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陶艺课程总结范文

陶艺课程总结精选(九篇)

陶艺课程总结

第1篇:陶艺课程总结范文

现代陶艺课程开设的作用与价值在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中,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在部分教师和学生的印象中,它是可有可无的专业补充课程,缺乏一定的独立性,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是最好的课程设置模式。由此可见,综合性大学的师生对陶艺课实践活动带来积极意义的认识是肤浅的,大家忽略了陶艺课的动手实践是最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精神的活动,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综合性大学陶艺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要强化师生对陶艺课价值意义的认识,让大家对当代陶艺教学作用与价值作深刻的思考,明确中国现代陶艺教学体系是建立在中国传统陶瓷手工制作、技能培训的基础上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其本质强调“动手实践”,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通过构思、设计、制作等劳动过程获得知识,并从中体验到快乐和美,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升。同时,了解陶瓷材料作为教学的应用载体,它应用广泛、实用性强的特点能为学生头脑中蕴藏的丰富想象力提供用武之地,为学生的创新设计提供广阔的空间。在陶艺教学活动中其制陶过程的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作,学生只有通过课堂实践活动才能发现现代陶艺的材料美、工艺美、功能美和装饰美,同时,现代陶艺带来的美的效果完全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在陶艺教学过程中,陶艺实践活动能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带给学生以全新的艺术感受,最主要的是它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只有当教师和学生弄清楚了现代陶艺教学意义和专业独特性,才能使陶艺教学的目标更明确,学生才能有着明确的学习目的和产生学习自觉性来共同寻找实现目标的内容和方法。可见,要在综合性大学扎实地搞好现代陶艺教学,有必要使教师、学生两个主体在教与学之间对陶艺教学的目标和意义有着深入的了解。

二、强化学生对传统手工陶艺技能的学习,提高现代陶艺的综合表现能力

在现代陶艺实践活动中,由于学生的兴趣点往往更多地放在对陶瓷材料、形式运用和主题表达上,陶艺手工技能的掌握决定其综合能力的表现,所以强化学生对传统陶艺手工技能的学习很有必要。虽然中国陶瓷历史悠久,传统陶瓷技艺非常成熟、完整,但是综合性大学并没有很多陶艺教学的优势资源,它们缺乏像美术学院或艺术专业性很强的艺术院校的陶艺专业那样有着完整的教学体系和现代陶艺实践活动的实习基地或工作室等教学资源。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对陶艺传统技能的学习方式非常单一,学生们获得知识的来源除了来自教师在课堂陶艺技能教学以外,对陶艺的学习只能通过网络媒体来完成,有限的师资力量和学习时间导致掌握传统手工陶艺技能的能力也非常有限,不要说具备掌握多种制陶成型方法的能力,能熟练掌握一种手工制作方法都比较困难。因此,强化学生对传统手工陶艺技能的掌握就显得更加具有意义,它是学生提高现代陶艺的综合表现能力的基础。因为不掌握陶艺手工制作技能是无法进行综合性陶艺创作的,就如学习书法一样,我们如果对书法基本的横、竖、撇、捺等笔画都无法掌握,那么就不具备创作书法的能力。任何艺术形式的表现都是在掌握扎实的基本功以后,才能开拓出该艺术表现形式,现代陶艺亦不例外。而值得进一步强调的是:当学生掌握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学会将材料与创作者的思想相结合,让陶艺的创作形式与表现内容相吻合,只有形式而没有内容的作品是没有艺术价值的。由于现代陶艺教学颠覆了传统陶艺的艺术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文化和艺术规则、艺术价值重新做出判断,这意味着,在综合性大学进行现代陶艺教学改革,不仅是技术或媒介之间的交替,关键还必须引导学生从一开始就以独特的眼光去观察日常的事物、事件或现象,并带有一种哲理性的个人体验和批评的态度来处理这些事件。如果陶艺教学改革只仅仅停留在对改革传统的技艺教学模式的修补和调整中,循规蹈矩服从教学管理、教学评估,这是无法提高现代陶艺教学效果的。

三、优化综合性大学现代陶艺教学体系

综合性大学的陶艺教学从一开始由于缺乏传统专业性陶艺教学的系统性,它的教学结构来自于对其他美术院校陶艺教学体系的照搬或模仿,并没有完全依据自身教学需要的要求与发展形势来制定它的培养目标,它往往造成不切合实际的教学需要和不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在新的教学改革形势下,要提高陶艺教学效果和实现陶艺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修改原有的教学体系,学校需要在传统陶艺教学结构中适当地精简相关专业的课时,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组合,留出一定的课时来进行必要的陶艺教学补充。既顺应新的教学形势需要,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人才培育的需求。比如,我们将课内专业教学延伸到课外专业教学,在教师的合理安排下,组织学生开展工厂实践活动,向民间艺术大师、民间艺人、工艺技能师学习,将课堂无法开展的技能培训放到工厂,一来增强学生对陶艺成型工艺的认知,加强艺术技能的培养;二来通过多样的实践活动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陶艺创作过程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提高学生独立完成作品制作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艺术创作的自信心。众所周知,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不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艺术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引导学生加强人文知识的积累、拓宽知识面、增强艺术修养的第二课堂。同时,综合性大学还需优化相关的制度来鼓励老师、学生积极参加各种陶瓷科研学术活动,带动现代陶艺创作的良好氛围,让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进行互动,通过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而教师也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团队建立高标准、高要求的现代陶艺精品课程,在课程建设中不断地对教学进行总结、充实和完善,追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当然,在信息化时代,我们也不能忽视教学媒介的作用,陶艺教学要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和多媒体设备来扩大教学的有效性,注重培养大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将陶艺技巧的提高放到突出位置,同时,对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即眼界的提高也不能忽略,要学会进一步强化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知识、能力向素质的升华,提高自己对陶艺技能的应用性和适用性。

四、结语

第2篇:陶艺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职教学;任务驱动法;陶艺课程

中国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256-1

陶艺课程的开展,不仅仅可以实现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还在学生知识面扩展,动手能力提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现阶段的中职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尝试全新的教学方法,以促进中职陶艺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中职陶艺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的必要性

