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张海迪的事迹范文

张海迪的事迹精选(九篇)

张海迪的事迹

第1篇:张海迪的事迹范文

今天,我读了《奇迹》这篇文章。读完后,我受益匪浅。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雨果在四十岁那年得了心脏病,他坚持锻炼,病情逐渐好转,最后他活到了八十四岁。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不禁感叹:雨果真棒啊!当他知道自己有心脏病时,他并没有感到绝望和害怕,而是乐观去面对。雨果他坚持锻炼,最后成了长寿者,这真是一个奇迹!我想:如果有人同样也不幸得了心脏病,也许他不会像雨果那样乐观去面对,坚持锻炼,有可能早已经倒在死神的面前了。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真实的例子。就说中国的张海迪,她胸部以下全部瘫痪,但她并没有像命运低头。虽然张海迪从来没有踏进过校门一天,但她发奋读书,自学掌握了五种语言,并且学会了针灸,比正常人学会更多的知识与本领。学到这么多东西,张海迪是付出了多少辛勤的汗水啊!张海迪这种不轻易向

命运低头和热爱学习的精神是多么值得人们敬佩!雨果也是不向命运屈服,并且坚持锻炼才能创造奇迹!我从这两位名人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光芒,他们是我们所有人的榜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不好的事情,我们不可以轻易向命运低头,要与命运抗争到底,这样奇迹就会发生。

第2篇:张海迪的事迹范文

初次见到张海迪的人一般会大吃一惊,这位和高位截瘫抗争40多个年头的女性竟然没有让岁月在脸上留下什么印痕,她面容美丽,双目清澈,神态自信。

这些年来,记者经常在一些会议上见到她,她的脸上始终挂着温和的笑容:“生命就是每天在克服困难中行进,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努力战胜病痛,争取让我不但活着,也让生命不断充盈意义。”

张海迪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玲玲是她的小名。幼儿园里,她是最爱跳爱闹爱笑爱叫的小丫头。在5岁之前,张海迪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快乐而活泼,成天蹦蹦跳跳地跑来跑去。可惜,蹦蹦跳跳的时光是那样短暂。这便是1960年一个明朗的早晨,发生在这位5岁姑娘身上的事。玩具室里刚上完一节“课”,她和小同伴们嘻笑着朝门外跑去,忽然跌倒了。她顿时觉得自己的两腿没了,“像飞走了似的”。从此,双腿丧失了知觉,张海迪也丧失了关于腿的记忆。

张海迪当年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非常难治。5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后高位截瘫。这样,原来天真活泼的张海迪,只能整天卧在床上。当年,医生们一致认为,像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

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一起跳皮筋,高高兴兴地一起背着书包上学校,张海迪幼弱的心灵简直要被痛苦压碎了。一天,张海迪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可是因为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学校都不接收。

对张海迪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聪明、好学的张海迪学拼音,学查字典,学一个又一个生字。她趴在床上,用胳膊支撑着身体,抄书。没有考试和考试中的竞争,全靠着自己。一本又一本小学课本学完了……

1970年4月,张海迪跟着带领知识青年下乡的父母,坐着一辆大卡车,来到山东莘县十八里铺尚楼村,开始了农村生活。当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带来的痛苦,张海迪便萌生了学习医术解除群众病痛的念头。

她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了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努力研读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书。

为了认清内脏,她把小动物的心肺肝肾切开观察;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的点儿,在自己的身上练针体会针感。“书上写着怎么样进针,可以在白菜疙瘩上、在萝卜上。在白菜疙瘩上进了几天以后,就在自己身上(进针),我觉得医生就是要这样,首先要自己感觉。有人问我说,海迪,是不是你的腿没有知觉,你的胸以下没有知觉,你在自己身上扎针不痛苦啊?我说,恰恰相反,我最开始针灸的时候,是扎自己最疼的地方,比如向包括脸上的穴位,包括印堂穴,扎了以后是什么样的感觉,我要知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海迪终于掌握了一定的医术,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十几年中,为群众治病达1万多人次。“曾有医生嘱咐过我的父母,如果我要是得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或者是褥疮,我会因为感染而死去。我给别人当医生,我也给自己当医生。15岁在农村的时候,我生了褥疮,晚上点着小油灯,对着镜子,我把自己身上溃烂的肉剪掉―――所以,现在最怕听的就是剪刀的声音。”

后来,她随父母迁到县城居住,一度没有安排工作。她从保尔・柯察金和吴运铎的事迹中受到鼓舞,从高玉宝写书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决定走文学创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笔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启迪人们的心灵。

张海迪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写日记、读小说、背诗歌、抄录华章警句,还在读书写作之余练素描、学写生、临摹名画、学会了识简谱和五线谱,并能用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

认准了目标,不管面前横隔着多少艰难险阻,都要跨越过去,到达成功的彼岸,这便是张海迪的性格。

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来一瓶进口药,请她帮助翻译文字说明。看着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张海迪便决心学习英语,掌握更多的知识。

