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我的老师教案范文

我的老师教案精选(九篇)

我的老师教案

第1篇:我的老师教案范文

1. 学生的问题。案例教学法在行政管理学的运用中可以达到一个很好的教学效果,不仅仅是老师单方面的努力,还需要学生的配合。这对于学生的自身素质、知识量的储备和学科的创造力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我国教育体制过分的应试化,往往将学科的学习目标定确为成绩的考察,这极大的遏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考疑问的能力,而且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自主性,以往都是在老师的带领要求下进行学习,完全没有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参与其中,互动其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同伴间的互相配合、互相帮助是达到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但是不同的学生自身素质性格等等存在着差异。部分性格开朗的学生对于案例教学法的情景模拟的参与热情较高,配合能力较强,这在于活动中可能就会得到较多的参与实践机会。但是相对于比较内向的同学,不善于表现自己,参与度不高,没有更多的兴趣参与案例教学活动,这对于行政管理知识的学习就会处于一个不利的状态。同时案例教学法在行政管理的运用中对于学校的班级人数有较大限制,对于各个学校扩招生源,学校班级学生量比较大,这样的教学环境对于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是不利的,班级的学生过多,参与活动的机会可能相对减少,不能达到人人参与自然影响案例教学法在行政管理学中的运用效果。

2. 案例的问题。案例的选取决定了案例教学法在行政管理学中运用的成功与否。好的案例教学可以充分完全的将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表现出来,但是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行政管理学中的案例资源需要较大的完善跟补充。就数量而言,我国行政管理教学中的案例较少,对于案例教学在学科中的运用无法满足。同时,在较少的案例教学中西方的案例占较大比重,行政管理所学知识是结合我国基本国情运用到我国行政体制当中,对于西方的案例运用到我国的行政管理学中不够恰当,使学生理解困难,不容易融入到案例模拟当中。就质量而言,案例的选择标准较多,如时效性、有代表性、真实有效性等等,能够同时达到符合标准的案例很少。几乎都是符合一个或者两个,这对于案例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同时这些案例缺乏更新,一手资料较少,这对于案例的时效性和真实有效性都是一个考验。

二、案例教学法在行政管理学中运用的意义

1. 教学观点的落实。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是为了学科知识在学生的后继发展中的运用。人是学习的主体,学科的教学要以人为中心,要求从传统的传授行政管理知识转化为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对于学生的尊重、指导和参与是案例教学运用的根本目的。案例教学法在行政管理学中的运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有利于以人为中心教学观点的落实。

2. 教学气氛的调动。传统的行政管理教学模式过于单一,老师独自讲解传授知识,学生只坐在下面听讲,被动的学习。案例教学法在行政管理学中的运用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课堂气氛,老师在案例教学的活动中邀请学生积极参与,形成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传统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这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知识的探索求知欲,学科的创造思考能力都具有很大的意义。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模式,调动了学习氛围,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行政管理知识充分的了解学习。

3. 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案例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老师选择鲜明具有代表意义的案例,更要求在活动中学生的配合跟参与。案例教学法在行政管理学中的运用,这是老师与学生为了达到更好学习效果这一目标的共同努力。例如,老师在案例教学活动中,给出经典案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组合自由讨论,在讨论之后让学生对于讨论结果发言分析进行自我展示,在展现自身的讨论结果时也虚心听取别人的结果,从而看到自身的不足,加以弥补。在这样的案例教学活动中,不但改变了单一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而且加强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这对于学生不仅仅是课本知识的教育,更是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对于学生后继投身到工作岗位是有很大益处的。

三、案例教学法在行政管理学中的教学策略

1. 选择优秀案例。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中老师对于案例的选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优秀的案例有利于学生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行政管理学学习目标的完成。老师在选择案例时要考虑到自身对于案例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同时要考虑学生对于案例难易程度的接受能力。所选择的案例最好是我国的本土案例,行政管理学是贴合我国国情,实际行政管理部门的学习。案例的本土化有利于学生对于行政管理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同时优秀的案例还应具备真实有效性和代表性。老师要选择比近期和受关注度较大的案例,这便于学生很快的融入到案例情景模拟中,有代表性的案例有利于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对于所学知识的举一反三,归纳理解,达到最好的行政管理学教学效果。

2. 改变师生角色。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要求老师重新摆正自己的角色。老师不仅仅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知识的传授者跟引导者,更多的是邀请学生参与到案例活动中,充当与学生学习的互动者。学生也不再是只听讲的受教者,更多的是行政管理教学的参与者。经过师生角色的改变达到教学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跟学生在案例活动中相互协作,共同进步,为同一学习目标而努力。这是达到学生对于行政管理知识更透彻的理解和长久记忆的学习途径。

3. 革新授课技巧。成功的案例教学活动要求老师跟学生默契的配合。在活动当中,老师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即使学生处于不了解、不知情的情况下,老师也能在最快最好的气氛中将学生带入到案例情景模拟。这对老师的案例教学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要求老师在教学之前对于案例的时间、背景、事件等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进行案例分析然后联系实际的行政管理知识,创造活动范围和知识讨论空间等等。老师对于授课技巧的革新,有利于案例分析法在行政管理学中成功的运用,以便于学生的学习和对知识认识的强化加深。

第2篇:我的老师教案范文

一、不能让备教材、备教程成为备课的全部

所有老师都认为备课很重要,是因为大家都知道上课之前一定要熟悉教材,即通常意义上的“不备课无法上课”。于是不少老师就有意无意的将备课与备教材等同起来。至于备教程,对多数教师来说,几乎可以不予考虑,至多只要略作考虑。因为多数老师多年来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单一。而且用传统的讲授法上课,方便易行,无须多虑。至于上课效果,孩子不想听,则大多归究于学生的学习品质不好。而有的老师则已满足于自己已有的幽默语言等教学技巧,对自己每节课的“表演”已感满足,事业上缺乏进取心。

如果将备课仅仅理解为备教材,可想而知,这样的备课只能是过于肤浅与粗枝大叶。一名老师,多年来一直满足于这样的备课,又怎能成长?

