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德智体美劳自我总结范文

德智体美劳自我总结精选(九篇)

德智体美劳自我总结

第1篇:德智体美劳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综合 联系 全面发展

要想轻轻松松获得高效率,综合实践教育,就得从促进学生德、智、美全面发展上下功夫。因为只有德、智、美全面发展,在全面发展的协作作用下,综合实践课才能获得高效率,才能在同样获得高效率的前提下,有所轻松;反过来,上好综合实践课,能促进学生德、智、美全面发展。这是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下面,笔者就上好综合实践课,发挥其综合实践性,促进学生德、智、美全面发展问题谈一些观点。

一、综合实践课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课中的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道德修养和世界观是在人与人交往中,在劳动中形成的。劳动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培养学生艰苦朴素不怕脏不怕累的美德。如:"认识几种蔬菜"一课,教学中通过认识一些常见蔬菜以及对人体的作用,使学生懂得农民伯伯为我们能吃上新鲜蔬菜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体会到要珍惜他们的劳动。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通过劳动课的活动还能使学生养成爱护设施,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遵守公共秩序等习惯,同时能改变学生懒惰的习惯以及轻视体力劳动的观念。上好劳动课还能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团结协作,关心集体的优良品质。

二、综合实践课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手是人类肌体中重要的一部分,手的使用,手的活动方式,手的操作技能,手的灵活程度。同时也是智力技能的体现。动手能开发大脑,使大脑皮层结构更完善。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边做边学,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双手灵巧,热爱劳动的学生,一般都具有比较清晰的思维。这是因为劳动完成能促使脑的思维和手的劳动相结合。手脑结合,脑教导手,手又发展和训练脑,使人心灵手巧,学生的技能越高,他就越聪明。我在综合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使学生领会与应用知识,形成技能,不断形成他们自己的新的智力结构,改善自己的智慧品质。从而使学生的智力不断得到发展。

三、综合实践课促进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

义务教育推行"一费制"(学生免书学费,学生一切费用由国家统一承担)以来,为节约开支部分学校不再订购综合实践科的课本及配套材料、制作工具等,所以这门学科无教材或无法实施按课本授课,因此每节课的内容及教法都得由教师自己确定,难度显然增大了。上学期,我在这种情况下,自己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在六年级中开了一节《折撕纸花》的公开课。这节课没有任何课本的材料及工具,只发给学生几张纸,教学生凭手折撕出各种图案、花样。本节课所选内容颇具"综合课"性,体现诸学科知识的相互联系性。整个折撕过程凸显手工制作特色,既动手,又动脑,培养了学生协作、操作思维的能力;折撕过程及作品涉及"图案"(美术)、"对称"(美术、数学)、"对称中心"、"圆心角"、"重合"(数学)等知识及概念。在教会学生每折撕一类图案、花样后,我相应地指出所及的学科知识及概念,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就能从中体会到综合实践课的"综合"性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在教会学生折撕"四角花"、"五角花"和"九角花"后,再让学生自由发挥、培养他们创造思维能力。在此,我引导学生从"五角花"和"九角花"折撕的联系和区别中总结出折撕所有"奇角花"(角数是奇数)的折撕方法,学生就能独立折撕出"十七角花"等;接着,我又让学生从折撕"四角花"、"五角花"和"九角花"之区别的原因中总结出折撕"偶角花"(角数是偶数)的规律,学生就能自主探索出折撕"八角花"、"十六角花"的方法等等。整节课,充分利用各学科知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既达到了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又促进了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培养了学生诸方面能力。

第2篇:德智体美劳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育;素质教育;功能

中学体育本身就是为了增强学生整体素质而开设的一门课程,在素质教育中,除了基础知识以外,学生还需要在道德、智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方面全面地提高自己、丰富自己、充实自己。中学体育在学生的素质发展中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一、体育教学有促进学生品德教育的功能

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第一步,体育教学中蕴含了众多的品德教育的功能。在体育运动当中,每个学生都要承受一定程度的生理负荷,比如运动的密度和强度,还有一定的心理负荷,比如人的紧张与轻松情绪以及独断与协作精神。体育运动中要求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扶持。一项高难度的运动往往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有很大的帮助。此外,体育比赛中的一些规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比赛的集体荣誉感、比赛的合作精神以及对比赛规则的遵守等都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教育。

