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西医护理论文范文

西医护理论文精选(九篇)

西医护理论文

第1篇:西医护理论文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于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编号分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32~79岁,平均(59.868.24)岁;疾病类型:冠心病22例,高血压14例,风湿性心脏病23例,心肌梗死17例,心律失常13例,心绞痛11例;合并症:糖尿病17例,COPD 9例。实验组中男59例,女41例;年龄31~80岁,平均(61.248.36)岁;疾病类型:冠心病24例,高血压18例,风湿性心脏病21例,心肌梗死14例,心律失常14例,心绞痛9例;合并症:糖尿病12例,COPD 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患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

1.2压疮风险评估

患者入院后,由临床医师对患者的压疮发生风险进行评估,责任护士要观察患者局部皮肤的变化情况,尤其针对长期受压迫的部位要给予重点观察,评估内容有皮肤颜色,温润,皮肤潮湿度、肛门周围皮肤是否受污染等[4]。另外还要对患者进行全身评估,包括卧具、心理状态、营养情况、基础疾病等,了解患者局部发生压疮的可能性。利用评分制进行评估,评分分值越低,说明患者出现压疮的可能性越大[5]。

1.3护理措施

对照组患者则进行常规护理:①促使患者活动或移动,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经常变换卧位,2 h定时协助翻身,必要时半小时1次。翻身时注意技巧,勿拖拉以免损伤皮肤,应观察受压部位皮肤情况,给予按摩。建立翻身登记卡,对于能够在床上活动的患者在家属的帮助下进行肢体锻炼,促进血液循环[6]。②对于消瘦、长期卧床的患者,应根据情况给予气垫床、软枕,保护骨隆突处给予泡沫垫、气圈可减少或舒缓局部压力[7]。③保持床铺平,干燥,清洁,无渣屑,被服,病号服干燥,如有污染应及时更换,加强基础护理。④加强营养,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水肿患者应限制水和盐的摄入。脱水患者应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对于不能迸食者给予鼻饲或静脉外营养。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预防性中医护理对策。①观察病情:祖国医学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观察和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所以应用四诊,及时、仔细的观察长期卧床或久病体衰的患者的病情,以便积极评估患者情况和及时了解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是否存在,对有压疮危险的患者提供因人制宜、辨证施护的个性化护理。②防压工具:中医取用天然食药作为材料制作各种防压工具以减少局部组织的压力,有些甚至还能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采用北方盛产的糜子制成糜袋子;将荞麦皮装入棉布袋内制成直径为20 cm,中心直徑为10 cm的空心圆枕;采用自制黍子(未脱壳的黄米)褥垫预防压疮,取得满意效果[8]。用将谷粒制成谷粒袋,中医认为谷粒性情温和,加之其圆润光滑灵活,对皮肤也有轻微的按摩作用,故可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还可以使患者的受压部位不会固定在一个点。③中医调理:压疮是由于各种疾病导致患者活动不便、长期卧床,抵抗力、免疫力低下所造成,故平时应加强调理,重视饮食,增强体质,情志舒畅,防止发病。a.起居调理:病室应整洁、安静、室温适宜、通风良好;床单应平整干燥、被褥柔软、床面不得有碎屑或渣子,以免磨损皮肤;由于患者体质较差,要经常作按摩、抹身、翻身,所以还得要注意保暖,以免受凉;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必须消除其原发病因。b.饮食调理:患者由于长期卧床,气血虚衰,湿邪困脾,故饮食上宜清淡,忌肥甘厚味、生冷、辛辣之品。加强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摄人,以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来预防压疮的发生。c.劳逸结合:压疮是年老体弱、营养不良、大手术后或恶病质患者,尤其是昏迷、瘫痪患者高发的并发症,所以这些高危人群需要足够的休息,以减少体力的消耗。中医认为,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气血运行,对压疮的预防有很好的作用。在原发病允许和不影响疾病治疗情况下,应鼓励患者积极活动,如患者自己经常更换卧位、做些简单的减压运动、早期下床活动,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日常活动,采用劳逸结合的休息方式。这样既可预防压疮的发生,又能防止因长期卧床而导致的其它各种并发症和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9]。d.中药制剂:选用具有舒筋活络,祛风散瘀功效的活络油;将中药红花30 g加入50%乙醇800 ml 浸泡,浸泡液变为桔黄色即可使用;采用自制红花酒精局部按摩,防治丁字鞋压疮;采用自制中药洗剂湿敷受压处皮肤,取得了预防压疮的显著效果。另选用山茶油、龙血竭粉混合,调和成糊状,用无菌纱布包扎,效果显著[10-12]。

1.4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患者出现压疮的情况,分析压疮发生率。采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开展护理满意度调查,采用分级评价标准,8~10分为满意、5~7分为一般、4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一般)例数/总例数100%。难免压疮是指虽经精心护理,但因患者自身条件,如严重水肿、恶病质、有医嘱禁翻身等,难免要发生的压疮。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的比较

实验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的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95.0%)明显高于对照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讨论

压疮是临床住院患者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压疮的发生可作为对医院护理质量进行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有利于充分展现医院的护理质量与水平。祖国医学在总结古代劳动人民与压疮作斗争的经验中,中医对压疮的治疗原则重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经认识到了预防压疮的重要性。早在《内经》中就有了治未病的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所以,国内观点认为:压疮是完全可以预防的,院内压疮发生率应为0。目前,有研究表明,患者的压疮通过护理干预,能够得到有效预防,针对院外带入压疮的病患,也可促使其创面得以愈合[13]。压疮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摩擦力、剪切力、压力等因素,除此之外,患者的运动受限、营养状况、皮肤、感知、精神状态、年龄等因素也与压疮的发生密切相关。

