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秸秆市场分析范文

秸秆市场分析精选(九篇)

秸秆市场分析

第1篇:秸秆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吉林白城

中图分类号 S216.4;S1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3-0289-01

白城市位于吉林省西部,是国家商品粮基地之一,农作物播种面积92万hm2,常年平均产农作物秸秆514万t,其中约有60%(309万t)用于饲料,约有25%(128万t)作为农用燃料,余下的15%(约77万t)未被利用,其中绝大部分被农民在田间直接焚烧处理,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据有关部门分析,农作物秸秆中含有大量营养元素、微量元素及有机质,每100 kg鲜秸秆中含氮、磷、钾分别为0.48、0.38、1.67 kg,相当于氮肥、磷肥、钾肥分别为2.4、3.8、3.4 kg。近年来,为了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白城市积极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现将白城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一探讨。

1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1.1 高留茬,实行根茬粉碎还田

根茬粉碎还田是一种用机械对秸秆简单处理的方法,其特点是作业机械化程度高,秸秆处理时间短,作业成本相对较低,便于推广。目前,白城市拥有各种型号根茬还田机(灭茬机)17 787台,根茬粉碎还田面积15.1 hm2,占全市播种面积的17.7%。

1.2 养畜禽,实行秸秆过腹还田

秸秆经过青贮、氨化、微贮处理,变成饲料,饲喂畜禽,通过降低饲养成本使畜牧业增值增收,效益显著。同时,通过秸秆过腹还田,降低了化肥使用量,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了耕地蓄水保墒能力,并促进农作物产量增加。实践证明,充分利用秸秆过腹还田,实行农牧结合,形成降低成本增值增收型农牧业结构,是一种高效益的秸秆利用方式,也是符合白城市市情的畜牧业发展新路子。

1.3 种蘑菇,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将秸秆粉碎做种蘑菇的基质,是处理秸秆一举多得的好办法。这样既可以丰富城市居民的菜篮子,又可以引导农民致富,促进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的发展。目前,白城市现产菇量达978 t,拥有简易菇棚508个,实现经济收入总值达430.3万元。

1.4 建沼气池,发展农村清洁能源

至2010年底,全市农村户用沼气池累计达到19 150户。通过修建沼气池,使作物秸秆适配人畜粪,在厌氧条件下发酵出以沼气为主要成分的可燃气体。沼气可用于做饭、取暖,同时沼渣、沼液还可作为肥料进行利用。

1.5 深加工,用作其他工业原料

白城市利用秸秆制作其他工业原料的项目近年来刚刚起步,白城市农业科学院“向日葵秸秆木质纤维板生产技术”通过了农业部组织的专家鉴定,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正在寻求合作伙伴;利用秸秆制作建筑装潢材料(复合板)的项目在白城市大安已开始实施并即将投入生产;吉林九新实业集团白城庭峰乙醇有限公司的年产3万t秸秆燃料乙醇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利用秸秆发电的项目正在与域外厂商洽谈。

2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白城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刚刚起步,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秸秆养畜,过腹还田方面。现有的秸秆加工设备,秸秆青贮、氨化及微贮技术比较成熟,需深入研究的是进一步优化饲料配制和提高秸秆利用率的加工制作设备。二是高留茬,机械化根茬粉碎还田方面。目前,现有的根茬粉碎还田机以小四轮拖拉机为主,单项作业,基本可以满足农户对根茬粉碎作业的技术要求,但工作效率低,亟需研制开发与大、中型拖拉机配套的具有根茬粉碎还田功能的联合耕整地作业机。

3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对策

3.1 推广快速腐熟法制造优质有机肥技术

将秸秆制成优质生物有机肥,使用现代化设备和手段控制生产过程,用现代化设备控制温度、湿度和时间,用高新技术进行菌种的培养和生产,经机械翻抛、高温堆腐、生物发酵等过程,将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转化成优质有机肥,是当前国内外高效率生产有机肥料的最佳途径[1-2]。

3.2 引进推广秸秆压块技术及设备,大力推行产业化经营

该项技术消耗秸秆量大,技术基本成熟,具有加工成本低,附加值高等优点。其产品作为燃料,主要用于民用锅炉取暖供热,市场前景好,便于推广应用。秸秆的综合利用是农牧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全市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要引导企业和农民以市场为导向,实现产业化经营。如建秸秆种菇场、 秸秆生物制肥厂、人造板材、包装材料厂、餐具生产厂等,推行企业化管理[3]。

3.3 加强对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领导,建立完善惩戒和激励机制

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全市各级政府要把此项工作纳入重要的工作日程,成立或指定专门机构,加强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领导,切实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严格执行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有关法规,并围绕秸秆还田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对焚烧秸秆、掠夺式经营土地的行为给予一定的法律惩戒,对进行秸秆还田或秸秆有效利用的企业和农民给予一定的政策鼓励或奖励[4]。

3.4 继续推广秸秆过腹还田与制肥还田技术

白城市位于吉林省西部,属半农半牧地区。风沙干旱、天然草场退化长期制约该市农牧业生产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的总体要求,结合白城市上述实际情况,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把推广秸秆过腹还田与发展沼气制肥还田技术作为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的重点,提高秸秆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5-6]。

3.5 加快建设秸秆收集体系

建立以企业为龙头、种养大户参与、各级政府部门监管、市场化推进的秸秆收集和物流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必要的秸秆储存基地,鼓励发展农作物联合收获、粉碎还田、捡拾打捆、贮存运输全程机械化服务,建立和完善秸秆田间处理体系。

4 参考文献

[1] 刘宗仁,查养社.秸秆综合利用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农机科技推广,2010(5):38-39.

[2] 郭香平.关于高平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调查和思考[J].当代农机,2010(5):78-79.

[3] 杨艳,张蕾.淄博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调查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4):98-99.

[4] 杨德智,惠文.庆阳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探讨[J].甘肃科技,2010(7):158-159,80.

第2篇:秸秆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秸秆;综合化利用;亳州市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8月26日

亳州是产粮大市,现有农耕土地1,500多万亩,占安徽省总耕地面积的1/6,主要耕种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2013年亳州市小麦秸秆量达325万吨,玉米秸秆140万吨,大豆秸秆50万吨,总量达475万吨。每到夏秋收获粮食的季节,亳州市便会“狼烟遍野”,秸秆焚烧屡禁不绝,造成巨大的污染和浪费。如何解决亳州市的秸秆难题,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秸秆问题产生的原因

秸秆是成熟农作物茎叶部分的总称,通常指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在收获籽实后的剩余部分。2003年之前我国农村的秸秆主要用于牲畜的草料和农民家用燃料,农民尚能自己处理、消化农田产生的秸秆,因而秸秆的利用问题尚不多见。2003年之后,秸秆焚烧问题愈发严重、屡禁不止,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何会产生秸秆问题呢?

(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秸秆需求减少。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沿海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大量农村人口流入了城市,追求更高的收入。农村人口的外流一方面使农村劳动力减少,收集秸秆变得困难;另一方面也导致农村地区对秸秆的消耗大大降低。在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之前,农民大多生活在农村,平日以秸秆为生火做饭的燃料,因此秸秆能实现基本利用。此外,农村人口收入水平低下,单单种植粮食难以获得足够的收入,为增加收入,大多数农民都会选择饲养猪、牛、羊等牲畜,以牛为例,一头牛一年至少可以消耗1.5吨秸秆,2013年亳州市农耕土地为1,500多万亩,年产秸秆475万吨,平均亩产秸秆0.32吨,因此一头牛一年至少可以消耗近5亩农田产生的秸秆,一个四口之家,只要家中饲养一头牛就足以解决秸秆利用难题。由于大量农村人口外出打工,农村人口数量减少,使得对秸秆的燃料需求减少;同时,人口向外流动导致农村牲畜养殖衰落,进一步加剧了秸秆利用难题。因此,产生了秸秆焚烧、资源浪费问题。