从此,张海迪的墙上、桌上、灯上、镜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写上了英语单词,还给自己规定每天晚上不记10个单词就不睡觉。家里来了客人,只要会点英语的,都成了她的老师。经过七八个年头的努力,她不仅能够阅读英文版的报刊和文学作品,还翻译了英国长篇小说《海边诊所》。

榜样张海迪:当典型的日子很光荣也很无奈

1981年,张海迪获莘县广播局先进工作者,这年12月,《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1982年,张海迪获聊城地区“模范共青团员”和“三八红旗手”称号……

1983年1月,时为团中央宣传部干部的魏久明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会议空隙自山东团省委副书记处听到张海迪的事迹,十分感人,于是向团中央书记处作了书面汇报,山东团省委也写了报告,团中央书记处讨论同意选择张海迪作为青年先进典型,向全国青年推出。

2月1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刊登张海迪照片和她的长篇自述《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发表社论《让理想的光芒照亮生活之路》。

2月24日,张海迪乘列车抵达北京,出席即将召开的全国青少年学雷锋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座谈会。

2月28日下午,团中央在中央团校万年青宾馆召开了“首都新闻界听取张海迪事迹报告会”。会上,张海迪被誉为“80年代的新雷锋”、“青年学习的榜样”。

当时,张海迪靠着双肘支撑在轮椅上,漂亮的西装里套着件天蓝色的毛衣,瀑布般的秀发泻在肩上,透过深色宽边眼镜,一双眼露出坚毅聪慧的光芒,白净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的光彩。

面对几十位记者,张海迪用充满朝气和活力的语调、手势,诉说着她对人生的理解和28年的旅程。张海迪讲了一个小时,她的感人经历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博得记者们长时间的热烈掌声。报告会结束时,就有不少记者拥上前去,有的要求约定时间进行采访,有的提出问题要张海迪回答,有的要她签名留念。

第二天,《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位置发表了郭梅尼、徐家良写的《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这篇长篇通讯,感人至深,立即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报社先后收到全国各地读者来信8万多封。

连日来,首都各报纸、杂志、通讯社、电台,连篇累牍地宣传报道张海迪的事迹、活动消息和读者反映。

3月5日,张海迪作为学雷锋的先进人物出席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首都各界纪念学习雷锋20周年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万里、、王震、杨尚昆等的接见。3月11日,张海迪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17日,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向全国实况转播了张海迪报告会的全部录像。当晚收视的观众,达两亿多人次。

4月下旬,邓小平、、邓颖超等8位中央领导分别为学习张海迪题词,使张海迪成为道德力量。

一时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80年代的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不过,今天每有人提及她是“中国的保尔”,张海迪就表示“抗议”:“我从来担当不起这个称号,我不是保尔,我是中国的海迪,我有我自己成长的道路。”

张海迪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给她的印象很深,后来给她印象更深的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夫人写的《永恒的爱》。从那里,她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由于病痛折磨,患上精神分裂症4年后,才写了那本传世之作。

“健康人无论怎样想像都代替不了残疾人自身的体验,所以我非常了解奥斯特洛夫斯基所承受的痛苦和付出的努力。我只是不能走,而他是不能走、不能看,比我更需要毅力去战胜困难,那种精神力量是人类不屈精神的代表。”至今,张海迪仍珍藏着一张奥斯特洛夫斯基夫人访华时签名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照片,那是一个不相识的四川医生寄给张海迪的。半个多世纪了,照片也发黄了,时常带给她浓浓的怀旧情绪和无尽的力量。

说到当年被邀请到北京做报告,她坦言,当时是以一种拒绝的心态相待。“当时跟我的很多朋友包括当时来接我的同志,我表示不愿意去,不愿意破坏自己的生活,我愿意在自己的那间屋子里读书、工作、学习、思考,跟我的朋友们在一起,我习惯了那个小县城。而且我也不想在更大的场合下去讲述,当时只把它当成一种迫不得已的任务。但是当时想得挺简单,我到北京去开会,一定去的话,那我很快就回来。想到了三两天就回来了,结果到了北京以后,铺天盖地的。”

去北京之前,因为宣传工作的需要有人提过建议能不能把长头发剪掉,对此张海迪同样表示拒绝。“在临去北京的时候,就有同志跟我讲,你能不能这样,扎个小辫子,咱剪成齐刷刷的小刷子,找个军装穿着。今天看,好像是笑话,但是在那个年代就是那样,认为被宣传人,女性一定是扎个小辫子,穿着一身军装,这样是飒爽英姿的。尽管你坐在轮椅上,也是这样。我当时知道大家是为我好,但是我不能无原则地接受这种改造。”张海迪说,我的原则是,我自己的审美是我自己选定的,我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我知道什么样的是美、什么样的是丑。

