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欣赏教案范文

欣赏教案精选(九篇)

欣赏教案

第1篇:欣赏教案范文

一、活动目的:

9月10日是我国教师节,为发扬光大尊师重教传统,使学生学会感恩老师的爱心,感恩老师的劳动,感恩老师的教诲。同时通过活动加强师生交流,增进师生感情,改善师生关系。在教师节来临之际,开展庆祝教师节系列活动。

二、活动主题:

“甘守三尺讲台,争做“四有”老师。”

三、活动时间:

9月4日----9月13日

四、活动内容:

(一)国旗下讲话

学生代表作一次国旗下讲话,向全体教职工送祝福,感谢师恩。

(二)主题班会

各班开展一次以“甘守三尺讲台,争做“四有”老师。”为主题的班会。各班级可采取座谈、演讲、表演等多种方式开展本次主题班会活动。要求主题突出、形式新颖。以达到培育学生尊敬教师、热爱教师的思想感情,增进师生之间的友情,表达学生对教师的感恩之情。(各班9月7日下班前交班会设计要点,交给刘帅老师)

(三)广播站送祝福。校园广播在9月7日起播出庆祝教师节特别节目,设立点歌台,欢迎全院学生为老师点播歌曲,送上祝福。

①专设庆祝教师节专题广播。

②内容:感人事迹、歌颂老师的歌曲、学生及家长的祝贺、老师寄语等。

③9月7日开播至9月12日止。

(四)一声问候

一楼电子屏幕滚动播放各班级对教师祝福语,热烈庆祝第31个教师节!”“感恩老师,祝福老师!”、“祝老师们节日快乐!”“老师,您辛苦了!”大屏幕滚动时间:9月7日---12日。

(五)一张手抄报

各班以“庆祝教师节”为主题制作庆祝教师节手抄报一张,9月5日放学前上交至学生会,9月7日开始展出。

(六)真情瞬间征图活动。

请同学利用课余时间用照相机记录师生生活的点点滴滴,将最能体现师生间的真情瞬间记录下来,在教师节来临之际,向广大教师致以最崇高的问候。中学要求各班上交一份摄影作品于9月6日下午上课前交至学工部老师处,届时将制作展板展出。

(七)征文:

主题:献给老师的祝福

要求:参赛作品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要求文章内容积极、立意深刻,主题鲜明,能充分体现对老师的感恩之情。所有作品用红格稿纸手写。9月5日下班前交给学工部马骧一老师。

(八)一句留言

学生会制作以“老师,我想对您说……”为主题的展板若干,一份自制贺卡,表达对教师谆谆教导的感激之情,表达全班同学的对班主任的感恩祝福之情。同学们可以将自制贺卡在主题展板上给自己喜爱的老师留言、送祝福。

五、活动要求:

1、各班要认真组织发动,积极准备,保证活动效果。

2、手抄报内容要以“甘守三尺讲台,争做“四有”老师。”为主题,自拟标题,板块新颖、书写端正。

第2篇:欣赏教案范文

2.学习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讲述,发展想象力,。

3.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树立爱护鸟的意识,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

实物投影仪一台,幻灯片若干(配乐朗诵散文),录音机一台、图片各一张。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师:“小朋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根神奇的魔术棒,看一看它会变什么小动物?(教师变魔术)对了!是小鸟。”

2.师:“在大森林里,有许多许多大树,大树上有许多许多小鸟,小鸟都爱唱歌,小鸟的歌会落在什么地方?(幼儿想象表述)

3、过渡:“小鸟的歌真美!真神奇!让我们来听一听散文里是怎么说的?”

[放音乐1]

二.初步感知散文的主要内容。

提问:(1)小朋友,刚才听的散文的名字叫什么?

听了这首散文,你觉得怎么样?

(2)散文里你听到了什么?

过渡语:小鸟的歌会落在什么地方?那里变得怎么样,我们再来听一听散文。

[放音乐2]

三.分段感知散文内容。

教师逐一出示图片,并朗诵散文。

第一段提问:森林里有什么?大树上有什么?它们在干什么?

第二段提问:小鸟的歌洒向哪里?在树枝的缝隙里泻成了什么?

小鸟的歌掉在哪里?草尖结出了什么?

小鸟的歌落在地上,地上就长出了什么?

第三段提问:小鸟的歌投进溪水里,游成了欢蹦乱跳的什么?

师:“你听,森林里到处都是小鸟的歌。”

教师小结:小鸟的歌真好听,落到哪里,哪里就会变得很美、很美!

四.幼儿学习朗诵散文。

(1)幼儿观察画面,一起轻轻地念散文。

师:“我们用优美的声音轻轻地念一念散文。”

(2)启发幼儿根据画面大胆讲述来散文内容。

师:“小朋友念的真不错!下面请小朋友拿着图画纸,按着1、2、3、4的序号把这首好听的散文念出来,你可以念给自己的好朋友听,也可以念给后面的老师听。

(3)幼儿完整念散文一遍。

五.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1)讨论:小鸟的歌还会落在哪里?长出什么?

(2)师:“下课后我们把小朋友说的话,画成美丽的画,然后编进散文,好吗?”

六.结束部分。

第3篇:欣赏教案范文

1.教材分析

歌曲《我的祖国》是表现20世纪50年代初期抗美援朝战争的影片《上甘岭》的插曲。乔羽作词,刘炽作曲,描述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著名的上甘岭战斗中,发扬革命英雄注意精神,英勇战胜敌人的故事。

这首歌是影片中战士们忍受饥渴、克服困难,坚守在坑道里,怀念祖国,思念家乡时演唱的歌曲。歌曲分为两个乐段,第一乐段优美抒情,第二乐段壮丽宏伟,是一首明朗的颂歌。"美丽的祖国""英雄的祖国""强大的祖国"从各个侧面歌颂了祖国,"辽阔的土地"古老的土地""温暖的土地"则从地域、历史、现实三个视角歌颂了祖国,言简意赅,实是不可多得的精品,这首歌曲被选为"20世纪华人经典"。歌曲音域较宽,气势宏伟,虽然不是一首儿童歌曲,但学生完全可以理解,甚至还可以学唱其中的一些片断,因此将它作为欣赏曲目是很合适的。

2.学习者特征分析

班级共有33名学生,相对于一班,这些学生大多是来自于各个村屯,不是那么的娇生惯养,非常活泼,自由奔放,相对于流行歌曲,网络歌曲来讲,红色歌曲深受他们喜爱,乐于接受,特别是对于领唱、合唱这样的演唱形式,他们很喜欢,当听到这类题材的歌曲的时候,他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精神振作。每次课前的红歌演唱,他们都参与的积极性都非常的高,比如,歌唱祖国,大中国,让我们荡起双桨等。

