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傣族泼水节的来历范文

傣族泼水节的来历精选(九篇)

傣族泼水节的来历

第1篇:傣族泼水节的来历范文

说起傣族,人们自然会想起它那具有民族特点和民族风格的传统节日——泼水节。

泼水节原来是傣族的傣年历,傣语称“金比迈”,意为新年,是辞旧迎新的节日,新年之前,傣族家家户户都要打扫房屋,备买食品,穿新衣,“金比迈”期间,傣族要举办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有堆沙、浴佛、放高升等等,其中最有意义的是泼水,泼水分为“文泼”和“武泼”。文泼是对长辈或尊敬者的祝福,用茶叶的树枝或鲜花蘸水轻轻泼洒,还要向被泼者说一些吉祥如意的话,“武泼”是名副其实的泼水,不用杯子泼,不用碗泼,而是用水盆泼,不管是在哪儿,都可以将盆中的水泼出去,被泼者任何时候都不能发怒。

为什么傣族要过泼水节?这一定是大家心中的疑问,听听下面的故事吧!

很早以前,傣族地区有一个凶残的魔王,他魔法高超,横行霸道,刀枪不入,水淹不死,火烧不化。他抢了七个美女为妻。他的第七个妻子是善良、美丽、聪明的人间公主—楠粽布。有一年傣历傣族地区有一个凶残的魔王,他魔法高超,横行霸道,刀枪不入,水淹不死,火烧不化。他抢了七个美女为妻。他的第七个妻子是善良、美丽、聪明的人间公主—楠粽布。有一年傣历新之际,楠粽布趁魔王酒醉,假意奉承,从魔王口中得到一个秘密,不可一世的魔王也有致命的弱点,就是用自己的头发勒自已有脖子。待魔王熟睡后,他机敏的拔下魔王的一根头发,把它勒在魔王的脖颈上,魔王顿时身首分离,但它的头却变成一团火,滚到哪里烧到哪里。为了防止魔头之火蔓延,她和另外六个姐妹轮流把魔王的头抱在怀里,大火不再燃烧了,直至它腐烂为止。为了洗掉七姐妹身上的污垢,人们便向她们泼水。

从此以后,傣族就有了泼水的习俗。这个传统表达了傣族人民憎恨残暴,歌颂善良的美好心愿。

第2篇:傣族泼水节的来历范文

关于泼水节的由来,傣族民间有个感人的故事。

传说,古代农时由一位叫捧麻点达拉乍的天神来掌管。但是,捧麻点达拉乍凭着自己法术高明,神通广大,乱显神威,为所欲为,想降雨就降雨,想降温就降温,弄得人间冷暖失调,雨旱混淆。天神英达提拉决定对给人间降灾降祸的捧麻点达拉乍进行制裁,但由于捧麻点达拉乍法术高明,众神仙都不敢动他。于是英达提拉找到捧麻点达拉乍的七个女儿,把她们父亲如何作恶的事说了出来。七位美丽善良的姑娘本来对父亲的所作所为就很不满,听了英达提拉的话更是义愤填膺,决心大义灭亲,为人间消灾除难。姑娘们私下商议,要除掉十恶不赦的父亲,必须把父亲的生死秘诀探出来。捧麻点达拉乍在谈笑中不知不觉泄露了自己的生死秘诀:火烧、水淹、刀砍、箭射,他一概不怕,怕的是用自己的头发做成“弓塞宰”(意为“心弦弓”)。

一天,姑娘们把父亲灌得酩酊大醉,趁他酣睡时,悄悄拔下他的一根头发,做成了“弓塞宰”。当她们把“弓塞宰”对准捧麻点达拉乍时,他的脖子就断了,头颅一落地,就冒起火来,到处蔓延。为了扑灭邪火,七个姑娘把捧麻点达拉乍的头轮流抱在怀里,直到腐烂。轮换时,姑娘们都要打来清水,泼在自己身上,冲去满身的污迹遗臭。

为了纪念那七位大义灭亲、为民除害的姑娘,傣家人欢度新年时,都要举行泼水活动,以消灾除难,祝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傣历新年里的“腕脑”,就是捧麻点达拉乍的头腐烂的日子,泼水活动就在这一天举行。