(一)现阶段中职陶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其一,现阶段中职学校只是对部分专业开设了陶艺课程,如服装设计专业,艺术设计专业以及国画专业等,对其他部分专业都没有相应的课程教学,使陶艺课程教学具有片面性;其二,在中职陶艺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其课程设置比重比较少,课程内容选取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使得学生难以切实地掌握好陶瓷材料的相关知识;其三,在不理想的陶艺课程教学背景下,学生难以在陶艺方面作出创新,陶艺专业化水平也相对较低;其四,在学生陶艺成绩考核方面,也难以形成科学有效的考核方式,很多学生在陶艺考核过程中以作弊的方式通过考试,实际上不具备任何的陶瓷创作能力。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引导下,将教学内容合理的划分为若干个教学任务,而教学过程就是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扮演教学任务的引导者,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以实现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高。这样的教学方法,正好成为改变中职陶艺课程教学现状的有效途径。

二、任务驱动法教学在中职陶艺课程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法的应用需要从多个角度全面规划和安排,以保证其有效性。具体来讲,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创设真实情境,提出教学任务

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创设相应的陶艺环境,使得学生能够真实地体会到陶艺课程的重要性。具体来讲,教师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结合陶艺教学目的,创设真实的陶艺学习环境;其二,积极将陶艺元素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去,使得学生能够更加近距离地去观察陶艺,了解陶艺,并且形成对于陶艺的兴趣;其三,合理地将学生进行分组,明确各个组别课程目标,鼓励学生弄清楚其任务的所有内容。

(二)引导教学过程,合作完成任务

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强化教学过程的控制和管理,这是保证任务教学朝着高效方向不断发展的关键所在。对此,我们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其一,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证其沿着任务的主线去履行各项操作;其二,积极扮演引导者的身份,避免对于学生的想法进行过多的干预,使得其处于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去履行任务;其三,注重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各组员的能力,去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开展任务交流,给予合理评价

以学生主动性、学生分析能力、学生判断能力为指标,建立有效的任务反馈体系,以便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展示,以此去鼓励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各项任务中去。另外,教师应该积极针对学生的表现和任务完成情况,给予合理科学的评价,对于表现比较优异的组别或者个人,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以最大化地激发学生参与陶艺课程的积极性。

(四)做好教学沟通,提升教学能力

由于将任务驱动法教学融入到陶艺课程体系中去,还属于探索阶段,在很多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我们有必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积极地总结和归纳,做好做得不足的地方,为后期开展教学实践工作打下夯实的理论基础。具体来讲,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内容:其一,中职学校应该增强与其他陶艺专业院校之间的联系,促进在此方面经验的交流,学习先进的经验和技巧,以不断实现自我教学方法体系的完善;其二,鼓励中职陶艺教学工作者对教学经验进行分享,形成特色的陶艺教学班级,以营造良好的陶艺教学任务模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任务驱动法运用到中职陶艺课程体系中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事情。我们应该积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积极总结和归纳目前中职陶艺教育事业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和调整,以保证陶艺任务驱动教学法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我相信,中职教学会因为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而实现自身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毛春红.任务驱动法在中耿训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2]刘刚.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7,(23).

[3]闫义轩,潘晓菁.任务驱动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J],2006,(03).

[4]纪明明.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1,(12).

第3篇:陶艺课程总结范文

比较分析课堂教学与毕业设计教学的差异,推进陶瓷艺术毕业设计应用型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意识,实现教学方法向市场化、应用化转变,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市场的敏感性。

【关键词】

陶瓷;应用型;教学方法改革

一、从比较的角度看陶瓷艺术毕业设计教学方法优势与弊端

李秉德教授在其主编的论著中将教学方法分为五类,诸如“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对于陶瓷艺术课程教学则更强调第三类方法,实现练习、实践并得出结果的办法。当然在陶瓷艺术设计的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也会运用到演示法、参观法等,实践始终是实现教学的目的和手段运用的关键。相比较于陶瓷艺术的课程教学,在毕业设计的教学中则突出强调发现法、探究法等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教学方法,如制定选题,根据选题选择元素,以及如何实现的过程都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陶瓷艺术毕业设计的教学方式、方法和课程教学的循序渐进,全面铺开的形式有所不同,更注重一个点的突破。其教学的主体从课堂教学的教师转变成了学生,极大的体现和反馈出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创意能力,教师在其中担当的是辅和引导性角色。教学的形式也从理论教学,实践训练到理论总结的模式转变为市场调研,实际操作到受众反馈。相较于相关学科的毕业设计教学,以包装专业毕业设计为例,陶瓷艺术毕业设计作品的环节更加完善,更注重从设计到实物制作的整体流程及成品的完整度。陶瓷艺术毕业设计从一开始就定调为可面向市场的成品创作。相对于国画、油画等艺术类别毕业创作的重技法、视觉效果而轻创意,陶瓷艺术毕业设计作品的实现过程则是以创新创意设计为基础,强调作品的视觉效果及其市场反馈。

二、陶瓷艺术毕业设计的教学方法上应该做出的几个突破

陶瓷艺术毕业设计教学首先应以应用型为基调展开,在教学中始终坚持这一出发点,将学生培养成可以进行自由艺术创作的创作者,或是陶瓷相关产业的设计者和制作者。学生既能掌握整个陶瓷的设计生产流程,熟悉陶瓷的相关理论知识,又能进行独立的设计与创作。这就需要对固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的改革,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为校企合作的模式。在各个教学单元上进行目标化教学与管理,调整多种教学方法的平衡点与侧重点。

(一)改变陶瓷艺术毕业设计由理论“灌输”向探究式教学转变。培养学生独立创作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陶瓷艺术的设计生产的技术及其艺术属性。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强化选题、项目的引导性意义,使学生以学习主体的姿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陶瓷毕业设计的教学中去,积极地深入探索相关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教学中引入探究式教学理念,通过寻找问题—查阅资料—确定研究思路—进入生产车间—实物制作等一系列步骤完成整个创作过程。

