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拆装测绘实训总结范文

拆装测绘实训总结精选(九篇)

拆装测绘实训总结

第1篇:拆装测绘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 模具测绘 实训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

0157-03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力求教学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职业能力,是高等应用型教育的核心和要求。以模具测绘实训教学为例,为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应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可将行动导向教学法引入模具测绘实训,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概述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上世纪8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一种职业教育的新理念和方法,它在德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中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近年来,该方法也在我国高职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尝试,并逐渐推广运用。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能力为本位,以行动为导向,强调学习者如何在学习中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该教学法要求教师根据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建构一种类似于企业实际工作氛围的学习环境和气氛,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包括计划、实施和检查等在内的职业工作并解决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行动导向教学法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工作与学习的统一,其“学习的内容是工作,在工作中实现学习”的理念体现了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本质特征。

二、基于行动导向法的课程目标和能力培养目标

模具测绘实训是高职院校中模具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模具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前一个重要的模具结构认知教学环节。模具测绘实训是在学生学习了机械制图、公差与技术配合、工程材料等课程之后,以对生产中使用的真实模具的拆装及主要结构认知为主线,完整测出模具零部件尺寸,画出零件草图,然后经过整理,再画出装配图和零件图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和技能,对模具典型结构及零部件装配有全面的认识。模具测绘不仅是模具专业教学中的一种有效学习手段,更是模具制造岗位必须掌握的一项工作技能。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包括:认识典型模具结构,了解模具工作原理、模具零部件的功用、零件相互间的装配形式和配合关系以及模具零件的加工要求;能正确使用模具拆装常用的工具和辅具,掌握模具拆装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学会常用量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培养产品测绘能力;学会模具零件的视图表达方法,能熟练使用CAD软件绘制模具零件图和装配图,培养制图能力。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专业能力。掌握模具拆装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使用常用测量工具,具备产品测绘能力;掌握对测量尺寸进行协调和圆整的原则和方法;熟悉模具行业常用相关标准、资料和手册,会正确选用并查阅;能正确选定模具零件的尺寸精度和配合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及其他技术要求;具备一定的识读、绘制模具零件图和装配图的制图能力。

2.方法能力。具有独立制订工作计划、协调计划和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能对自己的工作成果进行展示、分析、评价和总结;具有独立学习能力及利用各种途径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

3.社会能力。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人际交往和善于沟通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有明确的职业理想;具有创新精神。

三、基于行动导向法的学习情境设计

根据模具测绘实训课程的实践内容和要求,可构建四个学习情境,见表1。

四、基于行动导向法的教学实施过程

不管在什么领域,所有职业的工作过程的结构大体上是相同的,一般都可以简要地划分为确认工作任务、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和结果记录等这几个阶段。针对模具企业工作过程,将工作内容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相融合,结合模具测绘实训要求,把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获取信息、制订工作计划、作出决策、实施工作计划、反馈信息、控制工作质量、评定工作成绩等环节,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独立计划、实施和评估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

(一)资讯

在实施的过程中以师生共同解读“任务背景”、“工作任务书”的方式,使学生明确工作任务和目标,并获取与完成工作任务有直接关系的信息。

1.基本知识技能回顾。学生对已经学过的制图、公差、材料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及钳工工具使用、检测量具使用等技能进行回顾。

2.搜集和整理资料、信息。每个小组思考讨论该项目的关键信息,领会任务要求,利用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对“模具的分类、模具结构及其组成、模具的基本工作原理等模具原理性知识;模具拆装工具与使用技巧、模具测量工具与使用技巧等技能性知识;模具拆装步骤和方法及安全注意事项”等知识进行信息查阅、收集、学习理解并研讨、记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查找相关专业书籍,帮助学生梳理信息并对学生收集信息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进行重点讲解。

通过此环节,学生可以领会到复杂的项目需要进行分解处理,同时通过分工、协作,其自学能力以及信息收集整理、交流协作等能力得到提高。

(二)计划

小组内每一个学生根据在资讯阶段收集和整理的信息,以报告的形式制订模具拆装、测绘工作计划,初步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教师不对学生的方案进行评价和干涉,只给出启发性建议和引导,并记录学生的参与过程和出现的问题。

此环节培养学生综合提炼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工程知识应用、技术方案写作等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决策

每个学生在小组内展示各自的计划,并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交流和比较,然后形成一个统一的模具拆装和测绘工作计划,经与教师充分交流后形成小组最终工作方案和步骤。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如谁负责拆装模具、谁负责测量尺寸、谁负责画零件草图并记录尺寸等。

通过此环节,学生能提升独立思考问题能力、正确判断和制订工程方案的能力。

(四)实施

各小组按照确定的最佳工作步骤和计划开展工作。根据小组分工,做好模具拆卸、尺寸测量、草图绘制、模具装配复原、试模等工作,并单独绘制模具装配图和零件图CAD图纸。做好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记录和要点记录,并完成工作总结报告。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控制场面和观察细节,对各小组所画结构简图进行指导和检查;对学生的钳工基本操作方法、安全文明生产等进行指导和评价记录;对学生测量工具的使用、草图绘制质量等作评价记录;对模具装配质量作评价记录。

此环节培养学生利用所具有的理论知识和工程技能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形成理论联系实践的意识,提高学生结构化地运用知识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提升知识与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职业素质。

(五)检查

1.小组自查。学生对装配复原的模具进行人工合模验证,并在成型设备上试模,验证模具工作是否正常,模具间隙是否调整均匀;检查图纸中视图表达是否正确、尺寸标注是否完整、形位公差是否正确、表面精度是否合理等。

2.教师检查。教师主要确认学生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并记录问题情况。

通过此环节,学生在专业知识、职业精神、职业能力上实现了提炼升华,通过参与自己学习成果的展示和评价,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体验到成就感,认识到了自己的智力潜能;同时,老师也能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促进师生间的交流,有利于优化组织教学。

五、基于行动导向法的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是促进和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监控教学质量的必要保障。传统的实训课程评价体系是从学生平时表现、学生上交实训作业的完成质量、实训总结的质量来综合评定学生成绩的。这种成绩只能体现学生某方面的学习效果,比如绘图能力、软件水平等,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对整个实训过程中各阶段内容的掌握程度,比如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并掌握了典型冲压模具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是否掌握模具拆装方法,是否掌握拆装工具和测量工具的使用,是否在实训过程中抄袭和代画等。针对这些情况,可将考核内容分成五个部分来综合考核评定学生成绩,具体内容见表2。(下转第163页)

