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注意力分散范文

儿童注意力分散精选(九篇)

儿童注意力分散

第1篇:儿童注意力分散范文

结论:学龄前儿童在不同年龄段和性别气质类型分布一致,气质维度的性别差异显著,随年龄增长,气质维度会发生相应变化。对各类型儿童按气质维度早期指导,使其调适良好,可获得最佳发展。使用问卷对学龄前儿童气质进行评估可以指导家长和老师因材施教。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气质

儿童气质对儿童的心理行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气质特点是了解其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线索。Thomas 和Chess认为儿童气质是行为的表现方式,具有稳定性、持续性、连续性。在测查的众多方法中,Carey和McDevitt 等人依据 Thomas 和Chess 的儿童气质理论发展出的一系列问卷是临床中最系统的方法, [1,2]本研究采用Carey和McDevitt设计,张劲松等人修订的气质问卷中文版本,对静安区学龄前儿童气质九个维度特点进行调查和评估,探讨气质的特点,为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对儿童的抚养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静安区有3-6岁学龄前儿童的托幼机构17所,3所示范园所、11所一级园所、4所二级园所,以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静安区5所幼儿园共975名儿童进行调查评估,包括1所示范幼儿园、3所一级幼儿园及1所二级幼儿园。样本入选标准为3-6岁学龄前儿童,排除有智力发育迟缓及严重的躯体疾病儿童。

1.2 资料与方法

采用Carey和McDevitt设计,张劲松等人修订的气质问卷中文版本。3-7岁儿童气质问卷(Behavioral Style Question2naire ,BSQ ,1978):适用于3-7岁儿童。共100条目。气质问卷由直接抚养人填写,填写前由经过培训的保健老师给予详细的填表说明和指导。问卷回收后,采用儿童气质评估软件进行分值计算。每个项目都有6个等级的分数,分别为l、2、3、4、5、6分。6个等级分别为“从不”、“极少”、“不经常”、“经常”、“很常见”、“总是”。儿童气质共分为9个维度,它们是活动水平、节律性、趋避性、适应度、反应强度、情绪本质、坚持度、注意分散度、反应阈。得分越高:活动水平倾向活动多;节律性倾向节律弱;趋避性倾向退缩;适应性倾向适应性弱;反应强度倾向反应强烈;情绪本质倾向情绪消极;坚持性倾向于低;注意分散度倾向易分散;反应阈倾向低阈值。本研究中问卷的填写由最了解孩子的家长完成,每一份问卷的开始都有填写说明,阐明意义和填写方法。问卷的发放,由经过培训的老师负责。家长同时还要填写自编的《儿童气质与行为家庭情况问卷》,以了解孩子的家庭环境、以及抚养教育概况。气质类型根据张劲松的划分标准分为五种:难养型、易养型、启动缓慢型、中间近难养型、中间近易养型。[2]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版统计软件。气质类型分布比较采用χ2检验;气质维度评分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性别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不同年龄组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 ANOVA)方法。

2.1 一般资料

共发放问卷1181名儿童,收回问卷996份,问卷回收率84.3%,对回收问卷进行检查,筛出气质问卷未回答问题10%以上者,实际共975份的问卷有效,有效人数占筛查人数的比例82.6%。98.4%的被试者为汉族。

父亲的文化程度:73.8%为大专或以上;17.5%为中专或高中;其余为初中及小学。母亲的文化程度: 73.7%为大专或以上;15.0 %为高中或中专;其余为初中及小学。

2.2 气质类型的分布

2.2 不同性别气质维度比较

3. 讨论

3.1 学龄前儿童气质分型特点

在本研究975例学龄前儿童中,易养型和中间近易养型分别占42.2%和41.9%,其次是难养型和中间近难养型,启动缓慢型最少。气质类型在不同年龄和性别分布比例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这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相一致[5]。

3.2 学龄前儿童气质维度特点

根据气质评估分析3-6岁儿童气质性别在四个维度的差异显著,结果显示男孩活动水平较高、反应强度低、坚持性高及反应阈高(不敏感)。不同年龄气质维度进行比较,发现注意分散度差异显著,结果显示随年龄增长儿童注意分散度逐渐降低,提示儿童大脑皮层逐渐成熟,对行为和情绪反应控制能力得到不断增强,注意更集中[2]。因此,气质维度存在性别和年龄差异,可能是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5]。

3.3 相同年龄儿童气质维度性别特点

3岁组男孩活动水平高、反应强度低、注意分散度高及反应阈高;4岁组男孩活动水平高、较有节律、坚持度高;5岁年龄组男女童在九个维度无显著性差异。5岁组的研究结果与国内研究不一致[5],是否与大班儿童入学前准备,家长对男孩要求更高所致,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总之,气质虽然无所谓好、坏,但气质的消极和积极方面会影响儿童与周围人的关系,并影响儿童行为的发展方向。通过气质评估,一方面可以让家长更了解孩子,有利于抚育者全面了解小儿的心理特征,选择适合的抚养方法和教育方式,因材施教,使小儿扬长避短,并预防儿童行为问题或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一些儿童的行为问题或临床症状实际是气质所致,了解儿童气质特点有有助于医师做出合理判断和治疗[2]。

参考文献

1 Carey, WB. & McDevitt, SC.. Coping with children temperament: Basic Books New York.1995.

2 张劲松,许积德,沈理笑.Carey的1个月-12岁儿童气质系列问卷应用评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3):153-154.

3 沈晓明,金星明.发育和行为儿科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社,2003:405.