对于心血管内科患者而言。压疮的发生主要受到局限性因素、全身性因素的影响。①局限性因素如下。a.局部潮湿:如果受压迫的部位出现引流液、分泌物、出汗等现象,则会导致局部潮湿,从而促使患者皮肤抵抗力下降,极易出现皮肤污染、皮肤浸润的情况。研究表明,如果患者的皮肤温度每上升1℃,便会增加10%的组织代谢氧需量,在受到持续压力的影响下,容易发生组织缺血,皮肤温度上升,便会增加压疮发生风险[14]。b.摩擦力、剪切力、压力的影响:在心血管内科压疮的发生中,大部分患者都是由垂直压力所致,其次是剪切力,一旦人的身体同一部位受到不同方向作用力的影响,便会导致剪切力产生。摩擦力会对患者的上皮组织产生影响,将外层保护角化皮肤去除,促使压疮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另外,在搬运患者身体时,也会有摩擦力产生,因此,护理人员要注重操作时动作轻柔,不可弄伤患者。②全身性因素如下。a.患者自身的心理因素: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卧床时间较长,因长期受病痛折磨的影响,导致患者身心疲惫,极易出现悲观情绪,例如精神萎靡、态度消极等,对疾病治疗失去信心。致使患者不配合临床医师的治疗操作,从而增加压疮风险。b.营养不良:营养不良会减少患者的机体皮下脂肪,降低免疫功能,从而导致患者抗压能力、皮肤抵抗能力下降,极易引起压疮[15]。c.感觉功能丧失:针对已经丧失感觉功能的患者而言,因患者无法感受到压迫刺激,从而未能及时更换体位,导致压疮风险加大,因此,护理人员在对心血管内科患者给予护理干预时,要注重压疮预防护理,评估其压疮发生的风险。在对于心血管内科患者进行预防压疮的护理时,首先要对患者的压疮风险情况进行评估,对于高危人群,要制定严格的预防护理计划,并将各项护理措施落实到位。在对于患者进行基础护理时,护理人员要做到六勤,即勤观察、勤翻身、勤擦洗、勤整理、勤更换和勤交换。对于已经发生压疮的患者,可采用红外线灯进行照射,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加快创面愈合。护士在评估患者病情时,需为其建立压疮翻身卡,并将翻身卡置于床头,对患者的皮肤受压状况进行记录,每日交接班时,护理人员都需向交接人员讲解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并给予针对性的干预。因患者长期卧床,体位的更换至关重要,每隔2 h需指导患者更换体位1次,并观察皮肤部位有无红斑形成,如果出现红斑,则要将体位更换时间缩短。针对骨隆突部位,护理人员在该处放置支撑物,促使局部受压减少。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使用辅助器具,例如气垫床,气垫床的应用能够保证病患身体受压均匀,预防压疮。针对高危人群,护理人员要给予重点观察和护理。

第2篇:西医护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 高职;中医护理;教学宽度;深度

部分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因课程教学改革,曾经弱化甚至是取消了《中医护理》课程。近几年来,根据教育部组织制定的《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同时卫生部修改了护士职业资格考试大纲,增加了中医护理考试内容。本着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医学的思路,据“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的原则,纷纷恢复了《中医护理》课程,并且将《中医护理》列为护理学专业的一门主干学科。由于课时有限,故积极探讨《中医护理》教学的深度和宽度,以达到最佳教与学效果迫在眉睫且意义深刻。

一、发挥中医特色,适当拓宽教学宽度

中医具有文学、艺术、哲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相融合的特点,具有丰富的人文底蕴,对护理学生的素质提升有很好的辅助作用。中医护理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自然观影响下,以实践为基础,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核心,强调整体观,通过调整阴阳平衡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根据中医的上述特点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大专题下设置中医历史、中医文化、中医哲学、中医养生和保健等小专题,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核心向外辐射出中医文化、中医哲学、中医情志护理、中医饮食护理等以拓宽课堂教学的宽度。另结合学习高等护理的学生多为女生,还可引入中医美容、中医(针灸)减肥、中医“坐月子”话题,并推荐相关中医书籍(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洗冤录集》等)和中医名人传记(神医扁鹊、名医华佗)的阅读或相关中医网站的链接(如古方中医网),以及每年3月17日“中国国医节”的宣传,唤起学生对中医的重视,对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而课余自觉拓宽学习的宽度。

二、把握教学深度宜有深有浅

中医基础理论,博大精深,对三年制护理专科学生来说深入理解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经络学说等是很大挑战,针对护理专业以技能操作为基础的特点,中医经典理论点到为止即可。如中医四诊“望、闻、问、切”,结合脏腑气血经络,借助阴阳五行理论,训练学生形象思维,采用司外揣内、取象比内的方法形成一个整体恒动的系统。列举学生常见疾病或疾病问诊形式,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以教师为主导,浅入浅出,显示中医经典理论的魅力,如常见病感冒,收集感冒学生症候,带领学生分析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的特点,提出护理方案,现场实施护理,并评估护理效果,用常见病反射出中医理论的领会并不难。

适当抽提和简化中药学及方剂学,以及穴位、经络和针灸等内容。多采用歌诀、顺口溜、或武侠小说等形式,如十八反歌,十九畏,“穿山甲王不留,妇人吃了乳长流”等,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强化深化中医护理技术,如针灸推拿、换药敷贴、中药煎熬、中药熏洗、刮痧拔罐等,明确适应证、操作要点、并反复练习以达到准确熟练的程度。如古有《医学源流论》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煎药用具、煎药用水、煎前清洗浸泡、煎药火候、煎药次数与方法,理论要点强调后,关键还是学生亲自体验获得经验,也是培养学生的耐性,以摒除现在人们最求速成的恶习,恢复中医的本质和精华――中医治本。总之,由浅入深的课堂引入和教学,渐进带领学生进入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境界。

