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工商管理课堂范文

工商管理课堂全文(5篇)

工商管理课堂

第1篇:工商管理课堂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翻转课堂;工商管理教学

传统工商管理教育教学普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教学内容滞后,不能紧跟市场需求,一些新观点新模式进入可能有一定时间延迟;另一方面教学模式缺少创新,各大高校对于工商管理教育仍然存在“填鸭式”教学。在“互联网+”背景下翻转课堂更适用于工商管理学科的教学。

一、概念界定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最早源于美国,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其实质是将“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重新调整了课堂内外时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翻转课堂与“互联网+”两者之间既相互影响又有区别,前者是教学模式,后者是信息技术应用,一方面翻转课堂完全可以独立于“互联网+”技术,通过传统媒介,如书籍、报刊等来实现,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融入,使教学高效变革成为可能性,不仅使课堂环境变得丰富多彩,还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产生质的飞跃。

(二)工商管理学科教学特征高校工商管理学科以培养面向市场经济需要的应用型管理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具有自然科学特点和技术特征。工商管理学科教学具有情景性,即现场教学和模拟教学;综合性,即教学内容综合性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体验性,即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开放性,即设定开放式教学内容,以及鼓励开发和创新。传统的工商管理学科教学主要采用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缺少主动性且个体化教学难以实现,也制约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知识应用技能提升。在“互联网+”教育理念下,工商管理学科的一些课程具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质,使学生受益匪浅,也被视为所有教学方法的前沿。

二、课程资源建设

(一)课程内容筛选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广泛推广,近年来翻转课堂日益盛行,高等教育学科的研究者们预测,在不久的将来,高校75%以上的课程将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展开。根据工商管理学科特点,大部分课程的教学过程都适宜采用翻转课堂形式,但选取翻转的内容要得当。有些内容适宜在线视频自学,比如一些简单的内容可以通过课前完成;有些内容适宜课堂讲授,比如一些知识难点需要面对面的启发式讲授,并通过现场氛围、师生互动等来提高教学效果;还有一些知识需要课前通过案例、视频资源等独立发现,或者通过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验模拟等形式来完成,比如一些实践性、实时性比较强的实践类课程。总之翻转课堂内容选择没有固定模式,可以根据内容需求灵活翻转。

(二)学习平台选择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在线学习成为分享资源、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线学习模式目前国外流行的两种模式是MOOC和SPOC,前者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其特点为参与人数不限,学习时间和空间不限,教学全程在线,学生自主性水平最高;后者是小型私人在线课程,MOOC模式的一种延伸,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强调了教学互动。相比较而言,工商管理学科中的专业基础课或一些基本理论课程,如经济学、管理学等适合MOOC模式,可以降低教学成本,教育效率也较高;而其他专业性和实践性强的课程更适合SPOC模式,加强教学互动,提高学习的通过率。在MOOC和SPOC等在线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国内也涌现出越来越多开放式在线教学平台,典型的有中国大学MOOC直播平台、超星学习通、雨课堂、职教云、优课联盟、优学院、好大学在线、腾讯课堂、钉钉等,以及各高校自主开发的在线平台。各平台具有各自的强势资源,例如职教云平台主要针对职业教育搭建的平台具有强大的职业培训资源,工商管理的一些职业培训课可以选择使用。

(三)案例库建设根据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翻转课堂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丰富教学资源建设和开发,包括案例库建设和课程资源建设等。在工商管理学科教学中,案例教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优质的案例能反映企业真实场景,调动学生兴趣,推动翻转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因此需要建立丰富的案例库。案例库的建设,一方面要重视现有案例资源的,充分利用MOOC、在线平台及网络提供的资源;另一方面要加强案例开发,结合当地市场环境,采用调查研究和实地走访企业等方式,挖掘典型案例,形成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的案例库。根据案例开发设计课程资源,包括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便于学生自主控制学习;文字、视频、音频或PPT等形式多样的课程学习资源,提高在线学习兴趣;另外完善考核系统,形成多元化的考核体系。

