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场景设计论文范文

场景设计论文精选(九篇)

场景设计论文

第1篇:场景设计论文范文

(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国产角色扮演游戏中的表现

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源远流长,造型丰富多彩:亭台楼阁、殿堂榭舫、廊轩厅斋,并且各代建筑均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秦汉宫殿之古朴威严、隋唐宫殿之华丽恢弘、明清宫殿之宏大壮美。在园林建筑之中,亭台楼榭、山石花木、池沼溪流,皆因地制宜,可谓巧夺天工,浑然天成。其他如寺院的肃穆庄严,清远宁静,沉定人心;民宅的古朴亲切,生活气息浓厚等。传统建筑艺术让游戏设计师有了丰富的信息和资源以在虚拟世界中开荒拓土,搭建一个全新的世界。在多数国产网游中,对游戏建筑的造型设计,都大量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进行创作,即便个别游戏为了游戏风格的统一加以夸张,但其背后的传统风格依然显而易见。在国产网游《大话西游》的场景设计中,亭台楼阁的造型设计保持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特点。这种对传统建筑语言的直接转化让游戏场景更给人真实感。它的模型制作精良并结合中国古典元素进行了创新,如亭子横梁上的太极图,配合木质对联的装饰,整体造型古朴典雅。这种对文化元素的汲取、解构、整合也是很多游戏场景设计的惯用手段,用来增加画面美感;大殿朱红色柱子配合鎏金的龙纹装饰,皇家气派尽显无疑。之所以对“门”大加修饰,因为在中华文化数千年演变中,门变得越来越厚重庄严,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建筑体现出的威严与温馨、辟邪与祈福、驱恶与迎祥、高尚与正直、血腥与祥瑞,所有这些都是借助“门”这个独特的载体,糅合、统一、发扬并展示出来的。这种设计不仅保留了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元素,维系了游戏基础世界观的架构,符合了人们传统的理念,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需求,达到了商业性、社会性与艺术性和谐共融的效果。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大国,传统建筑的造型也极具地域特色,这种地域性、民族性也被运用在网游设计中。在网游《梦幻西游》中,Q版的游戏风格难掩徽派建筑的神韵:高墙翘角、黑瓦白墙。在《天下3》中,九黎这一关卡的建筑造型独具民族特色:前排落地房柱搁置在下层地基上,最外层不落地房柱与上层外伸出地基的楼板持平,形成悬空吊脚,上下地基之间的空间就成为建筑的底层,整体造型依山就势,鳞次栉比,层叠而上。这种穿斗式的造型便是设计师借鉴了苗族传统的吊脚楼造型设计而成的(图2右)。这种建筑的设计思想,也反映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始终遵循的指导思想之一。可以说,无论是传统徽派建筑还是民族建筑文化,对游戏艺术创作尤其是场景设计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欧美传统建筑的造型特点在角色扮演游戏中的体现

欧美传统建筑以石材为主,造型带有明显的宗教神秘色彩,这源于欧美人对宗教虔诚的信仰。欧美传统建筑的造型风格多样:罗马式、希腊式、拜占庭式、哥特式、巴洛克式等,种种鲜明的造型特点也是游戏师最佳的灵感与取材来源。在游戏设计中市井文化同样不能忽略。在诸多欧美网游的建筑中,比如小酒馆、铁匠铺、民房都是根据欧美传统建筑石木搭砌的特点来设计的。玩家对于游戏世界观的第一印象,是建立在已有文化基础上的,这种文化的认同感对任何一款网游都是极为重要的要素。

二、游戏景观的造型设计与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宫殿、园林对游戏景观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建筑景观具有明显的时代性与地域性,北方以恢弘大气的宫殿群落闻名,南方以山明水秀的江南园林著称,二者也成为游戏设计师的设计源泉。中国宫殿建筑斗拱硕大,金黄琉璃瓦铺顶,配有绚丽的彩画粱柱、雕镂细腻的天花藻井、汉白玉台基、栏板,以及周围的建筑小品。在国产网游中,宫殿造型的场景可以提升游戏自身的文化品位,需要设计师加以艺术化的创新。中国的园林建筑历史悠久,以山水为主的中国园林风格独特,其布局灵活多变,将人工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形成巧夺天工的奇异效果。这些园林建筑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隐建筑物于山水之中,将自然美提升到更高的境界。而在角色扮演类的游戏中,这种建筑文化恰恰为游戏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场景。

(二)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对网游自然景观设计的影响

作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国画在技法上也深深影响了网络游戏在自然风景上的构图设计。中国画讲究散点透视,这样可以让画面拥有更加宽阔的视野,构图灵活自由,画中的物象可以随意列位置、冲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以表现壮美景观的磅礴气势。

三、结语

第2篇:场景设计论文范文

1.1设计的内容

小城镇文化广场景观的设计要素主要包括:地面铺装、景观绿化、小品雕塑、景观水景、灯光照明等。小城镇广场的绿化设计是广场具有尺度感和营造空间氛围的重要元素。铺装的设计上应结合所设计的文化氛围选择色彩和设计元素,文化广场景观的设计应注重与周围建筑环境、街道的协调统一,借助景观形式、肌理、色彩、材料以及空间表达特定文化寓意和精神含义。

1.2设计的原则

1.2.1坚持景观生态性为原则。小城镇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形地貌、它贴近自然,自然之美是它可以发掘和利用的特色,其自然之美是大中城市所没有的优势,因此保护和利用自然景观是景观设计的首选条件,小城镇景观设计中应该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开发利用中要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重视原生态环境的作用、绿化作用才能创造富有生机的文化广场景观、提高广场的利用率,但很多景观设计中却忽略这个优势而是设计成一排排枯燥单调的现代景观。在小城镇文化广场景观的设计中,要以区域背景为基础,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寻求城市与自然环境、传统文化的呼应。

1.2.2坚持社会公众性原则。广场是构成小城镇空间的首要环境要素,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场设计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公众,包括年轻人、老人、儿童、残疾人等,小城镇广场景观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现在很多小城镇广场景观设计只是追求美观效果忽略了其使用功能,广场不仅仅是供居民集聚的标志性场地,它还可以供人们在广场中进行各类活动,强化人们对文化广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1.2.3坚持文化特色原则。小城镇广场景观在营造的过程中应着力突出自己的景观地域特色、时代特征、强调城镇个性,应以保护地域历史文化并将其融入到设计构思中,主要利用小城镇地域文化背景来创建空间特色。地域文化可以是某一自然特征、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人们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节日、图腾、服饰、植物、传说以及当地特有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名人。文化广场景观设计中应区别于其他地区,避免似曾相识、千城一面,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有活力的小城镇文化广场景观。

