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天使在身边作文范文

天使在身边作文精选(九篇)

天使在身边作文

第1篇:天使在身边作文范文

每个人都有一个守护天使,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就会挺身而出,而他,和他……哪个才是我真正的守护天使……

那是个夏日,当拥有天使手链的女孩碰到自己的守护天使时,他们就一起找到了一个名为:Angel的宝藏,传说,Angel的宝藏是……

序幕:神秘的对话。

“今年又是一批新生。”一个坐在办公桌后的人说。

“是啊,不知道他们又有怎样的表现。”一个人回应道。

“嗯,希望不要给他们带来什么打击。希望他们能找到Angel,”那人停了停,又说:“7年了,没有一个人找到Angel。唉……那也是没有办法的!”

“嗯?怎么?难道是钥匙出了什么事?”

“对,钥匙……”

第一幕:向玉河进发。

One:

大家好,我就是宇宙超级美女、学习顶尖的玉河高中(2)班的美女优秀生——尹苏菲是也!(作者:你是新考上玉河的,怎么知道是优秀生?)(苏菲:你不说话没人把你当哑巴!)(作者:汗~ ~)今天是开学第一天,我当然要精心打扮一番了,把那些帅男靓女们的眼球都吸引过来。哈哈哈哈……当然,我也不能那么“闪”了,因为,我还有两个死党——林雨桐和秦小凌。尤其是雨桐,我要是比她还“闪”,那……下场是…...(青春少女勿看词语!)(作者:狂汗~ ~)

“小菲,快点,要迟到了!”

“哦,知道了!”

“快,你和你姐一起走!”

“哦,知道了,妈!”

真唠叨,开学第一天就那么唠叨,真烦!又没那么急!唉~~~我还得快点下楼,要不然老妈又该催了!唉~~~

我带好校徽,戴好我的帽子,戴上我的四叶草项链,就迅速从屋里冲到楼下。

上车后,我就在盼见到雨桐和小凌,也不知道她们怎么样了?

“喂,小菲,你在想什么呢?是不是在想你那两个死党呢?”姐姐问到。

唉~~~没办法,姐姐就是姐姐,我在想什么就是逃不过她的眼睛。我的姐姐叫尹慧,就比我大5分钟,没办法,就比我大5分钟,就当我姐姐了,要不然,我就是她姐姐了。

“算你聪明,哎,姐,你在想什么?”

“我在想,到了新朗怎样痛扁男生。哈哈……”

“晕!不是我说你,你也真行,我征服男生用的是……可你,则用拳头!我都被你传染了,谁招我,我就爆发了。”

“哼!那些男生就欠扁!”

“哎,搞不懂你呀!”我无奈地摇摇头。

“大小姐,马上就到了。”

“哦,知道了!”

“呀,小姐,前面发生车祸了,怕是要堵半天!我下车看看情况。”

“哦,我赶时间,管家,我跑着过去了。拜!小菲,你慢慢等吧!”尹慧偷笑道。

“切,反正我不着急,”我看了看手表,“我还有50分钟,可你呢,还有20分钟耶!”

姐姐这才反应过来,猛地看了看表,“啊!还有19分钟!小菲,把帽子给我,真得快点了!”

“唉~~~”说着,我马上把帽子递给了她。

这时,只听管家跟外面一个女生吵了起来,我便下了车。

嗬!他们吵得还挺凶,看来,我得发扬一下“助人为乐”的精神。

“管家,她是我朋友。”

“哦,原来是小姐的朋友啊!哼,臭丫头,看我下次不把你打死。”

“切!”

“好了,管家,你去看路通了没有。”

“是!”

“这是你的车吗?”那个女生说。

“是啊!怎么了?”我回应道。

“呃,没什么!只是,太,太好了!”

“哦。哎,别理那个大叔,他脾气特不好。”

“领教过了!嘻嘻!”

“哎,你叫什么名字?”

“哦,我叫陆莹伊,明朗的。”

“我叫尹苏菲,玉河的。对了,你认识尹慧吗?”

她摇了摇头,“不认识,我是新到这个学校的。”

“哦,那你能帮我个忙吗?”

“没问题,咋俩也算朋友了,有什么你尽管说。”

“嗯,我想让你帮我留心一下高一(3)班的尹慧,行吗?”

“当然行了。”

“好,这是我的手机号,她有什么情况,要及时汇报给我!”

“好!”

“小姐,路通了,快点!”

“好,马上就来。管家在叫我了,我先走了,拜拜!”

“拜拜!”

Two:

当!当!当!当!

我,宇宙超级美女——尹苏菲,就是到玉河把你们这些自以为是帅男靓女的女生男生们,打消这个念头。呵呵呵呵呵……

“苏菲!”

“哎哟!我的耳朵还要呢!”雨桐大声地在我耳边“一吼”,吓死我了!噢,我受伤的耳朵。

“菲菲,你怎么站在学校门口啊!”我一听“菲菲”这个“昵称”就知道是谁叫我了。被雨桐一吓,我还真忘了我正站在玉河学校的大门口。

“啊,嗯,呃,咱们进去吧!”

“好,咱们三个迷死人不偿命的宇宙级美女,向玉河中学进发!”

“好!菲菲、雨雨,我,凌凌宣布倒计时开始。”

呃,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3!”

我都等不及了!

“2!”

马上就进去了!

“GO!”

小凌一声令下,我们三个死党一起往前走去。

Three:

我和小凌、雨桐到了校园了,就傻眼了:每个人都瞪圆了眼睛,嘴巴都张成“O”形,都快到地了。尤其是男生,那嘴张的,我都没办法用语言形容。

哇!呕吐!

有的女生好像被我们这么“一闪”就觉得没我们漂亮,就走了。哈哈,我们还是很有震慑力的!

“菲菲、雨雨,哇,他们好像耶!”

“不会吧,小凌,你傻了!”

“嘘,闭嘴。快走!”我也不知道怎么了,就觉得有些不妙。

“啊!靓女耶,找她们签名!”

“对!”

正说着,一团黑糊糊的人群朝我们飞来。

“啊,苏菲,你看他们,他们……”雨桐语无伦次地说。

“别慌,咱们这样,这样。”

“真是条妙计。”

“开始!”

当我一声令下之后,我们三个就一转身混进了人群,马上就从人群中逃出来了,逃出来后,我们就一直往玉河的后山跑。

“喂,喂,苏,苏菲,应,应,应该,可,可,可以了吧!”雨桐气喘吁吁地说。

“好,好,好,好,好了!”

“菲,菲,菲菲、雨,雨雨,我跑不动了!”

“好,好了,休息,休息一会吧,应,应该没有人追来。”

我和雨桐、小凌,席地而坐在草地上。

“好累啊!幸好我早打听过这儿的地形,要不然,咱们就玩了。”

“是啊,是啊,小凌好怕怕!”

“小凌乖,摸摸头!没事!唉,不过,苏菲,这还真好玩,呵呵!”

“雨桐,呃,我,呵呵呵呵呵呵!”

“雨雨、菲菲,既然你们这么开心地笑了,那小凌也笑。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从来没有这么开心过,呵呵!

“哎,雨雨、菲菲,你听谁在说话啊?”

“呃,好像真有人说话,嘘,走,跟雨桐我看看去。”

“好!”我跟小凌异口同声。

我们三个依次躲到树的后面侦查。

有一个男生说:“轩,轩,轩,你等,等,等我。”

又有一个说:“枫,你行不行,快点!”

只听脚步声越来越大,我们也不敢看,怕被发现,只能躲在树后听着。

“喂,晨,可以了吧!那群疯女生不会追来了吧?”

“照理说,应该不会了。”

“枫,你也太丢脸了吧!”

“你才丢脸呢!喂,轩,你和晨都很行呀!”

“你什么意思?”

“我什么意思?我的意思是说你和晨的震慑力很强啊!让那么多的女生两眼放光。”

“呵呵,枫,你不也是吗!”

“喂,晨,你又笑我。”

两眼放光?不是刚才那群男的表情吗?难道他们被那些女追?

我小心翼翼地从树的后面探出头,正看到一个穿着休闲装的男生。虽然我看到的是背影,但也让我心跳加速。这时,我又想起了我小时候的玩伴——小晨哥哥。那是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和小晨哥哥到一片种满三叶草的地方。听别人说在这片地里可以找到代表幸运的四叶草。所以我和小晨哥哥到这来找四叶草。

“小晨哥哥,我还没找到!”

“仔细找一定会找到。去那边看看吧!四叶草很难找到的。”说完,小晨哥哥就往那边跑去。

“小晨哥哥你去哪儿?等等我。”我很着急,就往那边跑。不料,我刚跑了一步,就摔倒了。我放声大哭。

“你摔到哪儿了?没事吧,小菲?”

“没事。”突然,我看到了代表幸运的四叶草。

“小晨哥哥,你看,四叶草。”

“真的,是四叶草,还有两个。”

“嗯!”

昔日阳光下的情景,在此重现在我的脑海中,这时,我把戴在脖子上的四叶草项链拿了下来,这就是我和小晨哥哥找到的四叶草,不过,他已经搬离了原来的那个家……还有,我也知道了四叶草不光代表幸运,还代表……代表……

“喂,菲菲,你怎么了?”小凌很小声地提醒我。

“呃,没事啊!”我回答道,便马上就把项链塞进裤兜。

“哎,苏菲,蛇……蛇……蛇!”

蛇?

“那有蛇?”

“那......那……那!”

“呃……呃……呃……真的是蛇!”

“你们怎么了?”

“蛇……蛇……蛇!”

“对……对……对!”

“啊!”小凌大喊一声就往回跑。

“小凌!”我和雨桐同时叫小凌。

这时,那条蛇往我们这边爬来,“啊!”我和雨桐同时叫出来,便马上往回跑。

我们都忘了,往回跑的路上有那三个男生。我吓得闭上眼睛拼命地跑,突然,我好像撞到人,好像……好像,还……还在那个人的怀里。我睁开眼睛一看,一张俊俏的脸出现在我的眼前,他不就是那个穿着休闲装的男生吗?他长得好帅啊!一头醒目的齐肩黑发,零散地遮掩着他白皙的面颊,却遮挡不住黑曜石般明亮而倨傲的眼眸。我只听到我的心脏跳动的声音,估计,我现在的脸比苹果还红。

“你还要赖多长时间啊?”

是那个男生在说话吗?

“喂,我可没有见过你这样的女生,这么主动!喂,你到底还要赖多久?起来啊!”

呃!他怎么能这么说呢?哼,算我看错他了,虽然长得还算凑合,但,也不能这样对本小姐嘛!哼!

“切,你才主动呢!本小姐,是不会赖在的怀里的。哼,我走了!”

“喂,那个丑女,你抱完我就想走啊,我是要收费的。”

“啊,什么?你是丑男,你凭什么收费?”

“我凭什么不能收费?快,100元拿来。”

“什么?100元?”

“对!我没多要就算好的了,我还有俩兄弟呢!咦,他们人呢?”

这时,我才想起来雨桐和小凌来,“哎,雨桐和小凌呢?对了,这里有蛇,快天黑了,要是再不出去,那……”想到这,我就冒冷汗。但我没有说出来。

“喂,你在想什么呢?”

“啊,没有啊。”

“喂,你快点给我100元精神损失费,要不然,呵呵……”

他坏坏地笑了笑,我总觉得很不妙:“怎,怎么样,样啊?”

“呵呵,把你留在这儿!”

把我留在这?我死都不要,万一那条蛇又出来,那我……不要,我死都不要。

“好,100元给你。”我极不情愿地给他了100元,要不然我就要继续留在这里。

Four:

地点:Lilac(Lilac:是玉河中学附近最有名的“八卦站”,那里是校对经常去的地方。)人员:轩思文、北夜晨、刘俊枫、尹苏菲、林雨桐、秦小凌。

哼!在我还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她们居然,居然和那两个人聚餐。哎!什么死党,真是的。还我被那个该死的人拿走了100元大钞,哎!这个月的零花钱,抛掉买衣服、吃饭的钱,就只剩200元,想到这,我恨不得把那个该死的人掐死。哼!我还剩100元,这个月还有10多天呢,我得掰着手指头过了,哎!

“呃,这个大家,你们,要点儿什么喝,要点儿什么吃,呃,吃饱了才有劲儿聊,对不对?”

哼!还吃呢?我气都气饱了。哼!不过,那个穿白色衣服的俊俏少年,也太帅了点儿吧,能迷死人耶!完美的尖下颚拥有迷人弧线的粉红色薄唇,鼻梁纤薄而挺拔,金色的短发肆意地垂在他的额前,更增添了几分俊美。“扑通,扑通”这个不争气的心脏又跳了。哎呀,我在说什么?尹苏菲,你今天太不正常了,应该是别人被你迷倒,为什么,你先被迷倒了,争气点!不过,我还真的饿了。

“好啊,好啊,小凌真的饿了。我要汉堡、可乐、薯条、面包、苹果派和土豆泥。”

“小凌,你要这么多,吃的了吗?”我担心地看着小凌。

“菲菲,不要担心,我吃得了。”

“对了,忘了做自我介绍了,我叫林雨桐,是玉河高中高一(2)班的。她们是我的好朋友,她叫秦小凌,她叫尹苏菲。”

雨桐又来了,她见到帅男就放电,晕!介绍她自已就行了,还把我和小凌拉上。哎~ ~ !真不知道节约点电!

“哦,真巧,我们也是玉河的,我们是4班的。”那个白衣少年说。哇,他的声音把我陶醉了。这时,我看了看雨桐,她就像花痴女似的,朝白衣少年抛媚眼,哎,真受不了她。她也太丢我的脸了吧!

“啊,真的,那你们都叫什么呢?”

