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母亲节文章范文

母亲节文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母亲节文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母亲节文章

第1篇:母亲节文章范文

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

——高尔基

问世间有最纯洁的爱吗?我想有,那便是母爱。一种不搀杂任何杂质的爱……

五月的天,蔚蓝深邃,五月的地,万物滋长。我们赞美五月的母亲节,我们歌唱五月,歌唱母亲的博大、无私、神圣的母爱……

在世间万种美丽的柔情中,母爱往往是最动人的一种。母爱质朴,因为它心清如水、原汁原味。母亲平凡,是因为她们普遍;母亲伟大,是因为她们拥有与众不同的情怀!母亲的情怀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我说不出来,可是一想起母亲的情怀,心中便会有无限感慨,多少模糊、朦胧的场景在我脑中浮现,多少心酸甜蜜的感觉涌上心田,多少滚烫的热泪打湿襟衫……其中一切的一切何止是依稀仿佛?这一切的一切又何止让我仅是汗颜?我再也抑制不住眼中的泪,任它肆意的滑落。

时光如水,年华易逝,似水流年淡去我们多少回忆,却始终不改母亲对我们的满怀深爱的情怀。莺归燕去,春去秋来,容颜渐逝,白发成霜。儿女在一天天长大,离开了家门,母亲却在一天天老去,在家独享孤独。然而母爱是慷慨的,它从不计较这些,她送走了春露,送走了秋霜;留给了晨曦,留给了暮霭;而惟独忘却自己。母爱无言,任我用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对这份沉甸甸的爱的感激。母爱无声,看不到、听不到、也摸不到,在心灵深处,却又无处不在。它让所有的语言暗然失色*,让疲惫的身心得到最轻松的休憩,让思绪的潮水涌入灵魂。母亲默默的付出,耗费了青春,却没有丝毫的怨言,也没有得到丝毫的回报,岁月的沧桑却在她面孔和头发上留下了印记,使我更加感叹于岁月的无情、爱的伟大!

年年岁岁节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光-阴-荏苒,转眼又快母亲节,这个舶来的节日让人心生感念,很想为母亲做点事,但忽然间不知要做什么事,很想打电话回家,但这么多年来从来没在母亲节打过电话,更不知道怎么开口,心中的那份感激也无法用言语表达,记得去年的母亲节在电话里准备对她说:妈妈节日快乐,但最终还是哽咽着没有说出口。想发短信母亲又没手机,心中的那份情或许只能留在心中,或许这只是自己找的借口安慰自己罢了。如果行动无法实现,我愿意把它长留心中,直到永恒…。。

第2篇:母亲节文章范文

不知从何时起,也许是在步入青春年华之时,往日,与母亲的窃窃私语早已被如今的烦杂琐事所替代;往日,与母亲的心手相依早已被如今的回家偶显客套所转换。总之,与母亲的亲密接触是愈来愈少了。难道是我们长大了,不愿再被母亲当小孩一样宠着?还是认为自己已经真正独立,而不再需要母亲的呵护?还是只顾自己的小家,忘记了母亲其实才是自己真正的大家?

母亲是一个自立自强的人,从不甘于落后别人。不论是操持家务,还是勤劳耕种,总是早早地赶在别人前面。做在别人前面。母亲很少有求于人,她觉得但凡自己能办到的,努力去做没有做不成的。她的好强,她的坚韧,她的育子,使得地里的庄稼一年比一年丰收。家里一年比一年温馨,孩子一个比一个争气。每听到别人对她的夸奖,就看到母亲略黑满是皱纹的脸上,似乎都舒展开来,略带自豪的笑让我感觉母亲在那一刻才会觉得自己一生的付出是那么的有价值。

母亲对我们的教育更是严格理性,没有大家长的霸道,没有无理智的训斥。有的是懂得用实际行动来感化你教育你。事实证明,母亲的教育是成功的。在那个拿辍学很不当回事的年代,母亲用她温暖的爱,做起了我们学习的坚强后盾,很让她高兴的是,她的孩子们没有辜负她的期望,同时也完成了她没能上成大学的遗憾。

我渐渐从母亲身上感受到了人必须要自立自强,靠别人不如靠自己,不论到什么时候,这句话对我们都非常有用。时至今日,这种性格在我身上已完全体现,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觉得自己能过去。这一切,都是因为母亲。

无论是在外求学,还是结婚生子,母亲都要我要善待别人,只要善待别人,别人才会善待自己,尤其是现在只要母女谈心,母亲总不忘嘱咐一句,要善待婆婆,善待婆家每一个人,因为那也是你的家。要像对自己的父母一样对他们。老人都不容易,别任性耍小孩子脾气,遇事多考虑,要宽容大度,孝顺老人。才能给下边的弟弟弟媳们立个好榜样。我一一照做了。结果是我收到了更多人对我的爱。亲如一家。

