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物理创新教育范文

物理创新教育精选(九篇)

物理创新教育

第1篇:物理创新教育范文

传统观念认为师生关系是从属关系,学生得服从老师;如果学生不听话,老师就可以辱骂以及体罚学生。这样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也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改革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首先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民主和平等的姿态接纳学生主体的差异性、独特性,甚至是局限性,转变传统教育中“唯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主客体问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新型平等的师生观。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老师要有爱心,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改变“学生是被动受信体”及“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对话人、咨询人和朋友”的民主观念。三要贯彻“以学为本、以学定教、先学后教、教为导学”的原则,将学习教学目标变为学生自主、自觉的行为,激励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和参与能力,多给学生质疑、问难及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我学习、表现和创造的机会,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和掌握学习策略。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但学生有主观能动性,学生能否学习好,与他的主观能动性有直接的关系。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儿童学习任何知识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学生学习的时候是有选择性的,他有兴趣的就接受;没有兴趣的,他接受不了。因此,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活动,重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讲述“遗传信息的携带者一核酸”一节中,先讲述DNA指纹法在案件侦破工作中有着重要的用途。刑侦人员将从案发现场中得到的血液、头发等样品中提取的DNA,与犯罪嫌疑人的DNA进行比较,就可能为案件的侦破提供证据。接着提出问题①为什么DNA能够提供犯罪人的信息,②DNA鉴定技术还可应用于哪些方面?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兴趣又是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内在动力。例如,在学习细胞呼吸时,教师还可联系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现象,要求学生根据呼吸作用原理,思考以下一组问题:人在剧烈运动后为什么会感到肌肉酸痛?苹果贮藏久了为什么会闻到一股酒味?为什么过一段时间就要给花松土。由于这些问题由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引入的,所以,学生一开始就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兴趣,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学生的成功感不断增加,以此诱发他们的创新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的优化,归根到底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而核心就是怎样看待每个学生,是否相信他们的学习潜能,是否尊重他们的人格,是否能真正调动他们认知的动力和积极性,帮助他们发挥潜能和发展个性特长。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诺做过一项实验:用他的教学方法在美国3000多所学校进行实验,在这些学校,有8O%的学生成绩原来是不理想的,用他的教学方法以后,有7O%的学生成绩得到了提高,在一些学校,优秀的学生达到了80%一9O%。这说明每个学生的潜力都是比较大的,能否发展其潜力,关键在于教师教授是否得法,是否善于调动学生的心理因素,是否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进行教学。近十几年来国内教育改革的很多实践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莎士比亚说过“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长”。廉姆•杰尔士也说过“人性最深刻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教师有了正确的观念,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可以用“你回答的非常好”、“你真棒”等词语鼓励学生,让他们在这种被欣赏的氛围中不断进取;如果教师认为学生根本不行,那么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的成绩会越来越差。因此,教师要有这样的信念:每个学生都是能够教育好的。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由机械性学习向探究性学习的转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思维过程中,问题情境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思维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主线来组织,来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习糖类和脂质一节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思考:①哪些食物中主要含有糖类}②脂质和脂肪是同一种物质吗?带着这两个问题学习新知识,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接着,指导学生动手做还原糖以及脂肪鉴定的实验,由于是学生亲身亲为的,所以步骤的关键以及结论难以忘记。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主动探索知识,总结规律。

第2篇:物理创新教育范文

关键词:物理;创新教育;兴趣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185-02

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教育。21世纪国际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队才素质的优劣体现在其创新能力上,在中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教育的提出,一方面是时展的需要,另一目素质教育决定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传授知识使广大师生继承人类文明成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根本目的,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衡量教育最高标准。那么,应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

本来,物理课有实验、有科学家的故事、有科学家优秀的思想方法都可以挖掘和利用,即使习题课讲解,除了用物理方法的自然美感和逻辑思维的力量震动学生外,也可用幽默风趣来调节气氛并用来突出物理本质。例如,我在讲述完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后,在磁场中画了一根棒,使之匀速地垂直切割磁感线,问学生“棒体上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多大?”学生脱口而出:"E=BLV",我说“感应电动势为零!”学生感到愕然。我说:“这是一根木棒啊!”这样,学生又很快就会联想到产生感应电动势所应具备的物理本质;又如,我在讲述参照物时,讲了“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歌词,再要求学生寻找参照物。学生顿感有趣,他们不仅从学习中体会到了自然界的和谐完美和奥秘无穷.而且心中更有一种征服自然、探究自然的欲望。

1.创新意识来自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多质疑。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创造性思维更是发端于大胆质疑,经常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养成敢想、敢问的习惯。这样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就会增强。例如,要求学生看引言时要注意本节课的讨论议题是什么;要求学生阅读概念、定义、规律后再把书合起来默记一遍,看看丢掉了什么或错了什么,然后再着重记忆,并且将不理解的地方用笔圈起来,注上问号;看插图时,对现象要看准,能指出现象的本质及其原因,若感到有困难,则在相应位置注上问号,这样学生既掌握了基本知识,又找出了自己学习的疑难问题。