真受不了她,那有这么直白的!

“我叫刘俊枫,他是轩思琪,他叫北夜晨。”

第2篇:天使在身边作文范文

妈妈也如往常一样去接电话了。

妈妈,去接电话。

“喂,你好!……什么!她,她怎么了,好好,我马上过去。”

妈妈沉重地挂断电话。我好奇地问:“妈,怎么了?”

“你外婆得了肺癌,已经是晚期了。她疼得快不行了,你必须去看看了。外婆说,她一直想见见你。”妈妈边穿鞋子边说:“我在医院等你,一定要去的。”随后,就出去了。

“哼,我才不去呢!那次是谁让她误解我的。我就不去看。”我边想边走进房间,想休息会儿。但在关上门的一瞬间,我的心竟然在痛,眼泪也不争气地掉了下来。泪水马上模糊了我的双眼。此时,我的脑海里,竟然全是我和您的记忆。

还记得小时候,爷爷奶奶去世得早,而我的家庭资金出现了问题。这时,您得知了消息马上过来周济我们,我的父母被人看不起,但为了让我过得幸福,快乐,您将我接到了您那儿。您当时一个人除了要照顾我,还要照顾表哥和表妹。在您的照顾下,我吃好、穿暖、睡好,有了幸福的童年……

不知怎么,我越不想去回忆,但往日的记忆却越浮现在脑海里。我突然不恨您了,而且我还想去看看您。

我想去看看您,我要给您讲故事,让您高兴,然后还要说出我一直要对您说的五个字:

外婆,我爱你。

想到这里,我穿上鞋子来到了医院。刚到了您病房门口,就听见您在跟大人们说您想我,很想,很想,想见见我,想再看我一眼……

我再也忍不住了。。泪水再次模糊了我的视线。蒙胧之中,我冲了进去,来到您病床前,看您憔悴的脸,我对您说:“外婆,我来看您了。您放心,从现在起,我就在您身边,再也不走开了。”

您很开心,脸上又洋溢出了微笑,在场的大人们也都笑了。我就这样陪着您,竟忘记对您说:“外婆,我爱您”了。但等我想起来时,您已经走了,您最终还是离开了我。任我怎样摇您,您都不会在做出任何回应。

外婆,我想对您说:“外婆,我爱您!”只是我早就想要说的了,但我竟然会将它给忘了。外婆,我爱您,爱您一生一世!我不会忘记您的!不知远在天国的您是否听得见我的话。

外婆,我最终明白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渴望遇见幸福天使,因为它会为我们守护幸福,但却没有几个能够如愿。其实幸福天使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太想要幸福了,而忽视了它的存在。我想说,其实,您就是我的幸福天使,而我就是总想得到幸福而忽视了您。原来,幸福天使一直都在身边,我却未曾发觉。

第3篇:天使在身边作文范文

【摘 要 题】思潮与流派

【关 键 词】穆木天/左翼文学/鲁迅/边缘文化/先锋性/日本体验

【正 文】

我与穆木天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不解之缘,近二十年未曾中断,成为我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我与穆木天的相遇完全是偶然的。上世纪80年代初,我还在吉林师范学院工作。这时候我遇到了索荣昌老师,他是长我近二十岁的老教师。他最初开的课是“鲁迅研究”,但我很快发现他实际上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对穆木天的作品和生平史料的搜集和整理上。他与穆木天“同乡”,是吉林省伊通县人,研究穆木天自然寄寓着那份别人不具备的“乡情”。但我以为,当时在学术研究受“天时、地利”等诸多限制的情况下,他做出的这种选择是十分明智的。80年代初是所谓“拨乱反正”时期,整个学术界关注穆木天的研究者能有几人?索老师经过中国“传统”的学术训练,对资料极其看重,为搜集资料同时也是为了使这一研究得以更好地展开,他结识了杨占升等老先生,并得到了杨先生的支持。他与当时在学界埋头于学科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且关注穆木天的蔡清富、李伟江、张大明等我素所佩服的先生建立了纯真的友谊,又与穆木天的女儿穆立立始终保持着联系。在他们的努力下,穆木天研究资料的发掘和整理是极为丰富和完备的,这在当时更关注鲁、郭、茅、巴、老、曹等作家,且又为郁达夫、沈从文等一个个新的研究“热点”所影响的现代文学研究领域,是很难想象的。《吉林师范学院学报》主编黄湛先生与索老师同样有着把研究作为“事业”来做的坚韧品格和甚大气魄,通过省社科重点项目“穆木天研究”的研究,他们在全国扶持了一批穆木天研究的中青年学者,在学报上开辟了“穆木天研究专栏”,持续不断地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既深化了研究又极大地提高了该学报的知名度。于1990年秋,他们主持召开了“全国首届穆木天学术研讨会”,会后又为《穆木天研究论文集》的编辑和出版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我就是在这样一种状况下“被动”地走进了穆木天研究。所以说“被动”,是因为我这个有着江浙血统的北方人,当初正埋头于鲁迅研究,对穆木天研究多少有些不以为然,因而有一种“以鲁视穆”心态,这是我的鲁迅研究带来的“陷阱”。应该看到,中国现代文学中任何一位具有成就的作家都有自己的丰富而深刻的内心世界,都有自己的个性存在的位置。作家研究最重要的是通过他的作品进入到他独有的世界中。对我而言,走近穆木天是需要一个艰难过程的。“文革”后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研究者几乎都是从作家研究起步的(这与后来的研究者有些不同),他们第一步的工作又几乎都是从尽可能全面地搜集和阅读作家的作品和生平史料开始的,首先为这个作家编出年谱或生平传略,这是研究的基础。随着研究的深化,对作家在文学史上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以及研究者“自身”的某种“情结”便不断有所发现。对于研究者来说,他的研究是否具有生命力,是否能够真正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是否能够把作家留下来的文字转化为自己生命的“血肉”,后者可能更为关键。后来,《新文学史料》邀我写《穆木天传略》,索荣昌老师把他多年来搜集到的穆木天的全部作品和生平史料毫无保留地给了我,这为我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我认真地阅读了这些资料,真正地感到了进入穆木天本有世界的艰难,在我的感觉中,这好似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当时,更触动我深入思考的,是关于穆木天对早年生活的回忆及相关材料,阅读过程中不由自主地时时被记忆中的一幅幅画面所打断,那些我熟悉的但又多少感到有些陌生的生活场景在撞击我。那就是我曾经在吉林省的山区经历的五年的“知青”生活,我真的是把自己的“根”扎在了那片土地中,它成为我一生中最能触发思考力和想象力的“经历”之一,成为我后来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精神资源之一,当然,这也是我为什么能对穆木天的早年生活产生一些感同身受的体验的原因之一,而且,这种使我走近穆木天的“情结”,又是我当时正在思考和写作的《鲁迅与浙东文化》一书的内在推动力之一,即鲁迅作品中再现的他的早年生活,早年生活中蕴含着的贯穿于他的创作并为他有意或无意凸现的“浙东文化”对他的影响。我对这种影响的发现与我走近穆木天的“情结”之间产生了惟有我才能感受到的“同构”。这对我的研究是相当重要的。

几乎任何一位学者的学术研究,都不可能将穆木天与鲁迅相提并论而提出他们身上存在着某种一致性,但在我的感觉中就是这样的。首先,穆木天的艺术天分、知识结构、创作成就和他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影响及贡献,是远不能与鲁迅相比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中国现代文学所显现的多元文化内涵中他们没有相通之处。在我看来,要认识这一点,涉及当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涉及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内涵的认识。

文化是文学得以形成的最重要的基础,相对于文人的书面文学的人为性特点,文化(主要是民间文化)更多地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在性和自然生长性,它确立在发展变化极其缓慢的自然生态环境之上。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的文化中心的不断转移,重要原因之一,即是对相对优越的地域性自然生态环境的选择。中国文化中心经历了从中原至西北又不断向江南转移,逐步脱离了它形成之初与中国更广泛地域的多元文化相依存的自然状态。自宋代以后,江南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中心。至清末,虽然帝都北京是政治中心,但文化最发达的地域仍然是江南,主要是江、浙、皖地区,中国文化版图中边缘省份的地域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逐步“边缘”化了。清末中国文化所植根的地域文化的不断缩小,江浙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又促使这种底气明显不足的文化偏于柔弱、纤细发展,这是一种充分“士大夫文人”化的发展趋向,只能依靠充分“经典”化以维持其“主流”位置。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就是这样,到清末已然蜕变成与“边缘文化”相绝缘的贫血儿,蜕变成根本无法自我更新而行将就墓的垂死者。“五四”先驱者就是这种“主流”文化和“主流”文学的掘墓人和送葬者,使维系中国文化的固有文化板块破裂了,也就使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主体发展重新获得了与能够赋予它自我更新的血液的“边缘文化”相联系的可能。

王富仁先生近年来站在维护“五四”的立场上对“五四”的反思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他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在中国文化的核心地区发生的”,“是由那些具有了更广泛的世界眼光和世界联系的归国留学生具体发动的”,这带来了“五四”新文化和“五四”新文学建构中的“边缘文化”的缺位,这种缺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的二十年代的新文化和新文学”的“发展趋向性”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特定的发展趋向性”“有它不可能没有的局限性”,使新文化运动仅仅“取得了表面的胜利”,“埋伏下新的文化的或文学的危机”。这种“局限”和“危机”的突出表现是,一方面新文化、新文学形成了“以世界强势国家的强势文化为统一的价值标准”的“世界主义文化倾向”,另一方面则“重新把本民族固有的文化价值标准提高到一种普遍的、绝对的文化价值标准的高度,将其凌驾在世界各个不同民族文化之上,并自觉不自觉的将其作为统一世界文化的价值标准”,这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文化倾向”。[1](P9)

这就是说,“五四”新文化未能根本改变中国文化发展中“边缘文化”缺位这一顽症。“五四”新文化先驱者主要来自以江、浙、皖籍为主的知识分子,江、浙、皖等地域的文化的文化血脉无疑是前述那个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根基。家族血缘文化背景和早年生活文化氛围使“五四”先驱者难以对“边缘文化”有感同身受的体验,难以通过“边缘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比照来发现中国文化的症结,他们主要依据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根本不同来展开文化变革——对西方文化的借助。在未能引起变革者对中国文化版图中的“边缘文化”的汲取以深化变革时,这种借助是难以使变革者倡导的新文化真正走出他们所攻击的“主流文化”的顽症的。

所谓“边缘文化”,是一种“在人的原初性的存在中,灵和肉、文和武、情感和意志原本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文化,是人的这些不同方面还没有被后来的书面文化和西学东渐之所谓“科学”及其创造的物质文化所分解的文化,是一种含有人的“天性”和“血性”的文化,这种文化造就的是“完整的人”,是完整地“表现出自己真实的欲望、情感、意志、理性的人,是所有这些都有机地结合为一个物质精神整体的人”。[1](P12)

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几千年的发展对“边缘文化”的不断沥除,其主流趋向的书面化以致人为化,成熟以致烂熟,导致文化在人的精神建构中使人本有的“天性”丧失。因此,面对这个“古国文明”,“五四”确立的“立人”思想不能不表现出一种“反文化”的特征,这在鲁迅思想和创作中有突出的表现:他留学日本期间,由“日本体验”激活的“中国体验”使他与尼采产生精神共鸣,表现出某种“反文化”的精神倾向,提出的“气禀未失之农人”的“厥心纯白”具有他的生命本源上的意义,[2](P30) 这使他与“一意于禁止赛会之志士”相对抗,在文章中激烈地为他熟悉的故乡农民迎神拜鬼活动辩护;[2](P30) 他1919年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进一步提出,在“未曾经过‘圣人之徒’作践的人”身上,“自然而然”地能发现“一种天性”,并且说,“这离绝了交换关系利害关系的爱,便是人伦的索子,便是所谓‘纲’”,“所以觉醒的人,此后应将这天性的爱,更加扩张,更加醇化”。[3](P133、135)

鲁迅在“五四”退潮后更加明显地表现出超出新文化视阈的追寻:1924年他到西安讲学,在易俗社听秦腔时提笔写出“古调独弹”,他神往的“汉唐气魄”和“魏晋风度”就与这片土地相关;1926年他着手于《朝花夕拾》的写作,该书很快结集出版。逝世前,他又饱含深情地写出《女吊》。这些回忆性散文对自幼就渗入自己灵魂深处的“人与鬼相交融”的民间文化的重现,浓墨重彩地涂抹故乡农民喜爱的“无常”鬼和“女吊”鬼,这自然也是对他生命的精神源泉的再现。鲁迅更进一步表现出对北方的大自然景观的由衷向往。他撰文赞颂“朔方的雪花”,说“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灵”;[4](P181) 他1928年在上海“看司徒乔君的画”,说自己“爱看”作者笔下的与“爽朗的江浙风景,热烈的广东风景”迥异的“北方的景物——人们和天然苦斗而成的景物”,认为其中显现了“中国人”的那种“天然的倔强的灵魂”。[5](P72~73) 这实则是对自然生态环境相对恶劣而“边缘”化的北方保留着充满人的生命活力的生命形态的发掘和肯定。所以,鲁迅极其重视来自边缘省份底层社会的青年作家的创作,他竭力帮助因故土沦丧辗转来到上海的萧军、萧红,还有来自湖南的叶紫,自费编辑出版他们的作品,起名《奴隶丛书》,并为他们的作品作序。在他看来,这些作品与那些“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迥异,别有一种意义,属于别一世界。

