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描写动物的古诗范文

描写动物的古诗精选(九篇)

描写动物的古诗

第1篇:描写动物的古诗范文

一、抓住正面描写

塑造人物形象离不开对人物的刻画,尤其是正面描写,古典诗歌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人物的正面描写包括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几个方面,虽然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不比小说人物刻画得细腻传神、形象丰满、完整全面,但是,诗歌是精炼的,每句话都经过了诗人的精雕细琢,诗人通过一个神态、一个动作、一个笑容、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亦或是人物的语言、典型的细节,就可以刻画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思想情感。

比如,马戴的《出塞》:“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诗人通过外貌和动作描写,塑造了戍边将士英姿勃发、信心百倍、斗志昂扬、机智勇猛、英勇无畏的形象。第一句“金带连环束战袍”,刻画出了戍边将士那种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风姿;第二句中的“冲”字是动作描写,展现了戍边将士勇往直前的精神;第三句通过“卷旗”这个动作描写,表现了将士们夜赴战场的决心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再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第二句中的“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了诗人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第四句,作者想象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自己这个远行之人,借助他人的声音、语言,再次表现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二、分析侧面烘托手法

侧面烘托又称间接描写,分为以物托人、以人托人、以景托人三种。这种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不直接对人物进行描写,而是注意环境、周围景物、周围人物等描写对人物刻画所起的作用,进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比如,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写陆鸿渐隐居之地的环境、景色,后半部分写诗人不遇陆鸿渐的情况,整首诗没有一处着笔于陆鸿渐,却写出了他寄情山水、高洁不俗、洒脱放达的隐逸人士的形象。前四句中“野径”“桑麻”“篱边菊”“未著花”等景物描写表明了陆鸿渐居住的地方很幽静,颇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蕴。

另外,“”是“花中的隐逸者”,而陆鸿渐家外篱边未开的更凸显了他的隐士风韵。后四句中“无犬吠”“问西家”“山中去”“归时每日斜”,从侧面烘托出陆羽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的襟怀和风度。

再如,戎昱的《塞下 曲》:“北风凋白草,胡 马日VV。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首联是自然环境描写,体现了边塞地区苦寒的环境特点,目的是烘托边塞将士生活环境的恶劣;颔联中的“秋来”“夜后”通过交代时间侧面烘托了人物形象;颈联描写了边塞战士长期而艰苦的戍边生活,烘托出了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塞将士形象。

三、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对把握人物形象非常有帮助,所以学生要特别关注诗歌的题目和后面的注释,这些都会给出一定的暗示。

第2篇:描写动物的古诗范文

首先应让学生掌握诗歌大体上的几种主题和各种表现手法。古代诗人写诗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借助某种表现技巧来表现诗人自己的感情、志向、愿望或表现事物的特点。因此学生大体上要掌握不同题材的诗的不同主题,如田园山水诗、羁旅诗、思乡怀人诗、送别诗、咏史诗、怀古诗、边塞诗、咏物诗、闺怨诗等。如送别诗又大体上有这么几种主题:1.离情别恨(依恋和牵挂);2.深情厚谊;3.激励劝勉安慰(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4.表明心志的(表明自己纯洁感情和高尚志向)。还要掌握古诗词的表现技巧和相关术语,如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用典等)、各种描写方法(各种修辞、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正侧面描写等)、常见的表现手法(衬托、借古讽今、托物言志、象征等)、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用典故抒情等)。不管是哪种题型的考查,最后都要落实到技巧和感情、主题。为此,必须让学生强记古诗词的有关知识点以便学生答题时,相关术语能信手拈来。例如:2016年福建省毕业班单科质检卷中杜甫的《巴西驿亭观江涨呈窦十五使君》中第一题的设题为“与诗的首联相比,颈联描写江涨之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很明显,这道题要考的是颈联的描写方法。这时,同学们就应该想想描写的方法有哪些,而且请注意审题,与首联相比,描写角度有什么不同,“不同”,这个题目隐含着比较。首联“宿雨南江涨,波涛乱远峰。”很明显,这是直接的正面的描写波涛高涌,水映远峰有似摇乱,而颈联“霄汉愁高鸟,泥沙困老龙”写的是水涨而阔,故鸟愁;水涨而荡,故龙困。很明显是从侧面来描写江涨之景,借高鸟发愁,老龙受困,从侧面突出江水上涨后江面变阔以及江水激荡高涌之势。所以说,这首题考的是景物的描写方法:正面描写与侧面的描写的不同。

