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朝鲜族舞蹈范文

朝鲜族舞蹈精选(九篇)

朝鲜族舞蹈

第1篇:朝鲜族舞蹈范文

关键词:舞蹈生态学 朝鲜族舞 《行者》

一、 舞蹈的形态分析

(一) 显要部位形态特征分析(舞蹈中的“圆”与“呼吸”)

朝鲜族舞基本体态:吸腹、收臀、含胸、垂肩。这种体态给人一种“圆”的感觉,而中国的艺术也是以“圆”为主。舞蹈的整体无论是技巧还是动作都是围绕着“圆”。而且微妙地融入了太极和八卦当中的圆,动作非常有气场。一个划手、一个翻身都给人大气凌然的感觉。“圆”也是这个舞蹈的特征之一。

呼吸的运用是朝鲜族舞中的一大特点,也是一重要环节。从朝鲜族舞的体态、动作和风格上说,朝鲜舞中的“呼吸”是十分独特的。它贯穿与整个动作,甚至细腻到指尖的感觉。很多作品以艺术的形式将人体的呼吸与动作相结合创造出不同的呼吸方法,这样一来舞蹈的表现力大大增强,而且舞蹈风格与以往也有所突破。《行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呼吸”贯穿了整个舞蹈,无论是一次翻手或是大幅度地旋转等等都能看出动作与呼吸的紧密相连。在朝鲜族舞中“呼吸”甚为重要,它可以让内心的节奏和外在的表现融为一体。无论是多么静态的动作只要协调配合呼吸就不会给人死板生硬的感觉;而一个变幻多样的连续性动作如果不能很好的运营呼吸来调整,将会给欣赏着一种很疲惫、气喘吁吁的不舒服状态。

(二) 次显要部位形态特征分析(手部与脚部的配合、下身肢体动作上分析)

行者:以个性化脚步丈量世界,以行者在旅途中独特视角展现其惊奇发现,这是给“行者”的一种定义。在舞蹈中“手”与“脚”的动作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朝鲜族舞的基本脚型:绷脚背、勾脚趾。而手型,男子多为自然手型;而手、脚也都有其专业的手位和脚位。在舞蹈中手、脚在动律之中贯穿,整体表现极为精致。这种形式也属朝族舞独特的舞姿风格。

《行者》的“行”字就要用“下身”肢体来体现并完成。朝鲜族舞屈伸动律非常细腻,每个次迈步之前都有一腿弯曲的特点。而脚的抬起到落地都有从脚跟,脚心,脚掌或脚掌经过脚心到全脚一节一节的脚腕控制力的存在。 这一舞蹈中“下身”的动作可以说是做到了“动中有静,静而不断”舞步柔韧、慢抬轻落如同仙鹤一般(这里表演者的舞步具有朝族舞“鹤步”的典型特征)。舞蹈以气息的运用带动膝部的屈伸;动起来松弛自如、潇洒流畅、连绵不断。可以说下肢动作被舞者表现的淋漓尽致、直扣主题。

(三)舞畴特征

朝鲜族舞蹈动作多为即兴的。其特点是幅度大,表演者的内在情绪与动作一致,经常是表现潇洒、欢快的情绪。舞蹈的伴奏音乐旋律优美,节奏多变。主要形式有农乐舞、假面舞、剑舞、扇舞、长鼓各种鼓舞等等。

二、舞蹈的生态环境分析

(一)朝鲜族舞蹈形态特征

朝鲜族舞蹈有着连绵不断的起伏过程和柔韧性较强的动作特点,是需要膝部和脚腕子的严格控制来完成和体现的。特别是腿部,下肢动作的掌控,它是直接波及到上身和手臂的,并体现在整个舞蹈动作流动中的协调等要求上。这可不仅仅是训练身体的外部技能,它是需要通过很强的外部技能来更好的控制内心节奏,以此来表现更完美的舞蹈艺术形象。

(二)朝鲜族舞蹈形态特征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中国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潜入中国东北三省的。他们定居下来后便逐渐发展成当代中国的一个民族。朝鲜族是一个血缘关系很强的民族,一般一个家庭都是由男性掌权,盛行祖先崇拜和敬老之风,而且同族间有着互助的义务。朝鲜族人民向来能歌善舞,男人喜欢摔跤、玩球;妇女们喜欢压跷板、荡秋千等。一般爱穿白色服装,妇女穿短衣长裙,男子穿短衣肥裤,外加坎肩。朝鲜族主要从事农业以擅长种水稻著称。朝鲜族人民重视教育,据有悠久而优美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尤其是能歌善舞,伽耶琴弹唱、顶水舞、扇子舞、农乐舞等都是受人喜爱的传统歌舞节目。家庭中遇到喜事便高歌欢舞,形成有趣的“家庭歌舞晚会”。节日或劳动之余都喜欢用歌舞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因此,长久以来很多人都说朝鲜族就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舞蹈动作即兴、幅度大等特点都是与表演者的情绪一致,就好比在田间欢舞一般。慢慢随之时间的长久朝鲜族人们也有了自己的舞蹈风格,这与他们的民族生活习性和审美特点也是息息相关。而朝鲜族人民十分喜爱白鹤,喜欢它洁白的颜色和轻盈的姿态,并把白鹤看成是吉祥纯洁的象征。民族服饰装一般都是以素白为主色调。同样这种审美观也反映在他们的歌舞中,讲究“鹤步柳手”。 如:舞蹈《行者》,即模仿鹤的步态起舞,并在“鹤步柳手”的状态下体现了动静结合。内在的韵律带动着外部的动作,静中有动,动中带静。

三、结语

第2篇:朝鲜族舞蹈范文

关键词:朝鲜族;舞蹈;教育

一、前言

19世纪末,作为朝鲜人体文化的民族舞蹈也被带入中国,从此中国朝鲜族舞蹈在这片土地开始新的里程。民间流传的朝鲜族舞蹈文化作为历史基础。迄今尚在中国朝鲜族中传承的民问舞蹈约有四十余种,其中一大部分是从朝鲜半岛带入的。在这些民间舞中,有的原本即为传承于民众的民俗舞,如《刀舞》 《鹤舞》等;此外另有原属妓房舞蹈的,如《僧舞》 《萨儿普里》等。这些本貌煌系统、存在空间有异、功能有别的乐舞,传人中国后,均落根于民间。其中,附着于民俗活动,且易为民众掌握的舞蹈,由民众传承;而记忆颇高,较难习得的舞蹈则为艺人保存下来,

延边朝鲜族自治洲成为中国朝鲜族艺术文化中心,义勇军宣传队的艺术骨干成为中国朝鲜族艺术事业的中坚力量,在造就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朝鲜族近代艺术文化的历程中,占据着不可撼动的重要位置。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孜孜不倦的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才形成了如今既是整体中中华民族艺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朝鲜民族艺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又具有独特个性的中国朝鲜族艺术文化,不仅为今后的中国朝鲜族舞蹈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也为中国朝鲜族专业舞蹈教育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舞蹈艺术文化基础。

二、朝鲜族专业舞蹈教育师资队伍结构

以延边大学为例,学院舞蹈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结构较合理,学院1998年升本以来,坚持不懈地抓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引进教师,增加教师数量,一方面调整结构,提高素质,形成了较合理的师资队伍整体结构,目前延边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在编教师21人、外聘代课教师2人,舞蹈专业在校生共362人,其中中专250入、本科102人、硕士10人。师生比为(含代课教师)1:15。7,趋于合理。

学院舞蹈教育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合理、分别为35岁以下6人,占28,606:35-50岁9人,占42,9%;50岁以上6人,占28,6%。中青年教师比例几年来保持着稳定并略有增长的态势,呈现了年富力强的特点。

在职称结构中,有教授2人,占9,5%;副教授8人,占38,1%;讲师9人,占42,9%;助教2人,占9,5%。从职称结构整体看,通过外引内培等措施。高级职称比例与以往相比保持较高,达到47,6%,师资队伍总体数量稳中有升,职称结构总体合理,能够满足学校的教学要求。

