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节日的诗范文

关于节日的诗精选(九篇)

关于节日的诗

第1篇:关于节日的诗范文

关键词:唐代 进士 咏事诗

唐代进士试诗是唐代科举常考之体,在科举考试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唐代进士试诗,对于了解唐代科举制度、唐代格律诗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唐代进士试诗数量较多,宋人李防等的《文苑英华》保存了唐代应试诗四百五十余首,对唐代应试诗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大量唐应试诗集注的出现表明清人已将应试诗作为独立的诗体进行专门研究。本文主要从内容的角度对唐代进士试诗中的咏事诗进行论述,分析其特点,探讨历史事件与此类咏事诗的关系。

一.唐代进士试诗概述

唐代取士多因隋制,分为制科和常科。制科即以天子之名,征召各地知名人士,由州府举荐至京都应试,以选拔非常之才。考试时间不确定。其科目有辞藻宏丽科,博通坟典科,洞晓玄经科,军谋出众科。一般以试策为主,但其中少数科目也试诗,《册府元龟》记载,天宝十三载,玄宗亲试制科举人,其中辞藻宏丽科除问策外,试诗赋各一首。制科试诗赋,自此开始。《文苑英华》“省试诗”中也收录部分制科试诗,比如公乘亿《春风扇微和》诗,《唐诗应试类释》于此诗前标注“制试”二字。常科即岁举之常选,其科目有进士、明经、明法、明算、道举、童子举、开元礼。进士科是诸科中最盛者,尤为世人看重。《唐摭言》记载,缙绅虽已位极人臣,若非进士出身,亦谓终身憾事。唐代进士由尚书省主试,初由吏部课试,据《通典》载,开元二十四年,始由吏部移贡举于礼部,由礼部侍郎负责贡举,后遂为定制。进士以试诗赋为主。《唐摭言》载调露二年,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奏请加贴经与杂文,文之高者放入第。此杂文谓有韵律之文,即诗赋。据《唐音癸签》记载,唐进士初仅试策,调露中,始试贴经,贴经通,方可试诗赋,后改为先试诗赋,诗赋通者,始得试策、试贴经。可见,唐进士始重策、经,后乃重诗赋。进士试诗因由尚书省主试,亦号省试诗或省题诗。

二.唐代进士试诗中的咏事诗

唐代进士试诗依据描述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咏事诗、咏景诗和咏言诗。所谓咏事诗是以事为题者,咏景诗是以景为题者,咏言诗是以经史言典为题者。而咏事诗根据所述事件的性质和发生时间可分为朝廷时事诗、朝廷常事诗和前朝故事诗。

(一)写朝廷时事的咏事诗

唐进士试诗中的咏事诗有相当一部分取材于唐朝廷时事,或写皇帝神仙,神化皇权;或写对臣子的抚恤,歌咏圣恩;或写四边之事,称美帝功。

首先,有些进士试诗以皇帝与仙人为题,比如《玄元皇帝应见贺圣祚无疆》诗。据《资治通鉴》记载,开元二十九年,玄宗夜梦玄元皇帝告有像在京城西南百余里之地。于是,玄宗使人求玄元皇帝像于山间,迎置兴庆宫。《册府元龟》亦载,天宝四载,陈希烈奏太清宫道士萧从一五更时欲于殿上焚香,忽见紫云徘徊,移时不散,所报非常,言圣寿无疆。玄元皇帝者,谓太上老君。唐以李氏出自老君,所以崇尚道教。高宗乾封元年诣老君庙,追尊为玄元皇帝。应见,谓灵应显著,屡次显身。《玄元皇帝应见贺圣祚无疆》诗为天宝四载进士试诗,《文苑英华》存有三首,即殷寅、李岑、赵铎各一首。借老君之名,将皇帝神化,宣扬皇权神授,皇朝绵延无疆。

此类诗题还有《主上元日梦王母献白玉环》《方士进恒春草》等。《旧唐书・方技传》记载姜抚通仙人之术,开元末向皇帝进奉常春藤,常春藤生于太湖中,皇帝派遣使者至太湖,寻得常春藤,以赐朝中老臣。宰相裴耀卿奉觞祝愿圣寿。恒春草即常春藤,《方士进恒春草》即以此事为题。以上诸诗皆写皇帝与仙人,通过对皇帝的神化,来歌咏皇权神授,称美太平盛世。

其次,有些进士试诗中的咏事诗取材于皇帝对臣下恤念恩抚之事,以表现皇恩浩荡。魏文贞公即魏征,宋人尤袤记载白居易为翰林学士时曾上书奏事,认为魏征身为太宗宰相,尽心辅佐,以致政治清明,天下安定。对魏征的子孙,朝廷应重加优恤,以劝勉群臣。而权臣李师道竟然掠夺魏氏宅邸,希望皇帝诏令有司,以官钱将宅邸赎还,将其还给魏氏后嗣,以激劝谏臣。宪宗深以为是。其后有司将此事作为诗题试进士。陈彦博《恩赐魏文贞公诸孙旧第以道直臣》即是此类进士试诗。类似的还有《恩赐耆老布帛》表现朝廷对老臣的体恤抚慰。如《御制段太尉碑》。段太尉,即段秀实,字成公,性情仁义耿直。建中四年,朱作乱称帝,段秀实斥之以狂贼,以朝笏击朱之面额,遂被害。后朝廷追赠太尉,谥曰忠烈,朝廷又诏祭祀,旌表段氏门闾,皇帝亲自为其铭写墓碑。《新唐书・段秀实传》载有此事。进士试诗即以此事为题。此类诗还有《敕赐三相马》《御题国子监门》等,皆以朝廷对臣下的抚恤为题,表达感念皇恩之意。歌颂皇恩浩荡,治世清明。

再次,通过歌咏边功称美皇威的时事型咏事诗,如《西戎献马》诗。《新唐书》载贞观中,回纥骨利遣使来献良马十匹,太宗号为十骥。大历年间,进士试诗以此事为题。此类歌咏皇威的咏事诗还有《西戎即叙》,以武后时武威军总管王孝大破吐蕃事为题,即叙谓就序意。《太常观阅骠国新乐》则取材于德宗时事。《新唐书・南蛮传》载贞元年间,雍羌舒难陀献其国乐。白居易有诗记其事曰:“骠国乐,骠国乐,出自大海西南角。雍羌之子舒难陀, 来献南音奉正朔。德宗立仗御紫庭,纩不塞为尔听”。此类诗着重表现朝廷边功,进而称美皇威。总之,取材于朝廷时事的咏事诗,或神化帝王,或歌咏皇恩,或宣扬皇威,皆是以朝廷为中心,以巩固皇权为目的,将进士试诗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写朝廷常事的咏事诗