三、教学课程设计

通过文献梳理和借鉴一些优秀教学案例,国内翻转课堂的本质特征是先学后教,先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基础学习,然后课中重点围绕难点问题进行合作和教师引导的探索式学习,以及高阶的提升式学习。教学设计模式从简单的机械执行固定模式,逐渐转向根据课程内容灵活组合。

(一)课前——知识传递在课前准备阶段需要教师和学生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也是翻转课堂的关键,准备情况的质量会影响到整堂课的效果。在该阶段,教师围绕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通过在线教学平台预习内容和任务,并设置任务打卡制以督促学生认真看完课件视频。资料时间应根据任务的复杂程度留有充足的提前期,保障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内容包括:教学目标,任务安排,课程内容关键词,典型教学案例,PPT,教学视频,在线测试;一些实训课程需要提前将使用软件,工作场景说明,操作规范等提前公布。教学内容应该以知识点为单位,以浅层知识“翻出去”,深层知识“翻进来”为原则,并尽量保证一个完整的知识点在一个连续的课时中。学生应当自主阅读和学习,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及时通过在线平台对案例或者教学视频内容提出问题,同教师和同学进行讨论交流,最后形成预习报告或者通过在线测试,为课中教师讲授做准备。实践性比较强的内容,如商务谈判、招标模拟等,可以项目的形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协同完成,分组时可以根据学生的成绩、基础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等标准,分成5—7名学生组成的小组,课前完成相关的方案设计或者资料准备。

(二)课中——知识内化翻转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知识内化过程,学习者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建构,这也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课中阶段,教师需要根据课前预习的情况分析和一些知识点测试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控制教学节奏。在课堂上,学生要担当“主演”角色,真正实现教学翻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实现充分互动;教师则是“导演”角色,需要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和情感各方面的把控情况和程度,并结合工商管理学科体验性、综合性、情境性、开放性的特点进行合理科学的引导。整个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以讨论和互动为主,融入贯穿一些教师讲授和点评,如工商管理学科中一些抽象理论的讲授等。讲授、点评互动的过程中也增加了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机会和条件,而这是某些工商管理学科课程的必然要求,如职业素养课等,需要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情况进行观察和测量,实现课程教学的情感目标要求。在一些实践课中,课堂上可以邀请行业专家、优秀工商管理人员参与,这样既能丰富翻转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还能使课堂内容更有实践性,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识。

(三)课后——知识反馈课后主要任务是总结和提高,使整个课程体系形成一个PDCA闭环,也是翻转课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该教学环节一方面是课程内容的延续,学生汇总课堂讨论的观点,撰写总结和分析报告;教师通过在线平台及时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同时结合学生的课堂出勤、课堂发言、生生互评、专家点评、任务参与度和贡献度等情况,作出客观、公正评价,给出相应的成绩,并计入学生课堂学习档案。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教师不断的教学反思,通过分析教学中的不足进行课程剖析、参与课程教学交流进行经验共享,并根据美国一项QualityMatters的评估体系从课程目标、学习目标与能力、评估和衡量、教学材料、学生互动和参与、课程技术、学生支持、访问便捷性八项指标中,不断完善翻转课堂质量。

四、结语

基于“互联网+”教育理念下的翻转课堂与工商管理学科教学特点相符合,今后将成为一种主流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效果一方面取决于工商管理学科课程资源的建设,另一方面取决于教学课程的课前、课中和课后的设计。在“互联网+”教育理念的驱动下,未来研究的重点将在于如何将“互联网+”衍生出的新的经济理念应用于工商管理学科的翻转课堂中。

参考文献:

[1]吴九占.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J].中国成人教育,2017(18).

[2]邓渝.基于在线学习的翻转课堂在高校工商管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高教学刊,2018(9).