其次要读懂诗。要把短小精悍的古诗用自己的理解翻译出来,读懂诗人写什么,为什么要写,写这首诗的目的何在。然而,学生常常遇到看不懂,难以把握诗的思想,难以入题的情况。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看题目。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题目是眼睛,也是体现诗人写诗的内容、情感和目的。如:2016年福建省毕业班质检卷中苏轼的《点绛唇再和送钱公永》,从题目来看,这是首送别诗。为此,就可以想到送别诗的四种情感。

第二,看作者。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诗风。对一些重要诗人的生平、思想、写诗的风格都要有所了解。如李白的浪漫洒脱,豪气干云,但却怀才不遇;苏轼的豪放豁达;杜甫在安史之乱前的愤慨激昂,忧国忧民,战乱后的穷困潦倒,迟暮伤感;辛弃疾的爱国报国却壮志难酬等。特别是同学们不了解的诗人,可以借助注释的补充。如:2016年福州市高中毕业班质检卷中张耒的《发安化回望黄州山》,给出的注释是:①安化即安化驿。张耒,“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诗风与苏轼接近。1097年因朝中党争,被贬黄州;1101年宋徽宗新立,被召回京师,担任太常。此诗写于回京途中。这个注释给了我们两个信息:一是张耒的诗风与苏轼接近,二是被贬黄州后又被召回京师的途中。

第三,猜读每一句的内容。在读题读人之后仍不能了解诗词的情感的,便要猜读每一句诗的意思,抓住重要的字词进行理解,找到每句诗的名词,注意意象(平时要积累重要意象蕴含的意义),看看写的是什么,抓住句中有感彩的形容词,看看能表达诗人什么情感。如:辛弃疾的《蝶恋花送v之弟》,找找描写了哪些意象(每一句中的名词)或是带有感彩的词,从诗中可以找到如:“衰草”“孤鸿”“凄凉”“两鬓”“新来病”“离愁”“恨”这些词语,可以猜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大体上是孤独忧愁、伤感郁恨的。

因此,诗词鉴赏要顾全到诗词的题目、作者、内容、注释等多个方面的信息,只有全面把握,才能更好地把握诗词的诗意。

最后,要掌握不同题型的答题模式和技巧。古诗词鉴赏的设题一般从作用题、炼字(语言)题、形象题、表现手法题、思想感情题等方面进行考查,要根据题目的设题作具体解答,避免答非所问,题目问什么就答什么,注意解答时分点作答,逐点表述,做到层次清晰,简明扼要。当然,学生必需熟练掌握各种答题的方向和运用相关术语,进行模式性的答题,如作用题考查,就要抓住“内容”“结构”“情感”三个重要的答题步骤。“内容”方面要答出诗歌描写的景色或描写的对象,“结构”方面首先要区分关键词或者关键句所在的位置,如句首的结构作用有:①总起下文、开篇点题。②引出下文,引出话题。③奠定某种感情基调,渲染某种气氛,营造某种氛围,烘托某种情感。④为下文作铺垫或作对比,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最后“情感”是重点,要结合全诗的内容进行分析。有了答题的步骤后,还要根据考查作用题有考查引用典故的作用,那么就要求学生必须记住引用典故的作用有哪些。如:①表达对某人或美好事物的讴歌和赞美。②表达对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进取和追求。③表达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慨叹。④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⑤用典是对历史故事等的高度概括,在增加诗歌容量的同时,还可收到言简而意丰的艺术效果。例如:李白的《古风》(其十五)的第一题的设题:这首诗开头四句运用燕昭王招贤纳士的典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题时,注意引用典故的作用题答题的技巧和方法,可以得出答案为:①以燕昭王招贤纳士典故引出诗歌话题,引出下文对现实人才际遇的描写;②与下文描写的现实中人才的遭际构成对比,突出诗人不被重用,怀才不遇的现实处境;③赞许燕昭王招贤纳士之举,表达诗人的向往之情。

第3篇:描写动物的古诗范文

一、考查描写的内容

即:描写了什么?

如: 晓上空泠峡①

王罔运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②王罔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控诉,于是绝意仕途,归而授徒。

问: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前两句即“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两句。将这两句的内容铺述开,所描写的情景就是: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可见,对于考查描写内容的题目,我们只要理解诗句,将诗句的内容用生动的语言形象描绘出来就可以。

二、考查描写的技巧、方式、角度及其效果

即:如何描写的?妙处何在?

