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范文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精选(九篇)

氮肥的生产和使用

第1篇: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范文

关键词:氮肥 施用现状 生态环境 土壤环境 大气环境 水环境

中图分类号:TQ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a)-0130-01

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对化学肥料的使用,尤其是氮肥的施用,对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人们大量施用氮肥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和影响,不仅对经济和资源造成巨大的浪费,还导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对当前及长远农业生产、农产品安全与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如何合理、科学施用氮肥,提高氮肥利用率[1],减少氮肥污染,是当前农业生产过程中所要面临的主要任务。

1 我国氮肥的利用现状

我国是氮肥施用最多的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大量施用氮肥。80年代中期,我国的氮肥使用量就超过了发达国家的水平[2]。目前,我国的氮肥的生产量和消费量均位于世界首位,氮肥(折合为纯氮)年使用量约为2500万吨,占全世界的氮肥使用总量的30%左右。中国每公顷氮肥施用量达250 kg左右,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大量田间试验数据统计表明,我国氮肥当季利用率仅30%左右,与世界发达国家具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高产地区和经济效益较高的蔬菜、果树、花卉生产中更为突出。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虽然提高了粮食产量,但也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导致生态恶化。

2 氮肥对环境的影响

2.1 氮肥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2.1.1 土壤酸化

土壤酸化是指土壤无机组分对酸的中各容量的下降。在通气良好的旱地土壤上,施用铵态氮肥,会发生硝化作用,使铵态氮转化为硝态氮。硝态氮被植物吸收,进入植物体内后,大部分在硝酸还原酶的作用下,还原成铵态氮参与植物的代谢。但当氮肥施用量超过植物对氮的需求时,就会造成氮肥以NO3--N的形式在土壤中积累,导致土壤严重酸化,同时土壤中铝、铁的含量也会随之增加。

2.1.2 土壤次生盐渍化

土壤次生盐渍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而存在的非盐渍化土壤,因人类的不合理施肥灌溉,促使地下水中的盐分沿土壤毛管孔隙上升并在地表积累。长期大量施用氮肥,还会造成土壤的次生盐渍化。研究表明,目前硝酸根已成为土壤增加最多的盐分离子,约占阴离子总量的67%~76%[3]。

2.2 氮肥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氮肥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空洞。肥料施入土壤,有相当一部分以有机或无机氮形态的硝酸盐进入土壤,在土壤反硝化细菌作用下,会使氮化合物还原成亚硝酸盐,同时转化为氮和氮氧化物进入大气,使空气质量恶化。由于人类活动加强,大气中N2O的含量不断增加,由氮肥的施用及生物固氮作用产生的N2O量约占年排放量的60%,所施N肥中大约有0.5%是以NOx的形式损失。

2.3 氮肥对水环境的影响

2.3.1 水体富营养化

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氮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田氮肥的施用。其中,农田氮素的流失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农田氮素的流失途径这是通过农田排水和地表径流的方式进入地表水体并造成污染的。天然降水和不适当的灌溉形成的地表径流,将农田氮素转移带到地表水体中加剧了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

2.3.2 对地下水的污染

氮素的淋洗损失主要是硝态氮。由于NO3-带负电,不易被土粒吸附,可随水移动。在植物生长旺盛时期,蒸腾作用强烈,当过量或者不合理施用氮肥时,在有充足水分的条件下,硝态氮可被淋洗至2 m或更深,脱离根系吸收而污染地下水。

3 氮肥污染防治措施

3.1 确定氮肥的最适施用量

氮肥施肥量不应超过土壤和作物的需要量。不同土壤和相同土壤的不同地块,对养分的需求量有很大的差异。与此同时,不同作物和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其生育特点不同,它们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要的养分种类、数量和比例也都不一样。因此,必须严格按照作物和土壤的特性,来确定氮肥的最适施用量[4]。

3.2 氮、磷、钾等肥料配合施用

采取“适氮、增磷、补钾”的施肥技术,使植物的矿质营养处于最佳状态。在目标施氮量中扣除一定比例的氮肥(如10%~20%),视需要进行补施,这样可避免氮素过多的危害和流失。充分利用农家肥中的钾,将有限的钾肥资源用在严重缺钾的土壤和需钾量高的作物上。同时,增加高含量磷肥和氮磷复混肥,可以调整氮磷比例。各地试验已证明,氮肥与适量磷钾肥配合施用,增产效果显著。

3.3 加强氮肥的管理,改进氮肥施用技术

加强对各种氮肥的管理,防止有毒物质随氮肥进入土壤。制定适合某地区和单个田块的推荐施肥模型及施用时期、施用方法等是氮素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不同地区土壤、气候、作物、耕作、水肥管理等及同一地区不同田块的肥力状况存在很大差异,导致土壤硝态氮在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造成肥料氮在一些地区和田块中大量累积。

4 结论

在今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氮肥的施用仍然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手段之一,面对氮肥施用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危害越来越严重,我们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加强对污染源头的控制,在农业上要施行合理施用氮肥,提高氮肥利用率。今后我们需要关注的应该是生产和使用更优质、更高效的肥料,推广科学合理的施肥技术,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彦茹.常用氮肥及提高其利用率的方法[J].养殖技术顾问,2010(9):45.

[2] 李凤茹.浅议氮肥的性质及施用技术[J].中国科技财富,2009(8)195.

第2篇: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范文

提高上部烟叶使用价值的研究项目于2004年进行预备试验,针对当时上部叶片过厚,颜色过深,烟碱含量过高,烟碱比过低的实际问题,预期从栽培技术上采取综合措施,使生产的上部烟叶适合卷烟工业的要求,提高其使用价值。通过几年的试验,进一步了解了上部烟叶的生长发育情况,结合烟株田间生长发育过程营养平衡的研究,与大面积生产调查相结合,初步摸清了上部叶片过大过厚的田间长相,并探索出了一条解决该问题的途径。该课题总体设计从品种、施肥和地膜覆盖、打顶时间、留叶数等方面入手,并设置了叶面肥喷施技术,采取了一系列先进的栽培技术。试验取得了预期的结果,本人仅就不同施肥量及不同氮素形态对上部烟叶使用价值的影响做一分析。

1、试验设计与方法

试验设6个处理,在绥化两种土壤质地上进行,采用双层施肥技术。复合肥料由上海长征化肥厂生产,氮磷钾比例为8∶9∶17。施肥方法为全部氮量的2/3在起垄时条施,1/3氮量在移栽时穴施。

1.1下层减氮(总氮量4kg,上下层各2kg)

1.2上下层减氮(总氮量4kg,上层1kg,下层3kg)

1.3上层硝态氮(总氮量6kg,上层2 kg,氮改为硝态氮肥

1.4有机无机配合(总氮量6kg,1/2氮为有机肥)

1.5正常氮覆膜(总氮量6kg)

1.6正常氮不覆膜(总氮量6kg)

