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哲学与人生教案范文

哲学与人生教案精选(九篇)

哲学与人生教案

第1篇:哲学与人生教案范文

关键词:职校学生 哲学与人生课程 思辨能力 培养

一、哲学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意义

思辨能力就是能够用辩证的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并且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分析概括能力、理解运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思辨能力越强,对各种问题的认知就越深刻,就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人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哲学与人生课程主要讲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本知识,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各种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年龄、知识、社会经验等诸方面的原因,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还不够全面、深刻,在处理问题时容易冲动,导致矛盾的激化。哲学是思辨的哲学,通过对哲学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人生中的各种问题,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哲学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现状

1.中职学生课堂思辨水平普遍较低

近年来由于职业学校生源的综合素质有所下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许多学生甚至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在哲学课上,他们往往只对书中一些案例的故事情节感兴趣,却对案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兴趣不高。他们对问题的思考也大多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对于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却思考的很少。这导致学生无法形成有效的思辨,思辨能力的发展受到较大的阻碍。

2.教师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缺乏耐心

教师要在哲学与人生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必须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里去分析、综合、概括并表达自己的观点。由于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导致了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与完成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学生的思辨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可一蹴而就。许多教师也在尝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但却不见成效。时间久了,许多教师就会失去耐心,转而选择完成教学任务了事,从而使课堂又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

三、哲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

1.转变观念,重视思辨培养

在哲学与人生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是关键。首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就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更新、补充与删减,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保持足够的耐心,课堂上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辨时间,让学生慢慢养成思辨的习惯。再次,教师要放低姿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讨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避免教师的“一言堂”。最后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对职业学校学生思辨能力的评价宜采用纵向考核的方式考核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合作学习成效等方面,充分发挥学生自评、互评的优势,调动学生思辨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思辨能力不断提高。

2.培养哲学兴趣,让学生乐于思辨

教师要培养学生对学习哲学与人生课程的兴趣,就必须让学生了解哲学的实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寻找鲜活的案例,在课堂上让学生对这些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提出解决方法。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总结出相应的哲学理论,再运用理论深入分析案例,以寻求更优的解决方案。这样学生不仅看到哲学的有用性,也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体验了思辨的乐趣,提升了思辨的水平。

3.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善思能辨

教学中,我们不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这样可以有效发挥集体的智慧以弥补单个学生思辨能力不足的问题。首先,教师引导各小组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让每个小组成员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陈述理由。其次,各小组对每个人的方案进行讨论、评估,选出本小组最优秀的方案。再次,从各小组的方案中评选一至两个方案作为最佳解决方案,并对获胜小组进行表扬。这样小组间就会展开激烈的辩论以证明自己的方案是最好的。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小组内部从意见不统一到统一就是一个思辨过程;小组间的辩论又是一个更加激烈、深刻的思辨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相互促进,激发思辨灵感,就变得善思能辨了。

4.拓展课堂,让学生充分思辨

第2篇:哲学与人生教案范文

关键词:高中哲学案例教学法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新鲜观,同时促使求知欲望的形成。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较好地对哲学理论知识进行学习。最终让既定的教学目标得以完成。

一、 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哲学教学过程中有很多优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有利于深化理沦学习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时候,运用哲学的思维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事物的共同性质和规律是通过哲学反映出来。哲学有着高度的概括性,以及理性认识。人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是从具体、个别的事物开始的。所以,教学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就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感性认识上进行有着哲理性的认识。在哲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可以将那些感性材料提供给学生,将那些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本来比较呆板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让学生能够进行较好的学习。

2、运用方式灵活多样,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有很多形式。比如,可以通过典型示范引导、自我研究等形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来进行。这样可以让学生在面对知识的时候,从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探索。学生在面对案例的时候,可以用以往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分析。从而让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激发。

