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范文

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精选(九篇)

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

第1篇: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范文

    金刚石,俗称钻石,是一种由纯碳组成的矿物,正八面体,没有杂质时,无色透明,是自然界中最坚硬的物质,素有“硬度之王”和宝石之王的美称,非常珍贵且价值很高。在金刚石晶体内部,每一个碳原子之间都是紧密结合的,它们相互支持和依赖,形成一种致密的三维结构。正因这种致密的结构,才使得金刚石具有最大的硬度。

    而石墨是碳质元素结晶矿物,为六边形层状结构,网层间的距离大,是最软的物质之一,像我们常用的铅笔笔芯就是由石墨制作而成的。

    从这两物质间的细节差别上,让我不由的联想到各个企业之间的差别。

    有些企业发展强大,甚至是在短短几年内从一家小公司发展为大型集团企业,这是为什么?关键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其内部组织非常之强大,非常之“硬”!企业内部组织中每一位成员相互保持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工作上也是相互支持并依赖,为了同一发展目标,谁也不能离开谁,对外保持整体性,是命运共同体。无疑,这样紧密,相互支持的组织团队发展起来是快速的、强大的,如同金刚石,是最“硬”的团队。

    而另外有些企业发展缓慢,内部组织像石墨一般疲“软”柔弱,为什么?也就是因为这些企业内部组织间,尽管部门内部成员之间联系紧密,相互支持,但是部门之间没有紧密的连系在一起,甚至为了自己部门工作方便而给其他部门的工作带来困扰。出现问题时,部门间你埋怨我,我埋怨你;工作起来,各自打各自的算盘。这样的企业更像“石墨”。可想而知,这样的企业如何得以快速发展?

第2篇: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范文

首先应该更新我们的观念。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也要讲究方法与技巧,不能误把“满堂问”当作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的法宝。提问启发,仅仅是启发教学方法与技巧的一种形式和方法,而不是它的全部。“满堂问”看起来很“热闹”,其实如果不注意设问的对象、质量、层次,不注意启发的目的,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样子,一个架式,学生没有进入被启发的角色,这样的问,问得更多,效果也不会大甚至是浪费时间。我们必须认识到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教师不置一言,没有提出什么问题。但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仅仅作出某种暗示,都会诱发学生的思路和联想,同样具有启发性,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激情法课堂教学不仅有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有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有助于思泉喷涌,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像音乐指挥那样激起学生的情绪,使之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从而为进一步启发奠定良好的基础。课堂上激情启发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

1、通过放录像、录音或生动讲述,使学生仿佛身如其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情不自禁地去思维、去探索。例如,我教“Air Pollution”一课时,我就放了一段关于污染的录像,那些由污染产生的可怕的后果深深地触动了学生,为我进一步启发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2、找一件能引起学生丰富想象的物品,使学生睹物思情,如英语课教“我的一家”时,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家庭的合影,然后用英语介绍,借以激发学生的家庭观念及热爱父母的心情。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如上“Life in the future”课时,利用自制的CAI课件给同学看电脑在各个领域中应用的具体例子,使学生对电脑有了感性的认识,激发他们对本课的兴趣,从生理学上来说,教师的自信、兴奋、惊奇、赞叹,对学生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活动起很大的作用。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饱含感情,并通过自己健康向上的感情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鼓舞和鞭策,调动起思维积极性,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3、设疑法“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例如,有一次讲到介词后动词的变化问题,一学生说介词后的动词全部都要用-ing形式,于是我就在黑板上写出一句子:The boy did nothing in the classroom but ,然后介绍but后用sleep还是sleeping?学生中大多数人都认应用后者。于是,我颇具哲理地启发道:“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喔。”这就形成了一个“悬念”,学生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迅速形成,激起了解决问题的兴趣与需要,然而,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回家查资料,第二天告诉我。这样,我不但通过设疑启发学生去思考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4、寻思法如果说设疑启发重在“疑”,即通过新旧知识的矛盾,了解问题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间的悬念来启发学生学习兴趣,那么,寻思启发,则重在“思”,即通过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解决悬念来启发学生。如我在讲道sometime时就列出sometimes、some time、 some times 然后问学生它们之间的区别。学生们似曾见过,但又说不清它们的区别。于是我就启发他们:some可表示“一些、某”,time可表示“时间、倍数、次”。然后逐步再启发他们sometime表示“某一时间” some time表示“一些时间”等等教他们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5.研讨法教师将启发贯穿于讲练中,通过循循善诱,步步启发,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共同研究、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或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自己分组讨论,利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这一方法在理解课文和处理难点问题上较为常用且效果明显,特别在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尤为有效。例如,我在上“Aswan Dam”一课时,待学生理解课文后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问道:“一个国家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和钱财建造这么一个大坝,应该如何充分利用呢?”然后让学生讨论。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很多主意,我则时而给予鼓励,时而提出反对意见使他们的思维更严谨,看问题更全面。例如,一个学生提出可把大坝上作为公路一段。我就提醒说那会污染水资源,如果一辆油罐车在大坝上翻车了怎么办?我国的水资源保护法也有类似的条款。其他学生也提出要开发旅游项目、发展水养殖业等等,整个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思维也非常积极,效果很好。

6、故谬法教师在讲授知识的重点、关键处,故意出现错误,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如教师讲完某一规则后让学生一起做课堂练习时,可故意犯学生可能犯的错误,从而让他们引起警惕,以免再犯。故谬法的好处是能引起学生高度注意,启发他们积极思维,以探究正确答案,而且记忆牢固。但此法不可多用,否则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混乱。

7、暗示法课堂教学时,当学生思维出现故障时,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种种方法,给学生以暗示,或接通学生的思路,让他顺利得解决某一问题:或提醒学生思维中出现某些偏差,让他们迅速回到正确的思路上来。如教师在处理课文时可把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以及一些关键词按段落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在之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时,如学生遇到困难老师就可以用板书来暗示内容,帮助学生完成复述。

8、点拨法也是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引起认知过程中断时给予的指点、启发。所不同的是,暗示启发,教师只作暗示,不明确说出答案;而点拨启发,教师应把某些话说在明处。当然这些话只能说在关键处,否则就谈不上“点拨”了。

