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石吟教案范文

化石吟教案精选(九篇)

化石吟教案

第1篇:化石吟教案范文

王湘

神话北山——金华吟一

顶天立地的水墨巨轴。

先用岁月的泥石堆砌,草木的枯荣积聚,这就坚实了千仞的厚度。

而后是一位姓黄的牧童放牧羊群来了,自下而上,越放越高,直至羊群放牧成悠悠白云,牧童修练为飘飘大仙,终于挺拔了历史的高度和现实的宽度。( : )

泥石草木孕育了黄大仙;

黄大仙扎根于草木泥石。

浙中山地的一种完美艺术品,就这样巍峨于南北,横亘于东西。

于是,北山,不只是北山;神话,不只是神话。

只能是神话北山,抑或北山神话。

——这一切,也便激发了我对散文诗艺术的追求——

必须把葡萄酿成葡萄酒:

喝进口里的是水汁,燃烧身体的是火焰。

访问沈约——金华吟二

平平仄仄平平仄……

沿着婺江缓缓前行,我惊喜:怎么我的每一步都是婺江粼粼碧波的韵律?

——我不知道,您知道。

一座古楼高高守望城头。您何以一气咏诗八首,而且一咏就是千百年,以致更改了楼名,以致此后这里所有的高楼都已望尘莫及?

——我不知道,您知道。

此楼既是您亲手所建,那么,为什么您却总是喜欢一个人伫立于江畔公园沉思至今,让我永远只能走在历史和现实之间?

——我不知道,您知道。

八咏楼——金华吟三

踩着岁月铺垫的石阶层层而上,就有了千百年历史的高度。

黑瓦重檐,斗角翼然,红柱红,白墙白,八咏楼依然高高标举古子城头。分明在向世人昭示:历史虽属于前人,却全靠后人守护。

登上八咏楼,迎着飒飒秋风,无法不读一首宋词——不读这首宋词就不懂所有宋词。

一层层楼阁,一行行长句短句。句句是离愁别恨,无不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一身素衣,始终坚守自己的色彩。青州,莱州,婺州,一步一个坎坷,一步一种离愁别恨,全凭一种坚守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只因女词人凭栏而立,高踞“千古风流八咏楼”,这才有了——

“水通南国三千里”的广度,

“气压江城十四州”的气度,

就连离愁别恨也自有一种深度。

且看楼前双溪中的蚱蜢舟,在飒飒秋风中,深沉沉,依然无法前移半步。

渔歌子——金华吟四

何必去找他下船的渡口,也不必去苦苦寻觅他那一叶扁舟。

只要是斜风细雨的日子,恍恍惚惚中,总能看见他朦朦胧胧的蓑衣箬笠,听见他声声悠扬的“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一听就知道他是大名鼎鼎的大唐诗人张志和。

冒着斜风细雨,我便急匆匆登上了他的扁舟。

且慢请教他的诗、歌、书、画、鼓、笛,乃至喝酒,更不必提及他在官场上的不快往事。

我只想得到一个个等待了太久的答案;——

他是怎样喝婺江水长大的?

尔后为什么要以舟为宅漂泊一生?

从这婺江起步,居然一漂而至于太湖苕溪,居然一漂就是千百年,以致一曲“渔歌子”传唱到如今?

他却依然顾自静坐船头,一手鱼杆,一手酒壶。

只是淡淡一笑,似乎话语已属多余。

我不禁暗暗称道:好一个“烟波钓徒”!

明月楼——金华吟五

还是那一轮明月,那一座城楼。

明月照我走进古城楼下的这座大门。迎接我的是刚刚捣毁神佛塑像的教室,已经褪色的红柱,正在剥落的粉墙。我们的琅琅书声淹没了钟鼓梵音,府城隍殿里居然孕育了学子们青春的美梦……

还是那一轮明月,那一座城楼。

明月照你走出城楼下的这座大门。你身后是亮丽的黛瓦粉墙,画栋红柱,而且神佛塑像光彩夺目端坐其位,香案上烛光闪闪香烟袅袅,还有紧紧跟随你的一个个祈求和愿景……

还是那一轮明月,那一座城楼。

我走了,我带走了我的记忆;

你走了,你带走了你的记忆。

只有一轮明月不走,一座古楼不走,它们一定自有它们的记忆……

邵飘萍塑像——金华吟六

一颗明星,开始闪亮于茫茫夜空,便有千军万马的乌云急急赶来吞没光明。

只是乌云越是吞没,明星就越是闪亮。就像铁与血的较量,最锋利的铁也无法斩断血的光芒。

这是用人类鲜血书写历史的一种漫长过程。

而星光只是人类不灭的希望。人类用鲜血所孕育的,才是一轮红彤彤的太阳。

为此,没有一颗明星不会破云而出,没有一种幌子与谎言不会如乌云那样最终被锋利如激光的笔尖一一击穿——

事实还原事实;

正义回归正义;

媒体舆论传递大众心声……

——正是暮春的清晨,我驻足于婺州公园拂拂南风之中。

只见身边的婺江流水奔腾前去直追潮流。

一转眼,绿荫深处突然一亮,原来我已走近了您矗立的铜像。

而猛抬头,一颗启明星依然在闪烁耀眼的光芒……

黄宾虹公园——金华吟七

两岸尽是现代化的摩天大楼。

婺江的粼粼碧波却在这座绿荫半岛托起一种民族气派和古典风格——

绿荫中探出层层楼阁,白墙黑瓦,朱柱飞檐……

尽管比邻而处的通济桥头已是现代车水马龙的浮尘和喧嚣,可只要跨进了公园大门却只有古色的幽雅和古香的宁静。

一代国画大师黄宾虹——

您从婺江走出婺江,从中国出走中国,从传统走向传统,直至走进两个世纪。

终于让我得以徜徉于现代与传统之间。

我需要的是追寻,追寻大师所以成为大师的一种轨迹。

走出公园一回顾,不由一惊——

一幅长长的彩墨画卷铺展在婺江,居然是如此的浑厚而华滋。

艾青陵园——金华吟八

为了人类命运,缪斯不停地飞翔巡视,却又突然收合了双翼……

——呻吟来自神州大地的满目疮痍。

来到人间的缪斯,双翼就是一辆三轮马车,三个金灿灿的轮子闪烁着永恒的真、善、美……

三轮马车从大堰河出发,马不停蹄就是日程,跌宕起伏就是道路。

又是高举熔化风雨的火把,又是呐喊黎明到来的通知……

一切为了这土地的笑容和歌声。

可就在这土地的笑容和歌声中,终于不得不停下飞转的车轮。

这一停,却又升起了一座金字塔。

这是属于中国的金字塔,因而不求高度,只要宽度。

这是属于大堰河的金字塔。以一生的奔波而回归母亲的怀抱——

这里便有了一地的繁绿怀抱四季,

这里便有了一江的思念奔流不息……

施光南广场——金华吟九

一支陌生而又熟悉的歌曲在田野上空欢快地飞翔……

这曲谱留在地上的影子,就是一行行稻麦和柑橘葡萄的芬芳。

这跳动的一个个音符无不是道情和婺剧的风味……

——只因五千年的深深黄土,承载着太多的汗水和泪水,从深深黄土中长出的稻麦柑橘葡萄和道情婺剧,便有了太多的阴暗太多的悲苦。新时代的田野不能不盼望唱起一支自己的新歌——

新歌里升起阳光,新歌里亮丽希望。

希望有多么宽广,田野便有多么灿烂。

而且无不洋溢道情婺剧的风味,稻麦和柑橘葡萄的芬芳。

于是,便有歌手率先站起。这歌手一放声,田野就响起辽阔的掌声。

乡亲们就在母亲河畔为自己的歌手托起一种崭新的歌坛风光……

佛手——金华吟十

或张开手指,或紧握拳头……

——长在绿叶丛中的手指,不是属于神佛又会是谁?

金黄,金黄,金黄……

——不是神佛的手指哪有这样的色彩?

清淳,清淳,清淳……

——不是神佛的手指哪有这样的香味?

温柔如同人手。

——可人手却哪有如此的圣洁?

分明该是花朵。

偏偏又是果实。

——可多姿多彩的果实中,谁能比得上如此的神奇?

于是,我想追寻她的来处。

有人伸手往那边一指,那不是大佛寺下的一方圣土么?

有人伸手往这边一指,那不是双龙洞的一股股圣水么?

茶花——金华吟十一

一身春色,万般柔情。

山茶姑娘从青山那边走来。鸟声滑过她鲜艳的脸颊,阳光透过她清纯的年龄。谁见了,谁就不能不喜欢上青山,乃至黄土。

直至出嫁城市才改了“山”姓。

但改姓不改名,更不改变她那土生土长的本性,郁郁葱葱之本色。

茶花——

和梅花同样引领春天,花朵却比梅花大。这是因为有四季的绿色相拥相护么?