朝廷常事主要是指节令活动类,写朝廷常事的咏事诗指的是与节日或者节气变更相关的进士试诗。每至节日或节气变更之日,朝廷往往举行盛大的朝会活动,元日引见就是朝会活动之一。元日,本义为吉日,自汉以来以正月初一为元日。唐初,应试者被当做元日的礼品由各地州府向朝廷进奉。王溥《唐会要》记载,长寿二年,刘承庆上书建议各地贡举人于元日引见,应列在地方特产之前,作为充庭之礼,武后许可,为历朝所遵行。《唐会要》载,开元中,大臣萧嵩奏称:宸仪应肃穆庄重,众人不得轻睹,应于大殿两厢备羽扇,皇帝将出时,所司以羽扇遮挡,待皇帝坐定,即可撤去羽扇。退朝时,亦应以羽扇遮挡。《元日望含元殿御扇开合》即以此为题。描写元日朝会活动的盛大场面,体现出皇家庄重严肃、肃穆威严的气象。

中和节亦是唐时重要节日。《旧唐书・德宗纪下》记载,德宗贞元五年,根据李泌建议,朝廷下诏废除正月晦日的节日,同时将每年的二月初一定为中和节,,与三月三日上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合称三令节。于中和节之日,内外官署休假一日。进士试诗《皇帝移晦日为中和节》即以此事为题。中和节之日,皇帝恩赐公卿尺,谓之裁度,又赐百官金钱,宴于曲江,而士庶也在这一天以刀尺相赠送。进士试诗《中和节诏赐公卿尺》,即指此种风俗为题。

冬至亦是唐时朝会之日,如进士试诗《南至日隔霜仗望含元殿炉香》,此“南至日”即指冬至。此诗写冬至之日举子们于含元殿前朝会的场面。冬至朝会之时,部分朝臣须朝拜皇帝,祝贺圣寿,进士试诗《长至日上公献寿》即写此事,“长至日”亦谓冬至。此外,司天官往往于冬至日登台书云物,以辨吉凶否泰,如《南至日太史登台书云物》诗。《左传》僖公五年记载:“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分”谓春分秋分,“至”谓夏至冬至,“启”谓立春立夏,“闭”谓立秋立冬。分至启闭,天地之大节,阴阳之分。节令之时,除朝会、献寿、书云物外,宴会亦是必不可少的,如《上巳连清明游宴》,皇帝于节日也要恩赐朝臣,如《清明日赐百僚新火》,于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群臣,取顺畅祥和之意。这类进士试诗写节日或节气变更之际的朝廷活动,如朝会、献寿、游宴、赐新火、书云物等,是朝廷中的常事,歌咏皇朝繁荣,称美皇德,体现了唐时的节令文化。

(三)写前朝故事的咏事诗

有些进士诗题取材于经史子集的事典,写前朝故事。《山鸡舞石镜》即以魏武事为题。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三载,山鸡爱惜自己的羽毛,映水则舞。魏武时,南方献之。欲山鸡鸣舞,不得。公子苍舒命令于山鸡前放置一面大镜,山鸡鉴形而舞,不知停止。《异苑》本是志怪小说,所记之事多为奇谈怪论,因此山鸡映水、舞镜之说本不可信。但是后人却借此事附和出许多诗文。南朝陈时的徐陵《鸳鸯赋》“山鸡映水那自得,孤鸾照镜不成双”。进士试诗有《山鸡舞石镜》。

唐人偶以小说家事命题,如《李都尉重阳日得苏属国书》,《汉书》无此事,疑为小说家事。进士诗题《齐使开笼飞去所献楚王鹄》取材于战国淳于髡事。《史记・滑稽传》记载,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王,中道,鹄飞去。淳于髡携空笼见楚王,造诈成辞,言因不忍鹄之饥渴,令出笼饮水,不料飞去。淳于髡自道欲自刎谢罪,恐人讥刺楚王重物轻人;欲另买鹄而代之,又不想欺罔楚王;欲奔赴他国逃亡,又痛齐楚两国不能通好。所以只得服过谢罪。楚王称其为“信士”。

诸如此类以前朝故事为题材的进士试诗还有《越裳献白雉》,取材于周成王时,越裳国来献白雉之事。《花发上林》取材于汉武开上林苑之事。《亚父碎玉斗》取材于鸿门宴事。《黄鹄下太液池》取材于汉故事,《汉书》载汉始元元年,黄鹄下建章宫太液池中,公卿上寿。唐进士试诗中,与朝廷时事诗和朝廷常事诗相比,前朝故事诗出自经史子集,皆有出处。有司出此类题目,一方面是考察应试举子对前朝故事本事的认知和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借前朝祥瑞之事为朝廷歌功颂德。郎《七修类稿》卷二十四记载,唐代礼部试诗赋,并非皆有出处,有些诗题是有司以己意立之,对于这类诗题,举子皆允许进问,谓之上请。在唐进士试诗的三类咏事诗中,朝廷时事诗题即是以己意立之,可能是允许上请的。朝廷常事诗题取自朝廷定制,前朝故事诗题取自典籍,则可以不上请。

三.唐进士试诗中咏事诗之评价

首先,进士试诗中的咏事诗,尤其是朝廷时事诗,具有实时性和新闻性的特点。唐时,由于媒体尚欠发达,所以时事传播具有较大局限性。朝廷时事有时并不能及时周知天下,而进士试诗在一定程度上却有时事传播的作用。《唐会要》记载,大中十年,礼部侍郎郑颢进诸家科名记十三卷,从此,放榜后,记录及第人姓名及所试诗赋题目,所司逐年编次。分发各州府。所试诗赋题目亦天下周知,诗赋题中所涉及的朝廷时事亦流布各地。当然,其实时性和新闻性是有很大局限的。

其次,进士试诗中的咏事诗多以歌功颂德为主,时事型咏事诗或神化皇权,或歌咏圣恩;或称美帝功。常事型咏事诗借节令活动,表现皇朝繁荣,颂扬皇德。故事型咏事诗借经史子集中的事典赞美皇朝统治。应试者都有金榜题名的愿望,因此在试诗中,会迎合主司与君主的好尚,以期得到朝廷的肯定。沈德潜评进士试诗,认为应试者往往患得患失,为了得中金榜,不得不罗列溢美之词。因此,歌功颂德思想在咏事诗中乃至整个进士试诗中都是是非常普遍的。

最后,关于进士试诗中咏事诗的评价角度的问题。如果从诗的角度来看,此类诗歌的思想和形式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佳作极少。但是,如果以文化角度来评价,此类诗歌在特定的文化社会背景下,则具有独特的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l]李:《文苑英华》,北京,中华书局影印宋刊配明刊本,1966年版。

[2]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3]徐松:《登科记考》,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第2篇:关于节日的诗范文

