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产学合作教育范文

产学合作教育全文(5篇)

产学合作教育

第1篇:产学合作教育范文

1.1学校与合作机构认识不一致

在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在对待“产学研”合作教育问题上,认识是不一致的。往往是学校非常积极,而企事业单位因为利益、资源、效益等方面关系,缺乏必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常情况下,学生到企事业机构实践时,企业只会安排肤浅的形式性锻炼,与计算机相关的实践工作并不多,指导教师也很难实质性到位。

1.2高校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

由于师资队伍、教学设备等因素的限制,大多数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制定上往往会重理论,轻实践。虽然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理论知识,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不强。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表现更突出,学习了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但在组建网络、软件编程和计算机操作等能力上都比较差,这直接导致学生与企事业单位需求严重脱节。

1.3校-企联合建立科研项目数量不足

科研项目是校-企双方联合培养人才的纽带,利用高校的师资力量和企业的设备环境,通过共同申报和承担科研项目,已达到校-企双赢的目标。该模式也是当今产学研教育培养的主要模式,但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高校的科研实力要求非常高,一般需要具备某些领域的尖端人才和国际前沿的科研成果。由于我国高校科研能力良莠不齐,真正能够批准立项的校-企联合科研项目数量远不能满足现有各高校学生的需求量。

1.4产学研合作教育途径相对单一

我国计算机专业的产学研教育合作对象大多是国内的中小型企业,途径相对单一。目前,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开放化和国际化,今后计算机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的方向也会拓展到海外。以国际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可以通过在海外建立科研流动站、技术研发中心、实习实训基地等多途径联合培养,灵活借助外界的设备和环境将本校的研究成果推向国际市场。

1.5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施力度也比较薄弱

目前大部分高校把产学研合作教育渗透于学生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中,导致组织实施机构变为任务繁重的教务部门,相当于教务部门的附属工作,其计划制定、企业选择、合作教育的监督与管理等工作没有专职的人与机构落实,所以实施起来的效果与真正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相差甚远。

二、基于计算机专业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改革策略

2.1建立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长效机制

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是将高校、企事业、科研院所有机融合在一起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对于审批项目、引进人才、激励机制等政策的制定,要兼顾学生的培养、学校的发展、企业的生存以及社会的需求等诸多因素,建立长久的运行、保障及评价体系,使产学研合作教育能够达到各司其责、管理有序、评价科学、皆获收益的理想效果。

2.2建立校内产学研合作教育专职机构

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是简单的社会实践、实习实训,不应放在教务部门来实施与管理,而应建立专职机构。要充分利用好中长期的科研项目来形成“产学研”合作教育体系,需要专门的人员来负责考察计划、人员与企业的配备、学研监督和成果推广管理等工作,当作真正的系统工程来做。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可以与企业形成软件研发团队,让学生在用户需求、软件设计、数据库设计、编码调试等软件开发环节中得到实质性的锻炼,并且在企业工程师和高校教师的参与下,能完成具有一定实用性的软件,获得具有特色的知识产权。

2.3充分调动IT企事业单位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产学研合作教育不能采用强硬的办法要求企、事业单位加入,而是要变革观念,投其所好。通过校-企联合建立一对一的定点科研项目,学校资深的教授专家可以帮助企业解决计算机专业性的难题,企、事业也可以将现代市场竞争下面临的新难题反馈给学校。以科研项目作为双方交流合作的平台,既增进了学校与社会的交流,也使企、事业单位的利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2.4拓展领域“,校内+校外”双导师制联合培养

为避免单一的校内导师制培养模式,采用“校内+校外”双导师制联合培养模式。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最重要的是动手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校,由校内导师进行系统的理论体系教育和考核;在校外,由经验丰富的IT行业的导师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通过拓展领域的方式,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全开放式教育,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及特长,协助导师完成实际的项目研发、数据处理、程序编译以及图像制作等工作。在整个“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业务技能和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第2篇:产学合作教育范文