同牡丹一样华贵雍容,花朵却比牡丹小。这是因为不要富贵而只求尊贵么?

可以登上雅苑和高朋并肩而坐,更不忘走进寻常百姓的庭院阳台拉拉家常。

成群结队而来的,则是为了坚守长街短巷,始终要表达一种与生惧来的民间情怀。

火腿——金华吟十二

一只琵琶在半空盘旋了三圈,终于降落在八婺大地。

——是不是飞天女神一不小心失了手?

可女神的失手却是人间的幸运。

最幸运的当然是那双最先接过琵琶的手。

这一接,双手就变得无比的灵巧——

能把毫无滋味的猪腿加工成有滋有味,而且色泽红火。

当然,形状不能不酷似琵琶。

琵琶一样色香味俱全的猪腿从此就叫做——火腿。

那用意不言而喻,人类首先需求的,是色香味俱全的食品。有了如此精美的食品,优美的乐曲也就能够飞翔了千百个春秋。

于是,这人间的火腿便随飞天女神的琵琶,一同起飞,飞遍天涯海角……

商城货郎担——义乌吟

笠帽。扁担。箩筐。

一肩挑起太阳和月亮。

拨浪鼓咯咚一摇,摇醒了大街小巷四通八达;

“鸡毛换糖咯——”悠长的喊声,牵引出千古泥石路上多少个春夏秋冬……

——我,如今流连的是现代国际商贸城呀,

怎么一转眼还能相遇一副古老的货郎担?

小时候,我曾紧紧追随他的身后,妈妈嘱我手拿一把鸡毛,在苦日子里换来几口香甜……

这会儿,我将他喊住,他一驻足却耸立起一尊永远的塑像。

我知道他有满腹的生意经,在此何不请教他一番,他却不慌不忙扯起毛巾擦着一脸汗水。

我揣想,这汗水里一定有什么奥秘。

可我等了半天,他并不开口,只是淡淡一笑用手向前一指。

我抬头,只看见——

一条条马路上,大车小车车水马龙,来来往往总是在追赶什么;

一个个交易区门口,黄皮肤黑皮肤白皮肤熙熙攘攘,进进出出总是在坚守什么……

方岩拜胡公——永康吟

双手合十,以我的真挚崇敬向您深深一拜……

只因您的塑像被岩峰和岁月高高托举,走近您也就并不容易——

我得气喘吁吁缓缓登上陡峻的百步石阶,方能进得高高在上的古老天门,通过长长窄窄的卵石天街,而后远远的才见香烟弥漫,灯火灿烂,蜂拥而至忙着焚香膜拜和叩头祈求的人们……

明知走近您并不容易,可人们依然源源不断向您走来,以致走成悠悠千百个春秋。

如今,大多人已是有所求而来。也许,只有我才不断地追问着自己——

我究竟为何而来?

是为了敬仰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历史,还是因为我对于现实有着太多的倾诉?

花溪往来——磐安吟

花溪向我们走来,我们向花溪走去。

来来往往,别有一番情趣。

花流一溪。一溪流花。

花溪以其两岸层峦叠嶂鸟语花香,以其溪底千米赭色砥石推动哗哗花流迎接我们;

以其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生机和铺天盖地的绿色迎接我们……

而我们,则以城镇的喧嚣和烟尘迎接花溪;以白色垃圾和黑色污水迎接花溪……

于是,人流,车队;车队,人流——

夜以继日地来来往往;

络绎不绝地往往来来……

原始生态要走进现代生活;

现代生活要回归原始生态……

花溪和我们就这样碰撞在21世纪之初,

岁月尴尬而无奈。

郑氏义门——浦江吟

其实,这座院落的大门并无特异之处。就连院落建筑本身,也并无多少诱人之处。

支撑整个门第三百多个春秋的,全凭石柱上的这副楹联——

三朝旌表恩荣第

九世同居孝义家

三千余口之家。六百年之沧桑。九世之同吃同居。始于南宋,历经元朝,衰于明代……

一座院落冷落成一种记忆,

一部中国古代家庭的历史,也便只能是孤本!

殊不知,天下吃饭之锅自有其铸造的原理,一只大锅再大也比不上一万只小碗更大。

可对这样的孤本,是经验还是教训,能有多少人曾经关注?

吃大锅饭的阴魂总是难散,以至于形形色色的大锅何其繁多……

——直到今天,我才从百里外赶来,说不清是为了什么,可无论如何也已属于一种前行的脚步。

郭洞——武义吟一

山环如郭,幽深如洞。

村前砌洞门以成水口,建木桥于溪流以聚气藏风。

从此,洞内洞外,两个世界。

进了洞门,处处古色古香——

细密光滑的卵石古路。

粉墙黛瓦的古老宅院。

村后的龙山满目蓊蓊郁郁参天古树依旧。

屋顶的炊烟袅袅升起依旧。

春米的水碓隆隆转动依旧。

祠堂庙宇梁上的燕窝依旧……

一种亘古的姿态。凝住了时间。定格了空间。物化了画面。

于是,游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

面对这里的古色古香,无不惊叹与倾听。

谁曾想,一切的古老,居然都是新生?

明招寺——武义吟二

缓缓推开一座粉墙黛瓦的院落大门,渐渐打开了一部深厚的“浙东学术”典籍……

夕阳里的幽幽读书声,究竟是在传达忧愁,还是展示欣慰?

一位位青巾长袍的经师走出一页页古书的800多个春秋。

我连忙上前三跪九叩。我想在这里学一些经世致用的学问以便过个好日子。

“别,别……”经师们几乎异口同声连连摇手相拒。

“这里是我们的日子。你的日子在门外。”

“你得从你的日子里学会过你的日子。”

他们既然不肯收留我,我便想带走他们的典籍以便自学成才。

“所有我们过日子的文字记录,最多只能给你开启一点思路。”

……

我无奈,不得不跨出幽深的大门。回头一望——

明招山正在以清秀而富有的一横峰峦默默目送着我。

地下长河——兰溪吟一

原本是平平常常的草木青山,只因发现了六个幽暗的岩洞,就被称为六洞山。

往幽暗深处走去,便是长长的好奇:竟有幽暗的河水向我缓缓流来,竟有幽暗的小舟轻轻划过我身边……

于是不止一次来到这里,不止一次乘小舟深入岩洞的幽暗神秘。

世人多畏惧幽暗,以为幽暗就是神妙莫测,就是绝望无奈。其实,神妙莫测才有种种可能,一切希望无不来自绝望无奈。我坚信大凡幽暗神秘都有根底。我就无法不去探寻这地下长河的千古源头。

有所坚持终有所得。我不止一次的探寻,幽暗似乎透出了亮光,奥秘似乎渐渐揭开。一个结论也便随之萌生——

别以为只有地上才有河流,也别以为凡是河流都是看得见的!

然而,幽暗中的奥妙毕竟深不可测。一种真相在大白之前往往会有种种发现。这地下长河的千古源头究竟在哪里?

长河不语,顾自幽暗着悠悠流去……

我的探索未曾止步,我的发现就不可能结束。

当然,这会儿我所能做到的,只是凭借一星半点忽隐忽现的光亮,并且尽力睁大自己的双眼……

李渔芥子园——兰溪吟二

一辆辆轿车缓缓向你的故乡驶来:黑色的、白色的、灰色的……

车门开了,当地父母官率先将你慢慢扶下车来,随之各级大官小官纷纷蜂拥上前……

白色围墙。黑漆大门。又是花篮成行,又是礼仪小姐列队。

先是请你漫步庭院:绿树石径。红柱回廊。碧池游鱼。鸟语花香……

——虽古意不足,却幽雅有余。

随之请你坐下休息,让你坐成一尊塑像……

然后,引领人们走进三间展厅,去阅读你曲曲折折的生命历程:兰溪,杭州,南京……

只因科场失败而不得不在家种田;

只因种田歉收而不得不外出谋生;

只因是这种谋生方式而令人不齿直至被逐出宗族;

也只因是这种谋生方式而名声大振了,又将你和你的这种谋生方式一块被堂堂正正请回故乡……

——如今,你的生命虽已消失了数百年,可你的故乡却不能不为你新建一座“芥子园”。

诸葛八卦村——兰溪吟三

我从21世纪的中国新农村走来,想不到还能走进一种千古传统的聚居方式——

以阴阳鱼图水池为圆心。庭院成群,错落有致;屋宇井巷,八方呼应。

由八条弄堂向外辐射而成内八卦;由八座小山环抱而成外八卦。

八卦的村庄。村庄的八卦。

宗祠全是粉墙黛瓦,民居全是黛瓦粉墙……

我不能不惊叹——

一家一户黛瓦粉墙不难,整个村庄全是粉墙黛瓦谈何容易?