关键词:诗词;体验;民族习俗

中华民族有着许多传统的节日习俗:元宵灯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包粽子、中秋吃月饼、春节贴春联……这些传统节日、习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从古至今的诗词中,也有鲜明的体现。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这些节日,引导学生诵读有关经典诗词,让学生深刻体验民族习俗。

一、诵读节日诗词,领略民族文化

传统节日前后,笔者注意引导学生收集相关的古诗词,并带领学生用各种方式来吟诵,让学生深刻领略民族文化的内涵。

比如,元宵节前后,吟诵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让学生感受“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美好景象;感受“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索开”的热闹场面;清明节前后,带领学生吟诵《清明》,让学生了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祭祀场景;吟诵唐代韩翃《寒食》,了解“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武侯家”的古代习俗;端午节前后,带领学生高声吟诵清代李静山的《节令门·端阳》)“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唐·张建封《竞渡歌》),让学生感受到民间习俗的悠久历史和赛龙舟时紧张、刺激、热闹的场面;七夕节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汉乐府《迢迢牵牛星》)和“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让学生感受到了真诚纯洁的爱情的美好;中秋节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中秋》)则把学生带入了浩瀚神秘的宇宙星空……唐代张九龄《望月还远》中的千古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让学生感受到真挚友谊的珍贵;春节时,吟诵北宋诗人王安石的《元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让学生感受人们对吉祥美满生活的深深祝福……

经典诗词,让学生在欢度节日之际,更加领略到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

二、欣赏荧屏诗会,培养高雅情趣

从2008年起,中央电视台在元宵、清明、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前夕,推出了以传统节日命名的精美诗会。诗会以经典古诗词与现当代优秀诗歌为载体,通过名家、著名主持人、优秀演员的朗诵、解说与访谈,幷配以别具匠心的场景画面、音乐背景等来挖掘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内涵和意境。

为了配合这些荧屏诗会,每到这些节日前,笔者发动学生搜集相关的经典诗词,先把它们摘抄下来,在班级中举行节日诗会。在展示交流过程中,学生相互借鉴、相互补充,逐渐完善。在欣赏央视晚会时,再做进一步完善。学生兴致极高。诗歌滋润着学生的心灵,经典陶冶着学生的情操,让他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充满诗意的节日。

三、制作节日小报,通晓节日内涵

如果说“节日诗词诵读”和“荧屏诗会欣赏”只是浅显的“诵”与“赏”的话,那么,“制作节日小报”则让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知识有了更直接、更深入的了解。同学们利用阅览室、图书室、网络等途径查找资料,筛选内容,编辑美工,制作小报,欣赏报展。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相关节日的来历、节日习俗、传说故事等知识,进一步通晓节日内涵,对民族习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四、精心组织活动,体验中华魅力

(一)元宵灯笼展

按照惯例,我们这儿每学年的第二学期在元宵节前开学。为了让新学期有个新气象,笔者组织学生开展“花灯迎元宵”活动。首先自己拜师学艺,学习制作灯笼的方法,再买来竹条、细绳、绸布、剪刀等相关材料,指导学生制作灯笼作品。学生兴高采烈地动起手来,做出了大大小小、红火喜庆的灯笼。元宵节前在班级走廊悬挂起来,真是别有一番喜庆景象,为新学期营造出新气象。

(二)端午包粽子

端午节包粽子是我们当地的习俗。包粽子的原材料苇叶、大米、红枣等,对于身处农村的学生来说,得来极为容易。端午前的周末,布置学生准备这些材料,回校时带来。学生返校后,笔者开始教他们包粽子。学生个个兴奋不已,摩拳擦掌,都想亲手包出一个高质量的粽子。当学生吃到自己亲手包的粽子时,一定会觉得别有一番滋味。

(三)中秋赛诗会

第3篇:关于节日的诗范文

2017年端午节班会主持稿【1】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晚上好!我是主持人xx.

今晚我们相聚在这里,是为了纪念一个特殊的日子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两千多年来,飘香的端午和不朽的诗人屈原一路相伴,他那种爱国情怀、浪漫诗篇,已经化为民族的文化与精魂,深深地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今晚,让我们一起过一个古色古香的端午节。首先,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今晚到场的嘉宾。教育学院学生科科长xxx老师,XX都市报的XX记者,以及我们的辅导员xxx老师。大家热烈欢迎。

端午习俗的介绍:

端午节呢,是我国两千多年以来的旧习俗。在我们XX,比较流行吃粽子,划龙舟,吃鸭蛋。那么,除此之外,民间还有什么风俗呢?

下面让我来给大家介绍下具体的风俗。

赛龙舟;

粽子情节;

悬艾叶菖蒲;

雄黄酒;

游百病;

佩香囊;

讲述屈原的故事:

人自清高水自浑,谗言无力回乾坤。纵身汨罗应有恨,何须舟楫捞诗魂?(引出屈原) 关于屈原的故事,大家可能跟我一样,有所了解,但是,却不甚解。下面有请为仙为我们讲述一个详细的关于屈原的故事。掌声有请。

诗歌诵读: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屈原就是其中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离骚》让人叹为观止。实在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屈原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在端午节常常举办赛诗会。今晚,让我们这群温大学子也来一场现代版的赛诗会。此环节分为三部分。

1、诗歌诵读

2、我爱记诗词

3、库存诗词大比拼

1、《怀沙》是屈原的绝笔作。当他在汨罗江边抱起石头,面对滚滚江水,他到底在想什么呢?下面请欣赏由xx、xx、xx、xx为我们带来诗歌诵读《怀沙》。掌声有请。

2 、我爱记诗词:作为中文专业的我们,对于古诗自然是要多多读、多多背的。下面呢,进入我们的第二个环节:我爱记诗词。抽纸条,答题,答对5题,奖励一个粽子。

3 、库存诗歌大比拼:下面是第三个环节。抽话题,分组。对诗歌。那组卡住了就是输了。

一首离骚,是你轻拨的琴弦上滑落的历史绝唱,唱响充彻你嘶哑的喉腔,惋惜你的力量有如蝉翼一般的单薄,惊叹你的才智纵横文人政客的裕博,屈原我们向您致敬,请欣赏诗歌朗诵《》

伴着优美的旋律,今天的节目就到此结束了,回首过去,我们思绪纷飞,感慨万千;立足今日,我们胸有成竹,信心百倍;展望未来,我们引吭高歌,一路欢笑。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了我们家园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最后,祝大家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端午佳节!

2017年端午节班会主持稿【2】

(一)活动序幕

1: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2:这可难不倒我!我国的传统节日有(边说边扳手指头)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立夏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传统节日都有一些习俗,要吃一些特殊的食品,举行一些特殊的活动。比如中秋节吃月饼赏月,立夏节吃鸡蛋,清明节全家踏青扫墓,元宵节闹花灯

1:看来你知道的还不少嘛。

2:先别夸我。我也来考考你:你知道哪个传统节日要吃粽子吗? 1: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大家说什么节吃粽子?

