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动态海报设计范文

动态海报设计精选(九篇)

动态海报设计

第1篇:动态海报设计范文

关键词:动态图形;招贴;海报;平面设计;视觉信息

作为当下最常见的信息载体,海报招贴广为群众所知且发挥着重要的传播信息的作用。然而当今社会,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媒体行业不断革新的这个新环境下,纸质媒体的存在方式受到空前的挑战,而以纸质作为载体的静态印刷海报也越来越展现出其局限性。静态的普通海报设计已经逐渐成为设计师们展现自身创意的载体,而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传统静态海报的信息传达手法早已越发枯燥无味,静态的图像以及文字已经无法适应现代高速信息化社会下人们的信息获取习惯,比起密密麻麻的文字,静态不动的图片,人们或许更倾向于从节奏明快的视频中接收信息。而在当下,动态图形技术的发展,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和媒介,而这种信息呈现形式可以跨越文化和语言的障碍,进行清晰而明确的动态信息传达也能让信息准确的传达帮助受众理解信息,从而更乐意去观看,去吸取信息,使其在当今新媒体技术发展的时代下蓬勃发展。

一、动态图形概述

(一)动态图形的概念

动态图形,即“Motion Graphic(以下均简称为MG)”是近几年开始流行起来的一种视觉传达语言形态,其概念介于动画与设计之间。动态图形通过将原本静态的图像经过动态的设计呈现出动感,既可以静态平面设计的元素动态化,也可以将静态文字转换成文字动画,甚至创造一个纯3D的虚拟空间。然而MG动画并不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其概念最早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50年代MG动画开始崭露头角,与此同时,外国电视节目开始制作LOGO演绎动画,其风潮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直至90年代,而最近几年MG动画开始重新进入人们视野,并成为设计师们的新宠。随着设计、动画以及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MG动画也开始呈现更多丰富的风格和形式。

(二)动态图形的设计现状

在国外,动态图形作为一种图形动画语言已经存在很长时间并且已经相当成熟,国内的动态图形设计虽起步较晚但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国内从事动态图形设计的设计师及工作室也逐年开始增多,但依旧处于初期缓慢发展的状态,国内对于动态图形的设计研究依旧处于初期阶段,并不了解或一知半解的人占了绝大多数。动态图形虽然广义上可以归类为动画,以动画技术作为设计基础,却与广为大众所知的动画有着很大的区别,有着不同的表现及视觉语言形式,展现出来的则是各种不同的图形创意变化。比起普通的动画语言,动态图形不以叙事表现,而是更注重于设计化,设计师需要考虑的是画面元素间的联系及变幻,而这种表现方式及设计风格,除了让动态图形在动画影像方面大放光彩,也使其广泛应用于互联网及各种软件平台等交互设计之中。

(三)动态图形的视觉语言及其应用

动态图形是一种结合了艺术设计及动画影视技术的一种运动视觉传达设计,是一种根据伴随时间流动进行视觉设计的特殊的表现形式,设计师通过将多样化的信息数据转变为视觉元素,通过其变化,传达更深层次的寓意内涵给观众。动态图形设计中通过几何形状变化、视觉色彩元素交替、图形位移等进行信息传达,使受众在图形变化中获得设计者所表达的信息。动态图形是以平面设计为基础设计动态影响进行视觉传达,其中色彩语言是一种重要的信息传达语言。在平面设计中,色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相较之,动态图形不仅可以通过色彩来传达设计者所想表达的信息,更能通过色彩的明暗饱和度甚至色相变化来传达,使动态图形的信息传达更为立体并具有感情。对动态图形来说,除了色彩变化,图形形状变化也是尤为关键,在动态图形动画中图形的形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比平面设计中的图形信息传达更有活力,当观者兴趣被调动,视线被图形的变化吸引,设计者的目的就达到了。整合这些变化的图形,使其设计成为一部动态图形动画,图形的位移变化也是至关重要,只有单纯的形状和色彩变化而没有图形的位移变化,作品就没有生命。这种存在于图形画面中的位移,不论是图形元素的运动,还是空间区域的移动,都是为了动态图形更好的传递信息而服务。

由于动态图形中图形语言的这种特殊性,动态图形广泛应用于各种媒体设计中,像是在互联网中广泛传播应用的MG动画,GIF动图,网页及软件交互按钮的设计等,并且由于其图形变化创意与图形海报有着很好的兼容性,已经有设计师开始设计以动态图形为表现基础的动态海报。

二、动态海报的设计发展

(一)动态海报的特点及现状

其实动态海报本身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很多国内外企业就曾推出过动态海报对产品进行宣传。比起静态的海报,动态海报本身可以看作是一部短视频而不是单纯的图片。相比较于传统的平面静态海报,动态海报更有表现张力和视觉冲击,人们也能从变化的图像及文字中获取更多信息,而且动态海报在传播过程中更加灵活且不拘一格,不仅限于静态的图片,在互联网中以GIF动图的格式传播也将其原汁原味保留,而且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载体的多样化,使其传播途径更为多样且便利。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动态图形技术为基础的,结合了视觉传达设计的动态海报也逐渐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相比较于普通的平面设计范畴的海报,动态海报不仅可以保留普通平面静态海报的优点,还能再其中挖掘自身的优势,通过图形文字元素的变换位移,色彩的改变,让信息的传达更多元且丰富。

现如今,动态海报设计也逐渐成为未来海报设计发展的趋势,成为视觉传达设计师的新宠。在2016年举办的波兰华沙国际海报双年展上颠覆了以往的比赛项目,拥有50年历史的波兰华沙国际海报双年展的设计比赛项目在今年转变成了策展项目,而在今年的展会上,对10位著名设计师的作品重新演绎,将其作品制作成了动态视频的形式。在国内,各种动态海报设计也开始出现,而且其中不乏佳作。

(二)动态海报的未来发展

在当今世界,平面静态海报依旧是信息传达及设计载体的主流,与之相对,动态海报也开始借助着多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开始出现并高速发展,相比较传统海报动态海报的艺术潜力在现在还只是原石阶段仍需要雕琢,但它也在被大众所逐渐接受成为一种新鲜的艺术及信息传达形式,给当今的时代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为数字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更为灵活的创作方式。

【参考文献】

[1]徐衡醇.设计符号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第2篇:动态海报设计范文

【关键词】海报设计 气 势

1 海报设计中的“气”与“势”

“气”作为天地一切事物组成的基本元素,有着像气体般的流动特性。海报中的“气”是通过表现其所蕴含的生命内涵来实现的。设计者在进行审美创造中,按照自然的规律,吸收大自然的生气来充实自己的灵气,并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海报因为有了气脉而具有生气,气脉的动态运行具体表现在画面中就形成了气势,气势又产生了画面的节奏美感。

海报作品如果要表现的震撼人心,就必须要同时具备“气”与“势”。海报若有“气”便有了灵魂,有“势”则被赋予了巨大感染力。“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这说明了“势”只有在物体运动的基础上才能释放其内在能量。因此有“势”的海报作品是具有节奏韵律感的,其文字与图像跳跃在海报平面上,所描绘的形象具备运动感且形态赋有指向性。

2 “气”与“势”在不同海报中的魅力呈现

一幅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海报作品一定是同时具备“气”与“势”的,不同的海报作品展现出的“气”与“势”也是有差别的。《舌尖上的中国》以宣传中国传统美食作为海报设计的主旨,海报设计元素具有针对性且相互呼应,虚实有序,远近分明。贯穿着山谷水悠悠的静谧,展现出一片祥和的气息,画面通篇贯气,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舌尖上的中国》展现了中华美食源远流长的气势,那么靳埭强大师创作的《山外有山》则展现出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强劲气势。该海报简洁大气,强有力的书法“山”字将山的雄伟气势描绘的淋漓尽致,山外之“山”利用简单线条组合成几何图形,二者重叠展现出山外山的无穷无尽绵延之势。二者融合,繁中有简,实中有虚,疏密妥当,势便应运而生。当传统中国元素和西方设计意念共冶一炉,作品就极具文化品位与欣赏价值。