感谢母亲给了我生命,感谢母亲给了我生活的指引,感谢母亲教会了如何做人,感谢母亲教会了如何去生活。

第3篇:母亲节文章范文

我躺在床上,随手从床头柜上抽出一本旧杂志翻看着。看到了这样一段记载:一个正在怀孕的年轻女性,到医院去咨询医生,她因为小的时候误服了药物,长了一口很难看的四环素牙,她不知道这会不会遗传给胎儿,如果遗传的话,怎样才能避免,是不是需要把满口的黄牙都敲掉……

我被震撼了,一时间心底所泛起的别样的情感无可言表,眼睛不由地有些濡湿,脑海里只出现了两个字:母亲。

这样充满了愚勇与果敢的举动,大概也只有母亲才能做得出来。夜里,辗转反侧,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想起了很多朋友的母亲,那些与我有关或无关的人和事,一起在眼前漂……

关于母亲的记忆,和大多数人一样,都是些细小而繁杂的,像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印象最深的是母亲的白发因我而生。

那一年,我高考录取后去了省城,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从未远离母亲的我成了母亲每天的心事。寒假归来的头一个晚上,我在灯下向姐妹和父母炫耀着省城的繁华和校园里的趣闻轶事,姐妹和父亲不时地发出会心的笑声,紧挨着我的母亲把我的一只手握在双手中摩挲着,慈祥地微笑着望着我,偶尔,转过身轻轻擦拭着眼睛。我有些吃惊地转身问母亲:“妈,怎么了?”全家人一时都愣怔在那,我疑惑地看看父亲看看大姐,快语的三妹在边上道:“怎么了,还不是你这宝贝疙瘩惹地?”“我?”我一时有些反应不过来,母亲在边上急道:“三,别胡闹。”

坐在地下凳子上的大姐插口道:“妈,说给他听听也好。”三妹得到了大姐的支持,更是无所顾忌:“哥,你知道你上大学这半年妈是怎么过来的吗?”

我愣愣地,三妹接着说:“自从你走后,妈每天像丢了魂似地,开始那些天啊,天天晚上抹眼泪,唠叨着不知你是不想家?能不能吃饱?晚上是不冷?大姐二姐左劝右说才好点。可好了没几天你就来信啦,说洗衣服晒干了上面还有一道道肥皂痕迹,妈就又掉眼泪。埋怨没给你多带些衣服。”二姐在边上接过话道:“刚把衣服的事搁没几天,你又来信说学校里吃定量,你吃不饱,这下可了不得啦,眼泪吧嗒吧嗒,当天就逼着爸给你寄钱寄粮票。”

二姐说着伸过手把我的身子向前拉了拉笑着向母亲道:“妈,你看,你这宝贝疙瘩,没饿坏,我怎么看还胖了些?”母亲呵呵地笑着回道:“我早就看见啦,是胖了些。”

大姐站起来走到炕边上,望着我说:“小弟,你没看见吗?你走这半年……”大姐有些哽咽地续道,“这半年,妈的头发都白了……”

我转过头看着母亲,那原本漆黑的头发,竟有些灰白,鬓角和头顶一根根白发是那么醒目刺眼,我抑制不住满眼的泪水扑到母亲怀里哭泣起来,母亲抚摸着我的头喃喃地:“好孩子别哭,别哭……”

此时,我的泪水不争气地又嘀嗒在键盘上……

母亲的腿是什么时候开始蹒跚的?我搜检着记忆,竟是一片模糊,似乎她老人家的腿一直就是那个样子,每次我们回家,她都是一歪一扭蹒跚着跟在我们身后,然后半依在街门的墙角,和我们打着招呼送别,往往,我们都离家很远了,在街口远远地回望,依旧可以看到老太太伸着头望着我们……

将脊背使劲靠在座椅上,仰起头呆望着天花板,蓦然觉得这些年已是耄耋之年的母亲似乎也没生过病。回家时偶尔问起来,母亲总是呵呵地笑着道:放心吧,我这身子骨没事,头疼脑热地吃几片感冒药就好了。这些年自己对母亲的身体也一直很乐观自信,可是今天细细想来,操劳了一生高龄的母亲怎么可能没有疾病?只是她老人家从不向晚辈诉说自己的病痛,她是怕我们担心,不忍打扰我们呀。而在我们短暂的归家中,不管是谁只要是有一丁点的不舒服哪怕是几声咳嗽,母亲都会连声追问怎么了,哪儿不舒服,是不用找赤脚医生看看……

母亲就是这样。她为儿女们做任何事都无怨无悔,她为儿女做多少事都心甘情愿,而儿女只需给她一个微笑,一个电话,就够她回味和邻居唠叨上好几天,高兴好些日。

又是5月,这个季节总有某一天,空气里总会充溢着甜甜的康乃馨的香气。

是了,这一天是母亲节,这一天所有的感恩和祝福都属于每一个做母亲的女性。城里人时尚地忙碌着挑选着花朵、礼物献给母亲,可是热闹的背后又是什么?热闹过后又是什么?需要我们每个做儿女的好好思索。

第4篇:母亲节文章范文

【群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0课《学会看病》/人教版五上选学课文《剥豆》/《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教学目标】

1.认读“埋怨”“剥豆”,理解“按图索骥”的词义。

2.读懂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提炼出三个故事中共存的对母亲内心纠结心理的描写。

