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赛事管理论文范文

赛事管理论文精选(九篇)

赛事管理论文

第1篇:赛事管理论文范文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参与体育的热情一再高涨,带动了全球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包括体育业、体育健身业、体育娱乐业、体育竞赛业等。其中体育竞赛因激烈的场面,结果的不可预见性,参赛选手的精神感染力等受到大众的喜爱和关注,从而催生了各种内容、形式、规模、地域的体育竞赛。其中,一些规模较大的体育竞赛由于对举办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能产生巨大影响力而升级成为“体育赛事”。通过专业组织的管理和运营,电视、网络等媒体深度介入进来,商业企业充分参与并提供大力的资金支持,使体育赛事越来越受到民众的高度关注和喜爱。而大型国际性体育赛事,由于能促进投资、拉动消费、改善基础设施,特别是能克服政治、种族歧视以及贫富、强弱差距,在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提供公平竞争的平台,吸引了各国、各地区、各城市竞相举办,且争办势头强劲,体育赛事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成为体育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 

改革开放的大潮使得中国经济、人文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体育事业突发猛进,中国体育健儿在各种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中摘金戴银为国争光,全国运动会、城市运动会、民族运动会、各行业运动会等大型体育赛事在各大城市竞相举办。与此同时开始尝试申办和举办国际性的体育赛事,比如亚运会、奥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世界体操锦标赛、世界乒乓球锦标赛、ATP中国网球职业公开赛等。特别是在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推动下,大型体育赛事及国际性体育赛事逐渐成为各级政府借以推动城市发展和提升城市形象的最佳选择。随着赛事实践机会的增多,赛事管理经验和赛事管理人才有了一定储备,增强了我国举办世界顶级大型体育赛事的信心和决心。21世纪的头10年成为中国大力申请和举办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高潮期,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使这种热潮达到了顶点。奥运会是当今社会影响面最广,涉及领域最多,参与部门最复杂,规模最盛大的体育赛事,是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大量的信息和知识,而且每一届奥运会在制度上的创新以及所采纳的创新技术带来了很多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新知识。北京奥运会在体育赛事的组织和管理上与国际接轨,引入了知识管理这一新的理念和方法,解决了赛事主体多元化和参与者利益复杂化、海量信息与知识共享等问题,形成了大量有价值的知识报告和经验总结。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奥运会管理者——国际奥委会的知识管理措施。在组织发展中强调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作用,突出知识管理的地位,是国际奥委会近10年来的重要举措。为确保奥运会在每一个举办地的顺利进行,国际奥委会将知识管理作为义务写进了《主办城市合同》,通过知识管理项目监控奥运会组委会的知识管理执行情况,要求按照给定的模版提交知识管理成果,并通过培训、网、观察员计划等提供知识管理服务。北京奥组委运用知识管理的手段管理奥运会,既符合了国际惯例,又突出了主办国特色,使知识管理在北京奥运会当中进一步应用和完善,对奥运会的知识创新和传承做出了新贡献。 

在寻求有关体育赛事管理理论的指导时,发现国内外有关理论研究欠缺,无法满足各类体育赛事频繁举办的亟需,特别是面对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纷纷落户中国的现状,迫切需要在体育赛事管理模式和方法等问题上获得与时俱进的理论指导。本文在知识管理理论和体育赛事管理理论的研究基础上,试图以北京奥运会中的知识管理应用实践作为案例研究,创建以奥运会为代表的大型体育赛事知识管理应用模式及评价体系,为大型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提供标杆和模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2篇:赛事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 体育 运作管理 项目管理

当前,我国体育事业正历经前所未有的盛世与挑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寓意着中国体育事业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由此引发的“奥运效应”也使得我国体育事业正如火如荼开展。与此同时,国际间体育活动的交往在我国也日益频繁。然而,体育活动是一项涉及诸多领域、众多要素交织作用、相互影响的系统工程,如举办一项体育赛事、建设一项体育场馆工程、举办一次体育会展等等。因而,在新的形势下,面对日益复杂多样的体育活动,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体育项目的管理水平已经成为一项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项目管理与体育赛事

项目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具有某种属性的一类工作任务,具有一次性 、独特性 、目标的确定性、组织的临时性和开放性和成果的不可挽回性。 项目管理就是把各种资源应用于项目以实现项目的目标,满足各方面既定的需求。项目管理的具体表现在对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进行有效地汁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的系统管理活动。

体育赛事运作管理是对一系列目标有顺序的实现而完成整个赛事目的和目标的过程。它是指体育项目的管理者通过一定方式整合资源,以发挥资源的作用,实现体育项目目标的过程。体育赛事明显符合项目管理范畴,这些瞄准一系列项目进行管理的思想就是项目管理理念,它是现代项目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较早之前,一些西方近代项目管理的思想就在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以及西方近代竞技体育的传播时来到中国,于是人们开始借鉴西方竞技体育中的项目管理的方法,组建各种民间体育社团、倡导各种西方竞技体育和中国传统体育活动,促进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并且随着项目管理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被应用到体育事业中来。自改革开放政策在我国的全面推行,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及文化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项目管理已经成为社会和时代的需求。 大到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小到举办一个校运动会都是项目,都离不开项目管理理论的指导。

二、在体育赛事运作中引进项目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体育赛事运作引进项目管理理论的必要性

在中国,体育赛事常作为一个任务来抓,举办一个体育赛事常常只为完成一项任务。这导致传统的体育项目管理往往只注重单个任务的完成,不考虑整体的协调、配合,容易产生不必要的磨擦,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等损失。而现代项目管理则通过对任务的分解、控制和管理,对进度、预算、成本、风险等因素都做出充分考虑并进行严格的规划,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规划,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任务的顺利完成,并且又能极大程度地做到有限资源的整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体育赛事的高效、顺利的运作。在当下,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各种体育赛事频繁地举办,特别是掺合了商业活动的体育活动,更要求体育赛事运作的低成本、高效率、高回报,这就使得体育赛事的开展愈加急需引进项目管理理念,接受项目管理指导。

2.体育赛事运作引进项目管理理论的可行性

任何一项体育赛事,无论性质如何,其目标一般都是具体而又明确的,只是有的为了提高体育竞技水平,有的为了增强群众运动意识或是为了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等等。并且赛事的组织过程会受时间、经济、人力、物力、技术水平等有限资源的约束,即使像北京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等特大型赛事,其组织也会从经济、政治、城市效益、提高知名度等方面在有限的资源内权衡得失;从赛事的组织过程和结果也不难看出赛事组织是临时的、独一无二的。尽管奥运会时间从申办成功到举行有7年时间跨度,组委会也会由组成开始并随赛事结束一道载人史册,不会长久存在;此外,每一项体育赛事的管理者、参与者及赛事水平、规模也是不完全相同的,体育赛事及运作管理的结果是不确定的,也是不可逆的。 这些都符合项目管理所操作的项目的一次性、独特性、目标的确定性、组织的临时性和开放性和成果的不可挽回性的特征,体育赛事本身就蕴含着作为项目的基本属性,体育赛事管理中的各项工作完全符合项目管理的要求,在实践中运用项目管理的理念运作体育赛事是完全可行的。

三、项目管理在体育赛事管理中的运用

一般认为,体育赛事项目管理从总体上来看,包括体育项目的启动、体育项目的计划、体育项目的实施与控制、体育项目的收尾四个阶段。

目前,将项目管理引入赛事组织活动的管理中去,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实施。首先,从管理思想上实施,应将项目管理的系统思想引入到举办赛事的整个组织管理过程。要充分明确项目管理就是以项目为管理对象的目标管理,是一种基于团队管理和创造与保持项目顺利进行的环境的系统工程。其次,从管理方法上实施,应将项目管理的方法引入举办赛事的整个管理过程,充分利用项目管理的系统性和过程性可控性,发挥项目管理在资源统筹与协调方面的优势。最后,从具体的管理工具上实施,应注重在赛事管理过程中对先进的项目管理工具的利用,如对于工作的分解、时间管理等。

当前,我国体育赛事项目管理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运用:

1.体育工程项目管理

工程建设项目是最普遍、最典型、最为重要的项目类型,自身内容复杂、专业性强,往往无法仅由一个组织独立完成,必须由多个各自独立的企业合作完成。这就使得工程建设项目比其它各类项目更复杂。 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如奥运会,足球世界杯等,它所需要建设的工程总量浩大,不仅包括各式各样的体育场馆,还包括了运动员起居饮食等相关场所的建设。因此,项目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在体育工程设计、施工、维护等方面都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

2.体育项目时间管理

体育项目最终的按时完成的一系列管理过程。它包括具体活动界定,活动排序,时间估计,进度安排及时间控制等项工作。在体育赛事举办中,由于场馆建设工期延误、组织工作漏洞等因素影响赛事进行和赛事效果的事件已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则是管理者没能做到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准确把握工作任务。而项目管理理论将任务的制定理解为一个分解过程,即复杂的项目被分解成较小的和容易管理的工作单元,使得项目下的任务或活动具有单一目的并可管理,有开始和结束时间,有清楚的分配资源等特点。

3.体育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在体育赛事运作中,“人”的因素是关键,也是核心。体育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中所涉及的内容就是如何发挥“人”的作用,保证所有体育项目关系人的能力和积极性都得到最有效地发挥和利用所做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它主要包括项目团队的建设、人员的选聘和项目班子建设等一系列工作。对运作的团队进行项目管理,有助于明确团队的共同目标;营造积极进取团结向上的工作氛围;保持良好的沟通;极大程度地发挥每个人的能力,以最小的人力成本获得最好的效益。这其中,对于体育赛事志愿者的管理便是最好的体现。

所谓志愿者就是在举办大型赛事过程中,以个人无私的参与,尽其所能,通力合作,完成交给了的任务,而不计报酬的人。正是这些人为奥运会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降低了举办奥运会的成本,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热心公益、无私奉献的行为,对主办城市乃至主办国的民众起到了强烈的示范作用,从而启发社会良知、鼓励人们多为他人考虑,为社会着想。导致社会风气的改善,加强社会的亲合力和凝聚力。

现代大型体育赛事奥运会的规模越来越大,参赛人数越来越多,尤其像奥运会这样的特大型体育赛事的服务人员涉及到餐饮、导游、翻译、安保、医疗、场馆服务等诸多领域,所需要的志愿者服务项目也越来越多,如,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总数将达50万人,其中赛事志愿者10万人,城市志愿者40万人,是历届奥运会志愿者总数最多的一次。 因此,对志愿者管理水平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对庞大的志愿者全体进行项目管理,可以提高赛事志愿者服务的综合效益,科学、合理、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志愿者服务资源,避免志愿者资源的浪费,使志愿者在大型体育赛事中充分发挥作用,保证赛事的成功举办。

4.体育赛事赞助项目管理

体育赛事赞助是指向某体育赛事付出一定数额的现金或实物作为与该体育赛事资产合伙参与开发以达成各自组织目标为目的的一种特殊的商业行为。体育赛事赞助是体育赛事经费来源的主要方面,对体育赛事部门来说,这是扩大财源、增强活力、扩大影响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体育赛事发展的关键环节。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赞助商家就达到了63家,赞助收入超过16亿美元。如此庞大的财政来源,对于赞助项目的市场开发、资金运用、资金收支结算的管理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项目管理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5.体育项目风险管理与控制

体育项目的风险是可能导致体育项目损失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总称。体育赛事管理者在组织过程中会面对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如观众、参与者、运动员、天气、场地器材等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的干扰、破坏,这些不确定因素常常会影响赛事举办,甚至造成各种损失的可能性。