第3篇: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范文

我第一次拜访启功先生是在1979年冬,那时我往北京学习,正值常州书友羿良忠来京,便在一个寒风凛冽、没有太阳的下午,相约拜访心仪已久的启功先生。我们几经周折,找到了小乘巷86号,见到了门旁北师大对来访者不得超过十分钟的告示和“熊猫病了,请勿打扰”的字条,我们还是心有余悸地敲了一下门。启老亲自来开门,见到这是―个典型的京城小院落,启老住在南屋,满室尽是书香,在惊喜中发现屋内已有两位青年,启老正请他们离开。我们尚未入坐,随即出示习作,羿良忠出示的是临写的整本楷书《多宝塔》,我出示的是临写的整本欧楷《九成宫》和几张行书的《圣教序》。启老认真地一页一页观看,并时时指点优劣,认为我们临得很认真很扎实。又说,有些年轻人说是来学书,又不临帖,写给他们字以后就不来了,是来骗字的,这样不好,你们才是真正学书的人。为了指出我在临写《圣教序》中的毛病,启老拿出了一支我认为质量很差的毛笔,扭开后便舔水蘸墨示范,写出了他特别隽雅的行书,并语重心长地说,楷书、行书结构要紧凑,间架不好,就谈不上用笔。而行书用处最大,需特别用功。看着启老的示范,听着启老的教导,我当时只觉热流全身。我禁不住问启老:“此笔多少钱一支?”,启老说“七分钱”,并笑地说,笔不在好坏,关键在于会用一一这是我刻骨铭心的教诲。时间不觉已过两个多小时,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小乘巷。夜间,我在前门外的旅舍,写了一首七律:

小乘名巷拜宗师,一见心源解百思。

细语微微传妙道,高风阵阵启灵扉。

现涵冻月磨深院,笔绕银蚕吐灿烂。

方屋夜寒天地大,鉴今研史展清姿。

其实,此次拜访,收获最大的是羿良忠,他由于经常上京,成为了启老的入室弟子,而我只是问学者。回常州后,我将此诗恭楷抄录寄给了启老,启老则托羿良忠带回一张赠我的墨宝,让我喜出望外,开心了好几天。

第二次拜访启老是在1981年秋天的卜午,我又一次叩开了小乘巷的木门,到了坚净居,启老见我就说,你还会做诗呢,我说正在学习。这次启老对我大谈诗词,问我是跟谁学的,我说是自学的,抄了一整本王力《汉语诗律学》就弄通了平仄。启老说你们南方人会辨入声字,而北人只能靠背,还问常州话中入声字是怎么说的,我列举了几个,启老眼睛一眯而笑,随即转到讲他喜欢姜白石的词和元遗山的诗,我说回去一定好好看。我出示了油印的诗稿习作,启老翻了几页,对我填的《满路花》和《踏莎行》两首词,先夸奖一番,然后拿出笔来,修改了四处,使之词味大增。又对我说,每首诗词,都有字眼,把一些关键的字用活了,就更有趣。通过启老的点拨,我的诗词创作兴趣殊浓,着实进步了不少。

之后的十多年中,我到京想拜访启老,但启老都不在京,去参加全国古书画巡回鉴定了。直到1992年春,常州市博物馆派我筹办谢稚柳艺术馆工作,根据谢老意愿,赴京去请启老题写馆名。在春寒料峭的――天上午,我与博物馆副馆长姚士宏驱车到北师大红六楼拜访启老,谁知启老发热多天在家吊盐水,校办主任侯刚先生站在门口对我们说不能久留。进房后见启老一脸疲惫,坐在椅子上挂盐水,我们很不好意思。启老对我们说,谢老的馆名一定写,今天写不了,等我精神一好,写亡寄给你们,又说谢老是多年老友,不能不写,也不敢不写啊。然后启老又兴致甚浓地谈起和谢老在―起的事来,我们不便久留(因为候刚先生在旁向我暗示),匆匆告辞,离开浮光掠影楼。回常州后,我又写了一首七律,寄启老,以表敬仰之情:

昔聆教诲小乘巷,今拜宗师红六楼。

鹤树时鸣康乐鸟,鹅池长驻木兰舟。

光浮海国声名远,影掠云霞河汉流。

山谷风姿庾信笔,口碑赢得满神州。

过了半个月,正值北京张荣庆先生来常州开个人书展,在我办公室小坐时,门卫送来了一个大信封,只粘了二张二毛钱的邮票,并没有挂号。我对张荣庆先生说,启老的信来了,同时小心地打开信封,里面装着一张他写了两遍的“谢稚柳艺术馆”,并附一信,是用软头笔所写:“鹏飞同志,赐示拜悉,大作当行出色,于令诚堪敬服,唯垂奖不敢当耳。贱体大病逾月,疲惫不堪,勉题谢老艺术馆牌,几不成字,姑寄呈,如不符合用处,请示不再写。大作亦不克奉和,只有随时诵习点,专此即颂,大安!”张先生看着信对我说,此信尤为珍贵,当宝藏之。此信除了张先生阅过外,我只给徐利明看过,因为我怕有炫耀之嫌,所以秘不示人。启老信中所言,我一直将其作为对自己的鼓励和鞭策。启老题的馆名制成红匾后,悬挂于艺术馆门上,十月份开馆时,谢稚柳先生看后,特别开心,我将启老的墨宝裱件和横匾拍了照片后寄给了启老。

第四次拜访启老是和徐利明一同前往的,是在1993年7月4日。徐利明是启老的高足,事先已约好。当天下午3时半,我们到了启老家,章景怀先生邀我们上二楼书房等待,说启老马上即回。我们在启老的书房中欣赏着墙上挂着的弘―法师照片和查士标山水,尤其是启老四十年代所作山水,画面上高松耸山间茅屋清幽,有高人在读书,正让我们神怡惊叹之时,启老回来了,一面气喘嘘嘘地上楼,一面对徐利明说,对不起、对不起,出去有点事。徐利明呈上他著的《中日高僧书法选》,启老翻阅着,极为赞赏地对徐利明说:你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很好。复进内室,取出日本大正年间版《中国历代书法名迹集》,其多为佛家书,置于案上,页页评论,从中国僧人说到日本僧人,兴趣殊浓,也使我们深深敬佩启老在佛学上的造诣。然后,徐利明向启老汇报想到北京开个个展,启老读着利明带来的作品影集,一面称赞一面建议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去开,并说自己也是在那开的书展,场地很不错,还答应徐利明题写展标。接着,我向启老汇报了五月至六月份在泰山国家文物培训中心参加刘九庵先生主持的古书画高级鉴定班的情况,呈上了在泰山学习所作的《学鉴杂诗》80余首,启老夸奖我将学习心得都变成了诗,是好办法,这样不会忘记了,我说是受《论书百绝》的启发,启老一笑。谈到古书画鉴定事,启老言,凡名书画刻意者假,不经意者真。并告诫我,鉴定书画可以说“好与不好”、“要与不要”,而不要轻易说“真与不真”,免遭不必要的麻烦,余顿悟。不觉三小时过去,夕阳西下,我们将作告别时,启老又到内室取出新出版的《启功论书札记》,签名给我们一人一本,签名时故意将7月4日写成了3日。我为了不忘记这次拜访,写了《访启功先生》八首绝句以记,后发表于当年的9月22日《书法导报》上。