(二)机械化收割引发秸秆处理难题。在农村,农作物收割以机械化为主,客观上加剧了秸秆利用难题。这是因为机械收割小麦后,会将麦草抛撒在田里,由于现有的收割机没有集草装置,导致麦草难以回收。同时,机械收割后麦草成条状洒落在田中,影响农作物生长,直接焚烧就成为了农民最佳的选择,使得农忙后田野狼烟四起,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另外,据测量,多数收割机在收割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后留茬高度在20~30厘米左右,留茬过高,播种就困难,农民又急于抢收,由此带来了诸多的不便。播种时间紧急,农民为了抢播种保墒情,一般会选择将秸秆焚烧掉。

(三)科技转化力度不够,无法充分实现秸秆利用的推广。秸秆作为一种储量相对充足的资源,拥有着极好的前景和极大的开发潜力,但就目前的科技水平来看,秸秆的转化应用技术还不是非常成熟、成本还过高,这就导致秸秆的资源化利用进程十分缓慢。以农村应用相对较广的沼气池为例,一个秸秆沼气池的成本要上千元,致使许多有使用沼气池意愿的农民们望而却步。即使有的农民有条件建造沼气池,但是由于技术原因,沼气量也不够稳定,无法提供足够的沼气,因而在沼气池的推广应用上还存在较大的困难。此外,秸秆还可以提炼出乙醚,进而制作酒精燃料,但是由于技术相对不成熟、成本居高不下,实际投产还是需要很长时间,制约了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推广。

二、亳州市秸秆资源利用现状

亳州市农作物耕种面积有1,500多万亩,2012年对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数量约为275万亩,综合利用率约为18%。亳州市目前的秸秆利用主要集中于生活燃料、牲畜草料、秸秆还田、秸秆发电、沼气生产等。目前,亳州市蒙城县已经投资建立了皖北第一座秸秆生物质发电厂,设计安装1组30MW纯凝式发电机组,每年可消耗秸秆20万吨,这将极大地解决蒙城县周边的秸秆利用问题。

亳州市政府在坚持以秸秆还田为主、其他综合利用方式为辅的方针下,采用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的方法,大力推进秸秆的综合化利用,促进秸秆利用难题的解决。亳州市未来还打算大力引导农民发展养殖业,力争在2020年将本市尚未能利用的秸秆的2/3用于牲畜养殖,最终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

三、秸秆资源化利用前景分析

目前秸秆的利用途径主要有四种,分别为秸秆还田、秸秆生物质发电、工业原料、生态养殖。其中,工业原料用途主要为制作秸秆“木板”、制作秸秆乙醚等,生态养殖主要为以秸秆为原料饲养牲畜、培植食用菌等。那么,秸秆的每一种用途上的利用前景到底如何呢?

(一)秸秆还田。秸秆还田主要有四种形式,分别为覆盖还田、腐熟还田、过腹还田和直接还田。所谓覆盖还田就是先将秸秆打碎,然后将其深埋入地下;腐熟还田就是先将秸秆收集起来,浇上水,然后用布等遮盖物进行遮盖,等其腐烂、发酵后再将其还田;过腹还田就是首先将秸秆喂养牲畜,然后将牲畜排出体外的粪便还田;直接还田就是将秸秆打碎后直接还入田中,使其覆盖于地表面之上,任其自然腐烂等。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处理秸秆的办法主要是用于还田,例如美国和日本秸秆产量的68%都是用于还田,英国秸秆的73%用于还田,加拿大秸秆的2/3用于还田。此外,秸秆还田还具有诸多其他秸秆利用途径所不具有的优点,还田不仅可以给土地增肥,减少化肥的使用,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还可以带来增加农作物产量的效果。湖北农科院等单位进行的秸秆还田实验结果表明:实行秸秆还田能够增产10%以上。秸秆还田要求秸秆的量为1亩农田300~400千克秸秆为适宜。以亳州市为例,亳州地区农田的亩产出量约为320千克,恰好在300~400千克之间。同时,秸秆还田的成本十分低廉,平均每亩秸秆还田费用20元左右,因此秸秆还田应该是目前秸秆资源最具发展潜力的利用方式。

(二)秸秆发电。秸秆发电就是以秸秆为燃料,通过燃烧秸秆释放出热量,然后经过发电动力装置将热能转化为电能,从而实现秸秆的资源化利用。这种利用方式的优点是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程度较高,缺点是所需投资大,回收周期长,辐射面小,效果有限。以亳州蒙城县的秸秆生物质发电厂为例,该项目重要建设1组30MW纯凝式发电机组和1个130t/h高温高压锅炉,总投资需要3亿元,回收期约为10年,每年可消耗秸秆20万吨,而亳州市每年秸秆总产量为475万吨,秸秆生物质发电厂所利用的秸秆仅为秸秆总量的4.2%,实在是杯水车薪、不值一提。而如果采用秸秆还田的利用方式,亳州市1,500万亩农耕土地,每亩秸秆还田补贴为20元,则一年的投入只需3亿元,便可以实现78%的秸秆资源的利用,因而效果十分明显。另一方面秸秆发电有着巨大的收集成本,秸秆收购的成本相对较为高昂,运输储存上都面临着不少困难。以合肥市为例,合肥市计划建造三座秸秆发电厂,到目前也仅仅建成了1座,另外两座的建设因为第一座的效益问题而处于停滞状态。显然秸秆生物质发电厂并没有达到预期中的效果。依靠发电这条途径远不足以解决秸秆利用问题。

(三)工业原料。通过对秸秆进行深加工,可以生产出建材或合成木板等,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提炼出乙醚,但是这种利用方式目前存在着不少困难。一方面是所需的科技水平较高,资金投入量较大,以一个年产15万吨秸秆木板的加工厂为例,其投入需要将近9,000万元;另一方面由于秸秆分散、体积大等原因,秸秆的收集、运输、储存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增加利用成本。像亳州市这样的经济不发达地区,本身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市场需求规模偏小,企业数量和种类都偏少,基础设施不是很完善,严重制约企业的生产。因而在这种条件下推动实现秸秆的工业化利用的可能性就不是很大,即使实现其作用也是相当有限的。

(四)生态养殖。一方面是大力发展养殖业,通过饲养猪、牛、羊等牲畜,来消耗一定量的秸秆;另一方面是进行食用菌类的培植,通过把秸秆做成基料来培植菌类,然后再把菌类拿到市场上销售,从而实现秸秆的生态化利用。采用这种利用方式,秸秆的利用率最高、经济效益最大。以饲养牲畜为例,既可以直接把秸秆资源转化为肉类产品,还可以将养殖过程中牲畜排出体外的粪便用于还田增肥,即秸秆的过腹还田利用方式。但是,这种利用方式有消耗秸秆数量较少的弊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秸秆难题。2013年合肥市秸秆用于食用菌类培植的为5,000吨左右,但是同期合肥市秸秆的产出量高达300万吨,因而依靠这种方式很难有效地解决秸秆问题。

通过对秸秆主要的四种利用途径的具体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短期内最能有效解决秸秆问题的利用方式无疑是秸秆还田,因此解决秸秆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就变成如何推进秸秆还田。

四、如何推进秸秆还田

因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方式有着较大差别,因此不同国家和地区秸秆还田的具体方式也存在差异。美国、澳大利亚等因为实行轮休的农田耕种方式,所以采用的是秸秆直接还田的利用方式;英国由于气候相对较为湿寒,加之畜牧业较为发达,所以实行的是过腹还田的秸秆利用方式;日本由于气候较为湿热,所以实行的是腐熟还田。对于亳州市而言,因为亳州气候相对温暖,土地复垦强度大,所以实行覆盖还田最为合理,即将秸秆收集打碎后,深埋入地表面以下使其自然腐化。因此,覆盖还田的关键便是普及还田过程中所需的机械,即秸秆粉碎机、秸秆捡拾打捆机等,此外还有如何调动农民秸秆还田的积极性。

(一)直接补贴,提高农民秸秆还田的积极性。对于秸秆还田的可行性,农民们可能还是心存疑惑,思想上存在着一定的抵触,因此要通过对广大农民群众的直接补贴来提高他们秸秆还田的积极性。补贴方式可以采用秸秆还田补贴的名义单独发放给农民,也可以并入现有的粮食补贴中发放给农民。通过补贴引导农民们接纳秸秆还田方式,一旦农民发现秸秆还田确实不影响农业生产并且还有众多优点,便会自发养成秸秆还田的习惯。

