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控制与决策范文

控制与决策精选(九篇)

控制与决策

第1篇:控制与决策范文

关键词:决策成本;信息成本;成本

一、企业决策成本的构成

决策成本的研究是从21世纪初开始兴起的,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王智慧(2001)等人按不同决策权分配形式的特点,分析了决策成本产生的原因,建立了基于决策成本的决策权最优分配数学模型以确定决策权的最优分配位置,并对模型进行了分析。张世和(2002)从决策起始因素、物质因素、时间因素等方面分析领导决策成本的构成因素。王维(2003)等从企业的决策成本形成因素,从决策权分配的角度对决策成本与决策权分配进行系统分析。目前比较公认的说法是,企业决策成本是由信息成本和成本两部分组成。

(一)信息成本

美国科学家、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和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从信息的功能上将信息定义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可见在一个决策过程中加大信息量,可以减少其中的不确定性,降低风险,帮助决策者做出最优决策。然而,信息获得需要付出代价,并且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由于信息失真造成的决策成本的增加,也同样会产生相应的成本。

(二)成本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的增加,企业所有者深刻感到无法应付和完成企业的所有经营管理活动,因此他们就可能委托他们认为能够胜任的专业人员他们执行管理和经营企业的职能,这时就产生了关系。在活动中,委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影响委托行为的重要因素。

二、企业信息成本分析

(一)成长期企业信息成本的形成分析

1、使用不完全信息导致信息成本增大

众所周知,无论企业花费多大的代价从外界获取信息情报,对企业而言要么是既成的事实要么是预测未来的境况,这些信息的使用对企业造成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处于成长期的企业不仅发展迅速,而且也更需要这种迅速发展,它需要企业能够把握信息的瞬息万变,要能做好决策。然而,现实情况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企业根本无法面面俱到的把握好来自各方面的外部信息,只能大体把握市场变化的趋势。而处于成长期的企业也正好处于自身的一个发展优势环境中。对于决策者而言,不同的决策者对于信息的把握以及运用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只有完全的利用信息才能尽可能的减少企业的决策成本。

2、不注重信息的获取导致利用信息所付出的代价增大

成长期中的企业往往陷入一个误区,他们往往认为自己企业处于市场上的亟需,产品不会缺乏销路。这就导致了企业对于信息情况的搜集不会太重视,反而它们还会认为过多的在信息成本上的投入是一种浪费。

(二)成熟期企业信息成本的形成分析

1、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全性致使信息成本增大

进入成熟期的企业面对着一个复杂的市场环境,这一时期市场上所有的生产者都能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他们的产出已经足以从数量上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企业为了能准确的获知市场的情况,就会增加信息成本的投入。

2、组织系统钝化导致信息成本增大

进入成熟期的企业,其组织系统趋于钝化,使信息在企业内部传递过程中造成大量的"摩擦损失"从而使得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全增大。造成信息成本的加剧增长,从而使决策成本的不断增加。

三、企业成本分析

对于企业的成本处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几乎是差不多的。

1、不健康的企业文化增大成本

劳伦斯・米勒也曾在《美国企业精神》一书中说,公司唯有发展一种企业文化,这种文化能激励竞争中获得成功的一切行为,只有这种公司在竞争中才有可能成功。但并非所有企业都存在健康的企业文化,许多企业缺乏团队精神,员工精神涣散,可能存在这种不利的现象:人和企业的所有者即委托人之间存在自身利益上的冲突,这样会导致有损于企业集体利益的个人行为的出现,所造成整体决策的机会损失,从而形成成本。

2、竞争激烈致使知识成本增大

知识储备缺乏或知识的获取滞后对于决策的时效性的需要,会导致决策失误或机会损失。这样,知识贫乏的决策者要获得决策所需知识,则需要企业支付相应的费用。如企业培训自己的员工等活动,所有这些都需要花一笔学费,形成决策的知识成本。

成熟期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是最为激烈的,由于市场的竞争除了需要企业决策者自身不断的学习和掌握知识外,还要进一步加强职业经理人和员工对知识的掌握,这样对于知识的付出就增加了成熟期企业决策中的成本。

四、企业决策成本的控制

通过之前对决策成本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我们了解了企业决策成长增大的主要原因,所以为了能有效的控制决策成本下面一些措施应当予以应用。

1、借助情报企业搜集信息

进入成熟期的企业所面对市场受到竞争者的争夺,环境复杂、竞争激烈、单单只依靠企业内部的信息搜集部门已经不足以应对如此众多的竞争者,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引入专业情报公司的帮助,它们可以搜集到企业需要的有用信息。而企业的情报部门可以抽身应对一些重要的竞争对手,实现对竞争对手信息搜集的优化。达到对外部竞争对手信息把握准确的目的,实现对企业决策成本的降低。

2、加强与供应商的协同

企业与供应商的协同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信息收集和原材料供应风险的防范。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互助与协作,将改变原有的竞争关系,使它们由竞争走向合作,使双方协同发展共赢。实现企业和供应商之间信息的对称,从而降低企业的决策成本。

3、引入消费者参与企业决策机制

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每一个消费者都是企业的利润增长点。企业经营决策效果的最终实现需要通过消费者的检验。而让消费者参与决策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消费者对于决策效果的认同,并且从中了解到消费者对于新替代品需求情况的信息。这不但有利于提高企业决策信息的准确性,而且可以保证决策方向的准确性,达到降低决策成本的目的。

4、建立弹性化、简单化和信息化的组织结构

建立这种结构有利于消除组织内部信息传递中的摩擦和不健康的小团体文化。弹性高的组织结构,有利于企业面对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随时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建立良好的沟通体系和文化氛围;简单化和数字信息化的组织结构,有利于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和准确性,从而达到降低决策成本的目的。

5、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结合

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结合可以有效控制由于委托过程中目标不一致所造成的决策成本增加问题。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会促使经理人为决策者提供所需决策信息。

6、合理分配决策权

为降低成熟期企业决策的成本,企业决策权应该是在管理层上下目标一致的原则下,按知识和信息优势分配决策权力,即将决策权分配给拥有知识和信息优势的人。

五、结语

处于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产品出现同质同效的趋势,企业如何挫败对手,获得消费者手中的订单,成为各个厂商竞争的焦点。如何获得比他人更强的竞争力,也是我们研究的热点。企业决策成本作为影响企业的利润的一个项目在现代经济中越来越多的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因此,决策成本对于企业生命周期中的任何企业都有着不可限量的影响,都该引起企业管理层的高度关注。

参考文献:

[1]曾燕,霍国庆.信息成本研究的视角[J].中外管理导报,2002,(11).

[2]王维,盛秋生.企业决策成本的形成与决策权的分配[J].统计与决策,2003,(4).

[3]王东民.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战略选择[J].特区经济,2005,(9).

第2篇:控制与决策范文

关键词:终极控制股东;现金流权;控制权;资本结构

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09)06-0018-06

Cash Flow Rights, Controlling Rights and Capital Structure Policies:

Evidence from Chinese Private Listed Companies

SU Kun1, YANG Shu-e1,2

(1.School of Management,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49, China; 2.Finance School, Shanghai Institute of Foreign Trade, Shanghai 201620,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financing structure, cash flow rights, controlling rights and the separation degree of them in Chinese private listed companies. We did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test of the ultimat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impact on corporate financing polic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ltimat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cash flow rights, controlling rights are negatively related to capital structure. If the control rights separated from the cash flow rights, the ultimat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 tends to increase the size of debt financing to expand its control of the resources which facilitate the expropriation. And this motivation increases with the separation degree of the two rights. Overall, there is an inverted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capital structure and the separation ratio of controlling rights and cash flow rights.

