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哲学硕士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硕士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1.封面
硕士毕业论文的封面由论文题目、指导教师、学科门类、专业名称/研究方向、日期、封面颜色等部分组成,其中:
(1)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字数不应超过26个汉字,可以分两行排列,及中英文对照。
(2)指导教师
填写论文作者的指导教师。没有经过学校相关规定批准的合作指导教师,是不允许在论文上署名的,且署名的合作指导教师人数不超过2人。
(3)学科门类:论文编写者的专业所属的学科门类,例如工学、文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理学、管理学等。
(4)专业名称/研究方向:必须与论文作者的专业目录表和培养方案书一致。
(5)日期:毕业论文的完成时间。
(6)封面颜色:论文的封面颜色可由各个专业自行拟定,每个专业可以选择不同的颜色以示区别。
2.独创声明及授权说明
独创性声明及授权说明页附于论文的摘要之前,需要由研究生和指导教师本人签字后方可有效。
3.摘要
硕士论文的摘要由中外摘要和英文摘要两部分组成。其中中外摘要一般为500-1000字。内容包括本论文的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得出的结论。摘要应本着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或创新点,语言精炼,言简意赅。摘要应当具自我解释性,在不阅读论文全文的前提下,读者就能够获取论文所阐述的主要论点及提供的信息。
英文摘要与中外摘要对应,它是是以英文形式对文章的概述,需要注意的是,英文摘要不是对中文摘要的简单翻译,英文摘要页置于中文摘要页之后。
在论文摘要后,另起一行用于标明本论文的关键词(3-5个)。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便于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关键词间用逗号分隔,最后1个词后不打标点符号。以显著的字符排在同种语言摘要的下方,尽量以《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作为依据。
4.目录
目录一般列至二级标题,即列出到三级目录。目录的内容必须与正文标题及各个章节的标题一致。目录页由论文的章、节、条、附录、题录等的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需要另起1页排在摘要页之后,章、节、小节分别以1、1.1、1.1.1、1.1.2、2、2.1等数字依次标出,一二级目录用小四宋体,三级目录用5号宋体,数字及英文字符采用timesnewroman格式。
5.插图及表格
论文中如果涉及到较多的图、表,可以给出一个清单,附于目录页之后。图表的清单应有序号、图表名称和页码。
6.正文
论文正文的字数一般至少3万,它是文章的主体,分为标题、文字叙述、图表、公式和数据等部分,文章组织形式可结合学科实际的要求和研究课题的特点而定。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者论文的整体参考与引用。
8.附录
在论文的编写过程中,对于不适宜放入正文中的部分,但确实与本论文研究有关的过程或资料均应该放在附录中,以免影响到论文主体的结构或者论点。
9.致谢
致谢部分主要用于答谢对课题研究、毕业论文完成等方面有较重要帮助的人员。
二、硕士毕业论文的基本格式
1.标题
(1)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三级,具体的格式要求为:
1级标题:中文黑体,三号(21px),段前、段后间距均为1行;英文为timesnewroman.2级标题:中文黑体,四号(19px),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英文为timesnewroman.3级标题:中文黑体,小四号或(16px),段前、段后间距为1行;英文为timesnewroman。
段前、段后的间距可根据文章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节,以便于控制正文合适的换页位置。
(2)标题的表述可以用“章、节”、“一、(一)”、“1、1.1”等形式。其格式如下:“第一章(一级标题,居中,单列一行)”“第一节(二级标题,空两格左对齐,单列一行)”“一、(三级标题,同二级标题)”对于其他样式的格式,要求不变。
对于其他级次的标题或者需要突出的重点部分,可用五号黑体字体进行标示,也可单列一行,或者放在段首。
2.正文字体
(1)硕士论文的正文中,如无特殊要求中文一律采用简体,特殊情况可用繁体,字号为五号宋体,行间距为18磅;
(2)图、表标题采用小五号黑体;表格中文字、图例说明采用小五号宋体;表注采用六号宋体;
(3)英文、罗马字符一般采用TimesNewRoman字体,按规定应采用斜体的采用斜体;
(4)阿拉伯文、日文等其他文字使用该文字的惯用字体。
3.图表、公式
(1)硕士论文中的表格均采用标准表格形式。表中的参数应标明量和单位。表序、标题居中置于表的上方。表的备注置于表的下方。表格一般放在同一页内显示,一般不要分页显示。
(2)图中的术语、符号、单位等应与正文中的表述一致。图序、标题、图例说明居中置于图的下方。图形不能跨页显示。照片不得直接粘贴,须扫描后以图片形式插入。
(3)论文中的公式为居中对齐,编号用小括号括起,右对齐,其间不需要加线条。
(4)文中的图、表、公式、附注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按章节连续编号,例如:图1-1,表2-2,公式(3-10)等。
4.注释
注释一律采用页下注(脚注)的形式。注释的序号形式为①,②,③……类型的标识,每页需要重新排序,不得与上页累计。
5.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页一律放在正文后面,可不编序号,但不得放在各章之后。参考文献编号项目及次序与引文注释的格式基本相同,但不不要标注页码。
中文参考文献的排列顺序按照引用著作、论文、电子文献的作者姓氏的汉语拼音升序排列,外文按作者姓氏的英文字母升序排列。外文著作、论文用原文罗列,无需翻译。
6.页眉、页脚文字
页眉、页脚均采用小五号宋体,页眉左侧为论文题名,右侧为一级标题名称;页眉下横线为上粗下细文武线(3磅);如果论文采用单面印刷,则页码排在页脚居中位置。
7.页码
页码的起始编码页为第一章,按按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第一章之前的页码用罗马数字单独编排。所有的页码均置于右下脚。
三、硕士毕业论文的页面设置要求
1)开本
即:
1、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含题目的界定--简要陈述你研究的问题,即题目--即你观察到的计划加以研究的现象,包括题目中可能读者不能理解或可能产生歧义的关键概念的定义和说明,以及这个题目产生于什么背景--理论和现实背景--对背景的解释其实就是在进一步陈述问题)。
2,为何要研究这个问题(研究这个问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是对学科的价值和解决现实问题的价值,不是对你个人的功利性的价值)。
3、如何研究这个问题(包括想达到的目标,基于的假设,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方法等等,还有研究的重点难点以及可能的创新)。
