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班化教育论文范文

小班化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小班化教育论文

第1篇:小班化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 小班化教育 班级规模 教师培训 经费支持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小班化教育理论基础。上世纪50年代末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时代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将人们带入高速发展的时期,社会对人才也有了新的要求,世界各国也兴起了一股“个性化教育”思潮,其中马斯洛“心理潜能发展”、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为代表的心理学“第三思潮”,以科尔为代表倡导的“开放课堂”,以及伊利奇的“非学校运动”等为个性化教育思潮奠定了理论基础,①而主要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更是证明了这一思潮的强大生命力。小班化教学摒弃了大班教学的非个性化,统一模式的教学弊端,使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充分解放了教师,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点,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我国在新世纪提出了要培养出高质量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小班化教育则是教育适应现代社会个性化人才、创新性人才需求的反映,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小班化教育是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现实需要,新课改要求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小班化教育正是基于每个人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念的过程;它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展示的机会,不断提高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

小班化教育研究背景的不同。欧美等国全面推行小班化始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人口的回升,中小学入学人数增加,相应的班级人数,学校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相比与以前,教育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保障因人数增加不影响教育质量,欧美国家,特别是美国学者提出实施小班化教育的改革措施,并通过各种实验和研究,来寻求推进小班化教育的有效途径。我国的情况恰恰相反,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人口增长缓慢,小学入学人数逐年减少,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某些地区中小学入学人数回落,学校规模和班级规模自然萎缩,形成自然化的小班,而在其他一些地区,班级规模居高不下,有的班级人数甚至达到八九十人,教育质量和均衡受到人们质疑。在这两种极端的情况下,小班化教育的研究和开展变得迫切和必要。

小班化教育研究方法的不同。从研究方法来看,美国强调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数据来证明分析结果,侧重于实验和数学统计分析方法的运用,使理论和体系更具实证性、科学性和严谨性。比如1978年,格拉斯和史密斯(Glass& Smith)运用元分析的方法,对自1900年到1978年间的77个关于班级规模的实验研究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他们发现,其中60%的对比表明小班的学生成绩优于大班,较有说服力地证明小班教学效果比大班好;著名的田纳西州的STAR实验和威斯康星洲的SAGE实验,通过大量的样本分析和实验,经过数年分析,使其实验报告在小班化研究中最有权威性。研究人员从多个角度如师资,班级规模,教师培训等,运用了不同的分析技术,如最佳事实综合策略,相关群集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等,对实验和研究进行分析,以期用科学的方法探讨和论证小班化教育问题。我国小班化教育的研究方法更加倾向于在已有成果之上的理论论证,论证多,创新少。研究更缺乏科学的实验和数据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说服力不强,更不具有可操作性。在率先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地区,尽管也有一些成果的报告,形成了一些研究策略模型和方案,但总体来说这些成果都缺乏科学严密的实验数据支撑,没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小班化教育研究基本问题的不同。首先是班级规模。经过田纳西州的STAR实验和威斯康星洲的SAGE实验之后,在美国才形成普遍的意识:在低年级中减少班级人数会对学生成绩产生积极影响。得益于欧美国家先期的小班化教育实验,我国小班化在教育成效的认识上比较统一,小班化在促进学习方式转变,提升个性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具有优势,获得普遍认同。但是,我国研究小班化教育的学者、教师大都是从理论出发,推断小班化教育的有效性,很少结合试验来研究,使得研究的层次和对实践的指导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不能解决实际中产生的问题,这是我国小班化研究的先天不足。那么小班化到底要达到多少人才算是小班呢?在这个问题上,我国与欧美国家存在较大差异。美国小学班额平均为24人,我国则是50人,最大限度至80人;美国中学班额平均数为25.6人,我国依然为50人,最高限度至78人。②我国目前开展小班化教育的通常班级规模也达到了24~32人,③对于这些数字的来源,是主观臆断还是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结果难以令人信服。

其次是小班化教育最佳实施阶段问题。1990 年“挑战计划”(Challenge Project),实验证明,在K-3年级取得更有说服力的成绩,小班化教育证明在低年级是有益的。1996-1997年威斯康星州通过SAGE实验,研究者们发现,在低年级缩小班级规模会使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但在四至十二年级中缩小班级规模的正面影响持谨慎态度。1999年克林顿政府启动中小学《缩小班额计划》(The Class-Size Reduction Program),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小班化教育,目标也是将班级规模在K-3年级推行。其他推行小班化的州也在低年级推行小班化,如1984年印第安纳州“黄金时段”计划在K-3年级。之所以各州和联邦将推进年级定位于K-3,正是基于前期的实验基础和理论研究成果,符合当时实际,能够有效地和资金以及配套措施发挥效力,使小班化教育取得良好效果。反观我国在小班化实施最佳阶段问题的研究,不管是学者还是实验学校,对于小班化教育实施阶段的解读非常模糊,一般称之为“低年级阶段”或者“小学阶段”,并没有具体年级的详细分析,也没有任何可靠数据做支撑指明实施年级段的依据,受主观人为因素影响,缺乏论证。在实施小班化的实验学校,一般都在整个小学阶段推进,即1-6年级,所谓的小班化就是小学的小班化。在接受小班化教育的各年级成绩差异性分析不足的情况下,甚至将小班化范围推广到初中,如南京市到2010年已经有100所小学,27所中学实现小班化,再用10年,南京市初中小班化规模将占初中学校的40%。而在更低年级阶段,即学前教育阶段,我们目前对其小班化教育的研究还处于空白期,而美国的经验恰恰表明,推行小班化的最佳年级阶段就是在学前阶段,即幼儿阶段。

第三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质量问题。小班化教育能否取得成效,教师的质量是最重要的保障。在美国,小班化教育教师问题遇到两个瓶颈,一是教师的数量不够;二是教师的质量下降。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美国小班化教育实验推行之初面临严重的教育质量问题,正是由于小班化教育需要更多的教学设施,开辟更多的教室,需要更多的教师,原先储备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各州不得不在很短的时间内招聘大量教师,教师质量参差不齐,如1996-97年加州小班化计划,各学区新雇佣1.8万名教师,他们中将近有1/4没有教师资格证。教师质量得不到保障,小班化教育质量就受到人们的质疑。同时,政府把优势的资源和精力集中于小班化教育的推行,客观上对没有参加小班化教育试验的学区造成新的教育不公。而我国小班化教育实验,目前还没有遇到这两个问题,是由于小班化教育在我国是基于西方教育模式下的新生教育理念,推行的广度和深度还处在初级阶段,热点学校供不应求,小班化教育只是为平衡教育不公而做的尝试。在原有充足教师数量的基础上,推行小班化教育所需的教师数量能够得到满足,我国还存在代课老师,在职老师事业编制等问题,虽然现在还没有凸显出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小班化必然成为推动教育公平的趋势,这些问题也必将凸显,成为我国小班化教育推行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注释

① 周倩,周颖.小班化教学刍议[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6(3).

