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产品深加工范文

农产品深加工精选(九篇)

农产品深加工

第1篇:农产品深加工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31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0)09-0007-03

一、S377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作为农业人口大国,解决好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由于受先天不足加上后天发展限制,农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农业弱质性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环境有高度依赖性,靠天吃饭的特征明显,自然风险大;生产周期较长,对市场需求难以有效把握,供给调整滞后于市场,市场风险大。我国农业生产整体状况也不容乐观,各地,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落后;农业发展方式依属粗放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产品以初级加工为主,附加值少,科技含量低,农业生产效益低下。

随着国家支农政策力度不断提高,我国也已进入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继续加大力度推进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成为必然的选择。农产品深加工的快速健康发展将进一步促进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深加工转变,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作为产业化经营的龙头和载体,一头联结农产品市场,一头联结分散的农户。作为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企业在加快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农产品深加工链条中最关键的一环:实现农产品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实现农产品深加工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优势,同时能够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小城镇形成和发展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迅速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当前,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显得尤为重要。

二、当前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1 加工技术和设备落后,科研创新能力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在农产品深加工行业更是如此。农产品深加工业集合了当今先进科学技术,如生物技术、分离技术等,科技含量高成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最显著的特点。但加工技术和设备落后,科研创新能力差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所在。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技术和装备普遍落后,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技术和装备成为企业发展的难以逾越的障碍。近年来。农产品加工技术的研发日益受到重视,但整体来说,当前我国农产品技术的发展还远远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科研院校单位农产品深加工方面人才紧缺、基层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少、加上和农产品深加工加工企业的联系松散,科研成果也难以有效转化为企业直接生产力。企业由于自身条件限制,难以投入大量资金来进行深加工相关技术的科研创新工作,各类技术人才缺乏,技术储备严重不足,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研发进程缓慢,科技创新能力差,导致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多层次开发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少,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同时,对于国外引进的先进加工技术和设备,在技术的吸引、消化上也较为被动。没有先进科技和创新精神作为支撑,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难以真正实现跨越性发展。

2 企业品牌意识不足,核心竞争力弱

21世纪是品牌的时代,市场竞争优势的取得在于品牌的力量。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品牌建设薄弱,品牌多而杂,将进一步阻碍了企业持续发展。企业未能根据当地资源特色和对市场规律的深刻把握基础上,主打区域特色牌,品牌建设意识缺乏或不足,更谈不上创建知名品牌和形成整体优势。作为传统农耕大国,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赋予了许多农产品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也成就其难以模仿的独特魅力。只有中国的才是世界的,我国众多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对此优质资源却难以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也未对农产品深加工产品的文化价值进行深度挖掘以形成企业品牌定位、品牌文化加以宣传,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整体上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都缺乏明确的核心竞争力及品牌建设的长期规划,只局限于把企业养活,而不是做大做强,争创优质名牌,造成企业和品牌影响力广度小和深度浅,难以形成竞争优势。缺乏品牌意识和核心竞争力的劣势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深加工企业总体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3 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

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作为连接市场与农户的重要载体,一方面要有对市场信息的敏锐掌握,同时也要与农产品原料的供应者――农户保持紧密合作关系。国外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主要是采用“企业+农场”的形式,与农场主签订正式合同。并积极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服务,特别是技术服务,两者间建立长期互惠互利的双赢关系。我国农业生产受条件限制,农业生产分散化,以家庭为单位,数量多规模小,集中程度低,专业化进程缓慢。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不成规模,造成供应与需求的明显的断层,企业+农场(农业生产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尚不完善。整体上讲,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与农户两者间还未真正建立起利益共享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而只是一种松散的买卖关系,既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和集约化的生产,同时也制约了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有序发展。

三、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对策分析

1 政策支持

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需要政策倾斜,特别是在资金和技术方面政府应给予大力支持。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为深加工企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加大投资力度,开辟绿色通道,积极扶持。拓宽融资渠道,建立企业、银行、担保公司、政府的联动机制,对市场发展前景良好的大企业集团或龙头企业,鼓励支持其加快上市。积极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是对当前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承担的高税率,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并通过各种方式退还多年来超标准征收的税款。同时,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农产品设备和先进技术的引进,在关税和增值税上给予一定程度的优惠。各地政府也可根据自身的区域优势、特色产品进行招商引资,既可积极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落户本地,促进企业的集聚和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也可吸引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有兴趣的投资者前来洽谈,增加企业解决资金问题的途径。

2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发展,必须有科技和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依托。科技作为影响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深加工技术创新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两方面的共同努力方能见效。一是政府层面,加大力度支持特色农产品和大宗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攻关工作,加快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的开发、引进和宣传推广工作。改造传统技术,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和现代高新技术加工转变,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二是企业自身要深刻认识到科技在企业长期发展中的难以替代的战略作用,积极投入科研资金,做好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创新工作,增强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培育农产品深加工的高科技人才,作好人才的梯度建设和储备工作。坚持自主研究与引进相结合原则,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增强企业的持续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具备实力的龙头企业和大企业集团,可尝试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和技术中心,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提高科技贡献率。

3 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

当前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必须认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要积极树立“品牌就是竞争力”的理念,充分利用区位和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特别是文化价值方面的深度挖掘,强化品牌建设的内涵,加大品牌的创建和争取力度。制定品牌建设的长期规划,结合企业的现状选择适合的营销策略进行品牌的推广和宣传,根据企业自身状况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对品牌策略做必要的调整。提高企业知名度。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要让品牌始终处在企业发展的最高处,引领企业的发展,让品牌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各级政府要围绕本地主导和区域特色产业的特点及发展,统筹规划本地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鼓励引导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培育、创建和整合品牌。挑选实力强大、发展前景好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扶持,确保品牌建设发展的良好局面,并对品牌建设优秀的企业给予奖励,加大对品牌的保护力度。

4 创新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连接机制

稳定的利益连接机制是农户和企业的共同要求和选择。建立完善“企业+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公司+村委会+农户”、“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模式,以强化企业和农户间的利益连接,真正建立起契约式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长期稳定的利益联接机制,达到多赢效果。企业要发挥对市场信息反应灵敏的优点,积极引导农户种植市场需求的优质农产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对农户进行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的服务,特别是在技术服务方面为农户们提供最直接方便的指导,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深加工原料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也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形成良性循环,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支持。

参考文献:

[1]郭庆然,我国农业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

[2]路琪,产业链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决策关键[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1

[3]刘永悦,景段春,黑龙江省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1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6

[4]王树锋,农业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农产品深加工问题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5]张晓庆,刘秀玲,宇红,大连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对策[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0,

第2篇:农产品深加工范文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副产品深加工存在很大差距。农业组织化程度低,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突破技术壁垒的能力差,是我国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共同存在的问题。

另外,多数企业品牌意识淡薄,缺乏品牌资源整合能力。许多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都是靠替外国销售商和品牌企业“打工”而发展起来的。贴牌生产解决了企业发展初期原始资金积累问题,但其增长质量不高,效益偏低,导致这些企业对品牌的认识还处在相当初级的阶段,创建和培育自身企业的品牌意识不强。

再加上农产品深加工业的主要子行业大都进入壁垒比较低,很容易形成低价格、低附加值、竞争惨烈的红海市场,因此,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更需要品牌意识,科学的企业品牌资源整合迫在眉睫!

