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南京南京观后感范文

南京南京观后感精选(九篇)

第1篇:南京南京观后感范文

《南京!南京!》观后感800字

其实我不愿看这部片子,我甚至不愿看到任何涉及到大规模战争的东西。尤其在如今中日两国外交关系如此紧张的情况下,我也的确很不想在触及到这个敏感的话题。结果当然如此,这部电影的黑白色调几乎让我很难呼吸。

我一直都想说那段历史已经过去,但是好像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政府都无法释怀,他们不停地朝民众灌输一些东西,通过各种形式。比如那些该死的教科书,和电影里对于那个时期中国或日本军人的丑化。南京大屠杀有多久?二战有多久?几乎所有有那个时代鲜明记忆的人都已不再人世,而在世的这些人还继续利用当年的过错来企图进行再一次战争。你们去看看《南京!南京!》吧,中国付出了多少代价?日本军人难道就真的十恶不赦么?

换言之,无论政府也好、高官也罢,战争是由他们挑起的,但无论输赢,他们都不必付出与之相等的代价。(范_文_先_生_网)死去的、痛苦的都是平民。所以有人在看过《南京!南京!》之后将矛头转向中国军人,认为正是由于中国军队的不抵抗才导致南京大屠杀这一场惨案的发生。中国军人何罪?难道他们就没有父母亲人么?那么日本军人呢?我一直记得片子里日本军人的样子,在我的眼里他们总是睁大着眼睛,在黑白色调下神经质地看着某个东西,惊恐或者狂喜。我甚至这样想:日本天皇就这样抛弃了一群臣民。在长时间的战争状态下,日本军人呈现出一种心理病态的眼神,他们的神经如同紧绷的纤细的线,已经不能称之为人了。我一直记得我曾外祖母跟我说的她经历过的抗日战争,因为家在安徽,日本人一路打来早已是强弩之末,加上是战争的末期了,所以日本军人在她眼中的形象并不是那么的穷凶恶煞。她只给我讲过一个日本兵的事情,在她的描述中,那个人很年轻、很沉默(大概是语言不通)、会让她先洗菜他再洗脸。所以老太太一直都说日本人也是人……

这么悲观的局面让我想到了《天龙八部》,谁都可怜谁都有罪……所以我一直认为乔峰比郭靖更伟大,他阻止了战争而不是成为战斗英雄。在现在这样的境况下,我只想说,人首先得有人性再谈其他,至于那些无论如何都不会为战争流血的人们、那些精英分子们,想想平民吧!平民无罪!

第2篇:南京南京观后感范文

《南京!南京!》让我们看到了战争中人性扭曲后所释放出的内心黑暗,那不是疯狂,而是战争导致的杀戮无度。它是一部反战片,它所表现的不是仇恨和数字,而是人类战争的悲剧。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1《南京!南京!》,读这个片名,像是读一份加急电报:捧着电报的双手在不住颤抖,心跳激烈加速,浓浓的不详兆预感在撞击心鼓。当然,史实要这个譬喻残忍无数倍、紧急无数倍、恐怖无数倍,绝望无数倍,伤心无数倍。那种兵临城下的岌岌可危,那种家破人亡的深悲剧痛,那种辱妻杀子的莫大污耻,那种朝不保夕的极度忧惴,那种茫无涯际的杳渺切盼……是今人尽最大所能仍无法完全感受的。今人能做的是,静静坐在影院里重温记忆,劳劳记住曾经的腥风血雨,时时鞭策己身以国难家仇……

果真,这是一部叫人倍感沉重的影片。黑白的胶片、剧烈抖动的镜头,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你安静地坐在放映室的角落里,阴郁的氛围立刻席卷全身,将你拉回七十二年前那惨绝人寰的争战里头,然后你开始了观影之旅,因为身临其境的错觉,你随着片中的人物(中国百姓们)一起紧促呼吸、心惊胆战、悲痛哀凄。日军面对古城墙惊呼时,尚有一丝民族自豪感,但是眨眼间,随着震天动地的炮响,美好的感觉飞灰湮灭,转而为死亡逼近的惊恐不安占据。这是影片带给观众的,其实更是惨痛的历史留下的不灭印记。所以,真正为《南京!南京》赢得惊人票房的,不是导演陆川,不是宏大的演员阵容,不是独特的视角,也不是高水准的制作,而是南京大屠杀题材本身。架设在如此严肃、如此沉痛、如此宏大、如此刻骨铭心史的基础上,影片想不成功都难,想不叫座都不可能。

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2影片以一张张南京老城的照片拉开序幕,在炮火轰鸣中城墙在扬起的尘土中坍塌,画面转接进城门内,守城的x三十六师的将士们用血肉之躯去组织准备溃逃出城的x官兵,从而,展开一场肉搏,那悲壮的场面,震撼着我的内心。

军队溃败了,大屠杀开始了。尸横遍野,影片没有淋漓尽致的表现日军千奇百怪的屠杀方式,它将这场浩劫落到了每个活生生的人身上。唐先生,拉贝的秘书,与拉贝共同负担着难民营的责任,当拉贝不得不离开的时候,他为了保护家人的安全委身于日本人,当他终于和日本人成为“正式”的朋友的时候,他的妹妹被日本人拉进慰安所,他的女儿被日本人活生生的摔死,他的老婆因为被打晕幸免于难。他,欲哭无泪,欲吼而无声啊!后来在拉贝的努力下,日本人答应可以让拉贝带走两个人,当他们即将踏入生门的时候,唐先生,这个典型的中国男人放弃了生的权利,把它让给了另一个急于求生的人。后来唐先生即将被押赴刑场,他看见蒙着眼睛的中国人像小鸡一样被绑在柱子上,一个个的被射杀,轮到他了,他拒绝蒙眼睛,他笑着对日本军官说:“你晓得吧,我老婆又怀孕了,我老婆又怀孕了。”这是他临终前胜利的宣言,他的从容让那个日本军官不敢直视!

