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广播电视大学成本会计教学研究

广播电视大学成本会计教学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对成本会计课程地位和教学目标的思考和认识,通过整合教材,突出重点,重新构建教学体系;反复斟酌,精心组织,灵活选用教学方法;设计模块,突出重点,优化整合教学过程等,强化课程教学与实际职业活动的联系。实践表明,新教学模式能较好地实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成本会计;职业活动;教学模式

成本会计是一门操作性较强、培养学生会计实务的重要专业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从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广播电视大学的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普遍感到存在一定难度。为了提升广播电视大学学生学习成本会计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遵循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以职业活动为导向,按照“注重基础,突出适用,精选内容”的要求,打破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方法,根据职业活动需求重构课程教学体系,采用情景式和任务驱动式等教学方法,再现真实的成本核算流程,置学生于真实的岗位环境中进行学习,以使其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突破瓶颈,学以致用。

一、整合教材,突出重点,重新构建教学体系

(一)化繁为简,按照成本核算岗位构建教学路线图

成本会计核算的程序主要是设置成本费用核算的会计账户,归集和分配各种生产费用,计算和结转完工产品成本,编制成本报表等。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把这些核算任务编写成偏重理论介绍的章节体系,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成本核算岗位的要求和方法,难以将理论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职业活动视角下的成本会计教学应重构成本会计教学体系,将成本核算的知识点以职业活动为基础进行整合,将《成本会计》教材16个章节整合为基础准备、成本核算、成本报告、成本管理、成本拓展、综合运用、教学评价等七大模块进行教学。基础准备是起点环节,成本核算、成本报告、成本管理是关键环节,成本拓展、综合应用与教学评价是最终环节。

(二)设置任务,根据教学内容植入实际问题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根据制造业的生产实际,结合成本核算工作中的职业岗位和能力要求,把不同模块分解为不同的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成本核算业务资料,使学生在做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将专业理论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对每一项具体任务,任课教师都应根据教学要求提出具体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安排详见《成本会计》教学系统细化演示表(表1)。

(三)妥善安排,突显课程实践特性

本课程在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计划安排中的总学时为72学时。为了突出重点,破解难点,成本核算等重点模块应主要采用面授,面授学时为21学时,约占总学时数的30%。同时,结合广播电视大学学生的实际,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认知和操作技能,教学安排应注重实践教学,使实践教学课时达到总学时的70%。

二、反复斟酌,精心组织,灵活选用教学方法

基于《成本会计》课程自身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主观能动性。由此,一方面教师要反复斟酌、精心组织主讲内容,力求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另一方面,也要有针对性地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适时、适当地引入诸如任务驱动式、启发式、讨论式、情景模拟式和案例式等教学方法,以引导学生有效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达到学用结合、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任务驱动教学

在课程学习初期或某个教学环节刚开始实施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特点,为其精心设计教学任务,并结合面授课讲清教学重难点。如带领学生在企业进行学习时,为学生布置实地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程序和成本核算情况,并由此写出书面调查报告的任务。需要注意的是,任务书的设计要清晰明确,使学生明白在实地参观企业时该听什么、该看什么和该问什么。通过任务驱动教学,使学生对产品生产过程和生产工序获得感性认知,并能深入了解与成本核算相关的各类原始数据及来源,掌握成本核算流程。任务驱动教学的最大作用在于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能够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二)情境模拟和案例教学

《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接地气”,即要把课程的教学置于企业的实际核算情形中。如以收集到的几个有代表性的企业实际核算为案例,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展开操作演练,通过这样的实战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成本核算的各个环节,以及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探究创新精神,因此,各教师要重视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在《成本会计》这类以技能培养为主要目标的课程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尤其重要。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以真实环境中的某一点启发学生思考;也可以有目的地设“障”立“疑”,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兴趣;还可通过网上实时或非实时的互动交流和讨论答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升能力。启发式教学法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方法,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教学,切忌生搬硬套。

