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石能源范文

化石能源精选(九篇)

化石能源

第1篇:化石能源范文

最近,一项由清华大学等研究机构的学者完成的研究引起广泛注意。这一研究讨论了我国供暖造成的排放对人均期望寿命和其他健康指标的影响。一些媒体将研究的结果解读为供暖造成的大气污染造成了北方居民比南方居民期望寿命低5.5年,一时舆论大哗。

抛开媒体对研究结果是否存在误读的争议不谈,这一研究触碰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化石能源使用和健康的关系是什么?

化石能源也有功绩

高耸的烟囱中升腾的黑烟、汽车难闻的尾气排放,这一景象恐怕是大多数民众对燃煤、燃油等石化资源使用的直观印象。无论是温室气体排放,还是对民众健康有直接印象的总悬浮颗粒物等污染物的排放,的确都和石化资源的使用密切相关。以全球聚焦的温室气体排放为例,正是由于工业革命后石化资源的大量使用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造成了全球平均气温的持续上升。而我国民众也明显感到伴随经济发展,电力、汽油消费的快速上升,以及大气环境的不断恶化。

在针对污染对健康的研究中,和石化资源使用密切相关的大气污染对健康的负面影响大多得到证实。因此,不少关心环境与健康的热心人士,常常对于石化资源的使用保持负面的态度。

那么,石化资源的使用对健康真的是百害而无一利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石化资源的大规模使用是支撑工业革命后现代经济发展的柱石,而工业革命后,无论世界人口总数还是人均期望寿命都有飞跃式的增长。大量研究证实,无论是根据历史数据纵向分析还是对不同国家纵向比较,我们都可以观察到能源供应能力强的国家,其健康水平往往较高。

除了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收入和用于健康卫生的公共投入外,石化资源及其产品(如电力)的廉价供给对健康的正面影响是多方位、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的。以燃煤供暖对健康的影响为例,燃煤带来的污染固然造成了心肺系统疾病发病率提高等负面影响;但是通过燃煤而实现廉价供暖,也会让更大范围的北方居民避免暴露在极为寒冷的环境中,这也会降低寒冷季节居民心血管疾病引发猝死的风险。如果因为燃煤污染而不提供或少提供供暖服务,那么对居民的健康很可能反而带来负面的影响。

即便是采用天然气代替燃煤供暖,供暖成本上涨也会挤占更多公共财政和居民可支配收入。考虑到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的经济水平和财政收入,这一间接对居民健康的负面影响很可能也是显著的。

石化资源对健康的正面影响还体现在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方面。根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Barnosky的观点,正是由于工业革命后人类能源使用方法和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石化资源大规模使用,家禽的数量才有大量的增长。这一增长带来的,是工业革命后肉蛋等的供给量巨额提高、价格大幅下跌,使广大中下阶层居民能以便宜的价格更多的摄入蛋白质。

与此同时,塑料等石化资源产品的使用,也使反季节蔬菜等价格大幅下降,极大的均衡了冬季居民摄入的营养。这不仅对居民的健康有极为正面的意义,也支撑了更多人口更好的生活。

绿色税改,才是调节之道

石化资源的使用既对提升人类健康水平和寿命延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因其严重的污染排放对居民的健康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因此,无论是高唱赞歌或一棒子打死,都不是客观评价石化资源使用的正确态度和方法。那些看到石化资源的污染就大声疾呼回到自然生活、停止采煤用油的政策建议更会带来深重的人道主义灾难和更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

以塑料这种石化资源产品为例,全面禁绝其使用,只会造成市场对各种纤维的需求高度依靠树木,从而导致更严重的林业开采和快速生长经济林对原始森林的取代等严重后果。

评价石化资源使用对健康的影响,需把握两大原则:一是客观认知技术水平的约束,二是树立“有效使用”的观念。以燃煤供暖为例,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大规模用天然气代替煤供热,就会带来供暖成本的大幅攀升,这是由现有技术条件限制造成的,短期内无法改变这一现状。

同时,降低供暖水平固然有损害公众健康之虞;但过度的供暖水平对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等的效果有限,还会带来严重的污染。有效的供暖水平,应当是抵消了燃煤污染带来的损害后,对居民健康具有促进作用的最大温度设定。低于有效温度设定,则供暖不足;超过有效温度,则供暖过度,造成供暖带来的健康损害过大。

而确保“有效使用”的关键是让石化资源及其产品价格充分体现环境污染损害。要看到,我国由于石化资源的生产和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不仅造成了全面性的污染问题,更重要的是造成了“环境不公平”。因为石化资源及其产品价格过低,没有体现其环境损害成本,造成资源开采地和产品生产地受到了严重污染,当地居民利益受到严重损害;但获利的却是资源开采者、产品生产者和远在其他地区的消费者。

这样的结构只会造成过度消费、过度开采和过度生产,当地居民健康受损但未得到足够补偿,但消费者健康获益却未足额支付他们对当地居民带来的损害。要解决这种过度污染和环境不公平、确保石化资源使用的有效,就应当着手进行“绿色税改”。

所谓“绿色税改”,就是通过环境税等市场型政策工具将石化资源开采和生产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损失纳入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成本中;并运用税收所得补偿因环境污染而受损的当地居民。

要特别强调的是,绿色税改不仅是加税,还要减税。由于环境税等非扭曲性税种的开征,财政对所得税等扭曲性税种的依赖程度可以下降。因此政府可以通过降低扭曲性税种税率来冲抵环境税开征对经济运行产生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绿色税改还能通过市场机制激励节能环保技术的利用和开发。

第2篇:化石能源范文

遥想当年,煤炭的老大地位难以撼动,哪怕是列宁、斯大林也无法用一己意志让其极为重视的石油迎头赶上。

到了普京时代,煤炭石油早已易位,新的“大帝”又要扶煤炭一把。不管谁扶谁,强人们都想将能源消费结构调整至自己认为合适的组合中。俄罗斯的煤炭储量固然排世界第二,但这种意志的实现往往远不似市场的自由调节那么水到渠成。

列宁的偏爱

对于在短时间内迅速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的苏联来说,其工业成功必离不开能源产业的先导性发展。事实恰是如此。这个国家首位领袖列宁便对能源产业极为重视,他坦言:“只有在矿物燃料的基础上。作为共产主义社会基础的大工业才可能实现。”

可他的其产主义梦想却首先遭遇了一场国内革命战争。这场1917-1922年的战争中,那个用来建设共产主义社会大工业的矿物燃料基础首先成了布尔什维克政权得以扛过战争生存下来的基础。那场战争中列宁的多次讲话中都可见到“燃料短缺”这个词组,他强调要不惜一切代价让火车重新开动起来,并多次指出“燃料危机威胁着苏维埃政权”。于是,他一边厢抵御多国干涉军和白军,另一边还不忘向各地派出专家和技术人员,寻找煤炭、石油、页岩和泥煤。联共(布)第七次代表大会强调,煤炭、石油、钢铁是保证苏维埃共和国经济繁荣和外部安全的重要工业领域。

据列宁当时的图书管理员马努恰良茨介绍,一本名为《俄罗斯铁路》的地图册是列宁的案头工具书,那上面被列宁标注出许多油田信息,可见其对石油产业的重视。但是就像第七次代表大会的表述一样,在苏维埃政权乃至列宁本人当时的许多表述中,煤炭都排在石油的前面。无论出于什么考虑,这都从一个侧面显示了煤炭在当时领导人心目中排在石油之前的地位。

战争之后,列宁提出要将国家的电气化视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技术手段。他那句名言“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整个国家的电气化”,将这一技术手段抬升到了极高的政治地位上。

于是,苏维埃政权从1921年开始实施著名的《全俄电气化计划》。就像联共(布)第七次代表大会和列宁本人强调的那样,能源产业在这个计划中被放到了基础性地位。该计划对各种能源品种进行了详细对比,并给出了这样的判断:“在俄罗斯诸种能源品种中,石油占据着特别的优势地位,这是由其开发的简易程度和运输的便捷程度决定的”,“对石油的开发正开始取代煤炭开发的地位,许多经济学家确信,我们达成电气时代之前的过渡时期将是一个石油时代。”

很显然,在案头书中标注大量油田信息并曾准确地指示专业人士将油田勘探重点放到乌拉尔一伏尔加地区的列宁很偏爱石油,这才有了《全俄电气化计划》对石油的特别强调。

早在1918年5月,列宁就签署了石油产业国有化和国家专营石油开采及石油制品的命令,在刚刚夺取政权之际他便急于将黑金产业夺取到手,从中更可见其对这一能源品种的重视。但奇怪的是,在《全俄电气化计划》的能源开采规划部分,石油却只“分得”未来能源消费10-11%的比例,远低于煤炭。

按照规划,1920年开采量分别只有870万吨和390万吨的煤炭和石油到1935年开采量要分别达到6230万吨和1640万吨,也就是让煤炭开采量增长至原先的7.1倍,让石油开采量增长至原先的4.2倍。这多少还是让人感觉列宁之前对石油的强调仍得屈从于现实。