2小城镇文化广场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第3篇:场景设计论文范文

1)社会背景及心理压力。由于现代社会高速发展,都市生活日益现代化,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使我们的环境变得拥挤不堪,危机重重。一方面物质生活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身心长期得不到应有的休息和复原,心理便产生了紧张、沉重、不安和忧虑感。另一方面在追求利益的同时,“理性与感性比”逐渐失调———理性相对绝对化,人们不断压抑自己的感性世界,因此变得冷漠、麻木。

2)现代派风格和极简主义的影响。以简约风格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和简约主义设计风格,经过数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单调和缺少温馨的代名词。专家表示简约不等于简单,冷静不等于冷酷,由于多数“简约”风格过分强调形式而忽略生活的本质需求与内涵,空洞、单调的设计,缺少生活激情。尤其是高层建筑的大量涌现,现代工业材料的泛滥运用以及设计风格的国际化趋同,使得人们更加远离大自然,大部分的时间都呆在毫无人情味的方盒子似的室内空间里,冷漠、没有人情味。最近在武汉开了一家叫做“感动屋”的酒吧,就是针对那些长期不哭的白领人群。走进“感动屋”,各种悲伤、哀愁的音乐轮番响起,凄凉的灯光,怀旧的场景,将人们带进了一个无限伤痛的世界。“人造泪”释放了人们积蓄已久的心情,哭过以后,感觉轻松多了。

2营造场景化的手法

1)室外景观室内化。这种手法,也可称为室外化风格,是指将大自然的元素引入室内,在室内环境中营造室外化的设计手法。它不仅着眼于把自然的元素引入室内,还要赋予一定的主题,甚至它的引入元素还扩大到包含了人文的关怀。比如将自然的阳光、空气、水、树木、花草、山石等引入室内,使人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再赋予某种意义的主题思想,便形成了多层次的室内环境。当步入这样的室内环境里,便不再会感到原有建筑所带来的冷漠之情,一份清新、自然与和谐的自在感觉扑面而来,令人陶醉,也不必担忧坐在室外风吹雨淋、尘土飞扬所带来的烦恼。

2)怀旧煽情法。人们崇尚自然,这是人的本能,人们的怀旧情绪也是惯常现象,人是情感动物。每件旧东西都有个故事,不管你在故事里扮演一个什么角色,这些东西都证明着你的存在。记忆通常会把不好的剔除,留下美好。所以每当看到那些东西,都有种回到从前的冲动。旧的东西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它不仅是一件东西,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场景化的手法就是依据人的这一需求进行设计,模拟旧场景,找回逝去的时光。例如杭州有一家名为“24小时怀旧餐厅”。餐馆内的装饰没有酒店的豪华,但也不同于一般餐馆无个性,餐馆内装饰都是一些民情风俗的黑白照片、老城市市井图、老唱机、唱片、挂钟、老相机、旧书包、瓷器等。据店主刘女士说,这些有独特个性的老物件,极易引起食客的好奇心和亲切感。

3)特种场景营造法。所谓特种场景是指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但大多数人不常居住的空间。这种手法在餐饮、娱乐等室内空间颇为常见。例如在广州,有一条欧陆风情的沙面北街,其亮点之一就是车站西餐厅酒廊。从外表看上去,它就是一个小型火车站,火车车厢、钢铁车轮、铁轨、枕木一应俱全,还有德国制造的信号灯,车厢内壁悬挂着特色壁画等,复制了一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车站场景,呈现出铁路文化特有的图腾,在这离别的车站,一节节平快车厢会经载多少离愁回忆和久别重逢的浪漫。置身其中,仿佛走回从前重温旧梦。再如北京朝阳区三里屯8号的“大船吧”,真是店如其名,所有的装饰和寓意似乎都与“船”有关。酒吧外部造型是一艘头朝北的船,走进金属感十足的大门,就仿佛置身于航行在海上的一艘热闹的船舱中,因为酒吧中的装饰无不和“船”有关,门口处的墙上挂着专业救生圈,室内的墙壁上有6个圆形的水族箱,里面的水草和小鱼给人一种水下船舱的错觉。大船是由以前相邻的三家画廊和酒吧合并而成的,这样它就成了三里屯街上面积最大也是最长的酒吧,远远望去,整个船头像一艘往北航行的大船,使身在北方的人们也能体味到大海的气息。

4)风土人情体验法。这种题材的设计,往往是在自己生活惯了的地方,无需远足便能体会到异域他乡的感觉;或是身在他乡,却能感受到家乡的感觉。通过场景化环境设计及室内设计营造出不同的地域特色和人文风貌,满足体验者求新或思乡的心理诉求。例如太原市小店区寇庄西路的大河古镇餐厅,建筑外墙采用黄土高坡特色的窑洞砖房,门口有标志性的木质大水车,室内采用木隔墙、旧门帘,碗盘都是蓝色青花纹,菜式以粗粮和土菜为主,每个包间都是以陕北乡镇命名的,还有土炕式包间,更有趣的是餐厅里还一直放着阿宝的山歌……各种细节、符号的运用营造出浓厚的陕北特色,不仅让陕西的朋友觉得一见如故,而且山西的朋友也感到很新鲜和好奇。位于平遥古城沙巷街16号的天元奎客栈,风格传统独特,保持了原汁原味的明清古建风貌,客栈传承晋商风范,保持传统土炕、绣楼。餐厅设在临街铺面,就餐的同时观赏古城风貌,深幽的巷道、久远的上马石、栓马柱,典型的二进式四合院;考究的垂花门楼、精美的雕刻与彩绘、传统的土炕、古香古色的明清家具……漫步客栈院内,仿佛从繁华、现代、快节奏的城市瞬间穿越了百年时空。

5)文学、影视艺术再现法。穿梭在钢筋混凝土的都市里,在汽车的喇叭和尾气中,在每天灰蒙蒙的雾霾中,我们穿着挺阔的职业套装、登着锃亮的皮鞋、带着麻木的面具,为了生存奔波在城市中。高速高效不一定会收获美好的人生成果,有时真的需要停下来,找回最原始最本真的自己。文学影视艺术再现法,可以帮助人们在现实的生活中营造出只有在小说中、漫画里、电影中才能出现的场景,并赋予其一定的主题思想,构成具有某种题材的场景效果,由此产生的环境空间设计才能满足或超越现代人的需求。想要体验剧中人的生活吗,想要发生偶遇和罗曼蒂克吗,想要梦想成真吗,这里一切皆有可能。这种私人定制式的手法需要设计师的进一步挖掘。