一代人黛瓦粉墙不难,几代人黛瓦粉墙不难,几十代人依然粉墙黛瓦谈何容易?

没有人能告诉我确切的答案。

可我坚信一点——

我已确确实实走进了我们民族的生存图腾。

石洞之门——东阳吟一

只见一块三五米高的立地巨崖,及其上方篆刻的“石洞之门”四字。

此外,就是崖下山涧流水涓涓,紫阳山的荒草杂木在秋风中萧瑟……

——人们却依然把这里叫做“石洞”。

此外,就是山雀孤寂的悲鸣,就是残垣碎瓦的沉默。即使新建了一座小院子权作开创当地书院教育的纪念,却无法再闻书声琅琅;即使竖立起一座铜像作为大师们曾经光临的象征,却无法再闻两种学派辩论的声音。

——人们却依然把这里叫做“书院”。

“石洞书院”远离我们隐身古籍已经八百多年,可为何它的名声依然不朽?

一次次徘徊却无法走回一页页历史,一遍遍寻觅,答案只是一个个问号——

巨崖为何不被岁月所毁?

是因“石洞之门”,

还是崖下涓涓山涧奔涌成长长的东阳江水流?

还是崖后挺拔的紫阳山绵延成高高的大盘山脉?

一条山径从这里出发,究竟逶迤多远?……

木雕——东阳吟二

雕花的门窗,雕花的床面,雕花的桌椅,乃至雕花的箱柜……

千家万户东阳人无不讲究精彩。

未经雕琢的,木头还是木头,一经雕琢了,木头不再是木头;

就像一个人成为一个人,少不了几番风雨,几度春秋。

谁在创造奇迹?

就问东阳人的一双妙手。

该留下的留下,该屏弃的屏弃,只因为生活不能全盘照收。

雕琢的是一个个日子,精彩的是长长的岁月。

东阳人自有东阳人的脾气——

家乡既是“歌山画水”,就不能不从美化家庭着手。

横店影视城——东阳吟三

踩着长长的卵石小路,便已走进熙熙攘攘晚清市井的日子。

日子越是古老,就会越是新鲜。有人宁愿花钱也要看个究竟,而且无不高高兴兴。

跻身喧嚣的宋城,便是清明上河图中人。

有人驻足诧异:人间悲欢离合的故事,比真实还要真实,居然也可学会表演。

而我踯躅于秦王宫巨墙之下,身子就被抑压得渺小无比;

头颅虽在,思想却被窒息。

人类难得看见自己的生存状态,只因一生总是走不出深重的历史王国。

一步,一步,我的叩问难以阻止——

柴米油盐是我的日子;

喜怒哀乐是我的情节;

现实生活既已如此繁杂琐屑,为何还要重演那么多的往事?

花园风姿——东阳吟四

花园——

一个村名美丽了千百年,却也痛苦了千百年:几座匍匐的黄土荒坡,几十间匍匐的泥墙老屋,所有的村民匍匐于农田刨食、池塘捕鱼,天天面朝黄土背朝天怎奈还是填不饱饥渴的日子……

一切变化,萌发于对自身匍匐姿态深切痛苦的感觉。

便有人猛地挺起脊梁站立起来。在人们只是呻吟痛苦之际,此人便最先挺起脊梁站立起来,拍了拍身上的泥土,振臂一呼,奋力一跳。一村人终于不再呻吟,紧跟着站立起来,紧跟着跳出农田,又是办工厂,又是兴商贸……

这一跳,居然绿林鲜花硕果稻浪覆盖了黄土荒坡,居然高楼大厦别墅群落取代了泥墙老屋。

就是这一跳,一村人世世代代的穷苦命运从此摆脱殆尽。

这一站,居然让花园人发现:其实自己就是主宰命运的上帝。自己的命运得靠自己去改变!

就是这一站,农民从此巍巍然顶天立地,彻底改变了祖祖辈辈匍匐中求生的卑微姿态。

只是这个最先站立起来的人眼光从不只是盯着自己,此人所关注的依然是匍匐着的农民和村庄。他不能不再次振臂一呼——

仅仅一个村庄的花园算不上真正美丽的花园!

于是,他和他的村民人人伸开两臂,一种巨人般何等雄伟壮丽的姿态:把四周的村庄往自己怀里一抱——

第2篇:化石吟教案范文

纵横结合,考虑得细致、全面、周到,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我在学校的高三调研课中上过一堂诗歌鉴赏课,是南宋词人姜夔的《扬州慢》。学校布置任务后,我一直在思考:怎样上好这节课应该从哪个角度切入这首诗歌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呢首先,我考虑到这首诗歌在教材中的编排位置。它是编在高中语文课程选修1B模块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这本教材前三个单元从不同的角度来欣赏诗歌。既然是选修课中的诗歌欣赏,那么我想应该教给学生一些除了考试内容之外的实用的鉴赏诗歌的方法。于是,上这篇课文,我的切入点是把诗歌单元的三种鉴赏方法综合起来鉴赏这首《扬州慢》。这三个鉴赏方法分别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这三个鉴赏方法综合、贯通,教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欣赏诗歌的思路,应该会起到一个很好的点拨、示范和引导作用。这也是符合高中语文课程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的要求的。

以上仅仅是教案设计前一堂课切入点的考虑,那么接下去,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在哪里呢教学难点是什么呢统观上面提到的三个诗歌鉴赏方法,发现这三点在45分钟的课堂打磨中不能“平均用力”,而应该有所侧重。经过仔细斟酌,我认为教学重点、难点应该侧重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这个方面。因为对于诗歌来说,景与情的关系,诗歌营造的意境是最基本的要素。对学生来说,是要学会分析景与情的关系,诗人是怎样借助景来抒感的;同时,这点也是学生难以准确把握的内容。于是,我把探求景与情的关系,探求诗歌的意境(这首诗主要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作为教学重点、难点,并力争在课堂上突破。

关于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扬州慢》这首词主要是引导学生分析景与情的关系,体味诗人凄凉的心境和深沉的情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首先让学生能“置身诗境”,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用散文化的语言来描述整首诗歌的内容,注意运用恰当的修饰语。这样让学生在把诗的意境贴切地描写出来的同时,也就将自己置身于诗境了。“缘景明情”即根据景的特点来探求诗人的主观情感,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先找出诗人所见到的、所听到的景,然后一一分析景的特点,接着根据景的特点来明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明确景与情的关系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一教学步骤同时兼顾了对学生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地培养。

二、置身课堂、教授实法――突破难点是关键

在课堂的打磨过程中,我把这首诗歌的教学过程安排为四个部分。下面是我教授《扬州慢》这首诗歌的教学过程:

(一)抒情导入

一首《虞美人》让我们共同走进了南唐后主李煜的内心世界,体味了他犹如――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亡国破家的愁绪。800多年前,一位21岁的词人,目睹了破碎的河山,难抑心中的悲凉,自度声律,独创词牌,追古抚今,聊以为叹。他就是南宋的姜夔,今天要学的就是他在那种情境下而创作的诗歌《扬州慢》。

(二)吟咏诗韵

诗歌,非常重要的一步是吟诵诗歌。诗歌的韵味最直接地是从有感情地吟咏、诵读过程中体会到的。这也就是第三单元提到的鉴赏诗歌的方法:吟咏诗韵。

所谓“吟咏诗韵”就是通过对古典诗歌节拍、用韵等诗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领悟其有的韵律感和音乐美,深刻理解作品蕴涵的情感。

(三)解题――知人论世

一首诗歌,首先着眼的是题目,“扬州慢”是词牌名,但同样告诉我们一些信息。“慢”告诉我们这是一首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但又不同于只按字数定义的长调,长调字数为91字以上,《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为了更深入、全面地了解诗歌内容,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即第一单元提出的一个鉴赏诗歌的方法――知人论世。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生卒年不详。他是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张炎一派,词风清空峭拔,格调甚高,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姜夔屡次考进士都不中,一生未入仕途,只好往来于官宦之家,是清客幕僚一类的人物。由于他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所以很受高级士大夫的赏识,曾自言“凡世之所谓名公巨儒,皆尝受其知矣”(周密《齐东野语》)。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

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时触发起一种山河破碎之感。于是写下了这首《扬州慢》。

(四)缘景明情

我们在欣赏古典诗歌的时候,要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想象和联想,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另外,我们还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体会独特的意境。

(五)小结全词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黍离之悲”,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我们可以思接千载,体验词人为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给予词人极高评价:“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

第3篇:化石吟教案范文

本次大会旨在全面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推动我国幼儿健康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展示和交流全国幼儿健康教育的优秀成果和先进经验,为幼儿健康教育者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