其中,现场答辩、实操考核环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答辩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回答不完善或错误的地方及时补充和讲评,这样有利于学生及时补漏和巩固课程内容。实操考核主要是对学生掌握模具拆装步骤、拆装工具的使用、测量工具的使用等方面进行考核。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实训相关内容和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以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总之,在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帮助者、促进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成为实践者、探索者和归纳者。教学实践证明,行动导向教学法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实践过程贴近实际工作过程吸引学生,以实践结果的成功体验吸引学生,使学生获得技能的同时获得职业发展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不仅是现代教学方法发展的重要趋势,更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边颖.行动导向教学法在《AutoCAD辅助设计》课程改革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8(20)

第2篇:拆装测绘实训总结范文

为了更好地推进我院模具专业的教学改革,我们先后申报了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模具制造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研究》和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项目――《模具实训基地建设与技能培训的研究》两项课题,现已全部结题。笔者也先后参与了以上两项课题的研究工作,现就研究成果谈谈自己的体会,并做以总结,算是抛砖引玉。

一、下厂调研,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

要进行专业教学改革,就必须把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为此,我们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组织专业教师到兄弟公司(与我院一墙之隔的吉利集团浙江豪情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吉利汽车路桥和宁波生产基地)和黄岩地区陶氏模具集团、黄岩模具厂等多个模具厂家现场参观考察,了解企业对高职模具专业毕业生的岗位需求情况;二是组织教师对高职教育的办学性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进行讨论,确定本专业目标定位。

通过考察参观和学习讨论,大家认识到:应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大专学历层次、懂得模具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掌握模具加工工艺,具备模具制造能力,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具备独立工作能力,同时又能与他人协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改革课程设置,推行模块式教学

1.专业课程合理设置

根据模具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企业的岗位需求,按照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宗旨,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做了一些调整。

(1)专业理论适度。专业课程学时计划在310学时左右,占理论课总学时的35%。要求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和企业需求,突出专业的针对性、实用性。

(2)注重实践教学。保证实践教学周数在64周左右(占三年总周数112周的57%),重点放在基本技能培训、工种操作技能训练和与模具企业岗位的适应性训练的环节上。

2.推行模块式教学

打破“先理论后实践”的传统教学方法,大力推行模块式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即知识模块、能力模块和素质模块(如图1所示)。

图1教学内容的三大模块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

我院模具专业普遍存在“填鸭式”教学方式,挂图上看模具、黑板上画模具,使得原本较深的理论知识对于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变得更为枯燥无味。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用有所长,必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1.明确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

我院模具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目标,首先是满足《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等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融“教、学、做”为一体,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其操作技能。增加《模具拆装与测绘》、《冲压模具课程设计》和《塑料模具课程设计》等课程,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教育认知规律,按照“模具拆装―模具结构认知―模具测绘―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课程设计”的顺序进行一体化教学。

2.模具专业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

(1)冲压模具理―实一体化教学基地。依托吉利集团办学优势,在浙江豪情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的支持下,收集了多种汽车小型冲压件和模具50套以及6台24工位模具拆装工作台,组织学生选取典型结构进行拆装、测绘和画图,并进行《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2)塑料模具理―实一体化教学基地。在宁波均胜汽车电子公司与黄岩模具城的帮助下,收集了15套中小型塑料模具。设置了4台16工位模具拆装工作台、模型和展示板等教具,为塑料模具拆装、测绘、结构分析和《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奠定了基础。

(3)硬件、软件两手抓。在配置硬件的同时,进行展示板(模具结构)的布置和教学课件的编写,结合多媒体教学,构建理实一体化的立体化教材。该教学基地已投入使用,教学效果初见端倪。

3.积极发挥模具实训教学基地的作用

上述模具专业实训教学基地已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教学效果初见端倪:

(1)冲压模具理―实一体化教学基地于2009年首先建成,已在我院模具专业08级、09级《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模具拆装与测绘》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2)塑料模具理―实一体化教学基地于2010年年底初步建成,今年在模具专业10级《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刚刚进入试使用阶段,目前学生反映效果良好。并计划逐步开展塑料模具拆装、测绘、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

(3)结合我院原有模具钳工实训条件和培训经验完成对学生模具钳工操作技能的培训工作。

(4)在我院模具专业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于2010年3、4月间对吉利集团兄弟公司中参加全国模具工技能大赛的选手进行系统培训,并取得了团体第一和多项个人奖项的喜人成绩。

四、定位市场需求,提升职业技能

学生动手能力强应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征,因此,应以“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的思路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1.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

学院应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使学生在生产第一线得到有关生产认识、观察和操作的实践机会,结合校内基地的仿真和模拟训练为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动手能力提供有力保障,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均得到良好训练和培养。

我院已与同属吉利汽车控股集团的浙江豪情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该公司车身厂、冲压厂和模具维修服务中心为我院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我院已安排数届学生到该公司进行生产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

现在,我们正积极努力,与学院周边相关企业开展联系,争取为09级学生的顶岗实习和10级学生的认识实习开辟更多更好的实训、实习基地。

2.抓好毕业设计工作

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选择高职毕业设计课题时,应突出实用性,重视产品化设计,尽量选择来自生产一线的题目。也可将毕业设计安排在工厂中进行,让学生在定岗实习过程中边实习边设计,要求学生把实习过程中所用的模具绘制成图纸,将相关的工艺流程编制成工艺卡片,这样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

第3篇:拆装测绘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一体化教学

中职毕业生是一种特殊商品,其质量要通过市场检验。以往的教学模式是各门课程教学各自为政、互不衔接;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分别进行、互不沟通,双方的课程进度不一,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严重脱节。模具制造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行“一体化”教学,能有效地强化教学效果。

一、更新课程理念,创新课程标准

在传统的模具专业课程教学中,开设了模具钳工、金属材料、CAD等多门课程,但知识点分散且时间跨度大,学生难以把各门课程与模具实训联系起来,所以要更新课程理念,创新课程标准。为了使新课程的标准尽可能与实际工作相一致,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有更丰富的实践机会。在制订课程标准前,到相关模具制造企业进行走访和调研,了解模具制造中所需要的技能。确定五个基本学习环节:零件测绘、模具设计、模具拆装、模具加工、模具装配。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五个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进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一体化模式。

二、将模具理论知识讲授和CAD软件教学融合,形成一体化教学

学生在单纯学习模具理论与结构时,由于许多知识都比较抽象,因此难以建立起立体的感性认识。如果有了CAD/CAM软件的三维造型,则可以使教学过程非常形象逼真,凭借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增强对模具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注塑模具理论的学习过程中,短时间内就可以通过实体造型模拟学习到大量实用的模具结构知识,理解诸如拔模斜度、浇注系统、成型零件等模具基本概念。在学习分模的过程中,又可以顺理成章地推出模具分型面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快速地掌握型腔模具分型面的含义,继而熟练地进行分模操作。同时,单纯的CAD/CAM软件操作教学如果没有相应的模具知识作为枝叶就会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兴趣减弱,难以掌握操作方法。最后,在课程结束时可让学生用CAD软件绘出相应模具三维造型,通过此过程中检验、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体化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授课方式,学生一边学、一边实践是学习方式的最大变化,教师灵活地运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教学方式的最大变化。