整部影片弥漫着一种残酷的压抑和绝望,只有结尾才稍稍燃起温暖的希望。被角川放走的小豆子在原野上肆意的奔跑、大笑,他代表着中国的希望。明天虽然依然残酷,但希望已经传递下去。当时的南京虽死,但中国人的团结与抵抗已经被唤起,既然投降已不可能,那么只有努力去赢得战争的胜利。

这段历史已然成为过去,但凡有良知的中国人怎么能忘记?尽管日本人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去修改教科书、篡改历史、蒙蔽事实。但近来发生的钓鱼事件有一次给我们敲醒了警钟,现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已经觉醒,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我们会问自己的主权做不懈的努力和斗争。历史永不能忘,我们要将这段屈辱的历史转化为不屈意志,鞭策自己不断前进,改变落后挨打的卑微局面,化沉痛为力量,变弱小为强大,弃腐朽造神奇。只有通过我们华夏儿女的共同努力,祖国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我脑海中仿佛又浮现出小豆子在田野上奔跑的情景,他跑着,他笑着。

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3一口气看完了这部电影,我心潮澎湃。

刺耳的防空警报,铺天盖地的枪声,日军官兵的狞笑声,南京人民的口号声,甚至从废墟中传出的无望的呼声似乎犹在耳边。灰色的空中掠过的飞机,一队队绿衣的日兵,难民身上的血迹,夺目的太阳军旗似乎也历历在目。

历史的画卷向我铺开,1937年12月13日,这是一个令中华民族难忘的日子。“万人坑”,“慰安妇”,一个个鲜红的词跳入眼中,这些都是侵华日军一手创造的历史,血腥的历史!

《南京!南京!》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巨着,影片用独特的历史视角及极具张力的黑白叙事影像,讲述了一段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抗争。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中国当时的首都南京,对中国军民展开长达6周的屠杀,史称南京大屠杀。本片以此为背景,用真实的记录将那段黑暗的历史重现,告诉每一个中国人:在那段幽暗的黑色岁月里,我们中国人是有过不屈不挠的抗争的!在暴行面前,它的抵抗,它的自我救赎,它的力量是很强大的。他们挣扎过,可能软弱过,但在死亡的这座城市中间,他们最终都用自己的方式活出了尊严,也许很多人在半道上就死了,但是有些人是幸存下来的,至少那希望要幸存下来。

《南京!南京!》开启了一个新的视角,告诉人们——南京是一座抵抗之城。不论是军官陆剑雄、归国女教师姜淑云、还是舞女小江、拉贝秘书唐先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作着抵抗,正如70多年前,我们的先烈,用他们的血肉之躯在这座死亡之城浴血奋战着。这,是一部中国人拯救中国人的历史。

日本法西斯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二战后,他们受到了应有的惩罚:日本甲级战犯,侵华战争的制造者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被判绞刑,有些战犯也被判处无期徒刑。但是日本法西斯就真正在日本消失了吗?不,它正准备东山再起,酝酿新一轮的战争。你瞧,日本现首相,自民党总裁安倍晋三在去年底参拜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不就是一个预兆吗?近期日本广播协会(NHK)新会长籾井胜人声称“每个国家都曾存在”随军“慰安妇”、不应单独批评日本,安倍内阁右翼势力千方百计地想要修改和平宪法,发展国防军,解禁集体自卫权,其野心昭然若揭。日本更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慰安妇事件,给亚洲各国人民也带来了深重的伤害。

相比之下,同为二战战败国的德国,认真反思战争的罪行,已经成为一个和平国家,与日本目前的现状成鲜明对比。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双膝跪在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那惊人一跪,站起来的是整个德国。

我衷心希望,日本能够承认侵略罪行,真心向世界人民道歉,祈求人民的原谅。同时,遵守和平宪法,维护世界和平。南京,南京!

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4陆川说,他不担心它的票房,因为它本来就是商业片。

我看到很多影评都很刻薄,因为专业,所以是审视,好像大家去看南京南京是看陆川的期末总结论文去了。我不是一个专业的观众,我只想用最平民的视角,陈列或者说是堆砌一下我的感觉。

今天是南京解放60周年纪念日,也就是公映第一天,配合题材的庄重严肃性特别穿了一身黑色和同学一起去的,电影院的观众以老年人居多,也夹杂着少量的中年人和为数不多的我这样的小愤青。不过话虽这么说,我绝对不是站在国人爱国心爆棚的角度上看它,我只是觉得对于一部花费四年时间制作拍摄的电影,我们有理由以尽量不戴有色眼镜的方式追捧。

影片的亮点是有很多的。刘烨的硬朗和中国万岁我就不说了,先说说范伟。

他给我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他的小品和非诚勿扰上,感觉他是适合演带有喜剧效果的日本鬼子的料,但他第一个镜头和拉贝出来与日本兵“朋友,朋友”的时候,我还没有把他和他的角色联系起来。直到他女儿被扔下窗的时候,才从他撕心裂肺的哭喊里找到共鸣。那是唐先生从懦弱转变成坚强的时刻,也让我看到范伟在喜剧外面也有发展的空间。

难以忘记的是唐先生在铁丝网外面含着泪对唐太太说,下个月的薪水我会按时交给你的。这句平淡的话语给我强大的真实感,这比“你要保重”,“我爱你”的离别话语的分量更重一百倍,因为他们谁都明白,这一别就是永别了。另外我也在想,给唐先生把活下去的机会留给别人的勇气也许来源于那未出世的孩子,如果妻子没有怀孕,他会这样做吗?这里有一点我还是不明白,我没有看到与唐先生交换的那个助手他的感情流露,我愤愤地感到不值,也许他只是唐先生前期的缩影?