Key words:ultimat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 cash flow rights; controlling rights; capital structure

1 引言

最近的研究表明除美、英等少数国家外,所有权高度分散的假设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而股权集中或相对集中在大多数国家则是一个普遍现象,更重要的是大股东的控制权与所有权的偏离在世界范围内也普遍存在[1~4]。在这种情况下,公司治理的主要问题已不再是管理者与股东间的问题,而是大股东与中小股东间的问题[1,5]。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分歧同样是我国公司治理的主要矛盾,并且在民营或家族公司中更为严重。问题与融资具有紧密的联系,大股东会对公司资本结构产生怎样的影响?这就是本研究关注的主题。

2 文献述评

1958年Modigliani和Miller[6]提出了财务学上著名的MM理论,开创了资本结构研究的先河。后来的学者逐渐放松了MM理论的各项假设,对资本结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逐渐形成了权衡理论、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优序融资理论及控制权理论等。上世纪70年代诞生了资本结构决定因素学派,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对资本结构问题的研究。随着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从公司治理方面研究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文献越来越多。Friend和Lang[7]检验了管理者自利行为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发现负债水平随着管理者持股比例增加而减少。肖作平[8]研究发现管理者持股与债务比率负相关,股权集中度与债务比率正相关。冯根福、马亚军[9]发现公司高管人员出于自利具有调节负债水平的动机。胜、宋晓宁[10]发现第一大股东比例、有无股权制衡以及高管人员持股比例与资产负债率显著负相关。华金秋、曾铮[11]发现资本结构与经营者持股比例和任期显著负相关,与经营者年薪显著正相关,与股权集中度不存在显著关系。

以往学者较多关注管理者与股东间问题对资本结构的影响。而对所有权与资本结构关系的研究,大多是从直接控股股东的角度进行的,且很少区分控制权与所有权,没有逐层追溯到终极控制人,由此也导致了研究结论的较大差异。按照终极控制权的传导机制,终极控制人才是实际掌握上市公司财务政策的主体[12],它们会如何通过影响公司的融资决策来实现自己的利益?这是一个急需研究的问题。

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Black和Scholes[13]认为破产风险的有限责任是股东采取风险型负债融资的根源。终极控制股东通过金字塔结构、交叉持股以及双重股票等方式增强自己的控制权[1,2],从被控制公司转移资源、进行掏空行为,享受风险型融资的大部分收益;但由于只拥有相对较小的现金流权,公司一旦破产,终极控制股东只需承担破产风险的相当于现金流权部分的较小损失。同时,由于金字塔结构、交叉持股等方式所造成的终极控制股东实体的隐蔽性,终极控制股东的声誉不会因公司破产而受太大影响,破产风险的大部分损失将由债权人和中小股东来承担[14]。这种收益与损失的不对称性会导致终极控制股东很少或不考虑财务危机成本,而选择风险型融资行为。同时,负债融资具有控制权非稀释效应,它不会像发行权益那样会造成控制权的稀释[15]。债权人由于不享有投票权,终极控制股东的控制权并没有被稀释。终极控制股东通过债务融资增加了可控制的资源,从而便利了其攫取行为[16]。终极控制股东在保持控制权的情况下,现金流权越小,所承担的采取风险型负债融资所带来的财务危机损失就越小,却可以享受风险型融资的大部分收益,因此就越倾向于负债融资。当现金流权较高时,对终极控制股东的激励效应增强,终极控制股东的利益与公司整体利益趋于一致,而负债资金的“滥用”会损害公司的整体利益, 进而损害其个人财富。此时,终极控制股东会倾向于降低公司负债水平。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 终极控制股东现金流权与公司负债水平负相关。

终极控制股东要控制一个公司,一般要掌握一定的控制权。能够控制一个公司的最小控制权称为有效控制权。终极控制股东实际控制权超过有效控制权的比例称为“控制权真空”[17],终极控制权比例越大,“控制权真空”就会越大。“控制权真空”的存在使得股权融资的控制权稀释效应不会对终极控制股东的控制地位造成显著威胁,也不会阻碍终极控制股东对公司资源的使用。因此,“控制权真空”的存在会促使终极控制股东倾向于股权融资方式。“控制权真空”越大,终极控制股东越倾向于股权融资,而“控制权真空”的大小是与终极控制权比例直接相联系的。同时,当终极控制权比例较低时,由于股权融资所造成的控制权稀释效应,终极控制股东就倾向于负债融资。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 终极控制股东控制权与公司负债水平负相关。

终极控制股东通过金字塔结构、交叉持股以及双重股票等方式,造成控制权与所有权的分离[1,2]。结合前文的理论分析,终极控制股东进行负债融资的收益与损失是很不对称的。尤其是当终极控制股东的控制权与所有权出现分离时,进一步降低了其所承担的破产风险成本,从而终极控制股东更倾向于采取负债融资。当终极控制股东的控制权与所有权分离程度较大时,其进行负债融资的控制权“非稀释动机”就更强烈[15]。此种情况下,终极控制股东的利益将偏离中小股东的利益,它们将倾向于从公司攫取私利(堑壕效应)。近来的研究也表明终极控制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越高,它们对公司的攫取行为就越严重[18]。终极控制股东通过债务融资扩大可控制的公司资源,再加上负债融资的控制权“非稀释效应”,终极控制股东的控制权并没有被削弱,而更多的负债便利了终极控制股东的攫取行为[14,16]。因此,终极控制股东的攫取动机越大,其增加负债融资的动机也就越强烈。

然而,随着终极控制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程度的增加,其攫取行为越来越严重,但其增加负债融资的动机并不一定总能变为现实。Boubaker[14]认为,债权人能够意识到控制股东对公司的攫取行为,并且这种意识随着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程度的增大而增强。因此,当终极控制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过高时,随着其攫取行为的增强,债权人出于债权资金安全性的考虑,会减少或不愿意对这类公司进行借贷,从而约束了公司的负债融资规模。因此,当终极控制股东的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过高时,由于债权人的这种约束,公司的负债水而会降低。总体上,公司负债水平与两权分离程度会呈现一种先升后降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 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的公司,终极控制股东倾向于采取较高的负债水平。

假设4 公司负债水平和终极控制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程度呈倒U型关系。

4 研究设计

4.1 变量设计

(1)被解释变量设计

采用账面资产负债率和市场资产负债率两个指标衡量资本结构。账面资产负债率用期末总负债与总资产的比值来衡量。市场资产负债率用市场总负债(等于账面总负债)与市场总资产的比值来衡量。由于我国存在流通股与非流通股之分,市场总资产包括市场总负债、流通股市值以及非流通股市场价值。流通股市场价值用年末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乘以流通股股数表示,而非流通股市场价值用其净资产来替代。

(2)解释变量设计

本文共涉及终极控制股东现金流权、控制权、控制权与现金流权是否分离及分离程度四个解释变量。用终极控制股东通过所有控制链累计持有上市公司的所有权比例来表示现金流权,其中每条控制链顶端对终端公司的所有权比例等于该条控制链上各层股东持股比例的乘积。而控制权比例等于控制链上最弱的投票权之和。使用虚拟变量Dummy来表示控制权与现金流权是否分离,使用控制权与现金流权之比来衡量终极控制股东两权分离程度。

(3)控制变量选择

选取公司规模、资产可抵押价值、盈利能力、成长性和行业等作为控制变量。由于本文样本不含金融保险类公司,选取制造业为基准,根据证监会行业分类标准,设置11个行业虚拟变量。由于选取2002~2006年5年的样本,以2002年为基准,设置四个年度虚拟变量。

将各变量汇总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定义

变量类型变量名称变量标识定义及计算公式

被解释变量账面资产负债率BDR总负债/总资产

市场资产负债率MDR总负债/(总负债+流通股市值+每股净资产×非流通股股数)

解释变量现金流权CR各条控制链各层股东持股比例乘积的加总

控制权VR各条控制链各层股东投票权最小值的加总

两权是否分离Dummy当控制权大于现金流权时,取1,否则取0

两权分离程度SRSR=VR/CR

控制变量公司规模Sizeln(总资产)资产抵押价值CVA(存货+固定资产)/总资产

盈利能力Profit(利润总额+财务费用)/总资产

成长性Growth(总负债+流通股市值+每股净资产×非流通股股数)/总资产

行业虚拟变量Industryj当公司属于行业j时,该虚拟变量取1,否则为0

年度虚拟变量Yeark当公司属于年度k时,该虚拟变量取1,否则为0

4.2 样本与数据来源

Du 和Dai[15]认为终极控制股东的有效控制权应在10%以上,大多数国家也将10%作为公司控制权强制披露的下限。因此,本文选取10%的有效控制权标准。以2002~2006年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并按下列条件筛选:(1)剔除控制权比例小于10%的公司。(2)剔除ST、PT公司。(3)剔除金融保险类公司。(4)剔除资产负债率大于1或小于0及盈利能力小于-50%的公司。(5)剔除资料不全公司。在此基础上共得到我国民营上市公司5年共1441个样本观察值,其中2002年190家、2003年247家、2004年311家、2005年315家、2006年378家公司。数据来自CCER和国泰安(CSMAR)数据库、上市公司年报等。

4.3 研究模型

本文采用如下四个模型运用多元回归分析依次检验上述四个假设。

BDRi(MDRi)=a0+b1CRi+b2Sizei+b3CVAi+

b4Profiti+b5Growthi+∑11j=1b(5+j)Industryji+∑4k=1b(16+k)Yearki+ei(1)

