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控制与管理的关系范文

控制与管理的关系精选(九篇)

控制与管理的关系

第1篇:控制与管理的关系范文

由于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委托人与人的矛盾日益加深,现行公司委托机制大多不健全,各种问题应运而生。高管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会有操控利润的倾向,而会计选择盈余管理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就成为了其操纵利润的主要手段。随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尤其在美国的萨班斯法案与中国《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出现之后,内部控制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阻止各种不当行为的发生,那么内部控制对于盈余管理究竟有没有抑制作用呢?关于这个问题,国内外的学者做了很多的研究,也得到了许多不同的结论。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上起步比较早,有很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的研究有内部控制与应计项盈余管理的关系、内部控制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关系以及内部控制与总的盈余管理的关系。Doyle等(2007)以2002年到2005年披露的内部控制有缺陷的公司为参照,主要考查了应计盈余管理程度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应计盈余管理的程度就越低。Chan等学者(2008)也重点研究了应计项盈余管理与内部控制之间的关系,他以萨班斯法案后有缺陷的内部控制的公司为样本,将应计盈余管理分为正向盈余管理与负项盈余管理,分别披露了内部控制与两者的关系,研究的结果表明,内部控制有缺陷会导致正向应计项盈余管理与盈余管理绝对值偏大,这表明,内部控制质量越低,应计项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同样研究内部控制与应计项盈余管理的关系的学者还有Ashbaugh-Skaife等人(2008)的最终结论是内部控制有重大缺陷的公司倾向于更多的应计项噪音。

内部控制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关系也是一些学者的研究对象,Roychowdhury等(2006)得到内部控制可以抑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结论。相比较于应计盈余管理,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研究比较少,出现此结果的原因是,在颁布了萨班斯法案后,公司更倾向于采取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内部控制的缺陷可能会对会计选择盈余管理有更明显的作用。

三、国内研究现状

相较于国外的研究,我国对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也并不是很成熟,并没有得到像国外那样的统一结论,学者至今仍没有达成一致,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作用是抑制还是促进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结果。在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相关关系这个问题上,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焦点就是内部控制的度量方法。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有强制披露与非强制披露,而在强制披露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方面,很多学者用内部控制自评报告中的缺陷作为内部控制的度量依据,而非强制披露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也成为了很多学者的另一选择,除此之外也还有很多其他的度量依据。

我国大部分学者关于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的结论是认为内部控制可以抑制包括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在内的盈余管理,得到的研究成果相对比较丰富。程小可等(2013)采取了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作为度量内部控制的依据,并将研究对象分为非国有上市公司与国有上市公司。最后发现,无论是在国有上市公司还是非国有上市公司中,内部控制都起到了抑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作用。张嘉兴等人(2014)的研究除了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以外,还加入了注册会计师审计这个自变量,他们选择了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作为内部控制的度量方法,并以是否选择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来审计衡量审计质量。研究发现,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并且注册会计师审计同内部控制存在替代关系。方红星、金玉娜(2011)将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分为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与自愿披露合理保证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将他们作为内部控制的度量依据,经过研究得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抑制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还有一些学者得到了不同的研究结果。王奇杰(2011)结合了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与自愿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作为度量依据,经过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高的上市公司未必有高质量的盈余管理。熊婷、程博(2013)同样选择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度量内部控制,最终的结论是内部控制会抑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但对应计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并不显著。迟旭升、严苏艳(2014)将迪博内部控制指数作为度量内部控制的依据,以中小企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表明内部控制只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应计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并不明显。

除了以上的学者之外,张国清与杨七中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结论。杨七中、马蓓丽(2014)在以迪博内部控制指数作为内部控制的度量依据后发现,完善的内部控制虽然会减少应计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但是对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起到了完全相反的作用,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越高,越倾向于采用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来操控利润。张国清(2008)以2007年的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而由于当时未要求强制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所以张国清主要选取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作为度量标准,同时结合了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与独立董事的意见,研究最终证实,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并未伴随有高质量的盈余。

四、研究评述及意见

从研究结果来看,由于国外的内部控制体系比较健全,相关法律法规非常完善,国外学者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地抑制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但是我国的学者对此至今仍没有统一的结论,虽然低质量的内部控制会导致公司破产,降低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与真实性,误导投资者,但是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会减少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之所以会有学者得到内部控制并不能抑制应计盈余管理的行为的结论,原因可能与应计盈余管理的属性有关,管理层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不成功的风险很高,所以越来越倾向于选择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方式,而在内部控制的完善对于较多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较明显,对应计盈余管理自然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了;除此之外,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抵消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对盈余质量的影响作用。而张国清学者的内部控制并不能抑制盈余管理的结论之所以与其他学者的完全相反,是因为当时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并未强制披露,作为度量依据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作为度量依据是否准确还有待于探讨。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的质量高低主要是通过内部控制鉴证报告信息来反映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准确性就格外重要。会计事务所要保证出具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能真实地反映出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并履行监督的责任;国家要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要求所有公司必须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公司披露的自我评价报告要真实公允地反映出公司内部控制的基本情况,切勿造假;相关的学者在进行研究时,要拓宽内部控制的研究方向,不要仅仅局限于未完全披露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

参考文献:

[1]Doyle,J,Ge,W.,McVay, S.Determinants of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7,44(1-2):1141-1170.

[2]Ashbaugh-Skaife,H.,Collins,D.,Kinney,W.,LaFond,R.The Effect of SOX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and Their Remediation on Accrual Quality[J].Accounting Review,2008,83(1):217-250.

[3]Chan K,Farrel B,Lee P. Earnings management of firms reporting material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under section 404 of the Sarbanes-Oxley Act[J]. 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roy,2008,27(2) :161-179.

[4]Roychowdhury S. Earnings management through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6,42(3) :335-370.

[5]方红星,金玉娜. 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吗――基于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经验研究[J]. 会计研究,2011,(08):53-60.

[6]张国清.内部控制与盈余质量――基于2007年A股公司的经验数据[J]. 经济管理,2008,(23) :112-119.

[7]张龙平,张军,张军只.内部控制对会计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J].审计研究,2010,(02) :83-90.

[8]叶建芳,李丹蒙,章斌颖.内部控制缺陷及其修正对盈余管理的影响[J].审计研究,2012,(06):50-59.

[9]程小可,郑立东,姚立杰.内部控制能否抑制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兼与应计盈余管理之比较[J].中国软科学,2013,(03):120-131.

[10]吴益兵.内部控制的盈余管理抑制效应研究[J]. 厦门大学学报,2012,(02):79-86.

[11]佟岩,徐峰.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效率与盈余质量的动态依存关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02):111-122.

[12]徐欣.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相关性的研究[J]. 经济研究,2012,(05):111-112.

[13]张嘉兴,傅绍正.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审计与盈余管理[J]. 审计研究,2014,(02):3-13.

[14]杨七中,马蓓丽.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方式选择[J]. 会计与经济研究,2014,(03):80-91.

