下,不少银行纷纷卖出国债。

而今年以来,中国公司海外融资规模达516亿美元,这是去年同期的1倍多,大量的海外融资难掩境内发债难的窘境。

大机构蓄势待发

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能参与国债期货交易的机构投资者仅有13家券商自营和十几个私募产品,大多数机构尚在等待。

银行,目前持有国债最多的机构尚未参与其中。业内人士透露,目前监管层对于银行参与国债期货已达成共识,具体细节尚未确定,进场仍需等待。

不过并没有影响银行参与的积极性。工商银行北京某分行的部门经理告诉记者,“我们在成为中金所的会员单位做准备,如果不是会员模式,就只有以客户模式参与了。”

不过不少商业银行早已枕戈待旦,估计进场时间不会太久。在京城某期货公司的论坛会上,北方某商业银行的领导问:“我们进场还需哪些条件?”中金所的领导在不知有记者在场的情况下坦率直白,“你们有多少资金?”“几千个亿。”“能拿出多少来?”“几百个亿。”后续私下交谈的情况,记者不得而知,显而易见双方都有强烈意向,相信商业银行进场时间不会太久。消息人士透露,关键是商业银行未获得衍生品牌照,目前开户还有困难,何时进场,银监会还没下文。

保险公司早已今非昔比,多年的经营,积蓄了为数客观的真金白银,苦于投资渠道匮乏,目前也在等待政策,何时进场还不得而知。

“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参与国债期货的政策也在稳步推进中。” 11月25日,中金所市场部总监刘佳鑫表示,“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参与国债期货的指引已出台。”

有分析人士认为,11月央行的两次逆回购也有助力国债期货的意图。毕竟市场资金流动性紧张,国债市场表现欠佳,也在影响着国债期货。

第2篇:国债期货交易策略范文

关键词:国债期货 证券公司 风险 监管

2013年9月6日,国债期货正式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上市交易。国债期货是国际上成熟、简单和广泛使用的利率衍生产品和风险管理工具,其推出对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促进作用。

由于国债期货专业性较强、技术门槛较高、波动幅度较小,机构投资者是其市场主要参与者。而作为债券市场的主要机构投资者,证券公司参与国债期货的积极性很高。但国债期货在作为风险管理工具的同时,也是现货市场上的衍生产品,自身也蕴含着风险。在国债期货的运用中,由于各种经济变量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市场参与者乃至整个金融体系都存在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如“327国债期货事件”给整个中国资本市场带来了破坏性后果。因此,如何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需要证券公司乃至监管部门对风险进行严格管控。

证券公司参与国债期货的方式

证券公司的债券自营、金融创新、债券承销和资产管理等业务都可以通过参与国债期货,实现套期保值、价格发现、投机套利、风险规避、市场定价及产品开发等目的,进而不断改进业务模式。

(一)债券自营业务的套期保值

证券公司的债券自营业务主要投资于国债等利率产品和企业债等信用产品,受利率变动影响较大,通过国债期货可以对冲债券投资组合的利率风险,进而达到套期保值的目的。同时,通过国债期货的价格变动研究债券市场的行情走势,有利于现货市场的价格发现,进而为债券投资策略提供依据。

(二)金融创新业务的投机套利

除股指期货和利率互换外,目前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品种并不多,证券公司的金融创新业务可以通过参与国债期货套利业务创造新盈利点,发现套利机会并不断修正对现货市场的判断,进而完善对整个债券市场的分析。

(三)债券承销业务的风险规避

目前证券公司的债券承销业务基本上实行余额包销制度,在市场利率上升的时候,面临较大的包销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可以通过国债期货的反向操作规避利率风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把多种债券和国债期货捆绑设计成债券组合对冲产品,在控制风险的同时,还可以扩大规模,增加流动性,从而有助于债券承销业务的开展。此外,还可以通过国债期货的投资对债券市场的利率走势进行研判,从而为所承销债券的票面利率合理定价。

(四)资产管理业务的产品开发

资产管理业务作为证券公司又一盈利点,需要国债期货来丰富其投资渠道。资产管理业务的客户群体具备较强的理财意识和投资需求,这就需要有更多的中低风险产品以满足其全部理财风险偏好。因此,可以通过在固定收益资产管理中有效利用国债期货并提供保本的券商理财产品,也可以通过国债期货发展差异化的投资策略规避一致性的赎回潮,以满足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不断上涨的需求并强化产品竞争优势。此外,国债期货作为基础衍生产品,证券公司可充分利用其做空机制、保证金交易机制、标准化合约设计和集中撮合竞价方式等特点丰富产品线,开发满足市场各类需求的财富管理创新产品,进而提高资产管理效率。

证券公司开展国债期货的风险

在1995年的“327国债期货事件”中,由于当时利率市场化机制尚未起步、国债现货市场不发达、交易规则不完善、风险估计严重不足、监督管理不严等制度性缺陷,多空双方对市场过度投机进而发展成违规操作,最终引发了严重的国债期货危机,直接导致证监会关闭国债期货业务,万国证券也因此濒临破产并最终被改组合并。时隔18年后国债期货重新启动,虽然已经吸取了过去的经验教训,完善了相关的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避免了由于制度性缺陷可能导致的风险,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非制度性的风险。这些风险从小处讲可能会导致证券公司个体损失,从大处讲可能会导致整个市场波动,甚至影响资本市场发展,需要监管者和从业机构高度重视。

(一)市场风险

由国债期货价格及现货价格变动引起两者价格之差(即基差)变动,而带来投资组合价值损失的可能性,即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把双刃剑,价格变动是套期保值类投资者努力避免的目标,却是投机套利类投资者极力追求的方向。没有期货的价格风险,便不会有套期保值者,也不会有投机者,也就不会产生期货市场,因此市场风险是不可避免的。

(二)政策风险

由于政治、政策、法律等因素的突然变化破坏了市场参与者的正常预期,而给市场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即政策风险。它通常表现为具体交易规则的改变、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甚至某项业务的终止,如“327国债期货事件”以后,国务院直接取消了国债期货的交易。

(三)信用风险

因交易对手无力履行合约义务而产生的风险,即信用风险。它包括交割前风险和交割风险。交割前风险即在合约到期前由于国债期货价格变动或其他原因致使交易者蒙受较大亏损而无力履行合约义务的风险;交割风险即在合约到期日交易方履行了合约,但交易对手却未能付款的风险。信用风险可以通过交易对手筛选、信用违约互换等方式加以规避。

(四)流动性风险

投资者因在需要买卖合约时无法快速找到交易对手,或在进行实物交割时无法快速找到可交割债券,从而导致交易失败的风险,即流动性风险。一般而言,国债期货合约到期时间越长,未平仓合约数目就越多,流动性风险也就越小;反之,到期时间越短,未平仓合约数目越少,流动性风险相应增加。此外,市场价格变动越剧烈,流动性风险越大;市场价格越平稳,流动性风险也就相应减小。

(五)操作风险

因一些意外因素、非正常操作,如业务处理人员操作失误、电脑程序系统不完善、通信系统故障、内控制度不够健全、工作流程和监管体系不完善等原因,导致交易不能圆满进行的风险,以及由于没有建立灾害等紧急情况下的事务应急处理机制而导致业务停止的风险,即操作风险。对于国债期货这类衍生工具来说,由于其支付过程和价值计算都非常复杂,因此操作风险所导致的损失可能会很严重,必须通过严格的内控制度、风控手段和业务流程予以防范。

证券公司开展国债期货的监管模式

(一)成熟市场的国债期货风险监管模式

作为成熟金融市场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衍生品市场风险监管体制是开展衍生品交易的基础条件之一,其主要目标是保护投资者公共利益、促进市场统一和提高市场效率。目前,以政府监管、交易所自律和行业协会自律管理为主的三级监管体制是国际衍生品市场监管的主流制度架构。

美国是三级监管体制的典型代表,其监管模式是政府监管、交易所自律、行业自律并重。政府监管居于主要地位,对期货市场负有监管义务,负责制定、调整期货市场法规,通过所有期货买卖的审核和监督,保证期货交易人员的合法性和日常交易程序的合法性,防止垄断、欺诈等交易行为的发生,增强竞争机制。此外,还监督交易所、行业协会以及交易机构的日常业务,处理违规活动,保护投资者公共利益,维护市场公平。在政府监督下,各交易所、清算机构和全国期货业协会对期货市场活动进行自律监管。交易所负责制定本交易所的规章制度和业务惯例以及细则,检查会员资格,并对交易进行日常监管。全国期货业协会则协调和配合交易所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自律监管会员活动。

(二)适合我国市场现状的风险监管模式建议

鉴于国债期货业务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曾经引发过严重后果,笔者认为无论是监管者还是从业机构都应该更加严肃地对待其风险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宏观监管和微观防范两个层面。宏观层面主要是各金融监管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国债期货市场及其运行规则,行使好外部监督的权力,避免发生系统性风险;微观层面则要求国债期货市场参与机构制定自身的行为规范和交易策略,建立内部风险控制机制,避免在交易中出现重大损失。

1.外部监管

在监管体制上,应该完善我国目前的三级监管体制,建立一个在证监会指导下,以交易所为一线监管,发挥行业自律监管的分级监管体制。虽然我国金融期货市场基本形成了三级监管体制,但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

(1)证监会

证监会作为国债期货的主管部门,负责对国债期货业务的审批和对证券公司参与国债期货业务的督导监管。证监会已于2013年7月4日批准了中金所上市国债期货,并于2013年8月21日正式公布了《证券公司参与股指期货国债期货交易指引》,对证券公司的风险控制指标、风险管理措施等内容进行了规定。但是由于国债期货的运行还涉及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等多个部委,同时证券公司参与国债期货业务的交易对手会涉及商业银行、保险、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面对不同的监管领域和监管对象,证监会对国债期货的监管还需要随着业务的开展不断深入并加强与其他监管部门的沟通协作。此外,为了保证国债期货交易的连续性和活跃度,充分发挥国债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功能,证监会在制定相关政策的过程中应该明确其法律地位,保证独立性,使其监管更加注重市场选择,此外也应该适当将一些权限下放给交易所。

(2)中金所

中金所是“327国债期货事件”发生以后专门成立的以金融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为主的交易所,主要负责组织安排金融期货等金融衍生品上市交易、结算和交割,以及制定业务管理规划、实施自律管理、市场交易信息、提供技术场所设施服务等工作。中金所实行结算会员制度并采用电子化交易方式,已形成了多层次的风险控制体系。2013年8月30日,中金所《5年期国债期货合约》及相关规则,标志着上市5年期国债期货合约的业务规则全部完成。

笔者认为,中金所处于一线监管地位,其监管政策直接影响着市场参与者的风险偏好、交易行为、市场流动性和风险的变化,因此,除了交易体系的严格把关之外,更应从微观结构的角度从源头控制风险,包括科学合理地设计国债期货合约,选择合理的国债标的资产,在合约其他条款如交易单位、保证金、涨跌停板、限仓、大户报告、强制平仓制度等方面必须严格按照既有利于国债期货流动性又有利于风险控制的原则进行设计。同时,应该在日常的交易中进行持续监管,风险监控手段和措施主要包括会员管理、交易监管、结算监管、头寸监管、交割监管、信息管理、异常和争议处理等。

