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教育研究论文(7篇)

大学教育研究论文(7篇)

第一篇:大学教育现代信息技术影响思考

摘要:近年来,现代科技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也促进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在教育领域内,现代科技,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经过调查与研究,在此将对现代信息技术对大学教育的影响进行说明,并为其带来的挑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以促进大学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现代科技;大学教育;影响;提升途径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内涵及特点

现代信息技术是借助以微电子学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的结合而形成的手段,对声音的、图像的、文字的、数字的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储存、传播和使用的能动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可控性,能动性,开放性,共享性等特点。

二、现代信息技术给大学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现代信息技术在大学教育中的应用,不仅使教师的教学得到了更多可利用的资源,而且也使学生有充分的学习资源可以利用。第一,在教师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到来,使得教学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教师水平、教学资料、以及时空等因素的限制,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例如,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可以摆脱一些繁琐的事情,如:复印卷子等,教师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素质提升和安排下一阶段的学习任务,也可以进行必要的娱乐休闲活动。第二,在学生方面,学生们可以主动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学习,获取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开阔学生的眼界。另外,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教学过程中有音频与视频等元素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再者,学生还可以自己在课余时间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第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还有利于促进教育改革。在今天的信息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不论是从事何种职业的人都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利用技术来促进自身发展,因此要想教育不落后,就需要协调好与科技的关系,必须准确定位科技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协调好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教学、学校的关系。

(二)挑战事物都是矛盾的结合体,都具有两面性,现代信息技术在给大学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第一,在教师方面,教师的权威地位可能会受到威胁。在全球化下,互联网传播速度较快,教师可以获得的信息,学生同样可以得到,学生的知识面、博览度也得到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要想进行有效的教学,赢得学生们的尊重,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再者,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快,更新也较快,这对于教学多年,固有一套教学方案,不会操纵各种信息技术的教师来说无疑是大灾难,教师需要时间学习技术,进行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这就大大地减少了教师花费在总结教学反思等方面的时间。第二,在学生方面,会导致学生一些素质的缺失,还可能引发错误的世界观,干扰学生学习,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迷恋电脑,利用网络学习、打字、阅读等,会导致学生的书写能力丧失;学生可以从网上得到许多信息,不劳而获,这不利于学生自身推理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网上的信息多样,但真正对学生有帮助的信息,学生并不一定能够进行有效的筛选,加大学习任务。第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引起了对道德责任感教育的重视。对科技的盲目运用,会导致一些不良现象的出现,如信息泄露、侵犯他人隐私、剽窃他人创作成果。这就要求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大学生的思想不成熟,受时代氛围的影响,易产生不劳而获的心理,做什么事情都先上网查,不主动思考,且法律意识淡薄,这都不利于大学生道德责任的培养。

三、应对挑战的解决途径探析

技术是把双刃剑,我们应该思考如何让这些挑战化为促进我们发展的力量,从而有利于大学教育能够有效地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

(一)树立科学的教育思想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合理的,没有所谓的对与错。科技本身也是如此,它是人类自身意识的体现,教育的发展需要科技,但究竟怎样使用科技这才是关键,因此要树立一种科学的教育思想,用思想来引导科技,使其能够在教育中得到合理有效运用。

(二)加强师资培训

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教师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传播者和引导者,为了教师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专业能力,可以通过专家引领、校本教研、科研沙龙、专业进修、科学管理等手段使教师成为多面手,成为合格的心理医生、操作教学机器的好手、教学软件的开发者及优秀的管理者和评估专家。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面对目前的学术造假,侵犯他人隐私,剽窃他人教育成果等不良的现象,加强大学生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是必要的,现代科技的运用,大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能够自主地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攻击他人,也可以各类期刊网站上下载各种论文,进行复制粘贴,轻松地创作出一篇没有个人思想的论文,为了让大学生能够自己动脑思考,自己创作出有价值的文章,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道德教育是值得的,要让大学生从思想上明白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是不道德的行为,只有让其明白事情的严重性,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

(四)加强对信息技术的控制

由于现代信息的多样化、复杂化,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快等原因,不法分子、不良信息涌入大学生的视野,为了大学生能够不被利用,不被干扰,充分利用相关法律法规,引导监督技术市场,有效地杜绝不良信息的来源,建立信息筛选网站,充分对不良信息进行过滤,从而保证受教育者接收到有效信息,促进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现代信息技术”词条.baike.baidu.com/view/1585314.htm.

[2]邹连香.浅议现代科技对教育的影响[J].现代教育论丛,1991(01).

[3]王余丁.在现代科技革命背景下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03).

[4]陈富全.现代科技发展趋势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对策探讨[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3).

[5]张军翔.科技的进步对教育的影响[J].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1).