3、学生对案例分析、交流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在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师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仔细思考,进行反复训练。这样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对“主观必须符合客观”进行教学的时候,通过案例来辅助教学。可以举《马失街亭》这个例子进行辅助。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行军到祁山的时候,司马懿带领部队来迎战。在街亭,诸葛亮派上重兵进行驻守。当时的参军马谡主动请战,并且立下了不成功就死的军令状。马谡认为自己对兵书很有研究,知晓具体的兵法。所以没有按照诸葛亮的意图进行,同样没有听从副将王平的劝告。马谡不扎寨在山下路口,相反到山上去屯兵。马谡引用孙子的话说:“置之死地而后生”。并且说假如魏兵断了我取水的道路,蜀兵就要大败,而在山上,一人可以抵上百人。结果,马谡失去了街亭,也失去了自己的性命。通过这个故事,教师同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出一个道理:我们在思考问题进行办理的时候,不能总是从书本上出发。不能崇尚教条,要从客观出发,从实际出发。

二、案例教学在中学哲学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案例教学法主要以案例的形式进行教学,但是在哲学教学中总是出现一些问题。比如,由于所举案例没有生动性,或者说所举案例较为牵强,让学生缺乏听课的兴趣。甚至有可能让学生对所学哲学原理的正确性产生怀疑,导致具体的教学目标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教师不能准确把握展示案例的时机和方式。在展示案例的时候,如果实在不恰当的时候,并且以不合理的方式往往会导致教学的连贯性受到影响。在案例的质量与教学内容方面,案例教学有着较高的安排流程。同时需要教师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所以,在高中哲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要把握好当中的真实性、创造性和时代性等原则。

1、案例的选择要注意其真实性。

政治课教师在讲解教材的时候,如要运用案例,要有较高的真实性。只有这样的案例才能让学生相信,在思想上进行认同。教师对案例进行选择的时候,一定要遵循事实依据和真相。给学生展示出案例的真实面目,让学生体验到面对问题的现实性。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发挥好所学知识的储备。比如,在对“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举上海市民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支持,并参与到世博会建设的例子。

2、案例的选取要注意其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进行知识学习的同时,对问题进行发现、分析,最终进行解决。比如,在教学中穿插“环境问题的案例”,目的就是要学生明白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危害,从而对这个问题进行适当的解决。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将学生的创造性灵感激发出来。

3、案例的选取应注意其趣味性。

在使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的时候,其实是向学生展示具体的事件和个案。这些案例如同生活中的小故事,深受学生喜欢。这样的故事能够较好地让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参与到案例的分析、探讨中来。从中体悟到一定的哲学原理,最终形成乐于研究的习惯和良好的学习态度。

4、案例的选取要具有时代性。

社会在发展,时代精神也在发展,哲学随着这些也在不断发展。哲学一个较大的特点就是时代性。因此,在教学中选择案例的时候也要有广泛的时代性。要同当前社会、当今社会的热门问题结合在一起。案例要体现时代的时尚以及新鲜的内容,才能吸引中学生的兴趣。假如选择的案例比较陈旧,没有较强的时代特色,就无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教师在使用案例的时候,要及时更新,保证案例的时代性。案例的作用是从不同侧面,将理论知识反映出来。不能单纯地使用同一个案例,不然会让教学内容比较平淡,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文章从若干方面分析了案例教学法的优点,并且举例说明了案例教学法在哲学教学中的具体提运用。案例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发现解决方法,还可以改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等方面要进行培养。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韦泓.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哲学教学中的运用[J].传承

[2]李冰.案例教学法在哲学授课中的运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第3篇:哲学与人生教案范文

一、案例分析法的优势

1.案例分析法生动形象,有利于深化理论学习

哲学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效思维方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哲学观点的培养,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案例分析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在具体实施中,往往是从具体上升到抽象,即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研究来探寻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内在规律,从中导出一般的原理、理论,所以比较易懂好记,生动形象,有助于理论学习的进一步深化。例如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一框时,就可以设计以下案例,寓言:“丢失了一个钉子,亡了一个国家。”通过非常形象的描述,揭示了哲学理论,加深了学生对普遍联系观点的认识。

