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9的乘法口诀范文

9的乘法口诀精选(九篇)

9的乘法口诀

第1篇:9的乘法口诀范文

丰富的案例,来自教师们的思考,与研究者们共同的探讨,体现了教师的实践智慧、学生主体性的凸显。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小学生都是爱玩的,想让学生喜欢做一件事,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首先要让学生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设计“9的乘法口诀”(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内容)这一课时,我通过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形式引入,呈现一场“划龙舟比赛”,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1

1)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1至8的乘法口诀,你们都记住了吗?那让我们大声地把它们背一遍,好吗?(齐背1至8的乘法口诀)

(2)猜猜我们今天该学习几的乘法口诀了呢?(板书:9的乘法口诀)

2)以小袋鼠激趣,认真观察主题图,发现数学信息

(1)由小袋鼠的话,引出划龙舟比赛。(播放划龙舟比赛动画)

(2)(观察龙舟图)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每条船上有9个人,有这样的9条船。

(3)运用数轴的方式来记录比赛人数。

反思: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我只是通过主题图来引出课题,而在后面的教学中,却把主题图完全抛开了,直接出示数轴,让学生进行填空,把数形两部分拆开来讲。这样一来,前面的导入反倒显得有些小题大作,多此一举了,而主题图也完全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固然重要,但首先这个情境应该对我们的教学具有价值。经过专家和教研员们的精心指导,我摈弃了最初的设计思路,而是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来引出课题,接着播放划龙舟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并说说自己都看到了什么,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然后再由图抽象到数轴,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充分体现了主题图的价值,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能力的提升,让我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

二、自主探究,编制口诀

之前学生已有了编制2至8的乘法口诀的基础,因此在学习9的乘法口诀时,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亲身经历口诀的产生过程,然后向全班展示交流,从而落实教学目标。总结出乘法口诀后,通过随机提问,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进而突破教学重点。这样的层次设计达到了图、式、口诀三维一体,学生的交流学习活动贯穿始终。

案例2

1)通过观察数轴,发现累加的规律

(1)(出示1条龙舟)小袋鼠向前跳了几格?从几跳到了几?这是几个几呢?

预设:小袋鼠跳了1格,从0跳到了9,这是1个9。

(2)(出示2条龙舟,跳1格)现在是几个9?2个9是多少呢?怎么算出来的?

预设1:2个9,2个9是18,9+9=18。

预设2:2个9,2个9是18,2×9=18。

(3)引导学生发现小袋鼠每次向前跳1格就往上+9,再向前跳1格就是18+9=27。(出示竖式。因为这里涉及进位,口算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用竖式计算)

(4)27表示的是几个9呢?(依次出示方框)那这是几个9?接着呢?

预设:3个9。(强调是3个9相加)4个9、5个9……9个9。

2)按规律填空,理解几个9是几

(1)帮助小袋鼠把答案填在方框内,指名订正。

(2)按顺序齐读,理解感受几个9是几。

(3)(随机提问)4个9相加为多少? 7个9的和是多少? 54表示几个9相加? 72是几个9的和?

3)根据所填结果,自编口诀

(1)1个9是9,乘法算式应该怎么列呢?乘法口诀?一九得九表示什么意思?

预设:1×9=9或9×1=9,一九得九,表示1个9。

(2)学生根据数轴结果,自编口诀。(同桌交流,指名上台订正)

(3)(随机提问)理解口诀所表示的意义。(强调是几个9相加)

(4)教师揭示口诀板书,学生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订正。

反思:记得在第一次试讲时,当我问学生:“3个9是多少?”原本希望学生可以用加法来计算,用2个9的和18,再加上1个9,就是27,或者说出3个9相加是27。但没想到,有一个学生直接答出“三九二十七”,这着实让我显得有些束手无措,因为学生还没有学过9的乘法口诀,这时我是该继续追问,还是该忽略他的答案?为了自己的教学过程顺利进行,于是我又把学生的思路拉回来,让他按照我设计的思路,再用加法来回答一遍。其实当时在讲的时候,我自己也觉得这样完全没必要,但当时又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评课时,专家和教研员们一语点破了我的问题所在。由于在前期没有做好充分的预设,教学层次不够清晰,才使得自己对于课中新生成的问题无从下手。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课下我又把自己的教学设计从头到尾进行了一次大修改,把每一个问题学生会出现的答案都做了充分的预设,还都制定了解决方案和评价语言。

但学生的思维是无限的。记得第二次试讲时,当我问学生:“七九六十三表示什么意思?”学生答道:“表示7个9相乘。”由于在课前没有想到这个预设,加上上课时略有紧张,所以当学生说出这个答案时,我并没有及时纠正。课后,专家点出了这一硬伤,细一想,7个9相乘表示的是9的7次方,和7个9相加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想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我在前面的指导不到位,使得学生没有真正理解乘法的意义,把7个9相加理解为7个9相乘。所以我进一步规范了用语,在教学中渗透“乘法是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特别强调乘法表示的是几个几在相加,进而突破教学重点。

三、记忆口诀,探寻规律

“9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习了1至8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编口诀、写乘法算式以及找规律的能力,因此这节课重点在于让学生找9的乘法口诀规律并熟练地记忆。

案例3

1)初背口诀

(1)请你看一看,9的口诀有几句呢?组织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读口诀。

(2)学生自背口诀,初步记忆(自背、指名背)。

2)出示小乌龟遇到的困难,引出积+9的规律

(出示:4×9=?5×9=45 6×9=?)请学生说说该怎样算。

预设:5×9=45,用45减去1个9就是4个9,是36,同理计算6×9。

3)通过填空题,引出几乘九就是几十减几的规律

(1)(出示孙悟空)孙悟空看到同学们表现得这么棒,他想考考大家呢!教师先引导,并借助动画演示,再进行填空:1×9=10-( ) 2×9=20-( )。

(2)指名学生填空3×9=( )-( ) 4×9=( )-( )。全班齐答5×9=( )-( ) 6×9=( )-( )…… 9×9=( )-( ),在齐读中发现暗藏的规律。

(3)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规律?

预设:几乘九就是几十减几。(学生表达有困难,教师要适当引导)

(4)验证这个规律是否正确。(出示:7×9就是70-7=63,9×9、3×9)

4)手指记忆,寓教于乐

(1)学做手指操,发现其中的有趣规律。①老师能够用一双手来记忆口诀,你们相信吗?②从左往右给手指编号;③通过弯曲手指,引导学生发现手指左边是积的十位,右边是积的个位;④学生自己练习,师生一起做手指操。

(2)通过观察手指,发现积的个位+十位=9这一规律。

①你发现我们所弯曲手指的左边表示的是积的哪一位?右边呢?