3.教学目标

3.1 知识与技能:熟悉词曲作者以及原唱,以及歌曲创作背景等,并能够背唱歌曲主旋律;清楚乐段所表现的音乐形象,进一步感受领唱合唱这样的演唱形式对于表现主题音乐的作用。

3.2 过程与方法:以识音识词,感乐感美,知学知用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利用网络影音、图片多角度、多维度挖掘学生主体潜能,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质。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快乐成长为音乐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用赏识激励期待的方式调动、评价每个学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产生积极乐观的情感态度,让学生通过视听、演唱、表现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的兴趣,在音乐活动中陶冶其情操。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孝顺父母情感,树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自信心。

4.教学目标

4.1 知识与技能:熟悉词曲作者以及原唱,以及歌曲创作背景等,并能够背唱歌曲主旋律;清楚乐段所表现的音乐形象,进一步感受领唱合唱这样的演唱形式对于表现主题音乐的作用。

4.2 过程与方法:以识音识词,感乐感美,知学知用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利用网络影音、图片多角度、多维度挖掘学生主体潜能,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质。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快乐成长为音乐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用赏识激励期待的方式调动、评价每个学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产生积极乐观的情感态度,让学生通过视听、演唱、表现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的兴趣,在音乐活动中陶冶其情操。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孝顺父母情感,树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自信心。

5.教学方法

本节课以"感受音乐"为理念,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教师引导、疏导、指导、辅导的作用,通过识音识词,视觉导入法;感乐感美,情感教学法;记谱记律,学唱法;才能展示法;多媒体展示法。

尽最大努力发掘学生的主体潜能,全面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让他们快乐成长。

6.教学过程

6.1 识音识词,记谱记律,激情导入:

(1)同学们,有一首影视歌曲,在电影没有公映的时候,它就已经被人所传唱了,而且已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截至目前已经被中国人传唱了五十多年,这首歌曲是一位伟大的人民音乐家用一周的时间创作出来的,这首歌曲的词作家、曲作家、还有原唱通过这部影片,这首歌曲结成了情深意切,情意浓浓的友谊,在纪念歌曲的曲作者逝世一周年的大型音乐会上,当歌唱家再次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为什么现场的人是那么的充满激动,掌声是那么的滂湃?台上台下为什么一片沸腾呢?你们知道这部电影名字是什么吗?这首歌曲是什么吗?这首歌曲曲作者词作者是谁?这位动情演唱的歌唱家又是谁嘛?想听想看这个视频吗?

(2)欣赏电影主题歌曲《我的祖国》

A、同学们结合视频回答相关问题(上甘岭;我的祖国;乔羽词;刘炽曲;歌唱家郭兰英)

(3)出示歌谱.

(4)首先熟悉一下这首歌谱相关乐理知识

几拍子 演唱形式 两个乐段

(5)聆听学唱主旋律《我的祖国》

(6)观看"我的祖国"视频:

这一环节设计意图是通过网络影音及图片,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感官去聆听接触《我的祖国》,通过回答问题,主要考察学生视听能力。让这首歌曲在学生心中形成初步的整体感知。音乐是听觉艺术,很多歌曲不是刻意的去教唱而记住的,潜移默化的视听情景的创设,这首歌曲的主要旋律会悄然声息的走进学生的。

6.2 感乐感美,视听学唱,情感升华。

(7)结合《我的祖国》主题歌曲视频引导指导学生进一步对作品进行理解,感受两个乐段所展现的不同的音乐形象,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孝顺父母的教育。

(8)《我的祖国》创作背后的故事:并随着音乐小声哼唱。观看视频:

这一环节设计意图是:任何一部欣赏歌曲,都会有其创作背后的故事,通过视听,学生会身临其境的多角度、多维度去感知、理解作品,比教师的介绍要生动直观。

6.3 知学知用,歌词改编,深化主题。

第4篇:欣赏教案范文

作为“常规类型”或“基本环节”,教师理应掌握美术欣赏活动的基本策略,组织起美术欣赏活动驾轻就熟,幼儿的美术欣赏能力也理应逐步提升,达到应有水平。

就本案例描述的情形看,该大班幼儿之所以缺乏应有的美术欣赏能力,可能与带班教师缺乏应有的美术欣赏活动组织策略,平时忽视或没有充分组织美术欣赏活动有关。这提示我们,要想促进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教师就必须掌握美术欣赏活动的基本策略,并为幼儿组织丰富多样的美术欣赏活动,既包括专门的美术欣赏活动,又包括绘画活动后的“评价环节”。

一、 影响美术欣赏活动效果的可能原因

就该案例描述的情形及幼儿园教育实践情况看,影响美术欣赏活动效果的可能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作为欣赏者的主体地位没有到得体现

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幼儿需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或审美体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进而理解并诠释作品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是主动进行审美活动的主体。但在本案例中,从对欣赏作品的选择到整个欣赏过程,都是教师主导的,幼儿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发挥。对于T老师所选择的那幅以前大班幼儿的《梦想中的小学》,本班幼儿是否感兴趣,该教师对此不加考虑,也没有给予选择的余地。在欣赏流程上,T老师采取的是“让孩子们一个一个来欣赏评价”,并让他们一个一个说出对这幅作品的评价。幼儿想不想说,什么时候想说,教师同样没有给予自由选择的机会。如果让幼儿被动地一个个说,其趣味性已经大打折扣。在欣赏方式上,T老师采取的“问答”方式,也像“牵着牛鼻子走”,幼儿只能顺着教师的提问感知画面,同样是被动的。

2.幼儿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

在本案例中,T老师问:“宝贝,你看看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幼儿答:“应该是学校吧!可见,幼儿对画面所表现的主题和内容并不十分确定。究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在作品方面,画这幅画的幼儿在画《梦想中的小学》时,可能没有抓住小学校园的重要特征,致使他人看不明白;二是在欣赏者方面,幼儿可能没有到过小学,对现实生活中小学的校园建筑、设施等风貌不了解。如果没有相关小学的生活经验作为基础,幼儿对有关小学主题的画作进行欣赏时,就会造成认知上的困难。

3.教师组织欣赏活动的方法过于单一

对话法、游戏法、故事法等是美术欣赏活动的常用组织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灵活选用。但在该案例中,T老师只采用了对话一种方法,通过不断地提问引导幼儿感知《梦想中的小学》这幅作品的画面,并说出自己的理解和评价。这种单一的问答方式,会使欣赏的氛围变得枯燥和乏味。当幼儿觉得索然无味时,自然会心生倦怠,不会主动关注面前的作品,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欣赏过程中。为了提高欣赏过程的趣味性,教师应该采用更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方法,最好是综合运用几种不同的组织方法。

二、利用评价环节促进幼儿审美能力发展的策略

为了有效利用绘画活动后的评价环节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教师不妨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重视绘画活动后的评价环节