又如:在学习功的公式时,学生常对公式W=Fs·cosθ中余弦值发生记忆误差,我就让学生弄清功的两个要素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书中的推导是将力分解以适应两要素的条件,有的学生就提出能否将位移分解呢?这样,公式的本质就被学生掌握了,当然再也不必为余弦问题而纠缠不清了。

2.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在物理教学中采取各种措施努力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1消除创新神秘感,树立创新志向:提到创新,学生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不可能有创新。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历史和故事。让学生了解和感受物理学家是如何创新理论、提出新方案,取得新成果的。从而消除创新的神秘感,激发学生创新动机,树立创新志向,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激发和培养。

2.2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新欲:教学中的每一个策略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动机,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新欲,促进学生主动求知和创新。

(1)创设客观的教学情境,主要以实验为主的直观教学情境。

(2)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教师要研究学生“最近发展区”,找到新旧知识的最佳结点,确定学生最佳发展高度,从而促进新知识迅速同化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

2.3鼓励“之一求弄”,诱发创新动机:在教学中首先要转变观念,淡化教师权威和书本权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创见,标新立异;保护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克服学生中存在的维书、维上、迷信、盲从的人云亦云的习气,鼓励学生对书本、对老师大胆提问、质疑。其次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协商的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针对一个问题不管学生问得是否正确,都是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同时要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

3.训练创新思维,掌握创性学习方法

引导逆向思维,掌握从反向分析问题的学习方法:逆向思维是有意从常规思维的反向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由于它善于与常规思维唱反调,所以具有极大的创新性。因此,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有意设置障碍,引导学生从相反立场、角度、侧面去思考问题,当思维遇到障碍时,要及时引导学生迅速转向、执果索因,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4.自主是创新的条件

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活动是主体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教师要把课堂上的时间和空间都还给学生,让学生拥有主动权,这种富有弹性的方法,远比一个僵硬的“恩赐”好得多,它能在各种表象错综复杂而实质相同的情况中获得迁移,从而促进自主学习,创设一种能施展创新思维的氛围。

第3篇:物理创新教育范文

[关键词]物理教育 创新教育 想象力

创新教育是以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人性和谐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找准结合点,将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方法与能力进行结合和渗透,力求反映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与关联,使创新教育扎根于课堂,变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笔者总结近几年的物理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得到以下一些启示与同仁们探讨。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首先,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敢于怀疑权威,勇于与传统的观念决裂,敢于提出新问题,新见解。物理学的整个历史就是破旧立新的创新的历史,物理学在发展过程中每前进一步都是一种创新活动。科学家的重大创新发明除与他们的天才和广博知识有关外,还在于他们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他们的这种创造能力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可以通过学习、培养与训练不断提高的。如钢筋混凝土的发明者是一位花匠,自行车播种器的发明者是一位农民等。使学生明白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不去开发,只会慢慢地泯灭。其次,科学的创造首先表现在提出有价值问题的能力上,为此,一方面,要从知识内容的衔接教育中,经常地提出问题且及时地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积极评价,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提问意识,另一方面,要对物理学发展历史进程中,物理学探索过程中问题背景的演化和重大物理学问题产生的历史条件进行有意识“剖析”。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材料,如想想议议,物理学家小传等都可以渗透到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崇尚科学,大胆创造的创新精神。

二、不断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教育的重点,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存在着逻辑和非逻辑的两种思维形式,逻辑思维是具有连续渐变功能的思维形式,如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非逻辑思维是一种具有跳跃突变功能的思维形式,如联想与想象,直觉与灵感等。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只有逻辑的与非逻辑的两种类型思维形式的“和声共鸣”,才能演奏出动人心弦的“交响乐”。然而,传统的物理教学重逻辑思维的发展而轻视非逻辑思维的发展,重渐变而轻突变过程,致使学生习惯与再现思考,缺乏支持创新思考的足够的能量。因此,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应选择非逻辑思维的培养作为突破口。

1.想象力的培养。想象是人在头脑中塑造过去未曾感触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有可能实现的事物的形象的思维方式。科学家们常常凭借想象的翅膀越过思维中断的鸿沟,最终导致从科学假说到科学理论的突变。因此说,创造发端于想象。

在物理教学中除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外,还应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的猜想因素,适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且具有对猜想进行验证的科学态度,在物理教学中重视想象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激起学生活泼的思维活动,使之主动接受知识,且能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猜测发现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进而发展其创造性思维。

2.发散思维的训练。物理问题往往具有多种不同的解答思路,多种解决方法,甚至有的具有不同答案,在教学中不要满足于学生按一种思路用一种方法得出一个正确答案而过早拍板,这样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启发和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力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途径去分析物理问题,用不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

3.逆向思维的训练。逆向思维就是把思维顺序颠倒过来思考问题。它也是人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物理学中很多问题运用逆向思维可以启发学生从相反的方向,从问题的反面思考而得出结果,这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方法。

