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辐射事故应急演练总结范文

辐射事故应急演练总结精选(九篇)

辐射事故应急演练总结

第1篇:辐射事故应急演练总结范文

走进他们中间,细细聆听防化队的那些事儿,原来在这里,有一群常年与“毒魔”较量、视“毒魔”为天敌的“降魔”勇士:防化尖兵。这是一支与毒剂、核生化、放射物等“毒魔”打交道的部队;训练场上,“毒源”肆虐,他们与毒共舞,练就一手手过硬的“降毒”神功;演练阵地,硝烟弥漫,他们深入“沾染区”、冲破“隔离带”,一次次成功助推我方战机远离险区、翱翔蓝天;灾难来临,人命关天,他们反应神速、临危不惧,将一个个险情快速排除、化险为夷……

在刀尖上跳舞的人

想要降服“毒魔”,没有几样看家的本领和压箱底绝活是不行的。在防化队,不管是干部还是战士,都是八仙过海各有绝招。

防化专业包括侦察、观测、洗消、淋浴、化验等,各类车辆和武器装备多达上百种,技术性能指标说明书全部放在一起能有一人多高,队长陈华却能对各类装备性能指标“一口清”,熟练操作各种型号的专业车辆和武器装备。

“毒魔”的厉害是众所周知的,毒剂蒸汽只要轻轻吸入一口便会使人中毒,轻者皮肤溃烂,重者神经受损、呼吸受阻、威胁生命,因此常人是“闻毒色变”、避之不及。有人开玩笑说:“跟毒剂打交道如果没有真本领,就如同一只脚踏进了鬼门关。”

化验员胡育彪就是一个常年与“毒魔”打交道在“刀尖上跳舞的人”。他胆大心细,摸透了沙林、维埃克斯、芥子气等“毒魔”的脾气秉性。广州地区夏季潮湿炎热,为了快速准确查明毒剂种类,胡育彪认真查阅专业资料,反复进行对比试验,总结出了一套适合高温高湿地区毒剂化验的方法,将分析化验时间缩短了近20%。

“你知道顶布有多少个搭扣,围布有多少个挂钩吗?”走进淋浴训练场,大老远就听见班长王江信在提问班里的战士。作为淋浴班班长,王江信对自己的专业可谓精通,尤其是他那招“一掌定乾坤”更是令人佩服。淋浴作业时需要将水加热对人员进行洗消,这对水温的控制要求很高,一般通过控制面板上的温度显示器进行判断,但是在时间上有一定的滞后和误差。王江信通过反复练习摸索,仅用手掌触摸锅炉外壳就可以判断出锅炉内的水温,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将出水温度控制得分毫不差,不得不令人叫绝。这样的绝活在防化队还有很多:有人使用喷枪打点打线百发百中,有人辐射侦察仅靠听音(仪器声响)就能判定沾染边界,有人道路洗消消毒剂用量控制精确无误……在防化勇士的各式绝招面前,“毒魔”也不得不收起了它那嚣张气焰。正是因为人人都有拿手本领,全队在执行各项“降魔”任务中才能稳操胜券、逞能显威。

“降魔神兵”摩拳擦掌

5:00,四下一片安静,官兵们正沉浸在睡梦中。突然,一声刺耳的警报声打破了宁静。5:03,全队官兵在紧急集合地点集合完毕,队长陈华下达了命令:某化工厂仓库发生爆炸,造成大量有毒化学品泄漏,核化应急小分队立即做好出发准备。

按照预案,核化应急小分队成员立即分头检查车辆和防护器材,应急器材仓库同时打开,发放专业应急器材。

5:15,车辆装备检查完毕,核化应急分队成员完成出发准备……

这是他们组织的应急处突演练的一个场景,整个过程用时只需15分钟。这样的演练对官兵们来说可谓是家常便饭,用教导员杨建铭的话来说这是锻炼部队反应、检验官兵训练成果的最有效方法。事实上,大多数新兵对毒剂都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他们为此一方面精心安排教员讲解有关理论知识,进行心理辅导,一方面增加实毒侦检训练时间,每年平均超出大纲要求的30%,帮助官兵有效克服恐惧心理,同时也提高了毒剂侦检水平。在这里,官兵摩拳擦掌,刻苦训练,练就了一身“降魔神兵”的过硬本领。

兰州大比武一战成名

“嘟嘟……”2002年盛夏,警报长鸣,空军防化兵跨区机动演练大比武在兰州拉开序幕,该防化队参赛队员闻令出动、紧张有序,紧急展开救援演练。比武现场,只见他们有的放出机器人操纵操作箱,有的攀爬一道道楼梯,有的跨越一个个障碍,有的深入染毒区搜索查找泄漏源……这是历年来空军范围内规模最大、兵力最多、训练课目最全的一次演练。就是这次兰州大比武,成为该防化队官兵永远的骄傲。

他们在比武中一举夺魁,在8个专业中获得了观测、侦察、修理专业的第一名,喷洒、淋浴专业的第二名,观测专业的第三名,时任教导员获防化技能第一名,队长也获得了队长全能第一名,此外他们还获得了17个单项课目中的5个第一名。这次跨区机动演练和驻训比武,该防化队参演兵力47人,车辆9台,途经6个省份,往返行程5800多公里,历时80余天,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圆满完成了跨区机动演练和驻训任务。此次大比武见证了他们的辉煌,使防化队步入了建设发展“快车道”。

快要爆炸的化学品

“危险化学品仓库发生泄漏,剧毒气体正在急剧扩散,泄漏源不明,命令你们立即抢险……”2006年5月10日晚,广州市大观路一仓库发生化学品燃烧事故,他们接到了这样的命令。由于消防队对化学品燃烧束手无策,在接到军区空军指挥所命令后,他们立即组织战前动员,仅用10分钟就完成了临战准备。

参战官兵克服暴雨天气、道路泥泞、交通拥堵等困难,冒雨开进,火速开赴事故现场。到达现场后了解到火灾后仓库管理人员四处逃散,无法准确掌握起火仓库库存化学品情况,且发现堆放在仓库门附近的部分化学品(事后查明包括氢氟酸、甲基丙烯酸甲酯、高锰酸钾等)容器已在高温下严重变形,随时可能发生爆炸。

防化队官兵果断提出建议措施,克服毒烟熏烤、体力透支等困难,采用沙土和水泥覆盖、压制火势、控制险情的方法,处理了氢氟酸泄露、保险粉自燃等10余次险情,稳定了现场局势。

三箱方便面见底,脚本完成

航空辐射侦察是指我方遭敌核武器袭击后,用飞机运载核辐射剂量探测仪器,查明地面放射性沾染情况的一种侦察手段。和平时期,也可用于对核电站或其他核事故造成的地面、水域和空间放射性污染进行监测,具有速度快、测量范围广、机动灵活、受地形限制小的特点,能明显减少侦察人员的照射剂量。在高剂量区、水泛区以及其他车辆、人员难以实施侦察的地方,航空辐射侦察更有其独特的使用价值。

第2篇:辐射事故应急演练总结范文

关键词 危险品 安全管理 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X921 文献标识码:A

1针对极端危机情境的应急演练常态化

1.1 应急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

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规定,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加强指挥信息系统、应急物质保障、专业救灾抢险队伍、应急标准体系以及运输、现场通讯保障等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建设国家、省、市三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国家、区域、骨干专业应急救援体系。

为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规范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测井公司应急管理工作,提高测井公司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水平,增强综合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预防和控制次生灾害的发生,保障测井公司员工和公众的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特大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维护测井公司的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促进测井公司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测井公司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以及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和山东省、东营市相关管理规定、应急预案等文件制定了综合应急预案。

发生测井公司级发生放射性、爆炸物品、火灾爆炸、人员重伤死亡以及公众关注容易引发舆情的事件立即上报,时限20分钟以内,每半小时一次持续报告。其他突发事件不得超过40分钟,境外事件不得超过5个小时。

1.2应急演练演练内容

包括测井公司在内的油田各单位应制定年度应急演练计划,按照“先单项后综合、桌面推演与现场实战相结合、循序渐进、时空有序”等原则,合理安排演练的频次、规模、形式、内容、时间、地点以及责任人等。

公司每半年至少组织1次综合性应急演练,三级单位每季度至少组织1次综合性应急(或现场处置方案)演练;成建制四级单位每月至少组织1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

各单位应急演练应以相关应急预案或应急处置程序为基础,编制应急演练脚本。演练脚本应体现和执行应急预案所有环节,达到检验预案、锻炼队伍、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的目的。

应急演练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形式:

(1)桌面演练:没有时间压力情况下,发现和解决预案中的问题,取得一些有建设性的讨论结果,锻炼演习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相互协作和职责划分问题,此演练是功能演习和全面演习的基础。桌面演练通常在会议室举行,由应急组织的代表或关键岗位人员参加,按照应急预案和标准行动程序,讨论所应急采取的应急行动。讨论问题不受时间限制;采取口头评论形式,并形成书面总结和改进建议。主要特点是口头“走一遍”应急响应的场景,成本低。

(2)功能演练:功能演练是指针对某项应急响应功能或其中某些应急响应行动举行的演练活动,可分为单项演习和组合演习,需要调用有限的资源开展现场演习并形成书面报告,目的是为了熟练和检验某些基本操作或完成某些特定任务所需的技术和实战能力。

(3)全面演练:全面演练是针对应急预案中全部或大部分应急响应功能开展演练。全面演练一般要求持续几个小时,采取交互式方式进行,演练过程要求尽量真实,调用更多的应急人员和资源,来开展人员、设备及其他资源的实战性演练,以检验相互协调的总体反应和应急能力。