(二)实行农用机具补贴,促进秸秆还田的机械化,以及相关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一方面可以对购买秸秆粉碎机、秸秆捡拾打捆机的农民进行直接补贴,推动该类机械的推广使用;另一方面可以对现有机械加以改进,如强制要求作物联合收割机加装秸秆粉碎装置和秸秆回收装置,严格规定作物留茬高度等。这样不仅可以加速秸秆还田机械的推广,还能使采用机械化收割的农民相对便捷地实现秸秆还田利用。

(三)加强舆论宣传,破除农民的思想障碍。政府可以邀请相关方面的专家或学者,深入到一线农村,积极宣传秸秆还田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指导农民秸秆还田的实际操作,以防止农民秸秆还田中的操作不当,引发作物减产,激发农民的抵触情绪。

主要参考文献:

[1]张俊侠.亳州市农作物秸秆综合资源综合化利用现状及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

第3篇:秸秆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农村;秸秆资源;禁烧;环境污染;对策与措施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每年各种作物的秸秆产量大约7亿吨,而利用的只有30%左右,大概5亿吨被浪费。每到农业收获季节,“村村点火,田田冒烟”的现象都会令人头疼,每年造成的影响也特别大。对此,群众每年都有投诉,环保部门处理起来十分困难。仅靠强行“禁烧”,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安徽省宿州市秸秆资源现状

宿州市是农业大市,也是全国产粮大区,全年粮食面积约82.07万hm2。每年小麦种植面积约35.79万hm2,玉米面积28.8万hm2,大豆面积约12.8万hm2。宿州市农业资源丰富,秸秆种类繁多,主要有玉米、小麦、棉花秆等高热值秸秆和稍低热值的大豆等农作物秸秆。

根据经济系数和亩产计算――大约一亩地可产375kg棉花秸秆,1800kg玉米秸秆,740kg小麦秸秆,680kg大豆秸秆。宿州市小麦秸秆常年总产量为39.73亿kg;玉米秸秆常年总产量为77.71亿kg;大豆秸秆常年总产值13.13亿kg。(表1)。

虽然,宿州市秸秆资源丰富,但利用并不充分,据统计,目前,宿州市秸秆资源中,约有50%的秸秆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宿州市农户对于秸秆的利用,主要是作为生活燃料。能源利用率不足10%,处于较低原始利用水平。也有极少的农户,把秸秆作为家养牲畜的饲料。而80%以上的秸秆是被农民弃置田间地头的,或烧或扔,不但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也污染了环境。

二、秸秆综禁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和关注度也在提高,再用以前简单焚的方式处理秸秆已不符合时展。虽然政府早已出台政策明令禁止焚烧秸秆,但是这种行为在今天仍时有发生,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去深思。

(一)秸秆禁烧政策过于简单化

目前,宿州市对焚烧秸秆主要采取“以罚代管”的政策。在这种重罚之下焚烧秸秆的现象明显减少,秸秆禁烧工作也得到很大提升。但是,这些耀眼的秸秆焚烧工作成绩是“罚”出来的。每年投入成本巨大,为防范秸秆焚烧,地方政府会抽调大量的公安、环保、农业及相关部门的人力投入到田间地头蹲点。宿州市还专门成立了禁烧办,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巨大。但是这种扬汤止沸的方法是不符合发展要求的。强制罚款虽然见效快,都是处理不好会引起农民不满,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二)秸秆禁烧补贴政策缺乏实效性

宿州市对于秸秆禁烧工作的补贴主要针对灭茬机、打捆机等机械的采购的一项专补贴项。每台机器有30%的补贴。虽然力度很大,但是补贴仅限于购买了相关机械享有,不购买则拿不到这项补贴。对普通的农户来说,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这些机器是不划算的,利用率低而且成本也不是农户能承担的。对于政府倡导的“秸秆还田”,农户需要将秸秆机械化粉碎,再通过土地深耕将粉碎后的秸秆埋入地下。这必然会产生更高的费用,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削减了农户收入。所以很多农户宁愿秸秆堆在田间地头而不处理。相对于秸秆粉碎和土地深耕的实际花费,政府给的每亩20~30元钱的补贴是远远不够的。据相关问卷调查,有的农民甚至不知道有政府补贴一事。不知道有每亩补贴,不知道政府的政策。造成这些原因是政策条文不够明确,没有对具体如何执行补贴、补贴给谁做出相应解释。虽然政府对禁烧宣传力度大,但是起到的实际作用却不大。另一方面来说,秸秆是农户的私有财产,农户为了响应政府的禁烧政策还得自己花钱去处理秸秆,而政府的补贴又太低,或没有发放到农户手中,这是不合情理的事情。

(三)秸秆处理缺少技术和市场

秸秆处理最大的问题是技术和市场,秸秆不易运输,不仅占空间,处理还浪费时间,这方面很多地方存在技术空白。据调查,宿州市秸秆比较分散,回收站少,回收秸秆价格低,处理起来成本高,这是解决秸秆问题之一。

(四)政府问责压力与秸秆处理成本之间的反差

在收获季节,广大农村到处是秸秆禁烧的宣传标语和条幅。诸如“谁烧罚谁烧谁罚谁”“秸秆冒烟 牢底坐穿”“焚烧一分田罚款2000元”“见火就抓冒烟就罚”“蹲到地里点把火拘留所里过生活”“焚烧秸秆时 就是坐牢日”“上午烧麦茬 下午就拘留”等。虽然这些标语语气生冷、甚至有的粗暴,但彰显了政府禁烧的决心。但是禁烧宣传车辆到处游走,干部组成的禁烧巡逻队昼夜巡逻,这样的态势让农民战战兢兢,大气不敢出,岂能不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事实上很少有农民认真地去注意上述标语,即使看了也不易变为自觉的环保行动,只知道烧秸秆就要被罚。这也“反映出一个实质性的问题,每一个人都对他人的环保行为缺乏信心,结果每一个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的破坏着环境”。

可以说,秸秆焚烧问题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和政府查禁不力。秸秆处理方法由于相关成本过高,农民看不到利益,还不如放在田头。其实农户并非不明白焚烧秸秆带来的危害,而是自行处理秸秆的难度大、成本高。目前,宿州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农村劳动力短缺现象较为严重,部分地方已经出现“空心村”的现象。这也成为处理秸秆困难的因素之一。政府和社会舆论在问责于农民的同时,是否应该反思一下“堵”与“疏”的辩证关系?政府和社会在秸秆处理上可以为农民做些什么?若想从根本上解决焚烧秸秆的行为,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帮扶和激励机制,实现秸秆的综合利用。

三、推进秸秆禁烧、实施综合利用的对策和措施

(一)思想重视,更新观念

思路决定出路,“思路一转天地宽”。秸秆是可再生资源,秸秆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而不是“祸首”,不是灾难。找到处理秸秆办法,让秸秆回归资源本质才能避免秸秆“被”焚烧。各级政府应该把年复一年的秸秆禁烧专项治理转变为秸秆综合利用系统工程上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是靠罚罚出来的成绩。大力扶持农户和以秸秆为原料的企业,建立秸秆收储体系,延伸秸秆产业链,增加就业机会,把秸秆禁烧这项费时费力费钱不讨好、各方都受损的事转变为农民增收、企业赚钱、各方都有利的好事。

(二)关口前移,源头管控

1.加大扶持力度。农户按照要求留茬并把秸秆送到附近收草站,鼓励村村建立收草站。政府也要落实专项补贴,给予农户一定的经济补助,使农民觉得收集秸秆是值得的,也自然就“不愿烧、不想烧”。

2.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发展秸秆综合利用服务组织,在乡镇、村建立收草经纪人和农机经纪人队伍,组织经纪人与农户签订收割协议,明确秸秆归属等;组织经纪人与收草站、秸秆电厂签订收草协议,明确秸秆收购价格等,使收草经纪人放心大胆的与农户签订收割协议。