如正向的由物体的受力确定物体的运动性质,反过来,也可由物体的运动确定物体的受力。又如,静摩擦力的方向判断,学生对物体相对运动趋势难以捉摸,可进行逆向思维引导:若接触面光滑,物体会向什么方向运动?从而得到这个相对运动方向就是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再如,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若不同时使用伏特表和安培表,能测未知电阻吗?若能,应该怎样做?还有光学、电学的“黑匣子”问题,要求学生从外部观察和分析入手,运用相关知识进行猜想和逆向思维,确定“匣子”内结构等。一个复杂问题的思考过程往往是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交叉进行、互相补充、互相结合的过程。解题过程中适时利用逆向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确实可以独辟蹊径,突破难点,化繁为简。

4.灵感的捕捉。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由于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启发促使创造者茅塞顿开一下突破了思维的障碍,使思维活跃到明朗阶段,认识发生了突变,产生了敏锐的顿悟,就可以说产生了灵感。灵感的闪现,为创造者提供了接通思维,突破障碍和发现创造关键的机遇,因此,具有很大的创造性,但灵感具有突发性和瞬间性,不能完全按照人的意志出现和控制,但我们可以创造条件去诱捕它。首先,要注重平时经验与知识的积累,只有让大量的信息深深地印烙在脑海中,才能造成一种强大的势能,一经触发便转化为思维突变的动力。其次,应使自己的兴趣情感和思维都集中在与问题有关的方面来,进行执著追求和苦苦求索,从而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与欲望。另一方面,许多事例证明灵感大多在长期紧张思考而暂时松弛时得到。这是因为暂时的松弛有利于消化利用和沟通已得到的全部资料,有利于恢复大脑的疲劳并使它再次高度兴奋起来从新思考。有利于发挥潜意识的作用,从而突破各种心理定势和习惯性思维的束缚,通过自由遐想,自由组合忽然接通思路,问题的奥妙被点破,新设想随之出现。因此,我们应当教育学生在遇到难题或进行创造性活动思维陷入困境时,可以把问题暂时搁置下来,去从事一些松弛的活动,使思维“热线”下潜,让潜意识出来活动,达到对灵感欲擒故纵的目的。

第4篇:物理创新教育范文

        二、中学生创新教育的内涵和 内容 :1、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和“质疑”精神。2、培养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验教学中的创造能力的培养。 3、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三、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1、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2、挖掘学科特点,培养创新能力。3、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和协作精神

【关键词】创新  探索  实践

一、创新教育在新世纪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现代 社会 是知识 经济 社会,而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当今世界的 科技 竞争、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创新型人才的水平和数量的竞争。创新教育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要矗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必须要有全民族整体素质、 科学 水平的提高。学校教育是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教师要明确创新教育思想、创新教育培养目标和实施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

二、中学生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内容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新是科学 发展 的动力,是技术革命的生命。中学生创新教育的内涵应是: 通过创新教育使学生对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分解与组合后,产生某种新的、独特的思想观点、思路设计、途径 方法 ……的活动过程。

1、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和“质疑”精神。 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观点和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 创新的产品是独出心裁、前所未有的。因此创新是超越,而不是跟随。只有大胆向传统挑战,才可能创新。

2、培养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课堂教学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验教学中的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的主要形式有:①联想思维。②直觉思维。③灵感思维。

物理实验是人类 研究 自然 现象和 规律 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发明创造的重要手段。物理实验教学,可以验证书本知识,然而更重要的是重温前人创造的思维的过程,从中受到启发,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健全的人格是个体顺利发展的内在因素,是个人创新能力得以发挥的支柱,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献身科学的精神、勇于面对失败,百折不挠的意志,求实勤奋的治学态度和较强的自信心。

协同合作精神是新世纪对人材的基本要求。新技术革命,使人类在已经到来的21世纪相互 影响 ,相互依存。重大的发明创造,需要众多人才共同去探索、开发、创造。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协同合作精神,以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材的需求。

 

三、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1、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包括:创新的意识、热情、进取心、自信心、创新的胆略;敢于质疑坚韧不拔的毅力等等。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观念和意识,鼓励学生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启发、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创新精神。

首先,教师的教学过程要具有创新意识,为学生树立创新的表率。无论教材提供的知识多么完整,由于各种原因总会留下缝隙,只要我们积极思考,善于“钻空子”,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例如,在动量守恒的验证实验中,落点为什么会有较大的离散,原因应在碰撞的过程中被碰小球所处的支座与等大的入射小球轨道的末端不能严格在一直线上,两球不是对心正碰。要减小误差怎么办?教学过程要引导学生观察这一现象, 分析 其原因,再由学生提出减小误差的方案,选出最佳的方案表扬。只要事事处处做有心人,善于思考,就会设计出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次,教学活动要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脑海中经常出现“为什么”三个字。“月亮为什么不会飞走?”“苹果熟了为什么会从树上掉到地面上”,牛顿对这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引发思考研究,得出了十六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养成多问“为什么”的习惯。例如:物理概念为什么要这样定义?物理规律如何来的?实验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做错习题时更要问为什么会错?知识联系实际的“为什么”是创新意识的升华。例如:为什么我们乘车时会看到远处的太阳向前走而近处的树木会向后走?雨后的天空为什么会出现彩虹?为什么彩虹呈圆弧形等等,坚持不懈地寻根问底就会激发创新意识。