作者:汤婉丽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第二篇:大学教育中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与提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力资本结构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市场对大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今时代下,大学生不仅要不断完善、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还要具备良好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才能在就业竞争中更好地满足不同岗位的实际需求。本篇论文主要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及其提升路径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提升路径

为切实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水平,使大学毕业生能够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就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对于大学生来说,其应当具备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包括:自我管理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自我认知能力等。笔者主要就这几个方面,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几条提升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有效路径。

一、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一)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是大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当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始终保持学生未来竞争力、未来学习力的要素,其主要指大学生的自我学习、教育、发展、完善能力。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生活自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社会活动的自主参与能力以及自我规划职业生涯的能力上。

(二)发现问题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能力重视学生要具备会学习的能力,从一定角度来说就是要具备发现问题以及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一旦具备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就可以形成一种探索型的、全新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从解决学习阶段的问题延伸至解决生活、工作阶段的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所以从某种意义上看,相比较于分析、解决一个问题,发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更为重要。

(三)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现代化教育理论认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沟通能力,能够使其获得理解他人情绪、调节他人情绪、与他人合作以及认知自我的能力。一个人的沟通能力如果比较差,就会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逐渐被边缘化,还会对同事间的合作造成一定的影响;与此相反的是,如果一个人具有非常强的沟通能力,那么就能够在新的工作场所之中迅速得到别人的帮助、合作,从而会比较容易得到职业上的成功。团队协作能力是以团队成员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为基础,再融入集体责任感以及为集体奉献的精神,通过团队成员间的沟通协作,进行处理团队关系、团队决策、自我认同团队角色、协作完成团队运作过程,最终与团队其他成员一起实现团队目标。

(四)自我认知能力

一个人自我认知能力的高低,体现着其EQ的高低,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注重发展其自我认知能力。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在大学阶段的课程选择、社团活动选择,还影响着大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准备期,而其对大学课程的学习并不是大学学习的唯一一个目标,而只是对其知识储备的一种充实,寻找自我、发现自我,对大学生来说更为重要。

二、提升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有效路径

(一)学生转变学习目标

当今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应改变以往“接受性学习”的思维定势,将大学阶段的学习目标转变为“学会学习和学会思考”,进而促进自身学习行为的转变。未来的社会竞争,主要是在学习能力上的竞争,而传统的以背诵、记忆为知识掌握的学习技能已经逐渐无法适应当代社会对大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因此,当前大学生要更多地提出“为什么”,而不能只满足于在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应当与教师共同对教材进行反思,而不能把教材当作经典。把学习目标转变为“学会学习和学会思考”之后,大学生会对自己的“接受性”学习行为产生质疑,从而会更多地运用自己的思维进行探讨、思考,更重视自己的主体地位。

(二)教师转变教学模式

教师应当从教学设计开始,重新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要关注能够培养与提高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方法,这条路径具有建构主义色彩。首先,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教师应当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有机结合政治、社会经济以及文化背景的相关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新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一,校本教材,能够适应学校的人文氛围,基本任务为设定和解决问题,目标为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可利用教学资源,主要是本学科最前沿的研究理论以及新闻、大众传媒、网络的出版物。其次,重新配置教学时间,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应仅局限于课堂时间,而是应当充分、全面考虑不同学习时间阶段,如课前、课中以及课后,学生应当完成的学习任务。培养与提升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是一个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问题思考、问题解构过程,不仅是要积累知识,更要回顾和反思知识储备。此外,研究性教学要打破课堂时间的限制,也要摆脱教学物理场所的束缚,把研究性教学从教室内的狭窄空间拓展到真实社会。最后,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当以现有教学条件与资源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根据,对各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日记教学法、微课教学法等,进行合理、综合应用,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就目前的大学教育体系来说,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方面尚存在着一定的局限。针对这一问题,不仅需要大学生转变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观念,还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模式,重新整合教学内容、配置教学时间,以培养与提升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为教学设计目标。

参考文献:

[1]刘莉.当代中国大学生道德学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李洵.试论大学基础课教学中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3]张典兵.高校研究性学习的理性审思[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07期.