3.合理规划布局。县区政府要主动与秸秆用户协商,共同规划秸秆的收储。从而合理布局秸秆收储网点,以就近方便农民送草、经纪人收草、转运。

(三)构建秸秆处理的市场服务机制

1.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的激励政策,营造秸秆开发利用的市场氛围,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秸秆开发事业,形成有利于秸秆综合运用的社会环境。

2.以政府为主导,建立起完备的秸秆收储转运市场服务体系,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秸秆的产业化经营。同时扶持秸秆经纪人、专业合作社,形成收集、运输的产业链条。解决秸秆经纪人和农村合作社在秸秆收集和运输过程中的实际困难。

3.发展专业的秸秆收储公司或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其建设大型的秸秆收储站。通过政策扶持,构建较为完备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体系和市场服务机制。让秸秆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4.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在能源紧张和生态保护的压力下,秸秆资源的利用也是一项全球关注的课题。许多国家都在从事秸秆利用方面的技术开发,“已形成5F技术路线,fertilizer(肥料)、fodder(饲料)、fuel(燃料)、fiber(纤维)、feed Stock(原料)”。

目前,秸综合利用也是主要从以下五个渠道。

(1)肥料

秸秆肥一般用作基肥,可潮湿施用。秸秆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氮、磷、钾养分较为均衡,还含有各种微量元素,是各种作物、各种土壤都适宜的常用肥料,具有提高产品品质、增加产量的显著效果。可以将大量的农作物秸秆集中起来,利用微生物进行发酵,生产出有机肥料。同时可以与大型养殖场联手,深加工后的秸秆经过禽畜过腹消化后的排泄物返回土壤增肥。

(2)饲料

我国不缺少高质量的粮食饲料,但这些高品质的背后也对应着高价位。在养殖业中全部使用这种高价高质饲料是不现实的,假使散养户全都用粮食做饲料,那么我国的粮食资源是不能承受的。随着我国加入世贸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饲料工业与养殖业也面临着国际市场的冲击。通过秸秆压块饲料、生物秸秆蛋白饲料降低饲料可以降低成本而又充分满足畜禽各种营养需要。秸秆饲料将是养殖业发展的希望之路,也是解决“人畜争粮”、缓解粮食紧张问题的一个好办法。

(3)燃料

秸秆压块燃料是利用新技术及专用设备将各种农作物秸秆、木屑、花生壳、玉米芯、稻草、麦秸麦糠、树枝叶等压缩碳化成型的现代化清洁燃料,无需任何添加剂和粘结剂。既可解决农村的基本生活能源和提高农民收入,又是新兴的生物质发电专用燃料,秸秆压块燃料可直接代替传统的煤炭而且环保。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组织的预测,地下石油、天然气及煤的储量,按目前的开采利用率仅够使用60年左右。因此秸秆压块燃料是未来再生能源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随着世界能源逐渐被消耗,秸秆压块燃料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4)纤维

植物纤维是发展制浆造纸工业的基本原料。秸秆纤维作为一种天然的纤维素纤维,从性能上看类似于纺织纤维又不同于纺织纤维,粗纤维含量高,自身含有大量的孔隙,吸湿回潮率大于棉纤维,断裂强力较大,我国具有丰富的秸秆资源,如果合理利用秸秆资源,就可以创造巨大财富。

(5)原料

秸秆栽培食用菌。以秸秆为原料生产食用菌,不仅可以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品质,还可以成本低廉的秸秆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而且其培养基使用后还可用作优质的有机肥还田。

人造板。目前已经没有供人类开采的森林了,树木将会变的珍贵。但是我们所需的木材却没有减少。如果有人造秸秆板的技术那就可以节省许多树木了,而秸秆是最常见的东西了。以麦秸和稻草作为主要生产原料。尤其是麦秸的主要化学组份与阔叶木材十分类似,是木材的良好可替代原材料。

秸杆手工艺品编织。通过培训,让更多农民掌握对草帽、草包、草帘、草席等工艺品的编织加工技术,逐步培育出秸杆编织专业村、专业组和专业大户。带动农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秸杆禁烧和综合利用涉及八亿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和谐稳定,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社会工程、经济工程和民生工程,实现全面禁烧、深化综合利用具有巨大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切实做好秸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为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毕于运,高春雨,王亚静,李宝玉.中国秸秆资源数量估算[J].农业工程学报,2009(12)

[2]张燕.中国秸秆资源“5F”利用方式的效益对比探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23)

[3]毕于运,秸秆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

[4]刘洪凤,俞镇慌.秸秆纤维性能[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2)

作者简介:

李杰(1995.04-),男,汉族,安徽蚌埠人,宿州学院管理学院;

第4篇:秸秆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问题;对策;湖北潜江

中图分类号 S2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276-01

潜江市常年农作物复种面积13.33万hm2以上,秸秆资源十分丰富。秸秆的主要来源是小麦、水稻、棉花、油菜。每年农作物收获季节,焚烧秸秆现象时有发生,既不利于保护环境,又不利于培肥土壤。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对于保护农村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

一是秸秆用作基料。主要是花木基料、草坪基料、食用菌基料、育苗基料等。二是秸秆氨化利用。主要通过揉搓丝化、微贮、青贮、氨化等处理技术,提高秸秆转化率,增加秸秆饲料的营养价值。秸秆过腹还田约5.1万t,占5.7%。三是秸秆工业化利用。主要应用于化工、编织、建材、造纸、板材加工等领域[1]。主要利用棉杆,利用总量达20.3万t,占22.7%。四是秸秆能源化利用。主要是炭化、气化、秸秆沼气、生活燃料。全市有沼气池4万余户,约20%沼气池是利用的农作物秸秆,约占秸秆资源总量的0.7%,气化和炭化利用约占0.8%。五是秸秆非机械化还田。堆沤还田、稻麦双套还田、覆盖还田、快速腐熟还田等非机械化还田模式应用呈上升趋势。六是秸秆机械直接还田。水田地区和各管理区农业机械化水平高,机械化还田率已接近70%;旱田地区秸秆还田相对较慢,机械化还田率仅为30%。

2 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政策激励机制。秸秆综合利用优惠政策有待完善,政策的覆盖面不够宽、系统性不完备、利益纽带不紧密。二是产业化带动力不强。社会资本投资秸秆开发利用的积极性不高,骨干型企业不多,多数企业规模小。三是收集贮运困难。秸秆打捆、收割等配套设施缺乏,造成秸秆的贮运、收集难度大、成本高。四是关键技术不配套。秸秆还田相关配套技术与配套农机具研发力度不足,秸秆饲料消化率、转化率不高;秸秆固化与炭化生产设备配套率低、耗能高;秸秆气化供气管网焦油清除难、系统负荷率低;打捆机具缺乏,便于操作的还田、小地块较少[2]。五是农民积极性不高。

3 秸秆综合利用对策

3.1 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一是积极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加工业。鼓励各龙头企业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包装材料、人造板材等产品生产,减少木材使用;积极推广秸秆制造淀粉、酒精等化工原料的新技术,不断提高秸秆利用附加值[3]。二是大力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生物质能。积极利用秸秆炭化、固化成型、热解气化及生物气化(沼气)等技术发展生物质能,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4]。三是大力推进种养殖业综合利用秸秆。实施秸秆直接还田技术,促进土地生产良性循环,提高耕地的基础肥力。用秸秆栽培食用菌,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高。农业部门要办好示范样板,以点带面。推广秸秆微贮、青贮、氨化技术,提高秸秆饲料利用率。四是加快建设秸秆收集体系。鼓励发展农作物联合收获、捡拾打捆、贮存运输全程机械化技术,建立秸秆田间处理体系。要建立起以企业为龙头、农户积极参与、市场化推进的秸秆收集和物流体系。

3.2 加大秸秆综合利用的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要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和扶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依托农机服务组织,积极开展以机耕、机播、机收和机械化秸秆还田为主要内容的农机作业服务。二是制定秸秆利用补贴政策。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实行“以奖代补”[5]。对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生产、秸秆气化技术应用和秸秆还田等给予适当资金支持[6]。对专业合作组织和企业购置秸秆处理机械给予信贷支持。要大力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到秸秆综合利用领域中来。三是制定秸秆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支持个人、团体和企业发展农作物秸秆利用产业,鼓励发展生物质燃料、秸秆打捆销售、秸秆生物肥料、秸秆代料栽培食用菌、秸秆沼气等技术[7]。

3.3 积极推广秸秆腐熟剂腐熟还田技术

秸秆腐熟剂是由多种不同的有益微生物组成的,能使秸秆等有机废弃物快速腐熟,以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增强植物抗逆性。因此,要加大秸秆腐熟剂腐熟还田技术示范推广力度。

4 参考文献

[1] 任仲杰,顾孟迪.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1):2105-2106.