然后,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人的思维活动起始于 问题 ,有疑问才会去思考。有疑问是 学习 新知识、产生新思想、发现新观点的起点,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也就要创造一个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会得到培养和发挥。

①提倡学生向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质疑。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模式都在迅速地老化,只有不断地“充氧”才能赶上 时代 的步伐。教师在教学中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若能实事求是地但陈不足,和学生一起研究问题,就能成为学生培养质疑精神的好榜样、好朋友,好老师。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非常宝贵,要鼓励和提倡。

②鼓励学生对教材质疑。高中学生对知识、现象、实验等有旺盛的求知欲,对新异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他们对学习的知识爱提出一些疑问,例如:在滑动摩擦力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教材上给出的动摩擦因数都小于1,有没有大于1的呢?在演示分子间有空隙的实验中,得到酒精与水混和总体积缩小的现象。有学生提出所有两种液体混和的体积都缩小吗?有增大的吗?在光电效应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入射光的频率增大,光 电子 数目增加否?在透镜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反射光是在人射光区域相消的,透射光应不变,为什么还会增强呢?等等。说明了学生存着强烈的质疑意识,孕育着可贵的创新精神。

③大力提倡学生争辩。通过争辩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质疑的敏捷性、灵活性。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就是海森堡与爱因斯坦等人长期激烈的争论后,在海森堡的脑海骤然出现的。长期引导学生进行争辩、互相质疑无疑会大大增强学生质疑的意识,使学生在质疑辩论中,搞清原来模糊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会持质疑的态度上课,锻炼思维的准确性、开放性,也提高了流畅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2、挖掘学科特点,培养创新能力

每个人都具有天生的创造力。对于每个正常人来说,创新能力只有大小之差,没有有无之别。 科学 家与普通人的差别,不在其大脑聪明与否,而是在其创造潜能能否得到培养与开发。物理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创新思维,实验教学的重点培养动手创造能力。

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灵活性、求异性、独创性和灵感性的思维方式,它往往能突破习惯思维的束缚,在解决 问题 的过程中,其观点富有创意。心 理学 研究 表明:中学生热情奔放,充满对新世界、新事物的好奇,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对他们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具备心理 发展 基础和可能牲。

①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从知识的传授、解题的思维等,都要加强联想思维的培养。联想思维主要是指在大量的经验知识的基础上,在创造激情的推动下,通过形象类比联想,把记忆中能反映事物特征的那些映象加以选择、提炼,重新组合成新的映象的过程。威尔逊发明的、被卢瑟福称为“科学史上最新最精彩的仪器”——“云雾室”,是与他在苏格兰群山的最高峰尼维斯峰度过几个星期,对山间云雾缭绕的瑰丽的光学现象的观察、思考分不开的。例如在讲解分子势能、电势能时,应启发学生联想弹簧的弹性势能、重力势能与分子势能、电势能之间的共性,比较它们的异性,从而使“机械”势能——“分子”势能——“电”势能形成一条链。又如: 学习 玻尔原子能级时,引导学生把核外 电子 在不同轨道上绕氢核运转的情况与人运地球卫星在不同轨道上绕地球运转的情况类比联想,从而掌握电子绕行的动能、势能、速度、周期等变化 规律 。 应用 类比联想将知识系统化是创新思维的基础。

联想思维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启发下,在数字 计算 和逻辑推理的基础上,以丰富的想象力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图景,反弹回来的粒子如此稀少,而速率又几乎和射击时相等,这不像子弹打在茫茫草原上的核桃上又反弹回来一样吗?这是何等生动的想象力。在教学中培养想象力是联想思维训练的重要 方法 。如子弹以一定的速度射击固定的相同厚度的木板,其阻力恒定,恰好能射穿五块木板,求子弹穿过各木块的时间比。从匀减速运动来思考这问题较难,可想象成让恒定牵引力作用下汽车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相等位移内的时间比,再将比值关系反向排列为所求。

②直觉思维不遵循一般逻辑规则,不局限于传统的思维模式。因而具有创造性、灵活快捷的特点。直觉思维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必有其自身规律,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识的突变,其机理是许多知识因素与思维活动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迅速结合形成认识上的飞跃。这种飞跃产生基础有两个方面,合理而清晰的知识结构,是形成思维的内在因素;娴熟的专项技能是产生直觉思维的外部条件。

直觉思维产生机理告诉我们,结合物理知识与技能教学,追寻思维活动的路径,创设情境,能有效地诱发直觉思维。物理教学中,学生有扎实知识基础,理解各部分知识关系,优化知识结构,使学生对所学 内容 融会贯通,才能起到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的作用。面临物理问题就能迅速作出取舍,产生直觉。精选习题,系统地培训解决物理问题的专项技能,如整体与隔离法、观察联想、类比法、假设法、等效法、图象法、数列、极限法等,建立合理模式,熟练各项技能,提高思维的快捷性、灵活性,有助于直觉思维能力的发现。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动手搞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写小论文和科幻文章,培养他们的 理论 联系实际的直觉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学生遥控汽车在一平板小车上“进、停、追”平板车就会退、停、进,演示人在船上行走满足动量守恒定律的现象模似,使抽象的思维直觉化。再如用“超级特技飞行”玩具代替小球在脱离轨道运动,演示圆周运动向心力与速度的关系。用悬挂旋转飞机验证一维圆锥摆运动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又使更多的学生用直觉灵感思维来 分析 和感知物理现象和规律。