如果我们认识到“五四”以来的新文化、新文学发展中“边缘文化”的缺位,延续并进一步强化了北京尤其是江浙的文化中心位置,认识到这一“文化中心”的文化建构中的“边缘文化”的缺位,是新文化、新文学发展中经“五四”冲击的书面文化的士大夫文人化传统复活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在“五四”新文化、新文学建构中缺位的东北文化、西北文化和西南文化滋养、培育的作家,他们以自己的创作之介入“文化中心”,这种介入显然具有突出的“边缘文化”意义。这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文化现代化过程中的“都市文化”日渐明显地表现出的士大夫文人化的致命缺陷,同时,也构成对造成这种复旧趋向的前述新文化、新文学的“世界主义文化倾向”和“狭隘民族主义文化倾向”的有力冲击。

沈从文1924年末在《晨报副刊》上以《一封未曾付邮的信》出现,几年后写“湘西世界”充满人的“天性”、“血性”和“蛮性”的《柏子》、《野店》、《旅店》等小说,使读者眼睛一亮,心灵为之震动,即是一例。穆木天的情况较之沈从文显然更为复杂:一方面,他始终并不以自己来自东北而自惭形秽,自认是“东北大野的儿子”、“东北大野”、“北国之人”一类词汇经常出现在他笔下,他是最早一位带着东北文化特征进入新文学殿堂的作家;但另一方面,他的“进入”明显有别于沈从文,与后来的东北作家群的出现更有明显的区别。如果说,沈从文尤其是后来的东北作家群“介入”新文学,是在与新文化碰撞中凸显他们创作的“边缘文化”特征的,那么,穆木天步入文坛时较多地受到了“边缘文化”缺位的新文化的淫染,使他与东北文化本有的联系显得模糊了,就像雾退而渐渐地亮出湛蓝的晴空本色一样,他是在相关背景下强化了他的创作的“边缘文化”内涵和特征的。

这种状况使穆木天“五四”后的20年代的创作与30年代转向左翼文学后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区别。研究者在“文革”前后曾经过分肯定后者而不屑于瞻顾前者的“靡靡之音”,近十多年来则恰恰相反,充分发掘前者对于(象征)诗歌本体建设的价值,而对后者已经少有人顾及了。穆木天的文章和创作中突出表现出的这种文学观和文学批评观念的大幅度变形,他的“觉今是而昨非”,在20世纪中国文学和中国知识分子身上屡见不鲜。我们需要透过这些表面现象,具体感受所研究的对象,从中捕捉一些更内在的、在研究对象身上持续性存在的、更富有生命力的因素。我认为贯穿穆木天一生创作的核心“情结”在他的“故土家园”,但他对此的自觉以及从“边缘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是与时代的影响和他投身左翼文学的经历相关的。

穆木天15岁即1915年由吉林一中转学到天津南开中学读书,其间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918年至1926年留学日本近8年,这一段时间是新文化、新文学的发生、发展期,他尽情地汲取新文化的养料,从确立“科学救国”的理想到做出“弃理从文”的选择,启蒙主义思想自然使他对生养他的故乡文化中的愚昧、落后的东西产生反叛倾向,但他同时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在顺应新文化要求中剥蚀着或者改变着故乡文化对他本有的影响。家庭的败落,寄身异域的“弱国子民”的境遇,还有他与创造社同仁一样的浓重的“怀乡病”,以及青春期经不住失恋搅扰的情感波动,都促使他深深地沉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法国文学专业的氛围中,“热烈地爱好着那些象征派、颓废派的诗人”,“追求印象的唯美的陶醉”,自认:“我读了诗人维尼(AIfre de Vigny)的诗集”,“好像是决定了我的作诗人的运命了似的”,[6](P416~418)“在象征主义的空气中住着,越发与现实相隔绝了”。[7](P428) 他选择并认同的是法国19世纪的贵族文学传统,他的毕业论文研究的是法国象征主义鼎盛期地位“隐微”的年轻诗人萨曼,认为萨曼承继了死于法国大革命断头台的贵族诗人安德烈·舍尼埃开创的古典主义传统。穆木天对法国贵族文学古典主义传统的择取,是与《新青年》倡导文学革命的法国平民文学取向相矛盾的,这使他1926年回国前后写出的《谭诗——致沫若的一封信》、《写实文学论》等文章较深地触及文学革命倡导的一些症结,他提出的“纯诗”理论有助于“五四”白话新诗切合诗歌自身性质的发展。但是,穆木天的“纯诗”理论及创作,在当时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就他自身而言,这种理论及创作也是“转瞬即逝”的,他不久就宣布自己和这种理论及创作告别,他投身于左翼文学倡导和创作中。我认为,认识穆木天的这种“转向”,必须结合他身上根深蒂固存在的“边缘文化”特征,他始终没有割断与曾经生养他的“东北大野”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被他留日期间的法国贵族文学取向弱化了。这涉及“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留日知识分子身上的“日本体验”与“中国体验”关系问题。

对于中国的留日学生的“日本体验”,应做出不同层面的分析,但这种分析不可抹杀其主导趋向和核心内涵。首先,日本与中国同在东亚,自古属于同一文化谱系,这一文化谱系的中心无疑在中国。日本作为一个岛国民族,地理位置又处在东西方之间,这决定了日本文化对于中国固有的汉文化明显具有“边缘”性特征。我认为这种“边缘”性在近现代之交之于中国具有双重内涵:日本文化与汉文化的关系不仅较之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之于汉文化具有更为突出的“边缘化”特征,而且,当“五四”中国开始挣脱“固有文明”的束缚,开始进行自身脱胎换骨的改造时,日本与中国的固有联系以及日本业已形成的与世界的广泛联系,日本文化又成为中国面向世界的窗口。如鲁迅所说:“日本虽然采取了许多中国文明,刑法上却不用凌迟,宫廷中仍无太监,妇女们也终于不缠足”;日本虽然“并无固有文明和伟大的世界的人物”,“然而我以为惟其如此,正所以使日本能有今日,因为旧物很少,执著也就不深,时势一移,蜕变极易,在任何时候,都能适合于生存。不像幸存的古国,恃着固有而陈旧的文明,害得一切硬化,终于要走到灭亡的路”。[8](P243~244) 鲁迅同时译介了大量的日本文学作品,认为这些作品“主旨是专在指摘他最爱的母国——日本的缺陷的”,[9](P251) “作者对于他的本国的缺点的猛烈的攻击法,真是一个霹雳手”,[10](P250) 作品“所狙击的要害,我觉得往往也就是中国的病痛的要害”,[10](P250) “多半切中我们现在大家隐蔽着的痼疾,尤其是很自负的所谓精神文明”[9](P251)——“这是我们大可以借此深思,反省的”。[10](P250) 其次,鸦片战争以后,中日两国强弱不同,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泛滥,自恃强大,甲午海战及“马关条约”,使中国人蒙受了近代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之耻,近现代之交中国所发生的一系列大事件,无一不与日本谋求在华利益相关,这带来两国关系的极度恶化。鲁迅留学日本期间对此感受和体验甚深。(注:鲁迅在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中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是与这一感受和体验直接相关的。)所以,留日知识分子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发难者,一方面,“日本体验”激活了他们自幼的生命历程中的“中国体验”,同时也深化了他们的“中国体验”,使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痼疾和症结有更加清晰和深入的感受和认识,批判矛头明确指向“文明古国”的“文化不可更移”之论,主张“改造国民性”。他们的“立人”主张具有明显的“边缘文化”特征;另一方面,正是“日本体验”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来自这个民族的威胁,他们有着更加突出的民族危机感,变革意识强烈。我认为,这两个方面决定了“日本体验”在中国现代作家身上的主导趋向和核心内涵。

这就是说,中国现代作家的“日本体验”一旦脱离了与他们身上根深蒂固的“中国体验”,一旦消解了这种体验中深切感受到的民族危机意识,他们的“日本体验”就会发生蜕变。就前期创造社作家而言,他们的“日本体验”应该近于鲁迅,但由于他们自身的特点和境遇又表现出与鲁迅的明显不同。这种不同,一者表现在他们缺乏鲁迅那代人更为深刻的“中国体验”,另者,他们在日本更加突出地感受到民族危机,那种自我生存境遇中“弱国子民”的屈辱心态又弱化了他们的“中国体验”,如郑伯奇所说,他们在日本“感受到两重失望,两重痛苦”,而使他们“对于祖国便常生起一种怀乡病”,使他们在文学上“走上了反理知主义的浪漫主义的道路上去”。[11](P12) 如果说郭沫若和郁达夫在日本所学专业与他们的创作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他们更主要是在精神上感受“五四”中国,在精神上感受自己在日本的境遇,在这种境遇中感受欧美文学,那么,穆木天的法国文学专业的学习,则不具有这种精神感受特征,由其境遇滋生的“怀乡病”,表现出的是浓重的“传统主义的情绪”,[6](P419) 他由此而对法国贵族古典主义文学传统产生强烈共鸣。他与出生于西北的郑伯奇和王独清,在这种相近的思想倾向中问难于国内的新文学的“反传统”而提倡“国民文学”,反映出他们与自幼生活的那片土地上的“边缘文化”并没有切实的联系。如穆木天的《给郑伯奇的一封信》,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他与钱玄同的争辩文章,他倾诉的爱国主义“情肠”是要求“复活起来祖国的过去”,[6](P419) 这“过去”对远在异国的他是朦胧的。穆木天同时开始的象征诗的创作中也是如此。《旅心集》中的不少诗篇是写他生活过的故乡和日本东京的,但经过他的法国文学取向中的重朦胧、尚音韵、取印象的象征主义表现手法的一番涂抹,很难区分出他的故乡景致与域外风情在外在表现和内在意蕴上有什么不同。如写吉林市的雪花(《落花》)、北山(《北山坡上》)、天主教堂(《苍白的钟声》)等,呈现出的是经他主观变形过滤后的弱质化的物象,反映的是他特有的“日本体验”中的缠绵、沮丧的情绪和那种依恋传统的牧歌调。这些诗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诗歌艺术表现形式上的探索,被郁达夫推崇,是穆木天借鉴法国象征主义对中国新诗艺术形式的开拓。但诗中的画面和情调缺乏精神的内涵,明显不是那个根系于“东北大野”的穆木天的性格的体现,你从中感受不到“东北大野”赋予他的精神因素。

穆木天早期诗歌创作中的这种故乡文化“变形走样”的现象,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具有典型性。这与“五四”后缺乏“边缘文化”支撑的新文化相关。新文化不仅没能为从“边缘”走向“中心”的新文学作家提供认识都市必要的思想文化资源,而且,当这些作家借助新文化而融入现代都市时,他们创作的“边缘文化”特征随之会被消解。我认为沈从文就有这种情况,他的植根于“湘西”而与他所置身的都市文化相撞击的作品是有生命力的,但读他的这些作品也能感到,他缺乏萧红、萧军走进大都市上海后仍保持着与“边缘文化”的联系的那种精神定力,他与“湘西”之间是一种缺乏精神支撑的文化联系,这使他在影响着都市的同时,都市也在影响着他。如他过分迷恋于两性关系的写作就是一个都市新文化所热衷的话题,他主要通过这样一个渠道逐步为都市所接纳。又如何其芳,他走出西南巴文化区到北京求学,创作上一举成名,但从他获奖的散文集《画梦录》中能读出他应该有的那种较少“文明”教化的故乡“边缘文化”特色吗?

【参考文献】

[1] 王富仁.三十年代左翼文学·东北作家群·端木蕻良[J].文艺争鸣,2003,(2)、(3).

[2]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A].鲁迅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 鲁迅.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A].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 鲁迅.野草·雪[A].鲁迅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5] 鲁迅.三闲集·看司徒乔君的画[A].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6] 穆木天.我的诗歌创作之回顾[A].陈惇、刘象愚编.穆木天文学评论选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 穆木天.我与文学[A].陈惇、刘象愚编.穆木天文学评论选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8] 鲁迅.译文序跋集·出了象牙之塔·后记[A].鲁迅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9] 鲁迅.译文序跋集·从灵向肉和从肉向灵·译者附记[A].鲁迅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第4篇:天使在身边作文范文

关键词:榕江摆王苗寨;祭楼公楼婆仪式;象征符号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3)01-0144-07

贵州省榕江县计划乡摆王村一共208户人家,1010人,分为7个村民小组。村民基本上都是苗族,自称是从湘西迁至此地的。他们保存相对完整的两种体系:一为苗巫;二为汉巫,两种体系互不干涉。祭楼公楼婆是为了治疗小孩子很晚才能学会说话或走路时候因为腿软走不稳而行的巫事,属于汉巫体系,在此地颇为盛行,但在湘西已鲜少出现。在仪式的调查过程中,笔者先记录仪式过程,再咨询精通于此仪式的行家,从而获得可信的第一手材料,并进行分析和阐释。

一、仪式与祭楼公楼婆仪式

维克多·特纳将仪式描述为,用于特定场合的一套规定好了的正式行为,它们虽然没有放弃技术惯例,但却是对神秘的(或非经验的)存在或力量的信仰,这些存在或力量被看作所有结果的第一位的和终极的原因[1]。仪式作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得到了人类学界极大的关注。英国人类学者罗伯特森·史密斯在1898年《论闪族宗教》的讲演中,针对过去的宗教研究只重视宗教信念的情况,提出了宗教礼仪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个后来被称为“礼仪先行论”的学说[2]。后来,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仪式是宗教活动的最主要的层面,华莱士认为仪式是宗教的主要现象,即行动中的宗教[3]。维克多·特纳在对恩登而人的仪式研究时,把仪式分为生命转折仪式和困扰仪式。困扰仪式是指某人被阴魂“缠住”了,他或她马上就会成为一场复杂仪式的主角,远远近近的许多人都会来参加这个仪式,人们策划着抚慰和驱赶制造了麻烦的阴魂[4]9。根据特纳对仪式的分类,祭楼公楼婆仪式应该归属于困扰仪式,人们策划这场仪式是为了驱赶导致孩子很晚才能学会说话或走路时候因为腿软而走不稳的阴魂。