作者:袁翠婵 单位:邵阳学院

第三篇:近代教会大学教育模式分析

摘要:因非基督教运动、中国政府对教育权的收回等原因,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以宣教和培养神职人员为初衷的宗教教育日益受到严峻的冲击。为了应对这些冲击,教会大学就宗教教育的宗教课程和课外宗教活动等方面作出了调整,教会大学的宗教教育就此经历了一个“世俗化历程”。

关键词: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宗教教育

一、教会大学教育概述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高等教育机构,其根本的办学宗旨是传播基督教教义、培养传道人才,但是作为教会辅助机构的宗教教育却未能按西方差会原先设想的目标发展。进入民国时期,特别是在新文化运动以后,国立大学的竞争因素、非基督教运动的开展和政府对教育权的收回等外在因素都阻碍了教会大学宗教教育前进的步伐。从某一宏观的层面来看,因教会自由主义神学思想的内在因素,西方的教会大学也同样遭遇困境。[1]在内外因素的挑战下,教会大学必须对自身原有的宗教教育作出调整,以适应中国社会“世俗化”的需要。

二、教会大学的课程改革

中国的教会大学创校之初,规定所有学生必须出席宗教崇拜和修读宗教课程。自1925年起国家教育部要求所有私立学校必须向政府备案,其中有如下两个要求:1)学校不能以宗教宣传为目的;2)此等学校的课程应遵从教育局订立的标准,不能够把宗教科目列为必修科。[2]蔡元培先生在其《教育独立议》也要求“教育应与教会分开”,[3]其实是说“宗教教育应与教会宣教分开”。对于这种规定,一些教会大学的管理者是持开放态度的。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认为应该将基督教信仰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之上,他更明确指出燕京大学所奉行的“自由选择宗教课程”政策不仅是响应了政府的要求,事实上,它是最符合基督教的精神及最有效果的教学途径。[4]曾任燕京大学文理科科长的洪业教授也承认“自由选择”对宗教教育的成效尤为重要。他认为教授宗教课程的目的是要“栽培学生养成欣赏宗教的习惯”,若要达成此种目的,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在一个“自由探究”的气氛下进行。[5]燕京大学以积极的方式容许学生自由选择参与学校提供的宗教课程,并取消了所有宗教必修科目。这样的政策也为其他基督教大学所效仿,如南京金陵大学和广州私立岭南大学。虽然如此,教会大学并没有放弃提供宗教课程的理想,学校为学生提供了有关宗教研究的课程,这些课程涵括了不同的范围、类别,内容亦十分多样化,以吸引学生们自由的选择修读。下面以燕京大学为例来看教会大学宗教教育课程学术化、多元化和中国化的转变里程。教会大学对宗教课程改革,已经从“以神学为主导的宗教教育”转向为“以学术研究及教育为主导的宗教教育”了,这无疑促进了中国近代宗教学术研究的发展和中西文化的交流。

三、教会大学的课外教育

宗教课程和宗教课外活动是教会大学宗教教育的主要形式,这也是教会大学的一个独特之处。早期的教会大学严格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宗教礼仪和宗教崇拜。在收回教育权运动和教会内部改革宗教教育要求的压力下,20世纪20年代各教会大学逐步采取“逐步放任”和“自由放任”的宗教教育政策。[6]岭南大学的校长钟荣光就说到:“基督教为个人之信仰;圣经一科,可以自由选习,礼拜可以自由参加。”[7]虽然强制性的宗教训练取消了,但教会大学的宗教团契生活的开放性、宗教活动的多样化和社会服务中重基督教精神却成为了宗教教育现代化转变过程中特别有意义的一个环节。社会服务也是学校宗教教育的延伸。譬如学生组织带动乡村农民活动、平民学校教育、医疗卫生和义工服务等。服务的对象不仅是校内的员工,也涉及到校外社会方面的需要,这正体现了“团结友爱、关怀互助、牺牲服务”的基督教信仰和精神。福建协和大学校长林景润曾尝试将基督教的精神融入其办学的宗旨中,他说:“福建协和大学以仁爱、牺牲和服务的精神向中国年轻人提供大学水平的教育。”[8]这样一种具有基督教精神的教育,在于服务人群,服务社会,致力于人群生活的改善、社会制度的改良。教会大学所开展的课外宗教教育活动,一方面是为服务校内的宗教信徒;另一方面,也是要为校内学生(包括信徒和非信徒)提供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环境和资源,让师生们能够在这个自由开放的环境中,思考及探讨有关宗教、信仰及人生意义的问题。这即体现了基督教的理想及精髓所在,又能容于中国的社会处境中。这种广义的宗教教育,淡化了宣教的目的,却透过基督教大学的校园文化、校风、校训等表达出基督教精神来,也再一次将宗教教育融入了大学教育的核心位置中。[9]

