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范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第1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范文

1.简――还“对话”之“净”。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片段:

师:(出示地震相关图片)同学们,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了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谁愿意把搜集到的信息告诉大家?

(学生七嘴八舌)

师:老师也带来了相关影片资料。(播放《唐山大地震》电影片段)大家看了有什么感受?

生:……

(学生兴致淡然,教师指多名学生汇报。)

师: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课堂已经进行七八分钟,文题才“千呼万唤始出来”。“交流地震危害的资料”这一环节显然是为了对话而对话,与教学目标关联不大。其实,课堂开始,只需教师配上音乐与图片进行饱含深情的一段独语(地震是多么残酷,它使很多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89年,当巨大地震侵袭美国洛杉矶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就可以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阅读期待。这样的对话指向明确,能够有效地促进师生交流。

2.静――听“独语”之美。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搭石》教学片段:

师: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美丽的风景?让我们跟随刘章爷爷,跟随家乡的人们一块儿去走走搭石吧。请大家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默读并圈划3分钟左右,这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内心“独语”。)

阅读教学中主体体验往往采取自我言说的方式,通过独语对“内意识”进行自我组织。上述教学现场学生在教师的“独语”引领下,静心读书,静心思考,揣摩品评课文语言的精美独到之处,课堂因为有了学生内心“独语”的积淀而呈现出鲜活的生命力。

3.融――“对话”“独语”融合之境。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同一文本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此时,应顺势启发引导学生大胆探索,让思维的火花在“对话”和“独语”中碰撞。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教学片段:

师:母亲沉浸在月色里,陶醉了,而“我”也陶醉在母亲美丽的形象中,陶醉在母亲讲的故事里。母亲又为“我”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学生读童谣)

师:“民谣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什么?

生:母亲唱的童谣很好听。

生:“我”想和母亲多待一会儿。

师: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生:花生。

师:可“我”那时硬是解不开,是母亲,再一次使“我”豁然开朗。

师:母亲的歌谣、故事、童谣、谜语使“我”童年的夏夜变得分外美妙,使“我”的心明朗起来。所以,“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引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母亲用……飞向诗歌的王国。”

师:时间的车轮无情地碾碎了母亲的青春,四十年后,孙友田回家看母亲的时候,却发现――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那洒满月色的篱笆小院,那芳香的音韵,那动人的歌谣成为了永恒,此时此刻,面对老去的母亲,我想说……

课已接近尾声,师生的对话营造了言语激发的场,写话自然水到渠成。对文本深度阅读后,情感体悟浓缩在写话中,阅读个性化的感受通过写话这种“独语”方式终于找到了合理的突破口。

第2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范文

一、在政治教学中强化遵纪守法教育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呈现明显增多趋势,究其原因既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诱惑有关,又与学生自身遵纪守法意识淡漠有关。初中政治教师无法改变既有社会现状,从客观条件入手难以奏效,我们能做的是强化学生的遵纪守法教育,让学生在主观思想上提高法制意识,并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明白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从而有效强化法制意识对健康成长的保障作用。在《法律护我成长》教学中,笔者选取与学生成长关联较密切的多部法律,介绍有关内容,同时重点针对青少年法制意识淡漠形成严重后果的案例进行分析,向学生列举三个典型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有偷窃的,有打架斗殴的,有涉毒的。在这三个案例的分析讲解中,学生的思想受到强烈震撼,笔者进一步发掘这些案例背后的因素,让学生明白这些身陷囹圄的犯罪嫌疑人正是平时不注重自我约束、法制意识淡漠才一步步走入歧途的,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思想上增强法制意识,自觉以法律法规作为言行准则,增强教育效果。

二、在政治教学中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整个教学中思想教育的主旋律,教师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部分内容,让学生的内心产生强烈震撼,以鲜活的案例、极具视觉震撼力的图表数据,让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英明与伟大。如《万众一心奔小康》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认真回忆自己的所见所闻,从家庭饮食结构、生活用品、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家庭存款等各方面进行阐述,同时向学生介绍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等不同阶段的普通家庭生活状况。在这样的对比中,学生深刻地感悟到党领导人民在致富奔小康征程中取得一个又一个硕果,获得巨大的阶段性胜利。通过这样阶段性的对比引导,学生的内心会产生强烈震撼,爱国主义教育效果非常明显。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既可以通过这种极具震撼力的对比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又可以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无论哪一种方式,都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强烈感知,以爱国主义主旋律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三、在政治教学中强化行为习惯教育

良好的行为习惯会让学生终生受益,而当代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被家长溺爱的较多,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毛病,强化他们的行为习惯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政治教学中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培养良好习惯入手进行分析讨论,帮助学生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习惯,学习好的做法,补充完善和提升自我。如在《好习惯受用一生》教学中,笔者首先要求学生自评和互评身上存在哪些好的习惯,生活中、学习中的好习惯都可以作为讲述内容。经过这样的讨论,大家对自己和学生身上存在的好习惯增加认识。笔者还点评学生的发言,指导学生针对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总结出一些好的习惯,总结之后要求学生认真对照反思自己在这些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哪些行为习惯不够科学、需要改正等。有了这样的对比分析作基础,学生对于应当怎样做,对自己身上存在哪些缺点等方面有更清楚的认识。笔者乘势引导学生制订改正不良习惯、完善提升自我的活动计划,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等详细总结梳理出来,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具有积极帮助。

第3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范文

论文摘要:地震孤儿,是指经历了地震灾难,并且父母在地震灾难中双双身亡的儿童。四川汶川地震使汶川成千上万的家庭惨遭重创,许多父母在这次地震灾难中死亡,留下了大量的孤儿,本文所指的地震孤儿就是指在汶川大地震中遗留下来的孤儿。在汶川地震中,这些地震孤儿不仅有着地震的痛苦经历,还要承受失去父母成为孤儿的巨大痛苦,经过了这一变故,他们的心理创伤会有多久?他们的家在哪里?他们的以后将怎么办?我们如何抚慰这些地震孤儿,如何再次给他们一个温馨永恒的家,如何帮助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健康快乐的成长?一时间,出现了这么多的震孤儿,出现了这么多方方面面的问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温家宝总理曾说过,“只有当我们把孩子们的教育放在第一位时,才能很好的重建灾区——孩子们是国家的希望”,而地震孤儿又是这次地震灾区孩子中的重中之重。笔者对这些地震孤儿的收养和家庭教育问题做了一点尝试。

论文关键词:地震孤儿 孤儿收养 家庭教育 心理健康

一、地震孤儿的心理、生理、行为等方面的特殊特征

地震孤儿和社会上其他孤儿一样,都是在未成年时期就失去双亲的儿童,他们在思想、行为等方面有着孤儿的共性,但是,这些地震孤儿有着5·12特大地震的痛苦经历,又让他们较其他孤儿有着许多特殊性。我们在研究、解决他们的问题时,必须要考虑到这次地震对他们的影响以及地震带给他们心理、生理以及行为等方面的许多特殊性,这样我们才能及时、正确地解决问题。大致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震孤儿心理方面的特征

1.地震黑幕的记忆

人们在经历了某些大的事件后,时常会不知不觉的在头脑中再现这些事件或者某个片段。这些地震孤儿经受了地震这一巨大灾难后,他们也会在以后的生活中有意无意的重新浮现灾难时经历的各种情景。这些地震孤儿有的会总是梦见自己再次被埋在废墟里或者梦见与灾难相近似的画面;有的孤儿会在睡觉前或者睡醒时,脑海里突然闪现灾难发生时的画面、声音、气味等;有的孤儿会反复想到地震发生的那一幕,会反复想到逝去的父母,心里觉得很孤单、很难过但又无可奈何。这些不想要的视觉影像与创伤记忆在头脑里总是挥之不去,烦恼不已。这些经历的重现会不断影响他们以后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2.安全感的缺失

