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土木工程教学范文

土木工程教学全文(5篇)

土木工程教学

第1篇:土木工程教学范文

(一)突出重点

“土木工程材料”较多的课程内容,在有限的学时内不可能全部讲解,应根据专业性质,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以程云虹等主编的《土木工程材料》[1]为例,课堂重点讲解的内容是:绪论,第一章(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质),第二章(无机胶凝材料),第三章(水泥混凝土),第四章(砂浆),第六章(土木工程用钢),第七章(沥青及沥青混合料)。通过绪论的学习,学生对土木工程材料有一个梗概的认识,对“土木工程材料”这门课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第一章让学生了解土木工程材料基本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力学性质及耐久性能等,同时了解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即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构造及其与材料性质之间的关系;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六章及第七章分别讲解工程中最常用的几种土木工程材料的性质及应用。而第五章(砌筑材料)、第八章(木材)、第九章(合成高分子材料)及第十章(建筑功能材料)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但教师应适时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并勇于提出问题。课堂教学中,把重点讲解的内容讲深讲透,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做到学有所获;避免面面俱到,不求甚解。而且,有了重点讲解的内容作为基础,学生自主学习其他章节才不会感到困难。突出重点的课堂讲解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结合,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又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索意识。

(二)科学讲解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内容比较松散,讲解时容易产生平铺直叙的感觉,甚至索然无味;如能精心安排、科学讲解,效果会大不一样。比如,通用硅酸盐水泥包括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及复合硅酸盐水泥,如果按照教材一种水泥接着一种水泥地讲,学生学起来会感到重复、堆砌、凌乱,甚至不知所云。因此,对于这部分内容要进行科学整合,重点把硅酸盐水泥的矿物组成、水化及凝结硬化过程、技术性质等等讲解透彻;而在介绍掺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时,抓住活性混合材料的潜在活性及掺活性混合材料水泥的二次水化反应,然后用对比的方法给出各种水泥的共性和个性,这样内容紧凑了,脉络清楚了,学生掌握起来也就轻松了。了解了技术性质的异同点,进一步掌握各种水泥的工程应用就会很容易。再比如,在现代水泥混凝土技术中,外加剂已经成为水泥混凝土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因此,为了内容的系统和完整,一般教材(如文献)都将“外加剂”放在“普通混凝土的组成材料”中来介绍。但外加剂是用来改善混凝土性能的,如果不了解混凝土的性能,很难深入理解外加剂的作用,因此,在讲授时,应作适当调整,把“外加剂”放到“混凝土拌和物的主要性能”和“硬化混凝土主要性能”的后面来讲,这样会更加方便学生对相关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总之,科学地组织和讲解课程内容,对于做好“土木工程材料”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理论联系实际

首先,从最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土木工程材料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其实,每个人在实际生活中都积累了很多相关经验,只是由于不具备专业知识,而不知道其中的道理。比如,某一水泥砂浆地面破损了,用水泥砂浆修补以后,需要浇水覆盖一段时间。相信很多人都见过这种做法,但不一定每个人都知道这是为什么。在讲解水泥的水化、凝结及硬化过程时,提到这一现象,学生一定会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养护,并及时让学生了解养护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及时间。这样,把学生来自于生活的直接经验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消除学生对课程的陌生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大量列举工程实例。典型的工程实例是理解和消化理论知识的最有效方法,注重材料的工程应用背景,避免脱离工程孤立地讲解材料。比如,在讲到混凝土耐久性问题时,实例之一:北京三元立交桥桥墩,建成后不到两年,个别地方发生“人字形”裂纹,经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发生了碱-骨料反应;实例之二: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泄漏,造成大面积放射性污染,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等。另外,还可以用数字来说明,“在工业发达国家,建筑工业总投资的40%以上用于现存结构的修理和维护,60%以下用于新的设施”。通过大量实例,使学生认识到混凝土耐久性的重要性,了解到很多混凝土结构的过早破坏不是由于强度不足,而是由于耐久性不足。最后,重视实验教学。实验课是“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实验课上,学生对从书本上学到的材料有了直观的认识,对材料的性能进一步了解,在自己动手做实验过程中,提高应用材料的能力。同时,通过实验验证基本理论,学习实验方法,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关注学科新进展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和根本,但教材的更新需要时间,而土木工程材料的发展非常迅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土木工程材料研究和工程应用的最新进展,并适时补充到教学中。同时,随着新材料及新技术的不断问世,有关材料的质量标准及相关设计和施工的规范也会随之更新,亦应将这部分内容及时补充到教学中。这样,有利于学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态,拓宽专业视野,培养创新意识,激发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及工程意识

二、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对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巩固和补充作用。通过课后作业,学生能够更好地消化和理解课堂上学到的内容,并能对所学内容活学活用。本课程中,一部分课后作业来自于教材每章后面的复习思考题,需要教师紧扣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中精选,比如,混凝土骨料颗粒级配,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等。教师要对作业认真批改,并总结,使学生不是为了做作业而做作业,而是做到真正掌握。另一部分课后作业是综合性、讨论性的。比如,程云虹等主编的《土木工程材料》中的“开放讨论”部分,这部分内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可以引导和启发学生做一些探索性的工作。即让学生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围绕这一内容查阅文献,深度思考,自由讨论。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的意识。

三、结束语

第2篇:土木工程教学范文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

1《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特点

1.1综合性强

本课程讲述建筑物施工全过程中所涉及的技术问题,涉及场地测量、土方开挖、基坑降水及支护、模板工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砌体结构、结构安装工程及材料等。对先导课程的学习情况要求较高,并且在施工过程中各环节紧紧相扣,综合性极强。

1.2应用实践性强

本课程开课的目的是让即将步入建筑施工现场的学生掌握技术成熟、经验丰富的施工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到达施工现场后能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这也是《土木工程施工》区别于其他课程的一个显著点,应用性极强。

2《土木工程施工》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模式老化

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下,老师为主体,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易造成学生学习情绪低迷,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目前多数高校关于《土木工程施工》的学习主要还是采取传统的讲授模式,教学模式单一落后。针对本课程的特点,“老师在讲台上,学生在下面听”的教学模式很难将现场的技术及解决方法表达清楚。虽然现在有了多媒体的引入,可以借助图片和视频辅助教学,使效果有了一点改善,但仍有很多问题无法清晰表达。缺失了现场的实践学习,学生即使对文字性的表达有了清晰的认识,但也只有理论知识。

