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见习岗位工作总结范文

见习岗位工作总结精选(九篇)

见习岗位工作总结

第1篇:见习岗位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电网公司;新员工培训

近年来,广东电网公司全面统一培训内容、培训教材、培训师资、培训管理和考核评价,通过准军事化训练、团队建设操练、企业文化宣贯、基本业务知识和安全技能学习,使新员工加速实现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转变,为基层不断补充新生力量。当前,广东电网公司正处于全面深化创先工作的重要时期,加速提升新员工履职能力、适岗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南方电网公司新员工培训工作统一部署,结合前期新员工培训实践和基层单位意见,开展新员工培养规划研究。

一、适用范围

广东电网公司系统新员工(含中专中技毕业生)。

二、总体思路

新员工入企后实施“五年培养规划”,按照适岗期、成才期、发展期三个阶段,使新员工全面掌握岗位技术技能,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阶段(0-1年)适岗期:统一建立集中培训、专业轮岗、定岗见习和评价上岗四个环节的标准培养模式,使新员工快速适岗上岗。

第二阶段(2-3年)成长期:明确新员工职业能力发展规划,并按照培训规范继续编制学习计划,采用导师制和回炉锻造两种培养方式,逐级参加初、中、高级作业员工培训课程,提升岗位胜任能力,把新员工打造成班组技能骨干。

第三阶段(4-5年)发展期:在具备本专业岗位技术技能的基础上,拓展职业能力,参加学习班组管理知识、通用管理知识、新业务新技术等,鼓励新员工提升学历层次,进一步提升技术技能水平和管理能力,促使新员工多通道发展。

三、工作内容

(一)第一阶段(0-1年)适岗期

采用集中培训、专业轮岗、定岗见习和评价上岗四个环节的标准培养模式。

1. 集中培训。集中培训主要目的是加快新员工与企业融合。总结新员工培训实践经验,缩短培训周期,精简培训课程,增强培训互动性和针对性,提升培训效能,确保新员工做好入企准备。

(1)培训时间。为期约1个月。

(2)培训重点。传递企业文化。通过广东电网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讲解、广东电网公司创先工作介绍,对新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熏陶,并开展法律常识、保密意识及职业角色认知培训,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职业化素质。培养工作作风。以准军事化训练、团队建设操练为主,全面培养新员工“令行禁止、严勤细实”的工作作风。掌握基本技能。通过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知识学习,使新员工掌握广东电网公司运营的基础技能。强化安全意识。学习十个规定动作、消防灭火、现场急救等安全技能,并前往安全体感中心进行体验式培训,强化安全生产意识。

(3)组织形式。采用统一培训课程、培训教材、培训师资、培训管理和考核评价的“五统一”标准化培训模式。

组织安排:集中培训由广东电网公司教育培训评价中心统筹管理。直属各供电局、输变电广东电网公司分别承办本单位新员工培训,东莞供电局承办其他直属非供电单位新员工培训。广东电网公司教育培训评价中心承办粤中西北片区供电局的安全体感培训,惠州供电局承办粤东南片区供电局的安全体感培训。

培训课程:共设广东电网公司企业文化、企业保密与法律常识、电力基础知识、安全生产教育等9门课程。

培训教材:由广东电网公司教育培训评价中心负责新员工集中培训教材、试卷的编制和发放工作。

培训师资:由广东电网公司教育培训评价中心统一开展内训师培养。

(4)考核评价。集中培训结束前新员工须参加综合测评、基本知识考试和撰写心得体会等环节的考核。

2. 专业轮岗。专业轮岗主要目的是增加新员工对企业感性认识。通过前往生产、营销、基建单位进行轮岗学习,使从理论到实际,从整体上了解电网建设、经营管理和基层班组日常作业的全过程。

(1)培训时间。专业轮岗在集中培训结束后开展,为期约1-3个月,单个岗位的轮岗时间原则上不得少于2周。

(2)培训重点。业务概况。采取专题讲座、座谈交流或参观实践等方式,组织新员工学习了解各单位组织架构、主要业务开展情况和基本规章制度。

岗位概况。充分利用现场教学、跟班见习等方式,使新员工熟悉相关岗位工作职责、安全知识、工作设备和作业技能要求等。各单位新员工工作现场培训时间不得低于轮岗总时长的60%。

(3)组织形式。专业轮岗由各单位组织,制定轮岗学习计划。各单位可按实际分成若干小组,对应分配到生产、营销、基建单位进行专业轮岗,确保使每个小组完成三个专业线条轮岗学习。其中:生产单位轮岗主要为前往各地市局的变电管理所、输电管理所,在变电运行、继保检修、输电线路、输电电缆等班组进行跟班学习。营销单位轮岗主要为前往各地市局的客户服务中心、计量中心,在业扩报装、装表接电、电费核算、95598客服、计量检定、电能计量等班组进行跟班学习。基建单位轮岗主要为前往各地市局就近的多经三产基建工程广东电网公司,在电气安装、设备调试等班组进行跟班学习。

(4)考核评价。由各轮岗单位(班组)按照轮岗学习计划,组织业务知识和岗位技能考核,评估培训效果。

3.定岗见习。定岗见习是新员工实习关键阶段。将新员工预分配到各基层单位(班组)进行见习,使新员工认识对基层班组之间协作关系,学习掌握实习岗位的主要作业流程和基本操作技能,为定级上岗做好准备。

(1)培训时间。定岗见习在专业轮岗结束后开展,为期约7-10个月。

(2)培训重点。依据《广东电网公司技能人员岗位培训规范》,按“单元制、模块化”思路,学习各岗位初级作业员岗前班和一年级学习课程。具体岗位培训课程见《广东电网公司技能人员岗位培训规范》。

(3)组织形式。各单位可采取单向选择(用人单位或新员工主导)、双向选择(用人单位和新员工相互选择,人力资源部统筹安排)等方式,对新员工进行预分配,定岗见习。

制定定岗学习计划。依据《广东电网公司技能人员岗位培训规范》,由新员工定岗见习单位(班组)和员工个人共同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培训内容、形式、进度、目标和评价考核等,学习计划由新员工指导老师负责实施,见习单位及时协调解决实施所需资源。

签订“师带徒”协议。指定具有较强责任心,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或高级工及以上水平的资深员工担任新员工指导老师,采取“一对一”的方式,指导新员工定岗见习期培训学习,并通过签订协议规定培训目标、双方责任和奖惩措施。各单位要通过评优表彰精神激励、任务考核绩效激励等多种方式,提高指导老师教学兴趣和荣誉感,营造新员工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全面发挥业务骨干“传帮带”作用,切实提高新员工技能实操水平。

(4)考核评价。由新员工见习单位(班组)按照学习计划,定期组织业务知识和岗位技能考核,评估培训效果。

4. 评价上岗。建立新员工岗位胜任能力评价和择优上岗机制,评价后再上岗和转正定级,确保新员工具备上岗所需技术技能。

(1)评价时间。新员工入职一年。

(2)评价重点。知识维度。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采用统一网络闭卷考试方式进行评价。技能维度。包括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采用实操考试、工作认证和现场问答等方式进行评价。潜能维度。从绩效表现和从业行为两方面进行评价。