③灵感思维的养成是个逐步积淀的过程,对中学生灵感思维的培养,主要是培养设想、猜想思维能力。布鲁纳说过:“在 自然 科学和普通生活中,我们常常被迫根据不完善的知识去行动,我们不得不去猜想。”中曾根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物理学史上的大量事例都是揭示科学创新这一本质的 历史 ,让学生了解科学家打破常规思路的科学创新过程,往往会在学生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久久不会淡忘。这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有益的。

科学创新来自于创造性的猜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发掘教材中有效因素。变换常规的教学方法,放开束缚学生思路的枷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可引导学生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提出猜想:物体获得的加速度的大小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然后再进行实验定量研究来得出结论。在讲等温变化的玻意定律时,由学生初中的热现象和生活经验,先猜想一定质量气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压强和体积可能是什么关系?再通过实验来验证。又如在“原子核的人工转变”α粒子轰击氮核的教学中,α粒子轰击氮核产生了新的粒子是质子。这一现象发生是α粒子将氮核中的质子打出来的,还是氮核获得α粒子后形成新的原子核,再衰变产生的呢?允许同学们提出猜想,再引导同学们观察分析布拉凯特云雾室拍摄的照片。由照片中得到的三条径迹的事实,论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教材中有很多知识涉及科学猜想的思维,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培养学生灵感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⑵、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重视实验的创新与探索,设计问题的情境,显示知识获取的过程,实施“实验、启迪、引导”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物理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创造能力的特殊功效。

   

①、由学生自行设计小实验。例如:让学生自行设计不同物体与小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的实验。同学们设计了不同的测定动摩擦擦因数的方案,有水平平面滑动,有斜面上滑动;有用橡皮筋伸长量比值法,也有弹簧秤读数法;有匀速平衡法,也有匀加速方法求解。又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观察一些落体运动后,由学生分析这些运动的共同特征。提出“这些落体是否是重的落的快,轻的落的慢”,由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来说明。同学们议论纷纷地设计了很多的方案,最简单的是将质量差异较大的两石块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听落在桌上的声音是否有先后之差。再提出自由落体是什么性质的运动?你可以设计实验来验证吗?同学们积极思考,共同商量,设计出了用打点的方法来测;有用光电计时方法来测;有用闪光照相方法来测;最有创意而又简单的方法是“外报法”,物体从光滑斜面上加速下滑是匀变速运动,(这是已有的经验事实)增大角度物体的运动性质不变,只是加速度的值增大。当角度增大到90o时,就是自由落体运动,且只有重力作用,运动性质还应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教学中使学生动脑,动手的实践中,感受“创新”成功的滋味,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②、学生的心灵深处都存在着使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把教学与学生的这种愿望相结合,注意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和运用知识的机会、创造解决问题的条件,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培养和发展,并能在研究过程中亲身体验到人类驾驭知识、改造现实的自豪感,这种内在的情感体验,会反过来激励学生再探索、再创新。例如:测电阻的实验中,给出学生足够的电学器材,让学生测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的实验,要求从零电压开始逐渐到额定电压为止。从器材的选择,电路的设计,测量记录到作出图象,分析图象的意义等都由学生自行设计。最后评比交流,使同学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再如单摆教学完成后,给出设计题目:提供一定容积的可乐瓶一只(瓶底有一小孔)、细线一根、米尺一把、小石子一块和盛水的桶一只。试估测水从此瓶底小孔连续流出的平均流量。较多的同学开始很茫然,因水的体积和水流时间都有连续性,通过同学们认真思考、观察,将已学的知识结合起来,多数同学能完成这个实验。从标签上读出水的体积。用细线与石子组成单摆测时间。这些实验与知识结合较好,又有较好的创意性,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方法。

③结合物理知识进行 科技 制作,如:电学知识学完后,布置学生作一个小型的风力发电机。可以用现成的发电机零件组装,也可用磁铁、线圈等制作发电机,自制风轮,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去探索怎样使轮转动得最快,怎样检测发电机的电流的大小等。最后在相同条件下对比发电量大小。再如:讲完全反射教学内容后,安排学生制作蜃景现象的模拟。同学们首先想解决的是有折射梯度的气层,经同学们的讨论研究,认为液体折射梯度容易实现,由不同液体接触面上的分子扩散来实现。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做了大量的小制作。如水位报答器,摇控航模,光控和声控继电电路等等。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和协作精神

人们的价值观念正经历着从重视人的创造物的价值到重视人自身的价值的转变,面对人的品质评价已趋向于提倡人的创造型、开拓型的性格。因此,我们最终应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上,凡是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个性品质,都是创新需要,称为创新个性,创新个性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和持久性,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和决定性的 影响 。