风险管理,则是指通过对面临的各种风险的认识、衡量、预测和分析,准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种种不确定性,采取恰当的管理方法,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多的安全保障,或使损失降至最低水平的过程。一般而言,风险管理是通过两条基本途径去处置风险的。其一,通过运用各种风险控制工具,在损失发生之前,消除各种隐患,减少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实质性因素,同时在损失发生之时.积极实施补救和抢救措施,将损失的严重后果减少到最低程度。其二,当风险事件出现后,运用风险分析工具,对损失的严重后果及时实施补偿,使各种业务和活动迅速恢复,而免其遭受意外损失。

项目管理理论将风险管理作为其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运用该理论管理体育赛事将会从项目申办、项目论证到项目收尾的各个阶段、环节都对赛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严格的规划、识别、估计、评价、应对和监控,并且对各环节做出具体的应对方案和防范策略。

参考文献:

[1]秦椿林主编:体育项目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金 涛 丁敬龙:论体育赛事与项目管理.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

[3]李 岩:关于体育赛事管理理念的探讨.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第3篇:赛事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现代物流;体育赛事;应用

中图分类号:F324 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中国2008年奥运火炬在全世界的传递,我们开始发现全世界人民对体育的狂热程度是其他社会文化现象无法比拟的。今几年,伴随着商业利益的推动,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规模、传播范围越趋庞大,观众和运动员数量成倍增长的同时,赛事所需物资数量也相应增加,这对于体育赛会的主办者及主办城市来说,如何在有限时间、空间内将各种流动资源(人力、财力、物力等)及时、准确地进行支配、传递、交互是一件棘手的事情,而现代物流理论的应用,极大满足了现代大型体育赛事发展的需求。

一、大型体育赛事物流特点

1.需求性

大型体育赛事举办期间,很难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物流需求,具有不确定性,需要赛事物流管理建立快速反应联动机制。

2.时间性

大型体育赛事物流具有时序性,可分为赛前物流、赛中物流和赛后物流。由于体育赛事全球化趋势,各种比赛或与比赛相关的器材及设施、文件、图片的送递等都需要国际间的合作。

3.空间性

一般来说,大型体育赛事中的运动员、观众、记者以及场馆设施、新闻及体育器材等在空间上会相对集中,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例,计划使用比赛场馆37个,布局呈“一个中心加三个区域”集中分布,所以,体育赛事物流要注意在空间上合理分配资源需求的分布,以降低物流成本,满足物流需求。

二、现代物流理论在大型体育赛事的应用

1.管理物流系统

主要职能就是规划、组织、监控体育赛事各项物流活动,依据主办城市环境布局,优化整合各项物流活动,以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目标,现代物流以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为管理媒介统筹物流作业,如利用物流规划仿真、网络化仓储管理、物流智能配载、物流智能配送、物流实时跟踪系统、“供应链管理模式”等以协调赛区、非赛区物流活动的冲突。

2.信息物流系统

(1)信息物流内系统

主要职能是收集、加工、处理在进行体育赛事物流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类信息,如赛事基础物流信息、赛事物流作业信息、赛事物流管理信息等,并且能协调、指导物流系统内部各环节正常运作,通过信息反馈,及时对系统内部基本物流资源进行调配,以保证物流活动的连续性。

(2)信息物流外系统

主要职能是传递、指导在外环境条件下(如经济、社会、市场等)对体育赛事物流活动发生作用的各类信息,如大型运动会供应商信息、物资往来信息、交通运输信息、政府部门信息等,随时进行信息传递、反馈与接收,以统一协调内外系统信息。

(3)基础物流系统

1建设物流

建设物流,是指主办城市为举办体育赛事而兴建、改造场馆设施与交通设施所进行的物流活动,是主办城市在物流规划中资金投向最大的部分。

2器材物流

器材物流,即比赛器械、办公器材、新闻器材、医疗器材等的物流活动,而器材物流包括设计到包装、配送、装卸、储存、采购等诸多环节,所以交通设施的畅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器材物流的分配速度,同时采用创新管理技术为器材物流的“类别划分”选择最优化方案,以缩短器材物流循环周转时间。

三、赛事主办城市规划中物流理论的应用

1.主办城市赛事物流规划特点

(1)经济性

经济性内涵主要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物流程度与城市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可以说城市经济是城市物流发展的前提条件。二是城市物流规划的经济性。

(2)区域性

物流渠道的畅通与主办城市的区域性特点有关,由于各地区地理形势、人文环境、气候等方面不同,其处的城市物流环境也有所不同。如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东端,居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部,是我国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对外开放的国际港口城市,目前上海已形成由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管道等5种运输方式组成的、具有现代交通运输的网络,其可因地制宜,建立现代物流组织形式,合理规划物流网络分布。

此外,还要考虑到本地区及周围地区是否属于人文景观区、旅游旺季是否与赛事日程安排相冲突、国内外游客数量、天气气候变化等因素,以提前做好各项物流渠道疏导计划,保证赛事物流的正常运作。

2.功能设计

进行场馆设施兴建、改造等活动时,要考虑到城市环境密集强度,注重空间的二度开发,兼顾后续经济、社会效益,如上海举办“八运会”而兴建的徐汇区体育馆具有多功能使用价值:室内混响设计可举办音乐会;赛后将体育馆的一层架空可改建成超市,这样大大减低了物流据点及其渠道闲置浪费的风险。

四、建议

现代物流理论应用的参与,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体育赛事的举办而造成资源浪费,加大大型体育赛事中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机械自动化的应用与操作,对赛事物流系统进行净化控制,发展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利用,从而为保护环境提供可能。在大型体育赛事全球化发展趋势下,现代物流已融入到体育赛事当中,要注重合理规划物流的整体运作,因地制宜,加强各系统部门的协调作用;借鉴往届赛事物流经验,加大国际合作,提高综合物流作业能力与业务操作能力,培养、提升我国企业国际形象,增强整体综合竞争实力。

作者单位:沈阳化工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怀邦,郝渊晓,刘全洲等.现代物流管理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1-26.

第4篇:赛事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管团队 薪酬差距 锦标赛理论 企业绩效 治理机构

目前,关于薪酬分配对企业绩效有何影响的问题主要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论进行解释,即锦标赛理论(支持大薪酬差距提高企业绩效)和行为理论(支持小薪酬差距提高企业绩效)。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薪酬差距正在不断扩大,作为公司的“领头羊”,高层管理人员薪酬差距对企业有着怎样的影响,也就具有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此,本文通过构建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研究薪酬差距的影响因素,检验薪酬差距的影响效应,即对企业绩效是否有显著性提高作用,以此来证实其是否符合锦标赛理论预测。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对高管薪酬差距影响效应的研究,不同学者依据不同的理论得出不同研究结论。(1)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基于锦标赛理论。1981年Lazear和Rosen提出锦标赛理论,其基本思想是,将员工视为锦标赛中的竞争对手,基于“连续排除对手的竞赛”的原则进行组织内部的晋升和奖励,最后的赢家才能够获得“竞赛奖品”(即薪酬差距)以及职位的晋升。根据锦标赛理论,不同职位之间的薪酬差距以及通过竞争取得职位的晋升所获得的预期收益,能够充分激励公司员工进行有效率的内部竞争,提高个人绩效,以此提供强有力的激励。Main,O’Reilly和Wade(1993)研究发现高管薪酬差距与公司的资产报酬率成正相关关系。符合锦标赛理论预测。卢锐(2007)研究证明了锦标赛理论在中国上市公司管理层中的存在性,并进一步指出,高层管理团队内部的薪酬差距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但是核心高层管理团队与全体员工的薪酬差距并没有带来显著的业绩提升。巫强(2011)检验了高管薪酬差距总体上符合锦标赛理论预测。综上所述,锦标赛理论认为薪酬差距可以为委托人和人的利益的一致性提供强激励,使薪酬资源在零和博弈中达到纳什均衡。同时大的薪酬差距还可以降低监督成本,减少人的寻租行为。因此假设:

假设1: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2)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基于行为理论。行为理论主要有四个分支:相对剥削理论认为,在管理团队中,管理人员会将个人薪酬同团队中其他人员进行比较,此时,低层级管理人员若在同中高层级管理人员薪酬对比中发现自己的薪酬水平没有达到事先的预期,就会感觉自己应得的部分被剥夺了,于是他们可能会表现出消极怠工甚至罢工等抵触行为,从而影响组织的整体性甚至降低企业的凝聚力(Cowherd和Levine,1992);组织政治学理论认为,非高管成员在受到激励的情况下通常会做出如下选择:选择他们的整体努力水平;权衡他们的整体努力水平在利己与合作间的分配;选择他们的政治行为。薪酬差距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对所有选择都产生影响。薪酬差距拉大会激励下属,但这些努力是建立在损害团队合作,有益自身利益的基础上来实现的。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们主要通过相对薪酬来评价自我报酬的满意度。分配偏好理论指出,薪酬的设定不应招致领薪者的不满,而是采取平均薪酬法,降低个人绩效差异在薪酬设定标准中的权重,让员工感觉受到平等,公平待遇。对行为理论解释的理论依据虽然不尽相同,但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即较大的薪酬差距会破坏员工的合作意愿,甚至可能会导致管理层不择手段的竞争(如耍弄政治阴谋)或者挑战薪酬设定者的权威。这对企业的管理,发展以及绩效表现都是不利的。只有缩小薪酬差距才可以提高团队凝聚力和企业绩效。因此假设:

假设2:高管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呈负相关关系

此外,根据高管薪酬差距影响因素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两职兼任与高管薪酬差距呈正相关关系

在上市公司中,对于董事长是否应该兼任总经理,学术上没有统一的观点。董事长兼任总经理更利于提高公司的自由创新水平,但会降低对公司的有效监督,为了使董事会具有更强的独立性,提高其监督能力,很多公司提倡两职分离,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损害公司的创新能力。在中国,很多企业还是实行两职兼任,总经理对董事会的决策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对高管薪酬的制定上也具有较大的话语权,董事会更容易给总经理更高的薪酬,从而拉大高管层的薪酬差距。

假设4:董事会独立性与高管薪酬差距呈负相关关系

董事会独立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管理层的薪酬结构。内部董事受高管层的影响较大,高管层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董事会的构成与决策,而独立董事与公司或公司经营管理者没有重要的业务联系或专业联系,不直接参与公司的管理,因此其往往根据公司所处经营环境信息和所有股东利益做出决定,可以公正独立地对公司事务做出判断。因此,其会控制高管薪酬差距过大。

假设5:高管团队规模与高管薪酬差距呈正相关关系

团队规模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处理复杂信息和解决差异性较大的认知冲突的能力,规模越大,团队能力越强。企业的高层管理人数越多,知识更加多元化,协作解决问题的方式更加合理。但团队规模的增大增加了团队内部的竞争激烈程度,任何一个成员想脱颖而出,获得晋升的几率在减小,因此,为了调动竞争者的积极性,团队成员之间的薪酬必须拉开差距,人数越多,差距越大。

假设6:企业规模与高管薪酬差距呈正相关关系

企业规模较小时,其研发能力不强,产品种类少,新产品的推出速度慢,与产品相关的销售和原材料采购较为单一化,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不会受到太多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所以公司各个环节的管理不太复杂,对管理层的能力要求不高;而当企业不断壮大过程中,推出的产品更加多样化,其面临的前端采购与终端销售的问题越来越复杂,这就促使公司增加管理层的规模,提高公司的管理能力,解决来自市场和公司自身更为错综复杂的问题,做出更加全面合理的决策,因此,相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大企业的管理难度要大的多,要求公司细化其管理层,解决公司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相应的支付给管理团队不同层次成员的薪酬差距也应该更大。