3.能透过梳理母亲的心理路程图理解母亲纠结心理背后的母爱。

【教学过程】

一、由“X”提炼“1”,着落情节,感知纠结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读的课文是《学会看病》,除了它我们还要读《剥豆》《孩子,我为什么打你》,为什么把这三篇文章放在一起学,我要在这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2.先走进第一个故事《学会看病》。

(1)检查预习情况,出示:

①开火车读,正音:埋怨。

②理解“按图索骥”的字面意思。

(2)听文章第1~20段录音,借助“按图索骥”在文中的意思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3)默读文章第21~27段,说说故事还写了什么,体会母亲纠结的内心。(板书:愿,不愿)

3.第一个故事读到这,读第二个故事《剥豆》,自由读,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板书提炼:让,不让)

4.关注《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快速默读。如果说刚才两篇文章描述的是母亲愿与不愿、让与不让的纠结,那这篇呢?(板书:打,不打)

5.聚焦板书,现在你能说说为什么把这三篇文章放在一起学?提炼议题――纠结的母爱。(板书:纠结的母爱)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设计我让三篇文章的教学平铺开来,学生在通读三篇文章后自己寻找文章表达的共同点,然后自己提炼议题。这是着眼于帮助学生从“X”到“1”的提炼。)

二、由“1”辐射“X”,着落文字,体会母爱

1.通读三篇文章,我们发现文章都在表达纠结背后的母爱。那么毕淑敏又是怎样把这纠结的爱通过语言文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细细咀嚼文字,走进母亲的心路历程,分工合作,一、二组读《学会看病》,三、四组读《剥豆》,完成两张母亲的心路历程图。(出示下图)

《学会看病》心路历程图:

《剥豆》心路历程图:

2.板贴学生完成的图,目光聚焦《学会看病》中母亲的心路历程图。

(1)指名学生借助关键词说说母亲的心路历程。

(2)情景朗读,读出母亲在儿子走后的后悔、忐忑及对自己的谴责。

(3)如果此时儿子还未回来,母亲会怎么做?感受母亲纠结心理背后深深的母爱。

3.继续看第二张图。

(1)指名学生说说剥豆比赛中母亲的心路历程。

(2)男女生对读,读出慢快缓急节奏变化中母亲的纠结。

4.随着这两张心路历程图,你是否想到自己的母亲,想到在她气急时扬起手臂的瞬间,想到这瞬间的背后也有过这样的纠结:

出示《孩子,我为什么打你》片段,指名学生读。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紧抓纠结背后的母爱这一议题,通过心路历程图来理解三篇文章,这又是从“1”到“X”的辐射。此时学生读到母亲的纠结内心已然明白纠结背后藏着的母爱。学生还可以借助这样的方式读懂更多类似的文章。)

三、夯实“1”,着落情感,呼应母爱

1.三篇文章,一种情感。这份纠结的母爱有没有唤起你内心的波动?此刻,有没有什么话想对母亲说。选择一个故事,写下你内心对这份爱的呼应。

2.同学们,你们已经读懂了母亲这样的心声,齐读《学会看病》最后一段。

第5篇:母亲节文章范文

(2011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卷)

应 聘

李桂芳

母亲陪着儿子来人才市场应聘。看那儿人山人海的,母亲就有了许多焦虑。无论如何她得帮儿子找到工作。

儿子大学毕业后,已经在家待了半年。他的同学陆陆续续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可儿子老是不慌不忙的,说工作迟早会有的。为这,母亲真有些生气了,所以今天非得亲自陪着儿子来应聘不可。

终于看中了一份待遇不错的推销工作,儿子的条件也挺适合的。母亲便努力地挤进密密匝匝的人群里去,好不容易帮儿子要到了一张应聘报名表。儿子接过表格,三两下就填完了。母亲接过一看,字迹很是潦草,就生气地说,你怎么这样,不能把字写好点儿吗?儿子不耐烦地说,我就那水平。

母亲无奈地再次挤到了前台,又要了一张表格。看看拥挤的人流,害怕挤出去难以再挤进来交表,她便靠着工作台,拿笔填起来。母亲的字写得很漂亮,她的书法作品曾在中学时得过奖。一个工作人员见她正专心地填表,凑过来,看了看说,不是你应聘吧?母亲被身后的人流推得歪来倒去的,好不容易站稳了,连忙说,不是的,我是给我儿子填的。那人说,你儿子本人呢?母亲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他力气小,挤不进来。工作人员看了母亲写的字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嘛。母亲赶紧说,我儿子写得还要好呢。

因为表格交在前面,不多时就叫到了儿子的名字,母亲赶紧大着嗓门儿朝后面叫儿子的名字。儿子好半天才挤到前面,边挤边抱怨说,让你别忙,你忙什么呀?母亲朝他使使眼色,把他拉到工作人员面前。

儿子被叫到另外一间小屋进行面试,母亲赶忙跟了进去。工作人员问儿子,你为什么要来应聘这份工作?刚才还和母亲顶嘴的儿子,此时突然紧张起来,好半天才挤出一句话说,我需要找份工作。母亲赶忙帮他圆场说,我儿子从小就伶牙俐齿的,这会儿是紧张了点儿。他适合做这个推销工作的。你别看这孩子长得瘦,很能吃苦的。小时候吧,家里的一切家务活儿他都承包了,街坊四邻一个劲儿夸他能干呢。