3 海报中“气”与“势”的表现方法

3.1 注重现代海报的发展趋势

“气”与“势”表现的形式有静态和动态。现代海报设计中,主题的分析判断是对“气”与“势”的静态研究。海报的现代趋势研究,则被称为动态研究。海报设计随着社会、经济、人们的需求在改变着它的表现形式,设计师需要注重现代海报的发展趋势并抓住受众的视线,达到良好视觉体验的设计目的。

3.2 海报的审势

海报要有“气势”必然先要审势。审势是产生有气势的海报的关键,只有针对性的审视了主题,海报的形象、色彩、构图、表现形式才能得以准确表达且准确无误地将信息传递给观者。审势还要注重挖掘主题背后的文化内涵,与观者之间产生情感的交流,从而达到更高的境界,成为现代设计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

3.3 海报的取势

“势”是“气”的外在显现,“势”必须通过具体形体表现出来。取势是在海报设计的主脉络中找出丰富多彩的变化,使画面富有生机。“势”并非无凭无据,它来源于设计师对自然和艺术的感受,从生活中取势才能保证通篇画面气势的连贯性。在进行海报设计的过程中,应当优先注重在审势的基础上提取海报主题的代表性内容,并根据内容规划设计语言,再根据海报画面的整体来安排画面。这样才能紧紧扣住海报主题,将表达的内容以简单而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

3.4 海报的布势

海报中的“气”是无法直接感受到的内在的东西,而“势”是外露的,是“气”的形象的具体化表现。因此“气”要通过布势显现出来。经过对“气”与“势”的分析,笔者总结了以下海报设计布势的方法。其一,海报中的文字与图形应相互呼应,且统一于一个气场之中,从而呈现“气”的流动和“势”的运行,达到画面通篇贯气的审美追求。其二,海报中的文字和图形的版式要注重繁简、虚实、疏密的变化。文字的排版形式需按照图形的走势排列,并根据不同类型的海报采用不同的字体、字号、颜色、风格以及画面中所处的位置。其三,任何海报都必须有较强的视觉中心,也就是画面需要主气势,主气势与画面的其它构成部分的结合才能更好的表现海报的节奏感、律动感。

结语

现代海报设计中,气势的完美呈现是海报作品所不断追求的,这就要求设计手法的不懈探求与主体精神的不断提升,这对完成优秀的海报设计作品,都是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王帅.试论山水画构图中的“气”与“势”.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5.

第3篇:动态海报设计范文

关键词:二维设计 影视动画 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a)-0235-01

1 二维设计概念及理念

二维设计即为平面上视觉要素组织,是现代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将一些既有的形态在二维平面内遵照一定的秩序及法则实施分解、组合,最终形成更为理想的形态组合。二维设计强调形态之间平衡、对比、比例、节奏及律动等,同时也注重图形带给人们视觉引导的作用。二维设计将现代物理学、数学、美学、光学及心理学等各方面进行了综合运用,将传统抽象形、几何形的表现领域进一步扩大,对视觉的表现与传达进行了丰富。二维设计基础是设计基础的一种训练方式,图形创意和具象图形的意象表现都是现代二维设计的基础组成部分,将造型语言、方法及心理效应等诸多因素进行有机结合,以形、色等较为抽象的形态作为研究的主体,体现了科学的方法论及认识论。

包豪斯时期的设计教育实践就是二维设计基础的理念[1],将一些几何形态施以标准化色彩,将他们进行不同形式的组合,创造出的形态造型奇特且非自然,他将不可靠的感觉转变成了理性视觉法则,从而开创了理性艺术设计的先河。他的设计风格具有抽象化、几何性及简约化,提供了设计者造型选择及造型方式的选择机会,同时有助于设计师逻辑、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对现代设计影响极大。

2 二维造型艺术手法在影视场景设计中的应用

尺寸、空间、透视、投影及视点是二维造型艺术工作的重点要素组成部分。电影是视听艺术,在动画电影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进行造型艺术的控制,这对于营造电影气氛、交代电影场景及进行艺术风格的强化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1 空间处理上前景及背景的作用

影视构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即为前景及背景,他们是整个构图有机组成部分,能对主体进行有效的突出,增强深度感、空间感。前景是最靠近摄像机的位置,位于主体之前,通常情况下是树木、花草等,也有人和物,它们具有成像大、色调深的特点[2]。一般采用前景对画面的透视感及空间感进行有效的加强。前景设计有以下作用:(1)表现空间的透视,增加画面层次;(2)对画面进行美化及装饰;(3)深化主题、烘托情绪、交代环境等;(4)与主体形成某种修辞关系,可以有效的深化主题,揭示思想内涵。前景的处理必须要与主题相呼应。

背景是主体的活动环境,处于主体之后,背景的存在主要是为了表明主体活动的环境氛围及地理位置,达到突出主体,增强现场感及气氛的效果。背景的选择要注意简洁,尽量从主题及内容出发,以免喧宾夺主。电影其实就是将三维的空间再现于二维的平面上,就是将事物的宽度、高度及深度表现出来。处理空间是如果配合广角镜头,能夸大空间及深度。焦距越长,效果越弱。

2.2 场景元素在画面中的指示作用

对于电影画面的安排及规划要适当,不能太过丰富,让人产生喧宾夺主的感觉,也不能太过单调,无法烘托主体。如何让观众的视线停留在正确的位置,就要求设计者掌握一些二维造型设计的基本规律。电影画面具有不停流动的特性,因此观众不可能对每个镜头进行寻找,设计场景道具时要明确目标,通过各种方式吸引观众视线到主置上,要实现这一点需要掌握基本造型艺术形式语汇及视觉心理特征。

3 二维设计在影视设计中的应用

3.1 二维平面设计作品―― 影视海报

电影艺术形式的出现,带动了影视海报的发展。影视海报相当于是电影的“名片”,虽然影视海报是二维平面设计纸质印刷品,但每个人看到影视海报作品时,闪现在脑海中的是影片故事情节、图像、色彩及声音的综合组成。有时候我们还可以在一幅普通的影视海报中体会到电影的深层次内涵。

影视海报是二维平面设计的作品,是进行传播交流的静态媒体。它采用独特的色彩、文字及图像进行组合,用于传达不同性质的内涵,具有浓缩型、约定俗成性、象征性及瞬时性的特征。影视海报作为电影“名片”[3],基于二维设计的基础,将电影的内容浓缩在海报中,具有宣传及艺术的功能。影视海报属于平面设计,是二维纸质媒体,早期的影视海报应用的主要方向是商业化,是对电影信息、电影价值进行传播的主要工具,那时多以手绘为主,如《蒂凡尼早餐》这样的好莱坞影视大片就是采用手绘的海报,作品用笔细腻,画技超群,具有极高的艺术收藏价值。后来伴随电子技术、摄影及印刷行业的发展进步,影视海报制作已经越发精美,不但具有商业用途,还具备审美价值。

3.2 字幕的视觉传达

影视字幕设计是影视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维静态设计是影视字幕发展的基础,影视字幕视觉传达设计的“源头”即为静态的平面文字图形设计[4]。影视字幕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艺术,依靠影视的时空性,对文字及图形进行主动性、生命、性格的赋予,使其能够呈现不同个性,让观众得以在影视作品中感受到艺术的美。影视艺术是种动态表现艺术,观众想要在观看影视作品过程中瞬时解读正确的信息,字幕就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影视字幕可以以单独的画面出现,也可以叠印在画面上,后来采用电子特技机进行字幕制作,影视字幕就可以表现移动、缩小及扩大等二维运行形式,随着影视的发展,字幕发挥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大。早先的电视字幕与电影字幕(即插曲歌词和片头字幕等)在形式和功能上相类似,随着科技的发展,字幕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了影视剧作的一部分,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存在。

4 结语

二维设计是现代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维设计手法在影视动画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影视动画场景设计及影视海报、字幕视觉传达等方面都广泛运用了二维设计。二维设计在影视设计中的作用已经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 王星.谈二维设计的基础[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2(6):185.