泼水节一般为三至四天,第一天为除夕,是送旧岁的日子,常有划龙舟、放高升等传统活动(放高升即燃放自制的土火箭)。第二天(或第三天)为空白,它既不属于旧的一年,也不属新的一年,而是旧年和新年之间的空日子,所以这一天(或两天)人们可自由安排活动。第三天为傣历的元旦,也是傣历年中最热闹的一天,传说是“日子王到来的一天”。这一天清晨人们便身着盛装开始忙着做一些佛事活动;到午时,忙碌的妇女们便担水为佛洗尘(即“浴佛”),求佛保佑傣家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至此欢乐的泼水活动便开始了。

第3篇:傣族泼水节的来历范文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下面就让我带着你们去感受傣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吧。

傣族人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所以他们至今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他们的村寨都由一幢幢精致的竹楼组成,这些竹楼小院别具一格,只能用一句“树满寨,花满园”来形容。傣族人也同样的能歌善舞,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婷婷玉立,仪态万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傣语中的“戛洛涌”,这是在傣族人民中流传最广泛的舞蹈——孔雀舞。孔雀舞舞姿曼妙,每逢佳节,傣族人民都要云集一堂,观看由傣族民间艺人表演孔雀舞。

傣族人的孔雀舞闻名世界,他们的泼水节也是出了名的。泼水节源于印度,经过缅甸之后传入云南傣族地区,距今约有700年的历史。这个民俗已经被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到了节日,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艳花朵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泼水节期间,也有像我们汉族的端午节一样有个划龙舟的比赛,比赛在澜沧江上举行。一条条披红挂绿的龙舟在锣声中.呼喊声和哨子声中,劈波斩浪,奋勇向前,为节日增添了许多紧张和欢乐的气氛。到了晚上,还要举行放高升、放孔明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一种烟花,放高升时空中喷放出绚丽的烟火,光彩夺目,犹如花团锦簇。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通过我的介绍,你应该对傣族有了一定的了解吧!

指导老师:刘彩鸣

第4篇:傣族泼水节的来历范文

关键词:泼水节;傣族;少数民族节庆

一、引言

傣族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在每年傣历的6月份,即公历的4月中旬时,会举办浴佛节,傣语称“阿南帕召”。这个节日是把佛陀诞生、成道、涅三日期合在一起庆祝,浴佛一般在下午举行,活动大约持续一个半小时左右。当天傣族村寨的村民们听到佛寺传来大鼓声后,便知道是浴佛时间到了,大家便挑着清水去到佛殿里,在比丘的主持下有秩序的为佛像沐浴、泼水。同时因为傣历以6月为岁首,也就把这一节日当成了新年来庆贺,把浴佛活动列为贺“桑酣比迈”(庆祝新年)的一项内容。因为节日里要举行浴佛仪式,人们便把浴佛仪式扩大到群众之间互相泼水祝福的活动,所以又被形象的称为“泼水节”。

泼水节作为傣族的民族节庆标志,在西双版纳地区经由政府引导,已经成为一个经受各民族关注的声势浩大的庆典活动。经政府“加工”以及“再制”之后,泼水节在他者眼中已经成为以泼水为核心的节日。但泼水节是否仅仅是“泼水”,傣族传统村寨中究竟是如何庆祝泼水节,泼水节中蕴含的傣族民族文化则被外界遗忘。

今年泼水节来临时,笔者来到西双版纳州勐养镇城子村,做了长达2周的田野研究,在研究中采用田野调查法,深入到傣族村寨中参与其节庆活动,收集各种资料,试图描绘城子村傣族泼水节的情况。

二、传统傣族村寨里的泼水节

勐养镇地处西双版纳州景洪市东北部,据景洪市15公里。傣族是该镇的主体民族,城子村全村均为水傣。傣族虽多数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但时期,勐养镇寺庙均被拆除。

清晨的祭祀

清早,香喃和她的家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妹妹)便开始准备今天要招待客人的食材。然而其中还单独准备了两份少量的糯米饭、生蔬菜、番茄喃咪和烤肉,香喃奶奶告诉笔者这些都是准备给家里已故的祖先的。9点过后,香喃奶奶在家的大门边上放了一个小的竹编桌子,在桌子上摆放好那些准备祭祀给祖先的食物后,在食物两边点上白色的蜡烛。一家人准备好这些东西以后,全家站在小桌前,奶奶用傣语说了一些祝福的话,希望祖先保佑全家今年平平安安一帆风顺。祭祀结束以后,香喃奶奶对笔者说,如果不在过节前给家里的祖先供奉食物,这一年祖先就不会保佑自己的全家。