1.3演练资料总结归档

应急演练结束后,演练单位要对演练的组织过程、效果进行评估,提出持续改进措施,完善应急预案,形成演练总结报告,存档并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备案。

演练结束后做好总结,总结内容应包括:

(1)参加演练的单位、部门、人员和演练的地点;

(2)起止时间;演练过程和各相应时间节点;

(3)演练项目和内容;

(4)演练过程中的环境条件;

(5)演练动用设备、物资;

(6)演练效果;

(7)持续改进的建议;

(8)演练过程记录的文字、音像资料等。

2提升对危险品可能引起的社会安全危机的认知

测井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有放射性源、爆炸物品,公司的人员聚集场所多,存在发生工业生产事故、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事件等风险。加强各类突发事件的风险源分析,排查公司生产、生活、大型活动中,易发、高发突发事件的类型及各类施工、活动场所,做好各类事件的危害预测,分析突发事件与各类次生灾害、次生事件的关系、紧密程度,为科学制定应对措施提供依据。

公司通过宣传和培训,使各单位应将应急培训纳入本单位年度培训计划,每年年底前编制完成下年度应急培训计划,并上报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

同时各单位应定期开展单位负责人、分管领导、应急管理人员、应急救援人员、从业人员等各级各类人员,特别是新入厂、转岗员工的应急培训。

应急培训的主要内容有:

(1)危险源辨识、危害因素识别与风险分析。

(2)应急救援知识与技能,个人防护、自救、互救等基本知识。

(3)应急职责、应急响应及实施程序。

(4)应急设施、设备、器材的性能与使用方法。

(5)应急对策与防护措施。

(6)相关应急预案、应急处置程序。

(7)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章。

测井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会同组织、宣传和培训等有关部门,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向员工和各单位周边公众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普及安全生产突发事件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和应急处置知识。

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组织测井公司应急培训,内容应包括: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师资、培训人员、培训效果、培训考核记录等。

3加大危险品管理信息化等安全投入

首先进一步完善危险品动态监管数据库、库区数字化监控系统、生产运行监控指挥系统三大与危险品有关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共享与实时更新,同时由异地数据定时更新保存变为异地数据实时更新保存。其次打造危险品数据采集、数据使用、数据管理三个方面的坚固可靠的信息安全体系,加强危险品管理信息化工作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系统应用安全三个方面的信息安全考核,确保危险品管理信息系统安全。

第3篇:辐射事故应急演练总结范文

从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发生原因,不难看出当时的人们对防原医学的认识还不到位,对核辐射的防护认识远远不够。防原医学源于1955年我国做出研制核武器重大决策后,应对核武器损伤而发展起来的。防原医学阐明了核武器的杀伤作用和核爆炸各类损伤的发生情况、发病规律、救治原则和措施,为应对核与辐射事故、核恐怖等事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由此制定的应对预案、措施和方法。但是由于近20年来,我国已停止了核试验,对其的临床研究逐渐减少,研究进展和救治措施都相对滞后,因此大多数学员认为防原医学这门课程并不重要,心理上不够重视这门课的学习。此外,由于大多数教学单位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方向往往会紧跟前沿学科,加上科研体系的考评机制多以科研论文来衡量,也导致了多数教员对防原医学的教学不够重视。然而随着新军事革命的挑战,我们必须注意到当今核电站建设数量的增多,国际和国内核与辐射事件的频发,以及核恐怖袭击仍有可能发生,再加之民用辐照中心在全球的建设和各领域的广泛使用,尤其是在农作物育种、食品消毒等方面的大量使用,都极大地增加了人类受到辐射照射危险的可能性,因此需要培养大量具备防原医学和放射卫生学知识的专业人员[5]。随着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30周年,再一次让人们意识到加强防原医学和辐射防护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防原医学改革,提高全民对防原医学的认识和应对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医学救援处置能力。任何形式的教学改革都应从教学理念的革新开始。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唯有从信念上得到重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对教学内容的认识[6]。教员应当认识到防原医学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所凸显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防原医学基本的理论体系知识外,要适当引入国内外最新的核事故和医学处理案例,从学员所学专业和今后工作的实际需要调整授课内容。从教学理念出发,做到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效果的有机统一。

2淡化知识的单一灌输,侧重知识的实际应用

本科生的防原医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核武器的杀伤作用和核爆炸各类损伤的发生情况、发病规律、救治原则和措施,以及核与辐射事故应对预案、措施和方法。教员在授课时着重讲授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将大量的时间都用在概念的讲述和基本原理的阐述上,而对于放射辐射防护的具体操作以及放射辐射监测各类仪器的操作使用的课时安排很少。据笔者调查发现,在军事院校的课程安排中,除给预防专业的学员会设置大约占总学时三分之一的课时用于学员的实践教学外,临床专业、检验专业、影像学专业等专业较少或基本不设置实践教学课时,因此这部分学员仅仅只是学习了防原医学的理论知识,对于放射防护的实际运用知之甚少,当遇到突发核事故事件时将无法正确应对。另外,应着重考虑学员今后工作的需求,他们未来的工作很可能会涉及突发核事故应急救援的部署和实施、核辐射医学救援的处置以及给基层官兵教授放射防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7]。因此,在授课内容设计上应侧重知识的实际应用。

3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让学员主动学习

由于医学专业的学生课业比较繁重,有部分学生会选择性地学习,把时间花费在那些其认为更重要的学科上,比如内外妇儿等学科,而对于他认为不重要的学科就想着临时抱佛脚,考试时突击过关。而防原医学这门课程就被很多学员认为是不重要的学科,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对所学专业和未来工作性质的认识不够;二是学生缺乏对军队卫勤现状以及军事预防学科相关专业的认识;三是对核辐射、核威胁、核恐怖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这些离自己很遥远,未来战场相关核辐射医学处置的相关工作与自己无关,因此总是将防原医学视为科普性基础学科,不感兴趣。为了提高学员的兴趣,首先需要在开课时做好国防医学教育,将目前国际形势、未来战争发展趋势的走向以及医学最新发展做深入的剖析,让学员认识到核辐射威胁离自己并不遥远,既是社会热点话题,也与民生息息相关;其次,利用模拟核爆炸演习等视频资料,让学员了解放射沾染的处置、核应急救治的部署和实施、核辐射的个人防护等内容,加强学员对防原医学的感性认识,让学员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最后,了解学员未来工作走向和工作内容,在授课时结合未来战场核辐射医学处置的相关问题,培养学员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带着目标学习,这将很大程度上调动学员的学习主动性[8]。

4加强教学方式的多样性,避免单一性教学

充分利用网络视频和多媒体教学,将一些难以理解和较复杂的概念、基本原理用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边讲解边演示,方便学员理解和掌握。比如,在讲解核武器四种杀伤因素时,可以将核爆炸的影像视频展示给学员。学员通过视频,生动形象地看到核爆炸的特殊景象,即蘑菇云的产生,通过形象记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9]。另外,在急性放射病章节讲授中,采用病例讨论的方式,教员提出问题,让学员自己查找文献,寻找相关病例,总结成幻灯形式,并在讲台上讲解。这种方式有助于学员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其综合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5改革考核方式,考核形式多样化

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是评价学员综合能力的有效保证。学员的成绩评价体系应该包括期终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和实践课成绩。不仅要考核学员对于理论知识、重要概念的掌握程度,还需要考核学员对于核事故应急处理的应对能力,以及基本防护措施的掌握和相关仪器使用的熟练程度。通过笔试、操作、实验设计等多种形式,考核学员的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这将避免部分学员为了应对笔试考试、临时突击背诵就通过考试的想法[10]。此外,通过演习等方式,模拟战场环境,让学员亲临感受放射沾染的处置、核应急救治的部署和实施、核辐射的个人防护等,并将演习的成绩记入总成绩中[11]。因此,考试形式的多样性将一定程度上增加学员学习的兴趣,提高学员的创新性。

总之,切尔诺贝尔事故所造成的巨大伤亡和灾难,值得我们再一次反思,并将核辐射的正确使用和合理防护提升到更重要的位置,加强防原医学教学改革,为应对当下国际形势,培养更多适应新军事变革的专业人才。

作者:许杨 王军平 刘登群 徐辉 李蓉 单位:第三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院防原医学教研室

参考文献:

[1]刘术,蒋铭敏.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医学救援的经验与不足[J].人民军医,2011,54(4):267-268.

[2]刘登群,李蓉,史,等.从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谈防原医学教学改革[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7):630-632.

[3]崔建国,蔡建明,高福,等.防原医学教学改革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12):1034-1035.

[4]程天民.程天民军事预防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686-690.

[5]程天民.我国放射医学、防原医学发展的历史回顾[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5,30(23):3.

[6]刘聪,李百龙.加强防原医学教学,促进学科发展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5):26-28.

[7]曾倩倩,刘玉龙,王万银,等.如何增进军医大学本科生《防原医学学习效果和兴趣》[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1):77-79.

[8]王钰,孙慧勤,李蓉,等.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防原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4):558-559.

[9]郝玉徽,任洞,刘晶,等.提高防原医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109-110.