[2] 阮宜扬.二维造型艺术手法在动画电影场景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大观,2011(6):134-135.

第4篇:动态海报设计范文

[关键词] 《1942》;黑白符号;形式语言;时空转换;意象构成

电影海报作为设计艺术和电影艺术的重要创作形式及媒介之一,既要满足电影宣传的商业需求,又要体现海报所特有的艺术特征,综合影像、图形、色彩、构成等形式和手段,最终在形式上形成超越,达到一种高度的艺术心灵涵养所至的艺术境界。电影海报设计大体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以传递电影信息为主要目的,基本上以电影演员和主题场景作为海报的主要元素,通过“明星效应”,以写实手法给人们一种强烈的真实感受,使其有一种亲眼所见的视觉效果,产生一种潜意识中的可信度。[1]另一种则是超越电影本身的形式语言,不以电影角色及场景为主要设计元素,而是以独立图形构成的意象形态诠释更深层次的主题,总而言之,通过意象形态打动人们的情感是电影海报最为显著的美学特征。“意象”在不同的意识形态领域中有着不同的解释,电影海报设计中的“意象”是指被情感参与后的再造形态,其构建是以审美主体的情感和思维为导线,通过色彩、影像元素构成的“时空转换”让观者再次体味着作品的内涵。

电影《1942》以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时,发生在中国河南的“”为故事背景,通过主人公“走”与“回”的时空转换,体现出生命本体的挣扎和苦痛、希冀与愤怒,是对近代中华民族心路历程的再度反思。《1942》的电影海报,无论是黑白影像构成的视觉和心理空间,还是黑白木刻所体现出的艺术特征及构成的时代符号,其色彩意象与时空意象都给观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震撼,以独特的设计视角和视觉语言,超越了电影海报本身的商业价值,体现着海报艺术的文化特征和美学意义,同时以“无界”的观念淡化了艺术形态之间的界限。

一、黑白意象

“黑与白”虽然在色彩学中被称为“无彩色”,但它却蕴含在一切色彩的变化之中,而其本身所产生的变化甚至超越了其他色彩而被赋予更多的内涵和象征意义。“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①老子的《道德经》中将“黑与白”幻化成两种行为,在相互影响、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借助色彩意象阐述了“黑与白”虽处于对立的状态,但在“道”的体系下是可以转化和融合的,这也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中国绘画体系中,“黑与白”的表现力远远超越其客观存在的状态,中国画以黑白为主要的色彩语言,“黑”即墨,而“白”则是纸,所以中国画非常讲究“留白”,当白纸上落下墨色,白色的纸就脱离了材料的表征,成为画面中的色彩,继而成为绘画中的主体。清代书法家邓石如曾言:“字画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便是将“黑白”的表象形态注入创作主体的情感后形成意象形态的精辟总结。现代视觉传达设计层面上的“黑与白”,是指构成设计元素间的客观关系,再通过这种关系让观者感受其内在所要传递的情感。2012年6月,电影《1942》了两幅前导海报,从艺术语言和创作手段上虽然具有明显的差异,一种是通过黑白影像的方式,一种则是采用了黑白木刻版画的形式,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是以“黑与白”为主体语言来进行考量和设计的。摄影术在发明的时候即是以黑白影像呈现的,随着彩色摄影技术的发明,好像色彩单一的黑白影像被人们逐渐淡忘,但作为一个特定时期的文化与艺术语言,黑白所呈现的复古思潮和情感却成为人们的钟爱,人们从中不仅感受到历史积淀所传递出的回忆与想象,更能够感受黑白变化所带来的丰富内涵。“黑与白”是变化的,这种变化源自观者感受作品后产生的一种心理暗示抑或是心理冲动,在不断的变化中寻找着一种平衡,这是相对而不是绝对,“黑与白”是一个随时、随地、随性的变化着的整体。

二、时间意象

在艺术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出现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艺术形态,这些艺术形态的形成受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及审美特征的影响。法国史学家、美学家丹纳曾说过,任何成功的艺术品都具有强烈的时代背景和特征。他认为,艺术作品无法脱离时代、种族、环境的影响,只有那种“综合了时代特征的艺术品”,才能获得巨大成功。[2]比如一提到欧洲的中世纪,人们自然就会想到宏伟的教堂建筑和精美的雕刻艺术,建筑与雕刻艺术演化成那个时代的象征被存入历史永恒的记忆中。在艺术的发展历程中,艺术形态的更新促使了创作方式和手段的变革和延展,所有这些外在特征都与“时间”有着密切的关联。电影《1942》的故事背景发生在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一时期中国美术的主要特征依然是以表现民族危亡和抗日救国为主,特别是“中国新兴版画”创作技巧的逐渐成熟,使得木刻版画在这一时期成为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态。“中国新兴版画”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主要艺术创作形式之一,由鲁迅先生积极倡导的新兴木刻版画,开创了我国版画艺术的新篇。在当时民族危亡与社会现实中,艺术家试图通过刻刀寻找救国救民的方向,他们的眼中没有风花雪月般的闲情逸致,更多的是心系中华民族的命运,关注普通民众的疾苦,怀抱着深切的同情和对于黑暗社会的愤懑,用作品唤醒沉睡的心灵,成为那个时代的精神脊梁和符号,在近代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主导地位。《1942》前导电影海报之一的设计风格便是借用了著名版画家李桦版画作品《怒吼吧!中国》[3]的表现形式,两幅作品中的两个人物形象都被蒙着眼睛,但所传达出的意境却截然不同,版画家李桦作品中的人物,代表着受压迫、受侵略中国人民的愤怒与觉醒,具有积极的象征意义。而电影海报中的人物则隐喻当时政府对民众疾苦和灾难的置若罔闻,是对那个黑暗时代的鞭挞,“黑白”在画面中不仅形成了色彩的强烈对比,抽象的思维展现着电影的主题和丰富的哲理。电影海报在版画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图形构成元素及字体,“蚂蚱吃庄稼变成了人,人造反就成了蚂蚱。”耐人寻味的语言深刻表述了那个时代中国的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生灵涂炭的社会现状,在心灵与现实之间的照应中诠释了电影的主题。

三、空间意象

法国美术史学家福西永(Henri Focillon,1881—1943)曾说:“一件艺术品位于空间中,但是这并不是说它只是被动地存在于空间中。艺术作品根据自身的需要来处理空间、定义空间,甚至创造它所必须的空间。”②从视觉艺术的感知上来说,空间可分为“实空间”和“虚空间”,任何艺术形态都是“虚实相生”后而存在或构建于空间之中,而“虚空间”是启发心理感知的空间,它通过隐喻、借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表达主题,突出了空间的多变性和可塑性,也拓展了空间的容量,“虚空间”的体验更依赖于主观的想象。[4]空间中形象存在的位置不同,带给人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当艺术形态与空间产生关系后,便形成了具有超越表征意义的意象形态,通过意象形态再构建艺术的“意境”,所以说空间是艺术形式的承载体,同时又在形式的影响下延展自身的属性。

