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泥鳅养殖技术范文

泥鳅养殖技术精选(九篇)

泥鳅养殖技术

第1篇:泥鳅养殖技术范文

【关键词】泥鳅;高产;高效;养殖技术

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 又名灰泥鳅、真泥鳅等,属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泥鳅属,是我国主要的经济淡水鱼之一,广泛分布于我国北至辽河以南,南到澜沧江以北的广大水域,几乎从南到北的河流、池塘、稻田等都有分布,尤以长江和珠江流域中下游分布最广、产量最大。泥鳅属于温水底栖小型淡水鱼类,其肉质细嫩松软,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无机盐,是一种滋补食品,具有补中益气、滋阴壮阳、清热利尿的等功效,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被誉为“水中人参”,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远销往香港、澳门、日本、韩国、越南等地,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近年来,由于受到水体严重污染、人为过度捕捞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农药、化肥大量使用,造成泥鳅的产卵繁殖环境及天然饵料遭到严重破坏,泥鳅野生资源日趋枯竭,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导致泥鳅价格不断攀升。由于泥鳅具有适应性强、对环境条件要求不高、繁殖能力强、成活率高、抗逆性强、食性杂、易于养殖、运输方便等特性,适合于人工养殖,投资少,产量高,收益大,受到广大养殖户的青睐,发展泥鳅养殖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广大农民群众发家致富的好项目。笔者现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将泥鳅高产高效养殖技术介绍如下,以期为养殖户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1.养殖场地选择

泥鳅养殖既可采用池塘养殖方式,也可采用稻田养殖方式。池塘养殖泥鳅的养殖场地应尽可能选择阳光充足,交通便利,靠近水源、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土质为中性或微酸性的黏质土壤的池塘。池塘面积一般在1334m2左右,池深80~90cm,池塘四周高出水面20cm,池深池塘挖成后应把池壁夯实,用50×50cm水泥板做护坡,池底铺设腐殖泥土20cm左右,水深保持在30~50cm。池可投放浮萍,覆盖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4。进水口高出水面20cm,出水口设置在池塘底部,平时封住,进出水口均用铁丝网防逃。用于养殖泥鳅的稻田应选择阳光充足,靠近水源,保水性强,进排水方便,水质条件良好,土壤腐殖质丰富的田块,以利于泥鳅的天然饵料繁殖。沿田埂四周挖好养泥鳅沟,沟宽、深各1m左右,设置独立的进排水口,并高出水面25cm,进排水管用密眼网布包裹,防止泥鳅逃逸。无论是池塘养殖方式还是稻田养殖方式,其养殖环境都应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GB/T1840.74-2001)、水质符合《NY5051-200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

2.鳅种选用和放养

每667m2底施腐熟厩肥3000kg、生物有机肥料100kg,或豆粕100kg、熟石灰30kg。泥鳅的苗种来源一般为本地及周边地区收购的野生泥鳅苗种,将收购的泥鳅先放在网箱中培育5~7d,待其对环境适应后,再用鱼筛筛选入池,要求规格大体一致的鳅种,选择标准为:无病无伤,体质健壮,雌鳅腹部明显膨大且圆、卵巢轮廓明显,雄鳅个体稍小、腹部较扁平、胸鳍较长、末端尖而上翘。对于病、残、弱的泥鳅种苗应剔除,防止病菌的侵入而造成大量损失,影响养殖效益一般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当水温升高到15℃以上即开始放养,每667m2放养规格为300尾/kg左右的泥鳅苗种10~15kg,条件好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加放养量,反之要适当减少放养量。放养前鳅种用3%食盐水浸泡3~5min后放养,以利于提高泥鳅成活率。

3.日常管理

泥鳅的适宜水温为10~30℃,最适水温为24~27℃,当水温低于10℃ 或高于30℃ 时,其活动明显减弱,当水温在6℃ 以下或是34℃ 以上时,即潜入泥中停止活动。因此,为了使得泥鳅养殖获得高产、高效,日常管理中应密切水温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控。水质的好坏对泥鳅的摄食、生长、健康均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至少每天早晚巡塘2次,观察水质情况,若发现水色变为茶褐色或黑褐色,水质过于浑浊时,应及时加注新水,使水体常处于“肥、活、爽、嫩”状态。及时捞出病死泥鳅,清除残饵和杂物,发现情况及时妥善处理。饵料选择严格执行《NY 5072—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饵料安全限量》和《饵料和添加剂管理条例》的规定,选择无公害环保型颗粒饵料,按照“定质、定量、定时、定位”的原则投喂,分别于早晨、午后、傍晚3次投喂,鱼种阶段日投饲量为鱼体重的5%~8%,成鱼阶段为5%左右。泥鳅为杂食性鱼类,因此要注意做到植物性饵料与动物性饵料的搭配,确保饲料营养良好,植物性饲料主要是豆饼、米糠、麸皮、蔬菜、豆腐渣、瓜果等,动物性饲料主要是小杂鱼、螺蚌肉、蚯蚓、昆虫及其蚕蛹、幼体、血粉、鱼粉等。

4.病害防治

泥鳅在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气泡病、白尾病、赤皮病、水霉病、赤鳍病、打印病、车轮虫病等,防治上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尽量做到无公害防治,以确保泥鳅的食用安全和品质。为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养殖用的水体在放养泥鳅种苗以前,要严格用生石灰清塘消毒。

【参考文献】

[1]徐彩利,邢春英.泥鳅黄鳝健康养殖技术[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01.

[2]郭国军.强农惠农丛书·特种动物养殖系列:黄鳝、泥鳅养殖关键技术[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12,11.

[3]黄浦东.池塘泥鳅高效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272-275.

第2篇:泥鳅养殖技术范文

关键词: 藕田;泥鳅;养殖技术

利用藕田养殖泥鳅,不占用其他土地资源,节约养殖泥鳅成本,降低藕田害虫的危害,减少用肥量,可以大大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根据五河县小圩镇大王村养殖户张某介绍,1hm2藕田可以产出莲藕30t、泥鳅975kg,2008年其0.27hm2田地收入2万余元。现将其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1藕田条件

用作养殖泥鳅的藕田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良好、进排水方便、光照充足、土壤要黏、腐殖质丰富,以利于莲藕的生长和泥鳅的天然饵料繁殖,田埂无渗漏,保水性要好。藕田选定后,要加高加固田埂,使埂的高度高于水面40cm左右。埂的内侧要用水泥板埋入地下30cm,或在田埂内侧衬1层尼龙薄膜埋入土中30cm左右,上端可覆盖在埂面上。田埂要整齐坚实,防逃设备高出埂面50cm,田块的四周及中间可以开挖“田”、“井”字形沟,沟宽1.5m,深30~50cm,在进排水口挖鱼坑3~5m2,深度80cm,并且沟坑相通,同时安装进排水管道,并在进排水口设置防逃护栅。田间的沟坑面积要占藕田总面积的10%~25%。开挖沟坑是为了盛夏时泥鳅可入沟避暑栖息,增加活动空间,秋冬季节便于捕捞。

2藕种栽植与泥鳅种放养

藕种选择生长快、抗病害、产量高、无损伤、无断芽、新鲜的优质藕种进行栽植。栽2 250~3 000kg/hm2藕种,栽后用20mg/kg生石灰泼洒消毒,1周后注入新水30~40cm。同时施腐熟发酵后的有机肥3t/hm2培肥水质,为泥鳅苗种下田提供生物饵料。放养的鳅苗要求体形匀称、肥满、大小一致、体色新鲜、精神好、规格要在4~6cm以上,这样可在当年养成商品泥鳅。投放时间以5月上旬至6月中旬为宜。放养45~60万尾/hm2,放养前一定要用3%~5%食盐水浸泡10~15min消毒,为尽快让其适应人工饲养,应加以驯化,下田前在暂养池里让其饿上3~4d,使其腹中残留食物消化掉再投放。