二、体育教学有促进学生智育教育的功能

体育教学在学生的智力开发上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和功能,可以让学生劳逸结合,对学生的智力提高以及学习效率的提高有着突出的功能。因为现在学生的学习负担十分沉重,升学压力让学生总处于神经高度紧绷的状态之中。体育锻炼可以缓解学生的紧张状态,对学生大脑中枢神经系统有很明显的改善作用,有利于提高大脑的灵动性,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考速度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适当的体育运动不仅可以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学习状态,随时精力充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保持一种良好的体力和智力的平衡,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体育教学有促进学生体能素质的功能

学生的体能素质最主要是依靠体育锻炼实现的,体育教学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增强体能素质。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具体的教学目标、明确的教学内容以及严密的教学结构,体育教学也一样。体育是一门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一直贯穿到大学的课程,所以对教学的连贯性和连接性方面有很高的要求。体育教学的基本特征是教师的指导点拨以及学生的身体运动的相互结合。大量的体能运动激发了学生的身体活动技能,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有极大的帮助。此外,在大量的体能运动中,学生可以增强基本的活动能力,提高机体的抵抗能力和免疫能力,还可以增强自身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和调控能力,又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学会科学运动的方法。可以这样说,体育锻炼成为现代学生增强体质的主要途径之一,良好的体质可以让学生在未来的很多挑战面前更具战斗力,不管是对社会的发展,还是对自身的发展都极为有利。

四、体育教学有促进学生审美教育的功能

通过体育教学增强学生的审美素质是一个十分有效的办法,通过规律而科学的运动以及锻炼可以为学生打造健康美丽的体型和姿态,有很好的塑形效果,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站姿、坐姿以及行走的姿势。这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在体育锻炼的熏陶之下,学生会自觉地产生对美的追求和渴望,养成追求美、创造美以及鉴赏美的习惯和能力。在体育课堂上,学生可以获得最直接的力量美和运动美,最终达到力量与美感的结合,形体美和心灵美的契合,在具体的运动当中,也能体会到人体的健康美和自然美。体育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兴趣。体育运动中对动作的美感要求比较高,运动要讲究刚柔并进,要求学生展现最好的运动姿态,最优美的动作,将内心的美好通过动作展现出来。体育课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体育特长,还能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是很好的美育方式。

五、体育教学有促进学生劳动素质的功能

中学体育可以使学生学会基本的劳动,掌握基本的劳动技巧,通过劳动可以磨炼学生的意志力,让学生在各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在劳动中,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劳动技能和劳动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劳逸结合,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体育课开设的初衷就是让学生可以在疲惫的书本学习中释放自我,获得脑力与体力的交叉组合,不仅让学生身强体壮,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更让学生了解劳动的真谛,告诉学生要树立科学的劳动观,要勤动手,勤劳动,不要好逸恶劳。

参考文献:

第3篇:德智体美劳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教育目的 历史演进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C

教育目的是对人才培养的总体设想,关系到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根本性质问题。纵观历史,教育目的的演进与时代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走向。

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演进

1.1新中国成立到结束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确立教育目的,相继提出方针政策,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各项政策都反应当时的社会需求。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我国教育法方针的前提,同时还要求受教育者日后成为“有社会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正式对此方针进行明确,同时指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结合生产劳动。可见,50-60年代,我国刚迈进社会主义大门,百废待新,生产和劳动是当时主要的任务,我国的教育目的也是在这种环境下提出的,要求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的劳动者,也就是又红又专能促进社会主义发展的人才。虽然,也有提到“德智体”各方面都得到发展,但是,这种发展也是带有很强的政治性和社会性。

到时期,“”把提出的教育目的进行彻底的反对和篡改,提出“宁要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也不要有文化的资产阶级精神贵族”等,同时,当时关于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的论述也使阶级斗争达到了最大化,比如“无产阶级下继续革命”等的论述就是这种集中的体现。