预设:左边表示十位,右边表示个位。

②把积的个位和十位连在一起看,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十位+个位=9这一特点。

反思:在一开始的教学设计中,我总是希望把所有的规律都展现给学生,前前后后一共整理出了5个规律,结果真正上课时,不仅学生听得一头雾水,就连我自己也被过多的超链接搞得头昏眼花,总觉得展现的方法越多越好,却忽略了课堂的实效性,忽略了教学中的主次之分。

在教研员和老师们的帮助下,最终我只留下了两个对学生最有价值的规律,一个是利用积加9减9,来记忆相邻口诀的规律。另一个是利用星星图发现几乘九就是几十减几的规律。前者渗透了乘法分配律的思想,后者体现了口诀与整十数的联系,两个规律都可以帮助学生来记忆并检查口诀。在最后我安排了手指操,不仅寓教于乐,还可以帮助学生来辅助记忆口诀。因为学到这个时候,大半节课过去了,学生有些疲倦了。在这个时候,让学生动一动,在游戏的氛围里学习,调节一下学生注意力。最后通过观察手指,发现积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之和都是9,方便口诀的检查。

四、分层练习,巩固深化

由简单的师生对口令游戏开始,然后以“智慧城堡”形式设计了“过关”练习,对9的乘法口诀和算式进行综合练习。在基础性练习中设计了“填口诀”“计算”等练习,拓展性练习中设计了“算衣服扣子”“等式填空”等练习。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体验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同时培养与提高了学生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最后以“挂彩灯”为思考题,做为开放性练习,使练习有坡度,难度适宜,让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上课效果

在本节课中,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数学的奥秘,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在找到规律后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课堂中,学生发言积极,思维活跃,学习氛围高涨,自己能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做到了变重知识传授为主动探索,变重结果为重过程,变重死记硬背为灵活记忆。

六、教学评价

本节课我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了多样的评价方式,用激励性语言来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例如:“你真善于观察!”“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激趣的称号有“小老师”“小侦探”“小勇士”。用自己的情感来感染学生,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课下根据学生的表现,为学生颁发智慧星、合作星等,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七、不足之处

1)在学生的发言中,我总是希望学生的表现能像我课前预设的那样完美,但是对于学生而言这一要求过于高了,在课前“备学生”这一环节我对学生年龄特征和存在的差异考虑还不够周全,在今后的备课中还须努力。

2)关于追问。追问着眼于学生思维过程的还原和外化,有利于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只会烦琐地进行碎问,而且技巧不高,没能让学生擦出智慧的火花,没能通过追问,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深度思维,不能有效地形成课堂有效的教学生成资源。追问作为“关注过程”的一种具体的手段,有着其他提问技巧不可企及的优越性。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当听了学生的回答后,发现其思考还是肤浅、粗糙、片面、零碎甚至是错误的,就应该紧追不舍再次发问,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浅入深,或由此及彼,或举一反三,直到理解变得准确、全面、细致、深刻为止。

第2篇:9的乘法口诀范文

“9的乘法口诀”这一内容,苏教版教材安排在2~8的乘法口诀后。学生已经多次经历了编制口诀的过程,掌握了乘法口诀的编制方法,如果教学时仍亦步亦趋地引导学生编口诀,这样收获的只能是中等生的枯燥、优等生的乏味,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基于此,笔者在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编制出9的乘法口诀,进而引导学生又快又准地记住9的乘法口诀,获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回放

师: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习了2~8的乘法口诀。今天我们将学习9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大家先回忆2~8的乘法口诀的特点和规律,再猜猜9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生1:我发现几的乘法口诀就有几句,所以9的乘法口诀应该有9句。

生2:我认为从一九得九到九九多少,共9句。

师:怎样编出9的乘法口诀呢?

生3:应该像学习2~8的乘法口诀一样,看图列式计算,再编出口诀。

生4:先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再推想出其余的。

师:真会学习!下面就请大家根据“星星图”,看一看、想一想、算一算、比一比,自己编出9的乘法口诀。有信心吗?

生:有!

学生独立编口诀,接着小组分享,相互倾听、评价、交流。

配音播放故事:孙悟空在炼丹炉中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炼出了火眼金睛,磨出八九七十二变,取经路上,遇到妖魔鬼怪,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金箍棒就打。最终,斩尽各方妖魔,经历九九八十一次磨难,师徒四人终于取得了真经。

师:小朋友,你能从刚才的故事中找到今天所学的口诀吗?其实9的乘法口诀中藏着很多规律呢,比比谁的眼睛亮,发现得多。

生5:积的个位从9到1,每次少1;积的十位从1到8,每次多1。

生6:积的十位上的数字总比前面的乘数少1。

……

师:老师有一种记忆9的乘法口诀的好方法。

介绍“手指记忆法”:算一位数乘9,只要弯曲相应的手指,左边的手指数就是积十位上的数,右边的手指数就是积个位上的数。例如:计算2×9,就弯曲左手左起第2个手指,左边的1个手指表示10,右边的8个手指表示8,所以2×9的积就是18。

师:你能接着往下做吗?

学生用“手指记忆法”记忆9的乘法口诀。

师:下面我们进入游戏环节——

游戏一:“开火车”。

小组“开火车”进行记口诀比赛。

游戏二:“快乐大转盘”。

根据转盘的转动,快速口答9×=。

配乐朗读:《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师:一九到三九结束共有多少天?九个九共有多少天?第27天在第几个九?第54天在第几个九?

……

第3篇:9的乘法口诀范文

教材分析: 用乘法口诀求商是数学计算中一块重要的基石,它在整个数学计算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节课学习的是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此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乘法口诀和会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一幅“欢乐的节日”的主题图,引出要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了用乘法口诀求商并学会用一句乘法口诀可以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学情分析:在本册第二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本单元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和方法与前面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数目大了些。因此在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思路,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

教学目标:1.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求商。3.学会运用乘法口诀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使学生熟练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用一句乘法口诀写两道除法算式,并学会运用乘法口诀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卡片。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的参与式教学(四人一小组),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背诵7、8、9的乘法口诀

师:小朋友们,上学期我们都学过了乘法口诀,现在老师来考考小朋友们的记忆力,一起来背诵7、8、9、的乘法口诀。七七四十九起。

生:七七四十九。

二、合作探究

教学例1。(1)投影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

师:现在有一个班级也要搞一些活动来庆祝六一,来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这些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都做了些什么?

生:做彩旗、做五角星、心气球。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可真仔细!他们呀在分组做彩旗、五角星和爱心气球呢。好,现在我们一起去瞧瞧彩旗组做得怎么样了。(课件展示37页主题图)从这幅图上,你们能找到哪些和数学有关的信息?接着在找找这里面的小朋友们会遇到什么问题?你又能不能帮帮他们解决问题?现在你们四人一小组来讨论一下刚才老师说的几个问题,然后把你们讨论出来的结果写下来。现在开始吧!