假设7:国有股比例与高管薪酬差距呈负相关关系

国有上市公司一般是由国有股东控制,受历史和制度的影响,倾向于平均分配的原则,同时这些企业高管的更换涉及到政治和社会因素,由政府或国有股东决定,较少参考外部市场条件,因而这些因素限制了企业不同等级员工之间的薪酬差距。同时,国有上市企业强调高管团队的团结合作,更倾向于缩小薪酬差距。因此,薪酬差距的大小与国有股份的多少是成反比的。

假设8:监事会规模与高管薪酬差距呈负相关关系

公司的薪酬分配与普通员工的参与程度具有一定的关系。普通员工的意见也是薪酬制定过程中考虑的重要因素,该因素的影响力越大,公司的薪酬分配越倾向于平均。上市公司的职工参与公司管理是通过监事会实施的,其监督能力反映了职工对公司管理的参与程度,其中包括对资金运用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和评价。由于员工一般有高估自身产出却忽视投入差距的倾向,因此,公司的薪酬差距大小与监事会的规模成一定比例,监事会规模越大,公司薪酬差距就越小,相反越大。

假设9:地区发达程度与薪酬差距呈正相关关系

不同的地区,经济水平差异较大。研究证明,经济发达水平的高低与薪酬差距的大小是成正比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更倾向于平均主义,对薪酬差距的接受程度比发达地区要弱,因此,高管薪酬差距与当地经济水平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二)样本选择与资料来源 本文研究的总样本为2009年至2011年深沪两市上市公司。具体的样本选择标准:(1)剔除金融业企业(2)剔除未披露上市公司前三名高管薪酬总额的公司;(3)剔除ST和*ST 公司;(4)剔除数据残缺公司。研究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最终获得有效样本量为2091家。研究中使用了SPSS17.0、Excel软件。

(三)变量定义与模型建立 本文构建了如下模型:模型(1)为高管薪酬差距影响因素的检验模型,其中,(1)因变量为高管薪酬差距,采用GAP1(绝对薪酬差距)和GAP2(相对薪酬差距)来衡量。GAP1=前三名高管薪酬均值-全体高管薪酬扣除前三名高管薪酬后的薪酬均值;GAP2=前三名高管薪酬均值/全体高管薪酬扣除前三名高管薪酬后的薪酬均值。(2)自变量为董事长与总经理兼任情况(Daulity):虚拟变量。Daulity:同一人=1;不同一人=0。董事会独立性(INDMP):独立董事人数/董事会成员数,比值越大代表董事会独立性越好。高管团队规模(Mannum): 全体高管人数,企业规模(Size): 企业资产总额;国有股比例(SOE): 国有股股数/总股数;监事会规模(MCSIZE): 监事会人数;地区发达程度(Zone): 虚拟变量,本文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发现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和广东的上市公司高管人员报酬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公司。因此,Zone: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和广东的上市公司=1;其他地区的公司=0。(3)控制变量为企业绩效(通过ROA和EPS分别来衡量)。

GAPi=?琢0+?琢1Daulity+?琢2INDMP+?琢3Mannum+?琢4Size+?琢5SOE+?琢6MCSIZE+?琢7Zone+?琢8Perfj+?着i (1)

模型(2)为高管薪酬差距影响效应的检验模型,在此模型中,企业绩效为因变量,本文通过企业财务绩效和市场绩效两个指标分别来衡量。其中,企业财务绩效通过ROA来计量,企业市场绩效通过EPS来反映。其中,总资产净利润率: ROA=净利润/总资产平均余额;总资产平均余额=(资产合计期末余额+资产合计期初余额)/2;每股收益: EPS=净利润/总股数。高管薪酬差距为自变量,Daulity,INDMP,Mannum,Size,SOE,MCSIZE,Zone为控制变量。

Perfj=?琢0+?琢1GAPi+?琢2INDMP+?琢3Mannum+?琢4Size+?琢5SOE+?琢6MCSIZE

+?琢7Zone+?琢8Daulity+?着i (2)

二、实证检验分析

(一)高管薪酬差距影响因素的假设检验 四个模型的F值均在99%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调整R方值分别为0.325,0.305,0.209,0.209,说明四个模型的拟合度一致较好。纵观四个模型可以发现:(1)无论是绝对薪酬差距还是相对薪酬差距两个经济指标均与两职兼任,董事会独立性以及高管团队规模,地区发达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假设3,假设4,假设5,假设9成立。国有股比例与薪酬差距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假设7得到支持。(2)关于监事会规模,仅有Model3反映其与高管薪酬差距呈显著负相关,在其余模型检验中并不显著相关。与假设8并不完全相符。通过对监事会进行相关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的主要构成包括股东代表以及内部职工,通常情况下,监事会的监督效力同其规模的大小有很大关系,规模越大,其监督能力一般也越强。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各股东代表或内部职工可能会为了一己私利利用监督权进行内部寻租,隐性收入等,因此,并未能够客观公正的履行自己的职责,从而可能导致其监督结果有失公允,进而未能真正达到雇员参与程度。(3)关于SIZE也是对绝对薪酬差距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对相对薪酬差距的影响则并不明显,假设6得到部分证实。企业规模的加大会带来管理者管理强度与难度的双重增加,竞争强度也急剧上升,如果把解决由于规模加大带来的一系列难题的贡献归功于总经理,那么相对于副总经理来说,总经理因此所获得报酬绝对值的增加部分与相对值的增加部分并不成一定的比例。这是由于两种薪酬差距计算方法的不同造成的。(4)同时,以ROA和EPS作为企业绩效经济指标在实证研究的结果中可以看出,企业绩效对薪酬差距也有着显著正向影响,即企业绩效越好,其所获得的“竞赛奖品”越多,这与锦标赛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二)高管薪酬差距影响效应的假设检验 无论是以EPS还是ROA作为企业绩效的考核指标,绝对薪酬差距和相对薪酬差距对企业绩效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高管薪酬差距越大,企业绩效越好。假设1得到验证,假设2没有得到支持。通过实证检测发现,相较于行为理论,锦标赛理论更好地解释了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的薪酬差距问题。上市公司不公平或不团结现象带来的“被剥削”感觉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远不及锦标赛强激励带来的能力激发创造的正面效应。锦标赛激励能够带来更高的资源分配效率,促进高能力者发挥其高才能,低能力者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从而不断降低锦标赛参与者能力的异质性。对整个公司而言,绩效显著上升。因此,锦标赛强激励对企业绩效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结论

本文基于锦标赛理论,对深沪两市2091家上市公司薪酬差距影响因素和影响效应问题进行相关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薪酬差距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国有股比例以及公司内部治理机构(包括两职兼任,独立董事独立性,高管团队规模等)。国有股比例攀升对高管薪酬差距具有负向作用,这说明了我国国有控股公司中高管薪酬差距现状存在不足的现象,这对锦标赛的强激励具有抑制作用。因此,适当降低国有股比例以通过提高高管薪酬差距来保持足够的锦标赛激励能量,避免高级管理人员通过隐性收入,内部寻租,在职消费等不正当手段牟取私利影响企业内部竞争环境以及损害公司整体效益。两职兼任,独董比例以及监事会等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对薪酬差距的正向影响已通过实证检验。但监事会的影响效应并不十分显著,建议适当减少内部员工在高管薪酬差距的决策中的参与程度。主要因为独立董事制度通过外部人员对企业进行监督,监事会的建立突出强调内部员工对企业的监督,这两种制度在功能发挥上必然存在一定的重合效应,如果两种机制的监督效力同时加强,必然对薪酬差距起着抑制作用,从而锦标赛强激励的效果无法得以实现。高管薪酬差距的影响效应也通过了实证检验,即加大薪酬差距可以提高企业绩效。锦标赛理论得到支持。通过对影响效应的证实,发现锦标赛强激励在现实操作中是有可行性的,并具有较高的实践应用价值和意义。因此,建议我国上市公司对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合理薪酬结构设计,加大薪酬的激励能量,从而使企业甚至整个行业的竞争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林浚清、黄祖辉、孙永祥:《高管团队内薪酬差距、公司绩效和治理结构》,《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

[2]卢锐:《管理层权利、薪酬差距与绩效》,《南方经济》2007年第7期。

[3]张正堂、李欣:《高层管理团队核心成员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经济管理》2007年第2期。

[4]巫强:《薪酬差距、企业绩效与晋升机制――高管薪酬锦标赛的再检验》,《世界经济文通》2011年第5期。

[5]刘子君、刘智强、廖建桥:《上市公司高管团队薪酬差距影响因素与影响效应: 基于本土特色的实证研究》,《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2011年第9期。

第5篇:赛事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 体育赛事 媒介传播效果 量化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0206 文献标识码A

继奥运会在中国的成功举办,对大型赛会的社会影响的研究成为我国体育传播学界的热点课题,尤其受到关注的是体育赛会与传播媒介的互动关系和相互影响。奥运会期间。出现了大量的舆情监控和赛会传播效果的分析报告,但其基本都是在定性层面展开的对特定问题(事件)的分析研究。如何建构起面对重大体育赛事的媒介传播效果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如何在定量层面展开对体育赛事的媒介传播效果的监控?本文力图从其研究可行性层面展开一些讨论。

一、相关研究的现状

目前对媒介与体育赛事的传播关系及其效果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取向:

1、体制与结构关系层面的研究:主要探讨媒介以何种方式参与到赛会的组织和运转中,赛会以何种方式使用和借助媒体的传播功能,关注两者在社会重大事件中的组织关系和运作体制。这个层面的研究同时涉及到对第三方的关注:如政府机构、体育管理机构、社会有关团体和民众的意见形成与参与机制。

2、内容与模式层面的研究:主要探讨体育赛会的社会信息的形成和传播路径。大型赛会的社会信息体系由于涉及到不同社会群体的社会利益和集体表达,具有多向性、多层面的复杂特点。大型赛会的信息系统需要通过何种渠道以何种方式进行有效传播,如何解读不同社会群体在不同层面上对该类信息的心理需求,如何通过对不同渠道信息传播内容的分析来探求不同国家、地区和社会团体的社会意见,以达到对大型赛会社会信息内容与传播效果的控制,以取得在广告、宣传、传播等不同利益层面的有效监控。

3、效果与监控指标层面的研究:主要探讨如何发掘不同类型、不同地区和国家所举办的不同的大型赛事所具有的差异性指标体系与共同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量化赛会信息体系的监控指标,建构赛会传播效果的监控软件,以理性的量化考核结果指导大型赛会的信息和对过程开展有效的效果监控,其监控领域不仅包含对赛会信息量本身的分类监控,同时包括对其文本意义和社会解读的数据分析,对相关媒体信息分布的渠道分析,对社会覆盖面的影响分析和对突发事件的信息流转的监控。

就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而言,主要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前两个层面:即探讨体育赛事与传播媒介间的体制与结构关系,如对体育媒介和体育传播的探讨、对体育产业与体育媒介产业发展关系的探讨、对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的研究等。而对于体育赛事传播效果的研究,仍然主要停留在对体育媒介、受众、赛事组织者等单向性的分析上,还没有整合的研究路径和量化的指标体系。就目前基于对国内有关该研究领域的文献检索表明:主要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在宏观层面,研究主要集中在体制和结构层面的研究,重视政策分析和现有环境分析,侧重理论研究,而缺乏市场分析和定量研究,对现实的指导力度不够。

2、在微观层面。研究主要以单向、单维度研究为主,如对赛事本身的研究和对媒介本身的研究,缺乏把体育赛事和媒介传播整合到一个更合理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框架下开展定量研究的成果,而面对日益发展的赛会市场,理论的缺失和定量研究的不足将带来对现实操作的不良影响。