4、研究的结果,包括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回答该问题研究可以依靠的既有研究基础和必须注意或解决的不足(前人已有的理论、方法和研究经验支持,以及存在不足--用于说明自己的可能创新及其思路),一般根据第一章对问题的界定和研究目标与假设,确定研究可资利用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资源。需要用不同节陈述这些基于一定分类的理论和方法,但又必须将这些理论和方法组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第二章在第一章中陈述也是可以的,我一般要求单独写,主要是针对现在研究生文献阅读不足的现实,为了督促学生多读文献,把分量首先写足。 第三章是理论分析,就是陈述自己对研究问题及其产生和运行机理及可能结果(影响)的解释--主要在自己掌握的既有理论、方法基础上,综合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基于一定的假设和概念基础建立一个逻辑框架--就是你关于这个问题的理论--可以用于从逻辑上解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就是你研究的问题)及其现象(问题)背后的现象(就是原因)和可能由你观察到的现象(问题)产生的现象--就是影响,这一章应该是用于对你的问题进行预设--解释基础上获得假说,为实证分析提供命题和逻辑指导--尤其是实证模型和方法的选择。>>推荐阅读《读书积累与硕士论文写作》
这一章很重要是科学研究,尤其是学位论文的必备(没有可能就不会获得通过)组成,也是衡量和体现研究水平与能力的标志,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科学化程度很高,一般要求数学模型化。
>> 信息技术发展对产业转型的影响分析 浅析信息产业对济宁经济转型升级的影响 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对专业建设和学生能力培养的影响 体育产业转型初探 产业融合对信息产业的影响分析 印度经济转型、产业政策变迁及对软件产业发展的影响 信息产业对河北省经济的影响 信息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体育产业的影响 西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初探 产业聚集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 产业联动对物流企业发展能力影响分析 信息商品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初探 物价变动对财务报表信息的影响初探 转型期中国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影响研究 谈循环经济立法对我国产业集群生态化转型的影响 增值税转型对产业结构 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 转型期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对就业总量的影响分析 休闲体育产业对枣庄城市转型期的积极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PCB产业优化与转型的影响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姜立杰,黄际英:《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纽约市产业结构的转型》,《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科学版)》2001年第2期.
[3]李国璋 魏 梅:《国外产业结构转型理论评述》,《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11期.
[4]潘淑清:《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统计研究》,江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2.
[5]徐秀丽:《环境规制对中国产业转型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0.
[6]市委办:《市情简介》http:/// ljfz/201202/t20120201_1271882.htm.
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为儒家
重要典籍之一,在史学、经学等研究方面具有极为
重要的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历代学者
研究《左传》的成果汗牛充栋,本文拟就管窥近十
年来部分研究成果,尝试对目前学界《左传》研究
动态进行初步把握。
一、《左传》字句注疏考证
近几年不少学者在前人训释解注的基础上对
《左传》文本中尚存疑滞的字词、段落或篇章进行
疏通考证,涉及文字、音韵、训诂、句读、文法诸方
面。如:赵生群《(左传)志疑》一文对《左传》杜
预注、孔颖达疏,以及洪亮吉《春秋左传诂》、竹添
光鸿《左传会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等重要文
献在训释、校勘中存在的疑误,进行了较为详细地
考辨,并提出不同的看法(《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5年第2期)。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陈恩林《(春秋左传注)
注文商榷五则》一文中认为,《左传》隐公五年的
“未及国”,非杨注的“城郭内”而是“郊以内”;庄
公四年的“荆尸”,非“正月”,而是“军阵之法’;
庄二十八年的“小戎子”,非“狐姬之妹”,而是“别
一戎而子其姓”;“楚言而出”,非楚军“复操楚语
而出”,而是郑“出兵而效楚言”;僖公五年的“天
策厚淳”之“策星”,非“傅说星”,而是“王良五
星,前一星为策,是天策”(《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
报》2000年第4期)。另外,陈恩林《关于(春秋
左传注)中(春秋)名称的辨正》从天文学与民族
学视角出发,利用古代文献资料与历代学者研究
成果,证明古代先有春秋二季,后出现春夏秋冬四
时(《古代文明》2008年,第2卷,第3期)。又
如,张淑一《(春秋左传注)勘误四则》针对杨注中
桓公二年、闵公二年、文公十八年以及宣公四年的
相关注文提出不同见解(《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5年第6期)。
吕蒙《(左传)“野人与之”的“”字辨正》
认为“野人与之”的“”字,或训为“土”;或认
为是“蒉”的假借字,训“盛土的草器”。他分析了
“瑰”字的本义、引申义及“蒉”与“”的关系;探
究“枕”与“枕草”的不同。他主张“”字本义
为“土”,“蒉”、“”不能互通,“枕”与“枕
草”不同(《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
第7卷第3期)。又如,南京师范大学吴柱2011
年完成的硕士学位论文《春秋左传考证》也对“掀
血”、“读书”、“执牛耳”等问题进行探讨。另有萧
旭《(左传)杨注商补》(《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
3期)等文章对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的相关注