1.2改革开放到现在

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发展。”同时规定教育界要正本清源,恢复和发展教育事业。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将“三个面向”写入了我国的教育方针,决定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受教育者将来应该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都应该集实事求是、自主思考、勇于创新等科学品质于一身的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强调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性和时展性。1986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首次将全民素质提到教育目的的高度,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全面贯彻我国教育方针,为了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必须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993年2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实施,《纲要》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结合生产劳动的提法,充分体现我国对人才的要求增加了实践这一要素的分量。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用“素质教育”替代以往的应试教育,《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一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提出,体现了我国的教育目的要求新时期的人才活学活用,将德智体美各方面的作用发挥出来,培养更有时代意义。2002年,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重申了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强调继续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着重提倡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等观点,进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新时期我们对教育科学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2 从教育的演进过程分析我国的人才培养要求

纵观我国教育目的历史变迁,国家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2.1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我国教育目的不断发展,但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表述一直没有变。这一规定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背景与未来走向,同时也说明了我国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要求比较重视学生的社会价值。

2.2越来越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

重视人才的全面发展,指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德、智、体、美、劳等的全面发展。这种全面发展的规定通过近年来一直在提上日程的“素质教育”表现出来。要求人才在发展的动力上具有内在性,发展的内容上具有全面性,发展的主义上具有主动性。

第4篇:德智体美劳自我总结范文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对于我们初三的学生来说是后的一个六•一节了,因为我们不再是儿童了,我们是青年了,这种年幼稚天真的生活已经结束了,我们将面临着复杂的社会,复杂的人生,我们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在学习上我们应该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现今的中学生中有很多遵循的观念是读死书,死读书,可谓真正做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注重的是分,需要的也是分,于是形成了“在外向钱看,在校向分看”的思想观念,可是这样的所谓好学有用吗?难道国家需要的真是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吗?“君自故乡来,因知故乡事”,记得一张报纸上写过这样一个故事:某公司在学校举行面试,故将一扫帚放倒在地,过往的学生没有一个注意到了扫帚,一个男生过地将扫帚捡起,后来他被录取了,正因为他的品德,认定他是个全面发展的学生。社会在进步,祖国在发展,社会为培养出一批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国家规定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社会对我们当代青年提出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学生,为了社会的需要,祖国的繁荣富强,我们为何不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学生。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要更成熟,更懂事。在家里我们应该帮助父母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体谅父母,孝敬父母。在学校要团结同学,*尊敬师长,不应该斤斤计较,因为别人占了我们的小便宜,我们的却占了思想的大便宜,所以吃点小亏算什么。

我们长大了,我们的思想一天天在转变,我们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我觉得,男女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是应该的,我觉得这一点我们六班

第5篇:德智体美劳自我总结范文

【要求】

1.识记教育目的、体育、美育等概念以及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

2.理解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3.明确体育、美育的意义、任务,体育的组织形式和美育的实施途径。

(一)教育目的的意义

1.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概念

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培养目标一般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

2.教育目的的意义

(1)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

(2)教育目的对提高教育质量有指导意义。

(二)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2)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3)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

2.社会生产方式

(1)教育目的受社会生产力制约

(2)教育目的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制度和政治设施的制约

3.人的自身发展需要

4.教育目的的确立

在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问题上教育形成的两大理论观点:

(1)个人本位论及主要观点

(2)社会本位论及主要观点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1)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或者说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本质要求

(2)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中对受教育者的素质要求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2.我国的教育方针

(1)1957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2)1958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3)1981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4)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素质教育

(1)概念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2)意义

(四)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详见德育理论与实践部分)

2.智育

(1)智育的意义

① 智育在社会文明建设中起着不可缺少的和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②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智育的任务

① 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② 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是指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认识活动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它包括观察力、想像力、思维力、记忆力、注意力等因素,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3.体育

(1)体育的概念

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培育人塑造人的过程。

(2)体育的意义

① 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质;② 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③ 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水平,关系到整个国家、民族的强弱盛衰。

(3)体育的任务

① 增强学生体质(根本任务),其中包括促使学生正常发育和身体各器官机能的发展,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② 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③ 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④ 向国家输送优秀体育运动员,促进我国体育水平的提高。

(4)体育的内容

田径、体操、球类、游戏、游泳、武术、军事体育。

(5)体育的组织形式

① 体育课(基本组织形式);② 早操、课间操;③ 课外体育锻炼;④ 运动队训练;⑤ 运动竞赛。

4.美育

(1)美育的概念

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2)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① 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② 美育能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③ 美育能促进体育,美育有怡情健身作用。