3过犹不及的场景化设计

第4篇:场景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虚拟校园;全景;情感化设计;场景

0引言

近年来,教育信息化的程度不断提高,高校在数字校园的建设上已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发展态势[1]。随着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校园建设方面的应用为实现数字化校园提供了更多可能,虚拟校园便是虚拟现实技术在校园数字化方面的具体应用。虚拟校园是指在计算机环境中再现真实校园景观,用户可以进入虚拟的校园中进行一定自由度地游览,进行一定的人机交互[2]。全景虚拟校园是基于全景技术形成的可交互式漫游虚拟校园系统,其对校容校貌的展示、扩大宣传、招生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老师、学生、家长等仅需通过电脑和网络,就能身临其境的感受优美的校园风光,良好的教学环境[4]。近年来,全景虚拟校园的研究集中在技术方面,对设计理论的应用较为欠缺,往往造成技术和设计脱节。随着情感因素在设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应用情感化设计理论对全景虚拟校园进行设计分析,力求通过情感化设计理论的指导让全景虚拟校园兼具功能与体验。

1情感化设计概述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Norman于2002年提出了产品“情感化”设计的三个层次,即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在本能水平上,物理特征-视觉、触觉和听觉-处于支配地位[5]。本能层的设计目的是为用户带来本能上最初的、直接的和迅速的反应,即在用户还来不及深入思考时的即刻的印象和情感。优秀行为水平设计有四个方面:功能、易懂性、可用性和物理感觉[5]。行为层的设计应能够让用户快速认知系统功能,自如完成特定任务,并获得及时反馈。反思层为最高层次的设计,它注重的是信息、文化以及产品或者产品效用的意义[5]。反思层的设计与本能层和行为层的设计是相互关联,互相影响的,例如,视觉上各类界面元素风格和配色的统一让用户反思他们之间的关联,从而对系统产生一个整体的印象。

2全景虚拟校园情感化设计

2.1全景虚拟校园情感化设计层次模型

本能层对全景虚拟校园的设计指导在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通道的设计上。基于鼠标键盘的传统设备无法为用户带来真实的物理触觉反馈,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两个感官通道为用户带来本能的刺激。全景虚拟校园的本能层设计同样也存在视听觉两个方面,目的是吸引用户注意力,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刺激用户进一步使用系统。行为层对全景虚拟校园设计的指导在于功能的设计。设计关注操作的便捷性、交互性和友好性。便捷性是指操作符合用户的习惯和心理模型[6],交互性是指操作过程中用户的参与和控制程度,友好性往往表现在操作的反馈和提示上。反思层对全景虚拟校园感官和功能的设计起着关键的指导作用,可以让用户产生回想记忆、关联推理、重新评估、整体欣赏和带入对比等反思和感悟。总结情感化设计对全景虚拟校园设计的指导,得出如下图1所示的全景虚拟校园情感化设计层次模型。模型描述了情感化设计理论应用于全景虚拟校园设计的三个方面,即本能层设计、行为层设计和反思层设计。本能层指导全景虚拟校园的视听觉感官设计,行为层指导全景虚拟校园的功能设计,反思层指导全景虚拟校园感官和功能的设计。模型从下到上的设计由具体不断上升到抽象。

2.2全景虚拟校园情感化层次设计分析

经总结,将全景虚拟校园的设计要素分为场景本身和场景中的元素,场景本身是指以全景技术为基础形成的可以单视点漫游的三维场景;场景中的元素一方面包括例如图标、导航、对话框以及文字、图片、动画、视频、音频和对象全景等二维界面元素;另一方面包括三维建模生成的虚拟模型元素。

2.2.1全景虚拟校园本能层感官设计

全景虚拟校园本能层感官设计的核心为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其带给用户的第一反应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用户继续浏览和探索全景虚拟校园的兴趣。全景虚拟校园的感官设计是基于设计要素展开的。(1)全景虚拟校园场景本身感官设计全景场景是用户直接观察到的视觉信息,其视觉效果主要包括风格和色彩两方面。除技术的影响外,全景场景设计与校园中建筑物、环境、其他物品以及全景拍摄的季节、天气和时刻等因素相关。校园本身充斥着不同风格的建筑、人群和环境,传达着不同的氛围、文化和内涵。季节是奠定整个场景风格和色彩的关键,例如春天的绿和秋季的黄就是季节呈现的场景色彩,他们的生机盎然和清冷雅致就是季节呈现的场景风格。天气会影响全景虚拟校园的视觉表现和听觉表现,例如晴天云白天蓝的视觉表现和雨水滴落在石阶上的滴答声效。同样,拍摄时刻也会产生色彩和风格方面的影响。全景虚拟场景本身的听觉设计一般以设计音乐为主,例如场景的背景音乐,场景介绍等。而自然音乐主要指场景中动态视觉效果所产生的声音,例如动画表现呼啸的风时搭配声音效果。因此,场景的自然音乐需辅助和配合场景元素一起设计。(2)全景虚拟校园场景元素感官设计二维界面元素视觉设计的维度包括色彩、风格、样式、布局排列等;三维模型视觉设计除上述设计维度外还有特有处理手法,例如利用粒子系统实现虚拟场景的雨、雪、雾效果[7]等,使得设计更加真实和形象。场景元素视觉元素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完成特定的功能,例如导航的引导功能,图标热点的跳转功能等;二是充当场景环境要素,例如飞翔的鸟儿、摆动的柳枝,可以使全景场景变得更加生动、自然、真实和沉浸。场景元素听觉元素主要为自然音乐,例如关门的自然声效、流动的水声等,也包括设计音乐,例如学习内容讲解音频等。

2.2.2全景虚拟校园行为层功能设计

(1)全景虚拟校园行为层用户分析优秀的行为水平的设计应该是以人为中心的,把重点放在理解和满足真实使用产品的人的需要上[5]。本文对大学校园的全景虚拟校园相关文献进行了调研,主要用户为学生、家长和教师。用户的关注点涉及校园风景、生活与娱乐、学院与专业、教学与学习、健康保障、入学流程、学校竞争力、就业情况以及校园管理等方面,根据这些关注点可将场景分为生活休闲场所、教学与学习场所以及其他场所三种类型。(2)景虚拟校园行为层功能设计基于上述(图3)分析以及对基础功能的分析与设计,现对全景虚拟校园详细功能及其操作和反馈描述如下:

1.校园风景欣赏和校园信息浏览。校园风景欣赏依赖于场景漫游和跳转,场景是单视点漫游方式,可以通过鼠标拖动场景任意点进行上下左右旋转来浏览场景任意角度的风景;同时还可以通过鼠标滚轮控制放大缩小视角,以观看场景细节;还允许通过键盘进行控制视角的变换,例如上下左右键。常见反馈为鼠标指针形状改变。场景间的跳转可以通过场景定点的热点完成,常见的操作方式为点击场景中或地图导航中的图标热点。鼠标移上有信息提示,跳转时设计加载动画,并通过百分数显示加载进度。校园信息浏览是在场景漫游和跳转中通过交互式操作查看多种信息实现的,例如鼠标单击打开视频或移上图标查看详情等。

