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物理创新教学论文范文

物理创新教学论文精选(九篇)

物理创新教学论文

第1篇:物理创新教学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尤其是随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面世和进人实验区,高中物理教学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主要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寻求新的创新:

一、教学设计的创新

众所周知,在应试的重负之下,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通常都是从知识的理解记忆、技能的规范操演和解题的强化训练来立意的,课堂教学的目的几乎被唯一地定位在向学生传授应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因此,“传道、授业、解惑”就被片面地当作传递知识、教授技能和帮助学生解决在掌握知识与技能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一来,灌输也就必然成了主要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改革中,依据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教学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又把它具体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由于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渠道,因此,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真正成为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场所和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必须突破单纯以“双基”来立意的旧框框,本着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样的高度责任感,从三个维度来全面构思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教学活动。

首先,对于教学内容的构思,要以课程标准中的相关条目为依据,以所用教材的相关内容为参照。在“知识与技能”维度,不仅要关注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物理学的历史进程、取得的主要成就、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要注意把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物理探究的重要意义、物理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物理学发现并提出问题的独特角度和物理学思考并解决间题的典型思路等纳人教学的内容。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把揭示大自然的奇妙与和谐、展现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和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间题、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等纳人教学内容。

其次,对于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教师本人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在学校的现实条件为基础。在“知识与技能”维度,要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技能的复杂程度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接受逻辑和心理特点,有度又有序地安排教学活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尝试运用实验方法、模型方法和数学工具来研究物理间题、验证物理规律,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间题;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他人讨论、交流、合作;还要让学生通过物理课程,来学习如何计划并调控自己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的学习过程,逐步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注意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他们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清;鼓励他们主动与他人合作,并通过合作学习来培养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团队精神;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所学的物理知识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区,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不是互相孤立而是有机统一的,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分别操作。这是因为就课堂教学而言,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既涵盖了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和重点内容,又针对当前中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薄弱环节,体现了物理教学的完整性;就学生的发展而言,健全人格的堵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必要条件,健全的人格是一个整体,如果课堂教学只偏重培养人格中与认知有关的部分而忽视其他部分的培养,就可能会导致学生完整人格的解体和内心世界和谐的破坏,其结果必然严重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因材施教的改革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被看成单纯的认知体。在教学活动刚开始甚至尚未开始就被

人为地划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一种流行的观点是,学生在学业成绩上呈现出的个别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生俱来的素质差异造成的结果,课堂教学对于这种差异的改善作用极小或完全不起作用。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师只能按正态分布的原理,以全班学生的平均水平为基准,根据中等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设计和实施教学,不难预料这必然会导致有人“吃不了”、有人“吃不饱”的状况。这种置学生间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于不顾,只管把既定的知识甚至仅限于与应试有关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的“一刀切”式教学,完全背离了教学的因材施教原则,严重地损害了许多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新课程改革所遵循的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单纯的认知体,而是富有朝气和生命活力的完整的人。因为包括教学在内的“任何一种活动,人都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方式参与和投人,而不只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参与和投人”。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一模一样的标准件,也不是一个仅以年级或班级为标志的抽象群体,而是一群具有多元智能和独特个性的具体的人。第三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容器式的被动接受体,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积极的学习主体。理论和实践都早已证明,“如果提供了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方面会变得十分相似”,人为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是武断和缺乏根据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要求教师应当立足于每一位学生当前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全面把握学生成长的各个要素,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指导策略,科学而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力求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有新的突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良好氛围,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景,着眼于使全体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出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因为任何一位学生都潜藏着无限的发展可能。教师的职责应当是“面向全体学生”,启动他们每一个人的内在动力,为他们提供学习成功的适当条件,引导并帮助他们把潜在的能力变成现实的水平,促进他们素质的协调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三、教学评价