“原生”战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健康意识越发明显。消费者追求自然、健康、绿色的产品,崇尚自然,追求原生。因此,自然、绿色便成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塑造自己品牌的有力支撑点。

2006年底,笔者的朋友从甘肃来到北京,万里迢迢带来了几个十几斤重的籽瓜,还有几箱色泽金黄的饮料――籽瓜汁。他们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优势,独辟蹊径,经过多年攻关技术,解决了国内外同行业为之头疼的“瓜好吃,瓜类饮品难做”的国际难题,率先于2003年6月推出了籽瓜汁饮品,申报发明专利三项,填补了饮料界尚无高档瓜汁类饮料的空白。

在品牌名称提炼上,综合品牌策略、产品特质和客户意见,最终定为“东方瓜园”,寓意绿色、健康、美味,富于感染力和食欲感。产品名称,笔者和朋友也将原来的“籽瓜汁”改为“籽瓜露”,一个“露”字,传递出自然、原生的信息,提升了产品的价值感。

笔者把东方瓜园品牌定位为“现代人的时尚健康饮品”,并把它的品牌核心价值定位为“时尚、健康、原生态”。“原生态”这个词是从自然科学上借鉴而来的。生态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原生态”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未经过异化的东西,即回到事物本源看事物。

现代文明的发展,不但没有使“原生态”贬值,相反日益成为人类追捧的时尚。“原生态”旅游、“原生态”食品、“原生态”建筑、“原生态”文学、“原生态”教育等等,方兴未艾。东方瓜园籽瓜露的“原生态”包含这样的信息:籽瓜是西瓜的母本,未经过异化的原生品种。籽瓜露源于中国籽瓜的故乡,源于中国最大的、最正宗的、质量最好的籽瓜产地,原汁原味,纯正自然,反朴归真,品味原生。总之,“原生态”就是“自然、原生、健康”。

东方瓜园籽瓜露产品推出后,大受欢迎,最近还被作为甘肃特色产品的经典代表,被2007年新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合作国际研讨会定为指定饮料。

“产地”战略

的冬虫夏草、红花,北京的二锅头、烤鸭,宁夏的枸杞,山东的大花生,新疆的葡萄……许多产品具有产地特点,也就是我们说的特产。反过来,“品牌产地”形象对消费者品牌信念和品牌购买意向起显着的影响作用。

购买商品时,上海制造往往意味着技术先进、品质优良;来自塞上草原,往往又给人自然绿色无污染的感受;来自新疆,又往往感觉异族风情,风味独特。产地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评价,进而影响购买倾向。

2007年夏天,笔者策划出“丝路晨光”珍品油系列。“丝路晨光”珍品油系列包括小麦胚芽油、葡萄籽油、红花籽油、西红柿籽油,四种产品中,三种的原料产自新疆,而且红花籽产自著名的红花之乡塔城,这里的红花质量和产量都堪称最佳;葡萄籽产自吐鲁番,吐鲁番的葡萄天下闻名;西红柿籽则来自塞外名城库尔勒。独特的产地优势赋予产品天然、纯净、健康、营养的形象,是最有冲击力的、最独特的品牌优势。

因此,笔者在新疆产地上大做文章,把品牌定位为“来自西域的特种油”,把品牌名称提炼为“丝路晨光”。丝绸之路从长安经河西走廊至西域,“丝路”也成为新疆的一种代称,提到“丝路”就会想到新疆。著名的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博采各地民间歌舞之长,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新丝路模特大赛”也成为中国顶级的、影响广泛的时尚赛事。这些,都给“丝路”许多文化、美学蕴涵,给人文明、异域、浪漫、美的联想。“丝路晨光”,包涵了产品最大的特点和独特价值――新疆产地和健康功效,富于文化美感和朝气,与原品牌有传承联系,而且音律和谐,富于美的联想。“丝路晨光”,丰富的内涵,完美的诠释了产品价值。

笔者还在产品包装和宣传物上大打产地概念,用产地概念传递给人天然纯净、质量上乘、健康正宗的印象。最终,“丝路晨光”珍品油系列优异的市场表现也证明了“产地”战略的威力。

“文化”战略

农产品透着“土气”,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往往缺乏品牌资源整合能力,对农产品深加工的产品的文化价值缺乏挖掘,不能用文化来提升品牌价值。

其实,我国悠久深厚的农业文明,赋予了许多农产品深加工产品浓厚的文化底蕴,只要善于挖掘利用,便能策划出差异化十足的品牌和产品,增加品牌附加值。

2007年6月,有几位来自山东滕州的客商找到了笔者,他们开发出美味健康的板栗粥产品,想进一步提升品牌,扩大市场。

栗子,与桃、李、杏、枣一样,为我国五大名果之一,也是一种文化韵味很浓的食品。栗子粥在民间也是历史悠久,受世人追捧,有句俗话:“腰酸腿软缺肾气,栗子香粥赛补剂”。紧紧抓住板栗粥美味、健康的核心利益点,并尽量挖掘板栗的文化底蕴,用文化诠释品牌和产品的价值,寻求文化和情感的认同。

笔者为板栗粥产品提炼出以下的副品牌名称――“板栗世家”。“世家”出于司马迁《史记》,本是《史记》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世家》一编的,除儒学宗师孔子和农民起义领袖陈涉之外,其余全部是皇胄之后或福勋之臣。譬如《周公世家》、《留侯(张良)世家》、《王勾践世家》、《孔子世家》等等。其后,“世家”被指名门望族,如“金粉世家”、“名人世家”。另外,“世家”还指有独门绝技,代代相传,形成的技艺高超、受人尊敬的家族,譬如“中医世家”、“国画世家” 、“书香世家”。

第3篇:农产品深加工范文

[关键词]齐齐哈尔;农产品;深加工;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3 ― 0099 ― 02

所谓SWOT分析,即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内部的主要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和外部的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针对齐齐哈尔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进行SWOT分析,既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掌握齐齐哈尔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可依靠的内部优势和外部机会,也有助于把握需要克服的内部劣势和应当化解的外部威胁。

一、齐齐哈尔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内部优势分析

(一)区位优势

齐齐哈尔市位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三省(区)交汇处,公路、铁路、民航运输发达,200多公里半径辐射区域人口达1000万。以齐大、齐甘、齐嫩、齐泰高速公路为大动脉的国道、省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平齐、滨洲、齐北等重要铁路线在此交汇,是亚欧大陆桥的中转站。齐齐哈尔――哈尔滨――大连的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已经运行,齐齐哈尔与哈尔滨、大庆将实现同城化。航线通至北京、上海、广州及韩国首尔等国内外重要城市。

齐齐哈尔市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的松嫩平原腹地,土壤好,寒地黑土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含量均居首位,有机质含量大约是黄土的10倍,土地肥沃,透气性好,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粮食种植。空气好,背靠大小兴安岭,有天然的森林屏障,空气质量达到和好于国家二级标准天数平均达到340天,最高达到358天。水质好,嫩江发源于大兴安岭,上游没有大城市,没有大的工厂,是全国两个基本没有污染的河流之一。植被好,有草原850万亩、林地820万亩;有部级生态示范区5个,各类自然保护区20个,其中部级自然保护区2个。以上种种优越的自然条件,为齐齐哈尔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

(二)资源优势

齐齐哈尔市地处松嫩平原,西、北和东北三面分别被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包围,海拔高度在 200 米至 500 米之间,土地面积为 42289 平方公里,地形主要为平原,占比 83.7%,高平原的占比为 7.6%,山地占比 4.2%,总体地势平坦。截至2012年底,齐齐哈尔市拥有耕地面积 3630.6 万亩,草原面积826.1万亩,林地面积638.07万亩,水域、苇塘面积 544.26 万亩,荒地 195 万亩。土壤多为黑土、暗棕壤、黑钙土、草甸土、沼泽土、草甸碱土、砂土,大部分土壤具有热量高、质地轻、透性好、地势平的优点。境内有包括嫩江在内的一江九河,河流交错纵横,还有 800 多个湖泊,地下水埋藏较浅,便于开采利用,总体水量丰沛,补给量充足,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越的作业条件。

齐齐哈尔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明显,雨热同期,日光充足。北部属于温凉半湿润农业气候区,中部属于温和半干旱农业气候区,南部属于温暖干旱农业气候区,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适合的气候条件。