三、加强中西医结合护理,互助互促

在学习中医护理过程中,由于学生已经接受了西医护理的理论,对中医的一些理论如“心主神明、肾主纳气”感到不可思议、不能认同或不知所云。故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医的“脏腑”与西医的“器官”等是很大不同的,西医的器官是解剖上有形可见的,而中医的五脏六腑是一个功能上的概念,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中医的思维理解中医,用西医的概念学习西医,不能相互混淆。另外,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病”有本质区别。西医的“病”指人体的器质性病理变化,临床上有实验室证据可循;而中医的“证”是机体功能失调后连带出现的一系列症候群,更多的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对一时不能理解和接受中西医理论区别的学生可适当放宽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要求。

中医护理侧重以“证”为中心,崇尚自然疗法;西医护理侧重以“病”为重点,以对抗性治疗为特点;二者有机结合才会使护理发展更完善。中西医互补取长补短的优势和趋势将是未来护理发展主要方向,应加强在辨病和辩证相结合的护理,以提高护理质量,如西医中的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所表现的咳嗽与中医提出的风寒袭肺、风热袭肺、风燥伤肺、痰湿蕴肺、肺热郁肺、肺阴亏耗结合,除了西药的止咳祛痰药或吸痰应用,结合中医辨证后的中药的使用,甚者仅使用中医食疗可明显减轻咳嗽症状,尤其对久咳的病人效果会更好;应开展中西医结合的情志护理,使护理更具针对性,情志护理中的说理开导、释疑解惑等心理治疗方法甚至也是减少医患纠纷的有效手段;加强中西医结合的饮食护理,普及科学的、民族特色的饮食护理,有如《摄生消息论》中“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宜甘以养脾气,当夏饮食之味宜减苦增辛以养肺,当秋之时,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而中药超声雾化吸入法、中药保留灌肠法等已完全将中西医护理操作融合在一起。

四、提高中医护理教学水平

提升教授《中医护理》教师的素质,强化自身中医文化修养,能把握中医护理教学的高瞻性和前瞻性,根据时代的变化,人类疾病谱的变化,调整中医护理的内容。随着中医学向西方国家的不断渗透,发达国家也越来越重视中医、中药的研究与开发,中医护理方面还只是刚刚起步,有待积极开发,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根据学生理解水平,来普及中医理念,强化中医内科病证、外科病证、妇科病证、危重证护理的优势,为中医护理走向世界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3篇:西医护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 教育 护理 学士 中西医结合

高等中医院校办护理学专业本科教育,如何突出办学特色是每一名护理教育者应思考的问题。特色就是竞争力,就是战斗力,就是生命力;特色就是优势,就是质量,就是水平。由此可见,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用人单位、服务对象及国际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培养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势在必行。

一、中医、西医院校护理本科课程比较

中医院校护理学专业的课程比西医院校的课程多一套中医基础课和中医临床护理课程,使得学生课业负担重,而且也不能很好地将中医、西医护理知识相互融会贯通。故应优化整合中西医课程,突出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特色。

二、护理院校本科实践教学状况

大多数护理本科院校将生产实习安排在最后2个学期,这样的安排,过分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理论到实践的学习过程,轻视实践活动,不利于学生将理论与临床问题有机结合,也不利于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突出护理学的实践性,应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护理学专业学习的始终,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实践,获取临床经验,学会临床决策,也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评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等能力。

三、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中西医结合护理特色

1、建立课程体系,体现6个特点

第一,突出办学特色:夯实西医,突出中医,强化实践,加强人文,注重素质,体现个性;第二,符合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以人为中心的特点;第三,突出护理学专业的特点,护理人员的职责是: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协助康复,减轻痛苦;第四,强化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合理设计知识模块,特别注意知识模块的完整性,淡化学科界限;课时按必备知识决定,课序按知识传授逻辑设计;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特点设计最佳教学方法;考核办法要根据课程特点设计,以能够有效考察学生知识掌握与能力水平为原则;选修课课程的制定要按照知识模块和知识背景设计,可采用学分制。第五,实践课要体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采用“理论一实践一理论”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第六,优化有限教育资源。

2、构建中西医结合护理教学新模块

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由4个模块组成:人文素养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中医护理学模块。

3、人文素养课程模块改革思路

根据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以人为中心的特点,应拓宽护理人才人文素养的知识面,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使培养的护理人才适应于现代护理发展的需求。

4、专业基础课模块改革思路

(1)开设专业基础课的目的就是使培养的护理人才具备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的能力,掌握护理学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护理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2)建议浓缩西医基础内容,使其贴近护理临床工作;护理学导论安排在第2学期;护理学基础安排在第3,4学期,实训内容从开课到实习前保持连续性;临床营养学安排在第6学期。

5、专业课模块改革思路

(1)开设专业课的目的:使学生学习护理学的基本任务、主要工作方法;满足不同护理对象的需求,做好专科护理;培养护理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

(2)理论与实践的学时比例为1:1:2;教学方法可选择PBL、案例式、启发式教学、小组讨论法。考核办法采用试卷、作业、实训及见习等结合的方式,以确保学生掌握知识,并能用已学知识去分析、解决临床护理问题。

6、中医护理学模块改革思路

护理本科生就业考试凸显出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针对此问题,应体现一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两个并重:继承和创新并重,教学和教学研究并重;实现教育理念的六个转变。全面提升护理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其心智健康成长,激发潜能,贮备技能,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实践课要体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重视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

四、课程改革紧扣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

教学大纲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时分配等。在明确知识点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所需的教学时间后,制定本专业的教学大纲。紧贴中西医结合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确定各课程单元的讲授要点。确保课程讲授要点所构成的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上下知识点的逻辑性,使学生能够有目的有层次地轻松掌握各个知识点。教材编写应采用“订单式生产”,即首先明确本专业的知识点和掌握程度后,向具备资质的知识单元的主讲人提出“订单”,有针对性地编写符合本专业要求的教材。在组织教学内容编写相应教材时,应打破学科间的界限,注意各学科间的有机联系,既要衔接好讲授内容,又要摒弃重叠内容。

以上为针对目前高等中医院校护理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学专业本科教育的改革思路,供大家讨论和验证。

参考文献:

[1]韩丽沙,郝玉芳.商等中医药院校护理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中医教育,2002,21(6):36-37.