作者简介:

第2篇:控制与管理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关系

一、引言

1985年美国为了遏制日益猖獗的会计舞弊活动,成立了一个反财务舞弊委员会(Treadway委员会),调查导致会计舞弊活动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方案。该方案强调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建议要求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应该在其年报中提供内部控制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承认管理当局对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负有责任,并讨论这些责任的履行情况。在Treadway委员会结束其使命之后,该委员会的五个发起组织联合成立了一个新的委员会——COSO(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ttee)。COSO继续研究并于1992年了一份关于内部控制的纲领性文件,即《内部控制—整体框架》。2001年年底以来,美国爆发了以安然、世通、施乐等公司财务舞弊案为代表的会计丑闻,重创了美国资本市场及经济,同时也集中暴露了美国公司在内部控制上存在的问题,由此导致美国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此次立法代表着资本市场制度的一次大的进步,也使人们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于2008年由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制定,对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起到指导作用。

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比较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有着密切的联系。COSO认为,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因此,该委员会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基础上,又于2004年出台了最新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继承并包含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主体内容,同时扩展了三个要素,增加了一个目标,更新了一些观念,旨在为各国的企业风险管理提供一个统一术语与概念体系的全面的应用指南。

1、COSO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定义及其组成要素

内部控制:企业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员工共同实施的,为财务报告的准确性、经营活动的效率与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它包括五个方面的组成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风险管理: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是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员共同实施的,应用于战略制定及企业各个层次的活动,旨在识别可能影响企业的各种潜在事件,并按照企业的风险偏好管理风险,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它有八个组成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

2、从COSO的两份报告来看,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相似或不同之处

第一,它们都是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人员共同实施的”,强调了全员参与的观点,指出各方在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中都有相应的角色与职责。

第二,它们都明确是一个“过程”,不能当作某种静态的东西,如制度文件、技术模型等,也不是单独或额外的活动,如检查评估等,最好是内置于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作为一种常规运行的机制来建设。

第三,它们都是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风险管理的目标有四类,其中三类与内部控制相重合,即报告类目标、经营类目标和遵循类目标。但报告类目标有所扩展,它不仅包括财务报告的准确性,还要求所有对内对外的非财务类报告准确可靠。另外,风险管理增加了战略目标,即与企业的远景或使命相关的高层次目标。这意味着风险管理不仅仅是确保经营的效率与效果,而且介入了企业战略制定过程。

第四,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组成要素有五个方面是重合的,即(控制或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这些重合是由它们目标的多数重合及实现机制相似决定的。风险管理增加了目标设定、事件识别和风险对策三个要素。重合的要素中,内涵也有所扩展。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除包括上述七个方面外,还包括风险管理哲学、风险偏好和风险文化三个新内容。在风险评估要素中,风险管理要求考虑内在风险与剩余风险,以期望值、最坏情形值或概率分布度量风险,考虑时间偏好以及风险之间的关联作用。在信息与沟通方面,风险管理强调了过去、现在以及关于未来的相关数据的获取与分析处理,规定了信息的深度与及时性等。

第五,风险管理提出了风险组合与整体风险管理的新观念。《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借用现代金融理论中的资产组合理论,提出了风险组合与整体管理的观念,要求从企业层面上总体把握分散于企业各层次及各部门的风险暴露,以统筹考虑风险对策,防止分部门分散考虑与应对风险,如将风险割裂在技术、财务、信息科技、环境、安全、质量、审计等部门,并考虑到风险事件之间的交互影响,防止两种倾向:一是部门的风险处于风险偏好可承受能力之内,但总体效果可能超出企业的承受限度,因为个别风险的影响并不总是相加的,有可能是相乘的;二是个别部门的风险暴露超过其限度,但总体风险水平还没超出企业的承受范围,因为事件的影响有时有抵消的效果。此时,还有进一步承受风险,争取更高回报与成长的空间。按照风险组合与整体管理的观点,需要统一考虑风险事件之间以及风险对策之间的交互影响,统筹制定风险管理方案。

三、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内在联系

企业制度的发展演进与风险相关。有限责任制度的确立是企业组织从业主制或合伙制走向现代股份公司制的关键步骤,它使股东的家产与企业的财产及企业的经济责任相互独立,股东的变换不再影响企业的信用能力,为股权交易扩大了范围并增加了流动性,从而降低了投资风险并促进了企业融资,造就了今天巨型的股份公司。

为了使股权交易与股东变换不影响企业经营的连续性,也为了使资本与经营能力实现更优的组合,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在现代企业中高度分离开来,由此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即职业经营者有可能不履行其受托责任而损害股东的利益。另外,有限责任也有可能诱使企业从事风险过高的项目而损害债权人利益。因为在有限责任下,潜在的收益主要由企业(股东)获得,而失败即破产的风险则主要由债权人承担。上述风险不是市场化的,可以由市场竞争自发约束或市场交易提供避险,如产品质量或自然灾害等,而是机制问题,属于组织或交易中的问题,需要规则与制度进行规范。这些制度包括企业治理中的责任制度,如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及审计等。

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的根本作用都是维护投资者利益、保全企业资产,并创造新的价值。Fama、Jensen(1983)分析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下董事会的内部控制职能;Jensen(1993)进一步分析了美国公司董事会在内部控制方面失效的表现与原因。从理论上说,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制度的组成部分,是在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条件下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机制。其目的就是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防止经营层操纵报表与欺诈,保护公司的财产安全,遵守法律以维护公司的名誉以及避免招致经济损失等。内部控制的历史起源更早,其要求更为基本,更容易或适合上升到立法层次。企业风险管理则是在新的技术与市场条件下对内部控制的自然扩展。COSO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谈到风险管理的意义时是这样论述的:“企业风险管理应用于战略制定与组织的各层次活动中。它使管理者在面对不确定性时能够识别、评估和管理风险,发挥创造与保持价值的作用。风险管理能够使风险偏好与战略保持一致,将风险与增长及回报统筹考虑,促进应对风险的决策,减小经营风险与损失,识别与管理企业交叉风险,为多种风险提供整体的对策,捕捉机遇以及使资本的利用合理化。”

技术及市场条件的新进展,推动了内部控制走向风险管理。在先进的信息技术条件下,会计记录实现了电子控制、实时更新,使传统的查错与防弊的会计控制显得过时。然而,风险往往是由交易或组织创新造成的,这些创新来源于新兴的市场实践,如安然公司将能源交易大量发展成类似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另一方面,环境保护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加强,都强化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若一有不慎,企业就可能遭受来自商品市场或资本市场的惩罚,表现为企业的品牌价值或资本市场上的市值贬损。因此,企业需要一种日常运行的功能与结构来防范风险,包括遵守法律与法规,确保投资者对财务信息的信任以及保证经营效率等。因此,从维护与促进价值创造这一根本功能来看,风险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一致的,只是在新的技术与市场条件下,为了更有效地保护投资者利益,需要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发展更主动、更全面的风险管理。

四、从内部控制走向风险管理

有一种争论,即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或内部控制包含风险管理。笔者认为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并不十分重要,最重要的是明确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之间有重合与联系的地方。谁的范围更大,可能要随着时间、技术、市场条件、法律以及监管实践的发展而不同。即使在同一个时代,不同的行业各自的侧重点也可能不相同。

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是密不可分的。在规则制定或立法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是范围与管制的强度,范围越大,管制的要求就会越弱。对于其核心问题,如财务报告的准确可靠,最适合以立法的形式来约束,而其他更宽泛的内容则可能更适合于规则及指南。在企业内部的不同层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主导性相对次序也可能不同,例如,从企业的战略风险依次到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最后到财务报告,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相对重要性应该各有不同。在战略风险方面,风险管理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内部控制起到配合作用。这一角色逐步逆转,到财务报告层次,应该是内部控制发挥主导作用,风险管理起到配合作用。

尽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有内在的联系,但现实中的或代表目前应用水平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还有不少的差距。典型的风险管理关注特定业务中与战略选择或经营决策相关的风险与收益比较,例如,银行业的授信管理或市场(价格)风险管理如汇率、利率风险等。典型的内部控制是指会计控制、审计活动等,一般局限于财务相关部门。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低水平、小范围,只局限于少数职能部门,并没有渗透或应用于企业管理过程和整个经营系统,因此,有时看上去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还是相互独立的两件事。随着内部控制或风险管理的不断完善和变得更加全面,它们之间必然相互交叉、融合,直至统一。

【参考文献】

[1] 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1(2).