(三)产业优势

齐齐哈尔市的特色农业产业化有效打造了“中国绿色食品之都”大品牌。全市绿色食品部级原料基地种植面积已达 1200 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 34.3%,新增 200 万亩,占全省新增面积的 25%。全市“三品”认证数量已经达到 11 个系列,包含 1490 个产品其中,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数量 220 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达 1270 个,11 个产品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齐齐哈尔市“三田”面积已达 211.42 万亩,“两高一优”农业示范园区 404 个、总面积为 379.86 万亩,已建成农作物高产攻关带 215 条、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带 123 条,总面积达 682.5 万亩,不仅为新技术贮备提供了有效的技术载体,而且还起到了明显的示范作用。

二、齐齐哈尔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内部劣势分析

(一)产业衔接性差

为大幅度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积极抢占市场,省内外许多企业、粮商正在进军小麦、稻谷、芝麻、大豆浓缩蛋白等粮深加工项目。而我市作为粮食生产大市,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但是粮食深加工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对粮食资源和粮食加工副产品未进行深度开发,粮食产业链条短,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以粮食等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食品加工、转化增值程度偏低,增值潜力没有完全挖掘。

一是产业配套不紧密。目前,齐齐哈尔市现有的粮食深加工企业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不足,产业统筹谋划、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能力不强,资源配置能力弱,导致产业前沿高端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少。

二是产品结构欠合理。大部分企业只能加工初级产品,大路货产品多,高端深加工产品少。产品以初级加工的米、面、油等为主体,科技含量低。

三是加工能力较弱。齐齐哈尔市粮食加工企业加工转化能力有限,比如,玉米加工发达国家玉米加工转化率达85%,国内转化率为42%,但齐齐哈尔市转化率仅为20%;大豆加工方发达国家加工转化率为85%,国内转化率为60%,齐齐哈尔市转化率为40%;水稻加工发达国家水稻加工转化率为80%,国内转化率为70%,齐齐哈尔市转化率为48%;杂粮加工方面,国内转化率为50%,齐齐哈尔市转化率为35%,各品种均低于国际国内水平。

(二)政策针对性不强

粮食加工行业是进入市场经济较晚的一个行业,在资金、技术、品牌、规模及人员素质等方面相对处于劣势。特别是粮食加工行业规模加工资金需求量大,利润微薄,稍不谨慎,或遇市场风险,便会亏本,如果得不到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全靠企业自身力量打拼市场,难免困难重重,步履艰难。目前,各级政府在信贷、税收、投资等方面对粮食深加工的扶持政策较少,特别是在财政扶持、税收减免、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给予的优惠政策研究还不足,从事粮食深加工与从事其他产品生产的企业之间相比没有优势,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和粮食深加工业的发展,粮食深加工引导生产、促进流通和消费、调节供求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而且,据有些企业反映,上级部门扶持龙头企业的政策措施,往往受部门、行业相关政策限制,有些还不能有效贯彻落实。受管理理念、制定权限和发展阶段的限制,我市扶持粮食深加工企业的重点往往放在项目引进和建设初期,对如何把企业做大扶强关注不够,支持企业后期发展的各项政策还不够完善,存在“短板”;有些政策的制定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与实际情况存在脱节之处,有些政策与企业需求不能有效对接。

三、齐齐哈尔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分析

(一)宏观发展机遇

国家粮食局专门编制印发了《粮油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完善现代粮油加工体系,加快结构调整,推进转型升级的具体措施,加强对粮食加工业发展的规划指导,提升精深加工转化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国家粮食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主食产业化增强口粮供应保障能力的指导意见》,积极推进主食产业化,将大米、面粉加工和主食产业化相结合,提升粮食深加工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国家对粮油加工项目建设出台了政策和资金支持,黑龙江省政府出台了《粮食清深加工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齐齐哈尔市粮食深加工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顺应“一带一路”发展机遇

2013年9月7日,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2013年10月3日,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明确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随着国家“一带一路”的提出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龙江丝路带”。齐齐哈尔市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齐齐哈尔市目前已与80多个国家开展了贸易往来,是我国东北地区距离欧洲最近的较大城市,是黑龙江省西部地区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

四、齐齐哈尔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面临的威胁分析

(一)问题农产品带来的威胁

三聚氰胺问题、农药残留、注水肉……近年频频出现的问题农产品,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破坏了品牌农产品的声誉,也搅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造成了食品行业的信誉危机。中国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公信力受到了严重威胁,这对于齐齐哈尔市农产品深加工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隐藏在消费者心中的感知风险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为农产品营销的障碍。

(二)来自外部环境的竞争威胁

国际金融、能源市场对粮食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国内粮食深加工产品价格波动更加频繁,增加了国内粮食深加工企业的经营风险,导致企业决策管理层还存在种种经营顾虑,不敢扩大投资规模。作为欠发达地区,齐齐哈尔市财力弱、积累不足,支持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和基础设施改造投入有限。受退出计划经济较晚的影响,齐齐哈尔市的一些体制性、结构性、生态型矛盾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靠改革建机制、优环境,以实实在在的发展和进步让企业和群众感到满意。

五、对齐齐哈尔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建议

综合前面对齐齐哈尔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SWOT分析以及齐齐哈尔市情,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推进齐齐哈尔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发展:

(一)加大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园区建设

立足齐齐哈尔市区位、交通、资源和产业优势,高起点规划建设粮食深加工企业园区,全力推进园区做大做强,形成特色突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园区发展新格局,推动齐齐哈尔市的农产品深加工业向高端发展。

(二)构建现代粮食物流体系

加快现代营销网络建设,积极发展现代物流等新型粮食流通方式,推行总经销、总、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粮食产品拍卖、网上交易等方式,努力提高营销水平,提高粮食深加工产品市场份额。

(三)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以及农机合作社、水利设施、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项目资金,优先向粮食加工企业倾斜,同步制定相应配套措施,切实解决企业在项目审批、生产经营、融资渠道、税费减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创造宽松和谐的外部发展环境,扶持粮食深加工企业做大做强。

〔参 考 文 献〕

〔1〕.丝绸之路经济带〔EB/OL〕.中新网,http:///gn/2013/09-07/5257748.shtml.

第4篇:农产品深加工范文

[论文摘 要]农产品的深度开发,是关系到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的一个系统工程,也是关系到农业现代化、产业化、集约化的一个新的课题。笔者对江苏省溧阳市农产品深度开发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对该市农产品深度开发与加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基本思路与对策,即以规划为龙头,进一步放大资源优势;以科技为支撑,进一步发挥人才效应;以服务为根本,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溧阳市位于江苏省南部,苏浙皖三省交界处,南部为低山区,西北部为丘陵区,腹部自西向东地势平坦,为平原圩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溧阳市农产品开发提供了广阔空间。近年来,溧阳市进一步挖掘全市农产品资源优势,加快农产品深度开发,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提升了农产品的竞争力。

一、农产品深度开发的基本情况

经过多年的引导、扶持、培育,溧阳市基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三大经济板块:南部山区以桑、茶、果、林为重点,西北部山区以果、茶、食草畜禽、中药材为主体,平原圩区以优质粮油、特种水产、花卉、蔬菜、瓜果为骨干的农业产业。全市基本形成了60余万亩优质粮油、10万亩板栗、4万亩特色水果、10万亩竹、6.5万亩茶、5万亩桑、1万亩优质牧草、12万亩特种水产、30万只良种羊、600万只良种畜禽的生产基地。经济林茶果、食草畜禽、特种水产、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已逐步成长为溧阳农业的五大骨干产业。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丘陵山区深度开发成效显著。作为全省唯一的全国丘陵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市),近年来溧阳市推进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开发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民资、外资、工商资本的投入不断增加,涌现出了一批像天目湖农业生态示范园、玉枝特种园艺茶果场、陶峰山庄等规模大,品种多,示范效应好的企业,出现了一批特色明显、带动能力强的“一村一品”专业村、专业户。农业结构得到调整,种植业向多元化发展,当年的荒山秃岭,如今变成了美丽绿洲,当年的传统低效弱质农业,如今变成了现代高效优质产业。目前全市丘陵山区的深度开发面积已达40万亩,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丘陵山区深度开发的一大亮点。