[2] 康清华,张建忠,邵博.甘肃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机化,2010(1):35-37.

[3] 韩阳,王继世,曹晓明.浅析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J].中国科技纵横,2011(16):352.

[4] 范唯艳.生态农业中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J].园艺与种苗,2011(3):97-101.

[5] 黄梅苏.浅谈农作物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11(3):41-43.

第5篇:秸秆市场分析范文

一、工作目标

贯彻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注重标本兼治,坚持疏堵结合的原则,突出重点,严格措施,落实责任,确保全市不因秸秆下河引起饮用水源污染事故,不因大面积焚烧秸秆引起大气污染事故。

二、工作重点

(一)重点时段

夏收、夏种与秋收、秋种时节以及重大节日、重大活动等敏感时段。

(二)重点区域

(1)兴东机场周边20公里范围内;

(2)宁通、沿海高速公路及204国道、金通公路、金江大道、通掘公路干线和新长铁路通州段两侧5公里范围内;

(3)油库、加油站、粮库、通讯和电力设施等重点防火区域;

三、时间安排

(一)工作准备阶段(4月底前)

1、组织召开座谈会,交流各地做法,广泛听取意见建议。

2、制定年度秸秆禁烧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措施要求。

3、指导各镇研究制订2011年秸秆禁烧工作方案和因焚烧秸秆引起烟霾天气的应急响应预案。

4、建立市、镇、村三级禁烧网络体系,层层签订责任状并落实工作责任。

(二)全面禁烧阶段(5月底至6月初、10月底至11月初)

1、市秸秆禁烧现场组根据方案现场巡查。

2、督促各镇加强值班力量、分片包干上路巡查,并督促村禁烧网络开展巡查和灭火工作。

3、市环保部门组织开展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加强与市气象局合作,预测预报空气扩散条件较差的天气。

4、市宣传部门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在主要新闻媒体滚动宣传标语和口号。

(三)总结考核阶段(11月30日前)

1、认真总结年度秸秆禁烧工作,肯定成效,分析不足,明确下一步措施。

2、市环委会会同有关部门对各镇禁烧工作进行考核,适时召开总结表彰会议。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秸秆禁烧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要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为切实抓好秸秆禁烧监管工作,成立环委会主任为组长、环委会副主任为副组长,环委会成员为组员的市秸秆禁烧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环境保护局。

(二)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农林、科技、财政部门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出台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相关财政补贴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和推广“超高茬麦田套稻”、“ 秸秆生物质发电”、“ 秸秆综合还田”、“ 秸秆压块制粒”等技术,加大综合利用力度,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焚烧问题。

(三)严格落实责任。夏秋收割高峰时段,各镇、村要充分发挥禁烧工作网络作用,群防群治,对重点地段和饮用水源地等敏感区域实行分片包干、专人负责、严防死守,坚决制止焚烧秸秆和秸秆抛河行为。

第6篇:秸秆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秸杆;梯级利用;效益

1 引言

秸秆是农作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形成的副产品,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一半在籽实中,一半在秸秆里。秸秆含有多种可被利用的有效成分,与其籽实一样,也是重要的农产品。秸秆作为重要的生物质资源,总量基本和玉米、淀粉的总能量相当。秸秆燃烧值约为标准煤的50%。秸秆蛋白质含量约5%,纤维素含量在30%左右,还含一定量的钙、磷等矿物质,1t普通秸秆的营养价值平均与0.25t粮食的营养价值相当。专家测算,每生产1t玉米可产2t秸秆,每生产1t稻谷和小麦可产1t秸秆。我国每年可产农作物秸秆6亿t。如全部用来燃烧,可折合约3亿t标准煤的热值。如全部用作饲料,折算相当于1.5亿t粮食。经科学处理,秸秆的营养价值还可大幅度提高。秸秆蕴藏着丰富的能量,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2 秸秆利用现状

2.1 现阶段主要利用途径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重粮食利用、轻秸秆利用的传统观念,大部分秸秆被在田间、地头或场院烧掉,或者被农户直接用于生活燃料,甚至被弃置不用乱堆乱放。

我国现阶段秸秆的利用途径主要分为4个方面:作为工业原料,主要用于造纸工业和手工业的原料;作为草食家畜的粗饲料;造肥还田;农村生活能源。各种用途所占比例分别为:造纸原料占2.9%;牲畜饲料占30.9%,其中处理后饲喂的14.8%,未经处理的占16.1%;农村生活能源占45%;秸秆还田及其它损失占21.2%。

2.2 秸秆利用存在的问题

随着畜牧业、工业的发展,秸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目前我国秸秆的利用方式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存在较大的问题。

(1)将秸秆直接还田或堆沤还田,虽然其N,P,K的还田率达100%,但秸秆直接还田会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如秸秆需要3年时间才能彻底腐烂分解,有机成分才可被充分利用;由于秸秆不能及时腐烂,影响种子的发芽率,阻碍种芽生长,造成出苗不齐;秸秆上附着的病菌和虫卵被植入土壤繁殖蔓延,造成病虫害的泛滥成灾;秸秆直接还田需要铡短切碎,需要大量人工和资金的投入。

(2)受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农村秸秆资源完全处于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状况,相当多的一部分农作物秸秆被弃置或者进行焚烧目前我国秸秆利用率约为33%,其中大部分未加处理,经过技术处理后利用的仅约占2.6%。

(3)秸秆焚烧带来的火灾,近几年愈演愈烈,同时秸秆的焚烧还会严重污染环境。

(4)秸秆直接燃烧发电是现在发展较快的一种处理方式,但这类电站单位容量投资大(常规电站一倍以上),热效率偏低(30%左右),收集困难、消耗大量的其他能源(如柴油)来运输低密度的秸秆,而产生的电量有限,从全生命周期来说是很不划算的。同时发电厂这种典型的工业项目与农业生产的差异性大,存在工农协调的问题。

因此,如何做好农作物秸秆的就地转化工作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农业问题,同时也是实践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的重要尝试。

3 秸秆梯级利用及其优点分析

对于秸秆这种大分子碳水化合物,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可以高效地利用生物物质、能源,将纤维素大分子分解为糖类和蛋白质,并进一步分解为其它小分子物质,而不是单纯的烧掉,仅利用其热值。使秸秆利用的整个生产链延长,向环境、资源、社会和经济等方面外延。秸秆可以通过下述途径实现综合利用:如图1,用秸秆来生产饲料――从而进行养殖――进而生产沼气――得到有机肥料――再进行种植,如此就可以形成一种典型的循环能源生态体系,使秸秆利用符合循环经济3R原则,实现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目标,有效利用资源,减少污染。

图1 秸秆综合利用示意图

3.1 秸杆梯级利用分析

(1)使用秸秆生产饲料,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人畜争粮问题和满足日益增长的畜产品需求。大量的秸秆饲料可以保证节粮型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缓解我国人口与土地资源日益尖锐的矛盾,同时,全国范围的畜牧养殖业(如奶牛、肉牛场)为秸秆饲料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大市场,而且日本、韩国、东南亚一些国家及台湾地区都对秸秆饲料产品存在着巨大的需求,秸秆饲料在国内外市场都有着诱人的商机。