3日常管理

(1)投饵。投饲要做到定质、定量、定时、定位。定质:做到不喂变质饲料,饲料要适口新鲜,饲料组成相对恒定。在鳅苗投放后的前15d投喂粉状配合饲料,可调成糊状投喂,随着泥鳅的生长发育,逐渐掺入成鳅饲料,即将豆饼、米糠等植物性饲料加上鲜活小鱼虾或者其他动物的内脏下脚料剁碎,再拌上配合饲料。配合饲料中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比例大约在6∶4,养殖中后期要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或者增加动物性饲料的投喂量,以利于成鳅增肥。定量:每天的投喂量占泥鳅苗种总重量的4%~7%。定时:上午、下午各投喂1次,一般以1~2h吃完为宜,投喂量不可过多,否则鳅苗贪食,会引起消化不良。在田间沟坑中设置食台,距底部5cm,圆形直径30~40cm,用编织袋做成即可。定位:将泥鳅驯化到食台吃食,以观察吃食情况。每天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温度、水质等情况随时调整。当水温高于30℃或低于12℃时少喂或不喂。

(2)三看。看水质、看天气、看长势。饲养期间,除了坚持每天巡田,清除敌害,特别要注意水质变化。要经常加注新水,每次10cm左右,如果田水呈现褐色应立即换水,每次换1/4~1/3为宜。藕田养泥鳅,由于荷叶遮盖,因此田内水温一般不会太高。但盛夏酷暑,藕田水确实较高而不利于泥鳅生长时,可采取注水提高水位和勤换水的方法加以调节。水质要求达到“肥、活、嫩、爽”,透明度在15~20cm之间,定期施有机肥,培肥水质,施追肥应做到既要满足莲藕生长的需要和使用水有一定肥度,又不能伤害泥鳅。可施腐熟的有机肥或化肥,施追肥一次施量不要过大。以尿素、钾肥等作追肥时,可先放干藕田水,使泥鳅集中于沟、溜内,然后全田普施,使之迅速与田土结合,以更好地为莲藕根部吸收。

(3)平时要勤巡田,勤观察。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可及时处理,特别是要做好泥鳅的防逃工作,下大雨时特别注意不能让水漫过田埂,以免泥鳅随水逃逸,检查是否有河蟹、龙虾等钻洞导致田埂漏水。对藕田里的老鼠、蛇等敌害生物及时清除驱捕,每天检查吃食情况、水质状况,记好养殖日志。

(4)做好防病治疗。给莲藕施药,要做到对症用药,并尽可能地选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农药。要严格掌握药物的用量并精确称量,不可随意提高其浓度。施药时要加深田水,最好分片施药。一般泥鳅病害少,主要是赤皮病、打印病、烂鳍病等,定期用生石灰水225~300kg/hm2或2mg/kg漂白粉化水或0.5mg/kg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泼洒预防。

4适时捕捞

可在泥鳅休眠前11月份水温15℃左右,用地笼捞捕,然后用小网箱暂养,待市场行情高时出售,也可等到翌年开春,挖泥捕捞,但费人工。

5结语

第3篇:泥鳅养殖技术范文

泥鳅是一种小型淡水鱼类,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对环境的要求也不是太高。泥鳅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从南方到北方,几乎大部分河流、池塘、稻田等有水系分布的地方,泥鳅都能很好的生长。泥鳅体内含有丰富的营养,有“水中人参”的美称,具有很好的药效功能,在补气、壮阳、利尿等方面效果明显,十分受人们喜爱,在市场上有很高的价值,销路一直不错,需求呈不断扩大的态势,使泥鳅养殖的收益越来越好。本文主要阐述了泥鳅高产养殖技术,包括养殖条件、池塘清整、放养、日常管理、疾病防治等,希望对泥鳅养殖提供帮助和参考。

关键词:

泥鳅;池塘养殖;管理;疾病防治

1泥鳅的生物学特性

泥鳅是一种小型温水性鱼类,通常生活在水底层,对于生长的水温要求在15℃~30℃这个区间,一般22℃~28℃是其最适宜的生长水温,水温低于7℃或高于32℃则喜欢钻入泥中。对于土壤要求,泥鳅喜欢一些中性或微酸性土壤,特别是一些黏性土壤比较适合泥鳅生长。泥鳅对于环境较其他鱼类有较强的适应性,而且耐缺氧能力较强,喜欢钻泥,是一种多种方式呼吸的鱼类,用鳃、皮肤、肠都能呼吸。泥鳅的食性较杂,水蚤、丝蚯蚓、水草及水中的泥和微生物都可以成为泥鳅的食物,喜在傍晚和夜间出来摄食,产卵期在白天,产卵期摄食量会明显增大,一般2月龄时会达到性成熟,一年多次产卵,受精卵具有弱黏性,每年的4~8月是产卵期,5~6月是产卵高峰。

2池塘养殖技术

2.1养殖条件

泥鳅虽然是一种适应能力比较突出的鱼类,多数环境条件下都能很好的生存,但是在实际的养殖过程中,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往往都采用高密度养殖的方式,所以对于环境条件还是要进行科学的选择。一般要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没有污染,排水灌水条件要好。泥鳅的养殖环境,水源要光照充足,最好是自流自排的活水,土质要具有一定的黏性,以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为宜,池塘面积可大可小,一般以400平方米左右为好,深度要在1米左右,水的深度一般在60厘米左右,池底不要清理太干净,要保留15~20厘米左右厚度的淤泥层,不要把池底处理成硬底塘。

2.2池塘清整

泥鳅下塘前要提前对池塘进行清整工作,主要是进行消毒,要提前半个月进行,先抽干池水,检查池塘中是否有漏洞,然后撒上生石灰。如果池水无法排净,则要用漂白粉进行清塘消毒,清塘处理后7天开始注入新水,新水一定要进行过滤,避免垃圾杂物等混入塘内。注水后,要施入基肥,培育水质,施肥7天后便可以放养泥鳅苗。

2.3放养

养殖的品种主要是以灰泥鳅和大鳞泥鳅为主,这两个品种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生长快,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市场销路也比较好。放养时间一般在9~10月或3~4月,养殖时间为8~9个月,放养规格3~6厘米,放养密度为150~500尾/平方米。泥鳅种放养前用5毫克/公斤硫酸铜,或4%~5%食盐水消毒,水温10℃~15℃时,浸洗20~30分钟。

2.4饲喂

饲喂主要是管理好饵料的供应,泥鳅是一种杂食鱼类,养殖过程中要进行天然饵料的培育,利用肥水生长饵料来满足泥鳅的摄食。但是高密度饲养,天然饵料不能满足泥鳅的生长需要,要进行人工投饵。泥鳅下塘后,结合水质情况要进行追施肥料,一般每隔一个月要进行施基肥一次,池水透明度要控制在20厘米左右,水色以黄绿为宜。人工投喂饲料可以是动物性饲料也可以是植物性饲料,要做到定点、定时、定质、定量,开始时每天傍晚喂1次,以后驯化改为白天投饲,上、下午各投喂1次。高温季节应在食台上搭遮荫棚。

2.5日常管理

泥鳅高密度饲养要确保水质,要达到“肥、活、爽”,满足泥鳅的生长需求,水的pH值控制在7.5,溶解氧要求3毫克/升。培育泥鳅苗时期,要做好巡塘工作,每天3次,第1次在凌晨,此时如果发现泥鳅苗聚集在一起,便要进行池塘注水或开机增氧,这是塘水氧气不足的表现。午后巡塘的重点内容是查看泥鳅苗的活动,及时清除池塘埂上的杂草。晚上巡塘的重点是查看水质,同时做好记录工作。如果发现水质发黑就要进行注水,通常情况每周可加水1~2次,换水深度在30厘米左右,结合水质情况做好消毒工作,在水中撒施漂白粉,同时要进行鱼病检查,随时消灭一些有害昆虫及蛙类。