当年,热火朝天地被宣传的时候,一切身不由己。“包括那时候发表我的一些日记和书信,我当时也很痛苦,不愿意自己的日记叫别人断章取义地那样去发表。但是我理解,我不能埋怨更多的事情,因为我们的国家在很多时刻是需要一些人做出牺牲的,当你把自己的隐私拿出来,当你在不知晓的情况下你的隐私被暴露的时候,那也是一种牺牲,但是真的回想起那时候来我觉得无怨无悔。”

生活张海迪:追问生命的真谛

“在被宣传出去以后的前几年,我每一天的生活都无法安宁。每一天都有全国各地的无数的来访者到我的家里来,有个人身份的,有单位的领导,有许许多多的团委、妇联、学校组织的。那个时候没有一点办法,每天都有人,而且多是成批成批的人,说我们一定要见见海迪,我看她一眼行吗?我当时每天收到的信,都是用麻袋来装的,一麻袋一麻袋地送到我的单位,送到我的家里。”

张海迪说,当年,每一天都会接到让她去做报告的邀请。“但是我开始想,我有我的追求,我想做一个对社会、对人类有用的人,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不能这样一天天消磨在人堆里啊!不久,我就搬到了一个很少有人知道的地方居住,一般不参加社会活动,我没有在学校读过书,我要抓紧学习啊。”

张海迪说,作为女性,应该宠辱不惊,或者说荣辱不惊,这是一种人生境界。

“上个世纪80年代初,那时候我才20多岁,十分单纯,忽然间,从自我闭塞到成为公众人物,生活随之发生了变化,视野也得到开阔。一个残疾少女的生活从此打开了窗口。有媒体把这一切称为神话,但我从来不在乎这个,而当时面对这一切我也很淡定,现在依然。其实,我只是千千万万人中的一个,和其他人一样,在生活中依然保持本色。”她说,不能因为祖国赋予的荣誉而张扬自己,去谋取私利。

接近张海迪的人都知道,她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一个对他呵护备至、体贴入微的丈夫。张海迪一直与她的父母和妹妹生活在一起,他们给了她全部的关怀,全部的爱。父母说,海迪没有平常人家女儿的健康,但是我们要给她平常人家的女儿都有的温暖和爱。

对于张海迪来说,王佐良是丈夫,是兄长,更是她事业的有力支持者。张海迪的大多数书都是王佐良给她买的。有时为了买一本书,王佐良常常要跑许多路。他还把那些张海迪没说要买的书的目录抄下来,带回家让张海迪选择。

命运给了她巨大的病痛,同时给了她一个温馨的家庭。“先生知书达理,很体贴人。他什么爱好也没有,除了做学问、打字之外,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干净,把家里整理得井井有条,干干净净。结婚这些年来,虽说我是个残疾人,但我的精神生活很丰富。他说残疾人也有很多不同的需求,精神的需求是最重要的。他在家里非常重要,他是我的一个依靠,我也是他的依靠。”肝胆相照、相濡以沫。他们深深地爱着对方,时间老人在无声地验证着他们爱情的纯洁和高贵。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张海迪也不例外,她始终保持着漂亮、整洁。“这是自尊,自尊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喜爱。”她喜欢打扮自己,有时一条纱巾的色彩,一件毛衣的颜色,她都会精心挑选,在身上比过来,比过去。她要把美好的形象留给别人。在公众场合,她总是微笑,给人乐观开朗的印象。

时至今日,张海迪在轮椅上已坐了有50多个年头了。多少次,她用信念支撑生命,她用对知识和最美好目标的追求作为生命的支柱。她说:“我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做完,还有许多美好的梦没有实现,只要我还有一分钟能够学习和工作,就绝不会放弃只有一次的生命。”

如果你能站起来的话,你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张海迪不假思索地回答:“我想我试试跳舞。真的。这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最大的愿望。虽然我这么多年没有跳过舞,但是我一直没有停止生命的舞蹈,我想生命的舞蹈可能比现实的舞蹈更美丽。”

谈起死亡时,张海迪却一脸轻松。她说:“即便是有一天我真的要离开了,我也会带着笑容。死亡对于我来说不是痛苦,我身患疾病这么多年,可以说,我体验了很多平常人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我希望在自己结束生命的时候,能够给那些关心过我的人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有一次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主持人鲁豫问她如果来撰写自己的墓志铭,会写些什么,张海迪说,她会这么写:“这里躺着一个不屈的海迪,一个美丽的海迪!”