② 俞玲萍.研究报告——我国与国外中小学师生比和教师周课时数的比较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1997(4).

③ 谢维和.论班级活动中的管理注意倾向[J].教育研究,2000(6).

参考文献

[1] 日本教育行政学会.各国中小学班级编制的比较研究[J].林松庆,译.外国教育参考资料,1989(3):47-53.

[2] 孙绵涛,康翠萍,朱晓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就近入学政策的内容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9).

[3] 袁振国.教育政策分析与当前教育政策热点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1).

[4] 鄂艳.解读我国小班化教学[J].教育理论研究,2005(1).

[5] 水远璇.试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班化教育问题[J].教育探索,2009(9).

[6] 滕志研.西方国家宗教与公共教育关系的政策模式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9(1).

[7] 黄宝兴,庞红卫.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小班化教育发展述评[J].辽宁教育研究,2006(11).

第2篇:小班化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合作学习;实践研究

小班化合作学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早在四十多年前,美国的教育家就已经将小班化合作学习运用到小学教学工作当中,并取得了较理想的成果。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对小学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改良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对培养高素质的学生至关重要。目前,很多学校都已经将小班化合作学习作为改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方式。

一、实施小学语文小班化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形式存在着诸多弊端,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单纯的理论传授,缺乏交流思想,表达自我主张的机会。而小班化合作学习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局面,小班学习可以科学设置学习小组的成员数量,保证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拥有充分表达自我观点的机会。教师可以倾听每一位学生的想法并对学生进行指导。因此,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的小班化能够真正培养出拥有独立见解和思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促进我国素质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语文小班化合作学习的实践

1.组建学习合作小组

学习合作小组的组成是实现小学语文教育小班化合作学习重要意义的关键。每一个小组的组成成员数量要控制在4~6人之间,教师要充当小组设置的主要协调人,要允许学生进行自主搭配,再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每一个合作小组都应由学习积极性高和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担任小组负责人,并指定其监督学习积极性较差的学生,对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进行帮助。合作学习小组的时间最好设置在每学期初,并科学设置每一个学习小组成员的“身份”,根据学生特长设置学生在学习合作小组中的责任。要为每一个小组设置总发言人,负责对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安排,发言人的设置要秉承灵活的原则,使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能拥有发言的机会。

2.共同进行学习知识的预习

预习是保证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教师要充分利用合作学习小组组织学生进行合作预习。例如,在预习古诗《赠汪伦》的过程中,合作小组的成员就要在组长指导下查阅资料,由小组一号成员负责查阅作者履历,二号成员负责查找古诗中的生僻字含义,三号成员负责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四号成员负责翻译古诗的语言。每一位学生在预习后要将自己的预习成果传授给其他同学,这种科学的预习方式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增强对古诗的理解,提高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效率。

3.进行个人观点的表达和探讨

学生表达自我观点是合作学习小组重要的优势之一,教师要对合作小组的交流探讨进行科学的设计。首先,要对每一位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具有足够的自信,以便在交流探讨活动中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探讨过程中如果发现难以达成共识的问题,要将问题进行记录,并在课堂上提出,在全班范围内讨论,征求全班同学的意见,以便获得更多观点。另外,合作学习小组的组长要充分行使自己的职权,对全体组员的讨论活动进行组织,保证讨论活动顺利进行,组长要对讨论内容进行记录,将主要问题向教师请教。并将组员的讨论情况记录下来,以便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下一次讨论的方案。

4.教师进行科学的指导

教师要密切关注每一个学习合作小组的讨论情况,支持合作学习小组组长的工作,保证讨论工作的顺利完成。教师要对自己倾听的重要问题进行记录,并征询小组组长的意见,对讨论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对学生正确指导,使每一位学生纠正自己的错误观点,以正确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对有错误观点的学生,要对其进行鼓励,避免学生因观点错误而失去自信心,保证学生积极地参与日后的小组讨论活动。

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必须根据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进行调整。小班化合作学习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模式,已经在很多国家的教育体制改革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将这种教学模式使用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独立思考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3篇:小班化教育论文范文

当前我国大学面临全球技术革新加快和信息化对传统知识冲击等多方面的挑战,在此情况下,亟须增强我国大学生应对知识爆炸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需加强和改善通识教育管理,抓住通识教育管理的本质。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及时进行改革与完善;其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的本领,教会学生普遍认同民族优秀文化以及各领域共通的知识,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进入职场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

顾名思义,通识教育就是打通所有知识屏障的教育,其内容包含所有知识的共同属性。因此,基础性是通识教育管理的本质要求与基本属性。同时需认识到通识教育非实用教育,通识教育也非精英教育,通识教育非排它教育。通识教育就是一种基础教育。对通识教育的管理,要重抓基础、强方法。在基础知识传授,普适价值理念宣扬,通用技能锻炼上,发挥管理的功能。

其实学校对通识教育管理的投资,是一种机会成本的投资,因为它的成果不易于被衡量;而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潜在的积累,短期内也难见到质的提升。这都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长远考虑,做好扎扎实实的管理,努力将通识教育的基础功课做得尽善尽美,发挥通识教育课程最大的潜在价值和对未来最远的辐射能量。

2 走向融合:通识教育改革的方向

2.1 知识与人文融合

授课教师在通识课程教学中应将知识教育和人文教育融为一体。在本科生的通识教育课程方案中要突出一个“亮点”,那就是以人文社科教育为重心的“核心课程”。可以先行建设若干门核心课程,这些课程要涵盖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当代中国与世界等人文社科领域;同时,以阅读经典为主要内容,采取名师上课、助教导修等形式的双轨教学进行。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其实就是旨在更加坚实地奠定所有学生的人文素养基础,同时,对其他通识教育课程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并非仅简单累加或扩大知识面。正是基于这一思路,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应该而且必须由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或骨干教师领衔开设和教学,在课程遴选上,要注重基础性而非纯粹的实用性,同时力图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形成科学与人文两者均衡发展、相得益彰的效果。

