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园林景观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具体应用

园林景观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具体应用

摘要:我国园林景观在设计过程中会融入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这也为园林景观本身赋予了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人们的心灵更需要一处朴素沉静的居所,这使得在现代园林设计的过程中,更加追求中国古典园林“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兼容。文中主要分析了地域传统文化与园林景观设计及其功能表现之间的基本关系,并以绿博园为例研究了当地地域传统文化与园林景观设计的相互结合特征及文化演变方式。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地域传统文化;功能表现;结合特征;文化演变

地域传统文化根植于国家历史文化土壤中,是历史演变的印记。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传统文化是必然会存在的重要元素,它的应用与否决定了园林景观设计的总体品质。因此我们说,园林景观本身对地域传统文化都是具有继承与发扬作用的。

一、地域传统文化与园林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

(一)关系阐述

园林景观设计传承地域传统文化精神,反言之,地域传统文化也为园林景观设计提供了重组的文化理论依据,所以二者属于相辅相成的关系,也是明显的优势互补关系。但如果单纯以地域传统文化及园林景观设计对比来看,地域传统文化就是基本,园林景观设计则是基于基本之上的可视化立体表现,它有意无意地概括了地域传统文化的整体概念,是一种相互的集中体现关系。如果从艺术创作角度来讲,园林景观的设计都是来源于地域传统文化的,如果没有地域性做基础,园林景观设计就失去了其深刻内涵和表现意义,变得毫无审美与文化价值可言。当然,也并非是说园林景观设计就是要单纯继承传统文化,更重要的还应该是发扬,以创新变革的视角去改变它,然后发扬它,让人们能够感受到变化,形成更深刻的文化记忆。对中国人而言,其传统精神文化内涵讲求“含蓄内敛、不露锋芒、博大精深”,因此中国人所一直追求的就是以人文思想为基础意向载体的哲学与艺术融会贯通,它融入了更多儒道、释道和道教精神,这也是中国特色的精神境界所在。对园林而言,这种精神方面的抽象寄托完全以园林设计建筑中的实像内容表现出来,促成最终虚实结合的中国式园林美景,所以园林景观不但是对文化与精神的载体寄托,也传达了中国人所向往的意境与精神,中国人应该珍惜二者之间的融合关系。

(二)地域传统文化在我国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发展窥探

现如今是信息互联时代,媒体传播体系发达,高速的人口流动与信息流动也无形中缩小了各地之间地域性文化的差异,削弱了园林景观对于地域文化的代表性。实际上,地域特点表现并非可以追求某一种结果,它只是客观存在于某些符号体系代码排列中。换言之,它的设计符号应该与地域传统文化精神合拍,实现地域精神与地域特点的有效体现,最终体现地域中人的文化取向,促成园林景观整体体验的完整形成。在我国深圳,万科第五园就是目前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中比较出色的一例,它的设计整体不但融入了东方传统文化雕刻,还融入了西方罗马柱艺术设计。人们能够看到第五园在园林设计系统中吸收了大量的徽派及晋派建筑元素,这种设计基本抛弃了传统的复古手法,而是采用批判式的全方位继承与创新,将传统元素非常自然地嫁接到现代中西方景观设计体系中,迎合了现代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也营造了颇有艺术情调的人居环境,受到了广泛好评[1]。

二、地域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功能表现分析

(一)理性功能表现分析

地域传统文化具有其独有的文化资源,它以礼为根基。长期以来,人们地域形成了固化的精神追求与生活习惯,这也是对地域文化综合表现的有效丰富。因此可以说,园林景观设计是融入了更多感性与理性因素的,它与地域传统文化所依附的历史、自然及风俗因素都有作用关系,体现了人们对于历史及地域主体文化的理解与尊重。所以,地域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所体现的功能表现应该以理性与感性作为出发点与回归点。

(二)感性功能表现分析

景观园林设计集中展现地域传统文化,而这种传统文化特色之中是蕴含着民族情感融合机制的,它代表了地方劳动人民生生不息的劳动创造与历史沉淀,让文化贯穿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在景观园林中,我们可以看到民俗在人类发展中的过程,也能看到人类的传承轨迹,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并随人类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演变。中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对这种民风民俗之美的充分体现就是在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自然与建筑之间的协调关系、个性与共性之间的统一关系。可以说现代园林景观在设计过程中所体现的是和谐之美,它注重形式也更注重精神境界,在潜移默化中突破界限,希望实现地域传统文化与园林建筑形式的完美统一。在园林景观的整体营造布局过程中,每一处设计都能体现它与自然之间的浑然天成,也讲求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合理布局。根据每个地区地域传统文化的不同,园林景观设计还会体现出不同的内涵,也就是说,园林景观设计能够隐性体现地域人民的精神寄托与信仰崇拜,这种感性的地域精神文化融入造就了人造景观的自然效果,被人们称之为“鬼斧神工”。这是一种深刻的哲学辩证观,其空间的营造不仅仅代表静止的画面,也代表一种感性的审美节奏韵律。设计师通常通过移步异景来展现动静结合的空间串联层次感,这种虚实相生、若隐若现的感性意境只有在我国园林景观设计中才有体现[2]。

