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产学研合作论文范文

产学研合作论文精选(九篇)

产学研合作论文

第1篇:产学研合作论文范文

目前,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企业内部挖潜、与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等形式,实现产学研水平不断升级,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四种模式:

1.技术引进与购买。该模式是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将科技成果以科技快讯、技术市场等信息交流形式向社会公布,由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成果,通过科技产权有偿转让实现生产应用转化。2005年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与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为2.3亿元,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为6.0亿元,在经费投入上较往年有了较大增长。

2.合作成立科技实体。即大型科研院所与大企业之间以科技成果或某一技术系统为纽带,双方紧密结合成立不同类型的实体,或者是股份公司,或者是项目公司,或者以技术入股等。2003年以来,十几家大企业与一批大院所相继组建这种新兴科技实体,合作开发的国家机器人、宇航变频冰箱、智能交通系统、海洋生物制品等均取得重大突破。如青岛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吸收暨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数家合作单位成为公司的股东,密切了合作关系,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

3.共建研发机构,进行合作开发。这种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研究与开发机构,双方共同选择高新技术研究课题,由企业提供研究经费,成果通过鉴定后,由双方组织生产。如海信集团2004年与山东大学联合建立了山东大学海信研究院,双方共同投入,优势互补;青岛美光机械有限公司与陕西科技大学、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共建研发机构,研发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速造纸机项目,项目知识产权归美光机械公司所有。第二种合作开发形式是高校与企业共建中试基地。即实验室研究工作由高校负责;企业在高校研究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中间试验,中试成功后投入工业化生产,利润按所签订的经济合同规定分成。这样,可最大限度地实现优势互补,高校发挥自身的技术人才优势,使得科技成果的二次技术开发容易成功;企业发挥在资金、场地、市场信息、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可较快地组织实施,迅速开拓市场,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如中国海洋大学与青岛第三制药厂联合成立的“海洋药物与保健品开发研究中试基地”。

4.高校和科研院所自办科技企业,在本单位内实行转化。高校和科研院所兴办科技企业,在本单位进行联合生产,既能为本单位增加收入,改善教学、科研条件,也能为科技研究提供试验场所,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如中国海洋大学研制并自行投入生产的“海力特”、“甘糖酯”两项海洋药物新品种,近四年来创产值2亿多元,利税5000多万元。

二、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建议

推动一个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是推动本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体系。政府的职责是为这种体系的建立创造环境、搭建平台,形成有利于创新资源聚集和发挥作用的制度和政策条件。

1.政府继续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组织和调节力度。首先,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和调节作用,大力改善产学研合作的基础设施、政策环境,以优越的合作条件吸引国内外更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回暖产学研合作项目。其次,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宣传引导作用,营造全社会支持产学研合作的氛围。再次,推动建设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并规范其运作,完善产学研合作交流的平台。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科研成果转化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同时可将政府机构的部分社会服务职能转向社会中介服务组织。

第2篇:产学研合作论文范文

1.本课题所涉及的问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综述

(1)国内对产学研问题研究综述

早在八十年代,我国就开始了对产学研合作问题的研究。至今己经取得了一些成果。连燕华(1994, 1996)认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赵克、朱新轩(1996)认为技术创新的基础由技术能力决定,学校和科研机构应该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李志强2005)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得出企业应该是产学研合作的主体。关于合作模式:赵香兰(1995)认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是形成良好合作的基础.李廉水(1998)将产学研合作分为政府推动、自愿组合、合同连接、共建实体四种形式黄胜杰、张毅(2002)提出三种模式:集成模式、联合模式、共建模式,以及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网络特性。关于利益分配问题:李廉水(1997)认为通常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方式有三种:即一次性支付、提成支付和按股份分利张伟(200动阐述了产学研各方在合作中的经济利益及社会效益,并对大学产学研合作的利益分配机制进行分析,提出了我国高校搞好产学研结合利益分配的保障措施。杨得前(2007)基于演化博弈论建立了一个产学研合作的演化博弈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了产学研合作的演化过程,分析表明,合作取得的效益越大,收益分配越公平,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越牢固。

关于产学研合作中的突出问题、障碍的研究,胡恩华(2001)指出目前我国产学研合作出现的5个方而问题:技术供给、技术需求、利益分配、风险投资、外部环境。王笑君(2001)指出风险分担不合理是目前限制产学研联合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问题。李文芳(1987)也指出了产学合作的阻碍:降低学术界的自主性、公共与私人资金划分不清、成果的所属问题、利益的冲突等等。

(2)国外对产学研问题研究综述

国外对产学研的研究主要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产学研合作对大学、企业与地区经济的影响和影响产学研发展的其他因素,也有一些专家提出了评价产学研联盟绩效的具体评价体系及方案。

Gregory Mike (2005)指出在竞争加剧的全球化今天,企业对高等院校的研究理念日益关注。 to +Motohashi Kazuyuki (2005)深入研究技术型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运作情况,指出近五年产学研作在非大型企业中扩展延伸,认为与大企业相比,小企业产学研合作的效果更好mJian Cheng Guan, Yam Richard C. M.,Chiu Kam Mok(2005)助对九百五十家企业进行评价,取得产业创新程度和产学研合作程度成正比的结果。而用经济指标测评产学研合作绩效,产学研合作对其基本没有影响作用。AllenKathleen, Taylor Cyrus (2005)通过对阻碍大学新技术商业化的研究,提出立合作网络环境来化解此问题的方案。认dam D (2001)指出在产学研合作中,企业要给与全方位的配合,企业的自保思想经常会给合作带来阻碍。提议大学要保持自主性,发挥自身优势,并且应间接代收政府或其它企业的应得利益。Richard B. Dashe (2003)产学研合作要发挥各方优势,增强应变能力,对各种情况及时做出改变。并表示二十一世纪,大学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发展目标在于提高创新系统的效率,而不是使高校与企业的地位发生变化。

2.本课题需要重点研究的、关键的问题及创新

(1)重点内容:

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指出海尔产学研联盟的必要性,对国内外产学研研究现状进行归纳与述评,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等基本问题。

对论文研究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论述产学研战略联盟的理论基础,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概念;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模式及选择;运行机制分类等,为本文写作提供理论支持。

分析海尔集团产学研合作现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构建海尔集团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发展模式及与之对应的运行机制及发展策略。

对全文作了一个简单的总结,并展望海尔集团白色家电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2)创意或创新:

之前对于产学研的研究从是宏观或中观层而且多集中于理论研究。本文致力于微观视角,构建海尔集团产学研战略联盟。所构建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在具体实践和实际运行中,除了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作为联盟的参与主体之外,还包括了政府、中介机构等在内的具体单位参与,实际是产学研联盟被简化记为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几个组成部分。可以说产学研战略联盟是涉及多个部门、多种因素的复杂战略系统

3.本文的研究方法

经验总结法也是本次应用研究中运用较多的一种研究方法,即是通过对产学研战略应用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尤其是在对产学研实务操作领域研究,对多个或单个典型企业的产学研战略进行分析,总结经验,从而得出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对策。例如作者在对战术层次的产学研战略的总结,主要是通过多年累积的竞争策略,以及通过对各种信息的了解、吸收而成。

案例研究法是另一个主要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某一特定的研究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发展情况。产学研战略是企业在现在经济发展中企业竞争的重要战略,在中外组织的发展史上有诸多典型、可借鉴的案例。借用这些实际案例,更能深刻、形象的说明产学研实施过程中要点和策略。作者在产学研战略的实施过程研究中,广泛运用这种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在本文撰写过程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查阅企业战略领域的文献,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分析研究的问题。包括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专业领域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的成果,同时也得到现实资料,了解事物的全貌。另外,还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详细的阐述。

4.完成本课题所必须的工作条件(如工具书、实验设备或实验环境条件、某类市场调研、计算机辅助设计条件等等)及解决的办法

工作条件:

(1)利用网络,寻找搜集网络营销相关资料和与题目相关的研究论文;

(2)利用学校图书馆,查询摘录与论文所研究内容有关的书籍和期刊文献资料;

(3)去一些中小企业实地搜集网络营销方面的相关资料信息。

解决办法:

根据指导老师的推荐和要求,通过网络查询相关的资料,并在图书馆查找相关的工具书进行参考阅读和摘录,进入学院网上图书馆查阅学院提供的期刊杂志上关于网络营销的文献资料,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小企业实地了解其网络营销的相关信息;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析,做好论文撰写的前期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俊. 我国产学研结合的发展趋势研究[J]. 湖北社会科学, 2006, (02) .