2.6疾病防治

泥鳅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鱼类,应避免泥鳅受到外伤,一般在养殖期很少发生病害。但是在高密度的池塘养殖过程中,由于鱼群数量过大,水质很难保证,也常会感染一些疾病。要做好预防工作,经常进行消毒,重点要抓好鱼体、池塘、饲料台的消毒,做好巡塘工作,及时发现染病泥鳅,做好池塘中的杂物及病死泥鳅的清理,避免对健康泥鳅的感染,同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治疗。泥鳅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有水霉病、赤鳍病、寄生虫病、打印病等。另外也常受到鱼类、水生昆虫、蛇、蛙、水蜈蚣等其他物种的危害,在养殖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病害发生的规律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预防和治疗。为泥鳅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提高养殖产量,创造良好经济收益。

作者:曾广勤 胡青峰 戴小刚 单位:永丰县潭城乡农业综合服务站 永丰县农业局水产站

参考文献

第4篇:泥鳅养殖技术范文

论文摘要介绍了泥鳅池塘高产养殖技术,包括养殖条件、池塘清整、放养、日常管理、疾病防治等,以供泥鳅养殖户参考。

泥鳅是一种分布广泛、适应性很强、对环境条件要求不高的小型淡水鱼类。我国几乎从南到北的河流、池塘、稻田等都有分布。泥鳅肉清淡味美,营养丰富,其蛋白质含量达21%,磷、铁、钙、锌等含量丰富,素有“水中人参”之称,药用功效显著。因此,泥鳅作为一种滋补食品,具有补中益气、滋阴壮阳、清热利尿的功能,越来越为人们喜爱。其市场价格一直较高,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工业废水及农药大量使用的污染,天然泥鳅资源大量减少,但市场需求却在扩大,泥鳅的价格高达15~25元/kg,在春、冬季市场销售较旺。泥鳅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一定的销路,年出口量数百万千克,且价格好,换汇率高。泥鳅的养殖前景十分广阔,江苏、山东、安徽等地都在大力养殖泥鳅。池塘养殖泥鳅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一种养殖方式,单产水平高,技术操作水平要求也高。一般产量可达22.5~37.5t/hm2。舒城县从2007年开始有养殖户进行池塘规模养殖,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收益。现将泥鳅生物学特性与池塘高产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1生物学特性

泥鳅(又名灰泥鳅)为小型经济鱼类,属温水性鱼类,生长水温为15~30℃,最适水温为22~28℃,水温高于32℃则钻入淤泥中,水温低于7℃潜入泥中冬眠。泥鳅不仅能用鳃呼吸,还能利用皮肤和肠进行呼吸,对环境适应能力强,耐缺氧能力较强。通常生活在水底层,有钻泥的习惯,喜欢中性及微酸性的黏性土壤。泥鳅为杂食性鱼类,常摄食的有水蚤、丝蚯蚓、水草及水中的泥和微生物,常用堆放鸡粪、牛粪、猪粪等方法来繁殖饵料或投喂人工颗粒饲料喂养泥鳅。泥鳅摄食一般多在傍晚和夜间,如在产卵期和生长旺盛期,白天也摄食,产卵期的泥鳅比平时摄食量增大,雌泥鳅比雄泥鳅摄食多。泥鳅一般2龄性成熟,一年可多次产卵,产卵期为4~8月,其中5~6月是产卵高峰期,受精卵具弱黏性。

2池塘养殖技术

2.1养殖条件

泥鳅虽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但在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对鳅池环境条件的选择仍很重要。要求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最好能做到自流自排,光照充足,土质以中性或微酸性的黏质土壤为佳;大小池塘都可,一般面积200~500m2的较多,池深80~120cm为多,水深50~70cm,淤泥厚度15~20cm。

2.2池塘清整

泥鳅苗下塘10~15d前,应进行清塘消毒,先将池水抽干,检查有无漏洞,然后用生石灰清塘。池水深7~10cm时,用生石灰1125~2250kg/hm2。如果池水无法排干,用漂白粉20mg/L进行清塘。清塘后7d注入新水,注入的新水要过滤。注水后施基肥,培育水质,方法是在池的四角堆上鸡粪、猪粪等有机肥,用量2250~3000kg/hm2,施肥5~7d后可以放养泥鳅。

2.3放养

泥鳅、大鳞泥鳅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生长快,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是比较适宜的养殖对象,因而养殖户最好选择这2种品种进行养殖。放养时间一般在9~10月或3~4月,养殖时间为8~9个月,放养规格3~6cm,放养密度为150~500尾/m2。鳅种放养前用5mg/kg硫酸铜或4%~5%食盐水消毒,水温10~15℃时,浸洗20~30min。

2.4饲养

泥鳅属于杂食性鱼类,在养殖过程中既需要利用肥水培育天然饵料,又需要进行人工投饵。泥鳅下塘后,要根据水质肥瘦及时追肥,一般每隔30~40d追肥1次,每次900~1125kg/hm2,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cm,水色以黄绿色为好。及时投喂人工的动物性和植物性饲料,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颗粒饲料。投饵做到“四定”,即定点、定时、定质、定量。鱼种阶段日投饲量为鱼体重的5%~8%,成鱼阶段为5%左右,水温高于30℃和低于10℃时应减少投喂。开始时每天傍晚喂1次,以后驯化改为白天投饲,上、下午各投饲1次,高温季节应在食台上搭遮荫棚。

2.5日常管理

泥鳅池水质要求“肥、活、爽”,溶解氧要求3mg/L以上,pH值7.5左右,鳅苗培育期间,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3次。第1次巡塘应在凌晨,如发现鳅苗群集,这是池塘中缺氧的信号,应立即加注新水或开增氧机。午后的巡塘工作主要是查看鳅苗活动的情况,勤除池埂杂草;傍晚查水质,并作记录。日常要勤观察,发现水色发黑或过浓时要及时加注新水,一般情况下,7d加水1~2次,每次换水30~40cm,注意定期对食场进行漂白粉消毒,每次用药125g。此外,还应注意随时消灭池中的有害昆虫和蛙,经常检查有无鱼病。

2.6疾病防治

泥鳅适应能力很强,只要管理得当,避免鳅体的机械损伤,一般很少发病。平时应注意预防,要经常消毒,抓好“三消”,即鱼体消毒、池塘消毒、饲料台消毒。若发现病死的泥鳅应及时捞出,以防止感染其他泥鳅,并及时治疗。

2.6.1水霉病。在泥鳅苗的孵化中,冬秋两季水温较低时容易发病,特别是泥鳅受伤更容易发病。水霉病症状为体表有白色绒毛状的水霉丛生。防治方法:鳅卵防治用1m3水放食盐400g加小苏打400g的溶液洗浴1h。病泥鳅可用3%的食盐水浸洗5~10min。重者可用0.5mg/kg的水霉净浸洗5~15min。

2.6.2赤鳍病。此病对泥鳅的危害很大,拉网损伤、长途运输、水质恶化等都可引起发病。症状为泥鳅的鳍、腹部皮肤与周围充血,有时肠道也出血,在鳍条腐烂处容易感染水霉。常与烂鳃、肠炎并发。治疗方法:外用1mg/kg的漂白粉泼洒;苗种放养前应用4%的食盐水浴洗消毒;内服药饵,用达克菌、氟哌酸等制成药饵投喂。

2.6.3寄生虫病。泥鳅苗阶段的常见寄生虫主要是车轮虫、三代虫、舌杯虫等。症状为被寄生的泥鳅苗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镜检可发现寄生虫。防治上可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0.5~0.7mg/kg泼洒;或用晶体敌百虫0.5mg/kg泼洒。

2.6.4打印病。病灶一般呈椭圆形、圆形,浮肿有红斑。患处主要在尾柄基部。流行于7~8月。治疗可用1g/m3的漂白粉或2~4g/m3的五倍子进行全池泼洒。

2.6.5其他敌害防治。养殖泥鳅的池塘,要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注、排水口应设密网拦滤,严防有害的鱼类、水生昆虫、蛇、蛙等进池塘危害鳅苗种或成鳅。若发现池中有水蜈蚣,应用90%的晶体敌百虫按5g/m3浓度全池泼洒杀灭。

参考文献

[1]黄浦东.池塘泥鳅高效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11):272,275.