10月16日,在简短的开幕式后,朱家雄教授做了题为《和谐社会与学前儿童健康》的专题报告,针对我国东西部城乡学前儿童生存境况的巨大差异,就留守儿童、幼儿教育资源公平分配、因地制宜开展幼儿健康教育实践等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阐述,并从宏观角度对制定关于学前儿童健康的政策谈了个人的看法和建议。随后,广东顺德机关幼儿园的代表李光坤、赵国柱老师介绍了该园开展2-6岁幼儿动作活动与心理发展教育的案例研究的情况;西安交大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幼儿国的石朝霞园长向与会代表报告了《合理睡眠与幼儿身体健康的研究》,该园所进行的这项研究历时三年,填补了幼儿园在睡眠研究方面的空白;石家庄市桥东区第三幼儿园的代表高密林老师做了题为《努力将新的健康教育观念转化成具体的健康教育实践》的发言,通过多媒体展示了该园在健康教育活动中的具体做法和经验。

下午,大会围绕如何提高幼儿教师健康教育专业水平、幼儿园健康教育计划的构架和设计、幼儿园健康教育模式及管理方法、卫生保健与营养研究等问题进行专题交流,共有11名代表作了专题发言,与会代表踊跃发表个人看法,进行了热烈地探讨和交流,专家们对代表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解答,并对大家积极的态度予以充分的肯定。

10月17日,与会代表分别到西北工业大学幼儿园、西安高新第一幼儿园、西安交通大学幼儿园、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幼儿园、西安世纪摇篮・三宝双喜幼儿园、陕西省政府幼儿园观摩参观。由9名教师进行的现场教学将研讨活动深入到幼儿健康教育实践中――生动的示教以及专家们认真地评课,带动了与会代表的情绪,大家就健康教育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各抒己见,充分展示了幼儿健康教育领域中教师专业水平长足进步。

10月18日,杨黄蕙吟博士做了《领导者与阴阳互动之幼儿健康教育课程》的大会报告。在报告中,杨黄蕙吟博士从阴阳平衡的角度对幼儿健康教育四个层面地状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并对幼儿健康课程设计做了提纲挈领式的阐述,这对提升幼儿教师健康教育理念和专业水平不无裨益。

随后,马以念教授就本次幼儿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的情况向与会代表作了说明。鉴于参评成果涉及面广、目标分散、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马以念教授分析了地域、选题、个体偏好的成因,并就如何从事幼儿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总结进行了方法学层面的引领。受到与会代表的欢迎。

最后,大会举行了热烈的颁奖典礼,由马以念教授、朱家雄教授、杨黄蕙吟博士向获奖团体和个人颁发了获奖证书,领奖代表纷纷和专家合影留念。

第4篇:化石吟教案范文

我从小非常顽皮,尤其到了读初二的时候,我的顽皮和捣蛋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我的父母和老师坚信:我迟早都会成为少管所里的光头罗汉。他们放弃了对我的挽救,痛心而无奈地看着我沉沦。

到了初二下学期,新来了一位班主任,是个女的,20来岁,名叫林青。看着林老师脸色苍白,弱不禁风的样子,我对她充满了轻蔑。基于这样的感情,我送给林老师的“见面礼”平庸而没有创意。我在她的讲桌上黑板擦下压了一只被我弄昏迷的癞蛤蟆。我想这足以让那个弱不禁风的林老师魂飞魄散一阵子了。

林老师走上讲台,警惕地盯着被顶起来的黑板擦道:“我敢打赌,黑板擦的下面有癞蛤蟆之类的东西。”同学们哄堂大笑,所有的眼睛齐刷刷地向我行注目礼。我得意地笑着,同时有一种作案未遂的遗憾。林老师又说:“我敢打赌,这个东西一定是一个姓杨的同学放的一颗‘定时炸弹’。”又是一阵哄堂大笑。我很扫兴,挑衅地望着这个弱不禁风的女老师。

林老师迎着我的目光,笑吟吟地说:“我知道你是一个非常捣蛋的同学,不过我敢打赌,你跟我捣蛋永远都是失败!”她挑衅地对我说:“杨格同学,敢跟我打赌吗?我保证你永远不会赢。”我立刻来了兴趣――我有不会赢的赌?我怒气冲冲地说:“赌什么?”老师一甩浓密的长发说:“赌我这头长发。如果你赢了,你可以把我的头发全部揪光。”

还有比这更刺激更有趣的吗?我能想象出,如果一位大姑娘小尼姑般地光着头,那是一幅多么滑稽的效果图。我脱口而出:“怎么赌?”林老师还是笑吟吟地说:“赌注是期末考试每门功课你都能考及格。”

老师抵住了我的“软肋”,这跟要我的命差不多。要知道,之前的考试,我大都是以零分收场。不过,有一次我的英语倒是考了50分。那是因为那个傻瓜老师的答案有一半选择“C”项。我拿到试卷后,一律以选“C”了事,撞了个大运。

老师激将道:“不敢?”

有我不敢的事?我顶上:“赌就赌,你要是输了,确定让我把你的头发一根根地拔掉?”老师很坚决:“当然。”

“不过……”老师话里有话,“你打了一个你永远都不会赢的赌。是的,你永远都不会赢。”

老师的话强烈地刺激着我――我怎么就不会赢?我就是要赢。不就是考个及格吗?

林老师的那堂课,我听了。听课的滋味真难受啊!没有了花样百出的鬼脸,没有了别出心裁的笑料,屁股要定在凳子上,眼睛要盯在黑板上,耳朵里全灌着那天书般的玩意儿。我几乎想取消这场痛苦的,但一想到老师的头发将被一根根地拔下,我的学习激情又高涨起来。我重又放稳屁股,睁大眼睛,支起耳朵,承受着那具有诱惑的痛苦。

熬过第一关,下面的煎熬就显得轻松多了。那个上午,我听了所有老师的课。而熬过了上午,下午的煎熬就有了心理准备和实战经验。OK!这一天很快就过去了。

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又一个星期过去了。我和自己较着劲,进行着那场“你永远都不会赢”的。

期末考试到来前,我加班加点地复习着功课。我甚至还厚着脸皮,去请教我的同桌怎样推导勾股定理――我的目标很直接,我所有的功课要考及格,我要揪下林老师那乌黑的头发。

期末考试的“丧钟”终于敲响,但我的心里还真是有八分把握,不就是勾股定理吗?不就是“what’ s your name”吗?本大人全拿下了。

当林老师拿着成绩统计册走到讲台上时,我早就胜券在握了――我的所有功课都过了及格线。老师输了,就等着出丑吧。

同学们的目光在我和林青老师的身上来回扫视着,显然,大家和我一样,对这场有着浓厚的兴趣。

林老师笑吟吟地说:“大家都还记得我和杨格同学的那场吧?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杨格同学输了。”

我叫道:“你不能耍赖,我所有的功课全及格了,是你输了,你必须兑现诺言!”

林老师仍旧笑吟吟地说:“可是,关键的问题是,我没有头发啊。”

老师的手伸向头发,一用力,那瀑布似的“头发”被摘了下来――是的,老师的头上光秃秃的,根本没有一根头发。

教室里鸦雀无声,大家都望着她。

“我曾经有一头浓密的秀发,可一年前,我被确诊患了肾小球坏死,大剂量的化疗赶走了我的头发。”老师指着手中的发套看着我说,“它不是我的头发,所以,我说你永远不会赢。”

有微风吹过,林老师手中的长发瑟瑟地抖动着。在疾病面前,林老师表现得那么俏皮、冷静、智慧和善良,她拨动了我心灵深处的感动和温暖,热乎乎的眼泪顺着我的脸滑落下来,我狂躁逆反的心第一次被某种东西震撼和感动着。

我走上讲台,轻轻地将假发戴在她的头上,颤声说:“林老师,您说得对,我输了。”

林老师笑吟吟地说:“可你也赢了,你赢得了善良和感动,你赢得了可以改变自己的毅力和勇气!好孩子,顺着这条路走下去,你将会赢得更多。”

第5篇:化石吟教案范文

石碑解谜,邻家姐姐竟是“古国公主”

今年35岁的许世吟娥长得小巧玲珑,笑容甜美,一副邻家姐姐的亲切模样。她本是土生土长的闽南女子,相夫教子之余,在福建泉州市著名的涂门街上开了一家“许世素斋馆”饭店和一个古董店。生活安稳,家庭和睦,周围的人也看不出她有什么异于常人之处。但后来,当地的一项考古发现却揭开了许世吟娥家族严守了500多年的秘密,其身世公开后,令人们大吃一惊。

许世吟娥从小和曾祖母一起生活,晚上临睡前,老人经常会自言自语般向她说起家族的事情,比如“世家坑”,以及“我们的祖先从很远很远的海上来”。听得小吟娥满头雾水,追问老人家,她又总是答非所问。曾祖母去世后,家里再也没有人提及这个话题,成长过程中的吟娥曾试图解开身世之谜。

