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军械工程学院研究生范文

军械工程学院研究生精选(九篇)

军械工程学院研究生

第1篇:军械工程学院研究生范文

关键词:机械工程;实践教学模式;实习;实验;虚拟

一、引言

“机械工程”专业是飞行员依托专业之一,由行人才的特定职业需求,必然会使机械工程专业飞行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有本质的区别。同时,要求飞行人才具备一定的工程素养,这是任何一个地方高校都不存在的教育矛盾。构建一个适合“机械工程”专业飞行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提高飞行员培养质量的重要问题。

二、目前飞行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通过对飞行学院、航空兵部队、现职飞行干部轮训调研、《空军严重飞行等级事故汇编》分析,总结发现我校专业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教学内容贴近部队实际不紧,新理论、新装备不能实时跟踪武器装备发展更新;二是教员缺乏飞行作战经历,课堂教学联系飞行作战训练不够紧密;三是教学实装不足、学员实习机会少。这些问题的存在,将不同程度影响空军现代化建设转型。因此,要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院校要“向实战聚焦、向部队靠拢”,必须开展实战化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和切入点,是由学习理论知识过渡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桥梁,它是实战化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飞行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目前我专业课程教学基本属于传授-接受模式,教员单向传授多,学生参与活动少,实习设备还仅限于实物陈列和静态演示;工作过程演示、性能分析类实验内容缺乏;自主创新、开放互动的实验教学方法不够完善;实习飞机、发动机利用率还不高;利用的还不好,教员普遍把实践教学当理论教学的附属环节,没有足够的重视,有一些实践内容往往是授课教员在课堂教学中穿行的介绍和讲解,这些讲解往往是教员根据自身对专业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给学员进行讲解的,随机性比较强,不同教员讲解内容不一定相同,甚至每位老师不同学年内容也有变化。实践教学管理也是职责不清,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学员普遍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强,不满足飞行人才培养的总目标。

三、“机械工程”专业飞行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在机械工程专业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构建实践教学模式,科学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坚持军事飞行实践教学组训规范化、内容体系化和方式多样化,充分激发学员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让复杂的理论知识在教学互动过程中走心入脑,深入系统掌握机械工程专业领域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成长为具备基本飞行技能的生长干部,为其终身发展、军事职业生涯发展和完成航空兵初级指挥任职培训打牢坚实基础。

(一)实习与实验相结合

实习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是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实习不仅可以考验一个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能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坚实的基础,实习是飞行员教育训练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对检验学员的学习效果,巩固和提高所学知识与技能,机械工程专业的实习环节主要设置飞机类型、飞机解剖机,发动机不同类型和主要机型解剖机、发动机部附件等实装的参观实习,掌握装备的结构、原理与工作特点,培养和锻炼学员的综合应用能力。实验可以巩固、加深学员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可以培养学员的动手能力、协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实验环节主要包括燃烧实验,喷管实验,叶轮机实验,飞机液压系统实验等,对学员毕业后胜任岗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装与模拟、挂图相结合

机械工程专业的实习器材都是和飞机和发动机相关的整机部附件等,如果全部采用实装教学,占地大,资金消耗大,实装资源也有限,所以可以采用实装与模拟、挂图相结合的模式,按照形象直观的教学要求,把教学教具模型充分应用到理论教学,使学员看清部件外部特征和内部构造,掌握部件之间配合连接关系。工作的原理,把专业理论教学中抽象知识难理解、部件构造难识别、技术规则难掌握的课题内容,系统完成的结合模型、挂图进行讲解演示,使抽象的理论概念形象化复杂的功能机理可视化。也可以运用模拟器材针对装备数量少,技术含量高,实装训练消耗大的实际,开展体验式模拟训练,比如原理实验室中有某型飞机模拟座舱,用以模拟双转子加力燃烧室涡轮风扇发动机控制,显示各种工作状态下双转子加力涡轮风扇发动机工作性能参数变化;利用发动机解剖机,用以根据模拟座舱控制,驱动发动机解剖机转动,演示发动机主要工作部件工作情况,并配以光电显示发动机主要工作系统的工作情形;显示系统,用以根据模拟座舱控制,演示双转子加力涡轮风扇发动机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与座舱仪表同步显示发动机各种工作状态下参数变化情况、并同时显示发动机主要工作系统的工作情形和工作原理。运用半实物仿真系统,模拟发动机燃油、滑油等主要工作系统的工作原理,真实展现各工作系统的工作情形。

(三)虚拟与真实实验相结合

虚拟实验是指借助图形/图像、仿真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在计算机上营造可辅助、部分代替甚至全部替代传统实验各操作环节的相关软硬件操作环节。传统的装备实验教学需要大量的装备、场地和资金,一旦出现空缺,就会大大影响实验进程,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成果,开展虚拟实验,既能节约大量的训练经费,也能使实验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有效的延伸,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在机械工程合训专业中虚拟实验的形式主要包括虚拟演示实验和虚拟性能实验。虚拟演示实验主要是演示活塞式发动机、燃气涡轮发动机发动机火箭发动机系统三维结构及工作原理、实时性能参数等、主要部件调节、气流流动、主要工作系统、主要故障等。虚拟性能实验主要是在给定的飞行条件下,研究主要部件和整机性能。

四、结论

以上机械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为加速空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和大学培养高素质飞行人才训练模式转变,提高航空兵部队新装备运用能力、技术保障能力和军事斗争准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紧紧围绕构建中国空军特色飞行人才学历教育新体系,全面落实机械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提高飞行员教学质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模式。

参考文献:

[1]何昆.对设计性实验的思考[J].武警学院学报.2011.11

[2]郭庆,赵洪利,闫国华.虚拟实验在航空发动机教学中的应用于思考[J].军队院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4.12

[3]秦剑冬,程志锋,徐佳.军队院校实验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海军院校教育.2014.02

[4]荣,王成善主编,军队院校实验室[M]海潮出版社,2010.10

第2篇:军械工程学院研究生范文

名誉理事长

总装备部陆装科订部代部长 姬建民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杨卓

理事长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所长 王玉林

副理事长

总装备部陆装科订部装甲局总工程师 卓枫

北方激光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管小康

风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宝生

常务理事

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蔺建成

陕西宝鸡专用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宝和

装备部综合计划部部长 于中海

装甲兵学院科研部部长 邵学海

装甲兵工程学院科研部部长 王青海

北方信息控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友春

江麓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柳秀导

西安现代控制技术研究所所长 肖先国

山东红旗机电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李成玉

骆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长来

理事(排名不分先后)

桂林航天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 崔飞鹏

兵器工业卫生研究所副所长 夏宝清

太原中北新缘科技中心厂长 李斌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研究所副所长 张建军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32研究所所长助理 朱闻渊

山东特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何清

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科研所所长 曹福辉

北方光电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小鹏

重庆长安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李毅

河南平原光电有限公司总经理 雷金利

新乡北方车辆仪表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君

北方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 姜泽栋

陕西应用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 周胜利

北京京仪敬业电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睦民

总装军械技术研究所总工程师 穆希辉

山东非金属材料研究所党委书记 唐磊

重庆铁马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晓鹏

哈尔滨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 王世显

青岛杰瑞自动化有限公司(中船重工716研究所)总经理 姚军生

北京北方长城光电仪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魏育五

北京北方车辆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叶明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27研究所副所长 曹秋生