三、地域传统文化在绿博园景观设计中的生动延伸

(一)绿博园景观设计中地域传统文化的体现概述

绿博园景观在当地具有极强的地域性文化表现特征,它将当地传统文化诸如皮影、刺绣、窗花等都融入到景观设计当中,再配合自然元素融合设计传递了一种深刻的精神力量,让欣赏者看到它时就有一种强烈的地域归属感。如果从哲学视角来分析,绿博园景观在地域传统文化发扬与传承方面作用明显,它的直观表现元素与隐性深层元素都体现了一种形而上学思维。首先说表现元素,它就包括对本地自然地理风貌、历史文化古迹以及民俗民风的生动体现,可以看到在园林的每一个地方都具有地域代表性的特色标志性事物,比如社火、马勺等,这些都是绿博园景观所在地域所独有的文化元素;在深层元素表现方面,它则主要体现了当地人淳朴的价值观、审美观以及世界观等重要价值观念。例如三秦文化中人们简约率直的性格都体现在了绿博园景观的设计灵感当中,展现了一种文化元素基于视觉效果融合的强大冲击力。从整体来看,绿博园景观在设计方面时刻不忘对地域传统文化精髓的融入,一方面希望展现“天人合一”的感性设计理念,一方面也希望迎合现代社会发展,体现迎合人居环境的美化理性观感。总结来说,从初步设计来看,绿博园景观就是古典与现代、理性与感性、自然与人文的有效融合,它结合现代建筑技术,真正代表了当地地域传统文化,成为了地域景观设计的巅峰之作。

(二)绿博园景观设计中传统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的结合特征分析

景观的设计塑造永远无法离开地域的特征,无论是文化特征还是自然特征。绿博园景观在设计中不但体现地域性文化特征,也展现出显性与隐性两面性。首先说显性特征,绿博园景观的显性地域特征体现在景观的造型形式表现上,它的设计让人们直接感知它的外在形象,比如自然中地理因素的表现、水文地质因素的表现、动物植被因素的表现,等等。绿博园景观在显性地域特征表现方面主要体现在“再现”二字,它从生物学的角度表现了一种生命机体从损坏到脱离躯体最后重新再生的过程,这也充分强调了绿博园景观中生机勃勃的美好景象。当然这种景观再生也不仅仅体现在景观实体上,它也是在呼吁人们要保护环境,保护景观的完整性,因此从绿博园景观的整体设计来看,它遵循一种改旧换新的景观模式,它的设计与改造也基本迎合了现代人审美的现实需求。其次是隐性特征,绿博园设计巧妙地将皮影、社火、马勺、刺绣等传统文化因素进行深度萃取,将它们最为经典的造型最终经过改造,基于现代手法并结合现代材质就形成了新的自然景观,并辅以植物造景体现园林景观设计的季节性把握。观赏者可能不会直观发现这些被改造景观的真正文化内涵,但通过景观中文字的讲解,他们就能明白这些景观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内涵。通过绿色植被的季节性变化来暗示人类文明社会及文化社会的自然演变规律、发展规律,同时也体现出一种人类审美方式的时代变革趋势。

(三)绿博园景观设计中传统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的文化演变特征分析

绿博园景观设计在对传统地域文化的演变形式上分为两种:首先是对精神层面的深度演变,因为景观艺术设计的主题是“生境、画境与意境”,它们代表对地域文化深度不同层次的有效划分,例如它的表层山水就代表了一种自然意境,深层林木代表了一种禅宗意境,而园林周围建筑则体现了一种境外意境,它展现的是现代文化与地域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这种复合式设计就说明了绿博园景观设计非常注重文化意境与整体园林建筑特性的完美融合,它将景观立体表现作为最基本介质,体现了一种景观意境的心物融合特质,代表了一种地域民族文化心态在长期历史文化熏陶中所形成的独特审美体现。它的表现形式演变独特,民族文化背景也相对独立,绿博园景观设计也深刻地反映了这一点文化演变过程,将景观设计、生态保护、旅游开发三者融为一体,以时空作为媒介,实现了对历史文化及地域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在变化中逐渐独善其身,成为地方标志性建筑[3]。

四、结语

地域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也充分展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漫长过程,由于地域差异、人们生活习俗及审美习惯的不同,这种地域传统文化也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趋势。而地方园林景观在设计过程中就充分融入了这一独特元素,真实反映了地方民族特色,将其传承发扬,这是人类对文化的一种尊重,也是一种追求与向往。

参考文献:

[1]周宇.地域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以温水镇二期园林景观设计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71-79.

[2]尹晓堃,薛瑨.地域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J].现代园艺,2014,(16):107.

[3]方莹.地域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与发展———以良渚白鹭郡西景观设计为例[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36):2869.

作者:周梦 单位: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