过节前的准备

祭祀祖先结束之后,全家又开始进入忙碌状态。香喃今年14岁,妹妹已经5岁了。家里除了香喃妹妹在院子里骑车玩耍外,其他人都在忙碌着准备今天招待客人的食材。香喃奶奶告诉我,今天来家里做客的人很多,有自家的亲戚、邻居、外地的朋友、还有在外工作的子女和子女的同事。提到过节的准备,有两项是必须提前半年以上就开始准备的。香喃奶奶说,她会提前半年买一头小猪带回家养着,等到猪养大了就差不多过泼水节了。在过节的前一天把这头猪杀了,把一部分猪肉分给自己的亲戚,剩下留着过年招待客人。而另一个要提前准备的就是傣装。城子村地处勐养镇镇中附近,在长期与汉族和其他民族交往中,年轻一代的傣族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不穿传统傣装。然而每一个傣族人都会提前半年去到镇上或者是景洪市区里的傣装定制店去定制一套新傣装,过泼水节的时候全家穿上新制的傣装,与亲朋好友相约去赶摆。

举村狂欢的节日

香喃家是在城子村的村口,早晨10点左右,从她家往村口望,就可看见陆陆续续的车开进村里。8号是城子村居民自己定下的泼水节日期,在这一天里,全村寨的人都会在自己家里摆下宴席邀请亲朋好友来家里做客吃饭。正午时分,在自家门口挂一串炮仗,点响炮仗就表示自己家正式开席了。宴席从早吃到晚,客人陆陆续续的到达,远的有别的乡镇的亲戚或是同事。香喃家一共六个人,各自都陪着来的客人聊聊家常或是随便吃点桌上的菜,整个家里都是欢声笑语的。年仅14岁的香喃也邀请了同学来家里做客,同学们围坐在一桌里,今天香喃还被家里特许可以和同学一起在家里喝啤酒。

香喃奶奶告诉笔者,像这样招待客人的日子要持续一个星期,每个村寨都会统一制定某一天作为本村招待朋友来家里做客的日子,所以8日-15日这一周里,要么就是别的村寨的客人到自己家里做客,要么就是家里的人受邀去到其他村子去做客。

赶摆是每一年泼水节的重要活动,不论是在景洪市由政府主导的赶摆活动,还是乡镇上傣族自发举办的赶摆都是泼水节里不可或缺的一项活动。勐养镇的赶摆是由各个村寨村委会协商每年轮流由一个村寨承办,每年的活动大同小异,因为曼章村是非遗村寨,今年除了赶摆、放高升以外,曼章村委会还加上傣族舞蹈表演。和其他乡镇不同,勐养镇没有大河流流经,传统的堆沙、放水灯活动都没有,由于没有佛寺,浴佛的活动也在泼水节里取消了。15号这天,城子村的老老少少都会聚在小街前面的水井边上互相泼水祝福,用小盆或是小桶从水井里打一点水泼洒到对方身上。泼水这一天也会有其他村子的人来到城子村和本村的人一起过泼水节。泼水开始的时间一般在正午左右,这个时间段清晨的晨雾已经散去,被凉水浇湿的身体在太阳的照射下也不会太冷,大家只会觉得凉爽又舒服。

三、当地人眼里的泼水节

褚建芳曾在自己的论文中提及,很多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为了自己不被主流社会的声音所吞没,经常会在文化表达上下功夫,以期表明自身的存在。泼水节也不例外,西双版纳政府利用其旅游业的宣传、网络上的广泛传播放大以及官方报告和其他方式的推广,已将泼水节、傣族、西双版纳划上等号。而实际本地传统村寨中的傣族对其泼水节的理解究竟如何却少有人知晓。

笔者在初次去到城子村时与一位傣族长者详谈了解到,她每年都期盼着过泼水节,会相约村子里的几个好朋友一起打一套一样的傣装,穿着去赶摆。泼水节家里热热闹闹的,嫁到外地的女儿也会带着姑爷和外孙回家,其他地方的亲戚也会来到他家一起喝酒。勐养没有寺庙,关门节和开门节他们也不像泼水节这样过的隆重,只有泼水节让她觉得像是在过年,像汉族的春节一样。

香喃说她喜欢泼水节,过节的这几天里她不用上学,可以给自己化妆穿上漂亮的衣服和大人一样请自己的朋友到家里来做客,和他们坐在一起聊天、喝酒。她还想长大一点去景洪过泼水节,听说景洪的泼水节更好玩。

勐养镇政府的一位职员告诉笔者,每年勐养镇的泼水节都不是由政府承办的,当年的赶摆场所都是各个村寨的村支书商定后告知镇政府,举办的活动都是由当年的承办的村子自己商量,需要政府协助的时候会请村支书到镇政府商量。总的来说,泼水节还是一个属于勐养镇傣族自己的节日,与政府引导无关。(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褚建芳.制造传统――关于傣族泼水节及其相关新年话语的研究[J].开放时代,2010(1).