(3)美育的任务

① 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② 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③ 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4)美育的实施途径

① 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② 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③ 通过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5.劳动技术教育

(1)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① 劳动技术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发展,有利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还能促进学生体质增强;②有利于完成升学和就业双重任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2)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

① 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② 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3)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

① 现代工业和手工工艺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② 农、副业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③ 服务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第6篇:德智体美劳自我总结范文

    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对美育的经济功能作初步的探析,其目的是为了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对美育的真正 重视。

    一、美育与社会生产力

    美育对社会生产力的积极作用,既体现在作为生产力实体性构成要素的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方面,也体现在 作为生产力附着性构成要素的科学技术方面。

    (一)美育与劳动能力

    人的劳动能力是由他的体力和智力组成的。人的体力的提高主要依靠体育,但并非与美育豪不相关。毛泽 东曾说过:“图体育之功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体育之自觉不可。”[1]美育的有效作用,便是“动其主观” ,“促其自觉”。美育与体育相结合,或渗透于体育之中,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之于人的形体美和心灵 美的意义,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体验到体育本身的艺术美,从而使他们在“爱美之心”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从 事体育锻炼,努力提高自己的运动技术水平,自觉或不自觉地使自己的体质得以增强,体力得到提高。

    美育不仅是人的体力得以提高的有效手段,而且还是人的体力得以有效发挥的必要前提。所谓有效发挥, 是指人的体力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没有无谓的消耗。一个人有良好的体力,未必就能够有效地发挥到所从事的活 动之中。决定人的体力是否能够有效发挥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看他的姿态、动作、技能等是否符合美的标准 。而美育是使人的姿态、动作、技能等达到美的境界的必要前提。美育与体育不同,体育的主要作用是使人的 身体在内质上健康,亦即使人的器脏、神经系统、身高、体重等发育良好,具有适应外界环境的生命活力;而 美育的主要作用则是使人的身体在外形上美观,亦即使人的身体在动作、形体和姿态上具有美的风度,在力度 、节奏等方面获得一定的协调感、韵律感和自由感。因此,体育能给人以良好的体质和充沛的体力,而美育则 能使人的体力在运用于生产劳动时节省、有效而不致于蛮干、空耗,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人的智力是构成人的劳动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美育对各种智力因素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 力等的发展的直接作用,在己有的论著中已有较多深刻的论述,故不赘述。在此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美育对智 力发展的间接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认为:“智力存在于人格的总体之中”。[2]这是一个 十分正确的论断。因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的任何一方面的能力的充分发展,只有在其它方面的能力同时 协调发展中才有可能。而美育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塑造完美的人格。在塑造完美人格方面,德育、智育、体育 、美育等无疑都是不可缺少的,但美育却具有其它各育所不具有的独特作用。因为“美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有机 的、整体的反映方式的教育,它具有完整性与和谐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为建构完善的心理结构提供了有利的条 件。”[3]美育通过运用人类长期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美的产品和揭示出的美的规律,去影响个体的感官和心理, 增强审美感受力和创造力,形成平衡和谐的心理结构,从而间接地影响人的智力的发展。正因如此,H·里德才 说:“人的个体的意识,尤其是智力和判断力是以审美教育——各种感受力的教育——为基础的”。[4]可以肯 定地说,没有美育,就不可能塑造出完美的人格,因而,也难以使人的智力获得充分的发展。

    人的劳动能力是一种工具性的东西,它既可能用于善的目的,也可能用于恶的目的;人的劳动能力在一定 条件下又是一个相对确定的量,具有相同劳动能力的人,其劳动能力的发挥程度可能大不相同。人的劳动能力 是用于善的目的还是用于恶的目的,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挥得程度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道德素质的高 低。美育作为完美人格的最基本的建构手段,能够“以美储善”,培养人的道德情操,陶冶人的美好心灵,促 使人的道德素质获得全面而充分的提高。因此,美育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人的劳动能力充分发挥并运用于造 福人类的劳动之中。