解提出异议并进行商榷。
东北师范大学马秀琴2006年完成的硕士学
位论文《(左传译文)献疑》针对沈玉成所著《左传
译文》进行探讨。
二、《左传》与先秦文献关系及成书时间考证
关于《左传》与先秦文献关系研究,学者多从
其引用先秦文献进行考察,诸如对于《诗》《易》等
的征引。此外,关于《左传》成书时间学界历来颇
有争议,“浙大简”的问世无疑使学界对于这一问
题更加关注。
徐建委认为,某些《诗・国风》部分“本事”或
“背景”,是《左传》春秋早期历史,尤其是卫、郑历
史的主要史料来源之一(《(左传)早期史料来源
与(风诗序)之关系》《文学遗产》2012年第2
期)。同年,江西师范大学张俊强在硕士学位论
文《(左传)引文释例与研究》中提到《左传》的引
文包括引《诗》《书》《易》,以及谚语、古志、古语
等。山东大学张倩的硕士学位论文《(左传)征引
古文献研究》,认为前人对《左传》所征引的古文
献资料的全面研究,呈零散状态,相对欠缺。她分
析了征引文献风气形成的原因,并对征引文献进
行全面整理与研究,认为“信而好古”的历史观与
“信而有征”的言辞观、学术下移、内政外交需求
以及言谈品评风气诸因素共同促使征引文献成为
一种风尚。论文涉及古人言谈与习语、谣谚等古
文献。
关于《左传》的成书时间,梁涛在《20世纪以
来(左传)、(国语)成书、作者及性质的讨论》一文
冲认为20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左传》成书的讨
论最大的成果是否定了刘歆伪造说,而肯定其成
书于战国时期,部分学者甚至认为成书于春秋末
年。另外,一些出土文献如马王堆帛书《春秋事
语》等受到学者关注(《邯郸学院学报》2005年第
4期)。
浙江大学2009年入藏一批竹简,经专家学者
整理检测鉴定后,认定为战国楚简,约为公元前
340年。竹简的全部照片刊于《浙江大学藏战国
楚简》,并于2011年12月出版发行,因其内容多
以《左传》为主,一经问世便备受学界关注。对于
这批竹简的真伪争论尤为激烈。
清华大学邢文根据浙大藏简的竹简形制、文
字内容、书法风格、文本复原的关联性等分析,认
为“浙大简,实为赝品”,言辞亦较为犀利(《光明
日报》国学版2012年5月28日、6月4日《浙大
藏简辨伪》,6月25日《浙大藏简再辨伪――文
本复原的关联性与浙大伪简再批判》)。另外,邯
郸学院杨德春也指出:“《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
是伪作中之最拙劣者”,“是无知妄人之伪作昭然
‘若揭”(《浙江大学藏简辨伪》,《辽东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浙江大学曹锦炎于2012年6月18日在《光
明日报》撰文,从文本角度论述浙大楚简的真实
性,认为竹简的真伪毋庸置疑。中国文化遗产研
究院刘绍刚亦对竹简的真实性作出了肯定的判断
(《从文字形体和书法看“浙大简”》,《光明日报》
2012年7月2日,第015版)曹锦炎2012年7月
19日再撰文《再论浙大简的真伪――答邢文先
生》,从物质性证据、非物质性证据两个层面对邢
文提出的质疑进行了针对性的回复,再次肯定浙
大简的真实性(《南方周末》“阅读”版)。
如果确为战国楚简,那么“浙大简”将“终结”
历代《左传》真伪之争。这也是继汉代孔壁古文
《左传》出土近两千年后的又一次重大发现,其学
术价值不可估量。
三、《左传》内容及思想研究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文
献。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
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
等都有涉猎,史料价值及思想内容极为丰富。因
此,学界对《左传》思想内容的研究也是一个重
点。
作为研究先秦历史丰富的文献资料,《左传》
记录有大量灵验如响的神秘卜筮,对于卜筮的研
究是《左传》思想内容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张
厚知认为《左传》一书因其记载了大量的神秘预
言一直受到人们的非议,但人们可以通过分析其
产生的文化背景和生成机制作出理性的解释
(《(左传)卜筮的理性解读》,《贵州师范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关于《左传》的人物研究,何新文的《(左传)
人物论稿》一书对《左传》中的人物及刻画艺术、
影响等进行了专门探讨,资料翔实、持论谨严(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闫丽、唐
晓天的《(左传)女性人物称名的文化意义》一文
认为《左传》中人物的称名十分复杂,反映了春秋
时期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文化现象,《左传》中女性
人物的称名较男性简单,而且命名规律更为明显,
体现了当时的血亲家族观念和婚姻文化(《古籍
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4期)。华中师范大学
张银2010年完成的硕士学位论文《(左传)霸主
形象研究》从人物形象的类型划分、特质分析、意
蕴传达等几方面对《左传》中的霸主形象进行了
分析,以便更好地反映春秋时期的历史面貌。另
外,杜云辉认为《左传》对男性的称谓,常结合地
域信息、个性记号和个人身份等内容。对女性嫁
后称谓,通常将父姓结合丈夫的国、氏、谥等信息
加以称谓,偶尔也结合个性记号特征。春秋时期
对人称谓的总特点是个性特征不甚突显,这与当
时重礼观念有关(《(左传)对人的称谓及其特
点》,《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辽宁大学张凯2007年完成的硕士学位论文
《孔子之“仁”新解》,对“仁”这一哲学名词赋予
了新的理解。首先他对孔子仁学体系产生之前
“仁”的概念进行了探讨,认为在此之前,“仁”往
往被用来表述秩序与等级;其次,论述了西周至春
秋信仰的转变以及孔子本人的信仰,认为西周至
春秋信仰的转变是由“天道”转向“鬼道”,孔子也
不是由“天人之际”转向“人人之际”,而是具有深
厚的人格神信仰;论文最后探讨了孔子“仁”学所
体现的人生理想。同年,首都师范大学孟宪岭的
硕士学位论文《(左传)中的孔子言语研究》,在前
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左传》中孔子的言语存在形
式与评价模式进行梳理,并研究了它们所体现的
基本思想,认为孔子言语总体上表达了尊崇君王、
维护周礼、崇尚仁义诚信和“君子”人格、重视民
生等思想内涵。
山东大学赵顺顺2008年提交完成的硕士毕
业论文《(左传)礼学思想研究》强调《左传》礼学
思想在礼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认为它上承
三代之礼,下接孔、孟、荀儒家礼学思想。礼不只
是形下的礼俗规范、制度仪式,而已具有了形上本
体意蕴,并从礼的本义与礼的起源以及礼与天道、
民、仪、德、孝、敬、祭等进行探讨。2012年河南大
学郭芳《(春秋左传)“忠”观念研究》,对《左传》
的“忠”进行了剖析,认为《春秋左传》不仅融通孔
子思想中的“忠”观念,还赋予了“忠”更广泛的意
义。“忠”在《春秋左传》里的涵义不仅有为国家
社稷、君主尽忠,还有为民尽心,以及代表着公平、
公正、俭朴、美德、无私、忠信等一般社会性道德概
念。另有,郑州大学周玉生2010年完成的硕士学
位论文《先秦儒家忠孝观念变迁研究》指出《左
传》对把握孔子忠孝观的时代背景的积极价值。
2012年陕西师范大学李凯完成的硕士学位
论文《(左传)“君子曰”研究》,在对历来相关“君
子曰”研究进行梳理归纳基础上,从“君子曰”文
化背景透视、文体形态剖析以及“言志”角度看
“君子曰”文体地位与影响等进行分析研究,认为
“君子曰”是春秋诸侯、史官藉“君子”以“立言”,
实为抒发己愿、志向的手段。