提高上部烟叶品质的施肥技术,关键是氮素营养,烟株在大田生长发育过程前、中、后期氮素的营养平衡。北方烟区大田前期少雨干旱,氮素在烟株生长前期被吸收的量少,利用率低,因此造成烟株生长缓慢。由于烟株对氮素吸收高峰期推迟,造成后期残氮多,使烟株在成熟期持续吸收较多的氮素,造成上部烟叶贪青不落黄,烤后叶片厚而色暗,烟碱含量高,工业上难以利用。从设计指导思想上主要解决促进烟株前期生长加快,控制成熟期过多的残氮,使上部烟叶生长正常,及时落黄。除了主体设计外,根据当时生产上已开始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这一栽培方式的变化,给施肥技术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从盖膜栽培的正效应分析,会促进前期氮素养分的转化,提高前期烟株对氮素的吸收量,对解决上部叶片品质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课题设计中考虑了覆膜方式和覆膜技术这一问题。另外,由于北方烟区土壤施钾后易被固定,土壤干湿交替的频繁出现,烟株对钾元素的吸收利用率低,造成烟叶钾的含量低。因此,设计中考虑了叶面肥的施用作为土壤施肥的补充措施。

2、结果与分析

团棵期以上层肥为硝态氮肥处理叶片最大,说明前期生长速度快,无论砂壤土或粘壤土结果一致。旺长期仍以上层为硝态氮肥处理叶片最大,次为正常氮覆膜处理和有机肥无机肥配合处理,直到打顶时仍为同样结果。上二棚单叶重以有机无机配合处理最高,砂壤土为13.7g,粘壤土为10.2g。下层减氮处理无论砂壤土或粘壤土,单叶重都是最低,砂壤土为10.0g,粘壤土为7.4g,属正常范围。上下各减氮处理单叶重砂壤土为10.8g,粘壤土为8.7g。

下层减氮处理最低,砂以上层为硝态氮,有机无机配合,正常氮量不覆膜3个处理为最好,质量档次均为中偏上,其香气尚足,其它项目适中。

3、小结

从连续几年的试验结果中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由于近年来生产上氮素施用量,而氮素形态又全部为铵态氮,在北方烟区,由于土壤干旱交替频繁出现,造成烟株前期生长缓慢,氮素吸收高峰期推迟,后期烟田土壤中残氮过多,促使上部叶片生长过大、过厚,烟碱含量过高,从试验结果分析,对目前生产上的高氮水平适度减氮,特别是采用垄栽双层施肥方式,减少下层氮量,对提高上部叶品质有明显效果。另外,硝态氮可以促进烟株前期生长,使烟株吸收氮素高峰期提前,减少后期吸氮过多的矛盾。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有机肥无机肥配合使用,也能起到缓解烟草生长发育前、中后期氮素营养平衡矛盾的作用。从烟叶田间试验中,初步摸清了上部叶片过厚、过大的田间长相,并探索出了一条解决该问题的途径。采用双层施肥方式,下层减氮,在总氮量中使用50%的硝态氮,在总施肥量中用40%~50%的有机肥,50%~60%的化学肥料配合使用以及在减氮后适当辅助使用叶面肥,都对提高上部烟叶使用价值有明显的作用。

第3篇: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范文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生态环境被破坏

过量施用氮肥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氮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使部分氮肥变成氧化亚氮这样的温室气体,从而对大气臭氧层产生破坏。其次,过量施用的氮肥在转化过程中形成硝酸盐,会使农田土壤发生不同程度的酸化现象,引起土壤板结。而硝酸盐在土壤中随水分进入到地下水中,导致地下饮用水中硝酸盐严重超标,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小麦、玉米、苹果种植中普遍存在氮肥施用过量。过量的氮肥不能被农作物及时吸收,就会形成氧化亚氮和硝酸盐进入地下,对大气、土壤、地下水造成极大污染,从而对人体造成危害”。

二、农作物减产 品质下降

过量施用氮肥,还会使作物贪青晚熟,氮素的过量也使作物细胞壁变薄,植株抗病性减弱,易受机械损伤和病菌侵袭,如小麦发生倒伏或赤霉病。其次,过多的氮素还会消耗大量碳水化合物,影响作物的品质。

过分依赖是根源

近年来,随着耕地面积的减少,人口的增加,保证粮食安全就只能依靠提高粮食产量来实现。而氮肥因曾为粮食增产作出巨大贡献,加之农民一家一户经营,长期缺乏科学施肥指导,多施肥、多浇水就能增产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成为了近年来施用氮肥过量的首要原因。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氮肥的过量施用,使土壤中氮肥积累的越来越多,不仅难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而且还降低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第4篇: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范文

【关键词】大豆;营养特点;施肥技术

一、大豆的营养特点

大豆的一生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种子萌发(或出苗)到始花之前,为营养生长阶段;自始花之前,为营养生长阶段;自始花至终花,为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自终花至成熟,为生殖生长阶段。我们把这几个阶段简称为前期、中期和后期。大豆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各种营养元素,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大豆需要的营养元素最多的是氮(N)、磷(P)、钾(K),其次是钙(Ca)、镁(Mg)、硫(S)等。同时,也需要少量的微量元素,如硼(B)、钼(Mo)、铜(Cu)、锌(Zn)、锰(Mn)等。大豆吸收这些与那时的数量虽然不多,但都是不可缺少,不能代替的。

大豆是豆科作物,大豆根上有根瘤菌,可以把空气中的游离氮分子(N2)合成氨分子(NH3)这就是生物固氮作用。大豆和根瘤菌的共生固氮作用,只有在大豆植株生育健壮和根瘤发育很好的情况下,才能得到良好的发挥。根瘤菌固定空气中氮素需要吸收大豆体内的碳水化合物。据研究,根瘤菌从空气中每固定一个氮分子,需要15个三磷酸腺苷分子。如果土壤中养分不足,也会影响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在大豆生长发育过程中,大豆根瘤菌每亩地能固定空气中氮素约为4-7公斤不等。能满足大豆对氮素营养需要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因此,虽然大豆能固氮,但又满足不了整个生育期的需要。应当通过施肥来满足大豆的需要。根据我省农业科学院研究所的研究:每株大豆的根瘤一生中能固定多少氮素,与大豆品种类型、生长发育状况和施肥水平有很大关系。早熟品种由于生育期短,植株生长不太繁茂、结瘤量小,在盆栽条件下每株大豆一生固氮仅为0.736g,占全株的含氮量的63.6%。晚熟品种,生育期长,植株生长繁茂,根瘤量多,一株大豆一生可固氮2.06g,占全株氮量的87.75%。由于这一试验结果是在盆栽条件下获得的,数值偏高。实际上,除大豆通过根瘤菌固定氮素外,大豆还需要从施的肥料中以及土壤中吸取氮素。大豆籽实中含有40%左右的蛋白质和20%左右的脂肪,营养价值较高,比其他元素的营养价值要高,因此要获得高产,所需要的营养元素也高。在亩产与大麦相等的条件下,大豆需要的氮由于自身固氮而比大麦少3倍多;大豆所需要的磷钾肥却高出一倍。大豆在分枝期以后进入营养生长和生殖长交错进行时期,此时大豆对肥料水分的需要大增,为了满足大豆高产的需要,应及时施肥和灌水。