首先,自家的姓氏“许世”令她感到好奇,既非单姓,也不是复姓,《百家姓》中根本查不到。这个奇怪的姓氏是怎么来的呢?小时候,同学们也满怀好奇地询问吟娥。她转问家人,父亲却黑着脸说:“你别问那么多,这个‘许世’不是复姓,而是两个姓,但都属于我们家。”

一直到许世吟娥16岁那年,由于父亲要移居海外继承家业,作为留守泉州的长女,她才完全了解了这个家族隐居于世的传奇经历,以及她与众不同的身世。但她答应父亲一定会遵守祖训,保守秘密。

然而,吟娥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连她对丈夫都守口如瓶的秘密,却很快就大白于天下了,因为有个人十几年来都在致力于揭开这一秘密。

此人名叫刘志成,是泉州市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一名工作人员。业余时间,他专往一些荒草丛生、坟地聚集的地方跑。十几年来,刘志成几乎跑遍了泉州的荒山野岭,目的就是寻找古锡兰王子的墓地。因为关于这位王子在明朝落难泉州的传说,当地已经流传了几百年,历史资料也有相关记载。这位考古学者坚信,锡兰王子的墓地及其后裔就在泉州。

这天,刘志成在泉州市东郊的清泉山上,偶然发现一块若隐若现的石板,扒开杂草,他发现石板上竟然刻着“世家坑”三个大字。熟知相关历史的刘志成意识到,自己找到了锡兰王子的古墓!不由激动得惊呼起来。

原来,古时的斯里兰卡又称锡兰,是一个隐藏在森林中的神秘王国。据《明史》记载,公元1459年,锡兰国王派王子世利巴交喇惹随郑和的船队出使中国,朝见明朝皇帝。不料,就在王子即将从泉州登船回国时,却得知国内发生了,其表兄率兵冲入王宫,篡夺了王位,不仅凶残地杀掉了王子的兄弟们,还要等这位储君回国后一网打尽,斩草除根。锡兰王子含泪换了衣冠,取名字的第一个字“世”为中国姓,从此就在泉州隐姓埋名繁衍了下来。

根据刘志成的报告,当地文保部门对“世家坑”墓区进行了大规模清理,人们在墓碑上看到了一些微笑的狮子纹案,这正是古锡兰科提王朝的雕刻风格。更惊人的发现还在后山,在这个世家的产地上,散落着几十座明清时期的墓葬,几乎所有的墓碑都刻有“锡兰使臣”四字,指示着他们先祖的故乡。世家墓地的发现,使专家们坚信锡兰王子后裔就在泉州,从而掀起了寻找王子后裔的热潮。随后,当地政府将“世家坑”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担心墓群被盗,“海文馆”将发现的20多块墓碑迁走了。

锡兰王子墓群被发现并引起轰动的同时,许世吟娥开始坐卧不安:自家的祖墓被人破坏,这可是犯了闽南人的大忌。一连几天,她手握着相关报纸夜不能寐。丈夫十分不解,说“国家保护文物再正常不过,你干吗着急上火啊?”

许世吟娥的回答令丈夫孙亚宏惊呆了。她说:“世家坑的那些墓地,就是我们家的祖坟。”事已至此,吟娥不得不将这个家族严守了500多年的秘密告诉了丈夫。

异域寻根,佛国民众给予她最高礼遇

原来,锡兰王子取“世”为姓隐居泉州,到吟娥高祖母这一代的时候,世家无男丁,其高祖母便招了一位“许”姓男子入赘,从此,在泉州的这一支世家后人便姓“许世”。从刚开始故国而低调隐居,到后来“”时期,因怕这层“海外关系”被查出受牵连而不敢张扬,这个家族的惊人背景渐渐就成了一个永久的秘密,尘封于每一个世家人的心底。

许世吟娥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她希望正好在“海文馆”工作的丈夫,能出面与单位领导交涉,让他们把墓碑放回“世家坑”。妻子这一番身家背景的剖白,如同一枚炸弹在孙亚宏心里炸开。他做梦都想不到,让文史界寻觅了许多年的锡兰王子后裔,就是自己的妻子!而且结婚14年来,妻子居然一直对他保密着,丈夫心里很不是滋味,拒绝帮这个忙。

情急之下,许世吟娥做出了一件违背祖训的事――她给“海文馆”领导打电话公开了自己的身份,说不想看到老祖坟被破坏。当晚,见许世吟娥提供的《世家族谱》内容,与《泉州府志》里关于世氏家族及锡兰王子的记载都对上了,这位领导大为吃惊。他怎么也想不到,传说中的锡兰王子后裔,居然就住在这条他每天上班都要经过的涂门街上。更令他惊讶的是,与自己做了10多年同事的孙亚宏,竟是古锡兰国的“驸马爷”!

许世吟娥的身份经《泉州晚报》报道后,更在熟人圈子里炸开了锅,一些同学、朋友和邻居当天就激动地跑来问她:“你真是那位王子的后代啊?快让我们好好看看,有着锡兰皇室血统的吟娥和别人哪里不一样!”此时,许世吟娥也觉得没什么好隐瞒了,索性让大家看她的耳朵――最顽强的家族痕迹,当属她左耳廓上的一个小孔。据称,这个小孔,只要是锡兰王子后裔,大都一出生就长着。

福建泉州的寻常巷陌里,竟藏着古锡兰王子的后裔,而且,这一族已在此开枝散叶、繁衍生息了500年!当这一消息传到斯里兰卡,该国政府极为重视。

2002年,斯里兰卡政府官员及考古学家,先后数次来到泉州,拜访许世吟娥和锡兰王子古墓群。经过反复求证,确定了许世吟哦正是锡兰王子的后裔。当年6月,斯里兰卡政府向这位“锡兰公主”发出邀请,希望她能“回家”看看。

许世吟娥十分激动,因为她一直想知道,祖先生活过的地方是什么样子。很快,她与“海文馆”馆长王连茂等人组成的泉州代表团,踏上了为期10天的美丽佛国之旅。

地处印度洋上的斯里兰卡,面积只有6.5万平方公里,仅相当于两个海南岛大,但却是一个拥有2500年历史的古老岛国,仅世界文化遗产圣地就有7处。引人入胜的丹布拉佛窟、充满宗教魅力的佛牙寺、封存精美壁画的锡吉里亚古宫……令许世吟娥一行大开眼界。

初到斯里兰卡,就有身着盛装的当地民众向“锡兰公主”敬献鲜花。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香料味和热带岛国气息,人们穿着各种白色、红色和蔚蓝色衣裙,美艳异常。古城、神殿、寺庙、小型的森林或荒野草地,成群的大象、猴子,美丽的鸟类和蝴蝶,令许世吟娥目不暇接。

斯里兰卡政府也高度重视“锡兰公主”的到来,并对她的行程做了周密安排,每天都有部长级的人物陪同观光,代步的是顶级豪车,并有多辆警车“护卫”。对于公主许世吟娥的活动,斯里兰卡电视、报刊等各大媒体每天都进行大篇幅的追踪报道。最高规格的接待礼遇,令许世吟娥夫妇受宠若惊,长这么大,他们从未见过这种阵势。

在政府高官的陪同下,许世吟娥一行参观了康提寺、狮子岩、锡兰王子父母墓等古迹。期间,当地贵族和民众争相与这位“锡兰公主”合影。

许世吟娥还将从泉州带去的树苗,亲手种植在斯里兰卡国家公园,取名为“中斯友谊长青树”。旁边则是小布什、普京等时任国家元首种植的一排国际友谊树。

有趣的是,斯里兰卡人有个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摇头表示肯定,点头表示否定,这使得许世吟娥一行开始很不适应。比如,当该国官员向大家介绍名胜古迹的时候,她和访问团成员忍不住频频点头,对方就会愣怔一下。后来在翻译的提醒下,他们才渐渐习惯。

此外,斯里兰卡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佛国”,2000万居民中佛教徒占70%,全国共有大小寺庙6500多座。在当地,僧侣的地位崇高无比。一般人与和尚交谈时,绝不可坐在高过僧侣的位置,并设法使自己的头低于和尚的头,即便是总统也不例外。她与斯里兰卡高官一同进餐时,往往就有高僧作陪,以示对这位古锡兰公主的敬意。

不做公主,留守小巷当“平民大使”

结束“佛国寻根之旅”回到泉州后,美丽的印度洋,古老的宗教文化,原始的异域风情,以及热情好客的斯里兰卡民众,给许世吟娥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她想为这个美丽的国家,也是为自己的祖先锡兰王子做点事情。

