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土木工程的课程构思与设计研究

土木工程的课程构思与设计研究

课程设置以土木工程生产建设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土木工程实体的设计与施工为牵引设置课程体系,通过项目设计与施工将整个课程体系有机地、系统地结合起来,将以项目为向导的培养理念完整地、有衔接地贯穿到整个教学阶段(如图1土木工程专业道桥方向核心课程组成结构),这样使学生所有需要学习和掌握的课程内容都围绕项目设计这个核心,并与这个核心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1.以工程项目为载体。按照CDIO模式设计教学过程,在课程讲授之前,由学生分组形成团队,查找资料(Conceive),分别提出针对课程的工程项目问题(De-sign),带着问题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Implement),在课程结束之时解决问题(Operate)。以“路面工程”课程一组学生为例,学生在学习之初,通过查找资料,找出某一条公路的实际交通量,拟定路面类型为沥青混凝土路面,目的是在课程结束后完成该路面的设计,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沥青路面的学习要有针对性,但并不是只学习沥青路面的相关知识,所有的路面知识都要学习,课程结束后会有一周的课程设计时间,确定出来本组公路等级,设计出沥青路面的结构形式、尺寸。这样,该组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会更加全面、透彻,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精神。

2.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土木工程专业行业背景深厚,所涉及工程包括公路、桥梁、城市道路、房屋建筑等,大多数院校能提供给学生的实践教学环境仅限于一般的基础课程,比如,建筑材料试验,测量实习等,不能提供工地实际工程环境。通过校企合作、开放式办学模式,可以弥补学校办学资源的不足,共享企业资源,可以引进企业先进的工程教育模式、熟悉相应领域的行业标准及高效的企业组织管理。实现途径包括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工程研发中心;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以企业需要的人才为培养目标,缩短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距离;以“顶岗”实习的方式,让学生进入企业工程生产一线,实现学生与工程环境的零距离对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有机结合。

3.以师资建设为保障。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基本保障。第一,注重本学校教师工程综合素质的提高。制订教师培养计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安排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学习交流,到企业考察,参加社会实践,以获得更丰富的工程实践经历,形成既有教学本领,又有工程经历的“双结构”教师队伍;制定激励政策,发挥优势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参与教学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教学改革,鼓励教师参与工程项目建设,有条件的话,教师讲授两年的课程要进行一年的工程实践,有利于教师的知识更新,使教师的工程意识、创新能力、教学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第二,聘请有经验的企业教师走进课堂,开展选修课程的讲授,指导学生实习实践环节,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建立严格的企业教师遴选制度,按照共同制定的教学大纲要求完成教学任务,这样,企业教师会将最实际、最先进的知识带进课堂,将工程实例、工程意识、工程文化和工程精神带进课程,实现学生与工程师的零距离对接。

4.以工程文化教育为升华。工程文化教育强调以人为本,以人对工程的态度为根本出发点,以培养适应现代工程活动特点的工程应用人才为目标,需要把科学知识教育与工程文化教育有机结合,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让学生受到工程文化的熏陶,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工程文化教育,转变教学观念,将传统的单一科学知识教育转化为包含社会、经济、人文、环境等综合素质教育体系;通过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课余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建设工程文化基地,通过基地的图文、实物等展现专业发展过程、历史积淀传承过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深刻感受工程文化精髓;通过学生企业实习,让学生感知企业文化,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标准,培养适合现代企业发展要求的综合素质,拓展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国际视野。

鉴于我国土木工程事业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要与之适应,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理念,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深入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是切实可行的,但需要我们转变教学思路,在进行科学知识普及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出新时代的卓越工程师。在改革实践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探索与完善。(本文作者:杨扬、刘海苹、王景波 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