5·12地震使他们在一瞬间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家,失去了养育他的生活基础,失去了一切,笔者认为地震的经历会使他们有突然失去一切的感觉,会造成他们安全感缺乏的长期的负面心理影响。他们对周围的一切不再信任,觉得一切都是那么不安全,都是转瞬即逝的,从而他们会感到迷茫无助,不知道该怎么办,总觉得世界末日即将到来,有的甚至会有轻生的想法。有了地震的经历,他们心理上时常会有恐惧感,害怕地震再次来临,害怕将会发生其他比地震更大的灾难,成天提心吊胆的生活。他们的警觉性会极度的增高,对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神经过敏”,他们会对跟地震有关的影像、声音等事物特别敏感、害怕,他们的意识完全被恐怖笼罩,从而会产生如难以入睡、浅睡多梦易惊醒等状况。

3.认知和情绪的非正常化

据有关研究表明,地震灾难的经历和父母的逝去会对他们造成认知和情绪方面的非正常化。他们会时常会为父母、朋友的死伤感到悲痛难过,甚至感到内疚,认为他们的死伤是自己的过错,从而他们会一直自责,给自己过度的压力和痛苦。通过调查了解,有的地震孤儿对自己的地震经历会感到愤怒,觉得上天对自己不公平,认为受伤害的总是自己,为此产生了失望、痛苦等情绪,从而他们对他周围的一切感到不满,甚至憎恨一切,最后他们可能会作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有的孤儿尤其是残疾孤儿会有过度的自卑心理,他们认为自己以后什么都做不了了,会觉得自己以后就是一个废人,他们将会萎靡不振,甚至自甘堕落,缺乏自信心,进而丧失进取心,对一切都不再抱有任何希望,对一切也都不再有任何兴趣,即使是原来喜欢的事物也不再有任何兴趣,不再为以后的生活而努力。

(二地震孤儿生理方面的特征

伴随心理问题的产生,这些儿童会出现相应的并发症生理问题。

地震带给他们的心理创伤从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解决,他们会导致一些相应的生理问题。有的地震孤儿在地震发生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呼吸困难、恶心等症状。有的还会出现一些诸如头痛、头晕、腹痛、腹泻、哮喘、荨麻疹等对其身体造成伤害的病症。有些已经长大的孩子好像又突然变小了,会出现遗尿、吮手指、要求喂饭和帮助穿衣等幼稚行为。有些还会在精神上表现为诸如心神不宁,头晕眼花,晚上失眠,睡着之后做噩梦,从而导致了白天极易疲倦,精力不能集中记忆力减退等情况。

(三)地震孤儿行为方面的特征

地震的经历和父母的逝去还会使他们产生消极的世界观,从而在行为方面也会发生极大的变化。

在行为方面,他们会表现出无故发脾气,易有攻击行为。有的孩子会表现出一些常人无法无法理解的奇怪行为,他们会突然莫名其妙的情绪烦躁,易与其他人发生矛盾,喜欢打架,武断莽撞的处理事情。有的会有意无意地持续逃避,他们会逃学,不愿与老师同学相处,喜欢独处;有的甚至会出现切断与旧友之间的关系等不良行为;有的逃避一切社会交往活动,不愿意与别人交往、封闭自守、行为退缩等,甚至会改变与他人的相处的方式,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社会性发展。

中国心理健康协会的教授肖水源认为,“灾难会在人身上造成严重心理创伤,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折磨一生,改变病人的性格,甚至导致极端行为如自杀和暴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灾区的孤儿更需要家,需要—个能给他们安全感舒适感温馨感的家。更需要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帮助他们战胜心理障碍,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对地震孤儿收养问题的几点建议

本次对地震孤儿的收养问题,绝不同于一般情况下的孤儿收养。对本次震灾孤儿的抚养与教育也绝不是一时的冲动,也不是简单的解决吃住,而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技巧、应变技巧、抚养技巧,把这一责任有效行使下去。那么,人为的伤害比地震更可怕。为保障孤儿能够正常的生活、学习,促进其健康成长,笔者对地震孤儿收养方面的要求做了一点探索:

(一)社会层面的要求

1.对收养条件的法律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和地方政府的相关的规定,收养人应当同时具备以下四个条件:无子女: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年满三十周岁。单身男性公民收养女孤儿,年龄应相差40周岁。但收养孤儿、残疾儿童或者在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可以不受收养人无子女和收养一名的限制。除了家庭收养外,只有国家办的儿童福利机构才能接受儿童。这是收养地震孤儿必须要遵守的首要的条件,只有在这个“硬件”条件下,才能从法律上保证这些孤儿的基本权利。

2.对收养人的动机鉴别

收养动机问题是其最根本的问题。有些收养人的收养动机不纯,如有些收养人是因为想要一个儿子或女儿,而自己又没有,这样通过收养一个就能满足自己的某些想法。收养孤儿不应该是为了弥补自己家庭的残缺,也不应该是因为一时的同情心而一时冲动想做点善事,而主要动机应该是以真正喜欢孩子为基础,真正想给这些地震孤儿一个快乐的家,弥补地震孤儿家的缺失,让他们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为其主要也是唯一目的。只有持这种动机的人才可以收养这些孤儿,才能为孤儿提供一个真正温馨而永恒的家,才不会让这些地震孤儿再次受到伤害。

(二)家庭层面的要求

1.收养人的素质

家长的素质对儿童的发展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成为制约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地震孤儿有着地震的特殊经历,他们受到了极大的心理、生理等创伤,收养人在对他们进行抚养和教育方面,尤其是在教育方面较其他儿童而言,更有其艰巨性,因此,收养人的素质显得特别重要,收养人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这些孤儿能否康复地震对他们的伤害以及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们是否能够健康发展。第一,收养人必须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强健的体魄。这是收养儿童的基础条件。第二,收养人要有较高的成就动机,以带动这些孤儿动机的发展;收养家庭成员还要有丰富的情感与和谐的感情关系,以给予这些孤儿情感上的关怀;收养人的坚强意志也会为这些儿童树立楷模。第三,收养人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特别是要有较高的文化程度,这样才能为教育这些孤儿提供一定的文化基础。第四,收养家庭成员思想行为要端正,道德行为要规范,为他们树立好的榜样。

2.收养人的教育支付能力和教育行为能力

笔者将收养家庭的教育能力分为教育支付能力和教育行为能力。教育支付能力,主要是指收养人的经济条件。良好的家庭经济条件是儿童全面、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只有在经济条件好的家庭环境中,才能为这些儿童提供必要的心理康复的条件,才能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资源,有利于他们健康发展。教育行为能力,是指收养人要有一定的教育知识和教育技能;收养人要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懂得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特别提出的是要有能力对这些地震孤儿进行必要的心理危机干预,要懂得如何淡化灾难给他们带来的恐惧、焦虑、自责等多种心理、生理创伤以及消极情绪等,让他们可以尽快从灾难的阴影中走出来,像正常人一样的健康的生活、学习。所以心理干预能力是衡量收养人有无资格收养地震孤儿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对地震孤儿家庭教育的几点对策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家里的长者(其中通常指父母)对其子女和年幼者实施的各种教育影响。这种教育实施的环境是家庭,教育者是家里的长者,受教育者是子女或者家庭成员中的年幼者。笔者把地震孤儿的家庭教育界定为,收养地震灾区孤儿的收养者在家庭环境中对其被收养人进行的各种教育影响。