[2] 顾伟忠,刘兰. 我国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政策[J]. 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 2006, (01) .

[3] 刘力. 美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及成功经验[J]. 教育发展研究, 2006, (07) .

[4] 谢科范. 我国产学研结合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J]. 科学管理研究, 2008, (01) .

[5] 张俊,李忠云. 产学研结合国际化问题的几点思考[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2, (04) .

[6] 刘晓钢. 产学研结合道路上的新探索[J]. 科技创新导报, 2011, (20)

[7] 刁丽琳. 国外产学研合作研究述评[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1, (02) .

[8] 田华杰,孙静,王换娥. 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效果与问题思考[J]. 生产力研究, 2011, (01) .

[9] 韩玉灵, 黄绍梅, 杨育敏. 我国带薪休假制度实施现状及障碍分析[J]. 现代商业 , 2011,(17) :282,281

[10] 柴建利. 河北省高校RD资源现状及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建议[J]. 企业导报 , 2011,(11) :199

5.完成本课题的工作方案及进度计划

(1)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已有的知识确定研究的课题内容和方向。

(2)通过与指导老师进行交流沟通,进一步了解该课题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何方面去对课题进行研究。

(3)做好写开题报告和毕业论文的准备工作,大量收集与课题内容有关的资料。

(4)自接到任务书起按照任务书的要求开始撰写开题报告。

(5)完成开题报告后开始写毕业论文初稿。

(6)针对初稿的不足开始写二稿,保留初稿的优处,完善劣处。

(7)提交毕业论文三稿,对二稿的不足进一步完善,交于指导老师审定。

(8)确定定稿。按照格式要求打印出毕业论文。

(9)准备论文答辩。

第3篇:产学研合作论文范文

关键词:产学研;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毕业设计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成为推动社会科技进步与经济不断发展的决定性力量[1]。城市经济的发展、建筑工程的规模逐渐扩大及其形式功能的日新月异则要求土木工程技术也不断地发展与创新,同时也要求高校土木工程专业[2]培养大量应用型创新高等工程技术人才。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中最后的一个理论性与实践性综合的教学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最终使学生符合应用型创新工程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毕业设计[3,4]论文必须具有综合知识、能力与创新相结合的特点。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5]之间通过生产、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在课程教学与实践过程中有机结合企业生产实践与科研创新,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同时,使学生在实际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提升科学研究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增强设计与参与生产实践的事业心和责任感[6],在更好地运用综合专业知识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同时,达到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1创新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模式

产学研有机结合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的创新,就是在毕业设计与研究论文中,实现毕业设计[7]、教学与土木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提升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土木工程产学研项目中,结合科研创新与生产实践来优化课程教学,培养土木工程学生的实习实践能力,有助于全面培养有能力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具体的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创新模式之中,可以优化开展实施产学研合作,有效建立健全当前土木工程教育中产学研结合教育课程评价[8]及调控机制,改变传统的土木工程教育模式。同时,也有助于实现企业、高校以及研究机构间的优势资源互补,优化培养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

2基于产学研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的意义

利用产学研机制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创新性土木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从工程实际与学术问题的联合创新出发,丰富与扩展课题的研究目标,将产学研科研或工程项目转化为创新型的实验项目、依据工程实际与实验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扩展创新能力。同时,创新性土木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优化学生力学模型计算能力,培养技术学术交流,扩展学生思维,具有重要创新意义。基于产学研的课程实践与毕业设计工作,能够优化提高土木工程产学研合作水平和效率,实现共赢,共同发展。创新模式,搭建土木工程产学研平台,优化服务,能够优化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合作,提高合作层次,有效实践产学研合作,提升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质量,发挥积极影响。而且,在土木工程专业中,其毕业设计与实际工程密切相关,使其与产学研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也可以提升毕业设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基于产学研土木工程毕业设计创新的实现措施

3.1完善产学研结合体系

密切协调土木工程教学与后期毕业设计间的联系,基于产学研创新模式,设置课程教学与生产实践,最终为毕业设计的选题、实习与设施打下基础,增强课程试验与毕业设计等与外部生产与科研创创新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升毕业设计质量。考察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解决工程中与企业科技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工程毕业设计题目,使其能够聚精会神地投入到毕业设计中,提升学生参加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的热情。

3.2提升土木工程专业产学研基地实力

高校院系加强与地方科研生产合作,建立完善土木工程专业的产学研基地,鼓励教师参与生产实践,提升其实践指导实力,为毕业设计与论文提升工程实际的支撑,激发土木工程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潜在能力。通过土木工程专业产学研联合的课程教学实践与毕业设计,更深层次地让学生通过融入到土木工程设计实践中。

3.3提升选题水平

创新性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工作,必须要确保选题符合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际特点,切合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保障土木工程毕业设计的选题深度可为学生所接受,一方面避免选题简单重复的陈旧题目,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避免在毕业设计中选题过深、题目过大而脱离生产实际的情况,确保学生切实完成毕业设计工作。

3.4提高毕业设计指导质量

院系在毕业设计指导中,应细化到具体教学指导单位,根据各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的专业特点,制定适合创新模式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细则。指导教师在学生毕业设计中,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去创新思维,建立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多元文化意识,培养土木学生的工作、人际交流能力。

3.5协调毕业设计考核环节

建立基于产学研的毕业设计分阶段考核方法,首先对指导教师要求其书面陈述毕业设计课题来源、选题依据、设计论文内容、难以程度及工作量等情况,由院系讨论与考核设计选题。在此基础上,增加创新学分与创新能力的评价标准,使学生更加有积极性地投入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激励教师培育基于产学研等的创新课程与毕业设计的实践,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基于产学研的毕业设计论文实施过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调节增加实践环节的考核,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提升。

4产学研创新毕业设计论文案例探索

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依据江苏省特色专业和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逐步推行创新教学与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提高科技水平,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积极为地方社会经济服务,承担了大量的企业科技开发项目。土木工程学院在基于产学研的教学与毕业设计改革上,利用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引入企业深度参与教学实践,开发了“企业文化、建筑工业化技术、施工安全管理、现代施工关键技术、建筑信息化技术、绿色建筑技术、建筑设备工程”等校企网络课程。进一步,加强教学方法改革,利用校企网络共享络课程,鼓励开展学生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合作性学习;对“土木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材料与工程结构测试技术训练”等课程实施以能力考核为主的考核方式改革,为切实完成实践课程培养目标与创新性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学院教师团队目前承担的产学研项目,紧密结合土木工程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科技问题,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进行卓有成效的探索。笔者所在的课题组,目前承担“深大基坑开挖施工对工程桩的影响及其检测关键技术研究”产学研项目,旨在结合教学与工程实践科技创新的同时,进行土木工程创新毕业设计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等探索工作。在教学中,针对盐城多河地区特点,分析深大基坑开挖的设计、施工与环境影响特点,将工程难点问题引入课堂与试验及实习实践。对深大基坑开挖回弹引起的桩基承载形状变化等问题,在“桩基工程”课程的设计与施工检测等课程中,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课程试验与产学研课题研究试验有机的结合,引导学生参与科研试验研究,为创新性毕业设计提供知识能力的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基于产学研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根据学生情况并结合项目特点,毕业设计选题有“先锋岛三期多面临河深大基坑的设计与施工”“盐城多河地区的基坑支护形式与插入深度研究”“深大基坑开挖条件下的工程桩承载力计算”“深大基坑开挖坑底回弹与桩基承载计算与检测”“临河高层建筑深大地下室基础设计与施工方案”等,创新了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并推动了工程生产实践与企业的技术创新等工作。

5结语

在土木工程教学、试验实践及毕业设计的各阶段,基于产学研联合研究项目改革教学方法与毕业设计选题及实施,促进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创新与实践,使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直接接触到工程实例与企业技术创新实践,可有效保证学生完成土木工程专业的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为完成土木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发挥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查文炜,葛友华,刘平成,等.基于产学研机制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J].教育园地,2009(33):28-29.

[2]杨果林,曾伏爱.土木工程专业创新性本科毕业设计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09-111.

[3]潘福婷.土木工程专业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模式探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17):21-22.

[4]周林聪,邱建慧.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分析与改进措施[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1):124-126.

[5]戴益民.校企产学研联合培养提升实习及毕业设计质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4):57-58.