第4篇:辐射事故应急演练总结范文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1-0078-02

实验室是工业生产中的特殊岗位,由于使用多种化学毒物试剂进行物质分析,往往引起酸碱灼伤及其他职业损伤。现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就工业生产过程中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场所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分析如下。

1、职业病危害因素

1.1

化学有害因素物质分析常用的各类有机酸(如硝酸、硫酸、盐酸等)、无机酸(醋酸、酚酞等)、各类有机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钡、氨等)、无机碱(如苯酚钠等)。上述化学物质如硝酸、硫酸、盐酸、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如皮肤、眼睛接触此类物质可导致皮肤、眼睛过敏或灼伤,由于某些物质如硝酸、硫酸、醋酸、氨等具有挥发性,对眼睛及呼吸道粘膜、皮肤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和过敏作用,可引起接触性皮炎、哮喘和结膜炎,长期慢性接触化学毒物可导致神经系统等不良反应,如出现失眠、健忘等,严重者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另外由于实验环境相对封闭空气不流通,多种混合气体同时吸入加之毒物的联合毒性作用对人体健康可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甚至猝死或诱发癌症,如剧毒药品氰化物等。

1.2 物理因素

1.2.1 噪声 实验室中的大型设备(如离心机)可产生大强度噪声(噪声强度可达80分贝左右),由于实验室空间相对较小,不利于噪声的削减,我国噪声职业接触限值为8 h等效声级不超过85分贝。工作人员长时间在噪声环境中工作易引起疲劳、烦躁、头痛、听力损伤等症状。

1.2.2 高温、热辐射 检验需要许多设备可产生高温或热辐射,引起人体代谢失调,导致中暑。另外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也有一定影响,具体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神志不清等。

1.2.3 电离辐射某些零部件及产品探伤、测厚等工序,工作人员可接触x、y线,长期接触可引起辐射损伤,产生一定生物学效应,如染色体变异、眼晶体浑浊,甚至增加人体器官癌变的发生率。

1.2.4 非电离辐射 实验室工作人员可接触高频电磁场、微波、工频电磁场、紫外辐射等非电离辐射,可导致人体全身无力、头痛、头晕、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另外对心血管系统也可产生不良影响。

1.2.5 不良照明 实验室工作场所不良照明易造成视觉疲劳,导致视力下降,增加近视的发病率。

1.3 生物因素 由于实验室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温度湿度大,通风不良,易造成致病菌的滋生,容易导致工作人员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影响工作人员的健康。

1.4 心理因素 由于实验室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工作人员必须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及敏捷的反应能力,随时观测化学反应的变化及仪器的各项指标,及时调整控制试剂的剂量,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另外由于试验室工作单调,责任心强,导致严重的心理压力以及经济压力,对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威胁,出现烦躁、抑郁等情绪变化。

2、防护对策

2.1 防护管理 (1)加强试剂管理,设置专职人员管理各种试剂,特别加强对剧毒试剂的管理,防止意外中毒事故的发生。(2)结合实验室特点健全试剂、设备管理制度和操作过程,并定期组织检查。(3)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应急救援方案,并定期演练。(4)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应当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定期检测其性质和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5)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并对健康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评价。(6)加强职业卫生知识培训,掌握各种毒物的理化性质及毒性,了解急救常识,提高防护意识。

2.2 环境布局管理 严格划分功能区,保持室内清洁,限制人员流动,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2.3 防毒技术措施 (1)实验装置应密闭化、管道化,尽可能实现负压操作,防止有毒物质泄露、外溢,尽可能争取操作过程程序化和自动控制,可使操作人员不接触或者少接触有毒物质防止失误操作造成的中毒事故。(2)通风排毒设施可用全面通风换气,局部排风,局部送风措施。受技术、经济条件限制,仍然有些有毒物质排出且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必要的机械通风排毒、净化装置,使工作场所有毒物质浓度控制到职业卫生标准限值以下,局部机械排风系统应遵循形式适宜、位置正确、风量适中、强度足够、检修方便的原则确保达到高捕集效率。(3)经局部排气装置的有害物质,必须通过净化设备处理后,才能排入大气,保证进入大气的有毒物质浓度不超过国家排放标准规定的限值。(4)在操作过程中可能突然排出大量的有害物质或易造成急性中毒或易燃易爆的化学物质的场所,必须设置自动报警装置及通风设备,其通风换气次数不少于12次/h。在排风装置的排出口,应避免对居民和行人有不良影响。(5)有可能泄露液态剧毒物质的高风险作业场所,应专设应急设施。

2.4 物理性危害的防护措施

2.4.1 防噪声措施 采用低噪声仪器设备,合理平面布置,并采取隔声、消声、吸声和减振降噪等综合技术措施,控制噪声危害;噪声较大的设备应尽量将噪声源与控制人员隔开,可设置隔离操作控制室。

2.4.2 高温热辐射防护措施 通过合理组织自然通风气流,设置全面、局部送风装置或空调降低工作环境的温度。在炎热季节应供应含盐清凉饮料(含盐量为0.1%-0.2%),饮料温度不宜高于15℃。

2.4.3 防非电离辐射的技术措施 操作过程中有可能产生微波、高频电磁场、工频电磁场的设备应采取防止电磁辐射能泄露的措施,如设置屏蔽网、罩等设备。

2.5 其他措施 增加照明,使工作场所的照明符合《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的要求。

第5篇:辐射事故应急演练总结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区委、区政府工作要求,以环境安全为目标,严格日常监管,加强执法检查,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为服务服从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发展大局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二、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环境安全执法工作,促进全区环境风险源企事业单位环境安全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将全区各类环境安全风险、隐患坚决控制在萌芽状态,切实保障我区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维护社会稳定。

三、主要任务

深化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严格环境安全监管执法,严厉打击非法排污和破坏生态违法行为;加强环境安全建设,持续抓好重点行业(领域)环境安全专项整治;大力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更加浓郁的环境安全氛围;着力加强安全基础工作,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努力构筑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社会监督参与的环境安全工作格局。

四、组织领导

为确保生态环境安全与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工作有效落实,局成立生态环境安全领导小组。

组长:罗

副组长:廖、吕、黄、徐、赖、龙

成员:局各科室(部门)负责人,各镇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各街道生态环境保护与水务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开发区建环局市政环保组。

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对接相应联系镇街,督促抽查工作落实开展情况,确保生态环境安全与安全生产督察、巡查、检查工作落实到位。

领导联系镇街分工:

党组书记、局长:罗,联系新塘镇生态环境保护中心。

党组成员、副局长:廖,联系仙村镇生态环境保护中心。

党组成员、副局长:吕,联系石滩镇生态环境保护中心。

党组成员、副局长:黄,联系开发区建环局市政环保组,永宁街、宁西街生态环境保护与水务综合服务中心。

党组成员、总工程师:徐,联系派潭镇、小楼镇、正果镇生态环境保护中心。

四级调研员:赖,联系朱村街生态环境保护与水务综合服务中心、中新镇生态环境保护中心。

四级调研员:龙,联系荔城街、增江街、荔湖街生态环境保护与水务综合服务中心。

五、检查范围、频次及任务分工

(一)检查范围。

全区环境风险源企事业单位。

(二)检查频次。

按照区分层级、分类监管的原则实施监督检查。重大环境风险源检查频次为1次/月,较大环境风险源检查频次为1次/季,一般环境风险源为1次/半年。

(三)任务分工。

按照分级监管原则明确分工,重大环境风险源和较大环境风险源日常监管由局执法大队负责,一般环境风险源日常监管由开发区建环局市政环保组、各镇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各街道生态环境保护与水务综合服务中心负责。

六、主要工作

(一)落实安全责任,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组织领导。

1.不断强化理论武装。组织观看《生命重于泰山--学习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专题电视片》、《广东省危险废物等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专题实施方案》等系列影片。深入学习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学习关于四川经久乡“3.30”森林火灾重要指示、2020年4月8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关于安全生产重要指示、4月10日关于安全生产重要指示精神,把关于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防灾减灾等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纳入理论学习中心组内容,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守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推动安全发展、高质量发展。(局办公室负责)

2.严格落实工作制度。局党组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研究部署安全生产工作。对照《广东省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实施细则》和广州市贯彻落实《措施》,局领导担起分管范围的安全生产工作领导责任。(局办公室牵头,局综合执法科配合)

(二)加强基础建设,提高环境安全监管能力。

1.做好安全生产宣传。按照区统一部署,配合做好环境安全新闻宣传工作。开展全国第二十个“安全生产月”活动宣传。继续做好新《固废法》《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 年版)《广州市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工作指引》《广州市固废业务办理指引》等“送法上门”活动。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及消防工作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等“七进”宣传活动。通过政府网和《珠江环境报》等开展环境安全公益宣传。(局办公室牵头,土壤与辐射管理科、综合执法科和镇街相关生态环境保护中心配合)

2.开展培训和应急演练。6-8 月,组织环境应急业务综合培训和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环境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培训;7-9月组织开展2021年度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四季度,组织重点产废单位开展2021年固体废物申报登记及广东省固体废物信息管理平台操作培训。局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组织消防等安全教育培训。(局办公室牵头,局水环境管理科、土壤与辐射管理科、综合执法科,环境监测站和各镇街相关生态环境保护中心配合)

(三)加强安全预防,防范重大环境风险问题。

1.落实“一线三排”工作措施。结合环境安全监管职责,制定落实“一线三排”工作措施。督促危险废物持证经营单位结合实际制定“一线三排”具体实施措施,建立“一线三排”工作台账,全面排查、科学排序、有效排除安全风险隐患。(局综合执法科负责)