在电影海报设计中,单纯的平面元素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视觉感受,需要借助“空间”的力量来刺激人们的生理需求和心理感知。[5]在平面介质中营造空间感主要是通过透视来表达的,它是对客观生活中的现实空间进行复原或模拟,使画面内部产生延伸的纵深感,对观者的视觉起到了引导作用,形成空间感知。当然,这只是表象意义上的空间,在设计中还应调动观者的主观空间意识,以理性的创意思维将其转换为感性思维空间,从而使空间中的客观形态形成具有特定含义的意象形态。《1942》电影前导海报之二使用了黑白摄影的表现手段和形式语言,以透视原理和写实主义风格对难民队伍进行了表现。漆黑的夜色中,天空飘散着点点白色的雪花,一辆满载难民的列车驶向远方,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心灵希冀,是一种悲壮的行进,让观者的视觉定格在远处火车头上的青烟,加之“走下去、活下去”的字体处理,营造出了无限大的视觉空间和心理空间,与电影结尾处老东家拉着小女孩继续行走的那段心灵独白完美契合在一起,虽然从逃难出来时的一家人变成孑然一身,但求生的欲望和人性的善良在这一刻被画面中的空间意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电影海报作为商业性与艺术性兼具的创作形式,通过借鉴摄影、绘画艺术完善和丰富着自身的创作语言。任何艺术形式都离不开创作主体和审美主体的主观情感,这是艺术产生的源点。电影海报设计中的意象构成是通过对电影本身的主题和审美诉求来实现的,它既要体现电影创作主体的情感,又要体现电影海报设计的主体情感,在复杂的情感活动中形成的视觉艺术形象。海报设计师将剧本创作、导演创作、演员表演以及场景、服装、道具等相关创作主体结合,并借助诸多艺术形式的情感倾向,通过设计化的形式语言,将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意象形态。

四、结 语

艺术的魅力在于审美主体并不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将情感通过客观物象呈现出来。电影海报虽以平面媒介呈现,但通过创作主体创造性思维的参与,延展了作为海报设计诸要素的本体语言和文化内涵,构成了意象形态的“时空转换”,融合了历史与文化形态,体现创作思维与主题之间的和谐关系,电影艺术离不开海报设计,而海报设计对电影艺术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6]通过对电影本身的深刻理解并寻求对其表现形式的准确把握,甚至是超越电影本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以完全独立的形式被欣赏者直接感悟与体验。电影海报看似“静”,却蕴涵着无限的动能和张力,给了欣赏者更大、更广的想象空间。画面所构成的“瞬间”触及了人们的灵魂,成为一种精神的凝练与永恒,抑或是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符号”,电影海报不再是电影上映前的“告示”,而是多元文化语境下艺术形态之间的相互解释和延展。

注释:

① 朱谦之:《老子校释》,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12页。

② [法]福西永:《形式的生命》,陈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5页。

[参考文献]

[1] 张文波.“先声夺人”“喜闻乐见”——浅谈电影海报的两个特征[J].丹东师专学报,2003(25).

[2] 丹纳,著.艺术哲学[M].傅雷,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

[3] 齐凤阁.中国现代版画史(1931-1991)[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

[4] 魏天德.以虚补实,虚实相生——谈室内虚空间[J].美术大观,2011(11).

[5] 肖丹.试论平面设计中的空间表现[J].大众文艺,2011(11).

第5篇:动态海报设计范文

[关键词] 电影海报;视觉要素;形;肌理;色彩

电影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和最有影响的发明之一。从1895年12月28日正式诞生开始,电影就以其独特的魅力迅速征服了全世界,并随之成为大众喜爱的文化享受方式。电影海报是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一门大众化的艺术,是大众直接获取电影信息的重要途径。作为电影的衍生物,电影海报一直都是电影公司推销影片的最直接的宣传手段之一。

在平面设计领域,电影海报属于商业海报设计,它通常是以生动鲜明的主题形象、丰富的文化内涵、精美的印刷,以及遍布街头的宣传方式,准确、迅速地传递电影信息,广而告之地向大众介绍并展示影片的内容与价值。在成功引起大众注意的同时。有效扩大影片的声势与影响。由于与电影紧密相连,所以电影海报设计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影片的实际宣传效果。

优秀的电影海报必须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画面所要传达的信息在逻辑上具有一致性和条理性。设计者首先明确设计对象在内容上的主次、轻重关系,然后在视觉形象的运用、组合上必须和设计内容保持一致,表现出逻辑上具有一致性和条理性。二是画面上的设计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视觉效果。由于电影海报是具有独立审美价值和视觉审美规律的艺术品,所以必须强调其强烈的艺术视觉效果。作为设计者,必须要分析画面上图形和文字的色调、形态,它们之问的主次强弱、动势趋向、肌理效果等相互关系,以及它们整体形成的视觉上的感染力与冲击力、次序感与节奏感等,最终调整、处理好画面上的各种关系,充分调动形象、色彩、肌理等视觉要素形成强烈的艺术视觉效果。

由此可见,电影海报设计就是“语言化图形”和“图形语言化”的过程。为了使设计独具个性、趋于完美,设计者需要研究包括形及其各种变化组合、画面肌理、色彩与色调这些视觉要素,并在不断的设计实践中利用这些视觉要素创造出最佳的视觉语言。

一、形

电影海报设计中的视觉要素首先是形。形是指在画面上有大小、色彩、肌理和外形等变化,并可以在视觉上识别的形态。可以说,形是一切视觉要素的基础。形的概念内涵非常丰富,除了色彩肌理等变化外,还可以分为抽象形和具象形,单一形和组合形,有机形和无机形等。我们可以把形概括分为基本形和变化的形。

1,基本形

(1)点。点是最基本的形。从设计意义上讲,点必须要在画面中占据一定的空间,才能够获得视觉上的平衡和愉悦。电影海报设计中的点,在可以被视觉感知的前提下,能够以任何一种形态呈现,如一个字、一块色彩、一张小小的摄影图片或者图像。

点在画面空间上的大小是与线和面区别开的,但是它们之间的界限是相对的、可以变化的。在一定的关系或条件下,点可以转化为线和面。如点重复按照一个方向排列时,一组点就在我们的视觉中形成一条线。同样的道理。一组点或一群点经过设计也能够组成面,形成一个大的形。

在电影海报设计中,点是一种较为活跃的形。点可以与其他视觉设计要素相对比,形成画面的视觉中心;也可以与其他形态合理组合后用于填补一定的空间,起到平衡画面轻重、点缀和活跃画面气氛的作用;点还可以群组起来,成为一种肌理或呈现出线、面等其他要素的特征。衬托画面主体。

(2)线。从理论上讲,线是点的发展和延伸。平面设计中线的性质呈现多样性特征,有形状、色彩、肌理等变化。线可以在画面中构成各种装饰要素。以及各种形态的外轮廓;线可以生长、延伸,它们起着界定、分隔画面各种形象的作用。

点、线和面的关系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外形小而短的线在视觉上通常会被认定为一个点;线也可以点的方式出现,有规律的间隔变化可以使线具有节奏和韵律感;线的排列组合可以在外形上组成各种具象或者抽象的形态,转化为面。

作为视觉要素,线在电影海报设计中的影响力大于点。线要求在视觉上占有更大的空间,其延伸为画面带来一种动势。线可以串联各种视觉要素,可以分割画面和图像、文字,可以使画面充满动感,也可以最大程度地起到稳定画面的作用。而作为一种装饰要素,线的性质往往决定了画面风格的倾向,如精美、细巧的曲线的排比能让人感受到欧洲新艺术运动的唯美,直线的组合则使人联想起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某些意蕴。

(3)面。面是线的发展延续。面是基本形中最富于变化的视觉要素。它包括了点和线,在空间、大小等一定条件存在下,面也可以转化为点或者线。

在电影海报设计中,面的视觉影响力是整个基本视觉要素中最大的,它们在画面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的表现不仅包容了色彩、肌理等方面的变化,面的形状和边缘对面的性质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在不同的情况下会使面的形象产生极多的变化。

2,变化的形

形的变化是无穷的,不同性质的形对电影海报的视觉感受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1)开放的形与闭合的形。形的外轮廓的闭合或者开放,对这个形在视觉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开放的形具有很强的张力和放射力,它需要更大的空间来容纳自身。为了使画面趋于稳定,我们可以将开放的形放置在画面的边缘并加以切割,使形的放射力呈单一的方向扩张延伸:也可以将其他稳定的形复叠在开放的形上,进行组合设计。闭合的形在视觉上具有内向的力,相对来说较为平和、易于辨识,在设计时它们往往被其他形复叠,在画面上呈现一种活跃的视觉感受。