[6]陈树华,郭轶宏,梁文彦,等.基于跟踪管理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38):66-68.

[7]童乐为,张伟平,刘匀,等.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教学质量提升与创新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3):103-107.

第4篇:产学研合作论文范文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高等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一、产学研合作项目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产学研合作教育在现代高职高专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在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将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与生产实践、科学研究紧密融合在一起。我国也对高职院校明确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发展的道路”的办学要求。

而随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火热开展,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却存在着与产学研合作教育脱节的问题。当前,思想教育还是大多局限于传统教育方式的探讨,对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学生出现的思想政治问题,比如,团队合作意识不强、职业道德缺失、急功近利等思想问题缺乏有效的探索和思考;而关于产学研合作教学的研究,更多的是在教学层面上,如课程体系设计、产学研合作模式探讨、人才培养方案改进等,极少人会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而对于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产学研合作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地融入到产学研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与时俱进、切实有效,这方面的研究却是相当少。

思想政治教育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适应时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要求全方位、多层次实施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教育目标,将生产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综合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培养生产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教育工作的责任与使命。而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中之重的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更是再次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在产学研合作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贯彻相关文件精神要求,狠抓实干,根据新目标、新要求,培养高道德、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二、产学研合作项目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要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思想政治水平,尤其是在产学研项目合作的条件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我们首先要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类学生特有的学情,我们要抓好学生的特点才能事半功倍,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普遍为“90后”,家庭条件都相对较为优越,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对新事物接受较快,但是很少经历过什么生活的挫折,基本都是被父母捧在掌心中长大,抗挫折能力差,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并且没有明确的未来目标,眼高手低,有基本的社会公德但自觉性不佳,有职业道德但自律性不强,自我意识较为突出,自我评价过于良好,缺乏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我们除了平时要多关心、理解、尊重、信任学生外,还要开动脑筋,运用好的方法,开展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要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坚持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加强理论学习。第一,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严三实”等重要思想的理论学习。第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八荣八耻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团结统一,并从中汲取营养。第三,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尤其是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纪律观念、爱岗敬业、诚信意识、团队合作,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的思想,增强同学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外,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起到深入、全面、有效的作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作用。

第一,发挥学生党员、优秀学生在产学研中的榜样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延伸力、感染力。这些榜样不是远离学生的生活,让人望而生畏的英雄人物,而是学生身边切切实实的学生,这些学生党员、优秀的学生身上同样具备学习的先进典型,我们可以开展学生座谈会、“争标兵,树模范”“创先争优”活动等活动,鼓励学生们共同成才,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第二,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自我教育功能。引导学生结合教育主题,自行组织学习小组,如“思想研究会”“健康成才学习小组”“创业学习小组”, 教师引导,由学生自己牵头、自己组织、自己安排活动,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既增强了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又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与组织管理能力。学生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促进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全面提升。

第三,开展校园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功能。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围绕产学研合作办学特色,打造精品、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比如,开展“模拟招聘会”“创业之星”报告会等与工作实践相关的活动,形成品牌活动、周期活动,巩固学生积极贡献的专业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如,在校园内悬挂著名企业家的画像,粘贴著名企业家的经典言论,定期邀请著名企业家来校园开讲座,组织学生观看“大国工匠”并谈体会、谈感受、写观后感。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深入学生的心中,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优化育人环境。

三、产学研合作项目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在产学研项目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可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健康发展。思想政治理论体系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补充、完善的理论体系,我们的研究是对其健全发展的良性补充,将思想教育更好地融入时代的脉搏,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实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后,在学生端正好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后,可以更加充满激情与动力地参与到学习和实践中来。

产学研合作教育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困难与挑战,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路径和发展平台。产学研合作教育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延伸了教育领域,优化了育人环境,促进了我们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我们需不断地完善、融合产学研合作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参考文献:

[1]姚延芹.有关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

[2]吕 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产学合作教育的互动性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02).

[3]樊持杰,孙 强,司巧梅.产学研合作教育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3(15).

[4]王青山,黄 勇.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启示及借鉴[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0).

第5篇:产学研合作论文范文

质量和公信力是专业期刊在媒体竞争中制胜的法宝。专业期刊在长期的发展中培养了自身品牌,取得了专业共同体代言人的地位,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和影响力。然而这种公信力和影响力正在受到学术不端论文的侵蚀。我国在专业职称评定和科学研究绩效考核中,都把在专业期刊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作为必要条件。从评价规律来讲,这种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能够用论文形式表达自己对专业的理解、清晰阐述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成果,是专业工作者超越重复性劳动、追求个体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重要表现。但在实际操作中,为了评定职称和绩效考核需要拼凑学术不端论文的现象大量存在。

真实与责任是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真谛,也是评价专业期刊质量与公信力的重要指标。学术不端论文将对期刊质量和公信力造成直接损害。在学术转型和媒介转型的背景中,专业期刊防范学术不端论文的风险增大,学术不端论文正成为专业期刊质量控制的最大隐患。

学术转型中学术不端的新动向

随着学科体制的加强与完善以及学术传播体系的转型,学术转型向纵深发展。学术转型是一个复杂命题,包括多重维度,这里指学术研究从研究者全程参与、独立完成到研究者部分参与和分工合作。在学术转型向纵深发展中,学术不端具有了一些新的趋势。

伪学术增多。伪学术在这里指为了吸引眼球炒概念、炒冷饭且无新意的学术研究。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受众对媒介产品思想深度、知识含量和文化品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应对受众的新需求,媒介竞争的焦点转向文化品位。学术成为部分媒体在媒体竞争中增强产品思想深度、知识含量和文化品位的的噱头,如有的大众期刊创办学术版等。这为学术传播提供了新渠道,促进了学术的普及,同时,这也容易出现学术泛化现象,对学术质量和学术公信力造成了损害。专业期刊也面临这样的问题,有的作者缺乏发现真问题的能力,选取某一时期专业领域的伪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探讨,研究方法和成果缺乏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伪学术一般来说质量不高,属于丰富但短暂的学术泡沫。过多刊登这样的文章,势必降低专业期刊的学术品位和质量。

伪论文增多。伪论文含义丰富,这里专指论文作者姓名不可靠的论文。我国目前的科研绩效考核中,量化指标占很大比重,有的研究者为了增加自身科研成果列表的长度,与相关专业的研究者约定在发表学术论文时候交叉署名,增加彼此知名度和曝光率,这在某些领域已经成为较为常见的现象。伪论文的质量不一定低,甚至有的是高质量论文,但也是学术不端论文的一种。交叉署名和一文多用造成后续研究者在研究相关问题的时候,增加搜索成本,也给科研管理部门和期刊论文质量控制、作者管理增加了难度与不确定性。

被动学术不端增多。伪学术和伪论文,多是研究者出于某种需要,主动为之的。被动学术不端,则是研究者对二手资料的失察造成的。随着学科体制的加强与完善,不仅学科之间的界限比较鲜明,学科内部研究领域也开始出现细分。同时学术研究也在向跨学科化发展,学科和专业内外的分工、合作越来越多,知识和资料的共享日益频繁。许多研究领域细分化发展明显,相应的学术研究投入产出的流量增大,速度加快。研究者必须与他人合作或使用前人的研究成果、数据。学术研究的分工合作对专业研究成果的质量提出了很高要求。人们在使用他人研究成果的时候,出于自身研究分工的局限无法对他人研究成果进行检验和鉴定,只能假定他人研究成果是真实的,这就造成了自身研究成果质量的不可控性。如果研究者引用公开出版的材料是错误材料,把错误材料作为自己研究的依据,就将造成错误材料二次传播和被动学术不端。这类学术不端论文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专业期刊失察,而在于某细分研究领域的研究者责任感不强,生产了错误的一手资料。被动学术不端论文的防范,有赖于整个学科共同体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提高。

优化稿源:加强主体性策划,促成高质量论文

学术不端论文登上期刊版面上的重要原因是编辑对论文生产过程难以进行有效控制。媒介的内容生产过程必须是可以控制的,其质量才有保障。在报刊等传统媒介形式中,新闻类报刊的人力资源状况稳定,编辑记者是新闻作品生产者,采编和出版市场化程度低、纵向一体化程度高,采编和出版具有较强的组织性、计划性,内容产品质量可控性强。

第6篇:产学研合作论文范文

关键词:产学研战略联盟;心理契约;机制设计;系统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12)04-0038-06