[2] 程新生: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互动关系研究[J].会计研究,2004(4).

[3] 张砚、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审计研究,2007(1).

第3篇:控制与管理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医院;经济管理;成本控制;关系

一、通过管理促进成本核算

在笔者看来,这是开展医疗建设服务工作的第一步。在进行医院成本核算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它涉及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既包括我们熟知的人力成本,如医护工作者及其他工作成员的工资、补助、各种津贴等等。还包含医护工作中的各种损耗,如最基本的卫生材料等等。当然还涉及到各种设备的配置费用与维修费用等等。我们在进行成本核算过程中,既要做到全面观察,综合管理,还要实施有针对性的改革与控制。作为财务管理者,我们不仅要做到心中有数,还要使我们的举措做到有的放矢。期间我们既要继承传统的记账报账主导型这种核算模式的优点,我们还要逐步向内部核算管理型模式转型。促使整个财务管理部门工作更为优化,具有前瞻性。为医院的领导层实施决策活动提供可依据的各种数据信息。

二、通过管理成本控制

在我们进行了成本核算之后,对于不可控的成本,笔者认为我们也可以选择最优化的方案。这种方式同样可以将资源应用落实到最大化。而对于可控性的成本,我们必须严格监督,实施定额管理。如笔者建议对于非医用材料,我们要做好此类管理。就办公杂支这一项,笔者建议,我们可以进行科学化定额。如对于不同科室所用材料进行积极的科学化核定,通过借鉴传统的相关数据,以及其他兄弟医院的相关经验进行调整。对于这项支出可以按季发放。当各个科室有相关需求时,可以凭借这些经验,为其核定成本。如果超出了相关定额,酌情从其效益奖金中进行扣除。而如果能够节约这一部分资金,相应的我们应该给予奖励。通过分享管理经验,避免这一部分资金的无谓消耗。在笔者看来这种管理模式,对于医护工作者的工作思想也有极大的影响。在这种氛围中,医护工作者会变得更加严谨,也会变得更加自律,当然对于医院工作的认同感更强。

三、成本管理可以呈现动态化

在前面笔者已经说过,我们在进行成本核算时有一定的规划性。我们对于一些可控的成本材料,可以通过借鉴经验、借鉴方法,进行调整,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应用,避免铺张浪费。不过笔者建议,对于医用材料我们的管理方法,还应该呈现动态化。在这一方面笔者提出建议,我们还应该借鉴相关的管理经验,用传统数据进行定额规划,注意进行弹性管理,在开始实施相关奖惩制度时,可以先有效的控制一段时间,等一切步入正常轨迹之后,再实行奖惩制度。如超支部分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从科室效益奖金中进行扣除,再有,对于一些人为的成本消耗,我们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管理,减少这部分消耗的产生。如在管理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科室不节约用水,不节约用电,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笔者建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提高水费电费的相关费用,并且与效益奖金发放进行链接,用这种方法杜绝这种现象的产生,效果往往很好。在面对的问题,我们应该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发挥经济管理者的职能,想出有针对性的方法,加以解决。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财务管理实现科学化。让经济管理与成本控制相互依存。

四、成本控制需要完善管理体系

作为财务管理人员,笔者认为,医院的工作纷繁复杂,流动性有极大,而我们的工作强度也极大,在我们有了很好的目标,科学化的制度后,笔者认为,我们还要完善管理体系,增加我们的经济管理力度。当然,要想实现这一目标,仅仅依靠部分财务管理人员的个人能力是无法实现的。笔者建议,我们应该构成一个相关的网络,将宏观目标与细节的把握进行积极的衔接。如笔者建议,我们可以培养设立部分兼职核算员。从细处监督,强化成本控制。将医院经济管理与成本控制由一种外部现象改变为一种思想意识。督促医护人员,提升个人素养,促使他们能够做到爱岗敬业,养成良好的资源应用习惯。笔者建议,要做好这些部门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如药剂科、医疗设备科、后勤保障部等等这些科室的相关人员。他们应该具备科学化的资源应用意识。在管理过程中医院财务部门,应该将相关的消耗定额落实到科室,要督促各个科室,层层把关。设立明确的细帐,并且将这些帐目公开展示。通过医院的相关网络,做好监督与控制,促使各种问题不发生或者少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增加各个科室的自我管理能力。在此期间,笔者认为,思想教育也是重要的一项,要让职工明白,我们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细化管理环节,并不是单纯的出于节约目的。作为医护工作者,我们从事的工作关系到病人的生命,浪费医用材料,必然会对我们顺利开展医疗工作造成影响。但是,控制并不是想强调不让用、不该用,而是说该用则用,不要进行无谓的消耗。我们进行好成本核定,进行科学化的预测、计划、考核、分析,是为了改善医院的生存条件,是为了给医护工作者的顺利工作扫清障碍,是为了满足医护工作者的相关需求而努力。对于病患而言,我们控制成本才能让病患少花钱看好病,减轻病患的经济负担,避免“看不起病”这一问题的出现。

五、成本控制可以全面优化医院管理

在前面笔者已经说过,成本控制是医院经济管理的一个方面。我们要想做好成本控制工作,就需要做好医院管理工作。在笔者看来,医院管理才是各项工作的核心。笔者建议,在进行医院管理过程中,我们要减少一些部门的设置,部门纷繁复杂本身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笔者建议,在进行经济管理时,在进行成本核算时,我们可以从宏观的角度进行设计,完善医院的结构,该精简精简,该合并合并,促使医院工作越来越流畅。在此期间,我们还要关注病患的需求,它是我们的服务对象。笔者在调整医院服务机构时,自然要站在他们的角度进行改革。如从挂号、医师诊疗、缴费、取药等一系列流程不断的进行改革,期间要做好相关的记录,积累医院管理经验。

六、借助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可以使二者不断融合

在实施医院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制定目标的原则应该是高质量,大全局。要想制定出这样的目标,我们需要把握住多个方面的信息,采用科学化的方法。因此,作为新时代的财务管理者,我们在开展经济管理时应用多媒体技术,促使医院经济管理走上现代化。通过资源的共享,通过与相关医疗服务机构进行协调,通过与病患进行多种方式的沟通,通过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经验,快速解决当前医院经济管理中的问题,实现以人为本的经济管理氛围。在笔者看来,在我们解读医院经济管理与成本控制之间的关系时,信息技术可以成为最佳的媒介。它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为精准的数据,我们可以借助这种工具对核算单位进行规范,通过对于核算项目地细化,制定出更为科学化的方案,为我们进行成本控制简洁流程。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医院的经济管理与成本核算,需要进入一种和谐统一的规划状态。我们通过加强经济管理,将经济管理融入到日常的工作中,从而实现成本控制目标。而通过落实成本控制,我们才能保证续医院的各项工作有序、低耗、高效化的展开。