(老师走到组里,看看学生讨论的情况,参与到部分组里,和学生一起讨论。)好,讨论时间到,请做好,经过激烈的讨论过后相信小朋友们都有结果了,那谁想来展示一下他们组讨论出来的结果呢?这位小朋友,你来。从这幅图里,你能获取到哪些数学信息呢?

生:他们做了56面彩旗,然后想要把这些彩旗挂成8行。

师:找得真好,请坐。掌声送给他和他的小组。彩旗组呀一共做了56面红旗,要挂成8行,这是我们能得到的信息,其他的小朋友们,你们找的是不是也一样呢?那接来,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提的问题又是什么呢?哪个小组来说说?

生:平均每行挂几面?

(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列出算式。板书:56÷8

(3)引导学生得出算式的商。问:你是怎么计算的?

师:嗯,好,请坐!你们说他们小组提的问题好不好啊?(好) 也把掌声送给他们。好,现在我们一起把你们找到的信息和提出的问题读一下。(学生读题目)好,对于这个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呢?哪个小组来分享一下他们的解决方法呢?这位小朋友你来代表你们小组来说说吧。

生:56÷8=7(面)

师:好,56÷8=7(面),那你是怎么算得56÷8=7来的呢?

生:用乘法口诀算的,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

师:说得真好。表扬他和他的小组。他们是用除法来算的,56÷8=7(面),(板书)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8=7,你们是不是也是这样算的呢?

(4)解决:要是挂7行呢?你能够解决吗?学生说出自己的计算结果,并把求商的过程跟大家说一说。引导学生找出一句乘法口诀可以写两道除法算式这一规律。

师:好,他们就把这些彩旗挂起来了。但是问题又来了,他们发现这56面红旗要是挂8行在教室的话,太窄了,显得教室很不好看,那怎么办呢?小朋友们一起来说说。

生:把他们挂成7行。

师:哎呀!小朋友们真聪明!想到了挂7行,那又要怎么挂呢?

生:平均每行挂8面,56÷7=8(面),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7的商是8.

师:嗯,看来我们的小朋友是越来越聪明了,来,都给自己一个表扬。

(板书)我们也是用除法来计算,56÷7=8(面),用到的口诀也是七八五十六。好,小朋友们,现在你们来观察一下这两道算式和这口诀,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两道除法算式都可以用七八五十六来求商。

师:说的真好,还有吗?

生:也就是说七八五十六一句口诀可以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师:小朋友们真棒!都被你们发现了,我们可以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而且一句乘法口诀又可以写两道除法算式。

三、巩固练习

1.学生分组讨论完成38页主题图剩下的两个问题。

师:好了,现在彩旗组完成了,还有五角星组和爱心气球组,现在小朋友们的四人小组的讨论又要开始啦,像彩旗组一样,你们帮剩下的两个小组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先从图上找信息,再提问题,再来解决,现在开始吧。

(老师去各组巡视,对遇到困难的小朋友分别进行指导)

2.归纳小结:

师:我们在计算除法算式时,先看一看,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另外,为了方便今后同学们计算,老师送你们一首《乘法口诀求商歌》,跟老师一起念:“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啥就商啥。”

四、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例1: 例2:

56 ÷ 8 = 7 想:(七)八五十六 49 ÷ 7 = 7 想:七(七)四十九

56 ÷ 7 = 8 想:七(八)五十六 27 ÷ 9 = 3 想:(三)九二十七

五、课堂作业

1.教材38页“做一做”第1`~3题,

2.教材39页“做一做”第1~3题

六、教学反思

第4篇:9的乘法口诀范文

乘法口诀有大九九口诀和小九九口诀,小九九口诀像楼梯一样,大九九口诀像一座楼房。

比如9的乘法口诀,你把手指全部张开,把左手的第一个手指压下去,只剩下9个手指头,就是一九得九。再把手指全部张开,把第二个手指压下去,左边一个当作10,右边剩下8个手指,就是二九十八。……

如果竖着背,第一个算式都是两个因数相同,而且只能写一个算式,比如一一得一,二二得四,三三得九……

第5篇:9的乘法口诀范文

晚近以来,许多学校都在使用或者探索一些流行的教学模式。然而,老师们是否考虑过,这些流行的教学模式,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呢?是否符合你校的实情呢?是否符合所有学科呢?恐怕未必。我们认为,好的教学模式,只会而且只能是符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的,也只能从学校内部、从教师和学生身上生长起来。株洲市天元区白鹤小学近些年一直致力于“活力课堂”的研究。他们的数学团队基于本校、教师、学生的特点,在叶澜“新基础教育”等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展了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研究,并且逐步梳理出了他们的数学活力课堂模式。应该说,这种模式是不错的教学模式,虽不一定适用于每所学校,但一定有其值得借鉴的意义。

一、“1233导探”模式简介

1.“12”是指“一体两翼,整体建构”。

第一,师生结成“教学共同体”,双方为其“两翼”,教学活动应激发师生双方的活力并合作联动。

第二,教学内容以国家课程的教材为主体,以校本课程教材《思维列车》与课外其他资源为其两翼,用“两翼”托举、升华“主体”。

第三,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升,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数学思想为其“两翼”,“四基”协同共振。

2.“33”是指两个层次的“三放三收”。

第一层次的“三放三收”:把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三个相互联系的大问题情境,在三个基本教学环节中依次放下去交给学生探索,每次探索后又把学生呈现出的状态、结果与方法引导性地收上来,促成交流、反思与升华。

第二层次的“三放三收”:在作为一节课中心的第二环节,又把所提出的大问题分解成三个左右的小问题,同样先放下去再收上来,引导学生合理地展开数学思考,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3.“导探”。

“探”指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导”指教师的智慧型指导。

一方面,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开展自主学习;另一方面,教师针对学生的思维状态、课堂表现、个性差异及时进行灵活的指导。

4.模式遵循的教学原则如下。

⑴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首先是教学目标与内容的整体设计。对整个小学数学各领域的教学目标与内容进行横向整合、纵向融通式整合,并对每个序列如何落实“三放三收”进行整体性研究。

其次是一堂课中5个问题(导入性问题、“核心推进”环节中的3个大问题、最后的延伸性问题)的整体设计,要求各问题之间有机联系,既有探究空间,又有提升空间。

⑵教法、学法的结构性。

探索实践结构化教法,指导学生先掌握知识结构或方法结构,再运用所学知识结构或方法结构自主学习新内容、解决新问题,同时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

