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妈妈对宝宝说的话范文

妈妈对宝宝说的话精选(九篇)

妈妈对宝宝说的话

第1篇:妈妈对宝宝说的话范文

宝宝怎么没反应?

年龄越小的宝宝,对大人的说话兴趣越小,不过大多数的宝宝对“妈妈节奏”都是有反应的。那么“妈妈节奏”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语调要抑扬顿挫

比起平淡、单一的声音,抑扬顿挫的语调更能引发宝宝的反应。试着用高低不等的语调来和宝宝说话,语调高的那些词并不一定有特别含义,只是这种旋律感强、上下波动大的声音能使宝宝兴趣更大。高一点的语调还能让宝宝感受到明快的氛围,让他心情愉快。不过,也不需刻意提升音调,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即可。

看着宝宝的脸

和宝宝说话并不是为了刻意告诉他什么信息,而是要把妈妈充满爱的心意传达给宝宝,所以在说话过程中,看着宝宝的脸是十分重要的。科学研究表明,和宝宝对视的最佳距离是20~25厘米。在这个距离范围内,一边看着宝宝一边和他说话,同时根据他的反应调整说话的方式。

加上身体接触

宝宝从出生起就需要经常和父母进行身体接触,这能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是父母世界中的一部分,被父母所包容,从而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因此在和宝宝说话时,妈妈也不要忘了同时握着他的小手、或轻轻抚摸他身体的某个部分,这能使宝宝感受到更多的爱。

掌握好说话间隔

虽然宝宝还不会说话,但妈妈也不能只顾着自己说。在双方交流中,最重要的是交换反应。宝宝的反应通常比较慢,所以妈妈开始和宝宝说话后,要耐心等待他的反应,然后再做出自己的回应,这样能让宝宝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的,以及交流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如果妈妈有些担心或急躁,这种情绪会迅速传递给宝宝,让宝宝也感到紧张。所以如果宝宝暂时没有反应,妈妈也不要急,慢慢深呼吸后,再重复之前的话。不要抱着“一定要和宝宝说话”、“这是为了宝宝好”的想法,把说话当做是一种让双方都感到愉快的游戏就好了。

爸爸也要用“妈妈节奏”说话吗?

爸爸的声音普遍低沉,勉强模仿高音调的“妈妈节奏”反而会显得不自然。接受不同声音的刺激对宝宝的生长发育更有好处。所以爸爸只要在和宝宝自然的交流、游戏中,找出他喜欢的词汇或说话方式,然后重复说给宝宝听就可以了。

应该怎样和宝宝说话?

和宝宝说话,其实并没有规定的时机。当我们和其他家人说话时,通常想到什么就会说什么。所以对宝宝说话,也无须顾忌,使用最自然的方式就可以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和宝宝说话的小技巧值得推荐。

帮宝宝说出他的心情

宝宝还不能用语言明确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妈妈大可以当他的代言人,在他有情绪表现的时候,帮他说出自己的心情,比如“真好吃呢!”、“刚才吓了一跳吧!”之类的。宝宝能从中获得认同感和安心感。此外,当宝宝发出“哇”的声音、或是伸手挥舞的时候,妈妈还可以进行模仿,这会让宝宝非常开心。

说出自己的行动和感想

把宝宝当作一个正常的交流对象,自然地说出自己的感想和行动也是很有效的。比如“今天天气很好啊”、“妈妈要去洗衣服了”之类。即使是这样简短的语言也能让宝宝感觉自己没有被忽视。

帮宝宝补充语言

当宝宝只会说单个词汇时,妈妈可以及时帮他补充剩下的意思,这样可以帮助宝宝扩展对语言的认识。比如宝宝说“爸爸”时,妈妈就要补充说“对啊,爸爸回家了。”当宝宝说错时,妈妈也无需刻意指出,若无其事地再说一遍正确的即可,这样能自然地帮宝宝纠正语言上的错误。

宝宝听得越多学得越快?

交流固然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法,不过对语言发展还不完善的宝宝来说,听得多并不代表将来会更早学会说话。和说话的量相比,宝宝更应该在和不同人的交流中,获得发声的乐趣。

不好意思和宝宝说话?

或许有些妈妈觉得用自己没有尝试过的说话方式和宝宝交流有些难为情,那就试试对着宝宝唱歌吧。歌曲本身就有旋律性强、情感丰富的特点,同样能让宝宝感到心情愉悦、内心充实。那么唱歌给宝宝听有哪些要点呢?

选曲自由

在选曲上,不仅限于宝宝喜欢的童谣,也可以是妈妈喜欢的歌曲,只要能笑着唱给宝宝听就可以了。如果发现宝宝最喜欢某首歌、或是一首歌的某个部分,可以反复给宝宝唱。

演唱方式自由

给宝宝唱歌不用在乎歌词是否准确,可以在歌里加入宝宝的名字、宝宝感兴趣的词汇或把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也编进歌里,这些都会让宝宝非常开心。妈妈还可以自己给宝宝编歌,无需在乎曲调和音高是否完美,传达出快乐的心情就可以了,因为宝宝能够感受到妈妈歌声中的魅力。

第2篇:妈妈对宝宝说的话范文

个案1

3岁半的翠翠总是说话不算数,刚刚答应好的事情转眼就改了章程,根本不履行诺言。比如,她看了半个多小时的电视,该到洗手吃饭的时间了,但是她就是不肯关电视。

坏妈妈的做法:

不管三七二十一,走过来就摁掉电视:“你这宝宝跟谁学的,讲好的半小时关,现在都什么时候啦?真叫人操心!”翠翠跑过来又打开电视,妈妈气得在她小屁股上拍了几下,勒令她必须关掉。翠翠不听劝,哇哇哭闹。

好妈妈的做法:

爱动脑筋的妈妈想出一个好主意,就是两个人猜拳头,谁赢了谁关电视,翠翠答应了。“石头剪刀布!”妈妈赢了,让翠翠自己走过去关掉电视。这样她们就可以继续玩游戏了。翠翠开心地照妈妈说的做,气氛一片和谐。

专家评析:

年幼的宝宝讲话不算数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跟年龄有关,毕竟宝宝们都还小,一般刚刚开始建立社会交往原则,遵守约定、说话算话对于他们是一个比较新鲜的理念,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确立。当然,父母在给宝宝建立规则过程中的行为至关重要,很多父母在要求宝宝怎么做时,都会随口给宝宝一些承诺,答应宝宝一些要求,但却没有把自己的说的话放在心上。而宝宝却不会忘记。如果父母这样随口应承得很多,却经常不做到,就会给宝宝留下说话不算话的印象,失去宝宝对自己的信任,以后宝宝也会照样模仿。

个案2

美丫家里来客人了,妈妈端上新鲜的草莓招待。美丫刚刚吃完草莓,这会儿也过来凑热闹,奶声奶气地说:“我吃完三颗就不吃了。”妈妈觉得美丫真懂事。可是,吃完三颗后,美丫却继续伸手拿草莓吃。

坏妈妈的做法:

“你不是说只吃三颗吗?”妈妈当场揭穿她。美丫很不高兴,而且让客人也很尴尬,妈妈无奈地说:“这孩子,真没办法!”

好妈妈的做法:

妈妈不动声色地拉着美丫悄悄问:“宝贝,吃几颗了?”美丫虽然有些不好意思,但还是耍赖说没吃够。妈妈温和地警告她,我们要遵守自己所讲的话,要是不算数的话,客人可就不喜欢你了。而且,客人带来的巧克力晚上也不给吃哦。美丫一听,立刻住手。

专家评析:

宝宝说话不算话,每个家长都会遇到,尽管宝宝还小,也不要回避这个问题。其根源还在于大人的态度,在违反约定的时候,品尝爽约的后果,对于帮助宝宝建立行为准则至关重要。家长要给宝宝建立行为后果,帮助宝宝学会承担责任。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遵守规则,就会承担不愉快的后果,比如受到惩罚。因此在给宝宝建立规则的过程当中,必须让宝宝学会承担自己的行为后果。

个案3

晓欢4岁,说话却像大人一般老练,每次都把亲朋好友逗乐了。可是,不知是否因为开玩笑还是话太多了,妈妈发现最近这小家伙讲话完全不算数。比如带他出去玩,说好去动物园的,但是快到动物园时又突然说他不想去了,要去儿童乐园;而走了没多久,却又想去动物园了,吵着闹着要回去。

坏妈妈的做法:

在晓欢又一次说话不算话时,妈妈火大了,当即冲他吼道:“你想折腾死你妈是吧,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我看你就欠抽!”晓欢不屑地反驳:“哼,你还不是答应我的事总反悔!说好在外婆生日那天带我上外婆家,后来又说不去……”没想到晓欢能举出实际例子来,妈妈语塞了。

好妈妈的做法:

见晓欢翻出自己的“罪证”,妈妈心存愧疚地向儿子道歉,并适时弥补错误,再问:“妈妈是不是说话算数的?” 晓欢点头。“那么你该怎么做啊?”妈妈继续问。晓欢郑重地承诺:“以后我也要说话算话!”

第3篇:妈妈对宝宝说的话范文

语言饥饿源于教养不当

过度满足宝宝要求

不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对宝宝百般宠爱,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宝宝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宝宝想要什么用不着说话,只要手一指,家人就会给他拿过来。可见,在日常生活中,宝宝没有学习与使用语言的必要,通过行为就可以达到目的,因此词汇量极其匮乏。

忽视与孩子的交流

不少家长觉得宝宝太小,听不懂,也不会说。他们更为重视孩子物质生活的保障,重视孩子的喂养,忽视与孩子的语言交流与社会互动。家长的忽视非常不利于宝宝的语言发展和社会性发展。

语言学习环境复杂

很多父母工作非常繁忙,只好将照顾宝宝的重任交给老人。有的爷爷奶奶只会讲方言,不会说普通话;有的爷爷奶奶讲的普通话很不标准。宝宝的语言环境较为复杂,使得宝宝学习语言产生困惑,一些宝宝甚至发音含糊不清,别人较难理解。

正确应对宝宝“语言饥饿”