1.整合课程内容,穿插教学。上文中提到,课程标准中确定了五个基本学习环节:零件测绘、模具设计、模具拆装、模具加工、模具装配。在一体化教学中就应围绕这五个环节进行。例如:

①零件测绘这个环节教师可准备若干结构简单的塑件(肥皂盒),让学生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绘,草绘塑件的零件图,图纸上绘制零件图、CAD绘制零件图,在此期间可向学生介绍塑料材料的种类、特性等知识,并加强学生的综合绘图能力等;

②模具设计环节需要介绍塑料模具的基本知识,可先讲解模具的基本结构、功能等。再与CAD软件教学相结合,作为作业要求每位学生用CAD软件绘制模具的零件图,构建模具结构的三维造型;

③模具拆装、模具装配环节中可验证模具结构知识,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钳工知识紧密结合;

④模具加工环节是重点内容,需要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师把模具零部件的加工作为一个个子项目进行,如导柱、浇口套、定位圈、顶杆等需要用到车工知识,型芯、各种模板需要用铣工进行加工,可分组形成流水线,最后到装配形成一个完整的模具。从图样分析、加工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小组具体负责,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2.项目引导,提高学习效率。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这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最大的区别,在学习过程中设计一个总项目和若干个子项目,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比如:总项目为“设计肥皂盒模具”,子项目就为测绘肥皂盒、设计肥皂盒模具(学习模具结构)、加工型芯型腔(动手加工)、加工模具其他零部件、装配模具(钳工实训)等,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子项目。举例来说,设计肥皂盒模具时就讲解模具结构知识,运用模具实训条件进行拆装训练,结合CAD/CAM进行绘图等。教师根据情况设计一个具体的事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提高学习效率。

3.模拟实际情景,提高职业素养。按照情境学习理论的观点,只有在实际情境中学生才可能获得真正的职业能力,并促进理论认知水平的提高。如在模具加工环节,按照企业的生产模式,对学生进行分组,按照生产流程工序划分生产任务,同时设各组组长用来协调上下到工序之间的衔接,使其有相互竞争,以此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职业道德,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四、一些思考和建议

1.项目教学只是教学的一个部分,项目教学不可能替代全部的正规教学。因为传统教学的目的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能;项目教学的目的在于运用已有技能和知识,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研究分析能力、协作互助能力及交流能力等。

2.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完善教学设备和仪器。要实施“一体化”教学,首先必须有满足教学需要的教学设施。利用资源扩建完善基础实训室,如机械制图实训室、金属材料实训室、测绘与测量实训室、机械原理实训室等,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职业环境。

参考文献:

[1]葛旺生.模具CAD/CAM一体化教学探索与实践[J].教育研究,2009,4:159.

[2]刘成柱,一体化模块教学改革的“得”与“思”[J].专业建设,2012(3):47.

[3]姜俊侠,刘白.模具CAD/CAM/CAE技术一体化课程建设初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23.

[4]黄必兴.《模具制造技术》一体化课程教学实践与探讨[J].科技信息,2013(17):299.

第4篇:拆装测绘实训总结范文

论文关键词:模具拆装实验,实验目的,实验态度,演示,引导,启发

一、前言

塑料模具结构复杂、理解困难,为了巩固、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在学习了塑料模具设计理论课程后,开设了塑料模具拆装实验。应该说,该实验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让学生在模具的拆装过程中,把理论课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问解决掉,并通过观察一些巧妙的模具机构启发想象力。但在实验过程中,这个实验目的往往成为纸上谈兵,很少有学生能够通过试验达到预期效果,对此问题本人发表一些个人看法。

二、模具拆装实验存在的问题

本人指导了几届学生开展模具拆装实验,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大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目的不明确

该实验的名字叫“模具拆装”,但实验的目的却隐藏在“拆装”这个动作之后。尽管实验指导书上实验的目的写得很清楚,却总还是有很多同学把“拆装”当作了实验目的,经过一翻“艰苦奋战”,模具被拆了,又被装上了,对模具的结构却一无所知。

2.实验态度不端正

有些学生作实验采取应付态度,尤其是像这种“搞不懂”又比较脏的实验更是如此。尽管只有两三个人拆装一套模具,但如果不督促,总有袖手旁观的学生。

3.拆装步骤不正确

塑料模具结构复杂,其拆卸和装配都有严格的顺序,很多学生还没搞清楚模具总体结构,就急于“见螺钉就拧、见板子就拆”,结果模具被拆坏了也没有搞清装配关系。

4.使用工具不恰当

塑料模具也是比较“脆弱”的装置,有很多结构配合精密,拆卸所使用的工具都有严格要求,稍不注意就可能导致零件变形而无法装配。由于对模具认识不清,学生在拆装模具时,往往会顺手拿起什么工具就使用什么工具。

5.拆装时间不充足

在很多职业院校、技术院校,该实验是一个完整的实训环节,实验周期为2周。由于实验目的不同,我们的实验是2个小时,尽管有很多同学实际用了3—4个小时,但要弄清楚模具结构,绘制出模具总装示意草图,时间相当紧迫。

三、保证模具拆装实验效果的措施

1.强调实验目的,端正实验态度

在指导学生实验时,很多老师都会把实验操作步骤讲解得很详细,而实验目的却一笔带过。我认为,对实验目的的强调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为学生指明了实验的目标,也利于部分学生端正实验态度。

实验指导书的实验目的说明毕竟是书面的、空泛的文字描述,引不起学生的关注。因此,在指导学生开展模具拆装实验之前,有必要对实验目的进行强调。首先,列举许多比较复杂的、很难想象的结构让学生意识到,在理论课程学习时,总有一些理解不透的,或者根本没有弄明白的模具结构,比如说二级推出机构、顺序分型机构、环形冷却系统等等,这样学生就会将那种“我已经知道了,做实验只是例行公事”的思想打消掉;然后,说出一些以前学习过的理论知识,以及大家都动手玩过的折纸、拼图、组装玩具等,用这些来告诉学生理论知识留下的印象之肤浅,而动手操作留下的印象之深刻,虽然这些道理很浅显,但放在这里把它讲出来,却能充分的调动学生参与模具拆装实验的积极性。