    (二)美育与科学技术

    美育对科技进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通过培养科学活动主体的能力和品格,推动科技进 步。科学创造是科学活动主体能力和品格的统一。“科学能力的基本要素有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 实际操作能力”,而“创造性的劳动态度,旺盛的求知欲望、严格的自我要求,克服困难的毅力、勤勉和坚持 等一系列良好的个性品格也在科学创造中占据着重要位置。”[5]由于美育是人的智力发展和人格完善的有效手 段,因此,它对于个体科学能力和个性品格的培育作用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其二,通过培养科学活动主体的审美感受力和使他们掌握美的规律,促进科学的发展,进而推动技术的更 新。科学活动以揭示真实世界的图景为目的,大自然的美,包括对称、和谐、奇异、壮丽等必然会体现在科学 体系之中,从而使科学理论这种抽象的精神产品本身呈现出对称、和谐、协调、奇异等,成为美的东西,具有 审美价值。美与真的这种内在一致性,决定了审美标准可以作为科学创造活动的一个重要尺度。首先,在探索 真理的过程中,科学活动主体用美感或美的尺度做出的选择能够结出真理之果。著名理论物理学家韦尔曾直言 宣称:“我们的工作总是力图把真和美统一起来,但当我必须在两者中选择一个时,我总是选择美”。[6]韦尔 之所以如此声称,是因为他有过深刻的体验。当他完成引力规范理论时,就当时的科学背景而言,似乎将其作 为引力理论是不真实的,但由于该理论形式之美,竟使韦尔难以割舍,最终还是保留了它。多年以后,规范不 变形式被引进量子力学,证明韦尔的美感直觉是完全正确的。其次,在科学探索过程中,科学活动主体可以从 科学是否美的角度检验科学成果,对科学成果进行美的完善化处理,以科学成果的真与美的统一为目标,不断 完善、美化科学成果。一生追求科学美的物理学家狄拉克认为,如果物理方程在数学上不美,那就标志着一定 不足,意味着理论有缺陷,需要加以改进。

    审美标准在科学创造活动中发挥上述作用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科学活动主体必须懂得科学美和一般美, 掌握美的规律,具有良好的审美欣赏能力和高雅的审美情趣。这是一个优秀的科学活动主体的必备素养。这便 决定了仅仅重视科学教育是不够的。要充分发挥审美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促进科学的发展,就必须在进行科 学教育的同时,重视美育特别是科学美的教育。十几年以前,有的学者曾对“我们的教育能否贡献一个爱因斯 坦”作过解答。在否定性回答中,其理由之一就是我们的教育仅仅给学生一些科学知识,而没有使学生具有像 爱因斯坦那样的审美素养。这一理由是符合事实的。目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我 们还必须对“美育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有效手段”有充分的认识。

    二、美育与劳动生产率

    马克思在谈到人的活动与动物的活动的区别时,提出一个著名的结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在 当今世界,是否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生产,不仅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而且也成为映照一 个国家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一面镜子。实践一表明,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生产,有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美育 是人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生产的必要前提。

    (一)美育通过培养未来劳动者的欣赏美与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创造出并欣赏到生产环境的美,从 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人们的生产劳动是在一定的空间环境中进行的。现代美学家越来越重视从审美上组织劳动环境,追求劳动 环境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统一。这一追求,一方面是为了改变现代工业社会劳动的非人道化——人沦为机 器的附属物——的状况,另一方面是基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考虑。劳动环境美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有:与性 别、工种、环境相协调的工作服;清洁、美观的环境;优美、轻松、高雅的音乐;与工种、环境相宜的色彩、 光线;机器设备、劳动工具的合理配置等等。按照美的标准安排劳动者的感性世界,使他们工作在一个舒适方 便、自然优美、安全整洁、对称和谐、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空间环境中,既可以强化劳动生产的人道化—— 使“人在其中能认识和领会真正合乎人性的东西。使他能认识到自己是人”[8]而不是工具,又可以消除劳动者 的疲劳和调动其积极性——使人感到“这项工作做起来十分愉快,……在不使人过分劳累、过分紧张的条件下 应该做好”[9],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据有关材料介绍,工厂车间的门窗安置适宜,明净漂亮,可以提高劳动 生产率5—15%;照明设备美观适度,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10—30%;车间内外环境以及机器工具涂上适当的色彩 ,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2—10%;把噪声减少到最低程度,或在劳动时播放经过严格选择的音乐,可以使劳动效 率提高6—14%[10]。这些数据是如何得来的笔者尚不得而知,但它无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劳动环境的美对 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作用。