3、在现实操作层面,目前所开展的“舆情”监控和赛会传播效果研究,大都是在案例收集和个案研究、对比研究层面,所呈现的是个别的、突发的和不确定的经验,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可持续的和量化的数理模型,对传播效果的判断大都建立在个案经验上,不具有可借鉴性。这就对以大型赛会的媒介传播效果为研究对象。建构在体育传播学和社会信息学框架下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以达到对大型赛会传播效果的理性分析和有效监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建构面对我国体育管理体制和市场开发的需求,并能适应国际合作需要的新的赛会传播研究的理论框架和软件模型,以弥补我国在该领域实际操作中量化研究的空白和理论研究中的不足。

2、借鉴国际经验,促进我国赛会组织和运转管理中量化的信息评估系统的建立与开发,对赛会信息开发管理工作提供理性的分析和数据支持。以促进高效、有效和准确的信息传播模式的形成。

3、提供对赛会信息传播的社会影响和效果的定性研究,为各级政府、赛会组织者、体育管理机构和媒介组织问的传播结构和合作作用提供过程性监控和类型分析,尤其是对赛会信息传播的潜在影响提供预期判断和干预研究,避免不良社会影响的形成和潜在的经济损失。

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对国内、国际重大赛会的媒介传播效果和媒介传播的影响力进行量化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不同层面的问题:

建立重大赛会中媒介传播效果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将主要从两个层次建构:客观指标体系(重点借鉴媒介视听率指标体系中的相关指标。如视听率、有效到达率、受众规模、受众构成、广告千人成本、收视点成本等)。主观指标体系(从受众角度出发,评估受众对媒介赛会传播的满意度;受众对赛会品牌及相关商业品牌认知度的变化,及品牌价值的提升;随着媒介对赛会的传播,舆论的发展变化等);

建立重大赛会媒介传播过程中的舆论监测指标体系;

探究重大赛会传播过程中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相互影响机制;

探究重大赛会中媒体舆论引导机理。

这四个层面的内容以逐渐深化的方式体现出定量研究所包含的两个目标:

研究影响大型赛会传播效果的多个相关指标,并综合建构我国重大赛会传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和软件模型。首先需要确定出选择重大赛会的选择标准和衡量的指标体系;其次,确定各个客观指标、主观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权重,这不仅涉及到研究变量的选择、科学的内容抽样方案、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舆情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等一系列研究方法的研究,还涉及到施行监测的一系列软硬件设施。

研究赛会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舆论监控指标体系和引导机理,建立必要的预警机制和预测体系,探讨不同媒介传播渠道(国内外媒体和不同类型媒体)的相互影响机制。确立监测网络平台、传统媒体和意见领袖在重大赛事事件中信息的流动、变化规律等相关的内容对赛会传播效果的影响机制;

构建面对重大体育赛事的量化指标体系的创新之处首先在于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建立对我国重大赛会的媒介传播效果进行量化评估的指标体系,同时关注网络技术环境下和重大赛会背景下的舆论形成过程,研究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互动关系和舆论形成机理,研究媒体如何应对并积极、正面地引导重大赛会中产生的公众舆论,这不仅具有理

论上的重大创新意义。并且具有巨大的实践应用价值。其次是研究方法的创新,因为要想使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在面对重大赛会时实现有效互动,产生最佳的传播效果,并有效引导舆论,就必须有科学的监控、评价技术、方法和机制,这就需要在监控与评价的研究方法体系上有所突破。

三、主要的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构建我国重大赛会的媒介传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思路主要包括下面三个阶段的工作:首先是调查研究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收集和个案选取工作,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在对这些重要文献进行研究、借鉴的基础上形成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假设;确立抽样调查中的抽样方案设计;通过专家、传播者和受众的深层访谈确定指标体系中的变量构成并通过德尔菲法获得指标体系下各个变量的权重分配;其次,是在某个重大赛会背景下开展实验性研究。通过媒介获得指标体系中的客观指标,并通过抽样调查获得主观指标,从而检验整个赛会传播的媒介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最后。在不断完成量化指标的修正过程中确立对媒介内容及舆情变化的监控和定量分析的模型。

构建我国重大赛会的媒介传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主要包括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两个主要的途径:首先在前期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之上,借鉴系统论、传播学、营销学、心理学、舆论学等相关理论体系,提出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和基本研究假设。同时,采用质化研究和景化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研究工作。质化研究方法包括文献分析、个案研究、深层访谈、文本分析、德尔菲法等;量化研究方法包括抽样调查、内容分析等。这些方法的使用月的和意义分别阐述如下:

文献研究:重大赛会的媒介传播评价体系在国外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经验,通过文献的搜索,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实情,构建符合国情的媒介评价指标体系。

个案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选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赛会个案,对媒介传播的社会影响效果从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进行深入考察,同时关注并力争监测媒介赛会传播过程中的舆论变化过程。

深层访谈:用于指标体系构建之前的探索性研究,通过与相关专家、传播者、受众的深层访谈为最终指标体系中指标的选择与建构提供依据。

文本分析:针对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赛会传播相关内容进行定性地深入探讨。

德尔菲法:在通过前期工作初步确定相关指标之后,利用德尔菲法获得各个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分配。

抽样调查:在某个重大赛会背景下,对受众进行大规模抽样调查,从受众角度对媒介赛会传播的社会效果进行最化评估,检验指标体系中变量的选择及相关理论假设。

第6篇:赛事管理论文范文

辩论赛总结陈词是对观点的归纳,十分重要,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辩论赛的总结辩论赛的总结,有助于大家学习

辩论赛的总结1各位评委,各位辩友,大家好:

非常荣幸能够代表反方作最后的陈词。刚才,双方辩友都围绕各自的主题展开了精彩激烈的辩论,但是在正方辩友的辩论中我方有两点感受:

1、正方观点过于理想主义。

正方辩友列举了一系列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未及时施行救助而造成的严重后果,但他们没有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和现状,没有考虑基层政府的财力状况和强行救助所带来的后果和风险。

2、错误地理解了我方本意。

我们双方的辩题中都有实行救助四个字,所不同的是实行救助的定语“应强行”和“不应强行”,正方错误地将我方不应强行施以救助的概念偷换成了对流浪乞讨的未成年人不施以救助,由于概念性的错误,使得对方的辩论显得南辕北辙。

反观我方,观念已经极为清楚,即对流浪乞讨的未成年人在自愿的前提下应该施以救助,但不能强行施以救助。这不是否认人性的关怀,而是立足于现实的考虑。在这一点上,我方已经在法律层面和实际层面都占有了先机。

在此我想简要总结一下我方观点:

一、强行救助缺乏法律依据。孙志刚事件发生以后,2019年,国务院推出了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办法。标志着彻底废除了原来的强制救助收容遣送回原籍的救助制度,开始实施对流浪乞讨人员自愿救助制度,这是一个中国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重大历史进步。试想,如果再确定一个强制救助的制度,谁能知道对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的每一次强制是否都真的是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已经成年的孙志刚尚且死于强制救助的制度,谁能保证未成年的孙志刚能在强制救助中能幸免于难?我方认为强制性救助制度是非常可怕的制度设计。

二、强行救助缺乏财力支撑。众所周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流浪乞讨的未成年人救助是需要强大的财力保障的,无论是解决这些孩子的衣、食、住、行,还是管理、教育、医疗、遣送都需要钱,而现在基层政府的财力状况我们乡镇长班的学员最清楚,就是一个入不敷出的吃饭财政,乡镇政府仅用21%的财力却供养了占71%的财政供养人口,即使自愿的救助都显得力不从心,更不敢奢谈强行施以救助。虽然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但总得先有玫瑰呀。

三、强行救助放大了政府的责任风险。追述过往,政府曾经做过很多强行的事情,比如强行结扎,强行人流,强行拆迁等等,为此政府付出过惨重的代价,其中包括金钱和威信,如果对流浪儿童再强行救助,流浪儿童的监护责任也就自然地转移到了政府身上,如果在监护期间再出现一个未成年的孙志刚事件,试问现在政府还有多少金钱和威信可以随意挥霍?中国人口多,发展的积怨大,任何一起未成年的孙志刚事件都完全有可能酿成类似于“瓮安事件”的群体性事件!

四、强行救助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强行是强制的同义词,我认为所有的强制都应该是针对一种非法行为,比如控制流浪儿童的犯罪团伙,那才是我们的强制对象。强制必然带来一些必要的手段,这种手段可能会给孩子还来一种身心的伤害,这种伤害是隐形的,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往往是我们难以估计的。采取强制的办法,也许从我们的眼睛里消失一个流浪儿童,但是他可能从内心滋生一种对社会的仇恨,这种强行救助比不救助更可怕。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对流浪乞讨的未成年在自愿的前提下应该施以救助,但不能强行施以救助。

谢谢大家!

辩论赛的总结2谢谢主席,尊敬的各位评委,对方辩友,晚上好!

首先我想感谢台上对方辩友的精彩表现,你们给我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但最终也将使我方的胜利显得实至名归,抑或使我方的失利,虽败犹荣。无论怎样,这样的逆境,正是我们成长途中的试金石;这样的逆境,正是我们人生路上的里程碑;这样的逆境,远比顺境来的更加精彩!

关于对方辩友的观点,我有三个字评价:不太好-不客观,太绝对,好天真

一,对方辩友始终纠缠于“困苦或战乱这样的环境,是否有利于人的成长”将逆境局限于如此极端环境未免太过狭隘,不够客观。而事实上,即使在这种极端环境下,所促成的人才也比比皆是:越王勾践,杜甫,高尔基,张海迪哪一个不是在这样甚至更恶劣的逆境中成长成才的呢?

二,对方辩友大包大揽的告诉我们顺境就是好的营养、医疗、教育、关爱等等所有一切有利于人发展的方面,而逆境则是与之相对。那么我们今天的辩题岂不是变成了,所有有利于人发展的方面更有利于人的发展,还是所有不利人发展的方面更有利于人的发展了么,这样定义是不是太绝对了呢?

三,对方辩友反反复复的告诉我们要有朋友两肋插刀;要有优越的家庭;要有优秀的导师。可我又不禁想问了,朋友的帮忙,父母的资助,老师的提携,帮你解决了困难,可是你自己拥有这样的能力了吗?如果说“好风凭借力”的飞翔会比依靠自己强壮翅膀的翱翔来的更稳固,更自由,更成功的话,我就不得不说对方辩友的想法实在是太天真。

总结我方观点:

一,我们明道理,知道没有与病毒的斗争,就没有抗体的产生;没有卧薪尝胆的努力,就没有越国的春秋霸业;没有经历战乱,颠沛流离的生活,就不会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感慨;因为逆境更能磨练我们的意志,更能丰富我们的阅历,更能激发我们的潜能。

二,我们重证据。看出生官宦之家的苏轼,不愿随波逐流,一生仕途坎坷,才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名句。出生富裕家庭的巴尔扎克,拒绝父母为他安排好的法律职业,饱尝冷暖,才成为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生大酋长家庭的曼德拉,没有选择安逸地继承大酋长的位置,历经27年牢狱斗争,才获得南非民族解放事业的成功。这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无一不是证明了逆境使人的成长更有意义。

三,我们很清醒。我们清醒地知道,没有逆境对自己的磨练,即使如阿斗一般继承王位,又有孔明辅佐,最终仍会是一个乐不思蜀的阶下囚。我们清楚地明白,父母、老师,社会给予了我们关爱,教育和良好的条件,却并不希望我们以此满足,永远依赖他们,他们更希望我们去寻找自己人生的逆境,这样才能我们自己更成长!