1994年10月,徐利明在京举办个人书画展期间,我们连续去了三次启老家拜访,其中最使我难忘的是,开展前两天的晚上,启老问我最近有没有做诗,我随即将《吴门记游》近作呈上,启老一首一首地细读圈改。读到《题唐 寅纪念馆》一首时,启老一面称赞一面将首句的“风流唐寅本荒唐”改成“风流才子本荒唐”,说可避免重复字,又能增加诗味。并自语道,唐伯虎才名靠风流而传,其实他不风流。读到最后一首的最后两句“笑道人生忙碌碌,匆匆岁月以诗磨”时,启老若有所思地说,要想磨也磨不得啊。这些经启老修改的诗稿,至今珍藏着,这是教导我的最好教材。

文物出版社和《书法丛刊》主办的《中国书法史论国际研讨会》共举办了五次,启老主持1994年3月的第一届会议、出席1996年9月的第二届会议间在故宫召开的“安思远藏善本碑帖拓片展”开幕式和张珩原藏的宋元书札鉴定会,聆听了他的教诲,我都没有再去造访。直到2000年7月,我去北师大拜访泰永龙先生时,第八次拜访启老,得知启老正泡疮缠身,痛苦不堪,启老还是忍痛给我看了人民政协报上他和黄苗子先生的《水调歌头》唱和词,我不好意思久坐,匆匆离去,回常州后步原韵和了一首,恭祝启老八寿,寄以祝福:

米寿崇耋宿,恭贺乐时髦。耕风耕雨耕砚,万卷记辛劳。心地慈祥菩萨,身影可人国宝,坚净一金刀。桃李耘芳气,瑶著励吾曹。

鉴书画、辨碑帖,眼尤高。珠玑妙玉联吐,一代领。句句惊人庾信,字字清姿山谷,明月总相招,声誉动天下,四海颂银毫。

最后一次拜访启老是在2003年12月19日,北师大和文物出版社联合主办《启功书法学国际研讨会》,我撰论文《论启功先生的书学和书法》入选,被邀赴京参加盛会,与徐利明同住一室。一到北师大住下,我们即去拜访启老,正值全国总工会徐锡澄副主席来访,便三人同访启老。徐锡澄先生讲,他在京多年,还是第一次拜访启老。启老在家扶着四脚铝合金架迎接我们,虽然行动不便,小便失禁,依旧乐呵呵地说,现在我是六条腿走路,还挂着紫金鱼袋(导尿袋),级别升高了,并感谢我们老远来京参加会议,写论文费了很多工夫,尤其说徐利明的论文引用了他这么多信札,保存得这么好,不容易;又说徐锡澄是领导,更是名符其实的书家。启老话匣打开后,便没停,我们反觉不好意思,考虑到启老明天要出席盛会,便赶快告别,让启老休息。

12月20日,《启功书法学国际研讨会》在北师大召开,来自教育部、全国政协、中央文史馆、中国文联、中国书协的有关领导和海内外学者三百余人参加盛会,启老即席发言了二十多分钟,谦逊的风范和大师的魅力尤让人感动和敬佩。会议期间,代表们就启老的学术思想、书法艺术成就以及对中国书法事业的贡献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我作为四个大会发言人之一,与尉天池、徐超、刘炳南先生作了主题发言,对启老的书学和书法成就进行了全面的评价。会间,参观了“启功先生学术成果展”和“启功先生赠友人书画作品展”,让我们深受教育,使我真正懂得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涵义,受益极大,并作了12首诗记盛,其中有:

聆听启功先生发言

盈盈笑浪走长空,大雅扶轮一代宗。

峻岭崇山留翠柏,茂林修竹有华翁。

相机争闪情无限,人海仰观意自浓。

最是动容心语好,鹅池千载荡高风。

参观启老书画展及学术成果展

鹅池淡荡写清波,字字珠玑心血磨。

语吐春阳修竹挺,胸藏白雪耸山峨。

银钩坚净千秋露,铁画超然万卷罗。

第4篇: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范文

合唱是我国目前运用最广、最常见的一种表演方式,是指集体演唱一首歌的多声部,多数人共同配合完成的一种音乐演奏形式。合唱也要求演唱人员的音响高度达到统一性,一般带有指挥,伴奏没有要求,共同演奏形成的协调美。情感启示是合唱中的重要的一个部分,它在合唱中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连接着演出者和观众,揭示音乐的本质,使表演者和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心灵的沟通。

二、情感启示作用

情感启示在合唱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情感启示最大程度上调动了观众的积极性,激发观众的音乐艺术欣赏。简单来说,就是观众带动自己情感,融入到音乐的运动形式中的一种情感体验。观众对音乐的认知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声音、感情、理解。无论哪一个层次,都是观众对情感欣赏的体验,并且离不开情感启示的作用。

其次,情感启示也表现在合唱的指挥中。通过合唱指挥,演奏人员不仅可以通过自身对音乐作品认知来调动内心情感,还可以感知作曲者的情感内涵,丰富内心情感,融入到表演中,达到作曲者的情感内涵与自身情感认知相融合的境界。在合唱的指挥中,指挥人员的感情表达,也很容易影响表演者、观众,形成情感的融合。另一方面,合唱的指挥人员通过身体随着音乐的摆动,把内心的情感含蓄地表现出来,不仅使演奏者感受到情感的变化,还可以最大程度上调动观众的视觉与听觉相融合,再根据观众的自身艺术素养、认知水平相结合,形成合唱音乐的艺术之美。

最后,情感启示也体现在观众与表演者的心灵沟通中。其实,情感启示的本质就是沟通表演者与观众对合唱艺术的理解、歌曲的分析、情感的融合。无论是怎样的合唱音乐,都包含了作曲者自身情感与曲目本身的情感,表达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和音乐精神。合唱音乐,是人类情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声音去表达内心的所想、所感。可是,很多情感我们无法浅层地表达出来,所以需要人们情感的共鸣,用情感表达内心所想,实质就是把具体语言化为抽象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情感启示可以把观众与表演者紧密地相连接,形成心灵沟通的枢纽,表达音乐真正实质,给观众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三、情感启示的发挥