(二)改变陶瓷艺术毕业设计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使其以一个主导者的角色进入实际的创作,并完成整个设计与生产的环节,教师应承担辅角色,在具体的问题给予解答,在大方向上给予必要的引导。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拟定设计选题,确定设计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共同解决一些疑难点,发挥集体智慧,培养团队精神,使课堂变成师生共同探究知识、协作开展学习的场所。

(三)由单一的课堂讲授向多样化教学方式转变。陶瓷艺术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可以很好地促进教学活动多样化。如陶瓷的烧制方式中的乐烧,可以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烧制方法的同时,丰富其对陶瓷的认识和热爱。在上一届陶瓷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我们将陶瓷乐烧和烧烤活动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既联系了师生的感情,又缓解了毕业创作的压力,学生通过乐烧对陶瓷也有了更浓厚的学习和创作兴趣,对他们毕业设计选题的创作也有一定的启发。

三、总结

陶瓷艺术因其本身的艺术特点和材料属性,决定了实践实训是其重要的教学方法,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推敲、反复练习才能真正掌握相关的技艺;同时,理论教学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深化了学生的设计与创作的能力。陶瓷艺术的毕业设计教学方法改革应强调实践性,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是陶瓷艺术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实现的保证,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是陶瓷艺术毕业设计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

作者:余德华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何人可.走向综合化的设计教育[J].装饰,2002(4).

第4篇:陶艺课程总结范文

总所周知,一谈到陶瓷我们不由自主地想到瓷都景德镇,潮州外贸瓷,德化白瓷,山东黑陶等等,这些具有地域性的陶瓷产地有着得天独厚的材料优势,技术优势,产业优势。作为工艺美术的学生必须对这些传统产陶瓷地域做一个全面的考察调研。已达到对陶瓷的不同工艺有着深度认识,进而根据自己需要进行创作。在有条件的前提下可以去参观国外一些职业陶艺家工作室。据笔者了解,国外一些职业陶艺家一般从泥料到烧成都得亲历亲为。强调个人的创作理念及对材料的把握。而我们产瓷区更多是把工艺细分化力求达到工艺的完美。两者的制作方向及环境截然不同,作为高校的工艺美术专业在陶艺制作环境下必须建立自己的创作生产平台。力求学校工作室以研究创作为主,而产品就直接拿到产瓷区去生产。高校教育教师为本,一个学校教学质量好坏根本在于教师的本身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但工艺美术专业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主要从两方面去教授学生陶艺,一是技术层面,二是理论层面。要两者结合的恰到好处才是一个优秀教师。不然则学生容易变成只会技术的工匠,或只会纸上谈兵的理论家。教师可采用包豪斯学院教师和清华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院)的教师配置。

针对不同的课程聘请工艺美术大师,优秀工匠,陶瓷厂厂长,技术员,职业陶艺家去从不同方面教授学生,力求学生在理论上和技术上有一个全面了解和掌握。至于本校教师则采取辅助教学方式,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做出满意作品。师资水平也是由学校本身的经济实力及教学理念决定。作为工艺美术教师不可能只靠在校的的几个教师去指导教学,这样学生的视野及能力都会相对狭隘。当然目前想所有课程都请国内外一线陶艺人才来校传授也是不切实际的,这就需要学校和院系及社会上优秀陶艺人才进行合理沟通分配。

以达到学生能更充分学习到各方面知识。工艺美术专业陶艺课程设计必须结合自己的学校文化课程,理论实践课时量等诸多元素进行合理安排。而每个院校的教学风格及要求也是不同的。笔者就本校工艺美术陶艺课程设置发表一些看法。陶艺只是一个工艺美术专业学生的一门课程,故学生不可能四年都学陶艺,根据有限的课程如何去合理安排显得尤为重要。大一完成素描,色彩,制图等基础课程训练后,大二时候学校陶艺室可为工艺美术专业学生开放,让学生初步制作一些简单陶艺,主要是了解从泥到瓷的工艺过程,同时可以加强学生的专项技术训练,例如,有喜欢拉坯的同学,就分成小组经行初级,中级,高级拉坯训练,有喜欢色料配制的就制作大量的色片,有喜欢装饰的经行雕刻,绘画训练。在这个过程主要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同时有高年级学生以做课题,做作品参加一些比赛的项目带着这些初学者。形成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大三根据学生具体条件可以走访一些产瓷区及国内外职业陶艺家工作室,同时可以结合自己创作方向进行具体调研和学习。调研考察结束后根据自己画的图纸和专业教师,同学进行分析探讨可行性。确定设计稿后,根据作品大小及需要配备大二学弟学妹开始制作陶艺。制作完成后进行展览。条件允许作品可以进行展卖。

第5篇:陶艺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陶瓷艺术教育 职业发展

[作者简介]张毅蕾(1986- ),女,江西贵溪人,景德镇市陶瓷学院湘湖校区陶瓷美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江西 景德镇 33340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173-02

陶瓷已经伴随人类生活两千多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制瓷工艺不断发展,陶瓷已经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皿逐步演变成为一种能够体现民族特色的艺术品。陶瓷的制作主要分为烧结温度在800~1050[℃]的低温瓷瓦和烧结温度在1200~1400[℃]的高温瓷器。陶瓷艺术教育要针对这两种不同的瓷器制作进行设计、加工等工序开放式有序传授。

一、我国陶瓷艺术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1.我国陶瓷艺术教育发展的历史。陶瓷艺术是一门随着制瓷工艺不断发展的艺术门类,在我国出现较早,并成为我国丝路贸易中的“拳头”产品,对整个世界的艺术和贸易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传统的陶瓷制作工业主要教育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血缘为关系的家庭传承,在这种模式下制瓷的工艺世代手口相传,并形成了“传男不传女,传媳不传女”的风俗,有效地保证了家族的手艺传承,保护了传统文化的延续,但也使制瓷更多地停留在手艺的层面,艺术层面的发挥就要看家族后续人的天分了。另一种是师徒相承,这扩大了陶瓷教育的受众面,促进了民窑的发展,但会出现师徒竞争的局面,不利于制瓷技巧的完整延续。

