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书到用时方恨少作文范文

书到用时方恨少作文精选(九篇)

书到用时方恨少作文

第1篇:书到用时方恨少作文范文

1、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先看一下上联“书到用时方恨少”,简单易懂引人深思,无论工作也还是求学,若想比别人更胜一筹,必须积累更多知识,哪怕暂时用不到,平时也要养成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2、“书到用时方恨少”中的“书”,从狭义上来说,可以理解为书本,但从广义上来说,凡是能学到知识的人和事,都可以称之为“书”。哪怕每天进步一点,随着时间推移,知识储备就会大大增加,应该持有“学无止境”的心态,方能避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无奈。

(来源:文章屋网 https://www.wzu.com)

第2篇:书到用时方恨少作文范文

摘 要:白居易《长恨歌》开篇将杨妃塑造成纯洁“处子”, 后世对相关诗句的理解存在一些偏颇。“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被誉为颇得《春秋》笔法。“回眸一笑百媚生”,被指为“形容勾栏妓女之词”。文章对此一一进行了辨正,并指出开篇的杨妃“处子”形象,对诗歌情节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称杨妃以处子入宫,非实。《唐大诏令集》卷四十《册寿王杨妃文》:开元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册“河南府士曹参军杨玄璬长女……为寿王妃”。《新唐书·后妃上》:“玄宗贵妃杨氏……始为寿王妃。开元二十四年,武惠妃薨,后廷无当帝意者。或言妃资质天挺,宜充掖廷,遂召内禁中,异之,即为自出妃意者,丐籍女官,号‘太真’,更为寿王聘韦诏训女,而太真得幸。”《新唐书·玄宗本纪》:开元二十八年,“以寿王妃杨氏为道士,号太真”。寿王李瑁为玄宗第十八子,武惠妃所生。玄宗父夺子妃,是一件极不光彩的事情。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后人多认为《长恨歌》的处理是为尊者讳。宋·马永卿《懒真子》卷二:“诗人之言为用固寡。然大有益于世者,若《长恨歌》是也。明皇太真之事,本有新台之恶,而《歌》云:‘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不识。’故世人罕知其为寿王瑁之妃也。《春秋》为尊者讳,此歌真得之。”明·唐汝询《唐诗解》卷二十:“杨妃本出寿邸,而曰‘养在深闺人不识’,为君讳也。”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八:“‘养在深闺人未识’,为尊者讳。”

何谓“为尊者讳”?赵克勤下过一个定义:“为尊者讳,是造成委婉的一个重要原因。古人对于君父尊长的所作所为不敢直说,而要采取拐弯抹角、委婉曲折的方式来表示。”①也就是说,“为尊者讳”重在委婉,而并不改变事实。这里,不妨参考一下其他文献对于杨妃出处的处理:其一,明刻《文苑英华》附《丽情集》本《长恨歌传》:“使搜诸外宫,得弘农杨氏女,既笄矣。”虽然没有明确说出取自寿邸,但是也没有否认得于外宫,并且强调“既笄矣”。《礼记·内则》曰:“(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郑玄注:“十五而笄,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长恨歌传》称杨妃已经成人,至于已嫁未嫁,并未说明。这极易使人产生错觉,似乎杨妃入宫前是一个处子。其二,《旧唐书·后妃上》:“(开元)二十四年惠妃薨,帝悼惜久之,后庭数千,无可意者。或奏玄琰女姿色冠代,宜蒙召见。时妃衣道士服,号曰太真。”径直称杨妃以女官进见,略去其入宫前曾为寿王妃。