2.推进“三年行动”专项整治。按照《广州市增城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计划》部署,积极推进落实涉我局相关任务。牵头推进落实增城区危险废物等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加强与区发展改革局、科工商信局、公安分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水务局、应急管理局、卫生健康委、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等 9个区直单位沟通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年度整治任务顺利完成。完善报送机制,建立工作台帐,动态更新“一图两清单”。按区安委办要求,每月报送生态环境领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清单和危险废物等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工作“一图两清单”。(局土壤与辐射管理科、综合执法科分工负责)

3.开展化学品特别是涉危险化学品企业专项执法检查行动。以中新片区为重点,对全区化工企业进行全面排查整治,主要围绕五个方面:一是督促企业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级别;二是对环境安全隐患进行日常排查,确保管理规范;三是督促健全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控措施,确保预有准备。四是督促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开展演练。五是加强环境应急能力保障建设,特别是应急物资和设施完备可靠。通过全面排查整治,切实摸清化工行业环境安全管理底细,消除潜在风险隐患,促进行业规范管理、安全运营。抓好危险废物以及污泥、建筑废弃物等一般固体废物为重点,持续开展打击固体废物环境违法犯罪活动。督促危险废物经营单位认真落实各项危险废物管理制度,强化对危险废物贮存、处置存在重大安全风险场所、环节、部位的隐患排查,落实风险防控措施。开展汛期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岁末年初安全大检查,消除环境安全隐患。(牵头科室:局综合执法科,配合科室(部门):局办公室、土壤与辐射管理科,开发区建环局市政环保组、各相关镇街生态环境保护中心)

(四)开展乡镇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执法行动。

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清理整治。具体保护区名称、级别、区划范围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广州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区划规范优化方案的批复》(粤府函〔2020〕83号)核定,对全区饮用水水源地内环境违法问题,全部限期清理整治到位。(牵头部门:局综合执法科,配合科室:各相关镇街生态环境保护中心)

(五)开展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工作。

坚决贯彻落实《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环发〔2015〕4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行业名录(指导性意见)》(粤环〔2018〕44号)相关要求,以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为主要抓手,进一步推动环境风险源企事业开展风险评估、隐患整治、预案编制、机制健全等工作,促进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推进环境安全监管全覆盖,保障环境安全。(牵头科室:局办公室,配合科室(部门):局综合执法科,各相关镇街生态环境保护中心)

(六)开展汛期环境安全检查专项行动。

重点检查柯灯山水厂、新塘水厂及新和水厂一、二级水源保护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重点水库及其周边范围内污染源,重点环境风险源、生产使用化学品、电镀、危险化学品仓储、产生和处理处置危险废物、油库、油站、规模化养殖业等重点污染企业。对汛期环境安全检查中发现的环境污染隐患,现场责令立即整改,对不能立即完成整改的责令限期整改,对排查中发现的环境违法行为,依法立案查处,并作出行政处罚。对重大隐患问题要建立台账清单,定期跟踪督办,对整治不力或长期不能消除的重大隐患,实行重点督办,确保环境安全问题整治到位,避免发生环境安全事故。(牵头科室:局综合执法科,配合科室(部门):局水环境管理科,开发区建环局市政环保组、各相关镇街生态环境保护中心)

(七)开展环境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

全面排查大型石油化工企业、电镀、火电、水泥、危险化学品仓储码头、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企业、生产使用化学品企业、规模化养殖业,反复整改长期未能得到根治的重点环境风险隐患以及曾发生过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事业单位。重点检查企事业单位落实《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指南(试行)》(以下简称“工作指南”)情况;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措施落实情况;应急资源调查和环境风险评估开展情况;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及其档案建立情况;环境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和备案情况;环境应急演练和培训情况;环境应急物资储备情况;属地管理责任落实等情况。(牵头科室:局综合执法科,配合科室(部门):局办公室、土壤与辐射管理科,开发区建环局市政环保组、各相关镇街生态环境保护中心)

(八)做好日常工作,防止重大环境事件发生。

1.严格环境执法监督。制定《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增城分局2021年度执法检查计划》。组织开展重点核技术利用单位执法检查。根据往年巡查要求,保持重点核技术利用单位巡查频次。结合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检查,督促持证经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要求。强化依法行政,加强执法检查,规范检查内容,完善检查标准,提高执法检查专业性、精准性、有效性,依法严厉处罚违法违规行为。(局综合执法科牵头,局土壤与辐射管理科配合)

2.严格环境应急值守。按月制定生态环境系统应急值班安排;严格落实领导带班和24小时专人值守备勤制度,重大节日、重要时段及恶劣天气期间,严格执行三级值班规定;继续实施执法和监测值班联动机制。组织值班抽查,做好督促提醒,持续传导压力,确保应急值守工作有序开展。及时妥善处理环境安全举报投诉,按规定开展应急救援、事故调查处理。(局办公室牵头,局综合执法科,环境监测站等科室分工负责)

3.完成其它工作事项。按要求参加区委、区政府、区安委(会)办重大活动、会议;完成区委、区政府决定事项(含落实区季度防范会议工作部署工作情况)以及区安委会(办)依职责交办的各项工作,向区安委会(办)报送相关工作材料。(局办公室牵头,局综合执法科配合)

七、工作要求

(一)提高政治站位。

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始终把以人为本、安全发展、执法为民,关爱生命、预防为主融入到具体工作中,加大对非法排污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对企业环境安全管理工作指导和服务,坚决防范和化解重大生态环境风险,坚决守住环境安全底线。

(二)加大环境监督管理和执法力度。

各科室、各部门要突出隐患排查治理和事前预防,促进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对检查中发现的风险隐患,要加强督察督办,确保问题彻底解决,问题严重、现实威胁较大的,要坚决实施停产整治,切实防止事故发生。

第6篇:辐射事故应急演练总结范文

[关键字]核能 核泄漏 危害 放射性污染 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 X59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3-172-1

此前日本发生的福岛核泄漏事故再一次对人类开发利用核能敲响了警钟,面对该次事件,人类要吸取经验教训,预防核风险,时核能的发展得到安全保障,杜防类似核泄漏等具有高辐射事故的再次发生,已成为目前急需处理的重大问题。

1 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及其危害后果

1.1 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再现

于2011年3月11日,日本突发地震,福岛第一核电站第1、2、3号机组全部自动停止运行,而第4到6号机组由于停堆检修正处于关闭状态。由于强震,福岛第一核电站自动停止了一切运转,使得自带的发电系统无法供电。为了能让高热状态的核反应堆冷却下来,福岛第一核电站使用应急用的柴油发电机来维持冷却系统的正常运转。但是好景不长,距地震仅一小时应急柴油发电机就被随之而来的巨大海啸给吞噬了,再加上后来调用的移动电源车和核电站使用的电源不一样,最终福岛第一核电站的电力得不到供应,冷却系统也不起作用了,还没冷却下来的核反应堆里高热的放射性物质有可能会随时泄露。

1.2 福岛核泄漏事故带来的危害

为了防止安全壳因核反应堆内温度过高而受损害,2011年3月12日,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展开了释放氢气作业,但因此造成少量核泄漏。现任日本首相菅直人又将疏散到核电站周边3公里的居民转移到10公里的安全地带。

2 我国核能发展和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目前的核能发展状况及未来走向

目前核能是我国能源使用的主要形式之一,而核电在我国的电力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核电对空气不造成污染,在全世界愈加看中地球气候变化、温室效应的今天,大力推动核电事业发展,已成为我国能源建设的一个重要策略。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国务院决定发展核电,历经了将近四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核电事业终于成形并获得了长久充足的发展。经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统计,至2011年1月底,世界总共有65座正在建设的核电机组,而在这里面我国拥有30座,其比重超出了世界总机组的40%。中国现正在运转的核电机组共13座,世界排名第11位,总装机容量为1116.9万千瓦时,是中国电力装机总量的1.16%,其一年的发电量相当于燃烧3172万吨煤的发电量。据此可知,虽然我国在能源使用体系中对核能利用比重不高,但是除煤炭和石油外核能是我国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能量来源形式。

2.2 我国建立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律体系

在我国核能事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放射性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为了防治放射性污染,我国设立了一系列有效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律,初步建立起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和相应的法律制度。

2.3 我国建立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的不足

总结有以下九点不足之处:(1)缺少公众对核设施选址的环境影响评价环节;(2)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的立法目的没有考虑到安全这一重要要素;(3)没有对含有放射性废物的排污许可证给出明文规定;(4)在核设施的退役制度方面不完善;(5)发生核事故时的应急制度不完善;(6)监察制度不完善;(7)缺少核安全信息公开制度;(8)缺少核损害赔偿法律制度;(9)对于某些涉核企业的法律责任相关规定不够。

3 我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的完善

3.1 对我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不足的完善建议

有了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的前车之鉴,使我国对完善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产生了很大的启发,吸取其经验教训用来完善我国放射性防治法中的不足之处。

3.1.1 将安全要素加入到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立法目的中

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放射性污染,不损害人类生命健康,提高核能、和技术的开发及和平利用比率是我国设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的根本原因。然而,安全始终是核能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它却没有在立法目的里充分体现出来。所以,在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的立法目的里面要充分体现出安全这一因素并给与确切的说明。

3.1.2 将公众参与环节加入到核设施选址的环境影响评价中

在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法律制度,它具体体现了贯彻风险预防原则。虽然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给出了对涉核项目环境影响严格、全面的规定,但是它仍然缺少在核设施选址时对环境影响的公众参与这一必要环节。

3.1.3 完善核设施退役制度

要想保证核设施正常运行,就必须核设施按期服役,一旦核设施超期服役,其结果可能会对核安全产生威胁。所以,坚持核设施退役制度使已到期的核设施进行退役时得到制度保障,但是我们不仅需要核设施运营单位制定有关的核设施退役计划,还需要他们对制度作出相应的改进。

3.2 有关其他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建议

3.2.1 针对建立核事故应急演习制度的分析及建议

我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中无一般化的核事故应急演练制度。我国虽然是核工业大国,但是就应急处置核事故方面实践经历不够,企业和政府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开展核事故应急演练能有效提高核事故应急处理能力。

3.2.2 针对执法监督机关法律责任缺失的分析及建议

作为我国核能事业发展的管理者及主导者,政府能不能严格执行有关的监管义务对核能安全发展来说非常重要。虽然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对违反法律规定的监管人员给出了明文规定,如对那些不合格的单位给与批准许可、不履行相应职责等的监管人员进行依法处置,但并没有对环境影响评价影响机关的一些违法行为赋予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不仅对督促执法监督机关依法履行职责有害,还阻碍了放射性污染的防治以及核能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安薪竹.中国核电往何处去[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1年08期.