学位结构近几年来,通过引进和培养提高,师资队伍的学位结构明显改善,虽有待提高,但发展趋势良好,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人占9,5%;具有硕士学位的8人,占s8。l%;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总数的47,6%。

教师队伍在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以及实践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水平和素质在外界得到肯定和好评。如李爱顺被选为教育部艺术类音乐舞蹈家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省做出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吉林省第二批八件创新人才第三层次人才,向开明被评为吉林省教学名师。金英花被评为全国巾帼岗位明星、吉林省十大杰出青年等, 三、朝鲜族专业舞蹈教育培养方案; 中专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可以满足艺术团体所需要的专业舞蹈艺术人才为目标。设有芭蕾、朝鲜民族舞蹈、中国民间舞、教学剧目、编舞技法、毯子功等课程的基础上增设踢踏舞、国标舞、拉丁舞、现代舞、长骨节奏等非主课程,并设置舞蹈理论课程舞蹈欣赏、舞蹈简史、音乐基础理论20等。使单一的教学内容逐步丰富多样化使学生舞蹈视野更加广泛,并且积累一定的舞蹈理论知识。

本科培养目标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舞蹈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具有扎实的舞蹈表现能力及实践、教学能力,能在艺术、教育、文化等领域从事舞蹈教学、创作、表演、辅导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实际能力和文化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科基础课程为艺术概论、舞蹈概论、中外舞蹈史、朝鲜民族舞蹈史、舞蹈解刨学、舞蹈欣赏、音乐理论、长骨节奏课程。专业课程中必修课为学校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技能、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学原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芭蕾、现代舞、朝鲜民族舞蹈、钢琴、中国民间舞、教学剧目、编舞技法。选修课为朝鲜民族舞蹈教学法、民歌、舞蹈美学、社交礼仪、芭蕾教学法、健美舞、中国古典舞身韵、化妆、外国代表性舞蹈、舞蹈评论、速写、合唱指挥等课程。把重点放在注重学生掌握舞蹈动作的原理的同时开发舞蹈思维与意识,并且可以看出本科舞蹈教育科目类型广泛,其教学有着向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的趋势。也迎合社会对综合性人才需求的发展方向,

四、关于朝鲜族专业舞蹈教育师资队伍及研究队伍建设

学校需要定期聘请有名的国内外教授、学者到我校进行讲座、教学,使学生与教师们接触到国内外最先进的舞蹈艺术教育信息与舞蹈相关知识。虽然学校在聘请国内外著名教师到我校进行过短期的培训,但是聘请外教的次数远远达不到学校学生所需要的次数。如东北师范大学虽然舞蹈教育的建设远不及我校但在作品创作方面连连获得国内大奖,笔者曾在东北师范大学受培训时体会到东北师范大学舞蹈系学生与我校舞蹈系学生最大的区别不在于舞蹈的技能性而是在于对舞蹈的意识性与创作性。其原因在于学校不惜重金从北京、上海、美国等国内外著名的大学聘请教授、学者进行讲座、培训。通过这些讲座与培训学生们可以接触到国内外最先进的舞蹈教学及舞蹈信息。其结果自然会在最终的舞蹈作品及舞蹈人才中表现出来,

如果想进一步提高专业舞蹈教育的层次学校,应建立一个以大学为中心教授、博士、硕士为主的舞蹈研究团队,并不断壮大建设成在国内外舞蹈研究领域中具有较高影响力水准的舞蹈研究团队,以此为基础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舞蹈艺术理论体系,开发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边缘学科与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兴学科,创造出可促进具有中国朝鲜族舞蹈艺术特征的朝鲜族专业舞蹈教育。

五、关于朝鲜族专业舞蹈教育课程改革

第一、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改革课程设置。

第3篇:朝鲜族舞蹈范文

朝鲜民族文化历史悠久,与汉民族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称东方诸部落为夷,夷在东方亦称东夷。《说文》:“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夷人种类繁多,故常称“九夷”。“九”字,泛指其多,其数非必为九。先秦时期,东夷主要是指分布于今山东、江苏等省一带的夷人。它们和西部的夏部落共同结成夷夏部落联盟,后来发展成为华夏族(汉族前身)。一方面,秦汉以后,境内的东夷已融合为汉族,此时的东夷则别指满洲、朝鲜、日本而言。《论语・子罕》疏日:“东有九夷:一玄菟、二乐浪、三高丽、四满饰、五凫臾、六索家、七东屠、八倭人、九天鄙。”此“九夷”中之乐浪、高丽即指朝鲜半岛。在古代,中国与朝鲜两国不仅同属于东夷文化圈,且有着深厚的近亲血缘关系。另一方面,由于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的不同,使得两个民族各自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尽管如此,两个民族在外貌、姓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信仰、艺术等方面,仍然是世界上关系最为密切的。舞蹈艺术也是如此,由于早期的文化交流导致了朝鲜民族在接受汉文化的思想观念中对其自身精神生活进行了变革。特别是在理解了儒释道三家文化以及宋明理学之后,产生了现今文化艺术形态中,浓墨重彩的传统意韵和追求。因此,我们在当代朝鲜族传统舞蹈中能够透视这种宗教与哲学思想的遗存。这种遗存给舞蹈的形态构成了浓郁的传统审美精神。

二、舞蹈现象与本质分析

1.体态分析

朝鲜族舞蹈从其体态上看,是追求一种“外化圆”与“节制感”。正是由于这种“外化圆”与“节制感”产生了朝鲜族舞蹈的审美特征。这种审美本身已经被赋予了厚重的文化功能和虔诚的信仰。这一切都是必须通过身体感觉来传达信息。那么我们也就可以从身体体态的认识来理解其中的传统意韵。以下是按人体的部位进行的逐一分析。

(1)、上半身的分析

①头部分析

在朝鲜族舞蹈体态中,头部的体态主要是以中立、略微向下和无棱角的综合状态来表现。头部的运动位置,基本上遵循着上抬中立下低、左旁中立右旁、左下斜中低右下斜、左上斜中高右下斜的动作结构关系。例如,在舞蹈中的横开手全蹲屈伸动作,头部形态基本上是遵循着上述的状态和关系来完成。伴随着屈伸的律动,头部在中立的状态下,通过眼神的左右斜视,保持下腭略微向下的综合形态来展现头部的风格。并且缺少棱角分明的状态。这种关系与状态形成了头部的独特风格与审美特征。在这种风格与特征背后,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种对现实的回避、世俗环境的无奈、以及追求心灵的美好升华。在历史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了人民饱受战争之苦。所以在舞蹈体态中自然会对这种情绪作一种外化,形成一种无奈、无为、抵抗、坚持、自我陶醉的状态。

同时,与礼教的影响也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知道朝鲜民族很早就接受并吸收了中国的儒家文化。并且,逐步本土化,形成了自己的传统思维和外化方式。舞蹈肯定也受到了这种观念的影响。就像《易传・序卦》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措。”中的观念,正是在这种思想被外化为诗(语言)、乐(音乐)、舞(动作)之后。其舞(动作)之中的身体语言自然而然地会去遵循其中的礼仪关系。那么,也就会形成其头部较多的中立状态。这两方面可能都是形成其头部特征的原因。而眼睛的表现也是头部状态的主要构成部分。我们知道“眼睛是心灵的门户”。在朝鲜族舞蹈中所体现的下斜视眼神,充分地代表着一种含蓄、一种悠然自得、一种节制精神的外化表现。它并不讲究面部眼睛中精神的凸现,更加强调一种内心的收敛。这也是与上述两个方面是分不开的,是其头部审美特征的多方面表现。