第2篇:工商管理课堂范文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思政;课堂教学途径;实践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②因此,课程思政教育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理解和把握新时代教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蕴含、特性和难度,并积极采取对策,对充分发挥多种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统一教育课程思政教育方向至关重要。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满足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要求,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一、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对专业课程思政的认识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对教育的不断融入,人们更关注获得信息的途径和内容,而在信息教育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及素质教育却没有得到重视,也没有在课程中渗透并体现。在经济学、企业战略经营、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中,在教学大纲及课程编著上都没有很好地体现课程思政的内容,大部分都只是表面简单提过,没有深入讲解与实践。而且在高校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实践课程中的“碎片化”现象普遍存在,很多教师和学生都缺乏课程思政的意识,认为学习要以专业课的理论知识为主,专业课教师只注重专业课的理论和技能传授,却没有带领学生发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也没有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不利于学生的素质培养和品格塑造[1]。

(二)课程思政体系和模式不够完善

以往的高校思政教育一般都是以思政课程为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概论等,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高校的课程以专业课程为主,对思政课程教育却不再重视,在以专业课程为基础的教育课程中,没有形成理念性政治体制,或者只是在个别课程中体现,对课程思政教育缺乏统一的企划、构建机制及理念性政治体制的保障。这样的问题在工商管理专业中也存在。并且,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教育经验不足会导致课程思政的专业性和教学方式的缺失。虽然一些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在思政教学方式以及传统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但对于课程思政模式、方法及实践都很缺乏,相关评价体系也不够成熟或不足。

(三)缺乏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资源及元素

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授,却缺少以专业知识理论为基础的思政课程教育,并对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资源没有深度挖掘和应用,也没有充分运用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要求和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与责任完全渗透到专业课程教育中。而且也没有完全融合工商管理专业和国家战略,法律法规等进入专业课程,没有指导学生多进行社会实践,对实际问题也缺乏关注,这就使得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资源匮乏,在进行教学时,就没有足够的知识讲给学生,只是表面形式的提示,起不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限制了学生的专业素质修养发展[2]。

(四)师资队伍建设及师资力量培养还存在不足

在许多高校的教育教学方式中,课程思政教学是新型教学模式,师资力量建设还没有达到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发要求,也没有统一的规划和体系建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关键作用,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技能都有很高的要求,而在专业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还要求专业教师具备专业课程思政的理论知识和思政思想素养,然而很多高校却忽略对教师课程思政方面的能力培养,使得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足,并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体现,发挥不了模范作用。

(五)教学模式和方法缺乏创新

在这个信息技术极速发展的时代,学生们获得信息的方法有很多种。对于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目前的发展需求。在专业课程中蕴含丰富的课程思政知识,要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去深入发掘,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政内容,并将思政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融合。为此,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必须不断创新和发展,以适应时代需求和当前的发展。高校教师将传统教育模式运用到专业信息较强的课程教育中,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课堂要求了。它不能达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和学习的互动过程。一些教师缺乏多媒体应用的专业技能,在课堂上的综合设计和处理信息能力差,在课堂教学时不能很好地在专业课堂中体现课程思政思想。

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途径与实践研究

(一)构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及模式建设

在信息多元化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思政课程教育的传统教学已经赶不上社会教育发展的脚步,而高校也开始更注重专业领域的知识教育。这就需要通过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发课程思政教育。因此,在工商管理专业课建设中,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做好高校工作,提高高校整体的价值观念,构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培训系统。顶层设计从专业设置、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计划的角度进行,以实现“自顶向下”的体系建设。在工商管理专业体系建设上,以党建引领,课程、教师和学生为主体,课堂内外、校园与社会相结合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进行。我们要在大学党支部的领导下,坚定信念和方向,坚定党的教育政策和路线,成为工商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者。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将隐藏在专业中的思想政治因素与专业理论相融合,并运用合适的教学途径和信息技术方法传授给学生。而且,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对专业知识、技术和道德教育方面有全面的了解,以培养学生的全面思政思想和素养。课堂内外结合是专业理论知识课堂和实践活动有机联系,积极开展理论知识、技术、多元化校园课外实习的思政教育方式。校园和社会的结合,运用了校园内部的资源和校园外部的社会资源,积极探索政府、工业企业、科研机构、农村工厂和矿山等政治资源的连接,通过项目研究、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与企业合作项目等开发与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相关的教学理念和政治资源,实现专业课程思政的系统模式探索[3]。