2.案例分析法运用方式灵活多样,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

哲学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要揭示的是抽象的理论知识,而非具体的科学知识。这些理论对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历史现象,树立科学的“三观”,形成正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来能更好地走向社会,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案例分析法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有多种形式,既可以进行典型示范引导,又可以进行现实模拟训练;既可以进行自我研究,又可以开展小组讨论。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接受知识与运用知识主动探索并举,学生将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对教学案例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分析和研究,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述“意识能够反作于客观事物”一框时,可以用阿基米德镜烧罗马军队,极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案例分析过程中的交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案例分析法强调教与学的过程应是一种互动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师生能够相互交流,并且学生能够通过反复的练习,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和职业能力。因此,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真正被摆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他们不会被要求强记内容,但必须开动脑筋,苦苦思考,如此反复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有所提高。

二、案例分析法的运用

在哲学教学中,运用案例分析法,主要包括三个过程:确定案例、讨论案例、评价案例。

1.确定案例

选好适用的案例对组织教学非常重要。案例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时效性、真实性。

2.讨论案例

组织案例讨论是案例分析法的主体和核心环节,讨论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讨论案例时,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在讨论过程,寓原理于讨论之中。在课堂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自由讨论氛围。在讨论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鼓励不同观点的争辩,不单纯地去追求一种正确答案,重视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

(2)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教学讨论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认识、情感等方面的交流过程。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有强烈的民主意识。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组织和讨论,启发学生讨论,切忌发号施令和批语指责。对于部分学生不爱发言或很少发言,教师要和颜悦色地启发,开拓他们的思路,逐步消除他们的自卑感,使他们明确主人翁地位,从而产生积极参与讨论的责任感。

3.评价案例

第4篇:哲学与人生教案范文

关键词:案例 生活与哲学 采集 趣味

课堂教学需要有趣的案例。而对于案例材料的采集,我们不应仅仅局限于教材或经典题例中的只言片语。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拓宽视野,在寻求更广泛、更多元的案例来源的基础上,选取有趣又恰当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哲学的精髓。

一、关注日常生活,思辨标语口号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撷取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学生最熟悉的标语、口号来拓展教学是有效且必要的教学模式。由于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标语、口号学生都耳熟能详,所以,基于标语、口号所进行的课堂教学容易使教学双方形成认知上的共鸣。

放眼日常生活,我们可以发现各种标语口号随处可见,能够援引进课堂的资源非常丰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是特殊历史时期的口号;"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这是我们用以鼓励自我和他人的口号;"态度决定一切",这是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使用频率极高的一句口号。而这些口号都是我们哲学教学中可以利用的材料。当我们引导学生思考:想到就一定能做到吗?态度真能决定一切吗?学生会很容易的做出正确的判断。以此为基础,我们感受到"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在区别以及现实意义。

当然,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现成的标语口号并不等于即用的教学资源,对于纷繁复杂的标语口号我们应有准确的视角切入以及必要的剪裁加工。具体说来,就是在标语口号的选用上,我们应结合教学实际做到讲求时效、关注目标;用力思辨、适度引伸;启发思维、注重探索;增加趣味、生动表述;贯穿主轴、实现回归。当今天我们仍秉承着"大纲为纲,书本为本"的教学思想时,我们不妨关注生活中的标语口号,从中挖掘出我们生活中最熟知、最平凡、最朴实的生活细节来丰富我们的教学资源。

二、感受流行音乐,体味歌词魅力

流行歌曲在当代中学生中很受欢迎,学生往往一听就会,对歌词的熟悉程度不亚于课本知识。利用流行歌曲的歌词,作为《生活与哲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材料,学生喜闻乐见,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讲授"主观唯心主义"时,阿杜的歌词"我闭上眼睛就是天黑"就是最恰当的材料。教师可以给学生设问:闭上眼睛天就真的黑了吗?学生定然回答不是。如此一来,既能解释什么是主观唯心主义,又能揭示唯心主义哲学的不科学性。在讲授"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时,李宗盛的歌词"当你发现时光是贼了,它早已偷光你的选择"就是最适合的材料。不仅能让学生感受时光匆匆,世界在永恒的变化发展的,而且能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在讲授"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时,"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句歌词就是最好的佐证。