2003年9月,许世吟娥又违背了“家谱不让外人看”的祖训,主动将世氏族谱复印了一份,捐赠给当地的历史研究所,便于专家研究锡兰王子及其后裔。她还通过各种渠道,几经周折联系上了中国台湾、菲律宾、加拿大等地的世氏族人,通过对照族谱,使这些漂泊海外的锡兰王子后裔认祖归宗,找到了家族根源。在长达500多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这支发祥于泉州的锡兰王子世家,饱经离散和沧桑。想不到数百年后,王子的后裔们又能从世界各地赶来泉州相聚,一起拜祭祖宗墓群……大家不免感慨万千,潸然落泪。

2009年7月,斯里兰卡驻华大使来泉州参加“郑和航海节”时,专门拜访了许世吟娥,两人交谈甚欢。不久,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与泉州市结为友好城市。这一段始于明朝、颇富传奇性的中斯友谊,之所以经过几百年世事变迁,还能够继续下去,可以说锡兰王子及其后裔许世吟娥功不可没。

2010年7月18日,“锡兰公主”应邀来到上海,参加世博会斯里兰卡国家馆日活动,斯里兰卡总理萨纳亚克・贾亚拉特纳与他们夫妇交谈很久。他不仅向许世吟娥了解锡兰王子在泉州的史迹,还关切地询问她的家庭,以及王子后裔们的生活情况,并邀请“公主”一家有时间再到斯里兰卡走走。与“公主”夫妇共进晚宴后,双方还互赠了礼物。

尽管斯里兰卡从1972年就废除了君王制度,并由锡兰国改为现在的国名,但当地普通民众及贵族仍提出,希望许世吟娥能回锡兰王子的家乡定居,并享受王室公主应有的待遇。

然而,尽管已经领略过当公主的感觉是何等优越和舒适,许世吟娥却婉拒了斯里兰卡的真诚邀请。她认为,既然当初自己的祖先选择在中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这里就是她的家,她的血脉之地。至于从异国公主到中国平民的身份落差,她并不在意。“就像我的祖先锡兰王子原本是一国储君,后来到泉州定居和繁衍后代,过的一样也是常人的生活。”

与揭开家族秘密前相比,许世吟娥现在的生活并没有太大变化,她依然遵循着平安是福的家族观念,每天早晨开门营业做生意,晚上打烊后回到位于一条古巷里的小家,辅导孩子做作业,给老公做可口的饭菜。以凡人的心态,过着平常却充实、快乐的生活。这位公主最大的愿望就是每年能多接待一些来自台湾、加拿大、斯里兰卡等地的族人和亲戚,那份跨越海峡和国界的融融亲情,令她倍觉温馨与感动。

第6篇:化石吟教案范文

一、节奏

古诗词的音律之“味”主要体现在节奏上。什么是节奏?节奏是音乐或诗歌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的现象。正如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所言:“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灵魂。在造形艺术则为浓淡、疏密、阴阳、向背相配称,在诗、乐、舞诸时间艺术则为高低、长短、疾徐相呼应。”[1]语音的高低、断续所形成的拍子和韵律,起到传达、激发以及缓和情感的作用。

体味节奏,不可忽视平仄。什么是平仄?“至于平仄,乃中诗(笔者注:中国诗歌)独有之物;因四声亦中国文字所独具,平仄出于四声者也。”[2]平声悠扬尾音长,如击钟鼓;仄声短实重疾,如击木石。平仄是一个最自然的东西,闻一多先生如是说。从来不知诗的人,你对他讲“平平仄仄平平仄”……第二句若不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听起来很不顺耳。这种“顺耳”的感觉,正是诗歌吟味的快乐所在。

因此,吟哦讽诵,也就是有节奏、有韵调地诵读,恰恰是体会“诗味”的最为简单有效的方式,所谓“惟有吟哦殊不倦,始知文字乐无穷”。(欧阳修《戏答圣俞持烛之句》)从窦桂梅老师的诵读指导中,我们可以体味到浓浓诗趣。

师:诗要读得字正腔圆。所以我们可以像刚才这位同学一样来读,一个字一个字地读,里面有停顿。我们也还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闲”是第几声?

生:第二声。

师范读:闲――居――少(短促,有点夸张)邻――并――

师:好,下面我不说了。看看怎么读?谁愿意读给大家?

一学生读,读得很好笑。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很短)

僧――敲――月下门――[3]

对小学生而言,读好诗歌的平仄起伏,是很不容易的。窦老师并没有概念化地去讲授节奏和平仄,而是根据声调的基本划分,提出一个诵读的基本原则,通过示范,让学生去模仿、去体会,诗歌的意味自然地融合在吟哦中。

二、诗眼

一首诗里,有时候会有一句非常关键的话,甚至只是一个字,对理解全篇的结构脉络或者作品的主旨,起着非常重要的昭示作用,这就是诗眼。

比如,王维《过香积寺》中有“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赵殿成在《王右丞集笺注》中评价:“‘泉声’二句,深山恒境,每每如此。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着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昔人所谓诗眼是矣。”[4]“咽”和“冷”就是中国诗歌中所谓的“诗眼”,即让诗灵动、活泛起来的关键词。

再如,杜甫在四川夔州,感叹时事,写了《秋兴》八首,其中第四首末句“故国平居有所思”在八首中间就起到承转关锁的作用。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这样评价:“上下七首,于此维系,其源出此。”“于此维系,其源出此”这八个字,可以说是诗眼的价值概括。

辛弃疾《清平乐 村居》一词中的“醉”字,可以说是全词的灵魂。以下案例中,教师带领学生细细品读“醉”字中的意蕴。

师:辛弃疾生活在金兵入侵的南宋,一生主张抗击金兵,年轻的时候,曾经雄心勃勃,立志“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但是一直被投降派打击,长期得不到重用,被迫闲居在农村。到老年,“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洋洋洒洒的破敌良策,却去换邻居家种树的书!

这首词中,有一个字很值得玩味――“醉”。这个“醉”字,就连学者们对它的理解都各有不同。有人认为,这个“醉”字,可能不是指词中的翁媪醉了。你怎么看呢?

生:我觉得可能是指词人为这样的美景陶醉了。

师:你再读读词,联系诗人的经历,想一想,从这个“醉”字里,你能读明白辛弃疾的心吗?

生:他有很多志向,可没有能很好地实现,他想在陶醉中忘掉烦恼。

生:我觉得他内心并不快乐,有很多无奈。

师:是啊,也许是翁媪醉了,因为生活的宁静而沉醉;也许是词人醉了,因为眼前的情景而陶醉;也许沉醉中又带着苦涩……

不同的人,对诗眼的抓取和把握有所不同。比如王崧舟老师讲授《枫桥夜泊》,认为“愁眠”二字是诗眼;潘新和教授则认为这首诗“真正的诗眼不在愁眠,而在钟声”。当然诗无达诂,诗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一切都在读悟之间。但在古诗的启蒙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对诗眼的体悟能力的培养。

三、画意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坡对王维山水诗的评价,高度概括了诗与画交融的境界。诗是语言的艺术,写得形象,有画意,才能成为好作品。

坡对王维山水诗的评价,也道出了古诗教学的真谛,即古诗教学也应该有浓浓的画意。教师可以结合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也可以让学生想象画面,尝试在脑海中建立意象,还可以将整个诗歌的教学过程最终凝为一幅精致的画。如《江雪》一诗描绘了漫天飞雪,众鸟飞尽,老翁孤舟,寒江独钓的情景。教者就是采用了诗画相生的方法。

师:是啊,一首凝练的诗,就是一幅精致的画。刚才我们已经把《江雪》这首诗读正确读通顺了。我们再细细读诗,想一想,如果要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画上会有什么?

生:应该画山。画很多山。

师:为什么?

生:因为诗中说“千山”,就是说有很多山。这里并不实指一千座山。

师:这是虚指,形容山很多。这句诗里还有个“鸟”字,要不要画鸟?

生:不要,这里说“鸟飞绝”,就是鸟全都没有了。

师:“绝”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完全没有了。

师:为什么在这许许多多的山里找不到一只飞鸟的踪影?谁能在诗里面找出答案,一个字。(板书)

师:是“雪”,大雪覆盖了群山,飞鸟躲进自己温暖的窝巢。谁来读读这一句。

这样的教学,克服了古诗词串讲的问题。它不是将教学过程肢解为对某一个字或者诗句的解释,而是从整体上把握和诠释古诗,从而保持了诗的韵味。

以上所述的要素,在古诗教学中需要关注,但教学的目标不是孤立地为解节奏而解节奏,为解诗眼而解诗眼,为解画意而解画意。诗歌是“吟咏情性”之作,节奏、诗眼、画意的关注,最终是为了让学生沉浸到诗中,去感受诗人的内心。再以《江雪》为例,学习难点并非字意的理解和画面的呈现,而是对渔翁形象的认识,对诗人心境的把握。教师引导学生思索:“天地间,一片苍茫的飞雪,一位孤单的‘蓑笠翁’在一条孤零零的小船垂钓。他真的在钓鱼吗?”正是因为对诗人的情感的体味,让学生说出了“诗人是在钓一个春天”这样的妙语。“诗味”由此而来。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诗论[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91.