(二)农产品加工企业相继建成。丘陵山区的深度开发为加工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原料。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相继建成,既有天目湖啤酒、德盛食品等本省行业的龙头老大,也有像万得福这样贸工农一体化、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企业。以法人治理结构为主的农业主体日益发展壮大,创办包括农产品加工、储运、营销在内的农业企业147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企业9家;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58家,参与合作组织的农户占全市总数的32%。

(三)带动农户致富能力不断增强。农产品深度开发的目的是实现农产品转化升值、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带动农民致富增收。目前溧阳市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实现了订单农业,农民从提篮小卖转变成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供应商,农民的承包地转变成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原料基地,农民成了离土不离乡的“农业工人”。据不完全统计,农业产业化企业常年吸纳农村劳动力5000人左右,季节性用工5万人左右,农民从农产品加工企业中获得收益2亿元左右,已成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企业与农民的利益机制日臻完善。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产品开发的核心。企业需要稳定的原料供应,农户需要稳定的产品销路,只有建立完善的利益联结机构,企业与农户才能实现双赢。目前溧阳市已有部分企业建立了形式不同的联结机制。主要形式有订单农业、企业+基地+农户、经纪人收购、保护价收购等。尽管还不够规范,但已初显雏形。

(五)标准化与品牌建设得到重视。近年来溧阳市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注重品牌建设,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有机产品、绿色产品、无公害产品得到推广。全市现有197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食品)认证,拥有省、市名优产品35只,天目湖生态园已通过国家农业部gap认证;农产品注册商标400多只,溧阳白芹远近闻名,已获得国家工商总局证明商标。

二、农产品深度开发与加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模支撑不强。企业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不够、品牌杂而乱、经济效益低,这是农产品开发加工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溧阳市农字头的工业规模企业只有9家,销售额8.7亿元,占整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2.56%。缺乏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带动农户增收的大型龙头企业。

(二)技术支撑不深。只有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才能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目前溧阳市农产品的开发仅有原料优势、地理优势,缺乏最关键的技术优势。一是运用现代科技来开发农产品的能力不强,农产品80%为初加工,技术含量不高,原材料浪费多,附加值偏低。二是缺乏自己的农产品研发基地,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三是农业科技、农产品技术推广不够充分。

(三)产业支撑不够。农产品产业链的缺失往往造成加工链的断层。溧阳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够高,多数企业的农产品开发仅停留在清洗、分割、消毒、包装上,加工程度浅、层次少,产品与原料相比理化性质、营养成分基本没有变化或变化很小,还远不能利用物理、化学、生物工程等技术进行深度加工,从而形成从粗到细的产品链。

(四)环境支撑不力。一是硬环境方面,丘陵山区开发与水土资源的环境保护矛盾突出,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农产品深加工的品牌质量。二是软环境方面,在政策扶持、专项资金投入、市场导向、降低开发风险等方面,推动的力度不够强。三是目前溧阳市还尚无相对集中的农产品加工园区,企业基本属于就地加工,公共资源利用较低,商务成本较高,信息交流欠畅,区域竞争力不强。

(五)品牌意识不强。溧阳市现有农副产品注册商标400多只,其中省著名商标只有1只,常州市知名商标只有2只,著名商标、知名商标偏少。

三、农产品开发与加工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一)以规划为龙头,进一步放大资源优势:(1)高起点做好农产品深度开发的发展规划。立足于放大溧阳的资源优势,筛选确定深度开发与加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从空间、区域、行业、产品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考虑,确定优先支持的企业项目和目标。结合全市优势农产品发展规划,工业产业布局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等,编制农产品深度开发加工的近期及中期发展规划。(2)明确农产品深度开发的相对集中区。进一步调整企业布局,改变目前遍地开花、资源不共享、信息不畅通、运作不规范的状况,引导新建农产品深度开发与加工企业,已办企业扩建、改建向具备较好条件集中区集聚。并建设一定数量的适宜于农产品深度开发与加工的标准厂房,以低于一般工业标准厂房的价格对农产品的加工企业出租。

(二)以科技为支撑,进一步发挥人才效应:(1)组建农产品深度开发的研发中心或实验基地。逐步建立政府牵头、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校为依托、质监局现有检测中心为基础的研发平台,整合科技资源,实行开放式研发,采取课题公开招标、委托攻关、科研单位+实验基地+龙头企业等各种形式,形成产学研、科工贸的一体化,实现农产品深度开发与加工。(2)加大人才引进与培育力度,形成人才资源支撑体系。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学历、高素质的国内外农产品深度加工的科技领军人才来创业,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选拔培养,加大对职工的教育培训力度,每年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新技术发展趋势、产品市场变化趋势及现代深加工企业经营管理的讲座。(3)大力发展农产品经纪人营销队伍,实行“企业+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尽快成立溧阳市农产品协会,将溧阳市农产品推向大型超市、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参照其他地区做法,可在大型超市设立溧阳市农产品专柜,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实行溧阳市农产品总。鼓励龙头企业实行企业+基地+农户,贸工农一条龙的运作模式,进一步完善企业与农户、企业与经纪人、基地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带动农民的致富能力。

(三)以服务为根本,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1.切实落实农产品深度开发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严格执行苏政发〔2006〕128号文件精神,新办企业从事养殖业、种植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取得的所得,老企业从事新品开发取得的所得免征两年所得税;企业受让技术成果经费可在税前列支,因市场价下跌,按保护价收购而造成的价差在税前列支;免除或减半征收政府性基金及财政性收费,企业生产用水和种植养殖用水,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核定用水计划,计划内用水减半征收水资源费,企业用电容量在180kva以上的,执行大工业用电政策。符合农业用电规定的现代化或专业化种养业项目,执行农业用电价格政策。

2.建立农产品深度开发专项基金。引导企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开发与加工。降低率先深度开发与加工企业的投资和开发成本,对深度开发与加工的企业进行重点资金扶持,改变目前上级项目资金天女散花的状况,重点向深度开发与加工的企业倾斜,建议建立300万元的专项基金,并逐年有所增长。

3.通力打造天目湖系列品牌农产品。参照天目湖牌白茶的做法,协会运作,将溧阳市各类农产品加工品均冠名为天目湖系列,企业可以有各自独立的注册商标,保留其个性化特征,如此既宣传了天目湖、宣传了溧阳、宣传了溧阳的农副产品,又提高了溧阳农副特产品的总体知名度,做到溧阳天目湖系列农产品和企业个性化产品兼而得之。严格把握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对当地符合标准的农产品要优先考虑进入超市,让当地市民享受自己的成果。

4.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建设,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农产品深度开发与加工的关键,而标准化生产又是食品安全的前提。制定必要的奖励政策,引导企业按标准生产,对通过各种认证、获得各层次名优产品称号,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并要保护天目湖系列来之不易的农产品名优牌子,建立相应班子,有序开展定期检测,强化长效管理制度。

5.引导农副产品企业走商标发展之路。有关职能部门要充分运用商标监管职能,实施全市农副产品商标战略,促进实现传统农业向品牌农业转化,积极深入农村,宣传商标法律法规,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媒体的影响力量,组织专题讲座,宣传农副产品实施商标战略的重大意义,增强广大农民的商标意识;同时积极支持农副产品商标注册,引导农民走“品牌兴农、品牌富农”之路,对已形成规模没有注册的,要上门服务帮助注册,对已注册的,要积极引导其争创省著名商标和市知名商标。

6.加大舆论宣传力度,优化企业投资环境。利用媒体,营造氛围,由协会牵头对全市天目湖系列产品在销地实行捆绑式广告宣传。在做好硬环境建设的同时,着力创造好软环境、服务部门要简化手续、提高效能、指导不指责、帮忙不添乱,服务不刁难。

参考文献

[1]《溧阳年鉴》,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

[2]《溧阳统计年鉴》(2006年版),溧阳市统计局编辑

第5篇:农产品深加工范文

随着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工作节奏加快,人们对农产品半熟食品、全熟食品需求量越来越大。以广州为例,2006年居民对农产品半熟食品和全熟食品的需求量不到产品总量的10%,到2008年,其需求量已超过总量的25%。如今人们不仅对熟食品需求总量增加,且品种范围扩大,过去只集中在谷类、豆类等几种主要粮食产品上,现在几乎囊括所有的农业食用产品。这充分反映出农产品深加工在我国市场前景非常好。

