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国庆的诗范文

关于国庆的诗精选(九篇)

关于国庆的诗

第1篇:关于国庆的诗范文

敲锣打鼓炮声鸣,结彩张灯喜乐盈。

五岳欢歌讴盛世,三江起舞唱升平。

忠于使命民心聚,牢记初衷党性呈。

放眼云天通四海,伟哉华夏气豪宏。

2、七律·国庆吟怀(中华新韵)

言泊远

芳园招展笑音容,翡翠林中绿映红。

襟袂飘柔思岁月,笙歌婉转唱鹏程。

层楼入镜昔人梦,群老倾心今日情。

米稻金风忙画境,五花原野庆丰登。?

3、巴山育人

祖国华诞喜迎到,举国欢庆放长假。

百姓安居又乐业,繁荣昌盛人自豪。

4、七律?喜迎国庆

段志锋

欣逢华诞热情浓,盛世来临赤血融。

外斗强权频亮剑,内惩腐败缚贪虫。

千城笑语同欢庆,万镇高歌共喜荣。

第2篇:关于国庆的诗范文

吕进长达七千余言的《导言》介绍了全书的主要内容,阐明了重庆新诗发展的三个重要维度。全书共分两卷,第一卷为“诗歌史”,第二卷为“诗人论”,各自独立又互相关联,“史”以“论”为基础,“论”又以“史”为纲。编者抓住了诗人与时代的血肉联系,将诗歌的诞生、发展、擅变、更迭与时代精神的发展两相交织,给人以一种历史纵深感。

卷一是对重庆新诗的过程描述。这是从纵向上的观照,既是对重庆新诗发展的断代(分期)研究,又是对重庆新诗史从总体上的把握,应该说,这是具有恢宏气度和开阔胸襟的。卷二则从共时的角度,谈到重庆诗人与诗评家。编者尤其注意对每一位重要诗人在艺术题材、审美追求、艺术成就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特色加以论述,从而揭示了重庆新诗丰富的内蕴。值得注意的是,本卷列出专章,对以西南师范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专家为主的重庆诗评家进行了介绍,更体现出重庆是中国新诗的重镇—不仅为数众多的诗人在这块热土上默默耕耘,而且不少学者也从理性的角度,对重庆新诗、中国新诗进行评价和指导。创作实践因之而有了可依据的方法和规范,诗学理论也有了丰厚的生长基础和可能。附录对何其芳、邓均吾这两位中国新诗坛重量级人物作了详尽介绍。这一方面是对重庆诗歌发展史的必要补充,另一方面也表明这两位诗人对重庆诗歌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并各自以其独特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新诗史上的重要诗人。这样一来,重庆新诗就更体现出了自己在中国新诗史上的独特地位。

我不想过多地复述《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的具体内容。追往是为了鉴今,是为了更好地寻找重庆新诗乃至中国新诗在未来的发展之路。通过对该书的细致阅读,除了可以了解大量的史实外,我们还可在其中找到一条贯穿始终的理论线索,它以西南师大新诗所为主的重庆诗评家的主要诗学主张为核心,同时吸纳了其他一些具有生命力的诗学观念,成为编著本书的主要理论依据。对照重庆新诗发展的历史脉络加以考察,这种主张不但没有疏漏重庆新诗史上的重要诗歌现象,而且对它们给予合适的历史与学术定位。这说明,这种诗学观念是与新诗发展的历史事实相协调的,来源于诗歌发展的事实,也可以反观诗歌的发展历史,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且,这种秉持求实创新原则的诗学理论也在随着新诗艺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更新。

2004年9月,中国新诗研究所召开了首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针对当下诗坛泥沙俱下的现状,提出了中国新诗“二次革命”理论,主张中国新诗的三大重建,就是对中国新诗发展的一次整合和廓清,为今后新诗的发展指明了具有可行性的道路诗歌观念重建之路,诗歌文体重建之路,诗歌传播方式重建之路。诗歌观念重建重在对诗歌承担精神的强调,只有兼具社会关怀和生命关怀的诗歌才具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办诗歌文体重建主要应该在完善自由诗、倡导格律诗和增多诗体等方面做出努九诗歌传播方式的重建关注诗与音乐的结合,关注网络对诗歌的渗透和拓宽。实际上,稳健的创新正是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的动力所在,我相信,它同样是重庆新诗借以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的重要向度,也是中国新诗重建之维。