四、总结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的宗教教育并没有因“世俗化”完全消亡,反之,在面对“世俗化”运动带来的控诉和挑战时,中国教会发现的宗教教育化危机为转机,经历了一个“以神学教育为主”到“以宗教研究为主”的转变过程。洪业教授认为:“老师须致力引发学生对宗教产生兴趣、帮助学生思考及明了宗教的概念和行为、培养学生欣赏宗教的态度及乐意认同合理的价值或行为判断的标准。”63[10]他亦认为宗教不仅是从教授中学习,更重要的是“感同身受”。这种教学方法,明显已经摆脱了传统以宣教为目的的教学法,上述宗教教育中宗教课程和课外宗教教育方面的改革,就是这种教育方法的典范。随着中国近年来基督教学校的恢复和全国性的佛教学院、道教学院的开办,教会大学宗教教育的“现代化转变里程”无疑为当代中国各大宗教开展宗教教育事业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参考文献:

[1]吴梓明.基督宗教与中国大学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第56页

[2]同上书,第293~294页

[3]高平书编.《蔡元培全集》第四卷[M].北京

[4]吴梓明.基督宗教与中国大学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第62页

[5]同上书,第63页

[6]徐以骅.中国基督教教育史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第139页。

[7]吴梓明.基督宗教与中国大学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第94页。

[8]同上书,第101页。

[9]同上书,第101页。

[10]同上书,第63页。

作者:欧阳资沛 单位:西南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第四篇:终身教育下的大学教育及改革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我国积极进行教育改革,最终的目的是强化国民知识结构,使国民能够适应时代的进步,在社会中良好的生存与发展,推动我国不断前行。基于此,应当要求大学教育适应终身教育体系,对大学教育合理的改革,更好的教育与培养大学生,使大学生无论是在校阶段还是进入社会,都注重自身学习,不断提升自身整体水平,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国家。本文将以分析终身教育为切入点,就终身教育视角下大学教育及其改革予以探讨,希望可以真正提高大学教育水平。

【关键词】终身教育;大学教育;改革

1前言

站在21世纪的门槛,信息化浪潮滚滚而来,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此种形势下,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就业结构逐渐变化,人们的职场生活越加复杂。当代大学生要想在复杂的社会中打下一片天,需要注意强化自身知识水平。当然,大学学校有义务、有责任,让大学生认识到教育是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使大学生注重学习,终身学习。为了达到此目的,基于终身教育视角,积极进行大学教育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2终身教育的简单概述

终身教育,即为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的形成是经过漫长的时间岁月发展而来的。“终身教育”一词源于1965年12月召开的“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上,法国著名学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专门负责成人教育工作的保罗?朗格朗所做的“终身教育”学术报告。自此之后,“终身教育”受到国际上的重视,掀起“终身教育”思潮。当时,人们将“终身教育”定义为成人教育。后来,随着终身教育的广泛应用,人们将“终身教育”思想引用到职业教育中,并扩展到整个教育活动中,最终将终身教育视为智力的、情绪的、美感的、社会的、政治的修养[1]。“终身教育”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引领教育的重要思想观念,贯穿于终身教育和非终身教育之中。不仅改变了教育机构及教育制度,还使得社会中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与培训,得到优化、改善,使得通过正规教育或非正规教育的学习者都能够深受影响,积极的投入到知识学习中来,获得知识。

3基于终身教育视角下大学教育的分析

21世纪教育改革的情况下,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从幼儿教育和初等教育开始并持续终身教育的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一部分。积极的遵循“终身教育”思想,进行大学教育改革,使终身教育理念成为大学教育的推动力,如此可以提高大学教育水平,培养更多优秀学子,使之成为国家栋梁。当然,要想基于终身教育视角来改革大学教育,首先要了解大学教育,再提出切实有效措施加以改革。

3.1现代大学的功能分析

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学,确定大学所具有的功能主要有:(1)通过高水平的研究拓展新的知识领域;(2)通过教学把知识一代代传承下去。按照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来划分,大学自然属于正规教育。在正规教育系统中,每一教育层次上,都有适当的级差和选择系统。而大学属于正规教育系统的最高层,与其他教育机构自然有很明显的差异,所以目前大学主要以本科生、研究生为主。而终身教育的适用范围包括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但是,目前大学与成人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很多大学几乎不承办成人教育,只有在特殊环境之下才会承办。这种情况,国内外均存在[2]。就国内大学来说,近些年我国诸多高校承办成人教育,但承办的目的不同,像研究生教育是为显示水平,本科生教育是为立足,而成人教育则是为了补充财政。深入分析当下一些成人教育的办学情况,成人教育力度不大、成人教育水平不高,自然会影响终身教育的推行。所以,基于终身教育视角来说,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功能不强,不利于更好的推进终身教育。

3.2教育民主化的分析

相关研究表明,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受教育程度。而大学历来争议不断,不平等显现屡见不鲜,如追求精英主义、入学机会不平等等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挫伤学生学习热情。而终身教育则重视每一个个体成员,希望通过维护个体的权益,使个体在民主教育中更好的学习、更好的发展。所以,基于终身教育视角来看,大学民主化程度低,不利于更好的推进终身教育。