【参考文献】

[1]王广玲,雷志勤.医院成本管理与效益评价[J].中国卫生经济,2004(10)

第4篇:控制与管理的关系范文

关键字:项目管理 质量控制

0. 摘要

举个例子来说,就拿做一个汽车零件来说。原先是让车工先用车床做出一个毛胚,然后由钣金工在进行手工的制造,最后成型。一个成品的工时是按经验给的一个比例,不论这个员工是否是熟练工还是新手,成品工时都是一样。但是众所周知一个新手和一个老师傅的零件在同一段时间内合格品率是相差很大的,所以收入也是相差很多。原来项目的成本也是按照产品所需总工时累加乘以系数再加上材料成本来计算的,而现在的项目成本由于是用先进的项目管理方法计算,把产品的生产成本计算的十分的“精确”,对于一些计算外的资金损失并不能完全涵盖。所以造成预计的项目成本和实际的项目成本之间有很大的差距。

1. 项目管理的定义

项目整体管理就是在项目生命周期中协调所有其它项目管理知识领域所涉及的过程。包括项目计划制定、项目计划执行、整体变更控制这几个重要过程。

项目成本管理,就是确保在批准的预算范围内完成项目所需的各个过程。项目经理必须确定他们的项目有恰当的定义、精确的时间和成本估算、以及他们参与同意的、切合实际的预算。项目成本管理的过程包括资源计划、成本估算、成本预算、成本控制。

项目计划制定,它包括收集其它计划编制过程的结构,将它们整合为一个协调一致的文件,即项目计划。项目计划是一个用来协调所有其它计划,以指导项目执行和控制的文件。项目计划要记录计划的假设以及方案选择,要便于各项目相关人员间的沟通,同时还要确定关键的管理审查的内容、范围和时间,并为进度评测和项目控制提供一个基准线。项目经理要与项目组成员及其他项目干系人一道制定项目计划,这样有利于项目经理较好的理解项目的整体以及指导计划的实施工作。因此,在项目的计划制定阶段就要把项目的整体管理和项目成本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制定出的项目资源计划、成本估算、成本预算较为全面、合理和准确,这样就有利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项目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同其它管理领域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项目计划执行,它是通过执行项目计划所包含的有关活动,来实施项目计划。通过管理和运行项目计划中所规定的工作,把项目整体管理和成本管理又紧密地联系起来了,因为项目资源的使用情况、项目质量是否达到要求、项目工程的进度是否符合时间计划这些因素,都会影响项目的成本能否按原预算计划执行。反之,通过项目成本管理,也可以发现项目计划执行的好坏,易找出发生问题的环节,促进项目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2. 整体变更

整体变更控制是指在项目生命周期的整个过程中对变更的识别、评价和管理等工作。整体变更控制,它包括调整整个项目的变更。

第一,影响促使变革形成的因素以确保变革对项目来说是有利的。

第二,确定变更的发生。要确定变更的发生,项目经理必须知道项目几个关键方面在各个阶段的状态。另外,项目经理还必须及时和高层及主要项目干系人取得沟通。

第三,对实际的变更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在事后对变更加以管理。管理变更是项目经理和项目人员的一个重要工作。整体变更控制的几个重要输入包括项目计划、执行绩效报告和变更请求。几个重要的输出包括更新的项目计划、纠正行动和教训记录文档。可以看出,整体变更对项目成本的影响有时是巨大的,整体变更控制做的及时和到位,就可以节省项目投资或减少项目投资损失,最大程度上保证项目按原成本控制方案进行管理。

项目整体管理需要高级管理层的支持,因为只有获得高层的支持,项目经理才能获取足够的资源,才能及时获取对项目特殊要求的审批,才能与来自组织全体部门人员的合作,才能在领导事务上得到帮助和指导。在高层强有力的支持下,项目易在人、财、物方面得到优先保障,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就会进展顺利,工期和项目质量等方面就会较好的达到项目计划要求,把成本控制在预算内的目标就易达到,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也就可以得到较好的进行。

此外,对某些项目来说,要

施整体管理就需要对项目的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整合,这样的整合就需要建立一个管理实施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是信息化系统构成的平台,也可以采用其他有效的方式,但这个平台的建立和管理流程的再建也是需要付出成本的,这在项目成本管理中必须要考虑到的。

对一个项目的子项目在进度、质量保证、物资供应、资金保障等方面的综合协调管理,实际上也是对项目的一种整体管理,子项目内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管理的不好,也会造成项目成本的增加,反之,则可以减少项目的成本。

项目的整体管理贯穿于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中,在通过对时间、范围、采购、沟通、人力资源、风险等因素的不断整合,不断地把实际情况同项目计划进行比较、修正这一过程中,实际上同时也完成了项目的成本管理。

3.项目管理与质量控制之间的平衡关系

控制成本前提下保证质量是每个管理者想得到的最理想的目标。通俗地讲,项目就是在一定的进度和成本约束下,为实现既定的目标并达到一定的质量所进行的一次性工作任务。而项目管理就是要在预定的成本、计划的工期内实现预定的目标质量。成本、质量、工期是项目管理的三大基本目标,这三个要素直接存在互相制约的关系,要提高质量就可能增加成本,要缩短工期也可能提高成本。项目管理就是要处理好三者的关系,使之处于最佳状态,或者说项目管理的目的就是谋求快、好、省的有机统一。

第5篇:控制与管理的关系范文

 

一、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概念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理论是一种理论由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青木昌彦教授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建立缺陷。内部控制是一个专业的管理体系为基础,防范风险,有效监管建立过程控制体系,通过全面,关键控制点,并描述在商业生产过程中的视觉表达形式的过程的目的管理实践形成的。

 

内部控制现在已经成为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之一,是内部控制和公司管理人员的一个重要机制来实现我们提出的联合研究企业内控标准,是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如目标控制操作,实现所希望的效果处理。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了直销渠道的目的。还提供了该组织实现安全目标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的前提和基础,为企业实施内部控制一般包括机构设置及职责分工,社会责任,治理结构,内部审计,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系统的分析,及时识别与业务活动有关,以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根据风险评估,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以控制在宽容度风险的业务。

 

4、信息和通信。信息和通信企业准确,及时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保证了企业之间和企业进行有效的沟通以外的信息。

 

5、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进行监督检查,包括专项检查和日常监督检查,以评估为确定及时加以改进内部控制缺陷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二)盈余管理的概念

 

所谓的盈余管理是符合会计准则的基础上,企业管理者,外国企业会计盈余报告的信息来调整或控制的企业行为,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人体自身行为带来的好处。

 