当然,流行歌曲数量庞大,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在选用歌词时要精挑细选,准确定位歌词中的哲理,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三、善用广告语言,灵活思辨哲理

"广告语言"是我们生活中不太留意但同时又传播最广的一类语言。这类语言弥漫于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广告语言,中学生不仅不陌生,甚至对此话题还如数家珍般的滔滔不绝。正因为如此,让广告来为书本知识"做广告"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有着独特的效果。

在选取广告语言时,教师不必专注于对某类商品的评价和介绍,而应该是选他山之石,可以攻哲学之玉。"广告语言"对于教学内容的指示,这在《生活与哲学》一册的教学中体现尤为突出。2013年"双11"购物节,有一则广告:一位女士在鞋店试穿鞋子,她的同伴问她好看吗,她说过几天更好看。为什么?过几天淘宝网会打折。过几天,鞋子的价格会变。这正好教育学生,用变化的眼光看问题。

像这样的广告,可以说是俯拾皆是,只要我们认真选取,定能为我们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的乐趣。

四、巧取哲理故事,体悟哲学生活

《生活与哲学》这本教材之所以把"生活"二字放在"哲学"之前,就是因为哲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思考。生活中有很多哲理故事,有趣味,学生也乐于接受。如果能从这些故事中选取适合《生活与哲学》教学的材料,在课堂上加以运用,将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用"玫瑰与刺"的故事,讲授"矛盾"的问题。

一对孪生小姑娘跟随她们的妈妈走进玫瑰园去玩。不久,其中一个小姑娘跑过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坏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不一会儿,另一个小姑娘跑回来对母亲说:"妈妈,这是个好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都有花。"母亲听了深思起来......我们可以讲授: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承认矛盾,还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扑克问题。世间万物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坏的一面,关键在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

同时,教师还可以进行拓展,告诉学生:同学之间相处也要正确看待别人的优点与不足。欣赏别人的优点,正如孔子所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诸如此类,有趣又形象的故事数不胜数,只要运用得当,就是我们《生活与哲学》教学中的宝贵财富。

总之,哲学是爱智之学,哲学也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而理论和生活往往"一墙之隔"。只要用心,生活中可以用来讲授哲学的趣味案例俯拾皆是。同时,其它学科的知识,也可以用来为哲学教学服务。那么,趣味案例的采集也要打开思路,不要局限于课本,变成"本本主义"。

只要我们对生活经验采取广泛的提炼,我们就能发现用之不尽的教学宝藏。而取得了趣味案例后,其最终目的就是使理论指导实践,理论指导生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充分调动自身的"创造性",将生活中的点滴案例汇聚到政治教学中来,让《生活与哲学》课堂真正变得鲜活和高效,也充满趣味、快乐。

参考文献:

[1]王晓岭:怎样写歌词,人民音乐出版社

[2]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必修3,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5篇:哲学与人生教案范文

一、探究内容要着眼于现实生活、跟学生实际紧密联系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高中学生录取分数为区里垫底,文科知识基础较差,因此,《哲学与生活》中的多数探究对我们学生而言都不太适合。如笔者在“哲学就在我们身边”这一内容的教学中,就没有采用探究活动《淮南子・人间训》,因为大部分学生都读不懂,设置的问题也根本不懂,花费时间多,造成教学难题,而探究活动的导思功能完全丧失才是不可取的根本原因。所以摒弃不用,而创设了这样一个案例:我们学校允许学生带手机,但绝不允许学生课堂看手机。你是怎么看待学校的做法的?作为学生的你又是怎么做的?学校和你的做法的根据一样吗?创设的案例就是学生实际的生活,而手机问题正是当下学生与学校重要的冲突因素,学生对此问题看法不一,有话可说,有的学生说,手机也可以是课堂教学和学习工具;有的甚至说他正在学习游戏软件的开发。学生的回答常常有令人惊奇的闪光点,为课堂增添生气和笑声,枯燥的哲学变得趣味盎然。