通过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学校要努力提高通识教育课程的总体品位和实效,切实把通识教育课程定位为本科阶段的重要基础课程。这不仅可以在本科阶段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重新整合与完善,而且,还能对学生在文化知识、思维习惯和精神气质等多方面,促进他们逐步形与科学、艺术与技术的有机融合,为培养得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真正求知愿望和学术良知的知识基础扎实的优秀人才打好基础。

2.2 思想与内容结合

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要在思想性上下功夫,不能简单地当成知识传授课程或是方法培训课程,在思想深度上,下功夫进行挖潜深化,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揉合中国传统文化,在知识传授的同时,进行创新性的思想教育。

通识教育课程需要在思想性方面继续做工作,所谓思想性主要指通识教育应在制度化和课程体系上有所建树,努力建设校园文化,树立当代精神,需要考虑通识教育课程的整体,引导学生为人治学、治学为人的观念。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用联系的、批判的眼光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建立起新的世界观和方法系统,使他们能在更广阔的视野下,审视自己所学的专业,了解与其他知识领域的内在联系,把握其发展过程及其与社会现实的关联,这是世纪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宽厚基础和博大视野。(下转第116页)(上接第78页)

目前,不少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大多存在这样的现象: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大多还是按照传统学科专业的知识框架进行组织,是专业课程的简化或压缩版,即把某专业的课程降低要求后,拿来作为通识教育选修课。这种课程的内容专业性较强,思想性却相对较薄弱,对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有限。通识教育课程要求的是一种普适的、基础的、彼此内在联系的课程体系。因此建议在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时,要兼顾内容和思想性相结合。

要让课程达到最好的效果。对于教学内容,任课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让学生的认识、思想境界得到提高。关于通识教育课程的考核方式问题,可以进行多样化考试,比如:适当组织小班讨论和辩论形式等。平时课堂讨论发言和听课的表现也将计入总成绩中,而不只是看出勤率。

2.3 小班与讨论结合

小班讨论制最早出现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课堂,后来传播开来,普遍运用到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课上。讨论教学可以实现从“灌输式”的教学转变为师生“参与式”教学。

在中国内地,除了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在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中有一些小班讨论制的尝试外,其实,许多高校对此还比较陌生。小班讨论制很值得推广,这实际上是一种研究型教学,对于通识教育来说当然是很不错的方式之一。但是小班讨论制只是一种好的方法之一,并不是通识教育特有的标签。要搞好通识教育,可能还有其它更好的方法值得运用。

现在,大家都提倡小班教学,也是通识课程改革的主要方向。但问题是有条件进行小班教学的学校,却忽视了讨论,没有很好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使得小班教学的大好形式白白浪费了。

就算在清华大学,要想采取小班上课,发现也不容易,因为50人的一个班,分成两个小班讨论,最后却发现25人一个班讨论仍然困难,人多了,就会延长讨论的时间,本来计划1堂课,现在拖到2堂甚至3堂课了。使课程无法上完。

哈佛大学规定,其课程一般也不会超过20人一班。无论多大规模的课,都要分成若干不超过15个人的小班进行教学讨论;芝加哥大学松一点。小班讨论的人数限制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投入,所以,著名的通识教育专家甘阳说,如果哪个大学能强制规定本科生选通识课,包括专业课最多不得超过6门,那也算是功德无量的事情。①

第4篇:小班化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班级;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班级管理的核心理念,是一个班级本质的、内在的和班级整体面貌的集中反映,主要是抵制非主流文化,从正面有效引导全班学生的舆论观、是非观,培养优良的学风、班风;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形成学生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创新的精神等。

一、创造积极向上的班级舆论

马卡连柯指出:“集体舆论的监督能锻炼学生的性格、培养学生的意志,能培养学生好的个人行为习惯,能培养学生对集体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中,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舆论,关键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班主任需要经常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强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真善美、假恶丑的观念,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引导学生向先进人物学习、向身边的优秀学生学习,这是形成积极班级舆论的有效途径。

二、共建班级和谐的精神

家园以班训、班风、班级口号、两不做五会、班主任寄语等为载体,引导学生形成共同的班级精神理念。此外,教室环境的布置不仅体现了班级的精神面貌,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言行,雅美的环境才能塑造出心灵美的学生。它虽然“桃李不言”,却能让学生与墙壁对话,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教育,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三、制订共同的班级目标

班级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正确的奋斗目标。多年来我坚持“一个中心,两个教育”,以建设优秀的班集体或形成独特的班级特色为中心,狠抓感恩教育和养成教育,七年级学生刚入学,就狠抓养成教育,通过班主任的一双慧眼,时不时地发现问题,纠正、引导,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通过系列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所有的活动都围绕一个中心,建设优秀的班集体或形成班级特色这一目标,有了目标,班级就有了明确的发展航标,班级文化就有了立足点,这才有助于形成班级的精神文化。

四、抵制非主流文化的侵蚀

班级非主流文化由于认识的误区、肆意的流行和管理的缺位,带来了许多令教师头痛、学生心疼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盲目追星、肆意涂画、着装怪异、语言搞怪、心灵裂变。班级主流文化应该倡导学生健康、和谐、积极的行为方式。以上表现显示出青春期学生特定年龄段的稚嫩和迷惘,这需要教育进行干预。视非主流文化为洪水,“堵、疏、导”缺一不可,但关键在“导”。

五、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集体是教育的工具。”班级凝聚力的形成就是一股强大的无形力量,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都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和制约作用。

1.以主题班会、年级组织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为载体,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形成班级的凝聚力精心设计每次教育活动,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每位学生都有事做,树立主人翁精神。全班齐心协力做到有一必争,有旗必夺,通过一次次的活动,形成凝聚力强、有健全组织和精干的领导、有正确的班级舆论和积极向上的班风、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合作精神,使班级产生自豪感、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2.用“小组捆绑式的评价”管理,促学生自律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式的新型学习方式。在班级管理中我也采用了这种管理方式,促使学生逐步由“他律”转变为“自律”。(1)首先,科学地组建小组,安排座位。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能力、习惯、性格、成绩等因素。每小组一般配一名优生、三名中等生、一名后进生,优生担任组长,每组成员编上序号,实行分组竞争。加分时对学困生双倍记分,减分不加倍,以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2)开展组内合作和组间竞争。一方面可调动每个组员的积极主动性。每个成员的表现与整个小组的发展息息相关,对后进学生的激励方式更多,营造出浓厚的互相帮助,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另一方面是建立竞争机制。每一个小组在学习、纪律、卫生和德育考评方面都由各小组轮流记载评价,每周一汇总,半学期一小节,一学期一总结,这样小组内部互相协作、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从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总之,在班级管理中,精神文化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只要有意识地利用好班级精神文化的导向、约束、调适、凝聚和激励功能,对引导学生健康、和谐成长和优化班级管理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忠.班级文化的功能与建设[J].班主任,2003(2).