3.3教学资源的配置分析

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系下开办的大学,其公共性特征被分割给多个部门,使得大学在条块分割、高度集中部门所有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难以真正实现公共化,而是备受限制。这就意味着大学的教学资源也备受限制,不能结合实际需求,合理的分配利用。终身教育的实施,目的之一是让学习者可以更好的利用每一个教学机会,积极的学习,不断强化自身知识水平。由此看来,大学教学资源分配不合理情况,难以满足终身教育发展需要。

4基于终身教育视角下大学教育改革的探究

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可见当下的大学教育难以有效的推行终身教育。基于此,笔者的建议是:

4.1树立终身教育理念,找准自身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定位

为了使终身教育理念贯穿于大学教育中,更好的促进大学教育发展,应当在大学教育改革之际,树立终身教育理念,适当的调整与优化大学教育,使得大学教育与终身教育相融合,将终身教育贯穿于大学课程、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当中,使终身教育影响学生及教学活动,以便培养优秀的人才。当然,要想在大学教育中正确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应当对终身教育体系进行分析,并结合大学教育实际情况,明确大学教育革新的观念及观点,在此基础上,正确引用终身教育理念,如此可以使终身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提高大学教育层次。

4.2重视来自社会的需求,提高大学生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大学生在大学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在社会中更好的发展。为了使大学生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社会,更好的融入社会,应当在接受大学教育之际,能够适当的了解社会,并不断强化自身能力,满足社会需求。所以,在改革大学教育之际,应当注重了解社会需求,关注产业结构、职位结构,积极的与企业、政府产生联系或构成合作关系,扩大教育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自身知识水平、能力、意识等,使学生与成人水平相当,提高学生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5结语

基于终身教育视角来审视当前大学教育,主要存在大学功能少、民主化程度低、教学资源配置有限等缺陷,不利于更好的教育和培养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基于此,应当积极进行大学教育改革,树立终身教育理念、调整大学教育等,使终身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中,提高大学教育水平,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紧随时展步伐。

参考文献:

[1]余胜泉,丁杰.加快深层次推进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信息生态观视角下的基础教育信息化[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1):19~21.

[2]胡红华,李艳.试论终身教育视角下的大学教育及改革[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4):68~71.

作者:刘涛 单位:邵阳学院

第五篇: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问题分析

【摘要】怎样做好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工作,一直是学生教育关注的热点话题。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有很大的差异,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管理体制,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模式,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作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做好高中教育向大学教育转变的思想教育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中教育;大学教育;衔接

考试是目前升学采用的主要形式,高考是从高中教育进入大学教育的主要评价机制和模式,在各个中学发挥着教学指挥棒的作用[1]。以考取一所理想学校为目标,是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心愿,高中老师锲而不舍、继续发扬传统的教学方法,勤学、苦学是高中学生的真实写照,担心、焦虑是家长的生存状态。十年寒窗跨越高考,学生进入大学后,生活和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面临生活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学生远离家乡,失去以往朋友的陪伴,失去家长的关心、监督和指导,将会面临严重的情感危机;另一方面,学习环境的改变,大学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还不能接受从高中教育高压的学习状态向大学自主学习模式的转变,部分学生出现学习动力不足,目标缺失[2],对学习方法充满迷茫等各种心理问题。如何做好高中教育向大学教育的衔接,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大学生生活和学习,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同,高中教育传授知识的形式,主要以老师课堂灌输方式为主要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被动接受式学习,老师通过布置课堂作业、大量的家庭作业作为巩固知识的通用模式,以定期小测试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大学教育,讲授与实践相结合,老师在有限的学时内给予点播,实践环节则需要学生亲自动手,作业量相对减少。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的方式变为主动学习,学生一般难以适应。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学校的管理方式不同。高中教育管理相对较为严格,班主任实行跟班制度,工作大部分时间与学生一起度过,能够时刻督促学生学习。大学教育老师与学生沟通交流较少,完成规定的课时任务外,平时很少和学生接触,学生有大量的自由时间,管理方式呈现出高中教育过于严厉和大学教育较为松懈的两个局面。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高中教育以考取大学为主要目标,将升学率作为该校重要的考评标准,强调高分教育。大学教育则以社会就业率为考核标准,大部分以培养时代英才为标准,希望学生通过大学的学习,能够顺利结业,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此,大学教育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行修养能力的全面提高,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诸多不同,使得高中教育向大学教育转变过程中存在脱节问题。