第7篇:辐射事故应急演练总结范文

【关键词】农村环境监测;现状;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体系;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2.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443-02

1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突发的环境污染事故频频发生,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最大的特点在于突发性和危害性。由于事发突然、危害强度大,不仅可能造成严重的直接后果。对社会安定也会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必须快速、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能够在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紧急情况下,及时了解污染事故进展,进而采取正确的处置手段来化解环境污染和降低损失。因此,加快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建设,提高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置的应变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2 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现状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环境监测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近十年来,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初步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的环境监测体系,环境监测能力逐步提高。但随着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环境保护工作对环境监测的要求将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对环境监测公共服务能力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同时,环境监测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将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我国的环境监测能力和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新形势下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环境监测公共服务能力总体不高,不能很好地满足公众环境知情权的需要。为此,2008年为确保“十一五”环保目标的顺利实现,环境保护部编制了《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以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为重点,统筹环境监测、环境监察、核与辐射、环境科研、环境信息与统计、环境宣教等各个领域。该规划是我国环境保护史上第一个自身建设规划,为建立科学、国际一流的污染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实现污染减排目标提供强大的能力保障。该规划确定的13项建设任务包括:完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加强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能力、提高应急监测能力、加强核与辐射环境监测能力、推进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建设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提高核与辐射监管水平、加强固体废物监管能力、提高自然保护区管护能力、改善部级环保机构基础设施和基本工作条件、整合建设重大科研平台、推进环境宣教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快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

今年4月刚刚《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本着“适度超前”的原则,构建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切实提高环境监测能力,并对明确环境监测发展方向,提升国家环境监测能力,强化环境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意义重大。该规划从国家环境保护任务与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出发,以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为目标,以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为统领,以科学监测为主题,以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为主线,坚持创新环境监测工作思路,提出了加快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不断提高环境监测公共服务水平的要求;确定了强化监督考核、加强监测评估、提升整体水平三项主要任务,实施环境监测基础能力、运行保障、人才队伍三大重点工程,基本实现“三个说清”和“市县能监测、省市能应急、国家能预警”的目标;明确了法规制度、体制机制、经费投入、人才队伍和科研支撑五大保障措施。本规划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环境监测事业的科学发展,满足政府环境管理与基本公共服务需要。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环境监测网络,不断形成了环境监测体系,具备了很强的监测能力。我国各级环境监测的职能主要是监测所在辖区的环境质量和污染物的排放情况,配合相关的环境部门进行建设项目的验收等。但不可否认,我国农村建设中由于在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上的欠缺,导致在建设过程中经常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及时处理,必将加剧了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尤其农民生活、生产方式转型缓慢,农村建设中面临着严峻的新旧环境问题的严峻挑战,且往往农民成为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最严重的直接受害者。因此环境应急监测在农村建设污染事故中的应急处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环境监测能力最多只覆盖到县(县城镇),现有的农村环境监测统计极其缺乏,因此建立先进的农村建设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警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是及时有效处理农村建设中环境污染事故的首要环节。

3 加快农村环境污染应急监测体系建设对策

农村环境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涉及国家食品与生态安全。随着我国各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一些新旧环境问题正日渐凸显并使农村环境保护日益紧迫,并制约着农村的持续发展。为此应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和监管,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定期公布区域农村环境状况。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和基本农田等重点区域的环境监测。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禁止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地区立项。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行为。研究建立农村环境健康危害监测网络,提高污染事故鉴定和处置能力。

农村建设中控制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除了采取建立事前污染责任保险金制度,推行“绿色保险”等综合策略外,具体措施主要包括:

3.1 编写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预案

应急预警制度包括事件的初步调查和初步评估两个方面的内容。应对建设中的新城镇各类重大环境风险源进行全面调查,筛选出对环境构成主要危害的重点污染物。建立重点危险源档案库和查询系统。确立一批高风险企业和地点作为优先监测目标,密切关注风险变化,动态调整监测预案。

3.2 组建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网络

环境监测部门要根据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预案和监测站内部资源的现状组建符合需要的高效应急监测网络,确定组织机构、界定工作小组、明确职能职责,形成有机整体,统一指挥、统一部署。具体实施应急监测的工作小组按分工可包括指挥协调、现场监测、实验分析、技术支援、报告评价、后勤保障等。

3.3 建立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制度

建立各项应急监测、预警监测制度,完善各项技术规范和工作程序。重点完善突发性环境事件现场监测程序和对应实验室快速响应机制,确保在应急状态下的监测分析质量。结合环境质量的监视性监测和污染源的监督性监测工作,建立感觉灵敏、反应快速的预警监测机制,及时跟踪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加强监测成果的分析评估,主动发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隐患,做好应急响应。

3.4 配备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设备

购置提高实验室分析效率、扩增实验室分析项目、提升现场监测水平、提高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能力的现代化仪器设备。包括:实验室仪器、现场监测设备、应急监测车、个人防护设备、其它辅助设备等。由于应急现场在通讯、信息传输、现场调查工作等方面的特殊要求,应合理配备一些必要的辅助设备,如防爆型对讲设备、激光测距仪、支持现场上网检索信息的手提电脑等。

3.5 收集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信息

多方收集环境污染事故的监测方法、监测标准及事故的处理处置技术的有关信息,汇总各种化学危险品的理化性质及其对动植物所产生的毒害症状资料。建立与上级和邻近地区监测站的通信联系,整合本地区其它实验室的应急监测相关资源和能力,使其成为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力量的一部分。

3.6 开展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演练

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队伍培训相关知识,定期开展针对性实战演练,精心设计,高度仿真。演习应着重训练应急监测体系的反应速度,各部门单位的协同水平,对不同程度污染事故的处理方式,现场监测的实施能力,特别应注意加强监测人员现场自我防护能力。

3.7 标记农村建设重点污染源,为应急处置供可靠依据和准确的处理方法

详细标记内容包括:污染源的分布,企业位置,危险物资储备地点,总图布置,周围敏感点人口分布等信息。掌握了数据源的信息,不仅为监测仪器的准备提供依据,同时也对监测布点有了初步的方案。若在此处发生突发性污染事故时能够即刻知道可能是何种污染物的泄露和采取何种应急措施处置就会提高应急处置的效率。

3.8 科学进行新城镇建设中污染事故的数据分析,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开展环境信息、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和常规环境监测数据的收集、综合分析、风险评估,向社会和各级政府换技能名污染事故预警,启动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预案。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建设在环境保护的工作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能迅速为现场的救援和疏散工作能够提供科学的依据。随着工业化的进行,突发性大气污染发生的频率也越来越高,这要求我们的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强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建设工作的研究,以促进环境与经济和协调、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辐射事故应急演练总结范文

上半年,我局紧紧围绕“绿色*”理念,以控制大气污染保障*会空气质量为重点,以污染减排为核心,以*决战的姿态,全力做好环境准入、监察、监测各项任务。通过全局上下共同努力,由我局承担的6项*倒排期工程、1项市政府折子工程、1项市政府实事以及牵头负责的我区十四阶段控制大气污染折子工程稳步推进。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狠抓大气污染治理,全力做好我区*环境保障和实现全年目标

20*年是*之年,为实现“绿色*”理念,确保*会期间空气质量达标,狠抓第十四阶段控制大气污染措施和*会、残奥会期间大气污染控制措施的落实,是我区大气污染治理的主要任务,为此我局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全力做好*空气质量保障和环境安全工作。为落实《29届*会北京空气质量保障措施》,根据市、区两级要求,结合实际,制定了十四阶段控制大气污染措施实施方案、第29届*会空气质量保障措施实施方案及主要任务分解;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和街乡镇,按照市空气质量保障措施的要求,明确了任务目标和责任分工;积极督促各类污染源完成治理减排工作;加强环境监管,在做好日常监管的同时,从5月10日起,每周六出动17个检查组对21个街乡(镇)特别是*场馆周边重点地区的餐饮、服装干洗等生活源进行巡查,尽最大努力保证*会期间空气质量达标。

2、全力做好第十四阶段控制大气污染阶段性工作任务

(1)为确保*期间空气质量达标,继续狠抓扬尘污染控制工作。建立完善区扬尘办、街乡(镇)、社区(居委会)、村镇四级管理网络体系,加强横向联合,实施分级管理;建立由区城管大队、区建委、区市政管委、区环保局、区环卫中心、区园林局组成的联动体系,共同加强空气质量监管工作;与区城管大队和区建委继续坚持每周2次联合执法检查,对挂帐工地实施动态跟踪和反复检查;协调区环卫中心对子站、*场馆9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道路进行洒水降尘;落实街乡(镇)属地管理,建立并启动扬尘污染控制保障体系;开展绿色工地创建活动,发放环保承诺书,要求施工企业严格落实“五个100%”要求。