多与宝宝交流互动

语言能力是通过语言交流与语言使用习得的。因此,父母不管多忙,都应该多与孩子进行面对面的语言交流,这样既可以促进孩子语言发展,也有助于孩子心理健康。妈妈在怀孕时跟宝宝多交流多互动,有利于宝宝出生后语言能力的发展。当宝宝还在妈妈腹中时,已经有了一定的听力,爸爸妈妈常常跟宝宝说说话、讲故事等,宝宝是能感受得到的。宝宝出生后,刚开始不理解成人的话,但其学习能力极强。如果妈妈常常冲他微笑,对他说,“宝贝,我是妈妈。”久而久之,语言信息就能储存在宝宝大脑里,再经过不断的重复,宝宝就明白了:常常抱着我和我说话的是妈妈。同时,对于宝宝咿咿呀呀发出的各种声音,爸爸妈妈要给予积极的回应,重复宝宝发出的声音或者夸奖宝宝。另外,爸爸妈妈在做家务的时候也不要冷落宝宝,可以和宝宝聊聊,说说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动作、情绪及感受等,同时观察宝宝的反应。

不急于满足宝宝要求

有些家长对于宝宝有求必应,因此导致宝宝没有使用语言的机会和必要。宝宝有什么要求,父母不必急于满足宝宝,可以适度地让宝宝将要求用语言表达出来,给宝宝创造练习语言表达的机会。譬如,宝宝想喝牛奶,用手指指奶瓶,父母不妨递给他一个空奶瓶。宝宝捧着空奶瓶喝不出牛奶,这时候爸爸妈妈要耐心等着宝宝说出“奶”或者“牛奶”。

鼓励宝宝用语言表达

对于宝宝的语言表达,爸爸妈妈要及时予以鼓励,加以赞许。有的宝宝不说话,只是用手指着某一个事物摇头或者点头,用动作来表达自己想要或者不想要。遇到这种情况,爸爸妈妈要鼓励宝宝说“要”或者“不要”,只要宝宝开口,就要给予鼓励或者加以赞许。父母的鼓励和引导对于孩子的语言发展非常重要。

创造适宜的语言环境

适宜的语言环境有利于宝宝的语言发展。在宝宝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家庭成员应尽力说标准的普通话,这样才不会使得宝宝产生困惑。与此同时,爸爸妈妈不妨经常与宝宝聊天,睡前给宝宝讲故事,给宝宝听听音乐等。宝宝较小时,爸爸妈妈说儿语有助于宝宝语言发展,如把猫说成“喵喵”。当宝宝语言有了进步时,爸爸妈妈应使自己的语言适当超前于宝宝的语言水平,如宝宝会说“猫”,爸爸妈妈不再用“喵喵”,而是说“小花猫”等。

第4篇:妈妈对宝宝说的话范文

TOP1 “你是爸爸妈妈捡来的。”

情景再现:宝宝认真地问:“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呀?”妈妈用自己小时候父母惯用的“忽悠”伎俩回答:“你呀,是妈妈从垃圾桶里捡来的!”宝宝脸上写满了疑惑和失落,黯然地坐在角落里一声不吭。

为何不能随便说?宝宝到了一定年龄便会对“我是从哪里来的”这类问题发生兴趣。长久以来,“你是捡来的”几乎成了家长们图省事、图好玩的“标准答案”。事实上,这种故意抹杀宝宝与父母间亲密关系的回答很容易伤害孩子的心,使亲子间产生隔阂。有些宝宝甚至因此而备感失落,整天闷闷不乐。

贴心建议:宝宝的提问反映出其逐渐增强的自我意识,他开始对生命的来源感到好奇,父母要抓住这个机会强化自己与宝宝间的亲密关系,而不是淡化甚至切断它。对于两三岁的宝宝,你可以告诉他:“你是在妈妈身体里一个特殊的地方慢慢长大,然后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

TOP2 “弟弟(妹妹)比你漂亮哦,妈妈不喜欢你啦。”

情景再现:3岁的宝宝本来很喜欢上个月刚出生的小弟弟,时常要求挤到弟弟的小床前去亲亲他、抱抱他。可是最近来探望弟弟的几个亲戚却对大宝宝说一些又奇怪又讨厌的话,比如:“我看小弟弟比你漂亮哦,你怕不怕将来爸爸妈妈只喜欢小弟弟,不喜欢你啦?”宝宝很生气,有时候真想把小弟弟塞回到妈妈肚子里去。

为何不能随便说?对大部分孩子来说,妈妈有了新宝宝的消息很容易带来不安,然后,他们会用所知道的一切方法来表达自己的焦虑,不让新宝宝夺走原先由他们独占的父母之爱。加上此时父母不及时疏导这种焦虑,甚至用“爸爸妈妈更喜欢弟弟(妹妹)”这类玩笑话来火上浇油,很可能在宝宝天真的心灵埋下怨恨的种子,使他们变得内向、闷闷不乐甚至对他人怀有敌意。

贴心建议:生育二胎的父母要尽一切可能来弥补大宝宝心中缺失的安全感,甚至在二宝宝刚出生时要给予大宝宝比以往更多的疼爱和关注。要杜绝“爸爸妈妈更爱弟弟(妹妹),不爱你了”这类恶劣的玩笑话,如果是其他人这样戏弄孩子,请毫不客气地指出:对不起,我的孩子不喜欢开这种玩笑。

TOP3 “宝宝,你要爸爸还是要妈妈?”