(3)证券业协会

由于我国金融期货衍生品市场刚起步,在创新过程中各部门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证券业协会在金融期货风险监管体制中的重要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应该在明确证券业协会自律监管的基础上赋予其更多的职能,主要是建立与中金所制度相一致的各种行业自律条规,并赋予其对会员监管的切实权力。此外,由于证券业协会和期货业协会在各自的风险监管中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具体实务中需要跨行业之间进行沟通协作。

2.内部控制

2013年8月16日,光大证券自营交易出现异常情况,引发市场震荡。根据证监会对此次事件的通报,光大证券自营的策略交易系统包含订单生成系统和订单执行系统两个部分,存在程序调用错误、额度控制失效等设计缺陷并连锁触发,导致生成巨量市价委托订单,直接发送至上交所,进而引发上证综合指数异动。这虽然只是股票市场的一次风险事件,但对于相对更复杂的国债期货而言,其警示意义更为重要。因此,证券公司应有健全的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制度、有效的动态风险监控系统,以确保参与国债期货交易的风险可测、可控、可承受。

(1)建立国债期货风险监管体系

鉴于国债期货业务风险的复杂化和严重化,诸如证券公司这类典型机构投资者的风险管理工作已脱离了传统的自发性管理阶段,进入了一个专业性更强的强制性管理阶段。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衍生产品风险管理指引》指出,一个健全的衍生工具风险管理体系应包括三项基本内容: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适当监管;将谨慎的风险限额、健全的风险计量方法和信息系统、持续不断的风险监督和频繁的管理报告有机结合在一起的适当风险管理过程;全面的内部控制和稽核程序。因此,应自上而下建立一个由公司董事会、投资管理委员会、风险控制部、投资交易部、资产管理部、结算托管部、财务部、稽核监察部、法律部、信息技术部等多部门联合且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

(2)明确国债期货风险监管分工

董事会和投资管理委员会应对国债期货的投资额度、止损点等关键问题做出指导性规定。风险控制部应根据相关的法规和公司内部规定提出具体的监管措施,在日常交易过程中负责风险监管,定期向投资管理委员会和投资交易部提供风险敞口报告和风险提示,针对突发性事件要有应急保障措施。投资交易部应全面了解国债现货市场交易机制、价格连续性、市场透明度、产品流动性等特点对国债期货投资策略的影响,根据公司的规定进行日常投资操作,实行逐笔盯市,确定每笔交易的损益额度、未平仓净额和未平仓总额,并对自身持仓进行监管。资产管理部应根据客户要求设计投资于国债期货的资管产品,参照投资交易部的标准对募集资金进行投资,要与客户约定有关保证金流动性应急机制,明确有关应急触发条件、保证金补充机制、损失责任承担等。结算托管部和财务部要熟悉国债期货交割规则,对实物交割的品种,充分评估交割风险,做好应急预案,协助每笔交易的券款交割并计算损益情况。法律部负责交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法律纠纷。信息技术部则负责确保交易过程中电脑程序系统和交易网络的稳定畅通。

(3)严格执行国债期货风险监管制度

国债期货风险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有一些相应的制度明确具体问题和要求,各部门必须严格地遵照执行这些制度,才能保障机构风险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具体而言,证券公司应专门针对国债期货业务建立风险度量、管理信息系统、技术系统保障、平仓止损、防火墙等制度。

风险度量制度要求全面而精确地度量各种衍生业务风险。通过运用各种数量工具和计算机程序详尽而准确地度量每种不同的风险,综合评估整体风险程度。由专门部门负责逐日进行市价计值,定期进行压力试验并进行整体综合考虑。

管理信息系统制度主要要求建设一个准确、信息量大且及时性强的管理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应监视风险并将风险度量情况报告给适当的高层管理人员和董事会,将交易损益额、未平仓净额、未平仓总额以及早期警告信号等资料及时准确提供给各层的管理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并保持资料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技术系统保障制度一方面要求所有量化交易程序及自身的交易平台必须安全可靠,另一方面要求信息技术部门保障电脑网络等交易系统的通畅,配置备用系统并制定危机应急方案,以防止故障及操作失误造成的技术系统风险。

平仓止损制度要求证券公司根据证监会对风险控制指标的要求、自身国债期货业务量以及风险敞口大小,来确定该项业务风险指标和平仓止损的界限,并结合公司净资本规模,加强对自营、资产管理在国债期货业务规模的动态调控,使风险降至最低限度。

防火墙制度要求证券公司建立国债期货交易业务链岗位之间以及自营业务和资管业务部门之间的防火墙。一方面要确保参与国债期货交易业务的前、中、后台相关岗位之间相互制衡、相互监督,以及不相容职务之间的分离;另一方面要确保关联部门之间的办公场所、决策体系、人事安排、业务联营以及资金融通的隔离,以防止风险的扩散和蔓延。

3.现货与期货的跨市场监管

随着我国金融期货市场的逐渐兴起,发生在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价格操纵现象会不断出现,需要加强现货与期货的跨市场监管。

目前,我国国债现货由财政部统一发行,主要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流通,受人民银行管理,而国债期货在中金所发行上市并流通,受证监会监管。两市场的部分法规和交易制度仍存在许多差异,其中有些差异是因为市场特点不同导致的,有些规定可能会限制市场间套利交易,从而助长跨市场操纵与内幕交易行为。因此,建议将来出台加强现货与期货市场协调的法令法规,理顺市场间的套利途径,通过日常监管、保证金跟踪制度、跨市场信息共享和联合监管、跨市场危机处理等手段,有效遏制市场操纵和内幕交易等不法行为发生。

结论

尽管证券公司已经做好了积极参与国债期货业务的准备,但随着业务的开展,金融衍生品高杠杆、高风险的特点必将显露。作为这项创新业务的参与主体之一,证券公司不但要在促进国债期货市场建设中发挥正能量,更要严格防范相关风险。因此,必须从外部监管和内部控制两个层面对风险进行监管,一方面建立由证监会、中金所、证券业协会为主体的三级监管体系,通过设计合理的期货合约、规范交易规则及开展行业自律等措施控制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建立严格的内部风险控制制度,通过明确各部门职能分工、日常交易监控、风险量化、设定平仓止损点和防火墙等措施控制非系统性风险。此外,还应加强现货与期货的跨市场监管,以降低市场操纵等违规风险。

参考文献

[1]刘邦驰,何迎新.西方国家国债期货交易及其启示[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5, (1) :35-38.

[2]攀登,曹宏成.我国金融衍生产品推进次序及风险管理研究[J].新金融,2005(5): 43-46.

[3]袁征.国债期货复出与市场风险监管[J].中国证券期货,2006(12): 54-56.

[4]邱刚.我国国债期货的风险管理研究[J].现代物业(中旬刊), 2010(1): 87-89.

[5]程健强,杨华,王仕宏.探讨重新推出国债期货[J].中国金融,2011(18): 73-75.

第3篇:国债期货交易策略范文

作为期货公司,造成全球曼氏金融走到“破产保护”的推手却并非来自该机构的传统业务――期货。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全球曼氏金融破产原因是什么?从中可以吸取的教训有哪些?面对更多的我国金融机构走出国门和更多开展海外投融资活动,我们又该注意什么?

走向“破产保护”

全球曼氏金融是世界最大的期货交易商,也是世界最大的在证券市场公开上市的对冲基金运营商,在全球拥有超过70家期货及商品交易所会员资格,同时也是美国政府指定的22家美国国债“一级承销商”之一。其前身是隶属英国对冲基金管理的企业――英仕曼集团公司――旗下的经纪商部门曼氏金融(Man Financial),其经营历史长达200年。2007年7月,曼氏金融正式通过首轮公开募股交易完成拆分,并更名为全球曼氏金融控股公司。

2008年2月,全球曼氏金融曾因一名交易员未经授权的小麦期货交易,造成1.415亿美元的损失,公司股价随后下跌28%。当年5月,全球曼氏金融进行了债务再融资;同年10月,曾担任芝加哥期货交易所首席执行官的伯纳德•丹(Bernard Dan)接任成为全球曼氏金融首席执行官,并宣布将重视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2009年11月,根据美国政府对国内金融衍生品交易行业开展的全面监管改革计划,全球曼氏金融将公司总部从百慕大群岛迁回美国本土。2010年3月,原新泽西州州长和高盛掌门人――乔恩•克辛(Jon Corzine)被任命为全球曼氏金融新一任首席执行官。同年8月,通过开支削减,加上市场交易量的总体增长,乔恩克辛领导下的全球曼氏金融实现了18个月以来的首次盈利。2011年2月,乔恩克辛公布在五年内将全球曼氏金融转型为投资银行的计划。短短几个月,公司持有高达63亿美元的欧债敞口,分别来自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爱尔兰和葡萄牙这些深陷债务危机的国家。今年8月,出于对公司在欧洲债务风险敞口的担忧,美国市场监管机构要求全球曼氏金融提高自身的净资本水平。

随着欧债危机的不断加深,2011年10月24日,穆迪将全球曼氏金融债务评级调降至略高于垃圾级别。穆迪在声明中表示,降级的主要原因在于全球曼氏金融激进的风险策略以及公司在欧元区政府债务的风险敞口。

10月25日,由于穆迪的降级决定,全球曼氏金融提前公布了截至9月30日的第二财季的财务状况,披露损失高达1.91亿美元,创历史纪录,致使公司股价当天暴跌48%。随后,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全球曼氏金融市值蒸发已超过2/3。10月31日,在寻求整体或至少部分出售公司资产以避免破产命运的多轮谈判失败后,全球曼氏金融只好正式提交破产保护申请。

破产原因分析

百年曼氏,一朝破产。这让人在扼腕叹息的同时,很容易联想到几年前破产的、同为“百年老店”的雷曼兄弟。从雷曼到曼氏,表面上,两者均是金融生态环境恶化的受害者:终结雷曼的是次贷危机,终结曼氏的是欧债危机,而深层次的原因却是全球曼氏金融的风险管理体系出现了问题。

破产原因之一:系统性风险的传导

据全球曼氏金融的披露数据,截至今年9月30日,其持有。62.92亿美元的欧洲国家债券,包括意大利的32.13亿美元、西班牙11.11亿美元、比利时6.03亿美元、葡萄牙9.97亿美元和爱尔兰的3.68亿美元。根据美国联邦破产法院的资料,全球曼氏金融拥有的资产净值约为410亿美元。据此计算,其对欧债国家的风险敞口,占其总资产的比例超过15%。

众所周知,欧债危机对全球投资者来说是典型的系统性风险。随着上述这些欧洲国家债券信用评级深陷急转直下的“泥潭”,系统性风险将传导给全球曼氏金融,其持有的巨额债券资产面临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市场风险。难怪在过去的12个季度,全球曼氏金融只有3个季度实现盈利。

破产原因之二:经营存在战略风险及过度投机行为

次贷危机后,美国银行业平均杠杆率已由雷曼破产时的30倍下降到10倍左右。大多数金融机构处于比较保守的状态,连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这样的金融机构也都一改往日的激进作风。而此时的全球曼氏金融公司,却采取了非常激进的态度,信誓旦旦地公布在五年内将全球曼氏金融转型为投资银行的计划。