[2]徐桂华.优化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培养中西医结合商素质护理人才[[J].中华护理教育,2007,4(1):28-30.

第4篇:西医护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护理技术;发展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医学模式也随着跟着变化,护理模式变成了一种以现代护理为指导,全面贯彻护理程序的工作模式,护理模式的中心由以前以疾病为中心变成以患者为中心。这与中医中的“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观念是相统一的。急诊科是医院中抢救任务最繁重,也是危、急、重症最为集中的地方。所以,在急诊临床护理工作当中,我们应该把中西医理论结合起来运用到急诊临床工作中,这样可以使护理措施更加完善和有效化,也能更加全面的去观察和了解病情,病人也可以得到更好的护理。现将运用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总结如下。

1 中西医结合护理的内涵

在医学中,笔者认为中西医在本质以及内涵上其实是一样的,而护理作为一种独立的学科,也可以通过中西医的结合来进行对护理工作的优化。“天人合一”是中医医学中最重要的理念之一,主要指的是中医重视人体内外的统一,并注重人体各个部位之间的协调,中医理念下的护理工作,根据病人的体制,年龄以及病发季节等的不同,会调整护理的方案。这种方式符合人体的健康需求,因为它的中心思想是强调整体调整和个性化护理。而伴随着新的医学模式的出现和发展,西医在更多的医学领域被广泛的应用,西医护理主要是注重对病发症状的做针对性的有效护理。科学的发展对于西医医学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是西医中最重要的特点。西医作为一种有步骤的动态的护理程序,首先需要对护理的对象进行全方面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的结果,也就是病人的病情,进行一套全面的护理方案,在护理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修正,达到医生护理效果的作用。而本文所讲的中西医结合护理,需要将中医的护理理论与西医的动态护理程序相互结合,形成一套更加完善,全面,动态化的护理过程。

2 实施中西医结合护理的具体措施

2.1 中西医结合观察病情

在西医的就诊过程中,通过观察皮肤巩膜黄染及大便颜色来判断胆道梗阻的程度;通过对病人瞳孔的观察,能够判断出病人的颅脑损伤状况;通过对病人的呼吸进行检查,能够发现病人的呼吸系统是否正常;在中医护理中,注重整体,并通常是以四诊法对病人的身体状态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价,并通过评价的结果,也就是针对不同的发病时间,不同的发病人群,不同的病因采取适合的护理方案。在病情观察的这一环节,在运用通常的西医理论的基础上,利用中医中脉象以及舌像的检查,就能够更加全面的对病情进行鉴定,不仅使得病情的鉴定更加准确,还对病情的发展等有一个全面的预测,做到防患未然。中西医结合观察病情,在发挥自身的各自长处的同时,还能够克服掉各自的短处,对护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2 应用中西医结合理论指导心理护理

由于急诊科的护理对象比较特殊,他们的特点大多是以重、急、危为主,情绪不稳定,易怒、沮丧、烦躁、更有甚者抑郁,恐惧。所以,做好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西医护理心理学观点与中医“七情”致病的学说,对病人精神状态的分析、观察及护理措施都有各自的针对性和各自特色。我们根据不同的心理需求进行不同的情志调节和心理护理,来使病人身心尽可能达到最佳的康复状态。如对慢性病患者,让其知道“七情”致病的道理,如“怒伤肝、喜伤心、悲伤肺、恐伤肾、思伤脾”等等,因此,心脏病患者应防止过分激动或者兴奋,肝病患者不应易怒,肺病患者应保持乐观等等,对患有不治之症的或者危重患者,不能告诉其真实的病情,以免让患者失望造成恐慌。总之,心理因素直接影响着人体健康,人的心理变化与人体的气血,脏腑的阴阳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既能“治病”也能“致病”。

2.3 中西医结合护理技术操作

中医护理技术使护理的方法和手段得以丰富,最常见的比如刮痧对于高热病人的降温作用非常明显等。而在西医护理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对新技术的应用,比如一些新型的医学材料的应用,新型医疗器械的使用,以及器官移植术后的护理,这些方面的发展都是中医不能够涉及的。把中西医结合运用到治疗的过程中,使其发挥各自的优点,能够更好地提高现在医疗效果。在抢救过程中,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除了采用西医抢救措施,还可以同时配合中医的针刺人中、涌泉、十宣等穴位。

3 体会

急诊科是一个特殊的科室,它既容易产生医患矛盾,发生医疗纠纷甚至暴力事件,同时也是抢救任务最繁重,集重症、急、危为一体的窗口科室,因此,急诊护理在整个急诊科室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不同的护理学科中的两个方向,不管是中医的护理,还是西医的护理理论,目的都是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护理服务。因为,在这种背景下,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技术的迅速发展,也是临床实践的需要,科技领先的西医如果能借助中医的优势,把辩证施护和护理程序相结合,将护理学知识和中医基础知识相结合, 将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和西医护理技术操作相结合,那么医护人员的护理效果将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第5篇:西医护理论文范文