情景再现:宝宝正和爸爸妈妈一起玩得高兴,大人心血来潮想要逗逗他,于是故意一脸严肃地问:“宝宝,爸爸妈妈要是不住在一起了,你是要爸爸还是要妈妈?”看着宝宝既害怕又为难的小眼神,大人们忍俊不禁。

为何不能随便说?让宝宝在爸爸妈妈之前“二选一”,这样的玩笑不仅不够高明,甚至有些愚蠢。孩子会因此产生“失去爸爸”或“失去妈妈”的恐惧心理,并加剧与父母的“分离焦虑”,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安全感的缺失。与之类似的还有:“爸爸好。还是妈妈好?”宝宝开始并不会回答,不久后却可能通过观察做出反应:谁问他他就说谁好。宝宝可能由此学会撒谎、说奉承话,不利于形成天真开朗、健康自信的性格。

贴心建议:宝宝内心安全感的确立,最初、也是最重要的来源就是家庭。要尽一切可能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起完整、温馨、和谐的家庭概念,让他知道:爸爸、妈妈、宝宝是在一起的,是不分开的,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TOP4 “爸爸妈妈不需要,这是在逗你玩呢。”

情景再现:宝宝手里紧紧攥着最心爱的棒棒糖——这是他今天唯一的一根,特意留到下午才吃。大人却故意逗他玩:“爸爸很想吃,把糖给爸爸吧!”宝宝皱着眉头很不情愿,但在大人三番五次的哄逗下,终于同意把手里的“宝贝”拱手相让,可这时爸爸却嬉笑着说:“爸爸不要,这是在逗你玩呢!”

为何不能随便说?这是大人们常常和小孩子开的玩笑,他们原本不需要孩子手中的糖果、玩具,但作势要拿走,或者一再索要,以试探小朋友是否大方。

但对于不会说假话的孩子来讲,他们能够理解的只是一种简单的直线型因果关系,一点也不明白“玩笑”是什么——他们会认真地思考这个东西要不要给,自己不想给该怎么办。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当孩子好不容易让出心爱的东西,大人却轻轻地说“不要了”,这种对确定结果的否定会让孩子感到迷惑,反复如此易使他们产生不确定、犹豫、矛盾的心理,更可能令他们变得没有主见。

更糟糕的是,大人说话出尔反尔,容易使孩子认为说 出来的话可以不去实现,这对培养孩子健康的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不利,容易使他们养成说谎、任性等坏毛病。

贴心建议:宝宝2岁后进入物权意识敏感期,常常说:“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么都不愿和人分享。因此当他真的下决心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大人,那是做出了很大的“牺牲”,非常不容易。此时大人一定要快乐地接受,并大力赞扬宝宝的慷慨、大方;千万不要用“我是逗你的”打趣他,这样会使宝宝感到无比失望,慢慢就更不愿意与他人分享了。

TOP5 “再不乖,爸爸妈妈就要打屁股了!”

情景再现:已经很晚了,宝宝却还在家里上蹿下跳,不肯好好上床睡觉。爸爸妈妈硬把他“搬”到小床上,宝宝仍旧不配合,还自顾自地玩起床头小桌上的积木来。爸爸皱起眉头说:“再不乖,爸爸打屁股了!”谁知宝宝不仅不怕,还对爸爸嘻嘻坏笑起来,弄得大人们哭笑不得。

为何不能随便说?孩子不听话,做父母的总是很烦恼,所以经常会用“打屁股”“打手心”这类玩笑话来吓宝宝。可是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真要打还下不了手,于是,宝宝渐渐变得一点也不怕这样的话语,甚至开始对着生气的父母嬉皮笑脸,让大人们无可奈何。

第5篇:妈妈对宝宝说的话范文

爸妈对宝宝撒谎,不外乎出于这样几个目的:一是为了让宝宝能够听话,比如:“你要是再哭,我就把你送给人贩子。”二是为了防止宝宝受到意外的伤害,比如:“千万不要靠近河边,否则会有水鬼来拖你的脚。”三是无法回答宝宝的问题或不好意思说出事情的真相,比如,宝宝问:“我是从哪来的?”爸妈通常会说:“天上掉下来的。”或“从路边捡来的。”

不能排除有些谎话或许会对宝宝起到良好的规劝作用,但有4类谎言,爸妈一定不能说。

1.知识类的谎言。

宝宝对外界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脑子里总有问不完的问题。对于宝宝所问的这些问题,有的问题爸妈能够准确地回答出来,但有的问题可能爸妈也不知道如何回答。

有的爸妈觉得回答不了宝宝的问题很没有面子,于是便用谎言来糊弄宝宝。事实上,这样做不但没能为宝宝释疑,还会在宝宝的心里种下许多错误的种子,对宝宝的成长极为不利。比如:宝宝会问类似这样的问题:“世界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可能会难倒很多爸妈,如果你说先有鸡,那蛋是从哪里来的呢?如果你说先有蛋,那鸡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对于不懂的问题,爸妈不要装懂,更不要胡扯乱揪,最好的回答就是向宝宝真诚地坦白,并建议宝宝自己去探索或带着宝宝一起去图书馆寻找答案,这样做不仅能够让宝宝从小养成求真务实的好习惯,还能够激发宝宝浓厚的学习兴趣。

2.情感类的谎言。

当宝宝不听话时,爸妈动辄就说:“我不要你了,我不爱你了。”虽然成人知道这只是一句戏言,无论宝宝听不听话,爸妈都不可能不要他,但在宝宝听来这些话并不轻松,他们甚至会信以为真。

如果按照宝宝的思路假象下去,宝宝最依赖的人就是自己的爸爸妈妈,当宝宝听到爸妈要抛弃他时,内心该有多恐惧啊!其实,情感类的谎言对宝宝的伤害最大,宝宝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安全感,所以爸妈最好不要说这些玩笑话来糊弄单纯的宝宝。

3.恐吓类的谎言。

“你再不听话,就把你拿去喂大灰狼。”恐吓类的谎言是一种软暴力,它会让宝宝变得越来越胆小。

记得有一次,我曾拿鬼来吓唬我家宝宝,虽然效果非常理想,但带来的伤害却是巨大的,从那以后,宝宝再也不敢一个人呆在家里,也不敢一个人下楼,晚上睡觉都会缩成一团。尽管后来我采取了很多补救措施,但始终无法消除宝宝心中的恐惧,可谓是得不偿失啊!