BDRi(MDRi)=a0+b1VRi+b2Sizei+b3CVAi+

b4Profiti+b5Growthi+∑11j=1b(5+j)Industryji+

∑4k=1b(16+k)Yearki+ei(2)

BDRi(MDRi)=a0+b1Dummyi+b2Sizei+b3CVAi+

b4Profiti+b5Growthi+∑11j=1b(5+j)Industryji+

∑4k=1b(16+k)Yearki+ei(3)

BDRi(MDRi)=a0+b1SRi+b2(SRi)2+b3Sizei+b4CVAi+

b5Profiti+b6Growthi+∑11j=1b(6+j)Industryji+

∑4k=1b(17+k)Yearki+ei(4)

5 实证研究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与均值差异检验

将全部样本按终极控制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是否分离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并对其均值差异显著性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终极控制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的公司账面资产负债率平均为52.18%、市场资产负债率为41.27%,均显著高于控制权与现金流权没有分离公司的账面资产负债率(46.50%)和市场资产负债率(36.23%)。说明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的公司,终极控制股东更倾向于增加公司负债水平,初步印证了假设3。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的公司终极控制股东现金流权(20.01%)远小于没有分离公司现金流权(34.87%),而两类公司控制权(分别为34.16%和34.55%)则没有明显差异。说明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的公司,其终极控制股东平均用20.01%的现金流权掌握了公司34.16%的控制权。两权分离的公司,平均分离系数达到2.48,远高于西欧和东亚国家公司的分离程度(根据Faccio and Lang和Claessens et al.可知西欧和东亚国家平均分离系数分别为1.15和1.34),这种现象加重了我国民营公司终极控制股东的攫取行为。

5.2 相关性检验

各变量相关性系数如表2所示。现金流权、控制权与账面资产负债率、市场资产负债率显著负相关,控制权与现金流权是否分离的虚拟变量、分离程度与账面资产负债率、市场资产负债率显著正相关,与前文理论分析一致。其它控制变量与资产负债率的关系也与预期一致。在上述模型所涉及自变量之间,相关性最大的是Size与Growth的相关系数(绝对值为0.435),表明其相关性一般。而其它自变量间相关系数绝对值均小于0.3,呈现弱相关。因此,上述模型各自变量基本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表2 各变量Pearson相关性检验

BDRMDRCRVRDummySRSizeCVAProfitGrowth

BDR1.000

MDR0.894***1.000

CR-0.200***-0.165***1.000

VR-0.164***-0.115***0.749***1.000

Dummy0.121***0.117***-0.410***-0.0111.000

SR0.085***0.074***-0.478***-0.176***0.271***1.000

Size0.245***0.419***0.0180.099***0.075***0.0281.000

CVA0.141***0.192***0.008-0.021-0.0040.0130.231***1.000

Profit-0.329***-0.310***0.172***0.138***-0.106***-0.047*0.138***0.094***1.000

Growth-0.139***-0.481***-0.016

-0.049-0.006-0.007-0.435***-0.165***0.106***1.000

注:*,**,***分别表示双尾检验在10%,5%和1%水平上显著。

5.3 多元回归分析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和表4。检验多重共线性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值远小于10,容忍度Tolerance远大于0.1,也说明各变量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各回归方程D.W值均在2附近,不存在自相关问题(限于篇幅,没有列示各变量VIF值和容忍度、D.W值)。

从两个表模型1可以看出,终极控制股东现金流权与账面资产负债率和市场资产负债率显著负相关,假设1得到验证。说明终极控制股东在保持控制权的情况下,现金流权越小,其进行风险型负债融资所承担的损失越小,进行负债融资的动机就越强。从两个表模型2可以看出,终极控制股东控制权与账面资产负债率和市场资产负债率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假设2得到验证。说明终极控制股东控制权越大,“控制权真空”就越大,进行股权融资的“控制权稀释效应”就越小;终极控制权越小,进行负债融资的“控制权非稀释动机”就越强。从两个表模型3可以看出,当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时,终极控制股东利用负债融资扩大其可控制资源的动机就更强烈,从而导致其负债水平的提高,假设3得到验证。由两个表模型4可以看出,终极控制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程度的1次项与账面资产负债率和市场资产负债率显著正相关,而分离程度2次方项与负债水平显著负相关。说明终极控制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程度越大,其利用负债融资扩大可控制资源的动机就越强烈,但这种动机并不总能变为现实;随着两权分离程度的增大、终极控制股东攫取行为的增强,当分离程度过高时,债权人出于资金安全性的考虑对公司负债融资的约束作用就会越来越强。公司负债水平与两权分离程度总体上呈现一种倒U型关系,假设4得到验证。

公司规模与资产负债率显著正相关,与理论预期一致。资产抵押价值与资产负债率显著正相关,说明有大量可抵押资产的公司,其借贷能力增强。盈利能力与资产负债率显著负相关,与优序融资理论相一致。成长性与账面资产负债率显著正相关,与市场资产负债率显著负相关。究其原因,主要是账面资产负债率和市场资产负债率的计算口径不一致所导致的。行业和年度虚拟变量对资产负债率也具有一定影响(限于篇幅,表中没有列示)。

表3 对账面资产负债率影响的多元回归分析

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

系数t值系数t值系数t值系数t值

常数项-0.897***-6.372-0.940***-6.668-0.920***-6.489-0.921***-6.513

CR-0.0017***-5.481

VR-0.0015***-4.735

Dummy0.0309***2.825

SR0.0125***3.156

SR2-0.0003*-1.774

Size0.065***10.1330.067***10.5210.063***9.7290.063***9.798

CVA0.110***4.0590.105***3.8520.108***3.9610.108***3.95

Profit-0.823***-14.613-0.843***

-15.047-0.857***-15.227-0.855***-15.232

Growth0.025**2.0680.026**2.1610.025**2.0540.024**2.001

调整的R20.2720.2680.2610.263

F值27.923***27.403***26.418***25.528***

注: *,**,***分别表示在10%,5%和1%水平上显著。

表4 对市场资产负债率影响的多元回归分析

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系数t值系数t值系数t值系数t值常数项-0.925***-8.284-0.962***-8.596-0.943***-8.383-0.946***-8.419

CR-0.0014***-5.898

VR-0.0013***-5.067

Dummy0.0297***3.424

SR0.0103***3.257

SR2-0.0003**-1.968

Size0.068***13.4260.070***13.8180.066***12.9140.067***13.035

CVA0.080***3.7050.075***3.4830.078***3.6030.078***3.59

Profit-0.644***-14.415-0.661***-14.872-0.671***-15.024-0.672***-15.069

Growth-0.099***-10.385-0.098***-10.248-0.099***-10.309-0.099***-10.346

调整的R20.4560.4520.4470.447

F值61.233***60.404***59.137***56.458***

注: *,**,***分别表示在10%,5%和1%水平上显著。

6研究结论

基于所有权集中或相对集中、存在终极控制股东的现实情况,以我国2002~2006年民营上市公司1441个观察值为研究对象,具体考察了终极控制股东现金流权、控制权以及两权是否分离和分离程度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丰富和完善了所有权结构与资本结构关系的研究。研究发现: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远高于西欧和东亚国家。终极控制股东现金流权与公司负债水平显著负相关,现金流权越小,终极控制股东越倾向于选择较高的负债水平。终极控制股东控制权与公司负债水平显著负相关,终极控制权越大,“控制权真空”就越大,股权融资的“控制权稀释效应”越小,终极控制股东越倾向于股权融资;当终极控制权较小时,终极控制股东为了避免股权融资的“控制权稀释效应”,倾向于债务融资。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的公司,终极控制股东会倾向于债务融资,扩大其可控制的资源,以便于其攫取行为,而负债融资便利了终极控制股东的攫取行为。两权分离程度越大,终极控制股东的这种动机就越强。但是,当两权分离程度过高时,随着终极控制股东攫取行为的增强,债权人出于资金安全性的考虑,对公司负债融资的约束作用会越来越强。公司负债水平与两权分离程度总体上呈现一种倒U型关系。

参 考 文 献:

[1]La Port R, Lopez-De-Silanes F, Shleifer A. 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J]. Journal of Finance, 1999, (54): 471-517.

[2]Claessens S, Djankov S, Lang L H P. The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in East Asian corporation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0, (58): 81-112.

[3]Faccio M, Lang L H P, Young L. Dividends and expropriation[J]. American Economy Review, 2001, (91): 54-78.

[4]Faccio M, Lang L H P. The ultimate ownership of Western European corporations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2, (65): 365-395.