4 张劲松,姚国英. 0-6岁儿童心理健康保健.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

5 罗海英,邢杰,陈鸣鸣等.长春市737名学龄前儿童气质类型分布及气质特征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2(12),1110-1112

作者:上海市静安区妇幼保健所 邮政编码 200042

第2篇:儿童注意力分散范文

【关键词】生活活动 组织 理念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4.193

生活活动是指儿童入园、进餐、饮水、休息、入厕、盥洗、睡眠、散步、活动间隙、离园等环节的活动。生活活动与教学和游戏活动相比,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生活活动是儿童在园的根本性活动,生活活动的质量是儿童在园生活质量得到保障的根本依据。

生活活动还有重要的教育作用,满足儿童身体发育、成长的需要,帮助儿童获得一定的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生活行为习惯,提高生活和自我服务能力,养成正确的生活态度,促进儿童良好个性的形成,树立正确的生活观、生命观等。合理、科学组织幼儿园生活活动活动必须秉持适宜的生活活动理念,采取有效的指导策略。

一、生活活动组织理念

(一)挖掘生活活动的教育价值

生活活动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是重要的课程实施途径,但很多教师并不能正确的认识到这一点,常常出现保育与教育相分离的情况,使教育与生活严重脱节,儿童在生活活动中常常出现听指令或无聊、等待等消极被动行为,生活活动的教育价值无法得以彰显,教育丧失了良好的契机,浪费了儿童的时间,对儿童的心理造成消极的影响等。

(二)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

由于儿童具有比较显著的个体差异,幼儿园的生活活动却常常是一刀切,对儿童统一要求,步伐整齐一致,如一到午睡时间,大家一起脱衣上床;散步,则一起由此处逛至彼处;要求儿童休息,则大家一起趴在桌子上等,既好笑又无奈。这种无视儿童个体差异的情况,常常导致生活活动效率低下,需要调整以保证儿童个体权益。如可设置一个休息室,休息室布置一些过渡性色调,播放摇篮曲、讲一些温馨的故事等方法,帮助睡眠困难的儿童入睡;大家一起散步时可以随意选择自己的路线和散步方式,或结伴而行、或独自散步、或观察花草等;儿童休息时,可随意选择坐姿,或阅读书籍、或聊天等。这样,生活活动既充实、有趣,且与儿童需要相符,减少教师声嘶力竭的表演,保存了教师的体力,减少不愉快的磨擦,改善了教幼关系。

(三)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对于生活活动,常常是教师、园长等人员自行决定,基本不会想到考虑儿童的建议,儿童对自己的生活没有安排的权利,这不利于培养儿童管理自己生活能力的提高,因此,有必要让儿童参与自己生活的管理,这样能够发挥儿童的主体性,让儿童有主人意识。

第一,参与生活活动计划的制定。儿童可与教师一起参与生活活动计划制定,当然,一些教师交接班,离园、就餐时间等除外,儿童可以选择什么时间散步、睡觉、起床等,然后试行,后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第二,参与食谱计划的制定。教师可与儿童一起讨论早餐、早点、午餐、午点、晚餐等的食谱计划,看看吃什么、怎么吃比较营养等,综合吸取儿童观点,还可组织自助餐等满足儿童需要。

第三,参与生活活动场景的布置。寝室、厕所、盥洗室等是儿童生活活动的典型场所,儿童可对其墙壁、灯光、窗帘、图示、寝具、碗柜等的色彩、造型、图画等提出要求,并参与到对生活场景的布置与更新过程中。

二、生活活动指导策略

(一)进行有效观察

儿童的身体比较柔嫩,各功能系统处于发展时期,儿童的身体和生命安全,是教师的首位责任,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急救常识,能及时有效的处理一些突况或是及时求助。如儿童出现出汗、流鼻涕等现象时及时处理,吃饭、喝水等注意噎、呛等。

(二)营造家庭氛围

为了让儿童不出现强烈的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反差,教师可通过营造家庭氛围来指导儿童的生活活动,如进餐时可将餐桌布置成各个小动物的家庭餐桌形式,让儿童选择到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家去做客,注意做客的礼节,吃饭前说谢谢,吃饭时不挑食,饭菜搭配着吃,细嚼慢咽,不敲打勺子或筷子,不随意走动等。

(三)采取形象表征

幼儿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生活中直观、形象的事物容易获得认识和理解,生活活动中可通过图示等形象表征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饮水图示、洗手规则图示、吃饭规则图示、上下楼梯规则图示等,这些图示可分别贴在相应的位置,及时、形象、清晰地提醒着儿童。

(四)创设适宜环境

环境是生活的重要载体,儿童的生活活动依赖于环境。幼儿园应一切从儿童出发,为儿童提供适宜的文化环境,提高生活活动的品质。文化环境应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如选用和设置与儿童身高相符的桌椅、餐柜、水杯柜、手帕架、水龙头等,易取易放、方便使用,还有便池宽度,房屋建筑应注意保温、采光、干燥、通风等。

(五)转变指导观念

由于目前我国幼儿园内的儿童多为独生子女,不可避免的具有一些独生子女带来的心理、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特征,如比较严重的依恋心理、恋亲情结、挑食、不主动进食等情况,这常常让儿童在生活活动中对教师发出求助、求慰信号,不能积极主动克服困难。而教师受传统儿童观影响,认为儿童太小,需要帮助,因此常常越俎代庖,帮助儿童解决“难题”,或是单向发出指令,约束和训斥儿童,要求儿童无条件服从。这两种方式都不利于儿童生活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教师与儿童之间友好关系的建立,更不能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指导观念,正确、科学的认识和对待生活活动中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帮助儿童形成独立、开放的心态,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树立科学的生活态度、生命观等。

(六)与家庭密切配合

家庭是儿童的主要生活环境,家庭对儿童生活行为习惯、生活能力、个性养成等有着重要而关键的作用,同时,儿童的生活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家庭与幼儿园之间必须形成有效的衔接,以使生活不会产生无序、混乱状态,削减教育效果,这就要求家长与教师之间必须保持有效的沟通,使儿童的情况双方有比较清楚的了解,有利于教师、家长及时施教,使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得以纠正,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得以保持,避免重复施教等,同时还需注意对特殊情况进行特殊处理。