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机构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集体下调希腊评级,标志着欧洲债务危机的开始。随后,西班牙、比利时等国家也先后陷入危机,德国、意大利等欧元区“龙头”国家也相继受到债务危机的影响。欧元区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失调问题是引发欧债危机的主要原因,1999年1月1日欧洲货币联盟成立后,欧盟所有成员国(除英国)统一使用欧元作为法定货币。但货币统一后,欧元区的财政政策却并没有实现统一。因此在面对债务过高问题时,希腊等欧盟成员国失去了货币政策这一有力工具,只能依靠财政政策“一条腿走路”来应付。当欧盟各成员国意识到债务问题存在时,问题已经严重到了“危机”的程度。

而恰在此时,全球曼氏金融却不断增持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葡萄牙以及爱尔兰的债券,高达近63亿美元,不畏风险之高,也不惧数量之大。这说明全球曼氏金融不仅战略决策出现了问题,而且存在过度投机的嫌疑。

过去,全球曼氏金融的传统主营业务是期货交易经纪业务,主要收入源自客户执行交易的手续费和期货交易保证金的利息收入。获取利息收入的方式是,当客户中出现对同一合约数量相同、方向相反的持仓时,全球曼氏金融作为期货公司的总头寸会被抵消掉,而客户交给全球曼氏金融的保证金就不须再向期货交易所上交。这样,全球曼氏金融就获得了来自买卖双方的交易保证金,这相当于短期融资,全球曼氏金融再将这笔短期融资投放到隔夜借贷市场,赚取利息收入。但近两年,美联储一直将隔夜拆借市场利率维持在0.25%以下,这无疑断了全球曼氏金融的一条“财路”。

首席执行官乔恩•克辛上任后,基于他的经历和经营偏好,一直致力于将全球曼氏金融打造成一家中型衍生品经纪公司,进而转型为投资银行。于是,为了开辟新的“财路”,他领导制定了进行高风险投资的投机战略,其中包括大举投资欧洲债券。2010年底,全球曼氏金融“看中”因信用评级下滑价格走低但收益率上升的欧洲国家债券,于是大量买入不被市场看好的欧债,并将其抵押获取贷款,希望能够获取利差。全球曼氏金融错误地认为,欧债不会出现大规模的违约。由于持有过量的欧债资产,加之欧债危机的不断加剧,其资产质量自然面临信用评级下调的风险,致使全球曼氏金融必须大幅增加归还借款本金的比例,进而陷入新的财务“流动性”困境。

破产原因之三:缺乏综合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作为知名的期货交易商,全球曼氏金融理应有着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但事实表明,在其转为投资银行的过程中,缺乏适当的风险管理控制体系。从领导层的战略决策到新业务的资产配置,从对经济环境的变化把握到缺乏应对风险的措施,都暴露出全球曼氏金融风险管理的新盲区。

从全球曼氏金融2011年第二财季的报表中可以发现,其负债达397亿美元,总资产410亿美元,杠杆率高达40倍。同时,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全球曼氏金融买入了价值达63亿美元的欧洲债券,其欧债资产达到总资产的15%,相当于自身资本金的六倍。由此可见,这些资产的配置不仅缺乏风险分散的功能,也没有对冲欧债投资的管控方案(或许信用衍生产品可以成为其对冲欧债投资风险的合适工具)。

而此时的乔恩•克辛却仍不以为然,在财务报表的当天,他明确表示:“过去的一年来,我们在短期欧洲信用市场上见到机会,并建立起了相对应的资产组合。”、“我们仍相信,我们拥有继续成功管理这些风险敞口的资源和实力,2012年12月前我们的敞口将呈现正的表现。”然而事与愿违,百年曼氏金融终以申请破产保护告终。

破产的启示

全球曼氏金融公司的破产,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主要包含如下三方面。

第一,重视系统性风险的影响。随着金融全球化及市场经济发展,政府、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将面临更为复杂的系统性风险。其中,既有来自利率、汇率和商品价格波动的风险,也有来自国家或行业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这些系统性风险不仅影响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在某个季度的盈利状况,甚至能决定其“生死”。外部的欧债危机,国内的地方融资风险、房地产行业风险、大面积中小企业陷入融资困境和系统性重要银行存在的共同难题等,均可成为我国可能面临的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来源。金融机构应积极研究和应对这些系统性风险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

第二,建立和强化新型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机制。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对全球曼氏金融来说,投行业务是一项全新的业务,相比其过去的核心经纪业务,风险要大得多,但全球曼氏金融毫不顾忌投资风险,以有限的资本金在投行业务中进行“豪赌”。因此,一旦承担过高的风险,便很可能引发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而资本金的缩减将快速、严重地削弱自身财务稳定性。全球曼氏金融公司的破产无疑给国内金融机构一个重要警示――一定要将风险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要把控合理的头寸,严格建立风险管理措施,不能追求过高的杠杆比率。正如凯恩斯所说:“市场不理性的时间,可能要比保持不破产的时间长。”在世界经济环境如此动荡的今天,新型业务过度的风险敞口很容易因其自身的不可控而将企业拖垮,选择适当的“风险-收益”组合、稳中求胜才是“硬道理”。

第4篇:国债期货交易策略范文

套利交易,按通常的标准定义,是指利用一种或多种证券在不同市场上的价格差异,通过买入和卖出相应证券,赚取价差收益的交易方式。套利交易最开始的时候只包括那些无风险或者风险非常小的交易策略,不过随着市场交易方式的多样化,一些事件易策略和短线交易策略也被冠以套利的名称,很难给现在市场上所有的套利交易模式个统一的定义。我们下文将着重介绍国内市场上已有可行的套利交易策略。

ETF套利

ETF,又称为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它既可以像开放式基金一样申购和赎回,也可以像股票一样在交易所交易基金份额。ETF通常跟踪的是一个特定的指数,如上证50,在申购和赎回时用的也都是该指数的一篮子成分股。交易所每]5秒公布次ETF的时点净值(10PV,Indicative OptimizedPortfolio VaIue),当ETF时点净值与其二级市场交易价格偏差较大时,便可利用ETF一,二级市场的交易机制实现套利。ETF套利是国内使用最早,也是最为成熟的套利交易策略,常用的策略有三种:瞬时套利,延时套利和事件套利。

ETF瞬时套利

ETF瞬时套利可以分为折价套利与溢价套利:

^)折价套利。当ETF二级市场交易价格低于基金净值时,可以从二级市场买入ETF,然后在一级市场上申请赎回,并卖出赎回的股票。

2)溢价套利。当ETF二级市场交易价格高于基金净值时,可以在一级市场申购ETF,然后在二级市场上卖出ETF份额。从中套利。 ETF瞬时套利的流程如图1所示+

ETF瞬时套利的收益一方面取决于ETF的折溢价程度,另 方面取决于套利交易过程发生的成本。ETF套利交易的成本主要包含四部分:1)ETF申购/赎回费用,经手费。过户费,证管费,证券结算金;2)印花税,3)ETF二级市场交易佣金,股票交易佣金,4)市场冲击成本。

目前,第一部分的交易成本大概在3bp(1bp=0.01%)左右,第二部分的印花税成本为10bp,只在折价套利卖出股票时缴纳,第三部分的佣金费率的高低则有赖客户同券商的谈判能力,我们假设ETF和股票交易的佣金费率均为5bp。这三部分成本的总和通常称为固定交易成本,按我们的费率估算数值,溢价套利的固定交易成本为13bp,折价套利的固定交易成本为23bp。

市场冲击成本则有赖于ETF、股票的市场成交量和参与套利交易的资金量大小。

ETF延时套利

ETF延时套利方法也可分为折价套利和溢价套利。不同之处在于,瞬时套利要求投资者尽可能快的时间内完成套利流程的操作,降低价格变动的风险,而延时套利则允许投资者根据自己对标的指数未来走势的判断,适当延长操作时间。延时套利交易的收益部分决定于ETF溢价率的变化,而更多的决定于投资者对标的指数未来走势的判断正确与否。

确切的说,ETF延时套利并非真正的套利策略,而是通过ETF套利交易机制实现对标的指数的日内T+O投机,它需要投资者对标的指数的未来短期走势有较好的把握。由于ETF瞬时套利的空间越来越小,延时套利策略在市场上的运用越来越广。此外,因为溢价套利不用交10bp的股票交易印花税,ETF延时套利一般采取溢价套利交易方式。

ETF事件套利

ETF事件套利是指在ETF跟踪的指数成分股出现涨/跌停,停牌等事件时,通过ETF的申购/赎回机制变相实现“买八”或“卖出”本不能通过二级市场交易得到的股票。根据事件对股价影响的好坏,ETF事件套利可以分为多头套利与空头套利。

例如,长江电力因重大资产重组,从2008年5月7日停牌至2009年5月18目,期间上证指数先跌后涨,投资者对长江电力复牌的后的价格走势也意见不一。那些认为复牌后长江电力将补跌的投资者,可以利用50ETF进行空头套利,即根据上证50指数成分股比重买入其它49只股票,并按照长江电力停牌时每股14.65元的价格配备相应权重的现金作为替代,一起申购50ETF基金份额,然后立即在二级市场上卖出ETF份额。投资者申购时用的现金将在长江电力复牌后由基金公司代为买入长江电力股份,多退少补,所以长江电力的复牌价比停牌时价格低的越多,空头套利者获利就越大。而那些认为复牌后长江电力股价将上涨的投资者可以采用多头套利策略,即从二级市场上买入ETF份额并申请赎回成分股,然后卖出长江电力以外的所有股票,从而可以停牌时的价格持有长江电力的股份。如果长江电力的复牌价高于停牌价,则多头套利者获利。而实际上长江电力复牌当天大涨了4.26%,空头套利者将会承受亏损。

ETF事件套利的收益需要投资者熟悉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情况,对事件的影响方向和程度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此外ETF的折溢价率大小也会影响到套利收益。

LOF套利

LOF(Listed ODsen-endedFund),又称上市型开放式基金,它和ETF一样,既可以在一级市场上申购/赎回,也可以在证交所二级市场上买卖。因此,LOF的套利原理也和ETF瞬时套利基本一致,利用的是LOF二级市场价格对其基金净值的折/溢价,当折/溢价幅度大于交易成本时,就可以通过套利交易来获利。不过需要注意的是LOF套利和ETF套利有以下几点不同

1)ETF每15秒提供一个基金净值报价,而LOF是每个交易日提供 次基金净值报价,2)ETF在申购成功后,当日就可立即通过二级市场卖出ETF份额,而LOF申购成功后(T日)需等到T+2日才可在二级市场卖出LOF份额。因此,LOF溢价套利需承担两个交易日的价格变动风险,3)二级市场买入ETF后,当天即可申请赎回股票,并卖出:而二级市场买入LOF后,需等到T+1日才可申请赎回股票。因此,LOF折价套利需承担一个交易日的价格变动风险,4)在申购和赎回基金份额时,ETF用的是“一篮子”股票,有最低规模限制,适合大资金投资者;而OF用的是现金,且规模上一般无限制,