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手段,其导向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既然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就必须认真研究用考试这一标准来评价物理教学时,到底要考什么、怎么考才是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以往的许多考试。主要是针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所进行的单项测量,由于这种考试的瓶别和选拔功能被过分地强化,有时,它甚至成了决定师生命运的唯一指标,这就不可避免地把师生都逼上应试教育的绝路。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强调评价的峥别与选拔的功能”。而且不仅要从知识与技能方面进行评价,还要从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行评价;不仅要做终结性评价,还要做过程性评价;不仅有书面考试式的评价,还有动手操作式的评价;不仅是教师评价学生,还可以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学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共同努力,在包括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形式、评价结果及其管理等在内的整个评价制度上寻求新的突破。同时,由于教育教学评价具有特殊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所以,它还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只有这样,评价制度的变革乃至于整个新课程改革才有可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刘力:《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论》,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第2篇:物理创新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物理化学;教学;创新能力;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C

作者简介:王艳(1980-),女,汉族,辽宁葫芦岛人,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新能源材料及电化学,沈阳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辽宁沈阳110034曹中秋,沈阳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辽宁沈阳110034赵晔,沈阳市第一O七中学,辽宁沈阳110042朱景龙,沈阳市一四六中学,辽宁沈阳

《物理化学》是化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1]。是化学、化工、材料、能源、冶金等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主干基础课之一。它是从化学现象与物理现象的联系入手,借助数学、物理学等基础科学的理论及其提供的实验手段,来探求化学变化中最具普遍性的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然而,物理化学的概念性、理论性、系统性以及逻辑性都极强,同时,涉及的公式较多,应用条件的限定较为严格,同时与数学知识的联系又非常紧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枯燥、抽象、难于理解。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多年来,从事物理化学教学方面的教师不断探索、创新[2-4],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在很大程度上仍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科研工作者和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的要求。因此,如何在物理化学的课堂教学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以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目标,将探索式,逐步深化式教学融入其中,并将实践和教学有机结合,进而摸索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1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把科研以及生产生活实践环节上收集的素材及时充实到课堂

物理化学的主要包括热力学、电化学、动力学、表面化学以及胶体化学五部分。这门课的理论性较强,对初学者而言,其理论知识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把科研以及生产实践环节上收集的素材及时充实到课堂上,避免学生在新知识面前困惑,理不清头绪。例如,在讲授电化学中二次电池相关内容的时候,可以把科研项目中涉及到的关于锂离子电池的研究融入其中,从电池的构造,组装以及阴阳极材料,电解质材料的选取等方面入手,让学生对锂离子电池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对阴阳极反应采取动态演示的方式给予展示,让学生清晰的看清脱嵌锂的过程,认清反应进程,电子转移的方向,电流的流向等。在讲授电导水以及水的杂质去除方面的知识的时候,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电导值范围的水可以认定为是“电导水”,对于非电导水即含有杂质的水如何纯化的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了解一下目前家用的“净饮机”,详细查看一下各级过滤材料的组成成分,然后在讲述其去除杂质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分析究竟属于去除杂质方法的那类以及相应的原理,这样将生活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充实到课堂,相信学生对所涉及的知识内容会有更好的理解和更深的印象,而不是仅仅把去除杂质的方法简单的罗列。当讲授到“金属腐蚀与防护”方面内容的时候,不妨让学生联想一下在海上航行的船舶,为了避免腐蚀,在船底四周要镶嵌上锌块,这就会使得较活泼的金属锌在船舶的腐蚀过程中充当阳极,失去电子而还原(反应:ZnZn2++2e-),此时,船体本身充当阴极收到保护,而锌块则代替船体而受腐蚀,实现了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通过以上的实例,我们可以看到在基础理论的讲授过程中,引入适当比例的科研以及生产生活实践环节上的典型案例,能够深化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探究自然规律的兴趣。