2.演示拆卸步骤,避免盲目拆卸

调动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还不能立即让他们去拆卸模具,毕竟模具的拆卸过程不是“见螺钉就拧、见板子就拆”。

大多数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模具,在拆装模具时,需要告诉他每一步该做什么、怎么做。因此,实验开始前,指导老师必须先进行简单演示,告诉学生每一步的任务。比如,针对我们的实验目的,拆卸演示的同时按照拆卸顺序提出如下要求:①弄清模具总体结构。只使用铜棒或木榔头敲击模板,将模具分成两个或三个部分(两板式或三板式);②观察、测量和绘制模具的浇注系统、型腔结构和塑件的形状,不做拆卸动作;③观察、测量和绘制模具的导向定位系统,不做拆卸动作;④弄清楚并绘制模具的推出复位机构。推出复位机构处于模具动模内部,需要拆卸才能完全看清楚,要强调这个部分的拆卸先外后里,强调在拆装过程中,推杆、复位杆不能处于受力状态;⑤观察和测量模具冷却系统的布局和尺寸;⑥弄清楚各个零部件之间的连接固定方式;⑦按照与拆卸相反的顺序装配模具。然后,还要提醒学生注意模具拆装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3.控制拆卸过程,引导积极思考

模具拆装实验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指导老师对学生拆卸模具过程的控制和引导也非常关键。有很多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时喜欢思考,但在模具拆装过程中,就懒得思考了,非要看到每个零件的全貌才知道结构。我曾开玩笑说他们是“十足的唯物主义者”,不拆开垫板和固定板就不知道型芯、导柱在两块板之间是怎么固定的了。

如果连这些最简单的结构都要“眼见为实”,那么这个实验也就偏离了它的目的,起不到解决理论学习中的遗留问题、扩展空间思维的目的了。因此,指导老师应该不断提醒学生在进行每个部分的结构观察之前,先回忆一下相关的理论知识,并结合已经掌握的信息,推测设计者的思路,然后再拆开模具观察其实际的结构。比如,在观察模具的推出机构时,由于推出机构在模具内部而无法直接观察;但从理论上,塑件的推出无非就是推杆、推板(推出盘)和推管三种结构形式,根据塑件的结构特点可以预测推出机构;然后再打开模板,将推出机构完全展现出来,等一切豁然开朗,学生对推出机构的认识也更为深刻。

4.讲解独特结构,启发探索精神

另外,供学生拆装的模具有很多套,每套模具都有其独特的模具结构和设计理念。指导老师可以在拆装实验接近尾声的时候,将学生集合起来,逐套模具的将这些独特的结构和设计理念展现给学生。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自己所拆装的模具的结构,也了解了其它模具的结构和设计理念,可以有效的拓展学生的思维,发掘他们的探索精神。

四、结束语

第5篇:拆装测绘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工程图学;工程素质;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116-02

工程图学是一门技术基础课程,用图形研究工程与产品图形信息表达、图形理解和图样绘制,课程的研究对象为工程与产品的工程图样或信息模型,课程的任务主要进行三种能力的培养,即工程图形表达能力(二、三维表达与初步的构形设计能力)、图形形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工程图样绘制能力(手工绘制与计算机绘制)。[1]

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的工业化强国,也应该成为工程教育的强国,工程教育是以培养工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活动,它以应用和实践为主,强调实学、集成和创新的原则,其人才培养的方向是综合性、实践性和创造性。工程图学课程既有系统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是理工科大学生学习工程知识、接触工程实践的第一门课程。教育部工程图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明确提出了将“创造性构型设计能力的培养”作为工程图学课程教学任务,通过工程图学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为此,本文提出了面向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一、理论教学改革研究

1.合理安排教学学时

目前重庆邮电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主要在自动化与电气工程类、通信与信息工程类、光电工程类等专业开设有“工程图学”、“制图基础与计算机绘图”课程。通过相关调研论证,以及针对目前社会需求,笔者对学时执行情况进行了调整,缩减理论学时,增加实验学时,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新的课时执行情况是由于机械类对工程图样的绘制和阅读能力要求相对多一些,依旧执行原48理论学时,实验学时由8学时增加至16学时;而对于非机类各专业,理论学时由原来的40/32/24学时统一调整为32学时,实验学时由8学时调整至16学时。对于不同专业制订针对专业的绘图要求,开设不同实验内容。

2.构建新的教学内容

工程图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除了讲授必要的理论知识外,更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如何将创新设计的理念引入到课程中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需要对现有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如图1所示工程图学新的教学内容,以创新性构型设计为主线,划分为投影理论基础、构型表达基础、创新构型基础、工程规范基础、绘图能力基础五个模块。[2,3]

新的教学内容缩减了传统画图技能培训内容,增加了创新造型设计环节,以及以二维或三维的方式进行工程图样设计的实践绘图环节。如点线面的投影部分,采取以投影动画和例题讲解的方式,引出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分析总结。如线的投影部分,线包括投影面垂直线和平行线,细分为正垂线、铅垂线、侧垂线、正平线、水平线、侧平线、一般位置直线。没必要把每一种线的投影特性都面面俱到讲解,可以只讲其一,余下留给学生自学,在课堂上配以一两道综合习题即可,面的投影亦如此。而对于以往教学中的难点部分――立体的表面交线,考虑到以往教学中花费了大量学时,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不显著的特点,再结合企业实际应用时立体表面交线往往由简单的线条代替,因此这部分内容重点以三维动画演示为主,演示平面立体、曲面立体、组合体在不同位置发生截交、相贯时交线的形状。直观形象的相交过程可拓宽学生的空间思维,再配以综合习题加以练习,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

教学内容中工程规范基础模块,针对48理论学时的机械专业可以重点讲解标准件与非标件、零件图与装配图、加工工艺及生产成本、互换性等内容。而对于32理论学时的非机类其他专业,只重点讲解国标规范、零件图与装配图,其他内容简答介绍即可。因为零件是学生走进工程的一个窗口,学生通过对零件的认识,形成对装配体的认识,继而形成对工程的认识。因此对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讲解,可增强学生的构型思维,提高工程素质。[4]

3.分专业选用教材

机械类教材选用含形体表达、机械图、加工工艺等内容较多的教材,非机类选用侧重工程图学基础的教材,但一定配备有相应的习题集以及三维模型实例,以增加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空间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构型设计能力。对于有双语教学要求的专业,特别注意最好选用含有中英文对照的双语教材,以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专业兴趣。因此工程图学课程更应该重视实践教学,精心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工程图学的相关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三个层次,具体如下:

1.基础实践[5]