(七)进行科学的生活规划

科学的生活规划既包括生活时间规划,也包括生活场景规划。幼儿园内的生活是特别需要规划的,机构内各个片区应有所区分,如厨房、消毒房应集中,并远离儿童活动区;医务室、隔离室、办公室等也应与儿童保持相应的距离;资料室、户外场地、音体室、科学宫、电脑房等共用片区应规划各班使用作息时间,以免造成使用空间的拥挤现象,特别是电脑房与电视等辐射源应限制其每日的使用时间,以免对儿童造成伤害和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每班的作息安排也应进行科学的规划,既要与整体安排协调一致,以及根据本班实现情况进行补充和调整。

第3篇:儿童注意力分散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儿童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377-01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洞察孩子们学习的心理活动,根据儿童的实际特点和求学欲望,有针对性地教学,要做到这一点,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有“儿童情怀”,注重从儿童自身的角度出发来安排教学,科学合理地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满足儿童的切实需求。

一、语文教学中要有真情实感,以强化儿童的情感领悟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儿童充分地认知课文中的内容,充分地挖掘其中的内涵,让儿童进行良好的思想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挖掘课文中典型的情节和内含真情实感。引领儿童逐步掌握的课文叙述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表达了怎样的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汲取语言的营养,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辨别鉴赏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编纂者处于篇幅、历史、政治等原因,少数一些优秀名篇都是经过删节和修改了的,造成了课文内容有点孤立,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儿童阅读的难度,如果仅对课文反复地进行阅读学习,儿童仍然对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一知半解,因此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儿童和课文相关的材料进行阅读,进一步佐证和探究作者的思想意图和文章描写的真实图景。譬如,在讲解老舍的《草原》时,由于课文舍弃了一大段内容,因此儿童直观的理解草原“并不茫茫”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将这部分删除的内容重新提供出来,让小学生进行关联性阅读,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判断和理解。此外,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着力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培养学生联想式阅读,若教师引导学生将“并不茫茫”一词与“天苍苍,野茫茫”这句诗词联系在一起,进而结合上下文的意思,从而有效判断其在文中的具体含义,帮助小学生形象生动的理解课文。

二、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增强语文课的吸引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充满趣味的内容,这些教学内容都可以用来开展游戏教学,进而充分地满足儿童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确保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注意力始终跟着教学的节奏。在讲解《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播放著名评书大家单田芳先生的一段评书,来让小学生感知“草船借箭”的艺术魅力,小学生的表现欲望都很强烈,教师可以安排平时喜欢讲故事,喜欢说书的学生来自行讲演他们心目中的“草船借箭”,同时教师还可以要求其他学生来充当评委,对讲解故事或评书的学生予以点评。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草船借箭”课程的主要核心点在于“借箭”的整体经过及诸葛亮的创造性,因此在讲解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着重对于“借箭”经过的描述,鼓励学生在分析其经过时,将不同阵营中的人的思想、心理等一并考虑进去,进而实现对全篇文章的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要有儿童视野,游戏教学法恰好是儿童视野运用非常恰当的一个教学策略,这是儿童的天性使然。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趣”,综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三、语文教学要注重多角度认识同一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机把握语文教材中的“散”,着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在有感情的阅读朗诵课文中,体会到语文课文中蕴藏着的丰富的感情,在学习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首先给与学生充分地学习自由,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不拘泥于教学计划,不拘泥于课后习题,自由的进行阅读,自由的挖掘教材中的真情实感。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鼓励生在课余收集詹天佑的人物事迹,并通过小组交流与互动,不断完善和拼凑出一幅完整的詹天佑的人物梗概图,在人物梗概图上,既要包括詹天佑修建铁路破天荒的事迹,同时也要挖掘他的内心的情感变化,通过这样一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小学生完整的体会到詹天佑的伟大之处。此外,教师还可以创设一些创新型的题目,鼓励学生通过发散思维进行联想,如以“我给詹天佑过寿诞”为题目,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了解詹天佑,并为他送上一份合适的礼物,通过这样一种自由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发散思维积极地调动起来,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也能培养学生的感情。

四、语文教学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语文知识的实用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儿童视野,还应该注重把握语文教材中的“用”将语文内容与儿童身边的实际事物结合起来,鼓励儿童将语文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进而提升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儿童视野,并不是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生字词并不重要,对于语文课文结构的理解等可以忽略不计,但若果采用强化练习,反复训练的方法进行语文教学,那么很容易打击儿童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儿童身边的实际事物,从儿童生活中的物品等来结合语文课文中的生词来进行有机训练,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来进行语文结构、词汇的学习,这样既能够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也容易满足儿童的求知心理。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儿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注重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情怀与视野。

参考文献:

第4篇:儿童注意力分散范文

一、从美术教育本身的特点来看

美国著名教育家罗恩·菲德在《创造性与心理发展》中指出:“美术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发展儿童运用自己的技巧创造作品的能力,而不必用他人规定的模式或方法。”

1.创造性原则是儿童美术教育原则之一

创造本身是一个过程,也是美术的根本特点。合格的美术教师会保证儿童的美术活动经历这一由感知到思考再到完成作品的创造过程。例如:在过年过节时,教师启发每个儿童给自己的爸爸妈妈画一幅画作为礼物。为了让儿童充分发挥主体性,教师不多做要求,只是让儿童怀着祝贺爸爸妈妈节日快乐的真挚感情,尽量把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形象画出来,充分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望和创造乐趣。