2.我国陶瓷艺术教育发展的现状。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促进我国的艺术事业发展,将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京华私立美术学校和杭州国立艺专合并为国立美术学院,1950年将陶瓷科和图案科合并为实用美术系。国立美术学院的陶瓷教育更多偏向艺术院校的培养模式,因此陶瓷科的艺术性较强。我国瓷都景德镇,1955年成立了景德镇陶瓷美术技艺学校,主要培养景德镇陶瓷艺术、工艺、科技、文化方面人才。针对陶瓷制作技艺学校开设了古彩、粉彩、青花、雕塑四个班,并邀请景德镇的陶瓷老艺人作为教师。1958年,在“景德镇陶瓷美术技艺学校”和“江西工业技术学校陶瓷专业班”的基础上合并成立了“江西陶瓷学校”,并于同年改名为“景德镇陶瓷学院”。至此,一所纯陶瓷专业的高等学府孕育而生,景德镇陶瓷学院招收陶瓷工程专业和陶瓷美术专业本科生,有力促进了我国陶瓷艺术教育的发展。

二、我国陶瓷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陶瓷艺术教育缺乏民族性。近年来整个艺术的国际化交流日益频繁,艺术门类日趋多样化,但也出现了我国瓷艺作品与国际作品的同质化,这虽然反映了我国瓷器艺术与国际接轨的良好趋势,但由于具有民族特色的瓷艺作品的缺失,也反映了我国陶瓷教育中缺乏民族因素。陶瓷工艺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是集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艺术门类为一体,是需要创作者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基础才能实现的。我国陶瓷艺术教育主要分为培养企业陶瓷设计者和陶瓷艺术家两个部分,但两部分教育都出现了克隆西方陶瓷艺术教育的趋向。在很多陶瓷艺术教育的专业中,学生培养目标总是迷惑在“西方”和“东方”之中。现代艺术的重心在西方,因此国际主流的艺术评判价值观为西方所把握,中国艺术家要想获得世界性的认同,必须与西方主流艺术价值融合。但长期的束缚在西方艺术价值中,就会使得我们培养的学生总是处于模仿之中,是被动的追随者。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必须要从我们磅礴的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走出自己的道路,一条民族的路。

2.陶瓷艺术教育的模式僵化。陶瓷艺术教育进入高校后,不可避免地沾染上高等教育的弊病。在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下,教师讲授,学生模拟练习。在整个课堂教育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生是配合者,教学过程缺乏必要的师生互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没有被调动起来,处于大学教育阶段的学生对艺术的理解能力不足,光靠理论讲解和模型展示,是没有办法理解其中的艺术内涵的。这种被动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吸收艺术价值的效率降低,整个教学效果下降。在传统的陶瓷艺术教育体系中,将陶瓷艺术教育分为陶瓷美术基础、陶瓷艺术设计和陶瓷艺术造型三个部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这三块教学内容分开教学,之间很少有穿插,使得学生在接受陶瓷艺术教育的时候出现了知识的断裂。学生只有将这三块内容有效地理解和综合运用,才能形成自己的艺术特点,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陶瓷艺术教育缺乏明确的学生就业方向。在中国很多学陶瓷的学生的主要学习原因都是为了挣钱。随着中国经济整体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艺术消费进入了一个高速时期。瓷器行业随着装修和人们艺术消费的增加,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很多学生看到了这个市场,为了将来的就业和生活,纷纷选择陶瓷专业学习。学生本着功利性的目的进入专业学习后,就很难对陶瓷艺术方面有过多的追求,而是追逐市场中热门的艺术思潮,这造成了现在很多学生的陶瓷艺术作品没有内涵,整个作品不值得玩味。在教学需求市场上,受这种消费心态的影响,部分陶瓷艺术教育院校的办学思路和理念也出现了重数量轻质量的功利性特点。

4.陶瓷艺术教育的师资存在一些问题。作为一名艺术教育者,除了要有一定造诣的艺术修养外,还要有一定的思想引领度。著名画家吴冠中对于艺术类的学生曾经教诲过:“既要尊师重道,又要离经叛道。”艺术教育的师生都要能够跳出思维惯性常规,这样才能有较大的发展。艺术教学是没有现成的规矩可以定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作品特质,总结学生的特点,然后进行单独辅导,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灵感,促进学生更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能力。我国的部分陶瓷艺术指导教师,不要谈指导学生,就连自身的艺术修养程度也是不足的。还有部分陶瓷艺术指导教师对待学生没有耐心,对学生的实践指导往往是敷衍了事,使学生失去对陶瓷艺术的学习积极性。

三、完善我国陶瓷艺术教育,提升学生职业发展的思考

1.提升学生艺术创新能力。艺术创作是发自艺术家内心的感受。要想培养出优秀的陶瓷艺术家,就需要在陶瓷艺术的教育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爱陶瓷艺术。首先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师生成为一体。艺术创作的教育不是仅仅依靠教师传授知识就能够实现的,艺术创作是一个思想冲击、灵感迸发的过程,因此艺术创作教育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在艺术创作的教育中,要提升学生的地位,让师生在教学中充分互动,激发彼此的潜能。其次要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在充分思考后敢于向教师给出的范式进行挑战。教师要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加以鼓励,让学生对自己的想法加以巩固和实践,这样才能保护好创新的灵感,并激励学生继续学习和创新。最后要让学生保持永远学习的劲头。艺术创新是无休止的,艺术教育要让学生感觉到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只有保持终身学习,才能体味到艺术创作的乐趣。

2.夯实学生职业基础能力的课程设置。陶瓷艺术教育是一种艺术创作型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性,就必须要有坚实的艺术基础,良好的艺术情意,实际的动手能力和自我提升的动力。要想锻炼这四个方面的能力,就要进行有目的性的课程教育体系设计。

艺术基础课程。这部分课程是学生进行艺术创作的根本,在课程设计上首先一定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结构化,让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提升基本艺术能力。其次课程知识需要综合化,现代艺术创作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各种艺术门类的综合,对于艺术基础课程,应该综合各个门类的艺术基础知识,为学生的纵深发展打下基础。最后课程知识要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升华。