(2)光边的形与柔边的形。形可以是光边的也可以是毛边和柔边的。光边的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内聚力,视觉上张力不大,占据空间小。毛边的形在造型上则具有向四周发射的力量,视觉冲击力强。柔边的形往往容易和周围的空间、形象融合,给人以模糊、暧昧的视觉感受。

(3)感性的形与理性的形。设计中形的视觉外观的形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以感性的方法创造的形,如手绘插图和手写文字等,一种是以理性的方法创造,通过数学、几何或其他方法确定的形。感性的形的审美标准依赖于人的直觉判断,设计者可以通过运用想象或情感宣泄的方式进行自由表达;理性的形则强调理性的分析,通过精确的计算构筑形象。

具体到电影海报设计过程中,就要求设计者必须用辨证的方法认识形的各种变化,在设计时合理进行多样化的形态的组合,如形的单一组合、复合组合,形的对比、近似、重复、呼应等等,从而正确、灵活地运用形完成设计。

第6篇:动态海报设计范文

电影海报中的文字创意旨在通过多变的风格及手法呈现出独特的意味,为电影的推广和宣传增光添彩。文字设计要符合影片特征和内涵,具有个性鲜明的创意,赏心悦目的视觉美感,融洽贴切的故事氛围以及独树一帜的风格特征,区别于一般的阅读字体,给人强烈刺激的感官印象,促成人们对于电影海报信息解读的欲望。

一 电影海报字体设计的构成要素

字体设计无外乎从笔画、结构、肌理、编排等字体构成入手,改变其常规的形态,从而形成新的字体。为了更好的发挥文字的作用,设计既要字形清晰、结构严谨,又要美观耐看,从而增强文字的表现力。

笔画是文字的基本构成元素。笔画变化是指在常规字体字形的基础上,对文字的笔画表现形式,进行充满想象力的加工创造,从而在整体结构不变的情况下,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笔画变化的重点在笔形,由于笔形产生形状各异的字体。结构变化是指改变文字组成的比例划分,是笔画与笔画之间的组织安排,横平竖直、方方正正、左包围右等都是文字的结构。例如,夸大汉字个别偏旁部首,打破原有字形的平衡,从而营造出符合电影故事氛围的感觉。电影《纳尼亚传奇》海报就是采用这种方式,NARNIA中代表阿斯兰的R字母最后一笔延长弯曲至I字母后,字母和字母之间相连,整体感增强,联系流畅、连贯。笔形或结构变化一般是在字的副笔画部分,主笔画一般很少进行大的变动。这是因为如果大幅度的变化主笔画就会使字的重心、表现力度下降。同时,当处理汉字的结构变化时应谨慎,受识别度的限制变化幅度应小。《无间道》海报中的“无”、“间”、“道”三个字互为联系,采用概括、取舍、共用的方法,形成了迷宫效果,贴合电影无间的主题。

肌理的渲染使得文字富有情绪变化,能够极大的产生观者的共鸣。不同的肌理形态传递着不同的信息,如同人皮肤的细微纹理差别反映出人的年龄阅历一样。《功夫熊猫2》中的海报阿宝抱拳单脚踩着金灿灿的立体阿拉伯数字“2”,主立面有浅浮雕装饰的龙装饰字体,通过这个肌理元素的运用,使得电影续集以中国元素作为背景的初衷展现出来。

编排是对多个文字的排列组合,不著一字是极端先锋的设计方式,不适宜电影海报的创意主旨,所以如何编排设计能够解决海报中多组文字的主次问题和同组文字的排列问题,对于整体设计的影响至关重要。《黑客帝国》电影海报设计中文字通过疏密排列形成一串串信息符合,文字的疏密,渐隐渐现的形成了动态的信息流动。在海报中文字更多的是用作符号使用,本身不具备识别意义。电影主题文字Animatrix字形、大小都和作为符号来使用的文字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文字在编排上的疏密节奏,可体现出多种情绪。文字密集体现紧张、激烈的情绪,文字疏松体现轻柔、舒缓的情绪。在排版中文字之间的比例、疏密、重叠等合理组合能够表现出文字的情感魅力。

二 电影海报字体创意的策略

1 象形传情意

文字是通过视觉被理解感知的符号,是电影海报信息传达图画的形式之一。象形化的手法是把文字变化成图形元素,将文字的结构、框架和类物的图案相融合。象形化的文字比常规文字具有更形象、直接的意义。通过象形化设计,可以从外形上直接揭示出电影的故事片段信息,体现出电影的内涵寓意。

文字象形化可以通过图形、结构、色彩等综合因素来实现。但也并不是仅仅停留在外形的美观设计上,还应注重字意、内涵、情感的传递。这种方法的应用能够达到外形美观,直抒电影主题的效果。例如,《冰河世纪Ⅱ》的电影海报中把“ICE AGE2”直接作为主体形象,“ICE AGE2”的文字设计成为非常写实的冰块形象,冰块上显眼的裂痕吸引注意力,创意贴合电影主题。人们甚至不懂得英文ICE AGE2是什么意思,只要看到冰状的文字就能把电影主题和冰联系在一起。例如,徐克电影《七剑》海报中,“七”字如剑穗飘舞,“剑”巍巍耸立,如利刃斜插,与下方陈列的各剑器相呼应。又如,赵薇版《花木兰》中,以篆体变化而来的片名,远看似花木,近看像武器,女主角一骑红装,英姿飒爽,刚柔并济,柔弱女子征战沙场的故事主题跃然纸上。

在象形文字创意中,通过文字的编排组合呈现出象形化的图形则是另外一种重要的手段。在设计中文字的形态和编排往往会综合应用,使文字形态和海报主题更好的贴合在一起。《27套礼服》的海报设计主体形象是“完美伴娘”珍,她穿着一件与众不同的“礼服”,特别之处在于这并不是真的布料裁剪制成的礼服,而是文字通过排版拼成的“礼服”。文字采用随意的手写字体、信手拈来的涂鸦小花,文字拼成的礼服以散点、曲线的形式表现出轻松、自由、随意的感觉,这种独特的方式传达了电影轻松诙谐的主题。《I Am Number Four》电影海报也是采用这种方式,通过文字的大篇幅排列,字体和图形融为一体,既是文字又是图形。

2 装饰善巧变

装饰化的文字是对文字的局部进行处理,在个别的笔画或结构中加入图形元素、肌理元素或者附加纹饰纹样。与象形化的文字设计不同之处在于,象形化的文字是对整个字体进行变化,使其图形化,而装饰化的文字设计并不改变文字的主体形象,只是在局部添加装饰元素,从而达到为故事主题服务的目标。装饰化文字是象形化的文字和抽象化的笔画结合,将文字塑造成有形有意的结合体。文字局部的处理实际上是构成设计技法中特异的应用,即在重复、有秩序、有规律的图形中突然变化少量地方,使其呈现差异,打破原来的单调状态。这种状态如同在安静的环境中笛声突鸣,能够强烈吸引人的注意力。局部装饰同样也能起到图形特异的效果,熟知的文字通过附加新形象装饰后,文字造成了“激烈碰撞”,满足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同时能够从这种碰撞中顿悟文字表达的意义。

电影海报字体装饰性变化应把握以下原则:文字结构或个别笔画变化选用的部分应该较少,特异部分要和主题有联系,否则其可识别度就会下降。电影《关云长》海报中“The Lost Bladesman”中的“L”就是采用了特异的手法手法,“L”和青龙偃月刀同构在一起,在这句话中“L”非常突出,引人注意。而演员甄子丹饰演的关云长后面有个大大的“义”字,这个“义”字有坚如磐石般的肌理质感,突显了关云长义薄云天的气度。