《长恨歌传》作者陈鸿颇具史才。《唐文粹》卷九十五载其《大统记序》:“臣少学乎史氏,志在编年。贞元丁酉岁登太常第,始闲居遂志,乃修《大纪》三十卷。……七年书始就,故绝笔于元和六年辛卯。”丁酉为乙酉之讹。元和元年十二月作《长恨歌传》之时,陈鸿已然在撰写史书《大统记》。《长恨歌传》中,他隐去玄宗父夺子妃的恶行,是本朝史家合乎情理的处理。《旧唐书》虽修于五代,而全用先唐实录国史。清·赵翼《廿二史劄记》卷十六“《旧唐书》前半全用实录国史旧本”条:“五代修《唐书》,虽史籍已散失,然代宗以前尚有纪传,而庾传美得自蜀中者,亦尚有九朝实录,今细阅《旧书》文义,知此数朝纪传多钞实录、国史原文也。凡史修于易代之后,考覆既确,未有不据事直书,若实录、国史修于本朝,必多回护。观《旧书》回护之多,可见其全用实录、国史,而不暇订正也。以本纪而论……杨贵妃本寿王瑁妃,度为女道士,号太真,召入宫,此开元二十八年事也,本纪亦不书,直至天宝四载,始书册太真杨氏为贵妃,而绝不见其来自寿邸之迹。”《丽情集》本《长恨歌传》、《旧唐书》出于回护之目的,或制造错觉,或有意省略,而并没有改变杨妃原为寿王妃的事实,属于“为尊者讳”一类。白居易《长恨歌》言杨妃入宫时为处子,显然不应阑入此列。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清·张祖廉《定盫先生年谱外纪》卷上云:“(龚自珍)先生谓《长恨歌》‘回头一笑百媚生’,乃形容勾栏妓女之词,岂贵妃风度耶?白居易直千古恶诗之祖。”龚自珍理解不确。关于“回眸一笑百媚生”所本,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云:“白乐天《长恨歌》云:‘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盖用李太白应制《清平乐》。词云:‘女伴莫话孤眠,六宫罗绮三千。一笑皆生百媚,宸游教在谁边。’”宋·王楙《野客丛书》卷十七:“吴曾《漫录》谓乐天‘回眸一笑百媚生’盖祖李白《清平词》‘一笑皆生百媚’之语。仆谓李白之语又有所自。观江总‘回身转佩百媚生,插花照镜千娇出’,意又出此。”周相录认为出自汉·崔骃《七依》②。《艺文类聚》卷五十七·杂文部三载《七依》:“于是,置酒乎燕游之堂,张乐乎长娱之台。酒酣,乐中美人进以承宴,调观欣以解容,回顾百万,一笑千金,振飞縠以长舞袖,袅细腰以务抑扬。”从崔骃《七依》到陈·江总诗句、李白《清平乐令》,再到白居易《长恨歌》,转相借鉴。《长恨歌》“回眸一笑”借自《七依》,同时“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及下文“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兼受《清平乐令》影响。崔骃、江总、李白所写,或为舞姬、或为美人,或为杨妃,均与“勾栏妓女”无涉。

《长恨歌》杨妃离去时对玄宗“回眸一笑”,不但不是“形容勾栏妓女之词”,恰恰相反,它逼真而传神地刻画了纯洁少女初见意中人的娇羞。“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二句,位于“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之后,“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之前。直至与玄宗共度“春宵”,杨妃的“处子”身份方才改变。女性神态因身份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章华大夫回忆自己年少时远游四方,春夏之交偶遇一位美丽的采桑少女,献上妙丽的诗句与芳香的鲜花表达爱意,于是“处子恍若有望而不来,忽若有来而不见。意密体疏,俯仰异观,含喜微笑,窃视流眄”。

“处子”羞涩单纯,面对章华大夫的追求,她稍稍有些亢奋,行为闪烁,“含喜微笑”,不好意思正视。这种“羞涩单纯”,其实是少女最为可贵的品质。同样,《长恨歌》“回眸一笑”,刻画出杨妃“初长成”“人未识”初涉爱河的纯洁少女的典型特征。“回眸一笑”是少女羞涩的笑,对意中人深情的笑,对未来充满憧憬的笑。这种笑只存在于爱情生活的起始阶段,尤其是少女初见意中人之时,随着彼此了解的加深,少女转变为少妇,它会渐渐消逝,代之以神态娴静的笑、幸福的笑、满足的笑。

《长恨歌》开篇将杨妃塑造成纯洁“处子”,对诗歌情节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与方士寻觅“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一段,存在内在的关联。《庄子·逍遥游》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歌中的“绰约”、“雪肤”,均出自《逍遥游》。如同《逍遥游》居于姑射山的神人“如处子”一样,白居易也将杨妃塑造成了处子,须知一个日后在蓬莱仙山成为仙子的人,身上是不允许染有污点的。《长恨歌》改造杨妃出处,一方面照应前面的“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因为只有“初长成”“人未识”的纯洁处子,才值得汉皇“多年”的寻求;另一方面,为玄宗与杨妃情感的持续发展营造了一个纯洁的开端。