基础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包括机械认知实验、拆装实验、测绘实验、计算机绘图实验等,基础实践环节针对理工科各专业考虑为必做实践教学环节。其中机械认知实验包括机械认知实验室、工程实训中心、先进制造实验中心等参观学习,使学生对实际的机械和产品产生直观感性的认识;拆装实验包括对一些简单零部件、机构的拆装,如泵、减速箱、连杆机构等,通过拆装实验,熟悉标准件与非标件、零件图与装配图的关系等,激发学生的产品及工程意识,引入工艺及成品概念,提升构型及创新思维;测绘实验通过对简单机器如车床等的测量,完成后期的绘制工作,在此过程中强化构型尺寸标注、形体表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等知识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工程对象综合表达能力和独立处理设计问题的能力,使之具备一定的工程设计水平,同时培养协同工作能力和团队精神。计算机绘图实验部分掌握二维绘图工具AutoCAD、三维绘图工具SolidWorks的基本作图方法,在绘图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工程态度和创新的构型思维。

2.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以典型零件为案例,设计从形体表达方法、零件测绘、徒手绘制、尺规作图、计算机绘图、三维造型到构型于一体的综合实验,引导性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部分内容可考虑理工科各专业学生都参与,针对不同专业特点,以具体产品为对象,制订符合专业的综合实践内容,以强化学生综合工程素质能力的培养。如针对机械专业开设微型数控车床综合实验,完成测绘、草图设计、尺寸修正、三维造型、二维图纸、加工装配等一系列综合训练内容;针对通信工程专业,开设SOC平台设计及无线基站设计实验,完成新增设备/拆除设备/原有设备的设计、电源线/信号线/线缆的设计、设备布置、空间要求、尺寸标注、技术说明、三维模拟设计等综合实验内容。

3.创新实践

创新实践可考虑在开放实验室内进行,作为开放实验内容,为学生选做部分。创新实践内容主要结合全国CAD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设置问题,按照竞赛命题方式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创造性能力、工程设计能力、计算机绘图能力等。

三、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知识传播的主体,而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主体,好的教学方法应该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升素质,可以使学生从“理解”到“应用”,从“理论”到“实践”,从“学会”到“会学”,因此探索好的教学方法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

1.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在较少的理论课时情况下,教师授课更应该突出授课重点难点内容,以产品设计和工程实例为主线,强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为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学习哪些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引导学生去自学,去探究,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2.以动炼能,以趣引能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通过例题练习、工程案例讲解、动画模型演示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创新能力。工程图学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针对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布置不同的训练题目,在实践环节中让学生多加参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以研带学,以赛促学

教学和科研是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有助于在实践的基础上培养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另外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项竞赛,如大学生CAD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立项项目等活动,在竞赛中培养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素质。

四、教学资源建设与开发

丰富的教学资源将更好地促进理论及实践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加快推进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改革。

1.多媒体的应用

充分利用计算机对文、图、声、像的处理作用,全面引入多媒体教学、动画演示、工程图样展示等教学手段,解决以往教学需要教师大量板书,或携带大量实物模型和挂图,教学效率低的问题。电子教案可突破视觉限制,可以分重复性分步骤、多角度的演示构型过程,使教学更加形象生动,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将三维软件SolidWorks引入课堂,使教学内容由静态变动态、由二维变三维、由单色变多色,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演示专业工程图样案例,让学生加深认识课程和专业的关系,明确学习目标。

2.建设课程网站

完善课程网站建设,丰富教学资源,学生可通过网站获取授课计划、电子教案、三维模型、授课录像、作业习题等相关资源,同时增设留言板块,拓宽师生交流途径,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的需求。

3.创造实践条件

建设好开放实验室、工程实训中心、先进制造实验中心,为学生提供计算机二维/三维构型练习条件、零部件拆装条件、产品加工装配条件等实践条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完成测试――设计――标注――出图――加工――装配――检验等系统的练习,建立工程意识,提供创新训练条件。

4.其他资源建设

建设机械认知实验室,设置模型陈列柜,展示实物模型,如组合体相贯模型、截交模型、零部件模型、机构运动模型、微型车床模型等,配以相应的图纸,让学生将图纸与实物结合起来,增强立体想象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点,工程图学课程将根据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及时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工程素质高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童秉枢,田凌,冯涓.10年来我国工程图学教学改革中的问题、认识与成果[J].工程图学学报,2008,(4):1-5.

[2]熊志勇,罗志成,陈锦昌,等.基于创新性构型设计的工程图学教学体系研究[J].图学学报,2012,33(2):18-112.

[3]吴佩年,唐艳丽,袭建军.在工程图学课程中引入创新设计环节的教学与实践[J].科教创新,2010,(1):19-20.

第6篇:拆装测绘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CDIO;专业导论;课程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105-03

近20年来,发达国家都在从观念、目标、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对工程教育进行整体改革。环顾欧美各科技强国不难发现,科技发展的加速化、综合化、产业化、国际化和一体化,对各国的工程教育改革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的愿景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强调工程基础的、建立在真实世界的产品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现-运行(CDIO)过程的背景环境基础上的工程教育。通过精心规划项目的CDIO,可以引导学生对核心专业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能力培养、综合发展的目的。

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以往培养计划的不同点之一是:通过开设导论性的基础课程,从起始阶段就将工程实践引导入门,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尽早领略工程技术的精华,并且让他们亲手制造一些简单的东西。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绝大部分只是凭专业名称或十分简单的专业介绍对所学专业有一个直观理解,对自己专业认识较少,甚至不知道所开设的课程对从事本专业工作有何作用,导致入学时找不到学习方向和目标,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缺乏动力。而现有高校的教学计划中,很少有学校开设引导类的课程,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所学专业,提高学习兴趣。

在新生入学时开展专业引导教育,开设《专业导论》课,通过相关核心工程学科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学习动机。同时,学生CDl0教学大纲要求的主要能力发展也能有较早的起步。广东白云学院从2010年开始,在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上,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创出一条新路,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施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人才模式改革试点工作,开始了对《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及考核方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内容

根据CDIO教学大纲中对导论课程的教学要求,其教学内容和项目的设计建立在对学生的引导及激发学习兴趣上,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在学生入校时即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专业知识教育。将《专业导论》课程的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项目制作实践两个部分。

理论教学内容的设计 《专业导论》课程强调教学的系统性、全面性、前沿性以及与国际化,强化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通过精心设计,理论部分内容通过开设10次学科前沿及发展的讲座,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最新发展及应用领域。讲座主要内容如下:机械工程发展简史、工程图学概论、工程材料概论、机械设计概论、机械创新设计、机械制造概论、模具技术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机械工程师职业能力素质要求等。在开展讲座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带学生去相关企业参观见习,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专业。