中医护理学是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有着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卫生部《中医医院评价标准》也将中医特色作为中医院的重要考核内容。为达到既保持医院现代护理管理模式,又要突出中医特色的目的,很多中医医院都相继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护理业务。但要切实开展中医特色护理业务,在目前医疗管理体制下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必须认真解决[1]。基层中医院基础薄弱、缺乏专业人才及技术,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开展中医护理项目,使广大人民群众从中受益,是基层中医院护理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1 开展中医特色护理的难点

1.1 护士缺乏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目前大多数中医院的在职护士中,毕业于西医护校的护理人员占的比例相当大,由于缺乏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无法开展临床辩证施护,加之长期受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护士只是机械地执行医嘱,对各种中医护理理论缺乏学习和研究,护士们没有中医基础理论的支持,对穴位贴敷、水针疗法等需要经络知识做铺垫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难度较大,选穴不准,记忆困难,手法不熟,因而在开展中医特色护理时往往觉得力不从心。

1.2 护士对中医传统技术操作不熟悉或不愿意做

中医护理除了整体护理观念和情志、饮食的调节外,《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常规》所规定操作规程以及中医传统技术如针灸、火罐、按摩等均属于中医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项目较多,要执行这些操作规程必须熟练掌握且要做许多耐心细致工作[2],许多护士图省事,怕麻烦,缺乏沟通技巧,不愿意执行中医传统技术操作。

1.3 中医护理人才缺乏是重要因素之一

我国开设中医护理专业的大中专院校相对较少,导致中医护理专业人员缺乏,许多中医护理操作由西医护士来完成。由于西医毕业生已经系统学习了西医基础理论,从思想上深刻接受了直观的西医理论体系,形成一定的思想模式,相比之下中医理论抽象、模糊,使护理人员倍感生疏难懂,所以要其从事中医护理操作显然是勉其所为。

1.4 临床医师对中医护理不熟悉

临床医师中西医生占的比重比较大,对于没有系统接收中医理论及技能培训的西医生来说,医生们对中医护理不熟悉,因此在开具中医操作医嘱有一定的难度。目前很多医师也可能怕麻烦或对中医传统技术操作项目收费标准不了解,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少开或不开中医传统技术操作医嘱。

1.5 医院对中医护理不重视

医院管理上对中医护理没有足够重视,很多基层中医院没有将是否开展中医特色护理项目纳入综合绩效管理体系,没有制定具体约束措施,使护理人员认为中医特色护理是可有可无的。此外,开展中医护理所需一些必备的操作用物设备缺乏,如部分病房中没备有针灸针、艾条、梅花针、火罐、刮痧工具等,势必影响到业务开展[3]。

2 方法与对策

2.1 转变观念,加强中医护理知识再教育,狠抓中医护理理论培训

护理部根据医院实际情况,每年制定系统的中医护理基础理论培训计划,由各专科主任和中医专业护士长授课,要求每个学员要完成规定课时学习,学习结束后进行考试,考核结果记入护理人员技术档案,对考核中发现的薄弱环节进行再次强化,达到人人掌握。

2.2 加强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与考核

各科室根据业务情况,依据《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标准》,护士长或科室中医专科护士对本科室护士进行培训,要求人人熟练掌握,护理部不定期进行考核。在日常工作中高年资中医护理人员要重视对年轻护士的带教,经常讲授中医护理及操作,使他们能既好又快地熟练掌握各项中医护理操作。

2.3 注意培养中医护理人才队伍

医院应该注重培养中医护理人才,要给人才成长创造条件。注重素质教育,加强中医护理内涵建设,要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人才,送出去进修重点培养,定期请专家来院授课;注重培养中医护理学科带头人,注重提拔中医护理人才到管理岗位上来加强管理,以更好促进中医护理事业发展。

2.4 加强医护沟通,各科室密切配合

科主任要对开展中医治疗护理有统一要求,提供必要的条件和设备,医师开具中医护理操作医嘱。一些独特的中医护理设施、药物制剂等,要靠设备科、后勤科、药剂科等部门的积极配合才能得以保障。

2.5 加强管理

医院管理部门将科室是否开展中医特色护理项目纳入综合绩效考核管理体系,从制度上确保中医特色护理能有效开展。为加强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护理部要修订护理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将中医护理技术实施率纳入绩效考核,要求每科至少开展专科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项目,对不达标者要扣除科室相应劳务费,由于考核结果直接影响到科室的劳务费,各科室都给予极大重视,保证了措施的落实。此外,还应对中医特色护理内容多加宣传,加强医患沟通,让更多群众了解中医护理内涵,更加有利于中医技术的推广应用[4]。

3 体会

中医有一整套独立的理论体系,中医护理学属于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是独立的中医理论知道下进行一系列操作。中医护理学内容丰富,中医传统技术如针灸、火罐、按摩、刮痧、耳针、梅花针、艾灸、推拿、热敷、熏洗、挑割、捏脊、药枕、浴足等均属于中医护理的重要内容,这些技术简单易行,行之有效,适应范围广且无毒副作用,深受群众欢迎。但在目前要广泛开展中医特色护理,还面临许多方面困难,在这里边既有管理体制问题,也有医务工作者的自身问题,还有患者的认同度问题,基层中医院要转变观念,高度重视,认真分析解决,可以先从重点科室开展,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将中华医药精髓服务于广大患者,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 李瑞红.开展中医特色护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中医,2008,28(3):88.

[2] 黎昭然.中医特色护理的教与学[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6):112.

[3] 汪要萍,张燕.中医整体化融入临床护理特点[N].现代护理报,2007-8-16(7).