或许是应了那句话,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立国之初,煤炭产业工人的力量显然更加强大。1923年,采矿工人举行的罢工数量最多,达到155次,共有77189名矿工参与。他们要么抱怨工资太低,要么不满于拖欠工资。庞大且多有不满的这个群体不可能不引起领导人们的重视。煤矿工人在中央便有更多的利益代言人。有观点认为,当时强大的“煤矿产业游说团”让石油始终无法取代煤炭。

从苏联立国到30年代,石油都始终没能竞争过煤炭。1928年,苏联能源消费中煤炭与石油的比重分别为30.1%和10.9%。而到了1937年,这组数字则为47.5%和16.1%。《全俄电气化计划》完成的1935年,煤炭开采量达到1.098亿吨,石油开采量则为2520万吨。

德国的榜样

其实,从苏联立国之初的情况来看,煤炭与石油产业都面临着严峻状况。《全俄电气化计划》中,煤炭的开采规划中明言,在1930年前恢复和改造被破坏的煤矿,并新开发50处新煤矿。这方案以“恢复”为先期目标,实在是因为一场国内革命战争将煤炭产业几乎破坏干净。

顿涅茨克、莫斯科州、乌拉尔地区和远东地区煤矿矿井的地而设施被彻底摧毁,其中许多矿区矿井被注水,而矿井无人维护后的自行崩塌加剧了整个煤炭行业的惨状。苏联成立的1922年,全国才开采了1120万吨煤炭。1913年这个数字是2920万吨,可见国内革命战争破坏之烈。

石油产业同样如此。在沙皇时代依靠诺贝尔家族和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经营得到迅速开发的巴库冲田在经历了国内革命战争后已经基本停止运转,而它当时是新政权除格罗兹尼外唯一的石油来源。

战争之后,巴库油田地面设施的木质部分基本被腐蚀殆尽,金属部分也大多锈蚀,重要设备大多已被拆掉运走,可当时并没有其他设备和材料用来更替被拆掉的。更严重的则是管理人才及石油工人的缺失。一部分工人被征调到战场上,大批亚美尼亚裔工人则在巴库于1918年爆发的一场反革命运动中远走他乡。1913年,巴库石油工人为30650人,1920年仅为10032人。1913年,全国开采石油1030万吨,1920年仅为390万吨。

从数字上看,煤炭的“起点”比石油略高,但远不到30年代二者差距那么大。除了旷工力量大及其游说团数量多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德国的示范效应。

1931年,德国的两位化学家伯吉斯和波施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帮助他们获奖的便是他们研究的煤制油技术。波施既是一位化学家,同时又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化学工业康采恩德国IG法本公司的董事会主席。

这家公司曾资助纳粹党及希特勒,之后一直与德国法西斯势力有着密切联系。而两位化学家的煤制油技术恰恰就是在德国纳粹政府的需求下被研究出来的。当时纳粹政府的考量是,用煤制油技术所制得的燃料来让多煤少油的德国“扬长避短”。在纳粹发动的二战中,这种技术为纳粹德军提供了燃料方面的极大帮助。

但这种煤制油技术有一个致命缺陷——成本太高。它的生产成本是当时从墨西哥进口的石油价值的45倍。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仅仅为了满足希特勒的需要而不考虑成本研究出来的技术,尽管它获得了诺贝尔奖的肯定。当时希特勒说:“我们必须获得燃料独立地位,这将直接决定战争的结局,而为取得这种地位所付出的成本是无需过多考虑的。”

就这样,德国在30年代“押宝”煤炭,并且还取得了工业生产中的诸多成功。这对于当时深受德国影响的苏联政府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诱惑。德国的表现让苏联领导人一度相信,没有石油,国家一样可以成功。于是,莫斯科也开始将目光投向煤制油技术。1930年,苏联计委甚至已经做出50%液态燃料从煤炭中获取的计划。

而这种政策上的倾向性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石油在30年代也无法超越煤炭的局面。

斯大林也难挺石油

确立了农业集体化政策的苏共十五大上,斯大林讲话称:“谁在石油工业中拥有优势,谁就在未来的战争中占据主动。”

苏联新领袖的话再明确不过,要着力发展石油工业。其实,自丘吉尔在一战前让英国海军改用石油那次战略决策取得巨大成功,“煤转油”已经是世界性的趋势。所以斯大林同列宁“英雄所见略同”,他们只是都注意到了世界趋势并看到了石油相对于煤炭的优势。在那前后的一系列表态中,斯大林都表达了对发展石油工业的期待。但无论是“第二巴库”还是迅速用石油取代煤炭的目标都没能实现。若非二战的逼迫,石油产业在苏联恐怕仍难以得到足够重视和发展。

斯大林对石油的重视体现在“第二巴库”这一目标的提出上。巴库和格罗兹尼是布尔什维克上台时这个政权仅有的石油来源,而巴库则更是世界闻名的拥有战略意义的石油产区。所以,“第二巴库”的提出体现了斯大林为苏联谋取新的能源来源的战略意图。

在苏其十七大上,斯大林心腹莫洛托夫发言称:“除巴库和格罗兹尼,马伊考普、恩姆巴、土库曼尼亚、克拉斯诺沃茨卡、巴什基里尔等石油产区也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1940年之前,上述地区都没能成为斯大林理想中的规模石油产区。1940年,巴库产石油仍占苏联总石油产量的71.4%。

苏联从1929年开始实施五年计划。当时,式的浮夸风已经开始出现,苏联计委在制定石油产业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将计划一改再改,最终定为在1933年前将石油产量推高至年产4500万吨。这明显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最初,计划完成不利,石油部门只得在部门内找所谓的“破坏者”,为其安上这一罪名,将所有责任归到他们身上。这一方式在几年后的“大清洗”中得到发展,导致苏联损失了数千名石油专家和工人。

但是,到了1931年5月,苏联石油产业却宣布他们仅用了一半时间就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此,斯大林还专门对他们予以表彰,并向全国通报这一喜讯。当然,这一所谓成绩里面有不少的水分。

首先,这里少不了虚报产量等因素。其次,是巴库和格罗兹尼两个老牌油田的“家底”帮了石油工人们。那两年半中,这两个油田出产的石油似没有开采尽头般的源源不断。实际上,那是因为油田被迫采取掠夺式开采,在短时间内对两个油田进行不谋求长远的开发。虽最终保证了数字上的产量,却对油田的后续开发造成不良影响。当时苏联的石油专家弗洛洛夫曾言:“现在开发得越容易,往后开发就越难。”

到了第二个五年计划,弗洛洛夫的判断果然成真,石油产量每况愈下。到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的1937年,年初预计产石油1.38亿吨,但年底却只采出4680万吨。正如上文给出的数字,此时煤炭在苏联能源消费中已经占到47.5%,而石油却只有16.1%。

除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掠夺性开发,技术、人力、设备、运输工具等因素的供应不足是导致这一结果的另外一些重要因素。这些问题都凸显了苏联当时无法拿出大笔资金投资到石油产业的窘境,这实际上也是此后几十年一直困扰苏联石油产业的问题。

投入不足也体现在石油勘探上。这五年中,苏联几乎未进行任何石油勘探。

最让人头疼的还是石油的运输问题。当时的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成员洛莫夫介绍,格罗兹尼油田甚至因为石油无法运出而长期处于不饱和生产状态。按计划,苏联原本要修建多条石油运输管道,但实际上只建成了吉利耶夫-奥尔斯克和伊辛姆巴-乌法这两条,而这远远不够。

最终,第二个五年计划中,石油开采量仅增长了32.7%,距离计划目标极远。为此,整个石油产业领导部门的干部都于1937年被逮捕。在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总结性文件中如此说道:“石油该让出自己的地位了,它已经不是苏联主要的能源品种。在总的能源需求中,石油需求也将降低。”与石油形成鲜明对比的当然是几乎达到能源消费一半的煤炭。

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被斯大林树立为工业建设偶像的斯达汉诺夫恰恰出现于煤炭产业。这也成了让石油工业相形见绌的一大历史事实。

到了第三个五年计划,计委仍像以前一样频频更改计划方案,这也是开采量始终上不去而被迫做的事情。他们固然可以继续在石油部门寻找“破坏者”,但这个借口已经愈发失去效力。大规模的勘探工作开始在一些重点区域展开,萨哈林、中亚等地区都进入了苏联石油专家们的视线。

幸运的是,他们于30年代末期终于在乌拉尔伏尔加地区找到了大油田,让列宁当年的战略决策和斯大林的“第二巴库”计划成真,也让苏联在二战之前找到了宝贵的新石油产区。这一发现也让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石油表现看上去好了一些。