二、施肥

1.基肥。可施用猪圈粪、土黄粪、灰土粪、鸡粪或以草炭高温造肥和草炭过圈粪等作为大豆的基肥施用较好,不同肥力水平对大豆的产量影响因素,见表。

有机肥每亩用量为1500-3500公斤。最好在秋翻地前施入,然后将肥料翻入10-20cm的土层中,使有机肥与土壤混合,这是改良土壤结构肥地力的好办法。

2.种肥。在大豆播种时施用的肥料叫做种肥。利用磷酸二铵作种肥效果很好。在丘陵贫瘠薄地每亩施用12.5-15公斤;在中等肥力的平川、漫岗地、每亩应施用10公斤;在川洼肥沃地,每亩应施用5-6公斤。同时应注意施用硫酸钾每亩5-7公斤,可达到平衡施肥增产的目的。采用其他肥料如三料磷肥和尿素时,要按纯氮与磷的比例为1:2.5计算为好。做种肥时,要注意不要烧苗,可采用深施或测深施来进行,一般要施在种子侧下方4-5cm处为宜。

可用微量元素或菌肥浸种或拌种。微量元素种类很多,如钼酸铵、硫酸锌、硫酸锰、硫酸镁、硫酸铜、硼酸等。目前各地比较普遍应用的是钼酸铵溶液拌种,用钼酸铵20-30g,先加入少量温水,使溶解后,再加0.75-1公斤,配成1%-2%的溶液,用喷雾器均匀地喷在50公斤种子上,边喷边搅拌,待溶液全部被种子吸收阴干后即可播种。注意拌种后不要晾种,避免种皮破裂,影响种子发芽。根瘤菌接种可和钼酸铵拌种同时进行。拌根瘤菌后的种子应阴干,不要被阳光照射,以免失效。不同大豆品种和不同根瘤菌菌系常常有专一性,有的效果好,有的效果则差一些,要通过试验来决定那个品种选用什么根瘤菌。

随着氮肥磷肥使用量的增加,对大豆施用钾肥和其它肥料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而且不同肥料在不同的土壤上表现也不相同。

经过试验,在大豆亩产100公斤以下时,施用氮肥效果很明显,随着产量的提高磷钾肥和其它微量元素越来越重要。至于什么地方施用什么肥料要根据当地试验结果来确定。

3.追肥。由于大豆分枝期后进入开花期时需要大量营养,正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交错时期,因此有“花期追肥产量高”之说。此时,结合大豆中耕锄草之前每亩施氮肥507公斤对大豆增产有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对薄弱地块未封垄的地块施氮肥效果更好。

在大豆盛花期到结荚期进行根外追肥,效果也很好。一般每50公斤水加钼酸铵20-25g,制成溶液,每亩喷洒溶液25-35公斤。在每亩喷钼酸铵溶液时加磷酸铵30g、尿素1.25公斤效果很好。

4.氮肥

(1)要重视有机肥料的施用。经过腐熟的有机肥料中的氮素,种植绿肥翻压后腐熟的氮素,适于大豆缓慢地持续地吸收利用。

(2)土壤有效氮的含量。氮肥的肥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土壤有效氮的含量。不同土壤水解氮的含量差别较大。土壤肥沃施氮肥增产不明显;土壤贫瘠,大豆花荚期尚未封垄时,氮肥的增产率就高。根据一些单位的试验资料,每百克土中水解氮含量在5mg以下时,施氮肥大豆显著增产;每百克土中水解氮含量5-10mg时,大豆施氮肥增产,但对土壤肥沃,生长繁茂的品种要控制氮肥的施用,或不施氮肥。

(3)适量施氮肥。根据大豆施氮肥试验表明,氮肥的施用量适当,能促进大豆根瘤的发育,增加单株固氮量,对提高大豆产量是有益的。但是,大豆产量的提高,不是随施氮量增加而无限递增。如盲目过量施氮肥,必然抑制固氮作用,而且往往造成大豆营养发育过渡繁茂,植株徒长、郁闭、倒伏而减产。

为了获得大豆高产,满足大豆对氮素营养的需要,必须研究采用能充分发挥土壤氮和共生固氮作用的施肥方法,使施用的肥料既能够促进根瘤的生长发育增加固氮量,又能给大豆补充足够的氮素营养。

(4)因品种施氮肥。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耐肥能力不同,必须根据品种特性合理施肥,以提高其经济效益。

第5篇: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范文

关键词氮肥;利用率;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 S14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2-0306-01

随着氮肥施用量的不断增加,氮肥利用率在逐渐降低,进而影响氮肥资源利用、施肥安全和土壤环境安全,乃至农作物产品安全。提高氮肥利用率,科学施用氮肥已成为农业施肥的重要问题。氮肥施用过程中,氮素损失的途径主要有铵态氮的挥发、硝态氮下渗、土壤晶格固定、反硝化过程中的脱氮等,可通过以下途径提高氮肥利用率。

(1)深施。深施氮肥可以减少氮素挥发,促进作物根系吸收,利于加强土壤微生物活动促进固态氮的转化[1]。施用深度一般为土表下6~15 cm。追施与底施有所不同,追施深度宜在6 cm以下,底施深度宜在10 cm以下。

(2)分期施用。分期施用氮肥可以减少渗漏和固定,便于根据作物生育时期对氮的需求供应氮素,利于提高氮肥利用率[2]。分期施肥,原则上可分为底肥和追肥。底肥中的氮肥用量一般占氮肥总用量的30%~60%。除水田不宜用硝态氮肥作底肥外,多种氮肥均可做底肥。氮肥追施量一般占氮肥总用量的40%~70%。氮肥一般追施1~3次。追肥时期因作物而不同,一般在作物出现拔节、分枝、花荚形成、蕾铃形成、茎叶显著伸长等现象,即作物生育中、前期和作物出现孕穗、花铃期、茎叶快速生长、果实膨大等现象,即作物生育中、后期追施。若一次性追施,宜在作物需肥高峰前期施用,即在需肥高峰临界期追施。

(3)配合磷、钾肥施用。氮、磷、钾是作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某种元素的丰缺可影响到对其他元素的吸收利用。三要素之间具有相互协调促进的作用。氮肥配合磷、钾肥施用,可以以磷促氮、以钾促氮,提高氮肥的利用率。磷、钾肥一般作底肥,某些作物也可作追肥施用。

(4)配合有机肥施用。有机肥中的有机质可以分解为腐殖质和腐殖酸,可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和土壤胶体形成,增强土壤保肥保水性能,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氮素利用。有机肥一般作底肥施用,也可在苗期追施,而在苗期追施最好与化学肥料相结合追施。一般采取埋施。