第5篇:泥鳅养殖技术范文

(1.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浙江宁波315211;2.杭州萧山东海养殖有限责任公司,

浙江杭州311228;3.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浙江湖州313001)

摘要:2013年,在杭州萧山东海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台湾大泥鳅养殖试验。结果发现,台湾大泥鳅最大特点是生长速度快,当年养殖个体体重可达100~200g。台湾大泥鳅最适水温为25~28℃,摄食范围广,耐低氧,适应性强,喜好偏酸性环境,既适合池塘高密度养殖,也适合循环水集约化养殖,是一种养殖前景乐观的新品种。

关键词 :台湾大泥鳅;池塘养殖;技术

台湾大泥鳅(未见种属分类,TW),又名台湾龙鳅、台湾鳗鳅、台湾大黄鳅等,是一种选育于我国台湾地区的大型泥鳅,当年养殖个体可长至体重100~200g[1-2]。自2013年下半年以来,笔者在杭州萧山东海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先后对该泥鳅的循环水养殖、苗种繁育及池塘养殖进行了一系列生产性试验。结果发现该泥鳅生长优势明显,抗病能力较强,适养水温15~30℃(最适25~28℃);在养殖条件下,既能摄食小型甲壳动物、浮游动物、丝蚯蚓、植物茎芽、杂草种子、绿藻、碎屑、微生物等天然饵料生物,也喜食各种性状的人工配合饵料(浮性、沉性、粉状、颗粒皆可);因口径较小,摄食为轻啄吸入式,饵料颗粒的适口性会直接影响其摄食及饵料效率[3]。因具有鳃、皮肤、肠壁等多重呼吸器,其适应性很强,喜好偏酸性环境,可忍缺氧、缺水,能耐密集;适合池塘高密度养殖,也适合循环水集约化养殖。据笔者试验观察及对结果的比较分析,台湾大泥鳅的生长速度快慢主要取决于种源、环境、密度、饲喂、管理等多方面因素,其养殖成功的关键在于把握下列技术环节。

1创建适宜环境

1.1池塘条件

常规养鱼池大多适合泥鳅养殖,但面积宜为0.33hm2左右,以方便饲养管理及水质调控;池深应为1.2~1.5m,不宜太浅,以防夏季水温过高;池埂坡比1∶3左右为适;池底要求平坦,便于拉网捕捞。台湾大泥鳅不钻泥,水中无需构建防逃设施,但为预防陆生敌害生物(蛙、鼠、水蛇等)入侵,应在埂面四周设置高约50cm的筛绢围栏,并应在整个水面上方覆盖目大5cm左右的轻6股网片以防鸟害。这是提高泥鳅养殖成活率、获取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

1.2清塘消毒

清塘方法可基本参照常规鱼类养殖,其中基于泥鳅喜好底栖的特性,做好底质改良(干池、翻底、曝晒等)尤显重要。放养前10d,应按常规用漂白粉全池泼洒消毒,以彻底清除池内各类敌害生物及病原体,尤其应杀灭水蜈蚣、蜻蜓幼虫,为泥鳅苗种放养准备安全的环境条件。

1.3培育水质

放养前,池塘注水约60cm即可。进水须用120目筛绢过滤,以防敌害生物随水而入。注水后,按750~1500kg/hm2的用量,沿池边浅水处泼洒鹌鹑粪、小鸡粪等农家粪肥,其中须特别注意:用肥须事先堆置发酵,并在其中加撒漂白粉或生石灰杀灭病菌;不宜直接使用新鲜粪肥,以免病菌传播和氨氮及亚硝酸盐升高。通过施肥培好水质(做水),是提高放养初期成活率的重要关键,尤其是直接放养水花。

2苗种放养

2.1种苗质量

选购泥鳅种苗时,应特别重视其种质和规格。经笔者多方调研及实测比较,台湾大泥鳅的种质优劣,不仅会直接影响其生长速度及生存能力,而且势必会影响到养殖产量及经济效益[4]。因此,养殖所用苗种应选择由个体不小于150g的原种亲本繁育,平均规格宜为体长4cm左右(约3000尾/kg),外观以大小均匀、体态匀壮、逆水性强为佳。

2.2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关乎养殖产量;确定放养密度应参考池塘条件、放养时间、苗种规格、放养模式(专养、套养、轮养)、生长周期、预期产量、技术水平等综合因素。在池塘条件、放养规格既定的情况下,放养密度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放养时间、预期产量和技术水平。通常,放养时间宜早,如能在4月初完成放养,则一年可实现2茬养殖。具体放养密度可视预期产量及养殖模式而定,一般为30万尾~45万尾/hm2(见表1)。

2.3苗种放养

苗种下塘前,应用3%的食盐水浸泡消毒,以避免感染及带入病菌。入池时须特别注意水温差异,以温差不超过2℃为宜。

3日常管理

3.1水质调控

池水以肥爽、透明度30cm左右为好,水色以黄褐或油绿为宜。日常可视水质、水色及透明度变化,适时施放腐熟粪肥和微生物制剂,并适量补充新水进行调节,其中经常使用光合菌、益生菌等微生物制剂,有利改善底质和调节水质,是稳定水质、减少用药的重要措施。

3.2饵料投喂

放养前,通过施肥培育充足的小型浮游动物,有利于加快泥鳅种苗的适应性、提高成活率。饲养中,应选用优质饵料,以利于泥鳅生理健康、生长快速,且产生较少废物。所用饵料可为沉性颗粒,也可浮性颗粒,但必须适口,且高温季节白天不宜投喂浮性料。日投喂量宜为池鳅总体重的3%~5%左右。饵料粗蛋白含量视泥鳅规格大小及池水肥瘦,宜为40%~30%;不宜图省钱选用劣质饵料;日投喂次数可随池鳅规格及水温变化分为4~2次。其中须特别注意:一次性过量投喂,不仅不利于消化吸收,容易引发泥鳅肠炎,而且会产生过多的废弃物,败坏水质。

3.3及时分养

分养及轮捕是确保泥鳅养殖增产增效的措施之一。放养1个月后,泥鳅群体因吃食不匀等原因出现个体差异;应尽量进行定期分苗(每20d一次)。后期可采取捕小留大,小规格放入另外新的池塘继续养殖。每2周轮捕1次,既可加速整体生长,提高产量,又能实现均衡上市,回笼资金。

3.4病害防控

养殖泥鳅的防病工作应遵循以防为主的基本原则,以维持良好的水质、投喂适宜的饵料、泼洒适量的微生物制剂为重点手段,尽量不使用或少使用化学物品和药物。病害防控关键应从维持良好的养殖环境上下功夫:通过清塘除害、改善底质、调控水质等措施,以实现敌害稀少、水质良好、天然饵料丰富的安全舒适环境。对生物敌害防控主要是放养初期严防水蜈蚣等敌害生物的滋生。