加工不只是为农产品找出路、找市场,把产品推出去,而是为其增值、增效,为经营增加新的财富。农产品进行加工,哪怕是简单的粗加工,都容易形成特色,实现增值、增效;粮食加工一般可增值1~4倍,棉花加工可增值2~4倍,禽畜加工可增值1~3倍,薯类加工可增值3倍以上。农产品深加工是一项非常有“钱图”的产业,难怪专家说,“农产品深加工是取之不尽、开发无边、增效无底的黄金产业。”

农产品加工虽有市场发展前景,但并不等于只要一加工就有市场,有钱赚。根据我国目前市场需求情况,农产品加工不能在表面上做文章,应在“深”字上下功夫。

1.要深入分析市场,找出市场的新需求点 从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市场来看,简单、粗放式农产品基本饱和,有个性和民族特色的农产品加工还非常缺。因此经营者应该深入市场调查,从多层次、多类型的消费中找出新的需求点,推出适应市场的农产品。如,贵州凯里市的谢志新虽有祖传的竹织工艺,但由于过去只加工箩筐、簸箕等简单竹织产品,粗放式的竹品加工,一根中等竹材加工后,扣除成本只有几元钱的利润。后来他通过对市场调查分析找出了新的需求点。于是他改变竹品加工方向,专编织动物之类工艺礼品,结果不仅产品在国内外畅销,而且大大增值、增效;同样一根竹材,加工后,扣除成本,可赚利润100多元,是过去的20多倍。

2. 在“变”上下功夫,创出卖点 农产品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把它深加工成轻工、化工、医药、食品后,其产值可以倍增,作为小本经营,受设备、技术等条件限制,很难从这些方面闯出市场,但它可以在产品品质改变、形状的变化、包装的花样、民族工艺改进上下“深”功夫。在这些方面,只要找出或创出市场卖点,就会赢得市场。如内蒙古兴发公司针对养鸡易、卖鸡难的现状,经过开发推出140多种鸡深加工产品,仅鸡肉就有8个品种(卖点)。鸡食管和气管以前在国内卖400元一吨,他们通过深加工后,将其穿成串在日本卖到1.2万元一吨,“拆零件”拆出大市场、大效益。

第6篇:农产品深加工范文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其中,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责无旁贷,起关键性作用,原因有三。第一,农产品加工业具有公共物品的某些特征。农业是基础产业,外部效益很强,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生存条件,还提供了轻工业产品生产的大量原材料。农产品加工业是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公共物品特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是确保农产品供给数量和质量的重要保障。农产品加工既生产商品,也为社会作贡献,有较强的外部性,需要包括税收优惠政策在内的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第二,农产品加工业本身的特点使其需要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生产季节性强,原料价格不稳定,经营风险大;农产品加工业资金周转缓慢,固定资产利用率低、投资回收周期长,资本利润率不高;农产品加工企业往往自有资金不足,商业贷款阻力大。总之,农产品加工企业自生能力较差,需要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第三,税收优惠政策对中原经济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税收优惠政策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方面有较大作用空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税收支持政策”,税收政策对于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中原经济区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对中原经济区农、林、牧、渔业加工项目实施税收优惠,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的优化,对引导社会向农业投资、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乃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很大帮助。

    二、中原经济区现行农产品加工业税收优惠政策的主要内容与存在问题

    (一)中原经济区现行农产品加工业税收优惠政策的主要内容

    首先是流转税优惠政策,包括对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外购农产品及以外购农产品进行简单加工后形成的初级农产品再销售,按13%的税率征税;农产品加工企业进口农产品加工设备和引进技术,对国家有关部门批准项目和国家高新技术目录的农产品加工设备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和关税;对国有森工企业以次小薪材和林区三剩物为原料生产加工的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对河南天冠集团调配用乙醇汽油的变性燃料乙醇增值税实行先征后退等。其次是所得税优惠政策,包括企业从事农产品初加工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以“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生产的企业,按照《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86条的有关规定,享受减免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农业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按1.5倍系数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1.5倍系数摊销;投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其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设备购置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

    (二)中原经济区现行农产品加工业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

    中原经济区现行农产品加工业税收优惠政策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给予了一定的扶持和优惠,然而这些税收优惠政策的应用在实践中仍存在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原经济区农产品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流转税优惠政策方面,第一,农产品范围界定过窄造成增值税进项抵扣缺位。我国对“农产品”的解释为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水产业生产的各种植物、动物的初级产品。《农业产品征税范围注释》采取正列举加概括的方法对农产品及其初级加工品进行明示,而一些农产品或农产品的附产品未纳入农产品的范围。由于该概念界定不清、注释范围过窄,造成农产品加工企业外购免税农产品不能享受进项抵扣或不便操作。例如,粮食作物的副产品稻草、麦秆没有在植物类的“粮食”中列举,农产品加工企业如果收购这类原料,会出现应抵而不能抵的无奈局面。此外,农产品简单加工与精深加工无明确区分标志。以茶叶中的毛茶与精制茶为例,毛茶是农产品,精制茶则是工业品,但毛茶与精制茶究竟如何区别认定,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把握,容易造成增值税进项抵扣执行政策不一致。第二,高征低扣导致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税负高。我国现行《增值税法》规定,农产品简单加工免征增值税,农产品初级加工增值税税率为13%,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适用17%税率。例如,小麦脱皮加工成麦仁出售免征增值税,加工成面粉出售按13%税率征税,加工成挂面适用17%税率。但是,无论哪种加工方式,购进小麦的抵扣率却都是13%。这一政策使从事农产品深加工的企业吃了高征低扣的大亏。第三,农产品加工中所含的大量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和营业税得不到抵扣,种、养、加一条龙的企业自产产品不能抵扣,因农产品注释范围过窄造成进项税额不得抵扣等。第四,我国农产品出口退税率实行“5%为主、13%为辅”的两档退税率,低于一般发达国家水平,比国内其他出口行业的平均出口退税率也要低。第五,出口退税、免税的税种只有增值税和消费税,不包括城建税,我国的出口退税是不完整的。在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方面,第一,现行《企业所得税法》只对农产品生产所得和初加工所得免征所得税,限制了农产品加工企业向深层次发展。第二,对提取固定资产折旧的政策规定不利于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的设备更新与改造。农产品加工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折旧大都采取平均年限法,折旧年限一般为10~15年。在这个年限范围内,从社会发展和实际情况看,农产品加工机器设备至少要更新换代两次才能适应市场需求。第三,现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对进行技术创新的除企业研发费用以外的相关费用未作规定。第四,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纳税年度发生的亏损,准予向以后年度结转,用以后年度的所得弥补,但结转年限最长不得超过五年”,期限短,不利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长期发展。第五,现在大部分农业加工企业中,农民工占企业总员工的一半以上,却没有像安排下岗职工、残疾人那样使企业享受相关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优惠政策。第六,现行《企业所得税法》将免征企业所得税政策推广到大部分农业企业,但对种植和养殖饮料作物、花卉、香料作物的企业特别规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而这些是提高全民生活水平所必需的、前景无限的阳光产业。