(一)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高校的教师在从事多年教育工作之后,大多数人的教学能力下降得很快。同时,实践能力与当今社会的需求也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很多教师在进行备课过程中从网上搜集一些过时的资料加以利用,有些教师甚至一直沿用几年前的教学资料进行教学,使得工业设计学科的教学内容一成不变,无法让学生学习到最新的知识和技能。第二,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高,无法集中精神听课,而且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也比较少,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教学过程的针对性也比较弱,因此,教学效果的提高不是很明显。第三,很多教师仅仅承担基本的教学内容,在科研方面和实践能力方面都没有显著提高[2]。

(二)学生的专业水平与社会的需求不符

由于大多数学生都习惯于应试教育的模式,教师教授什么内容,学生就学习什么。但是,由于工业设计学科的变化非常快,知识内容的变化日新月异,如果学生仅仅掌握教师教授的知识,无法完全满足社会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学生的专业水平与社会的需求不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对于工业设计学科来讲,企业可能需要的是比较具有实用性的作品,但是学生的设计可能会赋予作品很多自己的思想。虽然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是设计出的作品与企业的需求无法完全吻合。第二,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不高。在工业设计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但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学生仅仅利用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不与工业设计的实践相结合,那么设计出的作品是无法得到认可的。

(三)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工业设计作为一门设计学科,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非常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仅仅通过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或是以学期课程设计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必须要加强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好地实践场所。目前,传统的工业设计教学过程中,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学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对于大多数的工业设计学校来讲,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计划,根据这些教学计划制定的课时是非常紧凑的,这样学生就没有多余的时间到企业中进行实践,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第二,教师承接企业的一些科研项目,然后带领学生进行相关的科研研究,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很多教师与企业的合作都是短期性的。项目结束后,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也就中断了,这样不利于学生进行后续的相关实践。

二、工业设计学科教育中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的改革策略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传统的工业设计学科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要在工业设计学科的教学中引入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等多方面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为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根据高校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在国外,有很多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指导工业设计学科教育的成功案例,这些案例的经验,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但是不能简单地照搬国外的教学模式,必须要根据不同高校的具体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为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合理调整工业设计学科的教学计划。由于目前社会对于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要求比较高,所以仅仅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因此,我们需要调整部分学科的教学计划,使得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实践性学习。同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环境和设备等。第二,不断关注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校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人才的地方,因此,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是高校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为了保证培养出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和企业的人才,高校必须要时刻关注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同时调整工业设计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等。

(二)强调产学研三位一体、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产学研的合作教学模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能够合理地将产学研融为一体,让学生能够不断进行学习、实践和相关的理论研究,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在布置作业或者是设置课程设计题目时,需要使作业的内容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甚至可以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当作课程设计的题目,这样能够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从而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深入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大量的人才,因此,企业如果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那么培养出的人才就能够尽快适应企业的需求,从而尽快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同时,校企的深入合作还可以体现在教师与企业进行深入合作方面,教师可以承担一些企业的科研项目,然后让学生也加入到科研队伍中来,这样,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企业项目的研究和学习。

(三)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在工业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素质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脱节非常严重。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将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运用到工业设计的教学中,必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此,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要任务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因此,教师的教学能力非常重要。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授课的内容也需要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还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教学方式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第二,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对于教师来讲,需要不断地了解自己专业领域内相关技术的发展,然后通过自身的实践来验证新知识,并且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才能够将新知识更好地传授给学生。第三,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有利于让学生接触到新的知识,学生加入教师的科研团队以后能够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发现新的事物和新的理论。