如: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问: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题目要求。若将问法稍作修改,变成“这首词描写的景物有哪些特点?”那么,我们需要回答景物自身的特点,比如静谧、比如有着鲜明的色彩等。现在问的是“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那就要考虑运用了什么手法,采用什么顺序,是否绘形、绘声、绘色等。这样,我们就可以梳理出本题答题要点:①描写视角颇具匠心。从高到低或从上到下(碧云天,黄叶地),由近及远(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②突出秋景的鲜明色彩:碧蓝的天空,枯黄的落叶,绵长的水波,苍茫的远山,连天的芳草,西下的斜阳等。③抓住典型景物大处落笔,境界开阔,写景中暗寓离情。

总的来说,对于考查描写的技巧、方式、角度及其效果的题目,我们应在读背景、联诗文、重注解的前提下,明确所用手法、角度等,先总的直接答出,再结合诗文进行具体分析。通常,我们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远近、内外、俯仰等;二是考虑是否用了白描或五觉(听觉、视觉、嗅觉、触觉、感觉)结合来绘形、绘声、绘色;三是考虑是否运用了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或正反衬托等。

三、考查描写的原因、目的、作用

即:为什么这样写?

如: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助我们对古代诗歌中意象的积累,我们知道,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这也就是作者描写杜鹃啼叫声的用意所在。

第4篇:描写动物的古诗范文

一、如何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1.抓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正面描写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往往通过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以简练的笔法、凝炼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例如: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形象的呢?通过分析可知全诗通过外貌描写――蓬头,动作描写――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通过动作描写――遥招手,心理描写――怕等把小孩的聪明(机灵)展现得淋漓尽致。

2.抓住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侧面描写

例如: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诗中的陆鸿渐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呢?阅读后,我们发现作者通过靠近外城、野径入桑麻、种等环境描写刻画了一个高雅的隐士形象;通过山中去、归来每日斜的邻人回答从侧面塑造了一个不以尘事为念的世外高人形象。所以,陆鸿渐其实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隐士。

3.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在鉴赏古诗过程中,如果不了解历史背景往往容易导致诗歌鉴赏肤浅化,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而诗人人生经历的变化,往往致使其诗歌风格、题材、思想内容发生变化。其中以李煜、李清照等人最为典型,其前期作品与后期诗作几乎判若两人。如果我们在古诗鉴赏中没有注意这些,容易使理解片面化、肤浅化。例如: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呢?诗人为什么会“怆然而涕下”呢?要解开这些疑问,我们必须知道诗歌的创作背景: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遭受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由此,我们可知本诗塑造了一位孤独、怀才不遇的传统士大夫形象。

在古诗鉴赏中综合运用以上三种方法,能够让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握人物形象。但是这只是一种解题的思路,在实际解题中,仅仅知道鉴赏的思路还不够,还需要学会如何用语言进行概括。

二、概括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1.概括人物的总体特征

人物形象的概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形象的类别定位,二是形象的特点描述。即诗歌写出或塑造了一个怎么样(特点)的什么(类别)形象。古诗中常见的人物类型有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爱国者形象,寄情山水、恬淡闲适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迟暮英雄形象,矢志报国、建功立业的将士形象,思乡怀人、孤独惆怅的羁旅者形象,难舍难分、依恋伤感的送别者形象等。我们该如何概括呢?请看以下示例: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通过后两句我们可知:形象的类别是一个游子形象,形象的特点是孤独无依、望月思归。

2.结合表达技巧等分析人物性格

3.分析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或蕴含的情感

例如: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步骤一,概括人物的总体特征(形象+特点):本诗刻画了一个在佳节之夜,彻夜难眠,思念亲人的孤独的游子形象 ;步骤二,具体分析(诗句+表达技巧):作者用虚实结合手法,先写冬至夜自己旅居在外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自己的孤寂情景,再想象家人围坐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这样构成两地相思,使想家情绪更浓;步骤三,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或蕴含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

第5篇:描写动物的古诗范文

“读经典学作文”的主要任务是在诵读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将凝练的诗句具体化为优美的现代文。如何将寥寥数语二十来字扩充为洋洋洒洒四五百字呢?展开想象就显得尤为重要。改写古诗词需要教师捕捉、开发和利用诗歌中的留白,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巧妙填补,使“留白”之处皆成妙境。教学中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参考。