(1)培养精确的观察力

观察力是全面正确深入地观察事物的能力。在进行美术活动时,教师要尽可能地把需要用来观察的实物放在儿童面前让儿童观察,帮助他们分析概括出所画物体的基本部分和主要特征,强化他们的印象,再进行描绘。这样可逐步让儿童养成整体观察的习惯。例如教师预先想让儿童进行画猫的练习,那么在几周前就可以提醒幼儿对身边的猫进行观察。当天,可以借来实物让儿童进行观察。在观察小猫时,儿童应该会注意到猫的基本形状,如猫的头圆圆的,眼睛大大的,全身毛茸茸的,还有一条大尾巴。但是大多数儿童可能会没有画猫的胡子,没有看到猫的耳朵是尖尖的,三角的。这些细节之处教师就应该提醒儿童注意观察,并多用这些形式提高儿童的观察能力。

(2)培养注意力

注意指人的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经过观察,在日常生活中,儿童的注意力不易集中,他们通常在注意一个事物不久,又被更有吸引力的事物吸引,就把注意力移到下一个事物上。有意注意的时间长了,还可以使儿童的观察力得到发展。相对于体育活动、音乐活动而言,美术活动是一种比较安静的艺术活动,也更容易培养儿童的注意力。

(3)培养想象力

想象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性想象。由于年龄的限制,儿童的想象能力低,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可以通过儿童感兴趣的带有情节的图画,来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在儿童具备了一定表现物象的能力,能够画出较为完整和清楚的个别物象后,教师可以向儿童指出表现简单情节的目标,要求他们画出具有一定情节的画面,并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儿童画个别物象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引导儿童用例如“太阳出来了”,“小朋友踢球”,“下雨了”等,将几个事物联系起来,凑成有一定情节的连环画。

2.美术活动的操作性

美术活动中的操作性是说要注重实际动手能力。仅仅讲解美术知识、谈论体验和感受对儿童来讲毫无意义。要给他们充分的动手机会,最理想的是给他们提供各种便利条件,满足他们随时动手去画或制作的创造欲望。

从审美能力的形成来看,绘画是视觉艺术,必须讲究审美。在启发幼儿按编号将作品连成一片时,在幼儿眼前出现的就是一幅完整的宣传画,其中背景色由浅到深又由深到浅,不断变化、错落有致的彩色老房子和黑色线条的现代城市建设交相辉映。

二、从创造力的构成来看

我国学者根据创造力与智力的密切关系,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创造力的构成。创造力主要由三个大的方面构成,第一个方面是知识,第二个方面是智能因素,第三方面是非智能因素。

1.知识是创造的基础和原材料

运用美术教育开发儿童创造力必须让儿童掌握一些美术知识和技能。当前,在美术教育中有两种不正确的倾向,阻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一种是片面强调技能和技巧,一味地让儿童按照教师的范画临摹,这样无形中就束缚和限制了儿童的想象力,偏离了美术教育培养创造力的目标。另一种不主张教儿童任何技能,任其胡画乱抹。显然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对的。应该在教给儿童一些简单的表现技能的基础上,又充分给他们留有充分发挥想象的余地,使儿童的创造力得到发展。

2.智能因素主要包括一般智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1)一般智能

一般智能如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它体现了人们检索、处理和综合运用信息,对事物做间接概括和反应的能力。

(2)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主要指发散思维能力。它体现出人们在进行创造性思维时的心理活动水平是创造力的实质和核心。创造性思维首先是一种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引起专注——明确问题——发散联想——评鉴选择。

第5篇:儿童注意力分散范文

【关键词】 视力,低;患病率;散光;儿童,学龄前

【中图分类号】 R 770.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11-1350-02

Analysis of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Low Vision in Ningbo City/CHEN Xi,YANG Lu,LV Gang, et al. Ningbo Guangming Eye Hospital, Ningbo(315020),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rvey the situation of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low vision in Ningbo and to provide basi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low-vision care. MethodsTotally 1 146 children (2 292 eyes)from five kindergartens were taken as random cluster from four districts in Ningbo in 2007. Results The rate of low vision was 33.25% and as eye-statistics was 30.02%. With age increasing, the rate of low vision was dropping.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four-years-old group or five-years-old group and sin-years-old group(χ2=7.83,P

【Key words】 Vision low;Prevalence;Astigmatism;Child,preschool

学龄前是儿童视力发育的关键期,家长及幼儿园若不重视学龄前儿童视力及眼科检查,就会错过视力矫正的最佳时机,导致难以挽回的后果。为了解宁波市学龄前儿童的视力不良状况,为视力保健及预防工作提供依据,笔者在2007年对宁波市部分幼儿进行了视力不良状况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7年9-10月从宁波市辖4个区随机整群抽取5所幼儿园(最大区抽取2所幼儿园,其他每区抽取1所幼儿园),在园儿童共1 182人,其中1 146人接受了检查,受检率为96.95%。其中男童559人,女童587人;年龄4~6岁。

1.2 方法

1.2.1 裸眼视力测量 检查前由幼儿园老师教会识认“E”形视标。采用两用式标准对数灯箱视力表(上海跃进医用光学仪器厂生产,申光牌),测量距离5 m。受检儿童双眼分别进行视力检测,由专门医生负责遮盖儿童一眼,以免遮盖过严或过松造成视力测量不准确。

1.2.2 验光检查 用Canon RK-F1全自动电脑验光仪行双眼小瞳孔下自动验光,该仪器在检查前用模型眼进行校准,误差范围±0.25 D。由专门医生负责固定受试儿童头位,确保检查位置和距离合适。每眼测量3次,3次测量的等效球镜值相差不超过0.50 D,散光度数相差不超过0.50 D,散光轴相差不超过10°时取平均值。

1.3 视力不良的判断标准[1] 4周岁~不足5周岁儿童,视力低于4.9为低常; 5周岁及以上儿童,视力低于5.0为低常。视力不良按程度分为:5岁和6岁组分为重度(≤4.5)、中度(4.6~4.8)和轻度(4.9~5.0);4岁组因视力≥4.9为正常视力,故分为中度(≤4.5)和轻度(4.6~4.8)。视力不良者嘱来院复查。