[2]闻一多.古诗神韵[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231.

[3]窦桂梅.《游园不值》课堂实录[EB/OL]..

第7篇:化石吟教案范文

关键词:诗词;体验;民族习俗

中华民族有着许多传统的节日习俗:元宵灯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包粽子、中秋吃月饼、春节贴春联……这些传统节日、习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从古至今的诗词中,也有鲜明的体现。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这些节日,引导学生诵读有关经典诗词,让学生深刻体验民族习俗。

一、诵读节日诗词,领略民族文化

传统节日前后,笔者注意引导学生收集相关的古诗词,并带领学生用各种方式来吟诵,让学生深刻领略民族文化的内涵。

比如,元宵节前后,吟诵宋代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让学生感受“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美好景象;感受“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火树银花合,星桥铁索开”的热闹场面;清明节前后,带领学生吟诵《清明》,让学生了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祭祀场景;吟诵唐代韩翃《寒食》,了解“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武侯家”的古代习俗;端午节前后,带领学生高声吟诵清代李静山的《节令门·端阳》)“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唐·张建封《竞渡歌》),让学生感受到民间习俗的悠久历史和赛龙舟时紧张、刺激、热闹的场面;七夕节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汉乐府《迢迢牵牛星》)和“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让学生感受到了真诚纯洁的爱情的美好;中秋节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中秋》)则把学生带入了浩瀚神秘的宇宙星空……唐代张九龄《望月还远》中的千古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让学生感受到真挚友谊的珍贵;春节时,吟诵北宋诗人王安石的《元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让学生感受人们对吉祥美满生活的深深祝福……

经典诗词,让学生在欢度节日之际,更加领略到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

二、欣赏荧屏诗会,培养高雅情趣

从2008年起,中央电视台在元宵、清明、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前夕,推出了以传统节日命名的精美诗会。诗会以经典古诗词与现当代优秀诗歌为载体,通过名家、著名主持人、优秀演员的朗诵、解说与访谈,幷配以别具匠心的场景画面、音乐背景等来挖掘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内涵和意境。

为了配合这些荧屏诗会,每到这些节日前,笔者发动学生搜集相关的经典诗词,先把它们摘抄下来,在班级中举行节日诗会。在展示交流过程中,学生相互借鉴、相互补充,逐渐完善。在欣赏央视晚会时,再做进一步完善。学生兴致极高。诗歌滋润着学生的心灵,经典陶冶着学生的情操,让他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充满诗意的节日。

三、制作节日小报,通晓节日内涵

如果说“节日诗词诵读”和“荧屏诗会欣赏”只是浅显的“诵”与“赏”的话,那么,“制作节日小报”则让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知识有了更直接、更深入的了解。同学们利用阅览室、图书室、网络等途径查找资料,筛选内容,编辑美工,制作小报,欣赏报展。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相关节日的来历、节日习俗、传说故事等知识,进一步通晓节日内涵,对民族习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四、精心组织活动,体验中华魅力

(一)元宵灯笼展

按照惯例,我们这儿每学年的第二学期在元宵节前开学。为了让新学期有个新气象,笔者组织学生开展“花灯迎元宵”活动。首先自己拜师学艺,学习制作灯笼的方法,再买来竹条、细绳、绸布、剪刀等相关材料,指导学生制作灯笼作品。学生兴高采烈地动起手来,做出了大大小小、红火喜庆的灯笼。元宵节前在班级走廊悬挂起来,真是别有一番喜庆景象,为新学期营造出新气象。

(二)端午包粽子

端午节包粽子是我们当地的习俗。包粽子的原材料苇叶、大米、红枣等,对于身处农村的学生来说,得来极为容易。端午前的周末,布置学生准备这些材料,回校时带来。学生返校后,笔者开始教他们包粽子。学生个个兴奋不已,摩拳擦掌,都想亲手包出一个高质量的粽子。当学生吃到自己亲手包的粽子时,一定会觉得别有一番滋味。

(三)中秋赛诗会

第8篇:化石吟教案范文

本来是去石家庄的,但车到天津蓟县忽然想了却一个心愿,即到素有“京东第一山”美誉的盘山观光游览。

出天津蓟县渔阳古城,西行10多华里,即到达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盘山。盘山,为燕山余脉,它北枕长城,直面平原,由吸水能力很强的花岗岩石构成。远远望去,盘山蜿蜒逶迤,青翠碧绿,如十里锦屏,屹立在京东津北。以我学过地质专业的眼光来看,这在京城直达山海关的石裸势缓的茫茫千里燕山群中,如此地貌实属少见。

盘山旧名无终山、徐无山、四正山、盘龙山。相传东汉末年,无终名士田畴率宗族人隐居于此。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率军队北伐乌桓时,田畴请为向导,为大破乌桓建功,曹操对其“表封亭侯,食邑五百”。但田畴(又名田盘)不受,仍然隐居于此,因此人称田盘山,简称盘山。

据《盘山志》载,从魏武帝曹操开始,唐太宗、辽太宗、辽圣宗、金世宗以及清代的康熙、乾隆等历代帝王都曾游览过盘山,并在盘山大兴土木,开山建寺,留有300多处摩崖石刻。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善男信女,进山逛景,参禅礼佛,络绎不绝。

远在初唐时,唐太宗李世民东征凯旋途中到盘山游赏,就曾赞不绝口,吟诗“兹焉可游赏,何必襄城外”,高度赞美盘山的绚丽景色。到明清两代,这里建起了寺庙72座、宝塔13座,行宫、楼台比比皆是,景况空前,成为香火极旺的佛家圣地。唐代时期佛教兴盛,盘山与山西五台山东西相呼应,被称作“东五台”。清幽的自然风光和众多佛寺,引来了众多的文人墨客或来参禅礼佛,或来游山玩水,留下了无数诗赋墨宝和碑记题刻,以及传奇故事,为盘山平添了许多人文景观和无限情趣。

清朝康熙皇帝到盘山游览9次,乾隆皇帝第一次巡游盘山时拍案称奇,情不自禁吟出“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然后在盘山的东面兴建规模宏大的行宫“静寄山庄”,至此盘山发展鼎盛至极。此后乾隆皇帝又27次到此巡游。帝王既以此为离宫处理朝政,又以此为避暑之胜地。清帝为观赏山庄景色,每年耗费巨资,选中国传统造园之手法,集南北园林艺术之精华,使静寄山庄成为宏伟壮观、秀丽华美的皇家园林。

盘山风景区尤以其“上盘松,中盘石,下盘水”著称,峰石各抱地势,竞相峥嵘。挂月峰如银钩挂在半空,九化峰像9朵盛开的莲花,真可谓峰峰相依,峰峰各异。从丁路莲花岭进山,夏日骄阳似火,而进山却树木森阴,层峦碧染,万壑堆青,清风送爽,十分幽黯恬静。行不远,就见迎面巨石上刻“入胜”二字,对面西浮青岭的石壁刻有“四正门径”。转过山弯,有一巨石如元宝,名“元宝石”,上刻“此地有崇山峻岭怪石奇松”,但只见山势险峻,林木荫郁,怪石嶙峋,苔痕添翠,清流淙淙。沿盘曲石磴山路,步步登高,跨过“仙人桥”,迎面即为千年古松“迎客松”,仪态肃穆,宛如挥手揖客。

松柏密布,一峰雄立,峰下古塔掩映,是天成寺。为唐代所建,上有乾隆御题石碑。天成寺之东,有涧水自翠屏峰倾泻而下,状若素帛飘飞,故名“飞帛洞”;再往东行,可望一段白色短瀑,为“滴水濑”。据说昔日此处曾有“卧云楼”,相传傍晚雨过初霁,一抹红霞会穿楼而过,别有一番雅境。

在翠屏峰下,游人多在“涓涓泉”畔逗留,望着清澈的泉水涓涓而出,淙淙有如琴音,忍不住会手捧一泓痛饮一番。行至少林寺东,多宝塔龙头山下的龙池,石壁上凿出一条红龙,每当微风徐来,池水荡漾,倒映池中之红龙就活了起来,犹如真龙戏水。下盘以水为胜,果不虚传。

继续前行,盘九道弯,过万人愁,登欢喜岭,进入以石为胜的中盘。从欢喜岭过石门,即达三成寺翠屏峰顶,一路山石错落,松出石隙,千姿百态。再往前行两三里,即入盘山绝胜之地——古中盘。只见群峦拥簇,峰回路转,深渊绝壑。寺前题咏石刻甚多,北面石壁镌刻“万象回薄”4个大字。