合唱表演中,指挥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个合唱表演的成功,必然有一个优秀的指挥。所以,在前期的合唱排练时,指挥就要了解表演曲目内容、作者创作情感、赋予的历史意义等。当指挥对作品的内涵充分了解,并且细致化的艺术处理后,与音乐音响完美配合,才可以进行演出。情感启示也必须重视艺术化的细致处理,我们要知道,情感启示的艺术化处理磨合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指挥人员大量精力投入与不断实践。情感启示的艺术功能可以加深指挥人员的音乐素养与认知能力,并且更深入了解作品内在情感,可以在表演时达到真正地融入作品,情感自然流露的境界。在合唱指挥中,指挥人员还需要对细节部分做出更加科学、艺术化的处理,往往一个细节上情感的变化,不仅可以使合唱团队的情感融合更加完美,还可以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无论是表演者还是指挥者,都需要更加科学合理化地运用口型、神态、动作等,给予观众充分感情变化,这也是情感启示手段的重要部分。对于表演者来说,除了音准、吐字、发声等准确化,神态地自然性都需要多次排练,还要深入了解曲目内在含义,正确表达情感变化。对于指挥人员来说,双手需要给予表演者一定提示作用,当情感激烈时,手部有力上扬,表达热烈的感情。相反,情感低落,手部自然下落。指挥人员的动作不仅提示表演者的情感变化,也让观众体会了情感的起伏变化。

正式的表演是表演者和指挥人员多日排练的结果展现。最终表演时,会因为环境、外界等特殊情况,产生一些细微变化。这个时候的情感启示虽然主要以平时排练的情感启示为主,但是也以临场的灵活性变化为辅。在正式表演时,表演者与指挥人员都需要一定的紧张感与刺激感,精神高度集中,全身心投入音乐的演奏中,忘记现场观众,以音乐为中心。但是,也需要把握好紧张的度,不可过度,出现抢唱、慢唱等现象,也不可以不紧张,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现象。所以,把平时排练的情感启示与现场表演中的情感启示结合,找到合理的紧张感觉,调动观众的观看情绪。

第5篇: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范文

[关键词]电机 软启动 故障

0 引言

软启动器是一种集电动机软启动、软停车和多种保护功能于一体的电动机综合控制装置。它主要的构成是串接于电源与被控电动机之间的三相反并联晶闸管及其电子控制电路,通过芯片控制晶闸管的移相控制角,调节其输出电压,实际为晶闸管交流调压器。当电动机启动时,它的输出电压为输入电压的一部分,当晶闸管全导通时,输出电压和输入电压相等,软启动器自动切换到旁路运行,这样不会引起电流突变,软启动器能够限制峰值扭矩,避免引起水击;在停电动机过程中,可以使电动机速度平滑地下降到零,避免电动机突然停止,产生水锤现象。

1 电机控制原理

川西北气矿用电节能改造工程中,江油市中坝天然气第4号井站的两台污水泵电动机控制原理如图1所示。QF为低压配电柜上面为电机供电的主开关,控制方式为手动控制;KMl为软启动器提供电源;KM2为旁路运行控制;KH为电机保护;SS为停止按钮;ST为启动按钮。

当QF送电以后,控制回路和软启动器控制回路得电,当按下启动按钮ST时,KMl线圈得电吸合,KMl的一对常开触点闭合,KAl得电,KAl的其中一对常开触点闭合将KMl自保持,同时另外一对常开触点给软启动器一个启动信号,软启动器启动。当电机的启动电流下降以后,软启动器自动切换到旁路运行,KM2得电吸合,旁路开始运行,电机进入正常运行。当需要停泵时,按下SS按钮,控制回路断电,KMl断电,软启动器和KM2均失电,KAl断电,控制软启动器运行的KAl常开触点断开,软停开始,电机停止转动。

2 故障现象

当我们安装好低压配电柜并接好控制线路以后,开始试启动,按下启动按钮,电机开始正常启动,大约经过5s后,旁路继电器KM2动作,电动机旁路全压运行;但是在停泵的时候,当按下停止按钮时,电机停止,软启动故障指示灯立即点亮,第二次启动电机时,就无法启动。通过检查我们发现控制回路接线没有任何问题,当我们第一次启动电动机并停止后,第二次必须先按一下启动按钮,再按一下停止按钮,故障才消失,故障指示灯熄灭。在第二次按启动和停止时,电机无任何反应,当第三次按下启动按钮时,电机又可以正常启动,按下停止按钮时软启动器又重复报故障,即中间必须多进行一次启停的操作后才能恢复正常。

3 原因分析

我们再次查找原因,按照图纸接线,没有差错;按照厂家的试验方法,软启动器也没有问题。假如软启动器出现故障,第一次电动机应该启动不了才对。我们再回到启动过程的分析,当按下启动按钮ST时,KMl线圈得电吸合,KMl其中一对常开触点闭合,KAl得电,KAl其中一对常开触点闭合将KMl保持,同时另外一对常开触点闭合,给软启动器一个启动信号,软启动器启动,当电机的启动电流下降以后,软启动器自动切换到旁路运行,KM2得电吸合,旁路开始运行,电机进入正常运行,启动过程没有问题。

停泵时,按下停止按钮SS,KMl失电,KAl触点断开,给软启动器一个停机信号,软启动器和KM2同时失电,好象也应该没有问题。

我们开始查阅软启动器资料和厂家说明书,发现软启动器不但有软启动的功能,还具有软停的功能。回到我们的控制线路,我们发现,当按下停止按钮时,KMl失电,KAl失电,控制启动停止的常开触点分断,给软启动器一个停机信号,软启动器开始软停过程,但是就在软停开始的同时,软启动器主电源失电,是否就是因为软停过程没有结束就失去主电源这个原因导致软启动器报告故障呢?