(3)组织形式。按照广东电网公司评价标准和规则,由各单位组织实施评价。转正评价。依据集中培训、专业轮岗、定岗见习阶段绩效表现和工作情况,结合评价情况,形成转正上岗综合评价结果。择优上岗。依据《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广东电网公司劳动用工管理办法》,新员工转正后,必须到一线班组工作。用人部门和新员工采用双向选择,确定新员工上岗岗位。主要步骤如下:

①公布可选岗位。

②填报上岗志愿。新员工根据培训期间对班组的认识和了解,结合自身能力情况,填报分配志愿。

③组织双向选择。各单位人力资源部依据新员工岗位胜任能力评价结果,优先安排绩优员工的志愿岗位,并收集用人部门反馈的用工需求。

④公布分配结果。各单位人力资源部根据用人部门的需求及新员工的意愿,综合考虑分配安排,并分配结果。

如新员工未通过评价,暂不转正,在加强学习培训后申请复评,复评通过后再进行上岗定级。

(二)第二阶段(1-3年)成长期

明确新员工职业能力发展规划,并按照培训规范继续编制学习计划,采用导师制和回炉锻造两种培养方式,逐级参加初、中、高级作业员工培训课程,提升岗位胜任能力,把新员工打造成班组技能骨干。

1. 制定职业能力发展规划。经过入职第一年的学习锻炼,新员工对今后自身的企业提升路径会有一定的了解以及初步的设想。开展职业能力发展规划制定,由员工明确本人在五年内各阶段的学位发展目标、技能等级提升目标、技术职称评定目标、岗位胜任能力评价目标,通过定期的进度跟踪及直线管理者的指导,令员工把握好个人发展方向,更好更快地达成自身提升,与企业形成双赢。

2. 制定个人学习计划。根据本人实际能力情况和岗位工作需求,按照《广东电网公司技能人员岗位培训规范》由员工制定本人的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的个人学习计划,重点学习所在岗位初、中、高级作业员二、三年级课程。

3. 实行“导师制”。第一阶段时期对新员工采取“师带徒”培训方式,主要是为了促进员工技能提升,快速适岗上岗。在新员工培育的第二阶段,基于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新员工队伍建设理念,各单位要指定班长等以上岗位干部,作为新员工的技能导师和思想导师,即除了在技能上继续给予新员工指导,更在职业生涯发展上给与新员工辅导,从工作、生活和思想上,全方位关怀新员工成长,激发员工潜能,激励和凝聚员工向共同目标奋斗。

4. 开展“回炉锻造”。组织新员工在工作第2和第3年,参加长时间、封闭式技能实操培训,通过“回炉锻造”,提升学习针对性,力争新员工在入企3年内通过中级作业员岗位胜任能力评价。

(三)第三阶段(3-5年)发展期

在具备本专业岗位技术技能的基础上,拓展职业能力,参加学习通用管理知识、新业务新技术、班组管理知识等,鼓励新员工提升学历层次,进一步提升技术技能水平和管理能力,促使新员工多通道发展。

1. 强化通用管理能力。组织新员工参与个性化选学培训,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碎片化的网络学习,全面扩充新员工的知识面。通过模块化的通用管理集中培训,由各地市局组织,按需办班、按需施教、按需参培,带动员工学习氛围和参培热情。结合班组培训经费,加大在岗培训力度,开展“班组员工上讲台”,通过班组内定期的上课和讨论,加强互促互进,提高员工业务总结能力、技术研究能力及演讲表达水平。

2. 扩充专业业务知识。统一组织新员工按需参加各专业线的常规业务和新业务培训,坚持“省公司为主体、地市级单位为延伸、县区级单位以在岗培训为主”的原则,以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核心,提升新员工的岗位履职能力,确保一体化管理落地。

3. 提升现场管理水平。在新员工中选取优秀员工作为班组长后备队伍,参加班组长轮训,通过在安全管理、应急管理、客户服务、团队建设等方面的开展系统性、规范化的轮训,切实抓好优秀新员工素质提升,提高广东电网公司系统班组长后备队伍的思想文化素养、综合业务水平、基本管理技能和协调能力,使优秀新员工成为懂技术、会管理、善于带班的一线直接指挥者和管理者。

4. 加速职业生涯发展。结合职业生涯发展定位,通过常态化的岗位胜任能力评价,促进新员工参加评价认证,通过评价前培训、评价后培训,查找补齐个人能力短板。并在技能通道、技术通道和管理通道上给予新员工充分选择权,在符合岗位说明书任职条件后,鼓励新员工参与技能、技术、管理岗位的组聘、竞聘,加速职业生涯发展,达成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四、工作要求

(一)培训组织管理

赋予各级供电所和班组培训自,积极为基层单位配套完善培训场地、师资、课件等资源,以政策和资源支持,传递责任,使各级直线管理者在培训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努力推动各单位新员工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培训工作。

(二)学员管理

1.各单位务必加强新员工培训管理,确保行车安全、食宿安全、技能培训的安全防护,做好培训全过程的人身安全管理工作。

2. 加强信息安全管理,提高新员工企业保密意识,培养新员工遵章守纪的良好行为习惯,做好微博、微信等通信平台的使用指引。

(三)安全培训管理

1. 新员工在所在单位、部门(机构)、见习班组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分级要清晰,要明确各级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内容,培训内容有各自针对性,岗前总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4学时。

2. 对变电运行、检修、试验等危险性较大的岗位,岗前安全教育总培训时间不得少于48学时,且必须对新员工进行熟悉氧气、氢气、乙炔、六氟化硫、酸、碱、油等与工作有关危险介质的物理、化学特性的培训。

3. 新员工进行现场参观前,各单位应对其进行有关安全知识教育,告知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置方法,并做好相关监护工作。

4. 新员工须参加本单位组织的安规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生产现场跟班见习。

5. 新员工培训期间不准进行生产营销操作,各单位不得将需要相关资质的工作安排给新员工。

第2篇:见习岗位工作总结范文

工学结合 高职高专 会计专业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关键在于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关键是通过工学结合实现的,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它的本质是将市场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培养用人单位满意的高素质技能型的会计人才。教育部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环节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是依据“工学结合”的理念,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以传统学科体系为主,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设计,采取“项目引导、任务驱动、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以职业能力考核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

课程设计是对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的预先设置。其关键点是确定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其中教学内容的选取、组织和表现形式是最难设计的。我们在学习与调研的情况并结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采取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设计方法,形成《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设计思路。

在实际工作中的企业可分为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企业,每个阶段的企业其涉及到的财务会计内容也有深浅之分。由于会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企业从初创期到成熟期其会计知识的涉及面和工作量也会由少入多,由浅入深。因此,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可按照企业的类型来划分课程的难易程度。初创期企业会计涉及到的是最基础的会计工作,而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会计又涉及到不同的会计内容。根据前述的教学改革设计总体思路,按照会计实际工作岗位对学生会计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将本课程教学内容分解为课程模块和实践模块两大部分。在教授理论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实践模块的内容达到“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要求。理论课程模块的设计中可分为初创期模块(基础模块)、成长期模块和成熟期模块(选用模块)。每个模块的教学,以实际工作的需要安排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际工作内容融为一体,在教学活动中同步传授给学生,起到工学结合的目的。而实践模块中可分为仿真模拟模块和实习模块,可将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融合在教学过程中。