过桃花洞,只见洞前石笋人立,石高且大,威武雄壮,如大将军,名之“将军石”。在此仰望盘山的主峰,能见崖头刻有“摩天”两个大字,为清末军机大臣荣禄所书。正如题字所云,挂月峰为盘山顶峰,峰势上锐下削,为盘山的制高点,海拔864.4米,上有唐建定光佛舍利塔。相传每当除夕,有佛灯之光照耀。峰下有唐建云罩寺,峰巅石刻杜甫名句“一览众山小”。向下俯视,一峰形如伞盖,名紫盖峰。展目四望,苍山如海,群峦起伏。过欢喜岭,经逍遥游,来到万松寺,从万松寺东上青松岭,一路奇松怪石,林石竞秀。继续攀登,沿礁绕峰到上方寺,此处为盘山奇险之地,峭壁如削,峰巅烟云卷舒,上有悬空石,惊险奇绝,望之胆怯。石下两壁如斧劈开,名为“天门开”,下有白猿洞、路险难行。

我对史说盘山东面规模宏大的皇家行宫“静寄山庄”感兴趣,但找到近前才了解到,近年在御膳房遗址上恢复的所谓静寂山庄,不过140亩,其规模气势,其精致玲珑,如何能与当初的静寂山庄相媲美。一位老先生告诉我,这座皇家园林,大部分行宫景观在清室倾覆之后,遭到军阀的劫掠、日军的扫荡、“”的打砸。山石被炸,宫殿拆毁,文物流失。只留下乾隆的诗句“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回响在寂静的天空。至于寺庙,魏晋时的法兴寺伊始,唐代时的天成寺、万松寺、云罩寺、千像寺、万佛寺、普济寺,元代的北少林寺,明代的招提寺、净业寺、水月寺、观音庵,历经千年兴衰的禅林佛国,终于在清代达到一山72寺的盛况,不辱“东五台山”的盛名。直到民国期间,还有感化寺、天香寺等61座寺院魏然屹立。然而,北洋战乱,日军扫荡,国共混战,僧尼或逃散被戮,或老死还俗,至解放时已是了了无几,空院无人扫,塔林自剥落。

第9篇:化石吟教案范文

中国现有基督教、夭主教、佛教、伊斯兰教、道教五大宗教,前四者属世界宗教,只有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崂山是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源远流长的崂山道教文化,在中国道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漫长的道教文化长河中,崂山不仅吸引了一代代“天之骄子”和大批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诗赋词文和笔墨刻石,它还对中国中医学、养生学、气功、武术等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有着巨大贡献,而传承千年的崂山道教音乐,更是崂山道教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形简意远的道家音乐

崂山道教音乐,是吟经时专用的一种经歌,有曲有词,是中国民间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崂山道教音乐分为功课经、应风经和琴曲道歌――功课经是每天诵吟的经文;应风经是“祭祀”时的经文;琴曲道歌是炼气功的歌曲。崂山道教音乐盛行时期,曾一度成为北方道教音乐的中心。

崂山是中国最大的道场所在地之一,其宗派多而复杂。各教派用的经文大部分相同,但韵曲各有差异,或根本不同。崂山历代的隐逸方士甚多,他们将各地民歌雅曲带进崂山,特别是琴曲,对崂山的道乐经韵有极大的影响,故崂山的道经韵曲既有独特的崂山经韵,也有全国通用的十方经韵。

早在西汉时崂山就有了道士和庙观,经文和经韵音乐也随之产生。崂山太清宫道人们演奏的道教音乐崂山道乐经曲,多由上古民歌和民间号子演变而成,后来,风行全国的“十方经韵”传入,融入了崂山道乐。金代,全真道北七真来崂山传真布道,特别是丘处机三次来崂山,把崂山道乐和十方道乐进行了广泛交流,逐渐形成了风格独特和档次齐备的道乐体系。崂山的道乐分布在120多处宫观之中,依地理状况而被分“内山派”和“山外派”,外山派道乐使用管弦伴奏,并直接参与各种民俗活动,进而促进了崂山地区民间吹奏乐的蓬勃发展。许多民间老艺人多师承崂山道乐,许多道乐名曲在民间流传至今。

乐种古老、乐曲量多的崂山道教音乐,是一种无形的艺术。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崂山道乐的历代先师,除了用口传心授之外,还开创了该乐种独特的辨音记谱方法,以手抄曲簿为载体,使各种的“指”、“谱”、“曲”传承下来,是一个容纳丰富古代音乐作品和音乐信息的宝库。道教音乐崇尚空灵的审美境界,在整体的音乐形态中,崂山道乐始终追求着形简意远、清雅磬淡的自然风格,崂山道乐还从不同角度体现着道家所推崇的清、虚、简、远、雅的品格。

源远流长的无形艺术

在崂山道教音乐1500年的传承中,历朝历代都对其有着诸多影响。《即墨县志》记载:东汉著名经学家张恭祖到太清宫创办康成学院,聚众讲学,传播经文与经曲,被认为是崂山较早的真正经乐始祖之一;东汉末年,五斗米道首张道陵的经韵曲牌,传至崂山一些外山庙观,并多用于民俗的应风活动中;至南北朝时,崂山各庙的经韵曲牌已居正统之列,其内容也十分丰富,在节日的咏颂上界或师祖时不单纯用功课经的各种赞和诰。

唐王朝建立后,政治经济颇为强大繁荣,朝廷又偏爱道教,在中唐时,宫廷演奏的乐曲启用道教音乐,于是,道乐地位也随之提高,同样,崂山的道教音乐也空前兴旺;南宋灭亡后,末代皇帝的两个妃子谢丽、谢安来到崂山太平兴国院隐名修道,二谢将宋朝宫廷音乐融入崂山道乐中,对崂山道教经韵曲牌和道乐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作用,对后来的崂山道乐和本地区的应风乐都有很大的影响。

明代初期和后期是崂山道教音乐史上的两次发展高潮,随着各教派的兴起及庙观数目的增加,明代成为崂山道教音乐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明亡后,明宫廷内的后妃蔺婉如、养艳姬来到崂山入道,又一次把宫廷音乐充实进崂山道教音乐中,她们还将许多应风乐曲传给附近村庄的民间艺人,使崂山从清初到民国,成为北方最有名气的道乐基地;清代是崂山道教史上一个较为平静的时期,以太清宫为中心的各庙观道士,多以习武传玄、鼓琴书写以及朝拜星斗为常业。但这一时期,各方的文人雅士及一些琴曲专家来崂山参访的很多,故对崂山道乐的交流、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鲜为人知的名人乐缘

历代许多名人,如张廉夫、郑康成、李白、苏轼、文征明、赵孟颐、兰田、陈沂、黄宗昌、顾炎武、王渔洋、宋荔裳、郑板桥、高凤翰、蒲松龄、康有为、郁达夫、臧克家等都留下了名句,为崂山的道教文化增添了色彩,但人们不曾知道,许多名人曾与崂山道乐有着不解之缘。

“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诗仙李白曾在天宝年间游览崂山,在诗人的浪漫幻想中,见到了羽化成仙的安期生。仙境般的崂山让李白如醉如痴,流连忘返,借诗表达了他 “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 的美好理想。据传,李白与浙江道士吴筠同到崂山旅居时,在太清宫北之阳,蟠桃峰下一块巨石上饮酒唱和,为峰顶的“王母瑶池”咏叹抒怀,共创一支曲子名《清平调》,随之传给太清宫道士,此曲即为太清宫等山庙一直沿用至今的《步虚》殿坛经韵曲牌。

据传,有一次丘处机游崂山,上至南天门,有道士演奏了《空洞步虚曲》,面对如此胜景,聆听如此仙乐,丘处机即兴作《青玉案》,其序云:“余自胶西醮事完毕,与道众来游鳌山,道众多雅士,奏《空洞步虚曲》毕,余乃作《青玉案》词一首。”这首描绘崂山山海风光词的《青玉案》被道士广为传唱,成为崂山道教音乐中的一只仙葩。

清康熙年间,文学家、音乐家蒲松龄,在太清宫寄居时,除创作了《聊斋》中一些篇章,还和道士共同研究琴法和经曲。蒲松龄精晓“俚曲”和鲁南弦子戏,他把其中一些精采片断传给了太清宫道士,从此,使道家一些经曲中有了明显的俚曲乐汇和弦子戏的段章。

2008年6月,崂山道教音乐因正式入选成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再次受到关注,它将重现崂山道教文化的神韵。

In the long process of history of Taoist culture, the millennium Laoshan Taoist music is a wonderful work of art in Laoshan Taoist culture.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