第3篇:化石能源范文

【关键词】化企业;基础能源管理;业务流程;作用

1.前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能源短缺和利用效率偏低等问题已对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制约。作为能源消耗大户的石油石化行业,其能源需求量随生产规模的扩大日益增加,能源成本在企业操作成本中的比例较大。因此,如何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和手段,降低企业能耗和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已成为国内外石油石化企业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

面对当前形势,国家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实施节能减排。集中体现了我国在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方面的重要举措。针对石化行业,逐步实现能源信息化管理,是落实国家节能减排目标,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企业管理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石化企业能源管理现状及用能特点分析

炼化企业对能源的依赖度很高,其生产过程中对燃料、电力、蒸汽和水等能源介质的需求很大,而每种能源介质的平衡变化均将影响甚至制约其他能源介质的生产与使用[1]。节能降耗一直是企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除了依靠节能技术降低能耗外,向能源管理要效益同样是企业努力的方向。

近年来,石化企业在能源管理方面持续地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但由于装置结构、技术水平,尤其在当前企业管理模式下,能源计划、能源调度等采取多头分散管控的方式,缺乏集中统一的管理;物流、能源流、信息流不能有效结合。相比国外先进企业的管理方式,国内石化企业在能源管理方面存在着较多不足之处。

石化企业的生产过程有其自身特点,生产连续性强、工序关联性大、整个系统的稳定性要求较高。因此,石化企业用能过程有以下几个方面[3]的特点:

(1)生产能耗较高,占加工成本比例大

石化企业作为能量密集型高耗能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耗占我国工业总能耗的一半以上。以炼油过程为例,综合能源消耗量占原油加工量的8%~10%,折合炼油综合能耗约65千克标油/吨。

(2)生产换热过程多,能量系统复杂

炼油化工能量系统是炼化生产过程中与能量的转换、利用、回收等环节有关的设备所组成的系统,包括热回收换热网络子系统及蒸汽、动力、冷却、冷冻等公用工程子系统。石化工业加工过程中,冷、热物流(过程物流、公用工程物流等)之间的换热过程经常发生。如炼油过程主要是通过物理的办法,按照各油品沸点的差别进行分离,完成加工过程。物料之间换热频繁,相互之间构成了庞大的换热网络。

(3)能源管理涉及部门多,业务流程繁杂

从能源的进厂、分配、消耗到能源的计量、监控、考核,能源管理涉及到的企业部门众多,管理业务流程复杂,大量的能源数据需要在各业务部门之间传输,数据分散程度大,集中化管理存在较多困难。

3.基础能源管理系统方案架构设计

3.1 业务流程梳理

针对石化企业能源数据量多,管理难度大的问题,在借鉴国外企业先进能源信息化管理方式的基础上,对能源管理业务流程进行了重新梳理。石化企业基础能源管理系统应该实现从计划、调度、操作运行到统计、考核整个业务流的全方位闭环管理,做到“事前有预测、事中有监督、事后有考核”。

基础能源管理系统的业务流程[4]如下图所示:能源计划岗发起能源预测需求,通过对企业已发生的能源产耗数据进行分析,结合实际生产条件,对能源生产和消耗情况进行预测。能源计划人员根据能源预测结果和其他信息制定能源供需计划。能源调度岗对能源供需计划进行执行,形成能源调度计划数据。数据通过审核后由能源统计岗接收,进行数据的加工分析,形成能源结算、供需、平衡、成本消耗等各种能源报表。能源考核岗对通过审批的能源统计分析数据进行收集,计算各种KPI考核指标分数,对已发生的用能行为进行考评,并将考核结果反馈至能源计划岗,为能源预测和能源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图1 基础能源管理系统业务流程

图2 基础能源管理系统功能模块图

基础能源管理系统下属各主要业务流程介绍如表1所示。

3.2 系统方案架构

结合石化企业生产耗能特点,从满足业务需求角度出发,基础能源管理系统可以划分为一下几个功能模块:能源预测、能源计划管理、能源调度管理、用能过程监视、能源实绩管理、能源设备管理、能源统计分析、质量环保管理、能源考核管理等,以满足企业对能源的系统管理与充分利用。基础能源管理系统功能模块图如图2所示

基础能源管理各子模块基本功能包括:

(1)能源预测(在线预测决策、能耗预测分析、用能负荷预测等);

(2)能源计划管理(能源计划编制、跟踪等);

(3)能源调度管理(能源计划调度、实时调度、调度报表管理等);

(4)用能过程监视(能源数据监视、异常数据报警等);

(5)能源实绩管理(实绩分析、归档、查询、对标分析等);

(6)能源设备管理(能源设备监视、管理等);

(7)能源统计分析(统计报表管理、统计分析等);

(8)质量环保管理(质量监测计划制定、质量数据管理、污染物排放监测等);

(9)能源考核管理(KPI考核、信息)。

以上各功能模块共同组成了基础能源管理系统。现代炼化企业通过对MES系统、ERP系统、PCS系统等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形成了企业信息化总体架构。其中,基础能源管理系统与能源优化等其他子系统协同运作,共同构成了能源管理中心,成为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

3.3 基础能源管理系统在石化企业的作用

基础能源管理系统通过对用能设备实现在线集中监控,在实时能源信息的基础上,做到对能源的科学管理与调配,合理使用企业能源。在全厂能源介质平衡基础上,搞好各种能源介质的综合利用,进而优化企业的能源结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内一些石化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在能源信息化管理方面做出了较为有效的尝试。例如,中石化镇海炼化公司进行了企业能源平衡与优化调度系统的建设,实现了企业对主要能源介质的实时监控和综合管理,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提高了能源管控水平,实现了企业的系统性节能。

基础能源管理系统作为企业能源管理的重要工具,对能源设施和能源系统实行集中化管理,为石化企业生产管理带来了显著作用[5-6]。

(1)减少能源系统运行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基础能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对能源系统管理模式的完善将发挥重要作用。其基本目标之一是可以实现简化能源运行管理,减少日常管理的人力投入,节约人力资源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2)加快系统的故障处理,保障企业安全用能

能源管理系统能迅速从全局的角度了解系统的运行状况、故障的影响程度,及时采取系统的措施,限制故障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并有效恢复系统的正常运行。其中能源调度、用能过程监控等系统功能保证了企业生产用能更安全、更可靠和更经济。

(3)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

能耗需求的科学预测和能源计划的合理制定,为企业能源供需平衡提供保障,实现炼厂对各种能源介质的充分利用,减少能源的不合理散放,提高企业用能水平。同时,能源管理系统能对企业“三废”的产生和排放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和严格管理,为生产节能和环境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4.结束语

作为现代化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构建能源管理的信息化系统正越来越受到企业决策者的重视。而基础能源管理系统作为企业能源管理的得力工具,对企业能源管理发挥着巨大作用。相信通过对基础能源管理系统功能的不断完善,进一步提高石化企业能源管理的综合水平,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为“两化”融合添砖加瓦,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占强,张浩.石化企业能源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电脑与电信,2011(6):61-62.

[2]刘占强,张浩.石化企业能源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电脑与电信,2011(6):61-62.

[3]郭文豪.石化工业用能特点及石化节能新技术[J].通用机械,2004(9):8-10.

[4]丁毅,陈光,等.钢铁企业能源流管理模型与系统架构探讨[J].钢铁,2012,47(10):87-91.