一、采用“课岗融合”的教学模式,重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

当前大多数《财务会计》教科书的内容一般是从企业会计六大要素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造成学生在学习之后达不到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问题:学生没有办法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所处企业性质相联系。不清楚什么类型的企业需要用到什么相关的财务会计知识;学生对前期所学的知识和中级财务会计知识衔接不上,不明白最终所学知识点如何同财务报表相联系;学生搞不清该门课程的每部分内容应该与哪个实际工作岗位相适应,达不到工学结合的目的。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在每一章课程设置上都会按照初创期模块(基础模块)、成长期模块和成熟期模块(选用模块)标识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进一步加深对三类企业会计的认识。其次,在课程章节的设计考虑到学生使用教材的衔接性,特地增加了一章“报表的阅读与分析”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回顾会计学原理中的相关知识,并且让学生把分散的会计知识和报表相联系,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另外,根据实际工作情况,特别加入一章“税务”,讲述企业相关的税收知识。再次,在课程安排上每完成一章节的理论学习,引入相关的任务实训,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穿插企业见习。

为了做到课程与岗位结合,还需编写配套的《中级财务会计岗位模拟实训》教材以辅助使用。岗位模拟实训教材内容按照会计岗位来编制模块,《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所涉及的会计岗位有:出纳、材料物资会计、资金核算、往来会计、固定资产会计、成本费用会计、销售会计、总账会计、纳税申报会计等,将相关联的会计岗位进行整合,如出纳岗和往来会计岗位的内容结合,每个会计岗位工作过程中都包括会计分录的编制、记账凭证的填制、明细账和总账登记、财务报表的编制等典型工作任务。每一教学模块结束后,进行相关会计岗位模拟实训该部分模拟实习是在每一教学模块后,按照会计岗位工作要求进行的模拟实习,采用的具体方法是学生学习一个模块内容、实习相关岗位的相关内容。实训过程注重对各岗位有关经济业务的确认,准确编制出记账凭证,正确登记有关账簿的,做到与课堂教学同步进行。

“工学结合”将课程与岗位融合,做到课中融岗、岗中融课、一课融多岗、一岗融多课,真正做到课岗融合;由此根据工作岗位来构建教学的课岗融合既满足了《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改革教学的需要,又满足了会计岗位工作过程的需要。

1.“课中融岗”的教学改革主要是针对纳税申报会计岗位实训实施,具体为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在网上下载真实的纳税申报表,老师提供真实的纳税申报流程,学生按照初创期企业报送纳税申报表、成长期企业报送和网上申报纳税申报表、以及成熟期企业网上申报纳税的申报流程以及实务进行学习和实训。

2.“岗中融课”的教学改革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有更深的感性认识,授课过程中穿插企业见习。设定三次见习的机会,第一次是在课程的刚刚开始,主要了解企业大概情况,经营性质等。第二次是对出纳岗位进行见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了货币资金之后,对学生进行如“每日现金清点”、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的填制等相关的见习。第三次是对生产流程见习,了解生产成本的构成。主要是对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流程进行见习。其次对出纳岗位的实务操作进行现场见习,学生可以现场学习现金的清点,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的填制等。

3.“一课融多岗”的教学改革主要针对各个岗位的实训实施,具体时间安排在《中级财务会计》授课课程中期进行,如收入、费用和利润章节结束后,分别安排学生进行资金核算岗位、销售核算岗位、利润核算岗位模块手工会计分岗模拟实训。

4.“一岗融多课”的教学改革主要针对主办会计岗位(财务会计报表分析会计岗位)实训的实施。在中级财务会计中财务会计报表的编制不但涉及之前所学的各个章节内容,而且还把《成本会计》、《税法》以及《会计学原理》等课程的内容相融合。在岗位实训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体会报表的核算边界问题。

该门课程讲完后,进行一次课程综合模拟实训,把全部经济业务连贯成一个体系,让学生进行所有岗位涉及的经济业务的综合实习。在此阶段中,让学生扮演主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运用手工操作手段,对模拟会计资料进行综合实训,增强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感性认识,树立分工协作意识和培养良好的会计人员职业。

二、与会计服务公司合作,实现情景教学

学校可以同南宁国家高新区的会计服务公司――南宁市宣胜投资管理咨询公司合作,实现情景教学。高职教育包含原理教育与实景教育两大内容,情景教育模式是为了协助学生较快地掌握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通过模拟现实教学情景组建情景组织,形成“工学结合”,并借用情景组织平台所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形式。与会计服务公司合作是实现情景教学的最佳手段,具体实施方案是:由学校提供教学办公场地,联系实际从事会计服务的公司进驻学校设点办公,专业教师与会计服务公司共同指导会计专业学生进行顶岗操作。首先由会计服务公司提供能满足教学需要数量的企业(最好有一般纳税人),第一步先由教师指导学生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掌握整个会计核算流程,然后指导学生翻阅该企业的会计档案资料;第二步由学生半学半做完成整个会计流程;第三步由学生独立完成该企业的凭证、账簿、报表和报税的流程,整个过程由教师负责把关;由于会计服务公司一般的企业数量较多,可以满足教学要求,学生可以不出教室真刀真枪进行学习。学校免费提供学习场地,会计服务公司节约了拓展市场所需的办公费用,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这样真正做到了学校与企业学校的双赢。

三、与会计事务所建立校外见习基地

在广西海特会计师事务所建立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工学结合”的会计感性知识教育。建设这个校外实践基地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广西海特会计师事务所感受从审计的角度是如何要求会计的职责和工作的。通过参观审计流程,听取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过程的介绍,使学生对会计工作和会计岗位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四、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

改传统重知识的掌握情况为重职业能力的考核。一是要针对每一岗位工作过程,采用现场实景操作的方式进行考核评价;二是要针对不同岗位的综合技能要求,采用综合模拟操作的方式进行考核评价。此外提倡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即会计岗位综合业务测试和财务管理能力测试等。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及时根据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应用反馈原理,使学生了解自己所学到的新知识,并强化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

参考文献:

[1]曹春红.工学结合模式下《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设计.现代企业教育,2010,(10).

[2]周剑.基于工学结合的《财务会计》课程改革,2010,(4).

[3]施卓晨.关于财经类专业工学结合方案的实施.职业教育研究,2009,(1).

[4]李贻玲.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太原大学学报,2008,(3).

[5]杨智慧,李小金.基于工作过程的《财务会计》课程开发与实践.前沿,2009,(4).