此外也有关于《左传》的综合性研究,如邵炳
军、梅军著《左氏春秋文系年注析》(上、下)采用
编年体例,全面辑录《左氏春秋》中所存各类作者
的各类文体,辑录全面,注释精慎,简析扼要,具有
一定的史料和工具价值(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12月版)。
四、现代学者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
《左传》研究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现代学者
剖析前人关于《左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
几年学者对于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既包括对经
学大家杜预、孔颖达、洪亮吉等大师的研究,也包
括对各代《左传》研究整体上的把握。
南京师范大学王巍2004年完成的硕士学位
论文《(春秋左传)杜预注研究》,以杜预《春秋左
氏经传集解》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索杜预训诂的
内容、体例和方法,挖掘其训诂思想和训诂理论,
并对杜预训诂的主要成就与不足进行了分析。另
外,山东大学胡晓青亦有《杜预“(左传)学”研
究》。
兰州大学武群2010年完成的学位论文《(春
秋左传正义)训诂方法研究》,从训诂方法角度整
理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的训诂材料,为《五经
正义》训诂研究提供新的语料和理论参考。2011
年山东师范大学王宝翠的学位论文《(春秋左传
正义)研究》从成书、作者及其主要版本,《春秋》
学价值、贡献与不足、征引文献考述等诸方面研究
《春秋左传正义》。
湖南大学程晓峰2009年硕士论文《洪亮吉及
其(春秋左传诂)评述》认为《春秋左传诂》是集中
体现洪亮吉经学成就的著述,它基本上建立了一
种以辑存旧注来解释经典的新注释体系。论文对
洪亮吉学术认识和治经方法作了再探讨和再评
价,并肯定其学术成就与影响。同年,扬州大学金
永健《洪亮吉(春秋左传诂)的经学成就》认为洪
亮吉的经学成就具体表现在“在《春秋左传》之古
学”,注重搜采古训,匡正杜《注》,补充注解,为
《左传》新注疏奠定了学术基础(《四川师范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另外,金永
健的博士论文《清代(左传)考证研究》考察有清
一代最具影响力的《左传》考据学成果,研究他们
考证《左传》的内容要义、学术思想和方法,兼顾
其他《左传》著述,并尝试作横向和纵向比较。
河南大学王晓敏2005年硕士论文《唐代(左
传)学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注重新材料
的引入,探析了唐人《左传》的研究、运用和《左
传》的地位以及传播情况,使唐代《左传》学得到
较为全面地展示。吉林大学付丽敏2008年硕士
学位论文《中晚唐(春秋)学研究》,通过考察目
录、辑佚辨疑、纵向分析、横向比对等方法,对这一
时期新《春秋》学派的理论和观点进行研究,试图
总结中晚唐时期的《春秋》学成果,揭示其在《春
秋》学史中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四川大学印宁波2004年硕士论文《宋代(左
传)学三论》,对宋代《左传》学的道统论、经学观、
疑古等三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山东大学刘宗棠博
士2008年的学位论文《清代(左传)文献研究》利
用文献学与计量文献学、学术史、目录学、文学理
论等知识,对以考据学为本质特征的清代《左传》
学研究成就,从经义解释、校勘、辑佚、史学以及文
学角度进行分类研究,并进一步概括清代《左传》
学的研究特征。
2012年曲阜师范大学潘华颖的硕士论文
《(续修四库全书・经部・春秋类-左传之属)提
要》,针对傅璇琮、赵昌平主持编纂的《续修四库
总目提要》中《左传》相关研究的四十六部著作,
进行研究梳理,涉及汉唐宋明清等几个朝代,尤以
清代《左传》学研究为甚,每篇提要包括著者生
平、内容要旨、学术评价、版本情况四个部分。同
年,黑龙江大学柳琳的《20世纪(左传)文献学研
究》,从性质、文本内容、注释以及史学等多角度
对20世纪的《左传》文献学研究成就,进行分类
研究,对把握当前《左传》文献学研究的进程与现
状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近十年来对于《左传》经学研究,
多集中于字词、文义等的疏通考证以及《左传》与
先秦文献的关联探讨,并多以《左传》征引其他文
献为关注点。在对《左传》内容解读研究以及对
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把握方面也颇有成绩。
“浙大简”的问世无疑将学界视野再次集中于《左
论文摘要:儒家的”自强不息”的进取肉体、”厚德载物”的容纳肉体、”天下为公”的贡献肉体等等,不断以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开展,并日益构成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伦理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儒家所倡导的伦理思想任然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价值,关于当代青少年的德育有不可无视的理想价值。
论文关键词:儒家伦理 思想德育 理想价值
一、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根本准绳
(一)德性准绳
德性准绳是指儒学系统中的根本道德准绳与范畴。儒家最基本、最具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是”仁”。儒家之”仁”以人为动身点,也以人为终极关心,它所追求的目的是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是道德人文肉体的发扬光大、代代传承。
“仁”的内涵极端丰厚,有亲亲、孝悌等基于血缘亲情的道德情感,如孔子所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立足于人性之善而产生的爱人、泛爱众的道德情感,如孔子所说”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也有反映”仁”之特性的“恭、宽、信、敏、惠”等道德准绳。”仁”的外延则为义、礼,”义”的转义是指符合”仁”的行为。能够说,儒学的”义”既有”仁”的含义,又有”礼”的含义,它是介乎”仁”、”礼”之间的道德准绳。在儒家道德哲学中,”仁”与”礼”固然同为德性准绳,但互相之间却存在一个表里、体用的关系,即”仁本礼用”的关系。
(二)伦理准绳
“礼”在儒学理论体系中固然是德目之一,但其更重要的位置是作为伦理准绳呈现的。第一,”礼”既是”定亲疏、决嫌疑”的人伦原则,又”别同异、明是非”的理性原则。第二,”礼”是成全内在道德情感的外在性标准。第三,”礼”作为伦理标准,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提出了道德请求。儒家所讲的”礼”,固然具有很普遍的社会功用,但它主要是用以确立等级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外在性的标准和制度,是一种他律性的伦理准绳,而非自律性的德性准绳。
(三)涵养准绳 研究生