装饰手法的运用辅助文字传情达意。通过局部装饰的方法加入和字意相关的装饰图形,使部分笔画、结构视觉化,文字的形象感迅速提升。文字的装饰之美表现在形式多样性。这些形式依托各地不同的习俗、审美习惯和材料,而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既能使文字形象饱满、个性鲜明,还能通过装饰元素烘托电影海报的氛围。动画片《我爱灰太狼》海报中的片名装饰采用羊角、狼爪的形象,文字设计可爱、生动、形象符合儿童观众喜好。

3 书法重意境

书法是传统文化所独有的风貌,其视觉元素已经融入人们血液和灵魂深处,最易产生归属感和共鸣。在电影海报的文字设计中应用最多的形式也是传统书法。书法艺术在电影海报设计中,既能够起到文字本身信息传递的作用,还具有视觉传达的功用。点、撇、捺、勾等笔画形成了中国的汉字,但是它们又不是简单的黑色线条,这些文字结构和运笔或张扬、或内敛、或优美、或硬朗,都能够在书法中呈现出形体和动态上的美感。书法艺术的体现还在其它的语言文字上,英语、韩文、日文都有用书法的方式进行文字创意的典型案例。脱离了传统情怀的书法在诸如英语字母形式上的应用,已然抛弃了字形结构等元素,变成了纯粹的点线面的组织体现。书法的“宝衣”穿在外来的“和尚”身上,文字以全新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不仅吸引人的注意力,还引发人们对它的解读的兴趣,在电影海报的宣传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武侠》海报中采用了泼墨式的写意书法,极具创意的书法文字充满浓重的中国味道,带给观众全新的感受。字已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符号,而是通过抽象的形象,在观众眼前呈现有血有肉、鲜活生动的生命。

当然,电影海报中的文字创意并不是把书法简单的照搬到海报中,也并不是所有的电影主题都适合选用书法的表现手法。书法元素的运用注重“传统”和“现代”的融合,它一方面要传承传统书法的意境,另一方面要注意电影、图形的气息与书法的意境相融合。根据电影主题的需要来考虑其适用性,运用得当的书法元素能够给电影海报添光增彩。影片《太极》的海报主题文字“太极”二字用书法的元素来体现,把太极拳含蓄内敛、刚柔并济的感觉展现的淋漓尽致,书写的意形结合也有别于传统意义的书法。《孔子》韩版海报中“孔子”二字采用隶书字体,隶书是汉字中比较庄重的字体,整体字形略扁略宽,笔触采用自然呈现墨迹的残缺状,整体处理突显历史的厚重和沧桑感。

第7篇:动态海报设计范文

根据校园活动比较多这个特点,广东实验中学海报设计课程(艺术必修课程)从每个班级选报5名喜欢海报设计的学生作为学员,进行每周一节,每学期18~20节的海报设计课程教学。课程内容分为四部分:海报设计基础知识教授;海报设计基本技法教授;实践课程教授;作品自评、展览环节。此四个环节涵盖了海报设计的理论到实践的全过程,在分类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个学员的特点开展教学。课程在2004~2013年间逐渐成熟并形成了固定的教学环境,为学校的社团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大型活动提供了一批又一批很好的宣传海报成品(如图1)。

结合多年的课程开发实践,笔者认为海报设计课程对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提升校园活动的宣传力度

在海报设计课程没有开设之前,校园活动的海报大多色彩单一,设计缺乏新意。白纸黑字或红纸黑字,动漫人物加标题等没有设计风格,这样的海报或者宣传单对读者来讲简直是一种视觉污染。过去的大字报时代已经不存在了,21世纪的人们进入读图时代,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大多数人工作学习特点,所以要想在短时间内留住读者的目光,让读者记住你的海报,就必须改变海报设计的风格和制作技法。以体育节海报为例,根据课堂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培训,学生们在体现体育运动方面学会变单一的人物动态到局部代替整体的效果(如图2),从单一的动漫风格到形式多样的复古风、现代风和欧美风格的特点(如图3)。技巧的提升和风格的转变,让整个校园变得更有视觉冲击效果和艺术氛围,很多师生情不自禁地在海报前驻足观看,拍照留念,发微博、微信等。师生在茶余饭后也开始讨论着这些有新意、有创意的海报,这样的传播形式带来的是更好的宣传效应,从而提升了活动宣传的力度,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提高师生们的审美情趣

海报设计课程在开设的时候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着重海报的分类、特点以及构成要素;在过程与方法上着重从对比分析―引导观察―启发点拨―设计制作等环节下功夫,每节课解决一个问题,让实践检验理论;在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着重个性引导,鼓励多种尝试,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细节来入手寻找创意点。这样产生的作品会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共鸣,这些共鸣会让学生在讨论一张海报的时候延伸出一些海报设计方面的知识,甚至上网查询与其相关的信息。这种延伸在某种程度上就给读者带来一定的海报知识和审美情趣的提高。比如艺术节海报的设计制作,课程设计着重在有关艺术元素的方面提高设计者的设计理念,从生活细节中找灵感,从生活元素中发现创意,从而建立设计者和读者之间的信息链接,产生更大的共鸣。在共鸣的基础上,师生们享受到了审美情趣,提高审美品位(如图4)。

三、增加校园文化的艺术氛围

第8篇:动态海报设计范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护海洋资源,改善海洋环境,防治污染损害,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管辖海域内从事航行、勘探、开发、生产、旅游、科学研究及其他活动,或者在本省沿海陆域内从事影响本省管辖海域海洋环境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条例。

 

在本省管辖海域以外,造成本省管辖海域污染和海洋生态环境破坏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本条例执行。

 

第三条 海洋环境保护应当统筹规划,实行开发与保护、损害与担责、维护与受益相结合的原则。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鼓励海洋环境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恢复、建设和治理,广泛开展海洋环境保护的对外合作与交流,促进海洋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

 

第四条 沿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简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下同)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统一监督管理的部门,对所管辖海域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指导、协调和监督,并负责防治本行政区域内陆源污染物和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对海洋污染损害的环境保护工作。

 

沿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简称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下同)负责所管辖海域的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组织海洋环境的调查、监测、监视、评价和科学研究,负责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和海洋倾倒废弃物以及其他有关海洋开发利用活动对海洋污染损害的环境保护工作,组织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

 

海事管理机构依法负责所管辖港区水域内非军事船舶和港区水域外非渔业、非军事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并负责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对在所管辖海域航行、停泊和作业的外国籍船舶造成的污染事故登轮检查处理。船舶污染事故给渔业、海洋生态造成损害的,应当吸收渔业、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参与调查处理。

 

沿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简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下同)负责所管辖渔港水域内非军事船舶和渔港水域外渔业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的监督管理,负责保护管辖海域的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工作,并调查处理前款规定污染事故以外的渔业污染事故。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海洋环境的义务,有权对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单位和个人以及海洋环境监督管理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进行监督和检举,因海洋环境污染损害其合法权益的,有权依法要求赔偿。

 

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应当建立接受公众举报、反映情况的信息渠道,并向社会公告。

 

鼓励与支持单位和个人开展海洋环境保护公益性活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保护、改善海洋环境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监督管理

 

第六条 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根据海洋功能区划和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拟定本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和重点海域环境整治与修复规划,经省计划行政主管部门衔接平衡,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沿海市、县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根据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和重点海域环境整治与修复规划,拟定本市、县海洋环境保护实施计划和重点海域整治与修复实施计划,经同级计划行政主管部门衔接平衡,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省环境保护、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七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与相邻沿海省、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家有关机构的合作,共同做好长江三角洲近海海域及浙闽相邻海域海洋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根据本省与相邻省、直辖市的合作要求,建立海洋环境保护区域合作组织,做好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海洋生态建设与修复工作。

 

沿海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重点海域海洋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做好海洋环境污染防治、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

 

第八条 省环境保护、海洋等有关部门根据本省海洋环境质量状况和经济、技术条件,可以对国家海洋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拟定地方海洋环境质量标准,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九条 沿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组织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实行海上联合执法。

 