    三、中原经济区农产品加工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原则与建议

    (一)中原经济区农产品加工业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的原则

    第一,对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倾斜,体现税负从轻原则。中原经济区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区,农民素质不高,小农经济意识强,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与设备较差,农业大而不强,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发达国家食品加工业产值是农业产值的1.5~2倍,而河南省仅有40%~50%。建设中原经济区要依托其农业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政府除在资金、技术等方面进行扶持和引导外,还要像美国等发达国家一样,充分发挥税收政策的调控作用,制定相关的税收优惠和倾斜政策,体现对农产品加工业税负从轻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轻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税负,提高农产品加工投资的回报率,增强企业向农业产业化或规模化企业发展的信心,把中原经济区真正建设成为“国人的厨房”。第二,向中原经济区农产品高新技术产业倾斜,体现科技从优原则。中原经济区农产品加工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生产方式为主,农产品加工业明显存在不足,研发力量薄弱,自主开发创新能力低,缺乏储运、保鲜及精深加工的技术支撑。从长远利益来看,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必须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把农产品引向精深加工,提高其国际市场竞争力。第三,向中原经济区农产品加工出口贸易倾斜,体现鼓励出口原则。当前,出口规模小是河南省农产品出口存在的突出问题。2009年河南省农产品出口仅为全国的1.3%,占全省外贸出口的6.9%,比2005年下降1.2个百分点。同为农业大省,2009年河南省农产品出口总值只有当年山东省出口值的5.07%,与农业大省、农产品加工业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其原因在于种植、养殖、生产和深加工方式不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农产品加工生产企业规模小、技术落后。

第7篇:农产品深加工范文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楚雄州依托资源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涌现出一批起点高、成长快、规模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2010年,全州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212户,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8户,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85.59亿元,占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的9.78%。全州有省、州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8户,现有主要产品十大类,近百个品种规格,重点包括畜禽加工、粮油加工、蔬菜加工、各种酒类加工、调味品加工、食用菌加工、饮料加工、果品加工、生物制药加工等。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经营模式,农产品加工业已初具规模,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楚雄州农产品加工业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其他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是产品结构不合理。精深加工产品及高附加值产品匮乏,产品档次低、品种少。二是产业集聚效应不强。由于基础薄弱,现有的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数量少,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得不到充分发挥。三是区域性产业链不健全。从农产品基地建设、原料配套到农产品深加工完整的产业链条尚未真正形成,产品结构单一。四是技术装备水平落后。大部分企业加工设备的装备水平落后,一些传统名特产品大多是作坊式加工,传统式生产。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粮油加工业:以优质稻米加工为主,重点开发免淘米、精洁米、方便米等新产品,开发各类“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满足一般消费层次的中低档产品;发展杂粮精深加工,各种方便、快捷粮食制品加工,普通食用植物油、功能保健植物油加工。

畜禽加工业:以楚雄明宏生态有限公司和云南牟定彝山工贸公司为依托,重点发展现代化屠宰、畜禽肉类深加工制品与冷藏,引导鲜肉制品向小包装、细分割方向发展,熟肉制品向系列化、精包装、易储存、易食用方向发展。

蔬菜加工业:以元谋蔬菜有限公司和云南元谋闽中食品有限公司为依托,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及加工制品。使元谋的蔬菜产业朝着合理采收、精细加工、保持特色的方向发展,建立诚信营销链,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搞好蔬菜的清洗、分级、整理包装等初加工,重点发展和研制低温脱水蔬菜、冷冻或速冻菜、净配菜、调味蔬菜、蔬菜汁及蔬菜罐头等系列产品。大力发展禄丰罗次、罗川特色蔬菜区的深加工企业,重点支持大型保鲜、加工、配送企业;积极发展具有(反季)特色其它蔬菜产业。

核桃加工业:重点开发核桃食品、油脂化工产品;向保健食品、医药制剂等多功能方向延伸,提高核桃综合利用水平和附加值。以云南广泰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核桃精华软胶囊,有机核桃油、核桃调和油,有机核桃乳、核桃牛奶和健脑核桃乳的核桃深加工产品。

菌类加工业:充分利用楚雄州丰富的野生菌资源和南华野生菌利用及加工上的优势和基础,发展壮大野生菌产业,以南华县宏怡野生菌开发有限公司和南华云华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为依托,以保鲜、快捷、出口为主要发展方向,积极生产精、细、特野生菌产品。

饮料加工业:以云南澜沧江啤酒(集团)楚雄有限公司和牟定正兴(集团)有限公司为依托,重点发展优质白酒、啤酒、葡萄酒和保健型饮料。

生物医药加工业:重点支持现有天然药物生产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研发中心,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引进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开发和研制新药,打造国内外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名牌产品;鼓励企业利用科技和现代制剂手段,改造提升传统药业和彝族药业。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对策

1)科学编制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楚雄州农产品加工业要进一步加大规划的引导力度,通过明确目标、布局和开展分类指导、分区建设,提高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整体效果。发展规划的编制,一要符合科学发展规律、满足时代要求、突出地域特色,能够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二要明确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在转变发展方式、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机会、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和地位;三要明确县(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从“龙头企业+园区+基地”、“市场+信息+品牌”、“科技+人才+资金”等具体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

2)建优质原料基地,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原料保证。根据楚雄州实际,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逐步建成以姚安县、楚雄市、禄丰县为主的商品粮基地。以双柏县、牟定县和武定县为主的畜牧养殖基地。以元谋县、禄丰县为主的特色果蔬基地,以南华县、楚雄市、姚安县为主的葡萄基地。以大姚县、武定县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对基地建设要加大实施种子工程和良种工程力度,大力引进推广优质良种品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建立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

3)做强龙头企业、建好加工园区、提高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一是要以核桃、野生菌、蔬菜、生物制药等已具备一定基础的主导产业为重点,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标志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二是要鼓励现有的优势龙头企业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整合、兼并和收购,实现低成本扩张,形成大企业大品牌;三是要抓住桥头堡建设及“央企入滇”的机遇,重点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参与农产品加工业建设,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迅速提升楚雄州龙头企业的发展水平;四是在优势农产品区域内,重点扶持建设一批能够聚集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园区,在有条件的地方,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进入当地的工业园区,通过园区促进要素集中、产业聚集,最大限度发挥产业集群的区域效应。

4)创新经营机制,增强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农户)”或“公司+农户”的联结模式,创新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推行面向农户的利润再分配,探索建立风险基金制度,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双赢”目标。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采取发展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与企业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

第8篇:农产品深加工范文

(一)对超市

越来越多的超市采取农超直接对接的方式解决生鲜经营中的货源,在与主产地订立购销合同后,经检验合格的农产品直接进超市出售。蔬果超市的经营者认为,通过这种模式,超市得到了质优价廉的商品,从而形成价格竞争优势。

这些直采农产品的更大价值是以“优质低价”吸引更多的客流来到商场,促使他们选购高利润的商品,从而提升商场的销售额和利润率。如在家乐福的大部分门店内,生鲜农产品区域约2/3的面积留给了价格较低的常规蔬菜,主要目的就是吸引顾客。这种“农超对接”方式被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是未来超市生鲜经营的方向。

(二)对产地农民和农产品流通企业

“农超对接”带给农民的机遇显而易见。通过这种模式,超市可以把中间商的利润补贴给农民,农产品的价格相对更高,农民得到了实惠。家乐福中国区生鲜总监说,通过“农超对接”,家乐福的生鲜农产品采购成本平均可下降10%―20%,由此增加的利润一部分回馈给了农户,另外一部分则让利给了消费者。

同时,农产品进超市是商品化生产成熟的标志,是农产品质量、产量、包装、宣传等多方面综合实力的体现,只有进超市,才能使农产品变为商品,才能发挥品牌效应,真正实现农产品的增值。超市在引导消费者理念的同时,也引导了农产品生产的方向,培育了众多精品名牌产品,带动了农产品流通企业实现规模化、现代化。

(三)对消费者

消费者对健康、安全食品的要求,直接促进了“农超对接”模式的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开始在超市集中出现。“农超对接”是食品安全的保证。超市里有农药检测环节,能够保证农产品的食用安全,同时,超市直接采购,减少了中间环节,使商品价格低廉,并且超市明码标价,不缺斤少两。在“农超对接”的模式下,超市开始更多参与到农产品的上游生产中去,从标准制定、技术指导、质量检验,到统一加工、配送,从各个环节保证产品的安全。