正是出于对社会历史的关注,在抗战时期,国家兴衰、民族危亡跃升为诗歌主题,当时活跃于重庆的“七月诗派”就是注重“社会关怀”的重要代表。他们以战斗的姿态,站在抗战的前沿,以诗为旗、以笔为枪,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显示出诗歌宝贵的承担品格。而进入新时期,新诗加大了生命关怀的份量。诗人开始“向内转”,关注人生、人情、人性及诗人自身。无论是傅天琳果园里的歌唱,还是李钢对蓝水兵的咏叹,无论是梁平对重庆历史的亲切抚摸,还是李元胜、何房子等人对生命本身的深度体验,都表现出重庆诗歌发展的新动向。

而在诗歌文体的探索与研究方面,重庆诗人从来就是引人瞩目的。何其芳对建立现代格律诗的提倡对中国新诗文体理论的建设影响甚巨,邹绛、陆桨、万龙生等人不仅从理论上对现代格律诗进行探索,而且从诗歌创作实践上加以佐证,继承了前辈诗人的探索成果,在体式、音顿、音韵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现代格律诗。吕进的诗歌文体理论在海内外诗学界具有广泛影响。今天,格律诗和自由诗及其他诗体在重庆诗坛多元共生,呈现出诗歌文体发展的良好态势。

第3篇:关于国庆的诗范文

论文关键词:新诗 诗史 国是 吕进 十七年 诗歌 时代 抗战时期 地理位置 山城

论文摘要:中国是一个诗的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更是一部伟大的诗史。山城重庆,因其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灵秀的自然环境,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新诗发展的一大重镇。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作为时代最强音的诗歌,更是丰富多彩,摇曳多姿。20世纪的重庆新诗,如吕进先生所言,“是一个丰富的存在”。从新诗初期到抗战时期,经十七年至新时期,重庆新诗的发展是“波浪无穷而光采有致”。

中国是一个诗的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更是一部伟大的诗史。山城重庆,因其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灵秀的自然环境,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新诗发展的一大重镇。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作为时代最强音的诗歌,更是丰富多彩,摇曳多姿。20世纪的重庆新诗,如吕进先生所言,“是一个丰富的存在”。从新诗初期到抗战时期,经十七年至新时期,重庆新诗的发展是“波浪无穷而光采有致”。印象最深的是其间的两次发展高潮,都“超越了地域界限”,具有“全国意义”。第一次发展高潮是在抗战时期,由于政治的原因,全国的许多诗人汇聚于此,既有郭沫若、臧克家、艾青、胡风等著名诗人,也有牛汉、绿原、高兰、田间、鲁黎等诗坛新秀。在这里,他们慷慨激昂,抒发着忧国忧民的情怀,谱写了一曲曲可闻可感、可歌可泣的篇章。如果说第一次高潮的产生是由于历史、政治等原因的驱使而产生,是全国各地诗人在重庆这个舞台上的集体汇演,那么,第二次高潮的出现则是自觉的,内部诗情的涌动,是重庆本土诗人、诗评家极具个性的独舞了。这次高潮是发生在十年的沉寂之后。十年压抑中的沉默的缪斯,终在那早春明媚的阳光中进裂而出。老诗人感慨万千,重奏心中的竖琴,新来者豪情满怀,弹起缪斯的七弦琴更是涌现了一批以吕进为代表的优秀诗评家。这一时期重庆的新诗创作,无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可谓“蔚为大观”也。在共同的诗歌追求中,他们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歌理论和美学观念,既注重纵的继承,又注重横的移植,并成为全国三大诗论群体之一——上园派的中心。他们是“传统的崛起派 ”,是“崛起 的传统派 ”。而作为本书主编的吕进先生,恰如诗人阿红所言,“以他对中国古典与现当代诗歌诗论的广识,以他对世界诗史与著名诗歌诗论的博知,以他对哲学、心理学、创造思维学的体会,以他敏锐的领悟、独立的思考,以他不算多却深有体昧的诗歌创作经验,呕心沥血,运筹帷幄,终于为中国现代诗学创建了一个新的颇是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样是在重庆,在吕进先生的领导下,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研究新诗的实体机构——中国新诗研究所,使重庆同时成为了中国新诗研究的重镇。这里发起和主办了多次全国及国际性的诗歌研讨会,在诗歌边缘化的今天,爱诗的人们在这里寻找到了前进的力量。

《20世纪重庆新诗发展史》从整体上把握了重庆新诗发展的历史,史料详尽,论述精当,结构井然,章目明晰,所谓“举一纲而万目张”,它是重庆新诗发展的一次大总结。它让我们清楚的感N20世纪重庆新诗这段沉甸甸的历史,感到20世纪的重庆正一步步迈向新诗的天堂。在21世纪的精神普遍空虚的今天,在新诗略显沉寂的时刻,这本书的出版,必会促使我们的诗人 “丰胸中万卷,壮笔下千军”。我们有理由相信,新诗的明天会更好 !