第十条 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在巡航监视中发现污染事故或者有违反《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时,应当予以制止并调查取证,有权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损害事态的扩大;属于职责范围的,应当依法及时处理;不属于职责范围的,应当及时移交有关监督管理部门处理。

 

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有权按照法定要求对管辖范围内向海洋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者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相关资料,主动配合检查。

 

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应当为被检查者保守商业秘密。

 

第十一条 沿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逐步加大对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生态建设的资金投入,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沿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生态建设。

 

第十二条 按照陆海统筹、专司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全省海洋环境监测网络,纳入生态省建设体系。

 

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海洋环境监测、监视标准和规范,对本省海洋环境调查、监测、监视和海洋环境综合信息系统实施管理,定期评价海洋环境质量,相关的公报和通报,并抄送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根据各自职责负责所管辖海域的监测、监视。其他有关部门根据全省海洋环境监测网络的分工,分别负责对入海河口、主要排污口的监测、监视。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形成的海洋环境监测、监视资料,应当纳入全省海洋环境监测网络,实行资源共享。

 

第十三条 向社会提供海洋环境调查监测资料的监测单位,必须依法设立并通过海洋方面的专项计量认证。

 

前款规定以外的单位,需要在本省管辖海域内进行海洋环境调查监测的,应当报市、县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接受监督。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海洋环境监测、监视资料的应用,应当遵守国家保密规定。

 

第十四条 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赤潮监测、监视、预警、预报和信息管理,发生赤潮时,应当将获得的赤潮信息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在规定的时间内逐级上报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门。

 

沿海市、县人民政府应当适时启动赤潮减灾应急预案,做好防治工作。海洋、环境保护、卫生防疫、渔业、工商、检验检疫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赤潮防灾减灾工作。

 

第十五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海洋、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根据国家重大海上污染事故应急计划和本省实际,制定本省重大海上污染事故应急计划。

 

浙江海事管理机构应当根据国家船舶重大海上溢油污染事故应急计划和本省实际,制定本省船舶海上溢油污染事故应急计划,报省环境保护、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可能发生海洋污染事故的石油、化工等单位,应当依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制定重大污染事故应急计划,并报设区的市环境保护、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 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的,当事人必须立即采取处理措施,及时向可能受到损害的受害者通报,并立即就近向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第十七条 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接到海洋环境污染事故报告后,应当根据情况启动污染事故处理应急计划。

 

发生重大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的,有关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应当及时将事故的类型、时间、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采取的应急措施等初步情况,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和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指挥、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应急计划消除或者减轻污染危害。

 

海洋污染事故可能威胁人体健康和海洋生物安全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将有关情况向可能受到污染损害的单位和公众通报或者公告。

 

第三章 海洋生态保护

 

第十八条 具有特殊地理条件、生态系统、生物与非生物资源及海洋开发利用特殊需要的区域,可以划定为海洋特别保护区。

 

海洋特别保护区的选划、建设和管理办法,由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海洋自然保护区的选划、建设和管理,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沿海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下列区域的保护:

 

(一)南麂列岛部级海洋自然保护区;

 

(二)韭山列岛省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

 

(三)舟山五峙山列岛省级鸟类自然保护区;

 

(四)依法批准的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以及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

 

第二十条 沿海市、县人民政府应当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特点,建设海岸防护设施、沿岸防护林、沿海城镇园林和绿地,对海岸侵蚀和海水入侵地区进行综合治理。

 

从事填海工程的,应当采取先围后填的方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有毒有害的固体废弃物填海、围海。

 

第二十一条 省海洋、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交通等有关部门和海事管理机构,根据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生态环境特点,编制本省人工鱼礁建设总体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组织制定人工鱼礁建设技术规范。

 

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人工鱼礁建设技术规范,会同交通等有关部门和海事管理机构,组织有关专家做好人工鱼礁的选址、论证和投放工作,加强对人工鱼礁投放区域生物多样性的监测和生态效益的评估。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人工鱼礁。

 

第二十二条 因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等需要引进境外海洋动植物物种的,必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报有关部门批准,并先在指定的区域进行完全可控制的试验和论证。

 

沿海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所管辖海域、海岛和海岸带境外引进物种的调查监测,监测结果应当及时相互通报。

 

第四章 防治污染物的污染损害

 

第二十三条 逐步实行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

 

省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省管辖海域环境容量、海洋功能区划和国家确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指标,制定本省管辖的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指标和主要污染源排放控制计划。重点海域名录由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商有关部门提出,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沿海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指标和主要污染源排放控制计划,制定所管辖的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实施方案,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在不突破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指标的前提下,排污单位的排污指标可以在同一海域内进行调剂,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第二十四条 向海域排放陆源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有关污染物排放资料,并同时抄报同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

 

向海域排放陆源污染物的管理,入海排污口的选择和设置,入海河流的管理,按照《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 沿海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所管辖海域环境容量和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实施方案,规划海岸带产业布局。

 

沿海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建设和完善排水管网,有计划地建设污水处理厂或者其他污水集中处理设施,防止海岸带产业对海域造成污染损害。

第9篇:动态海报设计范文

关键词:尼古拉斯・卓思乐;爵士乐海报;视觉表现形式;音乐视觉化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11-0043-03

Visual Expression form in Niklaus Troxler’s Jazz Posters

ZHONG Xue-q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International graphic designer Niklaus Troxler ,the organizer and posters designer of Willisau Jazz Festival.His jazz posters design is unique and diverse, he has a distinct style, through the use of abstract graphic elements and distinctive color and other techniques, the invisible visual music, vividly embody the spirit of freedom and improvisation of jazz musicians and the wonderful atmosphere of jazz festival.Niklaus Troxler’s jazz posters have strong visual impact and artistic appeal.

Key words :Niklaus Troxler; posters of jazz ; visual form; music visualization

Internet :.cn

一、引言

爵士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于美国南部城市新奥尔良,是20世纪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音乐文化现象。在世界设计史上,20世纪也是平面海报设计做出各种积极尝试的活跃时期。音乐艺术与视觉艺术既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又存在着审美上的共性,如何让无形的音乐艺术具有可观的视觉性,有如何让绘画及平面作品具有音乐性,一直是艺术家和设计师们所探讨的话题。

现在,我们已经无从考证第一张爵士乐海报何时出现、是何形式。即使到了1929年的“爵士时代”,除了宣传巴黎一些所谓的“爵士轻歌舞剧”以及偶尔几次的爵士乐队演出,或是法国、英国和美国制造的爵士电影的招贴画以外,也很少有爵士海报被收集整理。仅仅在20世纪中期,大多是在德国和法国,君特・基泽尔的招贴画和法国爵士音乐会海报,才让我们感受到爵士海报成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图像设计表达媒介。从此以后,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爵士乐海报领域最伟大,最著名的设计大部分出自尼古拉斯・卓思乐之手。尼古拉斯于1947年出生于瑞士维利绍,他就是维利绍爵士音乐节和音乐会的幕后之人、海报的设计者。在尼古拉斯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创作手法的运用:手写字体形式、抽象图形形式、富有意趣的超现实插画形式等等。他的爵士乐海报富有激情和感染力,风格各样的抽象元素和鲜明的色彩构成画面的节奏和韵律,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视觉上的审美,引发观者的想象,一场场动感热烈的爵士音乐会仿佛就呈现在观者眼前。

二、尼古拉斯・卓思乐爵士乐海报设计的表现形式

(一)抽象图形语言表现听觉感受

爵士乐的听觉特征表现为其即兴旋律和节奏以及音乐的情感传达。尼古拉斯热衷于音乐与图形之间的转换形式探索。通过观察尼古拉斯的作品,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他受现代抽象艺术与的影响,擅于将抽象的图形元素通过一定的形式和组合再次展现,将抽象图形元素与爵士乐情感的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实现视觉与听觉上的情感联觉。