中航工业光电所凯信光电研发中心主任 鲁宏捷

重庆大江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杨川

长春装甲兵技术学院训I练部副部长 王迪

黑龙江北方工具有限公司总经理 夏长峄

中电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五研究所主任 胡晓吉

广州大华德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龚尚泰

合肥天鹅制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邓长权

天津市太阳精仪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卫东

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曾钦勇

北方夜视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贺彦

湘电集团有限公司军工办副主任 何曙

泰兴市航联电连接器有限公司总经理 叶学俊

中国兵器工业第202研究所副所长 曹晖

陕西宝成航空仪表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陈磊江

东光集团吉林东光精密机械厂厂长 孟庆洪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工程师 郝海清

广州飒特红外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赵飞宇

北方导航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夏建中

黑龙江华安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姜禄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配套确认技术总师 许国卫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8357研究所副所长 丁国辉

成都巨峰玻璃有限公司(157厂)总经理 刘钢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708研究所所长 邢文华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706研究所副所长 谢小权

北京特种机械研究所副所长 熊德

山西北方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张榆生

河南航天特种车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刘邦成

北京波谱华光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陈龙华

衡阳北方光电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徐作斌

中国人民6410工厂厂长 李献洲

三角轮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丁玉华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九研究所所长 马中

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营七八三厂)副厂长 程旗

中航工业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张勇

重庆虎溪电机厂(兵器5019厂)副总经理 罗昌勇

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副所长 杨兴文

襄樊航力机电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强

中航工业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副所长 杨卫平

航天特种材料及工艺技术研究所副所长 高志强

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方铁勤

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职工技协会长 徐桂琴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所总工程师 黄军

新乡北方液压传动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 田群生

南京高华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维平

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副所长 甄彦斌

山西长城微光器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文生

河南省镇平县宏远光电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李志德

辽宁同泽减震器有限公司董事长 佟鹤

长治清华机械厂副厂长 覃卫文

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凌志

宝鸡钛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贾栓孝

北京中资燕京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森

合肥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立君

淮海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史庆书

颇尔过滤器(北京)有限公司高级部门经理 苏效平

云南西仪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谢力

北京中科九章空间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李霁野

山西国营大众机械厂军品第三研究所副所长 张冬莲

上海爱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勇

惠州市惠丰汽车空调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春贵

河北汉光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王孟军

北京市天启星电子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王京华

洛阳巨创轴承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霍斌

襄阳博亚精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文喜

中国南方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夏光耀

北京艾弗瑞特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王大勇

牡丹江富通汽车空调有限公司董事长 毕士英

宝鸡秦益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红标

杭州新星光电有限公司总经理 季石安

四川天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超

重庆齿轮箱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温剑波

河北燕兴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杨林文

西安航空动力控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刘浩

中国兵器工业试验测试研究院副院长 田建明

北方导航控制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浮德海

中国人民63956部队总工程师 陈俊达

上海星捷达特种装备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薛琦

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 王小峰

江苏兆胜空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常纪平

辽沈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谷云龙

北方通用动力集团有限公司六一六厂副总经理 张雪冬

中国人民系零九工厂厂长 张玉顺

成都凯天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钟希田

泰安航天特种车有陵公司总经理 王成桥

西安北方光电科技防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克炎

秘书长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副所长 黄为

第3篇:军械工程学院研究生范文

一、研究生参与热情高。

从活动情况来看,本次艺术节活动我院研究生都能积极参加,参与热情较高,积极参加了研究生部举办的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演出、英语演讲、研究生乒乓球大赛,并且承办了机械工程学院第五届篮球赛、羽毛球赛、乒乓球赛、“研究生就业形势及经验交流”专业讲座和“中日学术交流”活动。相比往届,这届活动的参与人数更多,同学们参与的热情相当高,篮球赛共有40多人参加,羽毛球、乒乓球比赛也有40多人次参加,“研究生就业形势及经验交流”活动全体同学都参加了、“中日学术交流”活动更是座无虚位。一些没有报名的同学也能够积极关注活动进展,参与一些辅助及组织工作,无论是场上参加活动的还是场下的观众,都体会到了活动带来的乐趣,达到了举办活动的目的。

二、项目丰富,精彩无比。

本次艺术节虽然准备时间很短,但活动项目是丰富而精彩的。我院研究生积极参与和组织的活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研究生部举办的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暨欢送毕业生演出晚会、第五届机械工程学院篮球赛、“中日学术交流”活动、机械工程学院第五届羽毛球赛、乒乓球赛、“研究生就业形势及经验交流”专业交流会、和英语演讲大赛等活动。

1.在研究生部举办的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暨欢送毕业生演出晚会中激情演出

3月29日晚,在研究生部举办的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暨欢送毕业生演出晚

会中,我院研究生钱文俊、曹飞、蒋玲慧、何文灿四人为大家精彩演唱了《祝你一路顺风》。表达了对师兄师姐的祝福,歌曲优美动情,歌词表达了温馨、温暖、沉默、无奈,只有心中深深的祝福环绕,寓意我们都相信全体研究生毕业生前程似锦,一路顺风。从选歌、练歌,排练,彩排到最后登台演出,他们为此付出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2. 院研究生会举办的第五届篮球赛

4月14号上午,由机械工程学院团委主办,院研究生会承办的研一vs研二篮球比赛在校篮球场成功举办。经过半个小时的热身训练结束后,比赛于九点正式开始。几乎所有对篮球有热情的同学都参加了这次比赛,场地边都是热情观战的同学。比赛采取正规四节每节15分钟比赛,中场有休息。

比赛一开始,两队进入了状态,你攻我守,研二表现了其丰富的球场经验,在防守上从不松懈,进攻节奏也相当清晰。反观研一,虽然其经验不足,但高超的技艺弥补了经验的不足,进攻犀利,但配合不够默契,出现了数次失误。场边观战的同学陶醉在这精彩的比赛中,呐喊声响彻云霄。

比赛分数最终锁定在65:64,研一以微弱的优势取得了胜利,在篮球赛中,同学们意识到团队之间相互配合的重要性,对日后的学习研究有很好的帮助作用,赛后同学们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探讨,培养了同学们团结协作的精神,这也达到了举办本次活动的目的,最后活动圆满完成。 3. 院研究生会主办的机械工程学院第五届研究生羽毛球比赛

5月14日晚上,由院研究生会主办的机械工程学院第五届研究生羽毛球比赛在校体育馆成功举办。本次比赛有幸邀请了土木工程学院一起参加,加强了与其他学院的交流,体现了文化艺术的交融。比赛于7点正式开始。比赛设有男子单、双打、女子单、双打和混合双打五个项目。经过2天近6个多小时的激烈争夺,最终决出了各项的冠亚季军。本次赛事采取3局2胜制,每局21分,采取单循环淘汰制。大赛按照预定计划紧张进行,虽然同学们累的满头大汗,但可想而知,大家乐在其中。组织者为比赛胜出者准备了丰盛的奖品,老师为他们颁发了获奖证书和奖品,并和胜出者合影留念。 4.英语演讲大赛中激情演讲

5月12日晚上,在校外国语学院承办的英语演讲大赛预赛中,我院研究生朱文同学基本功扎实,表现突出,有较强的英语表达能力,毛遂自荐报名参加了比赛,可惜比赛中高手众多,而且由于紧张没能发挥出自己的水平,最终没能进入决赛,但通过这次比赛同学们了解到英语口语的重要性和自身的英语表达能力,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刻苦的学习,提高自身英语能力。 5. “研究生就业形势及经验交流”专业交流会

5月17日下午4点,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部求职经验交流会在东校区新实验大楼三楼的海军教室顺利开展。研三师兄赵向军、华军、范晓卫和全体研二研一同学参加了交流活动。