4捕捞上市

当放养规格为3~5cm时,通常经3个月饲养即可用地笼网进行筛捕,捕大留小,每两周一次。由于台湾大泥鳅不钻泥,年终起塘可用拉网牵捕,起捕率可达95%左右;最后干塘捡捕。

参考文献:

[1]

邹聪.鳅科中的王者—异军突起的台湾龙鳅[J].渔业致富指南,2014(10):9-10

[2]陈景星,朱松泉.鳅科鱼类亚科的划分及其宗系发生的相互关系[J].动物分类学报,1984,9(2):201-208

[3]郑石勤.黄泥鳅养殖行情正夯[J].海洋与渔业,2013(11):80-85

[4]杨雯雯.泥鳅养殖选苗要谨慎[J].当代水产,2013(07):30-31

Keytechniqueforpondcultureof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Taiwan)

XURuwei1,YUQili2,YANGFusheng2,LIQian3,HUTingjian3

(1MarineinstituteofNingbouniversity,Zhejiang,Ningbo,315211;2Theeastseabreedingco.,LTD

ofHangzhouXiaoshan,ZhejiangHangzhou,311228;3Zhejianginstituteoffreshwaterfisheries,ZhejiangHuzhou,313001)

Abstract:In2013,weconductedthebreedingexperimentof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whichhasn’tyetbeenclarifiedinphylogeny.Theresultsshowthatthebiggestadvantageisgreatergrowthspeedandthebodyweightcanreach100to200g,it’soptimumtemperatureis25~28℃.Theyhaveavariousrangeoffeedingdietaryandcantoleratelowdissolveoxygenandwell-adapted.Itisprefertoacidenvironmentandissuitabletohighdensitycultureforpondaswellasrecirculatingintensiveaquaculturesystem.So,itisaoptimisticnewbreedingspecieforaquaculture.

第6篇:泥鳅养殖技术范文

【关键词】稻田;泥鳅;养殖;技术;捕捞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通过施肥培养浮游生物饵料,沉积池底的残饵、粪渣也可作它的食料。人工饲养还可投喂商品饲料,如花生饼、米糠、麸皮、豆饼、蚕蛹粉、螺、蚯蚓、水丝蚓、鱼肉、家禽家畜内脏等。泥鳅个体小,重量轻,贪吃,过饱时易引起消化不良,影响正常呼吸造成胀死。

1.稻田建设

稻田养殖泥鳅,要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面积2-10亩的稻田,并在稻田四周用水泥或塑料板、薄膜、纱窗等(入泥30厘米)建设起80厘米高的防逃墙。沿田埂修一20厘米宽的台阶,离田埂顶15厘米。田的四周及中央挖一“田”字形水沟,沟宽、深为50厘米。进、排水管和溢水管各1处,管口均用细密铁丝网拦截,排水管平时用水泥封住。

鳅鱼最好是来源于泥鳅原种场或从天然水域捕捞的,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年龄在2龄,雌性体重15-25g,雄性体重12g以上。2月下旬在稻田灌水前,每亩用生石灰75-100公斤均匀泼洒,进行清整消毒。亩施发酵过的猪粪1000公斤,进水经过滤入田,沟内水深30-40厘米,培肥水体,水的透明度为25厘米左右。秧苗返青后,亩放3-5克/尾规格的鳅苗2-2.5万尾,放养前用3%的食盐液浸泡10分钟,消毒后入田。

2.饲养管理

2.1施肥

养殖过程中,为了保证浮游生物不断,必须及时、少量、均匀地追施有机肥。每隔10-15天施肥1次,每次每亩用肥150公斤。另外根据水色的具体情况,每次每亩施1.5公斤左右的尿素或2.5公斤碳酸氢氨,以保持水体呈黄绿色。

2.2投饵

由于田中泥鳅的密度较高,应投喂人工饲料,如豆饼、蚕蛹粉、蝇蛆、蚯蚓、螺、蚌、屠宰场下脚料、米糠、豆渣、菜籽饼、麸皮等,以补充天然饵料的不足。7-8月是泥鳅生长的旺季,要求蚕蛹粉达15%、肉骨粉10%、豆饼25%的配比,日投饵2次,投饵率为10%。9-10月份以植物性饲料如麸皮、米糠等为主,一般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投喂量为泥鳅总重量的2%-4%。早春和秋末2%左右。具体根据泥鳅取食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每次投饵后,1-2小时内基本吃完为宜。

2.3水位控制

水位控制极为重要。田面以上实际水位一般控制在5厘米以上。适时加入新水,一般每半个月加水1次,夏天高温季度应适当加深水位。

2.4疾病防治

由于泥鳅适宜于水田养殖,在养殖过程中一般没有疾病发生。为防止赤皮病发生,每月用呋喃酮药饵10-20克,配50公斤饲料投喂2-3天,每月每亩用生石灰10-15公斤化浆后全池泼洒。水稻施农药时间一般在插秧前3-5天,或插秧后5-7天,对秧苗施药预防一次。

2.5日常管理

日巡田2次,检查防逃设施,特别是雨天注意仔细检查漏洞。防止天敌入侵(如水蛇、鸭等),观察泥鳅的活动和摄食情况。严禁含有甲胺磷、毒杀酚、呋喃丹、五氯酚钠等剧毒农药的水流入。

3.捕捞方法

3.1网捕法

在稻谷收割之前,先用三角网设置在稻田排水口,然后排放田水,泥鳅随水而下时被捕获。此法一次难以捕尽,可重新灌水,反复捕捉。

3.2排干田水捕捉法

在深秋稻谷收割之后,把田中鱼沟、鱼溜疏通,将田水排干,使泥鳅随水流入沟、溜之中,先用抄网抄捕,然后用铁丝制成的网具连淤泥一并捞起,除掉淤泥,留下泥鳅。天气炎热时可在早晚进行。田中泥土内捕剩的部分泥鳅,长江以南地区可留在田中越冬,次年再养;长江以北地区要设法捕尽,可采用翻耕、用水翻挖或结合犁田进行捕捉。

3.3香饵诱捕法

在稻谷收割前后均可进行。于晴天傍晚时将田水慢慢放干,待第二天傍晚时再将水缓缓注入坑溜中,使泥鳅集中到鱼坑(溜),然后将预先炒制好的香饵放入广口麻袋,沉入鱼坑(详见池塘捕捞中的食饵诱捕法)诱捕。此方法在5-7月期间以白天下袋较好,若在8月以后则应在傍晚下袋,第二天日出前取出效果较好。放袋前一天停食,可提高捕捞效果。如无麻袋,可用旧草席剪成长60厘米、宽30厘米,将炒香的米糠、蚕蛹粉与泥土混合做成面团放入草席内,中间放些树枝卷起,并将草席两端扎紧,使草席稍稍隆起。然后放置田中,上部稍露出水面,再铺放些杂草等,泥鳅会到草席内觅食。

3.4药物驱捕

稻田养殖的泥鳅可用药物驱捕。药物一般使用茶枯,用量是每亩稻田5~6公斤。先将茶枯置柴火中烘烤3~5分钟后取出,趁热碾成粉末,再用水浸泡,浸泡3~5小时后即可使用。将稻田内水深降至3厘米左右,然后在稻田的四角设置由淤泥堆聚而成、巢面逐步倾斜并高于水面3~8厘米的鱼巢。鱼巢大小视泥鳅的多少而定,巢面宽30~50厘米。施药宜在傍晚进行,均匀地将药液泼洒在稻田里,但鱼巢面积不施药。施药后第二天早晨,将鱼巢内的水排完,即可捕捉泥鳅。排水口有鱼坑的稻田,可不用做鱼巢,直接于傍晚自进水口向排水口逐步均匀泼洒药液,在排水口鱼坑附近不施药,这样能将泥鳅驱赶到不施药的鱼坑内,第二天早晨用抄网在鱼坑中捕捞泥鳅。达到商品规格的泥鳅可上市出售,规格较小的泥鳅,可移到他处暂养,待稻田中的药效消失后(7天左右),再将泥鳅放回该稻田饲养。此法需注意:药物必须随用随配,浓度要严格控制,泼洒药物一定要均匀。鱼巢巢面应高于水面,其他地方不能再有高于水面的任何堆积物。