⑶课程资源的开放性。

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校本教材《思维列车》里的问题、生活中丰富的数学问题,既可用于创设课堂的导入情境,又可作为课后探究的拓展性问题。

5.模式流程图(如下)。

6.模式的操作要点。

前提是精心备课:(1)单元整体备课:先根据某一个大的教学内容确定好一个单元的整体教学序列,再进行各课时的备课;(2)备课的关键是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大问题;(3)为实现大问题的重心下移,科学合理地设计有一定探索空间和方法指导的小组活动单。

在相应教学环节中还应注意:“开放导入”环节中,导入性问题应面向全体学生,含有从不同角度、不同水平回答的可能;既包含应复习巩固的旧知,又包含能导出本课重点教学内容的信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核心推进”环节中,应设置三个左右的大问题,分别实现顺序递进的三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基础性目标”,重在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第二个目标是“建构性目标”,重在引导学生通过举一反三、反三归一的过程合理建立知识结构;第三个目标是“发展”,指导学生总结活动经验、归纳思想方法,要求相对要高。“核心推进”原则上按“有向开放”、“交互反馈”、“集聚生成”三个步骤实施:“有向开放”以生成教学资源为目的;“交互反馈”以生成数学思考为目的,其中教师的回应反馈是关键;“集聚生成”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把分散的知识通过分类或聚类概括成清晰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特殊情形下这三个步骤可以变更。

“开放延伸”环节中,先应有针对性地归纳、概括本课所学重点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等),做好总结提升。延伸可以是纵向的(所学知识由特殊向一般的推广),也可以是横向的(所学知识运用领域的拓展)。

实践案例一:数运算之表内乘法序列构思及课例“9的乘法口诀”

“1233导学探究”模式

在“表内乘法”教学中的应用

李霞 何亩文 邹晓桃 张翠芳

“表内乘法”是乘除法计算的第一个认识循环,是整个乘除法计算的基础。一方面,乘法口诀不难,不少学生已经提前在家长的指导下背诵了口诀。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定位教学目标?提升点在哪儿?另一方面,口诀教学的进程较长,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如何运用口诀的知识结构特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展能力?带着这些问题,二年级数学组在教学“表内乘法”这一内容时开展了单元整体序列化研究。

经过研究,我们一致认为,表内乘法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掌握口诀和应用的层面。因1~9的乘法口诀具有类同的结构——结果获得的方法、编的口诀、算式的意义、算式的变化规律等方面都具有共性,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发现和掌握表内乘法的方法结构,灵活使用结构进行主动迁移,建立起结构化的思维方式。另外,表内乘法之间具有相互转换的关系,根据乘法的意义,可以把乘法算式拆分为几个乘法算式的和。学生在拆分的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思想,为以后学习乘法分配律打下扎实的基础。

具体做法是:教学第一课时5的乘法口诀时,引导学生按“试一试、编一编找规律、记一记我会拆、灵活拆”知识结构进行学习;第二课时2、3、4的乘法口诀,引导学生回忆学习乘法口诀的知识结构,并从这个结构出发进行学习;从第三课时6的乘法口诀到7、8、9的乘法口诀,学生运用结构进行自主学习。

从“学习结构”到“总结结构”再到“应用结构”,这是整个单元序列的教学思路,“尝试中编口诀—找规律记口诀—有序拆、灵活拆”三个环节形成了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三放三收”。下面是三个环节学习中学生的改变——

一放一收:试一试、编一编

学习第一课时5的乘法口诀时,老师带着学生逐句编口诀,逐句地教乘法算式和意义,并总结方法结构。在随后的口诀教学中,学生经历从尝试独立探究到小组合作完成编口诀的全过程。学习7、8、9的口诀时,学生可以通过回忆学过的方法结构甚至探究方法独立完成编口诀的过程。

二放二收:找规律、记一记

在学习5的口诀时,学生只观察到第一个因数每次多1,积每次多5的规律,通过教师在接下来新课中的不断引导、鼓励,学生有了更多的发现。探究7的口诀规律时,学生能从单双数的角度分析并总结:7是单数,单数个单数相加还是单数,双数个单数相加便是双数了。学习9的口诀时,学生已经能够快速发现口诀之间的关系,如二九一十八加四九三十六等于六九五十四。学生思维更开放,数感更强。

三放三收:我会拆、灵活拆

从6的口诀开始的每一堂新课,我们都在“三放”中设置了利用乘法口诀拆分没有学过的乘法算式。如,学习6的乘法口诀,学生能够想到8×6=2×6+6×6=4×6+4×6……学生从最初的不会拆到现在呈现出的灵活拆,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并且能够深刻体会九九乘法口诀中蕴含的智慧。

“整体建构”的教学序列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平均用力现象,教师由扶到放,学生由学到用,课堂充满了思维的活力。在课堂中,我们看到了学生真实的发展。

“9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曾 熹 何亩文

教学目标:

1.运用乘法口诀学习的方法结构,自主学习并掌握9的乘法口诀。

2.经历编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发现9的乘法口诀的特殊规律,并能运用规律熟记口诀。

3.利用已学口诀,有序拆分两位数乘一位数,体会转化思想,建立有序思维。(提升点)

教学过程:

一、开放导入

我们已经学了2~8的乘法口诀,我们一般是用怎样的方法研究乘法口诀的?

二、核心推进

活动一:小组合作编口诀

一放:合作学习小组按照小组合作单,用学过的方法编写9的乘法口诀。

一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所编口诀。

设计意图:运用学习乘法口诀的方法结构,编写9的乘法口诀,真正实现重心下移,将学习的主动给学生。

活动二:找出规律记口诀

二放:

1.你觉得哪句口诀最容易被记住?要想完整而熟练地记下所有口诀,有什么好方法?

2.9的乘法口诀和前面7、8的乘法口诀一样,也有自己独特的规律。找一找,你们发现了哪些规律?应用规律帮助记忆口诀。

二收:汇报所发现的规律。

1.第一层次:发现基本规律。一个因数是9,另一个因数每次增加1,积每次增加9。

2.第二层次:发现特殊规律。几个9比几个十少几;个位和十位相加是9;1×9+2×9=3×9……

尝试应用:

1.运用规律记忆。

2.欣赏手指操,帮助记忆口诀。

设计意图:发现9的乘法口诀的特殊规律,根据规律记忆9的乘法口诀,并能用口诀进行计算。

活动三:灵活拆分用口诀

三放:

1.基础练习。(9的乘法式题,略)

2.提升练习。下面的算式可以用哪句口诀计算?

2×9+6×9= 5×9-3×9=

3.拓展:

9元一辆,买10辆需要多少钱?

10×9怎么算?你是怎么想的?10×7、10×5你会算吗?引导学生发现整十数乘一位数的积的规律。

4.12×9怎么算?