本次求职交流会由学工办陶谊老师主持,首先她概括地总结了我院研究生求职和就业的基本情况。然后是3名研三师兄依次讲述自己的求职心得和体会,毫无保留地和大家分享自己求职期间的经验。其间,赵向军师兄着重强调了求职简历的制作,并且展示了自己制作的求职简历,一一分析了求职简历的各个部分,对同学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华军师兄主要讲解了面试的技巧,着重分析了各种面试的细节与准备工作,其中科研项目的中英介绍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后范晓卫师兄结合自己的求职经历,总结了求职中应该注意的各种问题。在最后的交流环节,他们耐心一一解答师弟师妹们的提问。参与经验交流的研二、研一同学都表示,这次求职经验交流会让自己受益匪浅 。

此次求职经验交流会大大提高与加强了同学们对求职就业的认识,为他们后面求职就业指明了方向。 6. “中日学术交流”活动

XX年5月28日,应我校机械学院邀请,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精密工学研究所香川利春教授访问我校并进行学术交流,近百余名师生聆听了香川教授所做的关于压缩性流体测量与控制的最新研究报告。首先从高速铁路、血压测量、真空集便器、手术机械等领域对气动技术需求出发,生动介绍了压力伺服系统、仿生肌肉控制、动态流量发生与流量特性测量,气体功率测量与节能,旋回流、混合气体、缝隙流动等最新研究成果,最后展示了气动技术在等温压力容器、真空发生器、远程腹腔外科手术机器人等方面的最新技术。之后与会师生与香川教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香川教授的精彩报告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这次学术交流,同学们对气压控制的最新技术有了一定了解,拓宽了同

学们的知识面,对今后的研究学习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三、活动掠影 四、结语

第4篇:军械工程学院研究生范文

135.2万平方米。西安理工大学是中央与陕西省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院校,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陕西省省属高水平大学,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成员,24所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扩大高校之一,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单位,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生课程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备军官选拔和培训基地,中国西北地区水利水电、装备制造、印刷包装行业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和科研中心之一。2020年7月,西安理工大学成为工信部、陕西省共建高校。

学校以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为建校年,前身是北京机械学院和陕西工业大学于1972年合并组建的陕西机械学院,199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安理工大学。1998年学校划转陕西省。

截至2020年3月,学校金花、曲江、莲湖3个校区和大学科技园占地总面积135.2万平方米;下设17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67个本科专业;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职工2600余人;院士工作室14个,双聘院士4人;全日制本科生1800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近7000名。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军械工程学院研究生范文

在装甲兵工程学院创建六十周年的日子里。本刊记者走进这所光荣院校,所见所闻无不令人振奋。在炮声隆隆的演兵场、安静神秘的试验室、书声朗朗的教学楼里;从白发苍苍、学养深厚的院士专家,年富力强、运筹帷幄的各级领导,再到朝气蓬勃的莘莘学子,全院上下无不闪现着人民军队刻苦学习、努力拼博,“能打仗、打胜仗”的万丈豪情。

徐航,少将军衔,中国人民装甲兵工程学院院长。幕春的一个上午,记者见到了百忙之中的徐将军他军姿严整、讲话掷地有声,在向记者致以简短欢迎后,谈话就进入正题

还是先自我介绍一下吧。我是河南省南阳市人,南阳是我魂牵梦绕的故乡,家乡的山水有太多值得回忆的地方。南阳古称宛,东汉时期,南阳是当时全国的第二大城市,与首都洛阳齐名。大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在他的赋中曾有“游戏宛与洛”的名句。南阳曾是医圣张仲景的故乡,他的巨著《伤寒论》至今仍是每一个中医必读的宝典。南阳还是诸葛亮的隐居之地,虽然对孔明先生究竟是在河南南阳还是湖北襄阳隐居历来有争论,但清朝嘉庆年间顾嘉蘅的名对“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早已对此给出了中肯的评述。徐院长一番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透射出这位儒将的博学和赤子之情。

我是1979年考入装甲兵工程学院的,这也是改革开放后学院首次通过高考从地方应届高中毕业生中录取学员,学制5年。毕业后我留校当了10年教员,然后又选调到机关工作,担任过处长、部长、副院长、总部装甲局长等职务,2009年就任院长。

记者:徐院长,您可以简略介绍一下学院的历史吗?学院主要承担看哪些教学任务?

徐:我们学院的前身是1953年在哈尔滨成立的“中国人民军事工稗学院”(哈军工)的装甲兵工程系,1961年以该系为基础在西安组建“装甲兵工程学院”,1969年迁到北京卢沟桥畔。这期间校名也几经变化,1986年复名“装甲兵工程学院”,1999年由总参谋部转隶至总装备部。

我院主要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继续教育和外军留学生四类培训任务。全军装甲机械化部队初级军官的学历教育,主要集中在我们学院培养,同时我们还承担着武器装备科研、部队技术服务、为总部机关决策提供业务咨询等任务。

建院60年以来,我院为部队培养了大批优秀学员,他们为我军装甲机械化部队的发展壮大、高技术条件下装甲机械化部队的信息化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忠诚和才智。

记:徐院长,学院被誉为“陆战之王”的摇篮,您能否介绍一下学院的软硬件建设实力?

徐:从哈军工开始,学院就始终注重人才为本、开放办学;坚持人才兴院和科技强院战略:广纳贤才,攻坚克难,凝心聚力,着力打造名师领衔、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方阵,取得了一批批丰硕的成果。学院现有中国工程院装备再制造工程学科缔造者徐滨士院士和全电化坦克专家臧克茂院士2人,有“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获得者2人,“求是奖”获得者3人,18人被评为全国、全军优秀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115人。改革开放以来,学院取得了3 000余项教学科研成果,其中部级奖项、军队级一等奖60余项。学院作为全军首批对外开放单位之一,先后接待了70多个国家300余批军事代表团,派出500余人赴40个国家和地区担任技术专家或联合国军事观察员,分别与波兰、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国际合作关系。同时,我院还注重发挥地缘优势,开办了“名人名家大讲堂”,先后邀请了杨振宁、周光召、徐匡迪、陈至立、周远清、二月河等名人名家来院讲座,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

学院始终注重办学条件、文化氛围建设。目前,学院辖有3个主营区,占地近7 000亩,总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建有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装备作战仿真中心、装备保障研修中心、装备动力研究中心、陆军高新工程装备培训与实验中心和陆战平台全电化技术实验室等100多个实验室、专业教室和多个专业训练场、实践科目训练基地。隶属于我院的装甲兵某研究所,是目前陆军规模最大的研究所,在装甲装备论证、试验和保障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经过60年的建设发展,学院已经全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科研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学习工作生活服务体系。现代化的设施、正规化的管理、社会化的保障为广大官兵营造了和谐向上、安全有序的良好环境。“美丽校园”和“数字化校园”工程建设,将进一步提升我院办学育人的信息化水平和生活温馨化质量。

记:学院在教学实践中有什么鲜明的特色吗?

徐:1986年中央军委赋予我们学院进行“指技合训”试点任务,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培养复合型人才之路,得到了部队的广泛认可和总部的表彰奖励。

记:什么是“指技合训”?