第4篇:关于国庆的诗范文

由吕进主编的《20世纪重庆新诗 发展 史》的出版,是重庆出版界、

    正是出于对社会 历史 的关注,在抗战时期,国家兴衰、民族危亡跃升为诗歌主题,当时活跃于重庆的“七月诗派”就是注重“社会关怀”的重要代表。他们以战斗的姿态,站在抗战的前沿,以诗为旗、以笔为枪,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显示出诗歌宝贵的承担品格。而进入新时期,新诗加大了生命关怀的份量。诗人开始“向内转”,关注人生、人情、人性及诗人自身。无论是傅天琳果园里的歌唱,还是李钢对蓝水兵的咏叹,无论是梁平对重庆历史的亲切抚摸,还是李元胜、何房子等人对生命本身的深度体验,都表现出重庆诗歌 发展 的新动向。

    而在诗歌文体的探索与研究方面,重庆诗人从来就是引人瞩目的。何其芳对建立 现代 格律诗的提倡对

第5篇:关于国庆的诗范文

当代安徽诗歌的发展有两大重要地域:合肥和安庆。

合肥:安徽诗歌的圣地

安徽省会合肥是一座和诗歌紧密关联的城市。《诗歌报》的旧址――合肥宿州路9号曾经是一代诗爱者心中的圣殿和家园,原《诗歌报》的主编蒋维扬先生是很多年轻诗人心目中的“诗歌教父”。在新千年,合肥重放异彩,曾一度作为诗歌俱乐部,成为全国诗人向往的诗歌“大都”,几年来,接纳过来自全国的近百位诗人。这里居住着很多当今诗坛重量级诗人。老诗人公刘、严阵、刘祖慈、乔延凤等,他们曾在新时期文学中俱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新时期诗歌的中坚力量。朦胧诗人梁小斌在中国诗歌史上的意义也是毋庸置疑的,其新作《梁小斌如是说》奠定了他在诗歌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诗人时红军在上个世纪以爱情诗闻名全国,至今仍在坚持诗歌创作。目前合肥的中青年诗人主要有陈先发、章凯、蓝角、罗亮、张岩松、王明韵、祝凤鸣、汪抒、水晶钥匙、寒阳、黄玲君、杜绿绿、吕小青、吴橘、西边、方子昂、晏弘、红杏、邬云、李进、周大强、江岸、廖青、许泽夫、宇轩、许敏、何冰凌等。诗人陈先发于2006年创办若缺诗社,其成员有蓝角、章凯、杜绿绿等安徽诗人,同时吸引了一大批全国优秀诗人加盟,其诗歌论坛也呈现火爆场面。若缺诗人以陈先发成就和影响最大。从早年《春天的死亡之书》里的才情迸射,到诗集《前世》的沉着发力,再到后期的《残简》的驳杂诡异,陈先发的诗变化多端,取法自然,直击人心。其中《丹青见》已成汉诗经典。“死人眼中的桦树,高于生者眼中的桦树。/被制成棺木的桦树,高于被制成提琴的桦树”,这两句被广为传诵。诗人汤养宗这样评述《丹青见》:“好的诗歌总有被神秘授过般才来到人间,一个诗人一生能有此一诗足也!”陈先发近年来笔法趋向朴拙凝重,其诗学笔记《黑池坝笔记》将诗歌与哲学巧妙地熔铸到一起,几乎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诗性言说样式。章凯应该是中国当代最杰出的女诗人之一。她从容、内省的表达,厚重、知性的质地,是女诗人当中所罕见的,她的诗作摹写了对人生深深的隐忧和悲悯,其代表作《风暴》,近乎完美。