“一朝选在君王侧”之后,白居易以玄宗的视角,描绘了杨妃的三幅美女图:“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神态之美、“温泉水滑洗凝脂”的肌肤之美和“侍儿扶起娇无力”的气质之美。这三幅美女图的总体特征“是能最大限度地展示杨贵妃的美,并且是能够撩动男性的性爱感情的美”③。“回眸一笑百媚生”着意刻画杨妃的“神”,加之发生时间在前,所以被置于三幅美女图之首。《孟子·离娄》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刻画美人眼睛,离不开笑的点染,惟有将二者结合,美人才能光彩照人风神尽出。《诗经·邶风·静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陶渊明《闲情赋》:“瞬美目以流盼,含言笑而不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成功,在于它从“回眸”与“笑”的动态描写中去升华美。动态描写即莱辛所说的“化美为媚”:“诗想在描绘物体美时能和艺术争胜,还可用另外一种方法,那就是化美为媚。媚就是在动态中的美”,“它是一种一纵即逝而却令人百看不厌的美。它是飘来忽去的。因为我们回忆一种动态,比起回忆一种单纯的形状或颜色,一般要容易得多,也生动得多,所以在这一点上,媚比起美来,所产生的效果更强烈”④。“回眸一笑百媚生”,是对“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形象阐释;同时,杨妃“回眸一笑”,她的青春、灵动、羞涩、单纯的“处子”之美展露无遗,叫玄宗怎能不心旌摇荡,将爱情进行到底。

总之,《长恨歌》开篇的杨妃“处子”形象,是诗歌谋篇布局的必须,没有这一形象,诗歌就无法向下进展,就不会有杨妃生前玄宗对她的无比宠爱,杨妃死后玄宗的缠绵相思,以及延长出方士寻觅一段浪漫情节。当然,白居易改变杨妃原为寿王妃的史实,将其塑造为纯洁处子,还有更为深层的创作动机的原因⑤,不过那已经超出了本文讨论的范畴。