影视动画艺术作为融电影、戏剧、美术、文学、音乐等艺术形式为一体的新兴综合艺术,其艺术创作深深的打上了其他艺术的烙印,在它身上也能找到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子。如今,影视动画艺术在世界各国都呈现了蓬勃发展之势,而表现民族文化的内涵,成为各国追求的艺术目标。无论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国,还是兼收东西方文化的日本,亦或是博采众长、开放兼容的美国,都将民族文化元素灌注到动画作品中。
影视动画创作中的民族文化元素包括民族文化题材的选择、民族精神的体现、民族化的造型元素及特有的民族艺术元素等。现在仅就这几个常见方面做一个浅析。
一、民族文化题材的选择
纵观市场上的中外动画,有相当比例都是取材于民间传说、民谣、神话或寓言故事。创作者们从这些题材中吸取精华,加以改编,成为我们看到的影视动画作品的文本。如《宝莲灯》是中国民间神话“劈山救母”的改编版,《神笔》《孔雀公主》《过猴山》《阿凡提的故事》《中华传统美德故事》都是取材于民间文学,《龙猫》是宫崎骏小时候听到大人们讲的传说……就连美国的迪斯尼出品的《花木兰》也是从中国的《木兰辞》、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中提炼的。
二、民族精神的体现
影视动画作品的创作者作为实在的个人或群体,成长于特定的民族文化中,其创作习性、个性不免受到民族文化心理、民族精神的熏陶,并映射于作品之中。作为受众,自然也比较能够接受符合自己价值观念的作品。所以,影视动画作品中的民族文化元素,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精神:民族价值体系、民族审美习惯、民族道德伦理等。
中国人受儒家、道家、佛家哲学影响比较深厚,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民族心理。《大闹天宫》就体现了很鲜明的儒家“中和”观――孙悟空可谓是受尽磨难,但创作者在结尾还是让他大闹天宫,好好的反叛了一把,让观众都长出了一口气。这种对悲剧的中和符合中国人和谐为贵的儒家思想,“哀而不伤”的创作也符合观众的审美习惯。而在水墨动画《牧笛》中,我们又可以在浅淡的叙事与轻柔的节奏中找到道家文化“简洁、恬淡”的意境之美――甚至所有的水墨动画片,另如《小蝌蚪找妈妈》,都可以感受道家的“无为、虚无”的思想。
日本大和民族受中华文明影响颇深,其传统的民族精神和中华精神一脉同宗。日本人也崇尚禅宗、重视儒道文化。而且大和民族深切的危机意识与奋斗意识也无一不反映在影视动画作品中,成为其独有的特色。看日本动画的代表――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就可见一斑。“《千与千寻》中的女孩千寻,在宫崎骏创作之初,她在剧中都还只是一个平凡不起眼的日本女孩,扎着一个马尾辫,普通的服饰衣着。她长相普通,也没有特别之处,但随着剧情的演进,千寻为了拯救双亲,在神灵的世界中经历友爱、成长、修行的冒险,她终于在寻找‘回归’的途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在困境中学会了生存,并且变得独立、坚强、勇敢,成为人性美的浓缩。其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日本人所崇尚的拼搏精神及追求的价值观。
美国人天生不爱被束缚,其乐观和崇尚自由的个性在影片中得以彰显,对于传统和权威的置疑和反叛也是美国动画影片精神特质的一个重要体现,这也反映了美国动画所具有的后现代文化特征。《小马王》中的小马王,似乎就是美国精神的代表。他不屈服于强势,自信、坚定,敢于拼搏奋斗,乐于展现自己。另外,美国的动画片常以幽默的动作及语言给观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也是因为美国人天性幽默乐观的缘故。
三、有民族感的造型元素
首先,具有民族特色的角色形象。看中国以前动画中的角色形象,大家很容易找到中国式的面容。如《牧笛》中的牧童,《哪吒闹海》中的哪吒,微吊的杏核眼,东方人扁平的面孔,穿的衣服更是有鲜明的民族及时代特色;日本动画角色因为有日本浮世绘的唯美传统,追求一种唯美的形象,大大的眼睛,长腿细腰,尽管过于不合比例,但却不失美感;美国动画中的形象则是比较“杂”的,也和美国本身就是一个移民国家有关,但是他们做出来的形象还是带有很明显的美国标签。美国动画在角色造型上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风格和样式,这些形象讲究体块感,注重整体效果,肢体和表情动作。他们的“动画造型简洁、活泼,突出大手大脚,大大的脑袋,细细的胳膊,形象十分有趣。另外美国英雄主义卡通也是美式卡通的一大特色。角色形象强悍刺激,雄健有力,动作与速度充分体现强者为王的美国精神。”
其次,具有民族特色的动作设计。中国戏剧的程式化与虚拟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动画的造型。《金色的海螺》里,海螺姑娘的动作简直就是戏剧中花旦的动作,特别明显。再有就是,“关于造型‘美人要修长、文人一根钉、武人一张弓’。在线条表现上:‘流水褶子要活套,钱线褶子要挺拔。’”日本动画中的动作设计比较简单,但是生动有趣。美国动画动作设计大胆夸张,有自己已经形成格式的运动规律。
再次,色彩的设计。中国的动画色彩传统上讲求:“要想俏,带点孝。黑配紫,臭狗屎。红靠黄,亮晃晃”。日本动画的色彩以宫崎骏动画作品为代表就是色彩恬淡,充满田园风情。美国动画在用色上比日本动画更加夸张和抢眼,“色彩饱和度高,欲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在用色上多运用油画般深沉厚重的颜色来表现对象,色彩对比度高,有时候如版画般强烈。这样刺激的视觉对比,给人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反差,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美国动画在色彩的运用上,有意识的运用了补色的对比,使色彩有了节奏的变化,满足和丰富了我们视觉上的要求,而不是单一的统一”。
另外,特有的民族元素点缀其中。如《真功夫之奥运在我家》中的四合院、京腔京调;《千与千寻》中独特的日本“沐浴文化”,假面人则是运用了日本艺妓的化妆;《料理鼠王》里厨师大做法国大餐……
除上述以外,动画作品中能体现出的民族文化元素还有很多。这也充分表明,每个国家都可以在民族文化上充分挖掘题材,吸取营养,创作出弘扬民族文化的动画作品。而对于我国动画人来说,这一要求更是极其迫切。这就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了。
参考文献:
[1]余孟洁.《中国传统艺术造型元素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运用研究》,硕士论文.2007.11
[2]余孟洁.《中国传统艺术造型元素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硕士论文.2007.11
[3]杨学芹.《民间美术概论》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4
关键词:克里姆特 绘画 精神特质
一、克里姆特绘画艺术呈现了世纪末当代人的精神危机和心理图景
克里姆特对深层精神的切入,体现了奥地利民族和艺术家自身的精神特质。随着新时代新思潮的来临,人们已不再依附于传统的理性哲学思想和宗教束缚,在这种日趋关注自身修养和精神的形式下,克里姆特开始由历史画、圣经画题材转向自我的寻找答案。在受到政治和传统学院的打击下,克里姆特把题材转向了女性图像以及生命死亡的描绘,来寓意其心中的焦虑和抗拒,希望通过女人来寻找完整的自我。克里姆特以绘画为载体,反映了19世纪末欧洲思想文化心理转向的时代精神;在心理空间对生命本能动力的体验和表现,则体现了奥地利民族心理特质的潜在因素。克里姆特的绘画呈现了世纪末男性艺术家的精神发展轨迹和心理特质。他在精神――心理的层面创造的女性图像,承载着他对、痛苦、生命与死亡等生命终极问题的探寻和理解,排除了生活的表层意义,而获得了超越时间的永恒性。只有了解了克里姆特作品背后的精神意念,我们才能够借鉴创作过程中的切入点,如何反映时代信息。