项目制作实践内容的设计 项目制作实践让学生初步体验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装配调试过程及工程图的表达方法,为学生了解本专业、深入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打下必要基础。对模具方向的学生引入模具结构测绘项目,让学生以模具实物为载体,通过对模具的拆装及测绘,完成简单模具二维装配图和零件图的输出;对机械设计制造方向的学生以齿轮泵、二级齿轮减速器、蜗轮蜗杆减速器为载体,测量并绘制典型零件图和装配图。这样,以工程图学基础理论和实验装置为依托,以工程绘图为载体,对实物装置进行结构分析和研讨,在实践中互动,在讨论中争辩,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达到了新旧知识优化和创新思维综合训练的目的。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本专业所需掌握的工程语言——机械制图及零件测绘,直接培养学生对工程图的识图、绘图能力,并对模具结构、常用的机械产品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CDIO改革并不是要淡化理论课程的学习,而是要改革教学方法,采取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理论课程的教学不能采取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应采取基于问题的学习、师生互动主题研讨、案例教学、论文研究、项目训练等教学形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一是实施教学和研究互动、课内和课外互动、寓学于研的培养模式,设置基于课程的科研训练项目和自主科研训练项目两类,资助学生开展研究工作。基于课程的科研训练项目由研究型教学课程责任教师组织课程教学团队教师指导。自主科研训练项目一般为学生进入高年级后,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经学院审批后开展科研训练工作,并以小组的形式参加创新设计大赛、机械设计竞赛、力学竞赛、挑战杯等科技竞赛活动。较好地完成科研训练项目的学生可以取得实践教学环节学分,鼓励学生以科研训练项目研究成果为内容撰写毕业论文,完成毕业环节。

二是在知名企业建立学生实践基地。学生可优先获得去该类企业实习的机会,并鼓励其在企业中开展科研训练项目的研究工作。

三是通过组织科研训练团队、社会工作等途径培养学生的组织、沟通、协调等领导能力。

四是定期组织开展学术讨论。在导师的指导下对各自研究的课题,发表各自观点,营造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激发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CDIO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考核方式

理论教学部分的考核方式 学生结合10次讲座所讲授的内容,独立查阅中英文文献,开展市场调研,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调研报告或课程论文,并制作讲授课件,参加课堂上模拟的“21世纪制造业前沿国际论坛”,对调研报告或论文内容进行讲授。教师根据学生调研报告或论文撰写质量和课堂讲授的表现,以及平时教学活动全部环节的表现,确定此部分的分数。

项目制作实践部分的考核方式 (1)项目制作实践的组织形式及成果提交。项目制作实践时学生以4~6人为一个项目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名指导教师。项目制作实践以小组为单位,在理论课堂外执行;项目组内活动方式有:座谈式交流研讨,专题式讲解介绍,边做边探讨式互动,系统性总结等。组间活动主要采用总结介绍方式。项目完成后团队需提交的成果资料有:零件图,总装图,工作原理介绍,项目工作总结或课程论文等。(2)项目制作实践考评方式与标准。项目制作实践的成绩分为优(>9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

课程教学的成效

《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及考核方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协作、动手能力等,提高了综合素质 在 “模具结构测绘”实践项目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完成后提交的资料有:项目工作报告(装配体的工作原理、拆装顺序、装配简图等);全部零件(标准件除外)正式零件图;装配图(每人一张)。据统计,采用实践项目教学后,在学时与原来相同的情况下,45名学生共完成零件图119 张(A4~A1 不等),A1 装配图39张、A2装配图6张,比往届多绘制了装配图,并且零件的种类结构形式也有所增加;学生首次对典型模具机构进行了拆装和测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有明显的提高,促进了实践过程与工程实际接轨。虽然学习难度和工作量增加了,但由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被激发出来,在项目团队的协作和交流中,大大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动手能力及合作精神,其综合素质得到较好的培养,成绩明显提高。

以项目小组为单位的答辩环节,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项目制作实践在最后环节进行以项目小组为单位的答辩,采用答辩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答辩时,回答问题的不是“个人”,而是代表团队,每个成员都可以抢答或补充回答,以体现团队的真实水平。该实践教学环节的成绩首先是团队的成绩,然后是在此之下的个人成绩,每名学生的成绩都和自己团队的表现息息相关。

教师的教学能力得以提高 基于CDIO工程理念的课程教学,其主要理念是通过项目制作实践环节,让学生在项目制作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这就意味着教师决不可以袖手旁观,而是正好相反,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教师要根据每个项目组学生工作的进展情况给予引导和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面对不同的情况和对象,会灵活选用和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手段。教师还要根据各组不同的工程项目,分别对学生讲解必须注意的问题和必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基本原则,介绍一些可供参考的途径和技巧等。

结语

《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需求,分别设置了模具结构测绘、齿轮泵、二级齿轮减速器、蜗轮蜗杆减速器等项目实践,测量并绘制了典型模具的零件图和装配图,典型零件图和装配图;以工程图学基础理论和实验装置为依托,以工程绘图为载体,对实物装置进行结构分析和研讨。在实践中互动,在讨论中争辩,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了新旧知识优化和创新思维综合训练的目标。

根据课程特点,建立了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课程考核方式,对课程教学中的理论教学部分,以课程论文代替传统考试;在项目制作实践部分,将学生的成绩与团队成绩挂钩,学生成绩由个人和团队两部分成绩组成,采用团队成员之间互评、团队之间互评及导师评价三部分组成,通过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沟通和协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顾佩华,沈民奋,陆小华.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陶勇芳,商存慧.CDIO大纲对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81-83.

[3]杨善林,潘轶山.专业导论课——种全新而有效的大学新生思想教育方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4):1-3.

[4]杨景常.成功的《专业导论课》将影响学生的一生[J].高等教育研究,2007,23(1):38-38,41.