江一燕的表演比高圆圆更可圈可点。她的烫发,她的柳眉,她的浓重的口红,她的眼神,她的言语表现得都很到位。这个纵是社会底层的妓女也有自己的尊严。关键时刻她第一个举起了手,成为这100个勇敢的女人里最勇敢的女人。最后,她面无表情地赤裸裸地被蹂躏至死。她的尸体被另外一具一具的同遭暴行的赤裸的尸体堆压放在平板车上当众拉走,远去的时候,角川的视线是模糊的,我的视线也随角川的视线模糊而模糊。她曾经是那么遭人白眼的否定,那么死去的时候她的凄壮是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

于此相对的是百合子。百合子作为日本前线的慰安妇,让角川找到了依赖。这个对慰安已经职业化已经麻木的女人得到角川的慰问包时,终于露出了让人心酸的微笑。说起“糖很甜”,“有种家乡的味道”更是让我觉得难过。最后百合子还是被折磨致死了。正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是悲剧的制造者,所以很多日本人都成了悲剧的承受者。

作为主线的角川的表演我觉得是很到位的。电影里面最让人记忆深刻的音乐就是日军祭祀庆典,那有力振奋的鼓声把所有角川看透战争狰狞面目的片段串联在一起,化成尖椎形的棒槌狠狠地刺痛着角川的灵魂。他和他的同伴杀了很多无辜的平民,他的女人被他的同伴杀死。战争里的人,其实活着比死亡更辛苦,是吧。

最后小豆子和父亲存活下来,看到大家吹着蒲公英走在小路上时我并没有感到轻松。一直有两个疑问,其一是小豆子和刘烨是站在第一排的,扫射的时候没有被射死实在牵强。其二是片末一个日本兵在大缸子里洗澡,要表达什么呢。

站在角川的立场上看完整部片子我其实是不希望看到角川自杀的。他的罪恶虽然足以死去可是我能看到他没有泯灭的人性。角川之死是复杂的,如果没有百合子的出现,只是在战争的残暴和人性的拷问下死去仿佛不是很活,有了百合子就有了另一个精神支柱坍塌和对战争痛恨的而死的理由,让人物渐渐饱满了。确实不能否认的是那些罪恶的主导者不是日本兵,他们只是日本军国主义殖民侵略的工具,也正是这种精神主导他们军队的严明的纪律性和高质的效率性,这种风格在二战战败后直接转换成日本重新崛起的动力,确实是让人深省的。

不过如果你说叫我说它的看点是什么,我还真的说不上来。有很多亮点确实是它的优点,可是看完以后只能唏嘘却说不出什么感受确实也成了它的致命伤。

另外我知道也许是因为影院删节版的关系让很多片段都突然中断,不过我还是相信它是不错的片子。总之最重要的是,我们看它,不是为了仇视,而是为了反思。

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5当看到凶残的日本军官放肆地在长达六个星期的南京大屠杀中,不择手段地杀害我们的南京同胞,人们在惊慌而逃,很多人难以幸免于难,三十多万同胞惨死在日本鬼子的屠刀之下时,我的心里感到一阵阵的难受。

不过我们中国人都是有骨气的,就像那梅花,从不在冰雪中向恶势力或者强者低头,它依然在大雪中凌寒独放。我们中国人也是具备这样的品质的。当日军俘虏了我们的一批军队后,日军鸣枪下威,要求中国军队起立,几个日本鬼子挎着枪陆续走了上来,准备扫射。但中国军人都握紧双拳,他们脸上带着愤怒,带着无助,带着悲愤的神情,他们都不向日军低头,他们都不起立,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起也是死,不起也是死,他们就拿起自己的骨气跟这些日寇们拼了,他们就这样与日军僵持着。日本军官被这一场面惊呆了,手持机枪扫射了几个人,只听见死者的家属抱着亲人冰冷的尸体痛哭。突然一个男的带头矗立起来了,他就是被日军俘虏的军人中的一员,或许,他不想再听见无辜的人们凄惨的声音,或许他起立是为了表达中国永远都不会是缩头乌龟。小孩也勇敢在走了出来,人们都起来了,向日军走去,只见人们一齐高呼:中国不会亡,中国万岁……。天空中回荡着这悲壮的声音,最后,他们都牺牲了。

第3篇:南京南京观后感范文

今天,老师带领我们全班同学去看电影,片名叫《南京大屠杀》,看完后,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浓烈的尸臭与血腥迷漫了南京城,黑暗与死亡笼罩着惊慌失措的人们。难民们不知所措的狂奔逃命,哭喊声,惊叫声,和那一双双失神的眼睛,饱受摧残的憔悴的面容,更给这城市添了几分恐慌。此刻,明朝的墙,清朝的庙,还有那五千年的繁荣与辉煌,都在这混浊不清的分不清天和地的世界中晃动,消失。只有那血红的太阳旗在污浊的空气中耀武扬威的飘舞。

令人触目惊心的杀戮在街头巷尾进行着。我身临其境般地目睹这场残无人道的大屠杀,心几乎走向崩裂的边缘,心中热血沸腾,掀起阵阵的愤怒。那是一场中华民族遭受的浩劫。30万 呀!!! 尸积如山,血流成河。若大的南京城被死亡的阴云重重笼罩。遭受洗劫的又岂止是一个南京?