① 赵克勤:《古汉语修辞简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6页。

② 周相录:《〈长恨歌〉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版,第195页。

③ 王富仁:《角度和意义,所指和所能:白居易〈长恨歌〉赏析》,《名作欣赏》,1992年第3期。

第3篇:书到用时方恨少作文范文

上联:黑发不知勤学早

下联:白手方恨读书迟

横批:读天下书

上联:书山有路勤为径

下联:学海无涯苦作舟

横批:天道酬勤

上联:读万卷书

下联:行万里路

横批:知行合一

上联:书中自有黄金屋

下联:书中自有颜如玉

横批:奋发图强

上联:万卷古今消永日

下联:一窗昏晓话流年

横批:修身养性

上联:书到用时方恨少

下联:学知不足才是贤

横批:虚怀若谷

上联:贫寒更须读书

下联:富贵不忘稼穑

横批:搏击人生

上联:读书破万卷

下联:落笔超群英

上联:读书当求甚解

下联:做事务必认真

上联:闲居足以养老

下联:至乐莫如读书

上联:少年不经勤学苦

下联:老来方悔读书迟

上联:书山有路勤为径

下联:学海无涯苦作舟

上联:书从疑处翻成悟

下联:文到穷时自有神

上联:一庭花发来知己

下联:半卷书开见古人

上联:得好友来如对月

下联:有奇书读胜看花

上联:书到用时方恨少

下联:船到江心补漏迟

上联:刻意读书寻真味

下联:精心种田得异香

上联:久病方知求药晚

下联:衰年始悔读书迟

上联:黑发不知勤学早

下联:白头方悔读书迟

上联:脚下行程千里远

下联:腹中贮书万卷多

上联:非因果报方行善

下联:岂为功名始读书

上联:有志者事竟成 百二秦关终属楚

下联:苦心人天不负 三千越甲可吞吴

横批:锲而不舍

上联:幸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横批:贵有恒

上联:万卷古今消永日

下联:一窗昏晓话流年

横批:修身养性

上联:书到用时方恨少

下联:学知不足才是贤

横批:虚怀若谷

上联:读万卷书

下联:行万里路

横批:知行合一

上联:诸子百家罗万卷

下联:百科四库集三秦

上联:欲知中外事

下联:须读古今书

上联:欲知天下事

下联:须读古今书

上联:学海寻珍累也喜

下联:书山探宝苦亦甜

上联:万卷书中寻妙语

下联:千张笑脸觅知音

上联:万卷书中寻好句

下联:五线谱上觅强音

上联:韬略终须建新国

下联:奋飞还得读良书

上联:书从疑处翻成悟

下联:文到穷时自有神

上联:书从曲处还求直

下联:意到圆时更觉方

上联:世上惟有读书好

下联:天下无如求人难

上联:少年不经勤学苦

下联:老来方悔读书迟

上联:立志不随流俗转

下联:留心学到古人难

上联:黑发不知勤学早

下联:白首方悔读书迟

上联:广藏古典名著

下联:欣读现代益书

上联:广藏古典名著

下联:快读现代新书

上联:馆藏万卷益君智

下联:史证千年清吾心

上联:萃古今之著作

下联:罗中外之篇章

上联:藏有古典名著

下联:购来现代新书

上联:藏古今学术

下联:聚中外精华

上联:万卷书中寻妙语

下联:千杯月下觅佳音

上联:万卷书中寻妙语

下联:一杯月下醉春风

上联:万卷书中寻妙语

下联:一杯月下待佳人

上联:万卷书中寻妙语

下联:千年酒里觅佳音

上联:万卷书中寻妙语

下联:一行画里觅知音

上联:萃古今之著作

下联:孜天地之文章

上联:萃古今之著作

下联:崔天地之功夫

上联:萃古今之著作

下联:訾天地之文章

上联:萃古今之著作

下联:翦天地之功夫

第4篇:书到用时方恨少作文范文

“请好好看看你身边的孩子——他是不是正努力要成为你心中理想的孩子?当孩子在做这样的努力时,他就已经交出‘自我审视’的机会,同时也丧失了他的自信和尊严。”读了台湾学者李雅卿的《乖孩子的伤最重》一书,再反观我们身边的教育现象,我对当下教育几乎无处不在的用条条框框压制孩子的价值观和做法深表忧虑。

从某种角度上看,我们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都有问题。我们往往不是顺应孩子的天性,让其“自由生长”,而是刻意用一种模式,或者用教育者自我认定的价值观去塑造和修正孩子,制造出诸多“不准这样”、“不要那样”的制度或规则的藩篱来“圈养”天性好动的孩子。在这种语境下,听话、懂事、顺从的“乖孩子”多了,有思想、有个性、有创造力的“出格孩子”却少了——即使还有,也会成为被不断打压、不断修正的对象。其结果,这些“出格孩子”要么被驯服或改造,要么被孤立或抛弃。

其实,我们培育“乖孩子”的目的,往往不是基于孩子发展的需要,而是为了方便教育者自身的管理。孩子们未来会怎样,是否适应社会的需要并适应到什么程度,很少有人在乎,或者无力在乎。想一想,这样的教育多么可怕。

教会学生“恨”还是“爱”

读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发现一个令人惊愕的细节。有人问魏书生,说明书与检讨书有什么不同?魏书生借一位学生之口做如是回答——过去写检讨书,越写越恨老师;现在写说明书,越写越恨自己。

学生犯了错误写说明书,是否真的就一定会“恨自己”?如果是吧,那太悲哀、可怕了。在老师的价值体系里,这意味着学生只要不“恨老师”就行了——这是怎样扭曲的、自私的教育观啊!我要问魏书生老师,我们的教育到底是要教会学生“恨”还是“爱”?一个学生被老师教育得只知道“恨自己”的话,久而久之,他的内心还会有爱、真情和善良吗?他们还会爱师长、爱同学、爱学习、爱生活乃至爱这个缤纷的世界吗?