1.4 视力不良原因的判断标准 排除眼部其他疾病外,(1)散光绝对值≥0.75 D者,为散光引起视力不良,其中等效球镜度数≥+0.50 D者,为远视散光引起视力不良;等效球镜度数≥-1.00 D者,为近视散光引起视力不良;等效球镜度数为+0.50 D~-1.00 D者,判为单纯散光引起的视力不良。(2)散光绝对值

2 结果

2.1 视力不良检出率 视力不良儿童381例,其中单眼视力不良者74例,双眼视力不良者307例。视力不良率按人数统计为33.25%,按眼数统计为30.02%。按眼数统计,4~6岁组视力不良率分别为32.72%(284/868),31.33%(354/1 130)和22.94%(50/218)。各年龄组视力不良率比较,4岁组和6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3,P<0.01);4岁组与5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P>0.05);5岁组与6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P<0.05)。见图1。图1 宁波市不同年龄组幼儿视力状况构成

2.2 视力不良程度分级 各年龄组中均是轻度视力不良者最多,其次为中度,重度者最少。见表1。

2.3 视力不良原因分析 将视力不良原因分为屈光因素、发育因素和其他因素。其中屈光因素又分为单纯散光、远视、近视、远视散光、近视散光。各年龄组视力不良原因见表2。

3 讨论

3.1 近视对视力不良率的影响 本调查中,各年龄段的视力不良率与近年来在相同视力不良标准下的其他类似调查的数据接近[3],但远高于10 a前[4]及20 a前[5]的同龄儿童视力不良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儿童近视导致的视力不良率增加。目前近视的发生趋于提早,且发生者更多。

近视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关。大多数近视者为轴性非高度近视,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更为密切。人们现今的生活环境是林立的高楼大厦,本可极目远眺的世界变成了囿阻视力的城墙。而更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是近距离用眼。现在的学龄前儿童近距离用眼活动比之10 a及20 a前成倍增长,视频终端(电视、计算机、手机)的普及使用、早教(学习乐器、书法绘画、英语及提前学习小学课程)使学龄前儿童近距离用眼频度和强度增加。

3.2 各年龄段视力标准问题 本调查中随着年龄增加,儿童视力不良率降低。与有关研究的结果类似[6]。

可能因为部分视力发育较晚的儿童在4岁或5岁达不到该标准而判为视力不良,到5岁或6岁视力发育逐渐成熟[6-7],能达标即成为视力正常者。不同的调查者在进行幼儿视力筛查时采用的视力正常标准各异[8-9]。各年龄段儿童的视力正常标准尚需卫生及眼科专业工作者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研究[10]。

3.3 幼托机构视力保健工作模式探讨 3岁及以上儿童即可配合视力检查和屈光检查,而7岁以内是治疗屈光因素引起弱视的黄金时期,故在幼托机构进行视力保健工作非常必要。

具体操作模式如下:幼托机构的保健医生每0.5 a或1 a负责对该园幼儿进行视力和屈光检查,并在社区眼科医生的指导帮助下建立视力-屈光发育档案(记录每次视力检查和屈光检查结果)。社区眼科医生负责指导和帮助幼托保健医生建立视力-屈光发育档案,并筛查出有问题的患儿到专业眼科中心进一步检查;社区眼科医生的另一职责是定期到所属幼托机构进行视力健康宣教和咨询,特别是近视的预防和用眼卫生。眼科中心的专业眼科视光医生负责对患儿进行全面诊治,主要从4个方面进行:(1)密切注意视力-屈光健康发育,做好预防指导。远视者,要观察其正视化程度是否正常,预防正视化过快;散光者,要观察其散光的度数和轴向变化是否会导致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的下降;近视者,要观察其近视进展的速度是否跟年龄段成比例,并指导患儿及家长通过改善用眼习惯来预防近视发展。(2)鉴别真性近视和假性近视。(3)进行准确的医学验光,必要时进行规范的光学矫正(即配戴各类矫正眼镜)。(4)对屈光不正已经造成弱视的患儿进行及时的系统治疗,争取在7岁前治愈弱视。

4 参考文献

[1] 陈奇妙,张宁,陶晗,等.学龄前儿童正常远视力标准的探讨.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6):70,72.

[2] 周巧云.3~6岁儿童视力动态观察.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7,7(3):190.

[3] 沈红.1267名学龄前儿童视力调查.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8(9):589.

[4] 尹东明,黎爱莲,魏文穗,等.学龄前儿童视力普查.眼科新进展,2001,21(3):221-222.

[5] 薛风亭,杨艳民,唐力.影响学龄前儿童视力的原因分析.实用眼科杂志,1991,9(9):552-553.

[6] 蒋伟蓉.岳阳市城区2768名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及屈光不正的现状调查.实用预防医学,2010,17(2):281-282.

[7] 阎洪禄,高建鲁.小儿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6-47.

[8] 冯晶晶,李亚平,李晓慧,等.北京市海淀区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结果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18(3):260-261.

[9] 李军,刘丽萍,王利华,等.幼儿视力、立体视力发育及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0,34(4):217.