一、想象景色画面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代就有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诗歌意境的做法。改写描写景物的诗句,也可以学习此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在脑海中形成美丽的图画。如《宿新市徐公店》一诗中“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写了“篱笆”、“小径”、“树”、“花”,但未作细致描写。如何描写好这些景物呢?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写了春末夏初乡村风景: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会画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然后课件出示彩图;最后学生整体描述。于是简短的两句诗变成了一段优美的文字:

春末夏初,山花烂漫、鸟语花香。好迷人的乡村美景!走出小屋踏上小径,曾经鲜艳夺目的桃花、杏花早已凋落。而路旁的几株杨树,每一个树枝上都吐着嫩绿的新叶,叶上晶莹的露珠儿在清晨的阳光下熠熠闪光;那边的柳树垂下的无数条绿丝绦在柔和的春风中飘荡:鸟儿在枝头上唱着动听的歌曲;小草摇晃着脑袋,好像是在跳春之舞……啊,真是令人陶醉。菜园里那盛开的油菜花,正尽情舒展着粉嫩嫩的花瓣,迎着阳光拂着春风,好不热闹!

丰富的想象,恰当的“补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迷人的充满画面感的乡村风景图。

二、补充故事情节

由于字数的限制,古诗词中对事情的叙述是十分简洁的,事情的经过往往不完整,改写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之处,联系生活实际,合理想象,把跳跃过的情节补充出来。如《约客》一诗,作者用一句“有约不来过半夜”写了事情的起因是客人失约,可是“客人是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相约的,约定了什么?”只字未提,教学中有的教师就抓住这一情节空白,让学生根据诗歌基本情节,发挥想象,写写“相约”的情节。有的学生写道:

一日,赵师秀路遇好朋友张生,两人多年未见,今日相遇更加亲切。于是他们找了块石头坐下开始攀聊起来,他们聊到这些年来的彼此的经历,讲了遇到的奇闻轶事,还谈到了自己的读书著作体会……两人久久不肯离去,无奈好友有事在身。临别时,赵师秀邀请好友说:“张兄,今日不能畅谈,明日傍晚到我家细聊吧?”张生一听点头应道:“一言为定,不见不散。”

这样的补充使故事更加完整,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春夜“闲敲棋子”的心境。

三、揣摩人物心理

古诗词中对人物的描写,多半只有简要的动作描写,极少有心理描写,其实描写内心活动能让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改写古诗,特别是改写描写人物的诗句,教师要善于捕捉心理描写的“留白”,想象拓展。如《小儿垂钓》讲述了小儿垂钓遇路人借问的事,其中描写了小儿“蓬头”的外貌和“侧坐、遥招手”的动作,没有写小孩的心理。其实此处的心理活动能更好地突出小孩顽皮而又做事认真的可爱形象。有位教师就重点引导学生揣摩小儿的心理,补白孩子心理变化的过程。有的学生写道:

今天我一定要钓到一条大鱼,母亲煮的鱼最鲜关啦!……怎么还没动静呀,鱼儿呀快上钩吧,我的手都有些酸啦……呀,浮标晃动了,有鱼上钩了,肯定是条大鲤鱼……啊,别出声,鱼儿会听到的,别过来,吓跑我的鱼啦……

改写时穿插内心活动的描写,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活、更加生动。

四、倾听诗人心声

诗歌中有些句子看似平淡无奇,背后实则潜藏着丰富的内容。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诗句,悉心品味,倾听诗人的心声。如《春夜洛城闻笛》中第三句“此夜曲中闻折柳”,短短七个字,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意味深长。诗人不说“此夜中闻折柳曲”而是说“此夜曲中闻折柳”,这是因为“折柳”在诗人心中不仅指一首乐曲,而且是一个场景,一种愁绪。如何体会诗人内心这种深深的思乡愁绪呢?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去大胆想象――闻到此曲后诗人脑海中会回忆起怎样的场景?有的学生写道:

听着这么绵长悦耳、浸满忧伤的《折柳曲》,我仿佛回到了家乡。记得当年离开家乡时,母亲捧着亲手缝制的衣服,拉着我的手说:“儿啊,出门在外多加小心,天冷就多添件衣服啊。”妻子轻轻地将纸伞送到我的手里,依依不舍地说:“李郎,家里的事你放心,外面风风雨雨你要照顾好自己啊!”好友站在路旁,折下一段柳条,送上一声祝福:“一路珍重!”……