第5篇:小班化教育论文范文

特色课程,顾名思义,要有特色。在内容上,一般课程来自共性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经验;特色课程则是具有设计者个性特色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不停留在一般教学理论的泛泛议论上,而要有专题的深入研究。

这是笔者在着手酝酿特色课程建立时的两个基本认识。同时,笔者又认为:特色课程的建立,要考虑建设者主讲教师的基础条件。笔者作为“青年语文骨干教师研究班”特色课程的建设者,该考虑自身的条件,即要发挥自己的学术专长与教学特色。

二、特色课程内容的选择

笔者正在进行一个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建立小学作文‘三化’教学体系,实施作文教学过程的优化”。

“三化”指“作文内容生活化,技能指导结构化,教学序列网络化”。这个体系是笔者数十年的小学教学实践与研究积累,结合了1985--1986年的中央教育行政学院“全国小学教育研究班”的作文教学课题研究时,所学到的教育、教学理论,并吸收全国各小学流派长处的基础上,在几位著名的教育家指导下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涉及的小学作文教学中各个方面的专题,先后写成有关论文与经验文章发表在教育杂志上,并编写出版了十多册作文教学丛书,曾应邀在本市各区县,全国20多个省市交流讲学,反映较为强烈,认为:“三化”教学体系的观点,理论上突破了传统教学中某些观点;优化的教学过程富有实用性,可操作,普遍推广的价值。更重要的是:“三化”教学体系的实践基础来自本区,是本地区土生土长的经验积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为此,以“小学作文‘三化’教学体系与优化教学过程”为特色课程的主体内容。

以“小学作文‘三化’教学体系与优化教学过程”为主体内容的“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与研究”课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课程“个性倾斜”的作用在于让接受培训的学员能学有所用。这种性质的班,这种性质的课程不能采用讲座式或一般性教学研究式。前者是听了很有道理,但缺乏系统,内容交叉重复,听了往往不知如何用之于实践;后者是目标太低,只是一个局部教法,缺乏与实践联系的理论体系。“个性倾斜”的特色课程可以让参加培训的学员,在接触众多的流派个性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基础上,(倾向)专注于一个体系(流派)的研究,从而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一个性体系教学观点支配下的具体教学方法,以促进教学改革,发展教学研究。当然,这个个性体系应该有坚实的理论背景与实践经验支撑的。“小学作文‘三化’教学体系与优化的作文过程”具备了这个条件。

概括地可以说,以此为特色课程的主体内容,一是内容有特色,具有鲜明的个性;二是迎合于青年语文骨干教师高一层次能力培训与创造教学特色的需要;三是主讲教师是个性内容的创建者,执教起来得心应手,富有情感地充分发挥专长。

三、特色课程的教学

1、从“入格”到“不拘一格”

特色课程置于青年骨干教师班,参加对象富有追求,渴望教学上有一定建树。但是,就作文教学来说,一般青年教师还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在教学实践上对小学生作文能力结构,作文教学结构,作文教学过程和优化等方面,都还未予深入探索与研究,对教学过程的操作,更不能驾驭自如,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特色课程教学,先得进行“入格”的培训。所谓“入格”,即是掌握基本的作文教学能力,从学科教学规律与儿童认识规律上探究,任何能力的形成,都要以知识为基础,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能力的形成,必须要在认识和理解作文教学基本理论,小学作文能力结构,作文教学过程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转化的。这个转化过程的速度与质量,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要具有厚实的知识。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在谈到教育目标时指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包括三个部分;认知领域,情感倾向和动作技能领域;认知领域的目标又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其中知识是指具体事物与普遍原理,对方法和过程或者对一种模式,结构或框架的回忆,包括具体的知识,处理具体事物的方式方法的知识,学科领域中的普遍原理和抽角概念的知识,以及理智技能。我认为,给于语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科学性,规律性的作文教学基础理论与实践经验,就是给于掌握作文教学能力的一个借鉴。根据的模式或结构框架,以及辅导其有效地迅速地转化为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

“人格”教学的思路,就是前面所述的,在认识与理解作文教学研究共性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施教学方法个性倾斜,使“入格”具有实践性与“个性化”。在基础上鼓励学员结合教学实践和教学环境条件,发挥创造才能,不拘一格地形成自己的个性教学风格。当然,这一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也不是几十学时的培训所能形成的,培训,只是为其“不拘一格”创造条件打下基础。

2、探索“培训、教(科)研、教改”三结合教学思路

培训过程中的“入格”教学是手段,目的是“不拘一格”。这要反映在学员的教学实践上,即培训过程乃至培训结束后,学员是否运用“入格”教学内容,促进了教学改革,发展培训学到的内容,从而达到“不拘一格”的培训目标。

为了实施“个性倾斜”,学者先“入格”再行“不拘一格”的教学目标,笔者在两期的青年语文骨干教师研究班的教学过程中,探索了一条“培调、教(科)研、教改”三结合的思路,这思路的具体做法是:在青年语文骨干教师研究班的“面”上,系统讲授以小学作文“三化”教学为主体内容的“作文教学实践与研究”特色课程纲要控制下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类型:区直属小学,镇中心小学,完小的不同的年级(低、中、高),选择骨干青年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实验班,论证性地实施培训的不同专题的教学内容,积累该课程理论实施于实践操作中的第一手学资料。在这双相反馈过程中,促进该学科的教学改革,培养青年教师,并完善与发展该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使该课程的教学更加富有实践性与针对性。参加培训的学员感到学有所得,学而能用,学而相长。两期研究班特色课教学实践与培训后的跟踪调查,证实了这条思路具有发展教育科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培养青年教师的效果。

四、建立特色课程的思考

笔者在为期3年的两期青年语文骨干教师研究班教学过程中,有如下几点思考:

1、特色课程与教育科研

笔者认为,骨干培训班的特色课程内容应是教育科研的成果,是富有个性的,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的科研成果,“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与研究”课程就是笔者自身的教育科研成果,教学操作时运用自如,指导青年教师实践时也胸有成竹。