2.2理论脱离实践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学习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实践。但是由于校企合作的缺失,很难找到安全又可靠的建筑工地供学生实践学习。即使有条件安排学生到施工现场实践学习,但安全起见,大多数还是参观学习。虽然对现场有了直观的认识,但是由于没有实际参入到真正的施工过程,也很难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本课程是技术类知识的学习,并且包含了施工全过程的技术,内容纵多涉及面广,短时间的一次两次实践只能大概了解工程概况及个别工序的工作,无法全面完整的认识施工全过程,更不能看到施工设备的操作。这将导致理论脱离实践,使得课堂讲学变为纸上谈兵。

2.3教材内容落后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机械设备、材料、结构及技术等不断更新,而学生学习所用教材更新较慢,导致内容滞后,跟不上科技的发展,体现在教材上的某些技术可能在施工现场早已淘汰。比如防水工程中使用的油毡,在施工中早已淘汰,但在课本上还作为重点还大篇幅的讲解。

2.4教师缺乏工程经验

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教师在建筑行业并不占优势,一些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不满足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教学,使得学校招聘的老师大多数是硕博士刚毕业的年轻学者,几乎没有现场工作经验,从学校毕业即投入另一个学校进行教学。虽然这些年轻老师理论知识丰富,但由于没有工程经验,对于在施工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及解决办法只能照本宣科,使得课堂氛围低沉,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改革措施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本职,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使命。所以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应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主,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建立实训实习质量保障机制。扩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教学,逐步扩大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的权利。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下,应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为主,为本地区源源不断的输送技术性人才。此培养模式针对现阶段土木工程施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3.1改革老化的教学模式

基于《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特色,在讲解时应以工程应用为导向,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进行教学。另外将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变成开放性教学,同时丰富教学手段,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积极邀请具有工程经验丰富的工程师,通过讲座或学术报告的形式向学生讲授建筑行业最新的施工技术、材料、设备、方法等。如有条件,每班可以配备一个社会导师,随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惑点。通过丰富教学手段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事实表明:耳朵听会忘记,眼睛看会记住,而参与就能理解,所以应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工作中。比如进行翻转课堂、小组讨论等。

3.2加强理论联系实践

虽然《土木工程施工》课时具有实践环节,但是其占比较少,且多安排在学期末理论课程完成之后。首先,应通过调整教学大纲来提高实践环节的课时,并且应每学完一个章节就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性教学,打破学期末的大实习模式。毕竟任何一个工程也不是两三个月就可以完工的。实践教学配合课程教学,加深学生的理解,并能激发学习下一章节的积极性。其次,应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各阶段的实践学习提供稳定且安全的平台。

3.3虚拟仿真与工程实践相融合

信息化时代,我们不能做井底之蛙,要善于利于各种信息技术服务教学及学习。VR技术和BIM技术的问世,使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建筑信息能作出正确理解和高效应对,为各方建设主体提供协同工作的基础,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何利用虚拟技术(VR、BIM等)来进行教学,已经成为各高校的改革方向之一。为与信息时代接轨,高校应积极建立建筑仿真模拟实验室,为社会输送新技术人员。在BIM建模时,应结合工程实例。通过BIM模型与工程实际情况的对比,可以反应中建立模型时自己的不足。同时,BIM模型能反应出施工全过程的施工组织、进度控制、各方的参与协调情况、及施工平面布置图,可以提高学生对现场的管理能力,增加学习兴趣及专业认同感。

3.4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重视师资力量建设

在教学环节中,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知识与工程经验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与坏。为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高校应鼓励教师考取土木工程行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例如建造师、结构师、造价师等,以此达到双师型建设。另外,高校对于毕业直接来校任教且没有实际工程经验的青年教师,应提供平台并鼓励他们去工地现场锻炼学习。此外,学校可以定期邀请工程经验丰富的施工技术人员来校做专题讲座,以便无法到达施工现场锻炼学习的教师学习行业新知识。

3.5考核方式的改革

由于《土木工程施工》具有实践性强、案例性强的特点,传统的考核模式(笔试)已然不适用本课程的考试。笔试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突击记忆也可以达到使学生较满意的成绩。但基于应用型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故应打破传统考核模式,采用理论知识考核、动手操作能力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最终的成绩评定。具体可以采用:课堂表现10%、作业10%、章节实践20%、理论考试30%、动手操作能力30%。改革后的考核方式,更能全面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

4结语

《土木工程施工》作为专业主干必修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作为应用型高校,应把学生培养成高水平技术人才,以服务地方经济。所以在《土木工程施工》的教学改革中,应注重实践教学、以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外,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如何保证授课质量,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也是土木工程施工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对于《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方法要不断进行改革与探索。

参考文献:

[1]路娅妮.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04):21-24.

[2]米文静.《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5(04).

第3篇:土木工程教学范文

关键词:土木工程材料;试验教学;课程考核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是高等教育土建学科的一门必修平台课程,课程内容涵盖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能指标、常见的胶结材料、结构性材料、装饰性材料及其他工程材料等。课程知识点庞杂,覆盖面广,是多个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因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差异,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对具体章节的侧重点及知识点讲解的难易深度略有不同。近些年,为响应国家的教育改革,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发力点聚焦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师需要对现有课程做出有效的改革,保留课程特色、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丰富课程内容、提高实践教学学时及考核比例,让学生由被传授式的学习转变成亲身参与动手实践,以课程为抓手促进人才培养目标落地[1]。

一、“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目标不清晰

课程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是教师上课的出发点和归宿。“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属于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教师所制定的课程教学目标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存在教学目标不清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只是列出了一个笼统的课程教学目标,即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常见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理解并掌握建筑钢材、水泥、混凝土、砂浆的基本性能,具备如何选用建筑材料的能力、分析建筑中与材料有关的问题的能力,并未立足土木工程专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需求,将这一目标细化。课程教学目标不细化、不具体,使其在具体“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中难以落实,影响课程教学成效。

(二)课程理论、实验教学内容滞后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不仅涉及“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板块,还涉及实验技能板块。但由于土木工程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发展非常迅速,导致学校所选用的教材难以及时更新,该课程的理论、实验教学内容都较为滞后。理论教学内容方面,部分材料的生产、组成、性能、影响因素、技术要求、应用等方面讲解不全面,且缺少课外延伸,与行业的发展现状不够贴合;实验教学方面,材料的技术标准、质量控制和检测标准、设计规范未及时更新。实际教学中仅设置一些单独的验证性实验,难以将各种新型的“土木工程材料”的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和相关标准一一更新验证。从总体上看,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内容不够完善,且更新不足,导致课程内容质量欠佳。