巧妙的拓展在学生与诗人之间架起了情感共鸣的桥梁,场景的回忆让浓浓的思乡之情弥散开来。

五、探究言外之意

诗歌往往是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话、言外有意、令人回味的意境,而且有些诗句会以疑问的方式带给读者无尽的想象。如《十五夜望月》最后一句“不知秋思落谁家?”作者说“不知”其实是知道的。只是不直接说,这是诗家含蓄的表达。教学时,有位教师引导学生仔细推敲、探究,让学生想象“落谁家”?有哪些可能?并由此体味诗句的言外之意。

有的学生写道:这秋思落在了那孩子出征在外的人家,他们遥望明月多么希望孩子一切平安呀:有的学生写道:这秋思落在了那丈夫游学在外的人家,妻子独守空房、倚窗凝思,内心多么期盼丈夫早些归来:还有的学生写道:这秋思落在了那父亲在外经商的人家,孩子在空旷的屋里,嘴里时不时地念叨:“父亲现在到了哪儿呢?怎么还没有回家呀?”……

第6篇:描写动物的古诗范文

古代抒情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指诗人通过艺术语言描绘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如唐代诗人杜牧《赠别》中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通过春天里生机勃勃的豆蔻形象,描绘出一个楚楚动人、清新活泼的妙龄少女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等。

古代诗歌人物形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2.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刻画了冰清玉洁、重视友情的诗人形象。

3. 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塑造了优游自在的诗人形象,表现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

4.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塑造了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诗人形象,也表现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5. 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塑造了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6.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塑造了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7.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塑造了以抗金报国为己任的志士形象;“可怜白发生”则突出报国无门、功业难就的悲愤之情。

8. 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塑造了献身疆场、视死如归的戍边将士形象,表现其豪迈情怀。

实战演练

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白 云 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 透过这首诗,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首诗所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农家望晴

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1) “为问西风早晚回”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结合诗歌后两句,分析诗歌所描写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

皎 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陆鸿渐是怎样一个人物,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刻画这个人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指导】

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往往通过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人物的语言、声音,或一个典型的细节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因此,诗歌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它需要读者以自己的想象去进一步补充。根据古典诗歌的特点,解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根据肖像、神情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诗歌中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表情、仪态、风度、声音及习惯特点等,反映着不同的经历、教养、性格,因此,肖像和神情描写,是人物个性的重要标志。

2. 根据人物活动(动作、语言、细节)分析人物形象。人物活动总会体现出自己的身份、教养、心理、性格、道德修养等因素。

3. 根据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诗歌中的环境描写,特别是构成人物活动背景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往往与人物的生活习性、爱好相关,有时就是人物性格、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暗示、比喻和象征等。

4. 答案表述全面、规范。一是分析人物形象要答出三方面内容,即“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品德修养)”+“形象的意义”等;二是采用专业术语作答,概括人物个性特征。

【参考答案】

1. ① 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神情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人。诗人的这一思想性格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这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② 主要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喻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以泉水激起的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表现了诗人随遇而安、出世归隐的思想。

第7篇:描写动物的古诗范文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鉴赏题是高考中失分较严重的一类考题,相关鉴赏知识的匮乏是失分的直接原因。因此,做好相关鉴赏知识的积累和储备工作,熟悉相关的答题角度和术语应是解答这类题目的前提和关键。现将古诗鉴赏中常用的表达技巧做一个归纳分类,供考生熟悉掌握。

一、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议论、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类)

二、修辞手法

1.比喻

明喻、暗喻、借喻。 作用:突出事物的特征,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2.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现的事物。可分为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标志代本体。作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 作用: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

4.对偶

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音节整齐匀称,意义集中含蓄。

5.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叫拟物。 作用: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事、物表现得更形象、生动。

6.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作用: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写景,可将景物描写细腻,生动形象;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抒情,可使文章节奏和谐,增强语势,深化中心。

7.设问

自问自答。作用: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8.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 作用: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

三、表现手法

1.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深化诗歌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诗外。例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四十三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典。摘出的这句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2.联想

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想起来组成一个典型。例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分批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3.想象

人们在已有的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例如: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是有赠》)此句驰骋想象,描绘出明月在天、绿杨拂地的两幅画面,充满诗情画意。