今天不是演唱会,因为《真心英雄》已经演唱过“不经历风雨,怎样见彩虹”;今天不是故事会,因为《西游记》已经讲述过“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今天也不是赛诗会,因为《孟子》也已经吟诵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今天是辩论赛,需要我们来辩清道理。然而无论多么巧舌如簧的辩才,在大量的例证面前都是显得那么孱弱,我方今天也正是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来证明着一个简单且明晰的道理:逆境更有利于人的发展。

辩论赛的总结3辩论赛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作用也不言而喻。古时墨子曾说:“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世纪,明同异之处,察明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其意为,辩论的作用在于划清人们有关是非的界限,探察世道治乱的标准,判断事物同异的根据,权衡利弊得失,解决人们思想上存在的疑惑。辩论可以让人辩是明非,坚持真理,锻炼思维能力,增长聪明才智,增进人与人的了解,促进相互沟通。通过辩论,人们可以更好了解对方的立场和观点,求同存异,达到更高层次上的心理沟通。

我系以丰富校园生活,加强我系学风建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为最终目标,开展了为期近一个月的辩论赛。

一,筹备工作,宣传工作

在比赛的筹划阶段,学习部周密的策划和组织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秘书团为此积极的申请场地,桌椅,音响设备,邀请评委嘉宾。在比赛前夕,宣传海报张贴于三栋教学楼大厅,食堂前及广播响彻校园。

二,辩论赛过程

“金华杯”辩论赛总决赛于12月07日一栋大厅落下帷幕,激烈的角逐,精彩的对峙将战火点到最极至。台上的辩手唇枪舌战,台下的观众亦热血沸腾,给本届“金华杯”辩论赛划上圆满的句号。

酒管七班勇夺桂冠,旅管二班位居第二,旅管三班取得第三名,杨丽、蒋绍广、赵璐、李娜同学被评为最佳辩手;酒管的陈宇、旅管的陈影、景区的余波、餐管的张良等11位同学被评为优秀辩手。最后05级酒管餐管辅导员陈郡霞老师对于本次辩论赛做了精彩而详细的点评。此次辩论赛活动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同学们也都积极地参与了近来,使得辩论赛增色不少。最后我们祝贺管理系“金华杯”辩论赛取得圆满成功,也期待更多类似优秀学生活动的举办。

三,辩论赛取得的成效

1.参赛选手能力的提高:辩论赛是对辩论者能力和水平的全方位考察。

在辩论的过程中,辩论者要想在唇枪舌战,激烈对抗的辩论中征服战胜对手,所要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是多方面的,为了这个目的,他们在台上充分展示自己,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首先,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如果没有对事物的真知灼见,就不会有惊人妙语。如果没有如泉思绪,就不可能口若悬河。思维的深刻性、论证性和敏捷性都得到了提高。最开始的语无伦次、前后矛盾少了,哑口无言没了;妙语连珠,以巧制胜多了,滔滔不绝者比比皆是。在赛前准备时看问题更深刻了,不再停留在很肤浅的表面,也学会了多角度思考问。其次,语言表达更具艺术性。经过几场锻炼,每个选手在语速与语调的协调上把握都很好,甚至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尤其在决赛上蒋绍广同学的饱含激情,抑扬顿挫的话语和赵璐同学字字珠玑,咄咄逼人的话语激起场下阵阵热烈的掌声。同时对汉语言的使用能力增强,辩论中经常出现典故成语、诗词警句、谚语、箴言,为了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同学们还注意了修辞语句的使用,给观众留下许多可以学习和回味的东西,第三,知识结构更完备。俗语说“台下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台上精彩的几分钟,他们在课余下足了工夫:自己认真搜集资料,参阅同学提供的资料,根据辩题整理和组织材料,撰写辩词等。第四,应变能力加强。蒋绍广同学在复赛中运用道具说明自己的观点,将自方的劣势化为优势从而反败为胜,成了同学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2.学生整体辨别能力的增强和校园文化水平的整体提升:俗话讲“真理越辩越明”,辩论针对学生关心的问题展开。

从初赛“网络拉近人们的距离还是疏远人们的距离”、复赛“名校是因为老师还是名生”到决赛“大学,是以积累知识为主还是以塑造人格为主”,辩论赛的主题都相当贴近同学们的生活,现实性强,使同学们有话可说。辩论双方使出浑身解数,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给全体同学展现事物的两方面,而听众则在思想的冲突中展开激烈的思考,最终明白问题的实质,学会了分析问题,提高了辨别能力,为后面的有效行动奠定了基础。浓郁的辩论氛围也使学校的文化水平整体提升,同学们能够讨论更高雅的话题,学会以理服人,不会毛躁地与人对骂,更不会大大出手,文明了许多。

3.班级凝聚力的增强:辩论不仅是个人才华的展示,一个优秀的团体能够脱颖而出离不开四人小团体的默契,更离不开大集体----班级同学的支持。

赛前班长、学习委员积极有序地组织全班同学分工找资料,赛中为选手们打气,为他们鼓掌和喝彩,赛后分享胜利的欢乐和失利的酸痛。比赛让他们走得更近,更像一家人。

4.增加老师对同学们的认识。

此次活动主要邀请本届的辅导员和任课老师,老师们在辩论赛的过程中从思想上对同学们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

四.值得思考的地方

辩论赛总体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但整个组织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小问题。辩论赛没有做好赛前指导,导致辩手对比赛没有整体感知辩论赛导致第一次循环赛。如果能在辩论点评中给予正确的指导,会给同学以更积极的影响。初赛因地点的限制局限在较小的教室进行,给热情的观众带来了诸多不便,希望这几点不足在今后的活动中能得以弥补。

通过举办此次辩论赛,学习部和学生会其他各部门的联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是本次辩论赛得以顺利进行,同时,此次辩论赛给各系之间的交流加速,达到了以辩会友,以辩明理的活动宗旨。

辩论赛的总结4辩论赛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作用也不言而喻。辩论可以让人辩是明非,坚持真理,锻炼思维能力,增长聪明才智,增进人与人的了解,促进相互沟通,通过辩论的人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对方的立场和观点,求同有异,达到高层次上的心里沟通。

我社团以丰富校园生活,加强我部的团结,互助精神,提高各部成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为最终目标,开展了这次辩论赛。

一 筹备工作

在比赛的策划阶段,策划部周密的策划和组织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秘书处为此积极的申请场地.桌椅.

摄影设备,邀请评委。

二 辩论赛过程

以“网络里能否找到真实的感情”为主题的辩论赛于四月十六日四号小楼落下帷幕,激烈角逐,精彩的对峙将战火点到最极致,参赛者脣抢舌战,其他成员亦热血沸腾,给本次辩论赛活动火上圆满句号。

三 辩论赛取得的成效

1.语言表达更具有艺术性

经过几个轮回,每个选手在语速与语调的协调上把握很好,形成自己的风格,尤其是在自由辩论环节中,刘洋同学的策划部部长范军,饱含激情,抑扬顿挫的话语,赢得各成员的赞许目光。

2.知识结构完备

要想在激烈对抗中征服对手。所具备的知识是多方面的,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台上精彩几分钟,参赛者在课余下足功夫,认真凑集资料,撰写辩词。

3.社团不仅是个才华的

展示,一个优秀的团体能够脱颖而出,而离不开团队的默契,更离不开大集体。

四.反思

辩论赛总体收到良好的成效,但整个组织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小问题,由于赛前准备部足,导致辩手没有整体感,比赛因地点限制在较小的教室进行,给成员们带来不便。希望这几点不足在今后的活动中能得以弥补。

院团委青年志愿者协会

辩论赛的总结5辩论赛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作用也不言而喻。古时墨子曾说:“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世纪,明同异之处,察明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其意为,辩论的作用在于划清人们有关是非的界限,探察世道治乱的标准,判断事物同异的根据,权衡利弊得失,解决人们思想上存在的疑惑。辩论可以让人辩是明非,坚持真理,锻炼思维能力,增长聪明才智,增进人与人的了解,促进相互沟通。通过辩论,人们可以更好了解对方的立场和观点,求同存异,达到更高层次上的心理沟通。

我系以丰富校园生活,加强我系学风建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为最终目标,开展了为期近一个月的辩论赛。

一,筹备工作,宣传工作

在比赛的筹划阶段,学习部周密的策划和组织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秘书团为此积极的申请场地,桌椅,音响设备,邀请评委嘉宾。在比赛前夕,宣传海报张贴于三栋教学楼大厅,食堂前及广播响彻校园。

二,辩论赛过程

“金华杯”辩论赛总决赛于12月07日一栋大厅落下帷幕,激烈的角逐,精彩的对峙将战火点到最极至。台上的辩手唇枪舌战,台下的观众亦热血沸腾,给本届“金华杯”辩论赛划上圆满的句号。

酒管七班勇夺桂冠,旅管二班位居第二,旅管三班取得第三名,杨丽、蒋绍广、赵璐、李娜同学被评为最佳辩手;酒管的陈宇、旅管的陈影、景区的余波、餐管的张良等11位同学被评为优秀辩手。最后05级酒管餐管辅导员陈郡霞老师对于本次辩论赛做了精彩而详细的点评。此次辩论赛活动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同学们也都积极地参与了近来,使得辩论赛增色不少。最后我们祝贺管理系“金华杯”辩论赛取得圆满成功,也期待更多类似优秀学生活动的举办。

三,辩论赛取得的成效

1.参赛选手能力的提高:辩论赛是对辩论者能力和水平的全方位考察。

在辩论的过程中,辩论者要想在唇枪舌战,激烈对抗的辩论中征服战胜对手,所要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是多方面的,为了这个目的,他们在台上充分展示自己,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首先,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如果没有对事物的真知灼见,就不会有惊人妙语。如果没有如泉思绪,就不可能口若悬河。思维的深刻性、论证性和敏捷性都得到了提高。最开始的语无伦次、前后矛盾少了,哑口无言没了;妙语连珠,以巧制胜多了,滔滔不绝者比比皆是。在赛前准备时看问题更深刻了,不再停留在很肤浅的表面,也学会了多角度思考问。其次,语言表达更具艺术性。经过几场锻炼,每个选手在语速与语调的协调上把握都很好,甚至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尤其在决赛上蒋绍广同学的饱含激情,抑扬顿挫的话语和赵璐同学字字珠玑,咄咄逼人的话语激起场下阵阵热烈的掌声。同时对汉语言的使用能力增强,辩论中经常出现典故成语、诗词警句、谚语、箴言,为了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同学们还注意了修辞语句的使用,给观众留下许多可以学习和回味的东西,第三,知识结构更完备。俗语说“台下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台上精彩的几分钟,他们在课余下足了工夫:自己认真搜集资料,参阅同学提供的资料,根据辩题整理和组织材料,撰写辩词等。第四,应变能力加强。蒋绍广同学在复赛中运用道具说明自己的观点,将自方的劣势化为优势从而反败为胜,成了同学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2.学生整体辨别能力的增强和校园文化水平的整体提升:俗话讲“真理越辩越明”,辩论针对学生关心的问题展开。

从初赛“网络拉近人们的距离还是疏远人们的距离”、复赛“名校是因为名师还是名生”到决赛“大学,是以积累知识为主还是以塑造人格为主”,辩论赛的主题都相当贴近同学们的生活,现实性强,使同学们有话可说。辩论双方使出浑身解数,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给全体同学展现事物的两方面,而听众则在思想的冲突中展开激烈的思考,最终明白问题的实质,学会了分析问题,提高了辨别能力,为后面的有效行动奠定了基础。浓郁的辩论氛围也使学校的文化水平整体提升,同学们能够讨论更高雅的话题,学会以理服人,不会毛躁地与人对骂,更不会大大出手,文明了许多。