②胸背分析

在朝鲜舞蹈体态中,胸背的体态主要是以“胸部内含”与“背部撑圆”两种状态来表现。这两种状态又基本形成了胸背的外化圆。而胸背的这种状态是对内在呼吸的最初表现,当呼吸的一进一出则表现为“阴阳”二气的循环往复,象征着生命不息和自然的圆满。然而,对于“阴阳”二气的控制,运用,协调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细想一下呼吸通畅胸部状态则自然平和,憋气则呼吸停止。这种呼吸的抑扬顿挫。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胸部的外化节奏。这种节奏同时又是在胸部“内含”的状态下完成的。并且,胸部的“内含”必然导致背部的“撑圆”之势,两者缺一不可。最终,胸背的外圆与体内的呼吸共同形成一个整体的“虚”象。从传统“阴阳”的两种呼吸构成关系来理解,呼吸借于胸腔达到气息畅通无阻的状态。在自然界,阴阳二气既是对立的,又是浑然一体的,相互交流的,正是这种等量交流才构成了事物关系的平衡,协调和统一。反之,则发生变化,小变化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否则自然界社会就会死气沉沉,没有生机。正是阴阳的矛盾冲突造成了世界的千变万化,丰富多彩。但是,无论它怎样变化,最终都必须达到和谐,顺调和统一。这正是朝鲜族舞蹈体态所强调由内到外的关系所在。

③手臂分析

在朝鲜舞蹈体态中,手臂的姿态主要是以“周圆”来表现。这种“周圆”更重要的是姿态与意识的结合。所谓“意识先行,形是自然”。这样,手臂才能形成一个“周圆”之势,才会有意韵可言。比如说,手臂在抬至横开手臂位置时,姿态从外观上看,手臂三节不是笔直的线条呈现,而是有一种包容宇宙般的质感。同样,在额头斜上顶手位和腹前腰后围手位等位置都有着一种“周圆”的状态与意识。这样,才会与上身的整体形态风格相吻合。另外,从手指的状态来看,食指微微上翘是代表着生命力的旺盛,无名指、小拇指稍稍向下则意味着生命的衰落。手指的旺盛与衰落,这不仅是表面的简单对立统一,更是理解为一种“阴阳”关系的存在。生命的生与死本身就是一个自然现象。然而,这种现象转化的意识精神却是永恒不灭的。这也是通过手臂的整体姿态转换为舞蹈精神意念的外化表现。

(2)、躯干的分析

①腹部与腰部的分析

在朝鲜舞蹈体态中,小腹的状态主要是以“弓”状来表现。这种感受的形成与朝鲜民族所处的环境和文化影响是分不开的。一方面从传统文化来说小腹乃“阴阳”二气与精血的固本之处。所谓“丹田之气”须有充实,饱满之势。正是因为它是人体气息的集散地,所以在朝鲜族舞蹈状态中对其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只有把握好中段,在节制气息的前提下让呼吸形成一种内循环。这样上半身才会形成一种空旷饱满之势,也就是所谓的“外虚内实之象”。而腰部的体态主要是以“撑”形来表现。这种状态的形成与小腹的“弓”状是分不开的。正是由于小腹的状态才导致了腰部的形态。所谓小腹充实、饱满,这样腰力才可源源不断。腰部也是人体力源的集中点。腰腹不分、不离、不弃。同时,从生理角度来说,躯干在受到攻击时,它的第一反应便是收腹和“弓”腰,以尽量缩小身体的空间。免受攻击。从心理的

角度来说它是痛苦、不安、恐惧、戒备、防备、审慎、消沉、孤僻、自卑的表现。这些也都与朝鲜民族过去所处的历史环境密切相关。腰腹从“弓”到“撑”的状态是与传统礼仪文化分不开的。对这种体态的把握是跳好朝鲜族传统舞蹈的关键所在,也是朝鲜族舞蹈体态中最重要的部位。

(3)、下半身的分析

①胯部分析

在朝鲜舞蹈体态中,胯部体态主要是以自然体态,不凸现来表现。更加讲究的是一种礼仪规范。在其舞蹈中胯部与臀部是被隐藏和保护的对象。因为,在传统舞蹈里,“发乎于情,止乎于礼”的观念是其舞蹈意识的根本所在。体现在体态中就是要保护和隐藏好人的“”。所以在其动作体态中没有对胯部的渲染。而且,还要有意识地隐藏和避讳。比如说,在舞蹈结束时都必须行礼,在行礼的过程中必须上身前俯45度,双手置于舞者的“隐”以示遮挡,这也是礼仪规范所要求做的。同时,两个部位在舞蹈中的表现追寻的还是一种“周圆”之感。

②膝盖分析

在朝鲜舞蹈体态中,膝盖的体态主要是以弯曲向上来表现。以膝盖为中心的弯曲,能够使人的体态语言向放松,自卑,虔诚,顺从,依恋,柔弱等感觉静化。这也是朝鲜族传统舞蹈在审美上所追求的一种自然状态。比如说,在舞蹈静态舞姿中,膝盖一般处于略弯状态,很少有直立的时候。典型的舞姿就算是单腿重心抬腿,其外化表现还是尽力保持膝盖与身体的弯曲状态,追求身体的“外化圆”。这也是符合其最终的审美。同时,我们知道朝鲜民族的男、女在坐姿上是有区别的。男性一般盘腿而坐,双膝外开,有一种威严之感,代表着正阳。女性一般关腿而坐,膝盖并拢。有一种柔美之情,代表着顺阴。这些都是符合男,女双方各自的生理与心理特征。比如说,在朝鲜族舞蹈中男性的屈伸动作,双膝是不需要刻意夹紧的,这也是非常符合男性的生理结构特征。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膝盖的状态最终还是追寻一种自然。在这种自然关系的背后,却是朝鲜民族对“阴阳”观念的实践。所谓“阳为开、阴为关”,两形缺一不可。从中又产生了对社会关系的延伸。

③脚部分析

在朝鲜舞蹈体态中,脚部的体态主要是以中和,平稳,固中来表现。两足是其主要展现之处,步法也是较多。但是,脚部在固态中,是不需要把脚勾绷到头,而是追求两极静态状态中的平衡性,终极的目的是达到一种和谐。因此,在舞蹈中,不论步法是动还是静,快还是慢,都非常强调在节制状态下的平衡之美。比如说,一个抬腿动作。脚部的形态与身体状态是一致的,都是在一种“节制感”的体态下,控制气息来外化体态,追求身体各部位的和谐,完整,固中,圆润,绝对不极端。这是传统审美中最重要的特征。

2.动态分析

舞蹈毕竟是一种身体的运动,身体作为一个整体会自然地体现出一种文化。这是不争的事实。在朝鲜族舞蹈中“撑圆感”体现出的是一种传统精神的外化,而“节制感”体现出的是一种传统意识的收敛。那么,自然而然地在它的身体动态中,也就会透露出两种关系的传统意蕴。以下是按人体上肢(手臂)与下肢(膝盖)进行的动态分析。

(1)上肢的分析

在朝鲜族舞蹈中上肢(手臂)的动态基本上是遵循着三圆的规律。同时,这也是舞蹈动态中最基本的体现。三圆分为平圆、立圆、8字圆。事实上,舞蹈动态的圆如同太极图的外圈圆。而太极图图画以黑为阴、以白为阳、黑白相依、阴阳环抱之中,有“阴阳消长”、“阴阳转化”。也是动作中所谓“逆向起动”、“负抱阴阳”、“欲前先后、欲左先右、欲扬先抑、欲进先退、欲冲先避”、“反复其道”的动态。这些都是形成它舞蹈动态的规律。

①平圆分析

平圆的动势过程是手的局部动作与整个上肢动作相配合,产生的运动规律如同“盘”状。展现在人视觉面前的是一个平面的圆线运动。在朝鲜族舞蹈中体现的是,前后平圆肩围手臂、腰围手臂、胸围手臂。这些手臂动势都是遵循着平面运动的“圆”规律。

②立圆分析

立圆的动势过程是,手臂的运动轨迹如同“车轮”状,展开在人视觉面前的是一个竖面的圆线运动。比如说在其舞蹈中的,左右立圆扛背手臂、上下立圆顶手与交叉手臂、前后立圆飞提手臂。这些也都遵循着竖面运动的“圆”规律。