一、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则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创新主体,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三者各具有自身优势与特色,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履行着不同的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基本社会功能。科研院所的社会功能主要是开展科学研究,也承担部分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功能,企业则是技术创新的最终市场实现者,是创新的主体。季国强等(2010)等在分析西方产学研战略联盟理论与实践后认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结成产学研战略联盟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必然。因为“产学研联合是推动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途径,其联合的深度与水平,更是决定一个国家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只有产学研结合,才能更有效地配置科技资源,激发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并使企业获得持续创新的能力。为有效整合、发挥产学研各方主体资源优势与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各联盟主体通过特定的契约安排来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确保“契约经济体”的“契约关系”得到良性发展,保障产学研战略联盟“高效、安全、有序地运行”。最终确保产学研战略联盟系统的稳定和良性运转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产学研战略联盟在现代意义上的建立,以20世纪5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特曼式大学”为代表。以“硅谷模式”为标志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科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产学研战略联盟由此也进入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视野。众多研究者运用资源依赖理论、技术创新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组织学习理论等对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形成动因、知识技术转移、合作模式、绩效评估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这些前期研究成果,为探讨产学研战略联盟主体加强合作、促进联盟有效运行及联盟稳固等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以交易成本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等为理论支点,研究如何以正式书面合同契约方式为基础开展合作,在书面契约中约定利益分享方式,明确各方责、权、利关系。黄玉杰、刘自敏(2005)则将交易成本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及关系契约理论有机综合,分析了战略联盟的形成、治理、结构选择以及联盟运作管理等问题。蔡继荣(2008)认为战略联盟是不稳定的,而设计联盟契约有利于维持联盟的稳定,并以信息不对称为前提探讨了企业战略联盟的最优契约设计问题。

然而,联盟合作主体各方由于能力、资源与诚意等信息不对称性,致使机会主义、逆向选择与双重道德风险问题日趋突出。在法律不太被尊重的情况下,书面合同契约并不能保证联盟有效运行,联盟不稳定甚至解体的事情也经常发生。谢科范等(2009)的调查研究进一步证实,总体看来我国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实际运行情况并不理想,运行绩效不容乐观,联盟的失败率也居高不下。在众多学者都把书面契约性合作作为产学研战略联盟运行的主要约束形式的理论前提下,在正式契约却经常被忽悠或被破坏的严峻现实情况下,对于如何长期有效地维持产学研战略联盟健康发展却缺乏一些深度思考或进一步的深入探索。因此,为维持产学研战略联盟系统稳定性,仅仅关注产学研主体之间所签订的书面契约合同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深入了解那些产学研各主体内心所认为是“不言而喻”或“心照不宣”的心理契约内容,即产学研各主体所感知的心理契约。从已有文献来看,从心理契约角度思考如何维系联盟系统稳定性的研究却很少见。心理契约作为联盟主体合作前后的内心期望、加强长期信任与合作诚意的隐性约束,有书面契约合同所难以比拟的约束力。那么,为了消除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过程中的不作为行为,加强合作伙伴间心理契约机制设计,增强内心互信,提高双方内心期望值,以维持战略联盟系统稳定性问题就成为产学研战略联盟能否成功的关键点。

二、产学研战略联盟系统不稳定状况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联盟成员甄选能力与互信度不高,造成联盟运行效果不高

道德自律的互信机制是产学研战略联盟成功运作、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剂与动力,战略联盟在创建之初及后期运作过程中,理应以信任为战略联盟之价值基础。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产学研战略联盟各成员在结盟时由于未能从源头上把好关,将缺乏诚信、或私心很重的他方误认为是最佳合作者,造成他方做出侵害联盟利益的行为,伤害真诚合作方,最终瓦解产学研战略联盟。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道德风险的存在,使得产学研战略联盟内部缺乏互信。或因参与联盟的某方动机不纯,带着为盟友的竞争者窃取技术之目的而结盟,窃取得手后即宣布退出,直接解体联盟。或因联盟内某一成员担心核心技术或商业机密被合作方泄露,或防止不法竞争者以联盟的名义窃取技术和商业情报,冲击竞争优势,在合作时采取某种保护或防范措施等保留,引起他方的不满,使得联盟内成员关系松散,引起解体风险。或因在盟友间合作过程中,由于信息不畅而引起不必要的误解,造成盟友间互信度与亲密度不断降低,盟友间关系日渐疏远也是联盟解体的信号。或因联盟内某方为保护自身利益,可能会监督他方而消耗过高成本,使得联盟整体成本过高,协同效应降低,最终丧失联盟的整体竞争优势而导致解体。或鉴于联盟契约的严肃性,盟友间为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维持竞争强势地位,往往在为联盟投入专用性资源与能力上有所保留,引发联盟系统不稳定的道德风险。上述这些道德风险,降低了与产学研主体之间互信度联盟运行效果,影响产学研战略联盟系统稳定。

(二)联盟主体间契约约束力不强,对联盟运行协调监督不力

按照控制论、系统论及信息论的观点,系统内各要素如能有机组织、优化配置、协同工作、信息流畅、控制有力,系统的整体效应就会大于各要素单体效应之和,实现系统整体最优。然而,产学研战略联盟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主体间缺失相关契约的约束,存续契约条款过于简单,对合作载体重视不够,对联盟主体行为的责、权、利界定不清,盟友之间必要的协调、监督性机制运行不畅,协调、监督成为空谈。由于产学研战略联盟成员皆是理性的独立法人,相互之间无行政隶属约束关系,加上信息不对称,协调监督工作不力,难免会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利己发生。比如不事先界定联合研发创新成果的产权归属,就会产生知识产权纠纷,相互不信任,影响盟友间的合作意志与合作积极性,不利于产学研战略联盟系统稳定性。

(三)联盟内部利益分配不合理,制约产学研联盟有序发展

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形成、发展都与作为驱动力的利益有关。利益机制是维系产学研联盟良性运转的动力和纽带,产学研各方主体结盟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获取各自所需的利益。盟友高度关注收益分配的内部公平性,认为产学研战略联盟运行效益是与盟友参与及努力程度成正比的。根据产学研战略联盟合约要求,联盟各成员在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后,应积极参与联盟的各项运作。但在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模式中,由于产、学、研等合作主体分别处于不同行业、系统、领域,在参与联盟的努力方向、程度及合作利益分配上过于强调各自的特殊性,加上各方结盟时所持的不同目标值,自然会常常在利益分配上产生矛盾。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干扰,使得产学研各方主体在处理利益分配方面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如科研成果转让价格问题,合作研发投资比例和利益分配问题,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及不同主体间相互兼职的待遇问题等。这些问题的成因主要归结于产学研战略联盟内缺乏灵活有效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根据对高校科研院所调查,影响双方合作的主要因素中,权益分配不当占49%。利益分配上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盟友之间的团结与互信,制约着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设计维护联盟系统稳定的心理契约机制

产学研战略联盟是一种虚拟组织形式,各主体方结盟的根本目的是强调合作伙伴以联盟的形式在合作过程中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故而在合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上述种种机会主义行为,造成联盟系统的不稳定性。而由于心理契约的违背将影响联盟主体或各方合作者行为关系的质量,心理契约担当着“书面契约合同所难以比拟的约束力”,构建心理契约机制,将有效地维护产学研战略联盟系统稳定性。组织内外心理契约的重要性也体现了这一点。“研究者使用这一概念是为了强调,在员工与组织的相互关系中除了正式的经济契约(体现在雇佣合同中)规定的内容之外,还存在着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和理解,它们构成了心理契约的内容。两种契约均存在于组织环境中,不过两者核心内容并不相同”。Levinson等(1962)明确提出心理契约是一种“组织与员工之间隐含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的总和”,并指出“总体来说,心理契约的内容具有义务的特性,因为关系中的一方意识到另一方有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去兑现这些期望”。Schein(1965)强调了心理契约在组织建设中的地位,以及它在雇佣双方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中所起到的核心作用,而心理契约一旦被破坏,将导致员工不再信任组织并不再为其服务,从而最终危及组织的正常运转。心理契约对于维护组织间或非组织内的主体关系也有关键性作用,能有效维护不同主体间的关系,促进各主体相互信任,提升合作质量,如:蔡文著(2011)以实证研究方式证实了农户一龙头企业心理契约能有效地改善渠道关系治理方式,促进农户—龙头企业之间的深层次密切合作。余可发(2009)等认为顾客心理契约对维系消费者一品牌关系及维护品牌忠诚有着深刻的影响关系等等。㈣因此,为了维护产学研战略联盟的稳定性,有必要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心理契约维护机制,包括事前有契约约束力的合作伙伴甄选与进退出机制、盟友内在互信机制、动态协调监督机制、利益共享的收益分配机制,以加强产学研主体间团结互信,提高心理契约期望,进一步强化各自内心以及外在的责任与义务,确保联盟的相对稳定性。