(全班同学齐回答:端午节)

2:那么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在端午节里还有些什么习俗和活动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端午节去了解一下吧。

(齐说):话说端午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1: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叫端阳、 龙日、 夏节、 五月节、 诗人节女儿节、小儿节等等。

2: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大多相同的。

(一)端午故事

(二)端午习俗

(三)端午诗会

第4篇:关于节日的诗范文

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在这个粽子飘香的日子里,捧读诗书,于古诗中去欣赏和领略古人是怎样过端午佳节,自是别有一番兴致与情趣在心头。

唐代诗人文秀的《端午》一诗,直抒胸臆,为屈原大抱不平,读之不禁令人感慨万端,唏嘘不已:“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宋代诗人张耒在《和端午》一诗里,对屈原蒙冤受难、毅然投江赴死有更深刻的感受和不平,言之凿凿,言之切切,掷地有声,颇似振聋发聩的格言,给后人以警醒和鞭策。明代诗人边贡在《午日观竞渡》诗中,对民间端午节赛龙舟的风俗习惯,进行了“临摹”般地“描绘”:“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让人在字里行间,就能对龙舟竞渡的现场规模、气势氛围, 有身临其境的直观化认知与了解,堪称妙笔生花,令人拍手称绝。

“当年忠血堕谗波,千古荆人祭汨罗。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流棹西来恨未消,鱼龙寂寞暗风潮。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南宋诗人文天祥在《端午感兴》一诗里对端午节又有另一种感受,文天祥与屈原的经历有所相似,秉赋过人,中过状元,受命于乱世,倚重于上下。生不逢时和怀才不遇给了其重重的一击,哪怕是到了他临危受命之际,风雨飘摇中的南宋朝廷已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纵使有文天祥这样的有才之士,但却独木难支,南宋朝廷这座大厦将不可避免地岌岌可危、颓势将倾,直至难逃轰然倒塌的覆灭命运。

“五月五日追前贤,九歌九章鸣素弦。蛟人应泣鱼腹葬,龙伯合赠龟毛毡。招魂感旧痛梁坏,反骚媚新图瓦全。楚天尽处卧游去,舣舟酹月罗江边”。元代谢应芳的《端午日怀古》,是写于端午是日的怀古之作,从表面看上去是在追思与感怀屈原,而实际上是在用两组数字引伸出端午节和屈原的关系。接着,又用了二个典故来承上启下,借神话中的角色来烘托、彰显屈原的人性与人格的光辉。最后作者则表达了远离是非,归隐楚地的志向与决心。也许只有在这个时候,作者才能与伟大的屈原进行心灵的对话,抒发人生感慨,从而获得一种心灵的宁静,以及精神上的慰藉。

风日晴和,粽香飘扬,佳节又端午。作为与春节、清明、中秋并列的中国古代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以端午为题材的古诗词有很多,端午节自然离不开纪念屈原,因而,端午诗篇里涉及屈原本人以及相关故事的也有不少。“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在古诗词里品赏与了解古人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倒不失为一件乐事,在古诗词里“过”端午――我从那流传了千年的诗风古韵里,依然能够读出那时的人们对祖国、对人民,以及对生命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

第5篇:关于节日的诗范文

11月7日,“北京传统文化演出季”拉开序幕。本次活动由北京市宣武区人民政府、中国对外文化集团联合主办。“演出季”历时14天,共计约60场风格各异的传统演出,包括老舍茶馆、湖广会馆、天桥剧场、梨园剧场、鑫融剧场、德云社、万胜剧场、张一元茶楼、云龙茶楼、宣南书馆在内的10余个演出场所参与演出活动。11月7日、8日两天的开幕演出是由辽宁省演艺集团公司精心打造的一台民族音乐艺术精品《女儿风流》。本次传统文化演出季的闭幕演出在11月20日举行。

此次演出季根据不同市场对象进行票务销售,还提供了家庭套票、旅游团队、青年特价、老年专场等多种选择,为群众更多参与更多体验北京传统文化提供了展示和推介的平台。(京波)

纪念陆俨少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在京举行

今年是已故国画大师陆俨少诞辰100周年。为了缅怀这位艺术大师,展示大师的艺术成就,近日,由浙江省政府、中国文联主办,中国美协等单位承办,陆俨少艺术院协办的“陆俨少先生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历经上海(6月26日)、南京(7月10日)两地巡回展览后,在北京中国美术馆迎来高潮。

此次北京站的活动,特意精选出了陆俨少上世纪50―60年代、70年代、80―90年代三个不同时期的精品力作150余幅,充分、完整、全面地展示了陆俨少一生的创作历程和艺术风貌。同时北京站的活动,还将邀请郎绍君、薛永年、范迪安、邵大箴、万青力、水天中、洪惠镇、严善醇等一批美术界名人,开展相关学术研讨活动。

日前在北京站举办的《陆俨少全集》首发式,也是本次百年陆俨少系列纪念活动的重头戏。(金波)

商丘举办华商文化节

11月6日,2008中国商丘国际华商文化节在河南商丘华商文化广场开幕。以“弘扬商业文化,促进开放合作”为主题的本次文化节由河南省政协、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办,河南省商丘市人民政府承办,文化节期间成功举办了国际华商论坛、经贸洽谈与项目签约、商丘改革开放30年成就展等活动。尤其是开幕式上举行的以忆商祖、颂商文、树商德、铸商鼎等为内容的华商始祖拜谒大典,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反响。出席的领导及华商代表向华商始祖王亥像敬献花篮,河南永煤集团、神火集团的代表点燃了华商始祖雕像前的长明火,象征中华源远流长的商之火长明不灭。华商文化节的举办旨在弘扬中华商业美德,构建诚实守信、公平正义的现代商业美德体系,增强海内外人士对商丘的关注度,把商文化资源打造成品牌。(贾建峰 一欣)

诗评家杨四平获“荣誉博士”

第28届世界诗人大会日前在墨西哥阿卡普尔科市召开。在会议安排的诗歌论坛、诗歌朗诵、诗集推介等活动中,活跃着多位中国诗人、诗评家的身影。其中来自中国安徽的著名诗评家杨四平,荣获“荣誉文学博士”学衔。

据悉,世界诗人大会每年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举行,闭幕式上会给对诗歌作出突出贡献的诗人、诗评家颁授“荣誉文学博士”“荣誉人文学博士”学衔。 (闻新)

诗歌集《心潮》出版

近日,内蒙古鄂尔多斯的乔布英老人出版了诗歌集《心潮》。这部诗歌集是他多年生活的真实记录,在喧嚣的世界里平静地叙述着一个人对社会现实的真挚理解。乔布英,1939年生,中国档案学会会员,内蒙古音乐家协会会员,曾任鄂尔多斯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现任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副会长。多年来撰写了大量论文、诗歌和歌曲(作曲),在国家、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多次获奖。(张璐)