日本侵略者的兽蹄践踏着东北三省,华北平原,甚至大半个中国。这真是中国的耻辱!一个曾经拔萃与世界民族之林的泱泱大国,居然遭到小小日本的百般蹂躏!为什么?原因只有一个:落后就要挨打!日本人曾狂妄地认为屠杀可以征服一切,但中华民族的血能够白流吗?华夏大地掀起了革命狂潮!

在那短短的8年中,中华儿女献出了无数不屈的灵魂和钢强的躯体,拯救着这古老的民族。半个世纪弹指一挥间,日本侵略者早以被英勇的中国人赶出了神州大地,今天,我们不可能向日本发动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我们现在只能做的就是从国力上超过日本,赶上世界。这样,才能告慰那残遭劫难的30万英灵。

但令人心痛的是,在某些方面与西方及日本比较,我们还多有不及!当年落后就要挨打,如今落后就必遭淘汰。这不得不令我们深思。我们应该吸取教训,为历史谱写新的辉煌,像我们的祖辈那样,把青春和生命融入这场风起云涌,翻天覆地的改革之中!

南京大屠杀观后感850字(二)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失陷。日军占领南京后,进行了灭绝人性的烧、杀、淫、掠大屠杀。在长达六个星期的野蛮屠杀中,日军使用集体枪杀、活埋、刀劈、火烧等惨绝人寰的方法,制照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据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统计,至少有三十万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被杀害。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他们那么没人性?都是人啊!不对,准确来说,他们不是人,是一台"兽性机器".

日军占领南京后,对平民和俘虏进行了有预谋的集体屠杀。在南京城北,日军一次把5.7万人赶到一起,先用机枪扫射,然后用刺刀刺杀幸存的人,最后在堆积如山的尸体上浇洒煤油纵火焚烧。除残酷屠杀无辜外,日军还肆意强奸、轮奸中国妇女。伴随着屠杀和奸淫的是大规模的抢劫和纵火破坏。浩劫之下,昔日繁华的六朝古都变成了一座尸体遍地、断臂残垣、满目凄凉的死城。当时德国驻南京大使馆在给国内的报告中说:"犯罪的不是这个或那个日本人,而是整个皇军。它是一架正在开动的兽性机器。"

看着南京大屠杀的图片,思绪在我的脑海里跳跃成奔腾的浪花:恐惧、仇恨、屈辱、愤怒、苦涩……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从火烧圆明园到潘家峪惨案,再到南京大屠杀,其间有多少的血和泪,多少的恨与痛。南京大屠杀,是人类的历史上所记载下的残暴的一页,是人性最阴暗的一面。

南京大屠杀是一面历史的镜子,我们要牢牢地记住这个血的教训。然而,处在当今这个和平的年代,战争的伤痛正在慢慢地等待平复。但时间的流失并不意味着遗忘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战争是历史某一阶段的立体反映,是留给后人的一种把握未来的智慧。

我们还要记住中国人的耻辱,发愤图强,为祖国的日益强大做出自己的贡献!

南京大屠杀观后感850字(三)

中国,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史,拥有四大发明的文明古国,却在1937年受尽了屈辱!

1937年是一个令亿万中国人难忘的日子,是旧中国落后、贫穷的表现,是日本侵略者对南京人民进行血腥屠杀、犯下滔天罪行的日子!我们要永远记住这一天,记住这个触目惊心的数字:6周之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1864年,日本的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但是,这次改革并不彻底,保留了不少封建残余,日本强大起来,迅速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而当时的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虽说地大物博,但经济萧条,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更别说技术力量了。正因为如此,日本侵略者把茅头指向中国,企图利用战争,速战速决,灭亡中国!

1937年,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有的被当作练习射击的靶子,有的被当作拼刺刀的对像,有的被活埋,有的被焚化,就连年老的人和被病痛折磨的妇女儿童都成为杀戮的对象。面对这样一个又一个的例子,想到那些惨不忍睹的画面,听到挣扎者惨痛的呻吟,仿佛看到日本侵略者面目狰狞的样子……我们的心在流血,我们悲愤地感叹:为什么南京人民会被屠杀?为什么要让日本人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意妄为?难道我们就不能团结起来一致抗日吗?是因为我们懦弱吗?不,不是的,那是因为什么?是因为中国人当时思想上的麻木,才使得中国人成为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但是,今天的日本政府居然不承认南京大屠杀这一事实。参拜"靖国神社",篡改教科书,歪曲历史,是对历史的极不尊重。日本为何要这样做,这样做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原来日本自古就是一个崇尚武士道的国家,参拜"靖国神社"就是为了纪念他们所谓的"英雄".我们至今仍然怀疑日本到底对在中国所犯下的一切罪行有没有深刻的认识,为什么至今还执迷不悟,歪曲事实。"敢做就要敢当",既然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就要敢于承认,历史是众所周知的,即使人们现在不知,也会去发现揭示,到时真理自会展现在人们眼前,日本又何必自欺欺人呢?