合肥诗人风格不一。罗亮诗歌诡异、怪诞,他擅长各种感觉的奇妙拼接,给人以强烈的视听冲击。蓝角的组诗《厌恶及其他》,专注于对种种怀旧、颓废、自持、焦虑的诗歌情绪的描摹。在遥远的1995,诗人祝凤鸣写下了《流星纪事》等追怀乡村生活的宁静诗篇,而张岩松写于2006年的《合肥》等诗歌则表明了对当下城市生活贴近关注的立场。《诗歌月刊》主编王明韵,这位在失眠和耳鸣症里辗转的诗人,他的《不死之书》中俨然竖着一把巨剪,他将在这个交叉的锋口中消磨一生。汪抒是个特别高产的诗人。他的诗歌执著于对瞬间感受的捕捉,仿佛灵光乍现,汪抒的一些短诗有着不错的品质。

安庆:诗坛另一重镇

安徽诗歌版图中的另一个重要地域是:安庆。诗人沈天鸿以他的《安庆日报》诗歌副刊为阵地,影响、扶植和联系了大批诗人,包括已逝的诗人海子。沈天鸿在朦胧诗时期为诗坛奉献了《秋水》等名作,他新近出版的诗歌理论文集《现代诗学形式与技巧30讲》,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当代的诗歌理论。

安庆出文人。一直以来,有着良好的诗歌写作的传统。前文所提及的成名诗人如陈先发、罗巴、祝凤鸣等,不少都是安庆人。一些报纸的副刊编辑如叶卫东、金肽频、张明润,诗歌理论家李凯霆,他们本身都是诗人。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让安庆在安徽乃至全国位置凸显名声大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安庆有一个不解诗群。这个诗群的领衔人物是余怒,此外还包括宋烈毅、沙马、邵勇、大伟、夏春花、潘漠子、阿翔、啊牛、鲍栋、周斌、胡子博、徐勤林、罗亮、吴橘、何冰凌等安徽诗人。不解诗群辑录的《不解诗歌年刊》被认为是最好的年刊之一,不解诗歌论坛也成为国内最尖锐最活跃的先锋诗歌论坛。余怒诗歌一向以先锋的姿态特立于文坛,措辞斩截激烈,偏爱以完美状态的“歧义呈现”来达到“自呈”的目的,并且歧尽其“妙”,给读者带来多元的含混的暧昧的诗意空间。从诗集《守夜人》、《余怒诗选集》到《枝叶》,再到近期的《余怒吴橘诗合集》,余怒诗风有所变化,由最初的愤怒决绝到今天的浑厚沉潜,呈现出成熟的中年气象。他的诗歌《孤独时》、《众所周知的立方体》、《交换》亦堪称经典,其诗学随笔《表情的语言学》更是倾注了诗人大量独到的思考。不解诗群优秀的诗人很多。宋烈毅的诗歌干脆利落、断裂感强,但近期在不解论坛上读到他的一组短诗,缓慢、安静而有力,感觉也在求变之中。沙马的诗朴素平和,有着对真理的洞见和遗忘,《想往安宁》等一批诗作有较高的艺术成就。邵勇的诗歌中同时兼有对日常生活的诗意消解和态度端凝的还原,他的《静夜思》、《被少女梦见的狮子》、《和我一起去白荡湖》等诗作,都有着令人吃惊的品性。另外,不解诗人啊牛的《即景》,阿翔的《小谣曲》,周斌的《思乡曲,或题曰乡关何处》也都是非常优秀的诗作。安庆的女诗人也很多,像歌兰、紫苏等都是非常出色的女诗人。而在安庆周边,也活跃着许多诗人。如宿松,是个诗歌大县,有张劲松、高嗣照、黄葵、刘鹏程、司舜、木叶、吴忌、浪濯、石一龙、许洁、余琳芳、北岸等一大批诗人;望江有诗人张建新、张颠、查耿、崔国斌等;在海子的家乡怀宁高河,集中着诗人柏羊、怀宁那勺、路顺、孙大顺、黄涌、甄文、钱续坤等;桐城有诗人白梦、洪放、章啸、汪世学、陈俊、李小建、李大鹏等。

群星熠熠,各自生辉

除了这两大重要地域,安徽诗人更像散落的珍珠分布在安徽各地,星星点点,熠熠生辉。

长江以南的诗人中,马鞍山的杨键是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诗人。人们习惯上将余怒、陈先发、杨键三人并称。杨键作品,以《暮晚》为例,白描式的场景呈现有悲悯意识和佛理禅机隐现,自然率真。但观其近作,技法单一,给人以凌空蹈虚之感,颇为可惜。池州的李三林也是非常重要的诗人,他低调安静,写出了不少气息纯正的好作品。在芜湖,有诗人李商雨、白鸦、穗穗、杨四平、张军、饿发、樱粟粟等,马鞍山有诗人石玉坤,铜陵有诗人水牛,宣城有诗人方文竹、盛敏等。