祭楼公楼婆仪式在前人的调查报告中已经有所记载,可见此仪式由来已久。其中石启贵在其著作《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中把该仪式描述如下:楼神为大度花之一种,苗谓“波陋”(beux loub)。惟手续较繁,耗资必多。须舂粑粑及肉鸡酒饭等物品,并扎楼洞桥一座,桥柱上摆些粑粑及酒肉,化装一男一女做楼公楼婆,旋绕桥柱穿行之。下置水盆仙桥一座,盛水放鱼于盆中,用木四节,上端用五色花丝及红绿布系之。巫师鸣锣角鼓,穿绕桥下而行,并抽小孩随游其间。上熟时,共食肉酒饭菜毕后,老师问云:“桥上白头公,桥下白头婆,吃酒吃饭饱不饱?”白头公及白头婆答:“饱了。”又问:“醉不醉?”答:“醉了。”又问:“来从哪方来?”答:“东方来。”又问:“去从哪方去?”答:“西方去。”老师并云:“今日道场完满,功果完成,不要留住某氏家中,快回去了。”于是烧纸送神收场矣[5]。随着时间的流逝,笔者在实地调查中记录的仪式过程已经和石先生的记载略有不同,现将仪式过程记叙下来,以备后人查考。

二、祭楼公楼婆仪式的田野调查

此次祭楼公楼婆仪式发生时间为2011年2月14日,调查地点在贵州省榕江县计划乡摆王村污溪寨吴荣珍家里,仪式由汉巴岱麻天仁主持,仪式包括准备部分和仪式过程部分,其中仪式过程又分为9个小节。

(一)仪式的准备

9点35分,孩子的父亲吴天生与其表哥麻有华上山砍仪式需要的木头4根,此木要求是五倍子树,同时摘4把棒棒草。这一工作完成后,需要等孩子的舅舅来了再削打鬼的3根棒棒,仪式中,这些棒棒分别是舅舅、公公、巴岱使用。公公吴天仁开始削竹片,做2个“嘎祝拉”① ①“嘎祝拉”是根据当地方言的音译词汇,其国际音标的标注为“ga214tsu33la22”和编24个小竹篓。完成后,他又接着坐在房门口开始做祭桌上的物品,其中靠近神龛的祭台上是挂纸,而靠近门口的祭台上则是竹篓和1根带叶的竹枝。有人开始剪纸,把剪好的纸挂在“嘎祝拉”上,纸被挂在第1和第3竹片上,有细竹条绕过的地方都要挂纸。有人开始把五倍子树砍成合适高度,大约是竖起来等于房子横梁的高度。同时,开始做粑粑。这时候,父亲的姑妈送来一对绺巾绣片。

12点半左右开始搭建祭堂。祭堂由4根木头支起,每根木头上都会扎着刚才编的小竹篓,并不是平均分配在每根木头上,而是靠近门口的2根木头分别是9个和7个,靠近神台的是5个和3个。舅舅来到后坐在门口削打鬼用的3根棒棒,然后用白布包好。祭堂搭建完成,祭堂里祭台有两处,靠近神龛的是第一祭台,靠近门口的是第二祭台,其摆设与功能都不相同。肉煮好、切好,粑粑做好,另外还加了点豆腐,开始往小竹篓里放。然后有人把仪式需要的东西摆设在相应的位置上,准备工作完成。

(二)仪式的过程

第1节,请巴岱的师傅。② ②据巴岱自己介绍,此处所请的师傅是已经仙逝的师傅。在田野过程中,居住在摆王村的汉巴岱龙江介绍说,已经仙逝的师傅被巴岱供奉在神龛里。巴岱麻天仁头扎红巾,把马鞭的一端用左脚踩住,左手持马鞭的另一端(绑着绺巾片的一端),半蹲于第一祭台前开始念经文,右手握着打卦的卦片打着节奏。孩子的父亲吴天生点燃3柱香,分别在神龛上、第一祭台边、门口外左侧各插1柱。巴岱的助手麻有华也点燃3枝香,分别插于第一祭台上、下和第二祭台上。然后麻有华拿来5个碗摆在第一祭台上,在第一祭台下也放1个碗,一长者上前给碗里倒上酒;第二祭台上也摆上5个碗,倒上酒。这个时候,巴岱麻天仁一直保持着上述姿势念文。据从事了十多年汉巴岱工作的麻强生③ ③麻强生,1964年生,居住在贵州省榕江县计划乡摆王村四组,从事汉巴岱工作十多年。文章中对这个仪式的解释均是麻强生对笔者口述,由笔者进行文字记录完成。解释,在这一部分,主持法事的巴岱先到阴间请他的师傅,及师傅所掌管的阴兵阴将来到祭堂,主要是为了帮助巴岱完成法事。

第2节,清理祭堂。巴岱边念边蹲下把1张草纸放在地上折了一下后即起身保持着上述姿势念文。念了一会后就蹲下对着那张草纸做手势。据汉巴岱麻强生解释,这张纸代表一个很深的洞洞,把杂鬼关进去。手势毕,续把纸对折,再做手势。手势毕,把纸对折成小方片放在地上,巴岱起身拿起马鞭在纸片的上、下、左、右各点一下,然后用马鞭在地上绕纸片划1圈。此动作意为把杂鬼围起来不许他们动。之后巴岱站起来用马鞭对着神龛点一下,续俯下身用马鞭在地上画圈,这次的圈把自己和纸片同时圈在圈内,这样做是遮眼法,让杂鬼无法看见巴岱自己,画毕把马鞭放在第一祭台上,把小纸片压在第一祭台的左侧桌脚下。这期间,巴岱一直小声念文。巴岱面对第一祭台拿起牛角吹响牛角,然后其左手端1碗水,水碗上压着令牌,右手摇着师刀,口中念文不止。其间巴岱把师刀放入左手的水碗中沾上酒,然后甩师刀把水甩在地上。这部分是请围水师傅,即建水库的师傅,甩水是为了把水变成雨淋五方杂鬼,然后五方杂鬼看不见他。此动作连续4次,然后相同的动作,逆时针转1圈,师刀甩了6次。转毕,把师刀扔在地上,把水碗放在第一祭台上,对着水碗做几次手势。巴岱面对第一祭台拿起牛角吹响牛角,然后左手拿起令牌,一下一下的往第一祭台上敲。共敲了6次,边敲边念文。这是在打鬼。敲毕把令牌放在酒碗上,这时候助手麻有华、龙忠明敲锣、敲鼓声响起。

第3节,巴岱装备自己。巴岱拿起祭衣,抱在胸前,右手手指点一下酒碗里的酒,向神龛拜一下,逆时针转1圈;续拜一下,顺时针转1圈;再续拜一下,然后穿上红衣。巴岱穿好红衣,拿着五岳头冠,右手手指点了一下酒碗里的酒,向神龛拜一下,逆时针转1圈;续拜一下,顺时针转1圈;再续拜一下,然后戴上五岳头冠。最后把绺巾披在其左肩上。这期间锣声、鼓声不断。巴岱面对第一祭台吹响牛角,做手势,然后双手叉腰先逆时针转1圈,再顺时针转1圈;续做手势,然后先逆时针转1圈,再顺时针转1圈。面对正门,背向第一祭台,做手势,然后先逆时针转1圈,再顺时针转1圈;共计18次。接着做下车、下马手势,做搬东西的手势。这期间锣声、鼓声不断。这部分巴岱是在装备自己,为自己穿上盔甲。巴岱麻天仁穿好衣服、装备好自己后才可以去请楼公楼婆。

第4节,请楼公楼婆。巴岱面对第一祭台吹响牛角,右手拿铃铛,左手拿牛角,在头顶敲一下,在身后敲一下,然后放在前面,用铃铛敲着牛角念文,期间向其左右手边各摆动一下。接着巴岱转身面向门口,背对第一祭台,续用铃铛敲着牛角念文,向其左右手边各摆动一下后,转身面对第一祭台续用铃铛敲着牛角念文,向其左右手边各摆动一下后,转身面对门口,续用铃铛敲着牛角念文,向其左右手边各摆动一下后,转身面对第一祭台,此动作重复3次后,举起牛角吹响牛角。这期间锣声、鼓声不断。放下牛角,面向第一祭台,右手拿起卦片,边打节奏边念文,念一段蹲下打卦,① ①打卦使用的卦片是两片竹片做成。卦像有3种:一是胜卦,指一阴一阳卦;二是阳卦,指两竹片空心部分均向上仰;三是指阴卦,指两竹片空心部分均向下俯。胜卦止;转身面向门口念文一段,打卦,胜卦止,再转身面向第一祭台续打卦,胜卦止。这部分是请楼公楼婆和五方架桥师傅,其中对着第一祭台方向是请楼公楼婆,面向门口是请五方架桥师傅,因为都需要请3回,所以面对门口念3回,面对神龛念3回。然后打卦是问到没有?胜卦为到。起身放下卦片,拿起牛角吹响牛角。放下牛角,把左肩上的绺巾取下,左手持绺巾,右手持铃铛,双手自后向前摆动,边念文。念文一段,逆时针顺时针各转一圈,然后转身面向门口双手自后向前摆动,边念文。此动作重复6次,其中3次面对第一祭台,3次面对门口。这期间锣声、鼓声不断。这一部分意思是在敬酒,劝鬼喝酒。上劝3,下劝3,共6回。巴岱把绺巾披在左肩上,锣声、鼓声止,他拿起牛角,面对第一祭台,吹响牛角。巴岱把卦片拿在手上,站着念文一段后打卦,胜卦止,此动作重复3次,其中第2次面对门口。然后巴岱蹲下念文一段,打卦一次,胜卦止。续念文,打卦,得3次胜卦止。续念文,打卦,1次阳卦止,另1次得阴卦止。续念文,打卦,得3次胜卦止。续念文,打卦,直到得阴卦止。这部分是问鬼喝够没有?喝够就保佑小孩,打个阳卦合同和阴卦合同。保佑小孩一年无灾难。巴岱站起来,在第一祭台上拿起1碗酒,念文,边念文边向地上倒出一点,然后转身面向门口念文倒一点酒在地上,再转身念文倒一点酒在地上。继续念文,然后把酒喝下,在第一祭台上再捻了一点粑粑,一点肉吃下。巴岱拿起牛角吹响,锣声、鼓声此时响。巴岱左手摇师刀,右手拿马鞭,站着念文。念文一段后开始边念文边用马鞭点地,逆时针转一周,共点地5次。然后把师刀和马鞭放在地上,巴岱从上面走过,把右脚踩在其上,面向左边,边念文边做手势,手势是双手的手指相接,掌心向上,以巴岱身体为中心左右摆动。巴岱做几个手势,然后蹲下用马鞭末端刮手指3下。此动作重复3次。这一部分的第1次是在点兵,第2次是给鬼兵马武器,第3次是让他们架桥到楼公楼婆的居所接楼公楼婆。巴岱吹响牛角,拿起准备好的草纸,在靠近门口的第二祭台上放一些,然后走回第一祭台放下。

第5节,记功德。巴岱烧香1柱,把新绺巾片1对、草纸1叠、绺巾、令牌同时握在手里,念文。这时锣声、鼓声止。巴岱蹲在第一祭台前,念文。后站起,对着第一祭台拜一下,走上前把手上的香插在盛有米的碗里。把令牌放下,把手里的新绺巾片挂在神堂的架上,再把绺巾披在左肩上,面向门口,开始烧草纸。巴岱面向门口吹响牛角,锣声、鼓声起。把牛角握在右手,对着烧燃的草纸做手势比划,念文,重复2次。续吹牛角,把牛角握在右手,对着烧燃的草纸做手势比划,念文,此动作重复2次。在这里,巴岱念文是念给功曹听,让功曹记下,他今天做的法,以后有案可查,同时也是为了不给楼公楼母来翻案,如果他们不承认就可以在功曹这里查案。

第6节,挂网。巴岱转身放下牛角,锣声、鼓声止。他拿起马鞭,面对第一祭台开始念文,边念文边摆弄红衣前摆。相同的动作开始逆时针转圈。转圈毕,放下马鞭。听到吹牛角杂鬼就会来,挂网是为了不给杂鬼进来。