(三)课程教学方法落后

依据学校的标准,大多数学校“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总教学学时为44学时(32理论学时+12实验学时,以理论授课为主,穿插验证性实验项目)。鉴于该课程总学时有限,且教学内容繁杂,致使教师所选用的教学方法较为落后。在具体“土木工程材料”教学中,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教学,教师都以“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为主,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很少,难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其实际能力很难培养出来。部分教师偶尔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也仅是生搬硬套其他课件,未能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长此以往,很难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考核环节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但通常,该课程考核合格与否主要取决于课程期末考试成绩,这种单一的考核模式未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从现实情况来看,“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仅依赖“结果性”考核,缺少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评估,忽视了实验考核环节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查。从微观层面来讲,“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考核重课本、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从宏观层面来讲,其考核方式单一,存在“形式主义”考核的现象。

二、“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设置清晰的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教学目标决定了“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的方向,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前提。按照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来讲,“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需要满足学生在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需求,所以,其课程教学目标可细化为以下六个维度。

(二)优化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应以省级重点专业———土木工程专业为平台,强调与当地需求对接,凸显地方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把知识获得与能力提高联系起来,优化理论和实验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内容方面,要囊括常用材料的技术性质、生产技术、标准、检测方法及应用情况,有关建筑构造、设计施工、预算、建筑经济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其中,教师要紧紧抓住各种结构材料的性能和材料的基本性质这两个重点,对材料的组成结构和制备方面的内容可尽量简化或省略。此外,教师还要适当增加新材料、新工艺的介绍。例如,在介绍混凝土时,教师介绍了普通水泥混凝土后,还应简单介绍高性能混凝土、再生骨料混凝土、纳米改性混凝土等新型绿色混凝土材料。

实验教学方面,首先,教师要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安排相应的实验项目,即围绕“材料基本性质与工程应用”“材料性能检测与表征、质量控制与评价”“材料制备方法与性能改善”三个模块设置基础建材实验项目6项。如水泥的基本物理性能、细骨料、混凝土的稠度和强度及配合比设计等实验项目。其次,教师可穿插介绍“土木工程材料”的技术标准、质量控制和检测标准、设计规范等。最后,新增参观学习活动及调研项目。具体而言,就是组织学生到绿色建材生产企业、展会、施工工地等参观实习;组织学生进行建材种类、应用及价格等市场调研项目,并通过汇报的形式展现参观及调研成果。通过优化理论、实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三)更新教学方法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是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需求的必然选择。根据“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为“启发式”教学方法,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方法。①向导式教学方法,即CDIO教学法,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教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项目设计,并结合实验项目对设计结果进行验证、调整及应用,提升学生学习体验感、收获感及成就感。②案例教学法。教师对材料的用途,通过工程实例和工程事故分析来进行说明。③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结合教师自身的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将新材料、新工艺、新标准引入课堂,并成立科研小组,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指导优秀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研究课题。另外,对教学以外实验项目可通过开放性实验室的形式进行,有一定科研意义的实验项目可由教师指导学生撰写论文。

(四)改进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改革要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有利于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所以,课程考核改革要突出三个转变,即考核方式向多样化转变、考核内容向注重能力考核的综合化考核转变、成绩评定向科学化(多元化、全程化)转变。根据“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特点和学校实际教学情况,结合培养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以及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考核应采取“期末理论考试+平时考核+实验”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最终成绩=平时成绩(考勤+课堂参与度+作业)×20%+实验、参观实习、实践项目×40%+期末成绩×40%,由结果考核转变为过程考核,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及项目实践过程中能力的获得[2]。

其中,期末成绩按照题库出题进行考核,以闭卷形式进行机考,考试时间90分钟,采用百分制评定成绩,主要考查学生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中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实验考核重在对学生动手能力进行考查,实验成绩均以“A、A-、B、B+、C”来评定,考核指标包括师生互动、操作规范、数据处理、问题解答等。考核时,教师围绕基本实验事先准备若干题目,让学生到实验室进行现场考核,学生随机抽取问题进行解答或模拟操作,实验考核成绩计入实验成绩。参观实习、实践项目依托学校TronClass系统的课程作业、调研任务为基础,筛选有代表性的项目成果进行展示,如优秀项目调研报告、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计算书、小课题汇报海报、自主设计实验、举办小型建筑材料展等,都可作为考核项目,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评定。通过改革“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考核,确保教师能够公正地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与表现,可以为后续调整“土木工程课程”教学提供依据。

三、结语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是“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作为高校重点关注的改革项目,须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结合教学实际,立足“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调整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掌握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参考文献:

[1]周淑春,吕恒林,吴元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2-103.

第4篇:土木工程教学范文

摘要:针对石河子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当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产学研基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用集中与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过程监管,生产实习的效果和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关键词:土木工程;生产实习;教学改革

生产实习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石河子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结束后的暑假进行,为期2周。经过多年的实践,传统的生产实习方式存在诸多弊端,迫切需要进行改革。

一、石河子大学生产实习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指导教师工程实践经验匮乏,任务繁重。由于各种原因,年轻教师成为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的主体,但很多年轻教师从学校毕业就进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极度缺乏相关工程实践经验,在生产实习的过程中很难很好地指导学生的生产实习。

2.联系生产实习单位困难重重。每次学生生产实习前,土木系即安排专人走访各生产实习教学基地和石河子市各大施工单位,尽量多地寻找适合学生生产实习的项目工地,但由于现在各个工程项目非常重视安全生产,采用实习安全生产事故一票否决制,对于大量学生到工地上生产实习,很多单位考虑到学生安全的原因以各种理由委婉地加以拒绝。

3.生产实习内容不全面,学生目的不明确。虽然经过了生产实习的动员,但很多学生到了实习工地之后仍然一头雾水。工地上管理人员出于保证学生安全的考虑往往会给学生安排一些测量放线、旁站、在办公室看看图纸、整理资料等方面的工作。所以,大部分学生生产实习的深度不够,难以到达实纲的要求,严重影响了生产实习效果。