在世纪末维也纳的断裂性时代,分离派的艺术理念是反对一切固有文化和传统观念的束缚,突出的表现就是实现本能欲望的解放。在世纪末,随着经济社会的变革,所有的机制和观念都在转型,但是在新思潮还得不到全方位的肯定之时,传统的观念和思想还是占有统治地位。例如克里姆特为维也纳大学绘制的《医学》、《法学》、《哲学》,在当时展出的时候引起了轰动,有不理解也有支持者,但是却没有得到维也纳大学的赞美和展示。官方对这种象征寓意,的之作本能上还是首先抵触的。在绘画中的非理性主义、对本能欲望的直接展现,以及非历史画的艺术风格,遭到来自传统理性主义社会阶层和公众舆论的阻挠和攻击后,克里姆特的选择了从社会生活空间逃离。他停止了大型公共寓意性绘画创作,转向女性肖像画创作。在自由主义者小群体的庇护中,继续美学层面的反叛。
现代艺术通过多种手法描绘了我们生活的矛盾和精神冲突,克里姆特正是采用了这种寓意和象征的方式,把他的情感和焦虑通过减弱现实特征,转变成现实情境纯粹的幻影,让我们在它所营造的氛围中与画者进行了心灵的共鸣。处在中国当代,经济的变革,各种思潮的涌入,以及新事物的出现等等,以及随着变革社会出现的不合理不平衡的现象,都在使我们迷失、盲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从自身精神心理中找到生命的本源动力。
二、 克里姆特绘画艺术体现了对生命和死亡的追问和思考
克里姆特面对由死亡引发的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这是他艺术创作题材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新的起点。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才有幸能够看到克里姆特有关生命死亡题材的经典作品,才成就了一代艺术大师。他的绘画中体现的这种精神特质深深地刺激和打动着我们的感官和视觉感受。
1、《女人的三个阶段》中关于生命的思考
《女人的三个阶段》创作于1908年,克里姆特展示了女人不同的三个时期,即:老妇、年轻的母亲和年幼的孩子,象征着人的生命历程,表现出潜在克里姆特绘画深处“轮回”的观念。在画面中黑色和金色的混合的抽象背景中,朱红色的柱状总穿了画面,形成一个整体的十字构图,这个柱形以朱红为背景,布满了多样的女性象征,三个不同年龄的女性置于这个柱形空间中,象征着生命三个时期。
画家用写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人物,在这个平面化空间里,婴儿、母亲和老妇,三人的位置由外及内,暗示人生三个阶段的顺序。画面最左侧老妇,画家用写实的手法细致描绘了衰老的女性人体,特别是如照片般清晰再现了老妇的手臂,用另一只手托着垂下头,灰色的头发盖住了面颊,似乎绝望的在回忆逃避衰老的生命和即将面对的死亡。与之相反的是,在她的右边,是以装饰性手法刻画的年轻母亲,而她此时正怀抱着熟睡的婴儿,似乎共同沉迷在生命甜美的梦境中。老妇和年轻母亲的对比不仅代表女人生命的不同阶段和时期,还呈现了女性的不同生命阶段的特征。
“样式主义风格的女孩和自然主义风格的老妇人之间的对比有一种象征的意义。生命的第一阶段体现为无数种可能性和变化,而最后的阶段则由不可转变的一致性所标志,这种不变的一致性不允许人逃离必须面对的现实。第一个阶段由梦所标志,最后的阶段则体现了梦的不可能性。”这幅作品中生命的主题完全是通过女性生命的不同时期表现的。从和谐的童年、成长的自我、到老年的恐惧,生理的衰颓与迫近的死亡。克里姆特细致描绘了女性老年、青年和童年时期的外在形体,呈现了女性在不同时期的心理和精神特征,藉此表达对生命历程的理解。
2、《生命与死亡》中的精神特质
《生命与死亡》创作于1910年,克里姆特不再寓意性的表现死亡,而是真实直白的表现死亡的形象。画面的两侧,分别是以代表死亡的骷髅和代表生命的人群来组成,成为对峙的双方。作品采用象征和隐喻手法,左侧是身披长袍手举权杖的死神,右侧则是由代表生命的母子、情侣、少女和老妇共同组成。画面展示了人类从出生、成长、恋爱、衰老直至死亡的循环过程,寓意人的经历就是生命与死亡的轮回。右侧代表生命各阶段的人们,彼此之间没有交流也没有与观者的交流,故意回避死亡的事实,沉寂在自己的世界里。
在克里姆特的绘画中,表现了类似于弗洛伊德的对生命和死亡的理解。死神与人群在画面空间中被隔开,这暗示着死亡与生命的同在与隔绝。左侧死神长袍上的象征符号,暗示了死亡和生命本能欲望存在潜在联系:右侧沉浸在无意识欲望的人群中,老年的浅蓝色调与死神的深蓝色调相呼应,暗示着死亡的存在。于是,代表生命力的欲望本能同时也是趋于死亡的能量,生命和死亡不仅是轮回中的过程,而是同在于人的存在之中。
参考文献:
[1] 谭卫《论克里姆特、蒙克作品中的“生命、爱情、死亡”》,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12
[2] 陈丽艳《克里姆特绘画风格研究》,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11.05
[3] 孙欣. 克里姆特绘画研究M.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 工作记忆 影响因素 研究主题
工作记忆是Baddeley和Hitch在研究短时记忆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性加工和储存的能量有限的记忆系统。从概念就可以看出,工作记忆是有别于短时记忆的。早期的文献都把工作记忆等同于短时记忆,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才发现工作记忆与短时记忆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大多数研究都支持工作记忆系统包含短时记忆系统这一观点。国内研究者宋永健和张联从机能和构成两个角度对两者进行了区分,从机能方面来说,工作记忆与短时记忆在对信息的存储上是相通的,但是工作记忆比短时记忆多了一个前期的加工功能;工作记忆与短时记忆在系统结构、构成水平上的区分是相当复杂的,工作记忆与短时记忆尽管都是都由“短时记忆”和“控制加工机能”所构成的,但两者的工作方式有着明显的区别,工作记忆除为了更好地支持认知活动中的记忆外,还担当着更复杂的任务[1]。
工作记忆对信息的暂时储存与加工决定了其在复杂认知行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发现工作记忆水平可以显著地预测一般智力的发展,工作记忆子成分(特别是存储和协调功能)在推理中能够解释95%的变异。工作记忆在认知老化、神经分裂症、发展性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孤独症的研究中也受到了特别的重视。工作记忆在高级认知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使人们认识到工作记忆发展机制研究的重要性,这一问题的解决不仅会使工作记忆的研究更加深入,更具有实用性。研究者对工作记忆发展的影响因素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工作记忆系统的发展过程同人的认知能力的毕生发展过程相类似,呈抛物线形式,在成年以前,它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成年以后,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有所减退。在整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中,年龄并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它会受到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国内关于工作记忆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往主要是关注认知内部的事情。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交叉性质的研究主题相继出现,这些主题涉及情绪、动机、人格和生理要素。