三、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下的工业设计学科教育发展趋势

第3篇:产学合作教育范文

[关键词]产学研;教育模式;艺术教育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定义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现代社会的新型教育模式,即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书本知识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实践经验、科研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随着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范围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深化、机制更趋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逐渐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和肯定,在教学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基于对产学研合作教育在高师艺术教育领域的研究,以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例,本文将“产学研”定义为:学研产———学,指教学的全面工作,包括实验区人才培养的理论课、实践课两大支撑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部分。研,指音乐表演专业及音乐学专业教育中的理论积淀及科研工作,以研促学。产,其一,指高质量专业人才的产出;其二,指对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产出;其三,指扩大艺术实验区社会合作范围,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使实验区自身运转体系的资金支撑多元化,为学研产人才培养模式体制内的自我良性运行机制建立坚实的后备保障,为解决我国高校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精英师资问题建构一套完善的解决体系。产学研合作发端于20世纪初,在其发展的百余年来,国际上已对其所体现出的重要性形成一定共识。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如:美国是发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最早的国家之一,历程一百余年,发展至今,产学研合作教育呈现出全方位、多模式、深层次、规范化等特点;日本在上个世纪90年代已把产学研合作教育定为一项基本国策,作为政府行为,至今发展得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德国从早期的“双元制”合作教育发展至今,以“独特的顾问合作制”体现其特色,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发展地更为完善;英国从早期的职业技术学校的“工读交替”合作教育模式已扩展至今天的产学研合作联盟等诸多不同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美、英、德、日等世界发达国家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发展更趋完善。这些国家的大量实践表明,产学研合作教育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佳途径之一,更是当今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是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有效形式。可见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受到众多发达国家的热衷和追捧,其体现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二、高师艺术教育借鉴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必要性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不完善

由于师范类院校艺术教育自身的特殊性质决定,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这是学校教育功能不完善所导致的。“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由教育情景、教育资源与条件、教育过程与方式等构成的系统活动”[1]。学生不仅在学校学习应有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得注重在社会实践环境中吸取有用的知识。社会对高师艺术教育的学生要求是一专多能,博学多才,就对下一代教育而言,学生仅靠学校里学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亦是站不住脚的。例如在基础音乐的教学当中,它不仅要求你在音乐教学中既会唱又会弹奏,还要求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理论水平,并且能有效地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来审视和看待其它知识和问题。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对学生直接获取社会知识是必有益处的。

(二)社会企事业单位招聘人才的新形势

社会企事业单位招聘人才的形势是异常严峻的。首先,现在每年中国高校毕业生有数百万计,其中在数十万的高等师范专业毕业生中有数万计的高师艺术毕业生,这对社会相应岗位形成供大于求。多人争一岗现象比比皆是,这就导致了社会企事业相关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好中取优,优中择精华;过去的大学生在大学毕业以后是按劳、按需分配,供不应求,当然,造成这种现象是由多方面的原因构成的。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社会的高度文明,社会不断前进,这一社会形势也相应要求社会企事业单位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竞争力,而人才是提高其竞争力的有力保障;最后,21世纪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高综合素质的人才,艺术教育作为其一项重要构成,尤其对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从总体上看,社会企事业相关用人单位招聘用人要求必然是德才兼备,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产学研合作高师艺术教育的理念就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人才,社会形势要求学校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紧密结合,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二者互相沟通的一个桥梁。因此,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对培养社会所需的实践创新型人才具有突出的作用。