绘画活动后的“评价环节”不是可有可无的,不能随意忽略或省略。“评价环节”为幼儿提供了欣赏、评价自己及同伴绘画作品的机会。相对于绘画过程来说,评价过程需要幼儿调动自己的视、听、触等感知觉,在感知面前绘画作品的过程中进行想象、比较、判断,并产生一定的情绪、情感。可见,评价环节诱发了幼儿的复杂心理活动,不仅使幼儿的认知能力得到大发展,而且使审美体验得到丰富,审美能力得到不断发展。因此,教师应重视日常绘画活动后的评价环节。即便当时时间不允许,教师也可以在自由活动时段或专门安排一次美术欣赏活动,组织幼儿对已经完成的绘画作品进行评价。

2.选择幼儿感兴趣的绘画作品

整个幼儿阶段,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会给予特别的关注。美术欣赏活动也是如此。即便是在绘画活动后让幼儿评价自己或同伴的作品,只有当他们对作品感兴趣时,才会真正投入地去感知、去欣赏,进而理解作品的意义,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审美体验,说出对绘画表现内容和情感的评价。这意味着,在绘画活动的评价环节,教师不应指定幼儿评价哪一幅特定的作品,而应让幼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去评价。当幼儿评价自己感兴趣的作品时,他们会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体验,用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觉说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3.丰富幼儿的相关生活经验

理解作品是幼儿评价绘画作品的基础。再伟大的作品,如果欣赏者缺乏相关的艺术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即使它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欣赏者面对它也会无动于衷。成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幼儿。如果幼儿对一幅作品看都看不懂,就谈不上理解或与之产生情感共鸣。因此,教师在组织绘画活动后的评价环节时,应确保每一个幼儿拥有相关的审美体验或生活经验。这意味着,教师在组织某个评价活动前,应让幼儿先具有相关生活经验。例如,在上述案例中,如果T老师先组织本班幼儿去参观一次小学,就能为其组织的评价活动做好必要的铺垫。

第5篇:欣赏教案范文

【关键词】设境育情;民族传统视觉艺术;欣赏;实效性

【Abstract】Establish the Jing teach feeling is the concern student's learning process, the scenario which establish study activity grow emotion of teaching form.Pass to establish Jing to teach a feeling ability in the Chinese nation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 the tradition the sense of vision art appreciate the lesson teaching thorough the spirit carrying through student ethos in Shanghai City education instruction outline, exaltation real results.Establish Jing to teach feeling at the exaltation senior high school race tradition the sense of vision art appreciate the lesson real results of the function have construction to heavily appreciate atmosphere and draw near mental state distance;Enhance to appreciate beauty cognition process, the exaltation appreciate level;The exertive emotion move function and promote lesson outside expand.Establish the Jing's teaching the feeling exaltation tradition sense of vision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 race's art to appreciate teaching with real results lesson practice has already established to observe and learn exchanges of scenario, shape thoughts and feelings;Establish the scenario of game activity, the interesting aspect mutually melt;Establish a scenario of begin the practice, emotion experience;Establish a scenario of appreciate the investigation, the emotion sublimate.Establish the Jing teach the feeling exaltation tradition sense of vision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 race's art to appreciate the lesson real results teaching strategy to have already come close strategy, point strategy, interaction strategy, encourage strategy.

【Key words】Establish the Jing teach feeling;The sense of vision art of the race tradition;Appreciate;Real results

设境育情是指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创设学习活动的情境培育情感的教学形式。在高中中华民族传统视觉艺术欣赏课教学中,通过设境育情能深入贯彻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提高实效性。

1.设境育情在提高高中民族传统视觉艺术欣赏课实效性方面的作用

1.1营造浓郁的欣赏氛围,拉近心理距离。

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博大精深,中华民族艺术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高中阶段的艺术欣赏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其中的高中民族传统视觉艺术包括中国绘画、书法、工艺、雕塑、陶瓷等。由于上海的高中学生所在的国际大都市是一个开放且多元文化碰撞的环境,因此高中生对传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了解不太多,甚至个别有漠视的情况,针对学情在高中民族传统视觉艺术欣赏课中采用设境育情的形式,如在艺术欣赏专用教室中展示有关的照片、图片、专题壁报、运用电脑多媒体手段以音乐配图片循环滚动等,增强了环境的感染力,营造了浓郁的欣赏民族传统视觉艺术的氛围,创设了面对面的欣赏情境,拉近了学生与民族传统视觉艺术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视觉艺术深厚的积极感情、认同感、亲近感,有利于学生从中吸取中华民族文化营养。

1.2强化审美认知过程,提高鉴赏水平。

设境育情符合上海市中学艺术课程标准中以审美为核心的要求,符合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应坚持认知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原则。认知活动是与人的情感活动紧密联系的,在民族传统视觉艺术欣赏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引发学生对民族传统视觉艺术的知识本身发生兴趣,入境入情,产生认知需要,获得审美的愉悦,进入艺术审美的良好状态。设境育情让学生在赏心悦目中体验民族文化的经久魅力,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关的教学环节,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开展艺术感知活动,主动参与欣赏过程,通过观察、思维、评议、交流、练习等活动,丰富学习经历,逐步学会欣赏和审美,加深对民族传统视觉艺术内容的理解,培养多种能力,促进人格发展,提高对民族传统视觉艺术鉴赏的水平。

1.3发挥情感迁移功能,促进课外拓展。

在民族传统视觉艺术欣赏教学中通过设境育情获得以情动人、拨动心弦的教学效果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民族传统视觉艺术理解中形成艺术观念,有利于对民族传统视觉艺术欣赏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外,发挥情感迁移的功能,主动去发现和关注身边生活中的民族艺术美,当再现相关的情境时,热爱民族传统视觉艺术的美好情感油然而升,养成对民族传统视觉艺术主动欣赏的习惯,并参于宣传、弘扬传统民族艺术文化。同时有利于有艺术爱好、艺术基础的学生课外深入拓展,发展个性挖掘艺术潜能,逐步形成艺术特长,传承传统民族艺术文化,成为民族传统视觉艺术的人才。

2.设境育情提高高中民族传统视觉艺术欣赏课实效性的教学实践

2.1创设观摩交流的情境,陶冶情操。

设境育情要善于结合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 创设观摩交流的情境,陶冶情操。例如在“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中,我校腾出专门的房间建为艺术展览馆,分别举办过中国书法展览和中国绘画展览,突出民族文化这个主题,展现校园文化风貌。在展出的作品中大部分是名家的作品。在展出期间,美术教师对美术社团的学生事先进行专门培训,然后在民族传统视觉艺术欣赏课的教学阶段中,组织学生分班级分小组利用中午时间先进行观摩。要求学生带好观摩提纲,提纲内容包括有哪些名家作品?选择2——3位名家了解其生平和主要成就,并说说其作品主要有什么特点?在观摩时由美术教师和学校美术社团的学生成员在艺术展览馆内进行讲解,引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同时在学校举办艺术节期间组织相关的专题讲座,并安排学生分组代表在艺术欣赏课内运用电脑多媒体手段开展交流,激发艺术通感。艺术展览中展现的艺术家在文明创造过程中执着追求的精神风貌和名家人格激发了学生情感,使学生明确自身文化传承的使命,有利于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2.2创设游戏活动的情境,情趣相融。