第7节,打“天梁地坳”。① ①指会让孩子不会说话不会走路的鬼。一长者开始往祭台上和下、神堂的竹篓里加粑粑和肉。巴岱面对第一祭台吹响牛角,吹毕放下,吴天生在神堂下方左右两端摆2个酒碗,并添上酒。巴岱左手握着牛角,右手拿着铃铛敲牛角,锣声、鼓声起,面对第一祭台念文。念文一段后向左手边摆动一下后转身面对门口,续用右手持铃铛敲左手的牛角念文。念文一段,向其左右手边各摆动一下,然后转身面向第一祭台,续用右手持铃铛敲左手的牛角念文,念文一段,向其左右手边各摆动一下,念文止,吹牛角,锣声、鼓声止。巴岱放下牛角,拿起卦片,对着第一祭台打卦,胜卦止。转身面对着门口打卦,胜卦止。再转身蹲在第一祭台前,小声念文,边念文边打卦。这一部分是在请鬼兵鬼将来打“天梁地坳”,请3回,所以打了3次卦,打卦是问鬼兵鬼将到了吗?胜卦为到的意思。打卦止,巴岱站起身来,在第一祭台上拿起1碗酒,边念边往地上倒一点。转身面对门口,边念又边往地上倒一点酒。再转身重复前面动作2次,然后喝下这碗酒。往地上倒酒意思是先敬鬼,让鬼先喝,只有鬼吃了人才可以吃,否则会肚子疼。巴岱左手拿着师刀,右手拿着卦片,面向门口蹲下,边摇师刀边念文。念文一段后打卦,得胜卦,续摇师刀念文。巴岱放下卦片和师刀,蹲着向前一步,把神堂前左右两碗酒各往地上倒一点。巴岱再念文,念毕坐在祭堂中央,公公和舅舅分别坐在神堂右边和左边开始吃饭和肉,还喝酒。酒足饭饱后,巴岱问:“饱不饱?”两人答:“饱”,问:“醉不醉?”“醉”。汉巴岱麻强生告诉笔者,这一段是请2个楼仔来吃饭,吃完了帮忙打“天梁地坳”。楼仔指的是楼公楼婆的孩子。巴岱起身面向第一祭台吹响牛角,锣声、鼓声起。巴岱左手摇师刀,右手晃动着祭台下白布包着的木棒棒,念文。逆时针转2周,边转边用右手的木棒棒向下点,转毕,放下木棒棒,拿起牛角吹响,锣声、鼓声止。巴岱走向门口,拿起右边主家的木棒棒,边摇动师刀边晃动木棒棒左右摆动,口中念文,念毕,把木棒棒放回原地。然后巴岱走向左边,拿起左边客家的木棒棒,边摇动师刀边晃动木棒棒左右摆动,口中念文,念毕,把木棒棒放回原地。巴岱走回第一祭台前吹响牛角,续用右手拿起祭台下的木棒棒,上下晃动;左手摇动师刀,口中念文。念毕,放下师刀,把肩上的绺巾拿在左手上,右手还是拿着木棒棒。巴岱走到门口附近,与吴天生、舅舅、公公排成一队。巴岱左手拿着绺巾,右手拿着木棒棒;吴天生背上背着他的孩子,双手捧着第二祭台上盛有米、1个鸡蛋和几个硬币的碗;舅舅右手拿着木棒棒;公公右手拿着木棒棒。4人以巴岱为首,绕着神堂的柱子转动1圈,巴岱口中念文。手拿着木棒棒的人都左右晃动着木棒棒。转完后,巴岱蹲在神堂中,面向门口,吴天生背着孩子,手捧着那个碗站在巴岱身后。公公蹲在右边,舅舅蹲在左边,他们解开身边捆好的杉木条,一根根拿在手上,让巴岱抡起手中的木棒棒把它打断。巴岱边打边说:“打得脱不脱?”公公和舅舅答:“脱”“打得开不开?”“开”,此段动作重复2次。这一段是在仪式中进行打鬼的程序。

第8节,添福加寿。打鬼毕,吴天生和巴岱一起站在第二祭台前,巴岱从吴天生手中的碗里拿起用红绳穿着的硬币,把绳的一端交到吴天生手中,自己持另一端,用师刀在硬币上拨弄,边拨边念文。念文一段,转向绑在第二神台上的竹子,摘上面绑的绿布条,插入吴天生手上的碗中,每插完一枝都会继续用师刀在硬币上拨弄一会,然后再摘再插,直到插满整个碗,整个过程口中一直念文不止。巴岱用右手从吴天生手中拿过碗,对着门口念文,再把碗交还给吴天生,右手拿起剪刀,在红线串着的硬币上摆弄,边摆弄边念文,然后用剪刀把红线剪断,任由硬币掉在地上。吴天生蹲下数硬币的正反面的数量。这一段是在为孩子添福加寿,求神灵保佑孩子多福多寿。巴岱面向门口,拿起木棒棒,把木棒棒上的白布拆开。这期间有一人点燃3柱香,在门口旁的第二祭台,靠近神龛的第一祭台上、下各插1柱香。巴岱把吴天生的孩子的帽子、令牌、印章、卦片、新的1对绺巾绣片、绺巾一起拿在手中,面对第一祭台念文。念文一段后转身面对门口,走近靠近门口的那根“嘎朱拉”,右手把“嘎朱拉”压低,把左手拿着孩子的帽子、令牌、印章、卦片、新的1对绺巾绣片、绺巾一并从“嘎朱拉”上扔向地上。帽子口向上,令牌向上,阳卦和胜卦就代表这个病打得掉。如果不行得重复做这个动作,直到对为止。然后巴岱走过来,拾起地上的绺巾,由左手拿着,右手拾起卦片打卦,胜卦止。

第9节,送神灵。巴岱走回神堂中,左手持绺巾,右手打卦1次,得阴卦止,口中念文。阴卦代表楼仔走了。众人开始拆神堂,把建造神堂的物品一分为二,一份由主家拿出屋外的路上去扔,另一份则由客家的舅舅拿到屋外的路上去扔。规则是主家的公公需要把物品扔在路的下方,舅舅则要把物品扔在路的上方。丢完就意味着鬼没有地方可以坐了。巴岱面对第一祭台,吹响牛角,锣声鼓声起。巴岱拿起铜铃和牛角,在头顶敲一下,身后敲一下。然后右手持铜铃敲左手上的牛角,念文不止。向其左右手边各摆动一下后,巴岱转身面向门口,背对第一祭台,续用铜铃敲着牛角念文,向其左右手边各摆动一下后,转身面对第一祭台。此动作重复3次,其中第2次是面对第一祭台。念文毕,吹响牛角,锣声鼓声止。巴岱放下牛角,拿起卦片,对着第一祭台及门口各打卦一次,胜卦止。这一段是劝鬼上车上马的仪式,胜卦代表已经上车上马。巴岱吹响牛角,锣声鼓声起。把左肩上的绺巾取下,左手持绺巾,右手持铃铛,边自后向前摆动,边念文。面对第一祭台念文一段,逆时针顺时针各转1圈,然后转身面向门口双手自后向前摆动,边念文。此动作重复6次,其中3次面对第一祭台,3次面对门口。这期间锣声、鼓声不断。这一部分意思是劝鬼喝酒。上劝3次,下劝3次,共6回。巴岱把绺巾披在左肩上,锣声、鼓声止,他拿起牛角,面对第一祭台,吹响牛角。巴岱在第一祭台前念文打卦,胜卦止。转身面对门口,念文打卦,胜卦止。再转身面对第一祭台,念文打卦,胜卦止。巴岱蹲下念文一段,打卦一次,胜卦止。续念文,打卦,得3次胜卦止。续念文,打卦,一次阳卦止,另一次得阴卦止。续念文,打卦,得3次胜卦止。续念文,打卦,直到得阴卦止。这一部分是问鬼喝够没有?喝够就保佑小孩,打个阳卦合同和阴卦合同,保佑小孩一年无灾难。巴岱站起来,在第一祭台上拿起一碗酒,念文,边念文边向地上倒出一点,然后转身面向门口念文倒一点酒在地上,再转身念文倒一点酒在地上。继续念文,然后把酒喝下,在第一祭台上再捻了一点粑粑,一点肉吃下。巴岱面对第一祭台做手势。手势毕蹲下打卦,胜卦止。续做手势续打卦,共做3次。接着巴岱扯下第一祭台上的剪纸,在手中撕碎。然后蹲下打卦数次,胜卦止。巴岱打卦止,把第一祭台边的草纸扔出,与刚才在第一祭台上撕下的剪纸由助手麻有华一并烧了。然后麻有华再把第二祭台上的草纸也放到地上烧了。巴岱对着第一祭台吹响牛角,巴岱拿起师刀和牛角,在头顶敲一下,身后敲一下。然后右手持师刀敲左手上的牛角,念文不止。向其左右手边各摆动一下后,巴岱转身面向门口,背对第一祭台,续用师刀敲着牛角念文。重复3次,即面对着第一祭台念文3次,对着门口念文3次。巴岱念文结束并蹲下打卦,胜卦止。巴岱拿起师刀、令牌、马鞭、牛角、印章、卦片面对着门口蹲下。巴岱把印章立起,再把师刀插在地上立起,把令牌和马鞭架在师刀上,左手拿着牛角,右手拿着卦片开始念文。念文一段开始做手势。手势毕,巴岱吹响牛角。续做3次后,把牛角架在师刀上,开始打卦。打卦毕,做手势,直至仪式结束。

三、仪式中法器的象征符号意义

依据《简明牛津词典》,“象征符号”是指某物,它通过与另一些事物有类似的品质或在事实或思维上有联系,被人们普遍认作另一些事物理所当然的典型或代表物体,或使人们联想起另一些事物。人类学家特纳认为,象征符号是仪式中保留着仪式行为独特属性的最小单元,它也是仪式语境中的独特结构的基本单元[4]19。在祭楼公楼婆这个仪式中,汉巴岱主要使用的法器有牛角、卦片、绺巾,这些象征符号贯穿着整个过程,下面笔者根据这个仪式语境对以下几个最小单元进行分析。

1.牛角。我们在仪式的描述中可以看到,汉巴岱在每一节的仪式中都要吹响牛角。牛角在这里已经不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牛角的意义。在仪式中,牛角是号角,据此次主持仪式的汉巴岱的师傅吴荣珍① ①吴荣珍,1931年生。现居住在贵州省榕江县计划乡摆王村6组。他是此次仪式的主家,同时也是仪式主持者的师傅。介绍,牛角在仪式中代表的是号角,吹响号角可以指挥阴兵阴将。第一次吹响牛角就在仪式过程中的第7节请鬼兵鬼将来打“天梁地坳”。笔者认为,此处的邀请即是召集的意思,当然这里召集并非是对所有的鬼,而是针对阴间里的善鬼,即当地村民口中的“好鬼”。凌纯生、芮逸夫在《湘西苗族调查报告》中写道,苗人神鬼不分,凡是在他们神圣领域之中,而认为有超自然能力的:无论是魔鬼、祖灵或神祇都称之为“鬼”……苗人虽神鬼不分,但信鬼有善恶之别[6]。吹牛角杂鬼也会来,第6节中的挂网就是为了不给杂鬼来。汉巴岱吹响号角实际就是在召集善鬼。当地人所说的杂鬼指的是恶鬼,即在滋扰着人们正常生活的鬼,做困扰仪式就是为了驱赶这些恶鬼。

2.卦片。卦片由两个竹片制成。在仪式过程中,使用卦片打卦这一动作分别在第4节、第7节、第9节中出现,其中第4节与第9节是相对应的,前一节是请鬼神,后一节是送鬼神。卦片在这个仪式的场景中,不再是竹片这个意义,而是象征着鬼神的意愿,主要代表三个方面的意思:首先,卦像代表到来的意思。在第4节请神的时候,需要知道神到了没有就要打卦,当卦像为胜卦时,表示神已经来到。在第7节中,请鬼兵鬼将去打“天梁地坳”时,也是通过打卦来了解鬼兵鬼将是否已经到来。其次,卦像代表离开的意思,是与前相对应的。在第9节送鬼神时,卦像代表鬼神已经离开祭堂的意思。第三,卦像代表足够的意思。仪式第4节和第9节都分别打卦问鬼神喝酒喝够了吗?通过卦像来表示已经喝足够了的意思。第四,卦像表示同意订立契约的意思。在第4节和第9节都有这一环节,与鬼神订立阳卦合同和阴卦合同,当卦像为阳卦时表示同意订立阳卦合同,反之亦然。

3.绺巾。绺巾是汉巴岱的法器之一,立坛的时候由24或36条绣花布巾联缀而成,长约40厘米,上端宽3厘米,下端宽7厘米,由一根长30余厘米的木棒穿上作柄。笔者在摆王村走访汉巴岱时了解到,汉巴岱在立坛之后为主家做以下仪式的时候主家会送上一对:架桥仪式,包括架水桥、架地桥、架天桥;还愿仪式,包括还子愿和还财愿;祭楼公楼婆仪式。因此摆王村资深的汉巴岱的绺巾绣片数量远超过24或36片。在此次仪式的准备中,孩子的姑奶送来了一对绺巾绣片。麻天生使用的绺巾不仅有原来的,还有一对新送来给巴岱的绺巾绣片。绺巾从巴岱开始装备时就一直使用,归纳起来共有3种情况。一是把绺巾披在汉巴岱的肩上,起到装饰的作用;二是汉巴岱用左手把持绺巾,手臂自后向前摆动,这一种情况主要出现在仪式过程的第4节和第9节中。麻强生说绺巾在此是劝酒的意思,即劝鬼神喝酒。在笔者的田野访谈过程中,有一些巴岱持有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绺巾在劝鬼神喝酒的时候还有取悦鬼神的意思,汉巴岱手持绺巾舞动是在跳舞给鬼神看,让他们可以一边喝酒一边欣赏舞蹈;三是新的绺巾绣片在仪式中单独出现,被汉巴岱拿在手里念文,然后把它挂在祭堂的架上。绺巾绣片在仪式中还起到一个证物的作用,让功曹记下当天的法事,以备往后查验。

四、仪式过程的象征与世俗社会的投射

以上所谈的仪式中的法器象征意义,都是在这个仪式的语境下才具有的象征意义。然而让我们无法忽视的是,仪式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象征,仪式的象征通过表演这一具有客观性的形式表现出来。依据一般的看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仪式(狭义的)一直被作为宗教的一个社会实践和行为来看待[7]。仪式的过程提供给我们一个独立的叙事内容,在这个内容里承载着世俗社会的投射。