(三)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提高高师艺术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从高校人才应聘社会企事业单位看,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在应聘岗位时具有必然的优越性,尤其是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实践能力成为找工作的一只“拦路虎”[2]。高师艺术产学研合作教育,为高师艺术教育专业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强调对学生社会经验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把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学生通过在艺术创新试验区中对一些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必然培养其创新精神。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提高高师艺术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学校竞争力的有效形式。以东北师范大学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例,该项目是2007年受教育部、财政部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资助的,以培养艺术领域内具有较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和应用型艺术人才为目标,以“厚基础、精专业、丰羽翼的一轴两翼贯通式”为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创新互动型”音乐、舞蹈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学研产”传媒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和“课堂行动”的美术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实验为子课题;整合了音乐、美术、舞蹈、电视编导四个学科的教学资源,构建了以文学经典导读、艺术哲学、综合艺术体验与表现、综合艺术创作实践为内容的艺术课程群。创新实验区的学生在“学”上,通过在实验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大课程体系的学习,使实验区的学生掌握了(区别于一般学生)更加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使其视野更加开阔,跨学科的知识领悟和方法转移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新性得到应有的展示;在“研”上,学生掌握的知识理论更加系统、多元化,科研实践能力得到很大锻炼,为以后的社会工作积累一定的宝贵经验和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产”上,由于实验区课程的特殊设置,使学生的实践机会增多,增强其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艺术实验区社会合作范围进一步扩大,资金支撑多元化,不仅巩固和完善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模式体制内的自我良性运行,而且为社会培养了一批精英音乐艺术师资。本次调查以针对选修实验区课程的学生为对象,发放问卷总数为1600份,收回问卷总数为1486份,回收率近93%。测定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效果,采用的是等级评价尺度法,即将产学研合作的效果划分为八个维度,每个维度上用“强”、“较强”、“一般”、“较弱”和“弱”等标识,调查对象可以在每个维度上选择相应的强度,来描述本单位产学研合作的成效,最后对各维度的影响强度进行百分比计算。结果分析:根据表中数据,各个维度中选“强”和“较强”的比例都要高于选“弱”和“较弱”的比例,说明各专业学生对合作教育在各个维度上的影响持肯定态度,认为合作教育能够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其中,“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提高创新能力”选“强”和“较强”比例高达80.3%和80.5%,说明合作教育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喜欢合作教育模式”选“强”和“较强”比例高达73.3%,说明艺术试验区的学生对这种合作教育模式是比较喜欢和乐于接受的。由此可见,像这样的“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模式在高师音乐艺术教育当中的成功运用,是值得注意和借鉴的,是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也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是适应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需求的,更是培养创新型、高素质、精英人才的一种有效的教育形式。

三、高师艺术教育应灵活借鉴和运用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原本是农、医、理工类为适应高速运行的市场经济而产生的一种现代经济教育模式。它的理念是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音乐艺术教育从门类划分是隶属于人文学科,属于文科性质,然而,由于文科自身的性质和理工科类的性质截然不同,其研究结果不能直接产生社会经济效益,所以和传统的产学研合作所理解的有一定的区别。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在高师音乐教育中运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完善和健全服务制度

完善和健全的规章制度是服务于开展高师艺术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有力保障。政府部门对高师艺术教育在发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同时给与积极导向和大力扶持,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予以对其更好的服务与保障,鼓励和宣传高师院校及科研院所与企事业单位在培养人才方面相互沟通与合作;高师院校在音乐教育制度上,总结音乐教育发展的规律,认真分析以往音乐教育制度的不足及缺陷,参考、借鉴先进的适宜本地区发展的教育制度,大胆的改革与创新,打破成规陋习,使新的音乐教育制度更好的服务于产学研合作教育、服务于人民大众,真正的符合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符合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企事业单位在与高等师范院校进行产学研合作的同时,需制定相关的学生权益的保障制度。

(2)改变思想观念

首先,高师艺术教育的相关领导及负责人在思想观念上要与时俱进、审时度势,透视中国高师音乐发展现状,规划其远景。在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浪潮下,在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中,学校积极主动联系社会、企事业单位为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社会优秀人才而办好教育和谋求发展,不仅改变旧有、落后观念,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质量,更把社会需求与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其次,高师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思想观念上要时刻认清自己,不能被淹没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之中,要明确目标,奋发图强,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有力平台上,积极进取、扒高专业能力,丰富社会实践经验,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社会就业的竞争力。