艺术情意课程。这部分课程是学生对生活的艺术化理解能力锻炼的课程,提升学生的艺术情意能力就能有效提升学生对于生活中的艺术元素的提取,有利于学生艺术作品的“可玩性”。

实践性课程。艺术创作不是理论的阐述,是要最终体现在作品上,因此学生对于艺术的理解要落实到艺术作品的创作上,必须要提升自身的动手能力。这部分课程要与理论性课程结合起来,提升实践性课程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自我发展课程。艺术创作是不断体现艺术家能力的过程,一个艺术家要想获得长期的创作灵感,就要学会不断的自我发展。自我发展的能力需要在学校教育过程中重点关注,一旦学生有了自我发展的能力,那么他的艺术创作前途是不可限量的。

3.注重教师的职业素质能力培养。教师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要想提升陶瓷艺术教育的水平,从师资队伍角度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包括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和建立合理的师资考核制度。

教师的合理配置就是要求在尊重艺术创作的根本规律前提下,对师资的配备进行合理化安排。首先要注意教师的合理搭配,整个陶瓷艺术设计的教师要有若干个专业能力强,有领导力的核心教师团队,然后再配以业务能力高的骨干教师,还要有一定的民间匠人进行实践指导。其次是教师的合理学习和交流安排。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要想提升教师的能力,就要通过不断交流有效提升教师的水平,保持整个教学团队的发展。

合理的考核制度能够有效地激励整个教师团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在教师考核制度的安排上,首先要保证教师队伍的流动性,能够汰弱扶强,让有能力的教师获得奖励,将不合格的教师淘汰出教师队伍。其次要向教学一线倾斜,毕竟陶瓷艺术教育是一项辛苦的事业,教师教学付出了辛苦的劳动。最后要注重对教师自身能力提升的考核,只有教师不断发展和提升,学生才有更多的提升空间。

4.将学生未来职业发展能力的考核纳入课程评价体系。艺术作品的好坏评价是很难的,毕竟每个欣赏者的文化背景不同,理解能力不同,对于艺术作品的评价自然不同。艺术创作的课程成绩的评价,一直是艺术教育的难点。陶瓷艺术教育在成绩评价上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因为标准是很难制定的。但只有对课程成绩进行一个比较公平的评定,才能保证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激情,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前进。

在对课程的评价体系中,首先考核内容多元化,要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效果、方法,学生的心理素质、创新能力、创作成果等方面综合评价。其次考核主体多元化,可以让教师、学生、专业机构以及网络投票等多种主体进行评价。最后考核手段多元化,可以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师生座谈、作品展示等多种方式来考核。

[参考文献]

[1]李松杰,刘红娜.近代中国陶瓷教育的困惑和求索——以近代景德镇陶瓷教育发展为个案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2).

[2]王敏,李恩泽.关于高校陶瓷艺术教育发展趋势的探讨[J].新课程学习(中),2011,(1).

[3]刘雅丽.浅析陶瓷艺术教育[J].景德镇陶瓷,2010(2).

第6篇:陶艺课程总结范文

一、国内外现状分析

目前的国内艺术院校陶瓷专业和研究单位的研究重心普遍放在陶瓷艺术的造型与装饰上,而对陶瓷工程与推广应用的研究不够。国外情形则有所不同,如日本的陶艺家往往也是陶瓷材料专家,从材料的采集、淘洗、配方到成型、装饰、烧成,基本上能够一个人完成,他们的教学也是以此为方向。美国的阿弗里德大学、洛杉矶艺术学院的陶瓷专业的学生,从材料的认识、配方、实验与烧成开始,均须个人亲自完成。无论在教学内容上还是课程体系上,都充分体现了艺与工的有机结合。

景德镇陶瓷学院是一所综合性的陶瓷研究高等学府,不仅拥有专门的陶瓷艺术研究机构,同时拥有材料工程、热工原理、机械工程等一系列高、精、尖研究协作单位。学院领导很早就认识到艺与工结合研究的可能性和意义,建立了陶瓷艺术中心和国家日用与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系列的试点,并于2008年在设计艺术学院设立陶瓷艺术与工程专业,目的是培养应用型的具备工程背景的一线设计艺术人才。对于艺术教育而言,课程教学是第一位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对本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改革。

二、研究问题与要求

通过对景德镇优秀陶瓷资源和景德镇陶瓷学院优良办学经验的继承与利用,为培养既有陶瓷艺术设计才能又具材料工程背景的高层次艺术设计人才,需要构建一个合理的适合艺与工专业的课程内容与体系,并在具体教学的实践中实施和运用,同时构建艺与工结合培养的教学改革方案,最终提高本专业的人才质量。

(1)制定教改方案,对原有陶瓷艺术与材料工艺的基本课程进行优化与组合,使之适合艺与工结合培养人才的目标。

(2)进行教学模式与内容改革,构建适合艺与工结合培养的教育模块,合理配比普通教育、专业教育与综合教育的份额,对应分出一般课程、核心课程与素质课程。

(3)制定和完善艺与工结合培养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学内容等教学体系。

通过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每年度至少可以使50位学生接受艺与工结合的专业训练,使他们成为既艺又工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同时,艺与工结合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可以锻炼和打造一支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的教师团队,为艺术研究与科学实践与应用找到一个交叉点,把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及时应用到社会,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效益。

三、研究内容与对象

根据教育部在笔者所在学院设立的“面向行业艺与工相结合的高层次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项目的总体要求,科学合理地定位艺与工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既有设计、实践能力又具有工程背景的应用型设计艺术人才。人才培养目标从知识体系构建入手,构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艺术基础、设计能力、工程背景。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从培养目标及人才体系入手,整合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对主要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修订、优化与组合,精品内容的继承和特色内容的保留与发扬等。修订教学大纲,建立课程质量标准等。对材料工程背景的要求,要掌握基本的数学计算、几何归纳、材料化学性能配比以及烧成制度的运用与原理。

为了直观起见,以上教学内容可以归纳为几大模块:(1)专业基础模块――艺术与材料工艺基础;(2)基本技能模块――造型、装饰与烧成工艺;(3)实践运用模块――社会实践与设计运用;(4)继承保护模块――特色地域产品的创新。