二、探究内容要与具体哲学原理相对应,针对性强

创设适当的案例很重要,但如果不是针对相应的具体哲学原理就失去意义。笔者在“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这一内容教学中,就直接采用书中的探究活动“两位学生的不同做法(其中一人有智慧,能创新;另一人则守规矩,按章办事)”的案例 ,但把设问修改一下:你比较欣赏哪个学生?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第一问专门针对“哲学就是爱智慧”,第二问专门针对“哲学就是追求智慧”。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我设计或修改的问题都尽量简单化,这样学生才能够思考、容易并且敢于回答。第一问虽简单,但要求学生说出欣赏的理由――智慧当然最值得欣赏。第二问是对哲学的本义的深化理解,但重点是把追求智慧引向学生的行动中去,让学生自己比出差距,萌生追求美好智慧的念头,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探究过程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上,教师要紧扣教学重难点,由浅入深,不断地设置情景,引起争论,激发学生的思维,然后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尝试释疑;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者的作用,学生讨论时要各组巡视,从中恰当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善于观察、善于启发、善于总结;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观察学生讨论的热烈程度,掌握学生的心态,及时地为他们排除讨论中思维的障碍;教师要尊重W生的创新精神,即使学生有不正确的看法也要分析,找出其中有利于深入解决问题的端倪,揭示给学生便于进一步探讨。

四、探究过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拓思维空间

第6篇:哲学与人生教案范文

【关键词】哲学思考 哲学素养 知行合一

步入高二,同学们将要学习《生活与哲学》这门课程,它设置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奉献社会、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为了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从日常的生活和实践中寻找富有哲理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哲学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总结、反思,从中感悟哲学道理,提升哲学素养,启迪自己的人生。

典型案例一:对水土流失的哲学思考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最基本的资源和劳动对象。但由于人类的不合理使用,破坏了土地资源,导致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经济损失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存发展。

对于这一问题,我主要是运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来启发学生思考。

在教学中,通过设置不同的环境污染的情景,让学生扮演政府工作人员的角色,让他们学会处理污染事件,并从中谈感想。

同学们深刻体会到: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把握客观规律。

通过对以上教学案例的学习和反思,培养学生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学习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培养他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的哲学素养,这对于他们日后走上工作岗位会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典型案例二:对“扶与不扶”的哲学思考

自从“南京彭宇案” 之后,“扶与不扶”的讨论在舆论媒体中屡见不鲜。有人从法律角度分析断案是否科学,有人从社会角度分析此事的社会影响,同学们也是众说纷纭。在教学中如何利用所学哲学知识对学生进行引导与思考,让学生在遇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不再纠结于“扶与不扶”呢?

我采用的是单刀直入的教学模式。

情景设置:

(一)当我们认为“人定胜天”时(价值判断),我们的选择是“征服自然”(价值选择)。

(二)当我们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时(价值判断),就会尊重客观规律,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价值选择)。

问题:当我们认识到扶一个不幸倒下的老人是有意义时(价值判断),你会怎么做?

学生甲: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变老,谁都不敢保证自己以后是否会不小心摔倒在路边。所以我选择扶。

学生乙:这是一个良心问题,我会扶,但是怎么扶是个技巧问题,比如我会拍下证据或找证人。

学生丙:我始终坚信一句话,“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那这个世界将变得更加的美好。”

通过讨论,部分同学还是有些担心,但大多数同学的思想境界还是很阳光的。这让我很欣慰。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就一气呵成,跟学生讲了以下的概念和观点――价值、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同学们也领悟到:“这人倒了咱不扶,那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

通过以上教学案例,主要是教会学生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教学,我和同学们都深深感到在新形势下传播、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质,营造崇尚道德、践行道德的良好氛围的重要性。

典型案例三:在个人和社会的辩证关系中寻找人生的支点

邰丽华是位聋哑姑娘,却靠不懈的拼搏和奋斗,逐渐成长为舞坛上的一名新秀。她勤奋敬业、勇于攀登、乐于奉献,让我们见证了残疾人敢于超越常人的人生奋斗轨迹。

而在我们的学生当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考试舞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我行我素,大声喧哗;大扫除时能躲则躲;跑操时也常缺席等等。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我就想着该如何帮助孩子们走出自我的空间,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他人的尊重呢?