徐:我军“装甲兵之父”许光达大将有句名言:“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兵部队。”从中可以看出装甲兵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兵种。对于现代战争来说,装甲兵不仅对指挥素养要求很高,对技术要求也很高。在以前的教育训练中,指挥员、技术员是分开施教的。这样的结果就是懂指挥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又不懂指挥。事实证明,这种育人模式是不科学的。从装甲部队岗位任职要求看,排、连、营甚至到团级指挥员都要在坦克上指挥作战,而坦克上各个岗位都是有战斗职责的,指挥坦克也要在一线打仗,战时坦克损坏,指挥员也要参与维修任务。只有指挥员、战斗员、技术员三合一的复合型人才,才能适应装甲机械化部队的岗位任职需要。现在我军一线装甲部队的中级指挥员有半数以上都是我们学院“指技合训”培养的复合型人才。

记:军委主席对军队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学院是如何在新的形势要求下着力培养新型人才的?

徐:对军队建设抓得很紧,多次强调军队是要随时准备打仗的,要能打仗、打胜仗:要坚定不移地把信息化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方向,要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促进部队战斗力不断提升。指示抓住了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和核心。我认为信息化建设绝不仅仅是技术或装备问题,而是要通过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与装备的最佳结合,针对不同作战任务构建基于信息系统的新型作战体系,形成基于体系作战的非对称作战能力。因此,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无论是教育思想观念、教学内容体系,还是训练方法,都要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为什么这样讲呢?机械化战争,比如二战时期、几次中东战争,指挥员关注的是作战平台(如坦克)的数量和质量。而信息化战争,指挥员面对的是多维一体的信息化战场,指挥的是信息化武器装备,使用的是陆海空一体化的指挥信息系统(如美军在海湾战争中的信息化装备),信息化运用将贯穿战争的全过程、全时空、全领域,而人的信息化素质就是进入信息化战场的“通行证”。换句话说,没有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是驾驭不了也打不赢信息化战争的。而我们学院在学员的学历教育阶段,就着力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联合意识,夯实他们的系统思维、信息运用、判断决策和指挥控制能力基础,使他们能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完成好谋划、组织和指挥重任。

说到现代的联合作战,是相比于过去的合同作战而言的。过去机械化的传统作战模式无论我军还是外军都是以“合同作战”为主(如诺曼底登陆作战、朝鲜战争、我军一江山岛登陆作战等),都是以某一军兵种为主,其他军兵种配合的作战模式。而现代战争的基本形态是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也就是联合作战,各军兵种深度融合、密切协同,形成整体战力。培养能够胜任体系作战的新型军事人才,必须打破单一兵种自成体系、单个专业互不交叉等落后观念,培养学员的联合作战意识和信息素养,为培养学员的军事指挥能力打牢思维和技术基础。所以,近些年我院在深化“指技合训”基础上,又扎实推进了“人才模式、教学模式、育人环境”三个转型,旨在构建能够体现陆军部队指挥体系完整性和信息系统完整性的知识体系结构和能力素质要求。

记:您能否就其中的某一个实际存在的问题,比如体系作战的非对称能力展开讲一下呢?

徐:我们学院是装甲兵工程学院,我就以被冠以“陆战之王”美誉的坦克为例谈一下你的问题。

1916年6月,坦克第一次出现在法国索姆河战场上,震惊了世界,从此坦克开始成为名副其实的“陆战之王”。在一战后期尤其是在二战和历次中东战争中,坦克一直是陆战场上制胜的利器,历史上也曾出现了诸如库尔斯克会战、阿拉曼之战等双方动用几千辆坦克在广阔的草原沙漠上厮杀的战争奇观。那时的指挥员看中的是坦克的数量和质量,如苏军的T-34、“斯大林”式重型坦克对德国的“虎”式坦克等。曾几何时,“坦克是反坦克的最好武器”成为至理名言。就坦克本身而言,也从当初的原始状态发展到了今天在机动、火力、防护三大性能都近乎尽善尽美的水平。但是纵观最近几次高技术条件下的现代化战争,“坦克是反坦克的最好武器”这句名言,还灵验吗?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伊拉克损失了3 800辆坦克,而美军才损失了十几辆!客观地讲,伊拉克的T-72坦克虽然比美国的M1A1稍逊一筹,但战技性能差的并不是很多,十辆T-72拼一辆M1A1也不会输那样惨吧?为什么结果是这样呢?因为美军打的是“体系作战”,而体系作战的本质是不对称作战。美军占据了海陆空天所有的战争制高点,伊军坦克在还没有和美军坦克面对面厮杀之前,就已经被取得绝对制空权和掌握伊军坦克全部动向信息的美军用攻击机、“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和各种先进的非对称战争手段打得七零八落了。退一步讲,如果让美第4机步师和伊军共和国卫队的坦克单打独斗,那伊军肯定不会输的这样惨。

记:徐院长,海湾之战以后,曾经有些国内的专家和军迷们把伊军的惨败归结于伊军的落后战术和士兵的低劣素质。他们断言,如果由我们的或者越军使用伊军的武器,则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您认可这种说法吗?

徐:我不认可!诚然伊军的战术确实有落后的地方,如把T-72埋在沙堆里充当固定火力点,有些伊军士兵未及开战即弃车逃跑等,但这些都是次要因素,如果换上我军则不可能犯这种低劣的错误。但假如我军从作战观念、技术素养、驾驭现代化信息作战能力上,不能与美军平分秋色、势均力敌的话,再勇敢的士兵流再多的鲜血、付出再多的生命代价,也不可能取得战争胜利。现在已经不是单凭勇敢不怕死就能战胜敌人的冷兵器时代了。正因如此,军委首长才反复强调,要求我军能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什么是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就是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我们的古人说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没有信息化的高技术武器是打不赢现代化战争的。这和过去经常批判的“唯武器论”完全是两个概念,绝不能混为一谈!

记:近几次局部战争都大量使用精确制导武嚣,往往没等坦克等陆战兵器登场,战争就结束了,因此产生了“陆军无用,坦克无用”等论调,有些国家如英国甚至停止了其主战坦克“挑战者”的生产

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徐:首先必须指出,英国停止“挑战者”的生产,主要是由于其国内财政紧张,大幅度压缩军费和国家战略环境的改变造成的。

“坦克无用论”并不是这几年产生的论点,这种论调是因为反坦克导弹和火箭简等坦克“天敌”的发明与使用,使得“陆战之王”的作用受到严重挑战。经典的战例是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的1973年10月8日,埃及军队使用苏制“萨格尔”AT-3反坦克导弹和RPG火箭筒,仅用3分钟就击毁了以色列王牌军190装甲旅110辆M60坦克中的85辆。这一日被西方军事家称为“坦克败给步兵之日”,为“坦克无用论”作了最好的注脚。但对“坦克无用论”这一问题要做客观的分析和说明。首先,现代战争是装备体系对抗,各种兵器都有其自身的定位和作用。美军在攻占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作战中仍然是由坦克部队首先进入的,如果派步兵可能就会有很大损失。世界上“万能武器”是没有的。洲际弹道导弹厉害吧?但仍有反导手段可以对付。航母是海上“巨无霸”,但仍有反航母导弹可以让它不敢恣意妄为。现代坦克是集中了新材料、自动控制、激光、红外、计算机等诸多当今最新科技的产物,是所有陆战兵器中人们关注度最高、投入研制费用最多的陆军武器,价值也以数百万美元计。但一枚价值只有它几十分之一的反坦克导弹就能摧毁它,能不让其产生某种悲哀吗?但是话又说回来了,未来的战争中,尤其是两个交战国作战体系对等的情况下,在陆地作战中使用什么武器来达到夺占对方地面目标、控制其作战人员、战争资源、掩护己方步兵前进或后退呢?只有坦克能担此重任,虽然它在现代战争中有很多天敌,但也正说明了它的重要。综合各个陆上作战要素的考量,坦克仍是必不可少的。换句话说,目前在陆战武器中还找不出可以替代坦克的武器!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坦克仍将是陆战场上的重要杀手。

记:徐院长,现在回到学院的教学实践上来,有一个问题请教您既然学院现在致力于培养复合型的能指挥信息化战争的学员,那么在教学上是如何优化人才培养、推进教学模式转型的呢?