设境育情要善于挖掘和补充民族传统视觉艺术欣赏的教学内容,创设游戏活动的情境,达到情趣相融的效果。例如在新年来临前,根据民族传统风俗,教师设计了中华吉祥图案专题欣赏课。在中华吉祥图案专题欣赏课中,通过生活中的吉祥图案列举抢答,学生认识到一直到今天,吉祥图案仍然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在中国民间,流传着许多蕴含吉祥意义的图案,每逢过年佳节或喜庆的日子,人们都喜欢用喜字,倒福字,拜年小孩,中国结等这些吉祥图案装饰自己的房间和物品,以表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良辰佳节的庆贺;通过讲中华吉祥图案历史小故事,学生了解到中国的吉祥图案最早开始于周代,后来在民间流传开来,到了明、清时期最为繁盛;通过中华吉祥图案分类的归类连线游戏,学生熟悉了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分人物、花果草木、鸟兽鱼虫三类题材,其中表现的求福、求财、求官、求寿、婚姻、喜庆、农耕等都是和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通过采用多媒体手段重点欣赏了吉祥如意、纳福迎祥、年年有余、百事如意、松龄鹤寿、松鹤长春、龙凤呈祥等吉祥图案,品味内涵,开展吉祥图案寓意题解竟猜、分析交流探讨吉祥图案艺术表现特点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绕有兴趣地投入对吉祥图案艺术认知学习过程。学生共识到,吉祥图案凝聚着民族精神、反映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真实的诚挚的感情,鉴赏吉祥图案作品,领悟了人类真诚、关爱、善良、互助、向上、热爱生活等积极情感。吉祥图案是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一支奇丽的花朵,它那丰富的内涵、善美的理想,正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象征。

2.3创设动手练习的情境,情感体验。

设境育情要善于创设动手练习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去深刻理解艺术的创造源于艺术家对现实的感悟和心灵的反应,艺术的创造是激情与思想的结晶。如在工笔画欣赏课中,教师先运用电脑多媒体手段指导学生欣赏若干幅优秀的工笔画家的工笔画,这些工笔画古朴高雅、深不可测的意境令人神往;然后提出问题::工笔画是如何画出来的?如果你是一个画家,你会如何使用你的毛笔?师生共同回顾书法所体现的中国文化中的毛笔文化,指出工笔画对毛笔的选择及笔法的运用也是很有讲究的。接着教师示范使用毛笔画工笔画的线条,让学生通过观察尝试画出工笔画的线条并互相交流,学生欲欲而试,教师巡视指导;再采用多媒体手段对工笔画笔法细部中的描法开展欣赏。通过在欣赏中教师的指导,学生了解了工笔画对笔法的要求是比较高的,线条要画得光滑并有变化,所以描就成为了一种画法,出现了战国十八描的手法、钉头鼠尾描、高古游丝描、琴弦描等,历来有很多描法高手,甚至有一些毛笔也被称为铁画银钩等,而钩的时候则需要中锋运笔,下笔有神,运笔与书法一样是涩行的,体现了书画同源。关于中国古代画家采用积墨法,教师先演示,学生通过观察,理解了积墨法墨色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不断染起来的,而每一层染得好不好就考验一个画家的功力了。最后让学生在古筝乐声中临摹一幅名作《竹雀图》的局部。选择若干学生临摹作品在大屏幕作交流后布置课后习作,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指导尝试创作。通过动手练习,学生体验艺术对象所蕴涵的审美意蕴,在尝试中了解艺术家独特的想象力、表现力,发展了学生的艺术感知力。激发了艺术创作的冲动,提高了艺术素养。

2.4创设鉴赏探究的情境,情感升华。

设境育情要善于针对高中学生好奇心理和抽象思维发展的特点,创设鉴赏探究的情境。如在世界文化遗产敦煌雕塑艺术欣赏课中,教师设计了分组模拟考察的活动,提出鉴赏探究的主题:敦煌雕塑艺术的特点。全课教学过程主要有四个环节,先分析中国地图和敦煌的俯瞰图,认识敦煌环境特点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中的一片绿洲,从俯瞰图中基本了解敦煌石窟数量及布局,使敦煌环境的荒凉与敦煌的雕塑艺术作品之丰富形成强烈的对比,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感受到这神密的土地,充满了艺术创作的灵性;然后运用电脑多媒体手段欣赏敦煌的代表性雕塑艺术作品,有敦煌的标志性建筑——山上凿出来的九层阁巨大佛像北大象等等;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及教师指导和归纳,共识到这些雕塑都不是一个时期的,每一时代的彩塑艺术,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显示出不同的艺术表现风格,唐代的石窟造像在莫高窟占了最大的比重,反映出唐代造像的兴盛及艺术风格、造型技巧的成熟与完美,是中华艺术的精华。敦煌彩塑的制作方式有圆塑、浮塑、影塑、悬塑。千姿百态的塑像显示了敦煌“塑匠“们娴熟的技艺、超人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接着重点观看中央电视台摄像的《敦煌再发现》,全方位考察158窟石窟雕塑内部精湛的雕塑特色,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模拟考察:整个洞窟雕塑作品的整体表现特色是什么?从局部观察,主体雕塑佛陀涅磐像(睡佛)有哪些造型特色?学生观看《敦煌再发现》后再一次热烈地讨论和交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鉴赏中理解了中唐吐蕃统治时期所造的莫高窟第158窟大卧佛洞窟极富特色,采用了虚实相映的手法,主体雕塑采用了实体圆雕,而主体后面其他部分则采用了壁画手法,很有创意。人物动态刻画细致入微,十分传神,立体雕塑造像的存在,大大丰富了洞窟形制的表现形式,增加了洞窟艺术的内容,提高了对洞窟空间的使用,更使洞窟的整体布局显得层次分明。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洞窟墙上的壁画中发现了很多被破坏的历史痕迹,并联系敦煌大漠环境特点沙石随时都在侵蚀着珍贵的石窟艺术,激起了学生民族自尊心、社会责任感,在感受敦煌雕塑艺术魅力中情感升华。

3.设境育情提高高中民族传统视觉艺术欣赏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3.1贴近策略。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要贴近教学内容、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学生所处时代的成长环境,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转化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课堂学习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欣赏的兴趣, 增进学生对民族艺术和民族精神的感性认识。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和稳定的情感以达到教学目标,。

3.2重点策略。

以课程标准要求为指导,针对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围绕一个主题,创设情境,设计相关的教学环节,并使各环节构成互有联系的有机整体,唤起和激励学生审美冲动,,促进以审美为核心的欣赏经验的长期积累,为审美表现和传承作好准备