2实现探索式、逐步深化式教学

传统的物理化学教学多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仅仅是被动的学,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生个性、学习兴趣、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5]。鉴于此,我们在教学形式上进行了改革,通过探索式、逐步深化式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方式,让学生在探索,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吸取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授“电导测定”的内容时,通过之前授课内容的讲解,提示学生电导的测定实际上就是电阻的测定,而电阻的测定在高中教材中就已讲过。此时让学生们回忆一下“韦斯顿电桥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通过这一问题逐步展开。进而让学生了解到当电桥达到平衡时,会有怎样的结果产生。然而再讲授电导测定,以及相应的装置。可见,通过对电阻测定相关知识的复习,对于电导测定的逐步深化就显得易于理解,这样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思路,就会使学生很好的掌握电导测定的原理。在讲授极化曲线的测定时,由于极化这一知识比较抽象,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极化曲线,它实质上反映的是电流密度和电极电势之间的关系。这时让学生探讨一下电流如何测定,电极电势如何测定,因为不管是电流,还是电极电势的测定在之前的章节讲授中已经学习过,学生会有较深的印象。这样经过一小段时间的探讨,然后通过学生主动答复的方式来解决此问题。如此下来,极化曲线的测定就显得比较易于理解。此时再讲授极化曲线测定所需的实验装置,即三电极系统。待测电极和辅助电极构成的电解池中的安培表即用来测定电流的,通过调节电路中的滑动变阻器,可实现电流值的调节。而在某一电流下,待测电极和参比电极构成的原电池就是用来测定待测电极的电极电势的。很显然,学生会很容易掌握关于极化曲线的测定的相关知识点。通过这种探索式、逐步深化式的教学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深入的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3在实验教学环节上,适当增加对大型精密仪器使用,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实训

王等[6]曾指出:实践教学在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验教学环节上,以往多采用的方式是验证性教学模式,类似于“照方抓药”的模式,这样学生自身创造性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根本得不到锻炼,更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以上问题,根据现有实验仪器和设备以及物理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实验教学环节上,适当增加对大型精密仪器使用。一般情况下,对于大型精密仪器来讲似乎是研究生同学的专利,本科生同学很少能接触到。其实,对于本科毕业后的学生来讲,无论是继续学业,攻读硕士研究生,还是参加相关实践工作,各种大型仪器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接触。试想,如果在攻读学士学位的本科期间,就能对一些大型精密仪器有一个很好的了解,甚至是上手操作,无疑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因此,我们可以开设一些更能反映当代科学前沿以及生产生活实践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充分利用现代分析测试手段。例如,我们设计了“铬合金在酸性介质中极化曲线的测定”这一综合性实验,设计这一实验的目的首先是让学生对极化这一相关理论知识有一个更好的把握和理解,同时也是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熟悉和使用“电化学工作站”来测定极化曲线,进而判断所测合金的腐蚀情况,这恰恰也有金属腐蚀的相关理论知识很好的结合起来。同时让学生参与到实验样品的制备、抛光以及电化学测试等全过程中来,让学生主动思考实验过程,根据仪器扫描出的极化曲线,来分析在酸性介质中铬合金的腐蚀情况,这样既直观,有益于理解,同时更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4结语

为了避免在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枯燥、抽象、难于理解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我们以其研究内容和发展现状为出发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把科研以及生产生活实践环节上收集的素材及时充实到课堂;实现探索式、逐步深化式教学;在实验教学环节上,适当增加了对大型精密仪器使用,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实训。进而摸索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方案,最终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科研工作者和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杨等.物理化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肖利,刘建华,唐娴敏等.冶金-材料类专业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1,(25):93-96.

[3]方文军,雷群芳,王国平等.工科物理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5,(2):33-35.

[4]张业中,谢修银,龚银香等.物理化学教学研究型实验模式与实践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23):86-87,102.

第3篇:物理创新教学论文范文

一、加强直观教学

学生认识事物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形象的感觉和知觉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程,教学要适应和促进这个过程,就要加强直观教学,例如:在教学生“功”这一章,对功、功率和机械效率三个概念容易混淆。我设计了一堂比赛形式的实验课;比比谁做的功最多,谁的功率最大,谁的机械效率最高。每个同学都把五块砖以最快的速度从一楼跑到四楼,测出自己的做功、功率和机械效率。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案,自己进行测量、记录、计算、设计表格填数据。学生通过对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确凿数据进行回忆、对比、联想、分析,终于明白了道理。这比我在课堂自己演示,枯燥讲学要好得多。这样,在教师演示的同时,学生也可以自己动手操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更加具体化