4 试验过程

为了证实我们的分析,我们提出了试验和解决方案。先进行试验,原理是给软启动器一个停机信号,等待软停过程结束以后再停主回路电源。实现方法是将KAl和KMl的位置更换,用KAl来控制KMl,将KAl控制KMl线圈的常开触点引出,启动后,触点闭合,将触点的两头用短接线短接。当按下停止按钮时,KA 1控制KMl的常开触点断开,但是短接线依然为KMl供电,主回路未停,KAl的另外一对控制启停的常开触点给软启动器一个停机信号,软启动器得到停机信号后开始软停。当电机停止以后,我们再断开短接线,KMl失去控制电源而释放,主电源断开。

通过分析研究,我们觉得此法可行,通过实际验证,按下开机按钮,电机正常启动,我们把控制KMl的KAl触点用短接线短接,然后按下停机按钮,软启动器开始停机,23s过后,停机过程完成,我们打开短接线,主回路断开,软启动器未报故障,试验成功。

但是如何实现自动控制呢?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可以在KMl的控制回路增加一个时间控制器,将KMl延时断电,等待软启动器停机后再切断主电源。经过探讨,我们设计了如图2的控制线路。

如图2所示,我们将KAl和KMl更换位置,在中间继电器KAl和热继电器KH两端并联一个时间继电器,用时间继电器的常开触点来控制KMl,此触点的功能为通电闭合延时断开,延时的长短可调节。

控制原理为:

当按下启动按钮时,中间继电器KAl得电闭合,其中一常开触点闭合并自保持,同时时间继电器得电闭合,时间继电器KT触点将KMl控制回路接通,主回路通电,KAl的另外一对常开触点同时给软启动器一个启动信号,软启动器开始控制电动机软启动。当按下停机按钮时,KAl失电,触点断开,给软启动器一个停机信号,但是时间继电器要延时动作,所以时间继电器KT控制KMl的触点未断开,KMl依然保持闭合,主回路保持通电。当软停过程结束以后,时间继电器计时结束,时间继电器动作,KMl失电,软启动器主电源失电,停机过程结束。

在实际验证中,整个启动和停止达到符合我们设计的要求,我们将时间继电器的动作时间整定为20s。启动时,按下启动按钮ST,电机开始启动,大约5s后我们听见“喀嚓”声音,KM2动作,电机切换到旁路运行,启动过程结束;按下停止按钮时,电机转速开始下降,11s时电机完全停止,21s时,我们又听见“喀嚓”声音,KMl断开,停机过程结束。

第6篇: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范文

现在,就让我们携起手,通过轨道,去倾听一个能够给予我们启示的故事吧。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件事:一个人被一艘船流放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一开始,他并没有绝望,毫不气馁,锲而不舍,于是就想给自己重新建一艘船,就去寻找一些木材,把它们堆成一个木房。天天靠捕鱼和树根生存。早晨,他就起来找木材,直到了中午,他就去捕鱼为食;然后休息一阵子又去寻找木材,到了晚上,他就睡在木房里。但在一天,他的木房被一场火烧毁了。他觉得这是老天爷在绝他的后路,于是不再坚信那百分之一的希望,彻底绝望了,就吊死在一颗树上了。但是他不知道,在那场大火烧的同时,它的烟飘到了半空中,被一搜航船上的人们瞧见了,明白岛上有人,想过来救他时,却发现他一件自杀了。

这个故事令人听了感概万分。是呀,那个人太傻了,既然开始已经坚持了,为什么最后又要放弃呢?!他与鲁滨孙有同样的遭遇,他怎么就不会像鲁滨孙那样呢?

从这件事中,我得到了启示:当命运将你生命的一扇窗关闭时,就会为你敞开一道门。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气馁、不能退缩、要永不放弃。

第7篇: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范文

四年级(下)第三单元的专题是“大自然的启示”。这一组课文有这样的学习要求: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启示。可见,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就是这一单元的训练点。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一组课文很典型,是通过一个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使学生有所启发,有所创造。同为写事的文章,但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却有所不同。

《自然之道》《“打扫”森林》的一般概括法:一般概括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内容概括法。通过初读,学生找到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此三部分内容为依据,概括时注意简洁,体现三部分的连贯。如《自然之道》可以概括为:一只幼龟遇到了危险(起因),向导在我们的请求下极不情愿地救助了幼龟(经过),结果成群的幼龟倾巢而出,成了食肉鸟的美食,我们后悔不已(结果)。

《自然之道》《蝙蝠和雷达》也可采用人物关系概括法。先让学生找到这篇课文有哪些人物或者动物,再说说在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找到他们之间的联系。如《自然之道》,人物有我们和向导,动物有幼龟和食肉鸟,把他们联系起来就是:我们和向导救助了一只侦察兵幼龟,从而误导了其它幼龟,使得许多幼龟成了食肉鸟的美食。《蝙蝠和雷达》关系就更明确了:人们从蝙蝠身上获得启示从而将雷达运用机夜航。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的题目拓展法。题目拓展法,顾名思义,根据题目内容,加以补充、拓展。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可以概括为: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及变化的原因。《蝙蝠和雷达》概括为:人们根据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第8篇: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范文

关键词:启蒙;理性;批判;祛魅;转型

中图法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The idea of Enlightenment

Abstract: After the initiate illumination by Kant, the concept of Enlightenment has been further promoted and firmly defended by Hegel and Foucault (late) both from classic and modern aspects, which generally means self-identification, self-edification and self-critique. The transformation of Foucault’s thought and the subversion of the idea of Enlightenment is nothing but a certain kind of progress of itself and a summon by itself. The idea of Enlightenment reveals the intellective state of current times.

Keywords: Enlightenment; rationality; critique; disenchantment; transformation

启蒙是一种智慧。

启蒙(Enlightenment)是光(light)的结果,而智慧(Sophia)也是一种对光之澄明的追索,因此启蒙属于智慧。爱琴海边的先民们把智慧称之为sophia,由于它们似乎是某种明亮的东西(phaos),能让宇宙万物统统明亮起来,于是便从phoos(光)中引申出了去蔽除晦而通过思维认识进入光明的sophia(智慧),并通过基督教的经书而赋有了更高的神圣。如此观之,近代的“启蒙”,现代的“批判”以及后现代的“解构”,最终都可归结为一种智慧以及对智慧的追求了。因此启蒙不惟是一个特定的介于文艺复兴和浪漫主义之间的历史时期,也不仅是仅是社会文化转型的先期准备,启蒙自有其本体的地位和作用。启蒙是一般的、永恒的棗虽然有关“进步”的功绩不必因它而来,同时有关僵化的罪恶也不可能由它而去。

启蒙与我们的关系是当下直接的,同时也是自明的。一方面我们的“现代”文化由启蒙发展而来,而历史上的启蒙运动就是现代世界分娩的阵痛阶段。在人类文化各个分支里(尤其在宗教、艺术和哲学中),启蒙作为一种新的精神开始产生并显示其力量。“启蒙运动的哲学是一种新的、有成效的推动力量……现代思想已开始找到自己的道路。”[1](P201)现代社会就是启蒙开始的,并且那个词义模糊含混的“现代”一词其实就是新的一轮启蒙。另一方面,启蒙又是一个继往的环节,“启蒙思想家的学说有赖于前数世纪的思想积累,……启蒙哲学只是继承了那几个世纪的遗产,对于这一遗产,它进行了整理,去粗取精,有所发挥和说明。”[2](Pii)