创新人格表现为:良好的思维品质、独立的个性特征。如质疑精神、创新意识;优良的意志品质;强烈的求知欲;不竭的进取精神。为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在教学中,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独创性与多样性,鼓励幻想,鼓励向有创新精神的人学习和接触。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失败的精神。在创造活动中,错误和失败远远多于成功。爱迪生发明电灯,瓦特发明蒸汽机,莱特兄弟把飞机送上天,都是建立在成千上万次失败的基础上的,事实证明,失败会使人聪明,“失败是成功之母”,在物理教学中要将科学家们可歌可泣的百折不挠的意志,献身科学的精神融合在知识传授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人类的进步献身科学的责任心和勇于创新的顽强意志。

物理教师可利用灵活的形式,由学生组合成不同的物理兴趣小组,开展各种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等活动,举办物理知识竞赛,实验创新能手的评比等,办好科技板报、手抄报,使班内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班级舆论。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交流创新体会,鼓励学生之间的适度竞争、相互合作交流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使全体学生的创造力和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相互激励同步增强。

创新 教育 的探索与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二十一世纪创新人材的培养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创新教育既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国家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真正地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努力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明确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途径。教学中贯彻创新意识是先导,创新精神是源头,创新思维是关键,观察、实践是途径,创新能力和创新人及协作为目标的教学原则。坚定方向,不断努力,一定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栋梁之材。

第5篇:物理创新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创新互动教学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其不断进步的动力。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现,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是大势所趋。所谓创新教育,指的就是通过系统的教学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锻炼其创新思维,最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物理是一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终又回归于生活的实践性学科,在高中物理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我们高中物理教师一定要克服传统教学遇到的问题,不断对物理教学方法进行探究。

一、 对教学目标进行创新

进行任何工作之前都要设置目标,教学工作也不例外,要想从根本上对高中物理教学进行创新,就要从源头抓起,首先对教学目标进行创新。进行高中物理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技能,受到严谨的学科态度及科学精神的熏陶,最终达到提高整体学生科学素质的目标。因此,在接下来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创意识的培养,要注重个性的发展,要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使其树立正确、积极的科学态度,最终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

二、 如何进行高中物理教学创新教育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探索能力及钻研精神,通过动手操作对物理知识进行验证,在这一过程中,创新精神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下几个方面进行:

1. 高中物理教育理念亟待更新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关键因素,要想进行物理创新教育,首先就要对教育理念进行更新,达到改变教育方向的目的。我国之所以重视教育工作,就是为了通过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素质,为祖国培养出有素质、有理想的接班人,物理教育作为高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要向着这么目标努力,在近些年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我们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和学生还是把重点放在了考试和升学率上,却忽略了物理教育的真正意义,实践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上的提升。目前,很多高中物理课都是“满堂灌”,练习上则是“题海战术”,很多教师也是站在应试教育的角度上考虑教学问题,这些都是亟待改变的。

2. 归还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对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育的目的正是为社会输送人才,因此,教育一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因此,在今后的物理教育中,教师一定要有效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及时归还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尽可能的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记的尴尬局面,要在最大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其创新意识,使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到物理教学活动中,提升他们的求异创新意识,最总促进其整体的发展。

3. 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教学

课堂是学生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场所,因此,高中物理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课堂教师时间,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教内容设计不同的互动手段和方法,积极的进行高效互动教学,使学生明确教学目的,通过师生互动活动了解物理知识体系,建立良好的学习情感和学习态度。举个例子,光的直线传播知识较简单,学生完全可以独立解决,这时教师就不要包办,在一旁作为观察者,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及搜索相关信息进行自学,待学生有不懂的问题时教师在伸出援手予以帮助。

4. 构建评价体系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教师重成绩,轻能力,将考试分数作为评价某位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是极其不科学的,甚至还会打击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高中物理教师一定要构建一套合理的评价体系。不仅如此,教师一定不要吝啬表扬、鼓励的语言,对学生进步及时予以肯定,当学生需要帮助时一定充满爱心和耐心,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教师对其的期望感,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且对其进行适度的表扬和肯定,相信一定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最终提高其物理成绩。

三、 小结

通过上文论述可知,对创新高中物理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探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对我国整体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我坚信,只有我们广大物理教师坚持创新,贯彻创新内容,一定会极大的促进我国高中物理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德才兼备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崔秀娟.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华章

第6篇:物理创新教育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能够使学习者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学习,了解前人是怎样解决具体问题的,从而模拟前人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在现有的基础上积累经验,拓展视野,孕育创新。也就是说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学习的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因此,创新教育不应只是一个时髦而响亮的口号,而应落在工作的实处。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实施的全面深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经成为教育界共同的心声,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教学的主人,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结合教育实验教学来探索教学创新的途径和方法,以便有针对性的进行创新性教学。物理的实验教学能够很好的体现这一质变过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方面探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策略。

1 更新教学观念,在实验教学中创新教育

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验证原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已有的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中,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入手,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探求状态。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现行初中物理教科书中所安排的十九个学生分组实验,两百一十一个演示实验和若干课外小实验。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2 利用物理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创新欲