(3)建立稳定的师资队伍

好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需要有稳定的师资队伍来贯彻和实施,稳定的师资队伍是良好的教育模式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关键和基础。在全球知识经济高端竞争决定的经济格局中,经济发展和综合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创新型高端人才和战略性新型产业的控制。科学技术很早就被称之为第一生产力,而科技靠教育,教育又靠人才,人才又得在相应的好的教育模式下被优秀的教师培养出来。可见良好的稳定的师资队伍在教育模式在这个环节当中的重要作用。高师艺术教育要想更好的借鉴和应运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务必建立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在教师队伍的建设当中,不仅上要有资望深重教授来牵领带头,下还要发展讲师、助教来传承和发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续接永不息落的教育之火。

(4)建设创新实验基地

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在中国发展的二十余年来,虽然是如火如荼,备受关注,但是在本领域的借鉴和应运实属少见,经验尚且不丰富。高师艺术教育这一特殊之学科不同于理工及职业技术学科,这就要求先开展高师艺术教育产学研合作创新实验基地的构建,只有在此基础上发展的不断完善和成熟,才能尽快的应运在实际的高师艺术教育教学上,如盲目抄袭、应运不当,必会误国害民。

(5)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

在高师艺术教育产学研合作的教与学上,要认真贯彻“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念,以此为中心,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综合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在“学”上,针对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在高师音乐课程体系的设置,要让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互渗透,让学生真正学有所积、学有所用;在“研”上,注重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科研工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以研促学,用学生的实践能力来促进其理论学习,在学生实践能力下巩固和提高理论水平,让学生真正做到学识兼备、应运自如;在“产”上,根据高师音乐专业的特殊性质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思想理念,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一、要产出高水平、创新实践型的优质教师和精英社会工作人员;二,要产出浓厚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这种精神和情怀自然包括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及大学文化;三,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扩大社会影响力,延伸合作范围,增加运转多元化教育资金,创造更多就业和社会效益。

四、结语

实践证明,产学研相结合不仅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实施模式,亦是培养高水平、创新实践型人才的最佳途径之一,更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力保障。高师艺术教育在借鉴和应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特色,因地制宜,开辟适合中国高师艺术教育特色的发展之道。在高师艺术教育当中正确的推动和开展有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将成为一种必然,它是迎合时展的产物,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是提高高师艺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手段,是现代学校教育改革的一种良好形式。

[参考文献]

[1]张炼.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值得关注的人才培养模式[J].现代教育大学,2001(01).

[2]陈坤,刘琴.工作经验:大学生就业拦路虎[N].广西日报,2006.

第4篇:产学合作教育范文

政校企多方协同合作机制的构建,离不开多方利益主体的积极参与,更离不开政府在政校企协同机制建设中的主导性和保障性地位。因此,高职教育作为政府管理工作的一大分支,在关系民生、推进教育大众化和终身化实践中,要从提升劳动力整体能力水平上,积极加快对经济与教育、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协同与规划,从多个方面来保障高职教育的稳步改革。

1.政府要发挥产学研联盟中的协同优势

产学研是高职教育推进技术创新与教育创新的重要方向,也是发挥高职教育功能优势,提升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动力推进的主要力量。产学研联盟作为强化产业竞争优势的新兴组织,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发展较为成熟,其特点是能够从技术创新与教育发展上降低企业成本,增强综合收益。我国对产学研联盟的投入还处于实践阶段,尤其是对于产学研创新联盟建设,需要从行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多家组织的共同参与中,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以共同的利益目标来确保各方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产学研联盟作为未来技术合作、交流、转移及人才培养的重要合作组织,对于激发各参与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尤其是从高校教育实际上解决人才培养方向问题。政府要从自身角色定位出发,积极从产学研联盟中发挥各自的独特优势,为政校企协同合作搭建有力平台。