尽量联系学生身边的实物,如“摩擦”一节,教材用推大衣柜的方式导出,教室里没有,但有电视柜,因此,让学生推电视柜来说明,学生用亲眼见到的实验现象总结规律,记忆势必深刻,又如“杠杆”一节,可利用教室中的扫把,请几位同学上讲台扛起来,然后改变扫把的不同位置放在肩上,让其感受用力大小变化,增强了实验的真实性和机动性,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很多,提倡多观察、多分析,对学习和巩固物理知识很有必要,这也能时时记起,不会遗忘,自然界的电闪雷鸣,雨后的彩虹,太阳光的色散,冬天人们呼出的“空气”,汽车的发动,发光的电,照相机照相,工人利用杠杆把很重的东西滚上去,都离不开物理知识。我叫学生多观察,随时联系所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索其中的道理,这样,既能让他们掌握课本知识,又能让他们开阔眼界,还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四、正确的肯定和激励学生的回答

第4篇:物理创新教学论文范文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群体活动,所呈现的氛围直接决定了作为学习者的学生所处的环境是怎样。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是教学的常态,这也就导致了许多学生的学习是被动接受的过程,他们所接受的知识以及所受到的影响都是被动的、缺少思考的。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将会受到禁锢和抑制,最终走向僵化。为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就应该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推陈出新,善于采用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方式方法指导教学。换句话说,就是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方法,善于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指导教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创新,善于创新。比如,抛弃单一的教师讲授,改用引导式教学,如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让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进而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逐渐产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并最终指导实践。

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活跃创新氛围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发挥和体现,是直接影响学生参与课堂,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让自己的创新潜能得到挖掘的关键所在。具有创新意识也就是具有创新的激情和愿望。可是如果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发挥,那么他们的激情和愿望也就会被打压、抑制,最终得不到施展。因为在没有激情、没有愿望的情形之下,即使有再好的创新机会,最终都会与之失之交臂。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就是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树立主人翁意识,进而不断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这一方面需要教师注重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不把自己看成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布道者”,而是在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进步的学习者;另一方面,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特征,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中来,同时在此基础上得出自己的认识,并发掘出新的知识和看法。

三、平等民主,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第5篇:物理创新教学论文范文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各科教师都在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习惯,从被动学习来源根基因在于教学理念的落后。目前我国很多教师仍然坚持陈旧教学观念和方法,教学方式古板,缺乏教学创新。据学生反映,教师在物理课中一般采用填鸭式教学,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并且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缺乏互动,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这样不但表现在实验教学方面,但是目前我国高中物理教学傍观者,难以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表现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首先我国高中物理教学方法十分单一,而且缺乏与学生的互动环节。好比师生关系没有创新,依然是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在讲台下死记硬背,这不但要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理论知识,也要使学生意识到物理来源于生活,學习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将物理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提高学生综合增补教学手段。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之所以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尚未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便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准确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以创新为主要基点,增补课堂教学手段,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从而有效提升物理教学水平。例如:在《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的内容中涉及到很多光学实验,而这些实验很难在教室中完成,但却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吸引力。因此,老师则可到本地的大学,在大学生的资助下共同在实验室完成这个实验,并将这个实验过程录制下来。然后,再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给学生看,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资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的知识点。

3.合理运用新媒体,辅助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在新媒体教学环境下,物理实验教学取得了新的突破,保存了传统录像实验教学的优势,依靠数据采集录入控制仪更能完成物理教学中的多项实验。在多个传感器的辅助下,再加上实验教学软件,与计算机相连接,完成复杂的物理实验,深受一线教师的青睐。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条件的制约,许多物理实验难以利用实验室器材来完成,也难以直接用器材进行演示,而新媒体技术使这一困扰物理教师多年的问题得以解决。可以自如演示高速飞行物体的运动轨迹、导体内部自由电荷的定向移动等。新媒体教学演示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易于理解接受。

三、高中物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方法

1.探究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就是首先要发现问题,由学生自主进行对问题的相关探究,这里的探究指的是本身去搜集相关问题的材料,按照现有材料,尝试解决问题。这种解题过程中,问题是主线,所有的探究活动都是基于问题来进行。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学习《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革的关系》这一课时,可以采用探究式方法来进行。物体所做的功是人们肉眼无法看见的,那么,可以借助于仪器或者多媒体来把功呈现出来,这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好比,运动员把铅球投出去这个过程按照这一结论,学生可以本身尝试用并且高中课时本身根据书本上的讲解进行实验探究,好比,学生可以本身做一个切割磁力线的实验,通过电流的改变情况来探究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把不明白的地方必然要想措施让物理课变得生动起来,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的改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本身对问题的探究,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第6篇:物理创新教学论文范文