(二)开发专业课程思政资源

随着新课改的提出,学生的课程思政教育受到高度重视。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各门课程中都有包含丰富的思政理念和因素及思想政治资源,教师要积极进行深层发掘,以马克思主义原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工商管理专业的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关注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为人民服务的专业素质。学校要致力于改进课程思政内容的提供,注重法治、道德修养、企业家精神、匠人精神、科学家与抗疫精神等,深刻开发专业课程中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思政教育资源,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比如,在开展创业类管理专业课程时,可以多为学生讲解课程中创业企业家的优秀品质,企业家在一些特定事件中为国家作出贡献,体现他们遵纪守法、诚信经营、自我奉献的精神,以这些专业课程思政元素,让学生理解思政教育知识,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此外,因为工商管理专业是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地区经济发展培养合格人才,所以专业课程要按照社会实际设计,以发掘优秀的代表人物在传统文化下的优秀企业案例为目标、深刻体现社会主义哲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这就需要有效地组织专业教师和社会企业体系,构建具有课程思政理念的校企协调育人的长效机制,积极利用各大社会共同教育平台,利用现有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以实践符合多种科目特点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学习和理解[4]。

(三)培养具备专业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的师资队伍

教师在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且对学生的思政课程教育中更是起核心作用。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思想观念都对学生的教育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为教师,要具备正确的思想观念极为重要,而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思想,培养教师的专业课程思政意识对于促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学校要大力培养优秀教师,并赋予专业教师教育责任意识,要坚持党和国家教育政策战略,在教师建设培训中继承优良传统。要求教师要充分理解课堂课程思政教育的理念和意义,提高自身的专业修养,注重自我意识的改变和提高,积极参与教育课程研讨会等系统学习,并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并不适应发展。教师在思想上接受信息技术带来的教育和教学革命,在实践中接受信息技术所要求的教育技术。这是每个教育者所要接受的改变。积极学习有关的信息技术运营,相关信息平台的运营规范及流程熟练,提高教师的信息化职业教育能力,以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教师应积极响应新课改的教育政策,适时改变和创新教学模式,以适应新政策下的教学要求,带领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教师可以借助各种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如多媒体课件、云课堂等学习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建立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课程思政思想意识[5],并在课堂教学时,从自身做起,主动发掘课程思政元素并有效运用到专业课程知识中,并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展现良好的师德和专业职能,将思政要素与政治思想自然整合,实现道德教育的教学目的。如在目前社会大众抗击疫情的事例中,每一个人都是新鲜的角色案例,他们所展现的爱国行为,都是很感人的故事,教师可以以此结合社会热点,激发每个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四)创新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要以教学大纲为基准,坚持立德树人的教学思想,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对课程进行有效的规划和安排,如应该讲什么、怎么讲,以及重难点内容的分析,补充内容的设计等都需要进行认真的考虑和规划。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与社会各类商业实践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除了培养具备课程思政思想的师资队伍之外,还要按照课堂教学思想政治创新的要求,以政治结构和教育课程的理念性、政治结构以及独创性的教学方法为基础,扩展教育基地的建设,并向企业派遣更多的专业教师担任临时任务,进修各类课程。因此,教师应该将课堂教学与企业的实际运作相结合,根据工商管理行业发展的需求及学生的发展需求,对教学模式进行实时创新和改革,探索适合学生的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并且在教学设计中,要积极挖掘专业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并通过精妙的方法将这些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中,作为教学目的或是实践任务等,让学生学习和发现,让学生对此产生浓烈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以达到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如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时,首先对专业课程知识进行讲解,对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目的及重难点知识为学生答疑解惑,然后引入案例分析,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人物的精神思想政治观念,以此发掘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思政思想,让学生通过此案例的分析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和高尚道德。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多为学生展示类似的案例,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不仅让学生学习了专业知识,还实现了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目的[6]。