2.强化高职教育专业链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

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需要与社会发展,尤其是产业、行业、企业等人才需求上进行调整,以顺应未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需要。当前的高职教育专业链建设,对于各专业内的结构优化问题较为欠缺,特别是不同地方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差异性,对于高职教育的学科建设带来影响。近年来,高职教育从发展实践中逐步暴露出的问题日益加剧,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难以适应产业链的发展需要,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结构的失衡,也给学生就业带来干扰。为此,加快对高职教育专业链的建设与完善,迫切需要从地方产业链的有效对接中来优化。研究发现,对于各产业发展需要结合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实际,特别是对产业服务专业,由专业门类来优化高职教育资源,才能增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契合度,才能强化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产学研联盟机制的协同,迫切需要从区域产业竞争力上来拉近产业发展与高职专业链的对接,依托产学研平台来整合专业教育资源、破解专业建设不合理问题,尤其是对于专业配置失衡问题,要从企业、行业岗位群结构优化中来及时调整,促进高职教育学科建设与职业教育岗位能力同步提升。

3.注重校企合作模式中政府的导向与支撑

创新高职教育发展,要从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中,尊重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规律,尊重企业行为规律和教育特点,要从两者的共同利益诉求上实现深度合作与融合。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阵地,要满足市场的需求,而企业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中,要参与到人才的教育实践中去,发挥各自合作中的积极性。产学研联盟的稳步推进,政府要在主导中创造合作的环境,积极引导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高职教育要从人才合作培养上,关注企业岗位用人实际。如订单式培养、合作教育培养等模式,要从产学研联盟上规范各自的行为,为合作制定制度保障。政府是构建产学研资源整合平台的战略家,要从技术、人才、政策等方面搭建共享平台,发挥企业在高职教育中的能动性,积极完善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师资融合、课程优化、教学创新等作用,构建“工学结合、校企融合”的培养新模式。

4.立足服务域和发展域,构建高职教育协同合作新机制

依托产学研联盟机制来推进校企深度合作,高职教育要从区域经济、产业、企业等领域拓宽服务域和发展域,坚持“服务的宗旨,就业的导向”,从发挥自身教育功能,顺应区域产业转型,改善区域劳动力就业结构上,突破人才培养上的瓶颈问题。同时,在教育实践与理论教育中,要从高职教育资源的挖掘与整合上,提升高职办学质量,增强学生多元化发展。立足产学研联盟在政校企多方协同合作的积极优势,积极从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窠臼中突破服务瓶颈,积极参与到企业、行业人才市场需求中来,建立以高职教育为主体的校企人才对接新机制,发挥高职资源配置效率,满足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二、结语

第5篇:产学合作教育范文

关键词产学研工程教育人才培养

1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念与观点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国际高等教育的大趋势,也是国际在经济领域和科技领域进行竞争的重要手段。产学严合作主张对外开放,“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具有激发国际竞争力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重大作用。并且他与当代科技和教育的密不可分。企业、学校合作发展,结合当代新型教育理念,研究当下高校人才培养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集科研、教学、生产劳动于一体独具一格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现已成为高校实践的热点。为弄清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念与观点,推动健康发展教育合作,就必须了解产学研合作的内在意义。它包括有两个方面的思想:一方面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来进行理解,是整个国民教育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要适应两大发展理念,即教育与经济,要结合工程实际的具体需求,决定人才的培养模式;另一方面是从微观的概念来进行理解,也就是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要符合企业的需求,发挥高等教育适应科研、以及相关企业的职能作用,产学研合作的第一个方面阐明了具体方向和目的,第二个方面规定了教育培养的解决方案和具体途径。产学研合作的两个方面,即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来看都是不可分割,紧密相联的。结合多年教育理论与实践,产学研合作教育已经初见成果,我们要更加把培养学生的素质水平和工作能力作为重点,充分调动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各自优势,将人才培养发展的最终目的发挥到极致。将讲台教师传播知识的间接教育模式与学生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进行有机的结合,这将能够提高经济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换、加强人才培养质量以及高校发展。