二、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面临的问题

1.人际关系紧张,出现情感危机

高考结束,学生们进入大学校园,会遇到情感危机。相处时间较长的高中同学几乎很难聚到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同学们会面临交友问题,一部分擅长交往的人,很快找到新伙伴,较快地度过情感危机,然而,不擅长言谈交往的人,在较长时间内难以适应。学生将会面临集体生活和独立生存,学生们大多来自祖国的大江南北,在生活习惯上,多少都有一定的差异,特别是在宿舍的集体生活中,难免有些磕磕碰碰,出现人际关系不和谐的问题,一些事情需要自己协调和处理,不能随时依靠家长,会出现情感危机。

2.学习方式迷茫,目标缺失

高中学习以考取一所心仪的大学为理想,目标明确,通过艰苦的学习和高中教育的磨练,带着家长和老师的期望,目标始终如一,信念坚定。学生完成考学目标,升入大学以后,专业方向确定,面对大量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知识的难度加深,理论性加强,学习起来难免枯燥乏味,不能清醒地认识到大学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和作用,出现厌学情绪,另一方面,大学的学习,以自主学习为主,缺少老师的督促与指导,久而久之,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下滑,导致人生定位不准,部分学生弄不清上大学干什么?在大学学习的纯理论知识有什么用?在未来能够做什么?产生一系列的疑惑。更严重的是,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填报的大学专业不适合自己,不能正视现实,产生逃避心理,部分学生仍然被动式地接受等待,殊不知大学的学习生涯会转眼即逝。

3.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引导

通过高中阶段艰苦的学习,考取理想大学的梦想已经达成,部分学生以为就此得到了解放,首先思想上,开始松懈,好多科目不再学习,课程设置不密集,出现放松情绪,认识不到一个阶段的学习完成是另一个暂新学习阶段的开启,人生总是在奋斗和学习中成长、前进。家长的督促作用下降,大部分家长认为,将孩子送往大学,完成了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失去了老师的殷切监督,高中阶段的教育,老师就像保姆,一直守候在学生身边,对学生充满了希望。大学的学习,老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较少,教育形式较为单一,知识的获取以老师讲授和引导为主,学习较为枯燥,基本是靠个人主动地学习和探索。加之,环境的改变,大学大部分地处繁华的市区,家长不在身边,经济相对较为独立,学生们经不住外界的诱惑,有沉迷于娱乐的倾向,缺乏学习动力。

三、应对策略

1.转变心态,尽快适应新环境

进入大学校园后,面临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变化,作为一名大学生,要尽快转变心态,做到既来之,则安之。尽快适应新环境,独立克服各方面的困难,对当初自己选择的学校要坚信不疑,对所报考的专业做到不抱怨、不抛弃,静下心来理清思路,做好规划,主动地和同学交流,与老师沟通,想清楚自己想要学到什么,思考怎么去做,怎样实现自己的目标,做到思想和行动的统一。对学校、老师和同学都要有亲切感,以积极地情感融入到同学中去,学会待人接物,以适合自己的新方式进行学习和生活,快乐、充实地度过大学。

2.多读课外书籍,踊跃参加社会实践

在大学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复杂、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仍然是困惑的、迷茫的,不知道所学知识用在何处?大学学习期间,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部分学生不知道怎样合理利用时间?想法较多,做的时候,却在忧郁。面对这些问题,学生们应该合理安排多读一些有意义的课外书籍,丰富精神世界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增长知识,借鉴前人的经验,使自己在以后的道路上少走错路和弯路,避免“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大学生活和学习中要养成善良、宽厚、学会包容他人的品质,做到这些一定会有更多的朋友,不会出现较大的情感危机和孤独。另外,学生应多参加学校活动和社会实践,通过这些活动,可以锻炼自己独立做人做事的能力,在实践中,寻找到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并思考成为这样的人该如何去做,然后,坚定地去完成每一项任务,这样对未来就不会迷茫,各方面的素养得到培养、能力也得到锻炼。

3.学校要安排指导,给予心理辅导

面对大一新学生的问题,学校应安排座谈交流会,为新学生排忧解难,及时给予心理辅导,规划学生职业生涯。大学应打造一支以辅导员、班主任和高年级优秀学生组成的工作宣传队伍,积极为刚入学的新学生,进行思想动员和思想转变讲座。在学习上,高年级学生和老师积极地对新学生讲解本专业知识的学习方法和必要性,为适应专业学习打好基础。加强学生入学教育,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分析所学专业的未来与潜力,使学生对学习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对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充满热情和期待,分析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引导新生合理地规划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这也是整个大学教育的重心与目标之一。学校可组建心理辅导工作室,定期地开展心理辅导讲座、个别谈话等形式的活动[3],稳定学生情绪,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老师应遵循新课改,积极引导