4.毕业实习的监控和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由于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量大,对学生疏于管理,学生在工地上又不能很好地服从工地人员的管理,只是为了在工地上混够时间,最后好在实习鉴定表上盖个章。学生实习成绩的评定只依据学生的实习鉴定表、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缺乏对学生的过程监管,偏离了学生进行生产实习的初衷。

二、针对石河子大学生产实习教学方法改革的建议

1.丰富生产实习教学基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择专业资质和管理水平高、技术力量较强的企业作为产学研基地,积极鼓励广大年轻教师到基地锻炼学习,丰富实践经验。同时聘请一些具有丰富现场施工、管理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生产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中,让他们按照大纲的要求完成学生生产实习指导任务的同时,在工程技术人员和年轻教师之间形成导师制,工程技术人员在工程实践方面对年轻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加快年轻教师的自我成长。

2.生产实习方式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改变以往所有学生都集中实习的方式,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实习方式。对于集中实习的学生采用集中后分散的实习模式,购买施工工艺录像,在室内提前集中学习,然后再到工地参加生产实习。学生实习成绩的评定除了依据学生的实习鉴定表、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还引入了生产实习答辩制度,要求每个学生新学期开始要返校结合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进行生产实习答辩,答辩成绩按一定比例记入学生的生产实习成绩,从严考核,设定不合格率。

3.精心组织,加强过程监管。除了继续做好实习动员工作之外,指导教师还应通过电话寻访、视屏聊天、现场走访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生产实习的过程监管,了解学生在工地上的表现,督促学生及时完成生产实习日志和生产实习报告。

三、石河子大学生产实习改革的收获与体会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举措,生产实习指导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迅速提升,指导学生生产实习的能力明显增强。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实习方式后,联系实习单位的压力明显减小。由于生产实习中加强了过程监管,特别是引入答辩制度、电话寻访、视频监控等方式后,生产实习的监控和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参加生产实习的学生实习目标明确,实习态度端正,取得了较好的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济.大力加强教学工作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大学教学,2005(1).

[2]邹昀.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5(12):82-84.

作者:王勇 夏多田 唐艳娟 单位: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

第二篇: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构建

摘要:实验教学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的一部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构建和研究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新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从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现状、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和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的实践这三方面来分析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实践研究

前言

当前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和企业需求的相关人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提高实验教学新体系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构建与实践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的途径,完善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体系,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减轻就业市场的压力。

一、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现状

土木工程专业以培养“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培养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的为基本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为重点,以道路、水务、渠务、防洪工程及交通为工作项目的一门工程学科。因此,实验教学在培养土木工程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合作沟通能力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当前各大高校相比以前加大了实验教学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所占的比重,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当前的土木工程实验教学采取的主要的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实验如一堂课或者两堂课,根据时间长短来安排实验内容而不是以实验内容确定时间的长度,使得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受制于时间而仓促的进行教学。除此之外,在实验教学中以老师的教导为主,学生需要与老师所教导的实验教学步骤相统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实验内容上也多是以证明教材内容的为主,没有联系实际,因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创性和理论知识迁移的能力。

二、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

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早已不能适应当前学科专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因此构建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新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包括确立实践教学的总体目标、实践教学的地位、构建实践教学系统、加强“四种教学”研究、建立实践教学制度这五个方面。基于这五个方面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以工程素质、创新能力为实验主线,以校内实验中心和校外实习基地为实验平台,将基础性,开放性,创新性作为实验的三个层次,将“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工程测量实验',“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实验”和“结构试验”作为主要的实验教学内容。层次渐进,符合认知规律是为了解决当前很多的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存在跳跃性太强,不利于学生进行学习实验的问题;街接融合,达到整体优化是为了解决当前很多的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实验而忽视创新能力实验,各个课程和各个专业之间衔接不紧密的问题;开放灵活,工学紧密结合解决的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实验教学模式僵硬,实验与实践想脱离的问题。因此,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的建立需要达到是层次渐进、符合认知规律,街接融合、达到整体优化,开放灵活、工学紧密结合的三个基本要求。

三、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的实践

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最重要的还是要落到实践当中,因此如何根据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将它落到实处是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的。

1.完善实实验教学管理体系。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管理体系中存在着管理混乱,制度不完善的问题。科学的管理体系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因此需要加强和完善实验教学管理体系。首先需要制定规范合理的相关制度,让各个部门明确自身的责任,从而保障实验教学的有序开展,做到有制度可依,从而推进实验教学的开展。最后,完善实验教学的评价管理体系。评价管理的对象主要包括学生和老师两个部分,因此学校应对教师得实验教学的的行为进行评价,采取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和教研部对老师的评价的双重评价体系,从而促进老师规范在实验教学中的教学行为,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2.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内容上,老师可以将证明教材内容的实验和学生的自主实验将结合,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的,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除了以以“全班参加”教师指导为主的教学方法外,老师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将合作实验法,探究实验法,校外实验法合理有效的运用到实验教学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

3.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传统教育理念中重理论轻实践造成当前很多学校的土木工程专业的老师都存在着理理论知识丰富,实验经验欠缺的问题,从而导致很多实验教学无法得到有效开展。因此需要提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学校应该在老师的类型中加强对实验性老师的培养和重视,使其成为一名理论知识和实验能力双具备的老师,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教师自身应该树立终身的学习理念,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小结

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有利于推进具备特色和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土木工程专业的建立,对于其他学科的改造也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更重要的是新体系的构建和实践研究能够促进中国在道路、交通等土木工程行业由中国复制到中国创造的巨大改变,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作者:胡国辉 单位: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分析

摘要: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核心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培养高素质、复合、创新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关键。根据国家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指导意见,要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但目前大多数本科高校在教学质量管理、质量监控保障、质量评价等方面都存在着实践教学远远落后于理论教学的现状。为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土木工程这一实践要求高的专业,阐述了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实践教学;质量监控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立校之本,对于民办新建院校,更应该把教育质量放在工作的首位。在教育质量中实践教学的质量,对于民办应用型学校来说,显得更为重要。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对于实践教学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一是实验课程,其二是实训课程,其三是实习类课程。这些课程与理论课比较,从内容到方法都有较大的区别,由于多种原因,近年来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存在盲区,教学质量常常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实践教学效果并不尽人意。因此,加强对民办本科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研究,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背景及目的

1.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背景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部的文件中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在教学质量中实践教学的质量对于民办应用型本科学校,显得更为重要。可目前从学校到教师到学生对实践教学从态度到效果,从认识到行动都存在较多问题,更值得一提的是对实践教学体系化的监控从组织到行动基本没有,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十分紧迫。