第二十二届中华诗词研讨会在南阳举办

近日,由中华诗词学会主办,南阳市委、市政府承办的第二十二届中华诗词研讨会在河南省南阳市召开。 岳宣义、郑伯农、谭博文和南阳市领导褚庆甫、姚进忠、李中杰、赵金文等出席了开幕式。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百余位诗友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研讨会举办期间,各位学者、诗人就诗词理论与创作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同时还考察了南阳市的自然与人文景观。闭幕式上,郑伯农和谭博文代表中华诗词学会向南阳市赠送匾额“民睦诗昌”,祝愿该市明天更加美好。(欣闻)

北京诗词学会喜庆二十华诞

11月15日上午九时,纪念北京诗词学会成立二十周年大会在北京京民大厦举行。何鲁丽、张健民、杜德印、郑伯农、刘征等参加了相关活动。大会由北京诗词学会会长段天顺主持。北京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桂兴作了工作报告。

二十年来,该会在普及中国古典诗词知识、繁荣诗词创作、培养诗词人才、弘扬主旋律、讴歌时代精神、服务北京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两次被评为北京市“先进社会团体”“先进民间组织”。(欣闻)

第六届中国海鲜美食文化节开幕

由中国烹饪协会与舟山市人民政府主办,舟山市旅游局承办的舟山群岛・第六届中国海鲜美食文化节,于2008年11月在舟山举办。本届美食节的主题是“中国海鲜?吃在舟山”。为营造气氛、推动节庆与市民的互动,10月底、11月初分别推出了“中国海鲜之都”海鲜家常招牌菜PK赛、剥虾快手擂台赛等活动。同时启动“中国海鲜之都”图案标识征集活动,开通“中国海鲜之都”网站。

中国海鲜大餐争霸赛于11月6日在海中洲海鲜美食城举行。来自全国沿海省市的7个代表队、舟山东道主的1个代表队共8个代表队参加角逐。据笔者了解,舟山市经营舟山海鲜的餐饮企业2500家,星级饭店、社会饭店、海鲜排档、“渔家乐”等推出不同形式的舟山海鲜菜,游客可以品味不同风格的舟山海鲜菜肴,当地海鲜餐饮企业在舟山随处可见。(杨子平)

话剧《于无声处》30年后重登北京舞台

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重排的话剧《于无声处》于11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首都剧场上演。这部话剧由宗福先编剧,苏乐慈导演,1978年9月在上海工人文化宫正式演出,1978年10月在北京演出后,全国的许多剧团先后上演了这部戏,成为中国话剧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经典作品。

这部戏曾被誉为“新时期话剧的发轫之作”,与《暗恋桃花源》《倾城之恋》等并列为十大经典话剧之一。时隔三十多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再次排演,以此向改革开放30周年献礼。这次的重拍沿用了富有戏剧张力的故事,情节几乎没有改变,只是表演方式和舞台处理上更加侧重人物的情感表现,力求展示在特殊的年代中人们真实的情感状态。为了再现三十年前的舞台风貌,这次的舞台设计采用了完全写实的风格。(一欣)

线装书局推出《诗词之树》

第6篇:关于节日的诗范文

关键词:《女神》;新诗;“散文化”;反思

如果说自由诗是20世纪第一次新诗革命的重要成果,那么,与之相伴而生的“散文化”就是其突出特征。胡适“作诗如作文”的说法成为当时最具势力的话语,他的类似于分行散文的“胡适之体”也随之广受追捧且影响深远,新诗被引上了一条“散文化”的不归路。废名说得很明确:“我们写的是诗,我们用的文字是散文的文字,就是所谓自由诗。”也许正因为如此,当冰心那一段段散文文字被分行排列时,竟会造成“小诗流行的时代”。朱自清说:“新诗的初期重在旧形式的破坏,那些白话调都趋向散文化。这种走向到30年代后愈演愈烈,艾青称之为“散文美”,并成为有力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李广田在《论新诗的内容与形式》中指出:“今日新诗的一种共同特色”就是“诗的散文化”。

“诗的散文化”主要指形式自由化和语言口语化。形式自由化使新诗得以摆脱传统格律的束缚和形式的单调。朱自清曾为其合法性辩护说:“现代是个散文的时代,即使是诗,也得调整自己,多少倾向散文化。”臧克家认为诗歌的“形式固定了,就像两道长堤一样限制得河流不能壮阔地奔放”。与形式自由相联系的是对内节奏的强调与重视,新诗的抒情本质由此得到了进一步凸现和强化。新诗语言问题是五四以来讨论得最多的话题,艾青说:“最富于自然性的语言是口语。尽可能地用口语写。”卞之琳在评戴望舒《雨巷》时说:“用惯了的意象和用滥了的词藻,却使这首诗的成功显得浅易、浮泛。相反,较有分量,远较有新意的《断指》却在亲切的日常说话调子里舒卷自如,锐敏,精确,而又不失它的风姿,有节奏的潇洒和有工力的淳朴。日常语言的流动,精微化的现代感应性的艺术手段,得到充分发挥。”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们对新诗语言的独特见解。尽可能地从大众生活口语中获取活生生的语言是他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女神》在形式上洒脱自由,又具有强烈的内节奏,语言浑然天成,被誉为新诗真正的起点,是20世纪新诗散文化的典型代表。当时正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读了康白情“我们喊了出来,我们做得出去”的诗句后,唤起了胆量,向国内投寄诗作。新诗坛以异乎寻常的热情接纳了这位年轻诗人。前有《学灯》编辑鼓励:“一有新作,就请寄来。”后有闻一多“生平服膺《女神》几乎五体投地”的美誉。《女神》一版再版,不少诗人就是因崇拜《女神》而开始新诗创作的。《女神》在与五四文学革命几乎脱节的情况下辉煌崛起,并走上散文化之路,得益于日本泰戈尔热和惠特曼热给予的美学启示。在《我的作诗的经过》等文章中郭沫若多次提到:“当时日本正是太戈尔热流行着的时候,因此我便和太戈尔的诗结了不解之缘。”泰戈尔诗歌形式深深吸引着郭沫若:“那是没有韵脚的,而多是两节,或三节对仗的诗,那清新和平易径直使我吃惊,使我一跃便年青了二十年!”贯穿《女神》的重视内在韵律而在外在形式方面“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创作原则,正是从泰戈尔散文诗中萌芽的。惠特曼被称为“现代抒情诗最伟大的形式革新者之一”,他提出“现在是打破散文与诗之间的形式壁垒的时候了”。虽然郭沫若首先是以“泛神论”为基点接受惠特曼,但惠特曼诗歌独特的形式魅力却给了郭沫若更大的震撼。他说:“是惠特曼解放了我”,“惠特曼的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暴飙突进的精神十分合拍,我是彻底地为他那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所动荡了”。