最后需说明的是,LOF场内交易活跃度不足,限制了能参与LOF套利交易的资金量。

封基套利

封闭式基金长期以来的折价交易现状给投资者带来了潜在的套利交易机会,常用的封基套利方法有到期日套利

目前封闭式基全到期后都采取的是“封转开”的方式,封基

价格随着到期日的临近将逐渐向基金净值靠拢,封基折价率将最终归于0。投资者可以在封基到期前,从二级市场折价买八封基持有到期,赚取折价的这一块收益。这种套利交易成功的前提是,基金净值在封基到期前的这段时间是上涨的,如果市场大幅下跌,那么套利收益就会打折扣,甚至亏损。为此,投资者也可以在买入封基的同时,做空股指期货台约对冲掉部分市场风险。

分红套利

《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规定: “封闭式基金的收益分配,每年不得少于一次,封闭式基金年度收益分配比例不得低于基金年度已实现收益的百分之九十”。封闭式基金的分红采取现金分红方式,由于现金分红部分是不会打折的,在市场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折价的绝对数额不变,而基金的净值和价格却在同步下降,因此分红后封基的折价率会上升。该种套利策略认为,封基分红前的折价率是由市场决定,是一个大家都接受的均衡值,那么分红导致封基折价率上升后,就有下降到原有均衡值的趋势,因此投资者可以在预期封基分红之前买入+赚取封基折价率下降带来的收益。不过此种套利方式也有赖于投资者持有封基的这段时间内市场走势,如果市场大跌,套利将有可能亏损。

分级基金套利

分级基金属于创新型基金品种,它把基金份额按预期风险与收益的不同划分为优先级与次级两个子基金份额,前者享有基金收益优先分配权,以及多种收益和本金保护机制,收益相对稳定,适合低风险偏好投资者;而后者则定位于那些期望通过融资增加其投资资本额进而获得超额收益有较高风险收益偏好的投资者。国内市场上的分级基金按交易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

1)分级封闭基金。该类基金只能在场内交易,如:瑞福分级,长盛同庆等;

2)分级LOF。该类基金既可在场内交易,也可以在场外申购赎回,如双禧中证100,银华深证100指数分级,

套利策略主要针对的是分级LOF,它和LOF套利的原理类似,赚取的也是基金折/溢价超出交易成本的那一部分收益。不过与普通LOF套利不同的是,分级LOF多了“配对转换”机制,既将母基金拆分子基金和将子基金合并成母基金份额的操作,其流程如图3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在做溢价套利时,和LOF一样,投资者T日场外申购的分级LOF份额在T+2日才可查到,如果当日选择将母基金分拆,那么得到的子基金需等到下 个交易日(既T+3日)才可在二级市场上卖出,该类套利策略需承担交易期间(3个交易日)市场大幅波动的风险。而在做折价套利时,投资者从二级市场上买入子基金,如果当日选择合并成母基金份额,那么得到的母基金份额也只能在下一个交易日申请赎回。 (见图2)

此外,还有些分级封闭式基金,如瑞福优先,平常只能在交易所场内交易,但每年都设有个开放期,期内可以进行申购和赎回,从而有可能给投资者带来一些套利机会,套利机制与分级LOF相似。

股指期货套利股指期货期现套利

A股做空机制目前尚不完善,国内只能从事股指期货正向套利交易,即当股指期货合约价格高出现货价格的部分大于现货的持有成本和交易成本时,买入指数现货同时卖空股指期货合约,等到期货合约接近到期日,期现价差收敛时,同时平掉现货与期货仓位,完成套利交易。当然,在期货合约未到期之前,如果期现价差达到有利位置,也可提前平仓了结交易。期现套利交易成功关键在于沪深300现货的模拟和交易成本的控制。

沪深300指数现货的模拟现在有三种方法全复制,抽样复制和ETF组合复制。其中全复制的跟踪效果最好,不过要同时按比例买到300只股票,实际交易操作难度会比较大。我们建议采用ETF组合复制的方法,可以用上证180ETF+深证100ETF来复制沪深300指数,不过上证180ETF的日成交量相对较小,资金量较大的投资者可以采用上证50ETF+深证100ETF来复制300指数,跟踪误差会较前者大一些,但能够保证足够的流动性。用ETF复制现货指数一方面会使得交易比较便捷,另一方面,利用ETF可以实现T+O交易,抓住一些日内的机会。

正向期现套利交易的成本主要包括:1)固定交易成本:期货交易佣金,股票或ETF交易佣金,印花税等;2)市场冲击成本:期货交易的市场冲击成本,现货市场的冲击成本,3)现货模拟成本现货模拟组合对沪深300指数的跟踪误差:

股指期货当月合约的流动性充足,且合约到期日较短,可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适宜用作期现套利。当月合约的期现价差在40个点以上时,期限套利会有比较好的安全边际。

股指期货跨期套利

根据持有成本模型,股指期货合约的价格应该等于现货价格加上持有至期货到期日所发生的持有成本。在无风险利率,股息率不变的情况下,不同到期日的期货合约的价格差为常数。而实际市场上的期货价格受到流动性,投资者心理、交易费用、税收,流动性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价格并非总是围绕理论价格波动,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偏离。但总体来说,不同到期日的股指期货合约间的价差波动相对股指期货价格而言平稳很多。

跨期价差在2010年10月份之前走势总体平稳。10月份和11月份的波动较大,这主要是受到现货指数变动的影响。沪深300指数一个月左右时间从十月初的2935 57点涨到11月8日的3548.57点,涨幅达20.9%,之后两个星期内,又跌回11月23日的3107.18点,跌幅12.4%,相对当月期货合约而言,下月期货合约流动性较差,在现货指数大涨大跌之时,下月合约的价格反应更强,造成该时间段内跨期价差剧烈波动。另外在期货合约换月移仓的时候,当月合约的交割因素会导致跨期价差在当天出现异常值,此时价差虽然大,但是无法进行套利交易。

股指期货跨期套利目前的障碍主要在于远期期货合约的流动性不足,下单指令等待成交的时间风险较大,可以考虑在主力合约移月换仓时适当参与。

可转债套利

根据所含权证与债券是否分离+可转债可以分为普通可转债和可分离交易可转债。对于普通可转债而言,当其市场价格小于转换价值,产生折价时,有两种操作方式实现套利

1)上述套利机会发生在可转债的转换期内时,投资者可以买入转债并当天转股(T日),在下一个交易日(T+1日)卖出股票。在这种套利交易方式下,投资者需承担标的股票价格变动的风险,这也是套利交易能否成功的关键。

2)在标的股可以做空的情况下,投资者可以先融券卖出标的股票,然后在买入转债行权,并用行权得到的股票平掉融券的空头仓

位。这种操作承受的股价变动风险较小,可转债转换价格的折价空间能够覆盖期间的交易费用时,套利就可获得正收益。

权证套利

对于认购权证而言,当权证接近行权期,如果价格处于负溢价状态,即认购权证价格

对于认沽权证而言,当权证价格处于负溢价状态,即认沽权证价格

市场中性套利

这里专指股票市场的中性套利策略,即是要通过在股票市场上分别建立多头和空头股票组合,对冲掉市场风险,获得相对平稳的价差,利用价差往复变动的特性,低位买入价差,高位卖出价差,从而实现套利。目前,国内很多机构都做过基于协整分析的成对交易研究,它是市场中性套利的一种,不过个股股价波动较大,利用日数据得到的两只股票的协整关系并不稳定。

商品期货套利

商品期货是国内最适宜做程序化套利的证券品种,优势主要体现在市场充裕流动,T+O交易制度,保证金杠杆交易制度和高效的程序化交易技术平台(如上期综合交易平台)。证监会去年四季度出台新规+商品期货有望纳入基金专户理财的投资范围,商品期货套利作为一种风险与收益相对均衡的投资策略,必将受到更多机构的重视。

商品期货套利的方式主要有四种

期现套利

商品期货的期现套利原理和股指期货类似,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商品期货和股指期货不同之处在于,合约到期时它没有强制要求期货合约价格收敛于现货价格,而且交割时采用的是实物交割,因此商品期货的期现套利交易中需要估算标的商品的仓储成本,运输成本等,较为繁琐。

跨期套利

跨期套利是商品期货套利交易中最普遍的一种,是指在同一市场同时买入和卖出同种商品不同交割月份的期货合约,以期在有利时机将这两个交割月份不同的合约对冲平仓而获利。具体操作方法上有一牛市套利,熊市套利和蝶式套利。与股指期货跨期套利相比,商品期货跨期套利的优势在于市场充裕的流动性。2009年我国商品期货的成交量已经全球第一,占到全球成交量的43%,充足的流动性可以保证跨期套利交易顺利进行。

跨市套利

跨市套利主要是利用同一商品在国内外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异,以牟取价差变动收益的一种套利方式。这种套利方式一般是在两市相同或相近的期货合约上同时布下相反头寸,待价差出现有利变动后即同时平仓,按照价差正负又分为正套和反套。另外+也有套利者会在LME做多近月合约,然后在SHFE相应远期合约抛空(锁定利润),由于可能涉及现货交割和进口,所以这种方式的跨市套利实际上是介于套利与套期保值之间的一种实物贸易。近几年来比较流行在国内外铜市和铝市的跨市套利,尤其是前者。跨品种套利

跨品种套利策略认为:某些商品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性,例如两种商品是上下游产品,或可以相互替代等,品种虽然不同,但反映的市场供求关系具有同一性,相互之间的价差应该维持在一个合理水平。在此前提下,如果品种之间的价差远远超过(低于)正常差价,则可以买进某 相对偏低的商品,卖出另一相对偏高商品,待其价差回归实现套利。常见的跨品种套利有两种,一种是相关商品间的套利,如小麦和玉米,菜油和豆油;一种是原料和成品间的套利,如大豆和豆油间的提油与反向提油套利。跨品种套利的风险较前两者要大,价差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套利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以上分品种介绍了相关的套利策略,主要涉及股票基金,期货、可转债和权证市场,但是从套利的本质来看,这么多的套利交易策略其实又可以分为五类:

1)低风险策略。该策略主要指ETF瞬时套利、股指期货期现套利和认沽权证套利,它们利用的都是同一证券品种在不同市场上的定价差异,只要套利交易能够及时顺利的执行,套利收益都是可以得到保证的,风险非常之小。不过由于当前市场上从事此类交易的投资者较多,低风险策略的套利机会越来越少,套利收益也相应较低。

2)风险套利策略。这类策略主要包括LOF套利、封基到期日套利,分级LOF套利、可转债套利和认购权证套利,它们利用的也是同 证券品种在不同市场上的定价差异,不过由于交易制度的限制,它们在不同市场上的交易不能同步进行,不得不承担期间市场价格发生变动的风险。

3)事件套利策略。当投资者有较大把握能预期到某一事件对证券未来价格的影响时间和深度时,可以采用此策略,它包括ETF事件套利封基分红套利等。

4)价差投机策略。低风险策略和风险套利策略是要通过套利交易直接赚取市场上已出现的价差,而价差投机策略则是要判断价差未来的变动方向,赚取价差变动的收益,它包括期货跨期套利、跨品种套利和市场中性套利,由于相关联证券间的价差相对单个证券价格而言波动更平稳,因此价差投机策略的风险也相对较小。

5)短线投机策略。这主要是指ETF延时套利+它利用ETF的套利交易模式来实现ETF的日内短线投机。

第5篇:国债期货交易策略范文

关键词:流动性资金;农村信用社;货币市场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9-0066-03