第3篇:见习岗位工作总结范文

一周时间转瞬即逝,一周以来,本人以“学习进步”为目标,在xx项目部(以下简称“xxx项目部”)进行实地学习。在这短短一周的时间,我已经能够深深体会到公司领导无微不至的关怀,项目部领导认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同事们之间其乐融融的工作氛围,这对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来说是极其有益的,这也坚实了我加入xxx这个大家庭的决心和不悔的信念。下面我对我这一周的工作学习做一个简要总结。

我的岗位是xx宣传岗,日后必定主要和文字、照片打交道,而此次来到项目部学习,也是让我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公司的经营业务和管理框架等。所以为了更快地适应公司和岗位,我抱着两方面的学习目标进行着此次实地学习。

一方面是学习岗位必备经验。“把工作当事业干,将事业当学问做”,这是时刻警惕着我的一句话,在这一周中,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我自主开展学习了公众号运营、新闻撰写等内容,在对比xxx等新闻版面的基础上,学习xxx公众号上的新闻内容。对比研究主流报纸。同时,自主摸索公众号运营技巧,为以后的岗位工作打下基础。

另一方面是公司经营业务和管理经验。“做一行,爱一行”,这是公司领导在新员工入职培训上讲的一句经典话语,这也是我所信奉的。来到了xxx,就必定要爱上xxx这个行业,此次实地学习,也是提供给我的一次难得的机会。亲眼所见的xxxx和听到的xxxx是不一样的,公司提供给了我这么好的机会,我也会努力用好。项目部领导也是悉心教导,亲自带着我下到工地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实地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以上是我这一周的工作学习总结,总体来说,就是不虚此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短短一周可能得不到显而易见的成长,但在未来的工作学习中,我也将慢慢积累、不断总结,努力成长为一名合格的xxx人。

第4篇:见习岗位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顶岗实习 评价体系 量化指标

1 研究依据及必要性

1.1研究依据

教育部在2012年11月出台了“《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试行)》”并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对中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安全管理、技能要求、以及企业的责任等做出了具体的要求。

但是顶岗实习从整个管理上都存在着众多的不足,特别是在学生成绩效果考核上可以说处于严重的混沌状态,没有细致的、科学的、体现能力本位的考核体系。只注重结果考核而忽视过程考核,只是校内教师的片面考核而不是企业人员的全员参与,考核形式的单一、指标的不健全等等因素导致了顶岗实习的考核不能满足要求,而使得顶岗实习不能达到教学的需要,所以必须构建一套完整、科学的、体现能力本位的考评体系,以推动中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1]。

1.2研究意义

结合我校及同类学校的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参照上海通用汽车对中、高职ASEP项目企业实习的管理评价机制,总结现行的顶岗实习考核方式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2]:

(1)目前的评价办法过于简单,缺乏科学性(2)现行的办法没有纳入技能考核内容(3)企业参与顶岗实习考评的积极性不高(4)顶岗实习教学反馈系统不健全(5)对评价系统研究不够深入(6)企业性质与层次、条件的差距导致评价的难以平衡

综上所述,建立一套科学的、公正的、系统的、体现能力培养的顶岗实习评价体系和办法势在必行。

2 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企业调研、毕业生调研,广泛研讨,确定顶岗实习成绩的考核程序和评价办法;确定评价的量化指标以及考评内容。

分阶段进行顶岗实习的过程考核,顶岗实习过程时间长, 管理难度大, 评价结果应充分结合过程考核, 将过程考核与过程管理紧密结合。我们将顶岗实习过程分解成三个阶段, 即初期阶段(顶岗实习任务下达)、中期阶段(过程控制)、末期阶段(顶岗实习成果总),总体上由教学计划开始运行,到过程控制,最后反馈到教学计划的修订的一个闭环控制。初期阶段包括制定顶岗实习相关管理制度、顶岗实习实施计划、顶岗实习动员和岗位选择等几个方面。中期阶段主要是实习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和辅导员三个方面进行跟踪指导;末期阶段包括实习手册批阅、实习答辩、成果鉴定等。过程管理依据制定的指标体系中各个二级考核内容, 对顶岗实习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 确认学生在各阶段的参与情况, 做到记录齐全, 确保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3 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

3.1研究基本思路

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资源,结合上海通用汽车ASEP项目对中高职学生实习考核办法,从教学培养目标出发,以确定科学化、合理化的评价体系为目标,确定研究思路如下。

1)广泛调研,征求企业以及毕业学生的意见,初步确定顶岗实习考核程序和办法;

2)量化一级考核指标,并征求企业以及毕业生代表的意见;

3)量化二级考核指标以及权重,并征求企业以及毕业生代表的意见;

4)在教学中进行实践验证,并总结经验。

3.2研究方法

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其中包括调查研究法、比较法、统计分析法、文献法等多种方法,注重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的有机结合[3]。

4 结论

4.1在实践中进行指标体系的运用

校企共同合作参与考核评价对顶岗实习考核评价, 采用学校评价和企业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针对各考核内容和主要观测点, 明确学校和企业的职责和评价比例。企业将顶岗实习的学生视为正式员工, 采用同一标准, 严格管理, 统一考核。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企业与学校的区别, 才能加快向社会人的转变。企业按员工的考核方式如产品合格率、产量、出勤率、工作态度、合作态度、遵守企业管理制度、现场考核等内容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考核, 学校则根据学生的实习手册、总结、获得的技能等级、遵守学校的管理制度情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4.2成果鉴定

顶岗实习以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养成为最终目的, 学生在阶段性的顶岗实习后应有具体的成果体现, 如国家或行业职业资格考证、作品( 产品) 设计或制作、方案策划、竞赛或评比中获得的荣誉等。学校在评价阶段对各类成果进行鉴定, 鉴定结果记入成绩。

4.3实施顶岗实习工作经历证书颁发制度

为进一步强化并完善顶岗实习评价工作, 在实践中除了把评价结果记入学生学业成绩外, 还实施顶岗实习工作经历证书颁发制度。由校企双方共同对符合条件的学生颁发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工作经历证书, 以此为手段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顶岗实习的积极性, 增强评价过程的严肃性和评价结果的权威性。

建立了更加合理和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激励在校生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和要求,促进他们加强实践能力训练,注重专业技能和职业岗位能力提高.另外,教师通过指导实习和巡查,了解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动态和行业发展,对制定教学计划、组合教学内容等专业建设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4.4制定建立科学合理、标准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顶岗实习在计划阶段就应制订考核评价方案和细则,依据岗位性质确定评价指标, 并进行量化, 统一标准, 以求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可操作性。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顶岗实习评价细则

另外,根据中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特点,建立并逐步完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明确评价内容, 二级指标作为具体考核内容, 三级指标为主要观测点, 并规定各观测点的权重和等级标准。

参考文献

[1]洪学娣,陈海霞. 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质量评价体系实施性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4,12(1):29-31.