2.场景交流与学习。包括室外活动课程和室内教学课程,例如操场等室外场景,学习体育技能课程;教学楼内的教室室内场景,学习文化课程等。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课程内容组织成多种媒体结合的学习资源;或者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制作虚拟的模型或动画,用可视化手段把知识点生动形象的表述出来[8]。通过点击、拖动、双击、滚动滚轮等操作进行信息的获取、资料的查看和交流意见,完成学习体验。

3.场景引导。不熟悉校园的用户可以利用场景的地图导航功能,确定当前位置,不至于迷失。入学新生可以在陌生的校园环境中快速定位地理位置,并获取前往入学手续办理地点的全景指引与入学相关的温馨提示[9]。

2.2.3全景虚拟校园反思层指导设计

(1)全景虚拟校园反思层对感官设计的指导感官刺激引起的本能反应的好坏是最初的、暂时的和表面的,但用户的文化、经历和经验等的作用可能令本能上获得的散乱信息形成统一的联系,例如用户对全景虚拟校园整体印象的形成。经总结,反思层指导全景虚拟校园感官设计的原则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1.场景本身感官设计指导

全景场景在拍摄之前应该根据用户特点以及校园文化、历史和环境等的因素确定风格和基调。应还原最高真实度的场景,注重拍摄技巧,选择合适的季节、天气和时刻等进行拍摄。意在用真实性和沉浸性引导用户将注意力集中到场景内容中,触景生情并对场景形成整体的评价和印象。2.场景元素感官设计指导场景中对象的设计色彩、风格样式应与全景场景的色彩和风格相一致,例如根据场景匹配合适风格、色彩的图标。意在让用户对不同元素形成统一的印象和联系。导航、图标和信息布局合理、排列整齐;这是界面设计的原则,能够让用户在熟悉的界面设计规范下快速认知系统。(2)全景虚拟校园反思层对功能设计的指导反思层对功能设计的指导一方面在于场景中信息的呈现;另一方面在于功能的操作和反馈,下面就部分场景类型介绍其对场景中信息呈现设计的指导,通过举例介绍其对功能的操作和反馈的指导。1.场景中信息的呈现校园生活的场景涉及饮食、出行、住宿、娱乐活动和健康保障等多方面,应注重多种媒体信息多样化呈现对用户的意义和影响。例如,在食堂内部全景场景中,可以用文字、图片等展示菜品相关信息信息,以动画、视频等介绍食堂意见栏的中学生与食堂人员的互动,引起用户的共鸣和想象。校园教学与管理的场景涉及学校教学楼、实验楼和管理楼等,包括对学院组织、专业详情、学习安排等的特色介绍。引起用户对学院、专业和学科课程等的重新认知和评价。学校就业相关场景应涉及学校就业率、就业去向和职业发展等方面,并增加激励机制,例如优秀毕业生或校友等的寄语和建议等等。让用户重新思考和规划未来发展的方向。学校历史和文化相关场景应涉及校园历史、演变、发展、文化和内涵等方面,例如校史、校徽、校训等的揭示。使得用户通过学校前后的发展变化和校园文化的相得益彰对学校的认识上升到整体层面。

2.功能的操作和反馈

传统计算机、鼠标和键盘的设备下的操作主要有鼠标单击、双击、移上、拖动,滚轮滚动和文字输入等。功能的操作设计应符合用户的操作习惯和心理模型,还应与用户要完成的任务相匹配。操作应给与及时的反馈,常见的反馈包括界面元素样式变化(例如加阴影、缩放、加光效等)、文字提示、缩略图提示、动画演示、音效播放、鼠标指针变化等。反馈不宜过多、强加或全无,应与操作方式相符,并且应与作对象距离较近。例如在场景地图导航中标注出当前用户所在场景和面向方向,当鼠标移上标注时有文字提示或样式变化等。目的是让用户认知当前所在位置和了解整个场景结构,以重新定位和选择浏览路径。

3结束语

全景虚拟校园有助于宣传学校形象,指导学生入学,为学生和家长择校提供全面的信息以及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交流、教学和学习的平台。在这个注重情感需求的时代,全景虚拟校园的设计也应该以此为目标,为用户带来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收获。本文利用情感化设计理论的分层次论述了详细的设计内容并提出了部分设计原则,对今后的全景虚拟校园设计提供了依据。在未来技术发展更加完善时,更多设计理论的应用将会使全景虚拟校园的设计越来越完善,在实现校园数字化的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进,张洪冲.大力发展数字校园推进高职教育发展[J].软件,2012,33(9):127.

[2]钱芬.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化校园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电子科技大学,2007.

[3]张德义.基于web的三维虚拟校园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04).

[4]陈丁山.三维全景虚拟校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08,(05):96.

[5]诺曼.情感化设计[M].付秋芳,程进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6]诺曼.设计心理学[M].梅琼,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7]黄汉亲.基于OSG的漫游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软件,2013,34(10):63.

[8]张菊.虚拟现实技术辅助教学研究[J].软件,2014,35(2):161.

第5篇:场景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动画场景设计;视觉艺术;视觉研究

1影视动画场景设计的研究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影视动画已经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风格的多种动画种类,例如,以迪斯尼动画为主的美式风格动画、精致画风的日系风格动画、具有特色的韩国风格动画以及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式动画。人们熟知的《哪吒脑海》、《西游记》等具有代表性的影视动画在场景的设计中,将立体、抽象、表现等主义的绘画风格运用其中,加入了许多中国特色元素,增加了影视动画的趣味性,同时强调了中国动画的独有文化审美风格。宫崎骏的代表作《千与千寻》、《龙猫》等影视动画作品中动画人物造型独特、场景设计神秘而诡异,其色彩十分的丰富华丽,形成了独特的动画风格。动画场景设计相对于动画角色来说往往给人的印象并不深刻,许多人都会记着动画片中的主人公,很少对动画场景有极深的印象,这就导致场景设计在动画行业的重视度不高,在专业建设培养和理论的研究方面没有形成专业的体系[1]。目前,在我国影视动画场景设计领域存在缺少创新思路、认识不全面、过度重视视觉效果等问题。