3.班级凝聚力的增强:辩论不仅是个人才华的展示,一个优秀的团体能够脱颖而出离不开四人小团体的默契,更离不开大集体----班级同学的支持。

赛前班长、学习委员积极有序地组织全班同学分工找资料,赛中为选手们打气,为他们鼓掌和喝彩,赛后分享胜利的欢乐和失利的酸痛。比赛让他们走得更近,更像一家人。

4.增加老师对同学们的认识。

此次活动主要邀请本届的辅导员和任课老师,老师们在辩论赛的过程中从思想上对同学们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

四.值得思考的地方

辩论赛总体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但整个组织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小问题。辩论赛没有做好赛前指导,导致辩手对比赛没有整体感知辩论赛导致第一次循环赛。如果能在辩论点评中给予正确的指导,会给同学以更积极的影响。初赛因地点的限制局限在较小的教室进行,给热情的观众带来了诸多不便,希望这几点不足在今后的活动中能得以弥补。

第7篇:赛事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进行课外 竞赛危机 管理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3-0064-03

前言

课外运动竞赛(含校内,校外)是指在课余时间,以争取优胜为直接目的,以运动项目(或某些身体活动)为内容,根据规则的要求,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心理的相互较量的体育活动,是学校课外体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体育市场化、社会化的发展,校园体育赛事与日俱多,学生参与课外体育运动的热情高涨,竞赛项目的多元化,外部广告对校园体育赛事的赞助等等宣传了学校的知名度,提高了学校学生的集体凝聚力,激发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促进了国家相关政策的执行。然而,在这些课外运动竞赛的实施过程中,课外运动竞赛危机频频发生,诸如学生在校运会比赛中猝死。学生的发生屡见媒体曝光。因而,采用公共关系中的危机理论,关注课外运动竞赛危机,建立预警机制,保证课外体育运动竞赛顺利,实现课外体育运动竞赛功能是本文的出发点。

1、课外运动竞赛危机概述

1.1 危机概述

关于危机的含义,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美国学者罗森塔尔认为:“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事件压力和不确定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美国危机管理专家斯蒂温・芬克认为:“危机是指事件即将发生决定性变化的一段不稳定的时间或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国内学者刘刚在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其界定为“一种对组织基本目标的实现构成威胁,要求组织必须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出关键性决策和进行紧急回应的突发性事件”。上述学者对危机概念的见仁见智都表现了危机的一些基本特征。

首先,危机具有突发性,在危机发生前不可预测。大量危机事件的产生具有隐蔽性,在其爆发之前不为人知,运用现有手段难以预测。

其次,危机具有危害性或潜在的危害性。不论任何危机,都必然对已有秩序造成混乱,恐慌和破坏,由于决策实施的延迟性和信息传播的滞后性,对危机所造成的潜在危害难以进行评估。

最后,危机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危机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危机的应对措施措施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决策人因人、因地、因时采取最佳的应对措施。

1.2 体育危机与课外运动竞赛危机

体育危机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对这个概念,学者们一般指在大型体育活动中所发生的突发性公共事件,也就是诸如奥运会,全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中所遭遇的突发事件,诸如恐怖袭击,明星退赛,兴奋剂事件,人群踩踏事件等等。

毫无质疑的是课外运动竞赛危机研究应该归属于其中。然而,课外运动竞赛危机作为体育危机的一种,从某些属性上讲具有其特殊性。

从组织者角度看,一般性的大型体育活动是由政府部门或相关职能部门组织,随着活动级别的升高,甚至有市局指挥部、治安总队、交巡警总队、消防局、体育局、交通局,也有分县局等相应职能部门参与,如果是水上比赛,往往还需涉及海事局、港航局等部门等协助,尽管不同部门的协作容易造成“管理真空”,但大型体育活动的组织比课外运动竞赛组织要严密的多。

课外运动竞赛的组织者往往是个人或学校,在资源的调动,分配方面与政府或相关职能部门比较起来相差太多。其应对突发事件处置也缺乏相应的资源,只能使危机按照自身的轨迹发展,很少能改变危机的恶劣后果。

从参与者角度看,大型体育活动的参与者具有复杂性,既有裁判员,运动员,还有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观众。形形的客体造成体育危机种类不同,像体育赛场危机,体育明星危机事件,体育管理危机事件,以及体育媒体危机事件等在课外运动竞赛危机中很少出现。但课外运动竞赛危机具有其特殊性,课外运动竞赛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在由学校组织的课外运动竞赛中,参与者是常规群体,即遵照已建立社会准则的或进行活动的群体,如特招生等;在由个人或学校社团组织的课外运动竞赛中,往往为偶合群体即临时『生群体,一般是指那些相对自发的、无组织的和不稳定的因某种原因临时组成的群体。这两类群体从生活空间而言,集体生活时间相对较长,接触频率高,相互影响较大是这个群体群体意识鲜明的主要特征,其次,由于学生群体的稳定性和群体意识鲜明。

在一个“导火索”下,只要在某一点上符合学生比较偏执的认识和感受,其作用在于肯定学生中间已经存在的怀疑与不安,刺激他们通过群体行为来解决问题,助长了一些人的不满情绪,加速群体行为的发生。群体行为一经发生,它可以使许多最初仅仅旁观的人经过鼓动而成为实际的参加者,可以使原本松散的无组织群体产生一致行动的倾向,其造成的破坏性后果更甚于前者。

1.3 课外运动竞赛危机类型

课外运动竞赛危机事件一般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风暴等;地震,洪水,风暴等作为目前科学难以准确预测的不可抗力,对课外运动竞赛的伤害是难以评估的。2004年3月10日中国籍青年球员江涛在新加坡足球比赛中,不幸被雷劈中,当场丧命。这种自然灾害在课外运动竞赛中较少见到,但我国目前学校运动会大多在春季或秋季举行,在运动会举行过程中,遭遇暴雨、雷雨等现象屡见不鲜,造成拥堵,踩踏事件,对竞赛的正常运行造成了不便。

第二类是突发事故灾难,如交通、火灾、生产事故等。突发事故灾难在职业竞赛中比较常见,近年来在欧洲足球赛场上数名年轻运动员猝死事件敲响了警钟。在学校课外运动竞赛中,尤其是学生社团组织的课外运动更容易发生突发事故灾难。某知名大学登山队队员被困喜马拉雅山,后调动直升机救援也造成了重大社会影响。

第三类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大规模中暑,传染性疾病等极易在学生中造成恐慌。

第四类是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如球迷骚乱、恐怖袭击等。在课外运动竞赛中,更常见的是因为竞赛成绩的误判,错判所引起的,如学生罢赛,与裁判,组织者对峙,造成竞赛的中断,甚至其冲突在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后,延续到其学习、生活中去,为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蒙上阴影。

2、课外运动竞赛危机影响因素分析

课外运动竞赛危机作为一个系统的事件,其系统事件的形成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合力的结果。作为危机管理的本质核心就是组织者通过对赛事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采用合理的经济和技术等手段对其形成的危机加以处理,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种行为。危机的形成是参与主体一人,环境,组织管理不和谐的结果。

2.1 人的因素

在课外运动竞赛组织过程中,既包括竞赛的组织者又包括竞赛的参与者,如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人员因素导致的突发事件,还包括大量流动人口、观众、媒体、保安人员,甚至是一些广告赞助商等等导致的突发事件,如保安与观众在维护秩序时发生的冲突,观众与观众发生的冲突等。在课外运动竞赛中,如何及时疏散开闭幕式人员的拥堵,避免造成踩踏事件更是危机管理的重中之重。

2.2 环境因素

在课外运动竞赛中,注重环境因素是竞赛组织者为应对危机所必备的能力之一。环境因素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环境,如气象因素造成竞赛的中断或延迟;另一种是客观环境,如开展竞赛所必须的场地,场馆器材。更为复杂的情况是自然环境所导致的客观环境变化,造成竞赛环境的变化从而导致比赛中断。

2.3 组织流程因素

为了保证课外体育竞赛的成功进行,赛事组织管理是关键环节,现代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法国实业家法约尔认为,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及反馈等职能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

在课外体育竞赛的组织中,首先是协调资源,即协调资金,场地器材,竞赛的组织者和竞赛的参与者以及相关人员等,其次是要协调人际关系,激发竞赛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使阻力转化为动力,保证安全,成功完成课外体育竞赛这一目的。从管理的主体来考察,管理的因素包括赛事主办方的自身安全管理和赛事举办场所的应急管理机构(外部)对突发事件的管理。内部管理主要在于组织方的组织结构、组织效率、规章制度是否完备、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等,这些都是课外竞赛突发事件的重要诱因。外部管理主要看主办方应急救援体系和紧急救援机构是否完备,以及紧急救援的合作效率与手段如何。

影响课外运动竞赛危机的因素是复杂的,产生危机的因素是相互影响的,在不同的情形下,危机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是变化的,在整个危机产生的过程中,环境对组织者和参加者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但组织者和参加者也会对环境发生反作用。重要的是组织者和参加者应该设法控制和适应环境,采取合理的组织流程,使课外运动竞赛顺利有序的进行下去。

3、课外运动竞赛危机的对策

3.1 危机的预防

从传统的教育观点看,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危机预防以思想教育为主,对其思想进行引导。用各种规章制度对其行为作为约束,一旦发生危机就很被动。然而,只要有课外运动竞赛的存在,就可能产生危机,把危机教育贯彻到日常教育中,明确危机事件产生的条件和因素,树立危机公关意识,设立危机预警机制,强化危机的预测,制定危机管理制度,尽量避免危机的发生,如果危机发生,能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并付诸行动,确保学校和社会生活及公共秩序不受冲击。

成立学生志愿者队伍建立信息员制度,及时了解危机动态,提高沟通效率对组织者提高业务能力,减少危机引发因素成立应急管理小组,建立应急管理预案等等都是危机预防的可选择方案之一。

3.2 危机的应急处理

第8篇:赛事管理论文范文

Abstract: The method of using document data,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survey are adopted to have exploratory study on the impetus development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per League, reform is the direct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uper League. Management system is institutional obstacl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uper League. It should speed up the pace management system, and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uper League.