[5]Claessens S, Djankov S, Fan J, et al.. Disentangling the incentive and entrenchment effects of large shareholdings[J]. Journal of Finance, 2002, 57(6): 2741-2771.

[6]Modigliani F, Miller M. The cost of capital, corporate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8, 48(3): 261-297.

[7]Friend I, Lang L H P. 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impact of managerial self-interest on corporate capital structure[J]. Journal of Finance, 1988, 47: 271-281.

[8]肖作平.股权结构对资本结构选择的影响[J].当代经济科学,2004,(1):1-7.

[9]冯根福,马亚军.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自利对资本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4,(6):16-22.

[10]胜,宋晓宁.股权结构影响下的上市公司融资倾向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12):81-87.

[11]华金秋,曾铮.基于三方理论的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3):80-83.

[12]王化成,李春玲,卢闯.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1):122-127.

[13]Black F, Scholes M. The pricing of options and corporate liabilitie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3, (81): 637-654.

[14]Boubaker 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wnership-control structure and debt financing: new evidence from France[J]. Economica, 2005, 9(3): 5-38.

[15] Du Julan, Dai Yi. Ultimate corporate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capital structures: evidence from East Asian economies[J]. Corporate Governance, 2005, 13(1): 60-71.

[16]Bunkanwanicha P, Gupta J, Rokhim R. Debt and entrenchment: evidence from Thailand and Indonesia[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8, (185): 1578-1595.

第3篇:控制与决策范文

摘要:本文结合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特点,针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深入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 :高校;内部控制;障碍;对策

一、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概述

1.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是指经济单位和各个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一种相互制约的业务组织形式和职责分工制度。

内部控制的目的在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2.高校内部控制的含义和本质

高校内部控制是高校为了有效进行各项活动,保护各项资产安全,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及时发现并纠正财务活动中发生的欺诈行为,预防各种风险的发生,从而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控制方法和手段。总的来说,高校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实现自我检查、自我调整、自我制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一方面有助于保护高校各项资产安全、会计信息真实,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使高校的各项行为能够在不违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下进行。

二、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现状问题及障碍

1.高校对内部控制认识不足,意识和观念淡薄高校对于内部控制没有足够的重视,高校管理者缺乏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在各项工作运行中有所顾忌,认为内部控制会影响自己的权威。会计人员素质偏低,有时候会计人员身兼会计职务和稽核职务,无法实现财务内部牵制作用,会计基础工作薄弱。高校思想中缺乏内控观念,所以会在实施中难以让人满意。

2.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有效性与主动性

随着高校投资主体和筹资管道的多元化,创收收入日益增多,但高校内部控制只重视学费收入的管理,而忽视创收收入的管理,容易滋生“小金库”的现象,这就使得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完整有效性,控制范围狭窄,有很强的随意性。同时,伴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深入,很多高校盲目建立新小区,引进新的科研项目,兴建各种硬软件,资金不足就举债,又没有良好的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机制,使得高校内部控制之中缺乏主动防范性,不能够避免债务危机发生的危险。这种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完善性,严重滞后于高校发展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没有制定出合理标准,让高校在财务控制中显得落后,在风险来临时无法应对。

3.高校内部控制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关于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法律,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内部控制相关的法律法规将过多的研究放在企业内部控制上,忽视了高校这一重要群体,一直以来高校涉及内部控制的法规是以部门规章为主。不仅使得高校管理者逃避内控法律责任,而且在涉及高校内控违法时由于违法成本低,达不到强化高校内部控制的作用。内部控制有效发挥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支持,如果没有专门对高校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作为指导,内部控制的实施就会变得盲目和随意,也就难以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

4.高校没有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

内部审计通过对单位内部经济活动及其经营管理制度的监督检查,对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制度,按照审计工作规范,揭示本单位的违法乱纪行为,维护本单位的经济秩序,通过制止违规违纪现象,保护国家和本单位的财产和各项利益。而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并没有充分发挥出这一职能,首先他们的独立性就不够,它经常挂靠在高校的纪检部门不能行使自己的独立职能,同时又隶属于学校的财务处,自然不能有效发挥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功能。其次高校内部审计都是听从领导安排,忽视自身的自主权利一味听从指示,也不能及时发现内部财务风险。

三、解决高校内部控制障碍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观念和意识

高校应当树立内部控制意识,即预算控制意识和风险控制意识,高校在其发展中也存在着教育培养成本提高或教育资源浪费等风险,特别是各高校加速扩大规模,扩建校区等带来的巨额贷款等风险。因此具有了风险意识才能在这方面防止风险的发生。领导层应当树立起“打铁先需自身硬”的观念,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负责高校财会管理人员,应当加强自身职业素质,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定期组织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内部控制能够更好地、更全面的贯彻落实。

2.构建科学的内控管理和问责机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高校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在内部控制主要是财务控制中,应该将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科学划分,有序进行,保证内部控制的工作顺利进行,设立监督小组监督好每个环节,根据内部控制的情况进行奖优罚劣,设立绩效评价体系,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所有的内控工作进行开和评估,构建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部门和个人进行表扬,对违法违规者加大处罚力度。高校在各项管理工作中都应当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应当建立一套适用于高校内部控制的法规,来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3.建立合理的内部审计制度

内部审计作为高校辅助管理部门,一般都设立“审计处”,作为一个单独的部门应当从财务处中分离出来,内部审计应当对财务部门以及整个单位负责,对于一些弄虚作假的欺诈行为及时查找及时纠正,从源头上对高校的各项财务支出收入及各个会计报表进行审查。同时,内部审计应当自主发挥选择权,不受高校高层领导的安排,独立的进行审计,面对日益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日益复杂的审计对象,成立审计监督小组,使内部审计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

4.强化高校内部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是高校进行管理的基础条件,高校要注重内部控制职业人才的培养,注重提升相关人员的技能,定期组织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度准则,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培养其责任意识,提高其综合业务水平,避免在工作中出现重大的错误,提升其思想道德境界,树立尽职尽责、爱岗敬业、守法奉公的高尚品质。注重以人为本,强化内部控制环境,为高校内部控制中的各项工作奠定基础。

四、结束语

高校内部控制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对于高校能够在今后的发展中起到关键影响作用,完善高效的内控制度能够促进高校的发展。虽然我国高校的发展已经在体制和管理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高校内部控制中目前还存在诸多障碍,应当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出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以此更好发挥高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东亮. 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 中国流通经济,2011,04:119-122.

[2]吴雪娟. 我国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4.

第4篇:控制与决策范文

关键词:成本控制,预决算,项目,办理策略

企业的经济效益=工程决算总产值-成本总值;工程决算总产值=(施工图纸造价+变更签证会审造价+施工组织设计造价+材料差价)×决算率。从以上两个公式可以看出,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做好项目的成本控制以及预决算管理。

一、项目成本控制

项目成本作为一个完整项目的一部分,对于项目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怎么可以降低项目的成本来提高经济效益呢?我认为根本的方法就是要学会“开源节流”。具体如下:

1.1材料的控制

施工项目中,关于材料的控制主要从材料的价格以及质量上来控制,严把这两关,对于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影响。

1、材料价格控制:

项目的材料关要经过各个关卡认真把守。在这里主要的负责人是材料主管,顾名思义,材料主管就是为项目选择合适的材料,最大限度的降低项目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在这里有以下几种材料价格控制的关卡。

(1)购买材料前,材料主管应该提前做好市场调研,将市场的材料价格尽数的记录下来,并统计分析。

(2)在材料使用前,各个施工单位应该提出使用材料计划,包括材料的规格型号及数量,经上级领导审查签字后,方可交予材料主管进行采购。

(3)在材料主管购买材料的过程中,至少应该多找几家厂商,通过价格对比,来将初步价格确定后,向项目经理汇报材料预算价格,待项目经理征询预算主管后,预算主管给出签约合同,对于价格较高的材料报给公司总经理,通过后方可签订材料采购合同。

(4)在材料购买成功后,进入库房的时候,应由专业质检员负责验收货物的质量,库房管理员负责验收材料的数量,并做好记录。

例如,某煤矿要购进锚固剂,由于项目部提前做出了所需锚固剂的计划,供销部根据此计划,又对市场上的锚固剂价格进行了严格的把关,最后用15万元的成本购买了17万的量。最后为企业节省了2万的成本