    总之,重视劳动环境美的建设有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很显然,创造、建设空间环境美的前提,是创造 者、建设者必须具有创造美的能力。人的创造美的能力并非生而有之的天赋资源,它的形成与提高有赖于美育 力量的介入。对于没有审美欣赏能力的劳动者来说,无论怎样美的空间环境也都毫无意义。而培养的人审美欣 赏能力,是美育的生重要任务之一。因此,美育是劳动环境美的创造与欣赏,进而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前 提。

    (二)美育有助于形成美的人际关系,从而有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人的生产劳动不仅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里进行的,而且也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展开的。作为生产劳动的 纽带的人际关系美与不美,直接决定着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美育,特别是社会美的教育,有助于提高人的审美 修养,使人勤于交往,善于交往,按照美的法则进行交往,从而在劳动者之间形成以相互尊重的人道精神、相 互谦让的礼貌礼节、友爱互助的集体精神、团结协调的合作精神、为人和善正直的道德情操等为主要内容的人 际关系。在这样美的人际环境中,人们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亲近,心心相印,心情舒畅,轻松愉快,劳动积极 性和劳动生产率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三)美育通过提高生产管理者的审美修养,能够带来劳动生产的高效率。

    随着社会审美化和审美社会化趋势的愈益增强,审美化管理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生产的一种最有效、最文明 、最先进的管理方法体系。审美化管理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管理的情感性、愉悦性和文化性,强调人格 平等和民主参与,力求以美的情感投入,形成美的人际关系。所有这一切,对于增强生产单位自身的吸引力和 凝聚力,开发人的心理和身体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持劳动者高昂的劳动热情等,都具有传统经 验管理方法和单纯的科学管理方法所难以企及的作用。这便决定了现代生产管理者必须掌握美的规律,具有良 好的审美素养。现代生产管理者如果不接受良好的审美教育,就很难胜任现代化的生产管理,因而也难以带来 生产劳动的高效率。

    三、美育与经济效益

    美育,特别是技术美的教育,在现代西方经济发达国家越来越受到重视。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由于美育 特别是技术美的教育对于提高产品的美学质量和社会生产的经济效益,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功利认识与审美认识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条重要原理。劳动产品的功利性与审美性是紧密 地联系在一起的,忽视产品的审美性必然会损害其功利性。这一点,在现代社会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因为随着 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的美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产品大量涌入市场的情况下,提高产品的美学质 量,使产品的外观包括形体、色彩、表面质感及装饰等方面给人以综合整体的审美表象,成为产品高消费质量 的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产品的审美价值作为保证产品的高消费质量的条件和手段,可以直接影响社会利益组织 包括具体生产单位的经济效益。因为在产品的功效质量相同的情况下,谁的产品美学质量高,谁的产品就会成 为的市场的宠儿。例如,1909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设计并投产了T型流线型汽车,价廉物美,很快垄断了美国汽 车市场,到1919年美国汽车总数55万辆,其中25万辆为T型汽车,为福特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七、八十 年代,日本汽车以外形新颖美观、质感精细、光洁度高的特点为各国消费者所欢迎,从而取代享有汽车王国之 称的美国而雄居世界销量第一。与此相反,因产品设计不能满足消费者审美需求而使企业败落的也不乏其例。

第7篇:德智体美劳自我总结范文

一、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当今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对21世纪的人才素质提出了以下特征:一是具有积极进取和开拓精神,二是具有适应社会急剧发展的适应力和创造力,三是具有与人交往的交际能力和应变能力。

素质教育是八十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提出的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目标的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和深化,它的实质是一种对人的身心潜能进行开发的教育,是生理心理品质的培养与社会文化素质的培养相结合的整体教育,它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它的根本任务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促使他们的“基本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为使他们成为适应时代需要和全面发展而又具有健康个性的社会主义新人打下基础。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立足于21世纪人才观的全面教育,不是以眼前的升学或就业为目标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个性都得到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不是单一传授知识,只注重个别优等生、尖子生的英才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智力,培养学生学习自觉性,使学生感到学习既艰苦又愉快的教育,不是压制学生学习兴趣、枯燥、单调、强迫学生学习的教育;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欲望的教育,不是墨守成规的教育。通过素质教育,能充分发展学生自身潜在的、先天的因素,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在身体素质上做到;健全、健康、强壮、灵活;在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上,有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科学文化素质上,使学生及时获得现代科技的新信息、新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发挥;还可使学生在自学、操作、实验、人际交往、综合分析、社会适应、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与提高,培养出来的学生能顺利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可见,要培养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多层次、多规格的跨世纪人才,必须在基础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这是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势在必行。