(2)为确保*会期间燃煤锅炉达标排放,我局督促全区19家23台常年运行燃煤锅炉制定达标治理方案和*期间减排方案。目前5家7台14兆瓦以上常年运行燃煤锅炉已全部制定达标治理方案,北京二七车辆厂、二七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科丰热力中心、首都航天机械公司正在进行脱硫除尘施工,北京西客站正在实施煤改气工程。同时,进一步加大对违法使用小煤炉等行为的查处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采取有力措施,防止反弹。

(3)为确保*会期间餐饮业油烟达标排放,对1500家餐饮经营单位下达了《限期治理通知书》、《关于餐饮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管理的通知》。要求餐饮企业要配齐油烟净化装置,不符合排放要求的油烟净化装置更换或治理;符合排放要求的,每半年清洗一次,保持稳定达标。

(4)为确保*会期间我区有机化工、印刷、家具制造、汽车喷漆等排放有机气态污染物的企业达标排放,我局分行业组织召开动员部署工作会,制定大气污染源督促治理和加强监管工作实施方案,摸清了底数、建立了台账,并发放1832份达标排放管理通知书。截至5月底,已现场检查汽车喷漆210家、家具制造18家、印刷23家、服装干洗80家。

(5)为确保*会期间机动车尾气达标排放,继续加大了对机动车尾气的检查力度,上半年共入户检查机动车1966辆,夜查1502辆,追查冒黑烟机动车56辆。

(6)为确保*会期间空气质量达标,我局还完成了77家加油站油气回收改造任务,其中内部加油站改造6家,自营加油站改造25家,中石化加油站改造34家,中石油加油站改造12家。

截止到6月15日,*花园子站完成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103天,占全年有效天数的61.7%;云岗子站完成106天,占全年有效天数的63.5%,从完成情况看总体呈上升趋势。

(二)明确目标,深入调研,全力做好总量减排工作

1、严格环境准入,有效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共办理行政许可700项,其中建设项目审批496项,建设验收项目204项,评价达标项目232项,“三同时”执行率100%,从源头控制了污染增量。

2、加强计划、调研和协调工作,努力完成年度减排任务指标。年初,对全区COD增量、消减量进行分析测算,制订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计划;对全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进行调查,为做好减排工作奠定基础;初步确定河西地区减排项目清单,并针对河西地区COD减排任务面临的形势和存在问题向区政府专题汇报,引起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积极与水务等部门沟通协调,督促河西污水处理厂建设工作进度,同时搜集新增减排项目,为完成年度减排任务指标而努力。

(三)统筹兼顾,夯实基础,全力做好全区污染源普查工作

上半年,我区污染源普查共完成了5557个普查对象的普查表填报、审核和录入工作,其中生活源3996个,工业源1374个,农业源182个,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5个。我区普查工作在市污普办的核查验收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漏查率和填报漏项率均为0,差错率远低于国家规定的1.5%,成为受到表扬的六个区县之一。近期,我区污染源普查工作将代表北京市迎接国家环保部的验收检查。

(四)狠抓环境监管和应急工作,全力确保*期间环境安全。为了确保*期间我区环境安全,我局建立了国控、市控重点工业企业管理台帐,并加大日常监督管理力度。坚持全方位、全视线、全覆盖的原则,力争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数字准、责任清。上半年共出动检查2194人次,检查单位2785个,对28家单位进行了立案处罚,处罚金额44.3万元,确保了我区环境安全。我局环境监察队荣获全国环境专项整治优秀集体称号。

1、积极开展“百日”环境安全整治工作,切实消除环境污染隐患。为确保*会期间环境安全,按照市环保局的要求,对全区危险化学品生产、贮存、使用企业开展了“百日环境安全隐患整治活动”,明确行业环境管理规范。采取企业自查和日常执法检查的方式,督促企业制定、修改、完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组织街乡(镇)对非法生产、使用、收购、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场所进行了拉网式排查。整治工作已于5月30日完成,取得了实效,消除了环境安全隐患,构筑了环境安全防线,降低了环境风险。

2、加大水污染防治工作力度,防止发生污染责任事故。上半年,在严格源头控制的基础上,加大水污染执法检查力度,每月对重点工业污染源水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监测,确保达标排放、超标治理。深化了水源防护区内汽修、医院、加油站等行业的专项检查和整治,消除污染隐患。

3、严格执行噪声污染防治法,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难点问题。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噪声污染问题,组织开展联合执法,查处夜间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及设备噪声扰民问题。特别是中高考期间,对各考点周边的噪声污染场所进行监管,严格限制强噪声设备的使用。通过加大执法检查和整治力度,有效地改善了区域声环境质量。

4、加强固体废物和辐射安全管理,不断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一是继续加强对工业固体废物监管,保证依法处置;二是对放射性同位素转让单位转让审批手续、安全措施等方面进行检查;三是组织召开全区辐射工作培训会,明确辐射监管要求,统一发放《辐射工作培训证》;四是会同区公安分局、卫生监督所对涉源单位进行全面安全检查,对存在安全隐患单位提出了整改要求。

5、加强应急演练,不断提高应对环境突发事件的能力。进一步完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并接受了市环保局应急办组织的应急演练,受到了市环保局的肯定。同时,参加了北京华德液压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应急预案的演练,对演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整改要求。

6、加强环境监测工作,为环境监管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方案,加强监测人员业务培训和考核,提高监测水平;严格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管理标准,确保监测质量;高度重视应急监测工作,做到人员、仪器、通讯、车辆随时到位;上半年完成交通环境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的检测,6个月12个降尘点位的监测和6次13个段面地表水的监测、以及33家重点排污企业每月监测等各项监督性监测任务。

7、认真处理群众来信来访,营造和谐社会氛围。为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问题,我局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上半年共计受理环境1097件,其中“12369”环保投诉举报咨询中心1037件,区人大、政协、电话投诉等60件,已全部办理完毕,处理率100%。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由于*花园子站位于四环路、丰北路等多条道路的包围之中,加之处于首钢的降尘区,污染物浓度本底值相对较高,并且从*花园子站建站以来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完成指标情况来看,20*年要增长三个百分点达到65%,完成指标任务难度较大。

(二)按照《“十一五”总量减排核算细则》核算,我区能够实现化学需氧量(COD)削减122.35吨,距离年度削减193.06吨(净削减12吨)的任务目标还差70.71吨,完成年度削减任务形势严峻。

(三)按照十四阶段控制大气污染措施通告要求,我区夏季运行的燃煤锅炉要完成烟气脱硫和除尘治理工作,由于各燃煤锅炉使用单位筹措资金困难,治理改造工作落实难度大。

(四)我区涉及建材、有机化工、汽车维修、家具制造、印刷、餐饮、服装干洗、燃煤锅炉等各类污染源数量多,日常监管难度大,并且按照现有监测能力,完成达标监测工作难度较大。

三、下半年工作安排

(一)全力以赴做好*会空气质量保障和十四阶段控制大气污染工作。一是向区政府专题汇报我区*会空气质量保障工作落实和推进情况;二是继续与区政府督查室、区监察局密切配合,加强督查考核,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三是深入现场,狠抓重点行业特别是常年运行锅炉和重点企业治理、减排工作的落实。

(二)认真负责落实总量减排任务指标。

第9篇:辐射事故应急演练总结范文

1.1编制目的

提高政府应对涉及公共危机的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机制。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环境,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编制依据

制定本方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湖北省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方案》《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对方案》及相关法律、行政法规。

1.3事件分级

突发环境事件分为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Ⅰ级)重大环境事件(Ⅱ级)较大环境事件(Ⅲ级)和一般环境事件(Ⅳ级)四级。按照突发事件严重性和紧急程度。

1.3.1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Ⅰ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环境事件:

或中毒(重伤)100人以上;1发生30人以上死亡。

2因环境事件需疏散、转移群众5万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3区域生态功能严重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遭到严重污染;

4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或12类放射源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5利用放射性物质进行人为破坏事件。

6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城市主要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故;

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污染事故。7因危险化学品(含剧)生产和贮运中发生泄漏。

1.3.2重大环境事件(Ⅱ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环境事件:

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上、100人以下;1发生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

2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受到污染;

疏散转移群众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的3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较大影响。

412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或县级以上城镇水源地取水中断的污染事件。5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河流、湖泊、水库大面积污染。

1.3.3较大环境事件(Ⅲ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环境事件:

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下;1发生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

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影响;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市(州)行政区域纠纷。

33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1.3.4一般环境事件(Ⅳ级)

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环境事件:

1发生3人以下死亡;

引起一般群体性影响的2因环境污染造成跨县(市、区)行政区域纠纷。

345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1.4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应对以下各类事件应对响应:

1.4.1全市行政区域内突发较大环境事件(Ⅲ级)应对工作;

1.4.2超出事件发生地县市区人民政府突发环境事件处置能力的应对工作;

1.4.3跨县市区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工作;

1.4.4上级部门需要协调、指导的突发环境事件或者其他突发事件次生、衍生的环境事件。

1.5工作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环境事件风险防范体系,积极预防、及时控制、消除隐患,提高环境事件防范和处理能力,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消除减轻环境事件造成的中长期影响,最大程度地保障公众健康,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坚持统一领导。属地为主,分级响应。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之间协同与合作,提高快速反应能力。针对不同污染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污染、放射性污染的特点,实行分类管理,充分发挥部门专业优势,使采取的措施与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范围和社会影响相适应。充分发挥地方政府职能作用,坚持属地为主,实行分级响应。