关键词: 中超联赛;发展动力;改革

Key words: Chinese Super League;development impetus;reform

中图分类号:G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278-01

作者简介:王超(1973-),男,辽宁辽阳人,硕士,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体育教学部讲师,主要从事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

0 引言

回顾中超联赛发展的历程,在探索的基础上以中超联赛发展动力为主题,以社会学、哲学的视角,研究推动中超联赛发展的动力。得出了推动中超联赛发展的直接动力要素――改革,并对改革的动力要素进行分析研究,希望可以对中超联赛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作者通过查阅大量相关的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方面的图书,形成了本论文研究的知识结构与框架。

1.2 问卷调查法 对参加第三届全国体育院校足球工作会议的12所院校的专家学者进行问卷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超联赛中的改革内涵 2004年,中国足球协会在原有甲 A 联赛的基础上对国内的足球联赛实行更高一步的改革,正式推出“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中超联赛新的管理和组织部门“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委员会”在中国足协的领导下应运而生。2006年4月,为进一步改革中国足球产业的市场,中国足球协会与所有中超联赛参赛俱乐部共同出资成立了中超联赛有限责任公司。从中超联赛揭幕至今,联赛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更多的是联赛在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假球、黑哨、等负面影响带来的教训。中超联赛的发展是一个逐渐过程,这个过程只有通过不断改革从而解决各种矛盾来实现。改革是解决中超联赛发展障碍机制的途径。改革是中超联赛发展的直接动力。

2.2 中超联赛发展动力不足的深层次原因

2.2.1 思想观念落后于改革实践,不能适应改革发展出现的新情况而产生的问题 《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转变管理观念与管理手段,并建构与“市场为主,计划为辅”的资源配置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当时以足球为突破口进行改革的初衷,是为了寻求一条尽快地将足球水平提高上去的发展途径。然而,在管理的实际运行中,中国足球运动管理中心,又沿袭了行政管理的基本做法,在过去项目管理办法的惯性作用下,完全取代了协会。这些都离改革目标甚远。

2.2.2 对中超联赛参与主体利益多元化的认识不足,对不同参与主体自身权益尊重不够。造成利益冲突 中国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中国足协)包含有政府职能部门,民间社团角色,联赛股东的身份,集“官,民,商”与一身。作为中超联赛的管理者,即制定联赛规则,又参与联赛,同时又监督联赛。全能的身份造成联赛管理混乱。由于,中国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越位”、“错位”使其在管理中出现了“缺位”、“失位”。导致其对中超联赛的产品属性定位也不清楚。中超联赛在走市场化道路的情况下,还被定性为“人民足球”,“准公共产品”。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第三部门、企业三类服务产品的提供主体价值取向不明确。

2.2.3 不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在运作中也造成不同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冲突 在“举国体制”、“奥运争光”的竞技体育发展目标环境下,不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采用原有体制管理中超联赛,对管理缺乏深入研究。实施主体产权不清、责权不明,导致中超联赛的运行紊乱。对中超联赛发展所伴随的一些负面因素也缺乏足够的认识,解决问题措施不力。对联赛发展定位“急于求成”,工作的重点偏差,导致国内联赛一路走低。在运作中也造成不同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冲突。

2.3 中超联赛的改革思路 中超联赛在改革过程中,虽然有过一些成绩,但也走过了许多弯路。这其中的原因是很多的,其一是由于政府对足球运动缺乏管理和监督,不重视导致足球运动大面积滑坡。其二是中超联赛的财政出现了问题。导致假球、黑哨、等现象的出现。”这两个问题一个是管理体制问题,一个是经济利益问题。从中超联赛发展现状来看,这两个问题是影响中超联赛健康发展的最主要因素。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中超联赛从根本上的改革,改革中超联赛现行的管理体制势在必行。改革的最好方式就是至上而下的改革。中超联赛要走市场化道路,就要改变中国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代表的政府职能对中超联赛的管理手段与方式,实现联赛机构的职能转变,完成由政府授权部门管辖向市场化的过渡,足球运动管理中心要由管理走向服务和监督,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调控,由直接干预转向间接指导。做到小政府,大社会,“政”“市”分离,管办分离。有计划、有步骤逐步地扩大与联赛体制相联系的利益主体的实力。把应该由市场承担的职能从政府部门脱离。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改革是中超联赛发展的直接动力。管理体制是中超联赛发展的体制。应加快管理体制改革步伐,推动中超联赛健康发展。

3.2 建议 中超联赛走市场化的道路,就要改变中国足协代表的政府职能对中超联赛的管理手段与方式,实现职能转变,中国足协要由管理走向服务和监督,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把应该由协会承担的职能从政府部门脱离。

参考文献:

[1]李明,苏珊,霍华斯・丹.叶公鼎.体育经济学[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021.

第9篇:赛事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管薪酬差距;企业研发强度;锦标赛理论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5.01.01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5)01-0001-05

Influence of Executive Pay Gap on Corporate R&D Intensit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ournament Theory

LV Wei, ZHANG Shu-kai

(Anta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52)

Abstract:509 small and medium-size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are chosen as samples from SME and GEM Boards,based on tournament theory, this paper using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executive pay gap (t-1) on corporate R&D intensity (t).Besides, using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 to study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whether the chairman and the CEO being one person, the number of non-CEO executives and the time until next CEO elec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ecutive pay gap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R&D intensity of enterprises.The chairman and the CEO being one person enhance the relationship above, so does more non-CEO executives.However, the time until next CEO election will weaken this relationship.

Key words:executive pay gap;corporate R&D intensity;tournament theory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薪酬制度经历了巨大的变化,高管团队的薪酬结构日益呈现多样化。一般来说,高管薪酬差距指的是CEO与非CEO高管之间薪酬数额的差距,它体现了薪酬在高管团队中的分配方式和效率。Lazear和Rosen在1981年提出的锦标赛理论为薪酬差距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实证假设基础[1]。目前关于高管薪酬差距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两个方面:一是高管薪酬差距的影响因素研究;二是探究高管薪酬差距对企业特别是企业绩效的影响,其中关于高管薪酬差距和企业创新研发的研究还仅仅处在初级阶段。

随着市场竞争和技术变革的白热化,研究与开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D)已经成为企业不可忽视的环节,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然而,与国外企业相比,中国企业的研发强度总体较低。据统计,2007~2009年我国高科技上市公司的平均R&D投入强度为1.4%,而在发达国家R&D强度一般达到3%~5%,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20%[3]。基于此,对中国企业研发强度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

基于现有对高管薪酬差距研究的不足和企业创新研发的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以创新研发最为集中的中小制造业企业为样本,研究高管薪酬差距对企业研发强度的影响。然而,依据权变理论,不同情境下上述影响又会有所不同,因此本文试图引入董事长和总经理是否两职合一、非CEO高管的总人数、距离下一次CEO变更的时间等调节变量。这项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丰富了企业研发投入影响因素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该方面理论研究的不足;二是引入调节变量,研究不同情境下高管薪酬差距和企业研发投入的关系,丰富该领域的研究视角;三是可以进一步挖掘高管薪酬差距对企业的影响,从而引导企业通过改善高管薪酬体系促进企业研发。

1 文献综述

1.1 对高管薪酬差距的现有研究

Lazear和Rosen提出的锦标赛理论将管理者看作是锦标赛中的竞争者,将组织内不同层级之间的薪酬差距看作公司给予在这场锦标赛中因为获胜而晋升至更高层级者的奖金。如果某位管理者最终赢得晋升,那么他将获得锦标赛中的绝大部分奖金,而落选者却可能毫无收获[1]。因此如果竞赛奖金足够高,即薪酬差距足够大,就会给管理者以巨大的激励去竭尽所能获取胜利。另一方面,根据委托理论,因为企业高管之间合作频繁,任务相互依存,努力程度难以量化,因此委托人对人的监控难度会提高,监控成本增大。而锦标赛型的相对业绩激励方法就会比以绝对业绩来激励更有效果,可以降低委托人的监督成本。

很多学者的研究支持了锦标赛理论。Brian等发现高管薪酬差距与企业总资产收益率和股票回报率存在显著正相关[4]。Lin等以1999~2006年450家上市公司的34701名高管为样本,发现更大的薪酬离散度能带来更好的企业绩效[5]。Lee等用股票收益和托宾Q衡量公司业绩,发现高管薪酬离差越大,企业业绩越好[6]。

然而,也有学者对锦标赛理论提出质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行为理论。行为理论认为不同层级间较大的薪酬差距会使较低层级者产生不公平感,阻碍团队甚至企业内部的合作和凝聚力,会降低企业绩效。该观点同样得到了国内外很多学者的证实。例如Akerlof等最早研究了薪酬差距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发现如果员工认为工资低且不公平,他们就会降低努力水平,影响到企业产出[7]。Hibbs和Locking认为企业业绩与内部薪酬差距负相关,企业有较强动机缩小薪酬差距[8]。Carpenter和Sanders发现高管薪酬差距与企业未来市场占有率和会计绩效之间呈负相关关系[9]。张正堂、李欣发现绝对和相对薪酬差距都和企业绩效呈现显著负相关[10]。

1.2 企业创新研发的影响因素

关于企业创新研发的影响因素,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企业特征、高管特征、内部治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例如研究发现企业规模带来的资源禀赋是创新的基本条件;负债率对企业研发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11];高管的教育、任期等特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研发水平[12];内部治理中管理层持股同样会影响企业研发投入[13]。

高管薪酬水平对企业的影响目前主要聚焦在对绩效的影响,而对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还亟待深入。胡婉丽等通过研究我国生物医药企业,发现高管薪酬水平和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14];姜涛、王怀明发现在国有企业中高管薪酬激励与研发投入呈倒“U”型关系;在私有企业中高管薪酬激励与研发投入不相关[15]。

2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2.1 高管薪酬差距和企业研发强度

锦标赛理论将管理者看作是锦标赛中的竞争者,认为薪酬差距是对竞争获胜者的一种额外奖励,鼓励内部竞争和追求个人业绩。在高管团队中薪酬差距的存在意味着一旦某个非CEO高管成功晋升为CEO,他就能获得更高的薪酬;如果他失败,这份奖金就可能毫无所得。因此,加大高管薪酬差距可以激励非CEO高管晋升CEO,并为此努力工作,推动研发以谋求个人业绩和企业长期发展。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高管薪酬差距与企业研发强度正相关。

2.2 董事长和总经理是否两职合一的调节作用

两职合一是指董事长同时兼任总经理(CEO),这会影响到非CEO高管晋升的可能性,改变薪酬差距的激励作用。当两职合一时,CEO权力较大,可以干涉董事会的诸项决策,在涉及CEO变更事宜时,本来董事会是主要决策者,但因为CEO兼任董事长,加上所有权本身的分散化,就直接导致了实际控制权向CEO的转移,产生“管理者强于所有者”的现象,使得CEO即使表现较差也难以被辞退。在这种情况下非CEO高管希望通过推动研发提升企业绩效从而晋升CEO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这无疑会减弱薪酬差距的激励作用,影响高管推动研发的积极性。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2: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会削弱锦标赛理论的激励作用,减弱高管薪酬差距和企业研发强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2.3 非CEO高管人数的调节作用

非CEO高管人数代表了非CEO高管在争取晋升CEO过程中竞争者的多少,当竞争者人数增加时,晋升难度加大,获胜可能性降低,薪酬差距带来的晋升激励被削弱。研究发现,企业在非CEO高管人数增加时,会通过增加CEO与非CEO高管之间的薪酬差距来维持对后者足够强的激励。Brian等发现,每增加一个竞争者(非CEO高管),高管薪酬差距就会增加3%[4]。这正体现了若其他条件不变,非CEO高管人数增加会削弱锦标赛理论的激励作用。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3:非CEO高管人数增多会削弱锦标赛理论的激励作用,减弱高管薪酬差距和企业研发强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2.4 距离下一次CEO变更的时间的调节作用

晋升总是建立在CEO变更的前提下。距离CEO下一次变更的时间会影响高管开展研发的态度。这源于创新研发本身的特点。首先创新研发周期较长,滞后性明显,研发投入短期内不能获得回报,因此它不是企业的短期目标,而是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利益。另外,创新研发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员,会降低企业的短期绩效水平。因此若此刻临近CEO变更,非CEO高管可能并不希望大量开展研发,因为短期绩效水平下降会对其晋升CEO产生负面影响。若此刻距离变更时间较长,那么非CEO高管就敢于推动研发,以期在将来提升企业和个人绩效,帮助他晋升CEO。由此推断,距离下一次CEO变更的时间较长时,非CEO高管开展研发的积极性更强。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4:距离下一次CEO变更的时间会增强高管薪酬差距和企业研发强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综上,本文构建了理论模型,如图1。