第4篇:南京南京观后感范文

我是个喜欢发表感慨的人,往往是一写就是很长很长的文字,但是今天我不知道我还能写下多少,我希望有很多很多。。。。

身在南京,人说南京是座伤城,承载了太多太多的伤痛和记忆,南京也是全国数一数二的旅游胜地,但他和其他城市的不同在于他的重要景区除了坟地还是坟地,中山陵,雨花台,紫金山,大屠杀博物馆。。。

来南京已经三个年头了,记忆里最深刻的还是每年12月13号的警笛长鸣。。。

曾经有同学从大屠杀博物馆回来后,和我说的第一句话:千万别去。至今我都没有亲眼目睹馆内究竟有些什么可以让这样一个半夜起来看《咒怨》和《午夜凶铃》的女生可以说出这样一句话。我没有她的胆量,也没有她的魄力,我终究是没有鼓起勇气去看看。。。是我不勇敢还是什么,在此之前我没有认真去考虑过这些,即使有过,也是脑海中的一闪而已。但是今天我有了答案,是怕。

我是在宿舍里看的盗版片,没有影院的气氛,周围也充斥着杂乱,有舍友在听蔡依林的音乐,有舍友在愉快地同家人语音,还有舍友在网聊,两盏灯也明晃晃的照在头顶上,但是悲伤仍不可抑止。有在影院看过的朋友和我说,这部片子很令人失望,没有当初期盼的那么好,一般而已。而当我在这样一种气氛下看完这部片子的时候,我发现我有史以来第一次看悲情片没有掉眼泪,甚至眼圈都没有红过,难道真是片子的失败?可为什么看完以后我会想这么多,心情也久久不能平复。WWw.133229.CoM而这也是唯一一次看悲情片没有过的。我想只有这样的片子才真正能够在人们心里留下点什么。

而这部片子也是至今为止我看过的所有盗版片子里最安静的一部----没有影院里的噪杂声,没有看电影的人们的说笑吵闹声,很静很静。。。。静到让我感觉不出他的盗版。

影片出彩在哪里?哪里都出彩哪里也都不出彩,闭上眼睛看不到任何东西任何画面在你眼前晃。睁开眼睛的那一瞬,脑海里出现的是顺子将两朵小花别在耳后边走边笑的情形。这是这部片子里唯一幸福的一刻,但是那真的是幸福吗?笑着的小豆子为什么会让我有种他边笑边哭的感觉?那到底在那样一个时期活着和死究竟哪个来得更幸福一些?

对于影片本身我有很多话想写,有很多感受想抒发,但我写不出来也抒发不出来,我更无法说出这部片子究竟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但或者只能说我无话可说。。。

70多年过去了,那场大屠杀在当代人的心里似乎早已没有了任何的重量感,我们需要这样一部题材的影片来唤醒现代人对历史的麻木,即使他不成功,至少他做到了让现代人愿意从自己快节奏的生活中去抽出这两个小时的时间去看这样一部题材的影片,能够在这一刻记起曾经我们也有过这样的伤痛,即使也只有一瞬。从这个角度讲他成功了。

那个时期的女人,让我看到的不是高圆圆在见面会上所提到的坚强,而是残忍,女人们对自己的残忍!似乎在任何一个时期女人的作用都是男人泄欲的工具,永远扮演的都是弱者的角色,即使他们坚强过,但最终的结果仍然是一样的,没有差别。

那个时期的女人,能够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最大的奢求,贞操,尊严,原则,信念。。。提这些吗。。。失去了,也是最平常不过的事。但是没有了这些的女人们仍然拼命想活下来,何苦?不残忍吗?难道这样活着会比死来的更容易吗?我不明白。

可是现代的女人?本身可以拥有这所有的一切,也没有人强迫剥夺,可结果?人性,我也不明白。

我庆幸自己没有生在那样一个年代,有幸福的家,有美好的回忆,有美丽的生活,有爱我的人,有未知的未来,将来可能还会有我爱的孩子和家庭。。。。

对于日本人,小的时候仇恨,到了今天反而没有那么强烈,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更多的是悲悯,如果说中国人是病夫,那么如果现在的日本人也如当时那般,这个民族迟早有埋葬自己的一天,而且不会太久。

第5篇:南京南京观后感范文

纵火,抢劫,强奸,活埋

三个月的小孙儿也被那恶魔杀了!

走进了纪念馆,一个强健有力的手的铜像伸向远方,一股敬畏之意肃然生起。远处,一个硕大的警钟悬挂着,背后一行粉白的字:

"悼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难74周年仪式暨南京国际和平日集会".

第6篇:南京南京观后感范文

影片以一张张南京老城的照片拉开序幕,在炮火轰鸣中城墙在扬起的尘土中坍塌,画面转接进城门内,守城的三十六师的将士们用血肉之躯去组织准备溃逃出城的官兵,从而,展开一场肉搏,那悲壮的场面,震撼着我的内心。

军队溃败了,大屠杀开始了。尸横遍野,影片没有淋漓尽致的表现日军千奇百怪的屠杀方式,它将这场浩劫落到了每个活生生的人身上。唐先生,拉贝的秘书,与拉贝共同负担着难民营的责任,当拉贝不得不离开的时候,他为了保护家人的安全委身于日本人,当他终于和日本人成为“正式”的朋友的时候,他的妹妹被日本人拉进慰安所,他的女儿被日本人活生生的摔死,他的老婆因为被打晕幸免于难。他,欲哭无泪,欲吼而无声啊!后来在拉贝的努力下,日本人答应可以让拉贝带走两个人,当他们即将踏入生门的时候,唐先生,这个典型的中国男人放弃了生的权利,把它让给了另一个急于求生的人。。。。。。后来唐先生即将被押赴刑场,他看见蒙着眼睛的中国人像小鸡一样被绑在柱子上,一个个的被射杀,轮到他了,他拒绝蒙眼睛,他笑着对日本军官说:“你晓得吧,我老婆又怀孕了,我老婆又怀孕了。”这是他临终前胜利的宣言,他的从容让那个日本军官不敢直视!