第5篇:见习岗位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顶岗实习;应用型;管理机制;评价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顶岗实习以其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工作经历与体验的综合性成为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由于顶岗实习时间较长、学生分布地域大、企业数量多等因素致使管理难度较大。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学院自建院以来将顶岗实习引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中,不断的加强实习管理、提高实习质量,建立了顶岗实习过程管理体系及流程,如图1所示,将顶岗实习的管理工作分为实习前管理、实习中管理、实习后管理三个阶段,同时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以及意见反馈机制。

1.实习前管理

实习前管理主要包括制定顶岗实习制度及相关文件、实习动员及落实实习岗位。为加强顶岗实习的内涵与管理,学院制定了《学生顶岗实习三方协议》、《关于顶岗实习的要求和实施办法》、《顶岗实习家长认同书》及《实习报告规范》,作者所在系部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机械工程系具体实施细则》、《顶岗实习推荐信》、《致家长的一封信》及《机械工程系学生顶岗实习意见反馈调查表》,对学生实习期间进行管理、对实习成果进行评定,向实习单位和家长详细介绍和说明顶岗实习的目的和实施方法,以进一步促进各方对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和监督,并通过反馈机制不断进行改进。

系部为每一位学生分配了专职教师作为校内指导教师,直接负责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具体工作。实习动员使学生明确顶岗实习的目的、意义、任务及相关要求,并聘请多名当地企业的工程师对学生进行实习教育。对于实习企业的安排,采用学校推荐及自主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学校根据当年各企业的生产情况确定推荐企业的名单及名额,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进行初步选择,最终确定后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落实企业指导教师、实习岗位、安排离校及入职等的相关事宜。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要,为了能够更好的使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系部允许学生自主联系实习企业。系部对学生自主联系的企业实习岗位、企业指导教师等信息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可以自行安排离校及入职事宜,不通过者在允许的时间内可以继续选择自荐方式,或者服从学校分配,自荐不成功的学生将统一由学校进行安排。学校要求凡是接纳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企业都必须对学生进行入厂安全教育及考核,考核通过后方能上岗。学生进入顶岗实习阶段前需要将与企业签订的实习三方协议、考核通过证明、自荐学生还需要家长认同书一并寄回学校,由校内指导教师保管,同时系部进行汇总备案。

图1 顶岗实习过程管理体系及流程图

2.实习中管理

进入顶岗实习阶段的学生由学校和企业双方的教师共同指导,共同承担学生的工作生活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实习企业及指导教师主要对学生实习考勤、实习态度、完成工作的质量等因素进行考察,并指导完成整理实习资料与撰写阶段总结。学校及校内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习企业的分布情况采取不同的监管方式,对于密集型顶岗实习的区域,包括学校推荐和学生自荐的企业,系部教师通过巡视、不定期的检查的方式掌握学生实习情况。通过召开学生代表与企业管理者座谈会,解决各方冲突、克服困难、让企业了解学生的想法、同时也激励学生的工作热情,达到企业与学生共赢的局面。对于小规模分散型的顶岗实习,主要是学生自荐的企业,将以企业教师点对点的指导及学生自我管理为主,校内指导教师通过网络、电话与学生家长、学生及企业指导教师进行定期沟通,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对于所有顶岗实习的学生都需要定期(一个月)将实习阶段总结递交到公共平台,要求校内指导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根据学生总结的内容给出评语,对其中提出的问题予以解答,对于可能出现的负面情绪或身心健康及时辅导疏通。在实习过程中如遇到不可协调的因素,经家长认同和学校批准可以申请变更实习单位,必须重新接受入厂教育及考核,重新签订实习三方协议及家长认同书。

3.实习后管理

企业和学校双方指导教师共同参与学生顶岗实习的成绩评定。系部在调研中总结了企业对员工的评价标准,同时结合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制定了顶岗实习企业鉴定表(如表1所示)。学生实习结束后由实习企业及企业指导教师填写完成,评定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校内指导教师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及各阶段实习报告完成情况给出评定成绩,占30%。系部负责组织实习答辩,答辩成绩占30%,学生提供的实习资料,包括通过的职业能力证书、从事技术工作的资料等,占10%。为使低年级学生尽早了解顶岗实习,并宣扬模范的力量,系部在实习答辩后面向全院低年级学生举办顶岗实习汇报评比大赛,设立一二三等奖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奖励。实习结束后,系部向教务部提交学生顶岗实习成绩,学生向系部上交意见反馈调查表,内容包括对实习企业的文化、制度、产品的评价,对校内指导教师的方法、交流方式、满意程度的意见,对系部的实习安排、工作流程、规章制度的建议,以及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引发的思考及对学校教学改革的建议。系部汇总调查表的信息、分析相关数据,将信息反馈给相关部门及人员,同时召开指导教师座谈会进行总结,为组织下一次顶岗实习做准备。

4.结束语

顶岗实习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实践环节之一,提高实习质量对整个人才培养有重要作用。作者所在系部通过制度建设明确顶岗实习的流程,以及各环节的责任主体,保证学生管理无空白,同时通过公共平台对校内指导教师进行监督,保证了顶岗实习全过程有效的进行。通过分析学生的反馈意见表,了解学生想法,以及他们通过实习对自身前几年学习的总结,对系部在顶岗实习的安排及其他教学环节的实施提供了参考。此外,随着学院生源结构的改变,顶岗实习的模式将需要根据学生特点进行调整与改善。

顶岗实习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涉及面较广、问题较多、需要学校、企业、政府和社会全方位解决。我们从现状出发,秉承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建设人性化管理制度及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旨在进一步充实和完善顶岗实习的管理模式,对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邱丽芳,李德尧,张宇驰.高等职业教育顶岗实习长效管理机制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34):126-127.

[2]李存,林淑玲.高职教育顶岗实习管理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2(8):20-22.

[3]凌玲,徐金寿.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研究的国内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12(29):124-143.

[4]马林.顶岗实习的困惑与管理路径分析[J].职教论坛,2013(8):7-10.

[5]凌成树,李权.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与考评方法探索[J].电子世界,2013(3):147-148.

第6篇:见习岗位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模式;新员工;培训;供电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01

为了适应电网的高速发展,加快人才强企战略实施进程,国内各供电企业根据每年人才需求计划招聘优秀大学应届毕业生入企,优化调整企业的青年人才队伍结构,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优势智力资源。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电网新技术不断发展,供电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每年引进的新员工数量也不断攀升,如何快速有效提升新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水平一直是供电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领域探讨的课题。

2011年以来,珠海供电局在认真总结以往新员工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对新员工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一切都是围绕着怎样才能用最短的时间,让我们的新员工成长成才,成为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思考者与践行者。下面以珠海供电局为例,探讨新员工培养新模式在供电企业人才培养中的意义,并为供电企业的实践应用提供参考意见。

一、“轮岗”不是走过场

近两年,珠海供电局组织全体新员分组到输电、变电、计量、区局等单位的生产一线班组进行轮岗实习。轮岗期满后即安排新员工到定向单位进行为期半年的预备岗位见习,直至转正。珠海供电局新员工轮岗实习制度改变了往年见习部门即定岗部门的做法,轮岗的目的,在于让新员工对主要生产、营销单位的基本概况、工作职责、生产流程以及单位之间的业务关系等有全面的了解认识,培养新员工换位思考的意识和大局观。

二、预备岗见习实行“双向选择”

轮岗期满后,珠海供电局人力资源部组织新员工填报预备岗位见习意向,并对其个人发展设想进行问卷调查。结合新员工的轮岗培训情况、个人特质及人力资源实际情况,经用人部门与新员工“双向选择”,人力资源部总体平衡,报局长批准后确定新员工的预备岗位实习单位。实习单位的安排在组织需要的范围内充分尊重了基层和新员工个人意见,有效地调动了双方在培训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用人部门为争取到“好苗子”必须重视培训工作,重视为每位轮岗见习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另一方面,新员工为争取留在心目中理想的单位和岗位,必须在培训过程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以优异的表现获得相关部门的关注和认可。“双向选择”机制的引入有效地促进了培训中“施者”、“受者”的投入度,从而保证了培训质量的提升。