3.3互动策略。

师生互动中的教师的主导和指导能激活学生已有经验,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丰富的艺术欣赏和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分工、做好示范、注意答疑、交流指导、加强管理、适时调控、总结提高等方面,重视课堂生成性,通过师生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以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3.4激励策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参于欣赏活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将做、想、讲有机结合,调动听觉、动觉、视觉、触觉等,发挥学生艺术长处;在评价中运用激励策略,综合学生在欣赏课中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良好习惯、艺术表现、艺术创作和特长开展分项评价,激励学生热爱民族传统视觉艺术。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2]《上海市中学艺术课程标准》上海教育出版社

[3]《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

[4]《中国画的艺术与技巧》中国青年出版社

第6篇:欣赏教案范文

【问题的提出】

很多教学中有作品欣赏的环节,常常是以赏之美,奇为主。然而数学课上的欣赏与美术课的欣赏应该有所不同,可否借助赏析片段,回应或再现相关知识点的本质,使得不但能赏其美,而且能进一步明其理。在广东省第九届数学优质课观摩评比中的两个教学片段中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

【案例1】轴对称图形

关于《轴对称图形》一课,《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建议的:教师要注意多给学生展示有轴对称的图片,使学生感受对称的意义和图形中的美。在教学中,执教老师教学认识轴对称图形及认识对称轴后,设计了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这一环节。原教学片断:PPT不断出现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学生发出阵阵赞叹之声,(如下图)欣赏后紧接着就是让学生创造轴对称图形。

个人认为欣赏生活中的图案,旨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发现美,学会欣赏数学美。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欣赏是一种美的享受,但不能仅仅停留在赏析的表层,更重要的是重现本节课的知识内涵。因此,建议改进教学设计:首先出现作品(一),(如下图)

然后出现对称轴,对折后闪烁对应边,接着还原,让学生说出其美的原因及理由。通过对折、对应边闪烁、还原后让学生说出为什么这些图形如此美丽?它们都是什么图形?原来,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通过作品二、三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认识轴对称图形,学生既可以了解轴对称现象在生活中的普遍性,又能提高数学欣赏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

【评析】轴对称图形的内容虽然难度不大,一方面要在学习轴对称时加强对这些图形的对称轴和轴对称的有关性质的认识,另一方面要在学习这些图形的概念和性质时进一步体会它们的轴对称特点。数学来源生活,但不等于生活,是生活现象的抽象和概括。这样设计不仅赏析图形之美,而且进一步了解其美的根源,所谓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同时使学生体悟到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轴对称得到,从而初步形成以简驭繁的思想。

【案例2】找规律

有关《找规律》的教学,在《教师教学用书》中提到;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生活有密切联系,在教学时,教师出来利用好教材上的相关素材,还应充分考虑本班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贴近生活且富有气味的活动,让学生在趣味中欣赏、观察、猜想、验证,在美的感受中学习有趣的数学,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执教老师的原教学片断:教师出示主题图,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图中的规律,然后在应用促学的环节,老师设计了“我是最强设计师”的环节,同桌两人合作用和两种正方形磁片在小白板上设计一面有规律的漂亮的墙面,看谁的作品最漂亮。(如下图)学生创作后,纷纷拿着作品在讲台展示,这时老师问孩子们:漂亮吗?生齐答:漂亮。

认为,让学生动手设计固然能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但不能仅停留在让孩子回答美不美的层面,建议调整为,学生设计作品后,在讲台赏析时,老师追问:这些作品美吗?你能找出它的规律吗?分为两种形式:其一,我的作品我来讲;其二,我的作品你来讲(我的设计你能找出规律吗?)设计意图在于不仅赏析了作品,而且通过动手操作和欣赏规律美的同时,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信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通过独立思考,交流辨析的环节,逐步明晰感受、欣赏数学的规美律,在追问中明确了知识的本质,在交流中渗透了数学美思想。

【案例反思】

第7篇:欣赏教案范文

《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它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沉思。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1.教学诗歌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如何得到?

2.教师在学生学习体悟过程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有哪些?教学策略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具有何种意义?

3.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

【案例背景】

本课学习目标为: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B.通过教师的指导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优秀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宝贵结晶。文学欣赏活动是欣赏主客体相互呼唤、适应、契合的结果,一方面欣赏主体有某种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欣赏客体对主体具有吸引力。教学条件下的文学欣赏活动有其特殊性,首先是要认识学习者已有的学习基础及知识背景。高二学生已具备相当的鉴赏能力。读解文本的“语表层”几无困难。但正是由于对内容的“粗知”,而容易使他们产生满足感,失去进一步鉴赏的兴趣与动力。因此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强化并保持学生对鉴赏活动的需求。教学策略之一是使教学内容“陌生化”,即拉开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产生少知感甚至未知感,生疑生惑,从而,让距离去调动学生。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不断探究并发现文本的魅力。

【案例实录】

导入新课后,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在此基础上提问:《再别康桥》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它美在哪里?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

片段:

师: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

生:徐志摩笔下的离别像暮春里牧童的笛声,既让人欣喜又让人伤感。

师:能结合诗歌具体谈谈么?

生:诗歌的感情从惆怅到热烈,在第五节达到高潮,在第六节陡然低落,沉浸于寂然,只能带着无限的怅惘离去。这种感情的变化正是基于对康桥的不可遏制的爱,这种爱让人欢喜让人忧。

【案例后记】

《再别康桥》是说不尽的,尽管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学生领略了这一艺术精品的风采,但认识的只是冰山一角。案例的操作必须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主线,努力“删繁就简,避熟就新”,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使学生学得乐,学得深。要激发、调动学生思考,关键是要将一定的学习目标转化为问题,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将主体鉴赏活动始终置于“最近发展区”,以最终实现有所发现的预期结果。

【案例分析】

本案例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

首先,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而发现的,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

其次,教学条件下的鉴赏活动,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策动并促成主体鉴赏。案例中教师始终做到:既不将知识和盘托出、全盘授予,也没有简单地设置学习目标或用指令性任务去驱动学生鉴赏,而是努力将一定的教学内容问题化,用问题驱动学生进行鉴赏实践。以对问题的探究――展开问题或解决问题为途径,从而实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

本案例中“意象与意境”这一文学知识,教师不是用定论的方式传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感悟自己去发现知识。

第8篇:欣赏教案范文

关键词:开发趣味;兴趣;高效;美术欣赏课堂

当前研究高中美术欣赏课堂的学者很多,他们从理论分析到课堂实践,总结出很多可贵的经验,我只想来说美术欣赏课最能吸引我,给我最大启发之处。

1 高效美术欣赏课堂要充满趣味性

2013年5月,我在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对8个普通班的405个学生进行了“美术欣赏课总结调查”,约占94%的381位学生认为美术欣赏课要富有趣味性。课堂中有了趣味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情明显得到提高,会积极主动参与到美术学习探究中来,教师和学生都有了动力,课堂气氛活泼轻松。