③8字圆分析

8字圆的动势过程是,肩部与双臂同时进行相反方向的两个圆线运动,形成“前后”,“左右”两个车轮式的圆线运动。比如说在其动作中,上下8字圆绕划手臂、左右8字圆双划手臂、手腕绕翻8字圆。这些动作还是包含着相反运动与同步运动的“圆”规律。

总之,这三圆不仅仅是对其形的展现,同时也是对其线的凸现。在其舞蹈动态中是特别强调这种“圆”的意识。而且,是无处不在体现着这种传统意蕴。特别是从其舞蹈体态运动的规律来看,也基本上是遵循着“圆融”与“周圆”的阴阳合一。

(2)下肢的分析

下肢支撑着人的重心,是人体移动或运动的媒介。通过移动和运动则产生了动态。在朝鲜族舞蹈中下肢(膝盖)动态基本遵循着上下、左右、前后的律动关系。通过这种律动关系,膝盖再与各种步伐相配合,产生了半圆、弧线圆、曲线圆的“周圆”动态。这些“周圆”也是动态中最基本的律动规律。

①上下律动

在朝鲜舞蹈体态中,膝盖的上下律动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运动方式。之所以说它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方面是因为上下律动本身的垂直线运动关系,它在外在形态上是最基础的运动规律。但是,我们需要清楚的是,它的内在核心意识是什么?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惟心意识,这种意识是必须遵循“周圆”的观念。比如说,在做上下屈伸律动时,其形是上下,但是舞者的意识必须是“圆”的观念。同时,身体内在的呼吸也是遵循着“圆”的规律。两者配合才能神形一致,协调自然,所以说它是最基本的运动规律。另一方面是因为上下律动的基本关系能够使得左右律动、前后律动在与各种步伐位置的转换相配合下,产生下肢律动中的半圆、弧线圆、曲线圆的关系,以此使身体的动态最终产生“周圆”的态势。所以说上下律动又是最重要的。

②左右律动

在朝鲜舞蹈体态中,膝盖以上下律动为基础,通过左右移动重心。产生“上弧线圆”与“下弧线圆”的律动。它的动态规律也是在“弧线圆”的律动下完成的。比如说,大八字脚左右移动屈伸(上行)律动与大八字脚左右移动屈伸(下行)律动,两者不论是从左到右还是相反运动,其律动规律都是一致的。只是,一个上行,一个下行。最重要的还是左右转换的起动点。其内核还是一样可以理解为“周圆”的动势。

③前后律动

在朝鲜舞蹈体态中,膝盖以上下律动为基础,前后移动重心。产生“前后半圆”的律动。它的动态规律也是在“半圆”的状态下完成的。比如说,前后大错步位前后屈伸,它先是通过左右脚的前后错开,然后通过前后移动人体膝盖的重心,在“半圆”的状态下形成前后屈伸的律动。另外,在这种“半圆”的连接下产生的是“前曲线圆”或“后曲线圆”,例如,朝鲜族舞蹈里最基本的一个步伐“普通步”。如果将它拆解开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的是,整个步伐分为三拍来完成,每拍一个动作,如果将这三个动作过程连接起来则是一个运动的“半圆”。然后,再将这个“半圆”连接起来则是一个向前或向后运动的“曲线圆”。同时,还需要外在身体的“圆”与内在的“气息”共同形成一种循环,这样外在动作与内在表现才能形成一致的“周圆”之势。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朝鲜族舞蹈动态中的体态与意识就是对“圆”的呈现和礼仪的外化。这也与它审美中的“撑圆感”和“节制感”两种特征是相吻合的。从这种吻合中,你会感受到一种潜在的对称观念。这种观念就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关系。身体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正是对这种观念的充分实践。

三、结论

第4篇:朝鲜族舞蹈范文

关键词:朝鲜舞蹈;源流;韵律特性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089-02

一、朝鲜舞蹈的起源以及流传

(一)朝鲜舞蹈的起源

作为朝鲜传统文化的一个原初的观念形态,就是有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多神教的自然崇拜意识。

“以下依据朝代的名号称呼”:

(1)高句丽舞蹈(公元前108年-公元668年);(2)新罗舞蹈(公元前51年-公元935年);(3)百济舞蹈(公元18年-公元660年);(4)高丽舞蹈(公元918年-公元1392年);(5)朝鲜舞蹈(公元1392年-公元1909年)。

朝鲜民族舞蹈在历史上还和朝鲜的风土地理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其舞姿表现为终章型、哄锈形、解开型等动作特征。

朝鲜文化发展至三国时代已经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体系,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韩国文化使者犹如潮水般的涌入中国,在中韩文化交流中,文化障碍最少的形式当属舞蹈艺术,朝鲜民族的文化是在受周边国家民族文化的影响过程中形成的,尤其是中国古代中原的影响既广又深。

(二)朝鲜舞蹈的种类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朝鲜民族形成了独特的舞蹈特色,即仙鹤式的舞步、杨柳式的身姿、动作潇洒、含蓄最有代表性的舞蹈种类:

1.农乐舞:朝鲜古代、最后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农乐舞》可以古代高句丽‘东盟’扶余的‘迎鼓’朝鲜的‘舞天’寻找它的原形。对《农乐舞》的起源有不同观点:A农事安宅祝愿说,认为农乐如其宇意,它产生于祝愿农业丰收,安宅安泰的祭祀活动; B又军乐说,认为在古代为了训练农军,以农乐的形式传授战时阵法、指挥作战,由此产生农乐。”

2.长鼓舞:“身挎长鼓的道具舞蹈在朝鲜族中广为流传。以击打长鼓,边击边舞而得名。朝鲜族长鼓舞的长鼓为筒形,鼓身木制,两端粗,蒙以养皮或绿皮,中间纤细。演奏时将鼓横在胸前。舞者或手或用鼓i击出不同节奏,随拍而舞。两个鼓面音色音阶都不同,加上敲击鼓帮,所以叮咚高低有致。男子舞蹈潇洒活泼,女子舞蹈妩媚幽美。朝鲜族民族舞蹈,主要流行于吉林延边等地,边击边舞,动作优美,舞姿婀娜。”

3.扇舞:“源于古代巫女活动及民俗活动中的扇子表演,后发展成为单扇舞、双扇舞两种形式,扇舞有持一把或两把扇具的不同形式,它具有朝鲜族持有的节奏、含而不露的内在情绪、曲线性的律动和自由自在的表演,随着队形的不断变化,舞者将手中的扇具可组成丰富多样的图案和造型。”

4.打拍舞表现渔民生活的舞蹈,随着“安旦”的节奏,用手掌拍打臂腿胸欢快热烈,表现了渔民喜获丰收的心情。

(三)朝鲜舞蹈的流传及其意义

从舞蹈的整体风格来看朝鲜舞蹈表现出了更多对自由和自我解放的追求,这主要是因为近代朝鲜和朝鲜民族受到了日本、苏俄等帝国主义国家的藐视和压制,这种外来压制激起了朝鲜民族的反抗心理,这种民族心理和文化情节在朝鲜舞蹈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从舞蹈风格来看朝鲜舞蹈受到了日本、苏联、汉民族和其它少数民族的影响,其中影响最为显著的苏联的芭蕾舞和日本的现代舞。在外来舞蹈文化的“本土化”过程中朝鲜舞蹈家崔成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创作并推广的民族舞蹈训练和创编方式,成为朝鲜舞蹈主流的训练和创编方式,充分汲取了外来舞蹈文化的精华,并紧密的结合到朝鲜舞蹈的自身表现形式中。

时至今日,朝鲜和中国朝鲜族的舞蹈基本都脱离了外来文化和舞蹈形式的影响,形成了自身独有的快捷、明朗、奔放的审美特征,可以说当前朝鲜舞蹈的这种审美取向正反应了朝鲜人和朝鲜民族的整体性格和文化曲线。

二、朝鲜舞蹈的韵律特征

(一)朝鲜舞蹈的体态

从舞蹈的产生机制来看,世界范围内的舞蹈形式都与当时、当地的社会生产机制、生产劳动、民族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朝鲜舞蹈中也不例外,现代朝鲜舞蹈的成型时期朝鲜民族正处于农耕生产时期,这一时期农民的农耕生产活动成为了舞蹈最基础的动作形式。