睿智如魏书生者,一定不会不知道学生对爱与被爱的渴望和诉求,更不会不知道教育的终极目标其实就是“爱的教育”,就是在学生的心灵里播下“爱”的种子,剔除“恨”的稗草_所以,我宁愿把开头那句有关“恨”的分析,理解成是魏书生老师对自己惩戒教育的标榜。

“漏题”中蕴含的教育公平

在《和苏霍姆林斯基在春天重逢》一文中,李镇西老师说他对那些成绩特别差的学生采取了一些极端的做法:每次考试前,他就把极差的学生请到家里,给他们“补课”——其实就是给他们漏题,明天要考什么题,他就让学生做什么题。考试后,这些学生都很高兴,说自己做对了许多。

表面上看,“漏题”的做法有些小儿科,似乎并不高明,甚至还造成对另一部分学生的不公。可仔细想想,让那些成绩差的学生和成绩好的学生同做一张试卷,让其越考越差,越考越没信心,难道就公平了吗?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应致力于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一小部分优秀者。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用一个标准对待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因此,对那些特别差的学生,适当降低试题难度和考评标准,或许更符合学生实际和教育教学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漏题”之举恰恰蕴含了最大的教育公平——那就是尊重差异性、多样性的因材施教。

第5篇:书到用时方恨少作文范文

1.板书能较好体现教学意图与思路

好的板书如同一份“微型教案”,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既能体现教师提纲挈领、概括剖析、优化教学的能力,又能理清文章思路,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是文章结构教学的有效手段。它将作者的写作思路、教者的教学思想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来,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曾经在于永正老师的教学录像《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见到这样的情景:课上到激动处,黑板上的板书也被“毁灭”,只剩下两个大大的狂草:“怒!”“恨!”。虽只剩下两个字,却给学生留下了更大的情感体验的空间。对八国联军入侵的“怒”,对侵略者疯狂掠夺的“怒”,对带不走就要毁灭的“怒”……对封建统治者软弱无为的“恨”,对卖国求荣者屈膝献媚的“恨”,为国人蒙受奇耻大辱的“恨”……狂“怒”痛“恨”,已深深地刻在了孩子们的脑海中,文本所蕴涵的深刻内涵也得到了凸显,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2.板书有较大的灵活性

在追求师生、生生合作、对话、碰撞的现代语文课堂中,随时都可能出现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教师把握好板书的时机,对于何时板书课题、何时板书重点和难点内容,应事先做好统筹安排。多媒体刚进课堂时,不少教师做课件时把所有的文字都预先录进去了,点点鼠标,需要呈现给学生的内容就出现了。渐渐地,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的进一步推广,我们有时也能看到,一些语文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堂中直接往屏幕上输入文字。只不过,在很多场合,现场输入也不过是形式转换而已,输入进去的文字主要还是老师备课时设计好的。这充分体现了多媒体运用的一个缺陷:更多情况下需要按照预先设计的环节进行,有时难以根据课堂实际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随机、适当地调节课堂学习的内容。而传统板书就可以避免这些。板书的方法可以是多样的,操作也相对比较灵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展开而加以变化,尽显教师的教学机智。板书可以文图结合,也可以白彩结合,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

3.板书可以长时间向学生传递信息

多媒体课件虽能生动直观地协助教师完成教学过程,但是,随着过程的推进,展示页面更替较快。多媒体课件尽管可以化抽象为具体,给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但它的画面显示的内容常常是一幕一幕的,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内容很快被新的页面代替。而板书就不一样,它可以将学习内容的精华浓缩于黑板上,学生始终能从教师的板书中捕捉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形成比较清晰的思路,从而轻松地掌握课堂内容。笔者在高三复习阶段的诗歌鉴赏训练中曾做过这样的尝试:两个生源基础差不多的班级,在一个班级利用多媒体呈现总结出的鉴赏方法,然后在课件中出示课堂巩固题。另一个班级把鉴赏方法归纳后板书在黑板上,多媒体出示巩固习题。第二个班级的学生的答题速度和正确率,明显高于第一个班级。显然,板书有助于学生记忆延长加深。

4.板书具有示范和引导功能

第6篇:书到用时方恨少作文范文

1、雪泥鸿爪:雪泥:融化着雪水的泥土。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2、雪虐风饕:虐:暴虐;饕:贪残。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形容天气非常寒冷。