在讲授《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这一框题时,我就适时选取学生中存在的种种不良现象作为情景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邰丽华的成功轨迹,发现她的闪光点,并结合同学中存在的不良现象找出差距。

通过引导,同学们从邰丽华身上能感受到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努力奉献的人也是幸福的。只有走出自我的狭隘天地,努力为他人和社会奉献的人,才有可能拥有真正的幸福。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思想智慧,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导。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奉献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学好哲学,终身受益!教好哲学,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生活与哲学课程标准.思想政治4(必修).

[2]傅佩荣.哲学与人生[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

第7篇:哲学与人生教案范文

一、指导阅读,培养能力

政治课阅读的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对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的深刻认识,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

(一)指导课内阅读,用好教材。

新课程改革指出,教师要成为理解教材“平等中的首席”,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课内要充分利用好现有教材,让学生形成具有广泛联系的知识网络。主要的做法是,借助现有教材,指导学生精读理解。

1.教师示范,精选阅读。教师精心选择符合学生现有认识能力的教材,让学生读明白,深入理解。一是指导学生读好教材。把教材中的片段认真读懂,做到正确理解原文意思,全面理解原文思想;二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为学生阅读提供相关的阅读资料,如网络文章和其他案例信息。

2.提纲挈领,释疑诱导。技校学生基础差,教师需要降低难点,突出重点,让学生能参与对教材的阅读,通过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加以整理,课前给学生一个重点阅读提示,并设置学生能通过初步阅读理解的一般问题,诱导学生深入阅读。也可在教学活动中设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指导学生联系教材找到问题的答案。最后要设置创造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由简单问题逐步过渡到较深刻的问题。

3.提炼要点,培养思维。教材内容是具有代表意义的范本。可能与现实的变化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需要补充教材的相关资料加以理解。比如,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国家的科学决策?验证改革开放的标准是什么?通过《经济政治与社会》阅读材料“见证改革开放成就的5组数据”,帮助学生概括出改革开放对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家庭收入的增长,经济、科技与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作用,更从“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把握改革开放的结果。

4.情景设置,学用结合。现行教材图文并茂,如果学生“走马观花”式地阅读,则是没有思想上的收获的。教师需要加以点拨,做到精讲,启发思考。

比如教材中“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框题内容,生活在农村中的学生,大都感觉大自然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没有资源利用的危机感,如何促进学生达成对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共识?通过让学生了解家乡过去的境况,对比现实的环境污染情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二)指导课外阅读,拓宽视野。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也要与学习相联系。一是能有效防止学生漫无目的地滥读,浪费时间;二是能让学生通过阅读激发学习动力,拓宽知识视野,开阔思维。

1.热点阅读,关注社会。社会的热点问题,与教材紧密联系,既能创设现实情境,又能通过具体事实理解教材,形成哲学就在身边、政治就在身边的意识,也容易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的阅读,把学习知识的目标导向真实的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以致用。

2.时事阅读,了解细节。案例和教材细节阅读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形成综合概括能力。《法律常识》教学时常利用新闻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概念,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因此,通过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学生学习目标正确了,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二、哲学阅读,感悟价值

古人云:文以载道。哲学阅读,是对阅读价值的提升,既有对哲学原理的阅读,又有对生活哲学感悟式的阅读,让哲学教学回归生活原点的阅读。政治课程思维的统筹性、哲学的方法指导性特征都很明显,是知识中的知识,“把最有价值的知识”教给学生,更是思想政治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重要目标。如《哲学常识》教学就要求学生学习多“悟”,不能仅记住条条框框的句子,而要与现实联系,把哲学道理的真实意义概括出来。哲学故事、哲学寓言、哲学小说,哲理名言,都渗透着生活哲学,更能激发学习思想政治的动力。