作为基础教育的高中美术欣赏课应该是一个充满趣味的课堂。趣味性是共同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中的,对于学生而言,在其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有机会来欣赏、体验美术的真、善、美,无疑会让他们在学习美术过程中感受到丰富的趣味性;对于教师而言,教师将自己所学和对美术的热爱,拿到课堂与学生分享,与学生一起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在这个过程中,也充满了无限的趣味。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对通过“美术欣赏”学习应达成的成就标准做了要求,其中首先就包括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欣赏的兴趣,其次要指导学生懂得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了解中外美术的主要风格和流派、重要的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最后要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达到这些成就标准是高效美术欣赏课堂的基础,但是由于美术学科的特点,它不是死记硬背、公式化、数学逻辑推算就能学好的,整个高效课堂的前提就是学生学习、欣赏美术要有兴趣,本文就试图探究如何在美术欣赏课堂中开发趣味性,激发学生欣赏美术的兴趣,达到以上成就标准,成功构建高效美术欣赏课堂。

2 趣味性高效美术欣赏课堂模式在教学中的实施

2.1 激发学生欣赏美术的兴趣

趣味性可以体现在整个教学中的每个具体环节,在课堂的发展中做到“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欣赏美术的兴趣。教师可以从导课、讲授、组织的具体环节上着手。

(1)趣味性导课,引发兴趣。导课是课程教学一般模式的第一环节。导课为授课开始的导言,包括课堂仪式引出课题。对于美术欣赏教学来说,更要从导课开始寓教于乐,用趣味性的导课方式,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对课题的好奇心,集中学生一堂课中最开始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对内容的兴趣,使学生轻松的进入到学习状态中。要使课程导入变得有趣味,我们可以从语言组织、表情手势和工具媒介等几方面来着手,以下案例便是在工具媒介上做了开玩笑式的处理。

我在准备讲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中关于达芬奇的一课时,我尝试采用的就是趣味性导课方式,我先将达芬奇的代表作《蒙娜丽莎》用图片软件作了一番处理,将我自己露齿笑的头像把蒙娜丽莎的头像换下来,再把这个处理过后的露齿“蒙娜丽莎”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萨一同展现在课堂的投影仪上。让学生观察两种微笑有什么区别,哪个微笑更美。结果同学因为我修改了下蒙娜丽莎的小玩笑而迅速集中注意力,马上关注我提出的问题,同时课堂氛围开始轻松热烈,帮助我顺利的将后面的课题过度,迅速引发学生的兴趣。

(2)趣味性讲授,快乐学习。“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讲授新知识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环节,美术鉴赏课的内容本身和生活息息相关,囊括了生活中真的力量、善的人格、美的意境,这样的内容也充满了感性的色彩,也有很多美术形象具有趣味性。在课堂中为学生讲授这样的内容时,不能让学生被动接受,因此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教授者,也是一个表演者,教师要借助形象、生动、有趣化的语言、姿态把讲授的内容变得有趣且学生易于理解。

比如工艺美术门类中的陶瓷艺术本身就具有丰富的趣味性,在造型上可以制作出生动有趣的艺术形象,另外,因投身体验于多种有趣的制作方法上,在制作过程中也是激动有趣的。我在讲工艺美术中的古代陶瓷艺术一课时,考虑到陶瓷制作工艺的有趣性特点,我将准备好的陶泥带到课堂,让学生分组轮流体验“羊头式”和“式”揉泥技法,即时安排十分钟时间,让学生跟随我用“盘泥条”的方法做一个陶碗,完成之后我再为学生讲授传统陶器的发展,由学生自主体验探索,自己总结出答案,整个课堂我避免我单方面的讲解,而是让学生亲身感受陶瓷制作中的趣味,因此课堂非常积极主动,学生表示学习过程很快乐。

(3)将趣味性带入教学组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组织形式中,最常见的就属班级课堂教学和开放课堂教学,一般都是以班级课堂教学为主,开放课堂教学为辅,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在学校固定班级课堂里教学,小部分情况下是学校另外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的开放课堂教学。那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将常见的这两种教学组织变的有趣味性呢?

第一,班级课堂教学方式是目前我国最常见的美术欣赏课教学组织方式。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美术学科特点、知识重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将趣味性带入课堂,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用兴趣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起学生思考和探究美术的欲望。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构思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设计游戏的安排,真实有趣的体验,提高教学的效果,让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案例:我上《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一课时,怎样将趣味性带入课堂组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呢?于是我设计了男女分组抢答竞争游戏的环节,另外安排一段时间让学生以同桌的头像为原型创作一副简单的剪纸,同样比谁剪的剪纸好。通过对课堂的观察,发现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迅速思考、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创作剪纸的过程,学生配合的非常有趣,尽情投入到为同桌创作一副剪纸作品。

第二,开放课堂教学方式是最受学生欢迎的美术欣赏课教学组织方式之一。我在2013年6月对两个普通班级的98位学生面对面访谈,其中有81位学生希望换个开放的教学环境上美术课;另外,全部希望可以到博物馆和美术馆看展览。学生之所以喜欢开放式课堂教学,是因为这样改变的学习环境与学生贴近心理、贴近兴趣让学生有趣轻松起来,让学生感到更加新颖的同时也会觉得课堂更加形象有趣,另外对教师而言,也让教师更加便于发挥自己的主导性。我总结了可用于上美术欣赏课的开放课堂有三种方式,分别是教师带领学生到当地附近的博物馆、美术馆和艺术工作室上课。这些方式都能让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去引导学生,学生也能直观的感受和观察很多相关的美术作品和文物、收集感兴趣的材料。

例如博物馆,博物馆本身就具有公共教育的功能,目前全国有1800多所博物馆面对公众免费开放,这便于我们学校的教师在博物馆开发很多与美术有关的课程,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就经常成为美术、历史等科目的课堂。美术馆会经常举办美术展览。艺术工作室能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到各种门类的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在油画工作室能更直观看到油画的创作过程。

2.2 教学设计案例比较

我给高一年级班设计了一堂美术欣赏课《认识陶和瓷》,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陶器和瓷器,了解陶器和瓷器的区别。分别在两个班级里进行,第一节课是以普通的教学方法尝试进行,第二节课是在第一节课的基础上改进了,尝试把趣味性特点运用到课堂中。现将这两节课的设计思路简单列举,做个比较。

(1)第一节课:课堂导入。以视频导入课题,播放大型纪录片《故宫藏瓷》中关于对瓷器介绍的片段,大概四分钟,待视频播放完毕,提问:陶瓷是我们生活当中最常见的用品,但是很多人不清楚陶和瓷之间的区别,从科学上讲,陶是陶、瓷是瓷,那么,究竟什么是陶?什么是瓷?板书本堂课的课题“认识陶和瓷”。