3、兵不雪刃: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4、餐风啮雪:形容野外生活的艰苦。

5、傲霜斗雪:傲视寒霜,抗击白雪。形容不畏严寒。比喻人身处逆境而不屈服。

6、雪窑冰天:到处是冰和雪。指严寒地区。

7、雪耻报仇:雪:洗掉。洗掉耻辱,打击仇敌。亦作“报仇雪耻”。

8、飞鸿踏雪:鸿:大雁。大雁踩过的雪地。比喻往事所遗留下来的痕迹。亦作“雪泥鸿爪”、“飞鸿印雪”、“飞鸿雪爪”。

9、镂冰劚雪:喻构思新颖精巧。

10、雪兆丰年:谓冬天大雪是来年丰收的预兆。

11、雪窗萤火:同“雪窗萤几”。

12、雪北香南:多雪的北方和花木飘香的南方。

13、雪窖冰天:窖:收藏东西的地洞。到处是冰和雪。形容天气寒冷,也指严寒地区。

14、冰雪聪明:比喻人聪明非凡。

15、雪中送炭: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16、雪碗冰瓯:瓯:盆碗之类的器皿。形容碗、盆器皿洁白干净。也比喻诗文清雅。

17、洪炉点雪:大火炉里放进一点雪,马上就会融化。比喻对问题领会极快。

18、集萤映雪:集萤:晋代车胤少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映雪读书。形容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19、流风回雪:轻逸飘摇貌。

20、风霜雨雪:比喻经历了种种艰难困苦。

21、鸿爪雪泥:比喻往事留下的痕迹。语本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22、卧雪眠霜:睡卧在霜雪之上,比喻艰苦的流浪生活。

23、担雪塞井:挑雪去填塞水井。比喻徒劳无功。

24、斗霜傲雪:形容在严酷的环境中敢于斗争,不屈不挠。

25、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比喻不要多管闲事。

26、冰天雪窑:到处是冰和雪。指严寒地区。

27、雪上加霜:比喻接连遭受灾难,损害愈加严重。

28、山阴夜雪:犹言山阴乘兴。

29、风雪交加:风和雪同时袭来。

30、沉冤莫雪:沉冤:长期得不到伸雪的冤案;莫雪:无法昭雪。长期得不到昭雪的冤屈。

31、冰天雪窖:窖:收藏物品的地下室。到处是冰和雪。形容极为寒冷的景象。

32、映雪读书: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形容读书刻苦。

33、雪操冰心:志行品德高尚纯洁。

34、以汤沃雪:汤:开水;沃:浇。用开水浇雪。比喻效果明显。也比喻事情很容易做。

35、啮雪餐毡:比喻困境中的艰难生活。

36、雪天萤席:比喻不分寒暑,刻苦读书。

37、抱怨雪耻:报:报复。雪:洗刷掉。报怨恨,雪耻辱。

38、照萤映雪:利用萤火虫的光和白雪的映照读书,形容刻苦地读书精神

39、囊萤映雪:原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形容刻苦攻读。

40、啮雪吞毡:汉朝苏武被匈奴单于囚禁于大窖中,不供应饮食,苏武乃嚼雪混同毡毛而吞食。事见《汉书·苏建传》。后用以比喻困境中艰难的生活。

41、风花雪月:原指旧时诗文里经常描写的自然景物。后比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空洞的诗文。也指爱情之事或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

42、萤灯雪屋:指勤学苦读。同“萤窗雪案”。

43、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44、饕风虐雪:指狂暴肆虐的风雪。

45、含霜履雪:比喻品行高洁。

46、欺霜傲雪:欺:欺凌。傲:傲视,傲岸。霜雪本是寒冷之物,而对此敢于欺凌傲视。比喻坚贞不屈、气势非凡的精神。

47、步雪履穿:形容人穷困潦倒。

48、粤犬吠雪:两广很少下雪,狗看见下雪就叫。比喻少见多怪。

49、饱经霜雪:饱:充分;经:经历;霜雪:比喻艰难困苦。形容经历许许多多的艰难困苦。

50、瑞雪兆丰年:瑞:吉利的。适时的冬雪预示着来年是丰收之年。

51、映雪囊萤:形容夜以继日,苦学不倦。

52、报仇雪耻:报:报复;仇:仇恨;雪:洗刷,除去;耻:耻辱。报复冤仇,洗刷耻辱。

53、风花雪夜:原指旧时诗文里经常描写的自然景物。()后比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空洞的诗文。