对地震孤儿进行家庭教育,绝不同于常规下的家庭教育。这些地震孤儿有着地震的经历,他们在认识、想象、情感、态度、思维以及肢体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收养人在对他们进行家庭教育时,不得不考虑他们的这些变化以及心理、生理等特殊性。笔者根据地震孤儿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关于地震孤儿家庭教育的几点建议,大致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温馨而又良好的家庭氛围会使孩子受到感染和熏陶,对于这些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孩子来说,生活可以继续,但是可能失去生活动力,失去了安全感和归属感,安全需要与归属和爱的需要无法满足,如果没有心理归属感,就失去了活着的意义和目标。因此,要创造安全温馨的家庭氛围以增强学生的心理安全感。家长以身作则,创建和睦和谐、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孩子建立安全感和自信心。

(二)树立人格健全的儿童观

地震孤儿不同于一般的其他社会孤儿,经历地震后,他们在心理、生理和行为等方面都受到极大的伤害。据有关医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他们的心理、生理等创伤长时间的得不到解决,以后会发展成严重的如精神分裂症等心理、精神疾病。因此,收养者收养他们后,不仅仅是给他们一个家,满足他们的物质生活,更应该是要争取通过积极的心理干预解决他们心理、生理等方面的问题,帮助他们从地震伤害的阴影中走出来,健康快乐地成长,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

(三)发展孤儿的心理防御机制

每个人都具有心理防御机制,这些地震孤儿也不例外,心理防御机制是降低和解除焦虑的非理性方式,它是自我应付本我的驱动力,超我的压力和外在现实的要求等的心理措施和防御手段。我们要合理运用他们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使他们积极适应这种环境,正视现实,承认挫折,主动调整和改善不健康的行为方式,努力克服挫折。他们在地震中,心理上受到创伤,治疗创伤也要从这些孤儿本身出发,因为他们心理康复的一个重要动力来自于自身,所以收养者要让孩子自己建立起平复创伤的心理机制,对他们进行输导,多和他们交流,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最终通过他们自己的自我恢复和调节能力来抚平创伤。

(四)采取合理的调节措施

收养人要尽量多于孩子交流、沟通,无条件的倾听、接受他的哭诉,尽量让他把情绪表达、宣泄出来,并与他们一同分担他们的悲痛、迷茫和愤怒,以释放心中的压抑和痛苦。收养人要多陪伴孩子,多抚摸他,可以让孩子跟自己一块睡觉,尽量不让孩子感到孤独,害怕。收养者要让孩子明白地震是怎么一回事,让他们了解地震的科学知识,减少他们对地震以及跟地震相关事物的恐惧感。多跟孩子进行游戏,游戏是建立积极情感、调整消极情感的有效途径,在游戏中,他们也会获得自身的满足。收养人也要尽量多给孩子放些激励的歌曲和影片,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学会坚强,坦然地面对人生的不如意。另外,要值得注意的是,时间是抚平创伤的最好的补药,不要勉强他们去忘记,也不必刻意强迫他们抵制或否认在面对灾害和突发事件时产生的害怕、担忧、惊慌,坦然面对和承认自己的心理感受,无助等心理体验,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通过舒缓的方式慢慢抹去心灵的创伤。

第4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谢谢你们,我的父母》 抓细节 创情境 激情感

四年级学生基本是10岁左右的孩子,由于长期以来养尊处优,理所当然地享受家人无微不至的关爱,再加上多数家长教育思想上的偏颇,忽视对孩子家庭责任感的培养,孩子对父母的辛苦和操劳很少有体会,也没认识到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是自己应尽的义务。正是由于孩子体验不深刻,认识有偏差,所以多数孩子不懂得理解、关心父母,不会与父母沟通,不晓得为父母分担家务,分担家庭的责任。改变这种现象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抓住细节,加深感悟

在品德课中我们要尽可能地发掘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隐性情感因素让学生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而调动情感策略是立足点在“学生已有的体验基础”上,充分调动起来原有的情感再去挖掘文本中的隐性情感进行体验,如果与学生的原有的情感体验相差太远,那么我们就要想方设法通过途径寻找已有情感体验与教学内容中的隐性情感的交差点进行体验。

《谢谢你们,我的父母》这课的其中一个教学目标是了解并体会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教学内容是直接通过“两份账单”导入的,我认为这样还是不能很准确的表达父母的艰辛,所以课前安排了《调查父母在家庭中承担的家务劳动》这项体验活动,这个调查时间是一周,W生每天都在观察记录父母一天承担的家庭劳动,一天观察的感受使父母做了很多事,但是一周后,学生深入的认知到父母是多么的不容易,每天要做的事情累加起来,一星期就有几十件了,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对父母的爱有感而发。通过这样一发掘,学生汇报时就会充满感情的来交流了,而且引起了学生对自己行为的反思,进一步思考“如何去做一个有家庭责任感的孩子?”经过这一环节的实施,发现学生对父母的辛劳体验起来就顺其自然,感受也更深刻些,对心灵的碰触更大。

二、创设情境,深化体验

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各种教学设备,创设符合教学活动需要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心境中学习。

在这节课中课前播放了《感谢你》创设良好的情感氛围,接着用爱心传递的游戏为课文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用“爱”这个字组词或造句,当学生组了很多关于“爱”的词语后我就说:是呀!一声声“谢谢”像一座桥梁,拉近了我们彼此的距离。但是,我们却常常忘记感谢我们最应该感谢的人。是他们为我们付出最多,也是我们对我们帮助最大,你知道他们是谁吗?接着凑上话筒请几个人来说。然后我再用“说到谢谢,你都谢谢过哪些人?”很巧妙地引入新课。

教学开始时,在学生回答“为什么要感谢爸爸妈妈”中,我借着学生的语言,声情并茂地带动学生融入场景,来不断增强情感体验的效果,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辛劳。为了充分了解爸爸妈妈对我们爱的伟大,爱的深沉,我请学生观看《地震中伟大的母亲》,里面的画面很感人,学生看得听得很认真,有些甚至是默默流泪低声哭泣了,这时我用深情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语调同时做到表情配合教学语言,充分展示我想表达的情感让学生深受感染,激发学生以使其产生共鸣,从《地震中伟大的母亲》的画面中跳出来,来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接着我让学生用心细细地体会在生活中父母对自己的爱,虽然这份爱没有惊天动地却显得那么平凡、那么琐碎、那么朴实……我根据学生的诉说恰当评价,烘托出浓浓的爱气氛,让学生深情地谈出自己对这份爱的感受,让学生体验中悟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对爸爸妈妈的爱对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让教学内容中所蕴涵的显性情感因素和隐性情感因素都得以尽可能地展示。

在“采摘亲情果”中一共安排了5个亲情果,最后一个亲情果是“妈妈下班回家了,你会怎么表现?”我在这里为了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运用情境模拟策略模拟了“妈妈下班回家”的场景,让前面我们所说的在生活中还原。

最后我播放了《感恩的心》,大力渲染子女要学会感恩,要孝敬父母和长辈,要有家庭责任感,深情的音乐让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情感得到很好的战士,是学生更好的体验到教学内容所表达的情感,在音乐的推波助燃下学生的情感也得到共鸣,久久不能平静。

三、激感,水到渠成

我在执教了《谢谢你们,我的父母》后,感受颇深:

在“感谢父母原因”这一环节,当学生和我一起把父母为我们做的事一起来数一数,并一起算算从出生到现在父母总共为自己做了多少件事,看到那个庞大的数字时学生都很震惊,我说看到这个数字,你有什么感受时学生的语言明显带着感动与激动。当课上到“诉说爱的故事”环节时,学生的感受也是水到渠成了,我让学生来说说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可以是生活上的,学习上的,也可以是做人方面的,把父母最让你感动的事说出来,班里发言的人很多,其中张豪翔说着说着就情不自禁的留下了眼泪,很多同学此时也跟着泣不成声。我就顺势把后面“真情告白”的环节提到这里来上了,让大家把想对爸爸妈妈感激之情表达在发给大家的心形卡上,学生很认真的一笔一划在小小的卡片写着,因为有了前面张豪翔那感人肺腑的真情铺垫,学生写的东西就比较感性,勇敢的表达把对父母爱时就不显得很忸怩,都是每个学生的真情流露,感觉那场面特别温暖,特别温馨,好像自己也被洗礼了一次,我其实想不到学生会有那么大的反应,到这时我觉得自己的课已经成功了一半,最起码我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了共鸣,真正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那份浓浓的爱。

我也是一位有着十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了,每一年学校都会安排语文老师兼上品德课,以前完全是按自己的主观在上课,现在虽然也学了很多新课程的理念,也听了不少品德课,但是说实话我还是对品德课敬而远之,还是觉得品德课像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淑女,没有真正走进品德课中。我只能在上课前多参考一些别人的教案,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在备课前对照课标在课堂中还原生活场景,通过声情并茂地教学语言、表情配合等手段来调动学生潜在的情感因素,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融入到富有感染力的课堂之中,从积极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得到高尚情感的陶冶。期待我的孩子们在课堂中能有所快乐,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 谭琳.《从人教版小学品德教材对比看我国德育课程改革》.考试周刊.2008。

第5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范文

一、寻找有效提问的关键点

要使语文阅读课成为语言思维训练课,必须精心设计问题,做到问之必须、弃之不行。教师在课前要领会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教学目标,认真钻研教材,抓住文本的关键,精选问点,使提问力求体现“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的学习要求,以此引导学生紧扣问题展开阅读和对话,达到理解、感悟和运用的多重功效。

1.在课文题目处提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揭示中心、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作用。抓住了题目即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因此,学文伊始,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问难,师生共同筛选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激发阅读全篇课文的兴趣。当学生急于解开心中的疑团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自然水到渠成。如《草船借箭》一文,围绕课题可提出:为什么要借箭?借箭前需要做哪些准备?怎样借箭?学生了解之后再次提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妙在哪里”几个问题可以说涵盖了本课的目标、任务,既好操作,又省时省力。

2.在课文重点、难点处提问。围绕课文的重难点设计课堂提问,这对突破文章的难点作用很大。问题提得得当,文章的重难点极易突破,学生学习起来就不会感到困难重重。教师要紧紧抓住文章的重难点有的放矢地设计问题,为学生理解文本铺平道路。如在教学课文《那天》时,最让学生感到困惑的是那个似懂非懂的“道德难题”,而这恰恰是本文所有矛盾的汇聚点,主人公的情感变化皆因它而展开。可以紧紧围绕“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来设计问题:(1)父亲面临的这个“道德难题”是什么?(2)如果你是文中的父亲,有哪些理由留下这辆车?(3)父亲为什么又把车还给了库伯?引导学生就这些问题展开阅读和探究活动,能使他们真切感受父亲内心抉择的艰难,水到渠成地领悟“诚信”这一主题。

3.在课文关键词、句处提问。每篇文章都会有一两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或句子,教师可以抓住它们设计恰当的问题,采取层层剥茧的办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如教学《慈母情深》一文时,抓住文中的词语“震耳欲聋”来设计问题:“震耳欲聋”是什么意思?这“震耳欲聋”的噪声让你有什么感受?作者为什么要写“震耳欲聋”?“震耳欲聋”这个词所折射的不仅仅是声音大,更是一种弥漫在字里行间、无处不在的恶劣环境。从标点符号,从“大声”“喊”等语素中,学生感到“震耳欲聋”的存在,这就是语感,这就是词语的张力。然而,为什么要写“震耳欲聋”,这是一个写作方法的问题,此问题可以让学生了解环境描写的方法,理解文本更深的意蕴,并从词语中读出厚度,读出情味,感受语言无穷的魅力。

4.在矛盾冲突处提问。在矛盾冲突的情境中向学生设问,能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如在教学《晏子使楚》一文时,在初读课文理清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故事起因和结果的两个句子:(1)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乘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2)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从这两句话画出两个关键词:侮辱、尊重。提出如下问题:侮辱和尊重是一对反义词,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为什么在短短的时间内楚王对晏子的态度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这个关键问题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使“教路”和“学路”呈现清晰的脉络,教师的教变得有力、有序,学生的学变得有“纲”有“目”,探究热情瞬间被点燃。

5.在容易引起联想、想象处提问。抓住文本空白处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大胆想象,有助于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并使他们在训练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如《普罗米修斯》一文作者在许多故事情景中就留有空白,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文本空白让学生展开想象,补充故事情节。如普罗米修斯看到人们生活在寒冷和黑暗中,此时他会怎么想、怎么说?又如普罗米修斯被宙斯用铁链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峭壁上,他还会遭受哪些痛苦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几处想象补白犹如一根彩线把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串联了起来。学生通过这样的训练与文本对话,层层深入,步步含情,提升了对文章的理解和对人物的感悟。

二、设计有效提问的方式

1.立体式提问。讲究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要改变以往串问式的提问方式,改变以往以线性提问为立体式的提问,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时空与机会,发散思维,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如在《蔺相如》一文中“渑池之会”的教学片段,我们一般喜欢设计这样几个问题来进行导读:在“渑池之会”上表现了蔺相如的什么特点,各表现在哪里?应该怎样读出他的这些特点……表面看来问题设计合情合理,且具有一定的逻辑性,非常妥当。著名特级教师徐善俊在执教“渑池之会”时,上述几个问题一个也没提,却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导读题: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和楚王是打了个平手呢还是决出了胜负,赵王和秦王谁胜了谁?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读呀、想呀,画呀、写呀,争呀、辩呀,课堂上是你来我往,各抒己见,生气勃勃。最后意见得到了统一,大家都认为在“渑池之会”上是赵王胜了秦王。

2.相机式追问。基于以上谁胜的问题,还可相机打破砂锅问到底。紧接着徐老师又追问一句:“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争着发言。有学生说:“赵王鼓瑟是秦王让他做的,而秦王击缶是赵王的手下蔺相如让他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是赵王胜了秦王。”这一问题设计对学生来讲,无论是导读面的广度,还是思维训练的深度,都远远超出了上述几个问题。因为教师不是让学生从一个方面来认识蔺相如,而是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与不同角度来立体地感知蔺相如的人物形象,不但训练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而且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实际上就是培养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第6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地震灾害 青少年 心理护理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uthors searched Psychology Nursing on post-disaster and other related literature in recent years,to analyze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high-risk factors of young people ,which indicates that strong and persistent abnormal symptom surely affect the future emotional,cognitiv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ty structure. Summed up a series of psychological care measures, with a view to has a guiding role in the future Clinical Psychology Nursing.