教研活动给许多老师的感受是机会总是几个人的,大多数人都是看客,没有机会得到展示与锻炼,因此自身发展的积极性和研究教学的劲头就不足,存在着混一天是一天的心态。在进入课程改革的今天,大家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于是我套用电视主持人的一句台词鼓励教师“只要努力,人人都有机会”。应该说任何机遇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的,不努力意味着绝对不会有机会,而努力了就可能有机会。

二、备教法,崇尚贾岛“苦吟”精神。

对于每一节课,都需在教法上多动脑筋,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如对于情境的创设、寻找新知与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的切入点、如何设计学生课堂展示环节、如何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学能力等等都需要教师课前精心策划。窦桂梅老师为一节课九易其稿,苏霍姆林斯基为教学“植物的根”苦思如何让学生对新知感到好奇,华应龙老师教学“角的认识与度量”一节,找到“玩滑梯”这个小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黄爱华老师教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以游戏贯穿课堂……无不经过“苦吟”后才获得的。专家称之为“磨课”。教学上我们不能年复一年的走老路,无激情,缺创新,我们要想让自己的教学生活有更多的感动,我们要想收获成长的乐趣,就得以“苦吟”的精神精心设计教法。

三、超前备课很有必要

既然备课需要“苦吟”,就需要时间,加之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如果不做到超前备课,很有可能因突发任务的干扰而导致匆忙“上阵”。这样,备课就很难做到充分。另外,超前备课,我们有尽可能多的机会搜集到有关的教育教学信息。超前备课,也为进行有效的隐性备课提供了广阔的时空。单元备课、教案提前写1~2个课时等都是超前备课的常用形式。我在QQ群中得知有的学校领导要求老师提前写七八个课时的教案,我认为不妥当。因为教学设计还要与学生的实际学情相联系,一个老师很难超前那么多时间去预测学生对新知的学习情况。

四、重视隐性备课,但不要忽视显性备课。

如果写教案作为显性备课,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隐性备课最重要。这点,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承认,但很多老师排斥写教案,忽视显性备课。客观上说,写教案确实需要很多时间,而教师的工作量往往很大,忙得几乎没有时间去整理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思想。其实,写教案能使自己的教学思路条理化,教学策略明析化,教学信息资料化,也就是说,教案是自己教学策略、所搜教学信息、教学思想的记载,是自己的“文献资料”,如果丢失了这个环节,无疑是可惜的。

第3篇:我的老师教案范文

我们学校几年前,也开始提倡并推行导学案的教学方法,让老师们去编写学案,并在课堂中运用学案,本意是想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打造高效课堂。可是老师们对这种教学理念理解不够,或知之甚少,将导学案单纯的理解为是预习案、练习册,认为我们的学生教都教不会,你让他自学,那不是胡闹了,这种学生,基础这么差,去自学能行了。总之,质疑声不断,老师们多有抵触情绪,但是学校为了推行这一教学理念,做了大量工作,如理论指导、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引领、导学案运用的评价方式、确立导学案编写的模式、将备教案改为编学案、给老师物质补贴等,克服阻力,推行导学案,转变教学方式,理顺教与学的关系,虽然效果不是立竿见影(因为教育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更不是事半功倍,任何改革都是这样,需要付出努力。)但是导学案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在我们平日的教学中时时呈现。如本学期汇报课李素娟和武彦芳老师讲《小狗包弟》李老师武老师都围绕“我对包弟感情变化”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阅读思考,去讨论、交流,而且都设置了探究题去认识反省的现实意义。我们讲公开课,李丽霞在分析人物形象前,围绕别里科夫都有哪些套子?所设计表格以及探究生活中有哪些套子?乔有平老师将故事复述提前让学生写到本子上以及问题探究“假如你遇到林冲,怎么做?”在他们的课堂中都有导学案的影子,都在贯彻新课改所倡导的教学理念,虽然都不是成熟完整的导学案教学,但这说明老师们已经认识到单纯的讲解分析,灌入式教授方式已经不利于语文教学的提高,他们想改变、想提高,他们在思索,在行动。我所例举的四位老师中有俩位今年才到我校工作,但是他们都自觉地贯彻新课改理念――自主、合作、探究。可见,改变已成为一种趋势,一种势在必行的趋势。

下面我结合导学案编写的模式与基本原则、功能谈谈语文教学中一个注意的一些问题及认识。

导学案模式: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方法、课时、课前预习、学习内容、小结、巩固训练、课后反思。

编写原则:问题化、参与化、课时化、层次化。

功能:导学、导思、导练。

(1)一节课学习目标的设置,不宜过多,我们讲公开课,有两个老师因为目标过多,课堂教学前松后紧,部分目标的落实,匆匆结束,不能落到实处,因为单位时间内处理的问题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限,不能发挥导思功能。

(2)学习重点讲清、讲透,既理解又会用,瞄准高考。

(3)课时不足是问题,但对于语文来说,不是问题,生活处处是语文,我们今年对教材处理删繁就简、突出重点、大胆整合。

(4)课前预习流于形式,起不到作用,将课前预习作为学习内容处理。

(5)学习内容问题化,不设置问题单纯讲解分析,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学生不能参与到教学中来,是违背新课改精神和导学案的理念的。对于“差生是老师教出来的”这句话未必正确,但不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一定会制造差生。问题设置是对文本知识梳理和问题探究。设置问题才能引发学生阅读思考、学习反思。问题设置既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只有参与没有思考,或只能思考不能参与,都是无效的。探究题是需要理论、历史、现实依据的。老师要准备充分,学生也要准备充分,才能有充分的思想碰撞和智慧交流,才能起到好的效果。

(6)小组讨论,老师教给方法如学会倾听、抓住对方观点、要害、学习人家长处、要有依据而不想当然等。

(7)巩固练习-对于文言文和古诗词和抓课内,也要兼顾课外,其他文章狠抓课外、积累知识,瞄准高考。练习处理要坚持学生先做老师后指导。

(8)课后反思与校本课题研究相结合,小反思解决大问题。

以上就是我结合导学案的模式、作用、原则对语文课的看法和认识。

第4篇:我的老师教案范文

一, 教案是否构成作品?