从具体的舞蹈动作来看朝鲜舞蹈在体态上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围、拧、含、曲、圆,这些舞蹈动作的突出特点是全部集中在上肢,这与朝鲜民族的农耕活动是脱不开关系的,上肢在农耕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从舞蹈表现来看上肢的表现能力是要明显强于下肢的。朝鲜舞蹈的上肢表现更加强调气息和意念的作用,认为舞蹈是主观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上肢舞蹈动作更应该注重主观情感和意蕴的表达。双脚自然站立,重心于脚心,双膝微屈,微含胸,双手自然下垂,肩自然下沉,尾椎与地面垂直,气沉丹田,全身放松,目视前方,将意识扩张到周围的大范围中。

朝鲜舞蹈对情感和主观意蕴的重视,能够在其几个典型的舞蹈体态中观察出来。顿式和弹式特征也是朝鲜舞蹈的典型体态,其中顿式特征主要表现为舞蹈过程中的瞬间停止,这种停止展现了舞蹈艺术“静”的一面,让舞蹈整体动静结合、虚实相宜。弹式特征是指手腕、小腿等关节的一些精巧动作,这种动作与朝鲜舞蹈的典型节奏形式“安当”相符,伴随着音乐节奏这些精巧动作的加入,让舞蹈整体更加欢畅。

(二)朝鲜舞蹈的韵律特征

“朝鲜传统舞蹈很讲究阴阳的相互转化,有了阴阳的相互转化就会有“圆”的形成,这个“圆”就如宇宙包含了所有的变化和循环”。

朝鲜舞蹈的静止体现着“圆”的境界,动起来的势态更离不开“圆”,最具特色的莫过于“划圆手”了,朝鲜的舞蹈动势呈现出“波浪状”,呼吸的点与线到每一个动作的连接都连绵不断,这个动作的终即是下个动作的始;动作到位要求凭借气息一直延伸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包括:指尖、头顶、力求在一种弧形运动的规律中寻找一种顿挫,做到松弛自如、潇洒飘逸、蓄放有度、流动舒达的境界。

八字就把朝鲜舞蹈的韵律概括:浓与淡、快与慢、刚与柔、外与内,还有比如:深沉、圆润、流转、柔韧以及“内聚性”等,朝鲜舞蹈的美,主要不在外行而在内含,不在动势而在气韵,不在表演而在自省。

从个性律动的角度来看,朝鲜舞蹈主要以呼吸为动力,这种动力带动着全身尤其是上肢的运动,在不规则的节奏引导下,呼吸的节奏性与音乐、外在舞蹈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朝鲜舞蹈所特有的“粘劲儿”和“灵活性”。在圆、拧、含、曲、围的外在形态基础上讲朝鲜民族特有的“和谐”、“起伏”、“张弛”、“谦让”和“含蓄”等审美特征表现的淋淋尽致。

其主要呼吸(韵律)有提气:从丹田发起吸至后腰气息有点线沿着脊椎向上延伸经由头顶气息与意识继续弧线向上。

沉气:从丹田发起呼气,气息由点到线经前胸收回,下沉至膝盖、脚尖,气息与意识继续向下延伸。

“朝鲜舞蹈动态上的特征”:(1)手足同边顺的动态;(2)似走似跳的动态;(3)摇摆与甩动;(4)变向、轮回的动态。

呼吸训练,呼吸运用是朝鲜族舞蹈中的一大特点以及重点难点,我们常常把呼吸的运用看成是动作的延续和把握动作分寸的内在力量,这样我们在学习训练朝鲜族舞蹈时十分注意贯穿于整个动作过程的始终,它以气息呼吸的运用带动膝部的屈伸,并贯注全身。一定要有节奏有轻重的去做每一个动作,这才能体现出朝鲜族舞蹈独特的艺术风格。

屈伸训练,屈伸的训练在于气息(丹田)的运用来带动膝部的屈伸与步伐,并贯穿于全身,要去吸气时由丹田发力经后背至头顶,呼吸时经前胸落于丹田延伸至脚趾尖端处,有明显的连贯性,呈现出含蓄、柔韧、细腻、动静相同的风格特点,即以内在之动,带动外在之动,动中有静、静时线不断的韵律特征,在做单一屈伸练习重点在于做呼吸提沉的过程中,强调用气息带动屈伸而难点就在于如何自如连贯的呼吸有伸拉的韧劲感。

扛推手训练,在做扛推手、立推手、躺推手贯穿呼吸的顿、伸;膝部的起伏与手部的运动要协调统一,呼吸贯穿始终;做上身动作时切记挺胸抬头,应时刻保持含胸的体态;一定要注重内心的节奏控制,以及要有平稳的心态,气息要厚重。

划手训练,在做划手时以腕部发力,绕八字形,手臂运动连绵不断;作中划手时以腕带动小臂,手收回至腋下绕横八字形。

(三)朝鲜舞蹈的体态与韵律特征训练要素以及方法

朝鲜族舞蹈的形体美,基本上表现在身体的曲线与手臂的舞姿上,尤其是侧转身、内含胸等动作,将演员的全身形呈现为含而不露的姿势,把温柔、细腻、祥和、缓慢和稳重等诸多表演内含有机结合在一起,体现出了富有民族风味的审美。

朝鲜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代表性很强并且有较高的训练价值、呼吸、屈伸、步伐、扛推手等核心动作为基础训练的同时,以善于激发朝鲜族原有民族的气息的长短为基点,归纳和划分不同性质的风格舞,强化每一个种类的典型特点为重点,有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步骤制定。

朝鲜舞蹈主要动作的练习方法。

1.屈伸:身体保持自然垂直、收腹提臀、含胸垂背的基本体态;呼吸重拍向下,保持体态。训练重点开始转向上身,上身训练的重点部分应多强调动作的要求和动势的变化,身体一定要松弛气息流畅、自然。

2.扛推手:重点主要训练如何很好地使气息的连贯性以及所跳动作的统一性,难点在于如何把顿、伸的气息做到自然的连接,并在内在平稳的心态上表现,把扛推手、立推手以及躺推手区分开,强调大拇指掌跟力量的推感以及最后放手手腕松弛的那一下,要直的松而又能自己主动的向下扣。

3.划手:主要练习的是手腕到手肘再到手臂的运动,突出一气呵成的韵律特点,使整个手臂在整个运动中形成一条连绵不断的线条,难点部分在于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这条线很容易切断,从始至终保持沉稳流畅的线条感。

朝鲜舞蹈教学包括四个重要环节。即基础训练,朝鲜族音乐长短教学,不同性格舞蹈的训练加强表现力等。要求较好地掌握好基础形态,基础动律、基本手法、基本步法、基本韵律等各个部分基础训练的基本要求;要求准确的掌握动作的基本要领,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配合,动作气息的控制与把握,要求掌握好动作之间的连接,动作短句与舞段的规律及关系,要求加强动作内含的理解,加强艺术表现力。

三、结语

舞蹈是朝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朝鲜民族走过了漫长的五千年历史,时至今日形成了朝鲜舞蹈不仅南北殊异,与社会文化环境相生相伴的独特风格特点。文化环境对舞蹈的影响是基础性的,这一点在朝鲜舞蹈中表现明显朝鲜民族文化中追求天、地、人合一的和谐文化特征,在舞蹈中借助张弛、谦让和含蓄得到了全面的展示,具象到舞蹈动作上侧转身、内涵胸等典型舞蹈动作将朝鲜舞蹈的这种精神展现的淋淋尽致,通过对朝鲜舞蹈起源的探究,可以发现现代朝鲜舞蹈与民俗舞蹈之间的关系匪浅,现代朝鲜舞蹈的很多舞蹈动作都起源于这一时期的民俗舞蹈队农耕生产活动的模仿。