(5)测土配方施用氮肥。测土配方施肥是在施用有机肥和调查土壤养分的基础上,根据测土施肥原理和作物需肥特点、养分供肥特点,经过相关试验研究,在确定目标产量之后,确定施肥量和施肥方法[3]。测土配方施肥可以较好的防止过多、过少施肥造成的不利影响。就测土配方施用氮肥而言,既可以防止施氮不足造成的产量减少,又可防止施氮过多造成的作物奢侈吸收,进而提高氮肥的利用率。测土配方施氮要做好代表土样的采集、分析和测定。根据土壤基础养分和当地作物施肥指标,确定产量目标、施氮量和施用方法。

(6)做好以水调肥。不同作物和作物不同生育时期对土壤肥水有不同要求。通过农艺措施,使土壤肥水供应与作物需求相一致,可以促进提高氮肥利用。就土壤水分而言,过少时会造成植株萎蔫、气孔关闭,蒸腾减弱;根尖周围离子浓度减少,根压力减弱,严重影响土壤养分向上运输;过多会造成土壤空气减少,根系环境变差,影响根的吸收,还可造成氮素渗漏淋失。以水调肥主要包括遇旱浇水、防除涝灾、前肥后水专项措施。遇旱浇水、防除涝灾与农田基础建设关系密切。水源充足、机械配套、田面平整,则利于保灌和提高浇水质量。干、支、斗、毛管设施配套,及时疏浚,可减少氮素的淋失,利于改善根系环境。前肥后水要客观灵活运用,一般在土壤肥水均出现不足时采用。要根据所施氮肥种类确定浇水时间。铵态氮肥可水肥相跟,酰胺态氮肥宜于施用2 d后浇水,硝态氮肥宜于施用数天后浇水。要灵活掌握浇水量,浇水量一般以耕层土壤水分短时饱和为度[4-5]。

(7)加深耕层。可通过改善土壤通气性,从而促进带动肥、水、热的改善,利于作物根系下扎,扩大根的吸收范围,促进土壤养分利用[6-7]。耕深依土壤质地和质地构型而不同,应灵活掌握。一般耕深宜保持在20~25 cm。其中砂土地宜浅,淤土地宜深;20~50 cm有砂土层宜浅,无砂土层宜深。

(8)施用有机长效型和包膜型氮肥。有机长效型和包膜型氮肥具有将氮素缓慢释放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氮的挥发、固定、淋溶,对提高氮肥利用率有积极作用。但有机长效型和包膜型氮肥中,其氮的释放不能与作物生育期需肥相一致,易形成作物苗期和需肥高峰期的氮素供不应求现象。施用时,要注意作物苗期和需肥高峰期补施非有机长效型和非包膜氮肥。还需注意在作物生育后期不要使用有机长效型和包膜型氮肥,以免造成作物贪青晚熟。

(9)施用氮肥添加剂和增效剂。氮肥添加剂是碳酸氢铵分子的一种稳定剂。在碳酸氢铵生产过程中,通过加入氮肥添加剂,使碳酸氢铵分子稳定性增加,减少基本运输、贮存、施用中的损失,提高氮的利用率。氮肥增效剂是一种反硝化杀菌剂,与氮肥一起撒施,能抑制铵态氮的硝化,减少氮素损失。氮肥增效剂品种较多,对作物有选择性,肥料施用效果欠稳定,有些品种有药残危害,使用时要谨慎选择品种。

(10)将氮肥制成球状施用。将氮肥制成一定的球状施用,可以减少氮素挥发。以有机肥、肥土、腐殖酸为辅料制成的球状氮肥和氮、磷、钾复合型球状氮肥,具有协调、促进养分利用的作用,从而提高氮的利用率。球状氮肥一般有工厂专业生产,个人不能随便掺制。球状氮肥可做底肥和追肥,宜深施。总之,针对氮肥的损失途径,采取科学的施肥方法和相应措施,减少氮素损失,皆有助于提高氮肥利用率。

参考文献

[1] 张景略,徐本生.土壤肥料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2] 北京农业大学《肥料手册》编写组.肥料手册[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

[3] 郭小军,王晓燕,白志荣.对测土配方施肥工程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5):9-10.

[4] 高月亮,华珞,蔡典雄,等.氮肥利用及其提高利用率的途径与方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4):57-61,67.

[5] 苏阳,刘德林.提高氮肥利用率方法的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05(6):38-40.

[6] 赵建设.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有效方法[J].长江蔬菜,2002(12):19.

第6篇: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范文

关键词 水稻;氮肥;影响

中图分类号 S511;S1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9-0027-01

在当前农业生产中,施用化学肥料是提高农作物产量最迅速有效的方法之一。据统计表明:在提高作物产量中,化学肥料所起的作用占40%~60%。化学肥料是农民在农业生产投入品中最大的物质投资,农民用于购买化学肥料的投入约占农业生产投入品总投入的50%。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只注重于施肥的产量效应,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和食品安全不够重视,施肥结构不合理,致使肥料利用率下降,不仅出现了明显的报酬递减现象,而且也造成了生态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提高肥料利用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水稻生产中,广大水稻种植户为了增加水稻产量,盲目加大化学肥料的使用量,特别是氮肥的施用量,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和污染。为切实做好水稻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尽快建立水稻精确施氮指标体系,努力提高氮肥利用率,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水稻生产,特进行了水稻精确施氮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水稻品种为连粳7号,试验肥料为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试验田土壤肥力中等,常年种植模式为稻―麦两熟制,上茬作物为小麦。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3个处理,即分别为:无氮对照区(CK)、精确施氮区、常规施肥区(大田),小区面积分别为33.3、66.7、>66.7 m2。不设重复。各处理均起垄分离,并用塑料膜覆盖隔离,以防串水渗肥[1]。

1.3 试验方法

试验田于6月10日收获上茬小麦,6月12日整地,旋耕20 cm,6月15日移栽,移栽27万穴/hm2,平均每穴有苗4.2根,行穴距为25.0 cm×14.8 cm。试验地不施有机肥及秸秆还田。

具体施肥方案如下:无氮空白区和精确施氮区施用等量的磷、钾肥,即无氮小区施用过磷酸钙1.00 kg、氯化钾0.75 kg,于移栽后7 d一次性撒施,其他生产措施相同;精确施氮小区施用尿素3.80 kg、过磷酸钙2.00 kg、氯化钾1.50 kg,于移栽后7 d一次性撒施,其他生产措施相同;常规施肥区施45%复合肥600.00 kg/hm2、尿素225.00 kg/hm2于移栽后7 d第1次撒施,于10 d后用尿素150.00 kg/hm2第2次撒施[2-3]。3个处理除施肥措施不同外,其他生产措施均相同[4-6]。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水稻茎蘖动态的影响

由表1可知,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水稻的分蘖数也增加。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中,氮肥的使用量直接影响水稻分蘖的形成。

2.2 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因氮肥用量不同,各处理有效穗数、穗实粒数、产量均不同。根据数据分析,由于常规施肥区氮肥用量大从而前期茎蘖多、叶色深、叶片大,成穗率、结实率稍低;精氮区注重氮、磷、钾协调使用,提高有效穗数,产量结构最合理;无氮区因未施氮肥,有效穗数减少,千粒重反而高。因此各处理产量依次为精氮区>常规区>无氮区。