2、材料的质量控制

(1)在材料主管看好材料之后,在与厂商交易前,应先提供样品给专业技术员,经过现场确认后,方可进行商务洽谈。

例如,某煤矿需要购进井下使用的锚固剂,为了节省成本,购进了便宜的货物。由于厂商为了降低损失,偷偷的将过期的产品更改了生产日期。致使企业损失了20万的成本。

1.2劳务成本控制

(1)班组的选择,劳务班组最好能够选择熟悉的并且认识的。一经选择之后,应由项目经理负责确定,对于特殊工种的需上报总经理批准。

(2)劳务班组价格控制,劳务班组价格的控制需根据市场价格制度决定,不选择报价最高和最低的班组;各种专业工种的价格,需根据造价师提供合同约定的价格以及定额价格给项目经理。

(3)劳务班组价格及各种专业工种的价格,最后由项目经理综合市场报价,班组的报价以及预算合同价格,确定后,给出最终价格。

(4)再以上劳务价格确定之后,由成本核算人员进行分析,最后确定劳务成本。

综上述,对于成本控制,最有效办理策略就是一切材料的价格和质量以及班组都要严格按照规范流程实施;每月对于洽谈变更进行汇总,最后为决算提供数据依据;每月材料主管负责给成本主管提交材料采购计划及资金使用状况,预算主管给成本主管提交每月施工的产值,财务会计提交日常费用及资金支付状况,由成本会计根据各收入及支出,做成本核算提交工地负责人,最后申报公司总经理。

二、项目预决算管理

2.1 变更签证会审办理

(1)设计变更

设计变更是工程结算的重要依据,主要由设计、监理、施工单位等部门提出。因此,对于设计变更可以通过与设计、监理、施工单位等一起协商来决定。这样即可以解决工程项目的需要,也可以降低成本。例如,某工程的基础垫层设计变更,仅仅变更设计就使得其增加了造价十五万元,降低了成本五万元。

(2)经济签证

经济签证也是工程项目结算的重要依据,同样也是由监理、施工单位等提出。与其一起协商提出合理的经济签证,同样也可以解决工程的需要,来降低成本。例如,某工程的大理石垫层设计一般为一百二十毫米至一百五十毫米。但是在实际施工中至少用了一百五十毫米的垫层。仅仅是这一百五十到二百毫米的垫层签证就使得其增加了造价一百万元,降低了成本二十万元。

(3)图纸会审

除了以上两种变更及签证外,图纸会审也是预决算的一部分。主要由施工单位编制。合理的图纸会审也可以满足工程的需要,增加造价降低成本。例如,某工程的图纸会审中,将毛石混凝为了普通的混凝土做基础。增加了造价十万元,减低了成本十万元。

三、预决算原则

3.1 预决算利益原则

经过多年的总结,造价、决算率和工程决算总值有着很密切的内在联系。造价的实质是企业按工程实际确定的造价;工程决算总值是企业提供劳务、材料后取得的货币收入应收款;而工程决算率则是工程决算总值与工程实际造价的比例。

因此,企业提高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两条原则是,提高工程实际造价和提高工程决算率。

3.2 预决算的编制

(1)编制方法

根据有关依据,计算出与工程项目相关的直接费用,然后按照相关的规定得出工程造价;

(2)预决算编制的程序

1),收集有关的基础资料,熟悉定额相关要求;2),对编制预决算的依据加以熟悉掌握;3)深入施工现场,对现场情况加以掌握;4)熟悉工程的计划内容,按顺序进行计算;5)最后编制预决算书。

3.3 预决算的态度

在预决算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不同的人、事,不同的工程、不同的监理、不同的审计人员。因此,要针对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做到难办的后半,好办的先办。总之,对待他们既要据理力争又要谨慎小心,态度谦虚和气。要虚心求教。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预决算时要摆正态度,将准确率保持在96%以上,做到活学活用。

3.4 技巧的应用

预决算不是简单的加减法,其中有很多的数据,信息。一定要运用一定的手段技巧。用足用好定额,会从中寻找定额漏洞,为企业争取经济利益。例如,竹篱笆防护栏,本来仅仅给0.5的系数拆口,后来对相关的业主,监理及审计陈述了现场实际情况并征得同意全给。这就增加了十万元的造价。

总之,做好项目的成本管理与预决算,不仅要牢牢把好材料的质量控制和价格控制,还要控制好材料成本。更重要的是项目的成本管理与预决算还要讲求技巧的应用。面对形形的人物事,要端正态度,灵活运用预决算技巧,做到预算准确,活学活用。

参考文献:

【1】郭庆华;韩福臣.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原则与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0(05)

【2】韩贵新.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与管理措施[J].当代经理人.2011(11)

【3】张永刚;张杰;康利君.谈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J].工程质量.2010(03)

【4】张小黑.关于建筑工程造价预决算审核的思考[J].山西建筑.2012(21)

第5篇:控制与决策范文

关键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失效;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2-0225-01

引言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的主要职能是核算与监督,但当前,我国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在会计管理、财务监督方面做得并不到位,使得其出现了很多内部控制失效、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更不用说使内部控制达到《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有助于企业战略实现这样的职能了。企业是一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细胞,中小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拉动了对市场极大需求,我国企业在近年来也随之得到了蓬勃发展。然而在各类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相关财务制度还不是很健全,因此,分析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原因并找出其解决对策是当前我国财经实务界需要面对地重要课题。

一、当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失效的原因分析

(一)内部控制与会计制度体系建设不完善

企业的生产经营与日常管理需要有健全的制度保障,而健全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是做好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基础。我国目前很多企业并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这也造成了企业财务管理混乱、费用支出无效等情况的出现。而某些建立了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单位,其制度也并不完全符合《会计法》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就必然造成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效率低、会计核算体制不健全、监督管理制度缺乏、企业自上而下并不按照制度办事的境况,而最终导致企业效益低下,无法在新一轮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二)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未得到严格掌握

会计基础工作是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基础与出发点。但现实工作中,一些企业在会计工作方面做得很不好,远未达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以一些中小企业的资产盘点事宜为例,如账目记载不规范,忽视期末盘点程序。主要问题集中在盘点过程的不规范以及与账目记载的不相符上,导致库存实际数量与账目数量不一致,进而引起一系列的生产与销售风险。又如一些企业的成本管理制度不是非常完善,在成本管理上面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而成本是企业利润的直接决定性因素,一旦失控,将直接导致企业亏损。

(三)企业的会计人员态度不够严谨

近些年来,高等教育在我国渐渐开始普及,我国的会计人才队伍的规模也得到了极大提升。但是,专业的会计人才却是良莠不齐。而一些企业对于会计人员的培训也过于形式化,没有达到真正提高企业会计人员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目的。例如,一些企业的会计人员并不具备相应的会计从业资格,但是由于裙带关系却能够上岗。所以,由于会计人员自身的问题产生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也就无法避免。与之同时,一些财务人员对于内部控制没有正确认识,没有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意义,抱着内部控制与企业业务关联不大的心态;一些公司对相关人才的内部控制培训工作也缺乏积极性,导致他们的自身素质不足、知识不过硬,难以适应这愈来愈复杂的财务管理工作,内部控制的效果微乎其微。

二、解决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失效的对策

(一)完善各项会计制度与内控制度

企业有其自身的业务特点,其业务环节较多,其主要业务有与销售有关的收款业务循环、与采购有关的付款业务循环、投融资业务循环,在资产管理上则有固定资产、库存现金等多种资产类型,较为复杂。因此,企业应建立制订各项会计制度与内控制度,要本着可操作性与经济性原则,制订并逐步完善各项会计制度与内部控制。财务部作为相关制度的牵头者,不但要积极分析急需完善的制度,急需修订的制度,更要督促企业领导者、管理者、关键岗位员工的制度执行。具体来说,在内部控制的设计方面,要着力于建立职务分离制度,对不相容职务进行分离,明确职责权限,建立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内部制衡机制。做好分权授权工作,根据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责任与义务,应做好分权与授权,使各部门、各岗位各司其职。

(二)结合各项具体业务完善会计基础工作

各企业都应该按照《会计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相关指引建立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制度的制定除了需要符合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外,还需要符合本单位自身状况和发展条件。只有建立了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减少日常业务的不规范行为,使各项风险点得到控制。仅仅完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并不能完全提高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的执行效率,还需要辅以较强的对财务会计的监管能力。单位只有提高员工的监督意识,发挥员工的能动性,才能促进财务会计管理走向规范化道路。

(三)提升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

会计人员即从事会计工作的专职人员,主要职责是执行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内部控制的相关职能,拟订本单位办理会计事务的具体办法、经济计划、业务计划,考核、分析预算、财务计划的执行情况等等一系列与经济相关的管理、监督等工作。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与我国经济建设能否更好更快发展密切相关。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也要求企业具有人员配置齐全、分工合理的财务机构,只有建立了较为完善、健全的财务机构,才能保证财务的独立核算和基本会计职能的有效落实。

结语

随着经济和科技不断发展,信息成为了竞争的关键要素,而财会信息更是人们从事各项经济活动的重要依据。但当前,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内部控制环节还很薄弱,市场竞争力也随之缺乏,致使一些公司盈利状况颇为不善,生存危机一触即发。因此需要从财务内部会计控制入手,分析其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加以解决,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刘秀云.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9).