二、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及内容

素质教育的目标应该建立在素质的结构、育人的方向和现实条件这个三维度上,因此,可把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心理素质和交往素质这七种素质作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要素。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包括良好的品德修养、健康的思想情操,正确的政治方向、远大的理想抱负等。这是调节个人的行为,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和社会关系所必需,是学生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最重要的条件,是学会做人的根本,思想道德教育就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有计划的目的地进行政治立场,理想、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教育。结合物理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要强化思想道德教育意识,充分看到物理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密切联系,根据《物理教学大纲》要求,要努力做到: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焙养学生初步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使学生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具有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2.文化科学素质教育

文化科学素质包括旺盛的求知欲、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必要的知识技能结构、一定的智能基础、积极的创造精神等。这是学生将来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迎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挑战所必需,是他们将来获取谋生手段和发展自身的必要条件。文化科学素质教育就是以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具有创造精神的教育。在物理教学中,要转变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把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发展智力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和能力;要重视物理实验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使“导”与“学”相结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要重视物理知识的应用,使“知识”与“能力相结合。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通过耳听、眼观、脑想、表述、操作等来实现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使之具有较高的智力和技能;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学习新知识的基本素质。

3.身体素质教育

身体素质包括良好的卫生习惯、浓厚的体育活动爱好、正常的发育、良好的体能及健康的体质等。这是适应和改造环境的需要,是人的其他各项素质发展的生理基础。身体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体魄,掌握提高身体素质的科学训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要特别强调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和各种文体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物理教学与身体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4.审美素质教育

审美素质包括良好的审美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一定的审美创造能力等。良好的审美素质有助于人追求真理、发扬善性、增进健康,是少年儿童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的完美人格的必要条件。审美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具有高尚美的情操。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视美育可有可无的偏见,要纠正把美育局限于艺术教育的做法,要把美育贯穿在整个教学之中。

第8篇:德智体美劳自我总结范文

一、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人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旧的社会分工)

2.马克思主义人为,培养全面的人的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是(社会主义制度)

4.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5.最早实用美育一词的是(席勒)

6.美育首次正式列入我国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在(1912年)

7.美育又可以称为(审美教育)

8.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

二、辨析题

1.我们在制定教育目的时,既要考虑社会需要,又要考虑人的自身发展需要。

正确。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是辨证统一的。一方面,教育总是按社会的需要来培养人,人的自身发展离不开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社会是由个人的人组成的,社会需要并不排斥个人自身兴趣、爱好、才能的发展,因此制定教育目的应反映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

三、简答题

1.个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而制定的。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只是表现在它由助于个人发展。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就在于促使本能不受影响的发展。

2.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教育除社会目的外,无其它目的。教育结果只能用社会效益加以衡量,看它为社会贡献了什么。

3.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是什么?

第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或者说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第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4.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什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又哪些?

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是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

6.体育的意义有哪些?

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系国家、民族的强若盛衰。

7.体育的任务有哪些?

增强学生体质;这时根本任务。具体任务包括:促使学生正常发育和身体各器官技能的发展,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传授体育卫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通过体育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向国家输送优秀体育运动员。

8.体育的组织形式有哪些?

体育课: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

9.美育的任务有哪些?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具有感受美、欣赏美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0.美育的实施途径有哪些?

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通过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11.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有哪些?