第7篇:泥鳅养殖技术范文

关键词:钻石模型;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养殖产业

一、墩尚镇泥鳅养殖产业模型构建

波特的钻石模型由四个基本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撑产业;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以及两个附加要素:机遇和政府组成。除了这四个内部因素外,波特认为外部经济以及政府作为也会影响产业竞争优势。

这一模型对研究连云港墩尚镇泥鳅养殖产业集群具有一定意义,但鉴于当地的泥鳅养殖业尚处于初步产业集聚阶段,主要依赖出口,未形成广泛的市场需求等情况,故本文主要以养殖生产要素、企业生产组织方式以及政府作用为主,产业链以及相关支撑产业为辅构建连云港墩尚镇泥鳅养殖产业模型,对其泥鳅养殖现状进行进一步分析总结。其中养殖要素条件主要包括生产要素、资本要素与技术要素,生产要素又具体细分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鱼苗、饲料这几个方面;企业组织方式主要研究分析泥鳅养殖户的经营模式;政府支持又从技术支持与融资扶持这两个方面分析当地政府对泥鳅养殖产业集群的推动作用。具体结构模型见上图。

(一)要素条件

1. 生产要素

自然、人力资源。墩尚镇的地势低缓临海,水质优良,天生适宜水产品的养殖,具有独特的地理和资源优势。当地的农户也深谙水产养殖之道,因而给泥鳅养殖业的集聚提供了地理和技术支撑。

鱼苗因素。泥鳅养殖的首要环节就是鱼苗的选购。泥鳅鱼苗不易自行培育,因而养殖户需要向育苗机构购入鱼苗。调查结果显示,48.46%的养殖户都选择从中间商购买鱼苗,简化了泥鳅养殖户购苗手续。

饲料。饲料的质量、价格对泥鳅养殖至关重要。出于对泥鳅饲料的大量需求,当地产生了好几家饲料供应商,提供送货上门服务,同时使赊欠一部分饲料款也成为了可能。饲料供应商的集聚使得当地泥鳅养殖这一集群效应初显形态。

2. 资本要素

在资本供给方面,墩尚镇泥鳅养殖大多由农户自己出资,通过储蓄存款、向亲友借款等方式筹集起来,也有一部分农户通过银行抵押贷款等方式筹集创业资金。在政府的支持与推动下,当地成立了泥鳅养殖协会,向养殖户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急需资金的农户可以向协会提出贷款申请,协会审核批准后将一部分政府拨款贷给养殖户,既解决了养殖户临时性资金需要,又简化了贷款审批手续,提高了贷款使用效率,使流动资金与养殖生产的各个环节相匹配。

3. 技术要素

泥鳅养殖除了劳动力、生产资本的需求、肥沃土地的供给,还需要农业技术的支持。当地的农技站、泥鳅协会都能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指导,为泥鳅产业提供了进一步聚集的有利条件。统计结果显示,至少有87%的养殖户至少参加过一次政府组织的泥鳅养殖技术培训;51.15%的养殖户认为政府的技术指导对生产是有帮助的;66.54%的养殖户在泥鳅养殖过程中遇到病虫害问题会选择向当地的农技服务站求助,由此可见,政府给予的技术支持对于当地泥鳅养殖产业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二)产业结构

虽然从区域上看墩尚镇泥鳅养殖已经形成了产业集聚,但其并没有形成实质的规模化经营。90.77%的农户拥有的鱼塘数在10个以下,只有1.92%的农户拥有50~100个鱼塘。93.46%的养殖户采用个体式家庭经营的生产方式,4.62%的采用合伙式经营的方式,仅有1.92%的农户采用公司制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单一,规模小,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远未达到规模化生产对企业规模的要求。

(三)政府支持

1. 技术支持

政府的政策扶持在产业集群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55%的被调查者每年参加或经常参加养殖技术指导。30.38%的养殖户最希望政府提供技术培训,可见养殖户对专业技术知识的需求非常强烈。他们仅依靠自身无法获取足够、最新的养殖技术,需要政府通过配备专业的水产养殖技术人员来解决农户日常生活中面临的一些技术难题。

2. 融资扶持

在提供融资支持方面,78.85%的人认为政府提供的融资支持是有帮助的。但在问到最希望政策提供支持的方面时,仍有多数的农户希望在投资融资方面取得帮助,其次是技术培训、外销与宣传、优惠政策和其他,说明政府对泥鳅养殖的投融资扶持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二、SWOT分析

(一)养殖产业优势

连云港墩尚镇凭借着独特的地理、资源优势,在领导人物乔宗礼的带领下将泥鳅养殖产业发展壮大。目前,在50平方公里的辖区内,泥鳅养殖面积达到了3万多亩,养殖池塘达到了一万多个,形成全国最大的泥鳅养殖集聚区。依靠着当地政府与协会的支持,泥鳅已顺利实现出口贸易,给当地养殖户带来可观的收入。同时,大规模养殖业的发展也吸引了鱼苗供应商、饲料加工企业、鱼药生产商入驻,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泥鳅养殖产业的形成还存在诸多潜在问题亟需解决。

(二)潜在问题

1. 个体经营模式弊端

分散式的个体户养殖暴露出了养殖技术不规范、疾病防治不及时、苗种选购不统一、收购不便以及组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使得这一产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风险。不仅在生产上,在销售上个体经营模式也遇到了不少麻烦。当地泥鳅外销占总体销售的80%以上。而广大分散的养殖户因经营体制不完善,没有资格出口,大多只能委托中间商销售。中间商利用市场供求信息的不对称的情况形成了寡头垄断局面,操控市场价格,获取巨额利润。显然,个体式经营方式阻碍了墩尚镇泥鳅养殖产业规模化生产的形成。

2. 相关支撑产业不足

除了饲料的供应、技术的支持,产业集群还需要鱼药供应、饲料加工、鱼药生产、运输等相关的支撑产业。墩尚镇目前只拥有为数不多的饲料供应点、鱼药供应点,缺乏饲料加工、鱼药生产等更上游的产业,更没有广告宣传公司、物流公司、深加工厂等企业的入驻,只是初步规模的产业集聚,缺乏影响力与吸引力。

3. 产业链短

种种迹象表明连云港墩尚镇的泥鳅养殖产业还处在初级的、区域规模的自发集聚阶段,产业链还不完整,并未形成鱼苗培育、泥鳅养殖、泥鳅深加工、泥鳅储运、泥鳅销售以及相关支撑产业的大规模集聚。填写问卷的养殖户都从事泥鳅产业的养殖环节,没有农户从事泥鳅储运、泥鳅加工等延伸产业。广大泥鳅养殖户还未充分意识到延伸产业链的重要性,只是朝横向努力发展,造成产业链短、行业利润少、风险大的局面。

(三)发展机遇与挑战

墩尚镇泥鳅养殖业依靠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及泥鳅养殖领军人物的带领,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一项当地的支柱产业。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出口销路非常好,但金融危机之后,泥鳅出口疲软,需求量大幅下滑,且各种非关税贸易壁垒使养殖户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近些年来,墩尚镇也开始积极探索国内市场,调整产业结构,朝泥鳅深加工方向努力,争取延伸泥鳅养殖产业链,创造更多财富,这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