第6篇:儿童注意力分散范文

【关键词】 孤独症; 智力; 性格特征; 行为特征

中图分类号 R72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9-0153-02

孤独症是儿童精神障碍的主要类型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沟通障碍、社会交往障碍以及刻板和重复行为。近年来我国的普查结果显示,孤独症患儿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目前发病率为1‰~6‰,是导致儿童精神残疾的主要原因。孤独症患儿不仅具有明显的性格和行为障碍,智力发育也不同程度迟缓,导致患儿的自理能力和社会化过程受到限制,而且患儿的智力发育对孤独症性格、行为的发生发展可能具有重要的影响[1]。本文就孤独症患者的智力发育与性格、行为特征的关系进行研究,为孤独症患儿的临床康复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所2010年1月-2013年6月诊断的孤独症患儿138例,其中男87例,女51例,年龄3~7岁,平均(4.8±2.2)岁,患儿诊断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关于孤独症的诊断标准。患儿监护人对研究内容均知情同意。

1.2 智力测试与分组

患儿智力(IQ)测定采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进行测定,量表分两部分,分别是言语量表和操作量表,分别测试语言智商和操作智商,言语智商和操作智商之和为总智商(FIQ)[3]。依据患儿的FIQ进行分组,其中FIQ>85分为正常组,70~84分为边缘组,FIQ≤69分为迟滞组。其中正常组36例,边缘组49例,迟滞组53例。三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性格测定

患儿性格气质测定采用儿童气质问卷(New York longitudinal study,NYLS)量表,共计包括72个条目,涵盖患儿一般日常生活、学习中的一般情况,包括活动水平、规律性、趋避性、适应性、反应强度、情绪本质、坚持度、注意分散度、反应阈等9个维度,由患儿的家长或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进行填写量表[3]。

1.4 行为测定

患儿孤独症行为采用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Clancy autism behavior scale, CABS)进行测定,该量表包括15种行为表现,30个条目,包括对患儿的人际关系、模仿、视觉反应、听觉反应、焦虑反应、情感反应、躯体运用能力、与非生命物体的关系、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活动水平等方面行为能力的考察,每个条目分0~2分,总分60分,依据分数情况评价孤独症的严重程度。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LN-q检验,P

2 结果

2.1 不同智力水平孤独症患儿性格特征

三组患儿性格特征各因子比较,正常组、边缘组及迟滞组患儿活动水平、趋避性、适应性、反应强度、情绪本质、坚持度、注意分散度及反应阈各因子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不同智力水平患儿行为比较

三组患儿孤独症行为评分比较,迟滞组CABS评分高于边缘组及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不同智力水平患儿孤独症行为评分比较 分

组别 CABS评分

正常组(n=36) 32.8±8.2

边缘组(n=49) 38.6±10.4

迟滞组(n=53) 46.7±11.6

t值 19.26

P值 0.000

3 讨论

孤独症是儿童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患者多具有明显的沟通及社交功能障碍,使社会化行为受到限制,患者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刻板行为、退缩等性格特征,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明显降低[4]。孤独症患儿除社会交往及行为障碍外,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受损,孤独症患儿的智力受损情况较为复杂[5-6]。部分孤独症患儿智力受损并不明显,患儿的智力表现为高功能性,而在部分患者则可能发生智力发育迟滞,既往的研究显示,孤独症患儿的智力发育可能在孤独症患儿的性格的形成过程及孤独症行为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7]。

本文研究发现,在不同智力水平的孤独症患儿中,迟滞组及边缘组患儿的CABS评分高于正常组,提示智力发育较差的患儿,孤独症行为更为明显,提示患儿的智力发育与孤独症行为密切相关,在智力发育较差的患儿,可能更趋向于较为严重的孤独症类型。在对患儿的性格各因子的比较中发现,不同智力水平孤独症患儿活动水平、趋避性、适应性、反应强度、情绪本质、坚持度、注意分散度及反应阈各因子评分间存在差异,智力发育迟滞的孤独症患儿动水平、趋避性、适应性、反应强度、情绪本质、坚持度、注意分散度等因子的评分不同程度降低,反应阈增高,说明在智力发育较差的患儿,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量下降的更为明显,而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降低,刻板、重复的行为加重,在进行日常活动的时候,对于外界的干扰的辨别能力下降,坚持度较差,在活动遇到障碍时,不容易坚持下来。在与外界沟通及社会行为过程中,对心环境、新刺激的适应能力降低,容易发生不愉快、不友好的沟通过程,在遇到问题时,容易发生退缩,不能坚持,导致沟通和社会行为能力降低。

由此可见,孤独症患儿的智力发育同孤独症行为及性格具有密切的关系,提示在孤独症患儿进行智力检测不仅有助于评估患儿的病情,而且在患儿的康复治疗中,也要注重对患儿的智力发育的开发训练,患儿的智力开发对于孤独症行为和性格的纠正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瑜,王玉玮,申永帆.孤独症患儿智力和行为障碍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11(2):133-134.

[2]马俊红,郭延庆,贾美香.异常行为量表中文版在儿童孤独症群体中的信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1):14-19.

[3]马欣荣,方建群.孤独症儿童气质特征与其行为表现的相关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23(1):30-34.

[4]贾美香,王力芳.孤独症儿童的智力水平与社会适应能力[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11):845-846.

[5]汪贝妮,曹召伦,朱春燕.4-7岁孤独症儿童的心理旋转能力及方向认知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6):886-888.

[6]唐春,邹小兵,岑超群.高功能孤独症儿童智力结构分析[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2009,5(4):19-20.