二,教案的著作权人是谁?

教案虽然可以成为作品,但是该作品的著作权属于谁,学校与教师之间有不同的认识。笔者认为,教案著作权的归属取决于该作品的性质。

首先,教案不属于法人作品,法人对其法人作品享有除作品署名权以外的全部的著作权。教案是教师为课堂教学所撰写的一种作品,是教师思想的结晶和人格的体现,它不是在学校的主持下完成的,其教案撰写的好坏一般也不是由学校来承担责任,因此教案不符合法人作品的构成要件 ,[3]教案不属于法人作品。

其次,教案应属于职务作品。我国《著作权法》第16条规定:“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11条第1款规定:“著作权法第十六条第一款关于职务作品的规定中的‘工作任务’,是指公民在该法人或者该组织应当履行的职责。”教师撰写教案是其本职工作之一,所以教案是职务作品。但是按照我国《著作权法》第16条的规定,职务作品的著作权的归属依然分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由合同约定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但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中尚没有明确规定教案的著作权归属。在本案中,学校和教师之间对教案的著作权归属事先也没有合同约定,事后也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第二种情况: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计算机软件等职务作品,作者除了享有署名权外,著作权的其他权利归法人所有。法律之所以将上述作品的著作权归法人所有,按照当时的立法意图,主要是因为上述条件下产生的上述作品不适宜由公民个人享有著作权,例如,工程设计包括建筑、桥梁、道路、水库等,由具体设计人享有著作权显然是不合适;产品设计图为工业用途,同时受到工业产权法,如专利法、技术密秘法等的规范,由设计人享有著作权也是不合适的。地图是国家正式出版物,与一般图书不同,个人也不能享有著作权;企业投资生产的计算机软件也不能由个人拥有著作权。 教案显然不能归入上述作品。

第三种情况:其余情况下的职务作品的著作权都归个人所有。由于教案不能归入本文上述的两种情况,那么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教案的著作权只能归教师本人所有。

综上所述,在学校和教师对教案的著作权归属没有约定的情况下,教案的著作权应归撰写该教案的教师所有。但是,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16条的规定,学校依然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该教案,比如说学校将其教师撰写的优秀教案作为示范文本供其他教师作为教学的参考,就不能认为是侵犯了教师的著作权。同时,在教案完成两年内,未经学校同意,教师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其学校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教案。

三, 学校是否侵犯了高丽娅老师的著作权?

对于本案,目前一些学者认为:本案其实与“知识产权”并无太大的关系,学校明显没有侵犯高老师的知识产权,而只是因为保管不善,侵犯了高老师对教案本的所有权。 [5]而笔者并不这么认为,笔者认为在本案中学校不仅侵犯了高老师的著作权,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侵犯了高老师对教案(本)的所有权。

首先,让我们看学校在何种情况下侵犯了高老师对教案本的所有权。这里首先要区分作品与作品的载体,教案是作品,而教案是写在教案本上的,也即教案本是教案的载体。在本案中,高老师虽然要求学校返还的是44本教案,但是由于作品作为一种无形财产是无法返还的,返还的只能是承载着作品的有形物,所以笔者认为高老师要求学校返还应是承载着教案的44本教案本。因此,教案本本身的所有权归属在本案中就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教师使用的教案本大部分是学校统一定制或购买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教案本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由于教案本本来就归学校所有,所以学校对自己所有的东西不存在返还的问题。但是,如果教师用的教案本是属于自己的,那么教师对该教案本拥有所有权,学校对教师上交的教案本有保管的义务,如果学校无正当理由不能返还教师的教案本,则是侵犯了教师对教案本的所有权。

注释:

[2]:韦之 著《著作权法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8页。

第5篇:我的老师教案范文

―、工商管理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案例教学的认识不够。目前,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为了迎合时展,工商管理的求学思路、办学理念都必须改变,也就是说从传统的专业教育、灌输式向重能力、基础、宽口径的教育模式转变。从实施成果来看:案例教学很好的实现了工商管理实践与管理理论的整合,同时也弥补了可操作性缺乏、理论不完善构成的影响,它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虽然国内工商管理教学近年来也取得了很大的教学改变,但是案例教学一直以非主流的姿势呈现,缺乏明确的教学地位,从而对教学效果也构成了很大的影响。

(二)缺乏符合本地国情的案例。从髙等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提供的案例来看,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哈佛大学使用的案例,适用于实践经验较丰富的MBA学生;第二种是彼得.德鲁克提倡的精焊短小式案例。这两种案例受不同的文化与案例背景影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价值并不大。第三种则是1999年北京大学提出的中国管理案例库工程,这类案例满足国内工商管理实践活动,只是案例明显缺乏对企业管理进程的调整和专业审批,在案例整理、搜集、分析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很难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作出正确的评价与分析。另外,不鲜明的案例,案例落后陈旧,根本不能正确反映国际市场工商管理发展,这也是现代工商管理强烈要求改善教学的主要原因。

(三)老师缺乏案例教学水平。在工商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与理念,对任课老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老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还必须有一定的课堂驾驭能力和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对结论与分析方法作出正确的评价。但是事实上,国内案例教学,不仅缺乏符合实际的案例,老师也缺乏案例教学水平,大部分老师都是根据教学经验与自身理解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影响了案例教学的系统性,同时在内容重复交叉的情况下,让大部分案例限于表面,这样不仅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也让学生陷入了疲于应对的状态。