(五)加强学生课程思政实践活动

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渠道。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特性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教学,这种线上互动教学相比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具备更丰富的内容,更有利于促进师生感情的建立,并根据教学设计和网络环境的不同,教师可通过师生或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集体协作能力,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对于专业课程思政的学习热情。譬如,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创业课程上,教师可以先引出热点话题,如互联网商机等,以激发学生兴趣,然后通过线上互动营造课堂气氛,提出相关的课程思政问题,最后引导学生一起在专业课程中发掘课程思政元素,并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的内容和思想,并加以实践[7]。

三、结语

第3篇:工商管理课堂范文

工商管理类专业以培养具备综合能力和适应性强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类专业不仅要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等基础理论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目前的实践教学中,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等“四种能力”的培养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一是现有的实践教学存在“有形式、无实质”的现象,即虽然有相应的课程、课时安排,但流于形式,甚至被等同于实验课程或者实习,存在着一些狭隘的、片面的认识误区,如认为实践教学从属于知识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教学,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二是存在“双脱节”现象,即一些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脱节、与社会岗位对人才的能力要求脱节;三是相应的实践教学未形成完善的体系,仅以实验室实验、模拟实习等形式散存,缺少真实的实践任务驱动,未能有力支撑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作用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它是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有组织的各类有益活动,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延续,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通过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是高校完成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一)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优势

1.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构建科学、合理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是将专业深度与广度有机结合,拓宽专业适应面的关键环节。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通常是大类招生,入学后两年内仍要再细化专业进行学习。课堂教学学时有限,只能向学生讲授该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核心专业知识,而专业知识是与时俱进、动态变化的,因此,仅利用第一课堂的时间是不够的,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设第二课堂,补充、延伸第一课堂的学习,将极大地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

2.教学组织灵活。传统的第一课堂教学方式是“一对多”的教师讲授,教授内容以理论为主,即便涉及到实践学生也较难主动参与。而第二课堂以学生个体、团队等多形态存在,可以根据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较好地实现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多重互动与交流,使学生获得更加真切的体验。

3.第二课堂能够营造健康向上的学科氛围。紧贴专业知识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在课下也能够接受专业知识的熏陶,这样就能形成良好的学科氛围,使学生较快和积极地融入专业学习中。

4.资源整合的广泛性。与第一课堂教学不同,第二课堂不分校内校外,让学生在广泛的实践活动中锻炼能力、领悟人生。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让大学生广泛地参与社会工作,可以同时兼顾理论与实践,不受时空的限制,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统一起来,边学习边实践,效果要比在“第一课堂”上更为有效,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第二课堂是提高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

通过有目的地开辟第二课堂,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引导作用,有利于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全面素质。鉴于应用型人才所从事工作的社会性和综合性特点,从素质结构来说,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还要有一定的非专业素养,包括个人的责任心、道德感、心理成熟度等。第二课堂提倡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生可以是某个项目的执行者,也可以是某个项目的组织者、管理者甚至创造者,从而使自己的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锻炼了工商管理类学生团队合作、组织协调能力。通过第二课堂开展的各种与专业相关的学术活动,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勤奋学习、勇于创新的主动性。学生从第二课堂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并参与进去,取得的成绩既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也是同学和老师对其劳动和能力的一种认可,必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另外,在第二课堂中将学生视为社会人,让学生有机会与社会接触,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到书本以外的知识与经验,提高社会沟通能力和适应性,这对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人际交往和社会认识能力的提升有积极的作用。如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报告和专题讲座、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等,都从不同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构建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的举措

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从第二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活动内容安排、师资及学校内外部资源的整合、评价和激励制度设计等方面全面考虑。

(一)重新定位第二课堂

在人才培养上对第二课堂进行重新定位,把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将二者紧密结合,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整体;同时应密切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加大配合力度,从而形成合力。第二课堂作为大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既需要专业老师的指导,也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才能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从这个层面讲,专业指导教师(包括社会兼职导师)和学生都处于主体地位。一方面,老师需要结合学生和专业实际,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到第二课堂建设中去;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第二课堂主体,需要重视和积极参与,才能形成一个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良好氛围。