4.逃避类的谎言。

爸妈不小心弄坏了宝宝最喜欢的玩具,宝宝大哭大闹,爸妈为了平息事端,便对宝宝说:“这不是妈妈干的,是隔壁的小花猫干的,妈妈这就去打它。”

第6篇:妈妈对宝宝说的话范文

爸爸妈妈们,在和宝宝说话时,你知道自己在使用身体语言吗?

无声的身体语言,有时候甚至比言语的能量还大。

你会恰当地运用身体语言和宝宝沟通吗?

身体语言要与你说的话保持一致――表明你的态度

1岁之后的宝宝,会爬了,会走了,甚至会跑了,这些运动技能的发展扩大了宝宝的探索空间,同时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评价也多了起来――当然有时是批评,有时是表扬。这时,你的身体语言要与你想表达的意思完全一致,含义要明确。

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含糊的身体语言会让宝宝误解。比如,有一天宝宝突然打了你一下,这是他从来没有过的行为。你会有怎样的反应?你有些不高兴,也有些意外,“这小子,居然会打人了,劲还真大”,“你再打妈妈,妈妈就打你”,然后你假假地拍了一下宝宝的屁股。你知道,当时你的表情是怎样的?有一点点责备,但也有点兴奋,眼睛甚至有点发亮。结果,这个态度不明的表情,在宝宝看来,意思是妈妈在肯定我的行为,鼓励我再来一次,这是个不错的游戏。

那么应该怎么做呢?表情严肃,简简单单地告诉宝宝“不能打人,打人会让妈妈难受”。虽然宝宝不能完全领会妈妈说的意思,但他能从你的表情里判断出这个行为会引起妈妈不好的感受。(请注意,这并不是鼓励你用大惊小怪、惊慌失措的表情制止他)

同样,当宝宝自发完成一个动作时,比如舀起一勺饭喂到嘴巴里,把玩具捡起来放到玩具箱里,妈妈可以摸摸宝宝的小脑袋,给他一个甜蜜的亲吻。宝宝能从妈妈愉悦的表情、亲昵的动作中知道这么做是正确的,受到了妈妈的赞许,今后他会更多地这么做。这甚至比你用语言表扬他“宝宝真棒”更能让宝宝感到高兴。

心理学研究说,这不是小题大作

在宝宝3岁之前,如果妈妈总是及时对宝宝的行为、感受作出正确、清晰的反应,那么宝宝就能逐渐明白什么样的活动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是喜欢还是讨厌。久而久之,他就可以预计别人会出现怎样的反应,那么相应地他就知道这个世界是可以预期的。这可是宝宝社会化发展的基石。

要有意识地增加目光交流――向宝宝“示好”

还记得宝宝在刚出生的那几个月,不管是睡着了,还是躺在你怀里吃奶,你都会充满爱意地望着他,不过,当宝宝慢慢长大时,你还会这么做吗?你还和宝宝有频繁的目光接触吗?

温柔的注视是给予安全感。一旦宝宝会走了,他和妈妈,和家里所有人的关系都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为什么这么说呢?回想躺在床上的宝宝,他只能用哭声、哼哼声把你叫过来,不过现在,他可以自己走过来找你,然后再走开一下。宝宝和妈妈是如何保持联系呢?目光接触。从心理学来说,与妈妈的目光接触是为了消除空间上的距离。

在小区的游乐场,宝宝走出去几步,又回过头来望着妈妈,这时候妈妈用肯定的目光回应他,并点点头。于是宝宝继续往前走,去研究一下哥哥姐姐玩的滑梯。这是我们都熟悉的场景,宝宝其实在试探“我能走多远”,但他又不确定往前走是否安全,所以他要回头找妈妈,妈妈的及时回应能让他知道妈妈一直在关注他,“宝宝在妈妈视野范围之内”,让他获得安全感。

温柔的注视是接纳。2岁前后,妈妈和宝宝之间的冲突增加了,此时,妈妈的“目光表现”显得尤为重要。当宝宝不合作时,其实他心里也是有些害怕和不安的。如果妈妈眉头紧锁,用责备、恼怒的目光注视宝宝,或者不直接看宝宝――回避宝宝的目光,如此消极的目光会让宝宝感到更大的不安,反而激起他的反感和反抗。相反,如果妈妈改用柔和的目光,宝宝读到的是温和、接纳的信号,宝宝消除了心中的不安,取得宝宝的合作会更容易一些。