三、政策建议

(一)转变经营方式

泥鳅养殖形式由个体经营为主向合伙式和公司式经营转变成为今后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养殖户可以尝试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泥鳅行业协会注册成立的公司。政府给予协会注册资金支持,广大散养户以土地、资金等方式入股,部分大中型规模养殖户单独成立公司,推动经营方式的转变,实现泥鳅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

(二)引入市场化技术支持

墩尚镇泥鳅产业大规模、高质量的发展仅仅依靠政府提供的技术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市场的加入。吸引技术咨询公司的进驻,为养殖户提供“一对一”的专业化服务,能够大大缩短泥鳅养殖中病虫害问题的解决时间,提高问题解决效率,及时避免农户遭受大规模损失。

(三)拓宽产业链,支持相关产业发展

泥鳅可以深加工成罐头、食品原料、泥鳅高蛋白粉、氨基酸粉等,经提炼还可以用于高级化妆品的制作,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目前市场上深加工方面的产品基本上属于空白阶段,因而亟需加强泥鳅深加工研究投入。在拓宽产业链,由养殖增收单一环节向苗种收购、养殖、捕捞、贩运、出口等多环节转变的同时,还应积极发展相关的餐饮、休闲娱乐产业链,形成纵横交错的产业网,朝集成式增效的产业集群迈进。

(四)完善销售平台

一方面,协会可以尝试在政府的引导下建立起统一、专业化的销售平台,将一家一户分散养殖的散户联合起来,实现规模化销售,通过畅通销售网络,拓展网络销售业务,实现与市场的直接对接,解决销售渠道单一这一难题。

另一方面,政府可以给出口受阻的泥鳅业提供一定的补贴或税收优惠,减少出口阻力,扩大产业规模。泥鳅协会要正确定位市场,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品牌效应”,将泥鳅产业打造成当地的特色产业,吸引更多从事泥鳅加工的企业安家落户。

参考文献:

[1]张保林.基于CAS的产业集群形成[D].江西财经大学,2011.

[2]王萱.我国渔港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3]谢洁.产业集群理论之实证研究[J].华章,2011(35).

[4]李晓红,金兆国,卢凤君,吴慧曼. 我国鲜活水产品流通组织模式现状及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07).

第8篇:泥鳅养殖技术范文

关键词:泥鳅;茭白;无公害;套养技术

泥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素有“天上的斑鸠,地下的泥鳅”和“水中人参”之美誉[1]。利用茭白田套养泥鳅,不但可充分利用茭白田中的水体空间生产出优质无公害泥鳅,而且泥鳅的套养还可减少茭白田中的病虫草害,是提高农业产值的有效手段。

1茭鳅套养的可行性

茭白为多年生草本水生蔬菜,在整个生长期间不断水,根据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水位一般控制在2~20 cm之间,非常适宜泥鳅的生长;茭白行间距在1 m左右,是天然的鱼沟;夏季高温季节,茭白成为泥鳅的天然遮阳棚,避免了水体温度过高对泥鳅生长的不良影响;同时,茭白的病虫害数量少,危害程度轻,可以通过紫外灯诱杀、生态调控等措施控制,不必使用高毒农药,保障了泥鳅的安全。泥鳅有钻泥习性,使田泥疏松,既有利于肥料分解,又可促进茭白根系发育,鳅粪又是茭白良好的肥源,据测定,泥鳅养殖的田块有机质、有效磷、钙和镁等的含量均高于未养田块。泥鳅为杂食性鱼类,可捕食田间害虫,减轻部分茭白病虫害,成鳅阶段,泥鳅的食性偏向于植物性,幼嫩的根芽都是泥鳅的食物,高密度养殖泥鳅对茭白田中的杂草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因此,茭鳅套养不仅对茭白有一定的增产作用,还可收获生态泥鳅,提高经济效益。

2茭白田套养泥鳅技术

2.1田块选择与整理

2.1.1田块选择。套养泥鳅的茭白田应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易于排灌、管理方便、保水性好的田块,山区的“冷水田”,靠天收的“无水田”,以及暴雨季节来水量暴涨的田块不能选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面积以500~1 000 m2为宜,太大或太小均不便管理。

2.1.2开挖鱼溜和鱼沟。选好田块后开挖鱼溜和鱼沟。在茭白田中根据田块形状开挖“田”或“目”字型鱼沟,沟宽40 cm、深50 cm,在田块的四角开挖鱼溜,长、宽1~2 m,深0.5~0.6 m,鱼溜与鱼沟相通,确保在茭白田水位降低、使用农药时,泥鳅能到鱼溜和鱼沟中躲避。

2.1.3水道改造与防逃设置。养鳅田的进排水口对角线设置,有利于田间水体的流动性。进水口必须使用硬质pvc管道,防止泥鳅顺水流逃逸。在pvc管道上端用40目渔网套牢,防止敌害生物随水流进入茭白田。设置2个排水口,一高一低,便于茭白田水位管理;设置2个溢水口,防止夏季暴雨水位抬高造成泥鳅逃逸。排水口和溢水口用40目渔网套牢,防止泥鳅逃逸,并在排水口前设置防鱼栏,防止杂物堵塞。

田埂的内壁用塑料薄膜覆盖,塑料薄膜入土20~30 cm,防止渗漏和泥鳅打洞逃逸。沿田埂2~3 m钉一直立的木桩,沿木桩围一直立的密眼渔网,渔网高60~80 cm,下端用泥块封好,防止泥鳅逃逸和敌害生物进入养殖田。

2.2泥鳅养殖

2.2.1鳅种来源。鳅种可以通过人工繁殖、从市场上购买和诱捕获得。人工繁殖的鳅苗大小均匀,生长速度快,但繁殖技术相对复杂;从市场上购买的鳅苗大小不均,不同的捕捞方式对鳅苗成活率有很大的影响,对于电捕、药捕的鳅苗坚决不能使用,否则影响成活率。

2.2.2放苗前茭白田准备。茭白田改造完成后,在泥鳅正式放养前10 d左右用生石灰对水全田均匀泼洒,减少田间的病原菌,用量为100 g/m2左右[2],没有进行鱼类套养的田块减少用量,对于曾经套养黄鳝、泥鳅以及其他鱼类的田块必须加大用量。放养前5~7 d撒施有机肥,作为茭白的基肥,同时为泥鳅培育天然饵料。

2.2.3放苗。放苗应选择在晴朗无风的上午进行,先用3%食盐水浸泡8~10 min[3],对鳅体进行杀菌消毒,防止将病原物带到养殖田块。放养的鳅种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放养密度为体长8~12 cm的鳅苗150~300 g/m2,规格太小当年无法长成商品鳅,规格太大则已经性成熟,影响生长速度。

2.2.4饲料投喂。在养殖密度小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培养泥鳅的天然饵料进行生态养殖。增施有机肥,培养轮虫等小型水生动物;投放100~200 g/m2田螺,田螺产的幼螺是泥鳅的天然饵料;在鱼坑上方安装2个诱虫灯,一高一矮,高的离水面2.5~3.0 m,矮的离水面0.2~0.4 m,晴天的晚上先开上面的灯,将远处的飞蛾等昆虫诱集过来,30 min后关闭,并同时打开下面的灯,昆虫将扑向下面的灯和水中的倒影,不幸落水的昆虫就是泥鳅优良的蛋白质来源。

在高密度养殖、追求更高产量的情况下,培育天然饵料和诱虫灯诱虫就不能满足泥鳅的需求,必须人工培养蚯蚓、蝇蛆或直接投喂人工饲料。鳅苗在下田后1周内不投喂饲料,之后每隔2~3 d投喂米糠、麦麸或配合饲料等。前几次将饲料投放到鱼溜和鱼沟中,然后逐渐缩小范围,最后将各鱼溜作为定点投喂,投喂2次/d,日投喂量为泥鳅体重的3%~5%,根据水温、天气等灵活掌握。