三、“双导师制”助力新员工全面发展

珠海供电局在新员工预备岗位见习期内,为新员工指定技能导师和专业技术导师,分别与新员工签订师徒公约,拟定师徒培训计划,并按培训计划实施。

技能导师由见习生所在部门选定,挑选新员工所在班组业务骨干担任,主要负责业务技能、安全知识等的传授与辅导;专业技术导师由人力资源部在全局范围内挑选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业技术导师库,供见习生选择,主要负责指导新员工专业技术论文写作,同时关注新员工思想,引导和帮助其成长。

珠海供电局技能导师师资库140人,专业技术导师师资库90人,经安排共有81名技能导师、71名专业技术导师参与了2011年70名新员工的培训工作。该举措是在原有师徒制基础上的改进,增加了专业技术导师这一角色,将导师的角色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分工,既传承了重视岗位技能培训的传统又兼顾了专业技术研究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新员工的全面发展。“双导师”制的推行在让新员工得到了更多优秀导师的指导,对培养其多视角的工作思路,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四、转正考核力度大

“转正答辩只是走过场,不用担心。”过往,不少新员工会存在这样的侥幸心理。2012年以来,珠海供电局继续加大新员工转正考核力度,将考核分为在见习部门考核、局集中考核两个层面实施,从新员工的实习表现、业务知识、实操技能、专业技术水平等四个模块分别进行考核,各占10%、20%、30%、40%的权重,其中若有一个模块不通过,则不能通过转正考核。专业技术考核由局集中统考,采用集中答辩形式进行,按专业类别成立若干考核组,由局领导或副总工担任组长主持考核,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业人员参与,全面了解新员工对本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

2012年珠海供电局应办理转正毕业生70人,9人考核结果为优秀,3人不合格需延长实习期,其余58人合格。通过严格考核,约束新员工主动学习,适应岗位要求,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五、定期回顾,持续指导

珠海供电局非常重视新员工培训过程的指导、考核和监督反馈。做到每一个培训阶段都有培训计划可依,培训结束均须进行严格的考核。组织2011届新员工见习期间开展3次大型座谈及6次问卷调查,组织2012届新员工每三周开展新员工论坛,促进新老员工沟通交流。通过收集到的新员工意见,站在新员工的立场督促有关单位不断改进培训方式方法,在新员工中营造积极进取的氛围,并且让员工时刻感受到来自企业的关爱与支持。

第7篇:见习岗位工作总结范文

一、 德

作为公司的管理层,也作为公司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首先德为首位。该同志是公司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者,推动者。所以自己都先做到位,以身作则,给员工起到一个好的榜样。并且对待每位员工一视同仁,而不是对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平日除了工作方面,还关心员工的思想波动。时实的找他们进行交流沟通,帮助他们解除一些思想上的顾虑和想法。

二、 能

从一开始的基层岗位到公司的中层管理岗位,从不同的岗位中进行不断地学习和提升、总结。

使该同志觉得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是今后做好任何岗位的关键。也正是这样,她掌握了很多的知识,对很多的岗位流程熟记于心,运用自如。也能对每一个担任的岗位都能很好的完成职责的要点,使领导满意。

三、 勤

勤于工作,勤勉敬业是对一名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该同志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职责感,能够主动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工作期间为了完成领导安排的工作,周末带回家进行完成。并也是秉承者今日事今日闭的原则,时常加班至深夜。

勤于学习,从工作熟悉的岗位调换至更加需要担重任的岗位。对于一张白纸的她从来没有不行这样的概念。她自己从网络上进行了解并找到符合的培训机构,自费进行培训学习。从理论到实践相结合。把工作做好做细致。

四、 绩

在工作期间,她工作勤勤勉勉而又勇于创新,比较出色的完成了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是领导提出的需要建立公司的员工奖惩条例,使奖勤罚懒能够找到依据,使员工都能心服口服。通过她多次的集中征询和多次个别员工的谈心交流,收集大家的想法。条例也是初步设定后多次开会,让员工们提意见,并根据意见进行好几稿的修改,最终得以顺利的推行落地。

二是员工做好做坏一个样,也就是这边说到的一个绩。她负责整个绩效管理制度的设计。制度设计前的调查、成立制度设计工作组、设计绩效管理制度、征求员工意见,对员工合理化意见进行修改、企业内退管理制度。花费三个多月时间整理出一整套适合公司所有岗位的绩效管理体系,从而规范了公司的绩效管理工作。

五、廉

第8篇:见习岗位工作总结范文

通信领域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继续教育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本文以通信类课程“光纤通信技术”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探索课程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的知识点相关度及时域特征规律,确定课程的过程评估及最终效果评估方法,并依据学生身处不同岗位的特点,提出了几种不同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对这些实践性教学模式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实践性教学;继续教育;教学模式;通信类课程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3―0062―05

一、引言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1]。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这一思想的核心是倡导教育为民,学以致用,实践第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联系。

通信行业的继续教育学院或培训机构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通信工程方面的专门型人才,因此其教学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了达到培养学生全面的技术应用能力的教育目标,仅仅有“重视”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有“方法”,即通过正确的方法提高其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在长期从事远程教学和学生毕业设计指导中发现,应针对通信类课程教学的特点及学生需要具备的关键技能,创造一种具有一定适用性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真正融为一体,即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高度融合,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既能够依据所学理论来指导实际工作,也能够依据所学理论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为此我们以北京邮电大学网络(继续)教育学院(以下简称北邮网院)通信类课程“光纤通信技术”为例,首先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了解学生对通信类课程的实践性需求,然后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探索通信类课程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知识点的相关度及时域特征规律,确定课程的过程评估及最终效果评估方法,最终依据学生身处不同岗位的特点,提出了几种不同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并对这些实践性教学模式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

二、实践性继续教育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教学模式的概念最早由美国教学研究者乔经斯和韦尔于1972 年出版的《教学模式》一书中提出。书中指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课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但是,对于教学模式的确切定义,国内外研究者看法并不一致,通常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的比较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或阶段。

继续教育是指经过了某个教育阶段的人在参加工作后重新接受一定形式的、有组织的教育[2]。由于继续教育立足于培养能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用型人才,其教学模式也应具有继续教育的特点[3]。接受继续教育的学生大部分是在职成人,他们工作情况各异,个人状况也有很大的差别,其受教育背景和实际水平参差不齐。这就要求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适应性、灵活性。

有学者[4]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资源整合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以网络教学为中心的四个中心教学模式。还有学者[5]提出继续教育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老化周期缩短,产品更新换代加速,尤其是通信领域,技术更新非常迅速。因此,对各类人才的继续教育,要把实践能力的培养摆在突出位置。继续教育学院或机构应注重实践教育、案例教育和能力教育。只有这样,培养的人才才可能适应市场经济,拥有实践技能和创业能力。

本文所探讨的通信类课程的实践性继续教育教学模式,主要是指通过网络以远程方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包括通信类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设计以及配套的课程评价体系,其中结合度是指理论与实践的时域结合度和知识点的结合度,课程评价体系则指课程的过程评估和最终效果评估的设定。