三收:

第一层次:展示不同算法。如1×9+11×9、2×9+10×9、3×9+9×9……6×9+6×9。

第二层次:拆分成哪种算法最简便?为什么?(10×9+2×9)

设计意图:从10×9到12×9,学生感受两位数乘一位数与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培养主动迁移知识的能力,并从各种拆分方法中感受整十数与一位数相乘的优越性。

三、概括深化

乘法口诀到这里就全部学完了,大家觉得还有必要编写10的乘法口诀吗?11的呢?12的呢?为什么不需要了?乘法口诀表真是个伟大的发明,充满了前人的智慧,让我们珍惜他们的智慧结晶,学好乘法口诀,让学习变得更轻松、愉快!

实践案例二:数运算之多位数乘法序列构思及课例“口算乘法”

“三算”融合 把握核心 整体推进

杨仁和 李源 何亩文 郭永根

计算能力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能力之一,同时,计算教学对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多变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阶段中计算教学占了较大的比重,特别是在低中年级。

传统的计算教学以确保计算结果的准确无误和计算速度的提高为价值取向,而我们认为,计算教学也应培养学生判断与选择的自觉意识和灵活敏捷的思维品质。

在整体研究“多位数乘一位数”这一单元时,我们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沟通口算、估算、笔算(以下称为“三算”)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了“三算”融合、把握核心、整体推进的“三放三收”教学新局面。

教学的三个层次为:自主探究,感知算理;感受规律,构建算法;尝试运用,提升思维。在这三个层次中,特别做好如下三个“把握”。

一、把握关系进行融通

怎么处理好“三算”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一是既要做到“三算”互相促进,达到共同提高,又要在具体情境中分清“三算”各自的适用场合和范围。这就要抓住合适的机会进行融合与比较,注意横式计算和竖式计算的融合与沟通——两者表形现式上有区别,但计算过程的本质是一样的,竖式计算过程更简洁。二是注意估算与笔算的融合与比较——估算与笔算的对象是相同的,即对于同一个算式而言,笔算获得的是精确的结果,估算获得的是近似的结果,通过估算可以了解运算结果的范围,两者获得的结果之间可以相互佐证。三是注意笔算与灵活算(俗称“简算”)的融合与比较——笔算法则是普适于所有算式的一般方法,简算则是适用于某些特殊算式的特殊方法,所以要在教学中利用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对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的适用条件进行比较、加以区别,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把握核心实施突破

整个单元序列如下:第一课时,以口算为主,引导学生用横式和竖式的形式呈现思维过程;第二课时,以估算为主,在估算中渗透笔算,落实口算;第三课时,在笔算教学中渗透简算,落实口算和估算。笔算乘法中的每步算理、连续进位等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因为有连续进位使计算更为复杂,学生常常由于没有很好地掌握进位的方法或者计算不熟练而造成各种错误。学生的常见错误有:忘记加后面进上来的数;进位时加错(因为这里要算乘又要算加);错用进上来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针对学生可能发生的这些错误,教师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加强口算;细心计算,仔细检查;规范书写;多巩固练习。

三、把握尺度提升思维

计算教学时,不能止步于形成熟练的计算技能,而应当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加强计算活动中的方法训练,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创新思维(如分类、转化、代数思维)。应当强调,这些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涉及的知识并不复杂,学生的创新思维主要体现在观察、比较、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之中。

通过有机渗透、把握核心、整体推进的乘法计算单元的教学,学生在各种实际情境中就能够体会口算、估算、笔算、简算的现实意义,并根据需要作出恰当形式的判断,灵活选择方法,真正做到学得轻松,算得既准确又快。

“口算乘法”教学设计

郭永根 何亩文

教学目标:

1.在掌握表内乘法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建构,学生理解并掌握口算乘法的算理,培养类推迁移的能力并提高口算技能。

2.在合作学习、互动交流、汇报展示中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3.在灵活运用口算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感知积的变化规律。(提升点)

教学过程:

一、开放导入

1.出示:2×3,10×2,4×6,20×3,18×3,508×3,634×8,6×7,5000×3。

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能根据因数的特点分一分吗?

设计意图:在分的过程中,学生对本单元乘法的类型有整体上的感知。

2.10×2,20×3,5000×3,同学们都能算出其结果,但是你能说出这样算的理由吗?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明白其中的奥秘。

二、核心推进

一放:自主探究,感知算理。

一收:

第一层次:鼓励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合理的就给予肯定。

第二层次:在多样的算法中优化出最简易的方法:1个十×2=2个十。

尝试应用:计算:20×3,500×3,4000×3。

设计意图:感知、理解算理是掌握算法的逻辑起点。因为1×2=2,所以10×2=20是利用口诀计算,这种思路只是算法,要用算理“1个十乘2得2个十”支撑这种算法。

二放:感受规律,构建算法。

二收:

可能出现的分类情况:

第一层次:在学生发现的规律的基础上,形成计算规律。

第二层次: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尝试应用:教材第71页第1题。

设计意图:在分类过程中感知规律性,学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初步的感知,最后归纳总结出计算规律。

三放:学以致用,形成技能。

三收:

重点突破利用乘法的意义和几个几十以及几个几百相加的算理比较大小。

设计意图:灵活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同时巩固对规律的掌握。

三、开放延伸

1.试一试,你能写几个就写几个。( )×( )=2400。

2.蓝天小超市一个星期售出水彩笔的数量分别是20盒、18盒、22盒、19盒、21盒、19盒、20盒,蓝天超市本周大约售出多少盒水彩笔?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练习是对积的变化规律的另一种应用,第2小题为估算学习作准备。

实践案例三:形计算之多边形面积计算序列构思及课例“多边形面积的整理复习”

“1233导学探究”模式

在面积计算教学中的运用

曾玉珺 何亩文 邓均银 易艳辉

人教版教材在五年级上册和六年级上册分别安排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以及圆和圆环的面积计算,5个独立的例题、两个不同的年级,点状的知识之间隐含着一条方法主线——“转化”,即都是把新图形转化成已知的图形推导面积公式,而且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都可以统一为梯形的面积公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它们形成了一个互相关联的网络。基于以上认识,我们高数组进行了跨年级的整体序列化研究。

在“一体两翼”理念指导下,我们确定了平面图形面积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为:

1.掌握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灵活解决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

2.对图形特征和内在关系建立基本的数学敏感,了解和建立转化的思想方法。

3.经历探索面积公式的过程,能发现图形转化前后的联系,并能用文字或字母形式表达结论获得的推理过程。

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我们认为本序列中的每一节新课都可以按照以下“三放三收”的教学环节组织学习。

一放一收:操作试验,转化图形。

探索面积公式时,我们放下去的第一个问题是“这个图形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来推导面积公式?怎样转化?”并要求学生操作学具完成图形的转化。