(2)发展秸秆饲料加工及养殖,满足发展反刍动物为主的养殖业发展的需要,提高农民收入。通过饲草的加工,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和牧区农民生活的稳定性,为国家的农业发展战略特别是为西部发展战略打下基础。而通过饲料养殖,则可实现秸秆“过腹还田”,增加我国肉食产量同时解决农牧区饲草资源的不平衡问题,促进农牧业系统的良性循环和保持生态平衡,减轻环境污染,阻止草原沙化,提高牧区抗灾保畜的能力。据计算,我国北方地区每年有近2亿t可利用秸秆,如果将其50%加工成饲料块,可产生500~600亿元市场价值的产品,加工利润200亿元,市场经营利润100亿元,各项纳税额50亿元左右。加工的饲料块经销售经营单位供给养殖区和牧区,推动养殖畜牧业的发展。

(3)生产沼气,提供清洁能源,实现多重效益。秸秆饲料被牲畜食用后,其过腹转化的排泄物(粪、尿)和剩余草渣等装入沼气池发酵,可生产出清洁能源――沼气,进一步还可以生产出无公害、高品质有机肥,再加上养殖产出的肉、奶等高级食品,一举数得,大大提高了作物秸秆利用率,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自然界中的牛等牲畜是天然的秸秆处理者,但是牲畜在消化秸秆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甲烷气体。全球甲烷排放约有14%来自农场动物体内,牛羊排放出的温室气体因此日益受到关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采用“人造瘤胃”这种处理方式。牛等牲畜之所以能消化秸秆是因为瘤胃对纤维素类物质的消化能力。牛瘤胃中栖息的微生物有较强的纤维素分解能力,能把饲料中多于50%的粗纤维分解掉,但是己知的牛瘤胃微生物还不到总数的15%,有效的利用牛瘤胃中的微生物资源将对纤维素的降解产生重大的意义。虽然目前制造“人造瘤胃”装置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推广使用、微生物基因组测序工作顺利开展、以及功能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方面的迅速发展,人们已经可以直接对未培养微生物进行分子水平的研究。通过对未培养微生物的研究,我们不但可以利用蕴藏在自然界中的巨大的微生物基因资源,还可以找到分离、培养未培养微生物的途径。

(4)使用沼渣做有机肥料,发展营养、健康的绿色农业和无公害农业。沼渣还田,无寄生虫,无病害,是一种优质的肥料。使用沼渣不仅可节约化肥、农药,而且生产的粮、果、菜没有污染、味道鲜美、质地细腻、产量也有所提高,属于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有很大的推广前景。

(5)秸秆还可以种菇及作为其他工业原料,加快农民致富。秸秆作为食用菌栽培的基础材料,5~8hm2田地中的秸秆经腐熟后可栽培0.07hm2露地蘑菇,生产蘑菇2 000~3 000kg,收入5 000~6 000元,是一项投资小、见效快、技术要求低、能大量处理剩余秸秆受农民欢迎的致富技术,并可有效地减轻焚烧秸秆对环境的污染。

3.2 梯级利用与其他利用方式的效益比较

秸秆直接燃烧发电是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处理方式,与上述的秸秆综合利用方式从经济效益比较来看,2亿t秸秆相当于1亿t标准煤的量,按照煤炭价格为300元/t计算,折合人民币300亿元。2亿t秸秆换算成粗饲料是0.8亿t,秸秆压块饲料现行最低出厂价也为300元/t,0.8亿顿秸秆粗饲料可以够10 000万头羊、2 000万头牛一年食用,这些牛、羊在产肉、奶制品的同时,排出的粪便产生的沼气折合成标准煤为930万t,沼渣可以继续用来作为肥料种植有机食品和菌菇养植。

秸秆发电产业链短、使用人员少、产品增值低,而综合利用的方式产业链长,吸纳人员多,综合利用与秸秆发电相比较,综合增值率可以达到80%。同时发电厂这种典型的工业项目与农业生产的差异性大;而综合利用的方式和农业的结合更加紧密,容易为农民接受,符合国家对于新农村建设的倡导,推广性很强。

4 秸秆综合利用的政策建议

政府部门应该将集成科技资源,视各地组织实施和投入情况,择优支持“人造瘤胃”这一类项目的关键共性技术开发,结合新农村建设集成示范项目,项目实施社定年限;项目承担单位原则上以技术依托单位和示范点相关单位联合为主。根据示范区优势主导产业,按照产业化的思路,辨析制约因素,进行重点攻关与突破。特别是进行产业之间与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配套,加强清洁高效生产技术的集成示范。

4.1 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要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各级科技主管部门要根据上级要求,加强组织协调,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应加强部门联动,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

4.2 保障引导投入

政府部门将从重大科技专项、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富民强县等科技计划中安排经费支持这项工作的开展,有关部门也要加大投入,保障示范工作顺利实施;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强资源的整合和集成,引导金融资金支持,带动企业和社会力量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4.3 重视经验总结

及时总结示范工作的典型经验和成功模式,并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推介和推广,充分发挥其引导辐射作用。建立健全激励制度,对在示范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及时表彰,营造科技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高利伟,马 林,张卫峰,等.中国作物秸秆养分资源数量估算及其利用状况.农业工程学报,2009(7):173~179.

陈冬冬,高旺盛,陈源泉.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生态效应和技术选择分析.中国农学通报,2007(10):62~63.

第7篇:秸秆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秸秆;焚烧;原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X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20502

1淮南市秸秆焚烧现状

露天焚烧秸秆,危害多多。有数据表明,焚烧秸秆时,大气中SO2、NO2、可吸入颗粒物3项污染指数达到高峰值,既严重污染空气,又危害人体健康[1]。同时,秸秆焚烧极易引燃周围的易燃物,危害生命财产安全。

淮南市秸秆焚烧重点控制区包括:田家庵区舜耕镇、安成镇、曹庵镇、三河乡,大通区洛河镇、上窑镇、九龙岗镇,谢家集区李郢孜镇、唐山镇,八公山区八公山镇,潘集区田集街道、平圩镇、古沟乡,凤台县刘集乡、凤凰镇,大山镇,毛集实验区毛集镇,淮南农场等建成区周围5km;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重要公路两侧各2km;油库、粮库、林地,重要通信、电力设施等周围1km区域。

对于淮南市2013年夏季秸秆焚烧情况作了调查。2013年6月3日下午笔者在督查中发现田家庵区徐马村存在3处火点,田家庵区安城镇沿淮村存在2处火点,谢家集区小孤堆乡许桥村存在1处火点,八公山区山王村存在1处火点,八公山区孔集村大片农田正在焚烧。督查期间,部分县区存在不同程度的焚烧秸秆现象。

2秸秆焚烧的原因

(1)秸秆处理的成本太高,机械收割留茬较高,影响下一季庄稼的播种。

(2)科技转化力度不够,秸秆的经济价值难以发挥。

(3)缺乏正确的引导。近年来,对于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虽然提出了不少解决的办法,但缺乏针对性、实用性、时效性和具体性,大多以行政手段和奖惩措施为主,无人去做秸秆利用的组织、协调和转化工作,只堵塞不开流,导致禁烧工作收效不大。

(4)缺乏处置技术。首先,多数农户基本不用秸秆当柴烧,只剩下“付之一炬”。其次,农民找不到秸秆“变废为宝”的途径。

(5)机械收割留茬较高。据调查,我国生产的收割机因功率不够及机械手图省油等原因留茬高达20cm左右,造成了下茬种植的困难,农民不得不用少量秸秆放在高茬上进行焚烧。

(6)宣传力度不够。由于受人力、资金条件限制,秸秆禁烧宣传教育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农村,农民环保意识不强,没有意识到焚烧秸秆的危害,单靠禁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千家万户秸秆处理的问题[2]。

3秸秆焚烧的危害

(1)污染空气环境,危害人体健康。有数据表明,焚烧秸秆时,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3项污染指数达到高峰值,其中二氧化硫的浓度比平时高出1倍,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比平时高出3倍,相当于日均浓度的5级水平。当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对人的眼睛、鼻子和咽喉含有黏膜的部分刺激较大,轻则造成咳嗽、胸闷、流泪,严重时可能导致支气管炎发生。

(2)引发火灾,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秸秆焚烧,极易引燃周围的易燃物,尤其是在村庄附近,一旦引发火灾,后果将不堪设想。