徐:我们现在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优化重组教学内容。适应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需要,按照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目标,模块化构建基础理论教学内容,专业化构建装备运用教学内容,集成化构建综合演练教学内容,实战化构建实兵实装训练内容。二是深化改革教学方法。改变以往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注重由“基于知识”向“基于能力”转变,倡导“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推行研讨式、案例式、自主式教学方法,加大“模拟化、网络化”集成训练力度,培养学员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能力,推动教学由“知识积累型”向“能力创新型”转变。三是拓展创新培养空间。按照院校教育高于部队、严于部队的要求,从难设置训练科目,从严制定考核标准,以增强创新意识为基础、以激发创新思维为核心、以提高创新能力为重点,大力培养学员创新素养:注重学员的特长发挥,制定实施个性化培养计划,通过组建学员俱乐部、参加各类特长竞赛、开展训练大比武等方式,鼓励学员全面发展、创新发展;坚持开放办学,加强与国内外、军内外相关领域合作交流,推动院校与部队联教联训,提升站位、拓展视野,丰富学员的经验阅历。

在培养学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同时,我们还以“铁心向党、铁血育人、铁骨砺剑、铁拳打赢”的铁甲文化和以“创新、协作、共享”为核心的信息主导文化熏陶学员,使学员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树立敢打必胜的献身精神。

第6篇:军械工程学院研究生范文

关键词:物理光学;信息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0-0102-02

1前言

2012年,中央军委颁发《2020年前军队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形成现代军队院校教育体制、构建军事创新教育机制、基本实现院校教育信息化,为官兵成长成才提供优质教育,为新质战斗力建设提供人才保证的总体目标[1]。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特别是创新能力的新的要求,军械工程学院开展了信息化教学改革研讨活动,物理光学课程的改革也势在必行。物理光学课程是军械工程学院直通车军用光电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它是研究光的基本属性、光的传播规律、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以及相关应用的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该课程的学习与后继课程如光电技术、激光技术、光纤通信等有密切关系,也是学员今后从事科研工作不可或缺的基础内容。信息化条件下,如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员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岗位任职需要,一直是任课教员思考的问题。

2当前物理光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内容陈旧,学员学习兴趣不高物理光学课程主要研究光的波动性,包括干涉、衍射、偏振现象、光在各向同性及各向异性介质中的传播规律等,内容体系比较经典、固定,不同的教材在内容组织、编排、讲述上变化不大,对基本理论的阐述也都很详细、完善。但是讲解完之后学员总觉得这门课程内容陈旧、脱离实际,无法将课上知识与现代先进光学技术及科研应用联系起来。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物理光学课程本身的特点,它不像应用光学、几何光学那样,研究的是光线的传播行为及成像特点,比较直观可见。物理光学课程主要涉及的是光的波动理论,内容比较抽象,不便于理解。另一方面,物理光学课程的理论体系虽然固定不变,但是教员可以思考如何让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生动起来,激起学员对物理光学知识的兴趣。课程理论性强,学员理解难度大军械工程学院培养的学员工科背景强,学员对课程的实际应用有特殊的兴趣。而传统课程的内容从光的电磁理论到干涉、衍射理论,再进一步学习傅立叶光学基础理论,对于数理基础相对薄弱的工科学生而言,随着理论教学的深入,很多知识和概念都理解得不够透彻,从而逐渐丧失学习兴趣。此外,传统课程中公式繁多而抽象,尤其是进入衍射和傅立叶光学部分内容后,经常出现又长又复杂的公式,学员表示见到这些公式就发怵,很难理解公式的物理含义,这将直接影响课程的学习效果。课程与装备联系不够紧密,学员感觉用处不大军械工程学院军用光电工程专业学员毕业后大多在各级修理分队或后方仓库从事与装备相关的工作。在院校学习过程中,学员普遍对与岗位任职相关的装备知识感兴趣。在军用光电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应用光学、军用光学仪器构造、军用光学检校,激光技术、激光测距机、激光制导等课程各自形成由浅入深的课程体系,而物理光学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鉴于其研究内容主要针对波动光学,所以它不像应用光学、激光技术课程与装备联系得那么显而易见,而主要是体现在装备设计、研发中所应用的光学技术或理论。课程缺乏实践性教学内容物理光学课程一般开设在教学的第五学期,而与之相关联的、实践性教学课程现代光学实验和光学测试技术,分别在第六和第七学期开设,这样就出现实验课与理论课脱节、截然分开的现象,违背了光学本身是一门实验科学的规律,实验课程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方面,实验课与理论课相隔时间太长,学员在上实验课时理论知识忘得所剩无几,削弱了实验课本应起到的提高理论认识的作用;另一方面,实验课滞后理论课程,容易使理论课教员陷入对实验过程、实验现象的平铺直叙,忽视了本应由学员自己动手完成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结果的过程。教学方法单一,不够灵活多样物理光学课程具有较强的独立性、系统性、专用性,偏重于严谨的知识体系,讲究严密的逻辑推理等特点,目前课程的教学方式还是以教员讲授为主[2]。教学过程常常遇到教学方法古板、讲授平铺直叙等难题,尤其是遇到较多的公式推导时,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员讲得大汗淋漓,学员却感觉枯燥乏味,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内容

针对上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任课教员对物理光学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1)科学整合、修订教学内容。军械工程学院学员在上物理光学课程之前,已经较为系统地学习了大学物理课(约2个学期,130学时),其中光学部分的内容占据了相当的份量。结合学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契机,课程组参考军内外名牌高校的教学经验,经课程组教员充分讨论,精简、删除了陈旧过时的、与大学物理课程重合的内容,修改完善了新的课程标准,重新明确了教学内容和掌握程度。2)加强教学内容与装备知识的联系。军校学员将来的任职岗位在部队,对知识的军事应用兴致颇高。鉴于此,任课教员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讲清基本概念、原理,弱化数学推导,平时注重收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军事知识,并对其进行提炼加工总结,使其与教学知识点对应起来,尽可能多地增加理论基础课和军事、装备的结合点,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如已经梳理出激光告警、光学加密、相干激光器阵列、相控阵射电望远镜、相控阵雷达、莫尔条纹等应用知识点。此外,信息光学在现代光学技术和军事技术中应用广泛,任课教员适当将教学内容加以延伸,使学员对光学前沿有所了解。教学方法的改革1)采用问题引领式教学法[3]。物理光学课程虽然理论性强,但实质上它是一门与实际问题联系紧密的学科,其内容构架均来源于对实际光学现象的解释。因此,在课程讲授中,任课教员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从现实生活中生动的光学现象入手来讲授难懂的理论知识。在讲授某个知识点前,先介绍该知识点是为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而提出的,在解决方法中注重问题的环环相扣,在解决完一个问题后,接着提出新问题,引导学员思考,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个逐次递进的过程。2)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物理光学课程采用模块化设计,研究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三种波动光学现象。对于每部分内容,布置干涉应用、衍射应用、偏振应用三个专题作业。学员自行分组,每组3~5人,利用课下时间查阅资料、制作课件,每个专题选取两组学员走上讲台进行讲解。这些综合性的专题作业,不仅需要学员掌握基础知识,而且通过学员自己的工作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事后,学员普遍反映,这种方式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甚至比最终考试的效果还要好。教学手段的改革1)合理组织安排理论课与实验课教学。针对物理光学课程理论课与实验课脱节的现象,任课教员在理论课授课过程中,合理安排设计多次实验操作课。同时,光学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学员在课余时间可以走进实验室,亲自体验光学现象的奥秘。通过实践,学员对课堂教学中抽象难懂的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能够很好地将光学实验与理论原理对应起来,尤其是将实验过程中参数变化对结果的影响与课上讲的理论分析联系起来。这种做法,一方面强化了学员对刚刚学过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加深了记忆;另一方面对后续的实验教学也大有裨益,学员能在完成基础性实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向综合设计性实验深化。2)采用计算机数值模拟与仿真等信息化教学方式。由于物理光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使学员充分理解知识。利用计算机硬件平台和可编程软件,如Origin、MATLAB和ANSYS等软件,将计算机数值模拟和仿真引入教学,对重要的教学内容进行仿真和数值分析,构建光学实验仿真平台,可应用于教学中对物理图像进行形象的、清晰的描述,使学员在感性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上升到理性认识,加深对关键结论的认识,有效增强教学效果。