(四)案例教学方式落后。工商管理案例教学和其他的知识讨论不同,为了顺利实施案例教学,老师必须作出大量准备,它需要一定的硬件、软件环境,具体如:电视录像、幻灯片演示、多媒体教学等。从教学实际来看,受经费短缺、认识不够等多种问题影响,很多学院在教学投入上明显不足,在教学方式落后的环境下,让工商管理教学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局面。所以,要想提高教学成效,必须改变落后的案例教学状态。

二、强化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对策

(一)重视案例教学地位。为了提高教育成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针对研讨会、案例式研究以及讲授课堂进行了不同方法的研究,并且在培养分析能力、传授知识、转变态度、提升交往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是案例教学的综合成绩排在第一。所以,高校老师在工商管理教学中,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正视案例教学对工商管理的重要性,通过调节案例教学比例,从根本上增强案例教学的地位,让它成为授业、解惑、传道的有效方法。

(二)选择符合工商管理教学的案例。案例作为提高案例教学实效性的基础,恰当的案例才能让学生对教学进行正确的分析与讨论。因此,在选择案例时,必须结合案例教学的新颖、典型性,让案例教学和现实生活缩短距离,同时这也是掌握工商管理动向的重要方法。另外,案例还应该具有针对性、鲜活性,在案例选择时除了要考虑学生阅历和知识水平,还要考虑国际性与本土化。

(三)提高案例教学老师素养。案例教学作为一项层次较高的教学方式,它对老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大部分老师的工作区域都在校园,缺乏其他工作经历。所以在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实效性,老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与工作经验,这样才能了解企业运作以及职能要求。

(四)完善案例教学手段。受案例分析的不确定性影响,只有老师在掌握了数据与事实以后,对案例的识别能力才会越强,所以在教学前老师必须精心准备,通过掌握案例精华,帮助学生提前做好知识准备,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角色,这样才能有所得。通常,案例教学采用的是讨论的方法,它能根据不同类型的案例进行全班或者分组讨论,所以老师必须针对学生讨论的内容及时归纳、总结,找出最佳答案。

第6篇:我的老师教案范文

[关键词]: 法学,案例教学,组织过程,特点,不足

法学案例教学法,又称苏格拉底(古希腊家)式教学法,主要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和启发式。1870年,朗德尔出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时,首次将案例引入法学、并大力推广。成了近代一百多年来,美国乃至整个英美法系国家法学院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我国法学教育的薄弱环节,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存在弊端,虽然能够系统完整地传授知识,但学生不敢提出质疑,只能被动地接受和记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各个院系和各级党校纷纷国外先进经验,开始注重案例教学,编印案例教材,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与批判精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1998年,中央党校开始在党建师资班试行案例教学,取得初步成效。2005年5月,中央党校又举办了首期案例教学研讨班。2005年9月,笔者参加中央党校政法师资班培训,式教学是培训班学习研讨的主要内容,我们平时一半听课,一半师生对话,收效显著。近年来各地党校在案例教学方面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实践证明,法学案例教学适合于成人教育,是干部培训尤其是党校干部教育培训的一种重要方法,值得推广运用。

一、我校法学案例教学的具体作法

这几年,我校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党校教学工作的新需要,不断创新机制,深化教学改革,大力推行研究式教学,探索干部培训的新路子。如在县处长班实施“情景模拟教学”,在科长班实行“依法行政案例教学”,反响良好,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我们法学案例教学的具体作法,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一)老师分工协作,精选典型案例。由我们教研室的法学教师集体备课,分工协作,根据教学计划和要求,上网搜寻资料,每人收集几个典型案例,并提出思考题,推荐相关;然后由我牵头初步把关,集中送教务处给分管的主任和副校长逐级审查确定;每期从中挑选八个有代表性的依法行政典型案例分发给学员,布置作业,内容涉及基层选举、计划生育、行政处罚、土地征用引发群体性上访、破产、行政诉讼、城市管制和限制摩托车挂牌等。这些案例既有本地特色又带有普遍现象,如限制外地货车进入市区和限制摩托车挂牌的《通告》,全国就有141个城市做出类似规定。为防止地方领导对号入座,案例改头换面,当事人均使用化名。选好案例材料后,由学校组教处统一打印,开学时分发给学员。

(二)学员熟悉案情,拟写发言提纲。这是案例讨论的分析准备阶段,每个学员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课前预习,熟悉案例,解答思考题。有的学员非常认真,上网学习、搜集、打印了十多份相关资料;有的走访相关单位,请教专家学者,深入调查研究,作好案例讨论会的各项准备工作,拟写发言提纲或者演讲稿。

(三)分组进行讨论,推荐小组代表。通过分组讨论,学员们分工协作,互相启发,相互补充,逐渐找出的症结所在,把复杂案例简单化。这一阶段工作主要是由班两委布置、各小组长负责召集,学员自主完成的,一般在自习课或者课余时间进行。小组讨论后,各组推选优秀学员作为本小组的代表,在综合各人的不同意见的基础上,修改补充,完善讲话稿,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四)全班案例交流,各组代表发言。全班课堂案例讨论时,我们老师要到班级主持引导,让各小组代表逐个上台发言;台上有固定话筒,台下也配有移动话筒,有不同观点的可以及时提出异议。讨论激烈时,分红方与蓝方对阵,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的哥”载孕妇闯红灯的案例争议最大,交警究竟要严格“依法行政”,还是“以人为本”?大家争着发言,甚至吵得脸红耳赤,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正因为学员大都是有备而来的,讨论才会那么激烈。我们老师只是加以引导,为大家创造一个自由讨论氛围,鼓励大家充分表述自己的观点,找出充足的事实和法律依据,而一般不轻易参与争论,也不急于发表意见。如果课堂案例讨论课时不够用,我们就根据实际情况要求校方适当增加。

(五)老师归纳、消化提升阶段。在全部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要使用课件进行案件的点评和系统的总结。老师的点评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就要求老师具有扎实的法学功底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熟练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首先是对学员的讨论情况进行客观评价,既充分肯定其优点,也要指出不足之处,如发言的热烈程度,论题的集中程度,问题分析透彻程度等。这样有利于逐步提高案例讨论的质量。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要求学员写出案例分析书面报告,由老师逐份批阅、评定作业成绩。以此来锻炼和培养学员的综合能力、全局观念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我校法学案例教学的特点和初步成效