首先,仪式中的集体互助。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写道:在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每个人可以在其土地上自食其力的生活时,只在偶然的和临时的非常状态中才感觉到伙伴的需要[8]29。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8]24。祭楼公楼婆的仪式中,主家的孩子受到阴魂的困扰,在这个时候,这个家庭处于一个非常状态之中,举办这个仪式并不是单个家庭可以完成的,需要集体的帮助,这个临时的互助机构不仅亲属关系,还有地缘关系。在仪式的准备部分我们可以看到,来帮助办理和参与这个仪式的人除了主事家庭外,有孩子父亲的表哥麻有华,公公吴天仁,父亲的姑妈,孩子的舅舅;在仪式过程中,有汉巴岱麻天仁,还有参与仪式的众村民。这种世俗社会中的集体互助情感在仪式过程中得到了表现。在仪式一开始,汉巴岱请求其已经仙逝的师傅的帮助,向他借用所管辖的阴兵阴将;第2节,汉巴岱请了“围水师傅”;第4节是请楼公楼婆神,期间还穿插请了“五方架桥师傅”;第5节请功曹记案;第7节请楼仔,并且为了打“天梁地坳”,邀请了众鬼神的帮助,并不是巴岱自己单独完成的,这就充分体现了一种集体互助的精神。在这个仪式里,仪式的发生把个体的人聚集起来,仪式的过程加强了集体互助的观念。

其次,仪式中的交换与契约。马塞尔·莫斯指出两种契约与交换关系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神之间的契约与交换[9]26。在这个仪式中,人与人的交换体现在仪式准备时,主家父亲的姑妈赠送了一对绺巾绺片给仪式的主持人汉巴岱麻天仁,麻天仁收下这份礼物便与主家达成了一个契约关系,即他需要给主家主持这场法事。这种世俗社会中人与人的交换与契约在仪式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人与神的交换与契约。莫斯认为,最早的契约出现在人与神灵之间,因为人们相信神灵是世界上的财富的所有者。……向神购买对他的所有物的处置权[9]2728。在仪式过程中,第一次的交换与契约出现在汉巴岱麻天仁与其已经仙逝的师傅之间.他们所要达成的契约是麻天仁把香和酒作为礼物献给已仙逝的师傅,师傅收下这些礼物,那么麻天仁便可在这个仪式进行过程中享有对师傅所掌管的阴兵阴将的控制权。第二次的交换与契约出现在麻天仁为楼公楼婆神的献礼,即敬献酒、肉、粑粑和草纸,此后,楼公楼婆便与汉巴岱形成了契约关系。作为交换,楼公楼婆的儿子楼仔为汉巴岱打“天梁地坳”。第三次交换与契约是在汉巴岱与功曹之间达成。香和草纸作为礼物被赠送给功曹,他们之间便达成一份契约,即功曹为汉巴岱记下这一仪式的功德。可见,不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人与神之间的交换与契约体现了“所有的礼物都不是无缘无故的,不是真正无关利益的……还在于维持一种有利可图的”[9]168。

五、结语

苗族的宗教仪式形色丰富,旨意多端。祭楼公楼婆仪式作为一个困扰仪式,是苗族人在生活中面临着危机并需要化解时一种应对困难的手段。从这个田野调查个案得到一点启示:民间信仰仪式是民俗文化发展的固有基石和根源,它是历代民众创造和积累下来的文化财富,值得从人类学的视角去审视和研究它。

参考文献:

[1] 菲奥纳·鲍伊.宗教人类学导论[M].金 泽,何其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76.

[2]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19-425.

[3] 布赖恩·莫里斯.宗教人类学[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336.

[4] 维克多·特纳.象征之林[M].赵玉燕,欧阳敏,徐洪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9.

[5] 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增订本)[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435.

[6] 凌纯生,芮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88-89.

[7] 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54.

第5篇:天使在身边作文范文

关键词:唐诗;阳关;玉门关

唐代为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富庶、军事强硬、文化繁荣、疆域辽阔、对外交往频繁。强盛的国力、文化的兼容并蓄形成了气势雄浑、大气磅礴、神采飞扬、境界宏阔、意象丰富的唐诗。

唐代西北边疆有许多著名的关隘,其中阳关、玉门关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军事、政治、外交作用,在西北关隘中占据重要地位。自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始,阳关与玉门关即成为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门户,因而在唐人心中拥有独特地位,成为唐代边塞诗的典型意象。

本文选取西北边疆一南一北扼守丝绸之路的两个重要关隘――阳关、玉门关,并对其典型意象和独特的人文价值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探讨其在唐代文人心中的地位及其所蕴含的情感内涵。通过对诗歌的解读,亦可观其在历史、地理、军事、边地民俗风光、对外交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阳关、玉门关的历史沿革

阳关、玉门关的设置始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列四郡、据两关”即阳关、玉门关。《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玉门关,汉武帝时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或谓小方盘城。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戈壁滩上。与西南的阳关,同为中西交通门户。……出玉门关为北道,出阳关为南道。……宋以后,中西陆路交通逐渐衰落,关遂废圮。”[1]“阳关,西汉置,即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南南湖镇破城子。”[2]两关为汉王朝设在河西走廊西部的重要关隘,阳关为丝绸之路南道关卡,玉门关为北道关卡,当时内地与西域交通莫不取道两关,因而成为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的咽喉之地,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军事、文化、外交作用。

二、唐诗中的阳关、玉门关分析

阳关、玉门关距中原悬远,因而成为荒寒、绝域的象征。在唐人心中,出阳关则无故人,入玉门则进中原。在唐诗中,阳关、玉门关已不再单纯作为军事关卡存在,而成为特定的边塞意象,蕴含着唐人独特的人文情怀。

在全唐诗中,提及阳关的诗作有46首,提及玉门关的诗作达127首。这些诗作大多与边关战争、边地苦寒、域外风情风貌以及建功立业、征人思归、民族融合等内容密切相关。阳关、玉门关不仅在地理位置、军事作用、对外交往中有着紧密的联系,诗作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均有仅出一笔,便意蕴丰富的表达效果。随着相关诗作的传颂,其“典型”意象及象征意义逐渐树立起来。

(一)浓重的汉家情结

唐代为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气势恢宏的时代环境激发了唐人强烈的自信心及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唐边塞诗人汉代情结浓重,崇汉代军事之神威,羡汉家英雄之英武。汉朝为我国封建历史上第一个鼎盛时期,经过文景之治,汉代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唐人朝气蓬勃,具有强烈的进取心,溯源历史,汉之盛世威武与唐人精神风貌不谋而合。汉有匈奴之侵扰,唐有突厥、吐蕃之威胁。共同的边疆形势亦为唐人汉家情结浓重的原因之一。汉代突击匈奴,涌现出大批战斗英雄,如卫青、霍去病、窦固、窦宪等人。唐代文人渴望建功立业,因而对这些汉家战斗英雄情有独钟。唐人尤其崇尚班超,立志学习其投笔从戎,归身军旅,以实现建功封侯,报国立业的雄心壮志。

《后汉书》班梁列传有言:“(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班超出入西域二十二年,“得远夷之和,同异俗之心”,封为定远侯,邑千户,可谓功成名就。然“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亦上书发出“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的请求。可见玉门关自汉以来,就不仅仅是内地通西域的边关要塞,而成为人们心中家乡与域外的界限。在唐诗中,有大量诗篇引用班超“生入玉门关”的典故,借汉家英雄之事,以抒一己之怀。既是诗人报国立业的象征,亦表达了边塞军旅征人渴望荣归故土之追求。如胡曾《咏史诗・玉门关》:

西戎不敢过天山,定远功成白马闲。

半夜帐中停烛坐,唯思生入玉门关。

超为实现大丈夫建功立业的理想,投身西域二十余年。虽终获成功,然中国历来君臣观念深重,乡土情结浓烈。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终以为统治者赏识,封侯荣归故里为个人价值之实现。年老的班超久在绝域,虽功成名就,然对中原之思念却成为其最后寄托。由于玉门关距中原距离遥远,自古在人们心中,出玉门则代表出国门。因而“生入玉门关”不仅体现唐人深厚的汉代情结,同时亦继承班超建功立业、思归故里之情感,融入复杂而悲壮的感情基调。

唐边塞诗中,玉门关已成为绝域、苦寒、悬远的代名词。“生入玉门关”做为其特殊的文化符号,既可表达报国之坚定,亦可抒苦闷、哀怨之辞。

(二)阳关送别

唐王朝国力强盛,对外交往空前频繁。阳关作为内地通往西域的南路关口,唐人或出使、或游历、或经商,多经此而行。出阳关则入茫茫戈壁、荒寒大漠,将要面对不同的地域风貌、风俗民情。对于出离阳关之人,域外代表着功成名就、为国建功,也代表着陌生、孤独、荒凉、凄楚与艰辛;对于送别之人而言,友人出阳关则亦如出国门,从此也许再无相见之日。古人十分重视送别,阳关作为内地通往西域的关口,成为送别诗的典型意象。自王维七绝《送元二使安西》始,阳关正式作为“送别”的代名词而存在: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该诗创作年代应在安史之乱前,为王维送别友人赴西北边疆而作。朝雨如丝,杨柳依依,风光如诗如画,让人留恋,不忍却要面对离别。酒过三巡,友人不得不出发,“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道出诗人对友人强烈而真挚的情感。再吃一杯酒,西出阳关也许就再难相见!饱含眷恋、担忧、关切与一路珍重的祝福。“本篇谱入乐府,当做送别曲,并把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复叠唱,称《阳关三叠》,又称《渭城曲》。”[3]其后,唐代众多文人都在其诗作中化用该诗。如白居易《答苏六》:“更无别计相宽慰,故遣阳关劝一杯。”李商隐《饮席戏赠同舍》:“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谭用之《江馆秋夕》:“谁人更唱阳关曲,牢落烟霞梦不成。”以及张祜《听歌二首》“不堪昨夜先垂泪,西去阳关第一声。”阳关及阳关曲遂成送别之辞。

(三) 报国壮志

唐代为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强大的国力激发了唐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形成了唐人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自唐建立之初起,边战就未停歇。北有突厥,西有吐蕃,东北有契丹,它们与唐王朝时战时和。唐代统治者重视军功,整个社会形成崇文尚武的时代精神。唐代文人渴望求取功名,多寄希望于出塞远征,“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成为当时文人的普遍理想。因而靖除边患,建功塞上,立志报国的边塞诗成为唐诗中最为慷慨雄壮,气势宏大,恢弘豪迈,纵横跌宕的部分。如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

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该诗为送别诗。诗人鼓励友人刘司直赴边建功,同时亦表达了自身渴望建功立业,使国家强盛的壮志豪情。前四句,诗人点明友人赴边所行之路路途遥远、环境恶劣,只有一望无际的大漠、沙尘,偶尔天上飞过几只大雁,长路漫漫,却难以见到行人。“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借历史典故颂扬当年汉使不畏艰辛,打通中原与西域的道路,将西域物产、文化带到中原,借此勉励友人建功立业。尾联“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明确点出诗人渴望国家强盛,不必以和亲的软弱手段谋求和平的愿望,是对友人成就宏图大业的希冀,同时也寄寓了诗人自身想要远赴边疆、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

(四)边战之苦

在唐边塞诗中,展现将士戍边之苦,征战之艰的作品亦不在少数。连年征战,边地的荒凉,离家的苦闷,生死不卜的命运带给戍边战士的是不满、苦闷与悲愤。李颀《古从军行》以流畅奔放,慷慨悲凉的语调展现了征戍生活的悲苦:

白日登山望烽火,昏黄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砂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此诗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年间,表现了边塞征戍生活的单调艰辛。此诗采乐府旧题,以古喻今,借汉讽唐。该诗前四句虚实结合,展现了戍边将士紧张而单调的生活。首联采用互文的修辞方式写出将士们日日夜夜观测敌情,饮马交河,随时做好战斗准备的紧张情形。在茫茫大漠之中,与将士为伴的,除去狂沙乱舞,就只有打更的刁斗。第四句中的公主为细君公主,汉武帝时,以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嫁与乌孙国王昆莫,担心其在漫漫路途中烦闷,因而弹琵琶以娱乐。当年细君公主出塞犹赖琵琶以抒幽怨之情,将士之怨情又何以诉说?诗文以用典的方式突出边地生活的单调艰辛。万里戈壁天苍茫,气候异常恶劣,人烟难觅,有苦难言。大雁哀鸣,连胡人听之都惨然,莫说中原将士。诗句情景交融,边塞风貌尽显。诗歌借汉讽唐,暗刺统治者一意孤行,穷兵黩武,同时写出战士有家不能归,只得在边地死战的悲苦命运。将士出生入死,换来的只是葡萄进贡朝廷,供以好大喜功的统治者享乐而用。葡萄乃西域之物,将士死伤无数换来统治者的优越生活,该句虽讽刺之味浓重,亦展现了西域与中原的物质、文化交流。遮玉门,则将士不得入,可见玉门关作为交通要道及内地通西域关口的重大军事作用。

(五)思乡、闺怨

唐代战事频繁,兵役繁重,防御线长,许多战士甚至被强留以至久戍不归。长久而繁重的兵役使得家人远别,夫妻分离,思乡、闺怨诗因而成为唐边塞诗中感情最为真挚、浓烈的部分。北走玉门、西出阳关,“出塞独离群”,意味着离家塞外,远别亲友,踏上孤独的旅程。崔《折杨柳》:

二月风光半, 三边戍不还。

年华妾自惜, 杨柳为君攀。

落絮缘衫袖, 垂条拂髻拨。

那堪音信断, 流涕望阳关。

该诗是一首典型的男性代言体闺怨诗,作者模仿女子口吻,写出丈夫出征已久,一去阳关之外,便音信难通的现实。诗人以女性之口吻诉衷肠,实则写身在阳关之外的男子,盼望着能将域外的消息送至亲友,奈何关山路远,音书难托的悲哀。

阳关诗中,闺怨诗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刘氏云《有所思》为阳关闺怨诗中极为著名的女性自言体闺怨诗:朝亦有所思, 暮亦有所思。登楼望君处, 霭霭浮云飞。浮云遮却阳关道, 向晚谁知妾怀抱。玉井苍苔春院深, 桐花落地无人扫。