4结束语

借军械工程学院信息化教学改革研讨活动之势,物理光学课程组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上进行了改革。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课程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升,课堂教学容量有了很大提高,学员对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兴趣有了显著改善。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课程改革之路仍需前行。比如近年很多高校开展的MOOC教学模式及课程建设活动,使得学员可以时时、处处进行学习,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变得更加自由。

参考文献

[1]李爱华,李建增,刘兵,等.论军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J].中国电力教育,2014(6):31-32.

[2]张尚剑,刘爽,刘永.基于问题学习的物理光学研究性教学模式构建[J].理工,2012(5):115-122.

第7篇:军械工程学院研究生范文

关键词:机械类;毕业设计;质量;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0216-02

高等教育工科机械类本科生毕业设计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环节[1],是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适应教学、科研、生产的规范化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2]。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许多高校在毕业设计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3-6]。如何有效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的质量,是高校专业教师亟需解决的课题[7,8]。作者根据实际工作的体会,结合本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就如何有效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毕业设计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影响了毕业设计质量,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选题缺少创新。部分毕业设计选题是重复过去的题目,或是稍微改动,或是总停留在传统的工艺等[9,10],缺乏创新性,不能与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相适应。

2.“一人一题”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协作精神。由于每个学生的选题都不相同,减少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和探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另外,“一人一题”的规定也很难让一个学生在短时间内做出高水平的毕业设计。[11,12]

3.学生选题普遍带有盲目性。多数学生选题带有盲目性,有些学生单凭兴趣进行选题,结果往往有不切实际的情况[13];有些学生缺乏对本专业较全面深刻的认识,如学机电专业方向的学生一味地追求做偏软件方面的课题;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时,不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题目,而是选择自己认为要求不太严格的老师所出的题目,以求毕业设计顺利通过。

4.机械制图基础薄弱。毕业设计图纸质量一直是影响毕业设计总体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15,16]由于机械制图是在第一学年学的,等到做毕业设计时已经遗忘了很多,设计出来的工装或机构中的零件均存在视图表达不完整,尺寸标注不完整或不合理,公差、粗糙度取值不合理和结构工艺性较差,部件结构和连接方式不合理等问题,所画的图纸错误较多。[17,18]

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途径

为了提高机械类毕业设计质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脚踏实地的作风,使毕业设计教学更好地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19,20],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选题应有一定的创新。不论是科研课题、旧题新做、真题假做、借题发挥,还是用人单位提供的题目,都要体现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内容、新方案,才能使毕业设计环节充满活力和朝气,才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毕业设计内容应该从能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因此,教师在毕业设计命题时,可注重从启发的角度给出题目,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1]

2.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毕业设计选题阶段,应鼓励学生和相关课题的老师面对面交流,充分了解相关课题的意义、背景、内容和要求,学生在充分了解课题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知识背景和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12]。同时,结合全国、全省的各类技能竞赛开展毕业设计,比如: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等等。将参加上述科技创新活动的参赛作品与毕业设计结合起来,有助于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有利于学生科技作品中申报国家专利等学生成果的产出。[22-25]

3.将毕业设计与教师科研真题相结合。由于教师的科研项目通常是比较前沿、工程实际急需解决的问题,又多属于理论联系实际、方案新或层次高及有实际应用前景的课题,因此,将毕业设计题目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26-28],指导教师可将科研项目中适合毕业设计的内容分离出来,让学生参与进来,教会他们如何进行科学研究,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培养他们严谨求实的作风和创新能力。学生可以从教师身上学到更多的知识、科学的思维方法、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4.拓宽渠道,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在做毕业设计这一学期,很多学生已经签订了就业单位,对这类同学可以实行校企联合的指导方式,设计题目从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选择。[29,30]一方面,这可解决实习与做毕业设计的冲突问题;另一方面,题目与学生将来的工作实际相联系,有利于学生就业后尽早地进入工作角色。

5.严把图纸质量关。学生在做毕业设计绘制图纸时,指导教师要求学生补习和强化机械制图方面的知识。毕业设计过程中,要经常查阅学生的图纸,及时指出图纸中的错误,并让学生及时改正,同时,这样做不仅解决了学生交图时由于问题太多而要重做的问题,而且还有效地保证了毕业设计图纸的质量。

6.建立有效毕业设计中期检查制度。中期检查是对每位做毕业设计学生的一次摸底,做好这项工作对毕业设计的整个环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期检查内容包括指导教师和学生分别向学院汇报毕业设计的进度,汇报在指导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做出指导性意见。对于不认真负责的指导教师予以批评,同时要增强指导教师的责任心。

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之一,也是学生开始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的初步尝试。严把毕业设计选题是做好毕业设计的前提。同时,指导教师应不断充实和丰富专业知识、专业基础课知识,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关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科研发展动态,以爱岗敬业的精神,认真、负责、耐心、热情的工作态度,做好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努力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文斌,董长双,轧刚.机械工程类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探讨[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69-73.

[2]张济生,刘昌明,梁锡昌,李文贵,刘英.面向21世纪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01):14-16.

[3]欧阳华澍,沈云琴.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11,(15):197-204.

[4]张金钢.浅析影响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因素及对策[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09):26-27.

[5]陈明.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探讨[J].大众科技,2008,(12):186-188.

[6]廖志凌,邵学军,刘贤兴,张新华.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02):86-89.

[7]龙芋宏.关于提高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34):240.

[8]李斌斌,谢菲.关于如何有效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09,(10):201-202.

[9]刘天军.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7,(04):71-74.

[10]周福君,贾富国,李紫辉,关正军.机械类本科生毕业设计选题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10-12.

[11]叶志军,徐爱江.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质量的控制与管理[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02):108-111.

[12]莫亚武,谢方平,陈文凯.从科学选题着手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质量[J].湖南农机,2010,(07):162-163.

[13]李瑞俊.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内蒙古大学,2012.

[14]刘夫云.提高机电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方法探讨[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04):100-102.

[15]宫爱红,任柏林.工科院校毕业设计质量构成要素的分析[J].科技广场,2008,(02):158-160.

[16]陈丹华.工科专业毕业设计的质量控制有效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2005,(09):266-267.

[17]胡国玉,早热木,周建平.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中的突出问题探讨与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03).

[18]纪小刚.机械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59-61.

[19]郭登明,刘明尧,江山.提高机械类毕业设计质量的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04,(Z1):104-106.