事业张海迪:人生绝顶之上的精神游走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只小船,理想是小船的风帆。”张海迪一生注定和文学有缘。1983年,她开始走上文学道路,20年间创作和翻译了200万字作品,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和《绝顶》是其中的代表作。她在博客中写道:“我已经习惯了写作,用笔去探照人的心灵。无论多么艰苦,从未放弃。”

几十年来坐在轮椅上的张海迪说,她从小的愿望就是登山,“被禁锢的生命总是向往更高处。”铸就生命高度的《绝顶》,无论对于张海迪的人生而言还是小说本身,都有巨大的艺术突破。张海迪力求通过这本书,体现我们民族经过百年苦难之后走向振兴的攀登精神。小说的多条主线反映了作者的多个精神层面。事实上,小说的精神意义早已经超越了文学的意义。

张海迪始终都有“帮扶他人”的人生理想。她早年曾在山东聊城的乡村小学教书,学习针灸知识为乡亲们治病。成名之后,张海迪为改善残疾人生存状况一直不懈努力。她曾在人民大会堂为残疾孩子唱歌;在世界妇女大会上呼吁关爱残疾女童;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她多次为残疾人的社会福利和保障撰写提案。在一次全国政协会议上,香港委员朱树豪看到张海迪一连几天都在会场奔波,问道:“海迪,你累不累?”张海迪回答:“很累,但我要为很多残疾人和他们亲人的期待而坚持。”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每次,张海迪总是认真参加会议,“做小组发言,还做大会发言,我每年都写提案,比如加强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为残疾孤儿设立医疗保险等。有一次开会,香港一名委员问我―――你开会坐这么长时间累吗?我说为了更多的残疾人和兄弟姐妹与他们亲人的希望我要坚持。我希望人们看到健康人能做的事情,残疾人通过努力也能做到。以我的名义积极探索残疾人参与更广泛生活的可能性”。

2008年11月13日,张海迪当选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消息传出,引起舆论关注。许多网友在博客“太阳仔梦轩”所贴的有关文章上留言。留言中,“感动”、“激励”、“偶像”等字眼出现的频率极高。

张海迪在当选中残联主席后表示,绝不会辜负8300万残疾人的重托,认真履行职责,尽心竭力做好工作,不断开创残疾人事业的新局面。

对于张海迪本人来说,则意味着其“个人奋斗”的色彩将要逐渐淡出,其对于社会的主要作用也将从“精神激励”向寻求一个群体的“制度保护”逐渐转型。“多年来,我曾拒绝担任一些职务,我曾对组织说,去选更合适的同志吧,这一次也曾拒绝,因为我选择了文学的道路。”她深情地说,这次“我还是要离开作家协会了,也许今后我没有更多的精力从事这项工作……”

身为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能暂时弱化自己作为作家的身份,开拓属于自己的另一番事业,广受社会好评。有人说,这既是对现在所从事的残疾人工作的尊重,也是对过去作家工作的尊重。

从1983年邓小平等领导同志为学习张海迪而题词,到2008年担任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获得了显赫的荣誉和地位。然而,在闪光灯、鲜花、掌声面前,很多时候她选择了沉默。“我的心像一泓碧水。”张海迪知道,保持平静的心态比什么都更加重要。

任何个人的传奇都是无法复制和传承的,即使是精神遗产,也会有时代的需要而起起伏伏,最永恒、最宝贵、最持久的,是制度遗产。为此,期待张海迪拿出过去个人奋斗时的顽强精神,在未来的中国残疾人保护事业中有所建树。

第3篇:张海迪的事迹范文

我非常敬佩一位热爱生命的人——张海迪。

张海迪5岁就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为此她无法上学,但他仍然热爱生活,在家自学中学课程。慢慢,他学会了英语、德语、世界语。并且攻读硕士研究生的课程,经过她坚持不懈的努力:1983年,她将一本长达10万字的英语小说给翻译出来了,还编着出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小说。一位残疾人都能顽强努力的学习,热爱生活,坚持不懈的努力,那想想我们会跟她有什么差距呢?

张海迪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我,有一点我最难忘:她一个残疾人,竟然学会了开车,也是第一个能拿到驾照的双下肢残疾人。张海迪面对身体残疾,以及等等的困难,他都顽强的挺过去了,想想我们,遇到困难求助爸爸妈妈,一遇到疑难问题得就查电脑,不自己刻苦动脑,一个残疾人都能做到,而我们为什么不像张海迪那样坚持不懈的努力,坚强起来,勇敢的面对每一个困难呢?!

我们要好好的向张海迪学习,勇敢坚强、刻苦动脑、善于学习、勇于实践,做个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年级:明松

第4篇:张海迪的事迹范文

可惜,蹦蹦跳跳的时光是那样短暂。有一天早晨,她和小伙伴们嬉笑着朝门外跑去,忽然跌倒了。从此,双腿丧失了知觉。这样,原来天真活泼的张海迪,只能整天躺在床上。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校,终于有一天张海迪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可是因为自己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学校都不接收。

对张海迪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聪明、好学的张海迪学拼音,学查字典,学会了一个又一个生字。她趴在床上,用胳膊支撑着身体抄书。没有人催问,没有人检查督促,没有考试和考试中的竞争,全靠着自己。一本又一本小学课本学完了。她的学习自觉性、学习乐趣与生活的意志,还有思维能力,便随着知识一起增长起来了。

张海迪从保尔・柯察金和吴运铎的事迹中受到鼓舞,决定走文学创作之路,用自己的笔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启迪人们的心灵。她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写日记、读小说、背诗歌、抄录华章警句,还在读书写作之余练素描、临摹名画、学会了识简谱和五线谱,并能用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