温柔的注视是尊重。妈妈常常不明白,为什么宝宝跑过来对自己说话时,总是要先叫一连串的“妈妈,妈妈”。这是因为,宝宝希望你看着他,听他说话。大人之间沟通时,不总是面对面,眼睛对视着吗?只有看着宝宝,宝宝才认为你在听。如果妈妈一边做着别的事情,一边漫不经心地回应,会给宝宝造成一种不被重视的挫折感,甚至让宝宝感到愤怒。表达和交流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也更容易让宝宝反抗父母提出的要求。这也就是为什么,宝宝在外面走着走着,突然要妈妈抱,那是因为他想看着妈妈的眼睛,只有妈妈抱着他,他才觉得自己说的话,妈妈听到了。

英国早教专家提示: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如果仔细观察幼儿园老师是如何与孩子说话的,你会发现,老师们都是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的。道理其实很简单,蹲下来,和孩子一般高,表示你乐意倾听他,而孩子也会从中感到尊重。

在对宝宝提要求时,少说多做――用行动来示范

请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宝宝将玩具铺了一地,妈妈要宝宝自己将玩具都收进盒子,此时如果妈妈一手叉着腰,一手指着地上的玩具,不耐烦地说:“快点把这些都收起来,你看家里乱成什么样了!”宝宝会是什么反应呢――害怕,觉得自己犯了错,不知所措。妈妈居高临下的姿态给宝宝造成一种强势的感觉,宝宝根本就不会听。而且,即使宝宝听从了妈妈的命令,心里也会感到委屈、不愿意,这种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命令性的教导方式往往给宝宝的心理造成不好的影响――要么因为胆小而屈服,要么反抗父母的要求。

那如果妈妈换种方式与宝宝沟通,效果又会如何呢?首先,妈妈蹲下来,和宝宝保持平视,宝宝就不会感到有种被威胁的感觉了;然后一边说“我们一起把玩具收好,让家里更整洁些”,一边捡起一件玩具放进盒子里。宝宝看到妈妈这么做了,也会跟着模仿妈妈的动作,把玩具收进盒子。

第7篇:妈妈对宝宝说的话范文

快乐学数字

妮可已经3岁半了,0~9这十个阿拉伯数字还认不全。“‘1’字像粉笔,‘2’字像小鸭……”妈妈又开始这样形象地教妮可了。妮可不住地点着头:“记住了!”可当妈妈再次让妮可连起来认这几个数字时,她又认不出来了。妈妈很着急。

支招:对于习惯了形象思维的宝宝来说,认识阿拉拍数字其实只要一部电话机就可以轻松搞定!

电话机上的数字键是按顺序排列的,领着宝宝依照顺序读“0、1、2、3……”如果电话上有显示屏,还可以一边读一边按,让数字显示在屏幕上。玩了几次之后,你开始考宝宝,让他(她)依照顺序读出电话上的数字,这种形象教学法可以让宝宝很快学会认识数字。

快乐接线生

电话铃声响了,妈妈正在厨房里忙碌。珊珊拿起电话:“你谁啊?”一听是陌生声音珊珊很不耐烦。打电话的人听出珊珊是一个小孩子,便让她叫妈妈来接电话。“不行!你不说出你的名字我就不替你喊!”珊珊很坚持。对方只好老实地告诉珊珊她叫王秋华。“妈妈,王秋华让你来接电话!”珊珊一边放下电话一边朝妈妈喊。妈妈一听说是王秋华的电话,赶紧跑了过来,因为王秋华可是她的顶头上司!

支招:礼仪可是宝宝必须要上的一课。你可以告诉宝宝,负责接听电话是一份很重要的工作,是代表你们一家人的形象。在接到电话时要用“您好,请问您找谁?”“请稍等”等文明礼貌用语。接听电话时口气要保持柔和并专心倾听,放话筒时动作要轻等。在宝宝做了几次这样的工作之后,不妨这样表扬他(她):昨天打电话来的那位李阿姨说我们家宝宝好棒,接电话声音好听,又懂礼貌。他(她)一定会高兴得乐此不疲。

快乐号码库

鲁子跟妈妈去逛商场,妈妈一看到满街的时装,只顾自己尽情地欣赏、试穿。鲁子趁妈妈不注意,溜到一处玩具柜台前,痛痛快快地玩了起来。天色晚了,逛了半天街的妈妈才想起鲁子,可等她再回头找鲁子的时候,哪里还有鲁子的身影啊?

支招:宝宝一不注意与大人走失了在我们的生活中里并不少见。所以,让宝宝记住一些电话号码可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哦!那我们就来玩一个记电话号码的游戏吧!例如,你可以和宝宝说:我们现在都是“电话号码库”,专门用来存储电话号码,看谁肚子存的电话号码多。你将一些常用的电话号码,写在纸上,把号码和名称联系在一起。比赛正式开始了,你和宝宝都努力地记忆起来。三分钟后,宝宝的肚子里共装进四个号码,你装进了三个号码,宝宝大获全胜!结果刚一公布,宝宝肯定会主动要求进入下一轮比赛的!