[20]徐昌贵,朱慧,刘斌,王晶.提高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5):51-53.

[21]干为民.本科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指导的探索与实践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5,(05):72-75.

[22]韩建海,马伟,吴鑫,颉谭成.提高工科机械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11).

[23]李忠刚,孙江宏,左云波.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机械类大学生实践创新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0):100-101.

[24]黄民,郝静如,杨庆东,张怀存.面向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械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2,(11):89-90.

[25]钟山.地方高校机械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C].地方高校机械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国湖北武汉,2010.

[26]吴功德,王晓丽,郭瑞雪.本科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2,(26):253-254.

[27]张超,赵德安.本科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12):130-131.

[28]吴盘龙,李星秀,薄煜明.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理工高教研究,2007,(05):104-105.

第8篇:军械工程学院研究生范文

【关键词】微电子机械 应用价值 机械加工技术

知识经济时代里人们所制造的物体微型化趋势愈加明显,尤其是在军事、医疗、环境、通信、航空等领域,机械装置微型化的要求逐渐增加。上个世纪80年代微电子机械系统开始实现了飞速的发展与创新,其又被成为微机械与微系统。微电子机械系统是一种集成化的机电装置,微小的尺寸和智能化、集成化是微电子机械系统的独特优势和特征。其最小尺寸已经达到1nm-1um的纳米的机械。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从出现到应用的时间里获得了国际的广泛关注,目前其应用领域与实际价值已经不言而喻。

1 微电子机械系统的概述

1.1 微电子机械系统的概念

微电子机械系统主要结构有微型传感器、制动器以及处理电路。其是一种微电子电路与微机械制动器结合的尺寸微型的装置,其在电路信息的指示下可以进行机械操作,并且还能够通过装置中的传感器来获取外部的数据信息,将其进行转化处理放大,进而通过制动器来实现各种机械操作。而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是以微电子机械系统的理论、材料、工艺为研究对象的技术。微电子系统并不只是单纯的将传统的机电产品微型化,其制作材料、工艺、原理、应用等各个方面都突破了传统的技术限制,达到了一个微电子、微机械技术结合的全新高度。微电子机械系统是一种全新的高新科学技术,其在航天、军事、生物、医疗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1.2 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的特点

1.2.1 尺寸微型化

传统机械加工技术的最小单位一般是cm,而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下的机械加工往往最小单位已经涉及到了微米甚至纳米。这以尺寸的巨大变化使得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下的原件具有微型化的特点,其携带方便,应用领域更加广阔。

1.2.2 集成化

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下的原件实现了微型化为器件集成化提供了有力的基础。微型化的器件在集成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其能够随意组合排列,组成更加复杂的系统。

1.2.3 硅基材料

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下的器件都是使用硅为基加工原料。地面表面有接近30%的硅,经济优势十分明显。硅的使用成本低廉这就使得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的下的器件成本大大缩减。硅的密度、强度等于铁相近,密度与铝相近,热传导率与钨相近。

1.2.4 综合学科英语

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几乎涉及到所有学科,电子、物理、化学、医学、农业等多个学科的顶尖科技成果都是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的基础。众多学科的最新成果组合成了全新的系统和器件,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

2 微电子机械系统的技术类别

2.1 体微机械加工技术

体微机械加工技术主要将单晶硅基片加工为微机械机构的工艺,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制作出尺寸较大的器件,最大的弊端是难以制造出精细化的灵敏系统。并且使用体微加工工艺难以优化器件的平面化布局,制作出来的器件难以与微电子线路直接兼容。体微机械加工工艺一般在压力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的制造中普遍应用。

2.2 表面微机械加工技术

表面微机械加工技术就是通过集成电路中的平面化技术来实现微机械装置的制造。其主要优势表现在充分利用了已有的IC工艺,能够灵活掌握机械器件的尺寸,因此表面为微机械加工技术与IC之间是兼容的。表面微机械加工技术与集成电路的良好兼容性使得其在应用领域实现了快速普及。

2.3 复合微机械加工技术

复合微机械加工技术就是体微机械技工技术与表面微机械加工技术的结合,其结合了两者的优点,但又同时避免了相应缺点。

3 微电子机械技术的应用

3.1 环境科学领域

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下的微型设备可以在环境监测和数据处理分析上发挥巨大的作用。由化学传感器、生物传感器以及数据处理系统所集合的测量与处理设备。该微型装置可以用来监测空气和液体的成分,其独特优势在于尺寸微小,便于携带。

3.2 军事领域

纳米器件所构成的装置先要对半导体器件运行速度高,携带方便,信息输出和处理快捷,在军事领域其能够用来制作各种微型设备,例如“蚊子导弹”、“麻雀卫星”等。

3.3 医疗领域

在临床化验分析、介入治疗领域其也能够实现巨大的价值。近几年获得发展的介入治疗技术与传统治疗技术相比临床治疗效果优越,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痛苦。但是当前介入治疗仪器价格高,体积巨大,准确性难以保证,尤其是在治疗重要器官时风险较大。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的微型与智能特性可以显著降低介入治疗的风险。

4 结束语

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将机电系统的实用性、智能化和多样化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当今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已经对农业、环境、医疗、军事等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相信在不久的以后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将会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我国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晓丹,柯熙政,张志禹.微电子机械系统数字地震检波器模拟方法的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11(09):1592-159.

[2]陈德勇,曹明威,王军波.谐振式MEMS压力传感器的制作及圆片级真空封装[J].光学精密工程,2014(05):1235-1242.

[3]殷志碗,吴荣年.微电子机械系统及其加工工艺简述[J].科技致富向导,2013(33):303.

[4]吴菲菲,彭巧语,黄鲁成.基于集合论的技术应用领域转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4(03):327-333.

[5]吴向东.MEMS器件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及发展[J].微纳电子技术,2012(08):542-547.

[6]朱昊枢,胡进,朱新生.用于微电子机械系统的干膜光刻工艺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4):53-56.

作者简介

王志宏(1977-),男,吉林省长春市人。现为中国科学院长春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工程师。

第9篇:军械工程学院研究生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弹药;教学能力;生成模式;技术保障;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范志锋(1978-),男,湖北武穴人,军械工程学院弹药工程系,讲师;刘秋生(1967-),男,河北宁晋人,军械工程学院弹药工程系,副教授。(河北 石家庄 050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军械工程学院教学研究重点立项课题“信息化弹药教学能力生成模式研究”(课题编号:jxlx12z8)部分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134-02

随着信息技术在弹药上的广泛应用,各种信息化弹药不断列装部队。如何使学员理解并掌握信息化弹药的相关知识,全面形成信息化弹药的技术保障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信息化弹药教学能力生成的四个主要环节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为培养信息化弹药技术保障人才奠定了基础。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化弹药与传统通用弹药相比,具有高新技术含量日益增大,弹药结构更加复杂,装备数量少而单发价值高,储存寿命相对较短,与武器系统的联系更加紧密等特点。[1]上述特点决定信息化弹药的教学不能完全照搬传统通用弹药的教学。

地方一些相关军工高校主要从事信息化弹药的设计教学和研究工作,专业分工很细,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工作后主要从事信息化弹药的某一部件的设计工作。而军械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弹药工程系作为培养全军通用弹药技术保障干部的重要基地,要求学员熟悉整个信息化弹药系统,毕业的学员走出校门后主要从事弹药技术保障工作,直接面对整个弹药装备,而不是弹药的某一部件。同时,与地方军工高校的学历教育相比,军队院校的教学具有比较鲜明的职业和岗位针对性。因此,地方相关高校的信息化弹药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对我院弹药工程专业的教学没有太大的借鉴意义,不具备复制性。