在启蒙运动进行了很多年以后,人们对启蒙仍还不甚了了。1783年就有人提出一个不可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何为启蒙?康德全面地吸收了启蒙运动形形色色的思想因素,并通过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和补充获得了关于哲学问题和哲学方法的崭新的成熟观念。康德认为,“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Sapere aude!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3](P22)康德特别强调了只有自由,即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才能给人类带来启蒙。所谓启蒙,也就是从某种被监护的状态中挣脱出来,挺身而成为一个自由的人。康德学说不可比拟的崇高历史意义终于它不仅给后世思想规定了诸多问题,而且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康德不仅以其学术思想影响后世,同时也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充分证明和践履自己的学识。从普适的思想到一己之存在,康德都是启蒙成就的结晶。康德的批判哲学本身就是启蒙运动最伟大的成就,福柯对此形象地解释道:“‘批判’在某种程度上是一本记载在‘启蒙’中已成为举足轻重的理性的日记。反之,‘启蒙’则表明‘批判’的时代。”[4](P533)康德挺身而成为一个自由的“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典范。启蒙就是一种成熟状态。

在启蒙思想集大成者康德这里,“启蒙运动思想至此趋于完善和有序,同时实现了康德自称在思想界开创的哥白尼革命,沟通了唯理论和经验论这两个好几世纪来互相敌对的欧洲主要哲学传统。”[5](P118) 虽然哲学并非自启蒙运动而产生,但长期对立不和的哲学流派在康德这里却得到了有机的统一。此后西方思想又从康德的启蒙哲学进渡到了德国古典哲学,后者随饱受现代人的攻击和质疑,但它却默默地成就着后世的一切思想,毕竟“哲学的质疑根植于‘启蒙’中”(福柯语)。在权威和信仰主宰一切的时代,自我的独立与取消托管意味着一种自我存在的勇气。因此启蒙不只是一个不具有进步色彩的中性概念,它在给一切可称之为现代思想和社会生活之问题盖上“现代的”日戳之外,还意味着某种价值的形成和延续。因此我们认为对以下的这个观点可以作些积极的理解,即,“启蒙运动是欧洲文化和历史的现代时期的开端和基础,它与迄至当时占支配地位的教会式和神学式文化截然对立。……启蒙运动绝非一个纯粹的科学运动或主要是科学运动,而是对一切文化领域中的文化的全面颠覆(Gesamtumu?lzung),带来了世界关系的根本性移位和欧洲的完全更改。”[6](P175)这就是对启蒙或启蒙运动的总体观感。

黑格尔进一步把启蒙的古典观念推向了几乎尽善尽美的高度。在黑格尔看来,启蒙就是信仰的对立面。启蒙使用概念(其实这就康德所说的“纯粹理性”,reine Verunft)的力量去横扫一切混乱的、蒙昧的东西。从逻辑上说,启蒙取代信仰也其有正当的权利。启蒙对信仰的颠覆所遵循的恰恰是信仰自身的原则,可以说正是信仰孕育了启蒙,在自我意识的维度中,启蒙是对信仰的超越。进而言之,由于启蒙把那些非现实的东西鼓励出来并从精神中分离出去,“启蒙于是对信仰有了不可抗拒的支配力,因为,在信仰本身中就存在着种种支持启蒙使之现实有效的环节。”[7](PP104-105)这种世俗化的理性启蒙自古及今不断壮大,终于在此时顽强破土而出,夺取了胜利,构成了新时代的特征。从表面上看,启蒙对信仰的颠倒好像是在以感性现实的低级思想玷污着信仰的精神性的意识,好像是在以理智的;自身意志的和实践的虚骄破坏着信仰因谦卑而取得的宁静的和安全的心情。但事实上远非如此,从最本质的角度毋宁说:“启蒙是在扬弃着信仰本身中原来存在的那种无思想的或者更确切地说无概念的割裂状态。”[7](P105)启蒙本身是对信仰的扬弃,因而它一方面与信仰存在血缘关系,另一方面却是一种背叛。 从这里进一步推论,我们似乎就能享受到无限制的历史乐观主义所带给人类的无尽福祗。由于启蒙最终是对信仰的扬弃,从而达到了一种自我纯粹意识的真正知识,被信仰割裂的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融入到合谐的统一体之中,这样,启蒙与信仰、今生与来世、上帝之城与尘世之城、行善的与享福的等等,彼此就有了新的联系,“在这种关系中,真理性以及现在和现实性是结合起来了的。两个世界得到和解,天地互相交接,天国降入人世。”[7](PP113-114)照黑格尔看来的观点,原来千年盛世说是逻辑的必然,而在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中又是历史的必然。所以当启蒙之舟行至笛卡尔的理性堡垒时,“我们可以说到了自己家园,可以象一个在惊涛骇浪中长期飘泊之后的船夫一样,高呼‘陆地’”(黑格尔语)。以此比照我们当今的现实,便会对人们重新燃烧起来的热情有豁然之感。的确,启蒙具有不可剥夺的正当权利,也就具有强大的穿刺性,因而必然有一种“不可抗拒的支配力”。启蒙运动时期的人简直无法想象20世纪的人会最终认为启蒙及其结论有什么不对的地方。站在启蒙运动的立场上来看今天对包括启蒙在内的整个传统的放肆的攻击,我们就会认识到那种以为当今的问题是启蒙过了头的观点不仅站不住脚,而且自身就是启蒙时期需要彻底批判的那种思想上的残渣余孽,或者对这些后思(Nachdenken)者来说,启蒙还没有到场。

在黑格尔那里,启蒙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教化。自启蒙运动之后,关于“教化”的思想就一直成为整个西方文化的主流,近年来欧陆的解释学和美国的“新实用主义”又重新唤起人们对启谛心智、造就自我的启蒙/教化的人文塑型手段的巨大热情。在最根本的层次上,启蒙与古希腊的paideia(教育)和中世纪的humanitatis(人性)一脉相承,只不过是以不同名号来指称人的自我塑型过程。正如著名政治学家萨拜因所说:“从这一过程中便产生出一种自觉,一种个人的生活和内在性的意识,而这是古代希腊人从来不曾有过的。人们正在缓慢地为自己制造灵魂。”[8](P179)在后神学时代,出于这种自觉,人们便要反对信仰,亦即反对异己的、外在的、彼岸的王国,而追求此岸的生存权利和生活方式,也就是“从自我归罪的未成年(selbstverschuldenten Unmündigkeit)进入自由的成年和自我规定”(特洛尔奇语)。我们也才更能够体会尼采的呐喊“上帝死了”的现代性内涵。启蒙就是人类造就自我的过程。