朝鲜舞蹈追求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其外在表现出的调圆、曲造型和律动形态表现出的是一种柔韧的气韵,这种气韵与我国的太极气韵十分相似,但是又有不同,这种以呼吸为内在动力的舞蹈形式,发自于内表现于外,动作相互连接又相互对抗,最终又将外在动作的气韵内涵与身体之中,这种独特的粘连特性形成了朝鲜舞蹈的韵律核心。从律动特性来看朝鲜舞蹈动作中呼吸的参与,形成了其内外结合、动静结合的关键,以呼吸为动力以身体躯干为基础带动四肢在长短不一的节奏下律动,形成了朝鲜舞蹈所特有的粘劲儿和连贯性,可以说朝鲜舞蹈的一举一动都透露出其余躯干、呼吸和舞者内心的深刻联系,这种以内心驾驭呼吸,以呼吸带动躯干,以躯干驾驭四肢的舞蹈艺术形态是朝鲜舞蹈独特意蕴形成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向开明.太极文化与东亚舞蹈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第5篇:朝鲜族舞蹈范文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表演;眼神;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157-01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各民族生活环境不同,生产方式不同,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式,民族民间舞蹈便是其文化在艺术领域的体现。在民族民间舞中,肢体、情绪、眼神等,均属于决定表演水平的关键因素。本文重点以眼神为例,对其在民族民间舞中应用的重要性以及应用方法进行了分析。

一、民族民间舞表演中的眼神

眼神是体现人精神世界的窗口,不同的眼神往往能够体现出人的不同情绪。民族民间舞表演中的眼神,即表演者通过对舞蹈含义的解读,通过对舞蹈背后所隐藏的文化乃至文明的理解,所体现出的情绪,是决定民族民间舞表演水平以及表现力的关键性因素[1]。没有了眼神的修饰,舞蹈的韵味便会消失,情感的表达也会显得苍白无力,只有将眼神运用到表演中,将其与肢体动作等相配合,才能使舞蹈的张力得以增强,使其能够更好地表达出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进而达到更加吸引观赏者的目的[2]。

二、民族民间舞表演中眼神的重要性

(一)眼神是舞蹈的灵魂。眼神是舞蹈的灵魂,眼神中应该有戏,应会说话[2]。对于舞者而言,其眼神是否灵动,是否能够表达出情绪,是决定其舞蹈水平的关键。将眼神应用到民族民间舞表演过程中,利用不同的眼神,完整地诠释出作品需表达的情绪,体现出或希望,或坚毅,或愤怒,或妩媚的情感,可使舞蹈的光环被放大,使舞蹈的灵魂得以体现。

(二)有利于体现不同民族的不同特点。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服饰、饮食、生活习惯、性格特点等,均有所不同[3]。民族民间舞,是每个民族的人民,在不断总结与积累生活经验的过程中,用于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观点以及看法的一种肢体语言。在不同民族的民间舞表演中,必须体现出不同的眼神变化特点,以更加符合民族在文化以及艺术方面的特点,使观赏者能够通过对舞者动作以及眼神的联系,更加近距离地接触不同的民族,对于舞蹈观赏性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三、民族民间舞表演中眼神的运用

(一)藏族舞表演中眼神的运用。在我国,藏族人民多数生活于地区,居民以农牧为主要生活方式,对藏传佛教的信仰深入骨髓[4]。藏族人民性格淳朴、热情,对生活与未来充满希望,对自然充满信仰。藏族人民将雄鹰看作是勇敢的化身,将其看作神灵的代言者和人与神的沟通者。在藏族舞表演中,舞者眼神中表现出对自然和天空的崇拜,表达出希望。表达出雄鹰翱翔天空时,威武的身姿和凌厉的眼神,以神的视角,表达出对人间万物的俯视和保护,以使藏族的文化特点,以及人民的生活特点能够得到更好体现,使舞蹈更加具有表现力与吸引力。

(二)蒙古族舞蹈表演中眼神的运用。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蒙古族一直保持着游牧的生活方式,在辽阔的草原上,人民骑着马纵横飞驰,勇敢、热情且豪迈。在蒙古族舞蹈表演过程中,舞者应从眼神中,表达出野性勃勃的情感,表达出天子骄子的豪迈气质。眼神的运用同样应与肢体相配合,蒙古族舞蹈的肢体动作,立体型较强,眼神应跟紧脚步与躯体的变化,时而远眺时而俯视,在体现出大气的同时,表达出坚毅与勇敢。表演过程中,舞者的眼神需具有灵活性,应能够在不同的情绪间互相切换,使民族的特点与文化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体现,使舞蹈更加丰满,增强其吸引力。

(三)朝鲜族舞蹈表演中眼神的运用。中国的延边是朝鲜族人民数量较多的区域,相对于其他民族而言,朝鲜族人民对白色的崇拜较为浓烈,加之常年战乱,人民不断适应了民族的生活,男女由于分工不同,体现出了不同的性格特点,进而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朝鲜族女子优雅而内敛,朝鲜族男性幽默且稳重。在朝鲜族舞蹈表演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出朝鲜民族的上述特点。舞者的眼神应是充满智慧与希望的,应表达出对稳定、富足的生活的渴望。同时,应根据朝鲜民族女性与男性性格特点的不同,对眼神进行综合诠释,通过舞蹈体现出民族文化的灵魂。

四、结束语

各民族在不断成长过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受不同文化影响,民族民间舞也体现出了不同的特点。舞者在演绎不同民族民间舞时,应合理、科学、灵活地运用眼神,使其成为肢体动作的辅助,使观赏者能够通过对舞者眼神的观察,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舞蹈的精髓,了解民族的文化与艺术,使舞蹈的灵魂得以体现,提高舞蹈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红亮.探讨舞台民族民间舞表演中情绪与情感的关系及应用[J].音乐生活,2016,(11):88-89.

[2]林扬帆.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人才培养思考――从风格舞种专门化课程谈起[J].学周刊,2015,(32):227-228.

第6篇:朝鲜族舞蹈范文

摘要:灿烂的中华民族舞蹈文化,源远流长。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同的时间流程,无不或深或浅的在舞蹈艺术中留下痕迹。民间舞蹈品类繁多,异彩纷呈。

关键词:民间舞蹈

[中图分类号]:J722.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9-0095-01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舞种都有各自不同的性格和色调,但也不难发现民间舞蹈一个整体有着共通的神韵和风貌。它具备了几个方面的共性,它是在人们的日常生产劳作过程中诞生,由劳动人民直接创造,不断积累加工发展反映劳动和生活,它具有鲜明的人文风俗,独特的舞蹈风格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它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来源,在群众中长期广泛流传。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注入新的成分。表达着人们最真实、最淳朴的情怀。例如,蒙族舞的“马步”正是牧民在辽阔的大草原上纵马驰骋的真实体验。东北秧歌的逗、艮、浪,也真实再现了东北人民的豪放,幽默的性格特点,又如,扬手舞袖,踏地为节的藏族舞蹈,动如柳丝,静如鹤立的朝鲜族舞蹈,这些特点的形成,是同少数民族人民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风俗信仰,人文,风情,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是长期在人民群众中凝成的审美标准。

异彩纷呈繁花似锦的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的舞蹈,虽然它们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和固有的审美要求,但又都包含了共同的精髓元素和共同的动作规律,这种精髓元素和规律构成了整个民间舞蹈的审美概念。

民间舞蹈有着共同的几个共性;

其一,与劳动息息相关民间舞蹈的最大共性之一就是生活化,素材来源于生产,生活。人们在劳动中形成的一举一动,都是民间舞蹈的基本动作。朝鲜族的“象帽舞”是朝鲜族富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形式,它源于古代朝鲜族人在狩猎,等食物后,甩动发鬓,以示庆贺的一种表达形式,人们感谢上天的恩赐,欢庆丰收,表现了劳动者的最高技巧和最高兴奋点,因此这种舞蹈也称“农乐舞”。