二、信息化弹药教学能力生成模式研究的内涵

目前,有关文献没有准确的教学能力生成模式的概念。教学能力生成模式是从战斗力生成模式引申出来的。模式,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战斗力生成模式是指战斗力要素结构和生成机理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构成战斗力的诸要素自身发展、相互作用、有机结合的方式,是形成和提高战斗力的一整套相对稳定的方法和途径。[2]参照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定义,我们认为教学能力生成模式是研究如何形成教学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为形成信息化弹药的教学能力,应从信息化弹药教学内容体系、信息化弹药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要求、信息化弹药教学手段和条件、信息化弹药教学方法和模式等四个环节进行重点研究。

1.信息化弹药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内容是教学能力生成的基础,教学内容的构建应从教学目标入手,紧紧围绕信息化弹药技术保障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需求,着眼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需要,重点解决如何优化生长干部学历教育、生长干部任职培训、现职干部任职培训和轮训等不同培训层次信息化弹药教学内容体系以及具体课程设置,主要涉及原理、构造、使用、质量监测和维修等教学内容。

2.信息化弹药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要求

教员是军队院校教学的主体和基础,教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直接影响着信息化弹药的人才培养质量。打铁还需自身硬,没有高素质的教员,就不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高信息化弹药技术保障能力也就无从谈起。由于信息化弹药构造作用原理的复杂性,从事传统弹药教学的教员,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信息化弹药教学的需要,应重点探讨信息化弹药教学的师资队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素质。

3.信息化弹药教学手段和条件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信息化弹药具有构造原理的复杂性,若没有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条件,学员将难以理解和掌握晦涩抽象的信息化弹药知识,因此应围绕不同培训层次信息化弹药的教学内容体系,开展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条件研究,主要包括教材和技术资料、教具(示教系统)、多媒体、网络等。

4.信息化弹药教学方法和模式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来实现的,信息化弹药的教学也不例外,应结合信息化弹药的特点,围绕不同培训层次信息化弹药的教学内容体系,依托既有的教学手段和条件,研究信息化弹药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方式。

三、信息化弹药教学能力研究和建设

近年来,依托各种有利条件,从信息化弹药教学能力生成的四个环节进行了重点研究和建设,有的放矢,初步形成了信息化弹药的教学能力。

1.构建了信息化弹药教学内容体系

(1)生长干部学历教育、任职培训人才培养教学内容体系。着眼信息化条件下弹药技术保障人才的素质培养要求,结合学院关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的总体安排,依据针对性、系统性、代表性、继承性的原则,科学研究并构建了生长干部学历教育、任职培训信息化弹药教学内容体系,制定或修订了相应的课程标准。

(2)现职干部轮训人才培养教学内容体系。根据学院的统一部署,针对信息化弹药部队技术保障人才的急需,按照全系统、全寿命的思路,分别制定了三种典型信息化弹药检测与维修专家人才培养标准体系。

(3)现职干部任职培训人才培养教学内容体系。根据学院的统一部署,为提高任职培训干部的信息化弹药素养,在现职干部任职培训装备保障指挥(弹药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了信息化弹药的课程内容,并制定了信息化弹药构造与作用课程标准。

2.分析了信息化弹药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要求

针对从事传统弹药教学的师资队伍知识陈旧、能力素质不能满足信息化弹药教学要求这一现状,系统分析了从事信息化弹药教学的教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主要从教员的信息化弹药素养、信息化弹药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能力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教员信息化弹药素养的提高主要通过送学培训、专家讲座、代职锻炼等途径来完成,而教员信息化弹药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能力的提高主要通过参加教学比武活动、集体备课等途径来完成。教研室根据本研究成果,积极创造条件,有效解决了信息化弹药教学师资能力不足的难题。

3.完善了信息化弹药教学手段和条件

课题组以总部、学院给予的各种教学条件建设为契机,完成了信息化弹药系列教材和技术资料、系列教学挂图、系列教学模型和实装、系列示教系统、系列多媒体课件,基本解决了信息化弹药教学资料缺失、原理教学抽象枯燥、结构及实践教学缺少模型和实装等难题。

同时,依托总部下达的科研项目,完成了系列检测仪器、检测训练弹、修理工具等的开发和建设,解决了信息化弹药质量监测和维修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平台的难题,有力促进了教学和科研相长。

4.形成了信息化弹药教学方法和模式

针对信息化弹药不同教学内容以及不同培训层次,进行了各种教学方法和模式在信息化弹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包括对比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验演示法、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等。

(1)对比教学法。对比教学法的优点包括:有利于培养学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归纳概括能力;有利于培养学员的发散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员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知识,温故而能知新。[3]针对信息化弹药品种多,各弹种结构之间既有相同点,又存在许多不同点的特点,对比教学法主要用于信息化弹药构造原理的教学。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可以将信息化弹药与常规通用弹药进行对比,将不同种类信息化弹药之间进行对比,将同类信息化弹药之间进行对比,将同一信息化弹药上不同部件之间进行对比,将国产信息化弹药与国外信息化弹药之间进行对比等。

(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员的指导下,再现案例情景,引导学员对特殊情景进行讨论,以提高学员实际运用知识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4]在信息化弹药的教学过程中,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时,可以穿插一些学员感兴趣且具有一定知识内涵的典型案例,并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员运用前期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讨论,从而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学的互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如讲解信息化弹药使用知识时,教员可以举出部队在使用中出现的故障或事故,如末制导炮弹没有命中目标、不炸等,让学员分组进行分析,然后各小组分别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后由教员进行讲评,并给出专家的分析结论。

(3)实验演示法。演示实验能清晰地反映教学内容,帮助学员理解所学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员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5]信息化弹药授课过程中的适当环节可以采用实验演示法,如讲解远程火箭弹的电子时间装置功能时,可以组织进行电子时间装置检测实验,让学员深刻理解电子时间装置是如何实现时间的装定、修正时间的输入和时间的输出等功能。

(4)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将某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技术服务融于一体,教学环节相对集中,由同一教员主讲,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训场所内,来完成某个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教学双方边教、边学、边做,通过实践操作带动理论的学习,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员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6,7]在进行信息化弹药构造原理、使用、质量监测和修理等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依托建设完成的硬件条件,可以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如进行构造原理教学时,可以在同一教室,先讲解原理,然后组织学员对教学模型进行分解结合操作,从而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体现学员主体参与作用,大大增强学员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

四、结束语

教学内容、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要求、教学手段和条件、教学方法和模式是信息化弹药教学能力生成的四个重要环节,是培养信息化弹药技术保障人才的关键所在。本文对信息化弹药教学能力的生成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并在多个培训层次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随着新型信息化弹药的不断涌现,未来将有更多的信息化弹药列装部队,本项研究将发挥积极的示范辐射作用,推动信息化弹药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范志锋,许良.信息化弹药的发展及其特点与保障对策[J].国防技术基础,2010,(9):31-32.

[2]军事科学院作战理论与条令研究部.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理论研究与思考[J].军事学术,2011,(8):11-18.

[3]陈鹏飞.对比教学法在《工程制图》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8,(8):147-148.

[4]徐存进.案例教学法在精细化学品化学中的应用[J].广州化工,

2012,40(17):159-160.

[5]薛峰.《电子技术基础》教法初探[J].中国教育现代化,2004,(9):39.

[6]尹余琴.浅析职业院校的理实一体化教学[J].考试周刊,2010,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