第7篇:拆装测绘实训总结范文

一、课标分析

微课设计按照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中《电气控制线路安装与维修》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

课程标准要求:掌握常用低压电器的结构、原理、型号规格、用途和选用,通过行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等。热继电器微课教学目标为:了解交流热继电器外观;知道热继电器的功能、基本结构、图形符号以文字符号;理解热继电器的工作原理;熟记热继电器的图形符号、文字符号;通过实习训练,能够识别热继电器,会选择、检测、安装、调整、校验热继电器;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培养理实一体化结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材分析

教材为高教社出版的《电气控制线路安装与维修》-理实一体化教学(第2版),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教材。教材根据职业岗位和技能培养的要求,参照相关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和技能鉴定标准,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分解能力的要求,切实体现“做中学、做中教”,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

热继电器是一种具有保护功能的继电器,主要用作电动机的过载保护、断相保护等,是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线路电路中必不可少的元件之一。在实践中,操作者正确选用和维修热继电器,是基本的职业素养。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中职机电专业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交流接触器,而且刚结束电磁式继电器的学习,具备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基础。热继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四、微课设计

本节微课主要针对热继电器,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包括以下内容。

1.情景导入――播放技能大赛场景

设计意图:播放国家比赛和省市比赛的电气安装的比赛场景以及热继电器的PPT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学习对象。

2.任务实施

任务1:热继电器的组成结构。

设计意图:热继电器的组成结构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利用教师录制的视频展示不同部位的结构名称,并与实物对照,抽象内容形象化,增强学习兴趣。

任务2:热继电器的工作原理。

设计意图:热继电器的工作原理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通过热元件受热弯曲的演示实验以及flas,形象展示其动作原理,攻克学习难点。

任务3:热继电器的功能作用。

设计意图:利用一段“电动机过载烧毁实验的视频”,体现热继电器的热过载保护功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展示热继电器在实际电路中的连接,理论联系实际。

3.技能训练

设计意图:用DV录制热继电器的拆装和检测视频,让学生暂停观看,与教师进行拆一拆、测一测、量一量互动环节,以实现举一反三,进一步掌握热继电器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

4.回顾总结

让学生根据微课内容进行回顾总结,识记热继电器的功能作用和结构,叙述热继电器的工作原理。

设计意图:PPT展示,启发学生学会归纳知识点。

5.布置作业

作业1:简单叙述双金属片式热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如何把热继电器接入电路中?

作业2:通过电脑网络搜索不同型号的热继电器,并记录其型号以及工作原理。

设计意图:有利于学生理解热继电器的工作原理,认识实际生活中的热继电器,更好地为电动机控制电路的学习做准备。

五、制作技术

首先用DV录制热继电器拆装和检测的小视频,然后制作热继电器PPT课件,再用录屏专家Camtasia Studio软件进行录屏,最后用绘声绘影X8进行片头、正文和片尾的合成。

六、设计特点

教学方法: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遵循建构主义特点,抛出问题,留下思考空间,再呈现答案。

互动设计: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一对一”的交流,教师要设计互动的问题,让学生思维与教师思维同步。

设计细节:发挥学案的辅助作用。让学生看微视频前用学案先自学,而且可以反复多次观看。

第8篇:拆装测绘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教学改革;机械制图;矿用减速器

随着现代制造工业的发展,高职院校面临紧跟产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的迫切任务,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课程改革已成为各高职院校当前的头等大事,我院亦是如此。机械制图课程几十年来学生背着画板和丁字尺走在校园的局面即将离我们远去,我们需要培养熟练使用绘图软件、熟知国家最新标准的现代绘图技术人员。为此,我们进行了机械制图项目化课程改革。我院结合煤炭院校自身特点和学生就业方向,以"矿用减速器"为载体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

一、定课程目标

首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出课程目标:具备绘图、读图和查阅国家标准的基本能力;具备空间分析能力、投影分析的能力、二维图形与三维图形间的相互转换能力;具有手工绘图和计算机绘图技能;养成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

二、选取课程内容

我们在做课程内容的选择时,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典型性、职业性和针对性。典型性是指课程内容的选取首先要选用能够体现各种典型零件表达方法的机械设备,必须包含轴、、箱体、叉架、标准件及常用件(螺纹连接、轴承、齿轮)等典型零部件。职业性体现在本着以企业工作任务定课程内容的原则,必须选择矿山常用设备,如齿轮油泵、矿用减速器、破碎机等等。我们对矿山常用设备进行了调研和统计分析,数据表明,矿用减速器为使用频率最高的。因此我们选择围绕矿用减速器各零部件及装配图的绘制和识读展开教学内容的设计。针对性是针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具体岗位;针对专科层次;针对学生兴趣,理论不宜过多;我们不光要满足学生兴趣,还要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如轴如何画如何识读,要体现针对教学内容。

三、课程结构设计

表一 课程结构设计

项目

项目名称

任务名称

课时分配

项目学时

项目1

绘制与识读减速器轴系部件

拆装减速器

4

64

画减速器轴

24

画减速器齿轮

8

画减速器轴的轴承

8

轴系部件装配

14

计算机绘制减速器轴系部件

6

项目2

绘制和识读减速器端盖

测绘减速器端盖

18

36

尺寸标注

12

计算机绘制减速器端盖

6

项目3

绘制和识读减速器箱体

绘制箱体类零件

24

40

识读箱体类零件

16

计算机绘制减速器箱体

10

项目4

绘制和识读减速器装配图

绘制和识读减速器装配图

32

48

计算机绘制减速器装配图

16

项目5综合实训

绘制齿轮油泵

60

60

整门课程共分为5大项目,前3个项目为并列的典型零件的识读和绘制,第4个项目是在学生具备绘制零件图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绘制与识读装配图;最后一个项目我们安排与整门课程平行的60学时的"绘制齿轮油泵"这样一个大型的工作实训,让学生把之前的各个项目进行穿线并自己动手训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项目的内容是以企业工作任务来定的,而项目选取的顺序是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来安排的。

四、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首先遵循这样的的设计理念:以职业能力目标为导向,构建与其工作过程相一致的高职课程体系[1]。其次还要坚持四项原则:坚持目标引领、坚持职业活动为导向、坚持能力为本位、坚持学生为主体[2]。设计方法上我们采用的是任务驱动的项目导向式、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可以总结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由教向学转变;改变形式、关注过程,突出能力培养;因材施教、多元评价,重在持续改进[3]。具体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包括行动导向法、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小组讨论法、素质渗透法等等。下面举一例说明在讲图形比例概念中线性尺寸时,我常讲我小时候19寸黑白电视和现在同学们家里40几寸液晶对比右上角的90度是唯一不变的,顺便讲到珍惜今天的幸福。有学生上课请假上厕所时,我常用Nobody的MTV中那个人上厕所时错过上台表演时间,失去了成为名人的机会,让同学们引以为戒。故事例子形象直观,易引起学生共鸣,教书的同时我们达到了育人的效果。我们还通过一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比如手工制图大赛、计算机绘图大赛,学生还可以参加社会活动,比如我们让学生参与教师编写教材时绘制流程图、绘制机械图样。我们还通过参加CAD职业技能证书考试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职业技能更好地联系在一起。

五、考核方法设计

为了更好地实现考核,遵循以下原则:能力考核,在考核比例当中以能力考核为主[4],考核的项目与考核的形式要突出能力体现的特点;方式多元化,考核的指标要多元化、考核的方式和内容也要多元化;全面性,对考核知识要点要全面,同时层次要合适;灵活度,要考虑学生具体的个体差异。具体方法为评价单(包括过程考核具体内容见表二)60%、习题集10%、阶段性图纸10%、电子作业10%、期末考试10%。