二、“农超对接”的困局

(一)农产品缺乏深加工

资料表明,目前,我国二次以上深加工的农产品只有2成,发达国家已占8成;我国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为0.85:1,发达国家为3:1;我国居民食物中工业化生产的食品仅占20%左右,而发达国家已达70%以上。例如,以玉米为原料加工产品,目前我国只能加工130多种,而欧美发达国家玉米食品多达1800多种。

(二)农产品流通企业品牌经营意识薄弱

农产品企业的品牌意识仍然不强,重眼前、轻未来现象严重,品牌建设投资不足。中国是个农产品大国,但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往往缺乏品牌资源整合能力。于是,品牌缺失、品牌经营意识薄弱成为中国农产品营销的最大短板。不少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品质低、价格低、无品牌、同质化高、竞争力差。这其中相当部分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他们生产的产品以低附加值的低端产品为主,萝卜青菜装筐就卖,加工链条短、产品单一、技术水平较低。大多数企业没有研发能力、没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有自主品牌的寥寥无几,主要靠贴牌生产,没有定价权和议价能力,没有市场主导权。

(三)物流费用较高

在从批发市场采购到“农超对接”的转变中,目前因为农民和超市都没有运输和保鲜能力,第三方物流费用较高。由于运输冷链控制不成熟,所以损耗大。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主要以常温物流为主,且存在着不合理的包装、运输、储存现象,致使鲜活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损耗很大。调研数据显示,进入流通的蔬菜、水果损耗率均在10%以上。事实上,这部分损耗就摊到了消费者的头上。例如10箱菜,在运输过程损耗一箱,只剩下9箱,那么超市仍然付10箱的款,成本提高,售价必然就高。

三、破解“农超对接”困局的策略

(一)研究市场,在农产品开发的“深”字上下功夫

1.建立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加快原料基地建设,围绕良种化、规模化、品牌化,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发展壮大,满足日益增长的加工原料需求。围绕市场,依靠科技,加大投入力度,加大基地建设支持力度,在关键技术、关键环节给予补贴,重点扶持良种繁育基地、集中育苗基地建设及品种示范园建设。

2.探索利益联结机制

建立与农户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核心,是企业获取原料供给、农民实现稳定增收的重要保证。坚持自愿、平等互利、风险共担的原则,充分考虑产业特点、市场发育状况、企业经营能力和农民的认识程度等因素,探索多种形式的利益分配方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调动参与各方的积极性,形成推动产业化经营的强大合力。

3.在“深”上下功夫,提高附加值

目前来看,简单、粗放式加工的农产品基本饱和,而有个性和特色的农产品加工还不多。经营者应该深入调查,从多层次、多类型的消费中找出新的需求点,推出适应市场的加工产品。创新卖点,将农产品深加工成医药、保健食品后,其产值可以倍增。改善设备、技术等条件,在产品品质提升、形式更新、工艺改进上“深”下功夫。只要找到或创出市场卖点,就会赢得市场。

4.在“绿色”上做文章

如今,人们对消费品的需求已从过去的“满足温饱”阶段进入了“追求保健”阶段,对食品不仅讲究口味,更注重营养保健。响应消费者“保健”需求,针对市场需求变化,改变思路,从生产有机农业“绿色产品”上做文章,加工出符合人们需求的产品。

(二)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品牌营销

1.培育壮大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

应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和带动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使其成为在国内外具有竞争实力且占有市场较高市场份额的大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全面、跨越式发展。同时,着眼于大市场、大流通,引导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以资金为纽带,组织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向高科技、高效益、集团化方向发展,使农产品的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深加工的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另外,引导小企业、小品牌向大企业、大品牌靠拢,扩大龙头企业个体和群体规模,进一步增强龙头对基地农户的牵动力。

2.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对市场前景好、带动农户多、辐射范围广的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加大信贷投入力度,积极探索设立担保基金、成立担保公司等形式,对龙头企业融资进行担保,为龙头企业提供技改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并在利率上给予优惠;加大税收优惠力度,进一步完善税收扶持政策,鼓励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允许龙头企业在税前提取一定比例

的资金建立发展农业产业化风险基金或科技开发专用资金,作为对企业和基地生产风险的补偿;实行“以奖代补”,鼓励支持企业争创名优品牌;举办多种形式的产品展销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层次拓展国内外市场;对龙头企业在土地征用、农产品运输、技术转让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3.注重农产品的品牌建设

农产品流通企业要强化创牌意识,加大品牌建设投入。应该明确认识到,在中国市场经济大潮中,农产品行业品牌建设仍是一个有待开发、前途光明的新领域。品牌农业企业要大胆调配社会资源,尽快主动做大做强本企业品牌。借助工业、服务业品牌建设的经验、知识,在品牌策划、品牌战略实施、品牌战略控制多方面提高品牌运作水平,为参与市场竞争打好基础。

政府要规范农产品品牌评比活动,让消费者看懂、理解、信任。在农产品质量执法上下功夫,维护国家农产品品牌标识的公信力。通过有针对性地加大农产品企业品牌建设的扶持力度,扶持一部分有发展前途的初级产品经营企业,使他们尽快走向成熟。

(三)建设高效的农产品冷链配送中心

1.大型连锁超市自建冷链配送中心

大型连锁超市公司向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上游延伸,通过投资兴建基地或与生鲜农产品经销公司、加工企业联合,与大规模稳定货源和基地的鲜活产品生产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自建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向门店提供无公害蔬菜、新鲜水果、多品种配菜。这种模式有助于实现产品质量、加工和管理的标准化,有效控制和减少店铺的存货和损耗,具有规模、质量优势,有利于提高生鲜农产品物流效率,实现生鲜农产品在整个物流供应链链条上都处于低温状态,有利于超市自创品牌,是今后较长时期内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主流模式。

2.农产品流通企业为主导的物流模式

第9篇:农产品深加工范文

产业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和发展条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就是依靠我市面临的发展条件,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内容非常多,只能从中选择重点扶持发展。可以肯定地讲,未来农产品加工产品市场竞争会日趋激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各地靠的主要是特色,只有把特色做强做大做出品牌才能在市场上生存和发展。要准确的把握特色,就必须清楚资源状况和发展条件,这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前提。

我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处太行山和吕梁山之间,区域内地形复杂,动植物种类丰富,盛产小麦、玉米、水果、核桃、枣、牛、羊等农产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明显优势。2007年,全市农村牧渔业总产值累计68.6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1%,其中农业产值累计45.1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粮食总产量累计1720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3.19%。2007年末,猪出栏1235412头,比上年同期增长3.2%;羊出栏667403只,比上年同期减少2.7%。特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造就了我市特殊的的干鲜果产品,永和枣子、隰县贡梨、古县核桃质地优良,久负盛名,快速发展的吉县苹果近年来誉满全国,我市已经成为国内枣子、贡梨、核桃、苹果等优质干鲜果基地。最后看中药材生产,由于山地多,气候适宜,我市中药材资源非常丰富,有一百多种而且大部分生长在山区,质地好,无污染,是发展中药材加工的优质原料。近年来安泽、襄汾、曲沃等县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增加,有些品种已经成为国内市场的主要产区,例如安泽连翘年产量占全国年产量的四分之一,襄汾生地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我市有着明显优势。

二、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依据丰富资源和有利条件,近年来市政府大力支持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加工业得到长期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到2007年底,全市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26家(资产总值或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企业),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46家,年交易额1000万元以上流通贸易型、基地型企业(包括合作社)29家,年交易额超过亿元农产品批发市场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24.38亿元,加工型企业年销售总额32亿元。各类产业化组织从业人员17万人,带动农户64.9万户,农户从事产业化增收237826万元,户均增收3664元,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00个。标准化生产基地认证面积达142万亩,其中无公害认证面积120万亩,认证产品41个;绿色认证面积42万亩,认证产品114个;有机认证企业4家;gap认证企业5家,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在近三个月的调研中,我们总的体会是:我市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还是较快的,正在成长为带动我市经济发展的新的力量,但同时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