中图分类号:F830.34

文献标识码:A

当前,由于县及以下区域有效信贷需求有限和对农村市场开拓不足等原因,农村信用社资金闲置较多,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巨大的背景下,流动性充裕成为困扰农村信用社的一个主要问题。为此,我们选取驻马店市农村信用社作为考察对象,对其通过参与货币市场资金交易进行流动性管理的情况及其成效进行分析,以期能够获得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经验和启示。

一、驻马店农村信用社流动性充裕现状及成因

(一)流动性充裕现状

存款增长远快于贷款增长。2009年5月份驻马店市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比2008年初增长37.29%,而同时期的各项贷款增长仅为11.40%,远远低于存款增长水平。驻马店市农村信用社整体的存贷比从2008年初的73.05%下降到目前的67.94%。部分县区的农村信用社的存贷比更低,甚至达不到50%,给农村信用社的资产运用带来极大的压力。

(二)流动性充裕成因

1.宽松货币政策引致整个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基调是维系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旨在促使金融机构有足够的资金能力向实体经济输出,保证刺激低迷经济复苏的需要。

2.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难贷款问题依然突出。与全国发达城市和地区旺盛的信贷资金需求相反,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的信贷需求,缺乏效益好的投资项目,农村金融机构难贷款的问题依然突出。

二、驻马店市农村信用社流动性充裕的影响

(一)面临多重挤压的盈利困境

在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由于管制利率与市场利率倒挂,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呈现明显的定期化趋势,据调查,驻马店市活期储蓄存款占比下降,定期存款占比大幅上升。因此,农村信用社平均存款成本逐步上升,农村信用社盈利空间遭受挤压。

(二)面临更为复杂的经营风险

流动性充裕的持续存在将导致农村信用社间过度竞争,盲目地竞相追逐“大户”,非理性地降低贷款条件和下浮利率,这些都将放大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和利率风险。在现阶段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农村信用社的定价能力尚不成熟,过度的竞争将使农村信用社面临更为复杂的经营环境。

(三)面临诸多的两难选择困境

在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农村信用社经营将面临以下两难选择困境:一是面临存款负债的增长约束与金融成长的选择困境。二是面临流动性资产收益率下降与信贷投放约束的选择困境。

三、参与货币市场资金交易的情况

驻马店市农村信用社2007年以前,由于各县联社缺乏专业操作人才,实行由具有长期操作经验的――驿城区联社统一操作货币市场业务,2008年以来,由于货币市场迅速发展,全市其他9个县级联社纷纷建立自己的货币市场业务平台并培养拥有自己的专业操作人员,形成了各个县级联社独立操作货币市场业务的局面。

(一)银行间债券交易从活跃走向平淡

2008年,市场资金相对不足,市场利率看好,驻马店市农村信用社作为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员,根据资金头寸,以逆回购为主要投资品种,进行配置资产,全年全市8家农村信用社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交易251笔,涉及成交量340.90亿元。实现债券市场业务市场净收益6277.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039.8万元,增长了93.91%,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呈现持续活跃态势。从回购的债券期限来看,中长期债券成交量相对较少,短期债券规模占主流。以期限为1天的回购交易居多,共计163笔,占总交易笔数的88.11%。

2009年以来,由于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出现了质押回购债券利率低于存款利率的情况,货币市场资金交易利率倒挂,因此,驻马店市农村信用社纷纷停止了债券质押回购业务操作,到6月底,全市农村信用社无发生一笔债券质押回购业务。

(二)银行间现券交易较少

2008年,债券交易共发生8笔,涉及成交量7.27亿元。其中,第四季度,现券买卖业务共2笔,现券买入与现券卖出各1笔,涉及成交金额共2亿元,环比下降13.04%,没有发生债券分销交易。

(三)持有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和央行票据有所增加

截至2008年底,驻马店市农村信用社8家市场成员全部持债余额为9.1亿元。较年初增加0.714亿元,增长8.51%。持债综合收益0.3615元,持债综合收益率7.59%。其中:浮动债券1.2亿元,1年期以内债券1.6亿,1-3年期债券2.5亿元,3-5年期债券1.5亿元,5-10年期债券1.3亿元,20年以上长期债券1亿元。分布状况如图1所示:

(四)货币市场收益明显

2008年,驻马店市农村信用社在全国货币市场上交易104笔,累计交易量5560931万元,实现收益2866.54万元,其中债券利息收入573万元,逆回购利息收入2293.5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08.9万元,增幅为21.59%,较好地实现了资产多元化的保值增值,有效改善了流动性管理的被动局面。

四、参与货币市场调节流动性的成效有限

参与货币市场操作为驻马店市农村信用社的富余资金找到一条出路,调节了农村信用社的流动性,同时也实现了资金增值功能,对于管理流动性充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和成效。但由于参与货币市场操作的资金规模有限,占其流动性资产的比重较低,因此,对于大量需要寻求出路的流动性资金而言,货币市场操作的力度、广度和深度都有待于极大提高,以充分利用这一手段调节管理农村信用社的流动性。

(一)参与货币市场操作的资金规模小。资金规模小,难以起到有效调节农村信用社流动性充裕水平目的。2008年,全市8家农村信用社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交易251笔,涉及成交量340.90亿元,平均单笔交易资金规模只有1.36亿元,与全市农村信用社头寸资金月平均38亿元的余额相比规模偏小,对流动性充裕的状况调节力度十分有限。

(二)选择货币市场交易的产品期限过于单一。以期限为1天的回购交易居多,共计163笔,占总交易笔数的88.11%。在目前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农村信用社的流动充裕性将在一个

较长的时期内持续存在。同时,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环境、信用环境、客户群体等因素在短时期内也不会发生明显改变,农村信用社难贷款的格局仍将会是一个长期问题和困扰。而选择以1天交易品种作为主要资金交易对象的做法,显然不利于有效分散大量充裕性资金,不利于建立一个长、中、短期有机搭配的流动性管理措施。

(三)选择的货币市场交易品种搭配失衡。货币市场提供的交易产品除了有期限上的搭配,同时还有因产品收益、结算方式、风险程度差异而形成的交易品种搭配。这种产品搭配能够满足不同金融机构因自身流动性状况和资产运用管理水平的差异而对货币市场投资交易的需要。农村信用社目前的流动性水平,以及其自身存在的难贷款的经营困境,迫使其应当选择货币市场上的不同产品组合,才能将其流动充裕性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相对满意的程度。驻马店市农村信用社目前交易品种的重点主要是质押式债券回购业务,而对于银行债券远期、债券借贷、利率互换等新业务则相对较少,这种投资格局大大降低了头寸资金管理的有效性。

五、影响货币市场管理流动性成效的因素

(一)经营理念的局限性制约参与货币市场的规模。由于货币市场业务的专业性、复杂性及市场行情变化迅速,因此,许多农村信用社的决策层对此都十分谨慎,态度比较保守传统,宁可不追求收益,也忌讳货币市场风险。一是整个驻马店市辖区的农村信用社普遍对货币市场认识不够,观念比较保守,对于货币市场业务缺乏一定的勇气和胆略,属于尝试型参与,开拓力度不够。二是县域农村信用社之间发展不平衡。个别领导观念比较超前的机构,货币市场业务做得比较出色。而落后观念的机构则相对货币市场业绩要差得多。

(二)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影响交易行为的效率。目前,驻马店市县级农村信用社取得交易资格的时间都比较短,只有1年左右的时间。其操作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也相对比较生疏,对于交易竞价、对手寻求、资金匹配、委托结算等交易环节的控制和处理不够熟悉,交易处于被动、简单、僵化的状态,极大地影响了交易行为的效率。

(三)臃长的交易决策流程容易丧失掉货币市场利好时机。一个完整的交易过程要经过交易操作岗确定交易对象汇报给交易管理岗、交易管理岗请示交易决策岗、交易决策岗授权下达交易指令等三大环节。而处理每个环节,不同的管理模式效率差别极大。目前,驻马店市农村信用社主要通过在市里集中统一设立交易平台,由交易操作岗向异地电话传输交易请求,通过交易管理岗请示交易决策岗,最终下达交易指令。整个过程最短需要30分钟,最长可能需要2至3个小时,甚至更长。主要是遇到交易决策岗有重要事务,如外出出差、开会,或不方便接收电话时,交易决策就会出现时滞。尤其是当市场行情瞬息万变时,对手就会放弃交易机会,另寻交易对象。从而使驻马店农村信用社丧失掉货币市场利好时机。

(四)弱小的资金规模失去了交易定价中的话语权。由于单个县域农村信用社法人机构资金实力有限,单笔交易金额一般在5000万元,相对于其他市场主体10多亿元的交易规模,其在货币市场上属于微小客户。小量的交易金额在货币市场定价上自然没有话语权。一般是对手主动报出价格,农村信用社被动地接受,最大价格谈判空间不超出0.5个百分点。

六、运用货币市场管理流动性的对策

(一)把流动性管理纳入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战略中。农村信用社应加强对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金融市场的研究,实施主动的流动性管理。加强对宏观经济走势、各银行存款和信贷增长变化情况及银行间市场的预测,定期跟踪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和宏观政策取向,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可能对银行流动性产生影响的各方面因素,及时调整投资策略,提高对流动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把流动性管理列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中。

(二)优化参与货币市场产品结构和期限结构。加大参与货币市场力度,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提高质押债券回购的交易规模,提高央行票据在整个金融资产中的比例,也可扩大金融机构间的融资合作,以提高资金收益。同时,要根据自身流动性的状况,制定出参与货币市场交易产品的期限结构。安排确定好长、中、短期的交易品种期限。流动性充裕程度高的可适当多安排一些1年期的交易品种,流动性充裕程度低的可适当多安排一些1个月以内、甚至是1天至7天的交易品种,充分利用自身头寸资金的特点做时间差。

第6篇:国债期货交易策略范文

关键词:流动性过剩;债券市场;利率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2-0074-04

流动性过剩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在流动性过剩情况下,我国采用的货币政策会对债券市场产生严重影响,其中主要的就是债券的收益率,进而产生利率风险。因此,对债券市场的利率风险进行研究并提出合理的对策是相当必要的。

1 流动性过剩背景下货币政策对债券市场的影响

近一年多来,我国仍一直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主要原因是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和商业银行信贷扩张冲动。中央银行采用这样的政策是为了收回过多流动性,适当地紧缩银根,合理地控制货币信贷增长,进而控制通货膨胀,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1 化解流动性过剩的货币政策回顾

2003―2006年,我国的经济是相对增长最快、最平稳的历史时期,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总的来讲,这几年由于是投资过快,货币供应量偏多,贸易顺差偏大,外资流入偏多,外汇储备增长很快,而造成了现在的流动性过剩。

目前,我国宏观调控主要动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基准利率和发行央行票据等货币政策手段来应对流动性过剩问题。2006年以来,截至2007年10月底央行已11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7次动用基准利率,央行票据已经累计发行74 925.09亿元。

1.2 对债券市场的影响

由于债券定价的基准利率就是采用无风险的国债收益率,所以这里仅考虑紧缩的货币政策对国债收益率的影响。以2007-6-1和2007-9-28的收益率曲线(如图1)为例来说明货币政策对债券市场的影响。

从图1可以看出,随时间的推进,收益率曲线向上平移且变得更陡峭。1年期利率从2.5214%上升到3.2347%,10年期利率从4.2085%上升到4.5281%,这主要是由于为化解流动性过剩而采用的紧缩货币政策的作用,利率的提高而使得收益率上升,进而影响债券的价格。