同时,特色课程的建立与教学实施,又是教育科研的发展。笔者在两期研究班的特色课程教学过程中,发展了教育科研课题。“小学作文‘三化’教学”与“实施作文教学过程的优化”课题在l993年被列为上海市级教育科研课题,就在这“培训、?教(科)研、教改”三结合思路中得到突破性的发展,3年中,根据特色课程的需要,笔者编拟了若干可以操作的实验课题,分到各个教学实验班进行专题探究。如作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作文的认识事物能力对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作用;建立优化的作文教学过程,包括作前准备指导过程的几类教学手段,作文指导课的基本教学模式及其变式,作后评改指导课的组织与设计;低年级起步读写训练的内容与形式;童话教学的组织与引导等课题,笔者通过指导教学实验班青年教师备课,听课和评课,自己上研究课,自己上示范作文指导课,亲自批阅学生作文,举行各个专题的小型研讨等课题研究手段,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然后,分析整理,研究讨论,完善了好几个专题的研究,如逐步形成了“优化的小学作文教学过程”的框架结构,完善了这个优化过程中的三个教学过程的三个控制:“作前准备指导过程”的选材控制,“作文指导过程”中的构思控制,“作后课改指导”过程中的语文运用控制;完善发展了“作前准备指导”的教学手段;创造了“作文指导”的两轮构思教学模式的“先行指导教学法”;提出了“发挥个别教学优势提高小学作文能力”的观点;探究了命题作文训练和童话教学的内容与思路……这些积累经过分析提炼,撰写成专题论文,在《上海教育科研》、《上海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教师培训》等教学杂志上发表,?最终在1995年1月由语文出版社出版了学术专著《小学作文教学论》(22万字)。应该说,这本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其有系统理论,实践操作手段的论著,是“师训、教(科)研,教改”三结合思路特色教学的成果。

2、建立特色课程与教学改革

教师职务培训包括青年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目的是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特色课程的建立,应是教学改革的借鉴,也是教学改革的动力。“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特色课程的内容因为来自实践,又在教学实验班中实践后充实,因而,从理论到实践操作,均可直接运用于作文教学实践中,而且富有实效。

两个班80多名学员,都在教学中运用了特色的教学内容。作为借鉴,切实改进作文教学,全区各中小学都有研究班的学员,因而,特色课的教学,促进了全区的作文教学改革。三皇桥小学几位学员,在学校行政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下,成立了研究小组,确定了发展小学作文“三化”教学的新研究课题:“小学作文创造性思维训练研究”,既推动了学校教学改革,又促进了教育科研活动。不少学员在教学实践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探究、研究班结束后,拟定了教科研专题,继续深入进行作文教学研究。

第6篇:小班化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班级管理 小班化教育 班主任工作 农村中学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8.105

农村学校生源的快速萎缩,使得农村中学被快速地加入小班化教育行列,这也为提高农村中学的教育水平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农村中学的班主任应紧跟社会发展形势,深该理解小班化教育的内涵,认真学习小班化教育的理论和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小班化教育的优势,提高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的实效性,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班级管理模式。

1 对小班化内涵的重新认识

小班化教育不仅仅是班级人数少了,上课学生提问次数变多了,作业批改数量减少了,家访的几率变大了。其实“小班化”不只是“班小化”,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其主要形式是通过缩小班级师生比,拓展教学时空。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教学活动的密度和效度,提高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度,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实现差异教学,提高学生接受教育的充分度,使学生个体享有教育资源的均值递加,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2 小班化教育优势

2.1 小班化教育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以前班级学生数目多达五十多人,教室里是人挤人、桌挨桌。“一人生病,倒下一片”在冬天经常发生。教师一边上课一边还要花精力维持课堂秩序。而当教室中只有20几个学生时,教师能够清楚地看到每张脸,每双眼睛。知道哪些人在专心听讲,哪些人在开小差。如果有人没有认真听讲,可以叫他的名字,提醒他。同时小班化教育也可以有时间对每个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这能让每个孩子感到被关注,从而获得进步。

2.2 小班化教育有利于提供了丰富的课程内容

小班化教育课堂上时间比较充裕,能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这样教师就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拓展延伸,来丰富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小班化教育使得教师有更多时间和机会进行课程统整,克服分科教学的带来知识零碎性和局限性,带给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小班化教学可以让教师有更多时间教学设计,引入丰富教学资源,创设各种主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需求,让兴趣成为学习的导向,让课程内容更加的丰富和精致。

2.3 小班化教育有利于尊重学生的个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其存水量的多少,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学生就是这个木桶中长短不一的木板,一个班级的好坏,并不是只由班上几个优秀学生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班级中的全体学生共同进步,这样班级才是一个真正的优秀集体。而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进步,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小班化教育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更好地条件。小班化学生的人数少了,教师可以充分地接触和了解学生的爱好、特长、家庭状况等信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境况开展教育。

2.4 小班化教育有利于教师灵活安排座位形式

传统班级课桌的摆放几十年如一日,早已不能适应现在多元化的教学,从田家炳实验学校的班级摆放笔者得到启发。小班教学,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相应改变座位的排列方式,使课桌摆放与教学高效地结合起来。可以小组围坐式:可以增加生生交流的密度,又培养学生间合作意识。井田式:培养学生独立创新能力。圆桌式:既有利于集体讨论,又能培养学生阐述个人观点的能力和合作创新的精神。“u”字形式:适合师生交流等等。

2.5 小班化教育有利于教师多接触学生家长

传统班级学生人数众多,老师很难与学生家长全面接触,家长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家长与学校、老师通力合作,若家长与老师之间彼此不熟悉,就很难形成默契配合,这样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小班化则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

3 小班化教育的班级管理

3.1 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合理布置教室环境

班级文化环境具有潜在的教育作用,能使学生受到陶冶和感染,提升文化品位,丰富文化内涵。小班化学生人数少,空间相对宽松了,让我们有条件去经营教室,发挥教室的文化教育功能。布置教室环境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人人参与班级文化布置,营造一个朴实和谐、充溢着人文色彩的班级文化环境,从而让教室成为师生互动的共做共学、共赏的实验室。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发挥环境教育的功能,让有限的教室展现无穷的教育魅力。