我198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系,在某大专院校从教已有20年整。在校内主体班和函授班上了不少法制课,还经常受聘到校外普法宣传。如果说我在教学上取得了一定成效的话,那就应该归功于案例教学。但以前的不是专门的案例教学,实际上是一种“举例教学”,只是为了吸引学员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在讲课中尽量多穿插一些生动典型案例,做到以案析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近年的案例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是有组织有领导、精心设计的、认真编写和选择案例的专门教学,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适合党校成人。案例教学之所以被广泛使用并深受学员欢迎,是因为它符合成人的特点。党校学员大部分是党政领导干部,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见多识广、水平相当高。学员到党校学习,头脑中并不是一片空白,原先的知识和经验使他们拥有较强的和判断的实际能力。当然,这也有可能使之产生一种骄傲自满情绪,成为进一步学习的障碍。这种障碍主要表现为成人学员对学习的选择、接受,必定要受已有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念的制约,如果教师讲课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超出了学员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员就认为老师讲得对,讲得好;否则他就认为老师水平有限。,单凭教师一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尽管他上课前又作了认真准备工作),要让所有学员都很满意是不可能的。

(二)师生地位平等。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但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就的评判者,而且其讲授内容具有“绝对权威”。不能对老师的观点进行挑战,把老师当场问得哑口无言是对老师的大不敬,难以在中取得好成绩。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由学生唱主角,师生双方地位完全平等。老师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成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案例讨论是师生交往、共同的互动过程。教师只能以理服人,不能强迫学员接受自己的观点。

(三)师生互动、双向交流。案例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员为主体。在案例讨论中,知识、思想、经验在师生之间双向流动,并在学员中间互相交流。案例教学突出强调对前人实践经验进行理性分析与,以便学员在今后的实践中予以警戒或借鉴,“踩着巨人的肩膀前进”。实践经验缺乏是年轻教师共同的弱点,在联系实际时往往底气不足、方法不多,既不能让学员满意,也容易使自己失去信心。而案例教学改变了教师用一个人的努力去满足所有学员的状况,而是教师指导学员调动已有知识,进行交流总结,互相启发,共同提高,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总结、点评,突出教学重点,回归教学目的。

(四)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它将教育的主要任务从知识的传授转向能力的培养,从单向的灌输变为双向的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静态、被动的接受知识变成了一场师生共同探讨过程,它可以把枯燥、抽象的理论变为生动典型的例子,活跃课堂气氛,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易懂易记、印象深刻。案例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将注重“教学”的环境转变为培养“学习”的环境,实现从“素质教育”向“素质和能力相结合”转变,有助于增强学员的实际工作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这种教育理念完全符号知识年代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三、当前案例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案例教学方法虽然能够启发学员的思维,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但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教学方法,同样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教师的素质水平有待提高。案例教学对于主持教师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师生双方的对话中,教师的学识、水平及应变能力将暴露无遗。事先如果不做深入的探析,把握好案例的关键点,课堂上就无法做好案例的点评和总结。现在有些学员学历较高,本科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逐渐增多,有真才实学的领导干部也越来越多。如果老师的学识学历不相应提高,将难以应对挑战。

可见,案例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很高,正所谓“教育着必须先接受教育”,要当好教员首先要当一个好学员。我们当教师的必须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变压力为动力,认真、虚心地学习有关案例教学的理论知识,积极探索其特点、内容和,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执教能力。

(二)发言的学员毕竟是少数。采用对话式或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只适合于部分学员,不只适合于所有学员,常常是那些思维敏捷,口才较好的学员在辩论中出尽风头,而另外一些较内向、保守的学员则常常是一言不发。涉及地方领导决策失误的,大部分学员也是不敢啃声。此外,如果老师对案例运用不当,或者学员课前不预习,毫无准备就匆匆来参加小组或全班案例讨论,只听不说,有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感觉,也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可见,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传统“灌输式”课堂教学方法,老师讲,学生听,教与学 “两张皮”,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难免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案例教学虽然有其优势,但不利于学员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它们各有特色,不能强求一律。笔者认为,应当以传统课堂讲授为主,以案例教学为辅助,中西结合,取长补短。当前提倡案例教学不能一哄而起,要从党校的实际出发,研究党校案例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对于在哪些班次、哪些课程搞案例教学,哪些班次先搞,哪些班次逐步推行,要认真研究。同时,对实施案例教学的艰巨性、复杂性等也要有一定的思想准备。要充分考虑到开展案例教学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比如案例的编写和选择,对教员调研以及课堂控制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挑战等,这些问题都要通过研究和实践加以解决。

[资料]:

[1] 刘炳香:《案例教学的适用范围》,中央党校网站。

[2] 刘炳香:《案例教学及其在中央党校的推展》,中央党校网站

[3] 《值得关注的党校案例教学》

[4] 桑瑜:《中央党校举办了首期案例教学研讨班》,中央党校网站。

[5] 郭文才:《法学案例教学的研究与探析》,东部网。

第7篇:我的老师教案范文

1.建立激励机制,变强制为自觉――激励增效。

我们常说:教育要以人为本,那么学校首先要做到以教师为本,把教师放在第一位。教师的激情调动起来了,教师队伍优化了,才会以学生为本,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强制”老师去做事是低效的。建立一种老师们都认同的激励机制,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变“强制”为“自觉”。

导学案的编写与二次修改,是要花费很大心血的,相比传统备课,工作量增加很多,劳神费力。我们不能既要求老师做“圣人”,又要教师做“超人”。因此,校长要站在老师的角度去思考,重拾“三留人”的激励机制。即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要充分尊重、善待、激励教师,让他们有尊严,体面地生活,健康地生活,快乐地工作,变“强制”为“自觉”。