(二)构建与课堂教学包容发展的机制

改变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互不搭界甚至相互争夺教学资源的局面,促进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的相互促进。学校需适当加大对第二课堂活动的经费投入,确保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进行;同时确定教学、科研、学工、团学组织等部门在第二课堂管理指导方面的职能和关系,努力构建适应第二课堂特点的组织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行政部门的服务意识。团委要加强对学生第二课堂的规划和引导,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团委在学生社会实践中的组织和保障职能,为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个良好的环境。另外,教务处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把第二课堂活动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并对参与第二课堂的老师给予一定的工作量计算,调动专业老师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

(三)搭建第二课堂平台

搭建第二课堂平台时除利用好本校资源外,特别要充分利用校外社会资源。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平台可以通过如下渠道实现:(1)本校师资及实验室等设施、设备和资源。(2)建立实践与科研基地。利用已有的校外实验、实训基地以及行业优势、校友资源等,在有关部门、有关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建立基地和寻找合适的校外兼职导师;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充分利用校外社会资源。(3)参加各种重要赛事和获得相关职业技能证书。参加学校、省级乃至全国性的重大赛事,如“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用友杯”ERP沙盘模拟对抗赛、英语演讲大赛、辩论赛、电子商务大赛等。这些比赛由于竞争性强,促使学生短时间内学习和训练大量知识和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4)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

第4篇:工商管理课堂范文

目前,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而言,第二课堂的功能作用基本都定位于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上,还没有与该专业建设紧密联系起来,更没有与该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紧密联系起来,第二课堂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普遍存在教学缺乏系统谋划、缺乏专业老师指导、参与学生覆盖面小、缺乏科学评价与激励等问题。

1.教学缺乏系统谋划。目前,第二课堂主要集中在第一学期,后面的第二、第三、第四学期则由学生自主选择参加社团活动。而很多学生由于自身主动性较差,再加上相当部分社团本身就只是徒有其名,没有实际活动,以致很多学生在后面的三个学期中基本只有课堂学习。

2.缺乏专业老师指导。目前,第二课堂教学项目主要由学校、教学院系两级学工部门、团委负责安排,由学生会或班委会具体组织实施,没有专业老师指导。这样一来,导致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没有质量保障。

3.参与学生覆盖面小。目前,第二课堂开展的活动基本都是由学生会干部、班干部包场,实际参与学生数很有限,覆盖面小,无法让全体学生从中得到锻炼和受益。

4.缺乏相应的评价与激励。目前,对于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既没有开展针对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效果等的过程分析与评价,也没有开展面向活动参与者的状态、优缺点、改进方向等的分析与评价。由于缺乏评价与激励,学生完全凭兴趣和个人感觉参与活动,直接影响参与人数以及参与质量。

二、对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第二课堂建设的几点建议

既然第二课堂能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那么,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完全可以将其作为该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平台与载体,将其从后台推向前台,由配角变为主角,使其得到更好的关注和利用。

1.将第二课堂教学纳入专业教学计划,与第一课堂进行统筹策划与安排。要想科学有效利用好第二课堂,就应对其功能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形式等均纳入专业教学计划,与第一课堂进行统筹策划与安排。

(1)在功能定位上,可以根据第一、第二课堂的教学特点进行一个相对分工。

(2)在教学内容方面,第二课堂可以进行环境与职业认知、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以及专业素养等的教育与训练。其中,环境与职业认知教育主要包括:入学教育、形势教育、实习与就业辅导等;专业基础能力训练主要包括:office办公软件与网络技术应用能力、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写作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统计分析能力等的训练。专业技术能力训练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方案策划与组织实施能力、现场管理能力、质量管理能力等的训练。专业素养训练主要包括:爱心、诚信、责任、严谨、创新等素养训练。