2影视动画场景的视觉艺术

影视动画场景主要包括内景、外景和内外景三个方面,由物质要素(景观、建筑、道具、装饰等)和效果要素(光影、颜色、轮廓等)构成。其中物质要素需要效果要素进行准确的细节表现,效果要素是烘托场景氛围的直接视觉体现。场景设计能够表现出动画的主要故事情景,颜色和光影的效果表现能够体现动画制作的细节性,提升视觉艺术和视觉审美。场景设计是烘托动画作品氛围的主要表现手法,决定着一部影视动画整体艺术风格和视觉效果。

2.1场景设计合理性

场景的设计要符合剧情的发展以及故事的叙述风格,场景艺术的设计要建立在动画整体设计基础上,必须具备叙事、隐喻的能力,表现出空间关系,营造出环境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刻画角色的心理活动。因此,在进行场景设计时要熟悉剧本,明确相关历史文化材料和历史特征,在满足文化背景的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确定动画的最终风格类型[2]。场景的设计要合情合理,根据角色的情绪和环境的氛围可适当进行突出的视觉表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2.2造型形式的独特性

每部影视动画都有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场景的造型形式是展示影片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因此,对造型形式的设计要根据剧本的需要和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设立具有独特风格的造型表现形式。例如日本影视动画作品《樱桃小丸子》、《机器猫》、《蜡笔小新》之中的场景造型,都能明显的展现出这些动画在视觉艺术方面的造型形式,其简练的造型和明快的色彩组合,形成了独特的日系风格动画体系。

2.3造型语言的多样性

多种造型语言形成了不同的影视动画视觉艺术。漫画风格的造型语言,例如,《喜洋洋与灰太狼》中以刻画轮廓线为主的造型表现形式,色彩较为单纯,场景较为简洁;写实风格的造型语言,其中包括以自然物体为标准、在场景造型方面偏向写实自然,突出强调夸张后的光影效果以及着重表现真实的色彩,例如,日本人气影视动画《你的名字》中许多场景都是根据真实的场景进行绘制而成,在光影效果以及色彩搭配上也都展现的十分细腻,使观众对动画场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形成了一种超现实的视觉效果。

3动画场景的设计

视觉艺术是影视动画传递作者所看、所想以及所思的图像语言表现形式。场景的设计对影片的叙事、传接和抒情起到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动画需要掌握的场景设计手法也不尽相同。掌握传统文化,理解文化内涵,吸收文化的艺术造型特点,将民族文化的艺术语言运用在场景设计中,能够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掌握时代的特征完成场景造型的设计。场景中元素的造型可以分为写实和装饰风格。装饰风格更能体现作者的主观审美情趣,使画面充满强烈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在场景的设计上还应充分运用各种艺术方式,通过对景物的设计能够反映出角色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起到借物抒情的作用。利用高科技技术对场景进行渲染,拓展了动画的发展方向,使用三维软件制作场景和特效,使场景更具有空间感更接近现实生活,更能体现出动画丰富的视觉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邹勇.论影视动画场景设计中视觉艺术的创建[J].大众文艺,2010(18):45-46.

第6篇:场景设计论文范文

1.1 现象学和场所精神

现象学的第一原理:面向事物本身!这就是对于本质的还原,掺进的是“人”的价值,把世界还原到了“人的世界”。要面向事物本身,必须将我们一直用来探讨世界的现有知识悬置起来、存而不论。这就是著名的“现象学的悬置”。这是一种物我整一的存在状况。场所、场所精神是基于现象学理论而提出的。建筑的形式、结构和空间等形成了场所的精神。空间性定向使人确立了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获得安全感;通过认识和把握自己在其中生存的文化,获得归属感。当被赋予了源自文化或地域特征的文脉内涵之后,空间成为场所。

1.2 目前我国校园景观设计大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①照搬现套的单一化、平面化设计。学院景观在设计建设中,没有合理考察利用实地原有状况造成盲目照搬照抄,将一些已有的景观搬入校园或简单效仿传统古典园林和欧式风格。且有些案例设计过程太过于平面化和经验主义,造成景观空间杂乱,校园缺乏场所精神,校园环境毫无特色和意义可言。②忽视人群的使用。设计没有从人的角度出发,大多数设计常常重形式而轻功能。例如,在景观功能分区上,盲目沿用传统的分区模式;景观道路的安排也不够合理,交通观念相对滞后;景观附属设施也不够完善等等。③意义的失落。景观设计没有注重校园特有的地域精神,没有充分考虑校园文脉的传承与创新,导致空间缺乏个性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④对场所精神的片面理解。虽然当今设计中都推崇场所设计,但有时往往仅流于形式,像喊口号,并没有真正运用在设计中。这样的园林景观只是一种流于表面的形式,而没有真正的使得人们达到精神上的满足。

2 基于场所精神的校园景观设计

2.1 场所精神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①绿脉的延伸。“场所精神”带给我们的启示之一是要尊重自然,所以在设计中应充分保留原有自然资源,且因地制宜的适度创造绿色生态环境。②探索地域精神,加强景观空间的可识别性。当人们感受到场所体现的地方文化精神氛围时,他们会迅速识别和认知然后融入于这个环境中。③校园文脉的保护及利用。“文脉”从狭义上理解即“一种文化的脉络”,而广义上是指介于各种元素之间对话的内在联系。体现于景观设计中,就是指人与环境、环境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对话。校园文脉多体现对在学校的历史沿革、学术特色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累积下来的人文、艺术、文化底蕴。④注重校园场所的可参与性与归属感。正如丹麦建筑理论家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提到:“没有户外活动,最低程度的接触就不会出现。”而这些户外活动都依赖与户外环境空间的质量。在校园中,除了要创造良好的环境空间质量,设计者有意识地为场所赋予活动内容,可为其增加交往的活力。而对大学校园景观的认同感、归属感的营造一方面与该学校的历史文脓、地域精神和自然生态环境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由于我们的校园景观场所的主体是广大师生,设计还要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方式中获得灵感。只有综合以上才能使师生们的身心都从属于校园景观场所,使其具有归属感,从而最终形成具有场所精神的校园景观空间。

2.2 校园场所精神中的社会学思维

①加强校园的社区建设,强调公众参与。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充分尊重使用人群的意见和建议,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促进民主精神,加强师生间的联系和交流。②塑造多层次的交往空间。便于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性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们的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2.3 “余裕”理念

勃罗德彭特教授提出的“余裕”概念认为,空间不应被人的固定功能活动所划分,使用者与空间之间应该适当的保留一些空余空间,即渗透适当的“无意义空间”。尤其是针对于当代大学生这一人群,他们青春有朝气、渴望自由交谈等,要求一个能激发新思想、符合潮流、多元化的生活环境,而非机械单调的功能性场所。如场所中扩大的连廊和平台空间,精心设计的围合小庭院空间,组合座椅的树阵空间等。可满足多种活动需求的复合空问,方便师生们随意使用,增加了场所的活力而更富人情味。