2.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目的

对于实践教学来说,从计划到组织实施,从师资到基地建设,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因素众多。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应该包括对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实施、师资队伍、实验室及实践基地建设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监控。成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领导机制,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最终实现,从学生到教师到学校全员重视,齐抓共管的局面,实现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实现毕业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实现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的契合。

二、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实施院、教研室、教师三级监控,采取教学单位监控与学生监控双管齐下的办法。

(1)一级监控体系

监控组织实施者:院教学管理委员会,委员会委员应由具有多年实践教学经验的,具有专业生产单位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组成,同时应聘请生产单位业界专家为教学管理委员会委员;监控内容: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大纲、师资队伍等;监控方式:定期组织专题会议;质量分析:提交院实践教学质量报告。

(2)二级监控体系A

监控组织实施者:各教研室监控内容:教案、教学计划、任务书、指导书、实践教学组织实施情况、授课效果;监控方式:定期检查相关教学文件,不定期检查组织实施情况和授课效果,听取教师自评汇报;质量分析:分析本教研室实践教学质量状况,提出改进措施等。二级监控体系B监控组织实施者:学生通过班级信息员和学生会将实践教学意见反馈给院教学管理委员会;监控内容和方式:收集学生对组织实施过程及效果的反馈意见。

(3)教师自控体系

监控组织实施者:教师本人;质量分析:教师期中质量自评报告和期末教学总结。

三、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保障

对于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要想发挥作用和坚持长久,必须有保障的措施,主要两个方面,其一是组织保障,其二是制度保障。在主管教学院长的领导下成立教学管理委员会,下设学院督学小组,成员由教研室主任、学习部和信息员组成。为保障监控体系的实施,除组织保障外,还必须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如建立学院实践教学监控保障制度,院督学组督导制度、信息员工作制度、教研室主任工作制度等,实现监控科学有力,反馈真实及时,调整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提升良性循环。综上所述,通过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能够不断的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从而达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艳酥.提高高等学校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5).

[2]史秋衡,宁斌.美国社区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结构及设计思想[J].高等教育研究.2006(08).

作者:田甜 单位:长春建筑学院

第四篇:土木工程测量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在土木工程师的培养中,工程测量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如何让学生在这短暂的培训中快速和高效地掌握这项技能,进一步提高土木工程测量的教学效果,我们引入“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本文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出“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实践和创新的方法。

[关键词]土木工程;工程测量;工学结合;教学改革

房地产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对土木工程测量师的大量需求。土木工程测量是土木工程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的准确性直接关系着土木工程的质量。作为专门培养土木工程测量人才的地方,如何让学生在学校的培养中快速和高效地掌握土木工程测量的技能,是我们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在这测量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出色完成土木工程测量的教学任务也绝非易事。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来推动土木工程测量的教学改革,为完成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实践和创新路径。下面笔者就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出“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在《土木工程测量》课程中的实践与创新。

一、传统土木工程测量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1.教学“纸上谈兵”,与实际工程脱节

土木工程测量作为一门课程,在教授过程中往往重视理论的培养,而对于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却涉猎很少,在课程结束后进行测量实习也安排课时较少。由于实践少,学生对于仪器的掌握程度远未达到熟练的程度,只能达到会操作的水准,而且实践场地多为校园周边和环境条件空旷的地方,这与实际工程复杂的周边环境大相径庭,这样学生进入实践测量中很难适应实际工作。同时,由于实践场地条件好,测量数据很容易处理,但实际工程中,各种测量角度不同,数据纷繁复杂,对于测量数据的处理造成很大难度,这样就造成学生在实际工程测量中,对测得的数据无法下手,造成工作被动。

2.教学仪器陈旧,与实际工程差别较大

由于测量仪器一般都比较昂贵,这就造成教学仪器更新周期较长。虽然有些新仪器往往是给学生进行展示,但是出于保护仪器的需要,学生都无法实际操作,真正让学生实践的仪器都比较陈旧。而进入实际工程中,工程单位使用的都是高精度、高技术的测量仪器,而且测量方法也有较大变化。例如:学习中还使用水准仪测量进行实践,但这种仪器在实际工程施工已很少使用,红外线水准测量仪也是一般劳务工人的必备,更何况是大工程公司,现在GPS定位已经成为普遍的测量技术。

3.教材老化、教法单一

当前的土木工程测量教材还是以基础知识为主,围绕水准仪、经纬仪和全站仪为主要讲解对象,辅之以误差理论和平差方法,对于目前先进的机载测量技术和现代最重要的GPS都草草带过,而对于学生应该具备动手能力和数据分析处理能力的培养几乎没有。其次,在教学方式上,方法单一。绝大多数情况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台底下做笔记的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这样老师教起来费劲,学生们学起来毫无兴趣,如同嚼蜡索然无味。而实践课程往往在校园内进行,学生对环境非常熟悉,没有好奇感,无法提高积极性,实践效果不甚理想。

4.考核方法落后

土木工程测量课程考核方法过去沿用的是理论测试加平时表现,这样有些学生只要在考前将测量理论背得滚瓜烂熟,一般会取得好成绩,而实际操作基本不涉及其中,这样的结果就是“高分低能”,无法综合评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在土木工程测量课程中的实践与创新

(一)“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对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方式的影响

1.由填鸭式教学向探索式教学转变

探索式教学首先要摒弃先前的照本宣科的教授方式,教师通过对课程的认真研究,在教授过程中将实际土木工程测量引入教学中,将学生按照实际工程测量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内有不同的分工,有仪器操作、数据整理、数据分析和绘图等内容,这样将教室搬到室外,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得到数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制造一些“难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思考,并逐步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利用现代测绘仪器,通过实际操作将枯燥的讲解转化为学生实际探索,有条件的教师可以直接与土木工程施工单位合作,让学生们直接参与到实际工程测量中,引导学生从实际工程测量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头脑中形成工程意识,将工程测量中所需的仪器操作、数据分析和图形绘制等内容融于实际中,学生们在测量中学习,形成一种探索的思维方式,避免用“题海战术”迫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2.教学内容向先进测量技术和方法靠拢