第6篇:控制与决策范文

关键词:投资估算 价值分析 项目决策

1 项目在决策阶段的投资

一个建设项目从投资意向开始到投资终结的全过程,大体分为四个阶段:项目决策阶段;准备工作阶段;实施阶段;项目总结阶段。项目策划和决策阶段的工作是投资项目的首要环节和重要方面,对投资项目能否取得预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起着关键作用。

投资估算是在项目决策阶段,对项目的建设规模、工艺和工程方案、项目进度计划等进行研究并初步确定的基础上,估算项目投入总资金的过程。

按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的划分,项目投入总资金由建设投资(含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两项构成。投资估算时,需对不含建设期利息的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各项内容分别进行估算。投资估算的具体内容包括:建筑工程费、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安装工程费、工程建设其他费、基本预备费、建设期利息及流动资金等。

2 工程投资估算编制的基本原则

2.1 投资估算的具体内容

a建筑工程费;b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

c安装工程费;d工程建设其他费用;e基本预备费;f建设期利息;g流动资金。

可用公式作如下表示:

不含建设期利息的建设投资=a+b+…+e

建设投资=不含建设期利息的建设投资+f

建设投资=静态投资+动态投资

静态投资=a+b+…+e

动态投资=f

项目投入总资金=建设资金+g

2.2 投资估算的深度要求

由于不同阶段工作深度和掌握的资料不同,投资估算的准确度也就不同。随着工作的进展,工程造价会不断深入,准确度会逐步提高,从而对项目投资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项目前期的不同阶段对投资估算的允许误差率如下(如表1):

2.3投资估算编制的依据及重要性

建设投资估算的基础资料与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拟建项目的工程方案及工程量;(2)专门机构的工程建设项目估算办法和费用标准,及政府部门的物价指数;(3)专业机构的建设工程造价费用构成、计算方法、计经指标等。

投资估算的作用可以概括如下:(1)投资估算是投资项目建设前期的重要环节。(2)是满足工程设计招投标及城市建筑方案设计竞选的需要。

3 投资估算编制的基本方法

3.1 建设投资简单估算法

(1)比例估算法;(2)生产能力指数法;(3)朗格系数估算法;(4)投资估算指标法。

投资估算指标分为单位工程指标、单项工程指标、项目综合指标三种。建设项目综合指标一般以项目的综合生产能力单位投资表示。单项工程指标一般以单项工程生产能力单位投资表示。单位工程指标按规定应列入能独立设计、施工的工程项目的费用,即建筑安装工程费用。

3.2 建设投资分类估算法

分别估算各单项工程的建筑工程费、设备及购置费和安装工程费;在汇总各单项工程费用的基础上,估算工程建设其他费;估算基本预备费和涨价预备费;加和求得建设投资(不含建设期利息)总额;最后再根据项目的资金筹措方案计算建设期利息。以上加总求和即得出项目总投资估算。

其中,建筑工程费的估算方法有单位建筑工程投资估算法(单位建筑工程量投资*建筑工程总量)、单位实物工程量投资估算法(单位实物工程量投资*实物工程总量)和概算指标投资估算法。前两种方法比较简单,后一种方法要以较为详细的工程资料为基础,工作量较大,可根据具体条件和要求选用。

4 决策阶段投资控制理论探讨

价值工程(value engineering,缩写为ve)又叫价值分析,它要求以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实现工程的必要功能。其表达式为:价值=功能(效用)/成本(费用)或v=f/c 这个定义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1)ve研究要从降低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life-cycle cost,简称lcc)的角度来提高研究对象的价值。ve研究要重视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而不是仅考虑建设成本。价值工程的目的是以研究对象的最低寿命周期成本,来实现使用者所需功能。实施价值工程,可以避免一味的降低工程造价而导致研究对象功能水平偏低的现象,也可以避免一味的提高使用成本而导致功能水平偏高的现象,使工程造价使用成本及建筑产品功能合理匹配,节约社会资源。

(2)价值工程的核心是对项目进行功能分析。通过功能分析,删除过剩的功能和不合理的功能要求,加强不足功能,把节约成本放在有效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功能分析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功能的数量化,把定性指标转化为定量指标。

(3)价值工程是一种依靠集体智慧所进行的有组织的系统工作。进行价值工程研究,要组织各方面人员参加,并提出技术方案,吸取各方面的经验,把方案优选和方案改进结合起来,达到提高价值的目的。

价值工程本质上是以功能为中心来规划某项工作,其目的有以下几方面:

①实现必要功能,剔除多余功能。

②求得必要功能与成本的最佳匹配。

③使各部分的功能寿命大体一致,以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一般来说,提高产品的价值,有以下五种途径:提高功能,成本降低。这是最理想的途径;保持功能不变,降低成本;保持成本不变,提高功能水平;成本稍有增加,但功能水平大幅度提高;功能水平稍有下降,但成本大幅度下降。

5 结语

建设项目一般周期长、投资大、风险也较高,而且建设项目具有不可逆转性,一旦投入资金,工程建起来、设备安装起来了,即使发现错了,也很难更改,这样势必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和浪费。因此,投资估算是投资项目建设前期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编制投资估算、进行价值分析是有效提高建设项目竞争力、优选项目方案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第7篇:控制与决策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项目;决策阶段;经济分析;成本控制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房地产开发项目决策分析不当对成本造成的影响

1.开发成本受经济形势的影响

因为经济形势的变动给房地产开发商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比如像:市场需求、购买力、汇率等等方面。从最初的可行性研究到最终的楼盘上市,中间间隔很长的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内,市场需求会发生很大的变动,消费者需求等各种因素的变化会直接导致投资收益与预期计算偏离很远。

2.开发成本受法律政策的影响

对房地产开发商影响最为直接的是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法律政策风险是指一个国家所处的国际国内政治环境变动以及相应的法律政策调整,造成房地产开发商经济上的损失。货币正常的松紧直接影响到项目的开发,从而影响到企业项目开发所需的成本费用。

二、完善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决策经济分析的措施

1.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

规划评估指标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土地面积、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交通、公共设施配套等等因素。在进行设计方案的评比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性价比、经济性以及环保、格调等等各个细节问题。在进行经济评价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财务评价和综合评价,每个评价指标所包含的因素都对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成本存在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适当的提高建筑平均层数和建筑密度,控制适当的建筑容积率,可以减少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单位造价,同时节约用地,从而能有效降低整个项目的建设资金。

2.规划方案的优选

要想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必须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研究之后,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保证能满足使用功能与生产要求的双重前提下进行技术和经济的有效整合,制定出多个方案进行比较,从中选出最优方案。在进行比较方案的优选工作时,一定要注意各个方案之间的可比性,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经济评价指标作为比较选择过程的参考指标。

3.尽可能地提高项目抵御风险的能力

房地产市场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资金的使用量非常大,市场的任何波动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都会直接给房地产项目的收益造成严重的影响。这就要求开发商在投资决策阶段通过对影响项目投资效果的社会、经济、环境、正常和市场等因素的分析,了解各因素对项目的影响性质和程度,帮助投资者根据房地产项目风险的大小和特点确定合理的投资收益水平,提出有效的控制风险的方案,有重点的加强对投资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4.采取多样化组合投资

作为房地产开发企业需要将资金有选择的投资到不同类型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上,针对不同收入层次的居民建造不同类型的住宅、写字楼或者娱乐场所等,以减少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不同类型的房地产在开发的过程中风险也是不同的,对应收益高低也存在较大的差别。一般情况分析,开发项目收益率相对较高的对应风险也大。所以,如若将资金投入到不同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可以将整体的风险降低,最终获得的是一个相对平均的收益。

三、对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有效成本控制的方式

1.转嫁风险

首先,可以向保险公司进行投保,以缴纳保险费为前提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由保险公司承担风险。但是,保险公司虽然是一种及时、有效且合理的实施经济补偿的方式,但是保险的使用方位是有限的,而且在最初交的保险费金额也是非常大的。所以,通过保险转嫁风险并不能解决一切风险。