2 债券市场利率风险的凸现

2.1 利率风险分析

债券代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现金流入,债券的定价公式为:

式中,为债券的当前价格;为债券所支付的固定收益;债券的面值;为利率;为债券期限。

这里仍以2007-6-1和2007-9-28的收益率曲线(图1)为研究对象,为债券定价,进而反映相同期限的债券由于定价使用的收益率曲线不同而带来的利率风险。假定债券面值,息票率4%。依据表1,可以得到债券的价格如表2所示,其对应的债券价格波动图如图2所示。

央行于2007-5-19调整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1、3、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分别调整为3.06%、4.41%、4.95%。2007-9-15央行再次调整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1、3、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分别调整为3.87%、5.22%、5.76%。而本文研究的日期分别是利率调整后不久的日期,是为了更好地反映利率的变化对债券价格的影响。从图2可以看出,期限越长,价格波动越大。

2.2 运用远期利率为未来价值估值

1.未来利率的预测

利率的期限结构表明,长期利率的走势实际上反映了对未来短期利率的预期,因而可以将其用于进行对未来利率水平的预测。

在有效市场下的金融市场中,根据均衡市场的无套利假定,不论是即期还是远期投资,其结果应该是相同的。即:

从表3可以看出,各年的一年期远期利率走势有上涨趋势,但是4年之后稍有波动,从第7年又开始上升。其利率期限结构如图3所示。

2.未来债券价格的变化

在风险管理中通常用远期利率预测债券的未来价格。依据公式2-1、公式2-2,得到债券第二年价格的预测公式:

仍以2007-9-28为例,借助表3,那么仍假定债券面值元,息票率为4%。可以预测各期债券的第二年(即2008-9-28)价格如表4所示。

为了说明远期利率对债券价格的影响,需要比较2007-09-28和2008-09-28债券的价格。

为了更详细说明问题,我们可以用相同方法扩充表2中的数据,得到表5的数据,并绘制出相同期限的即期和远期债券价格。如图4所示。

从图4中可以看到,相同条件的债券,由于远期利率的上升,高于即期利率,而带来了债券价格的下跌。

从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出现这样的收益率和债券价格,这跟我们国家当前的政策有关,长期以来的流动性过剩,导致国家不断上调利率,而使得收益率上升,债券价格下降。

从对未来利率和债券价格的预测可以看出,未来我国的流动性还会增强,央行继续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加息将会使得债券市场的利率风险更大。

3 对策

为了应对由流动性过剩而带来的债券利率风险,这里提出三种方法来避免利率的大幅波动对债券价值的影响。

3.1 投资组合管理

3.1.1 债券调换

债券调换就是通过对债券或债券组合在分析期中的收益率预测来主动地调换债券,从而主动地经营一组债券资产。(1)替代调换。即将一种债券与另一种与其极其相似的理想替代债券进行掉换,目的是为了获取暂时的价格优势。(2)纯收益率调换。这种方法主要着眼于长期的收益率变动,用那些长期收益率高的债券来替换掉那些长期收益率较低的债券。(3)债券期限调换。当预期市场利率将上升时,则用短期债券替代长期债券,当预期市场利率下降时,则用长期债券替代短期债券。

3.1.2 应急免疫

应急免疫的组合策略是主动投资策略与被动投资策略的综合。它要求投资者确定一个最低收益率,如果组合的收益率超过这一最低标准,投资者可以进行主动的债券资产组合管理。根据对未来市场利率的预测,确定投资组合,谋求更高的收益率水平。而当债券的收益率降到了最低的标准线,则对组合进行免疫管理,调整组合的久期,使之与投资期相等,以确保一定的收益率。

3.1.3 利用收益率曲线进行牟利

一般情况下,收益率曲线都是向上倾斜的,但曲线也会发生移动或改变形状。(1)向下倾斜的收益率曲线变为向上倾斜。收益率曲线变化的结果是所有的收益率水平均下降了,但短期收益率降幅大于长期收益率,从而收益率曲线变成了向上倾斜,即长期债券的收益率高于短期债券的收益率。(2)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向上平移。初始的收益率曲线是向上倾斜的,市场利率上升后,仍是向上倾斜的。若投资者在收益率曲线变化前持有的是10年期的债券,则在曲线向上平移后,他可以实现较高的收益率,这与在初始收益率曲线上的20年期的债券收益率水平一样,但资金“锁定”期却大大缩短了。而若他在收益率曲线平移前就持有20年期的债券,则市场利率的上升将使其蒙受资本损失。

3.1.4 期限组合

市场收益率的变化将带来债券的价格风险,期限越长,风险越大,为此,可进行期限配置组合。(1)阶梯式组合。阶梯式组合就是将债券投资的期限平均分布于一个时间段内。这样,若市场利率上升,尽管期限长的债券的价格会下跌,但期限短的债券价格下跌的幅度较小,而且短期债券到期后可按较高的市场利率进行再投资,从而可以抵补一部分价格风险损失。另外,分期的债券到期还本,还可以保持企业较好的现金流状况。(2)哑铃式组合。哑铃式组合就是将债券投资的期限分布于长期和短期两端。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3.2 投资组合保险技术

投资组合保险是指为保证投资组合的最低价值,在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之间进行动态调整。投资组合保险的概念最初来自股票和看跌期权的组合。根据B-S模型,股票和看跌期权的组合,相当于用股票和债券组合进行复制。因此,在投资债券的同时可以购买一定股票,定期调整二者资产的比例,就可以享受股价上涨收益的同时且保证了本金安全。

3.3 对冲策略

3.3.1 运用期货合约对冲利率风险的策略选择

(1)微观对冲与宏观对冲。微观对冲是运用期货合约对一个特定资产或负债的风险进行对冲。在微观对冲中,金融机构通常选取这样的期货合约:其基础资产与拟对冲风险的资产或负债头寸完全匹配。宏观对冲是运用期货合约或其他金融衍生品对冲整个资产负债表的久期缺口。(2)常规对冲与选择性对冲。常规对冲即金融机构通过卖出足够多的期货合约以使其利率风险或其他风险降至最低的可能的水平,当然降低风险的同时,也使收益水平从而股东价值下降,因而有些机构并不进行这种完全对冲。

3.3.2 用利率上限利率下限和利率不同对冲利率风险

利率上限、利率下限和利率区间是属于更新的金融衍生品,由一系列执行价格相同的单期期权并联而成,即在跨年度的交易有效期内,若市场利率的变动对买方有利,期权合约就会在若干个事先约定的日期自动执行。

利率上限指的是买卖双方商定一个固定的利率作为上限,选择某个市场利率作为参考利率,并就名义本金额及交易适用期限、结算日期等条件达成协议。据此,在某一段时期内,如果参考利率超过利率上限,就由卖方将两者的差额与名义本金额的乘积支付给买方;反之,参考利率低于利率上限,买方就放弃执行协议。作为获取这项看跌期权的对价,买方在签约时向卖方支付一定金额的期权费。

利率下限的交易结构与利率上限基本相同,只是交易双方商定一个固定的利率作为下限。协议生效后,在事先确定的未来各个结算日期,如果参考利率低于利率下限,就由卖方将两者的差额支付给买方;反之,参考利率高于利率下限,买方就放弃执行协议。作为购买费用,买方在签约时须向卖方支付一定金额的期权费。

利率区间又称“套作期权”。买入利率区间是指在较高的利率水平上买入一个利率上限的同时,在较低的利率水平上买入一个利率下限,从而将实际的利率支付或收入水平限定在上限利率与下限利率的区间之内。

3.3.3 利率互换

互换作为金融衍生工具之一,其品种及交易在近年来发展迅猛。利率互换是指双方同意在未来的一定期限内根据同种货币的同样名义本金交换现金流,其中一方的现金流根据浮动利率计算出来,而另一方的现金流根据固定利率计算。互换的期限通常在2年以上,有时甚至在15年以上。

通常,利率互换的买方承诺定期支付一系列固定利息给合约的卖方,而卖方同时承诺支付浮动利息给买方。双方各自在支付浮动或固定利率方面拥有比较优势,通过互换,买方可以将其浮动利率成本的负债换成固定利率的成本从而与其固定利息收入的资产相匹配。同时,卖方则将其固定利率的负债换成浮动利率的成本从而与其浮动利息收入的资产相匹配。

参考文献:

[1] 谷秀娟.金融市场:理论、机制与实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

[2] 谷新娟.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工具与应用[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第7篇:国债期货交易策略范文

2010年前三季度我国债券市场延续了2009年的强势行情,在市场资金面充裕的推动下稳步上扬,上证国债指数从122.35点一路上涨,最高曾达到127.10点。

不过,从第四季度开始,债市出现了一定幅度的回调,在跌至125.83点低点有所反弹后进行整理。那么,2011年债市会如何运行,投资者的机会在哪里呢?

债市的高点或已出现

2010年我国CPI指数不断走高,11月份创5.1%新高后,短时间内恐难以走低。我国经济在2011年存在着较大的通胀压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定调是“积极稳健、审慎灵活”。在日前召开的部分金融机构及央行分支行主要负责人会议上,央行领导表示,当前我国内外流动性充裕,通胀预期较强,通胀压力不断加大,需要通过货币政策回归稳健、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12月25日晚央行宣布,自2010年12月2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均相应调整。这是今年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的第二次加息,也是央行宣布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以来的首次加息。尤其引人关注的是央行这次在加息的同时还上调了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再贷款(再贴现)利率。这是个非常明确的信号,它不仅对央行稳健货币政策是个清晰的注释,同时也表现出政府把稳定物价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和治理通胀的决心。据市场人士分析,我国进入了加息周期,在新的一年里,仍会数次出现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或加息。

央行稳健货币政策必然使市场资金逐步趋紧。数据显示,央行每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或加息,市场利率均出现大幅飚升。市场利率的上行会带动债券收益率曲线的上行,债券价格下跌。笔者判断,债券市场的高点已经出现,在新的一年里,债券投资机会似不多。

机构投资策略已变化

从机构投资者公开披露的信息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自央行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后,操作策略已悄然发生了变化。

以前部分机构投资者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通过“购券――债券正回购――再购券――再债券正回购”的操作模式,利用杠杆放大效应增加收益。在市场资金面趋紧且短期收益率大幅上升的情况下,机构投资者已弃用杠杆操作模式,表现为非常谨慎。

有的机构投资者甚至出现了流动性紧张的情况,他们不得不亏本抛售债券以获取流动性。以10石化债2为例,该券期限为10年,票面利率为4.05%,于2010年6月9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有机构投资者配置了该券。从盘面情况看,11月份开始该券在95元以下有大量成交,单笔成交金额屡现超千万元的,配置机构非但没有收益还亏损了近3%。

随着市场资金面的趋紧,债市的牛市行情或将终结,未来有下跌空间,预计2011年债市主基调是随着成交量不断萎缩震荡下行。不过,目前的宏观经济环境与2004年已经完全不同了,不可能出现深跌的情况。

操作策略上,国债已缺乏投资价值,特别是中长期品种,其收益率与短期市场利率倒挂,投资者很难通过期限错配进行套利,建议获利了结,控制风险。企债波动幅度一般大于国债,其中不乏一些低风险的优质券种。投资者可逢低选择收益率较高的信用债,进行中长线投资。可以重点关注交投比较活跃的08康美债、08江铜债和09长虹债,在其收益率接近历史高位时进行战略性建仓。