3 样本选择与变量度量

3.1 样本的选择

本文选取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中的制造业企业为样本,因变量为企业2011年研发强度。考虑到高管薪酬对企业研发投入产生影响存在时间滞后性,文本将自变量提前一期,选取2010年的高管薪酬差距。研发投入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高管薪酬数据和所有控制变量数据均来源于企业2010年年报;所有调节变量数据来源于企业2011年年报。通过剔除部分未公布研发投入数据的样本,最终得到509家企业样本数据。

3.2 变量的度量

3.2.1 企业研发强度变量度量

研发强度反映了企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力度,被广泛认为是创新研发的重要指标变量。文献中衡量研发强度的指标主要包括:研发费用/总资产、研发费用/收入、研发费用/企业市场价值。刘运国等认为我国企业的市场价值难以被准确计量,且“收入”尤其是“应计收入”大多被“盈余操纵”[16],后两项指标不适合我国企业样本的研究。因此本文选用研发费用/总资产作为因变量,变量符号为R&D。

3.2.2 高管薪酬差距变量度量

本文选取的高管一般担任企业总经理

不同公司对总经理的称谓有所差异,具体包括总经理、总裁、CEO等。只要在实质上行使了公司的CEO职权,本文就予以确认。、副总经理、财务总监、总工程师、董事会秘书等职。在部分报表中存在个别高管2011年离任、薪酬未予公布、未从本公司而从其他单位领取报酬的情况,本文对这部分高管数据予以剔除。特别指出,本文使用的高管薪酬是高管在报告期内从公司领取的报酬总额,属于短期报酬(非长期股权激励)。这是因为我国现今上市公司高管持股比例并不高,且高管自身财富还处于积累阶段,因此短期报酬对他们而言不仅非常重要,而且风险很小,相比之下更具吸引力,对他们决策行为也会产生更加重要的影响。

关于高管薪酬差距的衡量指标,主要存在绝对薪酬差距(两层级薪酬之间的差额)和相对薪酬差距(两层级薪酬之间的比值、变异系数、离差率乘数等)两种。近年来学者普遍青睐后者。因此本文采用CEO薪酬/所有高管总薪酬来度量高管薪酬差距,该比值越大,表明CEO薪酬占所有高管薪酬总额的比例越大,CEO与非CEO高管之间的薪酬差距也就越大。变量符号为Gap。

3.2.3 调节变量度量

(1)董事长和总经理是否两职合一:若两职合一,则该变量取值1;若两职分离,则取值0。变量符号为Power。

(2)非CEO高管人数:为企业年报中非CEO高管名单人数。符号为Number。

(3)距离下一次CEO变更的时间:企业2011年年报报告了本届CEO的任期,任期截止时间即为下一次CEO变更时间。该变量以“月”为单位,取值为2011年1月到CEO任期截止月份之间的时间段长度。符号为Time。

3.2.4 控制变量度量

关于影响企业研发强度的其他因素,本文参考现有文献,选择企业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Debt)、上一年度绩效(Performance)和高管薪酬水平(Salary)作为控制变量。其中,以企业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反映企业规模;以2010年企业销售净利润率反映上一年度绩效;以高管薪酬的平均值反映高管薪酬水平。

4 实证分析

4.1 模型建立

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高管薪酬差距与企业研发强度的关系,采用层次回归方法检验董事长和总经理是否两职合一、非CEO高管人数、距离下一次CEO变更的时间在其中的调节作用。

为了检验假设H1,拟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R&D=a0+a1Size+a2Debt+a3Performance

+a4Salary+a5Gap+e(1)

为了检验假设H2,拟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R&D=a0+a1Size+a2Debt+a3Performance

+a4Salary+a5Gap+a6Power+e(2)

R&D=a0+a1Size+a2Debt+a3Performance+

a4Salary+a5Gap+a6Power+a7Gap×Power+e(3)

为了检验假设H3,拟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R&D=a0+a1Size+a2Debt+a3Performance

+a4Salary+a5Gap+a6Number+e(4)

R&D=a0+a1Size+a2Debt+a3Performance+

a4Salary+a5Gap+a6Number+a7Gap×Number+e(5)

为了检验假设H4,拟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R&D=a0+a1Size+a2Debt+a3Performance

+a4Salary+a5Gap+a6Time+e(6)

R&D=a0+a1Size+a2Debt+a3Performance+

a4Salary+a5Gap+a6Time+a7Gap×Time+e(7)

4.2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见表1)表明,样本企业平均R&D强度为2.5%,已经大幅超过了2001~2004年我国上市公司0.59%的平均研发强度[16]和2007~2009年我国高科技上市公司1.4%的平均研发强度[3]。另外,CEO薪酬占所有高管薪酬的比例平均为25.7%;非CEO高管人数大约为5人;距离下一次CEO变更平均还有20个月,且不同企业差别较大;样本公司总体规模不大,符合中小企业的特点;高管平均年薪在32万元左右,且不同企业薪酬水平差距明显。

相关性方面,R&D强度和Gap的相关系数为-0.08,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表明企业研发强度和高管薪酬差距密切相关。Power、Time等调节变量的相关性不显著。

4.3 回归分析

4.3.1 高管薪酬差距与企业研发强度的实证检验

模型(1)的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显示,高管薪酬差距与企业研发强度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呈现负相关。这与H1的正相关假设正好相反,不符合锦标赛理论的推断,和行为理论的推断一致。假设H1没有得到验证。

本文认为该结果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有密切的联系。“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它反映了人们对公平的敏感性较强。可见,高管间较大的薪酬差距更容易使非CEO高管产生不公平感和不满情绪,不利于高管团队的团结与工作。而创新研发作为企业的重大战略,决策制定和后期实施都离不开高管团队的共同商议与合作支持,如果团队中存在不满、消极等不和谐因素,将阻碍企业创新研发战略的实施,影响研发投入。

锦标赛理论和行为理论是从两种不同角度解释高管薪酬差距的影响,都有其合理性,并且也都得到了很多研究的支持。理论本无对错,只是在某种特定情况下考虑哪种理论更加适用。因此上述结果并不是对锦标赛理论的否定,而是表明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行为理论的效应在中国环境下比锦标赛理论更加明显。

4.3.2 董事长和总经理是否两职合一的调节作用检验

模型(2)和模型(3)的回归结果(见表2)显示,交互项Gap×Power的系数在5%水平上显著为负,且F Change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Power对Gap与R&D的关系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结合模型(1)中Gap和R&D呈现的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两职合一会强化Gap和R&D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即行为理论的效应得到加强,锦标赛理论的激励作用被削弱,其意义等同于削弱了高管薪酬差距和企业研发强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如图2)。假设H2得到验证。

4.3.3 非CEO高管人数的调节作用检验

模型(4)和模型(5)的回归结果(见表2)显示,交互项Gap×Number的系数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为负,且F Change在10%的水平上显著,说明Number对Gap与R&D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结合模型(1)中得出Gap与R&D呈现的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非CEO高管人数增加会强化Gap和R&D的负相关关系,即行为理论的效应得到加强,锦标赛理论的激励作用被削弱,其意义等同于削弱了高管薪酬差距和企业研发强度的正相关关系(如图3)。假设H3得到验证。

4.3.4 距离下一次CEO变更的时间的调节作用检验

模型(6)和模型(7)的回归结果(见表2)显示,交互项Gap×Time的系数、F Change以及模型(6)和模型(7)中调节变量Time的系数均不显著,这说明Time可能是同质调节变量。为了进一步检验,本文以Time的平均值20.12为分界点将样本分组,分别对两组样本进行回归分析(见表3)。

结果表明,对于Time高于平均值的样本,Gap的系数为-0.072,系数不显著,而对于Time低于平均值的样本,Gap的系数为-0.123,在5%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当Time较短时,Gap和R&D的负相关关系显著性较强;当Time较长时,Gap和R&D的负相关关系显著性减弱。这表明距离下一次CEO变更的时间会削弱高管薪酬差距和企业研发强度的负相关关系。即行为理论的效应被削弱,锦标赛理论的激励作用被加强,其意义等同于正向调节高

管薪酬差距和企业研发强度的正相关关系(如图4)。假设H4得到验证。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锦标赛理论,以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中的509家制造业企业为样本,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第t-1期高管薪酬差距对第t期企业研发强度的影响;并依据权变理论的观点,采用层次分析方法探究了董事长和总经理是否两职合一、非CEO高管人数、距离下一次CEO变更的时间在其中的调节作用。

结果显示,高管薪酬差距与企业研发强度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表明行为理论比锦标赛理论更加适用于中国情境下的企业:加大高管薪酬差距会引起高管团队内部的不公平感,影响企业研发战略制定和实施中的团结与合作,不利于企业创新研发。而在调节作用的检验中,本文发现: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非CEO高管人数增多,会削弱锦标赛理论的激励作用,使得高管薪酬差距和企业研发强度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更加显著;距离下一次CEO变更的时间会削弱高管薪酬差距和企业研发强度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基于上述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对于中国环境下的企业,高管团队的薪酬分配需要注重公平原则,高管薪酬差距不能太大,这样有利于高管间的合作以及创新研发战略的实施。同时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职位设置也尽量采用两职分离的形式,维持CEO职位公平竞争的秩序,使高管薪酬差距的锦标赛激励更加有效;同样,企业高管团队的人数不宜过多,否则会降低非CEO高管晋升的可能性,不利于其开展研发的积极性。不仅如此,企业在即将更换CEO时,由于高管可能出于自身私利不太愿意此时加大研发投入,所以企业监管部门应该尤其注意这一阶段的管理者消极行为,督促管理者重视研发,防止因为这一阶段忽视研发而损害企业长期竞争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仍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例如本文的高管薪酬仅仅指的是短期薪酬,没有考虑高管长期股权激励。但是随着中国企业高管持股比例的提高,长期股权激励对于其个人收入的影响会越来越大,这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待补充。另外,高管薪酬差距和企业研发强度之间可能存在非线性的关系以及内生性带来的影响,在本文中并没有考虑,同样有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Lazear E,S Rosen.Rank-order Tournaments as Optimum Labor Contracts[J].Journal of Polotical Economy,1981,89(5):841-864.

[2]陈海声,卢丹.研发投入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J].软科学,2011,25(2):20-23.

[3]李丽青.我国企业R&D投入不足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7(7Z):270-271.

[4]Brian G,OReilly,et al.Top Executive Pay:Tournament or Teamwork[J].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1993,11(4):606-628.

[5]Lin C,W Shen,et al.Corporate Tournament and Executive Compensation in a Transition Economy:Evidence from the Publicly Listed Firms in China[R].Working Paper,April 22,2009.

[6]Lee K W,Lev B,Yeo G H H.Executive Pay Dispersion,Corporate,Governance,and Firm Performance[J].Review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and Accounting,2008,30(3):315-338.

[7]Akerlof G A,et al.Job Switching and Job Satisfaction in the US Labor Market[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88:495-594.

[8]Hibbs,Locking.Wage Dispersion and Productive Efficiency:Evidence for Sweden[J].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2000,18(4):755-782.

[9]Carpenter M A,Sanders W G.The Effects of Top Management Team Pay and Firm Internationalization on MNC Performance[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4,30(4):509-528.

[10]张正堂,李欣.高层管理团队核心成员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的关系[J].经济管理,2007,29(2):16-25.

[11]杨勇,达庆利,周勤.公司治理对企业技术创新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1):61-65.

[12]李国勇,蒋文定,牛冬梅.CEO特征与企业研发投入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2,27(1):77-83.

[13]冉茂盛,刘先福,黄凌云.高新企业股权激励与R&D支出的契约模型研究[J].软科学,2008,22(11):27-30.

[14]胡婉丽,汤书昆,肖向兵,等.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关系研究[J].运筹与管理,2004,13(6):11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