三、问卷调查的对象与内容

为探索适用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我们以“光纤通信技术”课程为例,对学习主体――北邮网院远程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采集数据。问卷采用网络的形式,调查对象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提交问卷,共收到646份调查问卷。

1. 问卷调查的对象

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北邮网院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两个学期选修“光纤通信技术”课程的远程学生。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如下:

(1)北邮网院的招生分为春季招生和秋季招生,此次问卷调查的时间为两个学期,涵盖了这两季的招生生源。

(2)“光纤通信技术”课程为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课,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均属于通信工程专业。

(3)生源涉及的地区比较广泛,来自于上海、山东、陕西、贵州、山西、北京、河北、广东、安徽、广西、四川、天津、河南、湖南、海南、福建、浙江、黑龙江、 江苏、甘肃等20个省市自治区,几乎覆盖了目前北邮网院开展远程教育的所有地区。

(4)这些学生已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阶段,对所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已有基本了解。

2. 问卷调查的内容

问卷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了解学生所在地域、参加工作年限、任现职时间、目前任职岗位等个人信息,第二部分主要了解学生对通信类课程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增加实践环节的需求,如学生对通信类课程中包含实践性环节的期望、通信类课程中理论与实践两部分结合的程度等,第三部分以“光纤通信技术”课程为例,了解学生希望增设的具体实践性内容等。

四、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对调查对象目前所任职的岗位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技术人员所占比重最大,为66.56%,行政人员占7.28%,营销人员占5.42%,无工作经验人员占20.74%。可以看出,作为专业性较强的通信类课程,选修这一类课程的学生多为专业技术人员。

由于不同岗位学生的绝对数量不相等无法直接作对比分析,因此我们采用百分比δ的形式加以分析。

百分比δ=某一岗位选某选项的人数/该岗位的总人数

1. 理论与实践的时域特征规律

如果通信类课程包含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内容,当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课时总数为100时,调查对象希望实践课程的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为多少。对于此问题有四个选项供学生选择:A.

统计数据表明,学生不管任职哪种岗位,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中,都希望将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控制在30%至50%之间,一部分学生则希望这一比例可以更小。由此可见,学生尤其是无工作经验人员,由于还没有接触过技术原理,因此希望在校学习时理论部分所占时间应该大于实践部分所花费的时间,而不希望这一比例太高。

2. 理论与实践的知识点结合度

如果通信类课程的理论部分包含10个知识点,实践部分也包含10个知识点,那么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中,调查对象希望采用的学习形式是什么。对于此问题,有三个选项供学生选择:A.先完整地学习全部理论知识,再进行实践学习;B.每学习一个知识点的理论后,就进行相应知识点的实践学习;C.连续学习几个知识点的理论之后,再进行相应几个知识点的实践学习。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

统计数据表明,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中,对于在职学生来说,不管任职哪种岗位,都希望采用每学习一个知识点的理论后,就进行相应知识点实践学习的学习形式。可见学生由于是在职学习,学习时间比较零散,因此希望能够以一个知识点为单位,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一个知识点的理论和实践的学习。特别是营销人员,由于岗位特点,对这一点的要求最明显,同时这一岗位人员较其他岗位人员选择A的比例最少,这说明营销人员不愿意花大段时间学习完所有理论之后再进行实践。

调查显示,行政人员相比其他岗位人员,选择A的比例大于选择C的比例。可见从岗位特点来看,行政人员有相当一部分人希望先了解整个课程的理论体系架构,再以此为基础进行实践活动。

从调查结果可知,在进行课程设计时,理论课程应根据知识点进行模块化处理,实践部分也应模块化,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知识点的多种组合要求。

3. 实践内容讲解的必要性

如果通信类课程中包含有实践部分,但是其中有一些施工维护等内容与课程的基本理论关联度不大,调查对象是否需要在理论学习中增加此部分实践内容的讲解。对于此问题,有两个选项供学生选择: A. 绝对有必要;B. 没必要,自己能看明白。调查结果如图3所示。

统计数据表明,若通信类课程中包含有实践部分,但是其中有一些施工维护等内容与课程的基本理论关联度不大,对学生来说,不管任职哪种岗位,大部分都希望在理论学习中增加此部分实践内容的讲解。尤其是无工作经验人员,更希望增加对实践内容的讲解。

4. 实践部分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

如果通信类课程包含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内容,调查对象希望实践部分的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为多少。对于此问题,有五个选项供学生选择:A. 30%;B.40%;C.50%;D.60%;E.70%。调查结果如图4所示。

统计数据表明,若通信类课程包含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不管任职哪种岗位,大部分都希望实践部分的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比例为30%,并且随着这一比例的增加,选择的人数逐渐减小。选择比例为60%、70%的人数远远小于选择较小比例的人数。

可见学生认为在校学习还是应以理论学习为主,以实践学习为辅,考核成绩也应体现这一要求。

5. 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比例

如果课程总评成绩包含平时作业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调查对象希望平时作业的成绩占总评成绩的比例为多少。对于此问题,有四个选项供学生选择: A. 30%;B. 40%;C.50%;D.60%。调查结果如图5所示。

统计数据表明,若课程总评成绩包含平时作业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来说,不管任职哪种岗位,大部分都不希望平时作业所占比重太少(为30%),可见学生还是希望总评成绩能够反映过程性学习环节。

统计数据也表明,从事技术岗位的学生与其他岗位的学生相比,希望平时作业的成绩占总评成绩的比例要小一些,为40%,而其他岗位学生则更希望这一比例为50%。可见任职技术岗位的学生由于平时工作繁忙,学习时间难以保证,因此希望期末成绩所占比重稍大些。

五、几种不同实践性教学模式的设计

基于上述研究,对于不同岗位的学生,其适于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如图6所示。

六、不同实践性教学模式的适用性分析

本次调查涉及20个省市地区,考虑到学生分布范围较广,不同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和教育资源拥有量差异较大,对通信类课程理论与实践的需求不同,因此将调查对象所在地域按照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进行划分。发达地区选择了北京、上海、天津、广东4个有代表性的地区,欠发达地区选择了内蒙古、广西、贵州、宁夏、四川5个有代表性的地区,其他为中等发达地区。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可知,发达地区学生所占比例为35.91%,欠发达地区学生所占比例为9.44%,中等发达地区学生所占比例为54.64%。

下面分别针对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中不同岗位的学生,对上面提到的5种不同模式的适用性进行统计。

1. 发达地区的模式适用性统计

发达地区模式适用性统计结果如图7所示。

统计数据表明,在发达地区,任职行政岗位的学生选择前3种教学模式的人数相当,没有人选择模式4和模式5。任职技术岗位的学生对教学模式的选择比较分散,不过还是偏于选择模式3,其次是模式4。任职营销岗位的学生只选择了模式3,没有人选择其他模式。而无工作经验人员则偏重于选择模式1,可见无工作经验人员与在职工作学生的需求有差异。

2. 欠发达地区的模式适用性统计

欠发达地区模式适用性统计结果如图8所示。

欠发达地区由于学生人数较少,因此模式选择的结果有缺失项。统计数据表明,在欠发达地区,任职行政岗位的学生偏重于选择模式4;任职技术岗位的学生偏重于选择模式3,但仍有一部分选择了模式1;任职营销岗位的学生只选择了模式4;由于欠发达地区没有无工作经验人员参与调查,因此没有统计结果。