整部影片弥漫着一种残酷的压抑和绝望,只有结尾才稍稍燃起温暖的希望。被角川放走的小豆子在原野上肆意的奔跑、大笑,他代表着中国的希望。明天虽然依然残酷,但希望已经传递下去。当时的南京虽死,但中国人的团结与抵抗已经被唤起,既然投降已不可能,那么只有努力去赢得战争的胜利。

这段历史已然成为过去,但凡有良知的中国人怎么能忘记?尽管日本人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去修改教科书、篡改历史、蒙蔽事实。但近来发生的钓鱼事件有一次给我们敲醒了警钟,现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已经觉醒,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我们会问自己的做不懈的努力和斗争。历史永不能忘,我们要将这段屈辱的历史转化为不屈意志,鞭策自己不断前进,改变落后挨打的卑微局面,化沉痛为力量,变弱小为强大,弃腐朽造神奇。只有通过我们华夏儿女的共同努力,祖国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第7篇:南京南京观后感范文

2010年8月20日上午,我们小队赴南京市儿童福利院参观。

到达目的地后,福利院的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了彩虹楼——儿童休息的地方。老师介绍了这里的孩子们,他们大多数都是由于先天疾病或智力障碍被父母丢弃的。那些脆弱的小生命在与病魔的抗争中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已经如此的他们还要被父母所抛弃,想到这里,同学们的泪水已不能自己。 直到看到这些孩子们,才知道他们并没有像想象中的脆弱,他们可爱、漂亮,一样的活泼,一样的喜欢玩耍,一样的需要爱,一样的需要一个愉快的童年……他们在这里是受保护的,所以同学们只能透过玻璃窗看着他们。站在玻璃窗前,行动正常的孩子们会爬或走过来,用双手拍打着玻璃,灵动的双眼映出大伙儿的影子,那眼神让人揪心。同学们伸手贴在玻璃上,这时小手与大手相合,玻璃上留下了个温暖的影子。

此次儿童福利院之行,让同学们获益匪浅,正如一首歌唱得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四(3)班邹星雨

第8篇:南京南京观后感范文

[关键词]《南京!南京!》; 哀而不伤; 黑白影像; 陌生化视角

《南京!南京!》是中国电影2009年无法回避的一部重要作品,尽管它上映后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各种或赞或否的言论层出不穷。有争议的电影可能不一定是多么完美的影视作品,然而它的独特价值正是在争议中不断被发掘。当经过四年的沉淀后,再把《南京!南京!》搬出来细品,我们能看到,这部影片的成功,远远不在于大家表面上所看到的票房和获得的奖项,题材的选择、摄影手法的运用、叙事策略的选择,都让它的价值得到体现并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拍摄一部成功再现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并非易事。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教授金丹元就曾说到:“拍‘南京大屠杀’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拍,反思、人性的角度都可以,日本人的反思也可以。为什么这部电影引起如此大的争议,观看这部电影的人是各种各样的,但是在中国一般老百姓的心目中有这样一个规定性: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人犯下的滔天罪行,因为中国有三十万人死掉。[1]选择了这一重大而特殊的历史题材,这意味着导演陆川要完成许多挑战。

首先要尽可能真实地再现南京大屠杀,就无法回避血腥、残暴的杀人场面,而中国内地的审片制度对此是有着异常严格的要求和限制的,这意味着导演的创作必然要受到很多的限制;其次,作为主要观影对象的大多数中国民众,由于与所受教育有关,普遍上,他们对于南京大屠杀所持有的态度都是切齿的仇恨和刻骨铭心的耻辱感,所以任何过度或者不恰当的表现如果出现在影片中,都会激起民众的反感抑或对敌人更加深刻的憎恨情绪。

可以说陆川导演选择这样一个拍摄题材,是担有很大的风险的,影片很容易在严格的审查制度下流于泛泛,抑或成为民族仇恨情绪的煽动者。事实上,因为题材特殊,影片还在拍摄的期间就引起了很多的关注,电影送审也是一波三折。然而,从影片上映后的事实(票房和奖项)已经证明了电影《南京!南京!》的成功,它不仅真实、客观地再现了南京大屠杀的血腥场面,同时,还凭借独特的视角、黑白影像纪实风格等手法的运用营造出一种非常有节制的叙述方式——哀而不伤,使人们的仇恨和愤怒得到抑制,从而在一种相对理智的情景下重新审视、思考和反思这一暴行。

黑白影像对情绪的抑制

在彩时代,黑白电影已屈指可数。但在表达历史或记忆的影片题材时,全黑白的影片却相对有着较高的“出镜率”,似乎在表现这些题材的时候,黑白比彩色更合适。因为这样,观看者就不会受到过多的色彩干扰,而更倾向于思考影片的深层内涵。

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看,黑、白、灰三种色彩是黑白影像艺术的全部色彩构成元素。《南京!南京!》大范围使用了灰色调。灰色是一种中庸的颜色,一种微弱的色彩,象征着默默的痛苦。这一黑白色彩的运用,为影片情感的表达奠定了基调。

具体来看,电影全篇使用了黑白影像的纪实风格,首先从时空感上与观众拉开了距离,给人以历史的真实感和厚重感,很容易将人带入那个寒冷、肃杀、令生命失去颜色和尊严的历史时空。其次,黑白影像成为情绪的冷冻剂,在观众与屠杀的血腥和残酷之间竖立起一道屏障,避免了创作者与观众两方面的情绪失控。众所周知,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中国电影,常以强烈的视觉色彩来表达强烈的情绪和渲染浓重的气氛。这也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色彩对于情绪的表达作用。然而,我们往往忽视了黑白色彩对于情绪的抑制作用。而电影《南京!南京!》恰恰有效地利用了这一点。