3.2 加强学生学习生活的日常管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班化教育”的课堂由于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设施增多,教学形式多变,学习过程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往大幅增宽。因此学生在课堂上活动多了,相对的自由度大了,这就需要学生有更好自我约束的机制。除了系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之外,还应根据班级情况制定符合本班的班规班约,创设值日班长制度等等,来督促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3.3 建立学生个人档案,关注每一位学生

因为小班化学生仅20多人,为学生建立个人档案,时刻关注他们,具体做法是: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一本《日常情况记录观察》随时随地的把学生各方面的特殊情况记录在《观察记录》中,定期和家长见面,并请家长记录孩子在家的表现,使家长和教师都能及时了解学生各方面的变现,以便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努力做到校内外教育同步化、规范化、系统化,促使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3.4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分组自制,全面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一般将班级学生分为5-6个小组,小组人数不宜过多,每组4-5人,以座位相邻为宜。各小组的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相对均衡,男女生搭配。在小组的自我管理中实行小组长负责制,下设监督员,卫生员、纪录员。监督员负责本组的纪律,卫生员负责小组卫生的管理,记录员不仅负责记录本小组的情况,同时记录另一组的得分情况。在学校综合考试、大型文艺活动、卫生评比等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为其所在的小组加分。反之,违反校纪班规、作业未完成或未能按时完成、卫生检查中被批评的小组给予扣分。为了公平起见,小组之间循环统计得分。每周总结一次,评出“优胜小组”。学期结束评出“学期冠军”,给予褒奖。为了充分调动小组内各成员的积极性,锻炼每个学生的不同方面的能力,小组内的各项分工可轮流负责。总体上确保人人有事做,人人有职责,使组员有集体荣誉感,在班级中形成竞争,从而促进整个班级的发展。

4 小班化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4.1 勤学快补,不断提升小班化教育理论水平

农村中学快速地“被小班化”,农村中学班主任对小班化教育存在先天性不足。而提升班主任管理水平,是小班化教育深入的必由之路,班主任的专业水平决定着小班化教育的发展水平。这迫切需要农村教师系统地学习小班化教育的理论知识,并结合教育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中学小班化教育的有效方法,尽快让农村中学驶上小班化教育的快车道。

4.2 因地制宜,借鉴经验与学校实际相结合

我校是地处城乡结合部,有其独特性。而目前实行小班化教育的学校大多数是城区学校,在学习他们的教育经验时,不能是完全的拿来主义,要与自身学校实际相结合。要形成自己的学校的特色的小班化教育之路可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其中将会有许多曲直和困难。

4.3 解放思想,在小班化教育的改革中勇于创新。

这可能是人的天性使然,就好比一场革命,在改革中扔掉原本属于自己的一些东西,多少有点不舍,如果这样小班化教育又会变成穿新鞋、走老路。

4.4 形神兼备,更加注重小班化教育的实质

小班化教育如果过多注重表面的东西,如座位、环境、课堂气氛,看似热热闹闹,轰轰烈烈,过多注重表演,急功近利的话,没有实质的教学教育质量的提高,最终也是没有成功。如何从“形”似到学到其内涵实质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小班化班级管理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需要班主任结合小班的特点、孩子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班主任工作,提高小班化班级管理效益,使班级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统一起来,让小班的每一个孩子更有自信,更有个性,真正实现小班化教育“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的核心理念。

参考文献:

[1]张勇.小班化教学优势大困难多[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8):116-117,109.

[2]张.初中小班化背景下的班级管理[J].思想理论教育(下半月行动版),2006,(10):63-64.

[3]周玫.德育与班级管理[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第7篇:小班化教育论文范文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作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育学生文明习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和碰撞,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也日益多元化。中学生的言行也呈现出“百花齐放”,尤其是高中普通班的部分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常会出现一些“小集体”的消极行为,如出口成脏、抄袭作业、考试作弊、课堂吵闹、损坏公物、攀比吃穿、迷恋网络、男生留长发戴首饰等,严重的甚至打架斗殴,这种现象笔者称之为消极校园舆论。

    这种舆论之所以得以形成,一是受不良社会舆论的影响,学生涉世未深,缺乏必要的辨别力和抵抗力,不良社会舆论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通过各种渠道向学生渗透,学生受影响的程度往往比成人要深,这种影响必然会辐射到校园。二是受家庭负面教育的影响。在价值观念日益多文化的今天,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也在不断分化,有些家长束己不严,身教失范,当着孩子的面评论社会现象时信口开河、言辞偏激、言教失当,甚至直接向孩子传授诸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读书就是为己”等负面价值观念。笔者曾经与一位性格孤僻的男生谈心,了解到他的父亲下班回家就喝酒,酒后“教育”他:一定要用功读书,出人头地,参加工作后一定要想办法当官,升了官要为家人谋取利益。这必然会对孩子的情感、态度、行为产生消极影响,这种消极影响经由学生渗透到校园。三是受学校教育误区的影响。现行教育评估机制依然重应试,使学校、班主任、教师不得不偏向关注学生智育的发展,而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教育,从而导致学生情商偏低,哪些“小集体”消极行为的学生,大多具有习惯不良、情绪不稳、意志薄弱、好逸恶劳等品质,这对消极校园舆论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消极校园舆论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它扩大负面影响,消磨人的意志,腐化人的心灵,分解正面教育。必须动员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力量综合教育,使之沿和谐文化方向发展。

    加强宏观调控,营造和谐的社会育人环境

    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调节和管理学校文化建设。

    ——坚持体制创新,完善宏观管理体制。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完善学校评价制度,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评价体系,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建立健全德考评管理制度。坚决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目前,高安市在义务教育学校禁止双休日补课的做法值得称道。

    ——坚持以新理念、新课程和新技术调控教育。组织编写集科学性、系统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德育教材,心理素质教材、礼仪教育教材等。加强中学班主任及专职德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加强学校图书室、实验室、仪器室、多媒体教室、校园网及学生体育活动场所的建设,配齐配足、音、体、美和卫生等各学科教学器材,整体提高教育配置水平。

    ——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进一步优化社会育人环境。采取切实措施,加强青少年活动场所的投入和建设,保证各类文化,科教、德育场所和公益设施向学生免费或优费开放。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经常性治理。依法加强对网吧及其它娱乐场所的管理和治理。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努力杜绝消极社会舆论对学生的负面影响。2007年5月开始高安市有关部门联合对网吧进行整治,要求电信部门深夜12点切断网源,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网客上网须出示身份证。这些措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开展礼仪教育   培育文明风尚