(3)在教学形式方面,可以采用主题班会、晚会、竞赛、社团活动、参观考察、以及学术报告等形式实现。

(4)在时间安排方面,可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素养形成规律,结合第一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合理安排。

2.对第二课堂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与激励策略。一是建立教学评价体系,即针对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明确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以及评价结果的合理利用,确保第二课堂活动内容设计的科学有效。二是建立学生参与评价体系,即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内容、次数与效果等,分单项、学期、学年以及在校总体表现等分别进行评价,目的在于确保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以及同伴在活动中的表现,为他们今后能更好地参加活动、并在活动中取得更多更大的成绩打下基础。如对比赛类活动,一方面,通过设置单项奖,并在活动结束时及时到位的形式对参与者进行激励;另一方面,在活动结束后,应分别组织开展活动总结和参与者个人总结,即要对活动策划、组织、实施、效果等进行系统总结与评价,引导和帮助组织者反思活动过程,积累经验教训,为下次类似活动的成功举办奠定基础;也要帮助参与者正确认识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明确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以便其对症下药,加以改进。对综合表现突出、效果较好的,给予学期、学年、大学期间实践积极分子、优秀实践者等荣誉称号。同时,评价结果计入学生档案,既作为其学期成绩的一部分,又作为其参评奖学金、助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大学生等的重要依据,还作为优先推荐其实习、就业的依据。

第5篇:工商管理课堂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优化;高等教育教学创新

一、“互联网+”背景下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优化的时代脉络

1.“互联网+”构成了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一个主要内涵。自2013年以来,随着实体经济进入新一轮下行周期,我国在宏观调控上开启了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要特点的新一轮操作,旨在去库存、去产能、去僵尸企业,实现对相对紧缺物资部门的投资、提高有效需求的有效供给等。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一种时代内涵,“互联网”经济在我国新一轮供给侧结构改革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以稀缺的各类市场要素资源的配置为例,互联网的参与可以更为有效地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稀缺资源,加快促进资本、技术、市场、土地等资源的均衡配置。因此,工商管理课程的革新作为一种高等教育领域的命题。理所当然地应当服从于高等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改革”,通过这种来自高等教育领域的教学供给侧改革,去促进实体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改革。

2.“互联网+”重构了工商管理的知识体系。传统的工商管理知识体系源于工业时代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无论是在文化适应力、实践指导性等角度上还是在管理知识的文脉延续上,它都是西方文化的一个缩影。然而,当互联网经济产生以后,随着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市场,传统的以西方为中轴的工商管理知识体系正在发生一些悄然改变。例如,我国以林毅夫教授为代表创立的“新结构主义经济学”就提倡发展中国家应当从“经济结构优化”入手反思和提高经济增长水平。当然在互联网经济时代,经济结构的优化、供需结构的均衡、资源配置水平的提升都需要大量的工商管理人才。

3.实体经济的低迷需要企业实体引入互联网相关管理知识。传统工商管理知识体系尽管也有涉及到互联网内容,但没有真正将互联网作为一种颠覆性、系统性、重构性、思维性的知识对待。在实体经济方面,我国设定的2019年经济增长目标为6%—6.5%,从经济实际运行来看前三季度GDP增长率分别为6.4%、6.2%、6.0%,且市场需求端消费、投资增速均有所放缓,1-10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2%,增速比1-9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增速在低位徘徊。这表明,当前我国实体经济整体上仍处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阵痛期”,再加上经济周期下行、与美国“贸易战”结果尚不明朗等因素,我国实体经济增长动力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对于实体经济及高等教育来讲,快速补齐互联网知识,主动适应互联网经济变革潮流,是走出低迷的一个捷径。

二、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优化的原则导向

1.课程设置应突出实用性方向。工商管理学科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性、实用性导向十分明显的学科,该学科专业的“互联网+”背景知识的设置必须将“实用性”作为最重要的属性,以引导学员解决突出的现实管理问题例如如何提升活动的组织能力、如何将枯燥的课程理论内容跟现实的经营管理联系起来、如何降低经营成本、如何确保质量管理、如何改善与客户关系等,因为这些现实迫切待解的企业管理问题制约着企业适应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能力。在这方面正如所指出的,我们“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出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因此,“实用性原则”甚至是“实战性”原则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