其次,以合同的形式将开发风险转嫁给其他的经济单位。比如在房地产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可以将部分危险性极高的工作转包给经验丰富的施工单位,这样也是变相地减少了自身的风险。

2.透过目标成本控制方案进行投资决策

开发企业在进行房地产开发项目前都要有可行性研究,如果盲目进行投资,不仅使企业的利润得不到很好的保证而且极易导致企业的亏损,严重者会导致企业的倒闭。因此利用目标建筑成本控制方案来进行投资决策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在立项以前,要经过反复测算,在确定建筑成本的总额比建筑成本控制数低之后,才能确认这个项目是可行的。如果高于建设成本控制数,则表示未达到利润的期望值,该项目不可行。通过系统全面的测算,能够确保企业开发项目的目的性,减少因盲目开发而给企业带来的经营风险和不必要的开发成本。

3.做好前期预防工作

将前期预计有可能发生的损失直接摊入到日常经营成本中,这样也是变相控制成本。比如,近年来出现的自保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但是这种手段的选择与实践必须要在遵循法律规定的前提之下进行,同时也收到自身经济实例的制约。

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决策的分析和成本控制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为了使提出的决策更为合理,可实施性更强,必须要综合财务数据方面的估算和预测。在此尤须注意的是,在具体评估预测过程中,应尽可能的因不同人、不同方法而造成的估算预测结果的不一致性,或者差异过大。因此,在经济的分析过程中,应该明确其中不确定因素,尽可能充分地估计到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从而加强决策的可靠以及控制成本。

参考文献:

[1]胡晶,赵彩霞,文安福.浅析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工程施工中的成本控制[J].商业经济,2008(10).

[2]张树枝.浅析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02).

第8篇:控制与决策范文

关键词:控制权 现金流权 融资结构

企业来说,各项经营活动都需要资金,企业要在合适的时机选择合理的融资方式筹集资金,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使用功效,保障企业发展的同时实现经营目标。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相关概念。

1.控制权、最终控制权与现金流权。本文所述的控制权侧重于以股权为基础构建的对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等方面施加的影响力,涉及企业的经营策略、投融资决策、管理层任免等。最终控制权也称为实际控制权,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是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这是直接方式;二是间接方式,主要形式为金字塔持股、交叉持股或双重持股。间接方式下控制权和现金流权将分离,形成股和权不对等的现象。现金流权即现金流量权,它衡量的是最终控制人的所有权,即能获得经营所得的份额。理论上股权和现金流权是对等的,但实际上部分股东获得的现金流权是控制链条上所有股权的乘积。

2.融资结构。融资结构是指企业所筹集资金总额中各类型资金的构成和比例关系。换句话说就是资金的来源和数量,即自有资金、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等。其中自有资金包括折旧和留存收益等;债权融资来源于银行、民间和政府等;股权融资主要是股票上市和增资扩股等,最终形成企业的自有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

(二)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概述。

1.分离形式。(1)双重股权方式。双重股权方式下,公司发行两种投票权的股票,形成投票权和股权的分离。即有些股票的投票权要大,实践中还包括投票权较小的股票。该种方式在部分欧洲国家较为常见,但在许多国家是禁止发行双重股票的。(2)金字塔控股方式。通常最终控股股东处于金字塔顶端,沿着金字塔的层级逐级控股,纵向延伸至最低级的公司,实现以最少的资金控制最多资源的目的。金字塔的层级越多,链条就越长,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就越严重。该种方式在我国被广泛采用,但是要满足相关条件和规定。(3)交叉持股方式。如果控制链中两家公司互相持有对方股份就属于交叉持股,它指的是集团内纵横交错的所有权链接关系,最终会增强最终控制人的权力。一般情况下,交叉持股的比例都不高,而是侧重于多家公司交错持股。

2.分离度测量。本文所述控制权为最终控制权,一般以各控制链中最小值之和为衡量标准;而现金流权则以链条上各持股比例的乘积来度量,如果存在多链条时需要求和。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差值即为两权分离度。举例说明如下:某上市公司n中25%的股份为股东m直接持有,则股东m作为该公司的最终控制人其现金流权和控制权均为25%。假设该股东还持有另一上市公司g40%的股份,而g又持有n35%的股份,则股东m的控制权为25%+min(40%,35%)=60%,现金流权为25%+40%×35%=39%,分离度为60%-39%=21%。

二、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一)有关两权分离的研究现状。有关两权分离理论的研究最早起源于欧洲国家,大都集中在最终控股方面。在我国,由于上市公司关于最终控制人的数据难以取得,因此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晚,具体研究包括最终控制人的两权分离度对公司绩效、会计透明度等的影响。

对于国有上市公司来说,在经历了股权分置改革后其控制权和现金流权也发生了变革,国有股由原来的绝对控制转变为相对控制,控股比例大幅度下降,为控制权转移市场的创立创造了条件,给公司的有效治理带来了积极影响。据统计显示,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不断推进,公司的股权制衡水平仍然不足。现代公司理论中认为要想遏止控股股东的独占行为、提高公司的经营绩效必须提高股权制衡程度,维持差异不大的股东持股比重,但这也会形成经理人过度控制的现象,最终使得公司的成本加大。

(二)国有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研究现状。综合各学者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大多数的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债权融资比例不足2%,与占绝对地位的股权融资相差甚远,而内部融资仍然被大多数公司所忽视,是众多融资方式中规模最低的。股权融资愈发壮大与上市公司不断的增发配股、未上市公司争取上市获得初发股权等息息相关,公司都依赖这样的融资方式吸引投资者,会导致公司错过优良的投资项目。另外,该种融资结构下公司没有财务杠杆效应,对公司来说也是一种损失。由此看来,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优序理论相悖,前者重视股权融资,而后者认为应先内部再外部、先债权后股权。具体原因有:“一股独大”现象严重导致市场上流通股较少、中小股东利益受损以及派发股利不合理等;经理层基于自身利益等因素会限制债权融资规模;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约束,股权融资标准过低;债券市场发展缓慢,法律约束尚不健全,再加之审批障碍使得公司对债权融资避而远之。

三、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文以2012年上交所和深交所A股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经过筛选剔除并整理之后得到最终样本32个,对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回归分析,其中涉及到的公司控制权和现金流权比重数据均来自公司年报并经手工整理。

(二)变量解释。见表1。

(三)研究假设和模型构建。最终控股股东会在控制权稳定时偏向股权融资,在控制权不稳定时偏向债权融资,会产生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因此提出假设1:公司资产负债率会随着最终控制权的增强而降低。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差值越大意味着两权分离程度增加,此时最终控股股东会倾向于债权融资,既能保证控制权还可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反之最终控股股东要想获得高控制权就需要较高的现金流权,会选择股权融资来规避风险。因此提出假设2:两权分离程度越大,公司的资产负债水平就越高,二者呈现正相关关系。对于公司规模提出假设3:负债比率会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而增大。因为规模越大需要的资金越多同时规避风险的能力越强,而债权融资相比股权融资来说融资较快并且容易得到债权人信任。一般来说获利能力较高的公司其留存收益也会增加,理论上会依赖于内部融资,就会形成较低的负债率。由此提出假设4:获利能力会反向影响负债水平。具体模型如下:

LEV=β0+β1CR+β2SEP1+β3SIZE+β4ROE+ε

(四)实证结果分析。

1.描述性统计分析。笔者对样本公司的最大股东持股比例进行统计,发现95%以上的国有上市公司最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20%,经过股权分置改革以后,大约1/3以上的国有上市公司该比例超过50%,呈现出一股独大现象,形成绝对控股模式,而余下2/3为国有相对控股模式。根据表2数据可以得出,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两权分离程度较小,资产负债率的平均值为57%,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比例平均为43%,公司规模和获利能力的波动性都比较小。

2.回归结果分析。根据表3结果可以看出本文所构建的模型拟合优度不错,看DW值说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问题,由F和Sig的值可知模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回归效果较好。根据表4中t值说明潘多模型没有多重共线性问题,下页图1中散点位置均靠近直线,说明资产负债率和最终控股权存在紧密联系。通过观察表4中相关变量的相关系数可以得知:CR和ROE反向影响公司的资本结构,SEP1、SIZE与公司的资本结构呈现正向变动关系,最终的研究结果与前文所做假设基本吻合。