认准了目标,不管面前横隔着多少艰难险阻,都要跨越过去,到达成功的彼岸,这便是张海迪的性格。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来一瓶进口药,请她帮助翻译文字说明,看着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张海迪便决心学习英语,掌握更多的知识。从此,她的墙上、桌上、灯上、镜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写上了英语单词,还给自己规定每天晚上不记10个单词就不睡觉。家里来了客人,只要会点英语的,都成了她的老师。经过七八个年头的努力,她不仅能够阅读英文版的报刊和文学作品,还翻译了英国长篇小说《海边诊所》。

当初,为了给张海迪治病,家里欠了许多债。尽管家里穷,但父母总是尽最大努力满足她的要求。凡张海迪喜欢的书,不管花多少钱,跑多远的路,父母总要想方设法给她买到。生日或节假日,书成了父母送给她的最佳礼物。

第5篇:张海迪的事迹范文

站在成功的大门前,败者垂头丧气,牢骚满腹:“命运为何如此不公平?又失败了,还有希望吗?

为何要如此!你们怎么知道自己不行,怎么知道失败之后就再没有希望!

我要大声呼喊:“有志者事竟成!”

翻开中外史册,因有“志”而成功者不乏其人。

爱迪生毕生有一万多项发明。可有谁知道幼年的爱迪生为生活所迫只读了一年书?但他有壮志,不向命运屈服,积极进取,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发明家。

当代的保尔??张海迪是位高位瘫痪的残疾人,她也曾一度轻生过。当吞服大量安眠药后,未泯的壮志唤起了她的求生欲:怎么能就这样走!裸裸而来,裸裸而去,不在世上留下任何痕迹?她呼喊起来:“我要活,我不能死,我还要为人民做事!”于是,她奇迹般地活下来了。全凭“志”??这根精神支柱,精通了针炙,小小的银针在她手里变神奇了,多少像她一样的残疾人从轮椅上站了起来。耕耘终于有了收获。

还有,上海某地一青年职工原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他不自卑,发奋苦读,跨入了大学的殿堂。

这些不都是有志者事意成的事例吗?人活着需要勇气,活得有意义是一种能力,有了崇高的志向他正是具备了这种能力。“发明大王”的桂冠何以戴到爱迪生的头上?又何以有这位保尔式的张海迪和不自暴自弃的上海青年?是“志”战胜了困苦,消化了自卑,击垮了死神而撑起了生命的绿伞!它也撑起了多少人的信念与决心!

但是也有一些人,他们胸无点志,有着优越的条条不思怎样去利用,庸庸碌碌,终究一事无成。

我家那儿有一个人,高考落榜后,从此消沉。他整天叹息前途渺茫,慨叹岁月蹉跎,一任生活摆布而不思奋进,直到堕落,这又何苦?

第6篇:张海迪的事迹范文

张家有三千金,大姐张迪平,二妹张雷平,三妹张淳。三姐妹皆专攻绘事,而画风各异。惟迪平才华早著,1960年十八岁时即以善作人物画蜚声画坛,得到著名画家颜文梁前辈的青睐,著文推荐,并为博物馆收藏,后考入上海美专国画系深造。1965年市委宣传部主办上海市阶级教育展览会(在今淮海中路社科院、原为市委党校内)时,迪平刚从国画系毕业入上海中国画院,就借调至展览会专职绘图。我比她早些从出版社借调到展览会编写各类展题的故事文稿。当时借调来的尚有陈逸飞(油画)、吴慧明(雕塑)等。我编写的现代题材的故事,多由迪平配绘国画展出,如南京路上好八连、东海舰队猛虎艇等,有白描的,线条细劲质朴;有泼墨的,笔力潇洒飘逸。她虽根据我的文字作画,但又不时超脱了文字的羁绊,而以炽热的情感塑造、讴歌了英雄人物;造型鲜明,神态逼真。自此以后,在反复地艺术实践中,迪平的人物画日臻佳境。惜展览会的作品在“十年浩劫”中尽被“”妖火烧毁。

岁月留痕,数十年来,她情感一心只在丹青,从人物拓展至花鸟,且皆胜场,近来又涉足山水画,可谓多面能手。这与她的家学渊源不无关联。其父张明曹是20世纪三十年代就出名的新兴木刻家兼国画家。八十年代我责编《中国美术辞典》,要收入张明曹列为版画学科的人物专条,迪平得知后就热情地亲自跑到辞书社,向我无偿提供其父的传略资料及代表作图片。这可说是她与我的第二次合作。迪平这种不计个人名利、对文化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仅值得同行学习,也是主宰她绘画的核心思想和主要情韵。她曾说:“创作是一种虔诚的奉献,没有赤诚之心是画不出好画的。”因此,她所画人物不论历史的还是当代的,也多选取对历史、或对社会、或对艺术有所奉献者作为创造素材的。如她爱画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等,以虔诚的激情挥毫泼墨,用清润的墨色与遒劲的线条绘出历史人物的丰富内涵。如《太白赋诗图》,以秀劲素朴的白描,一壶酒、一支笔的细节,勾勒出大诗人每斗酒诗百篇、“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壮志之神韵。《东坡赤壁怀古图》则以泼墨泼彩的“没骨法”,有别于长期以来画家描绘苏轼千古名篇前后“赤壁赋”而创出文人画写意的新貌。