(四)学习小组和讨论式教学

综合考虑课题任务、角色搭配及业务(学习)能力等因素,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教师要科学地设计每个学习小组的教学内容,对学习任务、要求及方法进行明确讲解;然后让学生自由开展活动,通过讨论、合作、主题发言等形式实现思维碰撞,取长补短,从而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提升学习效果。此外,还可尝试将有关《成本会计》课程的一些新内容移植到小组学习中,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讨论。总之,教师只提供方向性指导,更多内容的获得与掌握均由学生通过自主查阅文献和开展小组讨论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关注各小组的活动情况,必要时可以给予指导和干预。

三、设计模块,突出重点,优化整合教学过程

(一)基础准备模块

在基础准备模块的教学环节中,要求学生“一进企业”。每位学生可自行选取一家制造业,调查企业生产、组织和产品生产工艺及过程,并书面写出流程任务。通过实地调查,学生们可掌握工业生产中的各种术语,知晓产品生产工序,熟悉成本核算中各种主要原始数据的来源及成本核算流程等内容。

(二)成本核算模块

1.课前完成教学任务书设计成本核算主要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要求学生结合所选企业自行完成课前任务设计。选取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动力费用、折旧费用、辅助生产费用、制造费用、生产损失等成本核算重点内容设计教学任务书。设计任务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成本计算需要的几个要素、费用分配采用的具体方法,以及产品成本计算的方法。学生可通过设计教学任务书,明确教学任务的重点,提前让学生感知制造业的实际操作步骤和流程。2.课堂面授,重点讲解教师要根据学生完成的任务书,重点讲解成本核算方法和理念。费用分配是成本会计的关键,教师应教会学生综合运用会计思维解决成本会计问题。所有要素的费用分配方法可归纳为“四部曲”:第一步,找出待分配对象(一般为共同耗费的费用);第二步,确定分配标准或依据(工时、产量等);第三步,计算,分配率=待分配对象/分配依据或标准;第四步,得到结果,某种产品分摊费用=分配率×实际工时。

(三)成本管理和拓展模块

成本管理和拓展模块主要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以讲授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为例,对于生产工序和工艺较复杂的产品而言,间接费用分配如果仅按照工时、产量等传统核算成本的方法进行分配,根据计算结果采用成本加成定价可能会出现与市场完全相反的情况。这时,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找出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缺陷,及时引出并介绍欧美国家普遍采用的作业成本法。同时,讲解根据我国新颁布实施的《产品成本核算制度》的要求,在一些高新技术等具备条件的企业可以率先推行作业成本法。通过新旧方法的对比分析学习,让学生轻松掌握新方法。

(四)综合运用模块:实践教学

在综合运用模块的模拟实训环节,可将学生划分成学习小组,以成本会计岗位为核心,以成本会计的工作内容为主线,将实际工作岗位的内容和工作流程细化成学习任务,完成模拟成本计算。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体系,重点突出实践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做相结合,构建理论和实践操作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带领学生“二进企业”。教师可以选取当地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生产企业,组织学生赴企业实地参观学习,并运用该公司相关成本核算数据进行分岗位模拟演练。

(五)教学评价模块

在教学评价模块,应改变传统依靠期末考卷定成绩的单一考核评价方式。职业活动视角下的教学评价应贯穿教学全过程,包括学生的学前基础准备(完成教学任务设计书)、学中案例模拟分析及分小组完成的模拟实训。在教学考核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根据每个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这样,每学期每位同学都至少可以得到5~6次成绩,取平均值作为期末考核的总成绩。考核方式的转变,可明显提高学生的课堂出勤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其学习成效。近年来,笔者一直遵循上述思路进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学习效果也随之提升。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将继续探索和实践课程教学,紧密联系职业活动,力争为社会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玉娟.应用型本科院校成本会计教学改革探讨[J].考试周刊,2014,(58):11.

[2]郭长平.高职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思考[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13-16.

[3]张学子.高职院校成本会计实践教学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0,(20):75-76.

[4]郭秀珍.成本会计改革的教学路径选择[J].会计之友,2009,(1):60-61.

作者:周昌红 单位:嘉兴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