第4篇:化石能源范文

石家庄市多年平均可利用的水资源量为22.4亿m3,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76m3,仅为全国人均值的1/8,世界人均值的1/25,属极度缺水区。一方面,近年来降雨量偏少,石家庄市地表水总量锐减,全市6条主要大河除冶河和淖沱河有少量基流外,其余全年断流因长期超采地下水,地下水资源得不到及时保护和涵养,致使地下水位平均埋深由上世纪60年代的6~7m下降到2002年的28.68m;同时,由于部分河道上游省区工农业用水量不断增加,人境水量也在急剧减少。另一方面,洪水泛滥造成巨大损失,石家庄市建国以来先后遭遇了1956、1963、1996年3次特大水灾,仅“96.8大洪水”冲毁耕地59.1万亩,砂压耕地37.5万亩,冲淤毁坏机井2.63万眼,冲毁道路3100km,损坏、倒塌房屋200多万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77亿元。在丰水年汛期,为确保堤坝安全,黄壁庄等水库大量弃水,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基于以上原因,按照十六大提出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思路,面对现今水资源十分紧缺的大环境, 科学调度,抓好岗南、黄壁庄等水库的管理工作,实现“由单一抗早向全面抗旱,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的两个转变,推进洪水资源化进程,对石家庄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坚持科学调度,合理安排蓄泄 通过水库这一防洪兴利工程实现洪水资源化的目标, 可以采取四种方案,这方面已通过许多水利工程顺利实施。一是分期蓄水,逐步抬高汛限水位;二是通过分析计算提高汛限水位三是预蓄预泄,少弃水,多拦蓄四是主汛期泄洪腾库,使下泄流量尽量符合水库兴利发电机组最大出力和下游灌溉、水产养殖及生态引水等要求。 分期蓄水一改过去整个汛期完全按汛限水位控制库水位的传统,而是经过科学测算,根据多年降雨时空分配规律,把整个汛期按降雨频率的大小划分为前汛期、主汛期、后汛期。前汛期可以采取预泄腾空库容,通过与各用水户协调增加供水量,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用水户的需求, 腾空库容为主汛期防大汛、抗大洪做好充分准备,严格控制在汛限水位以下后汛期可根据流域多年降雨规律及中短期天气预报适当抬高汛限水位,拦蓄洪尾,实现多蓄水的目标。黄壁庄水库的成功经验是主汛期水位严格控制在汛限水位之下, 后汛期8月11日至9月15日,按天气预报情况相机适当抬高汛限水位,至9月底汛期结束时水位可升至正常蓄水位120m。水库枢纽可以通过除险加固, 经科学计算、专家论证适当抬高汛限水位,黄壁庄水库除险加固完成后,经过大坝安全鉴定分析及调洪演算,汛限水位已由原来的114.0m抬高到115.0m。通过预警预泄措施,可以延缓或错开洪峰出现的时间,减少洪水人海量,使沿途地下水得到及时补充,从而达到补充地下水的目的。 2.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 增加科技投人,利用先进的通信设施、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设完善暴雨洪水预警预报、雨水情自动测报和洪水调度等现代化信息系统, 提高预报精度,增强汛情灾情分析能力,完善防洪调度手段,提高防汛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增强流域防洪减灾能力,以加快洪水资源化进程。 3.加强水库防洪调度研究 立足于水库流域汛期降雨量和径流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分析其不同时期的量级差别,采用分期抬高汛限水位的方式既重视大暴雨的防御,又注重大汛后的汛期雨洪拦蓄,既把暴雨洪水看作必须防治的自然灾害,又视为宝贵的可利用资源,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事实证明是完全可行的。 《岗黄两库汛期联合防洪调度方案的研究》采用一般的洪水分析与模型调度方法,还结合水库下游河道的行洪水位、淹没范围,以及定量洪灾损失计算,探讨了结合洪水预报进行水库调度可削减洪峰和减轻洪灾损失的具体程度,其研究途径开拓了水库防洪调度研究的新途径。该成果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强,曾在抗御“96·8”特大洪水实践中成功发挥了一定作用。“预蓄预泄”和“拦蓄洪尾”等科研项目,解决了防洪安全和保护水资源的矛盾,开辟了雨洪资源利用的新途径。 4.采用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 实现洪水资源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需要全流域甚至临近流域共同采取各种措施,上下联动,才能达到目标。在工程措施方面,要大力开展流域综合治理, 在水库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大力推广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开发梯

第5篇:化石能源范文

到2015年,国内炼油产能供大于求的局势将逐渐显现:每年汽油过剩60万吨,柴油过剩约300万吨。加上中东地区炼油装置的集中投产,我国成品油市场面临激烈竞争。 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石化企业一直在艰难中度日。受今年以来油价上升的影响,石化行业的总成本已经提高,但需求却处于低迷状态。这使得石化产品的价格难以获得有效支撑,加之整个行业正处于周期性低谷,迄今为止,石化企业的生产经营仍难获得有效提高。 本刊记者走访了中国石化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舒朝霞,请她谈谈当前石化企业的现状与未来。 石化渐出困境 记者:2008年,我国化工产品消费量首次出现了负增长。与去年相比,今年上半年的市场情况是否有所好转? 舒朝霞:上半年,随着国民经济的企稳回升,国内成品油市场和化工市场也呈现了逐季回暖的迹象,其中尤以合成树脂消费增长加速。 上半年我国原油加工量1.59亿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原油进口量为8461万吨。上半年我国原油加工量和进口量均呈现逐月增长趋势,其中6月份原油加工量几乎达到去年的次高点。 记者:原油加工量和进口量的逐月上升是否意味着我国成品油市场需求的逐渐回暖? 舒朝霞:从上半年汽油和煤油的消费量来看,成品油市场确实出现了逐渐回暖的态势。由于乘用车销售持续火爆,保有量稳步增长,同时民航客运量稳中有升,汽油和煤油均保持上升态势,同比分别增长3.6%和11.8%。 但是,从成品油整个市场消费来看,上半年我国的成品油消费依然没有恢复到去年的消费水平。按国家发改委的统计数据,我国上半年国内成品油表观消费为9781万吨,日均消费54.04万吨,同比下降4.3%。但若按终端消费测算,我国上半年成品油实际消费量约为10240万吨,同比下降1.4%。造成成品油消费同比出现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货运需求下降导致的柴油车出行和使用强度下降,柴油消费日均同比下降9.3%。 另外,我要补充一点。今年上半年全国乙烯当量消费达到1280万吨,同比增长了17.8%。若扣除在价格大幅波动的情况下,废旧塑料的应用、电石法聚氯乙烯的生产及企业库存的变化等因素对乙烯当量消费的计算产生的较大影响,国内正常经济增长带动的乙烯当量消费在1125万吨,同比增长为3.5%。乙烯产品的消费量可以被看做是石化产业的一个晴雨表,乙烯消费量的增长是石化行业正在回暖的一个表现。 年底经济触底 记者:那您是否同意,目前我国石化行业正在渐渐走出低谷,市场形势已经回暖? 舒朝霞:石化产业是依托于我国整个国民经济而发展的,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大环境的变化也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从国际宏观经济形势来看,由于全球就业形势进一步恶化、消费者和企业家信心指数仍处于景气临界值以下。住房市场尚未走出谷底,金融市场依然处于受损状态,表明世界经济衰退尚未结束。但消费者信心逐渐增强、积极财政货币政策以及推出的力度空前的宏观经济刺激方案,美国等部分经济体初步出现了积极变化信号,使未来世界经济下行风险显著下降。 我们认为,短期来看,预计在我国政府当前实施的大规模财政和货币刺激措施带动大规模投资的支持下,未来一两个季度我国宏观经济有可能会继续保持缓慢回升态势,但经济增速出现明显好转的可能性不大,预计2009年我国经济能实现GDP增长8%以上的目标。 记者:依据您对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请您为我们分析和预测一下今年的石化市场发展状况。 舒朝霞:根据目前市场的发展情况,我们对今年的石化行业发展已经做出了一个初步的分析和判断。 2009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将逐步企稳,国际原油价格稳步上扬,石化产品价格将有所提高。价格上涨会使废料应用有所增加,同时国内电石法PVC生产增加也使得进口会减少,同时下半年重置库存不复存在。因此预计2009年下半年乙烯当量消费为1210万吨,略低于上半年水平。全年乙烯当量消费在2490万吨,同比增长18.2%。若剔除上述因素全年增长5%~6%。 合成树脂需求量将达4140万吨,同比增长8.2%。合成纤维需求量将达2400万吨,同比增长11%。合成橡胶需求量将达290万吨,同比增长11.5%。合纤原料需求量将达2635万吨,同比增长9.2%。

第6篇:化石能源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石油企业;发展策略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

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即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等形式,尽可能地降低高碳能源的消耗,以缓解温室气体对气候的影响。可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将环境与经济放在同等位置上的经济模式,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

(一)化石能源紧缩

就全球趋势来看,化石能源的经济成本在逐年看涨。从世界能源结构上来看,化石能源的使用成为温室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特别是煤炭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但是作为不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已经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危机。因此,就如何高效利用现有的有限能源,并加速开发新能这一方面,人类已经达成共识。

(二)发达国家的经济过渡与发展我国家的经济转型

“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模式让众多发达国家一跃成为国际经济水平层面的佼佼者。然而享尽自然给予的各种“恩宠”后,这些“先进者”开始重视环境保护的问题。从工业发展历史来看,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就已经完成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转型,即发达国家已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经历了高碳经济阶段,在转型结束后开始降低能源消耗量,并在全世界都提倡低碳经济的时代,成功完成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过渡。而发展我国家高碳经济阶段的起步就比发达国家晚,此时的发展我国家的经济正处于高碳经济的高潮阶段。也正是此时我国的能源储量和环境状况也亮起了警示灯,因此,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向低碳经济转型。

(三)温室效应向人类提出的挑战

全球变暖使得气候异常,暖冬、酷暑等极端的恶劣天气频繁出现。冰川融化使得大量北极熊失去栖身之地,甚至会因为捕不到食物而溺死海中。水平面上升,大陆板块随时都可能被大海吞噬。由于气候异常,大量的物种濒临灭绝,严重地影响了生态平衡。如果这种气候持续下去,食物链断裂,灭绝的厄运迟早会降临到人类的头上。这是自然对人类的“回礼”,面对自然的愤怒,人类不得不为自己所做过的一切付出代价,所以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仅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保护环境,也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保护环境。

作为发展总国家,面对低碳经济时代,我们应当如何发展?作为我国能源支柱的石油企业又该如何发展,下文将分析低碳经济给我国石油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二、石油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SWOT分析