盈余管理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概念在会计理论的西段引起广泛关注,自改革开放以来,盈余管理也慢慢被越来越多的认可和接受在我们的国家,它在测量非常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质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以评估在中国的业绩和激励补偿。有些公司在短期内真正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不反映在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因此,管理层通常意味着盈余管理企业最真实的情况给投资者。

 

二、轨道交通企业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轨道交通企业的内部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的优势在减少股东和企业管理层之间的冲突上的分布,为了更好地实施轨道交通企业系统和战略,规范企业管理。现实情况是,不当的盈余管理已经成为了股东和管理层的利益之间的利益冲突所在的症结所在,从而制定适当的内部控制的初始目标是抑制不当盈余管理的方式。内部控制的目标是提供信誉,效益和业务运作符合财务信息的程度有关法律,法规的有效保护。其中,在财务信息的可信度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同样,实现执行管理和内部控制目标的程度盈余管理的影响被有效抑制盈余管理。

 

(一)加强内部控制有利于抑制盈余管理

 

轨道交通企业管理的重点是价值观,经营理念,管理方式,内部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盈余管理与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抑制作用。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不必然带来良好的收益管理的效果。部分原因是不论是企业管理监督还是从盈余管理的角度看完整性较差,无论是什么动机,企业管理者都是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的进行盈余管理的。此外,轨道交通企业管理注重财务报告和是否禁止不当正确盈余管理的内部控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内部控制可以降低企业的不当盈余管理发生。

 

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跟外部因素有很大的关系,有的轨道交通企业内部控制的挺好,但是由于管理者价值观、重视程度的问题,没有好好监督内控的实施,最终导致盈余管理还是不理想。

 

(二)抑制盈余管理是内部控制的目标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提供保护的程度遵循企业经营业绩的可信性和相关的法律和财务信息的规定。盈余管理会造成财务资料的若干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但也实现内部控制和镇压的目标的实施程度方面的可信度。

 

内部控制问题密切相关的盈余管理。因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大多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在不完善的市场经济的情况下,有很多漏洞在系统中,执行力度不够,而导致利益的扩张或减少使用自己的优势在以各种方式和手段来获得企业的控制权的内部人。在“内部人控制”,公司将出现通用会计准则,并选择放弃,为了兼顾各种利益集团为核心,以内部人为本,企业战略和业务目标直接须按既定值取代偏好的“内部”的利益。这样一来,人们会滥用内部控制,采取以收益最大化管理,以满足自己的个人利益。

 

(三)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依赖信号机制

 

有效的内部控制具有限制轨道交通公司管理层操纵会计盈余的能力。内部控制有可能限制程序上的错误,估计中的误差以及盈余管理。良好的内部控制被认为是实现高质量财务报告的重要原因之一,内部控制效率这一抽象指标要依靠信号显示机制来实现。根据信号传递理论,信息披露是最重要的信号显示机制。例如,企业管理层往往通过一些信号向外传递其真实的信息,这是目前显示内部控制效率的主要方式之一。进一步说,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反映了内部控制的总体水平,高质量轨道交通公司的管理层有动机将公司高品质的信号(比如好的业绩,较好的内控及风险防范信息)及时传递给股东,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能够显示该公司具有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与较高的内部控制效率。即内部控制效率越高的公司,越倾向于披露详细的内部控制信息,而内部控制效率低的公司不愿意过多的披露内部控制信息。

 

三、研究结论

 

随着我国轨道交通的飞速发展,轨道公司的管理水平成为了目前限制我国轨道交通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而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是轨道交通公司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轨道交通企业需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抑制不当的盈余管理,促进轨道交通企业的健康发展。

第6篇:控制与管理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合同管理造价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工程合同管理与造价控制的关系

随着我国的经济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建设工程的项目管理模式发生巨变,工程造价计价模式作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发生变革。尤其是近年来建设部推行的工程量清单计价为主的改革,引入了竞争机制,有助于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工程建设效益,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在这一计价模式下,施工的合同管理要求更为严格。签订合同时,合同条款应当严谨、周密、详实,不可给予模糊解释;合同签订之后,合同的甲方乙方须严格地按照各个条款处理好施工过程当中的款项拨付、签证、设计变更、工期延长等问题,对合同进行全过程跟踪管理,确保工程造价控制工作顺利进行。

2降低造价纠纷,完善合同管理

2.1合同条款对于造价产生的影响

第一,表现为合同的文件管理产生的影响。为了全面协调工作,确保合同管理工作有规范按程序进行,合同的管理人员应该做好合同的文件管理工作。补充合同协议、经常性的会议纪要等,实际是为合同的延伸与解释。众所周知,建筑工程是一项生产周期长、产品单一、高消耗投入的产品。这些特点使得工程的造价具有动态性,即任何一项的工程自决策起到竣工使用,建设周期都比较长,因不可控因素带来影响,往往会在预计工期之内发生多种多样对工程造价产生影响的要素。如果能够对于建筑工程的动态性进行有效控制,总结其变更规律、处理方式方法和经验,将之写入合同,将对工程造价动态控制发挥事半功倍效果。因此,尽管合同资料的收集、整理、保持等过程比较繁琐,但规范合同的文件管理有助于提升工程造价控制,实现有效控制。

第二,表现为合同履行当中的材料设备采购产生的影响。材料和设备在工程造价中的比重往往较大,大约占据预算费用的60%—70%,因此要合理定价,实现有效控制工程的造价。目前材料供应的渠道多样,且材料的品种和价格繁多,各类新型材料多见,特别是在装修的工程上,材料的使用量大,价格多高昂,对于造价的影响大,建设单位在合同中对材料的要求很大程度上可以左右整个工程的造价情况,建设单位应当对市场行情进行密切关注,及时掌握最新的施工情况和材料讯息,施工单位也应当发挥行业优势,向建设单位推荐物美价廉的材料和设备,以采用质优价廉、供应及时的材料为宜,确保经济效益最大化。对于因为业主变更导致已购材料无法使用的建设工程,应当对问题进行处理,尽量降低损失。

第三,表现为合同履行当中变更的影响。对于处于施工阶段的工程而言,设计、工期、施工等方面的变更十分常见,这必然使得工程造价随之变化。工程变更多为业主和承包人争议的焦点,及时合理地对工程变更进行处理,有助于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对于影响不大的修改项目,可经由双方确认后即可执行;对于可能引发造价较大变动或者使用功能较大变动等变更,如建筑结构、装修标准、平面布局等变动,需要经过设计方的书面认可同意。出现变更时,甲乙双方应当根据施工的实际情况、合同相关条款明确各自职责。由于设计、业主、相关合同条约等原因造成的变更,在业主确认之后,可进行合同的价款变更和计量,若因施工缓慢造成工期延误等承包商方面的原因造成损失,则要由承包商承担损失。

第四,表现为合同履行当中索赔产生的影响。索赔指当事人于合同实施的过程当中,依据法律、合同的规定和惯例,对由于对方应承担责任,非自身过错而造成的损失,向对方提出补偿的要求。索赔是合同管理重要的环节,是为挽回工程成本的损失重要的手段,有助于双方提升管理水平、控制过程造价。要有效地控制工程的造价,就必须对索赔和反索赔进行研究,索赔必须有正当理由支撑,并存在充分证据。施工阶段因甲乙双方对于合同的条款理解不同,工程变更,施工的环境因素变化,合同的纠结十分常见,索赔事件比较常见。对此,甲乙双方都要做好合同跟踪管理,统计好资料,一旦产生索赔问题,则依据相关条款予以正确的处理。