[2]景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景洪县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3]覃娜娜.傣族的泼水节及其文化内涵探析[J].民族论坛,2009(2).

第5篇:傣族泼水节的来历范文

泼水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于傣历六月(清明节前后)举行。傣历以六月为岁首,也是傣历新年。源于小乘佛教用水为佛洗尘,故又称浴佛节。相传这是为纪念一位战胜魔王的姑娘而举行的节日。传说有一个魔王作恶多端,人民十分痛恨。一位姑娘被魔王抢去为妻,她立志为民除害,于是,乘魔王熟睡,拔下魔王头发,将魔王脑袋勒下。但魔王的头颅仍会作崇,用火烧则四处起火,丢到河里则河水滚沸泛滥成灾,埋到地里则臭气四溢。于是,魔王的12个妻子便轮流把魔王的头抱在自己身上,每天用水冲洗一次魔王的头。傣族人民为了感谢这12个妻子,在每年的傣历新年时以泼水表示纪念,以示冲洗身上的污秽,以后逐渐演变成俗 泼水节一般为三四天,开始的这一天送旧,最后一天迎新。

此节西双版纳州傣族称“尚罕”,德宏州傣族称“尚链”,意为周转、转移,指太阳在黄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又开始了新的一年。节日清晨,人们要采摘鲜花到佛寺供奉,在寺中堆沙造塔,听佛爷念经;中午挑来清水为佛像洗尘。礼毕拥出大街小巷,嬉戏追逐,互相泼水以示祝福。清水象征吉祥,可消灾除病,故大家互相泼水。

人们在澜沧江上进行划龙舟比赛,各村赛还要放高升和开展群众性歌舞活动。龙舟比赛时,两岸挤满观众,锣鼓齐鸣,欢笑声、呐喊声汇成一片。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烟花焰火。用一根几米长的竹子,中间掏空,填满火药,置于高架上,点燃引线,将竹筒推入高空,空中闪现的烟花花团锦簇,光彩夺目,夜间放高升更显壮观。

青年男女则用象脚鼓和?锣伴奏起舞,进行丢包游戏,谈情说爱,选择配偶,更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所氛。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等国也有此习俗。

第6篇:傣族泼水节的来历范文

傣族主要分步于云南地区,泼水节是傣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是傣族的新年。时间大概在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要持续过上七天。在过节的前一天,要到附近的山上采集一些鲜花和绿叶,为明天的泼水而准备。到节日第一天早晨,傣族的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挑着清水,到佛寺沐浴。完后,用昨天采好的鲜花和绿叶,沾满清澈的泉水,泼像亲朋好友,把自己美好的祝福奉献给别人。大家会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锣鼓之声响彻云宵,祝福之水四处飞溅,场面及其壮观。初此之外,傣族人认为,谁在节日里被泼得越湿,人们对他的喜爱就越多。若是有人干干爽爽地回家,那家人可要生气了。

除了泼水表示祝福之外,在这一天还要跳孔雀舞,举行龙舟比赛。

好了节日说完了,我们来看看傣族人的房屋。由于傣族人生活的地方炎热多雨,地面潮湿的地带。聪明的傣族人便利用本地盛产的竹子搭起了上下两城的竹楼,目地就是为了防酷热和湿气。

讲到这里,你一定会感叹道:“傣族人真聪明!”是的,傣族人就是这样,他们用智慧创造出了只属于他们的民居——傣家竹楼。也借用小小的,表达了对对方的溶溶亲清和深深友谊,同是又是在欢乐与笑声中度过的。

第7篇:傣族泼水节的来历范文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五十六朵鲜花一齐绽放,每朵鲜花都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最吸引我的还是傣族。