在收取学生的学习资源时,教师注意关注学生转化方法的多样性。如平行四边形的转化,有的是把它分割成两个直角梯形再拼成长方形,有的是分割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转化三角形时,有的是用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来拼,有的是用一个三角形割补或折拼……我们力求最全面地呈现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在组织交流时,引导学生聚焦转化前后两种图形的特征,发现特征越接近越容易实现互相转化。同时注意沟通多种转化方法之间的联系,比如平行四边形两种转化方法的“变与不变”,三角形、梯形转化中的“找直角”或“找平行线”,通过对“转化”的具体指导,帮助学生建立转化的思想方法,将思维从浅层引向深入。

二放二收:沟通联系,推导公式。

在完成图形的转化后,放下去的第二个问题是“转化后的图形与原图形有什么关系?原图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怎样表示?”在学生独立思考后,组织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图形转化前后的联系,并用文字或字母形式表达结论获得的推理过程。

在这个环节中安排一组基础练习,学生运用公式求图形的面积及解决有关的生活问题。

三放三收:公式深化,拓展延伸。

这个环节我们设计的问题不尽相同,有的是已知面积求底或高的逆运算问题,有的是底或高的变化引起面积的变化规律,有的是利用排空法、整体代入法等灵活解决实际问题。总之在这个环节,我们设计了一些思维含量比较高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面积公式的理解,梳理数学思想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多边形面积的整理复习”教学设计

易艳辉 何亩文

教学目标:

1.回顾和整理本单元的知识,形成有关多边形面积的系统知识。

2.沟通各个知识点、各个公式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3.鼓励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和角度思考并探索问题,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过程:

一、开放导入

我们学过哪些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请写出计算公式。

二、核心推进

活动一:回顾与整理(知识的回顾与整理)

一放:

1.回忆每一个多边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2.你认为本单元还有哪些难点、易错点和要注意的地方?请举例说明。

一收:

第一层次:形成本单元知识整理的网络图,并板书。

第二层次:列出本单元学习中要注意的重、难点及易错点。

设计意图:回忆本单元所学习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巩固对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记忆。引导学生自己突破重、难点和易错点,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尝试应用:

1.填空

(1)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扩大3倍,面积扩大( )倍。

(2)一个梯形的上、下底分别扩大4倍,高不变,面积扩大( )倍。

活动二:沟通与梳理

二放:

1.分别求出下列两组图形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二收:1.从左往右观察黑色的图形,从右往左看灰色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2.为什么面积会相等呢?它们的高有什么关系?上、下底的和又有什么关系?如果用一个公式统一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哪个公式比较合适呢?(可以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来统一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尝试应用:

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三角形与一个梯形的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如果平行四边形的底是10厘米,那么三角形的底是( )厘米,梯形的上、下底的和是( )厘米。

活动三:拓展与延伸

三放:

1.分别求出下列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的面积。(第1、2题只列式,第3题任选1个小题进行计算)

2.思考分别用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

三收:

第一层次:分别解决这三个问题。

第二层次:总结在这个单元中经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整体代入、排空、等积变换等。

设计意图:进行方法的提炼和提升,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为后续学习有关图形的计算问题打下基础。

三、开放延伸

1.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第6篇:9的乘法口诀范文

关键词:乘法教学;育人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174-02

一、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表内乘法是小学阶段乘除法运算的第一个认识循环,它是整个乘除法运算的基础。根据书上的安排,我们进行教学时,发现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1、就教材本身而言。苏教版教材安排的是“分段教学”的常规教法,将表内乘除法分为表内乘法(一)(2――6的乘法口诀)、表内除法(一)(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与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7――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进行教学。教材编排的特点是打乱表内乘法原来的自然顺序,人为地破坏了表内乘法原来的知识结构,表内乘法教学失去了可以依托的结构支撑,也使学生陷入了被动盲目的状态。根据我们平时的教学实践表明,教材安排的“分段教学”的常规教法,学生能熟练背诵表内乘除法口诀,并能快速地进行计算,对提高表内乘除法计算教学的质量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学生对表内乘除法的认识比较浅显:意义不深刻,沟通不深入,方法太单一,缺乏学习知识的方法结构,无法凸现表内乘除法之间蕴含的丰厚的育人价值。

2、就老师而言。看重乘法口诀本身存在的重要作用,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口诀的熟练记忆和练习形式的多样上,没有从学生真实发展的角度出发挖掘知识本身内在的育人价值,忽视了表内乘法教学对于学生成长发展的价值。

3、对学生而言。开学初我们备课组成员对学生学习乘法口诀前的基本情况随机进行了调查,设计了三个简单的问题:(1)你会乘法口诀吗?(2)你是怎么知道的?(3)你会几句?哪几句?说说这个口诀是什么意思?随机调查了二年级的几名学生,学生获得口诀的来源大致有以下几种渠道:①大人教的。②学习了珠心算。③家长提前让孩子去老师那学的。④自己在铅笔盒上、垫板上学到的。可见大部分学生对表内乘法口诀并不陌生,学生象唱山歌一样会背上几句乘法口诀,但也有一部分家长对学生进行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之间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

综观上面分析的三个方面,作为一线的教师需要进一步反思,需要进一步结合表内乘法的知识结构特点,重新思考可以使学生在哪些方面获得认识的提升?如何根据它的知识结构特点来实现学生富有个性的真实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寻找到表内乘法教学的丰厚的育人价值。

二、教材重组,深度挖掘表内乘法教学背后的育人价值。

表内乘法是整个乘法运算的基础,其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我们需要进一步结合表内乘法的知识结构特点,思考可以使学生在什么方面获得认识的提升,以及如何根据表内乘法的知识结构特点来实现学生真实的发展。以往的教材的编写表内乘法时,看重乘法口诀本身在的重要作用,强调学生对乘法口诀的记忆以及熟练程中的内在需求,忽视了表内乘法教学对于学生成长发展的价值。我们需要发掘的育人价值有:首先,表内乘法之间具有结构类同的关系关系;其次,表内乘法之间具有相互转换的关系;第三,表内乘法之间具有各种层次关系的内在规律;第四,表内乘法的构成非常有特点,期中凝聚着中国前人的伟大智慧。

基于以上分析,将对整个表内乘法进行结构化重组,因此,我们备课组进行大胆尝试,对教材进行重组,结构教学,实施“长程两段式的教学结构”。其中1的乘法口诀是“教结构”,而2――9的乘法口诀是“用结构”。

活动一:“教结构”,我们可以设计以下核心环节:

1、学习怎样编乘法口诀。

出示:1个。问:这是几个几?会列乘法算式吗?