第6篇:西医护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医护理 社区护理 发展目标

西方国家最早提出了社区护理的概念。在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给出了社区护理的定义,它是为社区居民卫生服务的,具有“可接近的、可接受的、可负担得起的”等性质。社区护理通过强调疾病的预防和护理,来达到促进健康和维护健康的目的。由于是西方国家提出的社区护理的理念,所以我国在借鉴社区护理方法的同时,还应注意结合我国国情,将其加以改善,构建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模式,同时还要满足社区健康需求偶的原则。西方医学虽然比中医理论先进,但是却无法与中医悠久的历史相媲美。在某些方面,中医疗法中有很多博大精深的理论可以运用到社区护理之中。

一、中医护理的发展前景:

中医的护理方法有:辩证施护、预防保健和养生康复,并且是以中医的基本理论作为指导。中医护理历史悠久,以传统的文化为基础,渗透了十分丰富的文化底蕴,因而能够被视为传统中医药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医护理体系涉及内容广泛,所以能够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调动整个护理体系中的相应服务社区的方法,并且完成其行使的服务功能。在社区开展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疾病护理等社区服务功能,中医体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其简、便、验、廉等技术符合、低成本、高效率和低收入的要求,受到广大社区居民的青睐,因而可以预示其应用前景的广泛性。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的有关文件明确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

二、中医护理的发展目标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老年化社会逐渐形成,经济实际发展与医疗资源的分配存在着不均衡的现象。中医护理以其优质、简洁、显效的特点,不仅丰富了家庭护理的内涵,同时更确立了其在家庭护理中起着独一无二的利用价值。与此同时,将西医疗法融入到中医理论中的“治标和治本”的理论中去,通过中西医疗的相辅相成,使中医护理更充分地发挥其作用。

社区护理的目标是为社区民众提供服务,来促进他们的健康、预防疾病和稳定病情等,社区护理的这一目标与中医护理的理论是一样的。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带着中华传统文化,突出了增强体质为核心的防病健身思想,通过外界的自然变化适时调整自身的状态,促进自身的抗病能力,达到机体的协调,实现中医护理养生。将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结合起来,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结合现代护理的健康教育理论和中医护理知识技术,实现现代护理和中医护理的相互渗透和融通。中医环境中护理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节、保健运动等,如果运用得当,可以与社区护理健康教育进行完美融合,为社区居民的健康养生带来很大的益处,推广我国社区服务前进的步伐。

由此可见,社区的现代护理充分体现出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以及其预防观,这是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建成的理论基础。

三、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工作中的优势和功能

中医护理体系包括中医基础理论、饮食调护、养生保健、护理技术、情志护理。中医护理在理论知识和护理技术方面自成一体,在人们日常护理康复保健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优势,它能够满足不同人群护理的多样性。作为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中医护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很多的护理理论只是都为大众所知,一些养生保健的运动也越来越被大家所认可。通过这些可以看在我国中医护理具有很好的民众基础,人们更容易认可和接收,有利于中医护理在我国社区服务中的开展。另外,由于廉、简、便、验、效等特点,中医护理技术在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薄弱地区的开展占据了很大的优势。

中医护理对于不同的人群展开的侧重点不同,主要说明如下:于健康人而言,护理主要的作用是保健;对于伤愈、伤残人士而言,则主要是起康复作用;对于急慢性病人,中医护理主要做的就是残病护理。这样,根据人们不同的需求,结合中医护理的理论知识,可以针对具体的情况,实现最佳的护理效果。

四、关于现阶段的中医护理开展情况大力开展的意义

相比于发达国家,社区服务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现在还处于社区服务的初级阶段。我国目前只有在部分的大城市中存在较为完善的社区护理服务的组织,而且主要的还是以供药和治疗为主,是对在医院护理治疗的一个补充。但是比较重要的如健康教育、健康咨询和行为干预等方面的工作却很少开展。中医护理开展的广泛程度还不够,也没能够很好地为不同特点和需求的居民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第7篇:西医护理论文范文

以下的省级医学期刊目录,全都是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上登记备案的正规期刊,供大家参考。

1、《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半月刊,主办单位:齐齐哈尔医学院,出版地: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文,大16开,ISSN:1002-1256,CN:23-1278/R,邮发代号:14-257,创刊时间:1984年,复合影响因子:0.121,知网、万方和维普三大期刊网收录。

主要栏目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研究、疾病防治经验、护理医学、技术·方法、医院管理、综述·讲座、教学研究、病例报告、新动态、新信息等。

2、《现代临床医学》:双月刊,成都市医学信息所和成都医学会主办,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中文,大16开,ISSN:1673-1557,CN:51-1688/R,邮发代号:62-222,创刊时间:1975年,复合影响因子:0.251,知网、万方和维普三大期刊网收录。

主要栏目有:综述与讲座、论著与研究、经验与总结、护理园地、中医中药、刊授继续医学教育、个案报道等多个栏目。

3、《大家健康》:半月刊,吉林省卫生厅主办,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中文,16开,ISSN:1009-6019,CN:22-1109/R,邮发代号:12-121,创刊时间:1985年,知网、万方和维普三大期刊网收录。

主要栏目:论著、病例报告、护理园地、老中医经验、临床报道、临床护理、临床经验、临床研究、学术探讨、药物与临床、医学影像、中西医结合、中医中药、专题访谈、医院管理等。临床经验、医学教学、医院管理、经验方法、药学研究、影像检验、护理探讨、调研分析、医院管理、医学教育、医学论坛、综述、学术探讨、老中医经验。

4、《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双月刊,江西省中医药研究所和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出版地:江西省南昌市,中文,大16开,ISSN:1671-4040,CN:36-1251/R,邮发代号:44-126,复合影响因子:0.275,创刊时间:2001年,知网、万方和维普三大期刊网收录。