《女神》审美范式形成也与日本诗坛有关。日本诗歌历来不尚对偶声律而重节奏,而《女神》创作的1916至1920年间正值日本“新体诗”运动和口语诗运动此起彼伏之时。当时日本诗人热衷于借鉴欧美诗歌,创作欧化自由诗即“新体诗”。川路柳虹《垃圾堆》将口语诗运动推向高潮,随后民众诗派、人道主义诗人群相继登上诗坛,以惠特曼为宗师,刻意追求浅显易懂的口语风格。1917年还诞生了被称作口语自由诗巅峰之作的荻原朔太郎《吠月》。和歌领域也出现了打破俳谐和歌格调而采取自由律的诗体解放趋势。如此文化氛围加上自身性格气质,年轻的郭沫若成为写诗“最厌恶形式的人,素来也不十分讲究他”。因此,《女神》虽然诞生于日本,但其汪洋恣肆的诗句、挥洒自如的语言风格和强烈的情绪节奏,与国内诗体解放的想象相契合,被推上了第一次新诗革命的历史巅峰,在整体上代表了当时新诗的最高成就。它的成功为新诗的情感方式、表达策略、散文化走向等提供了范本,同时其诗性建构方面的粗疏与随意,也清晰地显示了第一次新诗革命在文体建设方面的待完成性,并为新世纪第二次新诗革命提供了丰富的启迪。

诗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大区别在于它的音乐性,形成音乐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节奏,所以诗歌文体建设首先表现为节奏建设。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开宗明义:“诗的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也就是说,如果失去了节奏,那就不是“散文化”问题,诗已经变成散文了。所以与形式上的自由化相联系的是诗人们对内节奏异常重视,而这正是《女神》最值得称道的地方。郭沫若主张诗应该具有纯粹的内在律:“诗之精神在其内在的韵律(Intrinsic Rhythm),内在的韵律(或日无形律)并不是什么平上去入,高下抑扬,强弱长短,官商徽羽;也并不是什么双声叠韵,什么押在句中的韵文!”所谓内在律在郭沫若看来就是情绪的消长:“抒情诗是情绪的直写。情绪的进行自有它的一种波状的形式,或者先抑后扬,或者先扬后抑,或者抑扬相间,这发现出来便成了诗的节奏。”由于受到厨川白村的影响,郭沫若在留日期间构建了一座“生命的文学”理论之塔,因此他的内节奏理论是与“生命的文学”联系在一起的,他说:“我想我们的诗只要是我们心中的诗意诗境底纯真的表现,命泉中流出来的Strain,心琴上弹出来的Melody,生底颤动,灵底喊叫;那便是真诗,好诗。”郭沫若这一观点显然与弗洛依德关于艺术创造来自于生命冲动的本能力和性驱动力的理论有关,同时也有他早年倾心的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影响。在郭沫若看来,“情绪的吕律,情绪的色彩便是诗。诗的文字便是情绪自身的表现(不是用人力去表示情绪的)。”《天狗》一诗正是让情绪在循环往复中递进和变化,大起大落,形成强烈的内节奏。生命的文学观和泛神论相结合,使《女神》全神贯注于来自心底的喜悦,常常具有一种见景起兴、随物婉转的自然节奏,不少诗感应博多湾的自然节奏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格特征。博多湾西接东海和日本海,与太平洋相通,平日水波不兴,郭沫若甚至认为“比太湖的湖水还要平稳”。但每到九、十月间大风一起,排山倒海。1281年元世祖的庞大舰队即在博多湾全军覆没。《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尾注“1919年9、10月间作”,正是此时。这时的博多湾惊涛拍岸,浊浪排空,诗人惊呼:“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郭沫若说:“这是海涛的节奏鼓舞了我,不能不这样叫的。”而面对“雪的波涛!/一个银白的宇宙!”诗人也“同那海涛相和,松涛相和,雪涛相和”创作了相应的诗歌节奏。在《创造十年》中,郭沫若说:“我是感应到那种律吕而做成了那三节的《雪朝》。”

与重视内节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外节奏方面,《女神》并不特别用心。不过也有一些可圈可点的地方。朱湘就曾说:“郭君在一班的时候,对于文艺是很忽略的,诚然免不了‘粗’字之讥。但有时候他的诗在形式上、音节上,都极其完美。”如《上海印象》用圆圈式抒情结构,造成一唱三叹的韵味和铿锵有力的音乐效果。《炉中煤》采用复沓变奏,从一个意象出发、展开,又回归起点,造出既繁富又单纯的综合美感。不过总体上说,《女神》在外节奏建设方面没有太多的创新与突破。闻一多在《之地方色彩》中认为,这“也许就是太不‘做’的结果”。在他眼中,“郭君是个不相信‘做’诗的人”。捧着《女神》走上诗坛的闻一多深知过度散文化和忽略外节奏建设对新诗艺术的危害,在批评郭沫若“我们不能不埋怨他太木认真把事当事做”的同时,他在新诗外节奏建设方面十分用力。他关于诗歌音尺的划分、韵脚的设定和诗行诗节的整体安排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都依据语言的韵律及其可能出现的节奏效果,一方面暗含着对现代汉语节奏感及其可能的探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新诗文体规范建设和诗与散文严格分界的诉求。如针对现代汉语双音词多于单音词的现象,闻一多提出了“音尺”理论,强调让“二字尺”和“三字尺”差参排列,则诗句节奏显得活泼,自然流畅。此后的卞之琳在闻一多基础上提出了“顿”的概念,把它视为新诗节奏的核心问题,从而将这一理论的探讨进一步引向深入。此外,闻一多还从文字符号的造型性来考虑诗歌在视觉方面的节奏美感,认为由于汉字是象形文字,较之于西方的拼音文字,更多了一些在视觉形式方面的造型力和感染力,也因此具有了诉诸视觉的节奏美。闻一多的外节奏建设还表现为一系列韵式的大胆尝试。从《红烛》中可以看到由无韵到有意识押韵的变化。他曾向友人宣称:“现在我极善用韵。本来中国韵极宽,用韵不是难事,并不足以妨害词意。能多用韵的时候,我们何必不用呢?用韵能帮助音节,完成艺术。”可以说,正是《女神》在文体建设方面的疏漏启发了闻一多的格律诗理论,而闻一多的格律诗理论则在一定程度上照亮了新诗“散文化”的美学盲点。