3坚持平战结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做好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思想准备、物资准备、技术准备、工作准备,加强培训演练,充分利用现有专业环境应对救援力量,整合环境监测网络,引导、鼓励实现一专多能,发挥经过专门培训的环境应对救援力量的作用。

2组织指挥与职责

2.1组织体系

本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组织体系由应对领导机构、综合协调机构、有关类别环境事件专业指挥机构、应对支持保障部门、专家咨询机构、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突发环境事件应对领导机构和应对救援队伍组成。

2.2应对领导机构及职责

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应对工作的方针、政策,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领导机构是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指挥部。统一负责领导指挥全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认真落实市政府有关环境应对工作的指示和要求;完成省、市政府下达的其他应对救援任务。各有关成员部门负责各自专业领域的应对协调保障工作。

2.3综合协调机构及职责

具体负责突发环境应对事件应对工作应对响应的组织、协调和实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综合协调机构是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指挥部办公室。

组织拟定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方案;统一协调较大、一般环境事件的应对救援工作;指导县市区政府有关部门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部署全市环境应对工作的公众宣传和教育,施工作;建立和完善环境应对预警机制。统一环境污染应对信息;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其他应对救援任务。

2.4有关类别环境事件专业指挥机构

做到信息共享;按照各自职责制定本部门的环境应对救援和保障方面的应对方案,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指挥部各有关成员单位之间建立应对联系工作机制。保证信息通畅。并负责管理和实施,做好相关专业领域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需要其他部门增援时,有关部门向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指挥部提出增援请求。

2.5应对支持保障部门

各应对支持保障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突发环境事件应对保障工作。

2.6县市区人民政府突发环境事件应对领导机构

一般、较大环境事件发生地县市区人民政府成立现场应对救援指挥部。所有参与应对救援的队伍和人员必须服从现场应对救援指挥部的指挥。现场应对救援指挥部为参与应对救援的队伍和人员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县市区人民政府的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机构由县市区人民政府确定。环境应对救援指挥坚持属地为主的原则。

2.7专家咨询机构及职责

聘请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和军队有关方面专家组成。参与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指导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处置工作;为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指挥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指挥部设立突发环境事件专家组。

2.8应对救援队伍

全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救援队伍由各相关的专业应对救援队伍组成。有关类别环境事件专业指挥机构组建相关专业的应对救援队伍。

3预防和预警

3.1信息监测

3.1.l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指挥部有关成员单位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

3.1.2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

3.2预防工作

掌握全市环境污染源的产生、种类及地区分布情况。市政府各相关部门负责了解市内外的有关技术信息和形势动态,1开展污染源、放射源和生物物种资源调查。市环保局负责组织开展对生产、贮存、运输、销毁废弃化学品、放射源的普查。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意见。

完善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方案。市政府各相关部门负责指导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完善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方案。2开展突发环境事件的假设、分析和风险评估工作。

3.3预警及措施

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分为四级,按照突发事件严重性、紧急程度和可能波及的范围。预警级别由低到高,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分别对应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特别重大(Ⅰ级)四级突发环境事件。根据事态的发展情况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预警颜色可以升级、降级或解除。

按照相关应对方案执行。收集到有关信息证明突发环境事件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

县级以上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以下措施:进入预警状态后。

1立即启动相关应对方案。

2预警公告。蓝色预警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黄色预警由市人民政府负责。

3转移、撤离或者疏散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

4指令各环境应对救援队伍进入应对状态。随时掌握并报告事态进展情况。

5针对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中止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行为和活动。

6调集环境应对所需物资和设备。

3.4预警支持系统

3.4.l建立环境安全预警系统。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建立重点污染源排污状况实时监控信息系统、突发事件预警系统、区域环境安全评价科学预警系统、辐射事件预警信息系统、船舶污染事件应对设备库、船舶污染快速反应系统、长江、清江、黄柏河、沮漳河和香溪河环境监测系统。

3.4.2建立环境应对资料库。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处置数据库系统、生态安全数据库系统、突发事件专家决策支持系统、环境恢复周期检测反馈评估系统、辐射事件数据库系统。

3.4.3建立应对指挥技术平台系统。市政府有关部门根据需要。建立有关类别环境事件专业协调指挥中心及通讯技术保障系统。

4应对响应

4.1分级响应机制

市环保局及市政府相关部门根据情况给予协调支援。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响应坚持属地为主的原则。各县市区政府按照有关规定全面负责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处置工作。

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响应分为特别重大(Ⅰ级响应)重大(Ⅱ级响应)较大(Ⅲ级响应)一般(Ⅳ级响应)四级。超出本级应对处置能力时,按突发环境事件的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应及时请求上一级应对救援指挥机构启动上一级应对方案。Ⅲ级响应由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指挥部决定,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指挥部办公室或有关类别环境事件专业指挥机构组织实施。

4.2应对响应程序

4.2.1Ⅲ级响应时。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指挥部办公室按下列程序和内容响应:

1开通与突发环境事件所在地应对指挥机构、现场应对指挥部、相关专业应对指挥机构的通信联系。随时掌握事件进展情况;

2立即向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指挥部指挥长报告。启动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指挥;

3及时向市政府报告突发环境事件基本情况和应对救援的进展情况;

4通知有关专家组成专家组。通知相关应对救援力量随时待命,为事故发生地或相关专业应对指挥机构提供技术支持;

5派出相关应对救援力量和专家赶赴现场参加、指导现场应对救援。

4.2.1有关类别环境事件专业指挥机构接到特别重大环境事件信息后。主要采取下列行动:

1启动并实施本部门应对方案。及时向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指挥部报告;

2启动本部门应对指挥机构;

3协调组织应对救援力量开展应对救援工作;

4需要其他应对救援力量支援时。

4.2.3各县市区政府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响应。结合本地区实际,自行确定应对响应行动。需要有关应对力量支援时,及时向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指挥部办公室提出请求。

4.3信息报送与处理

4.3.1突发环境事件报告时限和程序

应在1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报告,突发环境事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以及负有监管责任的单位发现突发环境事件后。同时向上一级相关专业主管部门报告,并立即组织进行现场调查。紧急情况下,可以直接报告市政府应对办公室或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指挥部办公室。

1小时内报告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指挥部;重大(Ⅱ级)环境事件立即报告省政府,特别重大(Ⅰ级)环境事件立即报告国家环保总局,并通报其他相关部门。

向省政府及省环保局报告。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向市政府报告。市政府在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

市级有关部门应立即向市政府报告。较大(Ⅲ)重大(Ⅱ级)特别重大(Ⅰ级)突发环境事件。

4.3.2突发环境事件报告方式与内容

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分为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类。初报从发现事件后起1小时内上报;续报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后随时上报;处理结果报告在事件处理完毕后立即上报。

主要内容包括:环境事件的类型、发生时间、地点、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质、人员受害情况、捕杀或砍伐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的名称和数量、自然保护区受害面积及程度、事件潜在危害程度、转化方式趋向等初步情况。初报可用电话直接报告。

初报的基础上报告有关确切数据,续报可通过网络或书面报告。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进展情况及采取的应对措施等基本情况。

处理结果报告在初报和续报的基础上,处理结果报告采用书面报告。报告处理事件的措施、过程和结果,事件潜在或间接的危害、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参加处理工作的有关部门和工作内容,出具有关危害与损失的证明文件等详细情况。

核与辐射事件的报告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按照相关规定程序执行。其中。

4.3.3特殊情况的信息处理

或者事件可能影响到境外,如果环境事件的伤亡、失踪、被困人员中有境外人员。应立即将有关情况报送市政府应对办和市外事侨务办。

4.4指挥和协调

4.4.1指挥和协调机制

通知有关部门及其应对机构、救援队伍和事件所在地毗邻县(市、区)政府应对救援指挥机构。各应对机构接到事件信息通报后,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指挥部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情况。应立即派出有关人员和队伍赶赴事发现场,现场救援指挥部统一指挥下,按照各自的方案和处置规程,相互协同,密切配合,共同实施环境应对和紧急处置行动。现场应对救援指挥部成立前,各应对救援专业队伍必须在当地政府和事发单位的协调指挥下坚决、迅速地实施先期处置,果断控制或切断污染源,全力控制事件态势,严防二次污染和次生、衍生事件发生。

专家组组织有关专家迅速对事件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应对状态时。提出应对处置方案和建议,供指挥部决策参考。根据事件进展情况和形势动态,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意见;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危害范围、发展趋势作出科学预测,为环境应对领导机构的决策和指挥提供科学依据;参与污染程度、危害范围、事件等级的判定,对污染区域的隔离与解禁、人员撤离与返回等重大防护措施的决策提供技术依据;指导各应对分队进行应对处理与处置;指导环境应对工作的评价,进行事件的中长期环境影响评估。

环保、交通、长江海事、地方海事、卫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水利水电等有关部门提供事件发生前的有关监管检查资料,发生环境事件的有关部门、单位要及时、主动向环境应对指挥部提供应对救援有关的基础资料。供环境应对指挥部研究救援和处置方案时参考。

4.4.2指挥协调主要内容

环境应对指挥部指挥协调的主要内容包括:

1提出现场应对行动原则要求;

2派出有关专家和人员参与现场应对救援指挥部的应对指挥工作;

3协调各级、各专业应对力量实施应对支援行动;

4协调受威胁的周边地区危险源的监控工作;