初中学生对生动形象的物理实验普遍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合适的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启迪其思维定向探究。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例如:“大气压”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新课引入先演示窄口瓶“吞”鸡蛋的实验,这奇迹般的现象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我先把答案告诉学生,这就是大气压现象,那么什么是大气压呢?在学生兴趣被激发的情况下转入新课教学。当学生明白大气压的概念后,为了加深印象,我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问,当把手移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纷纷议论,这大气压到底有多大?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将抽去空气的马德堡半球示出,叫学生推选两个力气最大的男同学来拉,结果用尽力气也拉不开,再换四个不服气的同学,还是没有拉开,当我把进气阀门打开后,一个人就很轻松的把两半球拉开了。学生即惊奇又信服,对“大气压不但确实存在而且又很大”的结论深信不疑了。

3 创设动手实验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初中物理实验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作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比如在电学实验中,教师要反复强调电流表、电压表的连接特点及“+”、“一”接线柱的接法,让学生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避免量程过大使测量值的误差大,又避免量程过小而烧坏仪表。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的基础,有了这种基础,学生就能自主的探究其它电学实验。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例如:“估计大米的密度”一题,先让学生凭生活经验估计大米的密度大约是多大?接着让学生想出几种测大米密度的方法,然后实际做一做,最后做出评价,哪一种方法既简便易行而且误差又小。又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日光灯启辉器中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小风轮”、“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这样激发了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同时也推动物理教学向前发展,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4 开展实验教学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以往的教学评价当中,往往是以学生的一次次考试的成绩来评价每一个学生,在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这个评价方法自然也应该有所改进,而实验教学的评价似乎成了其中的重点。新的评价观点不仅仅应该看到学生在物理操作实验中的熟练程度、准确程度,更应该重视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这种评价还在起步当中,在实际操作时就更应该努力避免死板缺乏创造力的观点,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之一。创新教育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增加了锻炼的机会,增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意识。而其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实施,也会给我们培养大量的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材提供可行的方式方法。

总之,创新教育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提高素质, 增加了锻炼的机会,增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实现创新的探索才刚刚起步,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创新,努力使物理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第7篇:物理创新教育范文

1教师要有创新的意识。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的观念、能力、素养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实施,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实效。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创新意识。教师的创新意识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没有善于创新的教师自然也就培养不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把学生当作容纳知识的“容器”,采用”填鸭式”教学,因此,培养的学生大多缺乏创新意识,而在创新教育中,教师认为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自觉主动的学习。衡量教师是否具有创新意识,至少有以下标准:

1.1重视备课

有些老师上课凭经验,备课写回忆录,有的教师备课抄名师教案,照搬照讲。这样的教师,怎能在教学中体现自己创新的意识,怎能培养出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必然是重视备课的。首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在分析教材学生状况的基础上,落实好三维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其次,备课能意识地渗透创新教育的思想,有利于教师提高业务能力,有利于教法的创新。

1.2重视反思

课后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批判性地审视,即审视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教学中的突发灵感,学生的学习困惑,肯定成功之处,否定、修正和完善不足之处。教师不断进行教学反思,自身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文字陈述能力和交往能力将得到不断的培养和切I练,教师的进取心、责任心、勇气和意志也将得到增强。因此,反思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没有反思就没有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

1.3重视学习

加强创新理论学习,树立最新的创新教育观念,汲取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艺术,明白,“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在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中,培养教师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体制、课堂、教材、教法评价的能力,让创新教育成为一种意识,一种思想,从而使刨新教育渗透在日常教学中。2抓好创新能力培养的主阵地一课堂。当前,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数学。那么,物理课堂教学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着重抓好实验教学与习题讲解中的创新与发散。

2.1重视物理演示实验的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物理实验生动、鲜明,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带着好奇心观察实验,这是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怎样才能把学生的好奇引导到探究物理现象,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上来,这是值得研究的。例如,在探究Ⅸ水的沸腾》实验时,我是这样创新设计的:在课本演示实验装置上,我加装了一根装有医用酒精的密封口的试管。上课时,有同学就惊奇的喊:怎么和书上的不同啊?我便卖关子道:这就是老师的发明创造了,这样会让这个实验更精彩,更挑战大家的智慧。果然,在整堂课的实验过程中,大家都没有漫不经心,都是积极的动眼动脑动口。不仅很顺利的完成了《课标》要求的六个问题,还探究完成了如下问题:①烧杯中的液体没有沸腾,而试管中的沸腾了,为什么?此时,这两种液体中的温度相同吗?它们还会升高吗?②试管中的液体少了很多,怎么解释?若把试管取出放人冷水中,会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③水沸腾的温度是100℃吗?为什么?如移去酒精灯,让水沸腾,有什么方法?创新实验教学,能引起学生更浓厚的认知兴趣和更强烈的求知欲。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灵感,使他们产生顿悟,而且,还可以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第8篇:物理创新教育范文

创新教育是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提出的,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知识不断更新,高新技术不断产业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在于创新性劳动的水平、质量和效益。也就是说,人的创新能力开发到什么样的程度,社会就前进到什么程度。学校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同志多次强调创新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在教育。这就给当前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