(一)受煤、焦、铁产业高利润影响,民间投资严重不足。农产品加工业要快速发展,需要民间增加投资。然而,多年来受煤、焦、铁等产业高利润吸引,我市农产品加工业资本投入严重不足。据统计,2007年,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1454850万元;而同期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66954万元,只有第二产业的4.6%。随着煤、焦、铁资源供应日趋紧缺,今后若干年内煤、焦、铁产业继续保持高利润,民间投资仍加速向这些产业流动,农产品加工业投资仍将不足。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必须设法解决农产品加工业民间投资不足的问题。

(二)涉及领域宽阔,优势产业不突出。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快,加工涉及粮食、畜牧、干鲜果、蔬菜和中药材五个领域,但没有一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成为国内外市场上的优势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今后必须解决好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

(三)企业规模偏小,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能力不足。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企业规模决定着企业的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尽管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快,但整体上看企业规模还是偏小,在与其他地区的企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如上述在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不多,其中进入省“1311”规划重点企业的只有一家。由于企业规模偏小,企业的资源实力、技术能力都很弱,没有一家企业设有产品研发机构,严重制约着企业竞争能力。调研中我们发现,在当地的超市中都很少见到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必须设法扩大企业规模。

(四)管理水平落后,产业素质不高。我市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特色明显、质量上乘,市场销路也不错,但企业发展却困难重重,就是走不上快速发展轨道。深入分析,导致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例如缺乏品牌意识,许多企业高度重视产品质量,认为只要质量好,产品就不愁卖不出去。殊不知,现代市场经济就是品牌经济,消费者购买产品首先认知的是品牌,是品牌的知名度。多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慢,品牌知名度低是重要原因之一。我市没有一个全国知名品牌,区域性知名品牌也很少。再如还缺乏营销意识,许多企业高度重视产品生产,千方百计更新设备、扩大规模、上新产品,对市场营销投入很少,没有完整的市场营销规划,没有完整的市场营销队伍。形象地讲,就是“正规军”式的生产,“游击队”式的营销。再如缺乏标准意识,许多企业产品规格不标准、包装没档次,甚至没有条形码,更赶不上近年来国内外市场上通行的有机产品和绿色产品标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必须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五)没有发展规划,重复建设严重。虽然我市农产品加工业整体水平还不高,但某些领域加工能力已经超过我市现有的农产品产量。以玉米加工业为例,到2007年底全市正投资、在建和筹建的玉米深加工能力严重超出我市玉米的生产能力,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是没规划,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不到位。

三、加快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编制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

市政府编制的《临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把农产品加工业确定为今后五年带动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在市委二届三次会议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把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突破口,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发展工业化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启动农业产业化工程建设,积极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我市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农业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加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与世界经济连为一体,农产品加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把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构想落到实处,确实把农产品加工业做强做大,使之成长为优势产业,就必经编制并实施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明确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各个阶段的目标和重点。

(二)找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立足点。

目前,全国有许多地方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带动本地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而且不少地方的农产品加工业达到很高水平,在国内外市场已占据明显优势。例如内蒙古的奶制品业和羊毛加工业。这种形势下,我市要把农产品加工业做强做大,就必须找准立足点,应立足“特、精、高”三字方针。特即特色,我市盛产多种特色产品,如永和的红枣,古县、安泽的核桃,浮山的小米等,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首先要在这些产品深加工上做文章,把特色变成市场优势;精即精细,不因为特色农产品为我市特有而粗制造,要精工细作,把质量提高;高即高标准,为满足国际国内市场对农产品的高标准要求,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政策的限制和引导来推广农产品加工业的标准化生产,可研究制订我市农业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方案,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

(三)找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方向。

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领域非常广,但都没有做强做大。根据国内外实践经验和我市实际情况,我们不可能一把抓,都变成国内外市场上的优势产业,只能根据我市资源优势和有利条件,选择特色和重点进行深加工,并全力做强做大。经过调研,我们认为,目前及今后若干年我市应重点扶持三大产业:一是核桃加工业。以古县、安泽一带特有的核桃产品为原料,制订扶持政策,扩大招商引资,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加强产品开发,使核桃加工业成为国内外市场上的特色优势产业。二是枣子加工业。永和枣子个大肉厚不生虫,别具特色,多年来畅销不衰,已经成为国内市场上的特色产品,最近又被国际组织认定为绿色环保产品,但多年来一直卖的是原产品,没有深加工,附加值低,收益上不去,而且产品品种少,市场占有率也上不去。应充分发挥永和枣子这个历史名牌产品的优势,延伸产业链,开发新产品,增加附加值,提高市场占有率,使我市的红枣产业成长为国内外市场上的现代新型产业。三是中药加工业。近年来襄汾生地和安泽连翘产销量已占全国市场的1/3和1/4,在市场上已经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同永和红枣一样,卖的是原产品,产销量虽然大,但经济效益和对市场的影响却不大。应借助已占有的市场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深加工,使我市逐渐成为国内外市场上的中药产品生产基地。另外吉县苹果、隰县梨、浮山小米和蒲县莜麦也很有特色,可鼓励相关县和相关部门发展深加工。

(四)确定符合我市实际情况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战略。

综观国内市场,目前在市场上占有明显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业不外两种形式:一是大企业或企业集团,例如河南以双汇为主体的肉制品加工业和内蒙以伊利、蒙牛为主体的奶制品加工业;二是企业集群,例如四川、湖北的炸菜产业和我省太原一带的陈醋产业。分析我市情况,我们认为这两种形式都符合我市实际。也就是说,今后发展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可采取两种战略,即大企业或企业集团战略和企业集群战略。对那些产量较大、加工需要大量投资的农产品加工业,例如玉米深加工、水果深加工、肉类深加工等,采取大企业或企业集团战略;对那些产量不是很大但很有特色而开发加工又不需要大量投资的农产品加工业,例如特色食品、特色工艺品等等,应采取企业集群发展战略,即鼓励众类中小企业或同时生产相同产品或相互协作生产相同产品,通过大量中小企业同一集群形成的规模优势,形成在国内外市场上的产业优势。

(五)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稳定、优质的原料。近年来我市为了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先后规划建设了一批农产品生产基地,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地看还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一是规模不大,不具备规模优势,对企业投资尤其是外部大企业投资缺乏吸引力;二是质量不高,绝大多数农产品还是几百年上千年传下来的老品种,很难适合现代化的流水线加工;三是有污染,目前有机产品和绿色产品已经成为国内外市场的主体,我市农产品加工业要做强做大,成为国内外市场上的优势产业,其产品就必须达到国际上通行的有机产品和绿色产品的检测标准,而我市绝大多数农产品处于煤焦铁铸电等产业包围之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根本达不到生产有机绿色产品的要求。我市必须高起点高标准发展农产品生产基地,认真搞好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把加工原料基地建设与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产业、企业、要素的集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带和块状经济的形成,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水平。

(六)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资金支持体系。

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尚处在起步阶段,资本的原始积累还没有完成,要加快发展,政府还必须从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经过调研,我们认为应着力做好下列工作:一是制订优惠政策,吸引煤焦铁铸电等产业资金向农产品加工业流动。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市煤焦铁铸电等行业已经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企业家手中都握有大量自有资金。尤其是煤矿企业,近年来面对市场短缺,积累了巨额货币财富。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市政府应研究制订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这些行业的企业家向农产品加工业投资。二是采取有效措施,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建立企业信用担保基金,为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提供信用担保;成立由政府牵头,企业、金融机构参加的联席会议或协调委员会,在银企之间建立起双方沟通的有效渠道;探索新形式下银企之间交流增强、互信的新形式新途径,促进双方之间的信用合作。三是扩大政府投资渠道和投资规模,形成长期高效的政府投入机制,政府投入向农产品加工业倾斜,确保每年投入资金总量的增加速度高于市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加强与上级财政部门和涉农部门的联系,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争取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和信用资金;重新审视资金投入办法,在统筹兼顾的前提下集中财力支持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四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之间的资金合作。采取有效措施,引导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合并、控股、兼并、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促进企业之间的优化组合,以此提高现有企业现有资金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