    所谓礼仪就是指人们在各种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用以美化自身、完善自我,修身养性,敬重他人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礼仪行为是人们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交际、生活和事业的成败。人们礼仪修养的高低影响着集体、民族和国家的形象与事业的兴衰。因此,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专门场所,必须切实搞好学生的礼仪教育。

    ——开设礼仪教学课堂,规范学生日常礼仪。学校可以聘请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教师,依据礼仪教材,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采用授课、报告、演讲、播放录相等形式集中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在课堂礼仪、服饰仪表、尊师礼仪、同学间礼仪、集会礼仪和校内公共场所礼仪等方面掌握系统的礼仪常识和礼仪规则,从而为学生提高礼仪修养打下基础。

    ——开展课外活动,提升学生礼仪修养。班主任和其他德育工作者要运用班会课、团队活动等第三课堂,采取座谈、讨论、演讲、知识竞赛、展览、文娱表演等方式,配合礼仪教学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寓教寓乐中掌握宽容、敬人、自律、遵守、适度、真诚、平等的礼仪原则,以提升学生礼仪修养。

    ——完善学校日常管理体制,保证礼仪教育顺利进行。学校日常管理体制由管理者、管理制度、管理方式构成。管理者由值周校长、行政、值周班主任和值周班学生组成,四方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管理制度的检查内容除卫生、课间操、天天唱、就寝纪律集会等外,必须把学生发型、服饰、同学间关系、课堂纪律等礼仪内容也纳入检查范围,并与评选优秀班级挂勾。管理方式由检查打分、阶段总结、情况反馈、整改提高组成,阶段总结后值周行政要把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班主任并提出整改要求,对全校性“小集体”消极舆论现象,如戴首饰、穿怪服、男生留长发、互叫外号、出口成脏不吃正餐吃零食等,学校有关部门要配合班主任集中对他们进行教育、疏导,并建立跟踪档案,千方百计地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审美观,对“刺头儿”要及时邀请共家长来学校共同教化,标本兼治。

    创新班级工作    柔性疏引消极舆论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班级建设的指导者,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是成人世界派往学生世界的“全权大使”,在育人这一神圣事业中具有极其重要地位。因此,班主任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习理论,在实践中具备和形成专业的教育思想,教育智慧、教育能力、教育素养和教育风格,艺术性地,创造性地开展班级工作,柔性化解消极舆论。

    首先,要关注消极舆论源、舆论人和舆论圈。学生的舆论源主要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获得舆论的途径主要是(家庭成员、同学、朋友等)和大众传媒。舆论人主要是班上头脑灵活,善言辞、情商高、人缘好,具有亲和力和领袖气质的“刺儿头”。在班级中,持一致消极观点的人自动形成一个个舆论圈,如厌学者舆论圈,悲欢者舆论圈,不良习惯舆论圈。对舆论源的控制一方面要依靠政府、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共同配合,清除消极社会舆论,营造积极的社会舆论环境。另一方面班主任要通过班会课,课外活动等阵地积极的舆论引导,提高学生的舆论“免疫力”。对舆论人班主任要辨证认识其导向功能,采取个别辅导、个别矫正的办法教育转化,引导他们在班集体建设中利用自身的号召力发挥积极作用。对舆论圈班主任要密切关注、深入分析,及早寻找合理对策采取心理辅导、倾注爱心、个别谈话的办法分化舆论群,转化舆论人,阻断舆论源。

    其次,营造宽松、和谐的班集体人际关系。班集体人际关系主要由师生人际关系和学生人际关系两部分构成。班主任所代表的成人文化与学生所代表的青少年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错位,容易导致师生之间产生隔阂,甚至紧张,要营造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做出更多的努力,尽量以平等协商者的身份与学生对话,对学生的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多一些不失原则宽容和理解,寻找既搞好班风、学风,又营造良好师生关系的最佳结合点。

    再次,建立公正,透明的班集体事务处理系统。班集体事务是学生的公共事务,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和班集体的良性发展,是学生关注的焦点。如果在班务处理中存在不公正现象,虽然学生迫于老师的“权威”表面上会倔服,但内心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影响到学生参与班集体建设和管理热情,严重了甚至引发学生与班主任的对立情绪,造成班集体的人心涣散,因此,必须保证班务处理的公正,透明,建立公正透明的班集体事务处理系统。

第8篇:小班化教育论文范文

一、为人师表,率先垂范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最基层的组织单位,而班主任则是这个单位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班主任工作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班主任对创设良好的班集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学校里,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开展的教育活动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在学生面前自己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因此,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我作为一名班主任,在工作实践中,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首先带头做到;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我首先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人格,从不挖苦讽刺他们;教育他们热爱劳动,我每天早上和学生一块打扫环境卫生和教室清洁卫生;教育学生搞好团结,我首先做到和各位教师搞好团结;和学生交知心朋友;在学习上,要求学生书写认真工整,我在板书时首先做到书写规范认真。这样自己的一言一行已经成了一种无声的教育。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更应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职业道德,以高尚的道德风范去影响学生,当好学生健康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的引导下,这种教育就是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对每个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这种教育不同于课堂教育,它是无形的,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环境影响习惯。一个好的环境可以造就一批品质好的人,可以使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好的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习惯成自然。每当新学期开始,我总是亲自和几个小干部一起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把学习用品、卫生工具放置到妥当的地方,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感受到一种整洁的环境。因此,我班学生每次打扫清洁后都把工具摆放得整齐,教室里是窗明几净,地面无灰尘,学生无论如何都不会去吐上一口痰。这样,学生逐步形成了讲卫生、讲整洁的好习惯。

比如早上到班里后,我让先进教室的同学开始读书,后来的同学见教室里的同学在认真地早读,便悄悄地走进教室,很快拿出课本认真读起来,在这种环境里,同学们慢慢形成了一种早读的自觉行为,没有一个人说话,教室里是书声琅琅。我认为利用环境育人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方法,环境育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无声教育,有时甚至比老师的唠叨要灵。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还有许多方面,如制定班级公约、班级奋斗目标、班级课间活动等。带领全班同学,用自己的双手来布置教室,根据本班实际制定各种管理制度,使他们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达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育人、培养人的目的,班级文化建设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班主任合理地、创造性地利用这一教育功能。

三、班级管理要充分发挥民主

班级管理过程要公开透明,让广大学生感到班集体的温暖。因此,班主任在实施班级管理过程中要实行全程公开,要通过建立民主、平等、公正的秩序,来推进班级工作,强化学生的民主意识,有益于班主任工作的开展,也有益于学生一生的发展。