2.3 不同处理对水稻植株抗病虫害的影响

田间观察,空白区病虫害发生最轻,纹枯病穴发病率为9%,稻飞虱发生率为3%,而常规施肥区上述病虫害分别为40%和20%,精氮区发生率分别为25%和15%,说明合理减少氮肥施用量可以改善田间植株生长状况,增强抗逆性,明显降低病虫害发生率。

2.4 不同处理对水稻经济效益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明显降低而产量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氮肥利用率比常规施肥方式明显提高。减少氮肥用量,农民投入也相应减少,综合经济效益明显增加,而且降低了土壤和水质的污染程度,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增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性。根据目前市场价格,纯N 4.4元/kg,P2O5 6.0元/kg,K2O 6.5元/kg;精氮区比常规区用肥量少支出300元/hm2左右,增产475.5 kg/hm2,可增收1 200元/hm2左右,累计增收1 500元/hm2左右。

3 结论

氮肥是水稻生产中最重要的肥料,对促进水稻分蘖、提高产量有显著的作用,但超过一定用量后不能增收反而增加成本。因此,在生产中,应注意氮、磷、钾的协调施用,否则只能增加成本而不能增加产量。合理控制氮肥施用量在水稻生产中可增加有效穗数、穗实粒数,增产475.5 kg/hm2,可增收1 200元/hm2左右;用肥量少支出300元/hm2左右,累计增收1 500元/hm2左右。起到了节本增效的作用。

氮肥施用过量,导致稻米中粗蛋白含量多,品质明显下降,因此种植高产且优质的稻米,就要大力提倡施用有机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生物有机肥,调整氮、磷、钾施肥比例。在生产中遵循减氮、稳磷、增钾、添微的施肥原则。适当减少氮肥的使用,能有效地降低氮肥对土壤和水质的污染,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增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性。

4 参考文献

[1] 齐国锋,崔月峰,李大伟,等.氮肥对北方超级稻茎蘖动态及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0(3):43-45.

[2] 饶汉宗,夏娇娇,陈苏平,等.单季杂交稻氮肥肥效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3):80-81.

[3] 张长海,郑桂萍,陈志国.超级稻氮肥运筹技术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4(6):100-103.

[4] 阳美秀,王冬秀,刘春燕,等.两系杂交稻不同氮肥运筹试验研究[J].广西农业科学,2004(1):58-61.

第7篇: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范文

关键词水稻;合理施氮;原则;措施;云南石林;大可乡

水稻是石林县大可乡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333.3 hm2,占粮播面积的33%,占粮食总产的39%,水稻生产的稳定与否,对全乡粮食生产具有较大的影响。在大可乡的水稻施肥中,除施用一定数量的农家肥和磷肥外,主要靠增施氮肥来提高水稻产量,如何施用好氮肥是水稻生产技术的核心问题。

随着水稻生产条件的逐年改善,水利化程度的提高,旱育秧的推广,确保了水稻适时早栽,有利于避过8月低温冷害;水稻良种、高效新农药的推广运用,为高产稳产创造了条件;蜂巢式规格化条栽普遍被群众接受,提高了群体的光能利用率;这些因素对稳定水稻总产起了积极作用,但合理施肥尤其是合理施氮问题未能很好地解决,直接影响水稻生产的 经济 效益[1]。

1水稻施氮存在的问题

1.1偏施重施氮肥

由于氮素化肥使用方便,易吸收,深受广大农户的喜爱,其用量居高不下,加之有机肥施用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户对氮肥的依赖性增加,因此。在大可乡的施肥结构中,氮肥用量一直遥遥领先。由于过量施氮,致使水稻营养生长失衡,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含量增加,抗逆性减弱,稻米品质下降,施氮效益降低,并造成水源、大气等环境污染。氮磷钾长期不合理配比,造成土壤养分失衡,土壤板结,耕地产出能力和抗灾能力明显下降,不利于农业可持续 发展 。

1.2凭经验施用氮肥

施氮不以实际情况为依据,而是以经验为指导,忽视施用条件的变化,不能根据耕作制度、氮肥品种结构等变化而改变措施。

1.3被动施用氮肥

根据苗情好坏,临时采取施氮措施。有的农户根本就不知道自已耕地的肥力、土质状况,更不知道施多少氮肥合适,缺乏计划性,前期盲目施用,中后期看苗施氮,往往带有补救性质,错过施氮良机。

1.险性施用氮肥

割裂土壤、气候、品种、苗情等因素与施肥的综合关系,简单地以某一因素为依据,片面决定施氮量,氮肥一次性猛施,主观随意性很大。

2水稻合理施氮的原则

2.1施氮要有利于协调水稻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当稻田处于个体与群体生长发育相协调、水稻作物与环境条件相协调的最佳状态时,表现出最大生产力。据研究,在特定的一块田中,种植不同密度的水稻群体,基本苗相差很大,但通过个体分蘖力、成穗率、结实率、千粒重等几个变数的调节互补作用,不同规模的群体,最终能接近该田块的最大生产力,产量之间悬殊不大。据此,可通过调节施氮水平来协调水稻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从面诱导水稻群体发展到最佳群体状态,发挥出最大生产力。在大面积生产上,田间条件千差万别,群体规模大小各异,但氮肥施用的人为控制相对较为容易[2]。具体而言,在稀植条件下,靠发不靠插,应适当地增加氮肥用量,促进个体充分发育,增大群体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密植条件下,靠插不靠发,应适当降低氮肥用量,抑制无效分蘖,控制群体的恶性膨胀;一般情况下,靠插也靠发,应通过植株颜色、长势长相、群体苗蘖动态等信息的收集,分析现状,考虑趋势,做到有预见性地以氮促控。

2.2 施氮要有利于协调水稻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

水稻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常表现为3种关系:营养生长过旺(过头危险苗),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协调(正常苗),营养生长不足(瘦弱苗);3种类型的稻苗转化积累物质能量的功能差异较大,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分蘖暴发型稻苗,容易发展为过头危险苗,表现为营养生长过旺,群体膨胀,稻田小环境恶化,植株抗逆性减弱,贪青感病减产,管理上要以控为主,提早晒田控氮,调节个体生长和群体规模,促使个体稳健生长,尽量避免大田稻苗向过头危险苗转化;缓发型、滞发型稻苗,容易发展为瘦弱苗,表现为营养生长不足,群体偏小,光合生产能力低,管理上要以促为主,早施氮肥,用量偏重,但要注意促有限度;稳发型稻苗,一般表现为正常苗,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协调,但如施肥不当,也可能向其他2种苗情分化,管理上要促控得当,前期施氮要适量,中期控制分蘖要提前,以削弱群体后期苗蘖增长的惯性,减少无效生长[2]。