(一)增强各方长期合作的内心期望,建立盟友甄选与退出机制

为增强各方内在期望性,提高各方心理契约,甄选产学研战略联盟盟友的内在期望性基本条件有:基于期望长久性合作作为切入点,保证产学研各方盟友个体目标与产学研战略联盟总体目标能有一致性,这是结盟主体履行责任与义务、获取权益的基本前提,是产学研战略联盟高效有序运行的保障;产学研合作各主体之间要有基于合作切入点相交性、兼容性,盟友间就能减少差异性,加强互相理解与尊重,求同存异、互相包容,就能促进盟友在合作时逐渐互信与默契,重视联盟的稳定与长远发展;基于长久合作的内心相互期望作为合作切入点,产学研合作伙伴间就能注重资源互补与整合性,产生1+1>2的整体协同效应,实现结盟的真正目的;产学研主体合作意愿的资信程度要高,如果产学研各主体皆具有良好的市场声誉,就可认定它是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盟友退出机制能否顺畅,也是产学研战略联盟自我更新、保持活力与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盟友退出机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内心长久合作期望的退出机制包括协议性主动退出、惩罚性强制退出两种方式。主动退出机制的前提是,产学研合作某一主体缘于自身战略转变,合作切入点消失,无继续结盟的必要,在未出现故意损害产学研战略联盟整体与其他盟友个体利益的情况下,经过有效沟通,依照联盟章程经多方友好协商而自主退出产学研战略联盟。惩罚性强制退出机制的前提,则是某个合作者在合作过程中出现损害联盟利益等违约行为,违背相互内心期望,依据联盟章程或法律规范应对违约者进行惩罚,并强制清退出盟,以确保产学研战略联盟正常有序地发展。

(二)加强文化融合,构建内在互信机制

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联盟主体在合作过程中,常常以各自组织文化中的内在思维定势与行为习惯来处理问题,盟友间也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内心期望所未预料到的种种分歧,这些分歧无论大小都会影响产学研战略联盟的系统稳定性。为使产学研战略联盟内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盟友间的合作更互信、融洽、顺畅,在联盟内加强文化融合、建立内在互信机制也就显得事关重大。

内在相互信任机制是保障产学研战略联盟系统稳定性的剂和内在动力基础。战略联盟内各产学研主体是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不存在上下级行政隶属关系。战略联盟创建后,就应以产学研合作伙伴之间的内在相互信任作为联盟存在、发展的价值基础。内在互信机制以共同制度约束、建立多方信息沟通平台、双方合作诚意与努力程度等方式来实现。相互信任应以文化的认同、融合为前提条件。制度是文化一种体现形式,是互信机制的强制性保障。以制度来实现联盟的文化融合,就要求联盟文化体中三方成员都须严格遵守共同的规章或准则。在长期合作的文化融合、积淀过程中,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联盟主体就能以制度文化建设来增进内心期望与互信,加强互相理解,从而实现联盟在结构上的稳定性与时间上的延续性。产学研合作伙伴之间良好的多方信息沟通平台,恰是加强文化融合、构建互信机制的内在机理要求。有效沟通是消除误会、团结协作、增强互信的必要渠道。产学研合作沟通平台包括,定期召开联盟代表座谈会,通报工作进展情况,讨论技术研发、项目投资、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圆桌会议等形式解决共同关心的事情。还可安排各自盟友科研或管理人员交叉流动,到他方开展工作,可参加教学、科研活动,或参加企业科研、生产实践,感悟不同主体思维差异,以更好地实现文化融合,消除误解达成互信。产学研主体间的合作诚意与努力程度也是影响互信度,影响文化融合进程的必要条件。如果联盟合作项目是合作伙伴的核心业务,愿意承诺投盟发展所必需的专用性资源和能力时,就意味着盟友对战略联盟合作具有较好的预期,愿意承担并努力降低未来合作中的各种不确定性风险,那么产学研主体问合作的诚意、动机与努力就会很高很纯,双方就是值得信赖的,在合作过程中就能够尽职尽责,达成内在互信的心理默契,与之以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结盟就能保障产学研战略联盟系统稳定性及长久性。

(三)依据内心期望的契约各尽其责,构建动态协调监督机制

动态协调监督强调坚持以较小的协调监督成本实现产学研战略联盟高效运转的原则,制定共同书面契约,强化内在心理契约,注重信息披露,监督协调产学研合作的工作进度,不断寻求产学研各方主体的最佳契合点,探寻联盟高效运转的方式与方法,协调联盟各方主体的责任、权利、利益,维护增进互信的内心契约,进一步促进文化融合。加强事前沟通,平衡各方内心相互间期望,将相互内在期望的责、权、利写入产学研战略联盟书面契约协议中,进一步强化各主体间心理契约内容,做到事先规定产学研各方责任与义务,事先约定好保护或惩罚性条款与措施,事先界定清晰可预测到的机会主义行为情境。做好前期协调,对中期不合作行为及背叛行为则依事前内在约定的协议来惩罚,提高产学研战略联盟成员对未来行为的明确预期,增强内心约束力。注重后期动态协调,以有效地约束和防范各种损害产学研战略联盟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避免意外,切实提高产学研主体间的合作信心与相互期望值。建立规范化的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准确地信息,真实地披露产学研战略联盟工作进展情况,实现协调监督透明化,避免盟友间做出难以实现的虚无承诺,消除有可能损害联盟关系的误解信息,增进产学研主体间的信任度,提高进一步合作的信心,巩固产学研主体间的内心契约,不断增强产学研战略联盟系统稳定性。

(四)以互利互惠的内心期望为原则,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基于有效心理契约的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收益分配机制设计对于各盟友而言,内心期望收益与实际贡献彼此相连,是紧密而不可分割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各产学研主体之间能通力合作,而其合作的前提是要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能符合各自内心期望的、令各盟友皆较为满意的利益分配机制。依据心理契约理论,能否在产学研战略联盟各合作伙伴之间设计一个风险共担、利润共享、内外部公平的利益分配契约机制,就成为决定产学研战略联盟成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利益是产学研各主体通力合作、共同创新的收益,包括产品或服务的收益、技术成果、技术转让收入等有形收益,商誉、品牌、形象、经验等无形收益。产学研各主体联合制定利益分配机制时,须依据互惠互利、协议让利、风险补偿的公平、公正、公开、客观的原则,采取谈判、协商等多种形式,综合考虑各盟友的承担风险程度、内心合作期望、实际资源投入程度、现实努力程度等因素,明确事前内在约定的利益分配标准及实施办法,有效量化预期收益总额,对产学研主体各自利益分配比例给予准确标示,并以分配契约形式给予书面确认,提高各方合作的期望值与信心度,努力做到客观付出与主观预期收益相一致,确保内外部的公平公正。当前,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利益分配模式主要分为总额支付、提成支付、混合支付、按股分利等模式。具体以何种模式来实现分配,就应以产学研主体问强调利益分配公平公正原则的心理契约为依据,以共同事先有效沟通所确定的协议作为标准。

四、结论

根据系统论,分散的力量如能理性地进行有效整合,形成合力,集中优势力量,就可以实现系统整体的“帕累托最优”。这对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来说同样有效,三者如能真诚合作,建立长期稳固的关系,结成产学研战略联盟,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就可能实现整体最优化。

第7篇:产学研合作论文范文

[关键词]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F0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6-0045-03

[作者简介] 彭泽军,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云南 昆明 650031)

一、当代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产业组织研究的最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理论基础上广泛吸取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新思想,修正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基于新古典主义的理论假设。产业组织理论把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理论等纳入对企业行为的研究,如运用交易费用理论说明组织的效用来自交易费用的节约,运用产权理论说明市场资源配置的失误在于产权配置的失误,运用理论分析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对企业成长动力结构的影响以及建立相应约束机制的途径。