诗歌是节奏的艺术、语言的艺术,自白话诗诞生的第一天起,诗人们就自觉地开始新的诗歌语言的寻找。汉民族虽然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诗歌宝藏,但那些约定俗成的语言组合经千百年的重复沿用,必然导致新鲜感的丧失和美感的减弱,不能适应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的需要。因此从大众中、从生活中获取活的语言,成为第一次新诗革命的共识。《女神》娴熟地运用生活口语,显出亲切如话的艺术风范,如《黄浦江口》:“平和之乡哟!/我的父母之邦!/岸草那么青翠!/流水这般嫩黄!”不过,问题的另一方面是,新诗以短短的历程,要对抗古典诗歌在几千年历史中积淀下来的深厚而纯净的文化结晶,显然有些力不从心。因此适当地运用、合理地改造古典文学辞藻,用以表达现代感情,也应该是新诗的一种语言策略。《女神》偶尔也采用古诗词汇,或将文言融入诗中,使之具有丰富的暗示性,从而营造出一片耐人寻味的艺术天地,如《春愁》“海语终难解,/空见白云飞”,《蜜桑索罗普之夜歌》“上有星汉湛波,/下有融晶泛流”。《女神》提供的这种艺术可能,30年代的卞之琳走得更远。他认为,在诗中“化古”是为了力求以尽可’能少的言词,为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创造尽可能大的审美空间。《尺八》反复插入“归去也,归去也,归去也——”的句子,文白变动,仿佛一股从古流到今的思乡情绪,默默注入诗中,既有古典余韵,又不失现代精神。可见,新诗回味深长的品格,有时也来源于传统诗学中含蓄蕴藉一脉的丰厚滋养。但是由于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强调的是音节的美感效果,一般不宜机械照搬古典诗词的“炼字”。当然,在保持节奏自然流畅和语言亲切的前提下,诗美世界的创造仍然需要从标题到一字一词乃至标点符号都贯穿精品意识,力求一词一标点都顾盼有神。《女神》中就有不少这样的精品,如《霁月》:“淡淡地,幽光/浸洗着海上的森林。/森林中寥寂深深,/还滴着黄昏时分的新雨。”《鸣蝉》:“声声不息的鸣蝉呀!/秋哟!时浪的波音哟!/一声声长此逝了……”《雷峰塔下》其二:“菜花黄,/湖草乎,/杨柳毵毵,/湖中生倒影。//朝日曛,/鸟声温,/远景昏昏,梦中的幻境。”正是由于精心打磨,这些诗句祛除了日常口语的零乱芜杂,音韵完美,珠圆玉润。

第7篇:关于节日的诗范文

六一儿童节时,吴奇隆刘诗诗终于再次登上热搜榜,原因是吴奇隆再次下跪求婚,

>> 刘诗诗无孕一身轻吴奇隆要荧屏办婚礼? 无“毒”一身轻 一身轻 女人无“炎”一身轻 在美国“无房一身轻” 蔡依林:无爱一身轻 党员干部要“无病一身轻” 无病一身轻(一) 为官不能一身轻 “有官一身轻” 扔掉杂物一身轻 举足一身轻 无痛一身轻 无毒一身轻 无病一身轻(二) 刘诗诗吴奇隆 无“负”一身轻,你乐我也乐 西门子:瘦得一身轻 检点宦囊一身轻等 选准镇痛药,无痛一身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医学 > 刘诗诗无孕一身轻吴奇隆要荧屏办婚礼? 刘诗诗无孕一身轻吴奇隆要荧屏办婚礼?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度假归来大方秀恩爱

六一儿童节时,吴奇隆刘诗诗终于再次登上热搜榜,原因是吴奇隆再次下跪求婚,而诗诗脸上挂着的甜蜜笑容,向世人昭示着他们精心保护的低调的幸福。“婚后求婚”仅仅是“隆诗”虐死单死狗的前奏,随后的20多天里,俩人先是被网友拍到同游丽江,随后被拍到在台湾的路边吃小吃,接着又不带助理二人世界赴日本度假,简直是在亲身主演一出超长的“蜜月连续剧”的节奏啊!

日前记者在首都机场拍摄到了吴奇隆、刘诗诗夫妇二人从日本度假归来甜蜜指数爆表的画面。当天身形纤瘦的刘诗诗穿着灰色休闲衫,外罩宽松的长款上衣,搭配牛仔一步裙,胸前挂着黑超,帽檐超大的白色渔夫帽十分有时尚度,整体打扮在休闲中透出浓浓的森女味道,正是“若曦”倾倒万千粉丝的独有魅力。吴奇隆则是上半身黑色T恤下半身白色休闲短裤,头戴棒球帽,健硕的胸肌线条被恰到好处地勾勒出来,型男魅力尽显。这对吸睛指数超高的“颜值担当”夫妻坦坦荡荡地十指紧扣示人,往昔的谨慎隐藏心思已全然不见。二人一路紧紧拉着手,面带微笑一直走到停车楼,画风十分动人。面对摄影镜头,眼尖的吴奇隆很快发现,他友善地挥手跟记者打招呼,笑对拍摄,刘诗诗也夫唱妇随,含笑致意。其间,有粉丝前来接机并送上礼物,其中还有抱着baby的妈妈级粉丝,俩人也是大方以对,满足了粉丝的签名合影要求,随后俩人登上丰田保姆车,返回爱巢。 节目洽谈荧屏婚礼

第8篇:关于节日的诗范文

祭屈原

端午节的由来有六说(即屈原说、祭龙说、伍子胥说、懋日说、夏至说、玄宗生日说),其中屈原说是民间最流行的一种说法。屈原是战国时楚国的三闾大夫,因受到妒贤嫉能的上官大夫靳尚的诽谤,被楚怀王疏远。后来,屈原由于坚持“联齐抗秦”的爱国主张,更遭到上官大夫靳尚、南后郑袖、公子子兰的陷害,遭到流放。他忧国忧民,既无力挽救楚国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溺死。“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有洗得直臣冤。”这首唐代诗人文秀的《端午》诗,深为爱国诗人屈原鸣不平,对昏君奸臣进行了无情鞭挞。

赛龙舟

端午的龙舟竞渡,是起源于我国民间的一项有趣的传统体育活动,相传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渐形成。宋代诗人坡有诗为证:“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遗风成竞渡,眷眷不忍决。”“月明中,月明中,满湖春水望难穷。欲学楚歌歌不得,一场离恨两眉峰。”(宋・黄公绍《端午竞渡棹歌》)“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惊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唐・张建封《竞渡歌》)“雪片崩涛飞彩帜,妙高台下龙舟戏”(清・陈维崧《[蝶恋花]五月词》)。在诗人的笔下,他们既阐明龙舟竞渡与屈原有关,触景抒怀,又生动地描绘了龙舟竞渡的紧张热烈的场景,令人赏心悦目,其乐融融。