2.4 把握校园景观设计中的隐喻性

“隐喻”在希腊文中的意思是“意义的转换”。在景观中的意义即是通过场所这一载体,表达另外一个或者场所本身表达不了的意义。它是人与环境之间在心灵情感上的交互作用。把握景观设计中的隐喻性即把空间的灵魂留存在了空间场所的本体之中。

第7篇:场景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原型;空间塑造;景观设计

原型(Archetypes)的思想在西方哲学和宗教传统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而跟设计息息相关的心理学领域,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以此为出发点,提出“集体潜意识”理论,进而对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宗教等发生了持久而广泛的影响。

1集体潜意识――历史记忆

“集体潜意识”是人类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基本行为意识,它是经验的累积、是人类自然的反应,反应与选择早就在我们的意识之中。这种意识就是“原型”,而“原型”本身并不是一种设计,而是一种“催化剂”,在某种特定的点呈现出来时,人们的集体记忆接踵而来。

设计过程中不断地挖掘意象的初始,追溯根源的意识,转化成景观设计的元素和手法,最终设计者与观者对空间产生共鸣。

2环境心理学――环境空间

“原型”从环境心理学角度出发,旨在从人类与环境中寻找记忆和对事物的共同认知,并加以提炼和转成设计作品。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在这个相互作用中,个体改变环境,反过来个体行为和经验也被环境所改变。就如同Canter(1983,1991,1993)则把个人环境推进了一步,称之为“场所”。他认为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们在环境中的目标起主要作用,人们在环境中的行为主要取决于场所目标,场所目标既区分了不同的人,又区别不同的环境。环境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刺激理论、控制理论、行为场合、交互作用理论、操作性取向、场所理论,这些理论在景观空间设计中有所反映。

3景观设计方法――空间塑造

景观空间构成与建筑空间构成有所不同,它涉及到空间、场所、领域3个概念。空间即Space,由三维空间数据限定出来的,通过生理感受限定。场所即Place,也有三维空间数据限定,限定地不如空间那么严密精确,通过心理感受限定。领域即Domain,它的空间界定则更为松散,这个概念最初出现在动物界,则是基于精神方面的量度。

景观原型主要源于观者日常熟知的事与物,组成原型的内容将其称之为“元”。它能全面反映城市中某特定的最基本特征。设计者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研究:

(1)资源利用,设计者对于项目勘查,首先找到城市的“集体潜意识”,根据现状收集当地的民俗、传说、诗词歌赋、神话故事等,对其进行梳理、调研、分析及整合,分析出观众对哪些历史空间产生共鸣,共鸣点往往是景观空间营造的核心概念。(2)地形处理,景观空间对于原始地形利用尤为重要,不同的空间、功能,需要运用不同的地形处理方式。(3)场景营造,是环境心理学的模拟,对原型的还原或转译,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环境。

4台州乌龟山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台州市自古以“海上名山”著称,位于浙江省沿海中部,中国黄金海岸线上经济发达的港口城市。乌龟山公园位于椒江区,作为城市景观轴的端点,地理位置优越,背靠乌龟山风景区,北临椒江区体校,东侧椒江区体育馆,南边规划大型社区住宅。

4.1景观原型的梳理

乌龟山公园位于乌龟山东面山脚,以农田为主,较为平整的地形、山石破坏严重、公园被道路分割等。(图1)

分析原型,公园需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交通问题、空间塑造问题,分析国内外案例能够发现“原型”对于景观空间营造具有重大影响。乌龟山公园景观原型的空间设计分别通过资源利用、地形设计、场景营造设计手法结合相关理论进行。

4.2资源利用

以水资源、历史记忆、交通资源作为乌龟山公园主要设计资源,根据资源进行设计:

(1)水资源,基地内有多个水塘、田埂、冲沟等,可以利用现有水资源和少量的人工介入,保留水塘、农田,对其进行历史还原,并加强雨水管理系统让它成为具有自净功能的湿地。

(2)台州对于“海”的记忆尤为深刻,运用设计元素还原或转译“海”历史记忆。在道路、铺装形式、小型构筑物、室外家具设计等进行叠加、重复等手法,激发集体潜意识让设计者与观者产生共鸣。(3)交通资源,公园被隧道分割为两部分,对于公园完整性来说是一个问题。设计天桥式的慢行系统既能解决交通安全问题,又能利用天桥的高差设计实现覆土建筑作为园区公共设施之用。天桥的形式可以根据“海”的元素进行三维空间设计。强化原型能产生观者的集体记忆,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

4.3地形处理

利用地形处理景观空间设计,以大地艺术、原始肌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计:

(1)大地艺术,一种原型的抽象性表达,抽象的过程就像是一个裁剪的过程,展现大地的空旷与密集的肌理,如草坪、土坡、森林相结合的方式设计空间,转译大地记忆。(2)原型的载体反映自然景观的朴实,园内以保留部分农田基底作为原型的载体,开心农场成为都市农耕文化的缩影,让田园色彩注入于公园之中。

4.4场景营造

场景营造、情感空间的塑造对公园设计尤为重要,以再现海边风情、农耕文化为例:

(1)海边风情儿童乐园,根据不同年龄段划分出不同的游乐空间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海”作为主题,记忆中的白帆、浅滩不断浮现出来,设计者根据主题营造出记忆中的海滩场景,触动参与者的内心感受。

(2)农耕文化―彩虹农田,反映场地的历史文化和当地人民的生活耕作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原型的阐述。设计中将场地稍加修饰,保留原有农田肌理、农作物,在田地里放置巨大的谷堆,营造出记忆中的田生活。

第8篇:场景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红色文化,红色景观文化,文化内涵,景观设计

一、红色景观文化

1.1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培育民族精神、发扬革命光荣传统的载体。红色文化能引导人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形成道德风尚,是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因此,应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2红色景观及其文化内涵

红色景观作为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形式,主要是以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它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内涵,组织接待并开展缅怀学习为主体的景观形式。因此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尤其重要。

二、红色景观文化的特性

2.1稳定性

稳定性是指景观文化载体在空间上连成一体,在时间上保持一定的连贯性,形成特有的文化域。不管是地域景观文化还是民族景观文化,其所反映的景观文化在短时间内不会出现大的改变。

2.2地域性

地域文化是在人们在一个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共同生活形成的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文化,不同的地域文化又形成了景观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审美需求形成景观文化在艺术层面上地理特性,因此在利用不同地域的特有景观元素进行造景时也会表现出明显的地理特征。地域性特点在红色景观文化中表现尤为明显。

2.3融合性

景观文化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体系,它处于各类文化并存的大环境之中,需要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同其他艺术文化相互交流,吸收和融合,形成自身完整的发展系统。红色文化内涵的丰富必须注重和当地特有的文化、地方风情等资源相结合。