有人将《南京!南京!》与《辛德勒的名单》相比较,认为前者不过是抄袭了后者。这种看法其实还是有失公允。因为在战争片中,使用黑白影像还原历史片断并不罕见,在中国的许多战争电影甚至电视剧中都有此种手法的运用。不过我们的确可以将《南京!南京!》与《辛德勒的名单》的名单作一个有趣的比较。尽管两片都运用了黑白影像的风格,但是《辛德勒的名单》中出现了一个穿着红色外套的小女孩,她出现在影片中德国军人对犹太人采取大规模屠杀的开始,可以说是影片的一个亮点,亦是转折点。她的出现,使陶醉于投机、赚钱的辛德勒意识到了生命的美丽、脆弱和易逝。然而,在《南京!南京!》中,却始终没有这样一个节点出现,影片从头到尾拒绝了色彩。即使在《南京!南京!》中,并不缺乏这种可以作为转折点、象征的情节画面。比如当女人们为了保护难民营里的其他人,举起手来,自愿献身去当日本人的慰安妇;比如片尾侥幸活下来的小豆子的小脸和他手中的鲜花。然而,导演陆川依然选择保持黑白影像在这些极为感人的场面上。

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两部影片这样的差别?这主要是由于两部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的不同造成的。《辛德勒的名单》从根本上讲述的是一个拯救与被救的故事,电影中穿红色外套的小女孩儿,是作为引起辛德勒观念变化的象征出现的,是生命的象征,亦是拯救生命的希望的象征。然而《南京!南京!》所讲述的并不是拯救与被救的故事。它所要讲述的是在残酷的战争和屠杀面前,人性所面临的考验、折磨和迫害。所以导演陆川拒绝给人们以希望,他试图在一种客观的真实和残忍面前,引发人们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在结尾处体会到生命的美好,活着的美好。

陌生化视角造成距离感

“视角”问题,是《南京!南京!》争议最多的问题之一。一些中国影评人指责《南京!南京!》的视角混杂,主要意见不外乎为:对若干人物都有多方面的侧写,却没有树立核心人物;视角的不断切换造成叙事多次中断,使得整条叙事线索看似依据时间顺序,实际却成为块状结构,同时又联系得不够紧密,只是牵强聚合在一起,让人不知所以,等等。对于这些言论,另一些人持有不同看法,认为导演其实是想展示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的多义性,因此选择了多个视角交叉叙述的叙事策略。电影学教授胡克也说:“这部影片的叙事策略与众不同,采用了两条线索,是日本人和中国人角度,各自分别表述,各自发生了比较大的精神变化,最后合流。”[2]

对陆川而言,他希望用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讲述那段历史,“我要讲述的,不是单纯的施暴者和受暴者之间的故事,而是两个民族的共同灾难,这关系到我们以何种心态重读历史。”[3]陆川其实是在以一种做学术的态度在做电影,他在影片中的一系列的叙事策略的调整,实质上是创作观念上的有意识的变革。

事实上,虽然影片线索繁多,但在影片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是日本兵角川 的“陌生化”的叙事视角。这一视角的运用打破了中国观众的惯性思维:从中国人的角度来评判南京大屠杀。从艺术角度来说,陌生化视角的选择让观众获得了别样的审美感受。而从心理角度来看,中国观众的心理上的距离感由此拉开,观众更倾向于理性思考这一历史事件。

角川这一角色其实是与另一个日本兵伊田作为对比的对象而存在的,二者缺一不可。

角川是个新兵,曾在神学院读书。他对战争有一种陌生感和恐惧感。有几个细节可以表现他对于战争的恐惧以及对美好的向往。在难民营——教堂,当角川错杀了躲在柜子里的难民时,他的慌乱和紧张;他把慰安妇百合子当成自己的妻子,不忘带过年的礼品给她,当得知百合子死去后,仍不忘给她修坟,并要求在墓碑上刻上他的妻子的名号,由此可见角川对于正常的情感生活的渴望与追求;此外,当日本兵搜查难民营,角川发现了姜老师的十字架时,向姜老师索要,表现了他内心尚存的对于善的渴望!

伊田与角川不同,在战争中,他有着自己的生存理念和法则,他似乎比角川更适应战争和屠杀,并在一定程度上是角川在战争中的领路人和导师。影片中很多地方表现了伊田的残忍和无情。难民营妇女,杀死唐先生的小妹和唐先生,影片中,伊田的残忍、麻木、无情反衬出角川的困惑、恐惧和挣扎。两个日本兵,一个在战争中沉沦,一个则在屠杀中渐渐清醒,从他们两个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视角,导演陆川很好地表达了自己对于屠杀的反思,那就是在这场屠杀面前,没有幸存者,所有的人都是受害者,对于受害者来说,他们失去的是家园和生命,而对于施暴者来说,他们失去的却是全部的人性。生命与人性,孰轻孰重?影片在片尾借日本兵角川的口,说出了自己的答案,当人失去人性之后,活着其实是比死更艰难的一件事!