54、冰雪严寒:严寒:极度寒冷。冰天雪地,天气寒冷。

55、积雪封霜:形容操守高洁坚贞。

56、蝉不知雪: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见闻不广。

57、阳春白雪: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58、报仇雪恨:雪:洗刷掉。报冤仇,除仇恨。

59、如汤沃雪:汤:热水;沃:浇。象用热水浇雪一样。比喻事情非常容易解决。

60、迎风冒雪:迎:对着,冲着。顶着寒风,冒着大雪。常形容旅途艰辛。

61、报雠雪恨:报冤仇以洗雪心中之恨。参见“报仇雪恨”。

62、白雪皑皑:皑皑:洁白的样子,多用来形容霜雪。洁白的积雪银光耀眼。

63、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莫管:不要管。比喻不要多管闲事。

64、积雪囊萤:积雪:南朝孙康映雪读书。囊萤:晋代车胤把萤火虫装在口袋里,借荧光读书。形容刻苦攻读。

65、云起雪飞:如云兴起,如雪飘飞。比喻乐曲悠扬,变化有致。

66、露钞雪纂:谓勤于收辑抄录,昼夜寒暑不停。

67、飞鸿印雪:比喻事情经过所留下的痕迹。

68、雪窗萤几:《文选·任昉〈为萧扬州作荐士表〉“集萤映雪”李善注引《孙氏世录》:“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晋书·车胤传》:“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后即以“雪窗萤几”比喻勤学苦读。

69、冰天雪地:形容冰雪漫天盖地。

70、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比喻每人只管自己的事,不管别人的事。

71、白雪阳春: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两支高雅歌曲。比喻高雅的诗歌和其他的文学艺术。

72、孙康映雪:比喻读书非常刻苦。

73、眠霜卧雪:睡卧于霜雪之中。形容在外劳苦。

74、冰消雪释:比喻事物消失瓦解。

75、冰肌雪肠:比喻身心洁白,没有污点。

76、雪鬓霜鬟:白发。借指老年人。

77、骑驴风雪中:用为苦吟的典故。同“骑驴索句”。

78、挑雪填井:比喻劳而无功。

79、傲雪凌霜:形容不畏霜雪严寒,外界条件越艰苦越有精神。比喻经过长期磨练,面对冷酷迫害或打击毫不示弱、无所畏惧。傲,傲慢、蔑视。

80、鹅毛大雪:像鹅毛一样的雪花。形容雪下得大而猛。

81、萤窗雪案:为勤学苦读的典实。

82、压雪求油:比喻难以作到的事。

83、冰魂雪魄:冰、雪:如冰的透明,雪的洁白。比喻人品质高尚纯洁。

84、雪月风花:①代指四时景色。②喻男女情事。

85、鸿飞雪爪: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爪印,鸿飞那复计东西。”后因用“鸿飞雪爪”谓世事变易。

第7篇:书到用时方恨少作文范文

谈谈读书

古人有一妙联:好读书时不好读书,好读书时不好读书。至今读来仍受益匪浅。

青少年时代读书学习好比平路行车,正处在最好时期。这时,精力充沛,记忆力强、理解能力也逐渐提高。不但脚下没有坎坷,肩上没有担子,而且社会和家庭还不断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然而一些青少年学生对读书学习不甚喜好,没有抓住时机努力学习,以致学业荒废,一事无成。

到了中老年,有些人又往往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对获得知识产生了如饥似渴之感。但这时读书学习,就好比负重登山,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无怪乎,学有所成的人一谈起读书就想到少年时光,就是那些学无所成的人也一再对少年时代的荒疏感到悔恨。

因此,与其到了好读书时才对过去的道路空悲切,何不在好读书时好好下一番功夫呢?

1.怎样理解第一节中古人的一妙联?

2.文中第二节的内容与第一节中哪句话相照应?第三节的内容又与第一节中的哪句话照应?

3.第二节中用平路行车作比,形象地阐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节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比,生动地阐述了中老年时读书学习所存在的困难。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论证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第四节的两个好读书的好字意义一样吗?