(3)引发交通事故,影响道路交通和航空安全。露天焚烧秸秆带来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焚烧过程中产生滚滚浓烟,直接影响民航、铁路、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对交通安全构成潜在威胁。机场每逢农作物收割季节都深受秸秆露天焚烧的危害,有时机场能见度低于400m,严重影响机场航班正常起飞和降落,航空公司及旅客对此反映强烈,一旦导致事故,将造成极为不良的社会影响。

(4)破坏土壤结构,造成耕地质量下降,影响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充分吸收,直接影响农田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农业收益。在农田焚烧稻草秆焚烧秸秆使地面温度急剧升高,能直接烧死、烫死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3],会使土壤的自然肥力和保水性能大大下降,土壤水分损失65%~80%,板结不耐旱。

(5)焚烧秸秆所形成的滚滚烟雾、片片焦土,对一个地区的环境形象是最大的破坏。

4对策与措施

4.1对策

(1)秸秆还田: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主要是机械化秸秆粉碎直接还田技术,它是以机械的方式将田间的农作物秸秆直接粉碎并抛洒于地表,随即耕翻入土,使之腐烂分解,从而培肥地力,实现农业增产增收[4]。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秸秆饲料:秸秆的自然密度通常为30~50kg/m3,如此“蓬蓬松松”的原料很不利于运输和储存,影响其深加工或二次开发利用。因此对秸秆首先进行就地高密度压缩是解决秸秆综合利用“瓶颈”的关键,只有将秸秆高密度压缩了,才能为下一步的开发利用及流通创造有利条件[6,7]。

(3)秸秆燃气:秸秆燃气,是利用生物质通过密闭缺氧,采用干馏热解法及热化学氧化法后产生的一种可燃气体,这种气体是一种混合燃气,含有一氧化碳、氢气、甲烷等,亦称生物质气[8,9]。

(4)秸秆直燃发电:秸秆发电是秸秆优化利用的最主要形式之一。随着《可再生能源法》和《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等的出台,秸秆发电备受关注,目前秸秆发电呈快速增长趋势。各级政府在招商引资中也都把秸秆发电作为一个重头戏,秸秆发电概念在资本市场也开始活跃。秸秆发电利国利民,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4.2措施

(1)收割要“擦地皮”。不留茬或少留茬,秸秆粉碎还田,就地利用。

(2)潘集秸秆发电项目正式启动。

(3)加强引导,加强监管。

5秸秆综合利用的意义

搞好秸秆综合利用,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意义。从经济方面看,通过机械还田、保护性耕作、堆沤还田等形式利用秸秆,能够有效地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从社会方面看,充分利用秸秆资源,抑制秸秆焚烧,可以有效控制污染,优化环境,保障社会经济生活的有序进行。从政治方面看,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特别能够促使空气清新、航运和道路畅通,保持社会协调、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毕于运,高春雨,王亚静.中国秸秆资源数量估算[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12):211~221.

[2]毕于运,王亚静,高春雨.中国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系统构成及总体趋势[C]//2008中国农村生物质能源国际研讨会暨东盟与中日韩生物质能源论坛论文集,2008:159~166.

[3]高利伟,马林,张卫峰.中国作物秸秆养分资源数量估算及其利用状况[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7):173~184.

[4]刑廷铣.农作物秸秆营养价值及其利用[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0~25.

[5]陶用珍,官映亭.木质素的化学结构及其应用[J].维索科学与技术,2003,11(1):42~52.

[6]张子仪.中国饲料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870.

[7]贾万福.农作物秸秆饲料加工利用[J].中国畜牧杂志,1996.32(1):43~44.

第8篇:秸秆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 东北农村;新能源;秸秆型煤;市场推广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能源紧缺和传统能源污染性等问题使我国新能源的研发和推广愈加重要而迫切。《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指出,“‘安全、高效、低碳’集中体现了现代能源技术的特点,为东北农村甚至全国的新能源开发提供了发展方向。”东北农村主要以秸秆、薪柴和煤炭能源为燃料,为了规避这些能源直接燃烧存在的能源使用效率低下、污染环境等问题,可以推广以秸秆为原料制成的“秸秆型煤”作为替代能源,并在充分调动推广者积极性,探索有效推广对策的同时,充分发挥“秸秆型煤”热值高、价格低、污染小等优势。

2 研究背景

2.1 东北农村新能源“秸秆型煤”的推广现状

通过对黑龙江省5个地区20个农村的实地调研,对624份有效调查问卷的统计研究,分析了“秸秆型煤”在东北农村的使用和推广情况,主要包括:当地农民的能源开支情况、选择能源时受周围人影响程度、家庭能源使用结构与使用偏好、对目前所使用能源的看法、对“秸秆型煤”认知程度等。在这些地区,秸秆的使用率为83.6%,电能和煤炭的使用率次之,分别是54.2%和27.6%,天然气、太阳能、沼气等新能源的使用率仅为4.2%,也就是说,在东北农村,秸秆、煤炭、木材、电力等传统能源仍被广泛使用,而新能源的使用率却非常低,甚至存在推广速度慢,普及难度大等问题。

2.2 东北农村新能源“秸秆型煤”的发展前景

“秸秆型煤”作为一种农村新能源,其推广和使用不仅充分利用了可再生资源,节约能源,而且有利于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符合节能减排政策导向和环保宗旨,因此,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与此同时,也具有诸多推广难题。

3 推广不力的原因分析

3.1 推广者推广动力不足

(1)“秸秆型煤”的推广利润较低。推广“秸秆型煤”的企业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基本出发点,即利润不足很难调动其积极性。在没有特殊政策或激励的条件下,“秸秆型煤”的价格上限是传统燃料的平均价格,小于平均价格的幅度越大,越具备推广优势,然而,由于管理水平、原料采购、产品运输等条件的制约,“秸秆型煤”固有的低成本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从而使推广利润较低。

(2)单个推广者的推广力量薄弱。目前“秸秆型煤”的推广者多为个体创业者,经营规模小且相对分散。单个推广者受生产能力、资金实力和业务范围等约束,推广能力有限,无法获取由于规模效应带来的超额利润,甚至无法获取经济利润甚至基本利润,致使推广者缺乏继续推广的动力,进一步影响大规模或范围的生产与推广。

3.2 消费者使用普及率低

(1)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在东北农村,多年来,人们一直使用秸秆、煤炭、木材等传统能源一直被广泛使用,而新能源的使用率非常低。多年来,人们一直使用传统能源,熟悉度高,获取方式比较便利,形成了使用惯性,并且与传统能源相匹配的取暖和供暖设备已完善,,人们没有意愿和愿望改变现有的用能结构,从而阻碍“秸秆型煤”的推广。

(2)信息了解的渠道闭塞。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9.27%和19.92%的人选择生活用能的燃料时,分别是通过过去的使用习惯和熟人介绍两种信息渠道,而墙体广告、宣传单、广播电视等方式则很少受到农户关注,获取能源信息的方式较为单一,多样性渠道不易被采纳和接受。

(3)能源使用的转换顾虑。目前农户对于使用秸秆型煤存在很多顾虑,例如,购买“秸秆型煤”的成本,是否需要更换炉具,新炉具同原取暖管道等相关设备的匹配,炉具的维修和安全性、能源获取的便利性等。这些能源转换使用的顾虑严重影响秸秆型煤的进一步推广。

3.3 东北农村新能源政策中的不足

(1)缺乏完善的实施细则。我国已经出台了关于农村新能源的推广与发展的政策法规,并给出新能源的发展方向,但是,缺少具体的、完善的实施细则落实已有政策。如《可再生能源法》作为现阶段可再生能源最权威的法律,内容完善,却过于抽象和笼统,关于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惠民政策没有切实落实,以致很多关键性措施出现执行偏差或不到位现象。

(2)政策扶持及激励力度不够。我国农村新能源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扶持政策较少,激励的力度薄弱,市场化程度低,因此,很难仅依靠零散的企业进行推广,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改变当前农村经济实力较低,新能源的成本高、推广规模小,扶持和激励力度不够的现状,加大“秸秆型煤”的竞争力度,促使其在市场经济竞争条件下持续、健康发展。