妇人无时不刻思念着远在阳关之外的丈夫,登高远望,无奈山高路远,浮云遮望眼。井边已生青苔,可见丈夫离家之久。梧桐花落满地,也懒打扫,妇人之愁思尽收眼底。“相忆不可见”,中原内土的人们思念边关亲友,而阳关,成为“阻隔”他们思念的屏障。在此,阳关已非实指,而成为“绝域”、“思念”的代名词。

(六)边地风光

唐边塞诗境界宏阔,瑰丽奇伟,无不体现塞外独特的风物、风光,以及内地与西域广泛的物质文化交流。其中,岑参诗即为典型代表。岑参三十五岁跨马西出长安,到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任职。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再度出塞,至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任节度判官。两次出塞经历,让岑参得以写出大量传诵千古的边塞诗,如优钵罗花歌:白山南,赤山北。其间有花人不识,绿茎碧叶好颜色。叶六瓣,花九房。夜掩朝开多异香,何不生彼中国兮生西方。移根在庭,媚我公堂。耻与众草之为伍,何亭亭而独芳。何不为人之所赏兮,深山穷谷委严霜。吾窃悲阳关道路长,曾不得献于君王。

“优钵罗花,梵语音译,义为青莲。花瓣长而广,青白分明,佛书中多用以比喻人眼目。”[4]该诗序提到“天宝景申岁,参忝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领伊西北庭度支副使”,可知该诗作于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时岑参尚在北庭。白山指天山,赤山指火山,意为在天山之南、火山之北生长着美丽而有异香,却不为人所识的奇花异草,可惜这样奇美的花却生在荒寒的西域,没能长于人杰地灵的中原大地。将其移至官署之中,以涤尽污秽之气。该花婷婷独立,不与众花草为伍,淡定自若,不同流合污。这样高洁清雅的花,若献于君王,必定可以为一室增辉。只叹山高水长,阳关路远,无法送达君王的身边。该诗选取了西域独有的天山雪莲作为吟咏的对象,暗寓兴寄,以此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渴望君王慧眼识才。

王维诗《送刘司直赴安西》中“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一句则写出了西域与中原广泛的物质文化交流。(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提到:“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5]苜蓿、天马、葡萄原产于西域,当年汉武帝派李广利征伐大宛取名马,马喜吃苜蓿,苜蓿与葡萄种遂同西域使节进入中原。

综上所述,阳关、玉门关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军事作用,对外交往价值而成为唐边塞诗的典型意象,其诗作与报国壮志、边战之苦、思想闺怨以及边地风光风貌紧密相连。然而玉门关与阳关又因其不同的历史背景,发展变化在诗作中展现不同的风貌:阳关诗多与送别、闺怨相关,诗风哀婉、瑰奇、壮丽;玉门则多与报国、边战相关,诗风大气、悲壮、苍凉。

三、结语

阳关、玉门关作为扼守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从设立之初起即成为军事意义上的共同体。文学其本身虽艺术性多于写实性,然唐诗乃唐人亲历亲为所作,为唐人写唐事,能够更为鲜明、生动、直接、真实的展现唐时社会风范以及唐人心理。从诗歌入手,将“两关”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分析“两关”体现出的共同的文学意蕴内涵,塑造出“二关”在唐诗中较为完整的地方文化印象。也能从另一层面为研究“两关”的历史、政治、地理、军事、边防以及北部边地历史、地理、风俗、风情等方面提供宝贵的材料。阳关、玉门关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称, 而包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容。

注释:

[1]戴均良,等.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7,638页

[2]戴均良,等.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7,1338页

[3]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113页

[4]阮堂明,李新.高适――岑参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1,241页

[5][汉]司马迁.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0.7,7301页

参考文献:

[1]戴均良,等.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5.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

[3]阮堂明,李新.高适――岑参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1

[4][汉]司马迁.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0.7

[5]高建新.唐诗中的“金河”[J].内蒙古大学学报,2010,(5).

第6篇:天使在身边作文范文

为了进一步推动“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天津市文明办、市教委、市慈善协会经研究后决定,2015年开展“慈善文化进百校”暨我讲身边慈善故事活动。通过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讲慈善故事征文比赛和表彰活动,进一步推动慈善文化的传播。活动内容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四种全会和市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宗旨,以慈善文化教育为切入点,通过在中小学生中开展讲慈善故事的活动,教育学生孝亲、尊师、知礼、助人,培养学生向善品性和感恩之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成长为社会栋梁之才,为实现伟大中国梦,积蓄更多正能量。

二、活动名称

“慈善文化进百校”暨我讲身边慈善故事。

三、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天津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天津市慈善协会。

办公室:各区县文明办、各区县教育局(指定一名同志负责联络),天津市慈善协会(市慈善协会宣传部负责具体工作)。

四、活动内容

市慈善协会通过向社会募集善款购买《慈善读本》,捐赠给全市16个区县,163所中小学(每个区县5所小学、5所中学;滨海新区7所小学、6所中学),并携手原天津广播电台高级编辑、记者、主持人孙家才,无偿为中小学生讲慈善故事,培训慈善故事骨干。

(一)“慈善文化进百校”暨我讲身边慈善故事启动仪式;

(二)原天津广播电台高级编辑、记者、主持人孙家才到学校讲慈善、趣味故事,为学生做示范(每个区县选一所学校);

(三)慈善故事征文评选;

(四)慈善故事成果展示表彰。

五、慈善故事素材

以《慈善读本》和公开发行的反映中、外,古代和现代以及身边的慈善故事为基本素材。

六、参加范围

第一批、第二批37所“慈善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2015年开展“慈善文化进百校”暨我讲身边慈善故事活动的163所中小学,共计200所学校。

七、时间安排

2015年6月至9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5年6月至8月)

1.6月15日之前,各区县教育局确定本区10所学校(5所小学,5所中学)参加“慈善文化进百校”暨我讲身边慈善故事活动,并将学校名单报送市慈善协会。(电话:23413768;联系人:曹建华 常勇;电子邮箱:)

2.6月下旬召开2015年“慈善文化进百校”暨我讲身边慈善故事启动仪式。

3.参加活动的中小学,由区县教育局组织学校开展,“我讲身边慈善故事”活动。

4.孙家才到各区县推荐的16所学校讲授“怎样讲故事”,为活动培训骨干,并亲自为师生讲慈善故事和趣味故事。

5.学校结合德育教育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我讲慈善故事”比赛活动,并将优秀的故事版本推荐到“慈善文化进百校”暨我讲慈善故事活动办公室。

第二阶段(2015年9月上旬)

“慈善文化进百校”优秀慈善故事评选。

奖级设置:

小学组: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5名。

中学组: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5名。

由市文明办、市教委、市慈善协会有关人员组成评审组,进行评定。

第三阶段(2015年9月下旬)

举办优秀慈善故事演讲、表彰会并以资鼓励;部分获奖作品将在国内外发行的《慈善》杂志、《人民网―天津慈善新闻网》《天津慈善网》刊登发表。

八、活动要求

1.认识意义,加强领导。在中小学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把慈善理念融入教育体系之中,对于探索青少年慈善教育内容、方法和途径,推动青少年道德教育,促进青少年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各区县要充分认识在学生中开展慈善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切实抓好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种子工程。

第7篇:天使在身边作文范文

关键词 玛格丽特・劳伦斯 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 爱与属感需求 文化身份与社会身份

中图分类号:I711 文献标识码:A

玛格丽特・劳伦斯(1926―1987),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加拿大文学复兴时期举足轻重的作家之一,在她的马纳瓦卡系列小说中,《潜水鸟》是其中的优秀代表,讲述了玛纳瓦卡镇上托纳尔家族一位女性人物皮格特的悲惨命运。对于《潜水鸟》的研究,专家学者们更多是从小说的象征主义、艺术手法、叙事特点和主人公性格解析等方面进行解析,虽然对小说中反映的文化边缘人的探讨也被提及,但是都不够全面。劳伦斯1926年出生于加拿大曼尼托巴德草原小镇尼帕瓦,而她之后虚构出来的马纳瓦卡小说都是以这个小镇为原型的马纳瓦卡小镇为创作素材。作为苏格兰―爱尔兰后裔的她,从小就失去双亲,后被姨妈收养。劳伦斯小小年龄便展露写作的天赋,中学时期就有作品于校报报端。她十八岁离开故乡尼帕瓦到温尼伯格大学主修英语,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1950年随丈夫约翰去非洲生活了,回国后又移居英国。她的马纳瓦卡系列前四部都是在那里起草并完成的,直到1973年她才回到故乡,在那里完成了其大结局《占卜者》。毫无疑问,劳伦斯也意识到了要想和这些土著人交流、彼此了解,如果不先去了解他们的文化和历史,任何努力都将只是徒劳。正是这次非洲之行使她坚信:不同族裔的人群尽管他们所固守各自不同的传统民族文化,他们同样是可以通过彼此包容和尊重而共存的。显然,就在此时,劳伦斯的多元文化思想业已形成,而正是这种思想萦绕在了她之后创作的每一部马纳瓦卡小说中,成为其主题。在劳伦斯创作马纳瓦卡五部曲的十年里,也就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加拿大正掀起了一股民族解放运动的热潮。在这种氛围下,不少加拿大作家决定用自己的作品来支持多元文化,鼓励各族人民去探寻自己的文化和历史传统。玛格丽特・劳伦斯便是其中之一。在她的马纳瓦卡系列小说里,这一主题在浑然不觉中清晰而准确地加以展示。

文化身份(CulturalIdentity)又译作文化认同,是特定文化主体对自己文化归属和文化本质特征的确认。该命题“主要诉诸文学和文化研究中的民族本质特征和带有民族印记的文化本质特征”。例如,对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相互渗透的跨文化语境下的文学研究,要分析具有某个民族文化背景的人在与异质文化碰撞和遭遇时如何维系或建构自己的文化身份。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下,“国家(或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变得空前频繁,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互动与杂交成为当今世界文化的基本特色,每个民族、每一个个体都会面临文化认同的危机。于是,寻找国家(民族或个体)的文化身份、重建文化认同成了一个无法避开的话题,而文化身份认同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也具有了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尝试运用文化身份认同的研究方法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潜水鸟》中的女主人公皮格特进行分析,探讨处于主流社会边缘的少数族裔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该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和持续的回顾性叙述视角,通过一个白人女孩婉妮莎来讲述主人翁皮格特悲剧的一生。小说由对潜水鸟和主人公命运的交替叙述构成,潜水鸟是故事的暗线,主人公皮格特是明线。而且,两条叙述线索之间的切换十分自然,符合逻辑。玛格丽特・劳伦斯运用明暗交错的现代主义叙事技巧成功地描写了主人公面临的边缘生存问题,反映了边缘文化难与主流文化融合的现实。

皮格特面临的首个困境是生理需求的匮乏。梅蒂斯人的生计全靠外出打零工或者在铁路上当养路工来维持,否则他们一家就只能靠吃救济粮度日。皮格特的父亲老儒勒和她的哥哥拉扎鲁经常酗酒闹事,骑警队时常将他们抓起来关进铁牢里。家族穷困潦倒的边缘化生存境况注定了皮格特个人的生存困境。皮格特的母亲几年前就离家出走了,所有的家务活都是她来干。“她要为父亲和哥哥烧火做饭,只要她在家,他们就什么活也不干”。家里的男人们从不顾及皮格特患有疾病,因此只要在家里,她的病就永远好不了。可见,皮格特生活在冷漠、缺乏爱的家庭环境中。有时候皮格特家族的男人们还会在街上酗酒闹事,男孩子们也得想办法赚钱补贴家用,在夏天男孩子们提着一桶被碰撞得伤痕累累的野草莓,挨家挨户地敲开镇上那些砖砌房屋的门叫卖。只要能卖得25分钱,他们便夺过硬币,赶紧跑开,生怕顾客反悔;而女人和女孩们则管理家务,例如只要皮格特在家,就要照顾全家人,尽管她还是个孩子又有病,可见,梅蒂斯人这一被排除在主流社会之外的少数族裔的谋生方式在现代社会中的是何等的艰难。

皮格特面临的下个困境是安全感的缺失。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家人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亲近,最爱自己的人。但是对皮格特来说却不是这样,年幼的皮格特从未得到家人的一点点关爱。母亲因无法忍受贫穷艰苦的生活离家出走以后,她就包揽了家里的所有家务活,即使她患有严重的骨结核病。这使得她根本没有机会好好养病,因此病情也在一直恶化。作为一个孩子,她承受了所有的艰辛。人们的冷漠态度教会了皮格特用冷漠来回敬和对抗周围的一切。这也是她为什么不愿对他人敞开心扉的原因。

其次梅帝斯人文化社会身份的模糊对皮格特的成长来讲是灾难。皮格特一家是加拿大的梅帝斯人,即法国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种族。自从加拿大联邦政府成立以后,政府一直推行同化与镇压相结合的民族政策,因而梅帝斯人的自治权利遭到了压制和否认,他们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生活更加贫困潦倒,他们随时处于崩溃的边缘。特殊的身份使梅帝斯人无法在白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立足,他们不仅无力融入主流社会,而且还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文化,最终沦为文化边缘人。坦纳瑞一家彼此之间讲的是一种土话,既不像克里印第安语,也不像法语。他们说的英语字不成句,还尽是些低级下流的粗话,在当地人眼中他们简直就是四不像。这是一种失语状态,它是文化边缘化的集中体现。一个民族是否得到认同就是要看他是否拥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因为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积淀的产物,也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失去自身语言的民族就等于失去了自己的文化,而没有文化特征的民族最终也会作为一个整体而消失。