四、政策性建议

结合实证研究结果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速发展债券市场,创新债券种类,实现债权融资多元化。当前我国有关发展债券市场的相关法律制度不仅缺失而且低效,导致债券市场发展放缓,弱化了公司的外部控制,股权融资仍然是投资者的首选方式,不利于融资结构的优化,因此要加快债券市场的创新发展,做出更多对投资者有利的规定。此外,债券种类有待改善,如增加相关衍生品并提供有利条件,给投资者较大的选择空间,最终达到优化融资结构的目的。

(二)构建有效的股权机制,重视并保护中小股东权益。我国国有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倾向一时难以改变,而股权机制有效与否、股权结构合理与否都直接影响着上市公司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上市公司必须重视股权结构的调整。此外上市公司的中小股东往往没有话语权,多数是由终极控股股东决策,一定程度上来说不能代表整体利益。基于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改善:创新体制使国有股在可控范围之内,改善“一股独大”的局面;将控制权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充分发挥投资者效用;缩小两权分离程度,减少对中小股东利益的损害,同时重视独立董事的话语权和监管权;联合众多利益相关者加强对公司的内外监管等。

(三)完善融资风险预警和破产机制,加强对风险的监管力度。目前我国有关风险的监管机制尚不健全,监管力度也不到位,必须进一步完善。首先可以通过融资风险预警运用相关财务指标对上市公司有关的财务数据进行测算分析,揭露上市公司的融资风险,使上市公司提前做好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将损失降到最小。其次我国国企存在成本意识不强、终极控股股东过度维护绝对控股权和破产后政府干预过多等现象,使其置破产风险于不顾,最终影响了上市公司应对破产的能力。S

参考文献:

1.程仲鸣.终极控制人的控制权、现金流权与企业投资――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投融资管理,2010,(8).

2.冉茂盛,彭文伟,黄凌云.现金流权与控制权分离下的企业R&D投资[J].企业管理,2010,(1).

第9篇:控制与决策范文

关键词:电力工程;造价;管控;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电力工程的特点是具一定规模、成本投资大、技术要求高等,导致工程工作难度大,如果在各个环节上缺少科学系统的程序,没有系统的工程管理标准,企业的决策者将很难做好工程项目的准备工作。所以,企业必须完善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利用这套科学规范的体系对工程项目中的每个环节进行监督管理。

1、电力工程造价管控的基本原则

1.1、事前主动控制

工程造价控制不仅要反映施工、发包、设计和投资决策,还应积极主动地影响施工、发包、设计和投资决策,对其进行主动控制。

1.2、以设计阶段为重点

长期以来,人们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只注重施工阶段及预、结算的审核,却往往忽视了对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然而,设计阶段对工程项目投资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1.3、实行动态管理控制

制定目标成本,同时对作业过程进行动态跟踪控制,动态地比较实际成本及目标成本,严格审核各项费用支出,一旦产生偏离立即采取措施进行纠偏,同时采取对节约投资的有力奖励措施。

2、电力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2.1、项目投资管理与审批存在着漏洞

目前在电力工程项目中,其工程造价涉及到多个部门,如设计、施工及建设等单位都与造价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就导致工程造价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批钱与给钱、用钱与还钱都处到分开的状态,即不是由一个单位来进行实施,而且在工程造价控制上与这些单位在利益上拄钩的程度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就导致与单位利益拄钩程度较大的单位就在造价管理上严格一些,而与单位利益关系不大的单位则对造价管理则较为忽视,在基木建设投资管理工作中没有一个权威的部门来负责,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多头管理的情况,但到有棘手事情发生时则又处于无人管的状态,所以长期以来电力工程造价管理都处于实报实销的状态,不利于对造价进行控制。同时在投资项目审批环节也存在着较大的漏洞,部分单位为了获得项目,不惜人为的进行漏标或是降低投资,这样降低审批额,而在项目通过审批后,则再追加投资,从而导致投资处于失控状态。

2.2、设计阶段电力工程造价的管理及控制存在的问题

首先,对设计工作不够重视。在实际的电力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企业一般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项目工程的施工阶段,有时却往往忽视设计阶段的招投标环节,因而严重影响到设计部门的工作人员,使其主观能动性大大降低,竞争意识不够强烈,最后项目工程设计效果不是很好的寄托于电力工程造价的掌控。其次,对设计工作缺乏监督力度。在电力工程项目设计的过程中,一方面有时候会发生设计人员不能科学合理的对施工因素进行择选,另一方面项目工程建设企业受到专业因素的影响,没有对电力工程项目设计进行有力的监督,最终导致了项目施工中各方面资源的浪费。

2.3、对招投标与合同条款的理解不到位

由于没有和业主进行有效的沟通,造成双方对文件的理解产生了偏差。而且在施工的过程中,电力的施工企业比较容易出现过于轻信设计单位或者是业主的口头的承诺的现象,虽然增加了施工的质量,但是却没有制定一些书面的文件等,所以会在结算的时候出现索赔的现象。

3、优化电力工程造价管控的具体措施

3.1、提高工程项目设计的标准化

首先,在充分发挥功能的前提下,应该尽量采选比较经济实用、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其次,在电力工程初步设计阶段,应该对设备的选型、建筑结构的型式、整体布置及地基处理等方面实行经济技能的对比,接着在达到使用功能的条件下,最大限度的减少成本的投入。通过相关部门的调查说明,电力工程项目在设计过程中使用标准化设计,不仅可以促进电力工程项目设计的提高,而且还可以节省用材,据不完全统计,节省建设投入的比例大概在15%以上。所以,根据目前电力工程发展情况,应该快速实行标准化设计,满足绿色环保及和谐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改善电力工程标准化设计。与此同时,电力工程项目设计企业应该结合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不能脱离实际,挑选出比较符合自己的、科学的、有特点的设计方案,进一步优化项目建设的整个设计效果,进一步降低投资建设。此外,还应加强对设计变更的审查。设计变更是对施工阶段工程造价进行控制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由于设计人员本身工作中存在着遗漏、错误及其他原因等需要对原设计进行修改和补充,这不可避免的会对工程造价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对于设计变量则需要尽可能的将其提前,控制在设计阶段的初期是最好的,越提前提出设计变更,所带来的损失则会越小。一旦有设计变更提出时,则需要严格按照设计变更来进行处理,而对于对造价影响较大的设计变更,则需要先进行算账后再进行变更,避免通过设计变更来扩大工程的规模和内容。

3.2、对工程招投标报价进行分析

首先,应编制合理的招标文件。招标文件编制既要严格遵照《招投标法》的规定,又要结合现场实际,尽可能考虑周全,对重要条款和重要部分,要多思考,为自己留有余地。如标段的设置,如何设置更能发挥施工方专业优势,便于工程协调,开标方式如何选择,更有利于价格的竞争等。其次,为了更好的掌握报价遇到的风险以及盈利情况,当报价估算得出后,还要全方面的考虑各种因素来进行评估。报价的分析方式分为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两种。静态分析是企业根据自身经验对报价开展全面的评估和对比。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统计分项工程的汇总数目,计算出它占据的比例额度;宏观分析报价的科学性,以及工程工期和报价之间的关系;分析每个产品的价值以及用工量,材料用量是否合理;如果构成报价的某个部分出了差错,则进行微观的分析和检查。报价的动态分析也是企业的盈亏情况分析,是当出现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时,会对企业的盈利状况造成的影响。盈亏分析主要由盈利分析和亏损分析两方面构成。盈余分析是将构成标价的所有方面都进行潜力挖掘和费用的节省,并算出基础标价最多可以降低的数目,然后得到低标价。

3.3、防止招标与合同履行断裂情况发生

为了保证建筑的质量,必须选择资质好、信誉好、业绩好、资金充足的施工单位。除了前期对其进行充分地考察之外,在签订合作合同时也要对相关事项做出规定,以防遇到招标时是资质、信誉好的单位投标,而实际施工时却是由拄靠单位施工的情况。一旦发现施工单位擅自外包项目给不合格企业或者是签订合同时拄靠有资质企业,建设方有权立即按合同规定停止合作并要求对方赔偿损失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4、合理利用清单造价

在电力工程中利用清单进行造价,就应构建完善的信息库。对于电力工程造价管理而言,信息库的内容应该包括:①业主方以及其他单位历史工程的造价信息,为电力工程造价的动态监测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②投标单位的历史招标资料,对各个投标单位的投标技巧等进行分析,为商务谈判以及评标工作提供相应的参考;③常用设备和材料的价格资料,便于业主及时掌握最新的市场信息,保证定价的合理性。

结束语

总之,我国加快了电网建设的步伐,电力工程项目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电力工程造价和管理则对我国电网建设产生着较大的影响,只有通过合理、科学的措施来加强电力工程造价的管理和控制水平,才能确保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