下面笔者用图表表示,如表1、表2。

四、研究特色与意义

依托学院的办学特色与经验,优化、整合陶瓷艺术与材料工艺专业的优良课程。在艺与工之间找到交叉点,为造就既有设计才能又有工程背景的高层次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提供新的培养模式。这样既发扬了陶瓷艺术的专业特色,又扩大了工程专业知识研究与应用的范围。

第7篇:陶艺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陶瓷工艺学 教学 改革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b)-0158-02

在景德镇陶瓷学院材料学科不同专业的课程中,《陶瓷工艺学》都是作为专业核心课程来开设的,因为这门课程内容涵盖日用陶瓷、建筑卫生陶瓷等方面的制备工艺及原理,涉及陶瓷生产的全过程。《陶瓷工艺学》课程在能力培养方面,是要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独立自学获得更深层次的陶瓷材料相关知识的能力,即通过广泛阅读等自学方式,不断地扩展陶瓷材料相关知识面,更新知识结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运用所学的陶瓷材料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进行分析、研究,达到培养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中的陶瓷材料研究生产应用开发能力;利用所掌握的最新的陶瓷知识、工艺技术和方法进行分析比较,不断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在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领域及陶瓷材料技术领域有所创新和发展。在素质培养方面,通过《陶瓷工艺学》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工程研究与实践素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通过学习陶瓷制备的工作原理、陶瓷的应用技术等,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探索精神;通过陶瓷工艺学课程的学习,启发自主式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由于《陶瓷工艺学》课程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比较强,随着时间的推进,科学观念不断更新、应用领域不断拓展、新材料和技术不断发展、新工艺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教师从自身素质到教学观念和方法都要与时俱进,包括教学内容不断修订、教学方法不断探索、教学观念不断更新、自身素质不断提高。

1 整合和更新教材与教学内容

景德镇陶瓷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为教学目的。在教材选择上,根据材料学科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全国日用、建筑卫生陶瓷的发展现状进行选择,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协调发展。选用轻工业出版社马铁成主编的《陶瓷工艺学》,同时根据课程的特点,为学生指定了一些教学参考书,如:化学工业出版社张锐编著的《陶瓷工艺学》。根据课程的需要,利用网络、书籍以及各种信息渠道拓展教学资源,自编讲义和习题集,使得学生能够从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到课后复习都有参考资料。教学内容方面也需要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补充,将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工艺引入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陶瓷行业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

2 采用启发式教学

教学设计重视启发式教学,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重点和难点,启发推理,精讲细讲,多加练习,答疑讨论,总结提高。在师生平等的学习氛围下,加强学生参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陶瓷工艺学》相关的内容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启发学生联想、分析和记忆,加强学生的理解。例如在绪论中讲授金属材料、有机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分类和特点时,启发学生联想生活中用到的生活用品哪些分别属于金属材料、有机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引导学生归纳出金属材料导热、导电、延展性能好但是易于腐蚀、比重大,有机材料质量轻但是易于老化,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强度、高硬度、耐腐蚀但是韧性差的特点,并提出提高性能的方法。通过启发式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以其形象、直观、灵活、信息量大和效率高等优势已成为有效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些弊端:课堂信息量大,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用多媒体授课属于灌输式教学,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等等。[2]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宜采取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多媒体上只写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定义、分类、影响因素、结论以及工艺流程图等标题,而具体的推导过程或中间环节则采用教师启发式的讲解和板书来完成。例如粘土的加热变化,如果直接将加热过程中不同温度下发生的物理化学反应及其方程式用多媒体的形式放映出来,对学生而言,由于没有在老师启发下进行独立的思考,只是看到一个个不同的方程式,单凭记忆理解不深刻。而如果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的差热-热重曲线,并根据曲线讲解加热过程中发生的不同吸热、放热过程和失重情况,学生就会随着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一起往下思考,这不仅能使学生对推导过程和结果印象更深刻,而且对问题理解也更透彻。

4 教学与陶瓷实物展示相结合

《陶瓷工艺学》课程中理论知识比较多,涵盖面比较广,教师一般都会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课堂理论教学上。但由于教师授课方法不当,授课速度快,课堂信息量大等原因,常常会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概念不清、理解不深、掌握不够、理论与实际应用脱节。因此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可以通过展示陶瓷实物的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达到较好的教学目的。通过展示陶瓷实物进行课堂理论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真实性、具体性、形象性、立体性和感染性的特点。[3]例如在讲授釉的分类过程中,通过展示常见透明釉、乳浊釉、结晶釉、高温颜色釉的陶瓷实物,能全面激发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课堂理论教学“以听为主”的方式,是课堂上用来讲授知识的有效途径。陶瓷实物展示是一种动态感悟过程中的催化剂,它能促使学生从模糊的感悟走向清晰,从浅显的感悟走向深刻,从片面的感悟走向全面,从错误的感悟走向正确。

5 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

《陶瓷工艺学》还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应加强实践训练环节内容,将理论和实践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该课程主要的实践训练内容主要包括:成型方法和成型缺陷分析、施釉方法和釉料样品的制作、烧成方法和烧成缺陷的分析等。在讲授完相关的理论知识后就进行实践训练环节的训练。例如通过采用注浆成型、可塑成型和压制成型三种不同的成型方法进行陶瓷制品的制作,可以使学生能够切身体验不同成型方法、感受到哪种成型方法可以制备复杂的陶瓷样品以及哪种成型方法制备的陶瓷样品强度比较高,同时能观察到常见的气孔、裂纹等缺陷并进行分析,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6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教学中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可以应用于科研中,而在科研中获得新成果、新理论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在授课过程中引入科研知识,使学生不仅熟悉了传统建筑卫生陶瓷和日用陶瓷,而且对科研中的特种陶瓷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例如在讲授烧成方法时可以先讲授建筑卫生陶瓷和日用陶瓷所采用的传统氧化烧结和还原烧结方法,再讲授科研种陶瓷烧成所采用的无压烧结、热压烧结、气压烧结和放电等离子烧结等烧结方法,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等仪器对其密度、强度、物相、微观结构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理解不同烧结方法各自的特点,了解传统陶瓷和特种陶瓷的区别,进而培养其对科研的兴趣。