6.请你再写出几条关于读书的名言或格言。(至少2条)

《谈谈读书》答案:

1.读书条件好时却不爱读书。等到了爱读书时,却不是读书的好时光。勉励人们要抓住青春大好时光努力读书

2.妙联的上联下联

3.青少年时代读书条件的优越。负重登山

第8篇:书到用时方恨少作文范文

有多少人才由聪明变平庸。

比如说,江郎。江淹,是我国南北朝时南朝的著名作家,早年曾写过不少感人的诗赋。

他的著名作品有《恨赋》和《别赋》,都有着浓厚的感伤情调,是就社会上各种各样人物的愁恨和离情别绪来加以描绘的。《恨赋》概括了当时许多贫贱的知识分子的血泪,曲折地表现了他们对当时现实的不满。《别赋》在艺术上比《恨赋》更为成熟。尤其象“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等抒情气氛极浓的名句,更富有感染力。

第9篇:书到用时方恨少作文范文

诚然,课堂的有效教学与课外的大量阅读,对于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提升不可忽视,前者有助于我们掌握基础知识,为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基础,而后者则使我们畅游文学世界,体味另一番别致风情,对个人的思想提高尤为重要。然而,较于上述两种方式,社会生活实践的作用更是不可估量。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恨事,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鲋鱼多刺,第三恨不记得了,我想大概是因为我下意识想到了第三恨当是语文没有了生活的墨雅书香吧! 【引用不准确,不严密,不连贯。】

品味生活的墨雅书香,可以静赏风花雪夜,是以明境清心。朱熹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想,这源头活水应该就是生活这本大书吧!语文素养就在我们赏秋叶片片飞红、观花蝶嗡嗡鸣叫之时不自觉得以熏陶与提升。【缺少实例,没能结合自己语文学习的亲身体会展开论述,完成写作任务。】

品味生活墨雅书香,可以味人情冷暖,品世间爱与苍凉。是谁在沙洲之中“拣尽寒枝不肯栖”?是谁在赤壁之岸高歌大江东去?苏轼味出了人情冷暖,于黄州种地酿酒,纵酒东坡醒复醉。若是没有这世态阴晴冷暖的深刻感悟,东坡怎能以一词一句震撼人们的心灵?【缺少实例,没能结合自己语文学习的亲身体验展开论述,有偏离题意之嫌。】

品味生活墨雅书香,成一曲千古绝唱,氲一缕万古情长!他过着“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生活却仍然道出“堂前扑枣任西邻, 无食无儿一妇人”。他对生活的体味,对民生的恤悯终成其“诗圣”美称。若是没有对“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的深刻咀嚼,何来“吾庐独破”的万古豪情?何来千古间那一瞬温暖的星光照亮历史的暗夜?【整段文字拿杜甫说事,文中没有“我”的经历或体验,且偏离了 “语文素养” 这一中心话题。】

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尽管益处颇多,却不免如鹪鹩巢林所占一枝、鼹鼠饮河所为一腹的短浅【表述不当】,而对生活的实践、体味才能真正提升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使人明人生之境,味人情冷暖,品世间爱与苍凉,终成一幅冲天大气象。

林清玄有言,以欢乐心过生活,以平常心味情愫,以弱软心除挂碍。希望在生活的畅游中,我们能够获得如雄鹰斗苍穹的辽远,而不是鹪鹩占一枝的短浅,因为生活的墨雅书香,就在那里。【与主题无关,纯属多余。】

本文属于二类标杆文。文章观点明确,结构完整,逻辑比较严密,但也存在明显的瑕疵:

1、全文都拿古人或他人说事,几乎没有自己的影子。不管是举例论证还是引言论证,都在古人堆里讨救兵,这是一种常见的通病。按照试题要求,应该“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进行阐述,因此,本文没有严格按要求写作,没有很好地完成写作任务,有偏离题意之嫌。

2、在表达上,有故意追求文采从而造成表述不当的痕迹。如引用庄子等名言文不对题,引用杜甫一例看似颇具文化韵味,实则偏离中心话题;还有文章最后一段,无疑属于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评分:46分

1、添加与“我”学习语文相关的经历或体验,充实文章内容,完成题目指定的写作任务,确保扣题严谨。

2、修改引用的几则名言,或者更换,或者补充完整,或者直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