图1为2004年维利绍爵士音乐节的海报,黑色的背景上面闪烁、跳动着红色、黄色、绿色的长短、大小不一的矩形,整个画面营造出各种乐器在演奏中的相互配合与相互制约的关系,时而即兴变奏,时而升降音高,还仿佛有演奏中的颤音、破裂音等,统一中又有变化,在视觉上给人一种流动、跳跃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从这幅海报中,我们可以发现抽象绘画大师蒙德里安的“纯粹抽象”――几何抽象绘画对尼古拉斯的影响。海报中已经完全忽略实体,只由纯粹的几何图形构成,通过图形的重复交错构成,产生一种秩序和节奏,仿佛跳动着的爵士乐音符。在设计手法上与《百老汇爵士乐》有着相似之处。

类似毛笔书法和墨点泼洒的形式也是尼古拉斯爵士乐海报设计中经常运用的手法之一。这种形式既与中国画中泼墨的手法类似,也可以看出卓思乐受到抽象表现主义大师杰克逊・波洛克作品的影响。波洛克是“行动画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方式是将笔或者棍子浸入稀释的油画颜料中,然后直接将颜料滴在或者甩到巨大的画布之上,他的作品不需要草图,没有一般绘画作品中的视觉中心,也没有固定的作画位置,完全凭借个人经验和感觉围绕着画布行动着作画,具有极强的即兴性。身的节奏。这与倡导即兴、自由精神的爵士乐有异曲同工之处。波洛克的抽象绘画作品,如图2 的1949年作品《第17号》,图3的1950年作品《秋韵》,都采用了“满幅”的构图形式,即画面中并没有一般认为的视觉中心,整个画面杂乱散漫,全铺开来,并无主次之分,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看似由杂乱无章的线条构成的网,其实线条的疏密和轻重缓急形成子自身独特的节奏和韵律感。图4是1997年卓思乐创作的维利绍爵士音乐节海报作品,画面也是采用跟波洛克相似的“满幅”构图,并无视觉中心,画面一眼看去似乎只是随意泼洒的墨点,但再仔细观看时你会发现,这些“随意的”墨点组成的是一个个爵士乐手的演奏形态以及格式各样的乐器,仿佛一场盛大的爵士音乐会现场,这种海报表现手法,也将现场热烈动感的氛围体现的淋漓尽致。图5为1999年维利绍之爵士“科隆萨克斯黑手党”的海报作品,明亮的黄色背景上布满了狂放的墨迹,形成了一个吹着萨克斯的乐手,整幅海报作品给观者一种强力的视觉冲击力,让人能感受到乐手演奏的激情和现场热烈的氛围。

图6是尼古拉斯的《三重奏音乐会》,画面中只出现红、黄、蓝三种颜色代表三重奏的主题,五线谱的背景上布满了形式各异的圆形、三角形、矩形和不规则图形,这些图形看似随意散布,仔细看可以发现这些图形似乎构成了一个人在打架子鼓的形态,还有类似跳跃的音符的造型,画面充满着音乐的动感,引发观者的想象。从这幅作品中,我们能看到抽象艺术的先驱――瓦西里・康丁斯基对其作品的影响。图7和图8是康定斯基作品《构成8号》和《构成9号》,画面上跳跃、散布着各种抽象的图形,通过线条、色彩、空间和运动来传达艺术家个人的感性意识,不再参照自然物。作品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如同尼古拉斯・卓思乐对爵士乐的热爱一样,康定斯基本人对音乐也非常热爱,虽然没能成为一名真正的音乐家,但他从小就培养起来的音乐素养是显而易见的。他的很多抽象绘画作品的灵感都源于音乐,而且许多作品也直接以音乐术语命名,例如1911年的油画作品《印象三号》(协奏曲),1914年的作品《逃亡曲》等,其抽象绘画作品总是充满了音乐性,如同固化了的乐曲。尼古拉斯对康定斯基的抽象风格有一定的继承,对比二者的作品,显然尼古拉斯的《三重奏音乐会》表现手法在继承精髓的基础上更加简洁,更加具有现代感。

尼古拉斯也擅于用最不起眼的点元素来表现音乐的节奏感,图9是2005年他创作的维利绍爵士乐音乐节主题海报,整幅海报完全是由聚、散、离、合的圆点重复构成,没有其他任何图形元素。点的密集之处构成了全情投入演出的吹着萨克斯、打着架子鼓、弹着吉他的爵士乐手的演奏形象,疏散聚离的原点,仿佛是架子鼓打出的有节奏的密集鼓点,又好像是演奏乐器中发出的声调与节奏,有仿佛是在舞台上散发着个人魅力的乐手们迸发的光芒和力量。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尼古拉斯只有了单纯的点元素,通过点本身的大小和疏密以及位置的变化,就形象的表现出了爵士乐的节奏和韵律,巧妙地将听觉与视觉联结起来。

利用线条的丰富变化表现爵士乐的韵律与爵士乐手的形态与演奏状态以及体现爵士乐的即兴感和内在的自由精神,使无形的爵士乐视觉化,也是尼古拉斯的常用手法之一。图10为尼古拉斯1995年的维利绍之爵士海报作品,利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粗细不同、尖锐转折的线条交叉重叠,勾勒出一个全情投入的吹着小号的爵士乐手形象。尖锐转折的线条形象地表现出了爵士乐区别于古典音乐的平静和谐的特点,给人一种粗糙、刺耳的原始感,爵士乐的张力仿佛就凝固在海报之中。

(二)色彩构成丰富视听感受

色彩是视觉传达中极为重要的要素,设计师们经常通过色彩来传达作品中的情感要素。在尼古拉斯的海报作品中,色彩成为使爵士乐视觉化的载体之一,丰富多变的色彩,犹如乐曲时而轻快舒缓,时而激情澎湃。尼古拉斯把音乐中的音色和平面海报中的颜色二者之间的通感传达的很是到位。尼古拉斯・卓思乐的爵士乐海报具有自己明显的色彩风格特点,即色彩明快、鲜亮,使海报呈现出强烈的、光芒四溢的视觉效果。图11是卓思乐1986年创作的维利绍之爵士海报作品,海报采用红蓝两色,用剪影的形式表现爵士乐手的演奏形态。大面积的纯粹的、鲜明的色彩,红与蓝强烈的对比,在冲突中又互相牵制。图12是1987年的维利绍之爵士的海报――第三种爵士,海报中仍然采用剪影的形式表现乐手演奏萨克斯的形态,大面积的蓝色与黑色,让画面显得纯粹、和谐、静谧。图10爵士乐海报作品中,运用了黄与蓝的补色对比,视觉效果强烈。从这两三幅作品中,我们可以联想到法国著名野兽派画家,亨利・马蒂斯晚年的剪纸作品,马蒂斯运用最简单纯粹的艺术创作形式最直接、自由而深刻地表达关于色彩、自然和生命的想象。卓思乐的海报作品亦是如此,对观者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的原始吸引力。

三、结论

尼古拉斯・卓思乐的爵士海报作品以其独特的、生动的艺术创作形式将抽象的、无形的音乐视觉化。既注重了海报的信息传达功能,又反映了他个人对爵士乐的无穷热爱和深刻理解。在这数量众多、形式丰富的爵士乐海报中,我们可以从大师的作品中学习到如何将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相互转化,也反映了当代平面设计在现代化思潮的影响下的发展方向。笔者通过分析“视觉诗人”瑞士平面设计大师尼古拉斯・卓思乐的爵士乐海报作品,深入了解不同艺术形式之间如何相互转化,学师是如何理解和处理音乐与设计之间的交融关系,将抽象的音乐转换成有趣的视觉元素。我们感到幸运,尼古拉斯的设计历程依然在演进,他仍然充满活力与灵感。对笔者来说,能通过分析尼古拉斯的海报作品而学习到不同艺术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并结合自己的理解与创意在今后的设计作品上得以实现是莫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臧可心. 欧洲招贴设计大师作品经典:尼古拉斯・卓思乐[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