3. 中等发达地区的模式适用性统计

中等发达地区模式适用性统计结果如图9所示。

统计数据表明,中等发达地区,任职行政岗位的学生选择了前3种教学模式,但更偏重于模式2;任职技术岗位的学生偏重于选择模式3;任职营销岗位的学生只选择了模式4;而非在职工作人员则偏重于选择模式1。

综上所述,不同地域、不同岗位的学生由于其所在环境、工作特点不同,选择的教学模式也有差别。根据不同地域学生任职的不同岗位,本文提出具有一定适用性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具体如表1所示。

当某一地区的某一岗位对应多个模式时,按照排列的前后次序,各模式的优先级由高到低,如中等发达地区任职行政岗位的学生,可以选择的教学模式有模式2、模式3、模式1,其中模式2优先级最高,模式3为次优,最后为模式1。

七、结语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实现知识、经济、管理和市场的良好结合,对人才的培养更具有实效性。

在通信领域,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其素质的不断提高,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建设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需要大批具有熟练技术水平和一定文化知识的高技能人才。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为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探寻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对当前远程教育的改革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眼参考文献?演

[1] 马必学,刘晓欢.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J]. 教育与职业,2005,(7).

[2] 孙广玉. 继续教育教学模式与教师角色转换[J]. 继续教育研究,2005,(3).

[3] 蒋玉石,倪铃洁,陈叶梅. 成人继续教育项目的市场推广模式创新研究――以西南交通大学铁路司机继续教育培训班为例[J]. 继续教育,2009,(8).

[4] 冯淑红. 电大继续教育的教学模式及其组织实施的策略与方法[J]. 科技资讯,2009,(17).

[5] 沈夏威. 现代远程继续教育的创新思路[J].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22).

收稿日期: 2011-12-15

第9篇:见习岗位工作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 文秘专业 工作过程 课程开发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流程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就是要按照工作任务对知识进行对应式的选择和重新序化,具有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的整合性、整体性,使学生在完整、综合的工作过程中实现有效学习。

我们把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主要流程概括为六个环节或叫六个步骤,即职业岗位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划分行动领域、转化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实施教学优化。课程开发的根本出发点是职业岗位调研,它是进行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循本溯源的过程。它要尽可能挖掘职业岗位的所有信息,包括调研职业岗位群或学生工作岗位的工作情况、工作环境、工作任务等,在此基础上筛选并梳理出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是工作任务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出现频率最高的工作内容,由这些典型工作任务归类划分出行动领域,再经过教学整合转化成学习领域,通过具体学习情境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的研究,整合课程资源,达到教学实施的优化。课程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文秘专业课程开发实践

我们通过对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到大连地区对中职文秘专业学生的需求情况如下:一方面是就业去向问题。调查显示有80%以上的中职文秘专业毕业生被中小型民营企业或单位录用做文秘工作,可见中小型民营企业是中职文秘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另一方面是就业岗位类型问题。调查显示中职文秘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基本上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核心岗位”,主要做办公室文员和客服工作,基本是在所学专业范围内开展岗位工作,可谓专业基本对口;二是“外延岗位”,主要做事务性杂项工作和出纳工作,岗位工作内容要求学生具备会计出纳基本技能;三是“拓展岗位”,主要从事会计和行政秘书岗位工作,其原因是中职文秘专业学生工作3~5年后实现了岗级晋升的结果,其所学专业总是随着所从事的岗位工作与职务的晋升和变化在不断地转型与扩充,需要补充必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但总体上仍相对稳定在专业大类范围内,变化的只是不同的小专门化方向所对应的岗位工作。三种类型岗位如图2所示。

我们根据企业调研,进行专业与岗位分析,完成专业、专门化及课程定位,形成文秘专业与课程体系的“专业集群化、小专门化方向多样化、专业课程精微化”的“三化”框架,即在专业集群化基础上,建立最少三个有所区别和联系的小专门化方向,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文秘岗位工作对不同专业技能的多向度需要,支撑小专门化方向的是被精化、微化了的专业课程。经过岗位分析专业定位,确定了文秘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特别是最大限度地满足核心岗位、外延岗位、拓展岗位等不同类型的岗位需求。在准确定位职业岗位群的基础上,我们重点分析了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工作条件等,为下一步进行典型工作任务的归纳,为课程内容的选择打下基础。岗位分析见表1。

工作条件:

1.在中小企业办公室完成办公室各项事务工作

2.在企事业单位前成接待引导工作

3.大多数时间在办公室及前台等场地工作

4.办公室内配备有电视机、录音机、录像机、摄像机、投影仪、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碎纸机、光盘刻录机、数码相机、扫描仪等设备

员工条件:

1.仪表端庄、气质优雅、举止得体、有亲和力

2.具备文字与语言沟通能力、综合协调与合作能力、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等

3.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有沟通能力,有较强的责任感、服务意识和细心的工作态度

4.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力)

根据工作任务在岗位中的重要程度、出现频率,对以上岗位工作任务进行筛选,梳理出有代表性的工作,遴选确定本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对文秘专业确定的岗位任务进行分析,分别确定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见表2。

按照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工作环境、工作过程、工作方法等相似相同点及工作内容相承接、相联系的特点,把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类、整合成行动领域,再转化为学习领域。学习领域与来自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的行动领域相对接和转化,使之由“工”的内容转化为“学”的内容,实现工学结合,其连接的桥梁就是典型工作任务。我们选取文秘专业中的一个行动领域,对其如何转化为学习领域进行分析,并以比较性图表加以呈现,见表3。

我们对行动领域进行职业能力分析,进而对学习领域课程进行描述,是由学习目标、工作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实践理论综合的学习时间(具体学时)三部分组成。学习目标与行动领域的职业能力相对应,学习内容则对应着工作内容。这些都是基于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所获得的,是学生要在课程模块中学习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可以制订出学习领域的框架计划,开发出教学计划进度表。下一步是将学习领域开发为学习情境,进行学习情境的规划和设计。学习情境是以某一项目、产品、服务等为载体,真实反映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单元,学习情境规划是根据职业特征及完整思维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学习单元的过程,是将课程内容以某一真实企业活动为载体具体落实的过程。根据这种理念,我们将本校文秘专业10个学习领域进行学习情境的序化设计,在教学中将每个情境划分为若干子单元,然后进行每个单元的教学设计。学习情境的序化设计见表4。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文秘专业课程开发的教学优化

我们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文秘专业课程开发的教学优化,主要采用了头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法、模拟仿真法、参观法、引导文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先学后做的模式,强调边做边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进行指导,学生在行动中体验、思考和学习,逐步提升职业素养。例如,我们采取行动导向的引导文教学法,就是通过文秘专业的书面文本的引导,解决文秘工作的实际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工作过程相对固定的六个步骤,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察、评估,使学生获得独立完成文秘任务及团队合作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教学优化进一步激发了工作过程课程自身的活力因子,实现了课程开发的目的,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完成工作过程的六步骤如图3所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