过去在土木工程测量教学中,教材陈旧,教材中对于先进的测量方法和技术只是简单地介绍。随着科技的发展,测量方法和技术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将“工学结合”教学方式引入教学中,让学生可以接触和实践目前土木工程测量中较先进的测量技术,如GPS或者我国自主开发的“北斗”系统卫星定位测量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同时可以学习航空和车载摄影测量与遥感测量技术、数据库技术、全站仪测量自动化技术、RDK和RTK技术,学会掌握使用电子水准仪和广义测量平差概念以及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特种光电施工测量仪器等。这些是进入测量职业后必备的专业技能。

(二)“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对教学理念和思路的影响

1.把土木工程测量知识培养转变为测量技能的培养

过去我们把学生按照坐办公室的干部来培养,教授的是知识性的东西,而实际工作经验方面的内容不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高速引擎,社会上对于土木工程师的需求量以爆发式增长,特别是“懂技术、会施工、会管理”的生产一线技术和管理人才奇缺。面对这些人才需求的变化,我们应该转变教学理念,把学生的培养目标由目前的“知识型”转为“岗位职业能力型”复合人才。在设计教学内容上,教师应该先对社会上的土木工程行业进行走访,了解这些建筑企业对土木工程师需求是什么,再根据调查结果设计土木工程测量的教学内容,比如土木工程中有技术施工、材料检测、质量验收、绘图与测量、工程监理等分工和专业,这些工作对于工程师测量能力的要求和侧重点各有不同,所以我们在教授的过程中根据这些不同专业,土木工程测量课程内容也稍有偏重。

2.把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思路转变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整体教学

“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将土木工程测量课程教学目的转变为以“测—算—绘”为核心的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土木工程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核心,因为将来学生走出校门,直接面对的就是土木工程测量的任务,这时他个人能力的强弱直接表现在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效果上。另一方面,测绘新技术影响较大,学生面对新技术应该具备继续学习的能力,这样学生在今后的成长中才能不断适应工作变化。“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就是要适应这种需求,将教学思路转变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整体教学思路。按照这种思路,土木工程测量教学内容应以“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为模式,以教学场景按照工程项目为依托,师生为同一工作任务来相互学习和提高,将工程测量、误差水准、测量制图等技能潜移默化地融入到项目之中,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将基本理论及其应用、测量标准和相关规定、绘制等内容掌握于心。

3.把土木工程测量课程考核转变为教学做评一体化

在土木工程测量课程考核方法中,改变过去理论加平时表现的考核方式,将考核改为多次多项目的过程性考核。教学过程中,按照项目每完成一项任务就进行全面考核,不仅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做技能,也考核学生的学习操作过程,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期末再对本课程整体进行总结性评价,综合评价由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按比例折合构成,实现两种评价融合。“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主旨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新时期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实践,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到团队内相互协作,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复杂的数据中分析归纳和演绎。“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教学观念和模式,同时提高了土木工程测量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充分发挥了素质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崔健.土木专业测量学教学体系整体优化探讨课程的体系特征[J].东北测绘,2011,23(3).

[2]霍惠君,周建业.测量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探索[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7(3):65-67.

[3]王斌,吴萱,杨松林.新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下测量学教学改革[J].测绘通报,2013(12):62-63.

[4]袁博,蒋辉,李明峰.土木工程专业《测量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测绘,2010,27(4):47-48.

作者:王培先 单位:惠州市广播电视大学

第五篇:高校土木工程中本衔接课程体系创建

摘要:以一所地方普通高校领衔主持的土木工程专业中职与本科衔接教育项目为例,用SWOT法分析高校在与中职联合招生、分段培养过程中早期介入的可行性,探讨基于高校早期介入整合“中职—高校—企业”三方资源,构建兼顾分段独立性和一贯整体性的中本衔接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本科;中职;中本衔接;早期介入;衔接课程体系

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高层次化发展需求,一种“中职—应用型本科”衔接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部分省市推行试点。鉴于以往中职与高职衔接教育中突显的教学衔接认识不够,课程内容重复率高,培养目标达成度低等问题[1],如何在中本衔接项目实施过程中实现分段培养、无缝衔接,构建兼顾分段独立性和一贯整体性的衔接课程体系,成为项目实施者关注的问题。本文以一所地方普通高校领衔主持的土木工程专业中本衔接教育项目为例,分析高校在该项目中早期介入的可行性及构建一体化衔接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一、中本衔接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

中本衔接教育项目中,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3年,达到一定转段条件后,升入高校完成4年本科学习[2]。这既不同于一般四年制的普通本科,也不同于专科层次的职教,而是开展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分段一贯制培养。案例高校领衔主持的土木工程专业中本衔接项目以培养建设行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为目标,推行回归工程的教育理念:通过联合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强化企业学习和工程实践,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创新思维及工程管理能力。该培养目标定位要求本科院校领衔的课程体系建设既能针对对口单招因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和素养欠缺而影响本科阶段学习的状况,又能顾及中本衔接项目中学生主要以升本为目标的情况,协调好专业核心技能培养、文化基础知识学习和素养培养,实现有效衔接。一是课程设置衔接。由浅入深,从主导职业概念建立的中职课程,过渡到鼓励专业实践和创新的本科课程。二是课程内容衔接。具有逻辑性和整合性的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避免中职和本科课程内容的重复,并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三是职业资格证书衔接。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开展中级培训,获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本科阶段开展高级(技师)培训,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二、中本衔接项目中高校早期介入的SWOT分析

高校早期介入,是指中本衔接项目培养对象尚处于转段之前(即其日常教学和管理由中职负责),高校就参与人才培养的规划、设计,还参与对培养对象的实质性指导。此处引入管理学中的动态分析法(简称SWOT)分析高校早期介入中本衔接项目的可行性。该方法通过调查研究对象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依照矩阵形式排列起来,然后运用系统分析法进行剖析、研究各因素,从而寻求相应的结论[3]。

(一)优势与劣势

高校早期介入的优势是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分段教学的一贯整体性,防止培养目标定位不清,课程设置重复,资源浪费的恶果。高校在施教三方(中职、高校、企业)中具有纽带作用:可以利用自身与行业结合的紧密性,更好地了解行业和企业需求,明确项目一体化培养的目标;根据培养目标提出转段要求,完善衔接课程设置;可以利用自身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和实践实训平台、科研平台(与企业共建)为项目实施提供有效资源保障,实现多方资源的整合。高校早期介入的劣势是可能会影响学生知识面的拓展。高校提前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引路,一方面会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重视度;另一方面,也易使学生忽视非专业类的文化课学习,致使“急功近利”的现象蔓延。例如,高校为中职生开设的专业导论、力学讲座、专业人生初步规划等,对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期的学生总体上是有益的,但如有学生形成“非专业无用论”的极端认识,他们就会忽视非专业类的文化课学习,影响自身知识面的拓展,甚至是世界观的完善。