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理论依据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是个体头脑中发生内化的结果;只有学习者自己才能真正地占有自己的头脑。高中学生已有较强的观察能力,他们能根据学习目标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观察事物。他们也有很强的独立思维能力,喜欢自主讨论问题发生的原因,解释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等等。这为高中物理教育实施“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三、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指导思想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创新能力是当代社会高级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后天的教育中完成的。物理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承担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职责,通过在教学中开展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方法,创造性地探索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的智力系统呈开放的状态。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创新能力,有志、有识,善于发现问题、喜欢寻根问底、标新立异的创造型人才。

四、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原则

1.师生民主、平等的原则

教学中,教师应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活跃学生的思维,确立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大胆的质疑、探究的主动性,教学中能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和老师、同学争辩,能够从与别人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发现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创见。

2.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重视个性发展的原则

学生的素质各有差异,个好各有不同,我们老师都要足够地重视。耐心地解答。也许一个普通的问题里面蕴含着重大的创新。

3.重视学法指导的原则

创新教育的侧重点并不是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而是学生是否学会了“会学”,教学中应该渗透学法指导,强化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更多、更科学的学习方法,这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4.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采取灵活评价的原则

实施创新教学必然导致学习结果的多样性、丰富性。统一的评价手段即标准答案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热情。

5.改进实验,开展全方位教学的原则

第9篇:物理创新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学物理 教学 艺术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场所,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自觉、主动地完成知识上的初步积累,再应用创新思维从不同维度和角度积极、愉快地实现思维维度的积极转变,同时注意非智力因素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将有助于学生的持续、纵深发展,这样才能促进基础教学向创新素质的逐步过渡和发展。因此,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那么,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怎样实施创新教育呢?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创新教育。

一、探索精神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探索精神和非智力因素在中学的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客观世界的好奇和探究是探索精神的源泉。而非智力因素主要是学习态度和兴趣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通过下面途径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非智力因素:第一,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物理学与人类进步的关系以及物理学家的事迹,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使之乐于参与创新活动并从中得到乐趣和满足,甚至终生坚持不懈;第二,通过物理概念及规律的应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物理学的价值,使学习的兴趣、动机转化为情感,从而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第三,通过深入研究物理规律,引导学生多动脑、动手,克服困难,使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性。

二、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完成认识上的初步积累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有着特殊性。在这一认识活动中,学生要认识客观世界,可以对客观世界的规律进行探索,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即将学生自身的思维内容和方式做一改变,这种思维内容和方式的改变的材料既来源于外界物理环境,又基于于学生原有的物理认知结构,在这个改变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和点拨,使思维内容的物理环境与物理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从而使学生物理认知结构重新组合,最终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把学生当作容纳知识的机器,采用“填鸭式”教学,做到了学生思维内容的累积。但缺乏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因此,培养的学生大多缺乏创新意识。而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知识,采用“引探式”教学,使其应用前人苦思多年才认知的方式完成知识上的累积,从而期望学生养成思维在认知客观世界时的多维性和思维的灵活性。以下是在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构建创新教育的学习环境

教师应保护学生理解的自由,容许学生对物理环境、物理认知结构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为学生营造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外,抛弃应试教育的学习习惯,养成善于发问、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习惯。为此,在教学中要做到: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看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看;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做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创新、自己去做;写、算、说等活动都是如此。在学习活动中,教师主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诱导、点拨,长此坚持,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形成,创新能力就会得以发展。培养学生提出探索性新问题的能力。表现在不盲从教师和课本,对学习的任何内容都要问几个为什么,不轻易承认、附和、接受某种观点、思路和方法。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提出那种出乎意料、不经思维加工而难以回答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

(二)注重物理研究方法的教学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综合法、类比法、假说法、数学法、理想化方法等。事实上,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每一现象的发现、每一概念的提出、每一规律的论证都离不开这些方法。伽利略利用著名的理想斜面实验(实验法、理想化方法)发现了惯性定律的实质;惠更斯把光的传播同人们熟知的声音的传播相类比(类比法),创立了光的波动说;赫兹利用当光、电两种不同运动形式被稳恒电场能量量度时所表现的等效性(等效法),测定了电子的逸出功;麦克斯韦创立麦克斯韦方程组时,大量运用了数学法;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时,大量地使用了假说法等。我们可将这些方法灵活机动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能够掌握方法,从而培养其创新能力。

三、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

在创新教育中,教师通过拓宽思维、多角度、数题一解、一题数解使学生积极愉悦地解决物理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新的疑难问题面前,往往从容不迫,思维兴奋,解决问题的路子宽。脱离习惯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能够解决为过去的经验和习惯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上有创新,用新颖、巧妙的方法简捷地解决复杂问题。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训练学生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以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

(一)学生灵活多变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中学物理解题方法有多种:整体法、隔离法、图像法、等效法、极端思维法、类比法、估算法、移植法、微元法、逆向法等。掌握了这些方法,可以使认识活动变得有序,可以把知识有效地组织起来,按照一定的规律去实现预期的目标,这样,创新不再“高不可攀”,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从而发展创新能力。设计探索性实验的能力。表现在能够根据实验任务提出新颖的、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并能独立完成。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研制教学仪器,以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