大悟县红色资源相当丰富;城市入口背靠七里冲生态公园;场地仅靠澴水河,所以,该设计形成“以红色文化为主题、以绿色生态为原则、以蓝色滨水为大背景”设计理念,其目标是把红色文化主题逐步渗透并与整个区域大背景相融合,极大的丰富红色文化内涵。

2.4继承性

景观文化的形成都是由某些社会群体通过世代积累、创造、继承和发扬使景观文化源远流长的过程。所以无论哪种景观文化,我们都能从中找出某些贯穿其中的特性和理念,而景观文化的其它个性都是在这基础上形成的。红色景观文化是当地历史人文与自然风貌的综合体现,其不可复制性正是源于明显的继承性从而使得红色景观文化具有自己的鲜明个性。

三、红色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3.1场地现状分析

3.1.1规划场地与周边环境

明确该场地与周边空间是如何通过交通、视线、使用等相联系的,从而使规划场地中的红色景观成为当地景观文化连续体中的一个顺畅的环节。

该规划场地位于大悟县南部,是重要的城市入口景观节点,四周被交通道路包围,北面有县道通过,西临澴水河,东临京珠高速公路,沿河地段有300多米,规划面积2公顷。总体而言,场地在整个周边环境中处于交通岛位置,同时也是城市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红色景观作为革命老区大悟县的特色文化景观,有利于提升城镇文化形象。

3.1.2规划场地内部要素

对规划场地内原有的景观元素、景观功能、空间结构进行分析。了解原有景观在视觉、心理和环境中的特性,使新建景观与原来景观在时间、空间上存在延承性。

场地大部分为一般农田,地形较为平整;水域面积丰富,水质较好;场地内基本没有可因借的自然景观;植被覆盖多为井田状,植被景观元素的组织上有难度;此外入城主干道和场地内水域将整个场地分成四块;对于场地的功能结构和交通组织划分有很大影响。

3.2场地规划设计分析

3.2.1交通道路分析

设计场地以四周的道路为边界,东面紧邻京珠高速公路,由此形成快速的交通视线,此设计中强调“线性”,东面广场放射式道路的组织,行道树的线性排列,产生强烈的形式感,适宜于快速交通过程中对景观形成深刻印象。

场地内连接东西区有两个路口,主园路将整个分散场地联系起来,西区靠近澴水河为滨水景观大道,其余场地由次园路可以任意到达。

3.2.2空间功能分析

结合场地现状和设计理念,划分了八个功能区,东区紧靠京珠高速为生态风景林,起防护隔离作用;此外场地北部和南部也分布有生态风景林,以保证场地绿化率;东区其余为纪念性广场和高速服务区。西区靠近澴水河边为滨水景观带,考虑到为以后为周边居民服务,设有老年人活动区,儿童活动区,休闲广场和休闲健身步道。

3.3红色景观文化在景观小品中的运用

艺术性是景观文化中最重要的特性,景观小品普遍反映出的缺乏感染力问题也就在于其艺术成分太低。景观小品传达文化内涵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色彩、形态结构或者布局等表现出来。因此,设计时需要根据文化内涵传达的不同方式达到相应的视觉审美要求。

3.3.1景观小品造型上的运用

本设计通过对景观小品的不同造型来体现革命战争及红色文化,如残破的瓦砾、熊熊燃烧的战火、折断的枪、四重门、战后的云梯等小品元素,这些景观元素的运用使人能很直观的感受到战争氛围,回想起当年艰辛的革命历程。

3.3.2景观小品色彩上的运用

场地中的五组小品均采用红色,一方面是红色象征战火,忆当年峥嵘岁月,另一方面体现了当地的地域文化-----红色文化。使得在以绿色植被和蓝色滨水空间的大背景基调下,凸显红色小品的主题效果。

3.3.3景观小品寓意上的运用

首先战争中的“瓦砾碎片”用来寓意昔日的家园被战火无情的摧残,房屋被毁、流离失散;“熊熊燃烧的战火”寓意战争的激烈状况,战火硝烟仍在继续;“折断的枪”寓意战争转折,黎明破晓前,光明指日可待;“四重门”寓意战争结束,中国从一个旧社会进入一个新社会;“云梯”寓意新社会下人们的生活包括物质和精神层面上都在节节发展,步步高升。

3.3.4景观小品在空间布局和游览路线上的运用

有时景观所表达的文化理念需要人与景观在互动参与过程中才能体会到。人在景观中行走,感受其空间、形式、色彩等变化,这时景观设计中需要有道路让人们能够接近,场地内部要有适宜的空间让人们在其中行走和停留。

场地主园路沿路布置景观小品,按照小品寓意和其在空间上的设置,从东区到西区是重走革命历程,从西区到东区是回顾革命历程,使得横向空间上和纵向时间上形成革命战争的历程再现,使人在观赏行进过程中,加深对景观的印象。

3.4红色景观文化在景观植物配置中的运用

3.4.1景观植物寓意上的运用

凸显红色景观文化的同时,也要体现设计的生态原则。对于“红色文化”题材植物配置也要牢牢把握环境主体与人的关系,围绕设计场地营造场所精神。

配植常绿树种松柏等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植物,营造纪念氛围,如柏树因其苍老刚劲和不怕严寒、四季常绿,比拟人的坚贞不屈和万古长青的意志精神。本设计场地内的松柏类植物有雪松、龙柏、圆柏、池杉等。所谓岁寒三友,是指松、竹、梅配植形式,因它们具有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同样象征了革命先辈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此外桂花香气四溢,喻示革命精神永放光芒;种植含笑表达对先烈们含笑九泉的欣慰;杜鹃象征革命烈士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这些寓意植物的使红色文化的主题得以体现。

3.4.2景观植物色彩、形态上的运用

植物四季变化的绚丽色彩为各种景观的营造提供了可能性,同时带给人们层出不穷的视觉感受。针对体现红色景观文化,较为适宜的是白色系象征纯洁,如白玉兰、广玉兰、含笑、樱花等;红色系象征革命,如枫香、石榴、合欢、夹竹桃、凤凰木等;黄色系象征高贵,如腊梅、金桂、云南黄馨、金丝桃、黄花菖蒲等;紫色系象征庄严,如紫花泡桐、紫丁香、紫藤、三色堇等。

除了选择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树种外,要特别注意植被种类的多样性,以免造成过于烈士陵园似的肃穆氛围。此外还要注意乔灌木的比例搭配,常绿、落叶树种和色叶树种的比例搭配。

场地内植被的选择以本地树种为主,适当引进外来树种。城市主干道绿地率大于30%,行道树为常绿树种香樟搭配乡土树种乌桕,使得四季景观色彩丰富。东区的放射式广场道路种植雪松、圆柏,搭配女贞、黄杨等绿篱以及地被植物,形成错落的景观层次。西区滨水地带,种植水杉、黄花菖蒲等水生植物,利用驳岸退台的方式,增加绿色垂岸植物如垂柳、垂枝樱花、云南黄馨,结合木栈台等,减弱堤岸生硬感,增强亲水的方便度和安全度。此外适当配植乌桕、鹅掌楸、银杏等色叶树种以丰富景观色彩,孤植、片植亦可。

四、总结

运用情感表达的设计手法,红色景观文化表达当地居民的场所情感、景观意象,强化了他们的场所认同感的同时提升了城市知名度,也为革命老区来难得的发展良机。

【参考文献】

[1]李少云.城市设计的本土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肖群章.参观红色景观应有正确态度[J].中国民兵,2005,(8).