在大学的学习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各科代课老师,要做好高中教育向大学教育的良好过渡,老师是宣传者和主力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首先是教书育人,关爱学生,做好学生的思想引导工作,然后积极地摸索趣味性和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并用于课堂实践,使课堂教学有活力,有感染力,能够吸引学生,帮助学生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讲授学习本门课程的学习方法,阐明该课程开设的重要性和目的,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高中教育向大学教育的过渡时期,是学生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更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做好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衔接,尽快地帮助学生进入角色,开始科学地学习与生活,是每一位大学生的切实需求,也是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关系学生未来的发展和祖国人才强国的大业,做好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衔接,帮助学生渡过学习危机和情感危机,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赵婀娜.中学到大学在接力中奔跑[N].人民日报,2013-04-25.

[2]刘存芳.新课程标准下情意目标的确立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0,33(6):82-85.

[3]曾婧.大一新生适应不良问题及其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4,20(3):47-48.

作者:陈敬明 豆佳媛 刘存芳 单位:陕西理工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第六篇:大学教育转型对艺术教育的影响分析

摘要:综合性大学的课程开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随着国家体制的改革,公共艺术教育在大学教育中成为了特色和亮点。综合性大学的艺术专业的艺术教育从而成为更为关注的焦点,随着教育的国际化,艺术教育从观念上要正确的处理艺术教育的社会需求的重点和教育理念的改观之间的关系。

一、前言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也不断涌现,要使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取得一个新的开端,不但要完善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政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这样就迫使部分大学教育必须面临转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样才能在保证大学生就业问题得到解决的前提下,更好的适应国家经济体质的良好发展。

二、艺术专业教师体制的转变

综合性大学的艺术课程进入一个基础教育的领域是发展中的中国情形所必然的要求,公共艺术教育在大学教育一经诞生就会成为新课程的亮点,同时这种公共艺术教育在中小学综合艺术课程中也是同时进行着。因此,教师体制的转变也是必然的趋势。转型后的艺术教育教师的使命,是由基础教育培养艺术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同时更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应用型方向转变,艺术教育教师从学术型逐渐向实践型转变,这种转变要在国家和学校大力的推行的前提下来完善,不断的对教师技能进行培养,但是这种转型也不能急于求成,要与学校和教师的发展循序渐进的进行。对于非专业艺术教育方向就是的从审美意识的培养到对美的认知的一个转变,对于丰富学生的艺术尝试的同时,用专业教师的艺术才能去吸引学生对艺术教育产生兴趣,从而喜欢上艺术,这样的创举是任重而道远。

三、艺术教育模式的转型

在高校转型的大形式下,我们必须明确作为综合性大学的艺术教育的着重点在哪里,这样就要求树立正确的艺术教育思想和认识,重要的是作为教师和学生要明确转型后的艺术教育的教育方向和目的,正确的处理德育和美育的相互之间的关系,同时注重专业艺术教育和非专业艺术教育的共性和个性,各自的特点和着重点是不一样的。在注重的艺术教育的模式的转变的同时,还需要教师重视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的教育理念,不能故此误必,正确的处理艺术教育的社会需求的重点和教育理念的改观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特色的社会艺术教育体系。同时要解决领导对高校艺术教育的思想认识,健全教学体质。转型必须循序渐进的进行,首先是在克服了教师和学生的观念的转变,要被社会接受这种综合素质高而且专业技能好的专业型人才的出现。其次就是师资力量的壮大,增强艺术教师的培训活动,提高教师队伍的学术和实践能力,加强艺术教育的科学研究和国内外的相互交流,健全艺术教育的基础建设和实践活动的设计。

四、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

艺术教育在中国高校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不同的问题,首先从课程设置上来说,专业课程内容陈旧,不能做到及时调整,灵活调整。课程组织缺乏整体系统性的衔接,这方面的问题主要出现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内容的延续性上。我国的艺术教育课程设置,还局限在课堂教育上,同西方国家的进入市场化的教育模式偏差很大。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面向大众、面向市场为人所用,而真实的设计教育却是遵规蹈矩、按部就班的进行着。课程设置缺少创新,课程内容陈旧,课程更新周期太长。缺少创新思维训练的开发性课程,大多数艺术专业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教学观念来进行艺术教学。在教学课程规划过程中需要了解国内外设计教学领域和设计使用发展领域中最前沿的知识和社会最新需求方向。同时教师要明确课程开设的出发点和学生学习的目的,了解本课程对学生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性。多开设一些激发艺术潜力的课程,教学过程更加灵感,给教师和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五、小结

中国在不断的探索着适合国民特色的大学教育,从学习对象的转变,可以认为是经过了百年来的中国大学发展的三次重要转型,前两次都是以国外教育模式的参照或照搬,第三次是出于以欧美教育模式为主,参考其他各国大学教育发展经验,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下的高等教育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这种探寻适合中国特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大学教育理念在不断的完善和健全,这样才能适应多元化经济体制的发展。从长远来看,这项改革不能仅仅是在教育系统内部的简单单独的改革求解,更要从制度层面改善职业技术人才的各个方面的社会影响,拓展其发展的空间,让应用型人才更有社会发展空间,同时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澜.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本社,2005.