其实,三国赤壁之战的赤壁,原是在湖北蒲圻县西北;而黄州在湖北东部、长江北岸,其西边山脚突入江中,石色如丹,名赤鼻矶,后人误认为这里就是赤壁之战的赤壁。东坡也就照人误传,借景抒情,因为文学创作可以艺术虚构,而不是治史考证,何况东坡已标明“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今该镇尚留着“东坡赤壁”的名胜古迹。当时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东坡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正是他政治上失意、内心痛愤的时期。迪平此图就以当年东坡这样的际遇和情境为内涵,化出满幅怒云狂涛,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江。古人云:“天出五色,以辨白黑。”画面上江天混沌一体,间有黑白交错,正是乌云翻滚、白浪滔天,“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的诗意写照。当年东坡被贬谪黄州,居临皋亭,就地东坡筑雪堂,绘雪于四壁间,无容隙,颜书“东坡雪堂”四大字,并自号“东坡居士”;这正是他胸怀坦荡、洁净如雪、超然物外的表现。那年七月之秋,他与客泛舟游赤壁,作赤壁赋,十月又游之,作后赤壁赋。画家迪平与众不同,不画友人,也不画舟,只画东坡孑然一身屹立于长江岸畔一巨石上,迎着铺天盖地奔腾潮头,他头戴纶巾,长髯掀举,长袖随风飘舞,稍转身远眺逝水如斯。迪平这样构图深意在于:形象地揭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赋意,并生动地衬托出东坡自视“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的超然达观、卓越情操和激扬豪气。

唐云生前曾评迪平的画:“既得石涛、、陈老莲、任伯年、虚谷之浑古灵性,又具西方印象派等之盎然生机。”她的画室命名“集思楼”也正含此深意。迪平更注重“外师造化”:不论从太湖江南到云南边寨,还是从海南岛屿至陕北高原,无处不留下她的足迹。胜似“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我借于良史的《春山夜月》诗为迪平“功在诗外”写照。她过去送我一幅无题的画,正是写云南边寨生活的风俗画,带着她从云南山村写生满载而归、风尘仆仆的激情和气息。云南是多种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占全国少数民族总数的三分之一。那画上的女主角属何族?

这可看画上人物包着几近白色的头巾、着淡淡天蓝色上衣、穿浅嫩黄色长裙来看,似写的是白族姑娘。因白族崇尚白色、嫩黄色、天蓝色、浅绿色等服饰,正如当地民歌所唱:“艳蓝领褂白衬衫,叫人不得不喜欢。”再者白族未婚少女喜欢浅色头巾,斜挂绣着小花等纹样的标致背包,又称“香包”或“香袋”,故知画家表现的是未婚少女。她照料着一群家鸡,偷闲坐着看书。画家还让绣嵌着深蓝色纹饰图案的背包,去反衬少女淡雅的服饰,以及她的纯洁、温和的心性;也许,迪平是糅合了云南边寨几种少数民族女性的特色,才塑造出如此恬静、优雅、善良的女性形象,真是清如水、美如月,得“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个中三昧。在少女对面,围蹲着三只羽毛丰满、色泽鲜润的金鸡(一公双母),画家大胆地突出了雄鸡的形体,作聆听和呼应女主人的朗读状,这声情并茂的交流“超出象外”。只简括几笔就勾勒出三鸡之丰采:红冠、尖嘴、利爪,臻于以形写神的境界。迪平又擅用浓淡墨色相融化的“没骨法”,写活了三只金鸡的神韵、情趣和质感,并使整个画面形象温馨、诱人,色彩鲜润、柔和,色调分明多姿,营造了民族团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欣欣向荣的氛围。

第7篇:张海迪的事迹范文

幸福时刻

2013年9月10日,经过近3年的重建,这所曾轰动一时的“最牛福利院”迎来了新生。最新落成的青海玉树州怀德儿童福利院特意将落成启用典礼选在了9月10日教师节,寄予这所既是学校又是家园的福利院可以给孩子们更加美好的未来。

当天上午,玉树怀德儿童福利院落成典礼在福利院的操场上举行。国歌响起,全体嘉宾与师生起立,举行升旗仪式。当国旗伴随着国歌的最后一个音符定格在空中后,现场响起一片激动的掌声。