其二,载歌载舞的民间舞蹈表现形式也是其共性之一。我国自古以来形成了“歌咏其声,舞动其容”的艺术表现方法,歌舞结合可以表现广泛的内容并喜闻乐见,流传于藏族民间的舞蹈形式“踢踏舞”跳舞时舞姿着意于脚,手臂随脚步而动作,伴似弓腰,转身等动作。多以横笛、六弦琴、铜铃等伴奏,配以民歌,歌词生动,曲调流畅,舞姿活泼,饿、热烈奔放,又如江南的“采茶舞” ,姑娘们手提“茶蓝” ,口唱采茶歌,一边采茶一边舞,等等舞蹈无一不属于这一类。

民间舞蹈在庙会祭祀等民俗活动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无论哪个民族民间舞蹈都是折射宗教情感的载体。藏族舞蹈中所表现的虔诚,圣洁,蒙族舞蹈中的博大、宽厚,朝鲜族舞蹈优美热烈,流传于各民族中的“祭祖舞” ,“宗教祭祀舞”至今仍盛传于民间。

第7篇:朝鲜族舞蹈范文

论文摘要:呼吸是生命的象征,呼吸给予人类生命,给予舞蹈活力,是美的记忆。本文认为,在论及呼吸在民间舞蹈中的作用时,应首先搞清楚呼吸的基本概念、舞蹈中呼吸的作用等问题。

一、呼吸的基本概念

1.生理呼吸

呼吸是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体进行的新陈代谢所需的能量都是通过氧化体内营养物质而获得。为此,人体必须从外界不断摄取O2(氧气),同时不断地将体内所产生的CO2(二氧化碳)排出体外,来完成由外呼吸、气体运输、内呼吸三个环节组成的全部呼吸过程。[1](P71)

2.舞蹈表演艺术中的呼吸

舞蹈表演艺术中,舞者们是在生理呼吸的基础上控制处理,合理地把握、运用呼吸。舞蹈时进行合理的呼吸,有利于保持内环境的基本恒定,有利于提高训练效果和充分发挥舞者们的机体能力,以创造出最美的舞台形象。在舞台上气喘吁吁,使人看后心里难受,最多只能得到几句怜悯的话。行话说:“雄伟挺拔之姿,气泄则挺不起。舒展优美之志,气憋也展不开。”由此可见,呼吸的合理运用,有时直接影响着舞蹈风格的表现。“在京剧武打中亮相后园场前常有一个吸气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提气。气满了,紧配着锣鼓的园场或开打,常是一口气进行”。[2](P45)由此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气息的合理运用方法创造了具有特定武生形象的审美意义。所以,笔者认为,只有当舞蹈动作的韵律与呼吸韵律完全一致,才能揭示舞蹈艺术全部的美。

二、舞蹈中呼吸的作用

舞蹈属于特殊的“人体肢体语言”,难以用文字表达,民间舞蹈文化深远,具有独特的传承方式,更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晰。那么我们该如何通过的肢体语言对民间舞的风格、特点予以体现呢?呼吸的运用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在生理呼吸的基础上控制、处理,合理地把握、运用呼吸,从生理的自然呼吸升级为人体有意识的支配及其运用,使呼吸与舞动达到高度完善的统一。

呼吸给予人的是生命,给予舞蹈的是生命力。舞蹈是舞者们用肢体语言来表现作品。呼吸则控制身体,来帮助四肢更完善地做出各种舞姿,使之更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作品的中心思想。舞者们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方法,才能够把握动作的内在力量,并能解放各部位,使肌肉充分舒张、收缩,动作松驰流畅。[3](P214)这就要求舞者们要正确认识舞蹈中艺术呼吸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的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主体精神的结晶。它来源于民间百姓,来源于各民族本身,它是舞蹈艺术的基础,是群众的文化。在表现人物思想情感中的喜、怒、哀、乐、动作上要有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在舞蹈中这些都必须通过呼吸的长短、大小来一一体现。科学的呼吸能使你的舞姿优美动人,表演充满活力。所以,我们常说“以心带情,以情带舞”说的就是内心与外形动作协调配合。表现内心变化不一定只是面部表情单一的变化,还包括对呼吸运用变化的控制。

三、民间舞蹈训练中呼吸的科学应用

1.汉族民间舞

汉族是中国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民族。无论是流传于东北三省的东北秧歌,或是兼融南北文化之长的安徽花鼓灯,还是流传山东胶州一带农村的胶州秧歌,都有它们共同的呼吸特点。在汉族舞蹈学习中,快吸气、闭气,慢吐气是它们的特点。无论是东北秧歌的“灵、浪、俏”,或是胶州秧歌的“碾、拧、抻、韧”,还是安徽花鼓灯的“溜得起,刹得位”风格特点,都需要靠艺术呼吸的协调配合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通过艺术呼吸使动作的快与慢、静与动、收与放、强与弱形成鲜明的对比,合理运用艺术呼吸带动外在动势韵律,将民间舞的风格、节奏、情感融为一体。

2.藏族民间舞

地处我国西南的藏族地区幅员辽阔,藏族人民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受自然环境和劳动生活习惯的影响,呼吸带有压抑感和负重感。由于藏族舞蹈五光十色,种类繁多,舞蹈的呼吸特点也有不同。从以《弦子》为代表的藏族舞蹈特点来看,弦子音乐曲调悠扬动听,舞蹈动律松弛优美、延绵流畅,因而呼吸就有了延绵不断的连贯性和控制性。快吸慢吐的拖步,在起范同时快吸气,当主立腿向前迈出时气吸慢慢吐,在这过程中动力腿慢慢贴着地面靠近你的主立腿。《踢踏》中呼吸运用也是快吸慢吐,如:抬踏步抬起同时快吸气,踏下去时慢吐气。

3.蒙古族民间舞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蒙古人民能歌善舞,蒙古素有“歌乡”和“舞海”的美称。蒙古族舞蹈节奏明快,动作刚劲有力,感情奔放,女性舞蹈欢快优美,男性舞蹈剽悍刚劲,并以抖肩、各种马步呈现其特色,充分表现了马背民族的雄姿。快吸快呼如硬肩、笑肩,快吸慢呼如抖肩、柔肩、绕腕、软手、柔臂等,慢吸快呼如单耸肩和双耸肩。

4.朝鲜族民间舞

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朝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古老民族。朝鲜族民间舞蹈的动作是朝鲜民族内在的美与外在优秀舞姿的融合。与前几个民族舞蹈相比较,朝鲜族舞蹈呼吸的运用更加丰富。朝鲜族舞蹈有各种不同变形的节奏,每种节奏有其特有的鼓点与敲击方法,都有其相应的舞蹈动作,而舞者的呼吸与节奏必须相吻合。以最常见的“古格里”节奏与舞蹈呼吸的配合为例,“古格里”节奏是朝鲜族舞蹈从感情上表现含蓄、深情、节奏均匀而缓慢的,以呼吸的运用带动腰部的屈伸和步伐,并贯注全身,有明显的连贯性。呼吸运用常常在起范时有一个短促而有力的点,而其后连续性就比较缓慢了。初学者先要练习慢吸慢呼,吸气时由丹田发力经后背至头顶,呼气时经前胸落入丹田。目的是掌握吸气呼气的方法与位置,便于后面的训练呼吸运用自如。快吸、屏气、慢吸,这种呼吸配合下肢屈伸来练习。准备半蹲,先快吸半口气,瞬间停顿后慢慢吸气,带动膝盖向上延伸到伸直至立起双脚。快呼、屏气、慢呼,慢慢落脚膝盖由气带动下蹲。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呼吸在民间舞蹈中的作用,它与民间舞蹈动作紧密结合,可以改变动作的质感,使动作显得丰满更有张力。当然,掌握好各民族民间舞蹈的呼吸方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需要我们在训练学习中去不断探索体会,找到呼吸的支点,让象征着生命的呼吸在舞蹈中得以升华。

参考文献:

[1]邓树勋等.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

第8篇:朝鲜族舞蹈范文

牡丹江市朝鲜民族艺术馆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新需求和群众文化市场多样化的新形势,对风格独特的朝鲜族文化艺术进行不断创新,提升民族文化艺术的凝聚力、创造力,使民族文化更好地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如:组建了120名朝鲜族群众参加的“牡丹江市朝鲜族民俗表演队”。把朝鲜族风格独特的民族舞蹈表演形式和汉族传统身歌舞蹈表演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以表演形式创新和艺术升华,现已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和强烈时代气息的民俗表演特色节目,深受群众的欢迎,打造了民族艺术馆品牌节目,有力地展示朝鲜族的艺术风采。

二、民间优秀的文化艺术需要互相交流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优秀的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要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才能不断升华,不断繁荣、不断发展。朝鲜民族艺术馆发挥民族优势,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心,大胆开辟了韩国、朝鲜的国际文化交流新路子,广泛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交流。一是联合举办活动。几年来和韩国“韩民族语文化振兴会”等民间文化团体联合组织“中韩青少年朝鲜语朗读竞赛”,举办“民俗打击乐比赛”,组织“镜泊湖民俗节”等10多次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并引进了韩方赠送的60多套民俗打击乐器,现已普及到全市50多个朝鲜族农村和朝鲜族单位。二是走出去学习。组织10多名艺术骨干组成的牡丹江地区朝鲜族文化考察团,赴朝鲜平壤参加世界著名的“阿里郎艺术节”,并参观学习朝鲜部分国立艺术团体,开阔了民族文化视野,学习了民族艺术精华。三是请进来交流。我们邀请韩国“民族美学研究所”的舞蹈专家,举办朝鲜族传统“假面具舞蹈”培训班和民俗打击乐表演培训班。在民族村、朝鲜族中学等共培养了90多名民间舞蹈艺术骨干,并组织三场广场表演活动。通过国际民间文化的交流活动,既丰富了广大朝鲜族群众的文化生活,又吸取了民间优秀文化艺术的营养,又激发了民族的感情推动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

三、地方特有的文化艺术需要有效开发

第9篇:朝鲜族舞蹈范文

关键词:汉族民间舞蹈;藏族舞蹈;蒙古族舞蹈;维吾尔族舞蹈;傣族舞蹈;彝族舞蹈;朝鲜族舞蹈

民族舞蹈是代表各个民族的风格特征,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汉族民间舞、藏族舞、蒙古族舞、维吾尔族舞、傣族舞、彝族舞、朝鲜族舞,这七种民族舞。

一、汉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

汉族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在民间中广为流传的有龙舞、狮舞、灯舞、绸舞、秧歌等等。现经专家整理加工已进入课堂的有东北秧歌、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山东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

二、藏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在素称“世界屋脊”的我国西部青藏高原上,生活着能歌善舞、具有悠久歌舞传统的藏民族。几百万藏族同胞勤劳、纯朴,善于以歌抒怀,借舞抒情。银白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莽原,正好引吭高歌,河谷飞平坦的坝子上可以尽情欢舞。大自然造就了藏族人民优美的歌喉、矫健的体魄,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豪迈的现实生活则是他们即兴歌舞创作的源泉。人民在歌舞中欢庆佳节,也在歌舞中祭祀祈祷,用歌舞来伴随劳动,也以歌舞赞美爱情与生活,歌舞活动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而舞蹈与歌唱艺术密切结合,以歌中有舞、舞中有歌的独特艺术风格著称。

三、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息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大草原上,自古以来崇拜天地山川和雄鹰图腾,由于长期的游牧狩猎生活和受草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蒙古族与其他东方民族差异很大,形成了强悍、矫健的体魄和桀骜不驯、勇往直前的性格,同时也创造了富有草原文化气息的、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草原游牧舞蹈——蒙古族舞。他们的民间舞蹈热情奔放,稳健有力,节奏欢快,具有粗犷、剽悍、质朴、庄重的鲜明特点,洋溢着来自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呈现出一派豪放与自信的“天之骄子”的气概。

四、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中国维吾尔族自古居住在中国的西北部新疆,它是我国最大的省区之一,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艺术遗产,其中歌舞艺术更是绚丽多姿,因此自古以来即以“歌舞之乡”著称。维吾尔族舞蹈与其他民间舞蹈一样来自于生活。维吾尔族人民早先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大草原上,后移居至西域(今新疆),由草原牧骑生活发展到地区的农业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信奉过萨满、摩尼、佛、伊斯兰等宗教。这种经济生活和宗教文化在维吾尔族舞蹈中留下了多重的文化印迹,使之既有历史中《胡腾》、《胡旋》的风韵,又有萨满跳神的姿态;既有古波斯、阿拉伯舞蹈的神态,又有邻近民族舞风的余味。维吾尔族舞蹈在继承古代鄂尔浑河流域和天山回鹘族乐舞的传统基础上,又吸收古西域乐舞的精华,经过历代新疆各族人民的艺术创造和长期发展与演变,不断追求完善,形成具有多种形式和特殊风格的深受人民喜爱的民间舞蹈艺术。

五、傣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傣族主要聚居在我国西南地区云南省西双版纳和德宏自治区以及耿马、孟连自治县等地,那里江河纵横、绿树繁荫,蕴藏着许许多多天然的美丽。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的哺育熏陶下,以及随着社会发展和中原文化和南亚文化的影响,傣族民间舞蹈逐渐形成极具东方韵味的艺术风格。

六、彝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彝族人民居住在我国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他们能歌善舞,有着丰富多彩的舞蹈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就有“烟盒情”、“打歌”、“罗作舞”、“阿细跳月”、“四弦舞”、“花鼓舞”、“铜鼓舞”等等。解放以后,在广大舞蹈工作者的努力下,彝族舞蹈也获得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成为祖国文化百花园的一朵绚丽的鲜花。

七、朝鲜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吉林、黑龙江、辽宁等地的朝鲜族人民,勤劳朴实,能歌善舞。他们自古从事农耕劳动,酷爱大自然。他们特别喜爱白鹤,把白鹤作为长寿、幸福的象征。这种民族性格与审美观直接体现在他们的歌舞中,便形成了潇洒、典雅、含蓄、飘逸的独特风韵。朝鲜族传统舞蹈种类繁多、风采各异,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就有“扇子舞”、“纱绢舞”、“农乐舞”、“假面舞”、“长鼓舞”、“钗舞”、“剑舞”、“拍打舞”等十多种。新中国建立以后,在舞蹈艺术家们的努力下,许多民间传统舞蹈被整理创作成为优秀节目,在群众中广为传播。我们可以在舞蹈《顶水舞》、《淘米舞》、《喜悦》、《长白瀑布》等节目中,看到身穿小巧短衣、下着拖地长裙、襟垂飘带的朝鲜族姑娘们翩然起舞的优美形象,在宛若鹤群展翅的舞姿中蕴藉着生生不息的朝鲜民族精神。

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舞蹈不仅娱乐了大家的文化生活,也成为当前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精神需求,还起宣传教育的社会作用,下面来谈谈民族舞的作品赏析。

汉族民间舞蹈就拿《红绸舞》来说,此创作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不久,作品以民间传统舞形式表达了亿万人民翻身作主的喜庆心情,体现了工农大众扬眉吐气、欢欣鼓舞的时代精神。编导在民间秧歌的基础上,注入弹跳的律动,加强动作的热烈欢快的情绪;道具红绸大小8字、横波、立波、肩圈、大车轮的展开,形成了丰富生动、多彩多姿的流动造型;蹦子、射雁、翻身、倒踢紫金冠等传统戏曲语汇的纳入,更增强了整个舞蹈的艺术表现力。

构思的特点:(1)主次分明,领舞无论在长绸动作难度或空间上都占有突出的地位;(2)热闹而有序,台前、中、后方各成一体,看似杂沓纷乱,却又秩序井然;(3)画面设计别致。

《红绸舞》的服装道具,亦见匠心。作为主要道具的红绸,时而扎成火炬状,时而打开,将编导的意图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服装方面,绿衣与红绸在色彩上形成互补,白衣、黑鞋又与红绸相互映衬,使得整个舞蹈在色调上鲜明开朗,富有层次感。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