可转债是亮点

值得关注的是,可转债市场或是2011年债市中的一个亮点,存在一定的投资机会。

基金季报显示,基金的可转债仓位配置已创下历史新高,未来可转债的一些品种将有不俗的表现。机构投资者青睐可转债,一方面是可转债的风险小于投资股票,随着2010年末股市的调整,部分可转债已经接近了百元面值,其估值处于合理区间;与投资股票相比,股票可能面临大幅下跌的风险,而接近百元面值的转债存在下跌的刚性,风险远小于正股,在目前股市窄幅整理期间,投资可转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另一方面,未来股市如走出一波上涨行情,可转债上涨的空间较大

纵观可转债市场各券种的走势,在100元附近买入后,只要中线持有,必将获得较好的投资回报。历史上超过200元以上的券种屡现,即使走势不佳的可转债也能上涨到140元以上。

第8篇:国债期货交易策略范文

从2010年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继续健康、平稳运行。货币市场交易活跃,市场利率先抑后扬;债券市场指数稳中有升,债券发行规模稳步增长;股票市场波动中有所回升,股票融资大幅增加。2010年前三季度,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包括住户、非金融企业和政府部门)融资总量8.6万亿元,同比下降23.3%。分融资工具看,贷款融资的主导地位有所下降,股票融资占比显著上升,企业债券融资继续增加,国债融资力度不减,直接融资在配置资金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提高,融资结构明显优化。

一、金融市场运行分析

(一)货币市场交易活跃,市场利率先抑后扬

货币市场回购交易平稳增长,拆借交易大幅增加。2010年前三季度,银行间市场回购累计成交65.0万亿元,日均成交3458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22.4%;拆借累计成交20.3万亿元,日均成交1077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48.4%。从期限结构看,市场交易短期化趋势较为明显,回购和拆借隔夜品种的交易份额分别为80.0%和87.7%,分别比上年同期上升3.0个和4.9个百分点。交易所市场国债回购累计成交4.5万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82.6%。

从货币市场融资结构看,融资主体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国有商业银行同业净拆出资金规模大幅增加。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逐步减弱,银行间市场信用拆借交易日趋活跃,2010年前三季度国有商业银行同业净拆出资金规模同比增长35.4%。二是其他商业银行由上年同期净融出转为净融入。受加强资产负债管理以及资产持续扩张较快等多因素影响,2010年前三季度其他商业银行净融入资金为7.8万亿元,同比增加8.0万亿元。三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金需求明显减少。受国内股票市场波动加剧以及各方面不确定因素增多等影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交易行为趋于谨慎,融资需求同比下降较多,证券及基金公司、保险公司2010年前三季度净融入资金同比分别下降23.4%和67.5%,保险公司资金需求下降与其保费收入增长较快也有很大关系。

货币市场利率先抑后扬。2010年以来,受新股发行明显增多、大型商业银行增资扩股、严格监管以及市场对通货膨胀预期有所上升等多种因素影响,货币市场利率总体较上年有所上升,波动性也相应加大。继2010年6月份银行间市场质押式回购和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上升到2.38%和2.31%后,2010年7、8月份逐月有所回落,9月份受中秋、国庆节前现金集中投放及季末监管指标考核等因素影响,质押式回购和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均较7、8月份有所上升,分别为1.98%和1.90%,比6月份分别下降40个和41个基点,比上年12月份分别上升72个和65个基点。2010年第三季度,各期限Shibor总体有所上行,3个月以内短端利率波动性相对较大。

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逐季增加,远期品种交易量有所减少。2010年前三季度,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交易量呈逐月增加态势,累计发生交易6984笔,名义本金总额7981.5亿元,同比大幅增加146.0%。其中1年及1年期以下交易最为活跃,其名义本金总额4146.5亿元,占总量的52.0%。从参考利率来看,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的浮动端参考利率包括7天回购定盘利率、Shibor以及一年期定存利率,与之挂钩的利率互换交易名义本金占比分别为65.8%、29.7%和4.5%。2010年前三季度,债券远期共达成交易731笔,成交金额2551.7亿元,同比下降46.6%。从标的债券来看,债券远期交易以政策性金融债为主,其交易量占总量的55.8%。从期限来看,以2~7天品种交易量占比最高,为73.7%。远期利率协议交易清淡,2010年前三季度累计发生10笔交易,全部以3个月Shibor为基准,名义本金额共19.5亿元。

(二)债券市场指数稳中有升,债券发行规模稳步增长

债券市场现券交易平稳。2010年前三季度,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累计成交44.7万亿元,日均成交2378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23.1%。银行间现券市场上,其他商业银行净卖出现券9114亿元,国有商业银行、外资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分别买入8291亿元、507亿元和316亿元。交易所国债现券交易成交1320亿元,同比减少374亿元。

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债券指数稳中有升。2010年前三季度,银行间债券市场财富指数由年初的130.2点上升至9月末的135.8点,上涨4.3%;交易所国债指数由年初的122.3点上升至9月末的i26.7点,上涨3.6%。

国债收益率曲线总体呈平坦化趋势。以1月21日和9月29日的银行间市场国债收益率曲线为例,0.5年和1年期收益率分别上升41个和34个基点,而5年、10年、30年收益率分别下降26个、32个和24个基点。

债券发行规模稳步增长。2010年前三季度,债券一级市场累计发行各类债券(不含中央银行票据)3.9万亿元,同比增长6.9%,其中政策性银行债券以及短期融资券增长较快,同比分别增长26.3%和81.6%。2010年9月末,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债券托管量余额为20.0万亿元,同比增长21.4%,其中银行间市场托管量为18.8万亿元,交易所市场托管量为2754亿元。

短期债券发行利率波动中走高,中长期债券发行利率略有回落。受2010年以来货币市场利率总体上行带动,并受市场对短期通货膨胀预期上升影响,短期品种债券发行利率波动中有所走高。以L年期国债为例,2010年9月份发行的1年期记账式国债的固定利率为1.87%,比3月份和4月份发行的同品种债券分别高43个和38个基点。受市场流动性总体保持充裕、金融机构债券配置需求较多影响,中长期债券发行利率略有回落。以30年期国债为例,2010年8月份发行的30年期记账式国债的固定利率为3.96%,比2月份和6月份发行的同品种债券分别低12个和7个基点。

Shibor对债券类产品定价的指导性不断增强。2010年前三季度,一级市场共发行以Shibor为基准的浮动利率债券18只,总发行量为214亿元。2010年前三季度,共发行固定利率企业债113只,总发行量为2519亿元,全部参照Shibor定价。发行参照Shibor定价的短期融资券120只,总发行量为2051亿元,占短期融资券发行总量的36%。

(三)票据融资小幅下降.票据利率震荡上升

2010年前三季度,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8.6万

亿元,同比增长10.3%;累计贴现18.1万亿元,同比持平;累计办理再贴现979亿元,同比增加885亿元。9月末,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5.0万亿元,同比增长16.3%;贴现余额1.6万亿元,同比下降43.9%;再贴现余额561亿元,同比增加483亿元。

2010年第三季度,票据市场交易总体较为活跃,但受金融机构加强信贷资产结构调整,通过压缩票据融资规模以扩大贷款投放等因素影响,票据融资延续了2010年以来的下降趋势,9月末余额比上季末下降1574亿元;在各项贷款中占比为3.4%,同比下降3.8个百分点。受货币市场利率及票据市场供求等多种因素影响,票据利率窄幅波动,总体水平较上季略有上升。

(四)股票市场波动中有所回升,股票融资大幅增加

股票市场交易量略有减少。2010年前三季度,沪、深股市累计成交35.1万亿元,同比减少3.7万亿元;日均成交1937亿元,同比下降8.%。9月末,沪、深两市流通股票市值为15.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0.8%。

股票指数波动中有所回升。继第一季度多次震荡后,股票市场从第二季度开始快速下行,2010年第三季度在波动中有所回升。9月末,上证综合指数和深证综合指数分别收于2656点和i 169点,比上年末分别下跌19.0%和2.7%,比6月末分别上涨10.7%和23.7%。9月末,沪、深两市A股平均市盈率分别为20倍和40倍,低于上年末的29倍和47倍,高于6月末的19倍和32倍。

股票融资大幅增加。2010年前三季度,非金融企业及金融机构在境内外股票市场上通过发行、增发、配股、行权以及可转债方式累计筹资7651亿元,同比增加4986亿元,同比增长约1.9倍。其中,A股融资5835亿元,同比增长约1.7倍。2010年第三季度A股融资2328亿元,比一、二季度分别多增514亿元和635亿元。

(五)保险业保费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2010年前三季度,保险业保费收入已超过2009年全年。2010年前三季度,保险业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1万亿元,同比增长32.0%。其中,人身险收入8369亿元,同比增长31.9%;财产险收入2955亿元,同比增长32.3%。同期保险业累计赔款、给付2262亿元,同比少支出80亿元。

保险业总资产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投资类资产和银行存款增长速度呈“一升一降”特点。2010年9月末,保险业总资产4.8万亿元,同比增长26.7%。其中,投资类资产增长29.0%,增幅同比上升17.4个百分点,银行存款增长29.9%,增幅同比下降13.0个百分点。

(六)外汇市场交易活跃

人民币外汇即期市场平稳发展,掉期和远期交易规模快速扩张。2010年前三季度,人民币外币即期交易额同比增长12.4%,其中,询价交易的市场份额超过99%;人民币外汇掉期市场累计成交9507亿美元,日均成交量同比增长78.8%,其中,隔夜交易占掉期总成交量的59.5%,同比下降4.9个百分点,人民币外汇远期市场累计成交72亿美元,日均同比增加38.5%。同期“外币对”交易额快速增长。1~9月,“外币对”累计成交折合448亿美元,日均成交量同比上升61.2%,其中,成交额占前两位的交易品种分别为美元/港币和欧元/美元,二者合计成交额占全部成交额的81.5%。外汇市场交易主体进一步扩大,第三季度新增11家即期市场会员、批准4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

(七)黄金市场运行平稳

2010年前三季度,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累计成交4613.4吨,成交金额1.2万亿元。2010年第三季度,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成交1438.9吨,同比增加25.1%,成交金额3847.8亿元,同比增加58%;白银成交1.3万吨,同比增加173.9%,成交金额550.7亿元,同比增加234.3%;铂金成交12.6吨,同比减少18.8%,成交金额44.2亿元,同比增加0.9%。

2010年前三季度,黄金价格整体呈上升趋势,国内国际市场黄金价格走势基本一致,并创历史新高。9月末,国际黄金价格达到最高价每盎司1307.5美元,国内黄金价格达到最高价每克282.4元。

二、金融市场制度性建设

(一)配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加强银行间市场制度建设

为了配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拓宽人民币资金回流渠道,2010年8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了《关于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等三类机构运用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允许相关境外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试点。试点期间,香港、澳门地区人民币业务清算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外参加银行和境外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均可申请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投资。经中国人民银行同意后,境外机构可在核准的额度内,以其开展央行货币合作、跨境贸易和投资人民币业务获得的人民币资金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另外,该《通知》还从运作模式、关联交易、市场监测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以防范风险,促进市场平稳运行。允许相关境外机构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可为境外机构依法获得的人民币资金提供一定的保值渠道,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的必要配套举措,将有利于促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开展。