课堂发展。第一步先列举陶器和瓷器的定义,对照陶瓷器和瓷器的科学定义,给学生将什么是陶和什么是瓷的问题给学生一一讲解;第二部,展示典型、具有代表性的陶器和瓷器图片给学生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先看陶器图片后看瓷器图片,欣赏结束后,提问学生:陶和瓷的区别是什么?最后将学生回答的答案一一评价,并总结出正确的答案。

课后反思。本堂课结束后,效果一般,很多学生并没有跟着我的思路走,显得很被动,思考和回答问题不积极,原因是我采用了灌输式教学方法,且教学方式单一。

(2)第二节课:课堂导入。将准备好的共6件陶器(花盆、高仿唐三彩碗和紫砂壶)和瓷器(青花瓶、彩瓷碗和瓷壶)分发给学生轮流观察、感受。板书“认识陶和瓷”;接下来让班级的男女生分成两组,每组分别派1位学生代表,将那6件器物归类,陶器的归类到陶器、瓷器的归类到瓷器,速度最慢和错误最多的一组为失败方,且失败方的同学要将自己家中所摆设的陶、瓷器说出来,全班同学根据讲的同学来找茬,寻找有没有说错的。最后我将6件陶瓷器总结归类,提出问题:什么是陶器?什么是瓷器?

课堂发展。第一步,让学生参与制作陶器,把准备好的陶泥分发给每位同学,让他们学习运用泥条盘筑法制作一件陶碗,制作完成后,教师指出泥条盘筑法是古代先民制作陶器最原始的方法,并列出陶器的定义,讲解陶器的发明与发展。第二步,播放《故宫藏瓷》纪录片中的瓷器特写片段,播放完毕后列出瓷器的定义。第三步,展示陶器和瓷器的图片,按先一张陶器后一张瓷器的,根据对比来逐一解释陶和瓷的区别,并让学生亲自试验陶和瓷的吸水性和透光性不同的特点。最后,总结归纳陶和瓷之间的区别,由男、女生两组各派一名学生书写到黑板上,并解释理由,教师做最后评价。

课堂延伸。陶和瓷属于人教版美术教材里古代工艺美术一课,因此这个班下节美术课将带到市博物馆进行,学生表示对博物馆的兴趣浓厚,非常想看古代的工艺精品。

第二节课上完后,第二节课比第一节课的效果要好,第二节课在导入和组织的环节中,我尝试给课堂里注入趣味性的因素,加入分组比赛、体验陶器的制作趣味、动手操作测试陶器和瓷器各自不同的特点,使学生在第二节课表现积极主动、课堂氛围活泼轻松,学生掌握知识比较牢固,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增长,都表示美术本身很有趣。

3 结语

一堂高效的美术欣赏课最吸引我、启发我之处就是课堂中的趣味性。有了趣味性,学生对教学内容充满了兴趣,能积极地参与到整节的美术学习和欣赏中来,教师因为学生的积极反应,教师教的也很快乐有趣,学生学的快乐有趣。在美术欣赏课堂中合理开发出趣味,是构建高效美术欣赏课的有效方法,其中如何开发趣味,还有很多方法,正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探索运用趣味性因素帮助构建高效美术欣赏课堂的路上,需要更多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赵英水,米海峰.走近高中美术教学现场[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高明.中学美术教师教学技能[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张玉秋,邹乃坤.美术教师怎样面对“有效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2010(5).

第9篇:欣赏教案范文

[关键词] 影视欣赏教学法;英汉法律翻译

影视剧无疑是充满魅力的艺术形式,融入了文学、音乐、戏剧等艺术精华,涉及文化、宗教、爱情等人类永恒的主题。一部部经典影视剧浓缩上下五千年,逼真地再现古今中外,令人百看不厌。它是一门综合性艺术,表现力极为丰富生动,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

影视欣赏教学法如今在语言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如视听课、听力课、口语课、英美文化课,而且效果显著。影视欣赏教学法的运用其实远不止这些,还可以运用在“英汉法律翻译”课中。笔者最近几年经过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在“英汉法律翻译”课中引入影视欣赏教学法,有诸多益处: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加强学生的英语语感。此外,还可以了解英美法律文化流变的格局、英美法律制度和文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西方社会变迁与法律文化发展变化的关系。因此,影视欣赏教学法作为一种效果显著的教学手段,完全可以推广运用到“英汉法律翻译”教学中。

本文将主要探讨美国法律题材影视剧在法律翻译课程中的运用。美国有很多影视剧涉及法律、政治题材,学生通过欣赏此类影视剧可以深入了解美国的法律文化、法律职业、美国大众对合法权益的追求,从而丰富学生对法律的理解,加深对法律的思索。笔者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主题呈现的方式,同类题材的电影集中在某个时期观看。观看影视剧精彩片段之前,先介绍影片的时代背景、主题及表现手法。观后开展一些课堂活动,分析讨论、配音表演、角色扮演等。

下面是笔者按主题归类的影视剧:有的影片以公诉人为主角,如《被告》(THE ACCUSED)和《破绽》(FRACTURE),检察官都是在案件已经审结的情况下,根据新证据和新的又重新立案。有的影片讲述年轻人奋斗的励志片,如《律政俏佳人》(LEGALLY BLONDE)。而《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REDEMPTION)、《美国X档案》(AMERICANHISTORY x)、《飓风》(HURRICANE)、《越狱-第一季》(PRISON BRRAK)等电影有助于学生对美国监狱有基本的了解。《美国X档案》是关于一对具有种族歧视倾向的兄弟的故事;影片《飓风》中的白人警察用伪造证据、恐吓证人的手段欲致黑人明星于死地,蒙冤的黑人明星在狱中服刑近20年才申诉成功,《撞车》(CRASH)描述了两天内发生在洛杉矶的一些“种族歧视事件”。此外,还有不少反死刑的电影,如《我要活》(I WANT TOLIVE)、《死因漫步》(DEADMAN WALKING)、《毒气室》(THE CHAMBER)、《铁案悬迷》(LIFEOF DAVID GALE)等,从不同角度反映人们对死刑问题的看法。《水门事件》则感性地告诉观众新闻独立和新闻自由是怎么回事,美国媒体作为独立机构是如何运作的。另一部虚构的影片《总统之死》以美国现任总统布什为主角,以纪录片的形式描述了这个国家在紧急情况时的应对方略。

风靡美国的《波士顿律师》(BOSTON LEGAL)是笔者在课堂赏析的重点。该剧是ABc的重头戏THEPRA CTICE的衍生剧,以民事诉讼案件为主,主要讲述Alan Shore为一家高级律所工作期间发生的故事。每集相对独立,前后集的关联性不大,通常两个案件交替进行,场景在律师事务所和法庭之间轮换。该剧在美国热播了好几年,深受观众喜爱,Alan Shore的扮演者James Spader获得59届艾美剧情类最佳男主角奖。