2.3施氮要有利于协调水稻生理活动的源库关系

据研究,在一定的供氮范围内,水稻源器官绿色叶片数及库器官颖花数,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加,源足库大且关系协调则产量相应提高。松散型品种叶姿披软,增氮易提高其叶面积系数,源器官的增长幅度大于库容的增长幅度,但也易恶化群体后期光照条件,影响光合效率的提高,后期同化系数较低,成熟期稻穗干物质的积累来源于抽穗前茎鞘临时库贮藏物的比重较高。据此,这一类型品种的氮肥施用要适当,以避免源器官的过度膨胀。紧凑型品种,叶姿上冲,在一定范围内增施氮肥,源器官的增长幅度小于库容的增长幅度,源库关系仍能保持协调,后期群体光合效率较高。库容物的绝大部分来自于抽穗至成熟期的净光合产物,后期同化系数较高,据此,该类型品种前期要适当增施氮肥,以提高叶片数,保持后期源足的势头。

3水稻合理施氮依据

3.1根据土壤肥力合理施用

大可乡的稻田土壤类型中,鸡粪土田等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保肥能力好的稻田,施氮次数、数量应适当减少;黄沙土田等土壤肥力低、保水保肥能力差的稻田,应根据水稻生长发育状况适当增加施氮次数和数量;冷浸田在撤水条件下施氮效果较好。

3.2根据水稻品种特性合理施用

不同品种如优质品种与普通品种、早熟品种与晚熟品种、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之间在需肥量、耐肥力、吸肥 规律 方面有明显差异,应在掌握品种特性的基础上合理施用,使肥效最大化。

3.3根据氮肥种类合理施用

水稻常用的氮肥有酰胺态氮类、铵态氮类和复合态氮类。大可乡的氮肥施用中以酰胺态氮(尿素)为主,占氮肥用量的65%左右,尿素一般作基肥和追肥施用,也可作根外追肥,碳铵易挥发,宜作底肥和追肥,但都应深施6~10 cm(施入还原层),复合态氮肥根据复合肥的类型性质而定[3]。

3.4与农家肥及其他化肥配合施用

采取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氮肥与磷钾肥、微肥配合的原则。有机肥养分齐全、持久,氮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既保证水稻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又能改善土壤条件,符合农业可持续 发展 的要求。氮肥与磷钾肥配合施用,发挥氮磷钾交互作用的效果,有利于提高水稻对氮肥的利用率,减少氮素流失,降低土壤环境污染,对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有积极作用。据研究,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将加剧水稻锌和其他微量元素的缺乏[4]。因此,在增施氮肥的同时应适当增加以锌为主的微肥用量。

4水稻合理施氮的具体措施

4.1掌握好施氮时期

据研究,一季中稻一般存在2个吸氮高峰期,即分蘖期和幼穗分化后期;前期吸氮量占总氮量的1/2左右,中期约占1/3,抽穗后吸氮量较小,灌浆期的氮素主要靠出穗以前的吸收储存;据此,水稻施肥应以早期底肥为主,中期拔节肥为辅,后期看色略补;在培育壮秧的基础上,用氮肥总量的50%~60%作底肥,30%~40%结合大田化除作分蘖肥追施,10%根据苗情作穗肥追施效果较好。

4.2宏观控制氮肥施用总量

在重视有机肥及氮、磷、钾肥配合的基础上,根据大可乡水稻氮肥施用条件出现新的组合变化、丰歉年氮肥施用水平以及测土分析结果,建议氮肥施用总量在135~210 kg/hm2纯氮。

4.3分区确定氮肥基本用量

即根据地区间客观存在的施肥差异,实行 科学 分区,确定各区氮肥的基本用量,指导农户合理施氮。氮素化肥施用分区办法是,根据近5年水稻平均单产,单位面积水稻氮素化肥的实际施用量,蚕豆种植系数,土壤有机质含量等4个指标,以村委会为单位进行分区,高肥区的大可、结胜2个村委会有水田156 hm2,施纯氮135 kg/hm2;中肥区的中龙、南大村、岩子脚3个村委会有水田153.3 hm2,施纯氮180 kg/hm2;低肥区的水尾村委会有水田24 hm2,施纯氮210 kg/hm2。

4.4按田块确定具体用量

田间条件千差万别,年度间气候反复无常,品种和耕作年年有异,这就要求农户灵活掌握好具体田块的施肥量和施肥方法,建议按各区基本用量的60%~70%作基肥,30%~40%作调节追肥,按前述合理施氮的要点灵活施用,提高氮肥的施用效益。

5 参考 文献

第8篇: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范文

关键词:水稻;氮磷钾肥;互作效应;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7-77-05

水稻产量受品种、环境条件和遗传特性的综合影响,在诸多环境因子中,其中肥料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氮、磷、钾是水稻正常生长的三大必需营养元素,三者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近年来,由于高产品种推广及肥料大量施用,稻谷产量大幅度提升[1],肥料利用率呈现出下降趋势[2],对环境也造成一定的污染。因此,如何通过合理调整氮、磷、钾肥用量及配比来实现水稻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同步提高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国内外在施肥对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及品质的影响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氮肥方面开展的研究相对较多,如张洪程[3]等、徐春梅[4]等和刘代银[5]等就不同氮肥用量对水稻产量及吸氮特性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发现产量及氮肥利用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黄进宝[4]等和Ohnishi[6]等则着重研究了不同土壤及氮肥管理条件下氮肥的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及生理利用率。磷肥方面的研究较少,且大多没有对产量及肥料利用率进行综合研究。如郭再华[7]等只分析了供磷水平对水稻生长及磷素吸收的影响;郝虎林[8]等只分析了施磷对糙米品质的影响。钾肥方面,王强盛[9]等以2个品种为材料分析了钾肥用量对水稻产量及钾素积累利用的影响,发现在一定范围内增施钾肥可以提高产量,改善碾米、外观及蒸煮食味品质,并能提高钾肥的生理效率和农艺效率。氮、磷、钾肥配施方面的文献较多,并探讨了施肥对水稻产量或肥料利用率的影响[10-12]。总体来看,关于施肥对水稻产量及肥料综合利用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氮肥方面,在磷、钾肥方面的研究较少,涉及氮磷钾交互作用的研究也较缺乏。因此,很难为水稻的优质高产制定合理的施肥配比。