2国内外研究现状

纵观欧美等发达国家,高等学校教育是通过扩大合作教育的规模和效果,影响其合作体制与组织机构来进行指导思想。每个高等院校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都不尽相同,其对培养教育人才的定位也有其各自的标准。假若以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及人才定位为分类标准,则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理念:(1)基于科研与项目为媒介的合作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适用于培养国际研究型、综合型人才为目标的大学;(2)基于实习或工作项目为转折点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一般适用于一般性大学或培养设计类人才的高校;(3)基于培养实际操作技术水平和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的教育理念,这种理念一般在职业院校与职业培训机构和专科院校比较受欢迎。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历史并不长,但是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总体上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在近几年来,经过高校、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同的努力和不断的探索,已经让这种教育模式初具规模与特色:(1)“项目+基地”模式。企业与高校之间一共同的合作项目和课题为连接的纽带,双方均充分利用二者在教育人才,实验设备、工作环境和技术能力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共同申报和合作科研等项目,既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又为老师与学生提供了非常好的锻炼环境。(2)“订单式”培养模式。院校与个别企业单位进行合作,按照该企业所规定的要求,并且针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和大趋势和教育资源模式,培养符合企业要求和规范的的应用型实践型人才。(3)“三明治”模式,即实践-理论-实践。如今已演变成为“工学交替”模式,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们学习、提高学生们认知的能力,并结合理论运用到实际应用中,形成劳动技能。(4)校内产学合作模式。充分利用校办工厂、企业实习基地和科研设备等丰富便捷的资源组织们与教师一起参加工程实训和生产实习,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5)企业与高校合建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全国已设1318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涵盖了国防工业、建筑、机械、石油化工、和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各个重要领域。这些产学研合作教育形式的出现,为现代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道路,也是行之有效能够高质量完成办学任务的根本性措施。他的发展十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并将科技成果转化为高效的生产力。这也有利于经济活动,创造效益,有利于推动学科建设和各项改革。但是,目前在我国,国内的研究者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认识和研究还不够全面,把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还没有达成共识,推进这项改革不仅需要理论指导,更需要政府和企业的支持;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研究程度还不够深入,其具体表现为:合作教育经常出现学校希望自己培养的学生到某一企业工作,但企业却不愿意接收等现象,在这方面看来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教育体系还有待完善。

3产学研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具体做法

(1)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开展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基地建设。主动争取企业介入人才培养过程,根据企业要求以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高级工程师为目标是产学研合作的发展的重中之重。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基地建设是学校与相关企业之间以课题项目为依托,以产学研基地为基础,充分利用双方在人才、技术、设备和环境方面的资源,进行科技攻关、技术转移、技术培训、学生培养等工作。(2)多样化培养,建立产学研培养人才的新途径。实现创新培养,高等院校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相应改革。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制订有利于多样化人才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教学内容要注重与科研相结合、与学术前沿相结合。同时鼓励开设新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推动实验教学改革的进程,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逻辑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3)有条不紊,建立稳步上升的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体系。产学研合作汇聚了企业与高等院校的优势资源,两者相结合使本科教学优势更加凸显出来,能够形成以科研促教学的良好局面,科研成果引入本科教学,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科研仪器设备广泛用于本科生的实验和毕业设计,进而改善教学条件,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工程实践环节。(4)校企合作,联手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按“校企合作2+1”的方式,按“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建立具有雄厚师资力量的队伍。“走出去”,就是有计划的选派在校负责专业课的教师到相应的企业实现在岗工作和实习,使其更加了解工程实际的真实需求,积累经验。“请进来”,就是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的的在厂实践工作经验的工程人员到高等院校担任兼职教师,并为其安排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开展工程类技术讲座,指导学生工程实训和毕业设计等。(5)考核能力为主,建立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企业学习阶段的考核以“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运用定量、定性分析方法研究。质量评价综合企业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学校教师对学生在企实习的检查、编写报告、学习技术成果评价、企业学习答辩和其他等六个方面对学生实习整体质量作出评价。

参考文献

[1]高桂娟.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背景下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改革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2(02):43-45.

[2]易新河,文益民,陈智勇.我国校企合作研究二十年综述[J].高教论坛,2014(02):36-41,68.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