2.2工程清单描述合理

近年来,建设部推行了以工程量清单计价为主要计价手段的工程造价的改革。工程清单要依照招标文件、施工现场的条件、施工的设计图纸、国家所规定的统一的工程量计算法规、计量单位等要素进行编制。综合单价与综合合价不因施工期间的人工、材料、机械等价格、工程规模、施工材料的变化以及政府的造价管理部门收费变化而调整。此外,为了防止综合合价的项目漏项,应在招标的文件中规定,问价未列的综合合价项目,中标人未于投标文件当中进行补充的综合合价项目,且于招标文件、招标图、合同、施工方案及组织设计、为了完成工程的实体所采取的施工技术费等,凡是和工程相关的其他费用均视为已于合同的综合单价内所包括。

工程量清单计价为主的工程造价模式,适当引入了竞争机制,使得工程造价能够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情况,反映出企业的实际消耗与工作效率,实现社会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维护各方的权益,提升工程建设效益,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这一模式对于合同管理更为严格。合同的条款应当严谨、周密、详实,不可存在模糊的解释。签订合同时,招标人和中标人要对清单项目之外的项目的单价作规定。和清单项目相近或者类似的,可进行主材费用调整;没有相近或者相类似的清单项目时,可考虑套用定额计算。结算环节中标人套用定额进行计价,往往把综合价项目的已有临时设施费、工程保修费、文明施工的措施费、预算包干费等进行重新计算,容易引发争议。因此,在合同设立之初,应当对此类问题进行明确规定。

2.3甲乙双方做好合同签订的酝酿准备工作

甲乙双方在签订合同前,做好酝酿的准备工作,是确保合同的内容有效履行的基础。工程的合同作为对承发包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涵盖整个建设的项目实施阶段所有内容。合同的签订一般需要经过如下过程:要约—新要约—更新的要约—最终承诺,当双方对于承诺生效没有异议,合同则成立。工程条款约定对于项目造价控制产生直接的影响;工程范围界定对于项目造价影响大。合同当中存在许多或许转化成价款责任的约定,它们随着相应约定条件的成立与否隐含造价,有时这部分价款项目也比价大。因而,签订合同之时,承发包双方都要认真阅读,对合同条款中的实质内容有本质理解,并对照着工程的实际情况签订合理正确的协议,对合同价款或合同付款方式进行调整,以作为工程结算的依据。最终,达到真实地反映工程造价这一目的。

3以合同管理为核心进行造价管理

建设工程合同,是承包人进行工程建设施工,发包人支付价款的合同。合同的主要内容包括:工程范围、建设工期、中间交工工程的开工和竣工时间、工程质量、工程造价、技术资料交付时间、材料和设备的供应责任、拨款和结算、竣工验收、质量保修范围和质量保证期、相互协作条款等内容,其中合同价款的组成方式、合同价款的支付、合同价款的结算是合同内容的重中之重,也是合同造价管理重点关注的内容,它不仅关系发包人的项目投资控制,也关系到承包人的合理利润。

以项目合同管理为核心的造价管理模式主要是基于项目的招标、采购及合约构成为基础,它主要涉及并关注项目哪些合同是作为造价管控的重点,合同与合同之间的联系,以及当某一合同变化时会涉及到其他合同的变化情况从而导致整个项目投资的变化等内容。

以项目合同管理为核心的造价管理模式的基本要求,主

要是根据其项目所签订的各项合同的重要性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分层次、分类进行有效管控,以确保当某一合同所涉及的内容发生变化时能够及时有效地预测和发现相关合同之间其造价可能发生的变化情况,保证项目业主方能够主动的对整个项目的造价投资控制有一个较好的把控。

由于组成项目合同体系的单个项目的合同内容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多方面的原因都可能造成项目合同内容的变化。比如技术标准和要求发生变化、新的规范的应用而导致的设计图纸的修改、对交付产品的要求发生变化、实施过程中遇到不可预见的各种特殊情况、政府相关要求的变化导致合同实施内容发生变化等等。遇到上述变化的情况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项目庞大的合同体系下,面对出现的上述变化,针对其变化所造成的影响有多大,对相关合同执行情况有何影响,以及对项目总投资的变化情况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不能做出主动的造价管控方案。

在建立了以合同管理为核心的造价管控模式的前提下,则可以有效的对其变化情况进行专业的造价管理,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套规范的管理程序。造价咨询服务单位通过招标后的清标工作,能够有效地分析单个合同造价构成的实际情况,通过参与整个项目合同体系的订立,让参与项目造价管控的人员能够对项目的整体投资构成情况及合同之间的相互联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根据项目的合同构成情况、合同内容及重要性的不同制定有针对性的造价管控方案。当某一变化可能发生或发生时,能够及时预见到可能因此导致的全部费用变化,并据此能够提出合理的造价控制措施,以确保业主方能够据此做出有效的判断和决策。

4结语

合同管理是工程造价管理的核心,对于确定与调整合同双方的经济关系、解决合同履行过程中存在的纠纷、控制工程造价有着重要的作用。完善合同管理,对于降低造价纠纷确保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理清合同管理与建筑工程造价之间的关系,确保建筑工程项目圆满完成。

参考文献

[1] 智桂杰.施工企业合同管理中的造价控制 [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 .2008(3).

[2] 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编写委员会 [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 杨鸿超.加强企业合同管理重视规范履约索赔 [J].水利电力机械,2005(5).

[4] 成虎.建筑工程工程合同管理与索赔[D].南京:东南大学, 2000.

第7篇:控制与管理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施工企业 建设项目 成本控制 财务管理

对于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来说,应结合企业项目的实际情况和成本控制目标,加强重点、难点的管理工作,明确解决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的方法,明确控制者和参与者。并依此为基础建立完善的操作规范,形成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财务管理体系,保证施工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加强财务管理控制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的意义

(一)财务管理对建设项目的动态成本监控

主要内容是对材料费用、人工费用、设备费用进行全方位的动态监控,其中的人工费用监控是指对建筑工程量和施工单位的监控,施工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编写财务管理细则,保证验收、评估、签发、审核等工作的规范性。施工企业应定期召开会议,对比结算分析结果,将分析结果纳入施工人员的绩效考核标准中,判断施工人员是否达到责任目标。

(二)财务管理对建设项目的预决算控制

对于建设项目来说,要做好预决算工作,需要综合工程预算、利润效益计算和材料控制等方面的工作,其中工程预算可以采用成本倒推的方法,计算实际项目成本和预算成本之间的差异,进一步预算出经济效益。要做好工程项目的整合和优化,需要加强经济签证工作,这样才能保证项目施工顺利进行,减少了问题的产生,从另一个方面说也是降低了工程成本。建设企业生产施工和工程合同都涉及到很多复杂、多变的因素,应将这些因素纳入合同管理工作中来,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再者,项目竣工后及时结算,也能减少很多问题和纠纷的产生,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加强财务管理对建设项目成本控制的意义