[Keywords] Earthquake Disaster; Adolescent; Psychological Nursing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广泛性、难以预测性等特点,面对灾难个体易产生一系列的躯体、情绪、认知行为反应,甚至价值取向、生活信念、人格等方面的改变,早期表现为情绪休克、情绪失控等, 后期则可能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情绪障碍等多种心理疾病[1]。目前邻国地震频发,笔者通过查阅近几年国内外灾害后心理护理有关文献,发现缺乏对危机事件心理干预的科学模式,研究对象也少有针对青少年的。院2008 年5 月曾收治四川地震伤员34 例,其中11 岁至18 岁青少年共6例,均康复出院,返回家乡。现根据青少年期心理发育特征,回顾性分析灾后青少年心理状况,总结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 青少年心理特征及高危因素

1.1 青少年心理特征

①心身发展快速而不平衡,在“幼稚”与“成熟”的尺度上大幅度的徘徊。②实现同一性:他们力求发现自己现在真实情况以及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子,在不断认识和探索中对原先的道德标准及价值能力做新的评价,并试图综合起来形成一个稳定的体系,使理想的我逐步接近现实的我。③依恋关系的变化:表现为独立意识的增强,伙伴关系密切。④认知改变。

1.2 高危因素

根据过去流行病学的研究显示,属于以下几种情形当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青少年,为特别容易出现严重灾后创伤的高危人群:

1.2.1 灾难严重度高

如自己或父母受伤、受困、或罹难、家中房屋倾倒,这是高危险因子中最重要的一个。因为这会造成整体的影响,不仅影响孩子,也影响父母。而受到影响的父母,他们的反应又会再度影响到孩子。灾难越大,青少年发展出严重灾后创伤症状的可能性就越大。即使青少年原本乐观健康,在极大的灾难下仍很可能出现严重症状。也就是说,家中人员和财产损失越严重,出现严重症状的危险性越高。

1.2.2 灾难在很接近孩子的地方发生

同样是亲人受伤或死亡,亲眼目睹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严重症状。有些孩子家里所有人皆安全,但曾在整个过程中,看到他人死伤惨状(如尸体)。这也会造成很大的压力,这样的目睹比在电视上看到或同学口中听到的,造成的压力要大得多。

1.2.3 与父母分离(父母在灾后罹难或住院)

父母以及主要照顾者是未成年人安全感的来源,失去他们,孩子的世界近于解体,将更难自混乱中恢复平衡。失亲的青少年比其他孩子要面临更大的压力。

1.2.4 父母本身有严重的创伤后症状

稳定的父母,可以给孩子足够的支持,改正青少年对灾难的错误归因。若父母本身受严重创伤后症状所影响,将较难协助孩子,甚至可能影响孩子。

1.2.5 灾后出现严重的家庭内冲突

地震灾难使得家屋受损,医院倒塌,通讯中断,经济与交通几乎崩溃。这对家中的成人来说是极大的压力,家中平时的互动问题极可能在此时浮现,许多家庭在此时爆发严重的冲突。青少年或许不见得因为地震直接的灾害而有多大的创伤,却可能因为大人互动与价值观的改变而受到伤害。

1.2.6 青少年伤员原本就有其他疾患

例如一个原本就有情绪障碍、注意力缺损或行为问题的孩子,在创伤后有可能原本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1.2.7 女生比较容易发生严重的创伤后症状

这是过去大多数研究的结果[2],但原因不明。并不能因此就说所有的男生都一定没有问题,许多男孩子为了在同学面前表现勇敢,反而会使得灾后创伤症状被掩盖而成为晚发型的创伤疾患。

2 地震灾后心理分析

突然的地震灾害,亲人朋友的伤亡与离别,家园的丧失,医院环境与人物的陌生,躯体的残失与伤痛等是导致地震伤员产生不良心理的主要原因,地震之后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普遍。

2.1 青少年灾后急性期心理反应

2.1.1 以各种形式不断地重现灾难发生时的经验

在游戏中不断重演灾难当时的情境;常做恶梦或梦中惊醒;体验的唤起,在特定或不特定的情境下,孩子佛彷重新回到灾变当时的情境中。

2.1.2 逃避和地震有关的刺激

无法讨论或表达和创伤事件相关的感受或情绪,逃避与创伤有关的思想感觉或谈话,回忆灾难的重要部分有困难。这个部分在单一创伤事件的急性期较少出现。

2.1.3 过度警觉

表现为易怒或冲动,对物品的破坏欲增加,对陌生人、医护人员甚至家人的敌意增加。出现广泛性的恐惧,持续对自然事件的害怕,害怕将来的灾变,甚至对其他所有事物亦出现恐惧的反应。出现学习困难或睡眠困扰,白天注意力难以集中,夜间难入睡或容易醒,害怕黑暗。

2.2.4 青少年特有的其他反应

青少年受环境、机体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在震后不同时期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心理状态。灾后4周左右从过度的兴奋状态慢慢转为疲劳状态,继而变得抑郁、悲伤或难以摆脱的恐惧;而抱怨、哀伤等心理也可能在灾后1~2 个月显现出来[3]。

2.2 青少年住院期间心理状况分析

2.3.1 恐惧和担心

担心地震会再发生;害怕自己或亲人受到伤害,害怕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害怕自己崩溃或无法控制自己。周围环境陌生,幸存者转移安置到不熟悉的地方,个别患者由于逃生过程和救助别人的过程消耗了大量的体力,造成精神的崩溃,灾难场景不断在脑海萦绕而挥之不去,听到灾难相关的消息即悲痛不已或恐惧不安,创伤事件的画面在脑海中反复出现,一闭上眼就会看到恐惧悲伤的画面。

2.3.2 孤独、无助感

觉得人们是多么脆弱,不堪一击,不知道将来该怎么办,感觉前途茫茫,觉得世界末日到来或一切转眼成空,一直想到逝去的亲人,心里觉得很空虚,无法想别的事。

2.3.3 悲伤

这是最常见的感觉和情绪,为亲人或其他人的死伤感到很难过,很悲痛,大多数人会以大声哭或不断啜泣来宣泄或抒解,少数人以麻木、冷漠无表情来表达。

2.3.4 内疚感

觉得没有人可以帮助我,恨自己没有能力救出家人,希望死的人是自己而不是亲人,因为比别人幸运而感觉罪恶,感到自己做错了什么,或者没有做应该做的事情能够避免患者的死亡。

2.3.5 愤怒

觉得上天怎么对我这么不公平,为什么灾难偏偏降临到自己头上,别人根本不知道我的需要,不理解自己的痛苦。

2.3.6 长期压力下青少年的反应

随着时间的拉长,持续的压力和紧张会使得前述的急性反应无限期地延续。原本作为防卫机制的急性反应,变成长期的疲劳。日本的儿童精神医疗团队在阪神地震后,马上积极且有系统地全面投入儿童的精神医疗照护;然而五年之后,他们仍然面对着范围极广且极严重的创伤后疾患。可见地震可能造成的伤害是可以持续很久的。同时,也有些在急性期被压抑下来的情绪反应,会在灾变发生的周年纪念日等时候爆发出来[4]。

3 护理干预对策

3.1 合理情绪疗法

青少年在应激状态下有的出现拒绝合作,有的抑郁、依赖甚至孤独失望。护士应有高度的同情心,谅解体贴宽慰患者,给予耐心的诱导、劝解,帮助其恰当的面对现实,使其主动配合各项工作。同时护士要给患者以细心、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照顾,使他们振作精神,透露、宣泄内心的痛苦,控制自己的情绪,解除忧郁孤独失望的心理。

3.2 放松技术

放一些伤病员喜欢听的音乐,让他们的情绪稳定,不再产生焦虑恐惧。教会病员放松技术:如呼吸放松、肌肉放松、想象放松。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的宣教,解释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使他们理解目前的处境,建立自信,提高对生理和心理应激的应付能力。