引导:1个1是1,我们就可以编一条乘法口诀:一一得一。

设疑:一一得一表示什么意思呢?

(前两个一表示两个乘数,后面的一表示积。连起来就表示1和1相乘得1,简单地说成一一得一)

师:那再添一个呢?是几个几?会列乘法算式吗?

交流:可以看成是1个2,也可以看成是2个1。

师:结果是多少?可以编出怎样的乘法口诀?

说明:二一得二的缘由。(两句口诀都是正确的,但算的都是相同的乘法算式,所以习惯上我们只背其中的一句,就是小数在前大数在后的那一句。)

追问:一二得二表示什么意思呢?

再添一个呢?想一想可以表示几个几?可以列出哪些乘法算式?编出一句怎样的口诀?能像老师这样记录下来吗?

呈现半成品资源交流:怎样记录思考过程?

(先画图、想意义、列算式、算得数、编口诀)

总结方法: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编出乘法口诀的?

板书:(五个步骤)

放:如果我们不停地添上小棒,是不是还可以继续编出一些口诀呢?能不能像我们刚才那样把思考过程记录下来?

(1)继续画,说说是几个几。

(2)想想可以列出怎样的算式?

(3)试着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中间叫停,呈现半成品资源。

交流:编4、5、6的乘法口诀的记录过程。

然后继续记录编7、8、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直接呈现,校对)

追问:写得完吗?用“……”

说明:是可以一直编下去的,但从方便、实用的角度来讲,编到9的乘法口诀就可以了。)

交流:看着这么多口诀,你有什么发现?

(1)根据乘法的意义,可以写出两个算式。

(2)两个相关联的算式可以编出同一句口诀。

(3)一句口诀可以写出两个算式,有两种表达意义。

追问:为什么1的乘法口诀只有对应的一个算式?

2、比一比,找关系。

看板书:仔细观察这些1的乘法口诀,你发现这些口诀之间有关系吗?有规律吗?你们能找到什么样的关系呢?

横向:1和谁乘,结果就是那个数。(板书:1和任何数相乘,结果还是那个数)

纵向:一个乘数都是1,另一个乘数依次加1,积也依次加1。

揭题:今天研究的就是1的乘法口诀。

活动二:多种计算方法的渗透,注重乘法意义的理解。

师:引导孩子画4个,表示几个几呢?

交流:(1)2+2=4 说明:用加的方法。

(2)1×2+1×2=4 说明:分拆的方法。

师:现在根据这两个算式你能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吗? 二二得二表示什么意思呢?

师:那如果再添两个呢?表示几个几呢?会列乘法算式吗?会算出结果吗?你有什么好办法?

交流:加的方法

分拆的方法。

师:可以编出怎样的乘法口诀?那老师不停地添上呢?

记录本上要求:

(1)继续添,说说是几个几。

(2)可以列出怎样的算式?

呈现学生成果。(所有的算式罗列出来)

活动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策略的选择――灵活拆、有序拆。

1、提出问题:有学生遇到了利用乘法意义分拆的方法可以得到结果,请大家一起来试试分拆4×4这个算式,想一想,你为什么要这么拆(要说出理由)?

2、要求学生有序、不遗漏地尝试把5×4=、6×4两个式子也用分拆的方法做一做

交流:(两种意义的角度都可以拆分)

3、提出问题:剩下的几个式子是否也能这样分拆?

三、教后反思。

1、聚焦核心,对意义的理解更深刻。

学生写出几个几,再写出乘法算式,对新的乘法算式进行分拆,在已知几乘几的基础上,算出得数编出了口诀。数学概念的形成与意义的湖区必须扎根于数学活动之中,因此,每句口诀的学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学生自主实现对已有认知重组和关联。

2、注重策略指导,方法的多样性。

在学习1的乘法口诀时,很简单,但在学习2的乘法口诀时,我们就进行了多种方法的渗透。有加的方法,就是把乘法还原为加法算式,从乘法的意义角度进行分析计算。还有分拆的方法,把新知转化为旧的、学过的知识,从而培养了孩子的迁移能力和运用能力。

第7篇:9的乘法口诀范文

关键词:主动参与;数学教学;课堂实效

一、精选原型,激发学生情感投入的动力

能起着启发作用的事物就叫原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以人为本’,要从儿童的直接经验出发,并将它与间接经验进行科学的整合,再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进行转化,儿童的直接经验就能不断地得到改造和发展。”儿童用身体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儿童的直接经验。这亲自经历的事例也叫生活原型。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及教学时,要精选原型,创设情境,通过原型启发,调动学生情感投入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

如,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我灵活处理教材,精选出最接近学生实际的原型,创设学生熟悉的乘坐公共汽车的情景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回忆说一说乘坐公共汽车时的情境,生1:我天天上下学都要坐公共汽车;生2:公共汽车到一个站点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生3:那可不一定,有时候有上车的,却没人下车的……接着让学生表演乘车游戏,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编题练习,教师板书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通过乘车游戏情境的创设,学生编题可就轻松多了,提出来的问题也多样化了。有用一步计算的,有用两步计算的,还有的会用三步甚至四步计算的。他们能利用自己的直接经验找到解题方法,有的学生通过动脑筋想办法解决,有的互相讨论研究,找到解题方法。最后学生汇报交流:说想法、说思路、说方法等,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兴奋至极,一股激进的推动力把这节课推向高潮,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开放的积极的状态。学生通过思考、合作、探索、交流,感悟到两步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及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奥秘所在:找准“中间问题”,明白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

生活中可供选择为数学服务的生活原型很多。因此,教师要注意分析选择,用最典型、学生最感兴趣、最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事例作为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对情境本身的好奇心,以唤醒其认知的需要,促使其情感的投入,从而主动参与学习。

二、运用数学魅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小学数学蕴含着一些有趣的规律与现象,这正是数学的魅力所在。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有利因素,设计出让学生置身于其中的教学程序,从而在教学中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激发他们乐于参与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探求新知的活动中去。

如,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我首先让学生根据加法算式、得数和乘法的意义写出乘法算式:1×9=9,2×9=18,3×9=27…再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编出9的乘法口诀:一九得九,二九一十八,三九二十七……教师根据学生的算式及口诀分组列出作相应的板书;然后引导学生对一个个算式和一句句口诀进行观察比较,再说说有什么发现。学生观察后纷纷举手,很快说出了口诀中第一、第二部分即第一个数字、第二个数字各表示的意思。教师表示肯定后又问:“你们还有什么新发现?”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生怕老师不叫他,有的甚至说:“老师,我不仅发现了许多秘密,而且还能根据这秘密记住9的乘法口诀。”……通过交流,他们的新发现是:(1)每句口诀的第三部分即结果中的各个数字之和都是9。(2)每句口诀结果的个位数字逐渐减少1,而十位上的数字却逐渐地增加1。(3)每句口诀的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的十位上的数字都相差1。通过教师的这一追问,不仅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还让学生把数学的魅力展现出来,这样对掌握记忆9的乘法口诀也就容易多了,从而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因此,课堂上教师在关注学生活动,关注学生发展的同时,要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巧妙地激活学生深入参与探究的欲望,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三、提供机会,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启迪学生参与的动机,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机会,为学生自主发展创造条件,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这才是真正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键。