六安地区,以高峰为代表的寿州诗群异军突起,涌现出一大批70后和80后诗人,如陈巨飞、小小唐、樊子、鹏子、熊德志、严正、孙苜蓿、抹园、黄运丰等,起点都比较高,写作势头强劲。

此外,巢湖诗人有孤城、老刀、孙启泉、青玉岸上瞌睡(网名)等仍在坚持诗歌创作。黄山地区有寒玉、小光、李双鱼、铁流、一度、叶丹等诗人。滁州有诗人夭夭、白雪(徐红),宿州诗人八零,淮南诗人叶臻、吴波、江耶,涡阳诗人高家村等,他们都还在诗歌的阵地上坚守着。滁州天长的诗人叶世斌是近年来创作比较活跃的一位诗人,创作量很大,已经引起较为广泛的关注。

那些漂在外面的安徽诗人也很值得关注,以北京的为最多。原籍安徽安庆的魔头贝贝是一位优秀诗人,尖锐的直指,轻捷的表述,个体感觉与当下现实的恍惚游离与体认,使魔头贝贝的诗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质。诗人叶匡政、老巢、魏克和孙家勋是较为活跃的京漂诗人,叶匡政长诗《“571工程”纪要》,老巢的长诗《空着》,魏克的漫画诗,孙家勋的“非洲系列”,都很值得一读。曾写出《与蜘蛛坚韧作战》等诗篇的安庆潜山诗人简宁,是个成功的京漂族,也还在陆陆续续地进行诗歌写作。广东有安庆望江诗人胡望江、汪治华等。而现居住在上海的80后天才女诗人缎轻轻,诗歌表述无羁无绊,古灵精怪,更是赢得粉丝无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漂在上海的诗人小鱼儿(本名于怀玉),一直积极致力于诗歌活动,于2001年创办《诗歌报》网站,到2007年底,该网站论坛注册会员超过20000人,为国内较有影响力的诗友论坛。

垃圾派当中,皮旦、徐乡愁、管党生等都是安徽人,其中以其创始人皮旦成就最高,是网络时代低思潮写作的代表人物。

第6篇:关于国庆的诗范文

周晓风并不只是试图在众声喧哗中,发出属于巴渝学者的声音,他的这部著作显示出更高远的立意。中国当代的文学研究,有着横亘的高墙,分别存在着“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古代文学”不同的研究格局。可以说,长期以来致力于文学研究的学者安守着属于自己的领域,似乎各学科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直到1985年,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三位学者首先打破学科界限,试图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打通各个学术研究的区隔。一时间,响应者批评者各执己见,争论不休。然而此后的事实证明,这一观点“曲高和寡”,学术界在盛赞的同时,又都回到各自的领域闭门自封。真正以厚重的文学史研究或理论研究回应者寥寥可数,周晓风可算是其中一位。以《20世纪重庆文学史》这部厚重之作,将重庆上世纪初开始的近代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转变、过渡和完成历史地呈现,以此作为对整个中国文学的管中窥豹。他对重庆文学生态的描述,也试图昭示着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生态。尽管他的叙述是属于重庆本土的,而且自始至终都在描述重庆文学的发展和困境,但这一论述却是建立在他对“区域文学”“国家文学”“世界文学”发展的合理构架之上的。所以,周晓风在部分肯定重庆文学发展的实绩的同时,更多的是对重庆文学实绩的感慨叹息。如他对虹影、李刚、柏桦等诗人的论述上,既没有对获得诗歌奖的两位重庆代表诗人列专章论述,也没有对柏桦语焉不详。他评判的标准不是知名度而是文学创作的努力和成绩。