自2005年启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以来,全国几乎所有种植水稻的农业县均布置了“3414”肥料试验,且已有大量研究成果发表。不过,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氮、磷、钾肥的产量效应及推荐施肥方面[13-15],极少涉及氮、磷、钾肥间的互作效应。为此,通过布置“3414”田间试验研究了氮、磷、钾肥对水稻产量及肥料相互作用的影响。探讨了氮、磷、钾肥互作对产量及养分相互作用的影响,旨在为高产水稻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3414”试验数据的归纳总结提供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在安徽省大圹圩农场开展,此农场地处皖东高邮湖畔西岸,离天长市区11km、距历史名城扬州市66km、南京市100km。农场土地集中连片,条田排列整齐,无工业污染源,水稻生产水源独立,有自然的防护隔离网,利于水稻防杂保纯。供试水稻为皖稻68,试验小区长8.4m,宽2.4m,面积20.16m2,收获时每小区都去端行,实际小区计产面积12.6m2。试验于2013年5月27日播种,秧盘旱育秧,6月17日移栽,7月15日和7月26日分2次搁田,10月25日收割。化除及防病治虫等管理措施同其它大田管理,试验过程中基本上无草害和病虫危害。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计采用二次回归最优设计中的“3414”方案,设氮、磷、钾3个因素,各因素设个4水平,共14个处理。分别为:(1)N0P0K0;(2)N0P2K2;(3)N1P2K2;(4)N2P0K2;(5)N2P1K2;(6)N2P2K2;(7)N2P3K2;(8)N2P2K0;(9)N2P2K1;(10)N2P2K3;(11)N3P2K2;(12)N1P1K2;(13)N1P2K1;(14)N2P1K1。其中N0、N1、N2、N3表示氮肥(折合尿素计算)的用量为0、8、16、24kg/667m2;P0、P1、P2、P3表示氮肥(折合P2O5计算)的用量为0、2.4、4.8、7.2kg/667m2;K0、K1、K2、K3表示氮肥(折合K2O计算)的用量为0、3.75、7.5、11.25kg/667m2。

氮肥用尿素(含N 46%),含磷肥用过磷酸钙(含P2O5 12%),含钾肥用氯化钾含(含K2O 60%)。其中氮肥40%作基肥,30%作促蘖肥,30%作拔节孕穗肥,磷、钾肥全部作基肥。试验小区计产面积12.6m2,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田间管理按照常规栽培技术要求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在任意2种变量相同水平下,单一变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2.1.1 在P2K2水平为基础的氮肥效应 由图1可以看出,各施肥处理的稻田稻谷产量均高于对照(N0P0K0),在P2K2的基础上,氮肥使用量的增加使水稻产量实现先上升后略下降的趋势。由此可见,随着氮肥的大量施用可以使水稻产量增加,达到一定用量后对水稻的生长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也可以说增加了水稻秸秆的生长,从而导致水稻产量的下降。同时,肥料的大量施用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对河流、地下水及饮用水等造成了污染,也加重了经济负担,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所以,合理的施用肥料就变成了必要的研究,通过有效的研究可以充分证实最合理的施肥技术。

2.2.2 在以P2水平为基础的氮、磷二元二次肥效应 由图5可以看出,各施肥处理的水稻产量均高于对照处理(N0P0K0),在P2处理的基础上,随着N、K肥料的施用,水稻的产量表现出先增加后略微下降的趋势,试验处理N1P2K1和N2P2K1的产量分别为493.47kg/667m2和568.43kg/667m2,相互之间的产量相差非常明显,产量的上升趋势较为显著,方差分析(表5)显示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试验处理N2P2K3和N3P2K2的产量分别为554.2kg/667m2和533.42kg/667m2,相互之间的产量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同时,方差分析(表5)却没有明显的差异性;试验处理N1P2K1和N3P2K2的产量分别493.47kg/667m2和533.42kg/667m2,结果显示氮、钾肥施肥量增加能够使产量上升,而2个处理的产量均低于处理N2P2K2的574.25kg/667m2。这表明随着氮肥的大量施用会对产量产生一定的负效应,但是氮肥对产量的增加具有显著的增产效应。试验处理N1P2K1产量明显比N3P2K2的少,所以,在试验处理过程中氮肥的增产效应明显大于钾肥。

2.2.3在以K2水平为基础的氮、磷二元二次肥效应 由图6可以看出,各施肥处理的水稻产量均高于对照处理(N0P0K0),在K2处理的基础上,随着N、P肥料的施用,水稻的产量表现出先增加后略微下降的的趋势,试验处理N1P1K2和N2P2K2的产量分别为561.82kg/667m2和574.25kg/667m2,相互之间的产量相差不是非常明显,但具有一定的上升趋势,方差分析(表6)表明处理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试验处理N2P3K2和N3P2K2的产量分别为552.03kg/667m2和533.42kg/667m2,相互之间的产量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同时,方差分析(表6)也显示没有明显的差异性;试验处理N1P1K2和N2P3K2的产量分别为524.51kg/667m2和552.03kg/667m2,结果显示增加氮、磷肥施肥量能够使产量上升,而2个处理的产量均低于处理N2P2K2的574.25kg/667m2。这表明随着磷肥的大量施用会对产量产生一定的负效应,但是试验处理N1P1K2的产量明显比N2P3K2增加得多,可以表明在试验处理过程中氮肥的增产效应明显大于磷肥。

通过上述的论述可以明显看出,氮、磷、钾及其交互作用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均到达极显著水平。对水稻产量来说,单因子的影响为N>K>P;双因素互作的影响为NK>PK>NP。表明肥料用量单位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主导因子,磷肥主效应的影响虽然相对较低,但是磷肥与另外2种肥料的互作效应较高。

3 小结和讨论

(1)大量研究表明,氮、磷、钾肥的互作对作物产量具有显著影响[17],且氮磷、氮钾和磷钾的互作效应各不相同。本研究发现当钾水平较低时,氮水平太高会导致水稻减产,而当钾水平较高时,氮水平在一定范围内越高产量越高。王峰等[18]通过对玉米的研究发现磷、钾肥的交互作用并不明显,钾肥对磷肥只是起辅助作用,磷水平较高时增施钾肥对产量影响不大。在本试验条件下,N、P、K肥配合施用对水稻产量有显著影响,氮肥仍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NK肥、PK肥有正交互效应,而NP肥交互效应不明显。P、K单因素效应不显著,这可能与本试验地P、K含量水平较高有关。随着施N量的增加,增施P、K肥产量虽有所增加但不显著,单施N、P、K特别是过量施用,都不利于产量的提高。

(2)本试验过程中,水稻分蘖期遇连续阴雨天气,气温偏低,光照较往年少,后期灌浆遇低温,因此,此次试验并不能代表常年水平。

(3)大圹圩农场磷肥用的是磷酸二胺,此次试验磷肥用的是过磷酸钙,若在今后的配方配肥过程中,用此次试验所得的过磷酸钙的P2O5利用率来计算磷酸二铵用量值得商榷。

参考文献

[1]Li J T,Zhang B.Paddy soil stability and mechanical Droperties as affected by long-term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fertilizer and animal manure in subtropical China[J].Pedosphere,2007,17(5):568-579.

[2]黄进宝,范晓晖,张绍林,等.太湖地区黄泥土壤水稻氮素利用与经济生态适宜施氮量[J].生态学报,2007,27(2):589-595.

[3]张洪程,王秀芹,戴其根,等.施氮量对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品质及吸氮特性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3,36(7):800-806.

[4]徐春梅,英,邵同胜.等.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超高产水稻中早22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08,22(5):507-512.

[5]刘代银,伍菊仙,任万军,等.氮肥运筹对免耕高留茬抛秧稻氮素吸收、运转和籽粒品质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15(3):514-521.