5协调建立现场警戒区和交通管制区域。确定重点防护区域;

6根据现场监测结果。确定被转移、疏散群众返回时间;

7及时向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指挥部办公室报告应对行动的进展情况。

4.5处置措施

1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置。按《市突发环境事件(监测)应对方案》组织实施;

2水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置。按《市水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方案》《市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对方案》《市城市供水系统事故应对方案》及相关水域水环境污染事件应对方案组织实施;

3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及石油天然气储运污染事件的处置。按《市危险化学品事故灾难应对方案》《市石油天然气储运事故灾难应对方案》《市公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方案》组织实施;

4船舶、港口污染突发事件的处置。按《市水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方案》《市水上搜救应对方案》组织实施;

5。按《市水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方案》组织实施;

6生物物种安全环境事件的处置。按《市农业有害生物及外来生物入侵突发事件应对方案》《市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突发事件应对方案》《市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应对方案》组织实施;

7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源、放射性废物辐射事件的处置。按本方案和《市处置核与辐射、恐怖袭击的方案》组织实施。

4.6应对监测

并负责指导各县市区环境监测机构进行应对监测工作。市环保局环境应对监测队伍负责组织协调突发环境事件地环境应对监测工作。

1根据突发环境事件污染物的扩散速度和事件发生地的气象和地域特点。根据事件发生地的监测能力和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按照尽量多的原则进行监测,随着污染物的扩散情况和监测结果的变化趋势适当调整监测频次和监测点位。

2根据监测结果。并通过专家咨询和讨论的方式,预测并报告突发环境事件的发展情况和污染物的变化情况,作为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决策的依据。

3应对监测具体情况见《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监测方案》

4.7信息

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指挥部办公室会同新闻宣传主管部门对突发环境事件信息进行对外统一工作。

4.8安全防护

4.8.1应对人员的安全防护

配备相应的专业防护装备,现场处置人员应根据不同类型环境事件的特点。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严格执行应对人员出入事发现场程序。

4.8.2受灾群众的安全防护

现场应对救援指挥部负责组织群众的安全防护工作。

1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性质、特点。告知群众应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

2根据事发时当地的气象、地理环境、人员密集度等。指定有关部门组织群众安全疏散隔离;

3事发地安全边界以外。

4.9应对终止

4.9.1应对终止的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即满足应对终止条件:

1事件现场得到控制。

2污染源的泄漏或释放已降至规定限值以内;

3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已经被彻底消除。

现场的各种专业应对处置行动已无继续的必要;

5采取了必要的防护措施以保护公众免受再次危害。

4.9.2应对终止的程序

1现场救援指挥部确认终止时机。经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指挥部批准;

2现场救援指挥部向所属各专些应对救援队伍下达应对终止命令;

3应对状态终止后。继续进行环境监测和评价工作,直至其他补救措施无需继续进行为止。

4.9.3应对终止后的行动

1环境应对指挥部指导有关部门及突发环境事件单位查找事件原因。

2有关类别环境事件专业主管部门负责编制较大、一般环境事件总结报告。将较大、一般环境事件总结报告报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指挥部办公室。

3应对过程评价。由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指挥部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

4根据实践经验。及时修订环境应对方案。

5参加应对行动的部门负责组织、指导环境应对队伍维护、保养应对仪器设备。

5应对保障

5.1资金保障

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救援经费按《市财政应对保障方案》执行。

5.2装备保障

积极发挥现有检验、鉴定、监测力量的基础上,各级环境应对相关专业部门及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根据工作需要和职责要求,加强危险化学品检验、鉴定和监测设备建设,增加应对处置、快速机动和自身防护装备、物资的储备,不断提高应对监测和动态监控的能力,保证在发生环境事件时能有效防范对环境的污染和扩散。

5.3通信保障

确保本方案启动时环境应对指挥部和有关部门及现场各专业应对分队间的联络畅通。各级环境应对相关专业部门要建立和完善环境安全应对指挥系统、环境应对处置全市联动系统和环境安全科学预警系统。配备必要的有线、无线通信器材。

5.4人力资源保障

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的素质和能力;对各地所属大中型化工等企业的消防、防化等应对分队进行组织和培训,有关类别环境应对专业主管部门要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救援队伍;各县市区加强环境应对队伍的建设。形成由市、县市区和相关企业组成的环境应对网络,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迅速参与并完成抢救、排险、消毒、监测等现场处置工作。

5.5技术保障

组建专家组,建立环境安全预警系统。确保在启动预警前、事件发生后相关环境专家能迅速到位,为指挥决策提供服务。建立环境应对数据库,建立健全各专业环境应对队伍,市环境监察支队、市环境监测站和各县市区环保局随时投入应对的后续支援和提供技术支援。

5.6交通运输保障

由市公安局负责组织协调,发生较大、一般环境事件后。对事故现场进行道路交通管制,保障运送应对救援人员、物资器材所需的车辆,保障应对道路的畅通;必要时,依法对相关道路采取交通管制,确保应对物资、器材和人员运送及时到位,满足应对处置工作需要。必要时,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指挥部根据应对需要及时协调民航、铁路和交通等行政主管部门提供交通运输保障。

5.7医疗卫生保障

配备相应的医疗救治药物、技术、设备和人员,各级政府应当加强急救医疗服务网络的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应对突发环境事故灾难的救治能力。

5.8生活保障

保障险区转移人员和救援人员所需的食物、饮品供应,突发环境事件事发地政府和事故单位。提供临时居住场所及其他生活必需品。

5.9应对避难场所保障

突发环境事件事发地县市区政府负责提供事故发生时人员避难需要的场所。

5.10宣传、培训与演练

5.10.1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环境保护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编印、发放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公众防护“明白卡’增强公众的防范意识和相关心理准备,提高公众的防范能力。

5.10.2各级环保部门以及有关类别环境事件专业主管部门应加强环境事件专业技术人员日常培训和重要目标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培养一批训练有素的环境应对处置、检验、监测等专业人才。

5.10.3各级环保部门以及有关类别环境事件专业主管部门。定期组织不同类型的环境应对实战演练,提高防范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技能,增强实战能力。

5.11应对能力评价

并实现持续改进,为保障环境应对体系始终处于良好的战备状态。对各县市区环境应对机构的设置情况、制度和工作程序的建立与执行情况、队伍的建设和人员培训与考核情况、应对装备和经费管理与使用情况等,环境应对能力评价体系中实行自上而下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工作机制。市政府对各部门应对机构的建立与运行实施监督、检查和评价,市环保局负责定期对全市环保系统的环境应对机构、队伍建设和运行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对环境应对队伍的应对能力进行考核和评价。

6后期处置

6.1善后处置

组织有关专家对受灾范围进行科学评估,突发环境事件事发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做好受灾人员的安置工作。提出补偿和对遭受污染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的建议。

6.2保险

要依法办理相关责任险或其他险种。应建立突发环境事件社会保险机制。对环境应对工作人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可能引起环境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

7附则

7.1名词术语定义

以及意外因素的影响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原因致使环境受到污染,环境事件: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社会经济与人民群众财产受到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突发性事件。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对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突发环境事件:指突然发生。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环境事件。

以避免事件发生或减轻事件后果的状态,环境应对:针对可能或已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需要立即采取某些超出正常工作程序的行动。也称为紧急状态;同时也泛指立即采取超出正常工作程序的行动。

突发环境事件主要分为三类: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生物物种安全环境事件和辐射环境污染事件。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包括重点流域、敏感水域水环境污染事件;危险化学品、废弃化学品污染事件;突发船舶污染事件等。生物物种安全环境事件主要是指生物物种受到不当采集、猎杀、走私、非法携带出入境或合作交换、工程建设危害以及外来入侵物种对生物多样性造成损失和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和危害事件;辐射环境污染事件包括放射性同位素、放射源、辐射装置、放射性废物辐射污染事件。方案分类: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

避免重大事件的发生。泄漏处理一般分为泄漏源控制和泄漏物处置两部分。应对监测:环境应对情况下,泄漏处理:泄漏处理是指对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放射性物质、有毒气体等污染源因事件发生泄漏时的所采取的应对处置措施。泄漏处理要及时、得当。为发现和查明环境污染情况和污染范围而进行的环境监测,包括定点监测和动态监测。

可分为单项演习(演练)综合演习和指挥中心、现场应对组织联合进行的联合演习。应对演习:为检验应对计划的有效性、应对准备的完善性、应对响应能力的适应性和应对人员的协同性而进行的一种模拟应对响应的实践活动;根据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的不同。

以上”含本数,本方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下”不含本数。

7.2方案管理与更新

部门职责或应对资源发生变化,随着应对救援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完善。或者应对过程中发现存在问题和出现新的情况,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指挥部办公室应及时修订完善本方案,报市政府批准。

7.3奖励与责任追究

7.3.1奖励

有下列事迹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救援工作中。应依据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1出色完成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处置任务。

2对防止或挽救突发环境事件有功。

3对事件应对准备与响应提出重大建议。

4有其他特殊贡献的

7.3.2责任追究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有关法律和规定,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中。对有关责任人员视情节和危害后果,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对国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分别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不认真履行环保法律、法规。

2不按照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方案。

3不按规定报告、通报突发环境事件真实情况的

4拒不执行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方案。或者在事件应对响应时临阵脱逃的

5盗窃、贪污、挪用环境事件应对工作资金、装备和物资的

6阻碍环境事件应对工作人员依法执行任务或者进行破坏活动的

7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

8其他对环境事件应对工作造成危害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