周晓风的立意还在于,以区域文学的理论探讨重庆文学的发展,以一部厚实的史著为区域文学正名。90年代以后,区域文学伴随着文化研究热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然而大家众说纷纭各执己见,始终处于论争中。重庆师范大学的区域文学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早,但是由于对“区域”“区域文化”“区域文学”概念的纠缠,以至于许多人对于“区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基本概念都争论不休。周晓风在长期的当代文学研究中发现,20世纪中国文学尤其是当代文学与国家文艺政策、政府的指导理论以及行政区划不同的举措有着重大影响。正是鉴于以上认识,他所倾向的“区域”更多的是“行政区划”带来的整体影响,这就与“地域”“地域文化”“地域文学”有了本质的区别,很多说不清楚的问题由此得以明朗化。在中国现行的体制和行政区划下,文学作为上层建筑中的高级形式,它的发展不可能离开行政区划和体制政策的决定性影响而独立存在。当代文学的特殊性也就在于,它所受的这一影响比现代文学更为深远和巨大。当然,区域并不简单等同于行政区划,一方面也有其地域文化的深层因素。如作者在评价特定时期的重庆文学时就采取了实事求是的态度,第一编对20世纪初期的重庆文学的论述更多从地域特色和乡土民情出发;对抗战时期的重庆文学则立足于抗战的需要,建立所谓“重庆形象”即“陪都气象”“山城意象”,借以凸显区域文化;而对于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重庆文学的表述则更多倾向于对重庆区域文化的解读和研究了,即区域文化政策和形成的创作场、理论场。而于具体作家,周晓风更多从区域文化和文学角度加以分析和阐释,凸现其地域风情和区域文化心理的实际影响。如他对阿蛮的《依仁巷》评论和对梁平的评价,就从区域文化出发、颇有见地。这些研究成果,尤其是《20世纪重庆文学史》以切实的证据和学术分析,证明了区域文学的存在意义。

《20世纪重庆文学史》是一部由周晓风主编,集结了张中良、程光炜等诸多现当代文学专家共同完成的。准备充分、酝酿严谨,文章整体水平较高。最令人称道的是该书体例严谨、结构鲜明、论述精到。全书共四编,几乎涵盖了整个20世纪重庆文学方方面面。在传统论述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基础上,每编列两章专门论述儿童文学和文学理论批评。尤其是对于儿童文学的强调,一方面显示出他宽阔的眼光,另一方面又突出了重庆本土儿童文学历史上的发展和现状。

20世纪重庆文学最值得论述的大概就是诗歌了。作为内陆的大都市,重庆既不像外地人想象的那样闭塞,也不跟从潮流亦步亦趋,在小说散文发达的时代,重庆却走出了一条“诗城”的特色之路。对于这一现象的关注,使得周晓风更多从地域特色和区域文化出发,研究探讨重庆本土诗人和来渝定居的外来诗人。由此得出了很多颇有趣味和价值的结论。但是,他过多关注于诗人创作,对于这种现象的论述多是零散琐碎的,读来大有意犹未尽的感慨。

第7篇:关于国庆的诗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诗词教育;可行性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是词的天堂。中国,一个具有五千年传统文化积淀的东方文明古国。东方文明的瑰宝――中华传统诗词,它不仅以其悠久的历史著称于世,而且以其特有的审美方式,展示了中华民族勇于开拓、不断求索的伟大精神。它以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绚丽鲜明的艺术风格,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的现实和时代的兴衰。

传统诗词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诗词文化,历经岁月的考验,留下了许多精美的、闪耀着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灿烂篇章;传统诗词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下面以重庆市江津第八中学校为例浅议学校诗词教育的可行性:

“一草一木惹人醉,进步发展岁月催。立体高效求特色,一字一词铸丰碑。”

重庆市江津第八中学校位于江津西部边陲石蟆镇,地处重庆市江津区、永川区和四川省合江县交界处。学校占地140亩,规划用地200亩,各类建筑5万多平方米,各类功能用房和场地比较齐备。现有72个教学班,初、高中学生4500多人,在编教职工262人。

学校在5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十分重视传统诗词教学。特别是近几年来,学校在区委、区政府、区教委的正确领导下,在重庆、江津两级诗词学会的精心指导下,把“诗教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学诗、写诗、评诗的积极性。办学质量得到提高,师生素质得以提升。由于诗教成效显著,外校外地学生纷纷慕名来校求学,其影响已辐射到渝、川、黔毗邻地区。

一、文化引领,思想明确

“钟灵毓秀孕沃土,人杰地灵七彩珠。人文校园多璀璨,诗教特色道路殊。”

学校以“求真、求善、求美”为校风,以“读书、明理、修身、报国”为校训,坚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为学生健康生活打下亮丽底色”的教育理念。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以古诗词进校园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积极开展诗教工作,坚持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二、领导重视,管理有力

“高瞻远瞩定航向,戮力同心出芬芳。求真务实播甘露,八中诗教放金光。”

江津区政府、江津区教委、我校的各届领导都十分重视在学生中开展传统诗词的教育工作。

1.区政府高度重视

2009年,江津区政府出台《关于成立江津八中创建诗词特色学校领导小组的通知》。成立了以分管区长为组长,区教委主任、区文广新局局长、区诗词学会会长、区文联副主席、我校校长为副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区政府从组织领导、人力安排、经费划拨等方面提供了重要保证。