4 推广的对策建议

4.1 增强推广者推广动力

(1)采用原料置换的推广模式。由于秸秆型煤价格受传统能源均价的限制,增加“秸秆型煤”的推广利润更多的需要从成本着手。实地调查结果表明,51%的消费者更希望采用置换的方式获取“秸秆型煤”。与此同时,这种方式还可以保障原材料的供应,降低生产成本。

(2)设计合理的生产布局。随着秸秆型煤销售和运输半径的逐渐增大,其运输成本等也大幅增加,因此,可以通过计算合理、最佳和最小经济半径,根据相应的生产规模,选择新厂址的地点,设计合理的生产布局,降低生产和物流等成本。

(3)建立标准化、可复制的产销流程。建立成本最小化的生产模式和可供参考的盈利模式,形成标准化的、可复制的产销流程,加强“秸秆型煤”的市场竞争力,提升推广者的利润空间,加强推广积极性,增强推广动力。

4.2 增强消费者购买动力

(1)加强宣传,提升农户对“秸秆型煤”的认识。通过政府和推广者两个角度的宣传提升农户对秸秆型煤的认识。政府应加强干预作用,提升对“秸秆型煤”推广的思想认识和重视程度;推广者可以通过电视广播、墙体广告、宣传单等多种渠道,大力宣传使用“秸秆型煤”的意义和对农民生产生活的经济性和便利性。

(2)树立典型示范户,形成示范效应。调查显示,周围人选择使用什么能源会对农户的选择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建立示范户,成立以村级领导干部为主要成员的指导、监督小组,每人负责一个示范户,定期视察、指导,并协调相关工作。通过组织群众现场参观,示范户和专家现场讲解等方式,逐步削弱对传统能源的使用惯性,同时减少使用“秸秆型煤”的使用顾虑,提高农户使用可能性。

(3)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通过实地调研和定期回访,获取最新的能源数据,开发农村能源信息系统,为推广者和农户搭建最新、全面、准确的信息平台,分享最新的能源类型及售后服务信息等。同时培训提供技术咨询和维修服务的工作人员,解决农户使用秸秆型煤过程中的问题,加强持续使用的动力。

4.3 完善东北农村新能源政策的建议

(1)完善农村新能源政策实施细则。应在《可再生能源法》的基础上,制定农村新能源产业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暂行条例,各省市地方政府可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完善实施细则,充分发挥新能源政策和条例作用,切实将政策落到实处。

(2)建立健全政策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完善新能源政策的监督管理机制,约束政府权力和企业行为,保证政策的落实,并发挥实际作用,使推广者和农户在推广和使用“秸秆型煤”中获益,充分发挥新能源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应。

(3)加大政策扶持和激励力度。政府可通过多种方式加大政策上的扶持和激励力度,促进农村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如减免税收、加大补贴力度、调整价格政策、拓宽融资渠道等,为农村新能源的初期发展提供足够的市场空间,逐步形成持续稳定的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吴莉.让农户资源参与新能源建设[N].中国能源报,2009-7-27(A05).

[2]吴辉.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新能源技术经济范式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3]李伟,,李世超.低碳经济下农村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研究[C].全国农村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郑州,2011.

[4]姚梦媛.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研究——基于政策工具的视角[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2011.

[5]姬建军.金融危机下中国能源政策选择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1.

[6] 张笑东.安阳市新能源发展战略分析[J].中国市场,2009(9).

第9篇:秸秆市场分析范文

[关键词]秸秆资源 新罗区 综合利用 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市新罗区早、中、晚稻秸秆资源的产量、收集方式和利用途径等,对该区水稻秸秆资源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以指导该区水稻秸秆的开发利用工作,为开展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提供基础信息,同时为制定秸秆综合利用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一、基本概况

新罗区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受地形影响使伙区气候呈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过渡地带,但海洋性气候影响较深,春夏湿润多雨,雨量相对集中。年平均气温19.9℃,平均降水量1296.3毫米,日照197.9小时,无霜期291天,适宜水稻、花生、薯类等农作物生长。

二、现状分析

1.可收集资源量

2009年至2011年新罗区水稻秸秆可收集资源量分别为6.66万吨(早稻2.08万吨、中稻2.91万吨、晚稻1.67万吨)、5.69万吨(早稻1.94万吨、中稻2.25万吨、晚稻1.50万吨)和5.75万吨(早稻1.95万吨、中稻2.33万吨、晚稻1.47万吨)。

2.可利用资源量

新罗区稻秸资源竞争性用途主要为直接还田、饲料和食用菌基料。扣除这些因素,2009年至2011年水稻秸秆可利用资源量分别为2.35万吨、2.01万吨和2.01万吨(占可收集资源量的35%)。2009年至2011年该区早稻秸秆可利用资源量分别为0.21万吨、0.19万吨和0.19万吨(占可收集资源量的10%);中稻秸秆可利用资源量分别为0.77万吨、0.6万吨和0.62万吨(占可收集资源量的27%);晚稻秸秆可利用资源量分别为1.37万吨、1.22万吨和1.2万吨(占可收集资源量的82%)。

2.1直接还田

水稻秸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稻秸还田可以补充和平衡土壤养分、改良土壤、提高耕地基础地力。新罗区约有89.13%的早稻秸秆、72.07%的中稻秸秆和15.22%的晚稻秸秆直接还田。

2.2饲料

作物秸秆和茎叶是喂养家畜的重要饲料来源,新罗区用作饲料的的水稻秸秆,占用的比例不多,其中早稻占0.87%,晚稻占1.38%。

2.3食用菌基料

农作物秸秆可用来栽培食用菌,将菌种植入发酵后的秸秆,可繁育出优质食用菌。新罗区的晚稻秸秆有3.04%用于食用菌基料。

2.4废弃及焚烧

秸秆是一种传统的生物质能,主要用于农村居民生活用能和牲畜的粗饲料。由于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得秸秆作为肥源的用量减少。不少秸秆被弃置于田头和路边、村前和屋后,最终被付之一炬,严重污染环境,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新罗区有10%的早稻秸秆、26.55%的中稻秸秆和81.74%的晚稻被废弃及焚烧。

三、预测与评价

1.秸秆资源综合评价

通过计算,新罗区的单位播种面积可利用水稻秸秆资源量为1.70吨,公顷(早稻0.54吨/公顷、中稻1.16吨/公顷、晚稻4.08吨/公顷),人均水稻秸秆资源量为75.09kg/人(早稻7.26kg/人、中稻23.04kg/人、晚稻44.78kg/人)。

2.秸秆资源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2009年至2012年,新罗区水稻播种面积下降后略有回升,水稻的总产量也有略微上升的趋势,预测未来的水稻总产量基本不变,略有上升。在不增加其他用途的情况下,未来5到15年,该区每年约有2万吨水稻秸秆可供利用。

3.不确定性分析

农业生产受到多方面外界条件的影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农业气象灾害是影响水稻稳产高产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在新罗区,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台风、局部暴雨洪涝灾害等,预计上述风险有可能造成水稻秸秆减产约3%。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1根据2011年水稻产量估算,新罗区水稻秸秆理论资源量约为7.88万吨,考虑收割方式可收集资源量约5.64万吨。

1.2现有的水稻秸秆利用方式主要是直接还田作为肥料;另有部分稻秸用于饲料和食用菌基料。扣除上述竞争性用途,新罗区水稻年秸秆可利用资源量约1.98万吨。

1.3焚烧稻草的现象时有发生,个别群众存在田间地头焚烧稻草现象,造成秸秆资源浪费,破坏土壤机构,给大气环境造成污染。

1.4除土壤还田外,稻草综合利用程度低。

2.建议

2.1目前,新罗区的大量稻秸直接粉碎还田主要方式有二,一是稻秸还田后经腐熟后充作肥料,二是就近简单地处理农业废弃物,是一种简单粗放的利用模式。建议开展科学详尽的田间土壤测查,考察田间土壤有机质需求量与稻秸有机质供应量的平衡关系,多余稻秸应当收集,开发能源化利用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