石油企业是我国化石能源的主要提供者,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石油企业应为先驱。

(一)优势

就我国现在的经济形势而言,石油企业要发展低碳能源,仍应将重点放在石油和天然气上。而发展这两种资源,石油企业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源于能源开采、运输方面经验的积累;其次,在能源技术方面我国大多数的石油企业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再次,为了鼓励石油企业大力发展海内外的资源开发,国家在财税政策上给予了相当大的支持;最后,天然气已经成为我国石油企业能源发展的亮点,近几年来在天然气领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同时,国内的大型石油企业已筹备着向煤层气和海上天然气进军。

(二)劣势

石油、天然气虽然相对比较环保,但是不可再生能源只能维持现状,未来的能源结构还是要以可再生的新能源为主。但是石油企业的经验和技术优势基本集中于常规能源的产业链上,对于可再生新能源的研发,技术层面上还是稍显落后。我们的节能减排只能通过节水、节地以及淘汰高耗能、高排放的装置等技术性较低的方式来实现,而不是通过发展绿色经济的渠道去谋求一个新的发展空间。所以在新能源的竞争中,不具备竞争优势。

(三)机遇

从长远利益来看,低碳经济有利于推动石油企业的发展。首先从我国化石能源的特点分析,煤多、油气少一直都是我国化石能源的特点。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石油产量远远无法与消耗量持平,这使得我国对石油进口产生了过分的依赖。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还是无动于衷,石油公司的保供压力会持续增加。但是在低碳经济模下,原来以石油为主的能源结构就会转向排放量较小的天然气为主的能源结构,有了新的消费增长点,石油企业就可以转变生产结构,推动可持续发展。在提倡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我国三大石油公司均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其共同点就是实现油气企业向能源企业的转型,加速可再生能源发展,加速新能源的开发。在产业和业务结构上进行调整,根据国家出台的新政策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石油企业的转型将带动起经济增长新高潮。

(四)威胁

石化能源总量在持续减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日后必然会主宰我国能源市场,新能源种类繁多,所以我国能源市场在未来将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即石油企业由传统化石能源创造出来的市场份额必然会被瓜分,很难重复往日的市场主体地位。此外,国家大力推行低碳经济发展,必然会以税收等政策形式对传统化石能源的发展加以限制,总体看来经营前景不是很乐观。此外,由于石油产量低,为了满足社会生产需要我们仍需依赖石油进口。但是这种背景下,西方国家会以低碳为借口加大贸易壁垒,加大了资源进口的成本就意味着加大了石油企业的生产成本,缺少了成本优势,国际竞争力会明显下降。

三、我国石油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

石油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能源,石油企业则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因此,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上,石油企业应随着形势的发展而发展,所以发展低碳能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对于石油企业来说意义非凡。

(一)大力发展天然气业务

当前我国工业化进程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能源需求与日俱增,而短时期内,新能源还无法完全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我国石油能源储备量虽然不大,但是天然气能源的储备量却是相当的丰富。这种形势下石油企业应立足于自身实际,在保持传统竞争优势的同时加快天然气业务的开发,作为清洁型能源,天然气可以充当化石能源与新能源之间的过渡能源。所以走绿色发展之路,石油企业首先要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天然气业务。

(二)有序发展新能源业务

化石能源的不可持续性决定了新能源的开发将成为石油企业未来经营战略的重点。目前国际上很多大型石油企业都将战略主场转向了生物资源的开发,如道达尔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开创了生物燃料开发的先河。又如壳牌石油,早在1997年就建立了独立的生物能源部,其生物能源业务在世界石油行业范围都是数一数二的,而且2000年以后,该企业又加大了对生物能源方面的投资。再如巴西石油,企业预计2007-2011年在开发生物能源领域投资3亿美元。我国石油企业要在新能源的开发与实践中起到先锋作用。近年来我国石油企业在开发非常规油气能源领域表现突出,加大了煤层气、页岩气和致密气的开发力度,同时加大可燃冰开发技术的研发,在生物资源领域重点加强非粮乙醇和生物质柴油的开发与生产,不断提我国清洁型油气资源的保有量。

(三)牢固树立节能减排主体意识

石油企业虽然是我国能源的主要提供者,但是就生产而言,它也是我国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企业。所以,积极探索低碳能源开发,保质保量地为社会提供清洁型能源是低碳经济下石油经济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因此,树立节能减排的主体意识,大力推广余热回收等资源再利用技术,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耗。

(四)发展二氧化碳处理技术

二氧化碳是导致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低碳不等于二氧化碳的排放为零,因此,推行低碳能源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二氧化碳处理技术的发展。目前已有的二氧化碳处理技术有回收在利用和永久封存两种,已经投入到广泛的应用之中。现在很多石油企业都在石油开采领域加入了二氧化碳强化技术,这种技术对于挤压地下油气资源十分有效。此外在化工领域,将二氧化碳回收并加工成可降解的环保塑料或是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甲醇、碳纤维、沥青、建筑材料等等。可以将回收来的二氧化碳充分再利用,在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同时,也提供了新型的物资原料。此外,石油企业还可以凭借现有的地质技术,在已经枯竭的油田寻求有利于永久封存二氧化碳的地质构造。无论是回收还是封存,都可以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减少,但是这一切都依赖于低碳技术的研发,各石油企业要积极合作,从源头上实现低碳减排。

四、结论

为了发展经济,我们不惜破坏环境。现在环境破坏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反作用力使得我们不得不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低碳经济就是协调二者关系的结果。低碳经济决定了各国能源结构的转型,决定了清洁型能源的主导地位,也决定了可再生能源将成为未来能源结构的主体。作为石油企业,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方面我们有绝对的优势,而且低碳经济否定了煤炭的能源主体地位,这就给石油和天然气这两种相对清洁的能源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但是我国的石油储量还是有限的,天然气能源却极为丰富。这就意味着低碳经济时代,我们要大力发展天然气业务,并以此作为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之间的过渡。与此同时,我国石油企业要做到未雨绸缪,加速低碳技术的研发、加速新能源的开发,随时做好转型的准备。目前我国石油企业在非常规能源开发方面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生物能源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然而面对新能源之间的竞争,传统能源优势已经发挥不出作用,因此,只有加速开发出核心产品,才能增强在未来新能源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保住石油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周宏春.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重心[J].绿叶,2009(1).

2、吴晓青.关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J].环境保护,2006(5).

3、潘家华.满足基本需求的碳预算及其国际公平与可持续含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1).

4、夏光.动员国家力量发展低碳经济[J].绿叶,2009(5).

第7篇:化石能源范文

黑色黄金

拉丁美洲地区各种能源储藏量丰富,其中以石油储量最为可观。目前,拉美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2%,居世界第二位。拉美的石油主要集中在墨西哥和委内瑞拉,两国已进入世界10大石油生产国之列。委内瑞拉的石油储量居美洲之首,其已探明的常规石油储量约为780亿桶,墨西哥已探明和潜在的石油储量总计约有469亿桶,其中已探明储量176亿桶,在墨西哥湾深水海域发现的新油田储量估计为540亿桶。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投资的增加,哥伦比亚、阿根廷和巴西等国家也相继发现了大的油田。哥伦比亚最近开采和新发现的油田还使该国一跃成为西半球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此外,在委内瑞拉的奥里诺科地区还发现了重油田,这种重油加水和硫酸盐乳化而成的乳化重油可以替代煤和石油发电,委内瑞拉由此成为世界上唯一生产乳化重油的国家。

按理说,拉美国家石油储量如此丰富,都应高枕无忧才对,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这些石油储量丰富的国度常常出现“石油恐慌”,甚至还会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

在历史上,拉美曾沦为西方大国的殖民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美等大国相继进入委内瑞拉获得石油租让地,成立石油公司正式开始大规模采油。在新油田不断发现,新油井源源不断地喷出黑色石油以及由此带来的巨额利润刺激下,各种外国公司蜂拥而至,纷纷在拉美投资建厂。长期以来,拉美各国丧失了对本国石油资源的控制权,因为石油工业都掌控在外国公司的手中。在列强和宗主国的控制下,拉美国家形成了单一的经济结构,石油成为国家的经济命脉。如今,拉美各国虽已打碎了殖民统治的枷锁,但国家的经济支柱产业仍掌握在外国公司的手中,比如拉美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巴西,其能源需求的60%需要进口,即使是像墨西哥这样的石油生产大国,由于殖民时期的残余,国内能源的30%都得依靠进口。许多国家不仅没有享受到本国丰富的石油资源所带来的恩惠,反而要从国外购买石油,甚至时常提心吊胆唯恐自己陷入能源危机中。

“石油属于我们”

一段时期以来,拉美各国开始考虑收回本国的石油。从20世纪30年代末的墨西哥到今天的玻利维亚,许多拉美国家在“石油属于我们”的口号下成立了自己的国营石油公司,走上了独立自主发展本国石油工业的道路。