(一)挖掘思想,启发思维。

为了让学生能读懂哲学,我们推荐学生阅读有关哲学的启蒙书籍,如《苏菲的世界》、《塞莱斯廷预言》等。从普通的生活事例入手发现学习哲学的乐趣。

(二)联系实际,阐述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一定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除了社会现实外,还有学生的亲身体验。新课程强调学生本身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如让学生通过漫画“杀鸡取卵”的故事,理解经济发展不能急功近利的警示。如教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时,让学生讲诚信故事、阅读诚信故事等,懂得诚信思想存在于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哲学。

(三)古为今用,化繁为简。

名人名言精辟扼要,往往渗透深刻的哲学原理,教材中有很多引用古今名人的描述,有助于加强对教材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好好利用。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这些浅显易懂的短句、名句让学生深刻理解,读思结合,并能牢牢记住。

三、趣味阅读,培养兴趣

(一)趣事见闻,联系教材。

在经济学基础、哲学基础教学中,技校学生都感觉知识晦涩难懂,提不起兴趣。教学中必须把哲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说明哲学原理对生活的启发意义。

因此教师要把生活事实与哲学原理结合起来。如人们常用“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说明投资风险与收益机会之间的对立统一。

(二)身边素材,深入思考。

将客观事实上升到哲学原理,这是一个抽象的思维过程,我们必须从身边的素材入手帮助思考:为什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为什么付出才有回报?学生就会联系生活中说的“不劳而获”,“天上不会掉下馅饼”,“有舍才有得”等典故概括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一哲学原理。

(三)引发讨论,情理交融。

第8篇:哲学与人生教案范文

哲学的用处,是让你学会思考、增长智慧。

哲学是什么?曾经有个学生问过我一个类似这样的问题。她的问题来源很简单,只是想验证一下她的猜想――教她们化学的老师是不是学哲学的。因为在课堂上,这位化学老师能言善辩,长于故事的叙述,一堂45分钟的课,他的“闲谈”往往比讲述化学内容还要占用更多的时间。因此,在她的思维里,化学老师一定是学哲学的出身,否则,化学老师绝不会比教她们的政治老师还能辩,比她们的班主任还会“教育”学生。在她的眼里,学哲学的人就是会说话的人。

很多人因好奇接触哲学,又往往觉得不知所云。有人甚至形容哲学是把简单的道理说得令人难懂的学问。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生、老、病、死是不可逆转的宿命吗?爱情是一时的冲动还是理智的选择?幸福在哪里?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吗?……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产生过这样的疑问,这就是哲学所讨论的问题。

然而,忙忙碌碌的生活,让我们不知不觉暂时忘却了这些问题。而哲学家们不仅思索哲学问题,还说出了其中的道理。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苏格拉底用“助产术”教我们“认识你自己”;洛克认为“人的心灵是一块白板”;休谟则悲叹“一切都不可知”……了解哲学家们在思考什么问题,他们是怎么解决问题的,也许会为你自己的思考提供重要的启示。

《图解哲学》以活泼精炼的文字、有趣的故事和简明易懂的图解,让你了解两千多年来哲学家们的重要主张,追踪他们那个时代的主要思潮。在奇妙而重要的精神之旅中,为你解答人生的困惑,学会正确思考,增长智慧。

第9篇:哲学与人生教案范文

什么是哲学?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哲学这个概念来源于希腊语philosophia,由philo和sophia组成,意为“爱智慧”。然而我们常见的哲学定义是: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作为一种思维活动,它是一种通过追问智慧的问题而使人变得有智慧的精神活动。作为一门学科,它是一门通过追问智慧的问题来使人能够变得聪明有智慧的生活学问。宗教是什么?翻看文献是这样定义的: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是,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力量统治并震摄万物而拥有绝对的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神秘力量产生敬畏和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宗教仪式活动。