一、认知材料的性质对工作记忆的影响
许芳的研究发现[3],材料数量复杂性和材料路径复杂性主效应均显著。她对此做出的解释是,材料数量的增加使目标位置变得难以辨析,这就使得回忆的错误率也就相应增加。而当材料数目较少时,对目标位置进行粗略的编码和复述就已经可以准确地进行回忆。在路径复杂性方面,研究者认为简单路径中存在明显的结构,便于被试进行知觉组织,占用较少的心理资源,因此记忆成绩较好。而在复杂路径中没有形成清晰的结构,难以被知觉组织,在记忆过程中需要占用被试较多的心理资源,因此记忆成绩较差。材料的相似性是倒摄抑制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4]。因此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的安排上要充分合理,以减少抑制对记忆尤其是工作记忆的影响。材料的呈现方式也同样会对工作记忆产生影响。李晶、张侃的研究发现[5],图片布局示意材料的空间定位反应时比文字布局示意材料的要短。赵海岩的研究也同样发现[6],在记忆项目的正确回忆率上,图片和语音比文本具有回忆优势。研究者还发现了材料本身的情感色彩对工作记忆的影响,学习具有积极情感色彩的词汇时,无论被试是否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其学习记忆效果都比学习中性或消极情感色彩的词汇更好。
二、睡眠剥夺对工作记忆的影响
睡眠剥夺或睡眠缺失会导致情绪、认知能力、工作绩效、免疫功能发生一系列改变。有关睡眠剥夺对工作记忆影响的研究发现,随着睡眠剥夺时间的延长,受试反应时会延长,工作效率也会下降,而且睡眠剥夺对不同类的工作记忆任务影响不同。对于空间和客体工作记忆则主要表现为与工作记忆存储及加工相关区域功能活动下降。对于语音工作记忆,除了与工作记忆存储及加工相关的脑区功能下降外,与注意相关系统功能增加,表现出功能代偿[7]。研究者多采用唤醒水平下降假说对此做出解释,其基本观点是人在睡眠剥夺情况下,维持长时间觉醒时会出现唤醒水平下降、唤醒阈限上升的现象,当唤醒水平低于某种特殊的认知功能的要求时,此种功能的下降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由于不同认知功能所需的唤醒水平和注意力的量不同,因此在同一唤醒水平下,不同的认知功能受到的影响就不同。
三、情绪对工作记忆的影响
情绪与记忆的研究属于心理学中最古老和最主要的研究领域。由于情绪明显的主观性,早期的研究都是将两者分开,独立进行。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揭示情绪和记忆的发生、情绪和记忆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就需要将工作记忆和相对应的情感理论综合起来进行考察,因为人类的一切心理活动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国内就情绪与工作记忆之间的相互影响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李欢研究了不同情绪对不同年龄段学生数字工作记忆广度影响[8],发现快乐、自豪两种积极情绪会扩大学生的数字工作记忆广度,而悲伤、愤怒两种消极情绪会缩减学生的数字工作记忆广度。程族析重点考察了恐惧与悲伤两种情绪状态对工作记忆的影响[9],研究发现恐惧情绪状态下高中生的工作记忆广度低于悲伤情绪状态下的工作记忆广度。情绪对个体工作记忆的影响会受到对情绪的感受水平和情绪唤醒度的调节。李欢的研究发现,在快乐、自豪两种积极情绪下,中等或中等偏上的感受水平对数字工作记忆广度的扩大作用最明显;在悲伤、愤怒两种消极情绪下,感受水平越强,数字工作记忆广度越小[10]。程理英研究发现[11],过高的情绪唤醒会削弱工作记忆效果,适度的情绪唤醒可有效增强工作记忆效果。情绪与工作记忆关系的研究也引起了医学、生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要从本质上解释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可避免要从大脑的生理层面寻找答案。研究者多采用事件相关电位的电生理技术和采用功能核磁共振的脑成像技术来揭示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情绪异常病人的损伤研究也有助于揭示情绪和工作记忆之间的关系,便于定位导致情绪异常发生和对工作记忆产生作用的脑机制。
四、焦虑对工作记忆的影响
Eysenck和Calvo提出的加工效能理论引发了对焦虑和工作记忆的研究热潮。加工效能理论认为,个体工作记忆系统的资源是有限的,焦虑情绪的产生会占用一部分工作记忆资源,使得个体用于进行认知操作的工作记忆资源相应减少。所以当个体产生焦虑情绪时,认知操作的效率就会下降。研究发现焦虑对工作记忆不同组成部分影响不同,往往是选择性地破坏空间工作记忆任务执行的准确度,而对言语工作记忆并没有影响。有研究者认为这是皮层功能重叠导致的,还有研究认为是存在资源竞争。神经生理学方面的实证研究发现,头皮前部的晚期正成分只在空间任务中受到消极情绪的影响,平均波幅显著降低在词语任务中,却不受情绪的影响。在焦虑与工作记忆关系的研究中,考试焦虑是一个重点的考察对象。考试焦虑是指个体在执行测验任务过程中担心评价的情绪体验,它包含担忧和情绪化两个基本成分。Morris的研究证实担忧和情绪化是考试焦虑中两个相互独立的结构,他们对考试成绩具有不同影响[12]。刘惠军的研究也发现担忧对工作记忆广度的预测效应明显,而情绪化的预测效应不显著[13]。Morris对此做出的解释是:对激起和维持情绪化具有重要影响的非评价线索维持时间短,随着考试的进程向前推进,情绪化会随之下降。而担忧自始至终都不会降低,所以担忧对考试成绩的影响大于情绪化。
五、认知方式、认知灵活性对工作记忆的影响
关于认知方式与工作记忆的研究,研究者多将场独立被试与场依存被试进行差异比较,结果发现场独立被试的视空间工作记忆广度明显好于场依存被试。研究者对此做出的解释是,场依存者的认知重组水平较低,只关注一个刺激中的最值得注意的方面,容易依附于原有的组织结构,不容易从背景中发现目标。而场独立者具有较强的重新建构知觉或象征性表象的能力,关注整个刺激的全部特征,能够有选择地注意刺激中的相关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以便于提取。认知灵活性也会影响到被试工作记忆的表现,李美华和白学军的研究发现[14],认知灵活性高的大学生工作记忆成绩好,认知灵活性低的大学生工作记忆成绩差。这可能是由于认知灵活性高的被试能迅速对信息进行暂时的存储和加工,监控、更新,快速决定下一步的加工序列,而认知灵活性差的学生只能进行简单的加工,不能将已加工的信息存储并表征出来,干扰了工作记忆的表现。
工作记忆的影响因素除了上述内容之外,还包括动机、成就目标定向、知识基础和控制性注意等。工作记忆影响因素的多样性使研究者认识到工作记忆发展机制的复杂性,要想透彻了解影响工作记忆能力发挥的这些因素是如何制约工作记忆任务的执行,相互之间又如何作用,以及与发展和老化的关系,仍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宋永健,张联.工作记忆研究的现状.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6,(5):19-22.