2.有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中观层面上,互联网知识融入到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优化方面,应当着眼于当前我国面临的最大经济命题即“供给侧结构改革”。特别是职业大学来讲,能否搭乘网络经济红利、实现教学研发创新专业技能升级是开展教学时应当考虑的一个核心。互联网在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信息对称、配置市场资源上的优势,充分发挥自身的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最为根本的动力机制。“互联网”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或者说市场资源,在设置工商管理课程时应当围绕着有利于贴近企业实际情况产业结构升级的目的展开。

3.有助于促进创新创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内核之一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即通过制度要素的参与激发社会大众的创造力和活力,去实现熊彼特所说的那种“内生价值增长”。“互联网+”时代,随着政府对社会劳动力的培训、再就业的扶持、“互联网+”时代的创业政策等的扶持,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优化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在实施课程设置优化时,要以有助于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原则。

三、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优化的实践策略

1.项目化的课程设置策略。“互联网+”时代,包括工商管理课程在内的任何学科、任何知识门类都在面临着深刻的转型,转型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知识的跨界性、跨学科性,即知识资源在围绕着特定应用场景方面在发生着频繁的排列组合。例如,以管理学课程为例,传统的“理论授课——学习答问——考试”式的课程设置教学实践方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企业经营管理。因此,可以在互联网以特定区域、特定企业、特定学术专题等为具体的项目,以解决该项目面临的具体工商管理问题为导向系统教授各类工商管理专业知识。比如说,可以选定《XX企业经营管理状况》这样的项目内容课程设置,专门、详细剖析该企业在开展经营管理方面的现况、制度要求,并让学生观看视频,就课程相关知识理论进行讨论并提出管理建议,具体化地为该企业如何实现经营管理的准确定位出谋划策,从而实现教学知识的实战化。

2.“翻转课堂”式的课程教学设置策略。“翻转课堂”(TheFlippedClassroom)指的是在互联网时代借助于各种信息化的教学资源、教学技术、教学载体、教学组织、教学社区等,跨地域、跨时空、跨主体地由学生先开展自主学习、微课学习、点菜式学习等,再由教师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精准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翻转课堂最大的优点即在于颠覆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将自主式教育带到了一个现实路径上来。对于工商管理课程设置而言,不同的学生受众存在着差异化的知识诉求,因此教师及教学管理者们可以结合管理学实训技能,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推广“翻转课堂”教学,实现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

3.产融结合式的课程教学设置策略。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来看,“产融结合”指的是一种产业链、价值链的整合,常见的表现形式如分布式协同创新、“产学研”结合等,是一种直接将基础的学术研究、教学课程与产业经济、企业管理、市场等结合起来的产业组织形式。如上图所示,“产融结合”的莱茵模式较为与我国市场环境接近,因此在关于“互联网+”背景下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优化的实践方面,可以大胆引入“产学研官金融”这种类似的复合型知识课程,例如可以向企业提供综合性、复合型的互联网金融、互联网营销、协作管理、协同创新与研发等前瞻性课程知识,从而对我国产业融合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转型升级等提供积极的帮助。

结语:

当前阶段,“互联网+”已成为新的经济业态,不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形态。对企业而言,掌握了互联网管理知识的员工有利于为企业转型升级、降本增效等提供智力资源,但是从工商管理课程设置、教学情况来看,我们在看待互联网方面还缺乏深刻的逻辑,存在着诸如培养成果评估不成熟、互联网思维不足、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法陈旧、培养目标与培养内容偏离实际等突出问题。本文基于互联网经济潮流下的供给侧结构改革现实,对工商管理课程的设置创新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希望有利于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冯俏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制度创新[J].金融经济,2016(2):13.

[2]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J].经济学(季刊),2010(1):1.

[3]朱澳拉.关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决策与信息,2016(4):78.