启蒙哲学的特殊魅力和它的真正体系价值,在于它的发展,在于它有鞭策自己前进的思想力量,并用于探讨它所遇到的问题。[2](Pi)对我们而言,最富有启示的功绩便在于这种大无畏的思想勇气和积极负责的人生态度。具体到学理的层面,在启蒙对信仰的颠覆中,理性成为了有效的工具,并从工具的地位上升至方法论、本体论的地位(所谓“工具理性”之说可能就由此而来)。正如人文主义的捍卫者所说:“启蒙运动的了不起的发现,是把批判理性应用于权威、传统和习俗时的有效性,不管这权威、传统、习俗是宗教方面的、法律方面的,还是社会习惯方面的。”[5](P84)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显然是受到了诸多“大发现”的激励,反过来又成为了这些大发现的开路先锋,为一个全新的世界付出了全部的热情。这就是启蒙理性的力量,相对于宗教统治的神圣境界来说,又是一种世俗化的力量了。因此“一部西方近代史基本上可以说是一个‘世俗化’(secularization)的过程,这一过程至18世纪的启蒙时代大致才初步完成。”[9](PP6-7)这个势不可当的进程在人文主义运动中就已经初现端倪,到启蒙运动而臻完成,而启蒙就是支撑人类自我成型、成就和成熟的“阿基米德点”。

“启蒙”在当今重新成为社会文化的核心话题,究竟是不是转型的一个必然环节或者唯一的环节,还是仅属必要的环节,一如黑格尔所说的那样?但在作出任何可能的结论之前,我们首先在问题的表层上感受到它的提问者的身份背景所赋予该问题外在的启示。福柯在20世纪80年代重新提出“何为启蒙”的话题,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因此福柯晚年对启蒙的回归性认同特别具有分析价值,这也是启蒙观念最富有启示性的内涵。

福柯一生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思想转变,在最后一次转变中,他走向了对启蒙、对传统的深切关注,并且从此掀起了已荒疏多年的对传统的冷静客观的反思浪潮。这无疑敲响了后现代主义落幕的钟声(好比德里达所说的“丧钟”?),重新把人类的智识和热情导引到已偏离多年的主航道之上。今天,“何为启蒙”重新成为了问题,该问题自康德给出第一次回答之后,现在又将源源不绝地向人类提供思想的原料和想象的空间,又将以其深邃和广袤的问题性滋润这片被“革命”的涅槃之火焚烤得太过荒芜而至龟裂的家园。“何为启蒙”的话题又将为沉溺于各种败坏和混乱中的思想建立起自我造血的功能,或者建立起能够产生问题的内在机制。

福柯审查了两百余年的思想史之后,坦率地告诉我们,虽然启蒙是人类走向成熟的一种必要手段,但“我们所经历的许多事情使我们确信,‘启蒙’这一历史事件并没有使我们变成成年,而且,我们现在仍未成年。”[4](P542)由此推广开去,那么,“现代哲学,这正是试图对两个世纪以前如此冒失地提出的那个问题作出回答的哲学。”福柯的这种思想实际上暗示着一个我们不愿面对的事实:我们并不成熟!在经过了两个多世纪的奋斗之后,我们差不多还停留在原地。于是从福柯这位“新型档案员”(德勒兹语)所提供的历史资料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引出许多急需回答的问题。因此,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基本上还在康德终生所从事的范围之内,或者说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还是康德式的。

福柯在他晚年的思想中把启蒙放在了康德的“批判”思想的意义上来考察,甚至把自己整个一生的思想也作了一次批判性的洗礼。在他看来,启蒙就是批判。他认为,启蒙作为今天我们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体质的、文化的事件的总体而成为一个样特殊的精神领域。启蒙作为直接关系的纽带而把真理的发展同自由的历史联系起来的事业,构成了一个至今仍摆在我们面前的哲学问题。启蒙就是批判,那么我们又如何理解批判呢?福柯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我们自身的批判的本体论,绝不应被视为一种理论、一种学说,也不应被视为积累中的知识的永久载体。它应被看作是态度、‘气质’、哲学生活。在这种生活中,对我们是什么的批判,既是对我们之被确定的界线作历史性分析,也是对超越这界线的可能性作一种检验。”[4](P542)福柯这种既朴素、古典又现代味十足的思想给启蒙定了一个笼统、抽象甚至模糊的性质,但或许这种凌虚之思方才是启蒙观念最好的追随者。同时,这种思想凝聚成一种现象,比如就叫“福柯现象”,我们的启示可能更为明确。

启蒙观念的深刻启示并不就是福柯关于启蒙思想的历史性复述,而表现在这位经常同后现代联系在一起的思想家,在他的学术生涯终结之际,却“浪子回头”般地肯定了启蒙批判以及其他具有古典品位的思想,正如一位西方学者所评价的那样,“福柯最终还是放弃了对后现代性的同情,遁入尘封的古代卷帙中,在。因此他不仅从‘神秘而恼人的’后现代性中退却了出来,而且甚至变成了某种具有康德主义成分的古典主义者和现代主义者。”[10](P94)正是由于启蒙的召唤,福柯从思想的废墟上站了起来,回归到了“应然”的境域中。这实在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启蒙观念在“福柯现象”中的深层次表现对我们理解当今的精神状况颇有帮助。虽然我们如今对进步的可能性所抱的信心已粉碎无遗,但是我们我们的境遇与启蒙运动时所面临的一样,当时,“他们还不敢断定这场运动的最终目的何在,但他们同样受到它(按指启蒙)的力量的影响。他们相信,这一趋向是人类的崭新的未来的预兆。”[2](P13)这同当今的时代精神极其相似,或者至少可以在我们这个同样紧张、亢奋的时代精神中观察到启蒙运动的影子,这不仅仅因为我们的时代产生于启蒙运动,更是由于我们的时代本身就处于“启蒙”之中。确如康德所说,“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们目前是不是生活在一个启蒙了的时代?’那么回答就是:‘并不是,但确实是在一个启蒙运动的时代。”[3](P28)我们的确是生活在一个正在启蒙的时代,因为我们诸多方面的不成熟,所以我们所处的并不是一个启蒙了的时代,许许多多的迹象表明,我们有关的启蒙的梦还要继续作下去,我们有关启蒙的讨论还得持续下去,而最终我们有关启蒙的故事还要继续流传下去。