(二)在研究重点上转移到对企业行为的研究,认为企业行为是企业决策者基于自己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目标而作出决策和实施决策的结果,与企业所处的市场关系不大。与以往的产业组织理论侧重于分析市场份额、集中程度和进入壁垒对企业行为的影响不同,新的理论侧重于分析企业内部的产权结构、组织形式、经营目标和合理预期对企业行为的影响,从而蕴涵了一些企业内部的组织和管理理论。

(三)在研究方法上,广泛引入了博弈论方法和正规微观经济学模型。博弈思想有助于说明企业行为是怎样取决于企业自己的行为可能引致其他企业反应行为的预期,亦即企业行为的决定不再只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决定,而是与当事人的心理预期紧紧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随着产业组织研究的深入,建立了越来越多的正规微观经济学模型,出现了用正规数学模型分析取代结构――行为――绩效(SCP)框架的趋势。

(四)行为不确定性和不完全信息问题成为当今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重点。首先,信息不完全和诚信缺失导致企业管理系统紊乱,业内操作者联合商业欺诈行为层出不穷,特别是金融诈骗和财务混乱,其主要原因是社会监督机制作用持续降低和诚信的严重缩水,而这一切又都与个人行为的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完全紧密相关。其次,信息不完全和诚信缺失使社会中介环节的社会监督机制失效,特别是在企业信息暗箱操作化背景下,公众性舆论监督由于对企业运作系统的了解不可能彻底,也就无法有效揭露企业的违规行为。与此相适应,有关企业财务公开制度、公司股权问题和金融组织诚信问题成为当代的热门话题,当今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重点明显偏向于对企业行为不确定性和不完全信息问题方面。

(五)政府官员行为问题也是近年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例如,赫尔曼和考夫曼在《解决转轨国家中的政府俘获问题》(2002)一文中提出了一种衡量政府整体腐败状况的方法,对22个转轨国家的政府俘获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分析企业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获取政府官员的扶持,以便获取高额利润的。他们的研究表明,政府官员被俘获对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来说,其危害性是非常大的,俘获行为不仅会扭曲竞争环境,耗费企业家的才能,还会损害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阻碍竞争,破坏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因此,解决政府俘获问题的根本在于改善政府治理结构和加强法制建设。

(六)信息时代的产业结构问题研究是产业组织理论的一项新课题。随着信息技术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日益广泛和迅速渗透,社会经济活动的各种关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实质性转变。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企业之间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互换、共享数字化信息。这样,原有企业的组织结构效率就相对降低了,而一种更有效的“模块化”产业组织结构随即产生,通过共享某些资源,如网络系统、信息资讯和先进技术手段等,行业内部自然分解为一些固定的模块,分别集中力量研发、制造特定的产品,然后再在行业间开展合作,这样便可节约大量的资本,提高行业竞争力。

二、我国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一)我国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起步和发展。我国理论界对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最早是20世纪50年代从前苏联引进的,那时产业的概念主要是指计划经济中的行业、部门。直到改革开放前,我国一直缺乏系统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虽然经济学界在不自觉状态下对产业组织问题进行过一些研究,如对工业经济领域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成与协作问题的研究,以及对工业生产的联合化和集中化等问题所进行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都不能不受到前苏联范式的极大影响。

1978年后,产业组织理论研究进入一个引进与研究范式初步转换的时期。最早介绍到国内的有关产业组织著作是美国学者谢佩德的《市场势利与经济福利导论》(1980),不过这并未引起当时学术界的注意,自然也就谈不上深入研究了。国内第一部研究产业经济学的著作是杨治编著的《产业经济学导论》(1985),它将产业结构、产业发展、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政策等内容都纳入了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产业组织理论研究进入了繁荣时期。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引进、吸收、创新,新的研究范式已经成为产业组织研究的主导方式。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原本只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出现的一些产业组织现象和问题,在我国经济转型期间也得到了充分地暴露,为产业组织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国内一些学者开始对我国产业组织问题进行研究。如陈小洪、金忠义主编的《企业市场关系分析:产业组织理论及其应用》(1990),这是国内学者编著的针对国内读者的第一本系统介绍产业组织理论和国外产业组织研究状况的专著。王慧炯的《产业组织及有效竞争:中国产业组织的初步研究》(1991)和马建堂的《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1993)这两本书同时荣获第六届孙冶方经济学奖(1994)。夏大慰的《产业经济学》(1994)是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和分析产业组织理论、方法以及产业组织政策的著作。金碚的《产业组织学》(1999)全面考察了我国的产权制度、产业管理制度、劳动人事制度、流通体制、金融体制、外贸体制对产业组织的影响,使产业组织学的分析范式更加完善。

总之,这一时期的研究趋于多样化:在研究的理论框架上,既有西方正统的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框架内展开的分析论著,也有在新制度经济学和公共选择理论的框架内进行分析的成果;在研究方法上,规范性的分析趋于减少,实证和案例分析的论著增多;在分析的广度上,既有综合性分析,又有行业分析和专题性研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将体制因素包括在产业组织研究框架内,试图建立一个包含体制因素在内的新分析范式是我国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一大特色和创新。由此可见,我国对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一个引进、发展和创新的阶段。

(二)我国产业组织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理论界加快了产业组织研究的步伐,这种现象表明了我国产业经济学学科领域研究和实践的实质性飞跃。这里就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简述如下:

水的《产业经济学》(2000)运用经济演变规律对产业结构进行系统研究,认为产业结构总是同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相对应而不断变动的,这种变动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横向演变的合理化,据此推动着经济的向前发展。

戴伯勋的《现代产业经济学》(2001)结合日本汽车产业发展案例,综合研究了特定产业波及效果理论,认为对特定产业波及效果的预测分析,是解决应选择何种产业为主导产业,应扶植、发展什么样的产业为战略产业的问题。当某一产业部门产生或准备开创某一产业的时候,需要了解该产业部门的兴起对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发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以及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这种特定产业波及效果的预测分析,不仅包括投资本身的波及效果,而且还包括在投产以后所产生的波及效果,也就是原材料的消费造成的生产波及效果。

李悦的《产业经济学》(2004)填补了国内高等学院研究生教育的教材领域的空白,该著作以发展规律、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等为产业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借鉴并吸取国内外同行学者所发表的具有学科前沿水平的科研成果,将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提到一个显著而重要的发展平台。作为产业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合理的产业组织是产业借鉴资源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的组织形式和组织条件。产业组织研究涉及的内容范畴主要有产业组织理论与趋势、工业集中与集中度、专业化与协作、企业规模与企业规模结构、经济联合与企业集群、企业国际化与跨国经营等方面。

杨建文等的《产业经济学》(2004)则将产业组织研究置于产业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基础理论研究的首要地位,认为产业组织理论是产业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和核心内容,也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延伸和实际应用。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产业与市场的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产业组织形式和企业组织形式,应着重研究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资源占有关系和利益关系、行为关系。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产业内企业之间的这些关系是多样化的,其变化与发展不仅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还要影响产业本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且还将影响到该产业对国民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贡献。产业组织研究的终极目的在于通过对经济运行过程中产业组织状况的分析研究,得出对特定市场效果和竞争秩序状态的判断,从而为政府维持基本的市场秩序和经济效率提供实证依据和理论指导。

刘家顺等的《产业经济学》(2006)认为,产业组织理论是以生产、消费、市场、价格、投资、福利等微观经济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经济运行过程中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竞争与垄断及规模经济的关系和矛盾的具体考察分析,着力探讨产业组织状况及其变动对产业内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为维护合理的市场竞争秩序、提高产业运行效率提供分析工具和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该书的最大亮点在于它纲目性地提出了我国产业组织研究的新发展方向,即结合我国产业发展的体制环境、文化环境、市场环境、技术环境、企业组织状况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现状等,构建了我国产业组织理论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包括产业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企业进入与退出机制、企业网络与产业集群、产业组织与企业资本结构、市场结构与产业绩效、垄断产业改革与政府管制等方面的研究。

干春晖的《产业经济学:教程与案例》(2006)一书彻底改变了正统产业经济学研究的范式。正如书名所示,该书作为一部教材,上篇集中论述产业经济学理论知识,使人们系统掌握产业经济学学科的梗概与历史发展脉络及其理论研究趋势;下篇则几乎只涉及国内产业组织研究方面,并且都是紧紧围绕我国关键产业领域展开实证性比较研究,如钢铁工业、汽车产业、石油业、煤炭业、医药制造业、商业银行业、保险业、电信业、民航运输业等。这种案例式研究又不脱离产业组织研究的主流,即每个行业分析都从各产业演进历史、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和公共政策等四个方面进行严谨而规范的论证。