二、哲学与宗教的异同

1、哲学与宗教的相同点

追溯哲学与宗教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两者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首先,哲学与宗教研究的问题相同。它们都在追问:“世界的本源是什么”、“我是什么”、“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什么”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追求这类问题答案的意义上有其共性存在。哲学史中,古希腊人最初的思考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思考。因此,最早产生的哲学是自然哲学。哲学家们不断地追问世界存在的依据是什么?世界的结构又是什么?也为这类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激烈地争辩着。尽管答案繁多,但是毋庸置疑对这些问题的追问和思考促进了人类思维方式的进步。然而,哲学家们的思辨过程也并不局限在自然领域,渐渐地发展为对人类自身的思考。相信大家都见到过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这就是有力证明,它最为简洁而精辟地揭示了哲学的奥秘——从认识自己到解析哲学的真谛。之后哲学的发展也涉猎到政治、经济、文化、法律、道德等各个方面,其内涵也不断丰富起来。因此,哲学家开始思考幸福是什么?人怎样才能得到幸福?就这样,哲学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在人类精神世界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宗教和哲学一样,它关注的也是关于人的基本问题,这一点比起哲学来讲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生与死,福与祸,来世与今生……这些都是宗教学关注的问题。这样看来,宗教似乎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也占据着同等重要的位置。而且,这个位置是不可替代的,宗教无时无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哲学和宗教在研究的问题上存在着重合性,也正是这种重合性在二者不断发展的历程中使它们不断碰撞,又相互渗透。哲学与宗教同属精神文化,给人类提供了心灵的庇护所,使人们在生命的旅途中保持希望。

2、哲学与宗教的不同点

从二者的产生来看,宗教是文化的母体,哲学是从宗教的温床中孕育出来的,但哲学冲破了宗教的束缚,是对宗教的反叛,二者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哲学是理性的意识,而宗教则掌控信仰的权威。例如,宗教崇尚的是某种超自然的力量和存在,如同我们经常所说的神、上帝,它们具有超自然的神性,既不是经验主义的对象,也不是理性主义的对象,而是信仰主义的对象。就像是世界三大宗教,它们都信仰自己崇拜的神灵所在,并且当时也都认为没有理由用理性诠释信仰,只是自古代希腊罗马以来,由于理性主义哲学的撼动,信仰基督教的神学家才尝试用理性来推断其教义。哲学则反之,他是人类理性所产生的,带有浓厚的思辩色彩。哲学是运用概念、范畴,按照一定的逻辑原则构建的理论体系。不论哲学家是否信仰宗教,他们在提出哲学思想时都是通过理性论证或是合理的逻辑推断,不可能掺杂一丝的个人信仰。虽然哲学与宗教在研究的问题上有其相似之处,但在表现形式上却不同。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是理性的,宗教史非理性的;宗教许诺人们以天堂,哲学只许诺真理;宗教要求人们信仰宗教的神灵及教义,哲学则并不要求信仰其结论,而只要求检验疑团。”二者这种理性和信仰的对立,在表现形式上也有很大的区别。通常,哲学家往往是社会上为数较少的精英。由于他们的哲学思想在世界观的分歧造成了他们不可能成为宗教教会一样的团体组织。宗教反之,它涉及的人口众多,并且大多数都是缺乏文化知识的芸芸众生。他们只求通过对神明的信仰和依赖给自己带来精神上的慰藉,而不要求从哲理上解释,也不要求解释这种信仰的真实性。宗教不仅声称自己的教义是来自于神的旨意,任何人不得怀疑,还要建立一个宗教组织,制定严格的戒律和行为准则,对怀疑者和违反戒律的信徒加以神圣的惩罚。因此,宗教不仅是一种精神文化,还设立了一些外在的、制度化的措施来保障信徒对于其信仰的充分肯定以及对其宗教组织的归顺。

三、结语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