在招投标中,投标单位为了提高中标概率,一般都适当的降低了投标价格,这种方式显然对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有一定负面影响。而且为了提高建设项目的质量,施工单位需要加大成本投入。随着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人民对环保问题越来越关注,让建设项目变得举步维艰,导致施工成本大量增加,因此,加强财务管理对建设项目成本控制来说意义重大。

二、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原则

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加强项目成本控制,应坚持多个原则。

(一)全面控制

全面的成本控制包含了全过程、全员和全企业的成本控制,各个部门、各个工作人员应建立起成本控制意识,将成本控制落实到施工项目的每个环节中,保证项目成本控制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二)成本最低化

成本最低化也是项目成本控制的最终目标,通过多种措施和方法,控制项目的人力、物力、财力花费,尽量达到成本最低的目标,为施工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动态控制

由于施工项目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也是一次性的,所以动态控制有重要意义。因为施工准备阶段进行的是成本预算,并不代表施工实际成本;而竣工阶段的成本已经确定,无法改变。所以,进行动态成本控制能够很好的解决施工阶段产生的问题,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三、加强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实现成本控制的策略

(一)材料采购招标制

对于建设项目来说,材料费用占据了项目成本的一大部分,控制好材料采购费用是决定项目成本控制水平的重要因素,项目管理人员应运用手中的决策权,控制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和机械费用等来达到成本控制的目标。选用责任心较强并对材料市场有充分了解的采购人员,严格控制材料的采购、验收和进入施工现场等各个环节 ,货比三家,选用价格相对较低、质量相对较高的材料;施工企业应倡导施工新技术、新工艺,将最新的技术运用在施工项目中,不仅能够加快施工速度,缩减工期,还能减少问题的发生,减少成本;选择信誉较好、材料质量较高的材料供应商,充分了解、分析市场信息,组织合理的运输方式,减少运输费用。

(二)目标成本控制责任制

将成本控制目标分解并逐一实现,就是目标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对于目标成本控制,应保证目标明确、层层落实、条理清晰、权责结合;将目标成本纳入管理部门的考核标准中,并将目标成本作为施工项目的最终目标。完善成本控制责任制,将成本控制责任落实到每个工作人员身上,建立奖罚制度,如果工作人员能够较好的完成成本控制目标,则应给与一定的奖励,如果工作人员完成的效果较差,应给与适度的惩罚,以这种方式激励员工,达到项目成本控制的目标。

(三)集体决策制

施工项目分为很多层次,而计价拨款是成本控制的最终层次之一。如果发生了多计超拨的现象,就会造成成本失去控制,施工企业受到亏损影响。对于项目的验工计价工作,必须由项目管理人负责,结合质检、技术等部门人员的工作,对完成的工作量进行核实,准确的计算出工程成本。定期将工程资金使用以及工程进度情况上报给财务管理部门,这样,施工企业能够便捷的管理施工项目成本。

(四)管理费用控制

加强管理费用的控制应结合权力、利益和责任多个因素,在施工项目成本中,管理费用占据了一部分比例,其中包括一部分活动资金和管理人员的工资等。但是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人员,应担起成本控制的责任,建立成本控制的意识,将成本控制成绩作为绩效考核的标准之一,奖罚结合,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

四、结束语

综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深入,施工企业面临着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采用材料招标制、目标成本控制责任制、集体决策制和加强管理费用的控制等策略,加强建设项目的财务管理工作,提高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水平,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平.浅析公路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J].财经界.2013,(11):179

第8篇:控制与管理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国企;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6-48-2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方面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域,国有企业作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企业团队,其改革的成绩备受社会各界瞩目。与其他私营企业不同,国有企业的受益者是国家,国企的进步和发展,直接决定着我国在世界中的地位,因此,对国企进行改革,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国企在社会中的影响力。而企业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属于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想要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就需要企业领导充分认识到二者的重要性,不断探索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解决企业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而促进国企的繁荣昌盛。

1 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综合概述

1.1 财务管理概述

财务管理指的是企业通过对投资、集资、现金流量等的合理配置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可以说,财务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一个企业综合竞争力和实力水平的体现。

企业财务管理,属于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而所谓的财务管理,就是对企业的现金流以及企业的投资、融资进行管理,进而达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企业资金合理配置、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重要目的。企业财务管理主要的工作就是首先对企业财务进行预测与分析,然后结合企业生产是实际需要对财务进行计划方案设计,最后通过合理优化企业的资金配置,对企业的资金进行有效管理,确保资金都用在实处,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2 内部控制体系概述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主要作用是对企业内部各种经营风险进行预测和分析,并提前制定有效规避措施,减少企业风险的发生率,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利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企业还可以对其经营活动过程中进行有效监督,确保企业能够按照既定的章程和工作流程进行生产,避免出现人员腐败、私吞公款等恶劣现象。总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对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增加企业的实际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2 新形势下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中的问题分析

2.1 企业财务管理者的风险控制意识淡薄

国有企业中,大部分的领导都认为企业的资金流动、财务周转比较重要,却忽视了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部分企业甚至没能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使得财务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片面追求企业经济效益,制定的财务计划往往与实际相差较多,企业财务管理成为摆设。同时,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也是财务管理制度不能落到实处的主要原因,这对企业的正常运营非常不利,更别提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了。

2.2 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严重不符

市场经济的到来,让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开始设置一系列的财务管理制度,而且与其相关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企业在建立制度和控制体系的时候,并没有从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出发,只是将国外成功的财务管理制度照搬进来,使得企业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严重不符,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没有任何帮助,甚至影响了财务管理的实际作用,最终造成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形同虚设,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3 责任权利不统一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经常出现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主要原因还在于国企财务管理中没能对权利和责任进行有效划分,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整体执行力。有调查显示,如果企业自身的执行力高,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力也具有积极影响,而如果企业自身的执行力低,企业内部控制力也会随之降低。当然,很多国企领导者已经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由于管理方式不当,相关制度不能落到实处,企业权利与责任仍不能得到有效统一。

3 新时期下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间所呈现出的相关性

3.1 二者是企业经营管理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

众所周知,企业财务管理一直都是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而为了确保企业财务管理的顺利进行,需要相关的内部控制体系作为保障,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也就是说,企业财务管理离不开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支持,可见,企业内控控制体系也应当纳入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当中。在国有企业中,企业财务管理主要通过对企业现金流以及投资融资等活动对企业的资金进行管理,目的就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但是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企业资金流动可能会遇到很多未知风险,这就需要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对其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有效规避,确保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为企业构建完善的经营体系。此外,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对财务管理活动的进行,还具有监督强化作用,保证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符合财务管理的要求,为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2 借助财务全面预算管理的开展来充分发挥出内控职能与作用

基于国企财务管理改革的背景下,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确保降低运营成本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目标的基础,通过全面预算管理的落实,能够促使国企从宏观上做好企业财务活动的计划,通过对企业经营发展状况的全面了解来实现合理的投资等活动,进而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在此过程中,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需要借助财务全面A算管理的开展来确保各项财务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以全过程管控的实施来规避财务管理风险,通过内控监管力度的强化来保证企业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

3.3 内部控制确保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国企财务会计信息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有效规划企业资金,实现企业资金的最大化利用,同时也为了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国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国企财务管理中必须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否则,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收益,严重时甚至导致企业面临破产的困境。而企业建立内部控制体系,不仅能够提高财务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还能够及时发现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并且监督财务管理工作的执行度,提高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实现企业资金的合理运用,促进企业的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都属于国企管理的重要内容,并且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财务管理的顺利进行需要内部控制体系作为保障,而内部控制体系与财务管理的目标都是为了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二者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同样的促进作用。但是国企在实际的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过程中,还存在很多诸如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严重不符等问题,需要国企领导者充分认识到二者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措施,利用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促进国企的进一步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张晶.新时期下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的相关性[J].商场现代化,2015,27:209-210.