2.3茭白管理

茭白施用化学肥料时,必须先排浅田水,将泥鳅集中到鱼沟、鱼溜中才能施用,并且采用少量多次的方法分次施用,避免化肥浓度过多对泥鳅产生毒害作用;对必须使用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的田块,应尽量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禁止使用甲胺磷、杀虫双以及除草剂等,农药使用时应分片轮换使用,让泥鳅有可逃生之处。

2.4日常管理

茭白田套养泥鳅必须加强日常管理,注意防逃、防病等。每天围绕田块巡视一周,重点查看围网是否破损、进排水口是否堵塞,是否有敌害生物入侵,并观察泥鳅的活动是否异常,对破损的围网及时修补,及时清理进排水口[4]。当有蛇、水獭等敌害生物时,应进行驱赶或捕捉,减少损失。对于活动异常的泥鳅要进行对症处理,如果是因为田间施肥过多、农药污染水源等,则必须尽快使用无污染的水源对养殖田进行换水,对于发病泥鳅,可以通过泼洒石灰水、茭白田中浸泡中草药等方式防治。

2.5捕捞与上市

经过4~5个月的饲养,国庆节以后,可以分批捕捞泥鳅上市。捕捞时先用鱼笼在鱼溜、鱼沟中诱捕2~3 d,然后排干田水,将泥鳅集中到鱼溜中用抄网捕捉。

3参考文献

[1] 陈焕根.无公害黄鳝、泥鳅安全生产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 印杰,雷晓中,李燕.泥鳅的健康养殖技术讲座(7):泥鳅的稻田健康养殖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9(12):57-61.

第9篇:泥鳅养殖技术范文

关键词莲藕塘;黄鳝;泥鳅;混养技术

近几年来,蒙城县一些莲藕种植户为提高种植的综合效益,在莲藕塘中混养黄蟮、泥鳅,这种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从2007~2009年3年时间共推广莲藕塘黄鳝、泥鳅混养面积共200hm2,平均净产黄鳝2 250kg/hm2、泥鳅1 500kg/hm2,平均增收6万元/hm2。现将莲藕塘黄蟮、泥鳅混养技术介绍如下。

1莲藕塘的准备

面积666.67~1 000.00m2,要求莲藕塘底土质松软、水源充足、排灌方便[2]。在塘四周开挖围沟,沟宽1.5m,深0.5m。围沟上均匀建造6个集鱼坑,每个集鱼坑面积10~15m2,深0.5m。塘中开挖纵横沟,沟宽0.8m,深0.4m,呈“井”字形,并与围沟和集鱼坑相通。在沟、坑内设有竹筒、破瓦、砖块等作鱼巢,让黄鳝、泥鳅隐蔽栖息。进、出水口在塘的对角设立。塘四周用高1m的聚乙烯网片围住。在莲藕发芽前,用生石灰1 200kg/hm2消毒。莲藕栽培按常规进行,在4月前种植完。鳝种、鳅种放养前10d,在沟、坑内施禽畜粪3 750kg/hm2,注水深30cm,培育生物饲料。池水的深浅可以养泥鳅为主来考虑。池水应适当深一些,可以充分发挥水域生产潜能。在混养池内种植水草,水草支持黄鳝到水面呼吸,同时莲藕可以为黄鳝和泥鳅防暑降温,净化水质,提供优良的栖息环境。

2鳝种与鳅种放养

饲养品种和苗种都应选择生长快的品种放养。由于目前我国黄鳝、泥鳅繁殖技术尚未完全达到批量生产水平,许多养殖者多用收购的野生苗种,这些苗种因暂养和运输操作不科学,放养后的死亡率很高,给混养造成比例失调和数量不足,影响产量。购苗种时,应认真地考察和辨认,尽量采用人工繁殖的苗种。从5月上旬开始放养鳝种、鳅种,规格要求基本一致。鳝种放养规格32~40尾/kg,放1 200kg/hm2;鳅种规格80尾/kg,放450kg/hm2。在高密度饲养时,可以减少黄鳝因缺氧造成的互相缠绕,预防“发烧病”。要求放养的鳝种、鳅种无伤无病,体质肥壮,放养前用3%的食盐水浸泡5~8min[3]。鳝种、鳅种来源有野外捕捉、市场购买和人工繁育等。由于人工繁育鳝种、鳅种尚无生产性突破,目前成鳝、成鳅养殖的鳝种、鳅种主要是来源于野外捕捉的或市场采购,或是野外捕捉、市场购买和人工繁育三者结合。

3饲料投喂

在黄鳝、泥鳅混养中,既要满足它们共同的饲养要素,又要依据各自的生物学特性,采取相应措施,发挥所长,做到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协调生长。在饲喂方面,可以以养黄鳝为主来考虑。黄鳝是一种肉食性的鱼类,对植物性的饲料如麦、菜饼等,只有在严重饥饿缺饵时,才吞食一些。为了满足黄鳝生命活动的需要,应投喂动物性饲料和全价配合饲料,少喂或不喂植物性饲料。同时,黄鳝吃饲料有一定的固定性,改变饲料种类,黄鳝一时难以适应而拒食,会影响其正常生长。因此,在混合饲养中,对饲料不应频繁更换,以免造成大量饲料浪费,增加饲养成本。在集鱼坑设置食台,傍晚投喂。投喂量以次日清晨吃完不留残饵为度。饵料主要是人工培育的蚯蚓,蚯蚓缺乏时,投喂蝌蚪、蝇蛆、螺蛳肉、小杂鱼等。泥鳅、黄鳝的排泄物在莲藕塘中可以被莲藕吸收,有益于莲藕生长,同时莲藕塘内的水质也得到净化。黄鳝的食性极为顽强,只食鲜活饵料。一般情况下,腐烂饵料、动物尸体还有水中的浮游植物黄鳝都不食,但泥鳅能吃这些饵料,有“清道夫”的作用,可减轻残饵对水体的污染。因此,泥鳅吃鳝鱼的残饵、粪便及田中的天然饵料,不另投饵。同时,泥鳅的繁殖能力较强,在莲藕塘黄鳝、泥鳅混养时,在繁殖季节成熟泥鳅繁殖的鳅苗、鳅种都可以作为黄鳝的优质饲料。

4日常管理

每天巡视莲藕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莲藕塘的水位以满足莲藕的生长为准,下雨注意及时排水,防止漫水跑鱼;及时摘除莲藕过多的浮叶和早生叶,保证莲藕塘通风透光;夏季在田沟和集鱼坑养水葫芦等水生植物[4]。在饲养期间,整个莲藕塘保持微流水状态;在莲藕塘放养蟾蜍450~600只/hm2,利用蟾蜍分泌蟾酥杀菌,防治黄鳝、泥鳅细菌性疾病,用泼洒生石灰和用猪血诱捕控制水蛭,防止传病。泥鳅喜欢在水中上下窜动,能将塘底有害气体(硫化氢等)带到水的表层,逸散于空气中,减少毒害作用;同时增加了上下水层的垂直流动,使下层水的氧气得以提高。泥鳅可作为水体溶氧的指示生物。水体缺氧,泥鳅会频繁地浮出水面,吸食空气。可以根据这一现象判断水体是否缺氧。

5收获

7~8月为青荷藕主要采收期。从10月初开始陆续起捕黄鳝和泥鳅上市,至11月底捕完。枯荷藕可采至翌年4月底,结合翻土收莲藕将黄鳝、泥鳅逐一捕光。

6参考文献

[1] 顾茂才,许丽.藕田套养泥鳅、黄鳝高效模式[J].农家致富,2009(16):33.

[2] 马开栋.藕田养殖泥鳅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15):325.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