第7篇:儿童注意力分散范文

误区一:眼镜可戴可不戴

专家分析:人类视觉发育需要外界光线的刺激。年龄小于12岁的儿童出现视觉障碍,如近视、远视或散光等,若不矫正,来自外界的光线就不能在眼底形成清晰的图像,眼底黄斑区就得不到有效刺激,就不能向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传导清晰的图像,久而久之,会形成屈光不正性弱视。这会影响孩子的视觉发育。

所谓弱视,是指眼睛外表看起来正常,检查时也没有发现器质性病变,但是用眼镜矫正视力又达不到0.8的一种眼病。儿童患了近视、远视或散光,如果不及时配戴眼镜或配眼镜后不认真戴,孩子就容易发生弱视。患了弱视,若不及时治疗,12岁以后就无法治愈了。迄今,弱视尚无法通过手术等其他方法矫正,配戴眼镜是防治屈光不正性弱视的唯一有效方法。

误区二:一戴眼镜就摘不下来了

专家分析:一般来说,年龄小于12岁的儿童患了近视、远视或散光,要经常戴眼镜;青少年患有100度以上的近视、远视或75度以上的单纯散光,由于平时用眼较多,眼睛睫状肌功能不稳定,眼睛易疲劳,原则上说,也应该经常戴眼镜。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戴上眼镜后就再也摘不下来了。其实,有相当一部分患有屈光不正的孩子,比如度数不太高的远视和散光,长大以后随着眼球和视觉功能的发育,是有可能摘掉眼镜的。

误区三:戴镜后眼镜度数会不断加深

专家分析:患近视的儿童戴眼镜后,度数是否加深,取决于配戴的眼镜是否合适和平时孩子有没有注意用眼卫生。如果配戴的眼镜不合适,或是戴眼镜后不注意用眼卫生,就会引起眼睛疲劳,同时导致眼镜的度数不断加深。如果配戴的眼镜合适,平时又注意了用眼卫生,儿童戴眼镜后,眼镜度数一般不会加深。随着眼睛的发育,眼镜的度数还可能会降低。

第8篇:儿童注意力分散范文

【关键词】屈光不正;钙铁锌铜镁;学龄前儿童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596―01

近年来,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比例有上升趋势,为探讨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与血中锌、钙、铁、铜、镁含量的关系,从而为预防和改善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提供依据,我们对2012年7月至9月在我院进行入托及入学体检的儿童进行屈光状态筛查和血中锌、钙、铁、铜、镁含量测定,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与血中锌、钙、铁含量有一定关系,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所有儿童均为2012年7月至9月在我院进行入托、入学体检的儿童,年龄在3岁~6岁之间。

屈光不正组:采用美国伟伦Suresight手持式视力筛查仪进行屈光状态筛查结果异常(包括单眼和双眼的散光、近视、远视、近视+散光、远视+散光)、全身检查无阳性体征、眼部无器质性病变、近期未进行锌、钙、铁等元素药物补充且无毒物接触的学龄前儿童238例,其中男童126例,女童112例。

对照组:选择同期相同方法筛查屈光状态正常、全身检查无阳性体征、眼部无器质性病变、近期未进行锌、钙、铁等元素药物补充且无毒物接触的学龄前儿童276例,其中男童147例,女童129例。

1.2方法

1.2.1屈光不正的检查方法

采用美国伟伦Suresight手持式视力筛查仪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屈光状态检查。操作方法及步骤严格按视力筛查仪的各项要求进行。操作人员为同一人且经严格培训。屈光度异常参考标准:S表示眼的球径屈光度,2~3岁S≤-1.0或≥3.0;4~5岁S≤-1.0或≥2.5;5、6~7岁S≤-1.0或≥2.0,C表示眼的柱径屈光度,C的绝对值≥1.0。

1.2.2血中锌、钙、铁、铜、镁检测方法

采用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MB5原子吸收微量元素分析仪测定。取手指末梢血40ul,加入装有稀释液的离心管中,应用火焰式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血中锌、钙、铁、铜、镁的含量。

1.2.3统计方法 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采用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P

2 结果

屈光不正组与正常对照组学龄前儿童血中锌、钙、铁、铜、镁含量比较见表1,由表可见,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组锌、钙、铁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屈光不正组男、女童血中锌、钙、铁、铜、镁含量比较见表2,其结果显示,屈光不正学龄前儿童男、女童血中锌、钙、铁、铜、镁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屈光状态是反映眼球功能的重要指标。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和散光等,是学龄前儿童最常见的眼病,也是引起儿童视力不良的最主要原因。人眼组织中含有钙、铜、钾、铁、镁、锰、钠、硒、锌等多种元素,这些元素对维持眼正常代谢及组织结构和视功能有重要作用[1],而这些元素的缺乏就可能导致眼的结构及生理功能异常,致使多种眼病发生。

3.1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与血锌含量关系分析

此次结果显示,本地区屈光不正组儿童的血锌水平低于正常组。研究表明,人眼组织中锌含量较高,其中视网膜与脉络膜的复合体含锌最高,几种含锌酶包括碳酸酐酶和视黄醇脱氢酶的水平都很高,后者可把视黄醇氧化成视黄醛,即杆细胞内维生素A的形式,夜视依赖于给杆细胞提供适量的视黄醛以便形成视色素、视紫红质,因此缺锌会引起暗适应能力减弱、视力下降、近视、远视和散光等[2]。同时,缺锌可引起视网膜外层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出现变性改变,视网膜抗氧化活性降低,造成视觉细胞的过氧化损害,引起视神经疾病和椎体敏感度改变,视功能降低[1]。锌相对缺乏,还可影响视蛋白及神经介质的合成,导致眼部神经肌肉的收缩与舒张功能受阻,从而影响眼部肌肉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视力下降。有学者证实,补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治疗视力不良[3]。针对学龄前儿童在注意用眼卫生及眼保健基础上,还应适当增加含锌类食物的摄入量,如肉类、蛋类、海产品、坚果等,对于缺锌严重者,可适当给予药物补充。

3.2与血钙含量关系分析

本调查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组的血钙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钙是人体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对神经肌肉应激与神经冲动的传导等生理过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眼方面,钙能维护眼内的肌肉正常生理与巩膜的牢固性与弹性,如果钙缺乏,眼球的轴向会延长,从而发生屈光不正[4]。有报道表明,近视患者的血钙水平低于正常眼,提示近视的发生与钙含量有关。因此,要想预防和改善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一定要注意学龄前儿童钙元素的摄入,可通过补充含钙丰富的食物如:牛奶、虾皮、紫菜、海带、豆制品等,必要时还可适当补充维生素D以帮助钙吸收。