(二)加强黄金市场制度建设

2010年7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会出台了《关于促进黄金市场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黄金市场未来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该《意见》要求充分认识促进黄金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黄金市场发展定位,要求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和商业银行切实做好相关工作。积极推进黄金市场交易方式、标准认定体系、仓储运输体系和清算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黄金市场相关政策,上海黄金交易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黄金税收政策按现行规定执行,研究推动完善投资性黄金和商业银行黄金业务税收政策,拓宽黄金实物供给渠道,进一步完善黄金市场外汇政策和融资政策。强调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严惩地下炒金活动,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

(三)完善证券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

加强上市证券公司监管,进一步规范创业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国证监会规定,要求上市证券公司建立健全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制度和建立健全信息隔离墙制度,在定期报告中披露监管部门对证券公司的分类结果,公开披露公司月度经营情况及主要财务信息等。中国证监会同时公告,明确创业板上市公司半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

加强证券期货业反洗钱工作。2010年9月,中国证监会《证券期货业反洗钱工作实施办法》,规定中国证监会应依法配合国务院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履行证券期货业反洗钱监管职责,证监会派出机构履行辖区内证券期货业反洗钱监管职责;中国证券业协会和中国期货业协会履行证券期货业反洗钱自律管理职责。

此外,2010年8月,中国证监会就《关于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和《关于修改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内容包括:进一步完善报价申购和配售约束机制,扩大询价对象范围,充实网下机构投资者;增强定价信息透明度以及完善回拨机制和中止发行机制。10月11日,中国证监会《关于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关于修改的决定》。

(四)完善保险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

第9篇:国债期货交易策略范文

一、人民币升值对企业财务的影响

(一)面临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和国际竞争力下降的风险。长期以来,低成本是我国企业出口产品的最大优势,也是吸引外商投资企业来华投资设厂的主要原因。但是,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特别是在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影响之下,美元持续不断贬值,引发了人民币的快速升值。人民币升值有利有弊,对于缓解贸易顺差压力、舒缓国内物价上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等方面具有正面效应,但同时也抬高了国内企业出口产品的成本,削弱了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增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程度。特别是对那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影响更大,如纺织行业以及以加工贸易为主的行业,成本上升压力更大,一些中小企业将面临破产的危险。

(二)面临资产价格波动和投融资难度加大的风险。人民币持续升值预期造成国际热钱流入中国,导致房地产、股票等升值预期较为强烈的资产价格迅猛上涨,进而引发其他资产价格的上涨。人民币升值预期将促使人民币贷款趋于减少,外币贷款趋于增加;从筹资的角度看,筹资成本必然上升。同时,负债资金增加,将带来财务杠杆的效应,如果投资利润率高于资金成本率,则负债融资将为公司带来额外的收益;反之,将给公司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影响公司的效益。国内居民消费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不断攀升,宏观调控政策趋紧,这不仅会增大国内企业的运行成本,而且会诱导部分企业盲目扩张,最终造成产能过剩。而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或衰退的信号又会造成资本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大幅波动,这必然增大了国内企业投融资的难度。

(三)进出口企业将面临不同的汇率风险。人民币的升值将对我国企业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不同的影响,对于出口型国内企业来说,人民币升值将会导致美元收入贬值,汇兑损失增加,如出口美国的纺织品、儿童玩具、家电、机械等;而对于原材料依赖进口、销售地主要在国内的企业来说,人民币升值将降低原材料的实际采购成本,汇兑损益将增加,如造纸业,其所用原材料纸浆主要依赖进口。首先让我们看看汇兑损益的认定。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汇兑损益是指外币货币性项目,因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与初始确认时或前一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不同而产生的汇兑差异。所谓货币性项目是指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的金额收取的资产或偿付的负债。人民币升值后,等量的外币只能换回较少的人民币,对于拥有外币债务余额(如外币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账款)的公司,外债折算为人民币后的汇兑损益将会减少,从而减少财务费用,而财务费用具有税收挡板的作用,它的减少将增加当期的净利润。因此,人民币升值后,拥有外币借款、应付账款等外债的公司将因此受益。

二、应对人民币升值的财务策略

(一)关注汇率的变动趋势

1、美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民币汇率趋势。日本、美国、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或基于国内经济的需要,或迫于国内政治的压力,要求中国改变汇率制度,或径直要求人民币升值。在此背景下,尽管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有所上调,但上调的幅度不大,未达到西方主要国家的预期,人民币来自国外的升值压力仍然不小。尤其应关注美国联邦基金加息情况。按理说,美元加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国际热钱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巨大冲击。但有专家分析指出,当前人民币的升值幅度仍然远远低于美国等国的预期目标。当人民币升值幅度难以满足他们的要求时,人民币升值压力就很难减轻;相反,这种压力将长期存在。所以,美元持续升息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人民币升值压力将继续以经济问题的形式来反映政治问题的实质而长期存在。

2、关注国内学者对人民币汇率的态度。国内的一些知名学者专门研究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汇率升值的幅度、时机,升值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等。这些对于公司财务管理人员来说,是很好的参考资料。此外,人民币汇率变动后,市场上的各种价格会随之发生变动,诸多因素,例如大宗商品的价格、房地产价格,都会有影响。作为公司财务管理人员,应关注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关注人民币升值对产业内部可能造成的影响,时刻保持警惕性,及时调整相应的财务决策,减少汇率波动所带来的损失。作为公司财务管理人员,应坚持“尽早结汇,适量人民币升值背景下企业防范汇率风险策略文/孙晋(山东财经大学08级会计学院山东?济南)持有外币、灵活管理外币债权债务”的原则。“尽早结汇”是指公司收到外币时,尽快结算成人民币,由于人民币还有升值的趋势,央行总是根据实际经济运行状况来决定人民币升值的时机和幅度的,所以财务管理人员应认真分析汇率的发展趋势,减少央行突然宣布人民币升值对公司的冲击。“适量持有外币”是指对于出口、进口额均较大的外贸公司,可持有适量外币以应付日常之需,避免因外币不足所引起的短缺成本的增加,但应注意持有外币的时间不宜过长,以避免汇率变动带来的损失。“灵活管理外币债权债务”是指公司对于外币类债权债务的管理要讲究方法,权衡利弊,选择能降低财务费用、使公司效益最大化的策略。如对于外币“应收账款”,要讲究收账政策和收账方法,改变信用政策,加速资金的回笼。而对于外币“应付账款”,在不影响公司信誉的情况下,尽量延迟进口材料或延迟付款,或改变货款结算方式,如采取远期信用证结算方式或以人民币计价等。

(二)适当增加外币债务。如果一些外资预计人民币将进一步升值,必将选择最佳时机大量涌入中国,但因一时找不到好项目,就先存放在银行,到时资金供给将相对充裕,筹资成本会有所下降,公司可利用这一时机适当多举债,较好地利用财务杠杆为公司带来收益。所以,对于有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公司来说,可适当增加美元债务,这是一种较好的降低融资成本的财务决策。增加美元债务的方法很多,诸如增加美元贷款、借外币负债、将人民币借贷变成外汇借贷、尽可能偿还人民币贷款、将要到期的国外贷款推迟还款等。

(三)加强公司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严谨的内部控制,要对公司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行全方位的有效控制,把公司的各项经济活动全面置于经济监控之中。由于汇率升值后可能影响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足,公司可重点从以下方面加强内部控制,一定程度上抵消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营业费用增加的影响:1、加强资金管理。要由专门的财务人员对资金特别是外币资金的筹集、调度、使用、分配等进行筹划,并由相关人员实行严格控制,防止资金体外循环。2、严格控制成本费用。公司可在成本控制和定价上下工夫,降低成本应从现在逐步开始,待人民币升值时,公司依然能够向客户报出有竞争力的价格。对于成本控制,可在“采购成本和制造成本”上下工夫,并尽可能“降低费用率”等。公司可以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公司的激励和约束,使公司财务人员更关注汇率的影响及公司长远的发展,及时采取策略应对人民币升值对公司的影响,提高公司的效益。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国家的汇率自由化应是大势所趋。不管国际市场有没有施加压力,中国目前出口强劲,外汇储备充足,对外部环境变化也有了较强的承受力,逐步调整人民币汇率、增加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我国未来的汇率趋势。作为财务管理人员,应未雨绸缪,关注时势的发展变化,从成本控制、增加原材料进口等方面,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积极筹划,即使不久的将来人民币再升值,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汇率风险。

(四)运用有效的金融手段,防范外汇交易风险。企业可以利用银行等各种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工具和服务,有效地防范外汇交易风险。可以运用的金融手段有以下几种:

1、出口(进口)押汇。企业向银行申请办理出口押汇后,银行有追索权地购买出口商发运货物后提交的全套单据,即企业可提前取得该笔出口货物的应收外汇款项,办理结汇手续。而办理进口押汇后,银行在收到境外出口商或其银行寄来的单据后,可按企业要求先行代付款项,待进口押汇到期时由企业归还银行外汇资金,从而可以推迟购汇时间。

2、出口保理业务。出口保理通常是指出口商以延期付款的方式出售商品,在货物装运后立即将发票、汇票、提单等有关单据卖断给保理商(银行),收进全部或一部分货款,从而取得资金融通的业务。企业在采用赊销方式出口的情况下,通过办理出口保理业务,出口货物后形成的应收账款,可由出口保理商提供账务管理与代收、坏账担保和融资等综合。企业将应收账款债权转让给出口保理商后即可获得资金融通,提前获得应收外汇账款,并根据现行国家外汇管理规定办理结汇手续,达到规避汇率风险的目的。

3、福费廷业务。其特点是远期票据应产生于销售货物或提供技术服务的正当贸易;叙做包买票据业务后,出口商放弃对所出售债权凭证的一切权益,将收取债款的权利、风险和责任转嫁给包买商,而银行作为包买商也必须放弃对出口商的追索权;出口商在背书转让债权凭证的票据时均加注“无追索权”字样,从而将收取债款的权利、风险和责任转嫁给包买商。企业在出口时,可以办理福费廷业务,把经进口方承兑和进口方银行担保的期限在6个月~10年的远期汇票或本票,在无追索权的基础上出售给银行或金融公司,这样一来,企业既可提前收汇,又可规避未来收汇风险。

4、远期结售汇。人民币远期结售汇业务是直接用于规避汇率风险的金融产品,可帮助企业事先固定外汇交易成本,从而起到规避汇率风险的作用。企业在对汇率变化趋势有较大把握时,可以事先与银行协商签订远期结售汇合同,约定未来办理结汇或售汇的人民币兑外汇币种、金额、汇率以及交割期限等,在交割日当天企业按照合同规定向银行办理结汇或售汇。

5、掉期交易。掉期交易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时期相互交换某种资产的交易形式。掉期交易是当事人之间约定在未来某一期间内相互交换他们认为具有等价经济价值的现金流的交易。较为常见的是货币掉期交易和利率掉期交易。货币掉期交易,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交换交易,一般情况下是指两种货币资金的本金交换。利率掉期交易是相同两种货币资金的不同种类利率之间的交换交易,一般不伴随本金的交换。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