对于我这种业余“吃货”,最先要干的事就是品尝傣族的独特小吃——竹筒饭。将新鲜的竹节砍下,将糯米放在竹节里,加水侵泡若干小时,用芭蕉叶或干净的甘蔗叶将筒口塞住,放到火上烤,再将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上,轻轻敲击,剥去竹筒的薄皮,便获得一条圆柱形的米饭。傣族的竹筒饭美味菜谱,将糯米放入竹筒里烤熟,融入糯米香、青竹香于一体,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风味食品。

傣族是一个盛产竹子的民族,所以除了竹筒饭,就连他们住的房子都是竹楼。之所以用竹子,是因为竹子可以防酷热和湿气。

如果你是阳历的4月13日至4月15日到傣族来游玩,那么你要小心啦,因为这是傣族在过新年——泼水节,所以稍不留神,就会成为“落汤鸡”!到了泼水节,傣族的男女老少就穿着节日的盛装,挑着清水,先来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在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所以在泼水节自然也少不了舞蹈,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孔雀舞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种姿态为基础,在去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集傣族儿女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的舞者尽情的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跳边唱,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不拘一格,连续跳上几天似乎也不会累。

第8篇:傣族泼水节的来历范文

泼水节源于印度,是古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

泼水节是傣族以及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当日,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以及海外泰国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龙城、台湾新北市中和区等地的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续3至7天。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傣族泼水节的来历范文

一、文化融合与旅游循环经济的相关概念

1.文化融合

文化融合是指外部文化和内部具有的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接触、交流进而相互吸收、渗透,融为一体的过程。根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对文化融合的定义,可以知道文化融合是文化调整的方式之一,是指两种比较接近的文化体系接触后,原来的文化体系随之消失或改变其形貌,从而产生出一种新的文化体系的过程。文化融合的一般过程为:①接触。两种文化由传播而发生接触,这是文化融合的前提。②撞击和筛选。每种文化都具有顽强地表现自己和排斥他种文化的特性,两种文化接触后必然发生撞击。在撞击过程中进行社会选择,即选优汰劣。③整合。以原来的两个文化体系中选取的文化元素,经过调适整合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体系,如现代美国文化就是多种文化融合的结果。

2.旅游循环经济

旅游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3R”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旅游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是循环经济思想与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旅游业中的具体体现。旅游循环经济是根据生态效率的理念,推行生态旅游,按“3R”原则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产生量与排放量,通过千方百计地改善利用旅游资源的技术水平,使有限的旅游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充分合理的利用。它要求在旅游生产和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循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能,按物质代谢和共生的关系延伸旅游产业率,以“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为表现形式,构建反馈式循环过程,以发展的思路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矛盾,是实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和有效途径。

3.文化融合与旅游循环经济的关系

文化和旅游有着共同的本质属性。当前世界各国正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以旅游业为标志的相关产业发展得到了有力的支持。随着世界休闲产业的蓬勃兴起,文化、旅游产业之间更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积极探索推进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实现两者的互融共进,既是时代赋予文化与旅游的内在要求,也是发展我国旅游业,彰显中华民族传统魅力的根本途径。当前,我国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循环经济受到了技术、资金等多方面的限制。旅游循环经济的提出,从旅游角度很好地诠释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大力开展循环经济文化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让可持续发展理念主导人们的思想。文化融合在旅游循环经济发展中将发挥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云南省旅游产业中傣族文化的融合

云南省依靠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旅游支柱产业地位日益凸显。2008年旅游业增加值占云南省GDP的6.8%,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云南省GDP的38.5%,旅游业占云南省地方财政收入的10.3%。云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构成了云南旅游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正是这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世人对云南产生了强烈的向往。在这些少数民族当中以白族、傣族、傈僳族、纳西族等为代表的特有或传统世居民族的文化更是云南旅游文化当中璀璨的明珠。