从大学物理教学的现状出发,提出改革大学物理的教学思想,根据专业科学的选择教学内容,将理论课和实验课整合优化,为学生营造教学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氛围,以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大学物理;创新思维;培养

一、当今大学物理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还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缺乏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学过程停滞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认知过程上,缺乏“研究性”和“创新性”特征,学生依然是被动接受知识,主动的探究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积极性不高。这些弊端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同样存在,即没有将课内教学和课外的科研活动有机地结合,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很多学生认为大学物理就是为相应的专业课服务的,实用性不强,专业化不够。这种片面的观点忽视了大学物理在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等方面的重要性。在本文中,笔者将从目前大学物理教学的现状出发,着重阐述如何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多方位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多方位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

将“教学为中心”充实为“在以教学为中心的前提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以服务科技应用于实际为导向”,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一方面可以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获取知识,还可以借助图书馆或者网络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之后,接下来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这在大学物理实验中有直接的体现,借此可以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点是逻辑推理能力。该项能力是物理学教学要着力培养的,也是创新性思维所必需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应用直觉思维,鼓励学生对新的问题创造性的提出自己的看法,逐步建立起创新的思维模式[1]。

(二)选择合适的大学物理教学内容

目前我校多数专业的大学物理课程遵循相同的教学大纲,实施的教学内容基本相同,这种做法忽视了不同专业对物理知识的侧重点不同的实质,从而使物理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即如何保持物理课自身体系完整同时又兼顾专业特点和要求。为此,应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专业化的特点。就我校而言,电子信息工程以及通信工程等专业与物理学中的电磁学部分结合紧密,汽车服务工程和轨道交通专业与力学部分结合紧密,化学专业多用到热学和光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专业有侧重点的设置教学内容,这样有助于实现大学物理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的对接。

(三)实现大学物理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整合

物理学是一门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学科,为了使学生对物理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就要求在传授物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借助物理实验进行印证。但就我校来看,目前大学物理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开设没有实现很好的融合,表现如下:一是大学物理理论课和实验课几乎完全独立,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顺序和实验课的设置不一致,造成了理论知识不能得到及时的实验验证,也不能及时指导实验。二是目前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多为验证性实验,一般是学生统一的按照固定的实验题目、仪器和方法,按步骤进行操作,记录和处理数据,对照物理理论分析实验结果。实验课纯粹就是验证现有理论,失去了物理实验促使新知识的发现这一重大作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大学物理理论课及实验课进行整体优化,使其有效的配合起来,出现“1+1>2”的结果[2]。首先,应该根据大学物理理论课的授课内容有针对性的开设合适的实验题目,比如在一章结束之后即进行与该章内容相关的实验课。其次,将实验分为基础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等。在基础性实验中,着重训练学生对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掌握能力,主要由学生自己参照讲义动手完成实验,教师进行个别辅导,为后继实验的进行奠定扎实的基础。设计性实验则和学校的创新性项目相结合,采用启发式和开放型的教学方式,教师只作启发式引导,对于“查阅文献—拟定实验方案—数据测量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这一环节,则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四)将学术研究贯穿于教学过程

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必然对教师也有更高的要求,即作为大学教师,要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将新知识引入到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中去,这对提高大学物理理论课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经典理论中加入新理论、新技术,不但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中,将物理科研融于课堂,把灌输式教学变为引导式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思维能力[3]。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师本人的研究课题,设立一些比较简单的题目,对学生开放。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近两年开展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就是类似的情况。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经典理论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引导学生从实际物理问题中抽象出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再利用现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结语

本文针对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多方位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几点看法:首先是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其次根据学生的专业有侧重点的设置教学内容,将理论课和实验课整合优化,并设置设计性实验对学生开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作者:常旭 单位:商丘师范学院电子电气工程学院

基金项目:

商丘师范学院2015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2015jgxm05)。

参考文献

[1]张晚云,陆彦文,曾交龙.浅谈大学物理教学中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1):70-72.