骆品亮的《产业组织学》(2006)是一部专业性较强但不失理论价值水准的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教材。与其他同类教材相比,该书具有以下三大特点:一是体系结构有创新,在介绍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基本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从外生到内生,或者从静态到动态,或者从离散到连续的拓展,然后指出具有代表性的专题研究前沿,最后提出相关实证研究,特别是案例分析。二是视角新颖,即以现代产业组织理论进展为研究背景,主要运用博弈论作为建模工具,兼顾合作博弈理论,对企业的策略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如市场力量福利观点、产品差异化寡头竞争模型、厂商策略(包括动态价格竞争、市场进入遏制、广告营销、纵向控制、研究与开发等)、产业组织规制政策(包括兼并与网络竞争规制)。三是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特别是案例研究有机结合,规范研究与应用性案例相结合,使得看似高深的专业语言容易被大众接受和理解,从而有利于产业组织研究的社会化运用。

由此可见,我国产业组织研究的一个显著趋势在于逐步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积极转换。如果说20世纪我国产业组织研究主要集中于借鉴、引入和吸收发展国外尤其是西方产业组织理论,那么,本世纪初期以来的研究则逐步实现了实质性转变,即从纯理论式研究到理论与实践特别是与具体案例分析相结合的转换。不难预测,未来我国产业组织研究即将进入一个基于自身实际情况的、独具特色的研究阶段,尤其是侧重于实证性案例分析的应用时期。

参考文献:

[1]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2]陈小洪,金忠义.企业市场关系分析 [M].北京: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90.

[3]李悦.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王慧炯.产业组织及有效竞争[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5]夏大慰.产业组织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

[6]马建堂.结构与行为:中国产业组织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7]金碚.产业组织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8]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戴伯勋.现代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10]刘家顺,等.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1]杨建文,等.产业经济学[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4.

[12]干春晖.产业经济学:教程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13]骆品亮.产业组织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第8篇:产学研合作论文范文

 

对于我国而言,休闲体育理论研究已引起各界学者的重视.但是,由于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关于休闲体育的研究还比较零散,这就使我们很难在宏观上把握休闲体育的发展.因此,需要构建一种适应新时代的休闲体育理论体系,来面对非工业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应对即将悄然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休闲时代[1].1.2注重发挥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

 

休闲体育作为一种积极参与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与追求,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个标识.中国是一个积淀深厚的文明古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孕育的中华民族独特的悠闲游乐文化,充分体现中华文明的生态保健观念.这种悠闲游乐文化必将在休闲体育活动中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使我国的休闲体育偏重于身心在大自然里的直接感受,体现为更为生态、更为人性、也更为人文的悠闲文化.

 

中国的悠闲观提倡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同步、天人合一的精神,符合阴阳调和、圆缺盈亏的生物节律.在人们已经认识到工业文明弊端的后现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这种生态养生观念,与面向未来的休闲体育理论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和结构的互补性,更符合人性的需求.这对西方的休闲体育理论也不无启迪.实际上,研究具有中国国情的休闲体育理论体系,是利用古老的东方文明去构建适应人类发展新时期的“后现代”休闲体育理论,这将为人类身体文化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借鉴、导向和启发作用.

 

1.3迎合现代人的需求

 

近百年来,国际竞技运动凭借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而获得快速发展,并迅速成为全人类共同高度关注的文化形态,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这种主要源自西方的竞技运动,在其产生之初,大多是游戏性与竞争性并存,而且竞争性服从于、服务于游戏性.但当其在西方社会特定的竞争意识和竞争环境中运行一段时间后,尤其是在1896年以后的现代奥运会和各种国际大赛的催化下,其游戏性逐步消退,而竞争性却突出地显现出来.这就使得运动本身的性质发生变化:其一,由于运动的高水平化,使得一些运动成为少数优秀运动员才能参加的体育项目,如竞技体操、花样游泳、跳水、举重、拳击、高台滑雪等运动.其二,由于运动的高竞技化,因而过分地强调竞争因素和胜负,使得一些运动在相当程度上失去运动乐趣.其三,各项运动的商业化,使兴奋剂泛滥,失去公正和诚实精神.其四,由于规则更加规范和严格,使得一些运动已不适应老人、儿童和妇女参加.同时,用具、场地设施的高级化和高消费倾向,使一些运动逐渐失去大众性和平民性,如正规的高尔夫球赛等.以上这些变化,使体育运动出现某些脱离群众的倾向.休闲体育的出现,迎合了人们的需求,在全世界引起广泛回响.

 

2休闲体育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

 

休闲体育理论体系的形成既要反映当代休闲体育理论和实践发展中的最新成果,又要继承和发扬以往研究有价值的内容,尽量把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结合起来,采用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来增加知识的容量,从而使其更全面、更系统和更具科学性.本文在结合当前理论体系构建最新研宄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休闲体育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作为进行休闲体育理论体系构建研究工作的一种尝试

 

2.1休闲体育理论的学科依据

 

休闲体育学是利用系统分析方法,对休闲体育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在其科学体系中,涉及的学科和研究领域很多,与其有关的学科有人类学、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美学、文化学和经济学等.这些学科理论研究的成果,为休闲体育理论体系的构建作了必要的理论上的准备

 

2.2休闲体育学的学科性质

 

休闲体育学是由休闲学和体育学相交叉、重叠和渗透而形成的,是一门交叉性综合性学科,因此,休闲体育学就应该是一门同时隶属于休闲学和体育学的学科.从本质上讲,休闲体育学既要反映休闲学的内容,又要体现体育运动自身的基本规律$这种学科性质决定了休闲体育学的交叉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等特点[)]$2.3休闲体育科学体系的结构休闲体育科学体系的结构应包括四个学科层次:第一层是基础学科+第二层是专业基础学科+第三层是专业学科;第四层是专业学科内容

 

2.4.1研究对象

 

判断一个研究领域是否具备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资格以及该学科是否成熟的标志,主要看它是否具有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是否取得相当的理论成果;是否有较完善的研究方法以及是否有成熟的学科社会建构,其中最重要的是是否具有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只有具备自己明确独特的研究对象,才能确定其理论体系和研究方向.

 

休闲体育学是否具有它自己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答案是肯定的.它以与体育有关的人们的休闲行为、休闲方式、休闲需求、休闲观念、休闲心理和休闲动机等为研究对象,探索休闲体育与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以及休闲体育与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休闲体育学往往借鉴和采用了人类学、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美学、文化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理论工具,用来为休闲体育服务.

 

2.4.2研究方法

 

2.4.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图书馆、中国期刊网、教育网、中国体育信息网和万方数据库等各种渠道,查阅有关休闲体育方面资料300余篇,并对相关资料进行研读、分析和利用.

 

2.4.2.2逻辑归纳法

 

将与休闲体育有关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分类、判断、比较,运用演绎、归纳、推理、综合分析等逻辑法,揭示其产生、发展和变化的一般规律,使其产生知识的横移、融合、聚变和重构,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2.4.2.3专家访谈法

 

与有关专家、学者及社会活动主管部门领导、体育工作者进行座谈,对国内一些相关领域方面有所建树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门访谈,从而对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有较全面的了解.

 

2.4.2.4历史研究法

 

历史分析法是考察一个事物产生发展过程的常用方法,通过系统的历史考察可使我们对我国休闲体育这一现象及其相关产业的产生和发展趋势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2.5休闲体育学的研究内容

 

构建休闲体育学研究的内容体系,是休闲体育理论体系构建的核心工作.通过大量的分析与比较,本文认为休闲体育学的研究内容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2.5.1国内外休闲体育发展比较研究

 

国外休闲研究已有百余年历史,而我国才刚刚起步,大力引进和吸收国外休闲研究成果,无疑对促进我国的休闲体育学或休闲体育科学的尽快建构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5.2休闲体育的产生、发展动因研究

 

就目前休闲体育的发展状况来看,休闲体育学仍然是一门新兴学科,学科基础薄弱,其理论体系也未完善.因此,有必要从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出发,研究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外部因素,从而了解和掌握国内休闲体育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及影响因素,把握其市场特征和发展潜力.

 

2.5.3休闲体育发展趋势和策略的研究

 

休闲体育在我国有了初步的发展,并体现出强大的发展生命力.而考虑到我国休闲体育的长远发展,需要分析其发展趋势和制定其顺利发展的策略.