2.提供资源平台,变照搬为整合――服务增效。

导学案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丰富得泛滥成灾了。网络上免费下载的导学案大多是垃圾,可直接使用的少之又少,且没有体系,残缺不全。学校要为老师着想,竭尽全力为老师提供各种导学案样本资源。一是选订各模块的教辅资源,二是加入各类资源网,三是与课改名校联谊合作,四是购买全国各地名师讲课光盘和各地优质课光盘、名师教案等。这些资源都有一定的品质和体系,让老师随时可看可学,可选可用,可比较,可筛选,然后根据学情,加以整合,这样既可以促进教师学习钻研,又可以减轻老师负担,也可以实现导学案校本化、特色化。

3.培养骨干团队,变一刀切为引领互助――优化增效。

编写导学案也要“实事求是”,不能“一刀切”。要靠骨干引领和同伴互助。在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还不算精良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去培养骨干,进行“引领”和“帮扶”。要求每一个老师都去编写导学案,这是不能高效完成的。有些年纪大的老师“不用心”,加上电脑打字编排技能差,导学案编写任务分下来,不能按时完成,或按时交了,质量又差,你组织二次备课,如果修改多了,他又反感。而刚入校的教师,经验不足,对他编写的导学案批评意见多了,也伤了他的自信心。时间长了,备课组内教师的关系就不融洽了。老年教师,经验丰富,德高望众,用其“威”评课为主;入门老师,充满激情,聪明机灵,用其“智”,跟学为主;骨干教师年富力强,善于规划,用其“谋”,示范为主。实践证明,每个备课组培养3名骨干,负责编写,效果更好。

优化增效还要实行淘汰机制,要有人事上的“手术”。所谓能干事的给舞台,想干事的搭平台,不干事的早淘汰。

4.加强教学宏观指导,变课课备为典型案例备――减负增效。

导学案的二次集体备课,不能局限于“课课备”、“节节备”。如果对每一个导学案都进行二次集体研讨,时间和精力显然不够,强行要求“节节备”,又会流于形式。我主张“典型课例集体备,普通课例个别议”。例如,语文必修五,“阅读鉴赏”共有四个单元,有13篇课文,每单元前两篇是精读课文要重点赏析,后几篇标有“星号”是略读课文,学生自读为主。处理的办法是:对前两篇的导学案,进行集体备课,其余篇目,只要同伴个别交流就行了。这样四个单元八篇精读课文只需4次集体备课。作文“表达与交流”有五个主题,进行两次集体备课;“探究”3个主题,进行两次集体备课,“名著导读”两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这样一共要进行九次集体备课,如果每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每次用半天时间(四节课),九周刚好完成必修五的教学任务,就到期中考试了。我认为,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对老师和备课组进行减负增效的指导,是让二次集体备课进入“常态”的明智之举。

导学案的校本特色化的途径是:

1.日常管理上的精细化

针对二次备课容易流于形式的现状,我认为要实行校级领导包科蹲点,全程参与二次备课的教研活动。每个备课组配备两名教研骨干,担任团队引领人。每周要开展集体备课,二次修改下周要使用的导学案。主备人要先说课,陈述教学目标和设计思路;骨干教师和备课组长担任首席发言人,主要质疑低效环节,从高效教学的高度来审视;其他教师自由发言,自由讨论。这样,二次集体备课避免了闲聊走过场,不会偏离主题。在研讨氛围上形成“彼此尊重,学会倾听,求同存异,共同分享”的团队精神。在研讨效果上要让全组的老师形成共识:明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掌握途径和方法,挖掘教材的新意和亮点。通过集体交流,对老师起到激活思维的作用,让老师胸有成竹,掌握节点,灵活机智地导引课堂,做到游刃有余,彰显个性。

2.深层研究后的最优化

“高度决定视野,理念导引行动。”针对导学案编写停留在浅层次的状况,我们要求二次集体备课要围绕“六大”校本研究来开展,即“研究学情,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考纲,研究考题。”依托“六大”研究,站在一定高度,通过一个宏观视野来审视每个导学案。二次备课是一次集思广益,共享智慧的提升,是一次去粗取精,走向精细的优化,要做到“眼中有学生,脑中有大纲,胸中有教材,心中有教法”。导学案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拓展学习的路线图,要特别强调“学情意识”、“目标意识”、“问题意识”。导学案要厚薄发,不要繁琐求全。要把抽象的原理具体化,要把深刻的理论浅显化,要把复杂的问题层次化,把枯燥的内容趣味化,这就是导学案走向简明优化的过程,这需要智慧,需要创新。

3.实施教学时的个性化

第8篇:我的老师教案范文

[关键词]幼儿园;成长档案;作用

【中图分类号】G610

幼儿园“成长档案”不仅是幼儿成长历程的具体记录,同时也是家园互动的基本途径之一,是家长、教师更好地了解幼儿;幼儿更好地展现自我的良好平台。但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我发现幼儿园的“成长档案”成了教师和家长沉重的负担:教师机械性地流水操作,家长的敷衍了事,幼儿的兴趣全无,无一说明“成长档案”成了一种摆设,一种负担,全然没有了“成长档案”应发挥的作用。

在我的具体实践工作中,发现幼儿园的“成长档案”应发挥其更好的作用,使教师、家长、幼儿三者从“成长档案”中各取所得,从而互利多赢、和谐发展。

一、首先,让“成长档案”真正成为教师的好帮手

“成长档案”在家园互动中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是家长更好地与教师沟通,从而及时了解幼儿的情况,同时也是对幼儿成长和发展轨迹留下的一个脚印。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应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使其真正成为教师的好帮手,从而使幼儿、教师、家长三者的关系更和谐。

1.勤记录――让教师有话可写

在教师具体撰写“成长档案”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班别皮和特别优秀的幼儿有话可写,而对于那些特别乖巧的幼儿却无从下手。

且看以下两位教师的对话:

教师甲:“唉,又要写“成长档案”了,真是挖空心思啊”!教师乙:“能挖空心思写出来还算好的嘞,就怕这样都写不出。”

以前我也有过类似的困惑,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实践之后,我得出:要让教师在撰写“成长档案”时有话可写。首先教师在平时的一日生活中,应时刻关注每一位幼儿,对幼儿值得记录的小案例时刻记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样在彼此的互动中记录下来的一些事确时是真真切切发生在幼儿身边的,而不是夸大其词、空洞无味的,教师在撰写的过程中不是单纯地写,而是对幼儿在园生活的回忆和反思。

在本班xx的成长档案四月份“我的故事”中记录了:一天上语言活动时,老师:“老师希望小朋友们都能积极举手发言”。小怡举手了,老师很高兴,便让她回答:“小怡,你来讲讲看,”还表扬了她,小怡站起来,一脸无辜地说:“我还没想好”,老师:“那你快想,想好了,再跟我们讲,好吗,”“好”。教师又在尾后用不同颜色的笔点评了:“虽然,小怡这次没有回答出问题,但老师在爸爸妈妈面前还是要表扬你,你能非常大胆地举手发言了,还是很棒哦!”

2.多思索――让家长看了放心

孩子是我们的未来,他们在幼儿园每一个细微的发展都牵动着老师和家长的心,作为一日生活的第一引导人老师来讲,有义务让家长也了解孩子的一日生活情况以及教师针对这一事件的具体分析,使家长放心孩子的在园生活和学习,对教师的教育方法得到认同。

在本班xx的成长档案四月份“我的故事”中记录了:在上语言活动时,其他小朋友都在安静地听老师讲故事,而小阳一个人则低着头,不停地在玩自己的衣角,老师指出后,小阳改正了,可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他又玩了起来,教师的点评:小阳的确是个很活泼很聪明的小男孩,可是他的自控能力不是很好,希望家长能引起注意,平时在家尽量多陪陪孩子,在家可一起玩一些安静的活动,如:亲子阅读,手工制作等,让我们一起努力吧!家长的回复:谢谢老师辛勤的教导,老师说的很对,我们的孩子的确很皮,可我和他爸爸苦于没有办法,看了上面老师的话,我们一定会多陪孩子的,再次谢谢老师(此孩子的父母都很忙,在家一般不去管理孩子的生活和学习。)

3.多角度――让幼儿展现自我

一般来说,“成长档案”收集的内容可以覆盖幼儿的身体、动作、认知、言语、情感及社会能力等多个发展领域,而其具体形式更是丰富多样,主要有:幼儿作品――主要是指幼儿的美工作品和口述记录;文字记录――包括与幼儿的面谈记录及教师的观察记录;影像资料――主要是指照片、录音带和摄像带,在我们日常的编辑工作中幼儿的美工作品,教师的观察记录,幼儿的照片运用的比较多。为了使幼儿有更好地展现自我,在幼儿的美工作品的收集上应将重点放在收集幼儿自愿制作的作品上,而不是教师要求下所做的作品,教师的观察记录和幼儿的照片也一样,都应是幼儿平时生活的真切写照,而不是简单的一个造型,片面的一词之论。

二、其次,让“成长档案”真正成为家长的好参谋

教师为幼儿建立“成长档案”是为了让家长对幼儿的在园学习、生活情况有更多的了解,从而使家长对在家应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参考作用。所以在成长档案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心中要明确,家长最关心孩子的什么?他想知道些什么?等等。这样一来,家长与教师的互动性就会体现出来,家长参与的积极性也会提高。

1.多互动――让家长参与进来

家园互动一直是我们一线教师的工作重点,良好的家园互动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处理与家长的关系,从而使家长更好地配合教师的工作,幼儿“成长档案”也一样,也需要家园之间的互动,可分为家长与孩子的互动,家长与教师的互动。家长与孩子的互动在具体的操作中一般采取孩子讲述,家长记录(如图1)或家长与孩子合作完成某件作品(如图2)的方式,这样家长在实践的记录中不仅了解了自己孩子的在园情况,同时也很好地参与了“成长档案”的撰写工作,比较好地促进了家园关系的和谐发展。

2.有共鸣――让家长深有同感

良好的共鸣,能使家长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有一致的认同感。在“成长档案”的撰写过程中,教师应摸索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从而根据每位家长的不同态度来有的放矢地撰写“成长档案”,在引起良好共鸣上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如:本班有一位幼儿家长一直都不配合这项工作,往往是老师写的满满的,第二天这位幼儿就什么都没写地交上来了,想了很多方法,都法改变这位家长的这一做法,后来在经过与这位家长的谈话中,发现这位家长并不是不配合老师的工作,而是觉得家中没什么事可写,也不知道从何写起,我就在这位幼儿的每期“成长档案”中以家长和孩子的亲子作品或请家长在合适的语句后打为主,很好地引发了家长的认同感,也使家长认可了教师的这项工作。

三、此外,让“成长档案”真正成为幼儿的好朋友

幼儿园“成长档案”是教师与家长在较长时间内对幼儿发展的观察与记录,是重现幼儿行为,反映幼儿心理的一种有效途径,所以在“成长档案”的编制过程中,要让“成长档案”去反映每一位真实的幼儿,体现他们的成长足迹,使“成长档案”和“幼儿”之间相互协作、相互融合,真正成为幼儿的好朋友。

1.重个体――让幼儿的发展为幼儿所乐见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各有所长,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撰写成长档案的过程中要注重个体,充分体现每位幼儿的不同特点。同时多呈现孩子正面的发展,让幼儿对教师的记录产生共鸣,共促师幼和谐发展。

如在本班幼儿甲和幼儿乙的同一期“成长档案”“老师的话”中分别记录了:小双很乖巧,很懂事,绘画的能力加强了不少,下笔大胆了,绘画的物体都比较大,涂色均匀,色彩搭配协调,希望我们继续家园配合,为宝宝的未来加油!畅畅很可爱,是个人见人爱的小男孩,他的语言逻辑思维很强,一般老师提问的问题,他都能比较好地回答,有自己比较独特的见解,希望畅畅以后能适当控制自己不好的行为,做个全面发展的好孩子!