(二)机遇与挑战

地方普通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为高校早期介入提供了良好的契机。2015年教育部等三部门进一步发文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要求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4]应用型大学转型思路恰巧与中本衔接项目的培养思路相吻合,为地方普通高校参与项目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外部条件。高校的早期介入需要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在项目初期,施教三方中职、高校、企业在项目中收益不平衡。中职作为早期受益者(生源扩大、声誉提高)必定愿意全身心投入,而作为长远受益方的高校和企业则易出现懈怠情绪。特别是社会原有的对高校与高校教师的评价模式,使高校和高校教师惯性地重研究项目、学术论文和科研奖项,对于超前越界参与中职阶段学生的教学积极性较低。因此,中本衔接项目必须尽可能实现预期目标,获得社会认可,让社会从另一方面认识到高校和高校教师的价值,支持高校参与,推动高校早期介入。

三、基于高校早期介入构建中本衔接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SWOT分析为基础,结合案例高校中本衔接项目实施情况,探讨基于高校早期介入构建中本衔接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一)自主出击策略

自主出击策略,即倡导高校主动前往有竞争力的企业进行市场调研和自我推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为企业定向、甚至订单培养急需人才。案例高校利用自身在地方行业中的影响,自主出击开发目标合作企业,化被动为主动,对企业为员工培训的支付意愿开展调查,掌握地方行业动向和开展定向或订单式培养必要的经济数据,制定可行的联合培养方案;锁定目标企业,主动联系,推广联合培养计划,快速试点合作后,过滤掉流于纸面的合作企业,培养一批优质合作办学企业和校外实习基地,稳定后不再拼命找合作企业,对深度合作企业周期性主动建立联络,实现精准推广[5]。自主出击策略要求地方高校以探寻为地方和行业服务的切入点为己任,践行应用型本科依托特定行业,与市场产业行业和岗位群紧密联系,特色化发展的理念,推动中本衔接联合培养项目中各施教方的互动与合作[6]。案例高校与十多家企业合作,引进企业课程,聘请企业导师指导毕业设计,为企业遴选毕业生定岗实习,教学活动遵循适用性原则,教学内容接轨职业标准;联合企业建设土木工程专业部级校外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省级实践教育中心和省级工程实训中心各1个;发挥企业育人优势,为合作企业定点岗位培养定向毕业生;为企业职工进行再培训,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在教学互动中把脉建筑业转型升级中的人才需求。

(二)统筹优化策略

统筹优化策略,即在项目实施中由施教三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统筹优化三方资源,有效兼顾三方利益。高校专业教师与中职教师、企业导师共同探讨企业及就业岗位对专业人才的现阶段需求及发展性需求,细化中职和本科两阶段各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制定以未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一体化培养方案。统一的规划和设计有利于中职毕业生成为有职业目标、学习动力的优质生源,职业需求导向的本科教育也可使企业省略或简化入职培训的过程,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统筹优化三方资源,包括提高实践实训平台利用率、教学资源的整合率。中本衔接项目中,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全面开展需要有良好的软、硬件支持,硬件即有完备的实验实训条件,软件即教师和学生要有较高的参与积极性。案例高校早期介入,积极筹措社会资金建设领先于行业发展的实验实训基地,并将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作为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教师的工作量、学生的必修学分,以此引导学生自发组织,教师积极参与,从而充分利用软硬件设施,产出更多的成果,提高社会和地方行业的投资信心,进一步筹措社会资源对专业教学的投入。

(三)跨界渗透策略

跨界渗透策略,即根据一体化培养目标和企业用人需求,施教三方共同参与构建衔接课程体系,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课程设置原则是,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课程厚基础、重应用、强实践,让学生建立职业概念;本科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全面培养,课程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案例项目中英语、数学和语文等中职阶段必修课和力学、工程测量、土木工程制图等土木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均在高校早期介入后进行了有效衔接。力学课程设置以数学学习程度进行切片,中职阶段建筑力学涉及的运动学、静力学及变形体力学初级部分均为中职数学(不含微积分)足以支撑的高度;本科阶段的力学教育都以高等数学为基础,经过非常短暂的知识点回顾,以中职初等建筑力学为起点进行刚体和变形体力学的继续学习。由于中职数学中三角函数内容的学习已经可以支撑工程测量和土木工程制图课程,所以中职阶段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为本科一年级阶段空出这两门专业基础课的课时。中职阶段的英语课程教学中,除去必须通过公共英语二级的考试(高校制定的转段要求中必要条件),增加了专业英语的学习。中职阶段的语文教学增加了科技论文写作部分,增强学生专业论文阅读和写作能力。课程衔接遵循了课程教学内容难易度适度的原则,即避免因难度过大、内容过多造成畏难厌学情绪,又避免因难度过小、内容过少,养成懒散松懈的恶习。以高校早期介入参与的课程衔接有利于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避免中职和本科课程内容的重复,又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另外,高校从自身生源需求,实时反馈信息,便于中职对课程及时进行微调整,防止衔接固化,进一步完善课程衔接。跨界渗透推动高校在项目实施中的早期介入,有利于发挥高校人力资源和教学科研资源的优势。利用高校优质“双师型”师资、资深教授和青年博士,为中职阶段教育提供职业导向、行业前沿等科普讲座,让学生在中职教育阶段就逐步形成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责任感;利用高校良好的实习实践基地为中职教育的工程实践教学提供便利,使学生较早地接受大学教育的熏陶;高校与中职和企业进行定期交流,设置中职奖学金、助学金,有利于增加学生归属感,也有利于各方教职人员的互动和互助。