[3]王娟.红色景区的景观文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4]王以第.红色文化的价值及其实现[D].山东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5]夏晓韵.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6]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年06期:3-10.

第9篇:场景设计论文范文

关键词:风景园林;生态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随着人类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们慢慢意识到环境和能源危机,将生态学思想运用到景观设计中,产生了“设计尊重自然”,把景观设计与生态学完美地融合起来,开辟了生态化景观设计的科学时代。同时,也产生了更为广泛意义上的生态设计,包括建筑的生态设计、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工业及工艺的生态设计等。笔者现将着重讨论景观的生态设计。

2生态设计的概念

2.1生态设计

生态设计是指注重对自然生态的维护和协调,以及人为的生态环境设计。将生态观念即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渗透到设计过程中,使设计师在塑造物质、能量的过程中把人与自然看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而不是“人类中心论”或“自然决定论”,设计的最终目的即预想的需要或欲望是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minimum design)。

2.2现代景观设计与生态设计的结合

景观设计学以生态思维为其核心,但也正是设计中的生态意义使景观设计这一职业出现分异。一是强调对生态过程的组织和条理;二则是强调艺术和美的表达和再现。生态设计观念把设计师从对美与形式及优越文化的陶醉中引向对自然的关注,引向对其他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而缺乏文化含义和美感的唯生态设计和生态决定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西蒙兹在《Landscape Ar-chitecture》(Simonds,1997年)一书中道破了景观设计师的工作“:我们可以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因而,景观设计师是协调者、指挥家,是可持续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创造者。

3 当代城市区景观设计的生态性

3.1自然生态规律与城市化进程的平衡

坦率地讲,目前的许多城市景观建设中,都背离了自然生态规律。为什么?因为人的社会。大树进城、资源掠夺等等一系列话题接踵而至,这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现实问题。那么,人类不要发展了么?当然要!城市化恰恰是解决人类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是实现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方法之一。人类占有的生态资源比例的控制,才能为其他系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打破了这个平衡,人类自己也无法生存。

3.2次生态的景观设计

次生态与原生态是相关联的。我认为,城市区景观涉及的是次生态,是以人为核心的生态。首先,要符合城市化建设的背景和要求,要处处体现人的愿望。比如,在一个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如果建造一个农田景观,那肯定不合适,不符合城市人的需要。然后是次生态系统的再造和生态技术的应用。这两点是景观师最关注、最熟悉的问题,也是最直接表达在图纸上的内容,我就不重复了。

3.3景观环境艺术

这一点,笔者认为是最容易混淆的概念。时下,景观师比较容易把景观环境艺术等同于景观设计的全部内涵。这也是景观建设市场催生的误解。艺术是人的创造,只代表了景观设计中人的态度,而无法代表生态性的表达。中国的景观设计和研究水平如同曾经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正在萌芽和发展,必然要经历困难和错误。花哨的铺装式样、繁复的材料组合、夸张的装置等被市场所追捧,如同曾经的建筑欧陆风,都将是昙花一现,终将经历消费到抛弃的过程。

4景观生态设计的思想

4.1生态恢复与促进

一般说来,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我恢复能力和逆向演替机制,但今天的环境除了受到自然因素的干扰之外,还受到剧烈的人为因素的干扰。因此,今天的设计师面对基础越来越多的是那些看来毫无价值的废弃地、垃圾场或其他被人类生产破坏了的区域。用景观的方式修复场地肌肤,促进场地各个系统的良性发展成了当代景观设计师尤其是具有很强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的一大责任。他们面对那些因人为过度开发和利用已经一片狼藉,甚至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和工业垃圾的场地时,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进行生态的恢复;面对被破坏的场地,设计师也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景观设计的方法促进场地生态系统的完善。

4.2生态补偿与适应

工业时代的景观消耗了大量的非可再生资源,面对日益减少的资源和伤痕累累的环境,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联系起来,探索更适宜在景观中应用又可减少对环境影响的设计手法和景观元素,以此来补偿人类对自然所犯的“罪恶”。科学技术的发展满足了这些设计师的愿望,他们现在已经通过各种手段减少对非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并开始利用大阳能、风能等自然自身的力量来维持环境对能量的需求,从而适应现代生态环境的需要。

5景观生态设计的一般原则

5.1最少干扰原则

景观设计总是在一定的场地上进行的,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干扰,生态的设计会把干扰降到最低,并且努力通过设计的手段促进自然系统的物质利用和能量循环,维护场地的自然过程与原有生态格局,增强生物多样性。

5.2尊重场地生态发展原则

自然有其自身的演变和更新规律,同时具有很强的自我维持和自我恢复能力,利用自然的力量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再生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并且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尊重自然发展过程、增强场地的自我维持、发展可持续的处理技术已为当代景观设计与生态理念相融合的典范。

5.3 4R原则

即Reduce、Reuse、Recycle和Renewable。一是缩减使用(Reduce)。减少对建筑材料、各种资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二是再利用(Reuse)。在符合工程要求的情况下对基地原有的景观构件进行再利用。三是再生(Recy-cle)。利用回收材料和资源,建立废弃物回收系统。四是Renewable。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材料。

6结语

与传统设计相比,生态设计在对待许多设计问题上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生态设计应该作为传统设计途径的进化和延续,而非突变和割裂。缺乏文化含义和美感的唯生态设计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最终会被遗忘和被淹没,其设计的价值无从体现。同样,缺乏生态考虑的设计是没有生命的设计,是不可持续的设计。生态的设计是应该也是必须的。景观设计应将传统设计与生态设计融合,在设计过程中,既强调对生态过程的组织和调理,又强调艺术和美的表达和再现。

参考文献:

[1]吴志明,徐杰元,步红风.居住区园林绿化设计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