主要栏目:论著、临床研究、临床报道、中医临床、报告与分析、临床药学、护理园地、医院管理。

5、《现代诊断与治疗》:半月,南昌市医学会和南昌市医学科学研究所主办,出版地:江西省南昌市,中文,大16开,ISSN:1001-8174,CN:36-1160/R,邮发代号:44-60,创刊时间:1990年,复合影响因子:0.256,知网、万方和维普三大期刊网收录。

主要栏目:专家论坛、论著、华夏医学掠影、中外医学交流、综述、经验体会、诊疗新技术、教学查房。

6、《中国民族民间医药》:半月,云南省民族民间医药学会主办,出版地:云南省昆明市,中文,大16开,ISSN:1007-8517,CN:53-1102/R,邮发代号:64-56,创刊时间:1992年,复合影响因子:0.113,知网、万方、维普和龙源四大期刊网收录。

主要栏目:民族医药、药物研究、学术探讨、医疗论坛、临床研究。

7、《内蒙古中医药》:旬刊,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研究所主办,出版地: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中文,大16开,ISSN:1006-0979,CN:15-1101/R,邮发代号:16-78,创刊时间:1982年,复合影响因子:0.059,知网、万方和维普三大期刊网收录。

主要栏目:论著、临床报道、临床经验、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疗法与方药、实验研究、文献综述。

8、《北方药学》:月刊,内蒙古自治区药品学会主办,出版地: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中文,16开,ISSN:1672-8351,CN:15-1333/R,邮发代号:16-421,创刊时间:2004年,知网、万方和维普三大期刊网收录。

主要栏目:药品质量及检验、制剂工艺、中药及天然药物、药理学、临床药学、药事管理、综述、经验交流。

9、《婚育与健康·实用诊疗》:月刊,河南省卫生厅主办,出版地:河南省郑州市,中文,16开,ISSN:1006-9488,CN:41-1245/R,万方收录。

10、《医学信息》:旬刊,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和陕西文博生物信息工程研究所主办,出版地:陕西西安市,中文,ISSN:1006-1959,CN:61-1278/R,万方和维普收录。

主要栏目:专家论坛、临床论著、实验研究、经验交流、综述与讲座、研究生园地、新技术与新方法、经验与教训。

绿色通道

11、《继续医学教育》:月刊,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主办,出版地:北京市,中文,大16开,ISSN:1004-6763,CN:12-1206/G4,创刊时间:1987年,复合影响因子:0.226,知网、万方和维普三大期刊网收录。

主要栏目:论述、医教论坛、医学成人教育、卫生高等职业教育、国外医学教育、考试研究。

12、《实用手外科杂志》:季刊,沈阳市手外科研究所主办,出版地:辽宁省沈阳市,中文,大16开,ISSN:1671-2722,CN:21-1466/R,邮发代号:8-132,复合影响因子:0.067,创刊时间:1987年,知网、万方和维普三大期刊网收录。

主要栏目:专家论坛、论著、文献综述、实验研究、术式讨论、临床经验、病案报告、学习。

13、《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医学版是下旬刊,长江大学主办,出版地:湖北省荆州市,中文,大16开,ISSN:1673-1409,CN:42-1741/N,创刊时间:2004年,复合影响因子:0.214,知网、万方和维普三大期刊网收录。

主要栏目: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祖国医学、护理学、临床病理(例)讨论、新技术新方法介绍、短篇报道、文献综述、专题讲座等。

14、《黑龙江医学》:月刊,中华医学会黑龙江分会主办,出版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文,大16开,ISSN:1004-5775,复合影响因子:0.151,创刊时间:1958年,知网、万方和维普三大期刊网收录。

主要栏目:论著、综述、实验研究、讲座、临床经验、护理、调查报告与教训分析、中医中药。

第8篇:西医护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重症肝炎;护理;效果分析;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101-02

重症肝炎是消化系统中较常见的,对人体危害较为严重的疾病。其病情危险程度高,发展迅速,假如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则更会加剧病情的发展,因此我院为更好的对重症肝炎患者进行护理展开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6月-12月收治的重症肝炎患者30例进行研究,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甲乙两组,甲组为研究组,有15例患者,包括10例女性患者,5例男性患者,年龄为26-62岁,平均年龄为45.27±11.22岁,且患者病情均属于亚急性。对照组为乙组,有患者15例,其中女性10例,男性5例,年龄为23-64岁,平均年龄为46.02±10.97岁,且患者病情均属于亚急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在住院期间对乙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1)指导患者进食清淡饮食,多进食蔬菜水果,禁食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2)时常更换患者的床单,使其干净整洁,使患者处于舒适的环境中。为了促进血液循环,每四个小时对患者进行按摩。(3)在护理过程中,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对患者进行疏导,排除患者的不良情绪。(4)观察患者服药后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并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1.2.2 在住院期间对甲组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护理:在乙组的基础上进行中医护理。让患者多休息,多卧床,时刻监视患者的病情并做好消毒和隔离工作。对出现红疹或皮肤瘙痒者应进行药澡洗浴,并嘱患者不得抓挠,防止因抓破皮肤而引起感染。对于出现肠道反应者应采用措施进行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康复情况,记录患者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并计算其概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统计采用SPSS 15.0软件,用卡方检验进行计量资料统计均,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甲组中有13名患者病情好转,好转率为86.7%,乙组中仅有6名患者病情好转,好转率为40% ,说明中西医结合护理对重症肝炎患者的康复具有较好的疗效。

2.2 两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状况:甲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13.3%,其中包括出血状况者1例,出现并发感染者1例,乙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其中有出血状况者3例,肝肾综合征1例,并发感染者4例,肝性脑病1例。由此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护理可以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助于患者恢复健康。