第7篇:物理创新教学论文范文

21世纪,一场世界性教育浪潮正在兴起,我国的教育事业正按国家的教育方针跨上了改革和发展的伟大征途,作为服务于基层教育的中学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人文文化的素养呢?笔者就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文化的培养与了解

物理学是一门最基本的自然学科,它是探讨物质结构和物质基本运动规律的学科,所以人们往往认为物理学只是包含一些枯燥的理论公式,而忽视了物理学中包含的人文因素,诸如人文哲学思想、美学、道德等方面。实际上,物理学在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不是为了物理学而研究物理学,而是为了有助于人类、社会以及个体人的发展而研究物理学,所有这些都涉及到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关系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文化。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反映了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的转化,牛顿的三大定律更是概括了宏观低速条件下各种机械运动的规律,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组将复杂的电磁现象统一其中,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基本原理简单凝练,但其中的内涵却是丰富而深刻的。所以我们在重视物理学理论的同时不能忽视物理学中蕴含的人文文化。美国物理学家和物理教育家拉比认为:“只有把科学和人文科学融为一体,我们才能期望达到与我们的时代和我们这一代人相称的智慧的顶点。”

二、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学习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亲身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创新思维。教师要充分利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史实和物理科学的新成果,与学生共同探讨前人是如何提出新方案、取得新成果、建立新理论的,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从而使他们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增加学生创新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其次是要保护学生的创新热情。尽管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幼稚的、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或者看起来是可笑的,但其中无不包含着学生独立的思维,体现了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保护他们难得的“标新立异”,这其实就是在保护他们的创新意识。我们绝对不要打击他们提问的积极性,哪怕是看起来是可笑的问题;绝对不要打击他们创新的积极性,哪怕那根本就不是创新。对于学生制定的方案,要及时指出可取的和不可取的地方,可以让全班学生讨论,也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可取的,有没有可以完善的地方,不可取的,如何改进。学生自然会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学生也会发表反对或支持他的观点,这样在非常活跃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首先新课标认为,教学的实质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这就是我们平时所倡导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两主”教学模式。而实际教学中,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

转贴于

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口头,并没有认真去做。教师应针对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把它转化成一个个教学问题,调动学生的求解兴趣,引导学生一个个去解决。实践中,师生应共同探讨,教师要不断地给学生以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处处设疑、激疑。只有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机能,使学生张开思维的双翼,在教师的正确引导和积极带领下,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其次是鼓励求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求异思维,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因为学生会问才会探索,会探索才会创新。对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表现,教师应给予积极评价,并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点滴成功,从而产生积极的体验,激起更强的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性。最后借助实验,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综合了实验原理、设计思想和方法、实验操作和观察、数据分析处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实验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最好设计一些探究性、开放性的实验,在教师的适度引导下,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学会观察,鼓励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好奇心也促使他们亲自动手实验,从而很好地解决了问题,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创新能力。

第8篇:物理创新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作物栽培学;应用创新型人才;实验和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113-02

作物栽培学是农业上最古老、最经典,同时在推动农业生产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的一门学科,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农业科技水平和生产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1,2]。作物栽培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科学,涉及到农业气象、土壤肥料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耕作学、种子学、作物生理、农业经济等学科的内容[3]。《作物栽培学》实验和实践教学是独立于理论教学的课程,通过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和田间实践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作物生产技术应用和农业技术服务的能力。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世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变化,如何通过实验和实践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对理论与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三农”一线培养输送具备扎实基础理论、熟练掌握基本技能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一、培养应用创新性人才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着我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农业院校应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更是提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要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着力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在当前大众教育理念下培养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应有别于精英教育理念下培养的学术研究型人才,他们要掌握一定的科学原理及学科体系知识,并能依此取得本专业创新成果;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行,创新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充分发展,能创造性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取得创新成果[4]。具体到农业生产类应用创新型人才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农业生产实际,善于发现具体问题;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应对解决;能够灵活运用知识,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能够在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不断自我提高。因此,提高为农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所在扬州大学农学院是我国创立最早的农学系科之一,学院一贯重视“产、学、研”结合,为地方农业主管部门、基层单位、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企业等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科研作为高等院校的四大职能之一,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越发显得重要。因此,通过构建科学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应用能力,还可提高创新能力;部分学生升学为研究生,已具备一定的应用创新能力,更可以为学院科研发展注入新活力。培养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同时可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既改善了农科大学生就业难得问题,也可在就业单位发挥特长,促进单位和个人发展,亦可不断提高学院社会声誉。