当然,资源的减少和政治的需求也是国有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玻利维亚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是拉丁美洲第二大产油国。但据玻利维亚石油公司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国天然气储量较往年勘测已下降6.9%,石油储量下降5.7%。而多年来,是否将石油工业收归国有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玻利维亚政府,并导致国内冲突不断,政局不稳。

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一直指责外国石油公司以一个国家的贫穷为代价,从油价上涨中牟取暴利。在今年1月收回了外资油田的控制权之后,查韦斯对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将该国天然气产业国有化的决定大加赞赏。同时,为了支援莫拉莱斯的行动,查韦斯还提高了向委境内的外国石油公司征收税金的水平,以此来增加委内瑞拉政府在石油产业中的收益。

石油国有化运动使珍贵的黑色黄金牢牢控制在拉美产油国政府手中。由此在能源价格不断走高的情况下,拉美各国政府通过加强对能源产业的控制,提高了本国的收益。同时,石油也是小国影响大国的致命武器之一。

2006年4月29日,古巴、委内瑞拉和玻利维亚领导人齐聚古巴首都哈瓦那,签署了三国间的经济一体化协议。这份普通的经济协议使美国政府高度紧张,因为这三国被美国视为“反美三角”。玻利维亚还宣布加入古巴与委内瑞拉于2004年提出的旨在排斥美国的地区经济发展计划――“玻利瓦尔美洲”计划。莫拉莱斯在5月1日宣布国有化法令的仪式上激情演说:“从现在起,石油天然气已回归我们了,所有的油井、油气管道、炼油厂和加油站都在武装力量和警察的保护之下。外国公司掠夺我们资源的时代结束了!”这片曾经属于美国“后院”的土地如今成了美国心头的隐患。

谁将成为赢家?

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国有化不同,此次拉美石油国有化并不完全排斥外资企业。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今年1月访问西班牙时明确表示,虽然玻利维亚有意将资源国有化,但不等于充公或驱逐外国公司。由此表明,目前拉美能源国有化的措施相对比较温和。

在能源危机面前,拉美兴起了石油国有化的热潮。这场石油国有化风波对于中国意味着什么呢?事实上,中国的国际能源合作正是从拉美起步的。拉美地区是中国石油业根据“走出去”战略而设定的三大战略区之一。1993年,中石油的一个子公司以2500万美元取得秘鲁塔拉拉油田20年的开采权,中国第一次进入国际石油业的上游领域,1997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一举中标委内瑞拉两块边际油田,获得20年的开采权,2005年9月,中石油与中石化合资成立的安第斯石油公司,通过并购以14.2亿美元获得了加拿大恩卡纳公司在厄瓜多尔5个石油区块的资产和开发权益。

拉美的石油国有化运动并未影响到中国在拉美的石油战略。相反,美国石油业界宣称,在拉美地区的能源争夺战中,中国已经明显占据了优势。近年来,中国和拉美国家领导人的互访中频频提及能源合作事宜,中拉双方都对合作的前景表示乐观。特别是在中国当前能源消耗量大,能源储备不足的情况下,拓宽能源的来源渠道,实行能源的多元化战略,和尽可能多的国家建立合作机制,将为中国的石油安全提供更可靠的保障。拉美各国收归石油,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合作机遇,而非挑战。

第8篇:化石能源范文

关键词:石油能源 中国经济

论文正文:

石油能源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石油供给和需求现状分析

1.石油资源的供给

当前世界石油的主要产地在中东地区。如果按照国家来划分,石油资源的主要产地在中东、美国和俄罗斯;根据美国能源部情报署网站的数据可以看出,石油的供给主要操控在中东和俄罗斯手中,美国大权旁落。而对中国来说,我国石油的自产量仅仅是世界总产量的5%,远远无法满足我国对石油的需求量。因此我国的石油资源主要靠进口。

2.石油资源的需求

发达国家的石油资源需求主要靠自己的供给。但是中国石油资源因中国经济的增长消耗量也在扩大,增长的速率每年5%。从1999年到2010年的十年之间,中国石油资源的使用量达到了全球的50%;在2009年中国因自身经济的需求,先后向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巴西等地签署了贷款换油项目,涉及花费金额400亿美元。

二、石油能源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1.石油能源影响中国的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

石油资源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而且中国现在面临石油资源短缺的状况,而且这个能源缺口很大。一组数据显示,在石油资源的价格提升了100%以后,我国石油加工业和炼焦业的综合平均价格为53.03%和6.89%。对于整个社会和国家的政治军事以及海上空中交通运输业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当今的中国还是以工业化产业为主导,促进国家经济的增长,这就导致了工业耗能高,没有合理的预警机制,导致了中国石油市场的反应缓慢,制约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2.石油资源影响社会产业链的完整发展

石油资源是社会的主要能源,为社会提供必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对生产行业来说,石油资源是主要的工业原料,对社会生产有着重大影响,首先是对石油石化行业的影响,其次是对石油作为能源燃料对整个社会生产的影响。事实上,石油的产业链条从石油的开采、炼制,都是基于一定的技术手段,并对其实行提纯分馏,会产生出许多的化工原料,主要的包括医学药品、溶剂、化学肥料和聚乙烯塑料等等。对社会生活行业来说,石油通过炼制,生产出柴油、汽油等油气产品,运用于汽车消费、交通运输、民航等等的各种相关产业的发展。

3.石油能源影响中国国家安全

石油能源会影响到国家的战略安全。一个国家的石油储备不足,就无法实现长期有效的维稳。随着时代进入21世纪,世界反恐战争的背后都有着争夺石油资源的影子。一则材料指出,2006年11月日本最大的敷岛号巡逻船启航奔赴印度,并打着积极打击海盗的口号与印度妄图控制马六甲海峡,保障其石油资源的安全运输线。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石油资源作为世界上主要能源的现状不会改变,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石油都依赖于进口,如果一国断绝了与供应国的关系,那么遭遇到的资源安全和国家安全的窘态不容忽视,这也就是石油资源对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土安全的重要作用。

三、中国应对石油危机的解决策略

1.有效保护国内石油市场稳定发展,并实施广泛的石油外交战略

中国国内的能源消耗过度,导致我国能源危机日益凸显。因此,国家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点,实现我国石油资源产量和使用的均衡化发展,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小康经济的需求。同时,也需要实施以石油为核心的新一轮的外交政策,并与周边国家和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建立良好的互信合作关系,推动中国石油进口的多元化。现在,中国虽然在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有着能源不足的危机,但是与中亚、西亚等石油储量丰富的国家进行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互动,在这个战略发展的机遇期,应该加强双方的经济与贸易合作,从而实现双赢。

2.建立健全国内的石油的战略储备,保障国家安全的国防需求

根据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规划,我国在2050年到2060年间实现经济繁荣和领土主权统一的中等发展国家,在这个战略机遇期,中国的国防队伍必须实现现代化建设,担负起保家卫国的责任。由于中国战略资源主要依赖于进口,这就要求我国国家国防力量必须对我国国家的海上资源输送线路的安全。同时也要求我们国家建立健全国家的石油战略储备,做到物尽其用,地尽其利,实现能源安全。

3.实施新能源发展战略,实现以新能源代替石油的战略构想

在石油资源储备量日益减少的今天,世界上各国对资源的敏感度也随之提高,因此各国政府依据自身经济的发展现状已经开始相应的对新能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旨在缓解国内的石油危机,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起着很有效的推动作用。

第9篇:化石能源范文

关键词: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发展内涵

中图分类号:F426.22;F205

我国能源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我国能源形势息息相关。当前国家能源形势十分严峻,这是能源企业实行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经过建国后五十多年的持续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能源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为代表的能源企业实现了快速发展(闫海成,2006)。到上世纪末,我国从长期以来的能源供应短缺转到了供需基本平衡,甚至还出现了短暂的供大于求现象。但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要比发达国家大得多。按照目前的能源消耗方式预测,在2020年我国需要一次能源32亿吨标准煤以上,能源消费比2000年增长2.5倍多。能源问题不仅演变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中影响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成了令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重要议题。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的能源消费水平和国内生产水平均攀上了一个历史的新高度,能源行业的一些主要领域的发展无论从总量上还是从发展速度上均处于世界前列。我国已处在了一个能源事业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一、我国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我国当前的能源消费水平和供应能力处于历史新高。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总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相应的,我国总的能源消费水平和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也在不断提升,面对高速增长的需求,我国的能源供应能力也在超乎寻常的快速增长。此外,水电、核电以及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各种替代能源的发展愈来愈受到重视。

能源消费和供应结构优化波浪式推进。长期以来,尽管我国能源供需多次出现失衡状况,但总体上我国的能源消费和生产结构还是朝着优质化的方向发展的。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与世界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高,石油,天然气等所占比重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终端能源消费需求中对优质能源的需求增长明显加快,优质能源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在不断提高。总之,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和供应结构的优质化进程不仅进展缓慢,中间还出现了倒退现象。但是也应看到,由于能源产业发展更加注重多元化,一些新兴的能源技术和产业具备了加速发展的条件;同时,随着节能减排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能源产业结构和用能结构正在向优质化方向加速调整。因此,今后我国的能源结构优化不仅是大势所趋,而且也一定能够取得更大进展。