快乐学习整体与部分

昨天上午,家里买了台式电脑。“爸爸,我们家买的是电脑,要下面那个箱子做什么啊?”4岁的文文指着显示器问。“显示器只能算是电脑的一个组成部分啊,它还不能叫做电脑呢!”爸爸耐心地解释道。“那到底哪一样才算是电脑呢?”文文更糊涂了。

支招:许多宝宝都曾经历过弄不清物品整体与组成部分的关系的时期。你可以拿起电话的话筒问宝宝:“电话在哪里?”宝宝肯定会指着电话的机身,“不是!”你微笑着摇头。宝宝接下来就会指着话筒了,“不是”你仍然摇头。宝宝露出了狐疑的神色,这时,你就可以将话筒放到机身上去。原来电话是两样东西啊!宝宝高兴地叫起来。“更不是!”你大声地说。这时,你可以告诉宝宝,电话是由机身和话筒组成的,它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缺了谁都不能成为一部完整的电话。这时,你不妨让宝宝想想家里还有哪些这样的物品。“电脑”、“空调”、“门锁”……宝宝掰起小指头,一样一样地数了起来。

第8篇:妈妈对宝宝说的话范文

“狠话”出自一颗无法摆平的心

当遇到挫折的时候,宝宝的攻击主要有两种方式:身体攻击和语言攻击。4岁之前的男孩子和女孩子的攻击方式差别不大,既有可能采用踢、抓、揪、跺、打等身体攻击方式,也可能采用大喊大叫、恶狠狠地说话等语言攻击方式,4岁以后,男孩子更倾向于身体攻击,女孩子更倾向于语言攻击。宝宝的攻击方式和程度虽然不同,但都出自一颗无法摆平的心。当自己的意愿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宝宝采取什么方式自我调整心态,关系到了他的情绪智能发展水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例1:自己不能摆平的宝宝

星星和辉辉在一个房间里玩,星星把汽车开得呜呜叫,辉辉想凑过来玩,星星却不让。辉辉就生气了,“你为什么不跟我玩?我要你跟我玩!”他大叫两声,星星没理他。接着辉辉开始出现抢夺,这一行为的意思是:“你不跟我玩,我偏要玩!我让你没法玩!”妈妈过来把辉辉抱走了,但辉辉在妈妈的身上又扭又扯。

例2:自己能摆平的宝宝

梦梦在玩妈妈新买的娃娃,婷婷说:“让我玩一会儿吧。”梦梦撅着小嘴说:“不!”婷婷自言自语地说:“你不跟我玩,我自己玩。”她自己玩起了过家家,自己乐得有说有笑,梦梦被她吸引走过来了,想跟她一起玩,婷婷不但没有拒绝和“报复”她,还说了一句:“跟我玩好玩吧!”相当于用事实“教育”了梦梦。

可见,同样遭遇被拒绝的情境,婷婷的心理调节能力和处理问题技巧要比辉辉高出许多,具有“儿童领袖”的品质,既能镇定自己也能“收拢”别人,她的快乐感和成就感自然也是辉辉所无法比拟的。

让宝宝不说“狠话”说“好话”的教育策略

接纳和关怀宝宝的不良情绪

当宝宝出现攻击行为的时候,妈妈首先要做的事情是避免矛盾和攻击升级。因为宝宝完全处于非理性状态,这时候批评教育反而使宝宝的反应更糟糕。但这不意味着完全放任宝宝,妈妈可以用语言接纳他,但用语气拒绝他。妈妈蹲下来跟宝宝平静地说:“妈妈知道宝宝的心理很难过。”在接纳和关怀他的同时用坚定的语气说:“但是妈妈不喜欢你那样说话(或踢打),我们能不能想想其他好办法呢?”宝宝能读懂妈妈的语气和表情,他从妈妈那么既得到了情感支持又受到了理性引导。

不要总是给宝宝找“替罪羊”

孩子遭受挫折的时候是否采取攻击的方式,与他的归因方式有关,如果他总是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向外界,他就容易采取攻击行为,而宝宝的归因方式又与家长的引导密切相关。例如宝宝摔倒了,有的家长就使劲跺地、拍桌或踢凳,为宝宝找一个“替罪羊”,其实这是暗示宝宝把过错转移到他人或它物身上以取得心理平衡;或者有的家长一味自责都是自己没有照顾好宝宝,还求宝宝:“你打妈妈(或奶奶)吧!”这时如果宝宝平静下来,说明他接受了家长的自责和自我惩罚,帮助他找到了心理失调的“替罪羊”。“替罪羊”促使宝宝形成“怨天尤人”的思维,宝宝在接受这个“替罪羊”的时候,已经学会了攻击,长久下去就依赖攻击来获得心理平衡。

优化和改良宝宝的记忆库

爱攻击的宝宝容易记着生活中的不愉快,容易忘却生活中的快乐,因此他的记忆库需要优化和改良。让孩子学会感恩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人和每一物是优化宝宝记忆库的好办法。例如,有一位妈妈带着宝宝下台阶,可是台阶太高了,宝宝不敢自己下来,正好旁边有一块石头,宝宝踩着石头搭个脚,迈下了台阶,这时妈妈对宝宝说:“你要感谢这块石头,是它帮助了你。”宝宝蹲下来,摸摸石头说:“谢谢你!”但是没有感恩心态的妈妈可能对石头的“帮助”无动于衷,如果石头绊了孩子一脚,还会帮助宝宝“仇恨”石头:“都是这个坏石头,我要把你踢得远远的!”可能宝宝乐了,但是他也习得了攻击不相关因素的行为方式。