1.丰富的傣族文化魅力十足

傣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傣族有自己的历法,纪元始于公元638年;有推算日食、月食的书籍;有历史文献及内容丰富多彩的诗歌、传说、故事、寓言等文学作品。傣族有500部左右的长篇叙事诗,这在我国所有民族中是无与伦比的。现在保留的傣族传统长篇叙事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中有歌唱人类创世活动的如《布桑盖与瓦桑盖》《坤撒》,颂扬祖先创业事迹的如《叭阿拉吾射金鹿》,反映历史事件的如《召网香召网朔》《勐卯与景欠战争史》,揭露统治阶级贪婪残暴的如《娥并与桑洛》《召树屯》,通过爱情主线揭示社会矛盾的如《朗鲸布》《线秀》,还有新中国成立后表现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彩虹》《流沙河之歌》等。傣族人民能歌善舞。“赞哈”(民间歌手)的演唱是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活动,舞蹈中的孔雀舞伴以象脚鼓和硭锣,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名扬中外。雕刻和绘画精美典雅,庄严的寺塔和飞架于江河之上的竹桥,更显出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傣族服装,男子着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文身的习俗很普遍,男孩到十一二岁时,即请人在胸、背、腹、腰及四肢刺卜各种动物、花卉、几何纹图案或傣文等花纹以为装饰。妇女传统着窄袖短衣和筒裙。西双版纳傣族妇女,着白色或绯色内衣,腰身细小,下摆宽,下着各色筒裙。芒市等地妇女,婚前着浅色大襟短衫,长裤,束小围腰;婚后改着对襟短衫,黑色筒裙。内地傣族妇女服装与边疆大体相同,但有地区性特点,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呼为“花腰傣”、“大袖傣”等。傣族的,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过去边疆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同时保留着原始鬼神崇拜的残余。农村中佛寺很多,其组织系统与封建统治机构的组织系统密切配合。在西双版纳,过去未成年男子几乎都要过一段僧侣生活,识字念经,然后还俗回家,有的修身为僧。佛教对傣族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都具有明显影响。

2.傣族传统节日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傣族的重要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公历四月中旬。节日期间的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先、堆沙、泼水、丢沙包、赛龙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欢等节目。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大大推动云南旅游经济的发展。“开门节”,亦称“出洼”,时间在傣历9月15日。“关门节”傣语叫“进洼”,意为佛祖入寺,时间在傣历12月15日。“关门节”至“开门节”的三个月期间是傣族地区小乘佛教僧侣和信徒的净居期。相传佛祖从“关门节”开始就要回到天上,到“开门节”才返回人间。“开门节”象征着三个月以来的雨季已经结束,表示解除“关门节”以来男女间的婚忌,即日起,男女青年可以开始自由恋爱或举行婚礼。节日这天,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鲜花、蜡条、钱币敬献。拜把完毕,举行盛大的文娱集会,庆祝从关门节以来的安居斋戒结束。主要内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点孔明灯、唱歌跳舞。青年们还将舞着各种鸟、兽、鱼、虫等形状的灯笼环游村寨。这时,正逢稻谷收割完毕,故也是庆祝丰收的节日。“关门节”这天则要举行盛大的佛事活动,用食物、鲜花、金钱向佛祖贡献。傣族传统节日已成为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以“泼水节”为例,“泼水节”的一系列创新开发,不仅传承了民族文化,保护了面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傣锦、纺线、贝叶经等,又成为推动旅游发展的民族文化产业,带动了经济的发展。2011年4月泼水节期间,德宏、西双版纳两地把民族节庆与桥头堡建设结合起来,开展桥头堡建设发展论坛、招商引资签约等活动,架起沟通的桥梁,促进了当地与国内外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其中,德宏全州招商引资签约7个项目,签约总额达44.5亿元,比预期30亿元的签约项目多出近15亿元;西双版纳州则在“泼水节”期间成功地举办了“第十四届西双版纳边境贸易旅游交易会”,交易会期间,共完成期货、现货交易额9100万元人民币;促成22个项目签约,总金额逾百亿元。“开门节”和“关门节”则是集商品展示、交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经济文化活动,不仅能够将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聚集起来,同时也创造了大量的商机和财富。

3.宗教文化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傣族是一个全民信奉小乘佛教的民族。小乘佛教又叫南传上座部,是佛教中带有较多早期特点的一个教派。傣族的佛教化和佛教的傣族化是同步进行的,由于佛教的传入,傣族的整个文化面貌都改观了,可以说,傣族佛教化了,而佛教为了适应傣族的特殊环境和社会生活,特别是经过原始宗教的融合,也增加了傣族的本土特色,佛教也傣族化了。公元706年召武定五朝时(唐朝诏时代)佛教文化已成为古代傣族的主流文化,催生了傣族灿烂文化的全面进步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对云南历史的与时俱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云南省境内小乘佛教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宗教文化悠久,尤其以寺庙建筑工艺精湛。以德宏“勐焕大金塔”为例,该塔是亚洲第一空心塔,围绕该塔将建设一个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旅游胜地,未来将再修建两座规模相当的佛塔,并将修建一所亚洲规模最大的佛教院,未来的这片佛教景区将成为德宏乃至云南甚至是东南亚的佛教圣地和旅游观光地。