1.在班干部选拔活动中,如果班主任仅凭自己的一厢情愿去指派某个同学担任某一职务,其结果不大尽人意,同学之间的了解比老师细致,班干部的工作能力如何,能否以身作则起带头作用,学生心中比老师更为清楚。因此,班干部的产生宜采取“竞选”的办法。先把班级职位分开,让有意担任某一职位的同学发表“竞选”演说,当众介绍自己的优势,后由全班同学根据该生实际表现公开投票表决,这样产生的班干部,说服力强,威信高。对于不合格者及时撤换,班主任还应组织同学对班干部进行监督,定期评议,达到人人能管的班级管理理念。

2.一般情况下,学校每学期都选拔一批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作为表彰。这一选拔必须在班内公开评比,班主任不能一手包办指定,评比过程都应公开进行。全班同学公开表决,这样的评比,体现出学生的民主参与性,这样选出的优秀必须具有榜样作用,能让同学心服口服,班级重大活动的实施都应公开征求学生的意见。

班级工作是全方位的,也是复杂多变的,但只要班主任能始终以“公平、公正、公开”管理班级事务,那么,必将取得家长的信任,从而使班级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良好的班风也得以形成。

四、培养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第9篇:小班化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小班;教学行为;改善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8-0051-02

一、教学理念改善:确立 “六要实”小班教学理念

十五、十一五期间,江苏省无锡市峰影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分别承担了江苏省教研课题《小学生实践感悟教育研究》、《小学生体育艺术2+1的行动研究》、无锡市规划课题《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这一系列课题的研究为我校“实践教育”办学思想的提炼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能性分析,更为我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智力支持。随着学校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学生数量的减少,为了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的教育资源,我校选择了“小班研究”作为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新的突破口。

十二五课题申报前,课题组教师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小班化、教学行为、课例研究”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学校领导、教师外出“取经”、专家到校“传道”基础上,课题组教师认为小班化课堂教学应当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拟定教学计划,进而改善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小班化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否有效,不能单看教师在课堂上的个人表现,还应该以学生的学习行为为参照物。小班化教学,应该关注“全人”发展,要营造平等、合作的教学氛围,发挥每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更多地要关注中差生的课堂表现,让他们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在学校实践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初步建立了“六要实”的小班化教学理念,即学生的学习态度要踏实,学生的学习情感要真实,学生的学习习惯要求实,学生的学习方法要充实,学生的学习人格要诚实,学生的学习知识要扎实。

二、教学环境改善:创设“个性化”育人环境

小班具有人少、活动空间大的优势,由此使小班文化环境的创设与我校文化、小班化教育理念的融合成为了可能。每个小班教室就是学生成长的快乐的“实践乐园”,它的格局、造型和色彩,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兴趣,能力提升和习惯养成。目前,我校走出了一条以“实践教育为特色”的小班班级文化布置之路。具体表现在:

1.注重“实践乐园”的整体性。在小班班级文化布置中,教师把班级文化与实践教育理念交融,将教室分成了四个区,即“学习区(书籍、网络)、材料区、操作区、展示区”,让学生在操作中能循序渐进地经历“理论的学习、工具的准备、实体的操作、成果的展示”,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实践链”。

2.凸显“实践乐园”的独特性。因为教师的艺术修养、人格魅力、教学风格等各不相同,使得班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兴趣趋向各异。各班的实践流程尽管一样,但是各个区域的名称迥然不同,如我校有的班级以国防教育见长,各功能区的名称分别命名为:“兵书馆(学习区)、兵器库(材料区)、实战阵地(操作区)、战利品展览馆(展示区)”。

3.强调“实践乐园”的动态性。在教室文化环境的布置上,教师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采用了开放、动态、有延续、有生命力、可更换的布置方式。像低年级教室的文化布置,教师主张“朴实无华、具有真情实感”,既要防止学生分散注意力,又要想方设法“用心灵来呼唤心灵”。像中、高年级的教室布置(包括课堂上学生的座位组合等),就彰显“厚重笃实”的风格。

三、校本培训改善:开展“驱动式”课例研究

我校以“课例”为载体,灵活采用了“驱动式”研究,来提升教研品质和改进课堂教学,具体细化为:第一,捕捉主要问题性教学行为。子课题组围绕《2011版新课程标准》、学校校本特色和小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学科编制问卷,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了教师主要在方法指导、教学设计、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等行为上需要与时俱进,重点改进。第二,确定主题性教学课堂。课题组围绕“快乐教学百分百、指导方法百分百、端正态度百分百、养成习惯百分百、知识获得百分百”中的一个主题,逐个进行深化研究,构建了“每一个有快乐的课堂”、“每一个有方法的课堂”、“每一个有态度的课堂”、“每一个有习惯的课堂”、“每一个有知识的课堂”。第三,形成持续性研究过程。课题组按照“学习理论(听取讲座、阅读书籍、撰写心得)――第一次集体备课――上课、集体反思――第二次集体备课――第二次上课、第二次反思、录像――撰写课例――修改、评选课例”的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了课例研修。第四,展示实效性研究成果。利用“区教育科学研究网站”,学校创建了小班化课题网页,将每位课题组的优秀课例挂在网上,供教师互相欣赏、分享他人的研究结论。除此之外,分上、中、下三册编辑《小班化课例集锦》,形成“智慧锦囊”,以便向外推广。

这样的课题研究方式,体现了“开放式讨论、保留式改进、集约性研究、条理化行文”的特点,实现了以教学改进为导向,以教学实践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重点,以任务驱动为抓手,以专业发展为目标。

四、教育评价体系的改善:定制“私人化”评价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和谐发展。”在践行这种新的教育评价上,我校小班化教育教学做了积极的尝试:

1.编制《学生成长手册》。我们通过使用《小班学生成长手册》,构建了小班教育条件下学生学业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注重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手册全名《梦・践行・渐远》,蕴含着我校实践教育的理念,结合“中国梦、教育梦”的精神,勉励学生们从小就树立远大理想,从峰影出发,走得更远、更好!整个手册采用活页设计,方便家长与孩子们不定期装订整理材料。手册内容囊括了学生的奖励、荣誉、成长中的闪亮瞬间等。教科处给每位家长发放了《?T小班学生成长手册?U使用说明》,指导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精心扮靓学生的这本“风采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