利用国际资源取得进展,进口大国地位初步确立。“十五”期间,我国累计进口石油资源 5.14 亿吨,年均在 1 亿吨以上,2009年进口原油接近2亿吨。无论是竞争对手还是友好国家,对我国当前和今后进口大量国际油气资源的事实和前景已经开始接受。我国作为油气资源进口大国的地位初步确立。

能源外交初见成效,国际能源安全环境得到改善。“十一五”以来,我国进一步明确了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开发与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能源资源,通过和平途径发展壮大自己的对外能源战略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加强了与中东,非洲,拉丁美洲相关国家的合作,加强了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以及其他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加强了与东盟 10 国和在“东盟 10+3”框架下与韩国和日本的区域能源合作。同时,也加强了与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特别是美国,欧盟的能源战略对话与合作,有效地抵制和弱化了国际上“中国能源”对我国不利影响,使国际社会认识到了我国在国际能源安全方面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

国家石油安全风险系数日益增大。由于我国石油储量有限,产量呈逐渐递减趋势,加之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的消费量愈来愈大。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我国石油进口量不断增多。2003年达到9112万吨,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近期数据显示,2009 年中国原油产量1.89亿吨,净进口原油1.99亿吨。据此测算,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约为51.3%,已经超过50%的国际警戒线。作为一个经济规模还在增强的新兴大国,中国对能源的需求还将不断上升,据2009年年中的《能源蓝皮书》预测,10年后中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4.5%。在缺乏国际定价权的背景下,中国的能源安全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能源安全也将成为影响中国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同时,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石油净进口量必将进一步扩大。因此,世界石油市场的供求变化、供给短缺、油价异常波动以及政治动荡等,势必会对我国石油供应产生巨大冲击,进而危及石油经济安全。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日益提高对经济安全形成严峻挑战。

国内外竞争日益激烈。为增强整体实力、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国际大石油公司纷纷进行了兼并、联合和重组等战略调整,形成了如埃克森莫比尔、BP科阿科、英荷壳牌、埃尔夫菲纳道达尔等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超大规模石油石化公司。这种发展态势增强了这些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竞争实力。通过战略调整,跨国石油公司已经成为国际石油市场竞争主体。它们控制着世界30%以上的石油工业产值,其贸易量和直接投资金额超过了全世界的2/3,并拥有80%以上的世界石油先进技术。同时,随着WTO对能源开放承诺的逐步实施,跨国巨头已经开始加紧进入中国市场。近年来,中国石油行业最主要的几家企业,如中国海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在海外市场上市,就吸引了壳牌、BP、埃克森美孚等巨头的入股。这就使得我国石油公司面临着巨大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压力。

在这种背景下,研究我国能源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重大意义。

(一)我国能源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丰富和完善

特别是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中国模式一枝独秀,备受关注,根本原因在于中国选择了适合国情的特色发展模式。对于中国模式,在国内外都有很多方面、很多层次的研究和探讨。常修泽(2003)系统地概括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和内在支撑。他认为,人类在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发展模式是可以多样化的,这是一种“历史的多样性”,有中国特点的发展模式是人类文明多样性中的一种。提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五个特点:紧扣一个核心,整合两种制度,发挥三大优势,实行“四轮推动”,推进“五位一体”建设。相对于中国模式来讲,对于石油国企发展模式的研究则少之又少,有许多方面甚至是空白。研究石油国企发展模式,对于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模式的理解和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能源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促进能源企业健康发展、提升竞争力的需要

回顾石油工业所走过的创业、发展历程,我国石油国企的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的基础上全面起步的。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早日把中国贫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是石油国企选择发展模式的根基和灵魂,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铭刻其中的首要元素。在探索市场经济、融入国际经济、打造竞争主体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和统筹企业发展、国家使命、社会责任、职工利益、股东权益等相关利益者的关系,对于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发展模式,促进石油国企健康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整个国家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背景下,石油国企同我们的国家一样,同样面临着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而且这些考验都将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对于石油国企来讲,应对和战胜这些考验的任务比过去任何一个时候都更为繁重和迫切。在当前这一时期研究石油国企模式,对于在未来发展中如何既坚持住既有的根基和灵魂,又能够预测和应对未来挑战;既立足国情、企情实际,又顺应时代潮流,从而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现实价值和历史的长远意义。

(三)研究我国能源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是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低碳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场化机制逐渐健全,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依赖于计划的粗放型模式向依赖于市场的集约化模式转变。国家不仅在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上均提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能源资源经济增长方式,提出“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号召,同时在法律上制定一系列相关经济法规法律,对能源行业高消耗、高污染从源头上起到了强有力的约束作用。在这一历史趋势主导下,政府管理经济的理念与方式均发生了巨大改变,特别是近几年来针对产业结构优化与能源企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国家产业水平升级与变迁,使高耗能产业得到抑制,而且使能源行业进入集体节能降耗减排的轨道。低碳化已是大势所趋。能源行业作为高碳行业,特别是我国能源企业,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是“老大难”问题,必须走“清洁化低碳化”道路。低碳化是全球趋势,也是中国目标。能源的转型是国家经济转型的关键环节,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实现低碳化的能源企业发展之路是中国能源企业战略定位的根本。

二、当前制约我国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发展理念相对保守。目前,我国能源企业,特别是对于石油国企来讲,还没有完全从“老大”与“垄断”的角色中脱离出来,竞争意识、效益观念、环境思维、人本理念、协调思想仍然相当缺乏。具体来说:一是“重物不重人”,即只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人的发展。片面认为,经济好什么都好,一俊遮百丑,忽视了人的发展;二是“重近不重远”。即只重视近期的利益,不重视长远利益。出现了急功近利,寅吃卯粮的现象,从而破坏了企业可持续发展;三是“重数不重质”。即重视数字指标,不重视内在质量。过分强调数字出英雄:四是“重外不重内”。即企业过分重视外部形象的宣传,忽视内在素质的提高。片面追求虚名;五是“重企不重民”。即在油田的开发发展中,形成了大企业本位主义,在油田的发展上,重自我发展,轻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油气资源接替不足。油田老区大多进入高含水、高采出阶段,产量呈递减趋势,油田开发整体效益较低, 区内可持续发展前景不容乐观。近年勘探发现储量多为深层低渗难采储量,相当一部分在现有工艺技术手段下,开采成本较高,难采或无法开采,为无利甚至贴利区。许多老区经过多轮措施,措施增油成本较高。在油田配产与实际生产上,受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影响,与科学开发油气资源要求相距太远, 与入世接轨、效益第一的观念相悖。个别油田在产量成本压力下,寅吃卯粮,恶性循环。

总体效益水平较低。与国外相比,我国能源企业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在规模方面,世界炼油厂平均规模是567万吨/年左右,而中国炼油厂平均规模仅为238万吨/年左右;在生产能力方面,全世界共有755家炼油厂,平均原油年加工能力为531万吨,中国的炼化企业规模不大,国内炼油企业平均加工能力仅为363万吨/年;在成本方面,国外大公司的成品油吨油加工费用平均为155元,我国吨油平均加工费比国外高出45%;在销售收入方面,2009年中国石油净利润1033亿元,但是社会付出的代价要远远高这个利润;在结构方面,基本上是石油和石化产业为主,第三产业规模小,而且产品品种和质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低档次、低附加值的产品多,高新技术含量的产品比重低,因而,造成总量供过于求而高新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

科技创新能力相对滞后。全球石油工业的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过去靠高投入拉动增长的经营方式已不适应新的形势。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已成为带动石油勘探开发发展的主要动力。近几年来。世界各石油公司管理理念和经营策略逐步转变。纷纷采取加大科技投入的低成本发展战略。在地震、钻井、油气开发、地面工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举世瞩目的成果,为石油公司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我国石油工业整体技术水平落后。一是研发能力不强。目前,中国石油工业技术大部分是从国外引进和吸收,很少有自主知识产权,总体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二是科研投入不足。在研发的投入仅占销售收入的0.5%~1.0%,有的行业甚至更低,而发达国家一般在3%~10%;三是科技加工水平较低。目前,中国国内原油加工深度不够,重油率偏高,大量化工原料被当作燃料烧掉,资源浪费严重。国际先进水平原油加工损失率一般在0.5%以下,轻质油收率平均在70%以上,而国内原油加工损失率均在1%以上,轻质油收率平均为65.5%;科技水平滞后。