工作人员又问了一个问题,你觉得做推销工作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儿子想了半天,大冷的天,额上冷汗直冒,半天才张嘴说,我觉得只要能吃苦就行。母亲嗔怪地看了儿子一眼,连忙接过他的话头说,这孩子,刚才在路上还给我说得头头是道呢,这会儿就忘了?母亲对工作人员说,搞推销,一直是我儿子的梦想,所以,一直以来他都有意识地在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他平时就跟我说,推销人员应该有以下素质:一是有一副好口才,能为产品做详细生动的口头广告;二是有吃苦精神,能走街串巷,不怕麻烦地上门服务;三是有良好的交际能力,能和各色各样的人打交道,广泛地推销产品……母亲一口气说了十点,毫不停歇,好多竟是工作人员从没听过的有价值的新观点。

听完母亲的介绍,在场的人都面露微笑。母亲一看他们的微笑,心里就跟喝了蜜似的甜。她知道儿子的工作终于有希望了,于是欢天喜地地领着儿子回家等候通知。

三天后,母亲终于等来了那家公司的电话,她非常高兴,儿子也十分兴奋。然而,听过电话,母亲却呆了……

(选自《中国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1. 文中的母亲在应聘中帮儿子做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 结合上下文,体味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儿子好半天才挤到前面,边挤边抱怨说……

(2)母亲嗔怪地看了儿子一眼,连忙接过他的话头说……

3. 应聘的结果可能有以下三种,选择你认为最有可能的一种,并说说理由。

A. 被录取的是母亲  B.儿子没被录取  C.儿子和母亲都被录取了

4. 你对“母亲陪儿子去应聘”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内容阐述理由。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而人物又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时代背景下生活,成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的那一个。在阅读时,多问几个问题很关键。譬如文章写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如何?人物个性怎样?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个性?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的?透过这些人物,我们能感受到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在问的基础上,整合相关信息,获取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然后合理运用答题技巧,正确处理阅读思路,用流畅简洁的语言表述答案。持之以恒地这样做,就能培养良好的小说阅读和欣赏能力。

第1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的把握能力。本题从问题设计中可以看出围绕“应聘”这一中心事件出现了两个关键人物:母亲、儿子。通读全文后不难发现母亲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儿子只是个配角。作者想借母亲帮助儿子应聘一事,引发读者对家庭教育问题的思考。儿子应聘,母亲不放心帮助应聘,帮助中有不满、有嗔怪,更多的是包办代替,由这“一斑”可窥见目前普遍存在着的家庭教育问题的“全豹”。家长不放手,孩子不自主,导致孩子缺乏责任心、主动性、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及充分展示自我优势的能力。因此,在应聘的整个过程中,孩子一直处于被动状态,表现出漫不经心、抱怨、不自信及缺乏责任感等问题。而母亲却始终处于积极强势的状态,或替儿子说话做事打圆场,或表现对儿子做事不满意,让孩子越来越没有信心。在概括事件时,要尽量把妈妈所做的事情找全,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

答案示例:(1)母亲两次替儿子领取表格;(2)母亲替儿子填写表格;(3)母亲替儿子打圆场;(4)母亲陪儿子面试;(5)母亲替儿子回答问题。

第2题考查对重点词语蕴含的意义的理解和揣摩人物心理的能力。这是作家在描绘人物时使用的评述类词语,它会帮助我们了解人物的个性、思想和生活态度。解答这类题,首先要能把这些词语还原到具体语境中,根据语境进行思考;还要从描写人物的方法入手,并能说出运用这种描写方法的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1)“抱怨”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儿子对当时人群拥挤以及母亲大声叫他感到不满的心理。(2)“嗔怪”一词形象地写出了母亲觉得儿子回答不恰当,想提醒儿子在工作人员面前不要乱说,以免给人留下不好印象的心理。

第3题属于拓展题,考查对情节、主题的理解能力,并鼓励考生多角度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可以从情节发展、作品整体倾向的角度进行判断,并根据母亲与儿子在文章中的具体表现,以及在场人员都“面露微笑”这一情况,给出答案。

答案示例:选择A项,理由可以从文中母亲表现出来的超常能力、积极态度着手,也可以从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写法着手。选择B项,理由可以从母亲的心理落差着手。选择C项,能自圆其说即可。但是在通读全文后,应该可以判定A答案出现在小说的高潮(也是结局)部分,应该是最符合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在于揭示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培养孩子的方向必须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即负责任、有能力、善思考、能担当、自信独立。而母亲具备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儿子却欠缺太多。从母亲接电话时的“非常高兴”,到听过电话却“呆了”的结果看,这样构思更精彩,更能突出小说的主题。因此选择B、C两项不能给满分。