 

2.5.4休闲产业与体育产业发展关系研究

 

休闲体育产业是休闲产业与体育产业的交叉体,但并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二者的相互协调和结合,它们内部具有某种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一致性.这里说的主要是对它们结合的机理进行分析和研究,包括它们结合的社会文化背景,它们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它们的产品和服务内容的兼容性和一致性,从而使我国休闲产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相互推进.

 

2.5.5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环境支持研究

 

休闲体育产业是一个关联功能很强的综合性产业,它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系统地研究我国休闲体育所需的环境支持,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它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哪方面的支持及其方法途径.该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政治文化环境研究、经济环境研究、制度环境研究、政策环境研究、技术环境研究等.

 

2.6休闲体育学研究的发展态势

 

2.6.1加快发展的趋势

 

我国休闲体育学的研究当前正面临着一些新的情况,主要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休闲体育的需求不断增长,休闲体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国家财政、社会投资、居民消费对休闲体育的投入不断增长,休闲体育所波及的范围及产值不断扩大,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并将构建“全民健身体系”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等等.这些将会使休闲体育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成为推动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的动力,使我国休闲体育学研究面临一个新的发展高潮,出现加快发展的趋势.

 

2.6.2研宄的综合化趋势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边缘学科层出不穷,各门科学及其分支纵横交错,相互渗透.人类涉及到的客观世界的每一个方向,都有某种专门科学在研究.从单一学科来研究休闲体育学,难免会以偏概全.为了科学地研究休闲体育的有关原理,为了用有机整体概念代替机械整体概念,为了用多向的多维联系的思维代替单向的感性因果联系的思维,在休闲体育学研究中,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知识进行综合研究.因此,休闲体育研究者应适应这一趋势的要求,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增强跨学科研宄的能力.对于一些重大的、涉及面广的问题,则需要多种学科的研究者联合攻关,协同作战,表现出研究的综合化趋势.

 

2.6.3研宄方法将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休闲体育研究者在研究中大都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毋庸讳言,这两种方法是休闲体育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然而,休闲体育学本身有其特殊性,它不仅与体育科学的其它学科有着纵横交错的关系,而且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学科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休闲体育学本身复杂的结构和繁多的层次,要求研究方法多样化.唯其如此,才能有利于休闲体育科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5].

 

2.6.4研究体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发展趋势

第9篇:产学研合作论文范文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联盟,为我国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该委员会指导下的全国产业哲学———产业论与产业创新研讨会至今已历时四届。①2011年12月17~18日,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深圳报业集团联合主办,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承办的“全国产业论与产业创新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深圳学术年会之学科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隆重召开。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湖南大学、重庆大学、东北大学等二十多家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五十余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并提交会议论文。与会领导何祚庥院士、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忠、深圳市科协主席周路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长马辉等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此次“产业论与产业创新研讨会”在产业发展走在全国最前沿的城市深圳召开,体现出“哲学关注产业、理论面向实践”的时代精神与发展走向。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朱训在贺信中指出:近年来,产业哲学引起了产、学、研等各界的共同关注,产业哲学专业委员会业已成为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较为活跃的专业委员会之一,为自然辩证法组织建设、为繁荣学术活动做出了贡献。产业结构转型与文化大发展要求产业哲学做出新的贡献。研讨会以“产业论与产业创新”为主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原深圳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人文研究所原所长蔡德麟教授在开幕辞中提出:产业哲学响应产业实践的呼唤,丰富有利于中国哲学研究与世界哲学研究的对话与交流。产业发展需要产业哲学的指导,这个问题在深圳尤为突出。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场”“排头兵”,是我国产业变革和发展、升级和优化最快的地方。哲学必须走出学院的象牙塔,关注产业发展,加强对产业的研究。企业家等产业界人士需有产业发展的哲学眼光,才能真正理解国家产业发展的战略和产业政策。

对于“为什么要研究产业哲学”的问题,中国科学院何祚庥院士认为:产业哲学重大问题是技术路线的选择,这是产业哲学研究的技术论取向。深圳市科协主席周路明教授认为:产业哲学的动力主要来自于社会需求,这是产业哲学研究的社会论取向。作为第三种声音的代表———清华大学曾国屏教授———则提出了产业发展的三螺旋:技术论、社会论及技社(社技)论,认为极端的“技术决定论”或极端的“社会建构论”无非是从创新价值链的两端看问题,但是创新价值的创造是一个过程,经历了“两端”之间,即经过一个“技术—社会”或“社会—技术”的混合状态。对于“产业哲学的学理创新建构”问题,华南理工大学吴国林教授提出“产业的现象学分析”,借助现象学、后现象学的哲学视角,提出了产业的体现性、变更性等属性。从现象学讲,产业是人的意向构成能力的现实显现。北京师范大学王德胜教授则从产业结构的哲学合理性要求上,提出高端制造业的战略性地位。有学者进一步阐述了产业哲学对产业的提升在于两个高端,既在研发制造的高端,也在销售品牌的高端,更是在于商业模式的综合以上两个高端。湖南大学邱跃华博士、彭福扬教授则从产业论的生态哲学的视野,提出产业发展的内部机制与外部环境的各种制约要素的动态平衡观建构。东北大学郑文范教授从哲学本质论探求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社会的相关性、贯通性及划界。湖南大学刘红玉博士、彭福扬教授从哲学意义上反思目前产业分类标准的合理性,并提出相应的分类建议。清华大学姚站军博士后提出,产业哲学相对于企业哲学、社会哲学,是中观层面的建构,而且对应哲学的二级学科,可以进一步做产业哲学的二级学科探求。

对于“产业哲学的应用创新透视”问题,以湖南省委党校袁望冬教授为代表的学者展开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哲学问题的研究,即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及其发展规律进行哲学研究。从产业自身的逻辑演变探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机理,并从市场需求、科技创新、社会调控等的共同作用探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机制。从产业资源与技术、产业联盟、产业精神三个维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构现象做出深入剖析。学者们还与产业界人士从具体的产业领域探析产业哲学问题,或者从地域战略、时代战略认为文化产业与产业哲学息息相关,或者认为餐饮产业宜以产业哲学为指导,山寨产业也需要产业哲学的重新审视与辩证看待。也有学者提出哲学视野中看到的科幻产业与科技产业的异同,另有学者探求欠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或文化创意产业的哲学启示与制约因素。还有学者各自从建筑产业、光热产业、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预见、科技园区开放式发展路径、构建仿生产业创新系统等产业视角,进行了哲学思考与研究。在“产业创新与创新型城市建设”问题上,重庆大学徐小钦教授认为,创新型城市是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柱,是区域创新体系的中心环节。大力实施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服务创新、文化创新,将有助于提升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水平与区域综合竞争能力。清华大学曾国屏教授、李平副教授等认为,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要因地制宜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高水平的城市科技基础条件,大力发展研发产业,积极融入全球研发创新网络,通过制度创新来建设创新型政府。清华大学姚站军博士后认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首要任务是产业创新,以产业创新带动科技创新、服务创新、文化创新等。通过产业创新,最终实现城市综合创新,提升城市综合影响力。抓住存在于高新科技产业、高端服务业、高端文化创意产业等产业领域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机遇,加快产业创新,可以更快、更好地实现其国家化高度、国际化广度的创新型城市建设。还有学者认为,城市是产业创新与增长的主要动力,产业经济必然在信息、人才、知识、创业投资等要素资源密集的中心城市迅速发展起来。

在“科技与产业、科技史与产业史研究”问题上,以清华大学戴吾三教授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哲学研究讲求史、论结合,产业哲学研究也可以将产业论研究与产业史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学者认为,科学技术本身的普及就是一种产业。还有学者对技术史的分期进行评价与思考,从技术史发展到产业史的研究,反映了人类与技术的关系、技术的社会经济效应以及技术回归生命的要求等。参会代表一致认为,此次研讨会为产业哲学———产业论与产业创新研究更上新台阶开启了新的思路。研讨会宣布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产业论与产业创新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由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部主任、人文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曾国屏教授担任该委员会主任、常委。蔡德麟教授、王德胜教授、张碧辉教授、吕乃基教授、顾立基教授担任委员会顾问。陈家琪教授、徐小钦教授、彭福扬教授、袁望冬教授、郑文范教授担任副主任、常委,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杨君游副教授任秘书长、常委。理事会由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产业界及政府的24名知名专家学者组成。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