管理体制相对滞后。我国石油工业体制和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现有石油工业的所有制经济成份中,国有经济成份比重偏大,机制转换速度慢,很多企业还缺少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在劳动用工制度方面仍然是能进不能出,职工分配制度激励作用还不明显,很大程度上存在“大锅饭”;在资本运营和业务组合方面仍然依靠企业内部的“行政”手段,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要;在管理体制方面,上下责权利关系不明确,机构臃肿,冗员过多,经营管理比较混乱,缺乏有效监督约束,费用开支失控。

产业链结构不合理。石油资源的独特特征和石油工业的自然垄断性质,要求石油企业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以减少成本和降低风险。从目前世界最大的三家跨国石油公司的业务构成情况看,上、下游和化工业务占用资本的构成比例平均为51:32:17左右。而我国石油企业的相关比例则极不合理:中石油和中石化分别拥有石油采掘业(上游)与石油炼制和化工业(中下游),中石油主要是上游业务,中石化主要是中下游业务和东部地区,而中海油则专门经营海域石油的采掘和运输。

国际化特征不明显。跨国石油公司从企业产业的开始就实施了国际化战略,使产业链的延伸到世界各地。这样不仅可以获得充足的石油、丰厚的利润,还可以减轻国际油价波动的负面影响。尽管中国石油企业早就提出来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但在实际中,并没有真正利用好两个市场,实行的是只注重产业链的上游而忽视中下游的战略。中国石油企业在国际石油市场中过去只是充当“国际采油队”的角色:将国际石油市场中买到的石油直接运回国内。这种战略的实施尽管有满足国内原油需求方面的考虑,但这种发展战略不仅使原油运输由于原油进口来源过于集中、进口通道过于单一和进口通道受美国等敌对势力控制面临着极大的危险,而且还使国内石油安全受到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影响。

高层次人才缺乏。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石油企业人才队伍有了长足进步,培养了一批骨干,人力资源总量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我国教育基础比较薄弱,人事制度正处于变革之中,我国石油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缺乏两方面的人才:一是高层次的管理人才。主要是指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通外语的高层次的复合人才;二是缺乏专业熟练的技术人才。

缺乏应对国际政治等非商业性因素的能力。当前,国际油气勘探开发受政治因素影响极大,世界油气市场同时也是国际政治的角力场。世界上有潜力的大项目和有增长潜力的油气区多为西方大石油公司所垄断。面对这些复杂的局面,中国石油公司的跨国经营行为常被资源国、竞争对手和国际财团所排斥。复杂的石油政治、军事冲突、恐怖主义袭击、经济制裁等国际环境,将对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和非商业性压力。而我国能源企业由于自身的能力,很难完全排除这些政治性和非商业性因素的干扰。

三、我国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基本理念和内涵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国民收入及国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的同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也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加快了资源的衰竭,如此下去资源和环境将难以维持社会的持续发展。特别是对于石油资源来说,能源企业可持续发展意义更加重大,对于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和国防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可持续发展对于能源行业来说,至关重要。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就是强调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体现了当代人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要考虑后代人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强调了经济的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对于企业来讲,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企业发展的趋势,是实现企业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能源企业来讲,可持续发展内涵是:用不断创新的技术,清洁、经济、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国内石油资源,充分利用国外石油资源,保持石油工业的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石油需求的安全供给。其核心是合理配置和利用国内国外石油资源,保障石油长期安全供应。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合理地利用国内石油资源是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石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既要考虑当代人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后代人在替代能源将其完全替代之前对石油的基本需求;既要考虑石油企业的持续发展,又要保持对环境的保护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既要满足企业的发展,又要保障国家的石油安全。

(一)实现我国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

1.国际化经营理念。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面临的是国际、国内两大市场,企业必须走出国门、进军国际市场。但中国石油企业的突出问题是走出去的实力弱,开拓国际市场的本领小、利用国际资源的能力差。经营观念保守,为了盈利使资本最大限度地增值,对一些生疏的领域不敢涉足。因此,当前我国能源企业需要适应经济全球化,调整经营战略,创新企业经营理念,在组织形式、经营方式方面提升国际经营的战略,使企业国际化。

2.全球化生产经营理念。当前,我国能源企业要实行走出去战略,打造国际化企业,必须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市场布局。能源企业在企业生产的空间谋划上,必须立足世界市场,以世界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经营。企业作为综合主体、生产主体、勘探开发主体、投资主体等,企业产品、服务、信息及各类生产要素的交换,不仅在国内市场进行,更主要的是在国际市场进行。交换的内容也应从单纯的石油商品扩展到技术、人才、资本、服务、劳务、信息各领域。企业生产活动的全球化不仅拓宽了企业生产经营空间,开辟国际市场,使生产、组织、技术国际化,更重要的是,可以进一步深化社会分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科技创新理念。实力的竞争根本在于科技进步,科技创新是企业科技进步的源泉,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动力。是否拥有技术优势,直接关系到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能源企业更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勘探开发技术水平直接决定着能源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要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充分利用各种智力资源、科技研发力量,把引进与创新、竞争与合作相结合,集智攻关,合作攻关。创新科研机制,对于一些重大的科技项目,可以联合国外力量,由多家企业、科研单位、跨国公司共同研究开发,共享知识产权。

4.保护环境理念。能源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具有环境理念,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为我们自己和子孙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保障,更意味着可以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展企业。我国石油企业,融入经济全球化,必须强化环境意识,注重可持续发展。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环境战略咨询组,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工业行为规范的尺度,提出过三点新的战略性原则意见:即今后所有各类标准的制定都要考虑环境的概念,更好地满足环境保护的新要求;今后环境的管理实质上就是标准的执行;新一代的标准必须考虑环境效益,重视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防止能源耗竭和生态破坏。我国企业整体的环保意识较差,忽视环保形象的塑造,其产品在环境意识较强的国家就会失去竞争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企业的环保形象,建立起规范的环境标志制度。企业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程度体现了一种文化,企业要得到可持续发展,就要强化对环境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它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我国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重视环境保护,通过科技创新,强化石油企业的环境意识和生态伦理文化观念,提升环境保护质量,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要更加重视和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要对照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开展能效对标、达标活动,加大节能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力度,落实节能措施,确保节能减排。要坚持环境管理与污染治理并重,按照科学开发、分期实施、综合治理、控制外排、精细管理、严格考核的原则,分解指标,细化方案,强化运行,确保清洁生产。要继续抓好油泥砂、作业废液以及生活污水的治理,强化水体污染防控,努力打造绿色生态能源企业(波思.斯蒂芬,2003)。

5.企业文化理念。文化是企业的发展之魂。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企业生产实践所形成的,为企业全体成员遵循的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21世纪是一个不断学习创新的时代,文化将成为企业生存、发展和制胜的灵魂。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发展优势。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我国石油企业文化的核心,概括地说,就是“爱国、创业、求实、献身”。这一精神形成于大庆会战时期,体现了石油行业,特别是大庆企业生产管理的特点。为大庆油田建设成为世界先进水平的大油田,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时期,我国石油企业面临的问题很多,矛盾很多,如资源接替、储采失衡的问题、企业的生存危机意识不强等。企业文化建设要针对这些问题,树立全球意识、危机意识、环境意识,培育危机文化和生态文化、建立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开放的石油企业文化。通过对各国文化差异的了解、借鉴和融合,不断发展我国的石油企业文化,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适应性,最终以文化制胜,实现我国石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主要内涵

1.石油的持续安全供给。保障石油的安全供给是我国能源企业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既然石油的安全供给事关国家的兴衰,那么石油的安全供给就不是一代人的事情。在我们努力保障我国当代石油安全供给的时候,也应当为我们的后代着想,在石油被替代能源替代之前,为他们满足其发展所需的石油供给留有余地。这就要求我国能源企业要更加科学地开采石油资源,合理配置国内外两种石油资源,国内石油资源开发以满足国内石油安全供给的最低限度为条件,充分利用国外石油资源以适当减缓国内资源的开发速度,保持国内石油供给的持续稳定。

2.石油企业自身的持续发展。石油的安全供给需要石油企业既不断地生产石油,又确保在生产、储运和销售过程中保护环境,即在石油供应和环境保护方面做到“双安全”。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拥有足够的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保障石油的持续安全供给和员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比较优势而言,世界石油资源分布是不均匀的,油气生产成本也是相差较大的。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低成本的石油资源就成为石油企业的主要目标。国内石油企业应适当放弃国内高成本、低效益或无效益的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追求最大利润,为国民经济发展多做贡献,这样才有利于保持石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石油资源的持续合理利用。石油资源是能源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石油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有其自身的开发规律,石油资源的开发利用最终将导致石油资源的枯竭。保护石油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石油资源,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采用合理的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和储量动用率,尽可能地延续石油枯竭的时间,同时把石油资源利用到其他资源难以替代的最佳用途(例如运输燃料和石化原料)上,才能保持国内石油的供给持续维持在石油安全供给的最低界限之上,延长子孙后代享有石油安全的时间。

参考文献

波思.斯蒂芬.战略管理:跨部门互动的方法[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常修泽.如何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M].前线,2003,(9).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