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也与屈原有关。相传,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殉难后,楚国百姓每年在这里驾船把饭装到竹筒里,投到江中祭奠屈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初五,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历代吟咏粽子的诗词不少,如唐明皇诗曰:“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宋代韩元吉诗云:“角黍堆冰碗,兵符点翠钗。”黄裳有“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的佳句。据史载,明弘治年间,出现用芦叶包裹的粽子。清乾隆年间,有火腿粽子问世。如今,各种风味的粽子,已成为四时的美味小吃,备受世人的青睐。

插艾蒲

以艾草、菖蒲悬插于门户、堂屋、床头等处,源于古代端午节采集众药草之俗。艾,又名艾蒿、家艾,茎叶含挥发性芳香,味浓烈,有驱除蚊蝇虫蚁、净化空气的作用,艾绒可用于针灸。菖蒲作用类似,民间迷信它有辟邪免疫的神效。故自汉晋以来,端午节家家必插艾以应节景,唐以后更添以菖蒲,民间为“蒲龙艾虎”。京有以艾蒲束为人形者,悬于屋门。此俗在诗词中常有描述,“蓬莱宫中悬艾虎,舟满龙池竞箫鼓。”(明・庄昶诗句)“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动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唐・殷尧藩《端午日》)

第9篇:关于节日的诗范文

关键词:民俗艺术学;花朝节;祭花劝农;农耕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02文献标识码:A

花朝节又名“花神诞”、“百花生日”,节期因时代、地域的差异有二月二日、二月十二日、二月十五日的不同,但多数地区设在农历二月十五,与八月十五“月夕”相对,也就是古人在诗文中常称的“花朝月夕”。花朝节主要有种花种菜、祭祀花神、饮酒食糕、祭祀劝耕等习俗活动,纵观它的发展轨迹和主要风俗,可以看出花朝节的产生、发展与我国古老的农耕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主要通过农耕文化的视角透视花朝节日的发展演变与民俗风情,旨在更深入地了解花朝节俗演变的内在文化背景及其蕴含的传统民俗心理。

一、花朝节与花卉种植文化

花朝节的兴起与古人对花卉的认识与种植密切相关,作为物种,花卉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存在,但人们对花卉的利用是从认识它的实用价值开始的。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表明,远古时期,人们就开始有意识地利用花卉草木等植物的食用和医疗作用。先秦时期,食花之风仍然存在,如屈原《离骚》所写“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与此同时,人们也开始意识到花卉的观赏价值,《诗经》中已经有了将花卉送人的诗歌:“溱与洧,方涣涣兮。……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诗经·郑风·溱洧》)汉代以后,色彩斑斓、形状多样、芳香浓郁的花卉开始大规模的进入人们的审美领域。人类对花卉的认识从实用价值到审美文化的发展是花朝节俗形成的社会基础。

唐代,花朝节只流行于上流社会和官宦阶层,还不是一个全民性的节日。节俗也多为文人之间的觥筹交错、踏青赏花、吟诗作文。直到宋代以后花朝节才日渐从上层社会扩散到民间,花朝节的这种演变趋势与我国古代花卉种植业的发展关系较大,尽管我国花卉栽培出现较早,但花卉种植业起步则较晚。我国花卉业起步于唐代,确切地说直到中唐以后,花卉业才渐趋繁盛,出现了许多靠出售花卉为生的专业花农。许多大城市还出现了花市,如白居易《买花》、韦庄《奉和左司郎中春物暗度感而成章》诗中的描写。明清以后,随着商业的发展,花市更加繁荣,《扬州画舫录》卷四详细记载了扬州花市的盛况:“开明桥每旦有花市。盖城外禅智寺,城中开明桥,皆古之花市。近年梅花岭、傍花村、堡城、小茅山、雷塘皆有花院,每旦入城,聚卖于市。每花朝于对门张秀才家作百花会,四乡名花集焉。”

花卉种植业的发展和花市的繁荣对花朝节俗影响甚大,当花卉种植成为一种普遍性的行业,花朝节也就从文人吟诗作赋、流连光景的高雅节日演变为集体性、大众化的世俗节日。节日的民俗风情也变得丰富多彩,尤其是增加了许多与花农生活紧密相关的一些习俗,如祭花神、选种、祭祀劝耕等等,这些节俗都体现了花朝节的农耕文化特点。

二、花朝节的农事祭祀和劝农活动

历代花朝节祭祀的主要对象为花神,传说中的花神即《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的“女夷”:“女夷鼓歌,以司天和,以长百谷禽鸟草木”。高诱注:“女夷,主春夏长养之神也”。花神不仅掌管着百花的生长枯落,还兼顾着庄稼的繁茂收获。为了使自己的农田获得丰收,许多农人在花朝节这一天都要举行庙会庆祝,也有地方专门建造一些花神庙,里面有十二花神的塑像,供人们供奉祈福。如《吴郡岁华纪丽》卷二载:“虎丘花农争于花神庙陈牲献乐,以祝神厘,谓之花朝。”《清嘉录》卷二引清代蔡云诗歌《吴歈》:“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诗中描写的正是江南民间祭祀花神的风俗图景。现在在北京丰台地区和南京雨花台地区还留有花神庙的遗迹,每年花朝时节,都有花农在此卖花,但祭祀花神的习俗已逐渐被淡化。

有些地方在花朝节祭祀土地神,《淳安县志》(明嘉靖刻本)卷一载:“花朝二月二日,东西坊市为会务以华丽相高,其间有露台,甚奇巧,然亦观上人好尚而为之,乡间于是日祭里社。”关于土地神,其最早的神职就是主宰各种植物、庄稼的生长、收成,人们认为庄稼的丰歉完全取决于它的喜怒,便用祭祀、祈求的方式祭拜土地神,以获得粮食的丰产。花朝节对土地神的祭祀体现了人们对农业丰歉的关注与祈求丰产的心理。

中国的劝农制度始于周代,汉代以后形成了皇帝亲耕、皇后亲桑的礼仪制度。宋代时劝农政策更为完善,各地设专门的劝农官员进行劝农活动。《佩文斋广群芳谱》引《风土记》云:“宋制,守土官于花朝日出郊劝农。”《梦梁录》卷一“二月望”:“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此日帅守、县宰,率僚佐出郊,召父老赐之酒食,劝以农桑,告谕勤劬,奉行虔恪。”明清时期,花朝节劝农习俗仍沿袭前朝,明朝宣宗皇帝在花朝节还曾写诗赠送大臣,诗中体现了对农事的关注之情,并借此告诫官员及时进行劝农活动,《山东通志》(明嘉靖刻本)卷三十七记载其诗《花朝诗赐兵部尚书张本》。可见古人认为花朝节是种植瓜果蔬菜的最佳时节,此时的辛苦耕作将会带来秋季的收获,所以朝廷官员借此时机劝农耕种。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