2.区教委全力支持

区教委按照区政府的安排,在师资配备、经费安排方面倾斜,把具有诗词功底的教师调到江津八中任教,及时划拨经费确保创建工作的正常开展。

3.学校领导高度重视

2005年,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的创建全国诗教先进单位领导小组,把诗教工作列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成立白屋诗社,由校长任社长,《白屋诗林》由学校党总支书记、副校长担任总编。

三、建设制度,经费到位

“制度建设是保障,锐意进取敢担当。激励完善求深化,传统诗词吐馨香。”

建立保障措施,完善激励机制,为深入开展诗教工作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我校的诗教工作开展以来,走过了“起步早、发展好、有成效”的历程。在这循序渐进、稳步发展的历程中,学校及时制定和完善有关制度,不断完善激励机制。

四、丰富活动,渗透课程

“活动丰富益到老,素质大旗迎风飘。求同存异多实践,课程渗透有奇招。”

拓展诗教途径,丰富活动内容,为诗教工作营造勃勃生机。学校为了使诗教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除了结合语文、历史、书法等课程开展诗教外,还采用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开展诗教工作。

五、加强培训,扩大影响

“传统诗词润华夏,诗教园地育奇葩。抑扬平仄讲格律,雏鹰异彩人人夸。”

培育壮大队伍,提高创作水平,不断为诗教工作夯牢扎实根基。学校把发展会员、提高会员创作水平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为此,会员队伍的不断壮大,会员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成为江津八中诗教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

六、打造精品,再创佳绩

“言传身教立风范,传统经典代代传。八中儿女多壮志,诗词之校绘新篇。”

花开灿烂,催人奋进;辛勤耕耘,成效显著。学校坚持求真务实的作风,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诗教工作。基础扎实,成效明显:

第8篇:关于国庆的诗范文

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梁平的诗就得到了诗坛前辈和诗歌评论界的厚爱。但真正引起诗坛广泛关注却是在梁平进入中年之后,他诗歌体现出来的坚实和厚重,成为诗坛重新打量他的理由。2003年,由于他的对整个新诗发展都有创新意义的长诗《重庆书》的发表,被媒体称作是当代诗坛的一件大事,也是梁平创作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使这位从重庆走出来的诗人在中国诗坛上占有了一席不可动摇的地位,使他的诗歌成为众多诗评家的研究对象,也成为一些高等院校的研究课题。关于他的诗歌的评论文章也日渐丰盛起来,其篇幅更长,切入的角度也更多了。由评论家吕进、蒋登科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梁平诗歌评论集》便汇集了对梁平各个时期诗歌创作的研究和批评的文章。这本从不同角度解读梁平诗歌的理论专著,使原本零散的研究整合进了一个系统的框架中。这不仅对更全面深入研究梁平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对整个当下诗歌的研究,也是具有参考价值的。

这部评论集的作者有国内著名的学者、评论家和诗人,有各种诗刊与杂志的编辑,也有各大学里的教授与研究生。他们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与角度进入梁平的诗歌世界。在众多的评论中,蒋登科的论述是最为全面与确切的。他不仅从结构策略、语言策略、诗学意义等方面论述了《重庆书》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还专门就其解读问题提出了自己创造性的建议。在《梁平的诗歌世界及其建构方式》中,我们看到作者对梁平诗歌的系统、全面、客观的分析。这样详实而有力度的批评,对整个梁平诗歌的研究都是富有启示性的。张立群的《梁平:讲述在水边的故事》抓住“水”这一意象在梁平诗歌中的重要位置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言说了梁平这位诗人,论述清晰,切中关键,而且其文本身就富有感染力。谢有顺对《重庆书》言简意赅的评析启迪我们对长诗这一诗体形式做更为深入的理性思考。李敬泽则一反中国诗学研究的范式,给我们提出研究梁平诗歌的一个有创意、有价值的角度,那便是“空间的位置”,让我们眼前为之一亮。总观整部评论,大家对梁平的诗歌创作都给予较高的评价,却不存在故意夸大与吹捧,能看到作者批评态度的客观与严谨。蒋登科也指出梁平早期诗歌创作中存在意象上的刻意“铺张”,语言过于华丽等。不管是对诗人自己的思考还是对读者的接受,说明缺点都比虚伪的赞叹来得更为有价值。评论者来自不同的领域与层次,其评论风格也各异。多数评论具有鲜活的要素、清晰的观点、深入的思考、厚实的理论论证,也有一些评论过于感性,缺乏理论的支撑。不过批评是开放性的,需要具有条理的富有理论性的文学评论,也需要本身就富有艺术性的批评文字。