在一片欢笑声、锣鼓声、礼炮声交织而成的喜庆氛围中,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涂猛、共青团青海省委书记申红兴、广东省富迪慈善基金会理事长胡静与怀德儿童福利院院长代勒朋措等一同为福利院揭牌,标志着重建后的青海玉树州怀德儿童福利院正式投入使用。

现场还有不顾高原反应和恶劣气候自愿前来的几十位富迪经销商,他们不但现场见证了公司领航人的大爱精神,更是纷纷自掏腰包,购买了大量学习和生活用品带给福利院的孩子们。

“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不论是富迪‘大爱无边’的企业文化,还是出于富迪慈善基金会的本分,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这也是我们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陈怀德先生的妻子、富迪慈善基金会理事长胡静在现场表示,这些孩子都是他与陈怀德先生收养的孩子,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作为家长,给他们提供好的环境是理所当然的。而且他们正处于人生打基础的阶段,为他们建立这样一所教育条件好一点的学校对他们未来的发展非常关键。”

胡静表示,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来玉树了,但是每一次她来这里看到孩子们都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希望孩子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环境,努力学习,坚强生活,以后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已经是第二次捐建该学校的美国富佑集团董事局主席陈怀德之前连机票都订好了,但是因为一件异常特别的事最终没能来到现场见证这幸福而感动的一切。在当年玉树地震发生后,他是中国直销界第一位深入核心灾区赈灾和慰问的企业家。

“陈怀德先生再三嘱咐我,一定要和孩子们说声抱歉,他还让我告诉孩子们:‘陈爸爸’非常想念大家,下次有时间他一定会来看孩子们的。”胡静说。

这时,坐在台下的孩子纷纷喊着“陈爸爸”,有些甚至哭了起来。孩子们对“陈爸爸”的感情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而胡静一边安慰着孩子们,一边承诺下次一定和陈爸爸一起来看望大家。

福利院重建落成典礼当天正逢中国教师节,为了表示对老师和同学们的祝福,胡静等富迪人为老师和孩子们送上了精心准备的礼物。福利院的孩子们则给领导嘉宾们系上红领巾,并送上亲手制作的小礼物,以表感谢。

随后,涂猛、申红兴、胡静等和孩子们一同为福利院种植了一棵名为“怀德树”的银杏树,这棵树代表着幸福吉祥,也代表着陈怀德对福利院和孩子们最好的祝福。

之后,福利院院长代勒朋措带领大家参观了怀德儿童福利院新貌。在参观的过程中,已多次来此的胡静还临时充当“向导”,为大家介绍福利院的环境和前后变化。在学生宿舍,胡静一边摸摸这张床上的被子,一边理理那张床上的床单,不停对孩子们嘘寒问暖。

为了体验学生生活,胡静一行还与孩子们一起上课、玩游戏,中午还在福利院食堂与孩子们共进午餐。无论走到哪里,孩子们总是喜欢黏在胡静身边,让整个福利院都充满着温馨的味道。

生命的奇迹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就在这个时刻,富迪创造了一个奇迹。因为对质量的严格要求,陈怀德捐建的青海玉树怀德儿童福利院在玉树地震中屹立不倒,让福利院的105名孩子毫发无损,福利院也因其所创造的这一生命奇迹被誉为灾区“最牛福利院”。

在震后的这段时间里,福利院院长代勒朋措一刻也不敢松懈。由于恶劣的气候和交通条件,重建的物资运送起来相当困难,并且福利院的重建需要服从政府的重建规划,在规划出来之前,代勒朋措只有静静的等待。

更重要的是,福利院的捐赠人陈怀德在得知玉树地震后在第一时间打来电话,并承诺“我的孩子我会全面负责”,代勒朋措顿时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福利院虽然没有在地震中被摧毁,但还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坏,成了危房,不能再让孩子们住在里面了。代勒朋措把能送到亲戚家的孩子都送到亲戚家,剩下的几十个孩子就和自己一起住在救灾板房里。

当时,一百多个孩子的吃住成为亟不可待的问题,好在福利院当时在全国已有了一定的名气,有很多志愿者组织都主动联系上代勒朋措,解了福利院的燃眉之急。

让代勒朋措感到欣慰的是,孩子们都很懂事,在震后的这段时间里,年龄大一些的孩子帮助年龄小一些的孩子,就像真正的一家人一样。

几天之后,在帐篷中的他们就等来了陈怀德亲自带领的赈灾队伍。他们不但给福利院小朋友们带来了生活物资和学习用品,也给当地福利机构带来首批价值400万元的生活用品捐赠。陈怀德还第一时间考察了震后的福利院,并现场告诉代勒朋措,为了孩子们的安全,他将捐款重建、扩建这个福利院。

此后,富迪公司发动员工和经销商对受灾儿童进行了一对一的援助。当年暑假,陈怀德还组织福利院的孩子们到西宁过了一个愉快的夏令营,以让他们从地震的阴影中解脱出来。

第8篇:张海迪的事迹范文

张海迪是潇洒的。5岁时她患了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在残酷的命运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而是向命运挑战,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成了一名有益于社会的杰出青年。海迪是不屈的,海迪是美丽的,海迪更是潇洒的。海迪的潇洒源于服务社会的人生信念。