[6]Ohnishi M,Horie T.Homma K.et a1.Nitrogen management and cultivar effects on rice yield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in Northeast Thailand[J].Field Crops Res,1999,64:109-120.

[7]王强盛,甄若宏,丁艳锋,等.钾肥用量对优质粳稻钾素积累利用及稻米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10):1 444-1 450.

[8]郭冉华,贺屯源,徐才国.磷水平对不同磷效率水稻乍长及磷、锌养分吸收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05,19(4):355-360.

[9]郝虎林,杨肖娥,冯英,等.供磷水平对铁、锰、铜、锌在稻株中分布和糙米品质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15(6):1 350-1 356.

[10]李成亮,何园球,王艳玲,等.氮磷钾肥对红壤区水稻增产效应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07,21(2):179-184.

[11]Yadav R L.Assessing on-farm efficiency and economics of fertilizer N,P and K in rice wheat systems of India[J].Field Crops Res,2003,81:39-51.

[12]Haefele S M.Wopereis M C S.Spatial variability of indigenous supplies for N,P and K and its impact on fertilizer strategies for irrigated rice in West Africa[J].Plant Soil,2005,270:57-72.

[12]刘勋,林志锋,王缉娥,等.“3414”肥料试验对超级稻产量的影响[J].广西农业科学,2007,38(5):54l-543.

[13]李娟,章明清,孔庆波,等.福建早稻测士配方施肥指标体系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6(4):938-946.

[14]漆辉,伍钧,韩巧,等.陇阿河流域平衡施肥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l,29(1):10-15.

[15]尹雪红,庄海,哈新芳.水稻“3414”平衡施肥试验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07(4):28-29.

[16]刘国顺,陈义强,乇芳,等.氮磷钾肥及水分因子对烤烟叶片叶黄素的综合影响[J].作物学报,2008,34(4):690-699.

[17]Saito K,Linquist B.Atlin G N.et a1.Response of traditional and improved upland rice cultivars to N and P fertilizer in northern Laos[J].Field Crops Res,2006,96:216-223.

第9篇:氮肥的生产和使用范文

为贯彻落实好商城县特色经济作物茶叶肥料效应田间试验工作,紧紧围绕“增产、经济、环保”的施肥理念,着力探索我县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提高化肥的利用效率,走出一条高产高效、节本增效、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 试验目的

通过茶叶肥效试验,对茶叶产量因素、产量结果、肥料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商城县茶区土壤供肥能力及茶叶养分吸收量,以确定茶叶在高产高效栽培过程中的化肥合理施用量。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基地选择要求

要求土壤肥力均匀,茶叶植株长势一致,栽植年份相同,形状力求整齐,以消除偶然因素的影响,正确反映出试验对象质的差异。试验成果都要在大面积生产上起示范和指导作用,试验区的位置要选在具有代表性茶场或茶叶专业合作社的茶叶区中心地带,地势、土壤类型和肥力都应具代表性,除改造低产茶园试验外,都要求肥力中等以上的茶园,不宜靠近林木、房舍、并有必要的基本设施(如抗旱、防冻),保证试验地按时得出结果。

2.2 试验地点,见表1。

2.3 试验材料

2.3.1 土壤样品采集与分析

试验前使用塑料或不锈钢工具,用蛇形取样法,采集试验地耕层0-20cm的基础土样,混合样由不少于20个采样点组成,取样量不少于2kg。并详细填写标签,主要分析土壤钟有机质、全氮、速效磷、缓效钾、速效钾等养含量和pH值。

2.3.2 试验基本准备

选用鸠坑种品种;试验面积12亩,示范带动500亩;肥料:尿素(含N46%)、纯有机肥(含有机制大于45%);试验时间:2015年7月-2016年6月。

2.4 试验方法

2.4.1 试验设计

(一)茶叶有机肥肥效试验:①N0 P0 K0(不施任何肥料);②纯施有机肥;③农户习惯施肥(施化学肥料);④施用有机肥(用量同②)+施用化学肥料(用量同③)。

(二)茶叶氮肥减量试验:①N0 P2K2(不施氮肥);②N2 P2 K2(常规施肥)③N2×(1+20)% P2 K2(增氮20%);④N2×(1+10)% P2 K2(增氮10%);⑤N2×(1-10)% P2 K2(减氮10%);⑥N2×(1-20)% P2 K2(减氮20%)。

2.4.2 田间试验设计,见表2,表3。

2.4.3 施肥方式及用量

以有机肥为主,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提高土壤肥力;氮、磷、钾三要素相配合施用,施肥方式采用沟环施用,基施施用深度20cm(基施时间10月中下旬-11月底),追肥施用深度5-10cm(2月中下旬-3月初),追肥视春季降水由墒情而定,施肥底追比为4:6,氮、磷、钾肥比为4:1:1;施肥量每亩/年施纯氮肥12kg、磷3kg、钾3kg。每产100kg大宗茶,亩施纯氮12~15kg,如茶叶产量以幼嫩芽叶为原料的名优茶计,则施肥量需提高1~2倍。但是,化学氮肥每亩每次追施用量 (纯氮计)不要超过15kg,每亩茶叶氮肥最高不超过60kg/年。2016年茶叶有机肥施肥标准为:纯有机肥40斤/亩;尿素30斤/亩;茶叶氮肥试验施肥标准为常规尿素30斤/亩。

各处理N、P、K、分别指纯N、P2O5、K2O,用量为kg/亩;有机肥选用纯有机肥、氮肥选用尿素。

3 结果分析

3.1 综合分析茶叶肥效试验

(1)施用有机肥,使茶叶能提早2~3天抽芽,且新芽结实、粗壮,叶片宽厚,浓绿、清秀,叶现光泽,茶树生长后劲强劲。与对照组相比,芽头密度增加19.1~51.8个/m2,百芽重(一芽)增重1.1~1.6g,百叶增重1.1~2.3g。

(2)茶树施用有机肥,能提高茶叶产量,比不施肥(空白)对照处理的产量提高20%,④组比习惯施肥③组的产量提高12.9%。大田示范的结果按30m2测算其产量为1.80kg,也证明④组比对照平均产量增幅25.0%。通过方差分析,表明本试验不同处理之间有着极显著性差异。

3.2 综合分析茶叶氮肥减量试验

(1)通过①组和②组可以看出磷肥和钾肥相同施肥水平下,②组常规施肥相对于①组不施氮肥增产15.0%,增产效果显著,说明在相同磷钾水平下增施氮肥能明显提高茶叶产量,增加效益。

(2)通过②组可以看出,增施氮肥对茶树生长的影,使茶叶能提早1~2天抽芽,但新芽没有常规情况下减氮10%的新芽结实、芽粗壮,⑤组表现叶宽、厚,浓绿、清秀,叶现光泽,增加了茶香浓味,茶树生长后劲强,不早衰。⑤组茶叶品质相比③组要好,与对照相比,芽头密度增加12.1~21.8个/m2,百芽重(一芽)增重0.8~1.3g,百叶增重0.9.1~1.3g。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