可以说,日本兵的叙事视角的选择是具有建设性的,无论对于创作者还是观看者,在面对这一空前暴行的时候,人们的主观情绪都可能失控,然而借着日本兵——这一异化的视角,营造出一种陌生感,从而使观影者从排斥到理解到反思,完成了一个理性的思考过程,哀而不伤的叙事风格再次在影片中得到释放。影片中,人们少有出现极端的情绪,倒显现出了一种让人回味的中和之美。

导演陆川可以说是中国第六代导演中富有才华的一位,他的电影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我们仍可以很容易就从中发现他对于电影创作的一些独特的追求。他钟情于宏大的命题,往往主题先行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并致力于人性问题的探讨,如:《寻枪》是从社会性的角度探讨人性,当一个小镇警察丢了自己的枪——其身份和权力的象征——之后发生的故事,通过“丢枪——寻枪——得枪”的过程,表现人在失去了其身份、地位和权力等社会属性的符号化象征之后,最本能的反应和表现;《可可西里》则试图从超越道德性的角度来看待人性,当巡山队员在面对生存的危机时,不得不通过贩卖藏羚羊皮以换取生存必需品时,他们内心反映出的对于信念、正义的挣扎;《南京!南京!》则从战争的角度审视人性,从战争的实施者——日本侵略兵的视角来重新认识这场屠杀给人类社会造成的悲剧性的影响。《南京!南京!》不仅使人们铭记住这段悲剧性的历史,更让我们从人性的高度看清战争的破坏性。从这个角度上看,《南京!南京!》代表了中国战争电影的一种进步,也表明了中国电影人向着更宽广、更丰富、更深刻的创作视野迈进的一种姿态。

[参考文献]

[1] 石川,等.《南京!南京!》创作与接受的距离[J].社会观察,2009(06).

[2] 陆川,等.南京!南京![J].当代电影,2009(07).

第9篇:南京南京观后感范文

关键词:遥感监测 NDVI 植被覆盖度 决策分类

中图分类号:Q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a)-0203-04

遥感是一种非接触、远距离的探测技术。遥感传感器通过对地表物体的电磁波辐射、反射作用的探测,获取被观测地区的遥感数据,并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技术分析地表地物特性,来获取人们所需要的地表信息。遥感技术探测范围大、获取数据量多,能在短时间内对地表进行大面积观测,为人们宏观掌握地面自然状况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是传统手工作业不可替代的。遥感技术可以动态的反应地面事物的变化,遥感探测可以周期性、重复地对同一地区进行观测,这个特性有助于人们获取相同地点、不同时间的遥感数据,进而观测地表事物的变化[1]。

植被包含森林、草原、作物以及城市绿地等,具有防止沙尘、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等多重功效,是生态系统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城区植被对于城市不仅仅有美化的功效,更在空气污染物的清除、碳的储存与吸收、降温与节能、生物挥发物排放以及水文效益等方面具有要生态效益,目前城市植被的建设已经在城区规划建设中占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在遥感领域,植被指数是反映地表植被信息的重要参数,广泛应用于定性和定量评价植被覆盖和生长状况。近年来,国内外利用遥感数据进行地表植被观测的研究越来越多。其中,美国开展了利用高分辨率雷达(AVHRR)监测土地覆盖变化和季节性植被状况研究的项目。新西兰科学家Dymond等使用NDVI植被指数研究新西兰退化草地的植被覆盖度。国不同内也有不少关于植被覆盖度的研究,如陈云浩等利用1983-1992年的AVHRR-NDVI数据对我国不同植被类型的覆盖状况进行了分析等[2]。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遥感数据的不断更新,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对目标地区的研究,利用遥感数据进行地表植被观测的研究也将越来越多。

植被覆盖度是指在单位面积内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所占总面积的百分比,是衡量地区生态环境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传统的地表实测手段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较大,而且植被覆盖面积的计算精度低、效果差,利用遥感数据提取植被覆盖度已经成为目前最为有效的技术途径。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和更新,极大地方便了对目标地区的研究,该文通过利用遥感软件ENVI对南京城区2000、2003、2006和2009四个年份的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进行提取和分析,试图为南京城区的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3]。

1 研究区域

南京市作为国家园林城市,积极致力于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提出“城市与自然共存”的原则,实施园林绿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009年12月,南京提请江苏省政府向国家林业局申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并提出2013年建成国家森林城市的奋斗目标,正式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为确保目标实现,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专门成立了由市长担任组长的“创森”工作领导小组,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作为南京建设“绿色都市”、“绿色青奥”和美丽乡村的一项重要任务。2013年9月南京成功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

南京市总面积6597 km2,城区园林绿化覆盖总面积达75612 hm2,其中公园绿地6064 hm2,生产绿地2111 hm2,防护绿地1464 hm2,防护绿地8642 hm2,建成区绿地24027 hm2,人均公共绿地17 m2。

本课题所用的数据为Landsat ETM+数据,该数据可以从国际科学数据服务平台下载(http:///),检索信息为:资源卫星Landsat 7 ETM SLC-off,行号120,列号38,云量

2 南京市植被覆盖提取关键技

2.1 研究方案

(1)获取南京地区遥感影像。

(2)利用遥感软件ENVI4.7、Arc Map9.3对遥感数据进行辐射校正、配准(以2000年份图像为基准)、波段整合、剪裁、大气校正等预处理。

(3)提取南京城区植被指数(NDVI)。

(4)计算南京城区植被覆盖度。

(5)分析植被覆盖度变化原因,为日后南京城区的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由于Landsat 7ETM+机载扫描行校正器发生的故障而使2003、2006、2009年份的影像存在条带缺损问题,较之2000年份图像需要加做去条带操作,配准时也是以2000年份图像为基准,预处理完成后进行NDVI植被提取进而通过像元二分模型的基础上研究的模型(李苗苗等)做出南京地区植被覆盖度的处理图像,进而进行图像直观比较和计算面积对比[4]。

技术路线如图2。

2.2 植被指数

将Landsat7 ETM+遥感图像经过预处理后,应进行归一化差植被指数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能够反映植被状态,与植被覆盖率紧密相关,因此为目前最广泛运用的植被指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