3.3 共情沟通

在与青少年患者接触过程中,应鼓励他们把自己的心理情绪表达出来。利用治疗间隙,耐心倾听患者对地震情景的惊恐描述;对痛失家园的悲伤陈述;对疾病愈后的担忧表述。交谈过程中,进行角色转换,设想一下自己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时,常会产生的想法、心情及感受。这种方式的沟通使患者感受到真诚和安慰,继而宣泄出内心的恐惧、压抑,也使护理人员从中体会到工作的肯定和鼓励。

3.4 调整认知

在对青少年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时,利用看电视、读报刊等媒体资源使其了解世界上的灾难多种多样,它在任何地方都可能发生,是具有普遍性的。而此次地震不是唯一的灾难,在讲解过程中,既不缩小,也不扩大本次灾难的严重性、特殊性,使患者投向自身内在的攻击减弱,淡化这次地震的影响,认识到这些也是人类生活的一个片段。

3.5 脱敏疗法

灾难形成的创伤性体验,灾后会反复闯入本人的脑海、梦境相关境遇的感受,是延迟心理障碍的重要因素[5]。因此,对其进行脱敏是非常重要的。脱敏是诱导患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恐惧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在沟通过程中,寻找适宜的时机,或利用每次治疗的间隙,谈一些有关地震方面的话题。但要注意患者的情绪,不要强迫叙述灾难细节,如若其反应过大,应马上停止交谈。

3.6 灾后心理复建

有调查表明[6],由于地震发生突然,波及范围广、危害大,虽已过了一年,但灾区人民的躯体症状及负性情绪仍较普通人群高。为了防止他们被压抑的情绪反应在灾难发生的几个月或周年纪念日爆发出来,应鼓励支持青少年面对现实,接受现状,正确对待遭受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后,发挥学校、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设立助学基金资助灾区学生。若发现这些学生出现一些不能解决的心理问题或者疾病先兆时,立即求助心理医生,进行专业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

4 讨论

大量临床调查表明,通过心理护理,灾后伤员除意识障碍者外,情绪均比较稳定,心理不适感明显得到缓解,其中以睡眠、焦虑和恐惧改善尤为明显,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并努力寻求心灵的重建。灾后青少年心理护理的重点不是恢复原样,而是重新找到平衡,对此灾难所带来的改变有一个积极正向的应对方式。同时,要有长期努力于青少年精神健康照顾的心理准备,过去世界各地所有的流行病学报告都指出,未成年人的灾后创伤将会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日本清水将之教授在1999 年11 月6日在台湾儿童青少年医学会所作的演讲中即指出:“我不知道这个影响对孩子来说会持续多久,不过我猜测我们的工作,可能要持续二十年。”

参考文献

[1] 王玲.变态心理学[M].2 版.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18-123.

[2] 王芳.汶川地震伤员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2):7914-7915.

[3] Jane E. Corrarino, MS, RN,Disaster-Related of Women and Children Mental Health Need[J].MCN,2008,33(4) :242-248.

[4] Jorge J. Rodrigueza,Robert Kohnb. Use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mong disaster survivors[J].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iatry,2008,21:370-378.

第7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积极语用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积极的听说读写思,被称为“积极语用”。它的重点是在于语言文字学习的运用,在小学语文学习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运用能力和听说读写的扎实培养,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选择适宜的语用教学,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1.“消极用语”的存在与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运用不同的语言来上课,最常见的就是对课文的一般性描叙,另一种是伴随着老师在课堂上无意的一些话语,让学生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负面影响。这些被称为“消极用语”,而这些由消极用语引起的不良现象是可以通过教师的一些积极用语避免的。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有些教师一开篇就告诉同学们要感谢地震中的父亲,他靠自己的双手坚定地救了自己的儿子。最后升华感情:我们也要谢谢自己的父亲,他们同样伟大。随后,在课堂上不停地提问:“为什么文中的父亲这么伟大?”“为什么儿子阿曼达要坚持等自己的父亲?”最后:“你理解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大屏幕答案一展示,孩子们读一遍,重点笔记抄写在书上,升华感情,这节课也就这样乏味地结束了。

2.让积极语用的乐趣充满小学语文课堂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也在发生明显变化,尽管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但更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品味语言,揣摩写法,让学生自己去探寻语言文字的乐趣,感受自主学习、自悟语用的方法,让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还是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我上课时首先播放一段洛杉矶大地震的真实视频,把学生的眼球吸引住,再以此引导学生来叙述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让学生大胆发言、自由朗读。音乐插入,让学生感受面对大地震这样的灾难,凭着对文章的理解,加上自己的想象,上台自编自演地震中的父子,表现各自的表情与心理变化,感悟父爱的了不起。在引导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重点句和不理解的难句,老师加以指点,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互相解答。接着,播放汶川大地震的一幅幅图片,老师在旁边做讲解,学生在音乐中写话。积极语用让学生在课堂40分钟内快乐地锻炼,激活了儿童内在的言语需求,让学生适应了积极用语。

二、发挥积极语用的作用,让学生对语文有一份热情

小学语文课上,尤其是高年段的小学生,他们对老师的各种上课“招式”都比较熟悉了,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的反应也许就显得不是那么灵活、富有气息。那么,该怎样改善这种现象呢?

要以学生为本,更了解学生,贴近学生,发展学生,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用学生的眼光解读课文,用最贴近学生语用的发展区去找准学习的支点。如在教学《小桥流水人家》时,首先谈话引入,让同学们自由发言,回忆一下课后积累的有关思乡的名句。大家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还有同学回答:“日暮乡关何处去,烟波江上使人愁。”“露从今夜白,切切故乡情。”“悠悠天宇旷,月是故乡明。”……同学们的回答都很精彩,兴致勃勃讨论后积极举手发言,讲出了自己对家乡的印象和想念。在同学们情感达到高潮时,播放音乐,让同学们带着想象,读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课题――《小桥流水人家》,请同学们回答这是出自哪首诗。课件展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让学生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情景,使学生在未学文前就先进入诗一般的美丽情境中,为学习课铺垫。然后让学生自读自悟,老师了解学情,四人小组交流读书所得,互听互评,让学生感性地朗读、品味。再如第二自然段:“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是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 让学生读后写批注,童年时期的事作者至今仍记得这么清楚,可见作者一直怀念着家乡、深爱着家乡。理解了间接抒情这种抒情方式,并引导学生用心体会,带着想像去补充自己最感兴趣或熟悉的一个片断,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写出来或讲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其中的乐趣。这种“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容易走进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中,与作者共享欢乐;也更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贴近生活,让学生有发言自,让学生充分表现,让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带着丰富的情感和思维活动,去感受积极用语下小学课堂活泼动人的景象。

三、结论

一位老教师说过:“语文的课堂教学不是单一的,它像万花筒一样,也可以变换出许多色彩来。这些需要我们去多动脑,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使用积极用语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然要有开放的胸怀,使课堂语文走向生活,走向四面八方。“让学生学有所成,在学习中获得喜悦,这是愉快教育的成功所在。”积极用语的使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最终成为学生喜爱的课堂。

参考文献

第8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范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在语文课程总目标中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文本。下面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激活主体,增强阅读探究动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个“主体”是存在差异的,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正视这个客观“存在”的差异,不宜采用“一刀切”的做法,应该灵活运用一些教学策略,让“主体”更活跃,让“主体”学习的主动性更加强烈,增强阅读探究的动力。这样一来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允许学生自选学习方式,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让学生根据兴趣需要学会选择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形式,指导学生依照自身特点,或圈点,或查写,或操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让每个学生学会面对陌生领域,自己去搜集资料、筛选资料、寻求答案。