表二 评价单

项 目

机械制图

任 务

绘制和识读减速器轴系部件

学时

4

评价类别

项目

子项目

个人评价

组内互评

教教师评价

专业能力

(60%)

咨讯(10%)

收集信息(5%)

引导问题回答(5%)

过程(30%)

拆装过程表现得分

图线练习P3、P4

锥度、斜度得分P6

圆弧连接P9、P10

听课情况得分

结果(10%)

拆装正确、拆装报告

吊钩绘制正确

作业(10%)

结果质量

社会能力

(20%)

团结协作(10%)

对小组贡献(5%)

小组合作配合状况(5%)

敬业精神(10%)

吃苦耐劳精神(5%)

学习纪律性(5%)

方法能力

(20%)

计划能力(10%)

方法能力(10%)

评价评语

班级

姓名

学号

总评

教师签字

第 组

组长签字

日期

评语:

六、课程改革思考

在经过一个周期的课程教学实践后,我们发现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手段的变化引起了学生学习兴趣,转变了高职学生厌学的学习状态,学习主动性也有大大增强。从整体来看,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模式显然真正起到了"驱动"学生的作用,大量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也对学生产生了更大的吸引力。但我们还处在制图课程教学改革初级阶段,有很多诸如课时紧,需要集中排课,学生合作能力差等问题也凸显出来,我们力求经过进一步的改革和探索,把提高制图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10:102-104.

[2]张忠福.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4年8月(下).

第9篇:拆装测绘实训总结范文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 机械制图 运用研究

一、项目教学法对实现高效课堂的作用

机械制图作为机电专业类学生的必修内容,是十分重要的操作基础知识,作为一门由理论知识和实践联系相互贯穿连接的课程,必须通过项目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实现机械制图教学目标,从而达到实践教学目的。

1.分组和项目操作相互作用,让学生进行合作共赢学习。项目教学法的特点表明教师布置项目时需要生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因此进行项目教学学习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学生之间的分组不仅可以培养学生配合工作的能力,更能让学生通过小组项目的成功增强自信心。分组的合理性和项目操作之间有一定的相互作用,教师要在分组过程中根据学生平时学习表现中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等进行互补式分组,力求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小组项目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例如,教师布置的项目“从油泵中拆卸泵体”,以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由一名学生先将泵体在机器中的位置和与相邻零件的关系分析出来,然后一名学生对泵体的尺寸进行测绘,最后一位学生为操作学生制定合理的操作方案,根据主、左、仰三个视图方向进行分析。

2.项目教学和课堂目标相互结合,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项目教学法作为课堂教学主要方法要求教师将学生需要实现的课堂目标更科学地与项目结合起来。在以往机械制图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传统教学方法,遵循死记硬背的原则让学生被动学习,这样往往不仅达不到高效学习的目的还会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因此,为了让学生将实践与理论“无缝贴合”式结合,教师需要积极倡导学生有目的地接受“项目学习”。教师在项目选取上要根据本堂课制定的学习目标,以项目带入实践过程达到教学效果。比如,以“利用CAD软件和实际工厂零件图作为参考结合绘制一张工厂车间零件图”为项目内容,教师要求零件的绘制和草图的绘制过程为重要环节,需要学生具体解释自己的绘制思路;对于绘图命令的使用需要教师的指导,而平面设计一般流程可以作为重点内容让学生重点练习。

3.项目教学与知识体系相互联系,让学生系统化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利用项目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学习,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可以将机械基础内容划分成各个体系,而在一阶段学习内容总结时教师可以布置一个项目让学生通过项目学习回顾整个小结内容。系统化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思考体系,可以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互补式结合起来。如在项目“典型零件绘制”模块复习中,教师对于项目的设计可以通过观察零件在工厂车间机床上的工作状态,通过对零件绘图画法和识图的过程分析;也可以通过零件螺纹连接特点、轴的支撑导出轴承等进行复习内容设定。通过知识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的特点,教师对项目选取涉及的内容放宽限度,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注重项目的实践性,开发多样化项目形式

项目教学法中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关联性是教师需要引导的重要环节,根据职业院校的授课特点,教师需要多开发一些多样化项目,让学生到实验室、工厂等社会实践基地提前感受一下工作气氛。实践性作为项目教学的重要属性是学生必备技能训练不可或缺的关键点,因此教师在项目中要以此为中心开展学习活动。如“切割体部分”,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各种素材而不是单纯地对切割好的物体进行分析,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计划通过实践过程确定项目计划中的比例、画法和尺寸完成视图。

丰富课堂形式,实现实践学习项目一体化。教师对机械制图课堂的上课地点可以多样化选择,比较复杂的实践操作中教师可以选择到多媒体教室观看形象的视频。而有关一些需要查阅资料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将学习地点设置在图书馆或者电子阅览室。因为学习机械制图时需要学生有一定的三维想象空间和操作流程计划,所以在一些需要操作的知识点学习过程中可以选择实验室或者工厂,通过亲身体验操作过程增加一体化学习体会。如“基本制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从三视图开始讲起,让学生从“总体”到“部分”地学习。然后教师布置“机械图样和装配图项目”的识图,通过一些零件的组装和测绘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形象力,作为组装和拆卸操作的基础,教师布置项目时可以将项目场所设置在实验室内,通过更真实的实物接触降低画图难度。在画图项目中教师选择典型零件常用规格、关键技术的项目准备,让学生在零件的特点、草图选择、尺寸标注问题和绘制工具准备等方面准备项目。

三、有效评价课堂,促进项目教学法科学化

有效的评价课堂是检验课堂效果的重要形式,教师可以对学生在项目教学法课堂中的学习表现、项目完成情况和课堂活跃程度等进行课堂评价。课堂评价方法可以分为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项目检测形式,根据多方面反馈情况,教师可以完善项目教学法在机械制图课堂中的运用。教师评价在学生技术操作部分占据较大比重,其中具体以教师向学生布置的项目操作流程为评价标准,其中评价侧重于学生对项目流程的计划、测绘、拆卸和总结等能力。其次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表现和对教师表现进行评价,对自己进步的地方和需要进步的方面及对课堂提出有效建议。促进项目教学法课堂的科学化需要学生和教师在日常课堂学习中发挥课堂实践性强等优点,从而不断完善项目教学,通过评价项目实践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优化课堂。

根据项目教学法在机械制图课堂中的应用,发挥其在学生空间构建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和动口相结合地学习。项目教学法仍处于探索关键期阶段,因此仍然需要教师在平时实践教学过程中对项目教学法进行“项目启发”革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