最终皮格特对爱与归属感到绝望而引发了最终的悲剧。皮格特成长在非常恶劣的边缘环境中,卑微的社会地位和贫穷落魄的生活使她形成了一种自卑的心理。但是,由于受过一点正规的教育,并置身于白人社会,她对白人社会充满了极其的向往并渴望融入进去。在她追逐这一梦想的过程中,她经历了无数的坎坷以至于她不敢去相信任何人。因此,她学着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对一切自己关心的事都摆出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就像潜水鸟只在夜间放声歌唱一样。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人在其健康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不同层次的基本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归属感和认同感是非常重要的。基于人体对归属感的强烈欲望,归属需求可以完全战胜生理和安全需求。当这些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我们极易变得焦躁、不安和沮丧。作为生活在边缘环境的个体,心理上最需要的是一种归属感。对皮格特来说也不例外。她天真地认为只要嫁给白人就可以成功地融入白人主流社会,就可以获得归属和认同。在钻石湖一别后的四年,婉妮莎发现皮格特变化巨大,以前,她的面孔十分呆板,毫无表情,而现在却带有几分狂欢的活力。一条紧身裙和一件桔黄色毛衣将她那柔软、苗条的身材衬托得恰到好处,令人羡慕。她主动与婉妮莎打招呼,并向她炫耀过去四年里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所有事以及她即将与白人结婚的喜事。实际上,她根本就不知道归属感并不仅仅属于物质层面,更是精神层次的。她的这些举动只是她掩盖自卑心理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但不能帮助她改变现实生活处境,反而使像婉妮莎一样的人对她心生厌恶之情,使她最终离白人社会越来越远并最终遗失了自我。婚后,她发现在这场婚姻并没有给她带来预想的幸福、尊严和归属感,梦想与现实的差距使她失去了斗志。只是这次她身边多了两个孩子。对现实的无可奈何使她开始自暴自弃,用酒精来麻痹自己,就像飞蛾扑火,她走向了自我毁灭,最终在一场大火中结束了自己和两个小孩的生命。这场大火平息了她所有的欲望、悲伤和希望。玛格丽特・劳伦斯通过讲述印第安女孩皮格特的悲惨故事,展现她对族裔女性的特别关注以及她对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热望。事实上,本短篇小说的篇名《潜水鸟》象征着处于社会边缘地位的皮格特以及她所代表的少数族裔人群。劳伦斯是以鸟喻人,以潜水鸟的生存困境昭示族裔人群在主流人群中被边缘化的生存困境,以潜水鸟最终从栖息地钻石湖消亡的事实类比皮格特和她的族群最终从白人主流社会消失的事实。正如小说结尾所写:“我不知道那些鸟儿究竟遭到了何种命运。也许它们去一个遥远的地方找到了栖身之地,也许它们找不到这样的地方,于是把生死也不再放在心上,就这样自生自灭了……现在我倒觉得,只有皮格特才以一种无意识的、别人完全不理解的方式,真正听懂了潜水鸟的叫声。”皮格特和潜水鸟之间的类比赋予了皮格特深刻的象征意义:作为无数潜水鸟中的一只,皮格特已不仅是一个生命个体,她象征着一个边缘化的族群。她的悲惨命运象征着一个边缘族群的悲惨命运。

在当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大文化也逐步趋同于全球化,其所造成的文化同质化以及民族文化的消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就使处于主流文化之外的边缘人越来越多,他们所面临的困境显得非常突出,这就使对于文化边缘人的生存困境进行探讨的意义变得深远。本文意在唤醒读者对边缘化了的现代人的关注,希望社会给予他们更多得宽容,容纳并且使得类似悲剧不再发生。

参考文献

[1] 金洁.论玛格丽特・劳伦斯及其石头天使[D].南京师范大学,2006.

[2] 黄忠文.加拿大文学作品选读[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3] 金皙坤,马永俊.方言保护与传承的意义浅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5).

[4] 蓝达居.美国的美洲土著――美国印第安人学者谈美国印第安人[J].世界民族,1996(3).

[5] 李传译,余珊.文化边缘人的悲剧命运――解析《潜水鸟》中的皮格特[J].咸宁学院学报,2011(7).

[6] 刘芳.现代性的“边缘人”[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12(1).

第8篇:天使在身边作文范文

关于优秀《挪威的森林》读后感范文   《挪威的森林》已经看了很多遍,每次都会让自己有种淡淡的感伤。我很喜欢村上春树的文字里透露的那种淡淡地感觉,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我看到了,“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即有死才有者生,这里并不以死为终结。虽然我们无奈的是每个人都会死,但我们要有面对生活的勇气。

  我以路人的眼光来看渡边,所以我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渡边。因为年轻,所以忧愁。他对学校这个小社会内部虚假、肮脏也是很厌恶的,但他却也没有去改变这一切的想法,甚至有点逆来顺受的意思,因为他很清楚这是无法改变的,这就是渡边的无奈了。他一直在寻找,对于他自己,对于直子或者绿子。他的苦闷与孤独,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社会的低迷状态自然使得人颓废,所以我能理解渡边那时的行为。直到最后,渡边才知道了相对于已经失去的,更应该珍惜眼前存在的,应该停止对生者的伤害,珍惜眼前人。

  其实书到最后,对于渡边君爱不爱直子这一问题我还是搞不明白。也许那样爱过。那么对于绿子,渡边是爱了?应该是了吧,因为他对绿子说过他的世界不能没有她。也许那只是一个轻轻的承诺,但对渡边那样一个沉默型的男人来讲应该还是发自内心的。两份爱,一份对那已经消失去了另一颗行星与木月相恋的直子;一份对现实生活中活脱脱的绿子。最后,玲子走了,直子死了,只剩下绿子了。那么渡边是会和绿子在一起的。我以为这本书是可以拍成电影的,我的脑海中闪过无数个由文字堆砌而成的画面,象流云一般从头顶缓缓而过,勾我叙述这个弥漫着略微的悲伤的故事。然后,我慢慢的地闭上眼睛。

  关于优秀《挪威的森林》读后感范文

  《挪威的森林》其实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够再普通的故事。在译文版的封面上,写着的“孤独的都市少年,徘徊于两位少女之间”或者“一首感伤的青春恋曲”这样恶俗又画蛇添足的文字,没有看过的人大概也能够猜到。少年渡边彻。十七岁便死去的好友。好友的女友直子。还有后来遇见的绿子。后来直子自杀。余下的,便是渡边和绿子。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它是阴冷的。木月的死。直子的姐姐的死。初美的死。这样的密集的自杀,却没有让人觉得一丝一毫的不自然。 死亡带来对生更加深入的探知,同时也让生命断裂开一个出口,督促着幸存着的人们去探寻。然而对人生自始至终没有把握的感觉,对诸多人事的无能为力,以及深深的孤独,却是一直深深存在于渡边和我们各自的内心。 慢慢的我却也渐渐能够明白其间一些温情。很大一部分,是来自那个叫绿子的女孩子。这个直率天真的女孩子,深知世间的诸多规律和困苦,却始终像个孩子一样任性。她有俏皮的短发,穿着短裙走在渡边身边,会往下拉一拉裙摆。有时候想象她说话的声音,应该是清脆甜美的。这样的女孩子始终是叫人喜欢的。 在书中的诸多出场的人物中。唯有绿子的人生是坚忍和完整的。其他人,不论是冷漠的永泽,高贵天真的初美,挣扎破碎的直子,还是落魄飘离的铃子,甚至是那个被当作笑料来讲述的敢死队,都只会让我想起来被撕裂的布匹。他们的生命是残缺的。

  我不知道要通过怎么样的语言将那些感觉述说出来。就如文章最开初,渡边最开始回想起直子时,所讲到的那口井。那口井就在草地不知道何处,我们小心翼翼地行走,但总免不了有一个不小心,掉落其中,从此暗无天日,独自挣扎。 然而绿子有她一份没心没肺,一份假装盲目的天真。这个女孩子,是真正经历过生活琐碎的艰难的,从小得不到许多的疼爱,学校生活也并不如意,末了还要面对双亲逐个病逝。然而即便如此,她的内心却有着不可多得的笃定,对生本身有一股不顾一切的热切感情。想法单纯到只想要一个疼爱自己的男人,两个人在下雨天躲在被窝里面天南地北地聊天。

  不记得是在哪一处的段落里,渡边说,只有见到绿子,才终于觉得自己回到了现实世界里面。绿子是他和外界世界的一处关联。否则他大概也只能像直子那般,在没有光亮的井底拼命抗衡,最终却只能选择死亡。 而我是直到后来成长了一点,才渐渐学会欣赏像直子这样的女孩。干净温婉,黑色直发垂散直下,有美好温润的身体和脸庞,看起来是弱不禁风的模样,叫人怜惜。她说话的声音应该是更加轻的,没有绿子那般有重量,但自有她的平缓坚定。

  她倾注在自己的世界里,年少时候没有留下只言片语便自杀的恋人和亲生姐姐。她掉落在自己生命深处的那口井里面,浑身破损,即便用尽许多力气,拼凑在一起,却终究是费力和徒劳。

  很多叙述都是寻常的,轻描淡写,从不过分执着于情绪,却像细细的针,没有声音地刺入内心的。这或许是村上最为打动我的地方。

  从文字的最开始,他在飞机上,看见周遭陌生的人群,突然回想起来年少时候的恋人,那种感受,或许是需要一定的年岁来理解的。他说他渐渐难以想起直子的脸庞的时候,言语之间并没有太多着墨,却叫人内心跟随着他斗转星移。自己的身躯已经老去,记忆也早已经在时光和日后生活的琐碎时间里面被磨损和拼接,而故人也不再。即便当初再过深切的爱恋,也终究是枉然。

  还有在阿美寮里面,同铃子在仓库里面吃葡萄,听她说起往事。其间有一些细节,也是真实的。而我曾经在某一段时间里,时常翻出小说的第八章来读。原因已经不是十分记得。但是会知道,这一章的开初,渡边的手被玻璃划破。 一些微小的地方,看起来似乎没有逻辑可循,然而读起来,却是叫人觉得自然而然,事情本就应该是这般发生。 可能自己还太年轻,还不能完全明白和理解作者的一些东西,但是还是无法掩饰我对这本书的喜爱。

  关于优秀《挪威的森林》读后感范文

  一页一页地翻动书页,内心早已随着情节时而激动,时而落寞,直到合上书本,才有些许不真切——与这个世界接轨。

  我是理解书里的人的,他们的每一个想法,每一个行为,我都了然于心,所以我作为一个旁观者,早已不能置身于外。

  关于性与爱,关于虚幻与现实,关于我说得出和我说不出的抽象的东西。

  直子的美好——当然指的是渡边君认为的美好,根本在于她的悲剧性命运。她是一个需要依赖,吸附另一个个体生长的人,一旦认准某一个,便是执着的开始,没有终结,这里面有一种偏执的情感。所以木月的自杀,使她与这个世界最后的联系断了。其实,世界没给她留活路的。

  她的美好的身体是这世界赐给她的一副毒药,伴着生,夹杂着死,死即使她本身。渡边被她吸引了,这是天性,这是必然。没有人能拒绝性本身和柔弱如直子,以性为生命动力的渡边尤甚。没有欲望,就没有悲剧产生。

  直子的怀疑,不安,恐惧源于没有人愿意不要求你做任何事地爱你,包括渡边。然而,直子要,她要一辈子,没人给得起,所以她走了。是必然,是唯一的选择,这是她的性格,便是她的命。

第9篇:天使在身边作文范文

“最美白衣天使”就在我们身边

最美白衣天使征文

“最美白衣天使”就在我们身边

天使是“侍奉神的灵,神差遣它们来帮助需要拯救的人,传达神的意旨,是神在地上的代言人。”这是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对天使的定义。在我的印象中,天使是一个穿着一袭白衣,给人类带来希望和快乐的神。在当今社会中,伟大的职业很多、很多,这犹如浩瀚夜空的繁星,每个星星都闪耀着自己的光芒。然而,被赋予“天使”的美名的职业,就只有救死扶伤的医护工作者。有人说天使只生活在天上,其实天使在人间,而且就在我们身边!

20**年2月12日晚上,随着新晃中医院门口一阵急促的叫喊声,一个头戴鲜血、一动不动的病人被一群路人和急诊科值班医生用担架抬着乘电梯紧急送到了中医院外科。当班医生检查后发现:病人心跳、呼吸均已消失,对光反射消失,血压为零,体温明显减低,病人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由于是刚外伤不久的病人,或许存在有一丝生存的可能,只要心肺复苏,或许就能起死回生。医生和护士们马上对病人就地施行心肺复苏急救,医生给她做心脏按压,一次又一次……护士给她做口对口人工呼吸,一口又一口……其他的医生和护士给她输液、测血压……5分钟过去了,病人仍和来时一样没有一点动静,周围的围观的人慢慢多起来,大家都屏住呼吸,期待着奇迹的发生……然而20分钟过去了,病人仍然没有丝毫生命迹象。医生们和护士们只能无奈地放弃了抢救,很多围观的人都流下了泪花,大家都默默的祝愿逝者安息。后来在医生讲解后知道:原来常规下心脏停搏后4分钟脑细胞即可发生不可逆的损害,10分钟后脑细胞死亡。从病人受伤至现在已有半个小时以上,能确认心跳消失已超过20多分钟。医生知道病人已经死亡,护士知道病人已经没有心跳和呼吸,但仍然对一个已经死亡的人急救甚至做口对口人工呼吸,他们没有轻易地放弃理论上都不存在的那一丝生存希望,这是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医生们是我们生命的守护神!他们无愧于“最美白衣天使”的称号!天上的天使我们看不见,我们看到了天使在人间,他们是最美丽的天使,庆幸他们就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