现代工业和手工工艺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农、副业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服务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四、论述题

1.试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当然,也包括道德的发展;旧式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条件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

第9篇:德智体美劳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学;审美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247-01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是我们的教育目标,我们的学科教学都必须以完成这个目标为己任。历史课标在涉及促进学生健全人格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范畴和层面,提出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的课程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使审美素质的培养成为整个历史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成为发挥历史教化功能的重要内容。

我们的历史教育教学强调德育功能和智育发展,希望培养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标准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而美育的“形象性”,例如,容易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插图、故事情节等等易于被学生接受的优势有待进一步发挥。另外,审美教育主要集中在文学、艺术、体育、劳技等课程中,忽视在历史、政治、地理、生物等学科中进行审美教育,导致一些学生审美的不完美、不健康、不全面,以致于去追求那些低级趣味的时髦和庸俗、落后的文化。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中出现价值观严重金钱化,社会责任感缺乏,道德滑坡等现象,把物质上的享受,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当成价值追求,这与他们缺乏良好的审美情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美学大师蔡元培说:“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只有德育、智育、体育、劳技与美育的有机结合,只有审美标准的正确界定,才会有德、智、体、美、劳和谐持久的发展,才会有历史教育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我们历史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拓展历史教育的功能内涵,深入挖掘历史教学的美育功能,培养学生审美素质。

历史教材本身就是美学的载体,其中既有工具、图片、绘画等艺术之美,也有政治、军事、思想、文化、科学诸方面的知识之美,人类文明进步的文化之美、社会之美。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利用这些“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

首先,前人追求完美、追求进步的科研精神,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坚毅的品格。在教学过程中用李时珍、居里夫人等中外科学家为追求真理、探求自然规律、发现自然界的奥妙而奋斗不息的事迹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欲望,培养学生科学和人文素养,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能以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去积极地进行求美创新。

其次,承载“美”的信息的艺术作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各种类型艺术作品都能为我们历史教学所用,建筑、绘画、书法、音乐、电影等艺术都可以成为历史教学中向学生传递“美”的信息的工具。我国古代的宫殿建筑(阿房宫、故宫等)、陵墓建筑(秦始皇陵等)、宗教建筑(天坛、布达拉宫、三大石窟艺术等)、园林建筑,还有长城在建筑和艺术形象上,都不愧为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乃至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绘画象《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清明上河图》就是中国画的杰作。象《马拉之死》、《自由引导人民》、《蒙娜丽莎》等是西洋画的代表。

教师除了利用建筑、绘画等艺术作品外,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历史题材的影片,如《开国大典》、《辛德勒的名单》等,引导学生欣赏王羲之、柳公权等书法家的作品和欣赏《二泉映月》等音乐作品,这些活动作为对教材的有益的补充,传达给学生真实的、生动的、形象的历史,既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同时可以寓教于美,从而增强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第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能纯洁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自强不息、英勇奋斗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的精神财富。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为变法喋血刑场的“戊戌六君子”的充满激情的赞扬,对辛亥革命以来,为探求救国救民真理历尽艰苦的革命先辈们,例如,对孙中山、、邓小平等歌颂,会使学生心灵深受洗礼,很容易使我们的教育目的得以实现。持之以恒的美育必定会使学生的学习动机更高尚、更纯洁。

第四,高尚的人格,远大的理想,能帮助学生克服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困难,完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材中为理想、为人格尊严奋斗终生的人物比比皆是,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到为民族解放而英勇牺牲的,从为追求自然科学真理而遭受火刑的布鲁诺,到为全人类谋福利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我们通过人格教育来渗透美育的重要材料。教材中丰富的名人名言,更是我们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无论是人物、事件还是名言,只要是能体现人格之美的,都能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从中学到不畏艰险、坚持到底的高贵品质,具备追求真理、追求光明,为理想、为民族、为人类而奋斗的精神。

第五,充分利用社会事物的美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和教育。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劳动及其产品是最早的审美对象。原始社会那些粗糙石器、骨器、木器、蚌器等,既是劳动工具,又是审美对象。神话传说的神农氏教人耕作,伏羲氏教人结网捕鱼、有巢氏建房定居也是以生产劳动为内容,是劳动的理想化。阶级社会产生后,劳动虽然被“异化”,劳动者自由劳动被剥夺,但劳动者的智慧、血汗凝聚出大量丰富的物质产品,仍然是美的。如我国古代的大运河,近代蒸汽机的使用、轮船的行使、火车的通行、电报的使用等,无不凝聚着劳动者的本质力量,造福着当代,泽被着后世。

另外,在历史教学贯彻审美教育时要注意: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立足于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里而不是生硬的说教。教师通过课堂语言、表情、手势、图形等传播媒介,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去展开思维的翅膀,进行联想,得到启迪和精神愉悦。要使学生明确劳动创造了美,就像赵本山小品里说的:劳动就是最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