[2]郝森林.浅论艺术教育的价值【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6):39-41.

[3]曹小劲.建立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J].美术大观,2006,(9)

作者:张亚娟 单位:咸阳师范设计学院

第七篇:大学教育教学中快乐学习理念融入思考

[摘要]大学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大学教学的效果,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运用快乐学习的理念,促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关键词]大学教育;快乐学习理念;分层教学法

快乐学习理念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它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将快乐学习理念与课堂教学融合起来,建设趣味性的教学课堂,使学生能够愉快地学习知识。

一、趣味性教学课堂的建设

为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效融入快乐学习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要注重建设趣味性的课堂。

(一)运用幽默的教学语言展开课堂教学

教师幽默的教学语言是建设趣味性教学课堂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自身教学语言的幽默性,教师在教学之余要注重观看喜剧综艺节目或电影,学习喜剧演员语言的表达方式,学习如何将话语更有趣味性地表达出来。教师和学生之间是有一定代沟的,有时教师认为好笑的话语或事情学生并不认为好笑,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现阶段学生喜欢什么,关心什么,认为什么是有意思的等,拉近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并将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入课堂教学中,建设趣味性的教学课堂。

(二)趣味性的课堂导入

为了建设趣味性的教学课堂,教师要注重进行趣味性的课堂导入。以《中国近代史纲要》中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为例,教学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建党伟业》中的相关内容,《建党伟业》中参演的明星是非常多的,教师在课堂上播放电影中的相关片断,可以有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三)教育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游戏是学生喜欢的活动方式,将游戏引入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转化课堂教学的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以排球学习为例,教师向学生讲述了垫球的基本动作后,可以在班级中展开竞赛游戏。教师利用抽签的方式将学生每两人分成一组,给予学生几分钟的练习时间后,开始游戏。一名学生向下击球,另一名学生运用学习到的垫球知识将球垫回,哪个小组成功将球垫回的次数最多则获胜,垫球次数最少的则失败。对于失败的小组,余下的学生共同思考惩罚措施。利用游戏巩固学生学到的知识,并利用惩罚的方式提高课堂学习的趣味,使学生保持快乐的情绪。教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趣味性教学课堂建设,为快乐学习理念在课堂教学时的有效融合奠定基础。

二、利用分层教学法展开课堂教学

大学教育教学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是否能够快乐学习,且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的,为了将快乐学习理念与大学课堂教育教学有效融合,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利用分层教学的方式,使每名学生均感受到课堂学习的乐趣。首先,在学生信息基础的层次上划分。为了实现科学的层次划分,教师要注重收集与学生相关的信息。以英语学习为例,教师可以采用当堂测试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搜集与学生英语水平相关的信息。搜集到丰富的信息后,教师要认真研究信息中的内容,将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A层表示优秀,B层表示中等,C层表示较差。其次,将学生分好层次后,教师要注重设置针对三个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如,C层次的学生只需掌握课本中出现的重点单词、语句和语法,了解课文的意思即可。B层次的学生在C层次的基础上要能够灵活运用学习到的英语语法知识并可以较好地进行听力训练。教师针对每个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使每名学生均可以获得课程学习的乐趣。再次,学生分层基础上的自主探究性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自主探究性活动,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课堂教学时教师慎重地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确保每个小组中均含有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并向学生布置共同完成的任务,指导学生探究的方向。教师利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享受课程学习的乐趣。最后,有侧重点的课程测试。利用分层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课程测试时教师也要注重编写适合A、B、C三个层次的试卷,有针对性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合理的课堂教学评价

为了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教师要注重完善课程评价方式。首先,教师评价学生课程的学习结果时,除了关注学生课程测试的分数和课程的签到数外,还应加大对学生课程学习过程的关注,调整各个评价标准占据的比重,全面综合测定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其次,课程评价时要注重利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三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评价学生课堂学习情况。总之,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构建趣味性的教学课堂,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兴趣,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利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展开课堂教学,并给予学生积极合理的课堂评价,切实实现课堂教学与快乐学习理念的有效融合。

参考文献:

刘瑞雪,赵岩.浅谈高校大学生快乐高效学习和生活[J].新西部旬刊,2014(8):131.

作者:徐晓红 单位:江苏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