二、引出问题,促进阅读探究深度

“思维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学习必须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着力解决问题。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因此,教师要“授之以渔”,让学生有“问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阅读探究的深度。那么问题从哪里来?这有三个途径:一是来自于课文后面的习题,二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三是教师的提问。这三种途径,贯穿一个主题,那就是“引导”,即引出“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思考,进行探究性的阅读。

三、训练习得,提高阅读探究效力

新课标指出“要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重视和关注青少年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培养,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而不是靠灌输。”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而要靠长期训练、潜移默化而习得的。

1.朗读课文——体验情感

很多文章体现了丰富的情感,如果能加强朗读的训练,那么学生就能在不断的朗读中感受并体验到文中的情感脉络,接受到情感的熏陶,提升语文素养,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说,《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中,父亲的情感变化是全文的主线,我以此为线索,引导学生探究父亲的情感变化:着急——担心——悲痛——坚定——激动——幸福。我在教学过程中,以合作者的角色出现,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自由读、个别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将每一个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述的情景中,用语感连接学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用朗读让学生共同体验主人公的情感,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熏陶,从而实现文本的教学目标,感受文本的强烈震撼,引起共鸣。 转贴于

2.品味语言——促进感悟

面对不同的课文,教师必须寻找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中,父亲说的:“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出现了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坚持下去的精神动力,贯穿了全文,在教学时必须以此为纬,深刻地挖掘。西方人结婚时有句誓言:“不论生老病死,不论灾难或贫穷,我都永远和你在一起。”它表达了对对方深深的爱意,感人至深。一位教师由此引导学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干什么?”这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他们纷纷补充:“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我总会跟你一起去战胜困难。”“不论发生什么灾难,我总会跟你一起共同度过。”…… 接着教师进一步地引导学生:“如果一个人对你说这样的话,说明他对你具有怎样的感情?”学生领悟到说这样的话的人是非常爱自己的人,进而领会到:这句话表达了父亲爱子情深。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句意,并在美好情感的体验中得到人文的熏陶。

3.问题争鸣——深化认识

第9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范文

“死敌”炫耀,为报复欲成其婆婆

2005年夏,冯雪和杨晓娟同时考入了北京一所大学,成为同班同学。冯雪出生于1987年2月,杨晓娟比她大两个月。冯雪的性格比较内向,又很要强,而杨晓娟性格张扬,事事爱拔尖,所以,她们的关系并不太好。

大二时,冯雪与计算机系的男生张强谈起了恋爱。张强高大帅气,是学校篮球队的主力,杨晓娟也在暗暗地喜欢他。杨晓娟使出各种招数接近张强,最终让张强移情别恋,与冯雪分手,成为她的男友。

失恋令冯雪万分痛苦,尤其得知是杨晓娟抢走了张强,她更是气愤不已,质问杨晓娟为什么要这么做,杨晓娟说:“你和张强又没结婚,他有重新选择的权利,我也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冯雪虽然没有再追究,却与杨晓娟结下了怨。

2009年大学毕业后,冯雪应聘到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做了销售。这份工作非常辛苦,每天要不停地去开拓新客户,遭到别人拒绝甚至白眼是经常的事,薪水也和业绩挂钩。但因为工作不好找,冯雪一直坚持着。

一次大学同学聚会,冯雪和杨晓娟都去了。那天,本来说好是AA制,可杨晓娟却悄悄地付了账。当大家对她表示感谢时,她露出一副得意的神情:“小意思了,我已经做了总裁助理,每月薪水过万,这顿饭不算什么。”说完,还意味深长地看了冯雪一眼。

杨晓娟竟然找了份这么好的工作,收入这么高,冯雪的心里很是不平衡。她知道杨晓娟为什么要抢着买单,不就是为了显摆,压自己一头嘛。为这事,冯雪的心里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痛快。

冯雪向大学好友闻雯说起自己心中的郁闷,闻雯对她说:“张强现在只是个在IT公司打工的,你干脆找个比张强优秀的男朋友,出出这口气,压压杨晓娟的气焰。”冯雪觉得闻雯的话有道理,便开始发动周围的家人、朋友、同事帮她介绍男友,还到婚姻介绍所登了记。但她见了不少人,都不是太满意。

2010年五一节,杨晓娟邀请大学同学到郊区度假村去玩儿,她负责包车接送,以及在度假村的所有花销。冯雪知道杨晓娟又在显摆了,就没有去。后来,听闻雯说,杨晓娟已经把张强甩了,找了个“富二代”男友,这次所有钱都是“富二代”出的。那个“富二代”还送了她一辆轿车,身上的名牌时装、包包、首饰也都是“富二代”送的。闻雯对冯雪说:“你没看她那个劲儿呢,故意和‘富二代’腻得让人肉麻。可还真有些同学巴结她,我都看不下去了。”

本想找个优秀的男友压杨晓娟一头,谁知,自己的男友还没着落,杨晓娟竟然已经找了个“富二代”,冯雪的心里更不舒服了。她知道,度假村之行分明就是她在向所有人示威和炫耀,幸亏自己没去,否则,她还指不定多得意呢。

冯雪越想心里越不平衡,决定抓紧相亲的步伐,发誓一定要找一个比杨晓娟的“富二代”男友更好的男友。

不久后的一天,冯雪正在上班,杨晓娟突然找到了她的单位,当着她许多同事的面拿出一瓶兰蔻面霜递给她说:“我和男朋友刚从法国旅游回来,这是我男朋友给我买的。反正他给我买了好多,送给你一瓶吧。”

这不是成心挑衅和羞辱自己吗?冯雪气得把东西扔到了杨晓娟的怀里,说:“你不就傍了个‘富二代’吗?得意什么呀,说不定哪天人家玩腻了就把你甩了。我不稀罕这破玩意,赶紧从我的眼前消失。”

望着杨晓娟远去的背影,冯雪恨得直咬牙。冯雪发誓,一定要报复她,拆散她和“富二代”,看她还怎么嚣张。突然,她想起闻雯曾说过,上次她们去度假村玩儿时曾听杨晓娟提起过,“富二代”的母亲已经去世好几年了,父亲还是单身。她顿时冒出一个念头:“‘富二代’的钱都是他父亲的,如果搞定了他父亲,不就等于控制住了儿子,也可以制约杨晓娟了吗?到时,我就是杨晓娟的准婆婆,再想办法让‘富二代’和她分手。”

冯雪对自己的想法激动不已,虽然她觉得有些荒唐,但为了报复杨晓娟,她决定豁出去了。

如愿以偿,“儿媳”鸡飞蛋打生仇恨

冯雪打听到,杨晓娟的男友名叫赵宇,28岁,高中时被父亲送到美国去镀金,拿了个学士学位后就回了国。赵宇的父亲叫赵震,51岁,是一家资产数亿的房地产公司老板。赵宇的母亲3年前患癌症去世了,赵震一直没有再婚。

赵宇像许多“富二代”一样,不务正业,靠在父亲这棵大树上,一掷千金,赵震对儿子很失望。两年前,赵宇非要开一家马场,赵震为了让他有点事干,便出钱给他开了家马场。

为了接近赵震,冯雪一有时间就去他的公司外面等候,然后跟踪他,看他经常去哪里。她发现,赵震每周都要去一家会所游泳两三次。于是,她买了漂亮的比基尼,也经常去游泳。

2010年8月的一天,赵震游了一圈后上来休息,有位外国男士和他说话,可他听不懂。冯雪走过来为他们翻译,由此与赵震相识了。两人相谈甚欢,赵震提出让冯雪做他的英语老师,冯雪心中暗喜。