第4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探究能力。小说反映的主题与现实生活密切关联,引发我们对主题的深思,即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家庭教育问题。作者赞同什么,反对什么,从小说情节的设置,从最终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是母亲被录取的精巧构思,从儿子与母亲的表现中已经有了答案。如果再能联系我们的切身体验,反思现实生活,我们对主旨的理解将会更加透彻。当然看法源于真实事件,既要有自己独到的新颖的见解,又不能架空分析,理由要从文章中找,要以文本为依据,要准确把握作者的态度和情感。

答案示例:可从家庭教育、子女成长等多个角度提出看法,阐述理由。例:我认为这种现象揭示了家庭教育的问题。母亲为儿子包办一切,导致儿子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

小说向来都是各地中考考查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文体之一。小说阅读的考查一般会选择具有以下特点的文章:篇幅千字左右,贴近时代、文短意长、以小见大、情节完整、结局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内容使人回味无穷等。

小说阅读应特别关注如下四个方面:

(1)关注人物活动的环境。人物活动环境包括自然、社会环境,它对解读人物形象、了解人物性格与思想、挖掘作品的主题等非常重要。

(2)关注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自然景物是由许许多多细节组成的,成功的细节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关注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人物性格、挖掘作品主题。

(3)关注作品中人物的成长历程。小说中的人物随着小说中人与人之间、人物自身思想与行为之间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性格特点越来越突出。客观地认识人物形象,则必须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要求对人物在某一阶段表现出的性格、思想等作出正确判断。

(4)要把人物形象分析放在全文中考虑。这类试题的设计要求考生要理解全文,能够从全文中找到刻画人物形象所用的方法,并能敏锐地把握作者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这种形象又是如何发挥其社会效应的。唯有站在全文的高度才能准确把握作者刻画的人物形象的特点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首先,要了解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特点及其构成要素,对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等,明确其写作意图。

第6篇:母亲节文章范文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为一个精彩的瞬间而鼓掌。漫漫人生路,总有一些瞬间,很平凡很普通,却像树叶上颤动的露珠,晶莹剔透,在记忆中绽放光芒,不时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让我们感动和难忘。这些瞬间,或是困境中朋友伸出双手的那一刻,或是课堂上回答完问题老师表扬的那一瞬间,或是送别亲友分别的那一刹那……这些瞬间,别看时间短暂,却往往占据我们的心灵,成为我们心底最闪亮的记忆。

父母,与我们朝夕相处,生活中他们温暖慈爱,对我们呵护有加,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甚至仅仅是一句话语……细细品味,却饱含着父母的爱,融聚着浓浓的亲情。每每回首往事,这些眼神、这些动作、这些话语,总能穿越时光隧道,展现于我们眼前。

总有一些瞬间能让我们感动,总有一些细节能触动我们的心灵。搜寻生活中那些精彩的瞬间,我更愿意用心灵去品悟――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文字。

【学生佳作】

难忘的瞬间

刘 斌

母亲俯身为我扣上大衣纽扣的瞬间,如有一颗明星,照亮我的心头,永不磨灭。

――题记

初秋,北国的秋风已满带凉意,灰蒙蒙的雾气遮着一轮红日,倒有一番诗意苍凉的意味。午后,我要去学校,母亲便又开始了她永无休止的唠叨。

“书本,作业都带齐了吗?”“再看看,可别忘记了,上一次你忘了,还不是要你爸去送。”“对了,下周降温,可别忘了多带点衣服,别着凉了。”对这些唠叨,我早已习以为常,可心头却总有一些不满。“还有……”“行了妈,我不是小孩儿了!”我没好气地说着。起身拽起书包,抓起大衣,扭开门,冲出房间。

爸爸跟着出来,推出摩托。我一屁股坐了上去。“嘟――”车发动了,正准备上路,一个声音追了上来:“等一下。”是母亲,我不耐烦地看了她一眼,她没事儿似的一笑说:“我给你扣上扣子,天儿冷。”说着,开始细致地为我整理大衣,边扣边数落:“你看你,不是小孩子也还让人操心,扣子也不扣……”我看着她,只见她微曲双腿,仰着头,一双粗糙布满老茧的手轻轻翻动着。这是妈妈的手吗?小时候,这双手是最柔软的呀!它每天轻拍着我入睡,给我洗脸、洗澡,那时它是多么纤细饱满,如今却为何如此苍老粗糙呢?母亲还在为我扣着大衣纽扣,呼啸着满带凉意的秋风扰乱了她的头发,一根白发在黑发中醒目地扎着我的眼。母亲也有白发了,那头曾经长至肩背的黑发已干枯如草了,藏在其间的白发也越发刺眼。我看着这个青春容颜不再的女人,在寒风中佝偻着身子,手上下翻动,为她深爱的儿子一颗颗系着扣子,心头,一丝酸楚涌动,喉头也渐渐发紧……

“好了!”母亲抬起头,用手扶住腰,脸上的皱纹散了开来,“怎么眼圈红了?”“哦,沙子迷眼了。”我慌忙道。“快走吧,上课别迟到了。”“嗯。”车子开动了,“妈,进屋吧,冷。”母亲一愣,继而笑成一朵盛开的。