[2] 罗迪.新时期下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的相关性[J].经营管理者,2016,15:137.

[3] 李朝逢.试论新时期国企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J].商,2014,06:29.

第9篇:控制与管理的关系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合同,造价

0 引言

工程合同是工程承、发包双方必须共同遵守、认真履行的法律性文件,是承包商在约定的期限内向发包人交付质量符合国家规程、规范要求及合同约定承包范围的工程实物,发包人支付相应价款的协议和依据,是发包人与承包商之间的最高行为准则。整个工程实施过程就是若干项经济合同的履行过程。合同管理从施工前的准备,直到竣工验收,一环扣一环,前者制约后者,后者补充前者,任何环节疏忽,都将导致合同管理与工程造价的失控。

因此,对工程实施阶段进行全面的合同管理是造价控制的关键环节,也是控制建设工程造价的重要手段。

1 合同与工程造价相关概念

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施工合同的内容应当包括建设工期、工程质量、工程造价、技术资料交付时间、材料和设备供应责任、拨款和结算、竣工验收、质量保修范围和质量保证期、双方相互协作等条款。投资控制是对项目的投资计划与实际投资情况进行的分析、对比,目的是给管理者提供有关数据。合理确定合同价款,做好工程结算,切实有效地抓好合同管理的每个环节,才能真正地、更有效地使工程投资得到控制,计划得以圆满实现。

工程造价广义地讲,是指工程项目从筹建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中建设中位所花费用的总和;狭义地讲,是指在施工中位进行工程建设所花费的成本以及在工程发包阶段其投标价格和在工程结算阶段从建设单位所得到的工程建设费用。

造价控制就是指把工程项目造价控制在批准概算内,这对建设、施工以及其他相关各方都非常重要。控制造价应从多方面入手,如合理设置工程造价控制总目标,加强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等。其中合同管理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手段之一。

2 合同管理与工程造价控制的关系

2.1合同影响着工程造价的确定和控制

施工合同不仅明确了承发包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也明确了监理工程师和造价工程师的权利和义务。发包商对工程项目建设的管理主要委托发包商代表、监理工程师和造价工程师对项目的建设进行管理,管理的过程也是以施工合同的基本内容为工作基础的,所以承包商、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及发包商代表无一不是依据施工合同来完成各自应该履行的职责、权利和义务。这此职责、权利和义务的履行都直接影响着工程造价的确定和控制。

2.2 合同是解决双方经济争议的重要依据

施工合同订立的作用之一是为了维护双方合法权益,任何一方不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就会影响另一方的权益,按合同规定,就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违约责任及违约条件都以施工合同为依据,最终以经济来衡量,让违约者付出经济代价,受害方得到经济补偿,违约责任及违约条件是工程竣工结算的基本保证。

2.3从控制工程造价的角度看,合同管理的内容涵盖了实施阶段与造价相关的所有方面

(1)在合同订立时的管理。包括合理确定合同价款,承包方式,工程款支付方式,调整合同价款的原则和方式,材料供应及价格,计价方式,计价依据,工期质量要求,奖罚条款等。上述内容应围绕保证质量、工期前提下,降低工程造价,预防经济纠纷,防止索赔为中心进行。

(2)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的管理。主要包括签证变更的管理,工程计量的管理,工程款支付的管理,工程结算的管理,索赔的管理等。

2.4 合同类型是工程结算方式选择的重要依据

施工承包合同方式有固定价款合同,可调价款合同,成本加酬金合同二种,其中成本加酬金在国内应用极少。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最常用的就是固定总价与固定单价两种同方式。施工承包合同决定了工程结算的方式。

固定总价合同中合同价款的调整,由于固定总价合同中约定了合同价款包含的风险范围,其风险包干因素是除重大变更和工程范围变更外的所有因素:包括工程量、设备、材料价格、工资等变动、地质条件恶劣、气候条件恶劣和其他一切客观因素,并明确在约定的风险范围内合同价款不再调整,因此,固定总价合同签订前应当充分考虑施工期间各类建材的市场风险和国家政策性调整风险等,并且应当承担合同签订的后果。

3 如何做好合同管理,控制工程造价

在合同签订与管理环节控制工程造价,关键在于能否切实把握其中影响造价变化的各种主要因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3.1 订立好合同

合同订立是合同管理的基础和依据。建设工程耗资巨大、涉及面广、个性差异大、履约时间长,客观上要求合同应内容完整、清楚,用词严谨、准确,条款细致、严密,尽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才能保证合同履行、合同管理的顺利进行。合同订立应与招投标文件的要求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严密制定合同条款;仔细分析合同条款,认真区分条款的类型,是属于明显工程价款的条款、可转化为经济责任的条款还是隐含的经济责任条款。

3.2加强工程变更的管理

发生变更是任何工程都无法避免的。工程变更包括设计变更、进度计划变更、施工条件变更,以及工程项目变更。变更常常直接导致成本费用的增加和工期调整。如果我们对工程变更的管理与控制不力,引起费用增加的变更发生较多,必然会严重地影响工程造价的控制。对必须变更的内容,应先作工程量和造价的增减分析,准确掌握变更价款。

变更价款的确定应遵循下述原则:(1)合同中有适用于变更项目的价格,按合同己有的价格计算变更价款;(2)合同中只有类似于变更情况的价格,可以此为基础,参照确定变更价格;(3)合同中没有相同或相似的价格,则由承包方提出适当的变更价格,经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审核批准后执行。

3.3 加强现场签证的管理

现场签证是处理合同价款中未包含而施工过程中又发生了的特殊情况的书面依据,签证产生的费用也就成为工程造价的组成部分。签证最终以价款的形式体现在工程结算中,签证失控工程将会导致结算造价失控,因此必须加强现场签证的管理和控制,严格按照签证的审核确认程序执行。

3.4 加强质量、工期的管理

合同纠纷常和工程质量有关,因此合同中应明确规定工程质量应达到的标准,以及质量未达到验收标准的处理办法和造成损失的赔偿办法。工期也是合同纠纷经常涉及的问题,工期的延长将直接导致费用的增加,间接地影响生产、销售等其他环节,造成经济损失。大型项目合同中应分阶段设置进度节点,制定从责令赶工直至更换施工单位的系列控制措施,对工程变更造成施工工期的延长应严格按照变更审核的程序和时效规定进行。如果由于承包商自身原因引起的工期拖延,应由承包商承担经济损失。

3.5 加强工程计量管理

工程计量是指根据招标文件、工程量清单、设计图、承包合同中关于工程量计算的规定等为依据,对施工单位申报的已完成工程的工程量进行的核验。由于签订合同时的工程量可能与实际施工有差异,因此应对施工单位完成的实际工程量予以严格核实和确认,作为合同价款支付或办理工程结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