《BOSTON LEGAL》里涉及的案子大都是关于社会敏感而棘手的问题,如同性恋、堕胎、医疗纠纷、种族歧视、未成年少女怀孕、患艾滋病的女孩学校性教育缺失、由于国内后援不足美军士兵战死在伊拉克……编剧大卫-凯利曾经是一名执业律师,他借该剧中Alan Shore之口对诸多美国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独特而深刻。说这些台词是《纽约时报》的社会时事评论,一点也不为过。因此,与其说剧中的Alan是一名律师,不如说是现代社会弊端的质疑者和挑战者。此外,通过观看《BOSTON LEGAL》,学生对陪审团、英美判例法有形象的认识,从剧本里找到丰富的法律渊源,体验到自然法的力量。James Spader的台词功底娴熟,大段的结案陈词一气呵成,令人折服,把剧中人物Alan Shore高超的辩论技巧表现得淋漓尽致。剧中Alan Shore在法庭的表现是该剧的亮点,他一出现,观众就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感,好戏又要上演了!他时而旁征博引,口若悬河;时而慷慨激昂,振聋发聩;时而绵里藏针,发人深省。他知识丰富,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知识顺手拈来。他疾恶如仇,对权威、伪善以及精英阶层的冷漠嗤之以鼻。他一出场,官司准保打赢,几乎每一个案件都离不开他。他对人性、对制度中的黑暗有种非凡的洞察力,并以此打动陪审团。他经常不按常理出牌,变戏法似的请出一个神父来法庭发表一通铿锵有力的演讲,博得满堂喝彩。他不是种族歧视主义者,但是又要全力以赴为一对“白人至上主义”父母争夺抚养权。他为达到目的使出一些不正当的甚至违法的手段,用一叠美元发动了一场酒吧的群殴。他表面玩世不恭,时不时与美女同事逢场作戏。尽管他有这样或那样不“英雄”的行为,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骨子里是正直善良的。恰恰是他与“高大完美”相左的复杂性格吸引了众多观众,包括学法律出身的前总统克林顿,饭后也乖乖地坐在电视机前欣赏Alan Shore。

在观摩、欣赏法律、政治题材的影视剧同时,还可以欣赏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以及其他优秀影视剧。“英汉法律翻译”课程是培养学生从事法律翻译工作的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欣赏由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剧似乎与本课程关系不大,因为它们与法律题材无关,其实这种想法是片面的。

优秀影视剧的欣赏对培养一个有思想、有情趣、热爱生活、具备良好情操的人至关重要。诚然,事关生计的实用教育、工具教育非有不可,但同时不能忽略,学生也要具备一些做人的基本常识和素质,尤其在当今就业形势相当严峻的情况下更要如此,如健康的生活态度、得体的待人接物方式、不偏激的人生观等。这些靠空洞的说教效果将会事倍功半,经典名著影视剧欣赏不失为一种培养文学底蕴、强化人文意识、淡化工具教育的有效方式。

最近几年学生的求职压力越来越大,把过多精力放在掌握一些实用性很强的技能上,尤其是与英语有关的技 能,如商务英语、法律英语,包括本课程的法律翻译。因此,很多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和欣赏逐渐淡漠,阅读名著的时间被压缩到极低限度,再加上一些经典名著写于18、19世纪,离现代生活有一定距离,且文学名著词汇量大,增加了阅读难度,诸如此类因素,学生对阅读名著望而生畏。

在“英汉法律翻译”课中欣赏经典名著影视剧的精彩片段,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和热情,加深学生对名著的理解,提高名著的欣赏能力,领略西方文化、风土人情。此外,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听力和口语,培养了英语语感。

寓教于乐应是教师自始至终追求的理想教学境界,观摩欣赏影视剧是实现这一境界的不可多得的方法。教师要无怨无悔、竭尽所能地满足学生愉快学习的要求,切忌满堂灌,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英汉法律翻译”课既没有听说课中视觉与听觉的冲击,也没有文学课广泛接触名家名作的丰富多彩,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个错综复杂、纠葛不清、冷冰冰的法律长句,但是该课程也可以创造丰多姿多彩、生动活泼、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气氛,那就是运用影视欣赏教学法。

“英汉法律翻译”课堂中讨论、分析结构复杂的长句是常有的事。200多单词的长句频繁出现在课本中,有很多深奥难懂的法律专业词汇。这对于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可想而知。学生的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付出相当大的脑力劳动。在分析、解读、翻译一长段复杂的法律课文后;学生的精力明显不济,如果再继续类似的教学活动,其结果将是毁灭性的。久而久之,学生会失去对法律翻译的兴趣,这与教学初衷相违背,也是教师最不愿看到的。此时,明智的做法是组织一些放松的、趣味性强的活动让学生参与,达到积极休息的目的。基于以上种种考虑,笔者经常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播放一些本文所论及的英美法律、政治、文学等影视剧片段,或者英美的音乐剧,当然首选英美法庭辩论的片段。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分钟,但足以调节课堂气氛,松弛学生高度疲惫的神经。影视剧欣赏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放纵学生继续观看的要求而影响正常教学进度。本课程每周三节课,笔者把两次课间休息的20分钟利用起来,这样观看的时间可达到30多分钟,基本满足学生的需求。

影视教学法不能只停留在观摩、欣赏上,而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多年来,角色扮演作为一种成熟、有效的方式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语言技能型课程教学中。学生由被动学习者转变成主动学习者,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英汉法律翻译”属于跨学科的专业课程,同样也可以采纳角色扮演来深化影视欣赏教学法的效果。

“英汉法律翻译”课的英语角色扮演不同于单纯语言技能课程的角色扮演,该课程的角色扮演多少涉及一些法律专业,在酝酿、准备、排练上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要有步骤、有组织地规划和安排。宜在学期开始时就计划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筹备、排练。只有提前规划、精心准备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真正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而不是匆促上阵,草草收场,浪费时间。

角色配音是融语言与表演为一体的生动的课堂活动,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波士顿律师》里几乎每集都有非常精彩的结案陈词,尤其是Alan Shore,他的结案陈词抑扬顿挫,耐人寻味。教师可以给学生充分自由,让他们选择一些精彩片段反复观摩、排练,将之呈现在课堂。试想一下,学生被法律英语难句折磨得焦头烂额时,眼前的大屏幕突然出现法庭对抗的精彩辩论,三、五个同学在台上卖力地表演……此时,大家精神为之一振,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由此可见,学生活动呈现的时机选择也很重要,不一定要放在学生精力充沛的上课伊始阶段,可以考虑放在课中学生情绪处于低谷的疲劳状态,这样一张一弛,效果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