李白是潇洒的。他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辈岂是蓬蒿人”,后来他因诗名被皇帝召进宫中,但他并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长安三年,他不过是个为统治者“歌舞升平”、“浅吟低唱”的御用文人。他那“大济苍生”的理想成为泡影,满腹经纶根本无从发挥。能侍侯在皇帝左右,得到皇帝的恩宠,拥有功名利禄,这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可是李白却不屑一顾,他毅然拂袖而去,大吼一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以他的正直、傲岸成就了那豪放、脱俗、飘逸的浪漫主义诗歌。李白的潇洒源于淡泊名利的自由精神。

苏武是潇洒的。他手持汉节,出使匈奴,被匈奴扣押,历经艰难坎坷。面对突发事变,他镇定自若、机智勇敢,誓死捍卫汉朝尊严。面对匈奴的逼降,他不卑不亢、不屈不挠,忠贞不渝。面对漫长的流放生活,他目睹孤月归雁、塞草狼烟,耳听凄凄寒风、咩咩羊鸣;他餐风露宿、盖草枕石;他衣衫褴褛,鬓发苍白,但手中的汉节却稳如泰山,岿然不动。在十九年的流亡生涯中,在重重困难面前,他总是勇敢应对,从不退缩,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苏武的潇洒源于坚定不移的民族气节。

布鲁诺是潇洒的。他坚持哥白尼的日心说,因此被罗马教廷控告为异端,于是他不得不离开家乡,开始一次又一次的流亡生涯。在这期间,他的足迹几乎踏遍整个欧洲,他用自己的博学、热情,滔滔不绝的口才,尖刻的讽刺,大胆的思想,天才的预断传播着科学的真理,并逐步形成了关于宇宙的理论。最终他被关进了监狱,接着被施以火刑。当他被火焰和浓烟包围时,口中突出的是这样一句话:“火并不能把我征服,未来世纪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牢狱可以囚禁身体,却囚禁不了思想;火刑可以消灭生命,却消灭不了真理。布鲁诺的潇洒源于坚持真理的伟大精神。

潇洒是不甘命运,勇于挑战,顽强坚定,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潇洒是不为外物役使,执着于内心追求的一种自由独立的精神;是为民族大业临危不惧,忍辱负重,勇于献身的人格境界;是为坚持真理,不畏强暴,不惧强权,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第9篇:张海迪的事迹范文

人们都知道有许多向命运挑战的人,比如说张海迪,爱迪生,奥斯特洛斯基,海伦凯乐,吴运铎等.其中,霍金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我读《向命运挑战》这篇课文后,使我对霍金有了更多的了解。

从这篇课文里,我知道了霍金在21岁时被医生诊断出生患绝症后,不肯向命运低头,勇于向命运挑战,顽强的同病魔作斗争,还刻苦进行科学研究,以他的成就征服了科学界‘‘他在身患绝症后,坚持靠自己的力量上楼.腿的力量弱了,他就用手拉着扶手艰难地走上楼去。‘‘可见他没有对自己失去信心,并用他仅有的力量坚持锻炼,使我深受感动‘‘病情不断地加重,霍金终于站不住了,坐上了轮椅十个手指中,只有两个还可以活动.说话相当困难,说几个词要花很长时间‘‘虽然命运威胁着他,随时都可以要了他的命,可是他仍旧坚持进行学术交流,向命运挑战,他是多么坚强啊!一般的人是无法跟他比的,那些人也许得知自己患了绝症后,会痛苦不堪,卧床不起,有的甚至刚得到消息就自杀了。

霍金太坚强了,我们现在有的人,得了一点儿小病都会十分伤心,十分着急,更别说身患绝症以后,那不是会因痛苦而早早的死去吗?我相信,每个人都存在着担心自己生病的这一想法,但是每个人生点儿病是难免的,可是不能因为"病"而对自己失去信心,而伤心欲绝,痛苦流涕,我们一定战胜病魔,要向霍金那样向命运挑战。

记得高尔基曾经说过:“人最凶恶的敌人,就是他意志力的薄弱和愚蠢”的确也是,张海迪就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她虽然瘫痪了,但她的桌子上放了一面与眼睛平行的镜子里看书,这样日复一日,她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会见了保尔在“我的大学”中,结识了高尔基在“我的生活故事”里,理解了海伦凯乐.她从不理会那不公平的命运,开始懂得在追求理想,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得靠努力奋斗.张海迪为了学好英语,她就把英语单词和句子写在桌上,墙上,床单上,泥塑的大娃娃身上,有空就读或背.1982年12月15日,张海迪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83年3月7日,共青团中央授予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她与霍金一样,我钦佩她。

霍金现在还活着,这就是向命运挑战所创造的奇迹.如果霍金现在出现在我的面前,我一定会问他许多许多问题!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