3.3与血铁含量关系分析

本调查屈光不正组的血铁含量低于正常组。铁是人体中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它参与含铁酶组成、促进铁依赖酶如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单胺氧化酶等的活性,影响人体代谢过程如核酸代谢、DNA合成、儿茶酚胺代谢等,体内三羧酸循环中有12以上的酶和其他因子在含铁的环境或铁充足的情况下才能发挥生化作用,完成生理功能。铁减少,使含铁酶及铁依赖性酶的活力下降,从而影响体内重要的氧化、水解、转换、合成等代谢过程,使组织和细胞的正常功能受阻[5]。因此,铁含量降低将会影响眼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屈光不正的发生。对于学龄前儿童,我们应当高度重视铁缺乏对其视力的影响,适当增加含铁丰富食物的摄入及补充。

3.4与血铜、血镁含量及性别的关系

本调查屈光不正组儿童血铜、血镁含量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此外,本地区屈光不正的学龄前男童与女童血中锌、钙、铁、铜、镁含量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表明屈光不正的学龄前儿童血中锌、钙、铁、铜、镁含量与性别无关。

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在3岁之前,敏感期在3~10岁,因此,学龄前儿童的视觉功能具有可塑性。早期发现儿童屈光不正,及时矫治,是防治弱视的关键[6],同时,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又与血中锌、钙、铁含量有关。因此,我们在宣传用眼卫生及普及眼保健知识的同时应大力倡导平衡膳食、合理营养的饮食理念;在定期开展集体儿童视力筛查的同时应对托幼园所儿童进行微、宏量元素检查,及时纠正锌、钙、铁的缺乏,促进儿童视觉正常发育,有助于预防和改善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

参考文献:

[1] 刘子江,武垣,邱尔臣等.乌鲁木齐市6个月~6岁儿童屈光不正与微量元素关系调查分析.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0,18(4):179~181

[2] 陈文强.微量元素锌与人体健康.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6,23(4):62~65

[3] 姬晓灵,马志立,何金艳等.银川市小学生视力不良与头发中铜铁锌含量关系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2008,29(8):689

[4] 华平东.屈光不正与微量元素及中医证型的关系.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37(7):32~33

第9篇:儿童注意力分散范文

我儿子今年4岁了,整天“动个不停”,在幼儿园,老师也说他学习不专心。我妈妈因此怀疑他是多动症,可我觉得男孩子天生就好动,问题也许不会这么严重吧。请问,我到底该怎么做,才能确定我儿子是不是多动症?

儿童天性活泼好动,但是有些孩子与同龄的其他孩子相比,好动的程度更高些,他们容易兴奋和冲动,很难平静,上课时喜欢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很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吸引,成绩也差,这类孩子常常会被老师和家长怀疑患有多动症。这是因为,多动症的儿童也有这些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等行为。

家长有必要学会正确地区分儿童的好动行为和多动症。儿童多动症是儿童多动综合症的简称,是指孩子智能正常或接近正常,但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分散、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情绪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等症候群。在我国,患多动症的儿童比率为1%~10%。

由于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够完善,大脑的抑制机能差,所以自制力欠佳,情绪波动大。但好动、好奇、淘气、贪玩又是儿童生理与心理发展中的正常现象,是他们的天性。正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他们才能广泛、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外界事物。因此,对待孩子的好动行为,家长不能因为感到厌烦就轻易给孩子戴上“多动症”的帽子。在判断儿童是否患有多动症时,必须十分谨慎。否则就会造成不良后果,影响孩子个性、行为的正常发展。

儿童多动症的主要症状包括注意困难、活动过多、行为冲动、情绪不稳、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以及由此引起的学习困难和行为障碍。有3条重要的指标家长和老师不妨可以用来进行初步的鉴别。第一,从注意力上区别。正常儿童虽也有顽皮好动,但当遇到新鲜的、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时,不仅会集中注意力,而且还会讨厌别人干扰他的活动。多动症儿童则相反,似乎没什么兴趣爱好,无论多么令人感兴趣的事情,都无法长久地吸引他的注意,极易受环境影响而分散注意力,因而做事总是有始无终、半途而废。做着这一件却想着那一件,这件没做完又去做那一件。人们似乎也看不到他们对什么东西有兴趣。第二,从自我控制能力上区别。正常儿童的好动是分场合的,在熟悉的环境里顽皮,但在陌生的环境里或不能喧哗的场合,能约束自己,能做到比较安静,至少不会去干扰别人。但多动症儿童无论在什么场合或环境里都动个不停,身上犹如装了马达一样,终日忙个不停,无法控制自己。第三,从行为活动上区别。正常儿童的好动是有原因、有目的的。而多动症儿童的行为具有冲动性,缺乏目的性,不停地变换花样,甚至在看电视、做游戏时也忙个不停,却不知道为什么要那么忙。

多动症一般发生在入学前夕到16岁左右(6岁以前的儿童至多是好动行为),因为脑功能发育尚未完成,再加上环境中的一些不良刺激,如养育方法不当,学习生活压力太大,家庭不和,或得不到注意、关心、爱护等都会刺激儿童,使其产生轻微脑功能紊乱,而导致多动症。到了青春期,脑功能发育成熟后,不用治疗,多动症的症状也会随之减轻或消失。但要注意的是,儿童多动症造成的后遗症,如学习能力低下,或个性上的问题,如粗暴、好攻击等,并不会随着症状的消失而自行消失。另外由于以前的多动影响了学习,知识的掌握远不如一般儿童。这些后果可能会严重影响儿童今后的学习、就业和生活,也就是说,该症对儿童的早期智力发育和心理发展有很大影响,因此对有多动行为的儿童应作必要而及时的鉴定和诊断,并进行相应的正确治疗,这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