当然,任何一部著作都有可挑剔的不足,如果说这本书还有什么欠缺,我觉得就是对于梁平创作同样显得重要的《三星堆之门》的分析文章收入得太少。这可能是这个题材本身拥有的巨大的历史、文化知识让我们的研究者不敢贸然评说,但如果能有对此诗更多的分析,会更利于我们更深入具体地了解梁平的诗歌。当然,任何批评都只是作者自己的解读,要得到更准确更具象的认识,还得直接进入梁平诗歌文本。我们有必要在领略了《梁平诗歌评论集》给我们展示的诗歌风景后,去亲历那一片属于梁平诗歌的风景。

第9篇:关于国庆的诗范文

1、同学们,1949年十月一日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十一就成了我国的建国日,中国,这条沉睡了百年的巨龙终于苏醒,再一次的屹立在东方。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一庄严而又神圣的时刻吧。(出示开国大典课件)

2、回忆这庄严的场面,真是今人激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写欢庆国庆的小诗,板书课题:欢庆大家结合自己过节的感受说说什么是欢庆?(出示欢庆的课题课件)

二、学习字词

大家翻到书44页,赶紧把藏在文中的生字宝宝们找出来,再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吧!

1、刚才小朋友找朋友的速度可真快,现在老师就把要认识的生字宝宝请出来了,谁来给大家(指名领读)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自读正音,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教师正音

2、检查自学情况。(出示词组课件)

三、教学环节

过度:你们真了不起!一下就认识了这么多生字宝宝,下面就请大家把它们带进课文,读一读课文,想想:这首小诗共有几句话?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1、学生自读课文。

(共有2句话,写了国庆节全国都庆祝这美好的日子)

过度:是呀!新中国成立后,每年的10月1日这一天,全国人民都会共同欢庆这美好的日子,让我们一起去重温那普天同庆的幸福时刻吧!(多媒体展示:仪仗队、礼花、老百姓载歌的欢庆场面)

同学们,观看了这令人激动的场面,你们心情怎样呢?(高兴、激动、兴奋……)好,那么大家满怀激情的再一次把这首小诗读通、读顺、初步读出自己的感受。(生齐读)

2、教师范读(配乐)

看小朋友们都读的这么开心,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读一读了,你们可以让老师也来表现一下吗?小朋友们不妨闭上眼睛来边听老师读边想象着那些画面,来细细的品味一下这首小诗…

3、师读完后问:

(1)、这首诗歌写了哪些景物呢?划出有关的词语。(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田野、枫林、蓝天、大海)

(2)、在刚才闭着眼睛听的时候,你们的脑海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生说到哪句就把课件展示出来)

4、同学们都爱祖国,看谁能和老师一样,把自己对祖国的爱通过朗读的形式表达出来。(根据学生所述内容随机出示相关句子,指导朗读感悟)

A过度:听了他的朗读,我仿佛看见了田野里满是丰收的景象!你们还看见了什么?(出示田野的课件)

B、课件枫林。你还看见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很多金灿灿的果实,枫树林里的枫叶在随风飘动……

老师:读了《欢庆》这一行,让我们仿佛又看到了,枫林的另一种景象就是像红火的旗帜。

C、出示蓝天(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师:你听到小鸽子说什么呢?

(它在说祝祖国妈妈生日快乐!祖国妈妈祝你长命百岁,心想事成……)

师指导:对妈妈说话要亲切一些,谁能带着这样的体会去读一读。生读。“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

D、课件大海。问:你听见了什么?

你听见大海会对我们高唱一首什么歌曲?

(《歌唱祖国》《祝福祖国》《爱我中华》)

听到了那么多欢乐的歌,我们再来读一读。谁读得最好,来读。

5、同学们,课文第一句描写了蓝天、田野、枫林、大海、白鸽,你们能不能把他们连起来读一读好吗?

新中国成立以后,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

A、万丈高楼平地起,

B、天空亮起五彩的礼花。

C、申奥成功,大快人心!

D、城亮起五彩的夜灯、

E、想想:十三亿孩子指的是什么?(十三亿孩子还代表警察,妈妈,还有其他的很多的人)

F、为什么说十月一日是个“美好的日子”?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