[2]Baddeley A D,Hitch G J.Working memory.In Bower G A ed. Recent advances in learning and otivation(Vol.8).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4:47-90.
[3]许芳.不同情境下认知方式对视空间工作记忆的影响.山东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6.
[4]毛伟宾,王林松.干扰、工作记忆与一般流体智力[J].心理科学,2007,30,(3):636-639.
[5]李晶,张侃.呈现形式对空间工作记忆的影响.心理科学,2009,32,(2):270-273.
[6]赵海岩.认知方式、刺激呈现方式及任务广度对工作记忆的影响.山东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7.
[7]邵永聪.莫达非尼对抗睡眠剥夺影响工作记忆的实验研究.第四军医大学优秀博士论文,2008.
[8][10]李欢.不同情绪对不同年龄段学生数字工作记忆广度影响的研究.信阳师范学院优秀硕士论文,2010.
[9]程族析.消极情绪、认知评价倾向对高中生工作记忆广度的影响.河南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9.
[11]程理英.情绪因素对工作记忆影响的实质研究.电子科技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7.
[12]Morris L W,Davis M A,Hutchings C H.Cognitive and Emotional Components of Anxiety:Literature Review and a Revised Worry-Emotionality Scal[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1,(73)No.4:541-555.
1955年被分配至北京西城区宏庙小学任教。1960年被选调到北京教师进修学院工作,先后担任小学语文和音乐教研员。1972年到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工作,曾任音乐理论与教育教研室主任,为各层次学生讲授基本乐理、中学音乐教材教法、音乐教育学、音乐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并指导教育实习。通过多年奋斗,她完成了从小学教师到大学教授、从小学教研员到音乐教育科学研究人员的转变。
1988年底,她担任国家教育科学“七五”重点科研项目“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课题组负责人。1993年主编出版了课题成果《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获1995年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0年12月担任新成立的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学学会理事长,现为该学会名誉理事长、顾问,并为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特邀理事。
1986年至今先后参加国家教育科学、国家教委及北京市等重点科研项目,为“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中学音乐能力研究”、“音乐教育心理研究”等课题组负责人及“中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研究组成员。作为主编或主要作者还出版了《中学生学科能力目标・音乐》、《普通音乐教育学概论》、《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获1998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音乐学科教育学》(获2001年全国教育图书奖二等奖)、《音乐学习与教育心理》、《音乐教学设计》、《外国学校音乐教育研究丛书》、《小学音乐教学案例及评析》、《新课程音乐教学案例选评》、《与名师同行》、《一代名师曹试甘》、《曹理音乐教育文集》等三十余部。在《人民教育》、《人民音乐》、《中国音乐》、《中国音乐教育》等刊物四十余篇。1958年至今,多次参与编写小学、初中、高中音乐教材,现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学音乐》教材及教参(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副主编。自1995年始连续担任五届全国音乐教育论文及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录像课评比、全国中小学优秀音乐课现场教学评委。
1960年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和全国儿童先进工作者称号,1993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及人民教师称号,1997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曾宪梓高等师范院校优秀教师二等奖。
王宁一音乐美学家、音乐评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1939年5月生,江西南昌人。1954年考入东北音专附中,1958年升入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先后师从雷雨声、竹风、秦咏诚、霍存慧等学习音乐创作。1963年以交响诗《铁窗诗颂》毕业,分配至吉林省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任教。1978年底考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师从郭乃安攻读音乐美学方向硕士学位。1982年硕士毕业留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工作。先后任音乐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副会长、《人民音乐》编委等职。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繁忙的行政事务之余,他发表了大量音乐美学与音乐评论文章,部分重要篇什收人2004年出版的论文集《概念的漩涡》(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硕士论文《从词曲关系看歌曲中的音乐形象》至今仍为从词曲关系研究歌曲中的美学问题并由此深入到音乐美学基本理论的代表作。80年代音乐美学学科重新起步之际,他曾针对研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及来自外界的批评与疑惑,发表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文章。大胆提出“音乐美学基本理论的存在方式必须超于经验”,“必须以概念的方式正确反映客观对象的内在本质”,从而摆脱“狭隘经验论”的影响。他关于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音乐的内容与形式之关系、“立美”概念在音乐美学中的运用等论文,都引起学界普遍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