路上冷风刺骨,而我心头却温暖如春,回想着母亲为我系纽扣的瞬间,温暖,微微荡漾。

【写作絮语】

亲情是什么?亲情是一本字典,在它的书页内,你能找到“温暖”和“牵挂”;亲情是寒冬中的一件毛衣,将温馨和幸福送上,一路温暖你的心田。由于我是住校生,每周五回家,周日返校。每次回家,母亲总是问这问那,嘘寒问暖;每次离家返校,母亲总为我准备好干粮,做好一切准备。出门在外,才知道家的温暖;孤单无助,才明白亲情的可贵。对于亲情,我有着比同龄人更深的了解。在我看来,亲情其实更像一碗白开水,没有华丽的包装,没有隆重的形式,它逶迤在生活的长卷中,无色无味,无香无影,于是也常常让我们在拥有时习以为常,在享受时无动于衷。因此,写这篇文章,更希望以此文,给尚不理解父母,还不知珍惜亲情的同龄朋友们以提醒:热爱父母,从现在开始。

【同学视点】

胡馨月:我也是走读生,我的父母也时常送我到校,很佩服刘斌同学观察得如此细致,很佩服他能体味父母亲情的温馨滋味。其实父母对我们的爱太过于博大,太过于醇厚,所以粗心的我们有时熟视无睹。即使有所体味,也会认为这样的爱永无止境而无动于衷。佩服刘斌同学能以如此细致的角度切入文题,以小见大展现母爱,赞一个!

李金燕:刘斌同学这篇文章不但材料切入点小,更重要的我认为他扣题写作意识较好。你看他的这篇文章结构布局很是巧妙:开篇采用题记,概括文章叙述的主要事件,点出“瞬间”“永不磨灭”,符合点题立意的写作构思;中间承上详写难忘瞬间的理由;结尾又用“回想着母亲为我系纽扣的瞬间”一句来呼应前文,再次深化主题,照应文题和开头。文中处处扣住“瞬间”来写作,这种构思,与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如出一辙,应当为我们写作所借鉴。

王绍伟:我感觉刘斌同学这篇文章语言上采用环境来烘托也是一大特色。文章开头用“初秋,北国的秋风已满带凉意,灰蒙蒙的雾气遮着一轮红日,倒有一番诗意苍凉的意味”一句描写环境,不仅营造了北国初秋萧瑟阴冷的意境,更为下文写母亲为我系纽扣,我感到温暖做铺垫;结尾写“路上冷风刺骨,而我心头却温暖如春”又形成了对比,巧妙地展现我体味到母亲爱的幸福和温馨。写作中,很多同学常常仅是叙述事件,这样写往往使文章叙述单一而缺乏文采,刘斌同学善于借用环境来烘托,使文章表达灵活多样,是同学们写作的榜样。

【老师评点】

刘斌同学的这篇文章,巧就巧在他能巧取横截面,用细节传情,通过精心观察,细致刻画,展现母爱的温馨和细致,他可算是写作的有心人。

作者捕捉母亲为自己系纽扣的瞬间加以刻画,放大镜头,以小见大,通过这一动作的摹写,突出展现了母亲的爱子情深,更写出了自己对亲情的感悟和体验,写出了真情,写出了精彩。

另外作者采用题记,开篇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扣住文题,中间详写这一精彩的瞬间,最后以简洁的话语收束全文,犹如豹尾,精彩而有力。全文结构紧凑,叙事流畅简洁,情感真挚,很能引发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老师指导】

细节决定成败,妙笔成就佳文

――以《难忘的瞬间》为例

胡善恩

有学者曾说:“艺术起于至微。”这里的“至微”就是指那些显示人情美、人性美,具有永恒艺术价值的精彩细节。成功的细节描写往往能达到“一瞬传情”的艺术效果。下面我们就以刘斌同学的《难忘的瞬间》为例,谈一谈写作中如何展示细节,写出精彩的一瞬。

一、巧取横截面

生活处处皆素材,但唯有“细节决定成败”;生活处处是宝藏,但动人心者唯在那精彩的一瞬。写作中我们若能将人物和事件加以整合,才能在有限的篇幅内,展现紧凑、紧张、激烈的情节。文章写母爱,要写的事件很多,但小作者却独抓母亲为我系纽扣的那一瞬间来写,用特定的镜头,展现母亲的“一双粗糙布满老茧的手轻轻翻动着”的场景,将母亲对儿子的爱意和牵挂集中于一个平凡的动作,融入平凡朴素的生活场景中,这样写不仅写出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更能突出母亲爱子情深。平凡朴素的生活场景,却能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写出感人至深的力量来。这就如展现一条河流,我们不可能从源头到入海一一解说,因为篇幅有限,写作中我们只要选取这条河流中或最迷人,或最壮阔,或仅是一朵激起的浪花等几个特定的镜头来展现,便足以让读者了解这条河的雄姿和波澜壮阔。运用横截面来写人物和事件,更能集中突出人物形象和展现事件的矛盾冲突,大家不妨一试。