(四)多维度监控策略

多维度监控策略,即倡导高校在项目全过程中参与过程考核和目标评估。对于一届学生长达七年的培养项目,其各阶段培养质量考核和最终培养对象质量评估不可或缺。在校学生为考核对象,毕业生为评估对象;考核的是学生学习水平,评估的是培养目标达成度。严格的过程考核能实时监测学生各阶段的学习水平;完备的目标评估,除了使参与方能系统地了解项目目标达成度,也能向社会展示项目成果和进展情况,社会认识高校和高校教师在现代职教项目中的价值。案例项目中,就中职阶段的考核,可根据高校主持制定的转段条件完善各类教学规定,课程考核方式集体讨论后经高校审定备案;严把考试质量关,坚持试卷审核制度,严格考试纪律;核心课程考核联合命题和判卷;教学检查中均召开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全面听取信息,及时反馈意见,提出改进方案,落实完善措施。本科阶段考核以“学士+准技师”的培养要求为依据,高校联合企业,多元化考核方式,鼓励学生以参加顶岗实习、校际交流工作坊、开放性实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科竞赛、社会职业技能考试等方式获得创新学分。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估,即对培养对象完成培养计划后是否符合“产业需求——行业标准——执业要求”的生产一线工程技术人才要求进行评估。高校作为发起者,或自主或通过第三方,在企业和行业中对往届毕业生进行培养目标达成度调查评估,评估标准是根据产业需求、行业标准、企业要求制定评估指标,并对指标进行可操作的细化;评估频次是定期普评和不定期抽评相结合。高校根据反馈结果调整在校学生的教学和考核方式,指导新一级学生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不断完善一体化育人体系。

四、展望

本文中案例高校从立项之始即致力于通过早期介入构建中本衔接课程体系的策略研究,并不断尝试各种早期介入方式,并获得了一定成效。但鉴于试点时间还不长,项目研究对象的总量和批次还有限,后期研究还需跟进,继续研究如何通过高校的早期介入进一步优化衔接课程体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增加行业和企业对项目的认可度,扩大校企联合办学在项目中的覆盖面,发挥项目一体化育人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徐静镠,乔刚.中职与高职教学衔接问题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1):8-10.

[2]王运奇.中职与普通本科衔接“3+4”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4(12):141-144.

[3]申彧.SWOT分析法的应用进展及展望[J].知识经济,2009(9):76.

[4]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Z].教发[2015]7号,2015-10-21.

[5]FenghuaZHAO,XianfangGUO,YunHE.TheStudyandPracticeofConstructingFeaturedSpecialtyBasedontheDoubleQualifiedTeacherandDoubleMentors[J].AdvancedMaterialsResearch,2014(971-973).

第5篇:土木工程教学范文

(一)着眼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三个层次的子系统实践教学体系,并将实践教学体系落实到新修订的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中第一子系统以认识实习为主体,涵盖工程制图、土木工程概论、测量实习等。使学生了解、认识、描述土木工程产品的功能要求、内部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土木工程的热情。第二子系统包括力学、工程材料、土力学及结构实验及课程设计等。使学生掌握材料性能、结构建模及结构分析设计方法。第三子系统包括结构检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使学生掌握与实践土木工程的分析、设计、施工检测和控制方法。三个子系统的层次结构是“综合—分解—再综合”的关系;具有“实验、实习和设计”三要素,符合人的认识规律;以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在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中,从以下三个方面纳入实践教学体系。

1.与土木实验平台相对应,设立《实验系列课程》,打好全面开放式实验的基础。

2.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指导表》,将课内各集中实践环节与课外社会实践、科研实践、学科竞赛、创新实践、学年作品和文化素质教育实践等结合起来,形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将研究型、创新型实践课和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列入教学计划,如力学模型测试、应用软件培训、结构模型竞赛实验课等。

3.增设创新实践学分,即对学生参加的各类竞赛、科技创作和论文写作等活动,进行考核后计入学分,且可免修其他课程。

(二)将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寓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本科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活动的开展,必须寓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1.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课程改革。对土木工程专业中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土木工程概论》、《土木工程施工》、《土木工程材料》以及结构类实验课等进行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线。《土木工程概论》可计划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形象生动、引人入胜的教学,组织有丰富经验的老师、专家授课,使新生刚入学就重视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发挥以智引人、以志树人的作用。土木工程施工教学有一定的特色,将课程分为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是以子项工程中的工种工程施工为对象的基本施工知识;第二层次是以整个项目工程施工为对象的现代土木工程施工,在后者中引入现代化的最新方法,采用多媒体授课,授课过程中,使学生站在项目经理的高度,统管全局,运用最新技术,去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土木工程材料和结构类课程内容广泛,实验课时较多,长期以来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实验,学生主动参与少,可计划制作各类实验课件,让学生利用课件,主动参与,进行模拟实验后,再正式进行实验室试验,这项改革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开发创造性思维,潜移默化地掌握创新方法。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四年级的导师制与毕业设计相结合。为贯彻因材施教的育人原则,更好地实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三元结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拟将毕业设计改在一年内机动安排,规定对四年级的导师制必须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导师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在负责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同时,要提供学生参与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条件,与科学研究、创新活动结合起来。

3.探索寓于教学过程、形式多样、可持续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新路子。在教学过程中,开拓一些形式多样的创新实践活动。组织学参加挑战杯结构设计竞赛:以激发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主动精神,竞赛活动鼓励跨专业、跨年级、跨学科的合作,以体现团队精神。组织学生科技活动:设置学生科技活动基金,推动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与教学过程相结合。结合教学环节,撰写小论文: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结合课堂教学、实验、实习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安排撰写小论文,促进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为实行开放性实验创造硬件条件。对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实验进行调整、投入,围绕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工作。在保证开出原计划规定的混凝土结构、土力学、建筑材料等各类课程的实验基础上,拟增开一些实验项目如“预应力张拉工艺”、“结构非破损试验”、“道路工程现场检测”等。

(三)通过“产、学、研”结合,依靠社会力量办学,有效提高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质量

搞好专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拟将广大教师的“产、学、研”结合点形成为较大的、互惠互利的合作网络,组成可跟踪最新技术、灵活的校外实践基地。这是依靠社会力量办学的新观念。观念的更新,可使我们克服困难,有效地提高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质量。在认识实习的两周时间里,充分发挥校外实践基地的作用,利用实践基地的有利条件,使学生了解国内外的现状、高新技术及发展趋势,使认识实习具有内容广、技术新的特点。依靠“产、学、研”合作网络,生产实习可实行“开放式”,为强调能力的培养并进一步提高生产实习的质量,修订适用于土木工程专业的生产实纲并用于实践。落实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产、学、研”基地,保证有相对稳定的、内容涉及到土木工程各个领域的合作单位;每年拟聘任10名左右校外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为学生结合实际工程进行毕业设计创造有利的条件。在毕业设计中实现五个结合,即四年级导师制与毕业设计相结合;设计题与实际工程相结合;校内外指导教师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设计题目与用人单位要求相结合。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