2.常操作――让内容为幼儿所乐做

幼儿的年龄造就了幼儿是在玩中学,学中玩的特点,只有孩子操作过的材料才能最真实地反映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所以在撰写“成长档案”的过程中,教师与孩子共同设计操作、张贴孩子的作品和孩子实践过的材料,让孩子乐于参与成长档案的设计,不仅能使“成长档案”更好更直观地反映孩子的在园情况,也能使孩子喜欢上自己的成长档案。

综上所述“幼儿成长档案”不仅是幼儿成长过程的具体表现,还是家园互动的一种基本方式,是家长更好地了解幼儿在园情况以及教师更好地了解幼儿在家情况的一种基本途径之一,教师和家长有责任和义务将其更好地展现出来,幼儿有更好的兴趣积极地参与进来,真正使教师、家长、幼儿三者从“成长档案”中各取所得,从而互利多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第9篇:我的老师教案范文

“人生旅途喜与悲,泪与欢笑成对比。”顾老师这两天心情由睛转阴,烦闷异常。原来在刚结束的全市高三模拟考试中。自己课堂上详细讲解的一道政治生活试题,一字不差地出现在模拟试卷中,这怎能不让人高兴呢!为此顾老师窃喜了好一阵:这次考试本班学生平均分总可以名列年级第一了吧?顾老师在课上可是把此题当作典型例题来讲的,最后还把资料上的详细答案让学生记了下来,叮嘱学生一定要认真记、认真看。可分数出来后,顾老师班级的平均分仍像往常一样处在年级不上不下的中间位置,这可急坏了顾老师。于是连夜分析学生的答卷,这一分析不要紧,顾老师心中倒吸了一口凉气: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按照自己的要求组织答案的,但却只得了一半左右的分数。原因在于顾老师讲的答案与模拟试卷的评分答案有着较大的出入,也就是说尽管试题完全一致,但顾老师依照资料讲的标准答案与评分答案相比却并不一致。

由案例可以看出,即使教师把标准答案给学生,学生的应考能力并没有得到本质的提升。那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避免类似顾老师那样的尴尬出现,教师就应引导学生追求答案标准而不是标准答案。具体理由如下:

1、只有在追寻答案标准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能力的养成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也是应试的基础和前提。新课程标准中“了解、识别、观察……”、“描述、列举”、“理解、归纳、分析”“评价、认同……”、“运用、探讨……”等具体学科要求,都要求我们摈弃急功近利的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把读题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思考的机会让给学生,把交流组织答案的权力交给学生,老师不能借口时间紧而代替学生组织答案,更不能把所谓的标准答案一报了之。因为在教师讲答案学生记录答案的过程,只是一个简单的复制答案过程,学生缺少了其应该具有的形成答案的思维活动过程,必然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少了分析与思维探究的学习体验过程,头脑中必然无法聚焦于答案的标准,自然就缺乏依据标准生成答案的能力,在试题变化后学生头脑中也就无法实施有效的思维跟进,不能独立地组织起有效的答案。实践中一些老师因学生不能组织有效的答案而把学生禁锢在教室中搞机械的“魔鬼训练”,这种省略了追寻答案形成过程的教学,结果必然是学生只得到了一点知识而不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维果茨基说:“凡是没有自我运动的地方,那里就没有发展。”这启示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由“以题论题”向“以题论法”转变,从“尽可能少的题目中,获得尽可能多的解题规律”,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具体说。就是教师应依据试题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具体而人微地探寻答案标准而不是标准答案,教师可以结合答案和试题材料及设问要求反推出一类答题标准,让学生的思维由点及面;也可以正向地由一类答题标准结合材料和试题要求推导出具体答案,让学生的思维由面及点。但不论采取何种方式,我们在讲解试题时呈现给学生的都应该是答案的依据即答题标准而不是标准答案,因为答案标准是固定不变的、相对稳定的,是学生进一步驾驭同类问题的活水源头,是学生能否驾驭一类试题的命脉。至于答案本身是什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组织,因为答案的表达或表述本身是多变的,只要万变不离其宗即可,这也符合高考卷政治试题评分时“采点给分与采意给分相结合”的要求。

2,标准答案并不就是评分答案,盲从标准答案必然遏制学生的创新思维。

标准答案是命题人或者阅卷老师共同商量制定的答案,冠之以“标准”,是想以此来衡量学生作答正确与否,有没有正确反映出试题的本质规定性。但这决不是说我们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应该盲从乃至追寻的标准答案。因为标准答案并不见得就是科学的答案,也不见得就是评分的答案。

受高考试卷主观题答案的影响,一些老师在训练时过于迷信“标准答案”,甚至照搬教参或各地模拟卷答案。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批改衡量,可这样做的害处也是很大的。

第一,教师一言九鼎,说错就错、说对就对,标准答案在树立教师的权威的同时,也制造了许多“冤”“错”判卷,实质上是一种蒙昧主义教育。例如,某年高考试题用黄河水由清变浑的图片说明哲学上发展的观点(正确的答案是变化),就是典型的答案错误。高考题尚且如此,如今大量流行、快速编成的各种资料答案就更是破绽百出,如果简单地遵从其标准答案,甚至标准答案错了也不能改,那是政治课教学的愚昧,又怎能实现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这样一来,政治课教学必然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初级阶段,学科教学的科学性也将大打折扣。

第二,拘泥于“标准答案”,用标准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没有学生的探究与创新思维。新课程把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等素养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当学生面对唯一的标准答案的时候,只能任由命题者、教师、书本、标准答案说了算。把学生的思维囿于标准答案的“框架”内,钳制了学生的思想,扼杀了学生的质疑、提问、求新求异的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