二、细处更融情

有了截面,必须要有细节。有作家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细节描写就好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只有“细”,才能使千姿百态的各种人物在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间传达出人物的神韵。写作中,我们若能抓住人物特定场景下的动作、神态,进行刻画,有时,只要一个这样的动作,就足以描绘出那个人的特点了。

选文小作者抓住母亲佝偻着身子为自己系纽扣的这一场景,选取三个镜头。一是佝偻着身子系纽扣,二是妈妈的苍老粗糙的手,三是黑发中扎眼的白发来加以展现,既有动作的细化,又有心理的刻画,更有“我”的思索和品味。这三个镜头,由于作者的巧妙配合,使之在连续的切换中演绎成了一幅爱子情深的母爱图,正如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攀月台一样,定格在读者的心底,自然能打动人心,突出人物的品质。

三、烘云来托月

典型化的细节,还需要特定的环境描写来烘托。写作就是这样,看似寻常的琐事或人物,放入特定的环境中,在特定的心理和情感映照下,便能收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第7篇:母亲节文章范文

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③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享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回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⑧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⑨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送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⑩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10.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2分)

答:

11.从某一种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4分)

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答:

12.③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一句看似闲笔,实则在文章结构上必不可少,请分析它所起的作用。(2分)

答:

13.白发是全文线索,突出了母亲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分)

答:

14.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文中母亲的优秀品质。(3分)

答:

《田野上的白发》阅读答案

10、(1)母亲深夜敲盆赶鼠(2)母亲跪在田中插秧。(各1分,共2分。)

11、运用比喻(对偶、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母亲的勤劳和无私奉献。(任答对一个修辞得1分,答对相应的分析得1分,作用2分,共4分)

12、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2分)

第8篇:母亲节文章范文

孩子们,成长的道路中总不免有磕磕碰碰。我们常常抱怨父母不太了解自己,不能够尊重自己。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常常具有自己的主见,在生活中常常会与父母发生分歧,甚至是争执。它常常会让我们感到无奈、伤心甚至落泪。这些成长的烦恼是不可避免的吗?有没有方法可以解决?请让我们跟着作家张之路一起走进《羚羊木雕》,来进行一次成长的思考!(板书:课题)

二、解读课题,整体感知。

一)解读题目,体验储备。

师:孩子们,文章标题叫做《羚羊木雕》,你知道“羚羊木雕”是什么吗?

生:(集体回答)是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

师:很好,孩子们。这是一种雕刻的艺术品。既然是艺术品,一定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价格比较昂贵。

(教师可以用课件展示“羚羊木雕”艺术品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为文章的探究学习增强直观体验)

二)整体感知,初步体验。

师:孩子们,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用简单的概述故事情节。

生:文章中“我”将父母送给我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万芳,父母逼着我要回羚羊木雕,结果我很伤心。

师:那么,你知道我为什么要送羚羊木雕给万芳吗?

生:因为我和万方是好朋友。我俩友谊深厚。

生:因为万芳很喜欢羚羊木雕。

生:因为万芳很仗义,跟我关系很好。

师:同学们说法很好。但是请你告诉老师你从哪里看出万芳很仗义,和我关系很好?

生:万方和我上幼儿园就在一起。她学习好,一点不自私,我俩“形影不离”,老师也叫我们“合二而一”。

生:万芳很热心。她体育课和我换了裤子,避免我被父母责骂,而自己却被妈妈罚站了一个钟头。

师:很好。同学们了解了故事的来龙去脉,对故事情节有了准确把握。文章情节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逼”和“要”。(教师板书:逼 要)

三、阅读探究,质疑探究。

师:孩子们,在经历了这件事情后,“我”是怎样的心情?

生:“我”感到非常伤心、委屈。

师:是的,文章很多地方表现出我的伤心、委屈。文章中哪句话最能表现“我”的心情?

生:“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师:很好。孩子们,文中的我最后说:“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你认为这件事应该怪谁?

生:怪父母。因为父母不理解,尊重孩子的友情,不能体谅孩子的心情。

生:怪自己。因为自己自作主张,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师:很好。孩子们很有自己的主见。有些同学认为怪父母,有些同学认为怪自己,意见很不统一。我需要同学们能结合人物的言行来说明自己的理由——

一)赏析父母的言行

师:孩子们,大家认为应该责怪父母请结合原文说说自己的理由——

生:我认为父母过于严厉。文章多处写到母亲对我的逼问,看出母亲不近人情。

师:哪些地方?请列举出来。

生:如“母亲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看见母亲很严肃。也能看出母亲非常重视羚羊木雕,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生:还有。“妈妈变得十分严厉”、“妈妈坚定地说”。都可以看出母亲不近情理。

生:还有母亲对金钱十分重视,却忽略了孩子只见纯真的友情。

师:哪里可以看出?

生:母亲说了:“你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师:很好。还有吗?