4.衬托或烘托

以乙衬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吐出来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

5.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6.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例如: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岚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7.对比或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例如: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见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的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的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蕴含着值得深思的历史。

8.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褒扬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强调一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之分。例如: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先写“不知愁”,但在凝妆上楼之后,忽见春光,顿觉孤寂,所以后面说她“悔”,通过对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9.动静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二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例如: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第四句鱼“跳”的静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

10.托物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例如: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11.起兴

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例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年华。

12.虚实结合

指现实的景物、事件与想象的景物、事件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例如: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黄庭坚《望江东》)上下两片的前两句均为眼前景(事),为实写;后两句为想象中的景(事),为虚写。

以上是古诗词鉴赏时常用的一些表现技巧,从篇章结构的角度来分析,还可以归纳为:开篇点题、开门见山、曲笔入题、伏笔、照应、正侧结合、点面结合、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浑然天成、铺垫和画龙点睛。当然,仅仅记住这些技巧还是不够的,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我们首先要读懂诗,了解诗人要表达何种情感,然后才能结合具体的诗歌意境来分析其技巧。

参考文献:

第8篇:描写动物的古诗范文

古典诗词的形象鉴赏一直是高考的热点,近3年来,高考对形象类进行直接考查的情况情为:2011年有6处,2012年有5处,2013年有4处。

下面拟就近几年高考真题来具体探究古诗词形象类鉴赏题型的解题技巧。

一、鉴赏诗中某些意象

意象既可以理解为“意加象”,也可以理解为“意的象”。诗人艾青认为:意象是具体化的感觉。指诗融合了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客观物象,即含有某种思想感情的形象,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烟、枯藤老树之类的,都是诗中的意象。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鉴赏某一意象,就是挖掘物象所蕴含的主观情感。所谓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载体。如果要理解诗中蕴涵的情感,参透诗的意境,那就必须先把握意象。鉴赏诗歌,通过跳动的意象去捕捉诗人的情感、思绪。可见,意象是鉴赏诗歌的中介与途径。

(一)提问方式

1.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2.结合诗歌分析某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二)答题步骤

①找准意象,然后加以描述;

②概括意象的特点及作用;

③分析揭示意象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三)答题句式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意境),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2.本诗用……的意象,渲染了的……氛围,……(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2012山东卷)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参考答案:

(1)描写了清晨起航耐,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二、分析诗词的意境

众多的意象构成不同的意境,但意境的内涵又超越意象。意境传递了整首诗的气氛,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答题步骤

①解说相关诗句;

②概括意境的特点及作用;

③分析意境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三)答题句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意境),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例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2012湖南卷第10题)

度破讷沙①(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鹈泉,泉水名。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参考答案: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三、分析诗词中人物形象

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有塑造的人物形象(虚构的)和抒情主人公形象(作者自我)两种。

1.塑造的人物形象

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因此,人物形象是我们阅读诗歌时必须把握的。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以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为角度进行。

2.抒情主人公形象

在抒情诗歌中,诗人为了表达某种较强烈的感情,往往会设置一个“代言人”,并借此来表达爱憎是非、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等。这个“代言人”即为抒情主人公形象。从这个角度讲,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是诗人自己,是“诗化了的作者”。鉴赏此类诗,要抓住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特点,并要知人论世,从背景角度切入,才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

(一)提问方式

1.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诗句)”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

(二)答题步骤

①找出诗词中描写形象的相关语句。

②概括形象的特征。

③结合诗词主旨,指出所写形象的表达作用和效果。

(三)答题句式

这首诗描写了……(特定的环境或氛围)的一个……(特征、性格、思想)的……形象(身份)。

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2013年辽宁卷)

竹轩诗兴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①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①篆烟:盘香的烟缕。

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

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参考答案:

8.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5分。答出视听结合并加以分析,给2分;若答出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可给1分。答出光影变化,给1分;答出比拟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第9篇:描写动物的古诗范文

语文高考古诗词的阅读鉴赏题从一卷移到二卷,变客观题型为主观题型,答题的难度显然有所提高。鉴赏中有关表现手法的分析,以前只要求考生对题目中的解说进行正误判断,热现在则要求考生作出分析,并作简要的阐述。这就要求考生对常见的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有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下面就结合具体的古典诗词简要介绍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2、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

3、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

4、用典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5、比喻和象征

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报的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