二、基于应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实验和实践教学

《作物栽培学》实验和实践教学作为农学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一环,越发引起农业院校重视,加强了如教学内容、方法、时间等调整。但从总体上看,实验和实践环节仍较薄弱,表现为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教学设施仍显滞后,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5]。下面结合作者的教学体会,就如何基于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进行《作物栽培学》实验和实践教学谈一点自己的意见。

1.实验和实践教学按时效性、系统性整合。《作物栽培学》理论、实验及实践教学主要针对的是大田作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棉花等,具有季节性强的特点。目前,实验与实践教学是相互独立的课程,根据作物由不同教师讲授,教学过程难免存在教学内容重复、教学理念有别、教学方法不一等问题。通过合理安排授课时间,满足授课内容与作物生育进程相吻合,如讲授小麦穗分化进程时,可安排在春季讲授理论知识,同时布置相关的田间取样和实验观察,及进行拔节期和孕穗期追肥实践;合理安排授课内容,保证不同作物在关键生育期的教学内容均有涉及,避免课程内容重复,如讲授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形成生育阶段时,不同作物产量构成因素既有相同又有不同,可在某一作物讲授基础上,重点分析差异点。因此按时效性、系统性地整合实验和实践教学,不仅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利用、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更可以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性地观察不同作物,实境地进行取样实验和操作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加深认识,巩固理论,感性地学习理论,并可以在生产中学习如何加以应用。系统性地整合课程中“教室―大田―实验室”的教学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还有利于学生感受科研中试验“设计―实施―取样―实验”的过程,提高创新意识。

2.实验和实践教学中强调“思考”与“动手”能力。实验和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及熟悉生产实际。实验和实践教学是基于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基础上进行,无须在教学中再次讲授理论知识,但教学过程中会出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相关知识点不熟悉、理解有误差。教学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查阅资料―课堂提问―课堂讨论”以控制课堂复习时间,也可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增加课堂互动,改善课题氛围,提高学习热情与兴趣。授课中可以对讲课内容进行扩展,从生产上的应用、存在的问题、如何改善和解决及科研中研究的目的、方法、意义等角度,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和培养创新意识。

采用多样的实验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培养思考和动手的能力。《作物栽培学》的实验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教师主导的课堂讲授知识并进行验证性实验,教师与学生互动性强的启发性实验,学生自主设计和操作的项目引导式实验。实践教学可以选择操作性强、理论综合性强的实践内容进行教学,做到动手操作、掌握技能、仔细观察、有所思考,实现实践在田间和思考在田间。

3.实验和实践教学中引入专题讲座、物联网技术等方法。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实验和实践教学难以实现某一作物全生育时期的观测与生产实践,只能选择部分作物几个关键生育时期进行,以求尽量覆盖。这使学生对作物感性认识不足,对实际生产只能是一知半解,大大降低了实验和实验教学的效果。采用专题讲座形式,邀请资深教师讲授某一作物的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加深对该作物生产实际的了解;从科研的研究背景、目的、方法、意义、结论等方面,介绍近年来针对该作物开展的科研课题及取得的成果,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更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串联起理论与实际,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到利用知识创新地解决问题的过程。物联网技术作为新型信息技术,可以利用互联网等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和物等通过新的通讯方式互联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网络。在生产大田中建立可视传感器,并联网实现实时观看作物生长画面,同时上传相关的作物生产视频,辅以微课加以说明,整合建立教学平台,有助于课外教学拓展,缓解教学资源不足等矛盾。因此,通过专题讲座和采用物联网技术的远程观测有利于弥补实验和实践教学中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4.实验和实践教学中引入过程评价。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学习,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动手能力,激励学生在实验和实践中积极思考和创新。过程性评价的“过程”是相对于“结果”而言的,过程性评价要求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创新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对课前预习和查阅文献、课上学习态度和动手能力、课后实验和实践报告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使学生不再盲目追求课后习题结果的正确性,转而关注教学过程的实验和实践操作过程及出现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有助于学生提高动手和思考能力,切实增强教学效果。