不仅福柯的个体性转变是启蒙观念的杰作,甚至整个现代文化的转型都是启蒙思想的结果。

众所周知,启蒙的观念在20世纪却遭到了全面的挑战和质询,甚至在后尼采时代的颠覆或解构风潮中,传统的启蒙观念几乎名誉扫地。其实启蒙这种挣脱鬼魅统治的“祛魅”(disenchantment)从根本上就意味着对信仰的颠覆,也就是说,启蒙本身就是一种颠覆行为,而启蒙之被颠覆也当在情理之中,应了了“以暴易暴”的古训。人们在启蒙运动中所积累起来的“造反”经验在后来人们对启蒙自身的造反过程中起了巨大的作用,因为启蒙运动后来又在理性建设和压制信仰方面落下了窠臼。因此启蒙运动这场理性“造反”信仰的运动,与20世纪非理性造反理性或启蒙之被颠覆的运动共同构成现代思想史的两个并立而共生的维度。

启蒙运动这个被韦伯称作世俗化的“祛魅”(Entzauberung)过程便构成了“现代性”的基础。而有人据此进一步认为这种祛魅最后引火烧身,导致对自身的祛魅,对于启蒙这个始作俑者来说,“具有讽刺意味的结论是,具有祛魅性质的现代科学开始了一个由祛魅的科学本身而至结束的进程”[11](P4)。在这种颠覆者恒被颠覆的辩证发展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一个极为有趣的逻辑和一个鲜明的回归过程,也就是从disenchantment(祛魅)到re-enchantment(返魅),即重新回归启蒙的过程。就在这种“反者道之动”的永恒辩证法中,启蒙的奠基性作用和建构性功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现代人对启蒙的颠覆本身就是启蒙最为生动的展现。在那些需要现代人胼手胝足努力破除的权威中,有人认为启蒙运动树立起来的理性是最新的最具危险性的权威,其间有漫天的技术统治、有难以填充的人类中心主义及其各种几近野蛮的渴求、有最官僚化的思想规范等等。现在看来,这些或许很有道理的观点,其实有些过时了,它阻碍着我们对历史的清理和整合,妨碍着我们平心静气地思考往事的工作棗这乃是我们这场伟大的社会文化转型的“急所”。一个不无启示性的现象就是:17世纪是公认的“理性的时代”,到了18世纪时理性却被放在了审判席上的“被告”一方,但正是对理性的这种严格的批判导致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理性主义的空前繁荣。在此我们不禁会联想到:当今我们从不同方面对启蒙所进行的详尽的批判性反思是不是也会经受同样的历程并产生同样的结果?我们对此持历史的乐观态度,这种历史的乐观态度正是启蒙运动给我们的教导,因为“启蒙精神所推崇的理念是抽象的个人主义以及无限制的乐观主义”(刘小枫语)。我们的确有理由认为,当今对启蒙的讨论实际上是受到了历史事件的刺激和历史理性的召唤,一个基本上无庸置疑的自然而然的结论就是:新的一轮启蒙即将在全方位的讨论中全面铺开。

启蒙在20世界的流变昭示了一个深刻的启蒙观念:启蒙就是转型。不管从世俗政治权力的交接、理性对信仰的颠覆、现代知识形态的诞生,还是人类新的理想的升起,都可以说明我们的时代是一个转型的时代。对此,福柯曾总结到:“‘启蒙’是一种事件或事件以及复杂的历史进程的总体,这总体处于欧洲社会发展的某个时期。这总体包含这社会转型的各种因素,政治体制的各种类型,知识的形式,对认知和实践的理性化设想。”[4](P537)难怪福柯要把今天同样处于转型期的现代哲学看作正是试图对两个世纪以前如此冒失地提出那个问题即“何为启蒙”作出回答的哲学。究其根本之处便在于“转型”使然。

以尼采哲学为例,虽然19世纪至20世纪欧洲所经历的生活条件的巨大骤变既毁灭性地又建设性地影响了一般信念,此时文化卷入蓬勃高涨的那种要求更深刻地理解自我的运动之中,仿佛出现了一种与传统彻底决裂的趋势。在对这种时代精神的定位中,我们纵然不能把它看作是启蒙运动的现代翻版,但它与历史上那场著名的运动也颇为相似。同时,以尼采为龙头的现代、后现代文化乃是由启蒙运动直接发展而来,也就是说,“早在启蒙运动时期出现的文化问题发展成为一种运动,而‘对一切价值进行重新估价’则成为这一运动的口号。”[12](P912)尼采哲学成为当前文化运动的口号,使现代精神的文化表现形式更多地具有了“运动”的特征,并极大程度地影响了海德格尔、德里达以及法兰克福学派、新实用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现代思想家和现代思想流派。而所有后来的这些“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主义大战和话语通胀(inflation of discourse),恰便是启蒙的又一轮精彩表演。

参考文献:

[1] 卡西尔.国家的神话[M].范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 卡西尔.启蒙哲学[M].顾伟铭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3] 康德.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A].何兆武译.历史理性批判文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4] 福柯.何为启蒙[A].杜小真编选.福柯集[C].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5] 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 董乐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6]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7]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贺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8] 萨拜因.西方政治学说史[M].盛葵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9]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10] 贝斯特,凯尔纳.后现论[M].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第9篇: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范文

大自然给了我们许多启示,比如人们利用蝙蝠的超声波造出了雷达,用鹰滑翔的原理造出了飞机……这些都靠着大自然的启示,人们才能得以进不,发展。

而给我启示最多的是那一只只微不足道的小蚂蚁。他们很勤劳,日日夜夜不停地挖洞,然后又把沙砾一颗一颗搬出来,这样来来回回没有停止,也没有一只蚂蚁逃避。它们干起活来很认真,而且分工明确,一些站在洞里,不停地挖沙子,一些站在洞口,不停地把沙子运出去,一些站在洞边,不停地把沙子搬到离洞口较远的地方,就是这样的枯燥,辛苦的反复工作,依然一丝不苟,还有一些在周围布停徘徊,寻找食物。它们十分的团结友爱。小蚂蚁找到食物不会自己吃掉,而是和同伴们分享,食物太大了,一只蚂蚁就回去叫同伴一起把食物运回到洞中。而遇到侵略者,它们就会派出小部分出动,而从不单枪匹马的去对敌,如果敌人太强大,后方就会出动源源不断的后备军去打敌人,直到赶走侵略者,得到胜利之后,再分享战果,很多种蚂蚁就是靠着这一点团结互助友爱的精神,使蚂蚁群不断日益壮大的。如果遇着有受伤的同伴,别的蚂蚁就会把它驼回蚁洞去。

蚂蚁给了我很多启示,我应该向蚂蚁们学习,学习它们勤劳勇敢、认真踏实、坚持不懈、一丝不苟的态度和团结友爱的精神。这种态度和精神一直不断的激励着我。

五年级:何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