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生本理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分析

生本理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分析

摘要:在当前的物理教学设计中,物理情境的设计可以改变枯燥、抽象的物理教学现状,是当今新课改下的必然要求。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初中物理;以生为本;创新能力

一、注重科学猜想,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更有效果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可能答案提出猜想。”对于初中孩子而言,猜想的意义就在于: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敢于质疑,勇于创新,意味着解决物理问题的路径愈来愈多,自主探究物理问题的意识愈来愈浓,学生也就愈能得到多方面的锻造、和提升。例如,学习《液体的压强》时,可以让学生猜想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猜想可能与深度、高度、液体密度、液体重力、容器形状、方向等因素有关后,应该让学生说明猜想的理由或依据,防止学生胡猜瞎说。尽管在猜想中,学生所提的问题可能意义不大,针对性不强,但教师正好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尽可能指出其合理之处,让学生有继续参与的勇气,同时引导学生能提出更好的问题。

二、激励引导,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

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还应过多的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会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我们要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敢于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给他们展示的平台,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让学生在自学中自己发现问题,并且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老师的“教”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完全融入到一起。对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及时进行表扬,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对学生能积极地发言、认真地练习,及时完成作业等都要及时地鼓励。我们适当的激励,正是为实现全体学生高效学习,实现课堂更大面积高效做准备。

三、解决展示问题

学生将小组预习的任务(自己提出的问题)或者连同本组对这个问题的结论,书写在老师规划的展示区,在某一小组展示(发言、讲解)的同时,其他小组的同学注意聆听、思考,待某一学生发言完毕,其他同学便可以自由地表达赞同、反对、补充见解,老师适时对学生的发言做点评、补充或修正。这样在新课改理念下解放了学生、发展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老师课前通过设置,给学生一个预习的指导,课前准备,课堂小组探究、合作。获得知识,在课堂上展示,教师补充,亦即反馈。教后教师反思,成功与不足的地方,也就是达到以生为本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学生会的老师不教,让学生自己做;学生不会的老师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做。

四、以生为本,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学探究是物理课重要的教学方式,进行探究式教学,能把学生的学习重心从知识传承和积累向知识探究转化,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得知识转化。实验中,体验过程,感悟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因为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方法,真正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例如,在探究阿基米德原理时,我提出:如果用木块来做实验是否可行,哪个步骤需要修改?怎么修改?又一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各探究小组讨论得热火朝天,有的考虑到用大头针把木块压入溢水杯中,有的想把把石块和木块绑在一起,有的想换用其他液体等,想法甚多。最终打破小组界限,想出了用二力平衡法求浮力,即F浮=G木,再将木块轻轻放入溢水杯中,将收集溢出的水G排和F浮比较。在每个小组进行实验后,教师可以推选出1~2名同学到实验台前进行展示,与其他小组分享,或点评,或提出疑义,其他小组及时进行交流与评估。当然老师适时地点拨和对学生恰当而不过分的指导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提出,课本上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四个图中,甲、乙两个图顺序能不能互换?为什么?课本上为什么这样做?教师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也贯彻了一个原则,能不集体讲的,就不集体去讲,只要有可能让学生自己学的,我们就不教。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及物理学科的特点,做好探究性实验,有利于否定思维定式,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改变并完善教育教学行为。广大物理教师,要不断学习课程理论,更新观念,不断的实践,不断反思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不足,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婧.基于生本理念的初中物理微课教学[J].学周刊,2016,(10):186-188.

[2]杨淑敏.低成本实验构建初中物理“生本课堂”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

作者:朱瑞省 单位:山东省单县南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