三、结语

在新的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形势下,为适应农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农业院校应在大众教育理念下培养同时具有应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作物栽培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科学,不仅要求掌握理论,更是要求运用理论去实践。因此,应通过实验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系统性整合,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动手能力,引入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以及改善教学条件,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以更好地培养应用创新型农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凌启鸿,张洪程.作物栽培学的创新与发展[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2,(4).

[2]杨建昌.对作物栽培学发展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8,(1).

[3]杨文钰,屠乃美.作物栽培学各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第9篇:物理创新教学论文范文

关键词:物理教学 实验创新 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7(c)-0157-02

从当前的形势来看,素质教育已经在我国实行了多年,新课标的改革也在有条不紊地开展,高中物理的教学方式逐渐走向成熟,但是物理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做进一步提高。目前,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只是简单的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方法严重的阻碍了学生实验能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极大降低了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学习能力降低。由此,该文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作了简单描述,同时提出了相应措施来解决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 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当前中国仍然采用的是应试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实验演示,而学生观看的教学方式,未能给学生创造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也很难加深同学们对一些理论知识的理解,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教师进行的实验操作也都是根据课本的指示和案例来进行,缺乏创造性和新奇性,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2 物理教学中的实验设计环节没有得到重视

从物理的发展历史来看,大部分的物理理论都是通过实验得来的,而当前我国的物理教学方式恰恰忽视了这一点,仍然采用填鸭式教学,只是一味将枯燥乏味的物理理论传授给学生,未能将实验设计的环节应用到物理教学课程中,这也是很多学生讨厌物理的原因之一。实验设计环节是物理授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更好理解物理理论,更加有效学习。

1.3 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足够的发挥空间

当前的高中物理教学课程中,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环节越来越少,甚至很多教师在课上只是一味进行实验操作的演示或者引导学生在下边模仿,没有给学生更大空间发挥,进行实验设计,这一做法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物理实验设计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严重影响了实验创新的进程和发展。

1.4 仍然注重学生的卷面考试成绩

传统的评价方式都是以卷面成绩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而这种评价方式恰恰忽视了学生的另一种能力,即实验能力。这种方式会让学生认为只要学会理论知识就可以,没有必要在进行实验设计的学习和探索,只要卷面考试取得高分就可以,也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做这些与卷面考试无关的事情,所以,导致很多学生只着眼于书本上的理论,而实验创新能力受到了极大发展阻力。这种考核方式和教学方法,很难正确科学反映一名学生的整体能力水平,也不能体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2 对高中物理教学方法进行实验创新的措施

2.1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提高对实验设计的重视

现在大多数的高中院校以提高升学率为目的,进行应试教育,严重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物理教学课程中,教师往往为了追求效率,简化了教学过程,减少或者没有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的机会。学校相关领导和教师要尽快对这种教育模式进行创新,重视实验设计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由此来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

逐渐转变在教学课程中的主体地位,由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在实验设计中的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进行创新性实验时,学会自主思考,主动接受知识,在实验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进行某些实验时,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更好对物理理论有更深一步理解和运用,进一步提高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

2.3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教师在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要发挥实验设计的作用,必须调动教师资源,需要教师的配合。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要想充分发挥出物理实验教学的积极作用,需要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培养教师树立实验创新精神,提高教师的实验能力。这对物理教师的要求有了极大提高,一方面要有坚实的物理理论基础和实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有责任意识和认真的教学态度。

2.4 适当的转变教学方法,加大对实验的探索

我国物理教学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过于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激发。为了有效改变这一现状,在授课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备课,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积极配合,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动手实验,充分调动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为了有效提高高中物理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必须要做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当前物理教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要重视物理实验环节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逐渐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授课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法,将实验设计的环节逐步渗透到授课当中去,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佳.高中物理创新实验拓展课程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2] 唐春波.高中物理创新实验的设计与实践[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3(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