三、傣族聚集地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云南地处边疆地区,经济发展落后,虽然旅游产业发展速度快,但是总体来说同国内旅游发达省份相比,还是有较大差距。而云南傣族聚集的地区主要是西双版纳和德宏,从全省范围来看,这两个地区旅游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依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1.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滞后

德宏州和西双版纳位于中国的最西南,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通火车,德宏州则只有一条国道,还没有高速公路,交通方式仅限于汽车运输和航空运输。但是由于两条航线均属于支线,价格昂贵,所以公路汽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连通德宏的唯一一条公路320国道,以及德宏境内的公路,路面质量差,道路改造严重“缺位”,这些因素大大影响了游客的兴趣,造成游客人数下降。德宏无铁路,飞机票昂贵也造成“过夜”游客的数量减少,部分游客时间紧迫,不想因为时间差影响工作,这是消费者心理趋向。另外,道路建设也是一个城市旅游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旅游资源存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

德宏和西双版纳都存在旅游资源较为分散、突出点不足,且没有形成鲜明的民族特色的问题。各县市旅游资源没有很好的整合,这成为了“大旅游”发展的障碍。大旅游要求旅游区、旅游景点之间要密切配合,协调发展,不要各自为政,特别是一些基础设施。在有些方面,还要相互衔接,协调一致。这样既有利于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内容,又起到了方便游客的作用。

3“.地方品牌”不够响亮

独特的边疆风情、民族风情、热带雨林及珠宝文化是德宏的四张名片,20世纪90年代开始,德宏通过边贸带动,火了当地的旅游。在云南省旅游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德宏旅游二次创业之际,德宏应当整合整个旅游资源,大力打造以珠宝文化、边境文化、生态文化及民族文化为核心的旅游产品,打造康体休闲为一体的文化中心。西双版纳州旅游行业提出要紧紧围绕“热带雨林、和谐家园、避寒胜地、神秘风情”旅游宣传主题,整合宣传资源,创新宣传方式,实行“州市县结合”、“政企结合”、“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等联合促销方式,全力打造“神奇美丽的西双版纳”旅游品牌形象。但是由于对旅游资源和品牌建设认识的不足,存在旅游市场的相对“饱和”,对旅游资源、旅游潜力没有充分地被开发利用的问题。

四、以文化融合促进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讨

1.树立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理念

在社会文化体系中加强环境伦理建设,尽快建立保护环境、保护传统民族文化责任体系,促进旅游循环经济的推行和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理念需要通过整个社会的努力,尤其是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才能使政府、企业和社区公众对规划产生理解力和接受力,并将有关规定落到实处,构建生态环境伦理。政府应通过宣传、教育等手段,发挥其信息传递、舆论导向和监督、规范行为和普及知识的功能,积极引导管理人员、旅游者等相关利益主体更新发展理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参与意识,树立绿色消费理念,为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开拓市场。高度重视旅游地整体形象塑造和宣传的营销作用。

2.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旅游发展长期规划

旅游发展的长期规划是指导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行动指南。要充分认识当地旅游资源的特点,制订符合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并坚定不移地实施。德宏的旅游资源概括起来主要是“边、情、绿、宝”,开发德宏旅游资源要统筹规划,突出特色,才能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当前,德宏还没有形成全面系统的旅游规划,还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树立高水平、大目标的发展理念,牢牢抓住现代人追求健康环保的消费心理,从发展大旅游的层面出发,在查清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数量、品位和结构的基础上,编制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与德宏“边、情、绿、宝”的州情有机融合起来,建设若干个康体旅游子品牌的支撑点,打造一个系统强势的有竞争力的旅游品牌。

3.合理整合旅游产品,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商

业步行街商业步行街是城市形象和旅游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世界范围来看,法国、英国、新加坡都拥有闻名于世的商业大街,而我国北京的王府井大街也以独特的传统文化表达了北京这个城市的内涵。在商业步行街的建设过程中,可以充分体现当地民族特色,建立民族风情“一条街”,同时要合理整合旅游产品,打造新品、名品、精品,树立“德宏品牌”、“版纳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