避免某些故事刺激宝宝的攻击行为

一个老师让孩子们编童话,全班大多数孩子编的童话主题都是打打杀杀的“争斗”和“争吵”,终于有一个孩子编的童话带来和平与和谐的空气,他的故事主人公之间的关系和睦,相互帮助,说话幽默,给老师和全班同学带来了欢笑。之所以这样,是现在的孩子看暴力内容的影视片书籍太多,这些故事的情节依赖于“不打不成交”,结局也依赖于“有输有嬴”,于是很多孩子模仿这些故事角色的动作、语言和“拼杀”本领,并不知不觉用于理解和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幸运的是,三岁前的宝宝阅读和收看行为还不是太多,妈妈要及早防范哦,多给孩子提供一些友好、和善、幽默主题的读物,陶冶宝宝良好的性情。

教宝宝说好听的、和善的话语

不让宝宝说“狠话”,那教宝宝说什么话呢?笔者曾经访问过台湾幼教,台湾很重视培养幼儿和善儒雅的性格,有些幼儿园的特色教育是营造“鼓舞家园”,培养宝宝“从小到大说好话”,要求宝宝、教师和家长“每天说一句好话,将爱传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幼儿园根据宝宝的语言发展特点和思维水平,向家长和教师推荐了利于宝宝诵读和学习的100句好话。这些好话简短、动听,既促进语言发展,又促进人际交往智能发展,在此向妈妈推荐一些三个字的好话,例如:好可爱。好极了。好主意。好多了。真好呀。做得好。非常好。恭喜你。了不起。很不错。太棒了。

四个字的好话,例如:太奇妙了。真是杰作。那就对了。多美妙啊。我好爱你。。继续保持。你很能干。做得漂亮。

五个字的好话,例如:做得好极了。继续试试看。真令人惊讶。真令人感激。真地谢谢你。你办得到的。你帮得很对。你真是可爱。你走对路了。记性真好呢。

第9篇:妈妈对宝宝说的话范文

案例举证

菲菲同林林表哥正在一起玩,林林仗着力气大,从菲菲的手中强硬地抢走了一件玩具。结果无力抗争又不会说话的菲菲,只能嘟着小嘴巴转过身来以示抗议。

看见菲菲这样,妈妈说道:“哦,小嘴巴怎么嘟成这样啊?这样不好看,会变成不漂亮的宝宝,赶紧把小嘴巴收回去。”

谁知听了妈妈的话,菲菲不但没有将小嘴巴收回去,而且嘟得越发厉害……

3步解决策略

生活中,像这样教导宝宝的爸爸妈妈有很多,然而,这样的教导因为没有建立在了解宝宝心里所想的基础上,结果只能以失败告终。如果爸爸妈妈对于宝宝的教育总是建立在不了解、不接纳的基础上,不仅不能完成教育宝宝的任务,久而久之还会越来越引起宝宝的反感与叛逆。

那么,如果宝宝出现了不良情绪,爸爸妈妈该怎样处理才能化解宝宝心中的委屈、不满,并引导宝宝从不良情绪中走出来呢?爸爸妈妈可以用以下三步化解宝宝的不良情绪:

第1步:了解起因。

就像上面的那个例子一样,因为爸爸妈妈没有看清导致菲菲生气的过程,所以并不能明白菲菲心中的感受。在不明所以的基础上去教导宝宝,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还有些爸爸妈妈的做法比这个更加离谱,他们对待宝宝出现不良情绪时不是教导,而是直接给予训导。比如说:“宝宝不能嘟噜着嘴巴,这样看上去丑死了,赶快把嘴巴放好!”

如果爸爸妈妈这样做的话,宝宝的不良情绪不但得不到有效疏导,还会进一步恶化,甚至倒地哭闹一番,以排泄心中的委屈。因此当宝宝出现不良情绪时,爸爸妈妈一定要努力了解事情的起因。

较大年龄的宝宝,爸爸妈妈可以通过交谈来了解一下事情发生的大概过程;如果宝宝还小,不会说话,爸爸妈妈则可以根据现场的情景,说出一两个大致可能的情况,然后注意宝宝的反应,以确定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经过以上努力,爸爸妈妈一般不难找出宝宝生气的原因。

第2步:接纳感受。

当宝宝遇见让自己生气的事情时,宝宝最渴望的就是有人能够体会到自己的委屈与感受。这时就需要爸爸妈妈在知道原因后,能从宝宝的角度好好考虑一下他的感受,说出一席感同身受的话语来安慰宝宝。一般情况下,经过这样的安慰,宝宝的情绪就会平静下来,不再觉得委屈。

第3步:有效引导。

在充分了解事情的起因、接纳感受之后,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对宝宝的不良情绪进行有效引导。

既然已经找到原因并接纳了宝宝的感受,此刻宝宝已经很信服眼前的爸爸妈妈了,只要爸爸妈妈的引导合情合理的话,就能够教给宝宝面对不快事情的方法,让宝宝的处事能力、调节情绪能力以及沟通能力于无声无息中得到提高。

再以上面的例子来做说明,爸爸妈妈可以和宝宝一起进行事件重演,引导林林哥哥先用语言跟菲菲商量借玩具玩,最好能够拿另一个玩具跟菲菲换着玩;如果菲菲不愿意换着玩,就跟菲菲商量轮流着玩,等等。

当宝宝懂得按照爸爸妈妈引导的方式处理矛盾的话,爸爸妈妈一定要明确地对宝宝作出肯定性的评价,比如:善于想办法、愿意分享玩具、懂道理等,以巩固宝宝这方面的良好行为。

总之,当宝宝产生不良情绪时,爸爸妈妈一定要在了解事情起因、接纳宝宝的感受后,给出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在一件不愉快的事情中找到愉快的解决办法。

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