冯雪利用业余时间教赵震英语,赵震给她课时费,她不肯要,说自己也从他身上学到不少东西。赵震觉得冯雪很真诚、可爱,不是那种物质女孩,和她在一起非常开心,不知不觉中爱上了她。而冯雪在接触中也发现赵震心态非常年轻,成熟稳重睿智,竟有些喜欢上他了。

随着接触的增多,两人的感情逐渐升温。2011年春节,他们在一家五星级酒店举行了隆重的婚礼。赵宇因为过去没有见过冯雪,并不知她就是杨晓娟的大学同学。婚礼那天,他带杨晓娟前去参加,当杨晓娟看到新娘竟然是冯雪时,感到非常震惊。冯雪嫁给了赵宇的父亲,那她不就是自己的准婆婆了吗?她那么恨自己,会不会给自己难堪啊?杨晓娟内心非常忐忑,借口自己身体不舒服,悄悄地离开了婚礼现场。

结婚后,冯雪和赵震一起去欧洲度蜜月了。回北京后,赵震对冯雪说:“你干脆把工作辞了吧,你在大学时学的是财会专业,而我的公司需要一个可靠的人,你就到我公司管财务吧。”这正是冯雪求之不得的事情,她爽快地答应了。

上任后,冯雪开始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调查和整顿,并提出了许多可行的建议,令赵震非常满意,夸她太能干了。得到赵震的信任后,冯雪开始鼓动他把马场关了,因为马场一直没有赚钱,天天往里赔钱。赵震采纳了她的建议,而且他也正想让儿子进入公司来锻炼锻炼,将来接他的班。于是,赵震下令将马场关了,让赵宇到公司市场部工作。

马场没了,赵宇断了经济来源,花钱只能向父亲要。这样一来,他再也无法大手大脚地给杨晓娟买礼物了。可杨晓娟习惯了事事让赵宇买单,过惯了奢侈的生活,赵宇无法满足她,她便很不高兴,总在他面前发牢骚,弄得赵宇很是烦心。

冯雪觉得应该采取下一步行动了。一天,她对赵震说:“我早就听说小宇交了个女朋友,哪天请她到家里来吃饭吧,你也好给他把把关。小宇找什么样的妻子,不仅关乎着他将来的幸福,也关乎着公司的未来啊。”赵震说:“好啊,我跟他说。”

杨晓娟不愿去见冯雪,可又说不出理由,只好硬着头皮去了。2011年5月的一天,赵宇将杨晓娟带回了家。一见到杨晓娟,冯雪立即装作非常吃惊的样子说:“小宇的女朋友是你啊?”赵震问:“你们认识?”冯雪说:“我们是大学同学。”

说完,冯雪将赵震拉进屋里,对他说:“小宇怎么找了这么个人做女朋友啊,她在学校里名声很臭,三天两头换男朋友,还抢别人的男朋友。而且,她是个拜金女,我们同学都知道,小宇在她身上花了很多钱的。要是小宇娶这样的女人,这个家非毁在她手上不可,小宇也有罪受了。”

听了冯雪的话,赵震坐不住了:“我怎么能不相信你呢,我绝不允许小宇再和她来往。”赵震走出去,借口有急事要出去,不能请杨晓娟吃饭了,杨晓娟只好走了。之后,他把冯雪的话转告给了儿子。赵宇一听杨晓娟竟然是这样的女人,加上这段时间以来她的所作所为让他很烦,便表示立即和她分手。

第二天,赵宇就明确向杨晓娟提出分手,并要回了送给她的轿车。好不容易找了个“富二代”,即将嫁入豪门,却这样失去了,杨晓娟觉得这一切都是冯雪背后捣的鬼,对她恨得直咬牙。

反戈一击,“出轨”栽赃两败俱伤

和赵宇分手后,杨晓娟的心情非常糟糕,在工作中屡屡出错,被老板训斥,还扣了奖金。有些同事、同学早就看不惯她过去傍大款的傲劲,知道她被“富二代”甩了后,都觉得非常开心,杨晓娟觉得自己丢尽了颜面。

杨晓娟从天堂跌入了地狱,她觉得如果不是冯雪成了赵宇的继母,就不会发生这一切。自己每天打拼,可她却掌管着公司财务大权,过着享受的生活。她心想:“你让我难过,你也别想好过,我一定要让赵震也甩了你。”

为了让赵震和冯雪离婚,杨晓娟去找了自己的表妹,让漂亮的表妹去勾引赵震。谁知,赵震却根本不为所动。杨晓娟又想出了一个主意,让赵震对冯雪失去信任。她写了一封匿名信寄给了赵震和公司的中高层领导,诬陷冯雪利用职务之便,采取做假账等手段将公司的100多万元吞为己有。赵震接到信后,随即展开了调查。可结果却表明,冯雪是清白的,匿名信的内容完全是无中生有。

有人诬陷自己,冯雪非常气愤,她觉得一定是杨晓娟干的。她气愤地给杨晓娟打电话,质问她为什么干这种龌龊的事,可杨晓娟却根本不承认。

两次出击都没有成功,杨晓娟使出了一个狠招。赵震是一个成功人士,要是被人戴了“绿帽子”,他一定会恼羞成怒,将冯雪扫地出门的。

于是,杨晓娟去找了张强。张强一直后悔与冯雪分手,至今还没有找到女朋友。杨晓娟对张强说:“冯雪虽然结婚了,但并不幸福,她老公比她大20多岁,两人各方面都不和谐。听说她曾表示过心里还有你,如果你真喜欢她,你还有机会。”张强一听,激动地问:“真的吗?”杨晓娟说:“如果你愿意,我来安排你们见面。”

2011年11月的一天,杨晓娟给冯雪打了个电话,说有事要和她说。冯雪赶到酒楼的包间,发现里面坐着的竟然是张强。她一愣:“怎么是你?”张强热情地对她说:“我怕你不肯见我,就让杨晓娟帮我撒了个谎。对不起,我没别的意思,只是想和你聊聊天。”冯雪只好坐下来和张强边吃边聊。

吃到一半时,冯雪觉得头有些晕,意识也有些模糊了。看看张强,发现他趴在桌上睡着了。这时,杨晓娟带着表妹和男友进来了,他们将冯雪和张强扶到事先开好的房间,将两人的衣服扒光,摆出纠缠在一起亲热的姿势,拍了几张照片。原来,杨晓娟事先在他们喝的饮料里下了安眠药。

第二天早晨,冯雪和张强醒了,看到两人光着身子躺在床上,他们都大吃一惊。冯雪质问张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张强急忙解释道:“我真的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是杨晓娟帮我订的包间。”冯雪咬牙切齿地说:“一定是她设的圈套,这个歹毒的女人,我一定要找她算账。”

杨晓娟将这些照片交给了赵震,并添油加醋地说:“冯雪不是安分的女人,这个男人是她的初恋男友,他们一直在暗中来往,她嫁给你,完全是冲着你的钱。”

看着这些不堪入目的照片,想到妻子竟然给自己戴“绿帽子”,赵震肺都要气炸了。他拿着照片质问冯雪,冯雪极力解释,可赵震根本听不进去,愤然要求与她离婚,并将她轰出了家门。

此时的冯雪恨透了杨晓娟,她要教训教训杨晓娟。2012年1月19日,冯雪径直找到了杨晓娟的家。冯雪让杨晓娟去找赵震说明真相,杨晓娟冷笑着说:“休想!你让赵宇甩了我,我也让赵震甩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