在记忆“9的乘法口诀”这一内容教学时,师问:除了用上面的方法帮助学习外,你还会用其他的方法帮助你更轻松地记忆它吗?学生积极思维,汇报后我稍作点拨:先让学生举起双手,并五指张开面向掌心,从左边起按下第一个手指头,还剩下9个指头,并告诉学生:“按下的第一个指头表示第一个九”,这样就可以表示出“一九得九”的乘法口诀。然后师演示并分别动动被按下去和没被按下去的手指让学生认真观察,最后让学生模仿老师的演示,并配上“一九得九”的乘法口诀;同样按下左边的第二个指头,以被按下的这个手指为界线,这被按下的第二个手指表示第二个九,剩下的左边1个指头,表示“一个十”,剩下右边8个指头,表示“八个一”,这样就可以用“二九一十八”的乘法口诀来表示,同上,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到“演示―观察―模仿―展示”的活动中来,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每一个动作的意思,并用上相应的口诀。通过上述的活动,让学生小组合作,动一动手指头来类推出后面的几句口诀的记忆法,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身心进入最佳状态,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条件,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有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真实有效。

四、发展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8篇:9的乘法口诀范文

一、根据教学实际调整使用时间

学习素材什么时候使用,什么环节使用,值得细细推敲。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二年级上册在学完“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后,教材上有一道这样的练习题:拿一个正方体的盒子,数一数所有的面,一共有多少个直角?这道练习题确实与刚学完的直角知识联系紧密,但在这里使用这道练习题,学生只能一个一个机械地数直角,没有多少思维含量。如果等到学完了“6的乘法口诀”后,再做这道练习,效果自然好多了:一个面上有4个直角,6个面则有四六二十四个直角,用口诀算多方便呀。学完“8的乘法口诀”后,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顶点引出了3个直角,正方体有8个顶点,则共有三八二十四个直角。这样处理,这道练习题更能体现多个知识点的整合,使用价值更高。

二、联系生活实际,增补、修改素材

教材中创设了大量的生活情境,但有些取材范围太窄,有的与当地学生的生活实际不符。对于这样的素材,教师在教学时可适当进行增补、修改。如人教版课标教材第五册在学习千米的认识时,教材中呈现的生活素材中“到叶镇还有21千米,到灵山还有23千米”不切合本地学生学习的实际,教师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如改为从学校出发到某某地方是1千米等。这样利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增强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三、拿来主义,拓宽学生视野

有时候改编素材很难,一时间也很难想到比教材上更好的素材,所以更多的时候,教师可以借鉴别的版本的教材、教辅资料及其他学科中的素材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拓宽视野。

1.其他版本

在探讨“9的乘法口诀”一课的设计时,原来教材上的素材不是很好,而且和前面学习的其他口诀的素材雷同,教学时教师改用苏教版的“9的乘法口诀”的例题,帮助学生学习9的乘法口诀,教学效果比较好。

2.教辅资料

有的教辅资料中也会有一些题目的思维含量特别高。在教学“乘法”知识时,教师可使用吴正宪老师主编的《乐学易考》中的有关习题以及一些相关的知识链接,如“乘号的来历”;在教学“对称图形时”,选用《乐学易考》中的相关知识链接——“对称的古都——北京”。这些历史的、人文的知识对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开拓视野,扩大阅读量很有好处。

3.其他学科

新课改注重学科知识之间的整合,这也为教师的数学教学提供了一个选取素材的途径。如在学习“7的乘法口诀”一课时,教师用学生语文课上刚学过的一首唐诗《山行》作为练习素材,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这首诗,看有什么发现。有学生发现:每行都是7个字。接着教师鼓励学生提出能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兴趣盎然。在记乘法口诀时,教师结合文学作品《西游记》中的“七七四十九”天、“九九八十一”难、“八九七十二”般变化等帮助学生记忆口诀,学习效果很好。

第9篇:9的乘法口诀范文

本册的教学内容有:

① 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

② 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③ 分米、厘米、毫米和克的认识

④ 直线和线段

⑤ 万以内的加法

本册的教学重点是:7-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倍数关系的三类应用题,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万以内的加法。

本册的教学难点是:7-9的乘法口诀和倍数关系的三类应用题。

二、级情况分析:

201班的孩子在经过一年半的学习生活后,已养成了很好的学习习惯。基本上能做到认真听讲,及时上交作业,检查和订正作业的习惯也逐渐养成。个别后进生也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学习任务。有几个孩子对奥数有着浓厚的兴趣。

204班的孩子生源比较复杂,相对调皮了许多。大多数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认真听讲,及时完成作业。但数学方面冒尖的孩子很少。后进生比较多,但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已有长足进步。

三、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乘除法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全部乘法口诀,能熟练地计算表内乘除法。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和万,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学会比较数的大小,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能比较熟练地读、写万以内的数。

3、掌握加法的笔算法则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万以内的加法笔算和百以内的加法口算。掌握用调换加数位置验算加法的方法,初步具有验算的习惯。

4、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厘米、毫米和质量单位克,掌握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学会简单的化聚。

直观认识直线和线段,会量线段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5、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品质。

四、教学特色

1、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教学乘法口诀,从编儿歌再编口诀,降低口诀的难度。

2、在课堂中适当穿插一些数学日记,通过寻找其中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3、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指导下,争取做到自己能学懂的知识,让他们自己学,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具体教学时,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充分利用思考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动脑筋钻研问题的兴趣,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开发智力上有促进作用。

五、课时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备注

1 7的乘法口诀——练习二 收心

2 倍的认识——8的乘法口诀 

3 练习四——两类应用题比较(24页) 

4 练习六——练习八 

5 求一倍数应用题——三类应用题比较(44页) 

6 练习九——练习十 小结

7 有余数的除法——练习十二 

8 乘除两步计算式题——复习(二) 

9 复习(三)——练习十四(一) 小结

10 练习十四(二)——认识算盘 

11 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克的认识 

12 直线、线段的认识——万以内的加法 小结

13 五一劳动节 休息

14 练习十六——隔位进位竖式计算 

15 练习十七——练习十八 

16 连续进位竖式计算——复习 小结

17 复习第一单元 

18 复习第二单元 

19 复习三、四单元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