生:父亲也很严厉,漠视孩子的感受。

生:对。文章写父亲的表现虽然“静静的”、“慢慢地说”,但是仍然“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他还批评我送羚羊木雕是“自作主张”。

生:文章中奶奶对我是充满理解,这也表现了父母的不通情理。

生:父母如果不愿意我送,就不应该将羚羊木雕送给我。

师:孩子们说的很有道理。大家对文章的阅读感知也很仔细。不过,我孩子要请同学们注意,难道只是父母错了吗?——

二)赏析我的言行:

师:那些同学认为“我”有错误?情也结合文章说出自己的看法。

生:羚羊木雕是父母从遥远的非洲带来的,很昂贵。作为孩子要表现友谊,不应该用珍贵的物品作为礼物。

师:你很有见解。很好,还有吗?

生:羚羊木雕是父母送给我的。这里面包含着父母对我的心意,见证了父母的爱。作为孩子为了友谊,而将凝聚父母爱的礼物转送他人,我认为这也是不可取的。

生:文中的“我”作为孩子并不理解父母的苦心。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母亲因为羚羊木雕珍贵而要“我”要回来,而且还拿了一盒糖给我作为礼物。这说明父母并不想同学们说的不理解孩子,而是因为羚羊木雕太珍贵了。

生:我认为文章中的“我”作为孩子不仅不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而且还听不进去父母对自己的教育和建议。我认为这是我不懂是造成的。所以说这件事必须怪我。

生:对啊。文章中父母虽然神情严肃,但是并没有对我发火,而是一直在跟孩子讲道理。这就说明父母非常在意孩子,关键还是孩子一意孤行造成的。

师:孩子们,你们对文章阅读很仔细,对文章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与见解。老师为你们高兴?大家再将最后一句话细心读一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一句话?(教师可以自己试读一遍,也需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试读这句话)

师:孩子们,这句话是什么句式?谁来将这句话改成陈述句?

第9篇:母亲节文章范文

关键词:结构美;主题美;语言美

一、文章的结构美

本文所写事情虽小,但情节一波三折,耐人寻味。

文章开头就写“我们”一家去散步,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因为“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了觉得很累”,可我说“正因如此,才应该多走走”于是母亲信服地点点头答应了。

后来散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呢?当深感责任重大的“我”一番权衡之后做出“走大路”的决定时,结果竟出人意料,“母亲摸孙儿的小脑瓜”“还是走小路吧”。

这样,“散步”,生活中一件平平常常的小事被作者写得波澜起伏,意味深长。

二、文章的主题美

母亲顺从儿子决定出去散步,儿子是从有利于母亲的身体角度考虑的,而母亲则从善如流,既表现了儿子敬爱母亲,又表现了母亲尊重儿子的融洽关系。在为走哪条路这件“小”的事产生意见分歧的时候,“我”一时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表现了处在中年的“我”强烈的家庭责任感。后来我决定走大路,这个选择“倾向”于母亲也是入情入理的,文中写到“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这是只有一个孝子才会想到的。中国有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也许“我”就是惟恐留下这个遗憾吧。由此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尊老”,就在“我”为自己合理的决定欣慰时,母亲竟改变主意“还是走小路吧”,“爱幼”这个主题从中得到了真切的体现,天底下的祖母应该都是如此吧,她们总是用十倍、百倍的爱疼爱晚辈。文章到此,一家三代人的温和、谦让与体贴得到了很真切的体现,天底下的祖母应该都是如此吧,她们总是用十倍、百倍的爱疼爱晚辈。文章到此,一家三代人的温和、谦让与体贴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文章末尾以“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收束,并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结尾,含蓄地表明了“中年人担负着赡养上一代扶养下一代的重大责任”这一主题。

这篇散文仅有568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涵,这就是本文的主题美。

三、文章的语言美

本文语言除了通俗明了外,用词精确,句式整齐而错杂、对称巧妙、音韵铿锵、语意对比,平实中见灵气,浅易中见哲理。

例如: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个“熬”字写出了冬天对于老年人来说是痛苦难度的,也写出了“我”为母亲的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理。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在外面”这个限制语用得好,很含蓄,令人想到“在家里”什么样呢?巧妙地写出了夫妻间的微妙关系。

“我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在母亲眼里,儿子是强壮的,在儿子眼里,父亲是高大的,“已习惯”说明是由“不习惯”到“习惯”,“还习惯”表示以后不一定“习惯”,用语多么准确!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高大”“幼小”对比,“瘦”“胖”对比,结果是“不算重”“也轻”,又避免了重复用词。……这样的语言在本文中处处可见,使文章趣味盎然,意韵深刻,耐人品读。

初次读完这篇文章时,感觉很平淡。可是当我又细细品味课文时,我好像看到了一家三代人出去散步,看到了他们高兴的样子。

看到了他们因走大路和走小路而产生分歧后,祥和地解决了问题。文中的父亲当时感到自己责任重大,一面是养育自己的母亲,一面是自己可爱的儿子,自己却想不出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

最终他决定委屈自己的儿子,因为他认为自己陪伴儿子的时日还长,便尊重母亲的选择。但是母亲摸摸孙子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整齐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母亲的慈祥,想让孙子高兴,改变了主意,反映了母亲对孙子的疼爱,而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

拥有母爱的人,不在乎这些,等自己知道母爱是伟大的,去报答母亲时,母亲早已两鬓斑白。就像文中的母亲自己虽然老了,可是心中还在为孩子着想,为子孙后代着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