7 教学与学术讲座相结合

为了弥补《陶瓷工艺学》教课书中理论知识滞后、无法实时更新的弊端,满足学生了解最新和最前沿理论知识的需要,可以通过聘请全国重要陶瓷产区的设计开发人员、技术专家、销售主管、人事部经理等以学术讲座的形式,以各自独特的视角介绍目前国内外陶瓷原料、工艺、开发、设计、销售的前沿动态方向,以及陶瓷企业对应聘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通过引入全国重要陶瓷产区的前沿信息、最新知识点,同时结合本地区区域陶瓷最新发展动态,随时更新、补充理论知识,从而使《陶瓷工艺学》课程教学具有时效性并服务于本地区区域发展。不仅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通过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使学生更加了解陶瓷行业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目的性。

8 加强教师自身的生产实践

由于本校多年以来的办学特色,材料学科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建筑卫生陶瓷和日用陶瓷企业,因此学生非常想了解建筑卫生陶瓷和日用陶瓷等工业生产上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应该对工厂实际生产方面的知识有比较深入的了解,需要授课教师深入到工厂生产一线进行了解、实践和体会。通过工厂生产实践,参观建筑卫生陶瓷和日用陶瓷在工业上的自动化生产过程,不仅可以了解建筑卫生陶瓷和日用陶瓷具体的工艺流程,还能了解各个工艺采用的设备及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此外,对企业的管理,包括员工管理、设备管理、原料管理以及半成品和成品等的管理也能进行深入的了解。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添加一些相关的工厂生产情况,能够使学生们更容易掌握所学的知识,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有了大体的了解。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同时,通过工厂生产实践所获得的知识,也有助于在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以及毕业实习中给予更加丰富和深入的指导和解答。

9 结语

以景德镇陶瓷学院为实例,针对《陶瓷工艺学》课程特点,结合学校的实际教学和科研实验条件,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改革与探索,在提高教师自身生产实践能力的同时,通过实物展示、实践训练、讲授科研知识、举办学术讲座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环节的整个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毛瑞.《陶瓷工艺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2007,5(4):44-46.

第8篇:陶艺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它实质上是以学校为基地,由学校校长、任课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的民主决策的过程。

“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它更能体现“以校为本”的理念,有利于激发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决策方面的主体性,促使学校办出特色,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从而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中学开设美术欣赏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形式,如何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利用江西省特有的艺术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贴近生活的审美教育,提高现实生活中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的能力,是中学美术欣赏课课程改革的重点。本文试图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对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主要价值及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影响校本课程实施因素进行研究,使美术欣赏课程能够体现出江西省地区的特点,进而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设置与学生喜好的矛盾冲突,促使美术教师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

目前,学校美术欣赏课课程实施的课程内容单调,缺乏时代感和多样性。教学方法死板,教材安排不够合理,存在重复现象,缺少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内容。因此,学生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喜欢程度与教师的课程内容安排出现了比较大的反差,教师的主观意向取代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上种种问题都反映出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因为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弥补、拓展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诸多弊端。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美术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提高了美术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程度,增强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赋予美术教师参与开发的权利和责任。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有教师的参与,故能激励他们从教育实践、学生现状、社会需求等方面来拟订美术欣赏课课程目标和选择课程内容。这样更能激发美术教师的创造欲和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性,并有助于美术教师教学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3.美术欣赏课课程的自身特点,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美术欣赏课属于非考试课程,是教养性课程,不是升学考试科目,因此,课程内容不受应试需要的限制,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另外,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具有可代替性。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受特定教材的限制,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以上特点为进行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二、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

中国的陶瓷艺术驰名中外,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景德镇陶瓷源远流长,是中国陶瓷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内容有着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传统文化内涵。中国的建筑同其他国家相比也有着鲜明的特点,其精髓不仅体现在大型的宫殿建筑和园林建筑上,徽派的民居建筑也毫不逊色。

景德镇陶瓷和徽派的民居建筑,两者似乎并无直接联系,但仔细探究,它们却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以装饰图案的内容而言,两者都有秩序井然的图案、花鸟虫鱼、神仙瑞兽,历史典故,虽借助的媒介不同,但生动的形象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和智慧的结晶。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发挥江西省地方资源的优势,把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引入课堂,并把两者的知识同科学、文化、艺术、环保等知识结合起来,作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载体,是一项很有价值的探究和尝试。

开展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欣赏课。通过图片和声像资料的欣赏,理论知识的系统讲解、实地考察、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生动直观地了解本省的文化艺术资源和特点,提高其审美素养,增强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自豪感。美术欣赏校本课程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对推动素质教育发挥良好的作用。

三、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1.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构建

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都是集艺术、科学、技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是美的表现形式。它们都是创作者运用高超的专业技术,将物质材料同自己的审美追求进行统一整合的结果。鉴于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对陶瓷和民居两种艺术形式蕴含美的元素的赏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审美情感,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

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是:第一,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源远流长,使学生通过翻阅资料和教师的系统讲解,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建筑的特点,以及同其他种类的陶瓷和民居建筑的区别。第二,了解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所用的材料和技艺,对两者所表现的纹饰内容进行比较,寻找共同点和不同点。第三,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学生通过对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观赏和考察,拓展视野,丰富审美经验,激起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和探究的热情,增强其主人翁的自豪感。

2.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内容的设置

基于每所学校的地理位置、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都有差异,可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内容:

(1)两门古老的艺术——陶瓷和民居的发展历史与类别。

(2)江西省的陶艺和民居文化——景德镇陶瓷与徽派民居的特点。

(3)金、木、水、火、土——景德镇陶瓷和徽派民居中所用的材料和技艺。

(4)美丽的纹饰(一)——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植物形象。

(5)美丽的纹饰(二)——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动物形象。

(6)美丽的纹饰(三)——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人物形象。

(7)美丽的纹饰(四)——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纹饰内容表现的异同。

(8)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文学艺术。

(9)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书法艺术。

(10)景德镇陶瓷和徽派建筑中的绘画艺术。

(11)感受陶艺和雕刻艺术——陶艺浮雕的实践(可同美术实践课相结合)。

3.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的确定

课程评价是指依据课程的实施可能性、有效性及其教育价值,可以作出价值判断的“论据的收集与提供”(钟启泉

:《现代课程论》)。课程评价主要包括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评价、学生受益情况进行评价和课程内容的评价。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评价指标,对美术欣赏课课程的特色建设有着很强的导向作用。

在角色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进行教学活动。结合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特点,教师的评价指标确定为:(1)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对美术欣赏课的内容进行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教师能够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促进学生之间互动和师生间的互动。(3)教师对美术欣赏课内容相关的信息与支撑材料的搜集与掌握。(4)教师在传递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对教学活动有良好的组织和调控能力。

对学生的评价:(1)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2)学生与同学、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对美术欣赏课相关信息的搜集与整理能力。(3)对美术欣赏课内容了解的深度和广度。(4)美术欣赏课的学习效果,对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影响。

对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评价:(1)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特色的体现。(2)美术欣赏课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3)符合学生接受和理解能力的发展的实际水平。(4)美术欣赏课课程适宜推广和普及。

四、影响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实施的因素

将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引入课堂,作为美术欣赏课的主题内容,这是一个新的尝试,在具体的实施中,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学校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欣赏课成为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手段,但学校在面临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对美术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因此,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首先要得到地方和学校的肯定与支持。2.教师素质的影响。对于陶瓷艺术和民居艺术的相关知识内容,各校美术教师掌握的信息有限,需要个人搜集大量的实物、图片、影像、文字等资料。对材料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对比、引导学生探究性地学习,对于教师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和学习。3.学校地理位置与实施能力的局限性的影响。为了加强学生对景德镇陶瓷艺术和徽派民居艺术的直观感受,欣赏课中要有参观考察的环节,让学生通过对陶瓷制作流程以及作品的观赏和对民居建筑的考察欣赏,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些艺术不同的美。由于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所以在参观考察的环节上其便利性存在差异,部分乡镇学校、周边地区就可见到陶瓷工场或民居建筑,为美术欣赏课程的考察环节提供了便利条件。相反,对于地处市区的学校,考察环节使学校在实施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结语

综上所述,江西省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能够充分体现出本地区的特点,并对学校推动素质教育起到良好的作用。课程开发是一项持续发展与不断完善的工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面对江西省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美术教师应结合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去挖掘探索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资源,来丰富和完善美术欣赏课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张磊.关于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认识.中国美术教育,2004(3).

[2]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9篇:陶艺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 艺工结合 职业技能 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的目的

作为高职院校我们一直思考的重点应该是怎样才能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探索和研究的课题。高职院校不同于一般高等学校,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而且要具有较高的素质。也就是职业素养。我们要研究的是让学生掌握职业素养的理论知识以及提高自身职业素养的途径与方法,以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研究的成果

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研究了几所具有代表性的院校。

2.1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位于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享誉中外的世界“陶瓷之都”――景德镇。学院是一所以陶瓷工程类、艺术设计类专业为主,涉及文学、理学、工学、商学、管理学等多门类学科的高等职业院校。设有材料工程系、艺术设计系、数字艺术系、工商管理系、公共基础部和成教学院等“四系一部一院”共30个全日制大专学历教育专业,其中陶瓷工程、陶瓷装饰材料、陶瓷艺术设计和雕塑艺术设计等四个专业在2004年被评为全省高校示范性专业,陶瓷工程、陶瓷艺术设计、机电一体化技术、建筑装饰材料及检测、影视动画被评为江西省高校特色专业。

这次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陶瓷设计专业,也是贵校的重点特色专业,陶瓷设计分为陶瓷工艺和设计学习两个部分,主要的工艺这一部分是学习的重点,学生学习的氛围很好,宽敞的实训室陈列着大大小小的模具和几台制陶机器。学生上课时比较集中思想,毕竟动手制作的课程总归要有意思一些,在老师的示范之后,学生们纷纷开始了制作,老师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哪怕不成功也要锻炼学生的独立能力。这点做得很好。学校经过这样的基础训练后开始学习设计,例如日用陶瓷类,装饰陶瓷类等等,学生在实习期间基本都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而且上手比较快。

2.2苏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设有装饰艺术系、环境艺术系、视觉传达系、服装工程系、数字艺术系、工业设计系,拥有现代艺术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两大系列18个专业54个小专门化方向,形成了多科相融,传统工艺美术专业与现代艺术设计专业并重的专业格局。先后引入“东南电梯”、“苏州金螳螂”、“日本INAX(伊奈)”、“台湾宗宗”、“台湾宏广动画”等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在课程开发、实践教学、项目研发、工作室建设等多方面开展广泛的校企合作。

这次探访贵校主要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也是贵校做得比较成功的专业,首先在课堂教学上,氛围很轻松,就像国外的设计课堂一样,学生们围坐着,互相讨论着自己的设计观点,偶尔发生争执,偶尔出现掌声。这样的氛围无疑是最好的。其次,学生们很早就开始接触设计案例了,学校和金螳螂公司长期进行校企合作,不断的积累实际经验。通过对贵校的调研,体会很深,(1)高校应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一些临时性的工作,指导学生参加实习、暑期打工等,以获取更多的社会经验和社会信息。(2)了解就业市场对目标职业的要求,了解校园理论学习与社会需求的差距,从而拓宽她们的视野,完善和补充学习计划与长远发展的规划,调整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为将来顺利就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研究的感触

通过探访几所院校,感触到我们要做到培养出适合社会的人才,必须要从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两方面去做。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学到实际应用的内容,还要在思想上明白今后应该怎样学会融入社会,怎样做一个有专业素养的人才,这才是我们要做得重点。高职学生的专业素质培训,不是学生单方面的责任,它需要学校和企业,甚至社会的合作,结合各种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高职院校要为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的知识结构作出应有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