3 讨论

重症病毒性肝炎,简称重症肝炎,是由甲肝病毒以及乙肝病毒等病毒的混合感染或严重感染而引起的肝脏病变,是较为常见且危害极大的消化道疾病。近年来重症肝炎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且其死亡率居高不下,主要原因是由于护理不当,而导致多种并发症发生,从而使得本就虚弱的病人死亡。因此现在的护理方法应当被改变,新的护理理念是我们所需要的。

中西医结合护理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方法,它将中医理论西医观点结合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大的提高了护理的效果。中西医结合护理能结合临床实际情况,针对患者病情做出相应的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明显,并且能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焦虑心理,更好的配合治疗,有利于患者的病情好转。

通过研究可知,中西医结合护理对于单纯的西医护理有着明显的优势,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甲组的病情好转率明显的高于乙组,而乙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高于甲组,两组患者存在明显差异(P

参考文献:

[1]袁琛.慢性重症肝炎的中西医结合护理[J].时珍国医国药,2011,03(20):211~213.

[2]黄津芳,刘玉莹.护理健康教育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年1月:1-3.

[3]张志荣,郭翠娟.对重症肝炎血浆置换术患者的心理施护[J].实用医技杂志.2004,11(9):l762.

[4]李兰娟,黄建宏,陈月美等.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应用研究[J].中华传染病杂志,1999,17:228―230.

[5]石晓华.循证护理在重症肝炎患者常规护理及其并发症预防中的作用分析[J].河北中医,2011,10(28):307-309

第9篇:西医护理论文范文

(郑州市中医院心病科 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给予对照组西医护理干预,观察组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对比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恢复期,给予其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可改善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护理干预;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561(2015)07-0054-01

急性心肌梗塞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心律失常、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及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与遗传、动脉硬化及不良因素密切相关,且可能会遗留后遗症[1]。在临床治疗的同时,于恢复期给予患者中西医结合护理,临床效果显著。本研究随机纳入我院收治的患者100例,对比分析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10月到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00例,均经心脏超声、心电图诊断为急性心梗,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56~84岁,平均年龄(66.6±3.4)岁;对照组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55~87岁,平均年龄为(64.5±3.5)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及病情等方面无明显差别(P >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心内科常规治疗及西医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心理护理、用药护理及生活护理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中医特色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七情护理:精神因素为急性心梗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抑郁、紧张及烦躁等情绪引起,且增加了病情的严重程度,对患者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为此,护理过程中,需评估患者的心理,运用中医理论给予精心护理,提高患者自我控制能力,纠正不良心理状态:(1)对于悲观型患者,运用中医情志相胜法,给予患者细致周到的生活护理,并播放轻松、舒缓的音乐,并多与患者交流,逐步改变其态度;(2)对于惊恐型患者,由于患者担心病情,所以可向患者详细介绍病情及治疗方法,并介绍成功治疗案例,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稳定患者情绪,提高其治疗信心;(3)对于忧思型患者,应及时给予劝导,使其认识到不良心绪对治疗的不利影响,提高其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2]。

1.2.2 中医辩证施治护理:根据中医辨证理论,对于不同患者需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急性心梗分为心阳不振与气滞血瘀两种:(1)气滞血瘀型者的护理:由于患者气机不畅、血行受阻,典型表现为绞痛、心胸刺痛、胸闷心悸及气短等,所以护理时应坚持通痹止痛、活血化瘀的原则,发病早期,嘱咐患者卧床休息,保证睡眠充足,减少血气消耗,并根据病情决定是否准予活动;由于胸痛入夜间更强烈,护理时应加强夜间巡视,对于出现异常症状者,给予及时的对症处理;中药温服,以活血化瘀、温阳补气,丹参注射给予静脉输液;(2)心阳不振者的护理:心阳不足是由于血流不畅、心血瘀阻所致,典型表现为心悸自汗、面色苍白、胸痛难耐、下肢水肿及脉沉细迟等,在护理时应坚持温振心阳及补益阳气的原则,祝福患者注意卧床休息,病情缓和后方可下床适当活动,并指导患者控制情绪,防七情过激刺激,同时密切患者病人病情,发现异常症状,及时抢救,并嘱咐患者注意保暖,防止感冒。

1.2.3中医辨证康复护理干预: (1)针灸干预:刺内关、膻中,中等刺激不留针,如果疼痛持续,则刺通里及神门;(2)耳针:取皮质下、肾上腺及交感、耳穴位,点压1min,并压上活血丹,将其固定住;(3)按摩:掐压厥阴俞、神门及内关等穴位,按照从轻到重的力度给予按摩,直到病人感到心痛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为止[3]。

1.3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包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视为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护理干预,观察组显效32例、有效16例,无效为2例,护理干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显效22例、有效15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74%,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率高,对患者生命威胁大,在临床救治中,医护人员应按病人病情变化,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进入恢复期的患者,一般强调“静”的重要性,有助于减轻病人心脏负荷,修复心肌[4]。但是近年的研究发现,适当运动有助于建立冠状动脉侧支循环,避免形成血栓,如果一味强调卧床休息,可能会出现血流缓慢,容易引发血栓。

在临床护理中,给予处于恢复期的患者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特别是中医特色护理干预,强调根据辨证原理实施护理,收到很好的效果。本研究观察组50例患者,均给予中西医结合护理,结果显示,护理的总有效率为96%,明显高于单纯采用西医护理对照组的护理总有效率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与单纯西医护理相比,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给予处于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的患者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在疼痛、闭塞及并发症等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护理,效果显著,可加速病情恢复,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曹磊,袁晓丽,张孔凯等.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J].时珍国医国药,2013,23(04):961-962.

[2]刘雅丽.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J].中医临床研究,2012,11(07):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